TWI636762B - 真空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真空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6762B
TWI636762B TW106114538A TW106114538A TWI636762B TW I636762 B TWI636762 B TW I636762B TW 106114538 A TW106114538 A TW 106114538A TW 106114538 A TW106114538 A TW 106114538A TW I636762 B TWI636762 B TW I6367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guide
cyclone
vacuum cleaner
in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4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40862A (zh
Inventor
玄起卓
高廷美
魚秀漢
李相哲
Original Assignee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40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0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6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67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08Cyclonic chamber con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16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36Suction cleaners with hose between nozzle and casing; Suction cleaners for fixing on staircases; Suction cleaners for carrying on the back
    • A47L5/362Suction cleaners with hose between nozzle and casing; Suction cleaners for fixing on staircases; Suction cleaners for carrying on the back of the horizontal type, e.g. canister or sledge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2Dry filters
    • A47L9/127Dry filters tube- or sleeve-shap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16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 A47L9/1625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for series flow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16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 A47L9/1625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for series flow
    • A47L9/1633Concentric cyclo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16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 A47L9/1641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for parallel flow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5Construction of inl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58Construction of outl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58Construction of outlets
    • A47L9/1666Construction of outlets with filte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83Dust collecting chambers; Dust collecting recepta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吸塵器本體;以及灰塵收集器,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中,其中,該灰塵收集器包含: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在外殼內,以從外面引入的空氣中過濾異物和灰塵,且將進入其內已經過濾掉異物和灰塵的空氣引入;第二旋風分離器,容納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以從被引入至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的空氣中分離出細灰塵;以及上蓋,安裝在該外殼的上側,以覆蓋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和該第二旋風分離器,且具有:吸入引導件,被配置以將空氣引入該外殼內;以及排出引導件,被配置以將被該第二旋風分離器分離出細灰塵的空氣排放。

Description

真空吸塵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真空吸塵器,被配置以通過一多級旋風分離器(multi-cyclone)分別收集異物、灰塵、以及細灰塵。
真空吸塵器係一種被配置以利用吸力來引進空氣並過濾及收集包含在空氣中的異物、灰塵、以及細灰塵等,然後再排出乾淨空氣至外面的裝置。
真空吸塵器的類型可分為(i)臥式(canister type);(ii)立式(upright type);(iii)手持式(hand type);(iv)圓柱落地式(cylindrical floor type)等。
臥式真空吸塵器是近年來最常使用在家中的真空吸塵器,具有抽吸單元與吸塵器本體彼此分離的結構。通常,臥式真空吸塵器並未設置旋轉刷,適用於清潔地板,是因為進行清潔時,僅通過抽吸單元抽吸空氣。
相反地,立式真空吸塵器是一種具有將抽吸單元整合形成在吸塵器本體中的結構的真空吸塵器。通常,立式真空吸塵器可設置旋轉刷,因此,不同於臥式真空吸塵器,其具有能夠清潔地毯中之灰塵等優點。
然而,習知的真空吸塵器具有以下缺點。
首先,如公開在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03-0081443號(2003年10月17日公開)中的真空吸塵器的結構具有多級旋風分離器結構,每一個旋風分離器垂直地設置而導致灰塵收集器的高度增加的問題。另外,該灰塵收集器被設計為具有纖細輪廓,以解決這種體積增大的問題,因此,導致降低收集實際灰塵的空間體積的缺點。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如公開在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04-0023417號(2004年3月18日公開)中的結構,一第二旋風分離器設置在一第一旋風分離 器中的結構被提出來,但是由於設置在每一個第二旋風分離器的引導通道相互之間的干涉,很難有效地將該第二旋風分離器設置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中。即使將該第二旋風分離器設置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中,第二旋風分離器的數目大為減少而降低抽吸力,從而導致清潔性能降低。
另外,各種流動包括因風扇單元之抽吸力而產生的高速旋轉流被混合在一灰塵收集器中。這種複雜流動可能阻礙將異物及灰塵引入至第一儲存區,且可能會引起被收集在該第一儲存區的灰塵揚起及向上游方向回流。
這可能是降低真空吸塵器的灰塵收集性能以及清潔性能的因素。因此,可以考慮一種能夠避免已經被第一旋風分離器過濾且引入至該第一儲存區的灰塵、或者被收集在該第一儲存區的灰塵回流的結構。
根據情況,如公開在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04-0023417號(2004年3月18日公開)中的結構,為了避免儲存在位於該第一旋風分離器下方的該第一儲存區的異物及灰塵分散,也可以在其內設置一側裙。因為形成有側裙的部分會與外殼形成一小間隙,可能會發生異物卡在該間隙的現象。當異物卡在該間隙時,其他異物及灰塵即無法通過該間隙而流入該第一儲存區中。
另外,當收集在該第一儲存區的異物及灰塵堆積,慢慢地接近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側,特別是體積大的異物,即使當它被收集在該第一儲存區,不會有聚集形狀,而是分散在該第一儲存區內,從而引起在灰塵堆積的部分向上游方向回流。
另一方面,沒有通過該第一旋風分離器的大部分異物或灰塵落下來被收集在該第一儲存區,但在某些情況下,異物或灰塵會被捕捉或堆積且固定在一篩網過濾器,這會降低空氣通過篩網過濾器的面積,從而增加提供抽吸力的風扇單元的負載以及給予使用者視覺上不乾淨的印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考慮灰塵收集器的拆卸及清潔方法,但可能造成使用者使用不方便,實際上,由於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的部分與該第一儲存區分開的結構,也會有清潔不易的問題。
另外,如公開在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14-0009551號(2014年1月22日公開)中的結構,真空吸塵器通常具有一連接單元連接至形成在吸塵器本體內的一抽吸單元的結構,通過從該抽吸單元延伸至該灰塵收集器的一流動引導件所抽吸的空氣被引入該灰塵收集器。藉由該風扇單元的抽吸單元抽吸的空 氣被引入該灰塵收集器,會有抽吸空氣通過該吸塵器本體的流動引導件時抽吸力降低的問題。
因此,可考慮將連接至一連接單元的一吸入引導件形成在形成有一排出引導件的一上蓋上的結構。然而,為了實現這種結構,應該設計為吸入引導件與排出引導件不會相互影響(例如,經過吸入引導件的吸入空氣不會洩漏至排出引導件),且考慮到量產,其較佳具有一簡單射出成型結構。
另外,對習知的吸塵器而言,甚至在灰塵排出過程期間,在提供使用者方便性方面會有限制。有些吸塵器在灰塵排出過程期間,灰塵會被吹走,也有些吸塵器需要很複雜的灰塵排出過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03-0081443號(2003年10月17日公開)
專利文獻2: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04-0023417號(2004年3月18日公開)
專利文獻3: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14-0009551號(2014年1月22日公開)
本發明之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真空吸塵器的灰塵收集器,其具有能夠改良多級旋風分離器結構的新結構,降低高度,但不會降低清潔性能。
本發明之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灰塵收集器,能夠引導被一第一旋風分離器過濾的異物和灰塵流入至設置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下方的一第一儲存區、以及限制異物和灰塵的回流。
本發明之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種灰塵收集器,能夠將在設置在一第一旋風分離器下方的一側裙與一外殼之間的間隙中所捕捉的異物引入至設置在該側裙下方的一第一儲存區中。
本發明之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種灰塵收集器,能夠誘發儲存在該第一儲存區內的異物與灰塵之間的聚集和壓縮。
本發明之第五目的是提供一種灰塵收集器,能夠去除沒有通過一第一旋風分離器而被捕捉或堆積在一篩網過濾器的異物或灰塵。
本發明之第六目的是提供一種灰塵收集器,能夠降低壓力損失及增加抽吸效率,而不需要一獨立的流動引導件,用以引導通過一抽吸單元從外面引入空氣至該灰塵收集器的內部。
本發明之第七目的是提供一種灰塵收集器的上蓋,能夠以一次射出成型法來製造,且具有一吸入引導件及一排出引導件。
本發明之第八目的是提供一種灰塵收集器,能夠以分開方式收集灰塵和細灰塵,且同時排出收集的灰塵和細灰塵。
為了實現本發明之第一目的,依據本發明之真空吸塵器的灰塵收集器可包括:一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在形成該真空吸塵器的側面外觀的一外殼內,以從外面吸入的空氣中過濾灰塵,且將進入其內已經過濾掉灰塵的空氣引入;複數個第二旋風分離器,容納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以從被引入至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的空氣中分離出細灰塵;以及一蓋構件,被設置以覆蓋該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一入口部,其中,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和該第二旋風分離器中彼此相鄰設置的旋風分離器界定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的一第一空間,且該蓋構件在該入口部與該蓋構件之間形成與第一空間相通的一第二空間,以及沿著其內圓周呈螺旋狀地延伸的一引導葉片設置在該入口部,以在經由該第一空間和該第二空間引入至該第二旋風分離器的空氣中產生旋轉流。
本發明之第二目的可藉由提供一引導單元來實現,該引導單元設置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的下側,具有一葉片,沿著被引入至該外殼的空氣的流動方向螺旋地延伸,以誘發被該第一旋風分離器過濾的異物和灰塵的流動。
本發明之第三目的可藉由配置一引導單元(或一旋轉部)來實現,該引導單元(或旋轉部)設置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的下側,具有一側裙,在至少一個方向上可旋轉的。
本發明之第四目的可藉由提供一滾筒部來實現,該滾筒部設置在該引導單元(或旋轉部)和被配置以隨其一起旋轉的一加壓單元的至少一者上,該滾筒部配置有面對一下蓋的複數條肋。
為了實現本發明之第五目的,本發明的灰塵收集器可包括:一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在一外殼內,以從外面吸入的空氣中過濾異物和灰塵,且將進入其內已經過濾掉異物和灰塵的空氣引入;一第二旋風分離器,容納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以從被引入至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的空氣中分離出細灰塵;以及一旋轉單元,被配置以相對於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在至少一方向上可旋轉,其中,該旋轉單元被設置以覆蓋篩網過濾器,一支柱沿著該旋轉單元本體的垂直方向延伸,以及一刮除器設置在該支柱的內表面上,面向該篩網過濾器 的外表面,用以當旋轉單元旋轉時,刮除堆積在該篩網過濾器上的灰塵和異物。
本發明之第六目的可藉由一種其中一吸入引導件和一排出引導件提供在被設置以覆蓋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和該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一上蓋上、以及被配置以與該吸入引導件連通的一連接單元安裝在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上的結構來實現。
本發明之第七目的可藉由一種其中該吸入引導件由組合在該吸入引導件的入口側和該上蓋的底側的兩個模具所形成、以及該排出引導件由組合在該上蓋的底側和該排出引導件的出口側的兩個模具所形成的結構來實現。
為了實現本發明之第八目的,一下蓋鉸接於該外殼,以形成灰塵儲存區與細灰塵儲存區的底面,且該下蓋被配置以當該下蓋通過該鉸鏈旋轉的同時,打開該灰塵儲存區和該細灰塵儲存區。
同時,前述真空吸塵器可配置如下。
該真空吸塵器可進一步包括:一抽吸單元,被配置以抽吸含有異物、灰塵、細灰塵、和超細灰塵的空氣;以及一連接單元,分別連接至該抽吸單元和該吸入引導件的入口。
該吸入引導件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彎曲且向該外殼的內圓周延伸。
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入口可以與位在該第二旋風分離器中的一旋渦尋覓管的一內部空間連通,且該排出引導件的入口分別形成在插置於其間的該吸入引導件的兩側。
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方向上具有開放的形狀。
該排出引導件的該出口的寬度可形成為比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寬度大。
該上蓋可以形成有在三個方向上射出成型的分模線,包括:一底側、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側、以及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側。
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內部通道可由組合在該入口側和該底側的兩個模具來形成,且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內部通道可由組合在該底側和該出口側的兩個模具來形成。
該吸入引導件可包括:一分支牆,形成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的位置;以及一第一分支通道和一第二分支通道,分別設置在該分支牆的 左側和右側,且朝向該外殼的內圓周延伸。
該分支牆相對於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可形成為傾斜的。
該第一分支通道和該第二分支通道可以在相同的旋轉方向上延伸。
該第一分支通道和該第二分支通道的任一者可朝向該分支牆的後側延伸,而另一者可朝向該分支牆的前側延伸。
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方向上具有開放的形狀。
此外,本發明可包括:一吸塵器本體;以及一灰塵收集器,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中,其中,該灰塵收集器包含:一外殼,被配置以形成該真空吸塵器的側面外觀;一上蓋,耦合在該外殼的上部,且具有一吸入引導件和一排出引導件;以及至少一個旋風分離器,設置在該外殼內,以過濾通過該吸入引導件被引入至該外殼的空氣,以及其中,被該至少一個旋風分離器過濾的空氣通過該排出引導件排放,且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和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彼此相對的方向上是開放的。
該吸入引導件可包含:一第一部,以線性形狀從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延伸;以及一第二部,從第一部向下彎向該上蓋的外側,以在被引入至該外殼的空氣中引起旋渦流。
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入口可分別形成在該吸入引導件的兩側。
該吸入引導件可包含:一分支牆,形成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位置;以及一第一分支通道和一第二分支通道,分別設置在該分支牆的左側和右側,且朝向該外殼的內圓周延伸。
該分支牆相對於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可形成為傾斜的。
此外,本發明可包括:一吸塵器本體;以及一灰塵收集器,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中,其中,該灰塵收集器包含:一中空形狀的外殼;一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在該外殼內,以從外面引入的空氣中過濾異物和灰塵,且將進入其內已經過濾掉異物和灰塵的空氣引入;一第二旋風分離器,容納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以從被引入至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的空氣中分離出細灰塵;一蓋構件,被設置以覆蓋該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上部,且設有一連通孔,對應於該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一旋渦尋覓管,由該第二旋風分離器將細灰塵從空氣中分離 後的空氣從該連通孔排放;以及一上蓋,被設置以覆蓋該蓋構件,以及其中,該上蓋包含:一吸入引導件,該吸入引導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彎曲且向該外殼與該蓋構件之間的一環形空間延伸,以將被抽吸的空氣引入至在該外殼與該蓋構件之間的該環形空間中,以螺旋形流動;以及一排出引導件,被配置以與該連通孔連通,以將由該旋渦尋覓管排出的空氣排放。
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和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彼此相對的方向上是開放的。
該吸入引導件可以線性形狀從該吸入引導件的入口延伸,且向下彎向該上蓋的外側。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入口可形成在該吸入引導件的兩側。
由前述技術方案所獲得的本發明的功效如下。
第一,第二旋風分離器可以完全地容納在第一旋風分離器中,以降低灰塵收集器的高度。在這種配置中,一引導葉片可設置在第二旋風分離器的入口部,以使被引入至第二旋風分離器中的空氣產生旋轉流,因此,可以不需要一獨立的引導通道,從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一側延伸。因此,可配置更多個第二旋風分離器在第一旋風分離器內。因此,即使第二旋風分離器容納在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當與習知技術相比,第二旋風分離器的數量不會減少,從而可防止清潔性能降低。
第二,被第一旋風分離器過濾的異物和灰塵可被設置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下方的引導單元的葉片引導並進入該引導單元下方的第一儲存區中。此處,該葉片可沿著空氣流入至該外殼的流動方向螺旋地形成,且該等葉片中的任一個葉片的至少一部分可被設置以與另一個葉片在垂直方向上重疊,以限制異物和灰塵的回流。
第三,設置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的下側具有一側裙的引導單元(或旋轉單元)可被配置以在至少一個方向上可旋轉的,因此,即使異物被側裙與外殼之間的間隙捕捉,該異物可藉由該旋轉單元的旋轉而被釋放。從該間隙釋放的異物可藉由真空吸塵器的驅動而產生的旋轉流被引入至該側裙下方的第一儲存區中。
第四,引導單元(或旋轉單元)和被配置以隨其一起旋轉的加壓單元的至少一者可具有一滾筒部,該滾筒部被配置有面對下蓋的複數條肋,從而產生異物和灰塵之間的聚集。當滾筒部設置在引導單元和加壓單元的每一個 上,且每一個滾筒部配置在相對於下蓋的不同高度,對應於異物和灰塵的累積高度的滾筒部可用來產生異物和灰塵之間的聚集。再者,滾筒部可結合加壓單元的驅動來進行異物和灰塵之間的壓縮和聚集。
第五,當旋轉單元相對於第一旋風分離器旋轉時,設置在該旋轉單元的支柱上的刮除器可被配置以沿著第一旋風分離器的外圓周移動,來與篩網過濾器接觸。因此,當真空吸塵器被驅動時,可連續地去除被捕捉及堆積在該篩網過濾器上的灰塵和異物。因此,可增進真空吸塵器的性能和維修方便性。
第六,設置以覆蓋第一旋風分離器和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上蓋可具有一吸入引導件及一排出引導件,且一連接單元可直接連接於該吸入引導件的入口。據此,當與側面流入結構相比,不需要在習知技術的側面流入結構中設置在吸塵器本體內的流動引導件,以簡化抽吸通道及增加入口部的面積。因此,可減少壓力損失以有效提供抽吸力。
第七,當一吸入引導件形成具有一單一通道,且一排出引導件被配置有該吸入引導件的一空置空間時,可設置具有抽吸效率的一上蓋。此外,具有一個優點:上蓋可以通過三個模具在吸入引導件的入口側、排出引導件的出口側、以及上蓋的底側的三個方向上組合及分開而一次射出成型。
第八,當下蓋與第一儲存區和第二儲存區分開時,第一儲存區和第二儲存區可被配置為開放的,因此可同時排放收集在第一儲存區中的灰塵和收集在第二儲存區中的細灰塵。
1‧‧‧真空吸塵器
10‧‧‧吸塵器本體
20‧‧‧抽吸單元
30‧‧‧連接單元
40‧‧‧輪單元
50‧‧‧驅動單元
51‧‧‧驅動馬達
52‧‧‧驅動齒輪
100‧‧‧灰塵收集器
101‧‧‧外殼
101a‧‧‧回流限制肋
101b‧‧‧內壁
110‧‧‧第一旋風分離器
111‧‧‧外框
111a‧‧‧支撐部
111b‧‧‧底面
112‧‧‧篩網過濾器
120‧‧‧第二旋風分離器
120a‧‧‧入口部
120b‧‧‧排出口
121‧‧‧殼體
122‧‧‧旋渦尋覓管
122a‧‧‧漸縮部
123‧‧‧引導葉片
130‧‧‧蓋構件
130a‧‧‧連通孔
140‧‧‧上蓋
140a‧‧‧吸入引導件
140a’‧‧‧入口
140a”‧‧‧出口
140b‧‧‧排出引導件
140b’‧‧‧入口
140b”‧‧‧出口
150‧‧‧內殼
160‧‧‧下蓋
161‧‧‧鉸鏈
162‧‧‧鎖定構件
163‧‧‧驅動力傳遞單元
163a‧‧‧從動齒輪
163b‧‧‧固定構件
164‧‧‧密封單元
170‧‧‧加壓單元
171‧‧‧旋轉部
171a‧‧‧滾筒部
171b‧‧‧固定溝槽
172‧‧‧加壓部
172a‧‧‧通氣孔
180‧‧‧引導單元
181‧‧‧基座
182‧‧‧葉片
200‧‧‧灰塵收集器
201‧‧‧外殼
210‧‧‧第一旋風分離器
212‧‧‧篩網過濾器
270‧‧‧加壓單元
271‧‧‧旋轉部
280‧‧‧引導單元
281‧‧‧基座
282‧‧‧葉片
283‧‧‧側裙
300‧‧‧灰塵收集器
310‧‧‧第一旋風分離器
312‧‧‧篩網過濾器
370‧‧‧加壓單元
371‧‧‧旋轉部
380‧‧‧旋轉單元
381‧‧‧下框架
382‧‧‧葉片
383‧‧‧支柱
384‧‧‧刮除器
385‧‧‧上框架
400‧‧‧灰塵收集器
410‧‧‧第一旋風分離器
412‧‧‧篩網過濾器
463‧‧‧驅動力傳遞單元
470‧‧‧加壓單元
471‧‧‧旋轉部
471a‧‧‧第二滾筒部
480‧‧‧旋轉單元
481‧‧‧下框架
481a‧‧‧第一滾筒部
483‧‧‧支柱
484‧‧‧刮除器
485‧‧‧上框架
486‧‧‧側裙
540‧‧‧上蓋
540a‧‧‧吸入引導件
540a’‧‧‧入口
540a1‧‧‧第一分支通道
540a1”‧‧‧出口
540a2‧‧‧第二分支通道
540a2”‧‧‧出口
540a3‧‧‧分支牆
540b‧‧‧排出引導件
540b’‧‧‧入口
540b”‧‧‧出口
D‧‧‧異物和灰塵
D1‧‧‧第一儲存區
D2‧‧‧第二儲存區
M1‧‧‧入口側
M2‧‧‧出口側
M3‧‧‧底側
M13‧‧‧區域
M23‧‧‧區域
S1‧‧‧第一空間
S2‧‧‧第二空間
包含在本說明書中以提供對本發明進一步了解以及併入且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以及配合發明說明作為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在圖式中:圖1係說明根據本發明之真空吸塵器的示例的立體圖;圖2係說明如圖1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示例的立體圖;圖3係沿著如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剖面線A-A的橫截面圖;圖4係如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前視圖;圖5係從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底側觀看的視圖,其顯示外殼被移除的狀態; 圖6係如圖4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橫截面圖;圖7係顯示根據是否具有滾筒部示意比較收集在第一儲存區的異物和灰塵的形狀變化的視圖;圖8係說明引導單元之修飾示例的示意圖;圖9係如圖8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橫截面圖;圖10係說明如圖1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另一示例的立體圖;圖11係說明如圖10所示之“B”部分的內側的放大圖;圖12係說明如圖10所示之“B”部分的橫截面圖;圖13係說明如圖10所示之旋轉單元的修飾示例的示意圖;圖14係從圖13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底側觀看的視圖;圖15係說明驅動單元的驅動力被驅動力傳遞單元傳遞至旋轉單元的示意圖;圖16係如圖15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橫截面圖;圖17係說明上蓋從如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分離的視圖;圖18係觀看如圖17所示之上蓋的入口側;圖19係觀看如圖17所示之上蓋的出口側的視圖;圖20係觀看如圖17所示之上蓋的底側的視圖;圖21係說明如圖17所示之上蓋中的氣流流動的示意圖;圖22係說明如圖17所示之上蓋的修飾示例的示意圖;圖23係觀看如圖22所示之上蓋的入口側的視圖;圖24係觀看如圖22所示之上蓋的出口側的視圖;圖25係觀看如圖22所示之上蓋的底側的視圖;以及圖26係說明如圖22所示之上蓋中的氣流流動的示意圖。
以下,依據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將參考附圖作詳細說明。
根據本案說明書,甚至在不同的實施例及修飾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賦予相同或相似的參考編號,且重複的敘述將予以省略。
除了一部分的結構不同之外,修飾例與實施例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除非結構相衝突,描述在實施例中的結構、功能等可適用於修飾例。
只要從上下文明確地可知表示不同意義,單數表述可包含複數表述。
圖1係說明根據本發明之真空吸塵器1的示例的立體圖。
參考圖1,真空吸塵器1可包括:一吸塵器本體10、一抽吸單元20、一連接單元30、一輪單元40、以及一灰塵收集器100。
吸塵器本體10具有一風扇單元(圖中未顯示),用以產生抽吸力。該風扇單元包括一抽吸馬達及由該抽吸馬達轉動的一抽吸風扇,以產生抽吸力。
抽吸單元20被配置以抽吸鄰近抽吸單元20的空氣,被抽吸單元20抽吸的空氣會含有異物、灰塵、細灰塵、超細灰塵等。
連接單元30分別連接至抽吸單元20與灰塵收集器100,以將經由抽吸單元20抽吸含有異物、灰塵、細灰塵、超細灰塵等的空氣傳輸至灰塵收集器100。連接單元30可配置成軟管或導管的形式。
輪單元40可旋轉地耦合至吸塵器本體10,藉由旋轉以在各個方向上移動或轉動吸塵器本體10。
例如,輪單元40可包括主輪及輔助輪,主輪分別設置在吸塵器本體10的兩側,而輔助輪被配置以與主輪一起支撐吸塵器本體10,且由主輪協助吸塵器本體10移動。
在本發明中,抽吸單元20、連接單元30、以及輪單元40可適用於習知的真空吸塵器。因此,將予以省略詳細說明。
灰塵收集器100可拆卸地耦合至吸塵器本體10,灰塵收集器100配置以從抽吸的空氣中分離異物、灰塵、細灰塵;收集所分離的異物、灰塵、細灰塵;以及排出經過濾的空氣。
通常,習知的真空吸塵器具有一連接單元連接至形成在吸塵器本體內的一抽吸單元的結構,所抽吸的空氣通過從抽吸單元延伸至灰塵收集器的一流動引導件被引入至一灰塵收集器中。藉由該風扇單元的抽吸力所抽吸的空氣被引入至該灰塵收集器中,會有抽吸空氣通過該吸塵器本體的流動引導件時抽吸力降低的問題。
相反地,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1直接地連接至灰塵收集器100,如圖所示。依據這種連接結構,經由抽吸單元20所抽吸的空氣直接地被引入至灰塵收集器100中,因此,其與習知技術相比,可增加抽吸力。再者,其具有 不需要在吸塵器本體10內形成流動引導件的優點。以下,將詳細說明。
作為參考,應用於臥式真空吸塵器1的灰塵收集器100說明在本圖中,然而,本發明的灰塵收集器100並不限於臥式真空吸塵器1。本發明的灰塵收集器100可應用於各種真空吸塵器,比如立式真空吸塵器及清掃機器人。
以下,具有新穎結構的灰塵收集器100的各種實施例將描述灰塵收集器100的整體配置及在灰塵收集器100中的流動。
圖2係說明如圖1所示之灰塵收集器100的示例的立體圖;以及圖3係沿著如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剖面線A-A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2及圖3,由真空吸塵器1的風扇單元產生的抽吸力所抽吸的外部空氣經由灰塵收集器100的一入口100a被引入至灰塵收集器100中,被引入至灰塵收集器100中的空氣依序地在一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及一第二旋風分離器120過濾,且經由一出口100b排出至灰塵收集器100的外面。由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及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從空氣中分離的異物、灰塵、細灰塵被收集在灰塵收集器100中。
旋風分離器是一種被配置以提供一旋渦流給塵粒懸浮的流體,藉由離心力將所述塵粒從該流體中分離出來的裝置,該旋風分離器藉由抽吸力從引入吸塵器本體10的空氣中將異物、灰塵、以及細灰塵分離出來。在本說明書中,相對較大的灰塵稱為“灰塵(dust)”,相對較小的灰塵稱為“細灰塵(fine dust)”,比“細灰塵(fine dust)”小的灰塵稱為“超細灰塵(unltrfine dust)”。
灰塵收集器100包括:一外殼101、一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以及一第二旋風分離器120。
外殼101被配置以容納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及一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且形成灰塵收集器100的一側表面。外殼101較佳形成為如圖所示的圓柱形形狀,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一上蓋140安裝在外殼101上,以覆蓋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及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上蓋140分別形成有灰塵收集器100的一吸入引導件140a和一排出引導件140b。吸入引導件140a可形成為向外殼101的內圓周延伸,如此一來,吸入的空氣相切地被引入外殼101內,且沿著外殼101的內圓周流動。
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安裝在外殼101內,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可設置在外殼101內的上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被配置以從引入的空氣中過濾異 物和灰塵,且將已經過濾掉異物和灰塵的空氣引入。
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可包括一外框(housing)111及一篩網過濾器112。
外框111形成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外觀,且外框111可形成為類似於外殼101的圓柱形。外框111可形成有一支撐部111a,用於與外殼101耦合,以在徑向方向上突出。作為一示例,支撐部111a可形成在外框111的上部沿著外圓周突出,支撐部111a可與外殼101的上部耦合。
外框111被形成為內部是空的形狀,以容納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外框111的外圓周被形成與內側相通的複數個開口部,該等開口部可形成在沿著外框111的外圓周的複數個位置。
篩網過濾器112設置在外框111內,以覆蓋該等開口部,且篩網過濾器112具有篩網或多孔形狀,讓空氣通過。篩網過濾器112被形成用以從引入至外框111內的空氣中分離異物和灰塵。
用於區分灰塵和細灰塵的尺寸標準可由篩網過濾器112決定,通過篩網過濾器112的小灰塵可被歸類為「細灰塵(fine dust)」,而不能通過篩網過濾器112的大灰塵可被歸類為「灰塵(dust)」。
仔細考量通過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分離異物和灰塵的過程,含有異物、灰塵和細灰塵的空氣經由吸入引導件140a的一出口140a”(參考圖20)被引入至在外殼101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形空間內,以在該環形空間中進行旋渦運動。
在該過程中,相對較重的異物和灰塵逐漸地向下流動,同時因離心力作用而以旋渦方式在外殼101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形空間內進行旋渦運動,而被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稍後將予以說明。
另一方面,和異物與灰塵不同的是,空氣藉由抽吸力流經篩網過濾器112被引入外框111內,此時,比灰塵相對較輕的細灰塵會隨著空氣被引入外框111內。
參考圖3,可觀察灰塵收集器100的內部結構及灰塵收集器100內的空氣流動。
第二旋風分離器120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以從通過入口部120a而被引入的空氣中分離出細灰塵,如圖所示,複數個第二旋風分離器 120可設置在其內,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中心軸線可被佈置以平行於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中心軸線。
不同於習知技術之將第二旋風分離器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的上方的垂直配置方式,本發明的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可容納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以降低灰塵收集器100的高度。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並沒有形成突出於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上方。
此外,在習知技術中,第二旋風分離器具有一引導通道,從其一側延伸,致使空氣與細灰塵相切地被引入而沿著第二旋風分離器的內圓周流動,但是本發明的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並沒有這種引導通道,因此,從上方觀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是環形形狀。
參考圖3,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和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中彼此相鄰設置的旋風分離器界定了一第一空間S1,換言之,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的區域中,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之外的未用空間可以解釋為第一空間S1,第一空間S1形成一通道,被引入至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中的空氣和灰塵可由該通道被引入至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上部中。
每一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可沿著垂直方向設置,且複數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可彼此平行設置,根據這種配置,第一空間S1可被形成以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中,彼此相鄰設置的旋風分離器可設置為彼此相互接觸。尤其是,形成任意一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外觀的一圓錐形殼體121設置成與相鄰的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一殼體121接觸,以形成由殼體121圍繞的第一空間S1。
任意一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殼體121可與相鄰的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殼體121一體成型。依據前述結構,複數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可以模組化且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中。
再者,沿著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內圓周設置的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可設置成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內圓周表面相接觸。尤其是,外框111的內圓周表面與對應於殼體121的圓柱部的外圓周表面可設置成彼此接觸。
根據這種配置,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可以有效地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特別是,本發明的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並沒有設置如習知的第二 旋風分離器從其一側延伸的引導通道,因此,許多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可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因此,即使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具有將其容納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的結構,與習知技術相比,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數量也不會減少,從而可避免清潔性能降低。
一蓋構件130被設置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上部,蓋構件130被設置以覆蓋在以預設間隔設置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入口部120a上,以在蓋構件130和入口部120a之間形成與第一空間S1相通的一第二空間S2。第二空間S2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水平方向上延伸,且配置以與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入口部120a相通。
根據這種連通關係,被引入至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中的空氣通過第一空間S1和第二空間S2被引入位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上部的入口部120a。
用於排放已將細灰塵分離的空氣的一旋渦尋覓管(vortex finder)122設置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上部中央,由於這種上部結構,入口部120a可以定義成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內圓周和旋渦尋覓管122的外圓周之間的一環形空間。
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入口部120a設置有一引導葉片123,沿著其內圓周呈螺旋狀地延伸,引導葉片123可設置在旋渦尋覓管122的外圓周上、或者與旋渦尋覓管122一體成型。引導葉片123在經由入口部120a流入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空氣中產生旋轉流。
仔細考量流入入口部120a的空氣和細灰塵的流動,細灰塵逐漸地向下流動,同時呈螺旋狀地沿著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內圓周流動,最後經由排出口120b排出,而被收集在第二儲存區D2內。另外,比細灰塵相對較輕的空氣藉由風扇單元的抽吸力而被排放至其上部的旋渦尋覓管122。
依據上述結構,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是,在習知技術中,通過由第二旋風分離器之一側延伸的引導通道所產生的高速旋轉流會偏移至一個區域,而在本發明中,幾乎在入口部120a的整個區域產生相對地均勻的旋轉流。因此,與習知技術的第二旋風分離器的結構相比,不會發生局部高速流,據此,從而減少流動損失。
複數個引導葉片123可設置在其內,且沿著旋渦尋覓管122的外 圓周以固定間隔彼此間隔設置,每一個引導葉片123可被配置以從旋渦尋覓管122的上部的相同位置開始,且延伸至旋渦尋覓管122的下部的相同位置。
舉個例子,四個引導葉片123可以間隔90°分別設置在沿著旋渦尋覓管122的外圓周。當然,可依設計變化,設置較多或較少數量的引導葉片123。引導葉片123中的任一個的至少一部分可與另一個引導葉片123在旋渦尋覓管122的垂直方向上重疊。
另外,引導葉片123可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依據這種結構,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內的流動會發生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內。結果,由於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內的這種流動,可能降低噪音。
同時,旋渦尋覓管122的下部直徑可形成為小於其上部直徑。依據這種結構,入口部120a的面積可以減小,以增加進入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流入速度,從而避免引入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細灰塵隨著空氣經由旋渦尋覓管122排放。
圖3係說明漸縮部(tapered portion)122a形成在旋渦尋覓管122的下部,其直徑朝著其下部方向逐漸減小。相反地,旋渦尋覓管122可依由其上部至其下部逐漸減小直徑的方式形成。
另一方面,對應於旋渦尋覓管122的連通孔130a形成在蓋構件130上,蓋構件130可被設置以覆蓋除了旋渦尋覓管122之外的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內部空間,即使未顯示在圖式中,蓋構件130可設置有一突出部,插入旋渦尋覓管122中,且在其內形成連通孔130a。
一上蓋140設置在蓋構件130上,上蓋140可形成灰塵收集器100的上部外觀。
上蓋140包括:一吸入引導件140a,用以引入從外面吸入的空氣進入灰塵收集器100;以及一排出引導件140b,用以排放經由連通孔130a排出的空氣至灰塵收集器100的外面。一入口140a’及一出口140b”分別形成在上蓋140上,用以讓空氣流入及流出。依據本圖式,其顯示入口140a’形成為面向前方,而出口140b”形成為面向後方。
通過灰塵收集器100的出口140b”排放的空氣可經由吸塵器本體10的排出口(圖中未顯示)排放至外面,被配置以從空氣中過濾超細灰塵的一多孔預過濾器(圖中未顯示)可裝設在從灰塵收集器100的出口延伸至吸塵器本體10 的排出口的一通道上。
另一方面,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排出口120b被裝設以通過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底面111b,用以讓第二旋風分離器120通過的通孔形成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底面111b上。
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下部設置有一內殼150,用以容納排出口120b,以形成用以收集經由排出口120b排放的細灰塵的第二儲存區D2。依據形成用於儲存細灰塵的儲存空間,第二儲存區D2也可稱為細灰塵儲存區。下蓋160形成第二儲存區D2的底面,稍後將予以描述。
內殼150被設置以覆蓋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底面111b,且被配置以容納第二旋風分離器120的排出口120b在其內。內殼150向外殼101的下部延伸。內殼150可為碗形,設置有一漸縮部,在其下端具有比上端較窄的橫截面積,且隨著朝下方向具有一逐漸減小的橫截面積。
內殼150可藉由一固定裝置(例如,螺栓、鉤、黏著劑等)耦合至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外框111。或者,內殼150可與外框111一體成型。
另一方面,通過第一旋風分離器110過濾的異物及灰塵被收集在位於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第一儲存區D1中。依據形成用於儲存異物及灰塵的儲存空間,第一儲存區D1也可稱為異物-灰塵儲存區。
在本圖式中,其顯示由外殼101與加壓單元170所定義的第一儲存區D1配置以包圍第二儲存區D2,第一儲存區D1的底面可由一下蓋160形成,稍後將予以描述。
包括由於風扇單元的抽吸力所產生的高速旋轉流的各種流動(例如,由於設置在加壓單元170的加壓部172的旋轉所產生的向上流動)混合在灰塵收集器100中。
這種複雜流動也會阻礙異物及灰塵流入第一儲存區D1。另外,即使灰塵被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中,由於旋渦等,灰塵會懸浮在第一儲存區D1內,因為外殼101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形空間會與用於收集異物和灰塵的外殼101與第一儲存區D1之間的空間相通的結構,所以根據情況,可能會發生懸浮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灰塵會回流至該環形空間的情形。
這是真空吸塵器1的清潔性能與集塵性能降低的因素。
以下,將描述能夠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所過濾的異物和灰塵引 導流入第一儲存區D1,且避免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灰塵回流的結構。
依據本實施例,其顯示一引導單元180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下側,引導單元180被配置以引導第一旋風分離器110所過濾的異物和灰塵流入第一儲存區D1,且避免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灰塵被移動(亦即回流)至第一旋風分離器110。
引導單元180包括:一基座181及一葉片182。基座181及葉片182可用射出成型法一體成型。
基座181可形成為類似於外框111的圓柱形。基座181的外圓周表面可形成為平行於外殼101的軸線方向。
葉片182從基座181的外圓周表面突出朝向外殼101的內圓周表面,且螺旋地從上側延伸至下側。葉片182可螺旋地沿著空氣被引入至灰塵收集器100的一流動方向延伸,且沿著外殼101的內圓周流動。
為了實現這種結構,葉片182可朝向對應於設置在上蓋140上之吸入引導件140a的出口140a”的一側的方向傾斜,稍後將予以描述。在這裡,該對應方向係表示當吸入引導件140a的出口140a”的該側具有一負斜率時,葉片182具有一負斜率。
當葉片182被形成具有這種方向性時,螺旋地流動且逐漸地向下流入外殼101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形空間內之包含在空氣中的異物和灰塵會自然地沿著葉片182被引入位於葉片182的下側的第一儲存區D1中。換言之,葉片182被配置以引導異物和灰塵流入第一儲存區D1內。
被引入引導單元180的空氣螺旋地沿著葉片182流動,且逐漸地向下流動。由於這種流動,被引入至葉片182的灰塵或被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灰塵不會回流至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一側。
葉片182可從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外圓周表面突出,且設置在相鄰於外殼101的內圓周表面。由於這種配置,設置在引導單元180的上側的空間(外殼101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形空間)可與設置在引導單元180的下側的空間(第一儲存區D1)分開。
複數個葉片182可以設置成沿著引導單元180的外圓周以固定間隔彼此分開。每一個葉片182可形成從引導單元180的上部的相同位置開始,且延伸至引導單元180的下部的相同位置。據此,可在外殼101與引導單元180 之間的環形空間的整個區域產生一實質地均勻旋轉流。因此,可以降低流動損失。
複數個葉片182中的任一個葉片182可以依葉片182的至少一部分與另一個葉片182在垂直方向上重疊的方式配置。依據上述結構,即使朝向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垂直流瞬間形成在葉片182或第一儲存區D1內,也會被位於上側的纏繞的葉片182阻擋,從而不會流入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一側。
當然,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複數個葉片182中的一個葉片182的下端可以沿著引導單元180的外圓周而與另一個葉片182的上端分開來形成。換言之,在引導單元180的垂直方向上,該些葉片形成為彼此不重疊。
參考圖3,第一儲存區D1與第二儲存區D2都形成為朝向外殼101的下側開放。下蓋160耦合至外殼101,以覆蓋第一儲存區D1與第二儲存區D2的開口部,且配置以形成第一儲存區D1與第二儲存區D2的底面。
如上所述,下蓋160耦合至外殼101,以打開及關閉其底部。依據本實施例,下蓋160通過一鉸鏈161耦合至外殼101,基於旋轉以打開及關閉外殼101的底部。一鎖定構件162設置在下蓋160上,鎖定構件162可拆卸地耦合至外殼101,當鎖定構件162耦合至外殼101時,以讓下蓋160固定於外殼101,當該耦合被釋放時,以讓下蓋160可相對於外殼101旋轉。鉸鏈161和鎖定構件162可設置在彼此相對的位置,下蓋160的中心介於其間。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下蓋160可完全可拆卸地耦合至外殼101。
下蓋160耦合至外殼101以形成第一儲存區D1與第二儲存區D2的底面,下蓋160藉由鉸鏈161旋轉,以同時打開第一儲存區D1與第二儲存區D2而排出異物和灰塵。當下蓋160藉由鉸鏈161旋轉而同時打開第一儲存區D1與第二儲存區D2時,可同時排出異物和灰塵。
另一方面,當堆積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灰塵並未收集在一處而是分散在各處時,在排放灰塵的過程中,有灰塵被分散或排放至不恰當的地方的可能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發明藉由使用加壓單元170加壓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灰塵,以減小體積。
加壓單元170被配置為在第一儲存區D1內可在兩個方向上旋轉,加壓單元170包括:一旋轉部171及一加壓部172。
旋轉部171被形成以包圍內殼150的至少一部分,且被配置以從 吸塵器本體10的一驅動單元50(參考圖16)通過一驅動力傳遞單元163接收一驅動力,旋轉部171相對於內殼150可旋轉。旋轉部171可以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旋轉,亦即可在兩個方向上旋轉。
包圍內殼150的旋轉部171的內部形狀可以形成為對應於內殼150的外部形狀。依據上述結構,當加壓單元170被旋轉時,內殼150被配置以支持旋轉中心。因此,加壓單元170的旋轉可以更穩定地進行,而不需要一獨立的構件,用以支持旋轉部171的旋轉中心。
旋轉部171可被配置為與內殼150結合的狀態而可旋轉。為此,被配置以相對於重力方向支持旋轉部171的一結合部(圖中未顯示)可形成在內殼150的外圓周上,該結合部可以各種形式例如突出部、鉤等形成。
依據上述結構,旋轉部171可為與內殼150結合的狀態,即使下蓋160可藉由鉸鏈161旋轉以打開第一儲存區D1,加壓單元170可固定在適當位置。
用於與驅動力傳遞單元163的一固定構件163b耦合的一固定溝槽171b可形成在旋轉部171的一下部的內圓周上,稍後將予以描述。
加壓部172被形成以從旋轉部171在徑向方向上突出,且被配置以隨著旋轉部171的旋轉在第一儲存區D1內旋轉。加壓部172可形成為平板狀,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灰塵藉由旋轉部171的旋轉移動至第一儲存區D1的一側且被收集在其內。當堆積許多灰塵時,灰塵被加壓部172加壓並壓縮。
加壓部172可形成具有通氣孔172a,用以通氣,通氣孔172a可形成在加壓部172上,即使加壓部172在第一儲存區D1內旋轉,由加壓部172分隔的加壓部172的兩側區域之間的壓力平衡可被調整,藉以壓抑因加壓部172的旋轉而產生的一向上流。
用以收集因加壓部172的旋轉而移動至一側的灰塵的內壁101b可設置在第一儲存區D1中。在本發明中,顯示內壁101b被形成從外殼101的下部內圓周在徑向方向上延伸,引入第一儲存區D1的灰塵因加壓部172的旋轉而被收集在內壁101b的兩側。
下蓋160設置有一驅動力傳遞單元163,當灰塵收集器10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0上時,驅動力傳遞單元163連接至設置在吸塵器本體10上的驅動單元50,且當下蓋160被安裝以覆蓋外殼101的下部開口時,驅動力傳遞單 元163連接至加壓單元170。
驅動單元50包括:一驅動馬達51;以及一驅動齒輪52,連接至可旋轉的驅動馬達51。當灰塵收集器100耦合在吸塵器本體10上時,驅動齒輪52的至少一部分從吸塵器本體10曝露出來,如此一來,驅動齒輪52被配置以與驅動力傳遞單元163的一從動齒輪163a耦合,稍後將予以描述。
驅動力傳遞單元163藉由接收來自設置在吸塵器本體10上的驅動單元50的驅動力來旋轉。驅動力傳遞單元163包括:一從動齒輪163a以及一固定構件163b。
從動齒輪163a曝露於下蓋160的下部,且被配置以相對於下蓋160旋轉。當灰塵收集器100耦合於吸塵器本體10時,從動齒輪163a被配置以接收來自驅動馬達51的一驅動力。
固定構件163b與從動齒輪163a結合,以與從動齒輪163a一起旋轉。當下蓋160耦合於外殼101時,固定構件163b曝露於下蓋160的上部,且固定於設置在旋轉部171的內圓周上的固定溝槽171b。依據本圖式,其顯示為齒輪形狀,其中,複數個固定溝槽171b設置在旋轉部171的內圓周上彼此以固定間隔隔開,且固定構件163b設置有插入固定溝槽171b的複數個突出部。考慮這種形狀,固定構件163b可稱為固定齒輪。
一密封單元164可安裝在固定構件163b上。當下蓋160耦合於外殼101時,密封單元164被設置以覆蓋內殼150的下部開口。換言之,密封單元164形成第二儲存區D2的底面,從而可避免收集的灰塵被引入驅動力傳遞單元163的一側。
密封單元164可被配置以在驅動力傳遞單元163的旋轉期間不旋轉。換言之,即使驅動力傳遞單元163旋轉,密封單元164可固定在被設置以覆蓋內殼150的下部開口的狀態。密封單元164與內殼150的下部開口接觸的部分可由用於密封的彈性材料形成。
依據上述結構,當下蓋160耦合於外殼101時,驅動力傳遞單元163連接至灰塵收集器100的加壓單元170,且當灰塵收集器100耦合於吸塵器本體10時,驅動力傳遞單元163連接至吸塵器本體10的驅動單元50。換言之,由驅動單元50產生的驅動力通過驅動力傳遞單元163傳遞至加壓單元170。
此時,驅動馬達51的旋轉可被控制,以重複性地執行加壓部172 的兩個方向旋轉,例如,當一排斥力施加在相反於旋轉方向的方向時,驅動馬達51可被配置以朝相反方向旋轉。換言之,當加壓部172朝一方向旋轉以壓縮收集在一側的灰塵至一預定程度時,驅動馬達51朝另一方向旋轉以壓縮收集在另一側的灰塵。
當沒有(幾乎沒有)灰塵時,加壓部172可被配置以撞擊內壁101b來接收一相對應的排斥力、或接收由設置在加壓部172的旋轉路徑上的一制動器結構(圖中未顯示)產生的排斥力,以朝另一方向旋轉。
相反地,吸塵器本體10內的控制器可以每隔一定間隔施加一控制信號至驅動馬達,以改變加壓部172的旋轉方向,從而重複性地產生加壓部172的兩個方向旋轉。
由於加壓部172,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的灰塵被收集或壓縮在一預定區域。因此,在排出灰塵的過程中,可以抑制灰塵分散,且明顯地降低被排放至不恰當的地方的可能性。
以下,將描述引導單元180連接至可旋轉的加壓單元170的結構。
圖4係從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100的前側觀看的視圖;圖5係從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100的底側觀看的視圖,其顯示外殼101被移除的狀態;以及圖6係如圖4所示之灰塵收集器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4至圖6並結合前面圖式,引導單元180連接至加壓單元170,且被配置以可在至少一個方向上與加壓單元170一起旋轉。依據配置為可旋轉的引導單元180,引導單元180也可稱為旋轉單元。
參考圖4,當引導單元180朝對應於往葉片182的下側的延伸方向的反時針方向(向右)旋轉時,被引入葉片182的空氣中的異物和灰塵因葉片182的旋轉而向下移動。因此,被引入葉片182的異物和灰塵可更容易地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中。另外,即使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被引入至葉片182中,也會因葉片182的旋轉而被推回去。
考慮到在葉片182上產生螺旋地流動且逐漸地向下流動,可以預期異物和灰塵的回流甚至更為困難。
相反地,當引導單元180朝對應於往葉片182的上側的延伸方向的順時針方向(向左)旋轉時,在被引入至葉片182的空氣中的異物和灰塵因葉片182的旋轉而向上移動。然而,因為在葉片182上產生螺旋地流動且逐漸地向 下流動,異物和灰塵的這種移動及產生的回流很難發生。
然而,當引導單元180朝對應於往葉片182的上側的延伸方向的方向旋轉時,考慮到異物回流的可能性,可以加入以下結構。
如圖所示,一回流限制肋101a突出在外殼101的內圓周表面上,面對葉片182,回流限制肋101a朝一方向傾斜而與葉片182交叉。複數個回流限制肋101a可沿著外殼101的內圓周表面以預設間隔分開設置。
回流限制肋101a與外殼101可使用射出成型法一體成型。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回流限制肋101a可形成為與外殼101分離的構件,而黏接至外殼101的內圓周表面。
由於形成回流限制肋101a,即使因為葉片182的旋轉而使異物向上移動,從第一儲存區D1回流至葉片182的異物可被回流限制肋101a捕捉。因此,異物不會全部回流至引導單元180的上側,而會再被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
當葉片182和回流限制肋101a中的任一個相對於引導單元180的旋轉軸具有一正斜率,則另一個具有一負斜率。在圖4中,顯示在葉片182中具有一負斜率,而回流限制肋101a被形成具有一正斜率。依據上述結構,引導單元180朝對應於葉片182的延伸方向的順時針方向(向左)旋轉,致使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停留在葉片182上。即使異物上升,也會連續地被捕捉在回流限制肋101a上且掉下來。
當然,葉片182和回流限制肋101a的傾斜關係並不限於此。回流限制肋101a可被設置為平行於引導單元180的旋轉軸。換言之,回流限制肋101a可被設置垂直於下蓋160,或者回流限制肋101a可形成為沿著被引入至外殼101的空氣流動方向傾斜,類似於葉片182。
另一方面,引導單元180的旋轉可藉由將引導單元180耦合至加壓單元170來實現。換言之,如前所述,加壓單元170可藉由透過驅動力傳遞單元163接收來自驅動單元50的一驅動力來旋轉,因此,在加壓單元170的旋轉期間,耦合於加壓單元170的引導單元180也會被旋轉。
特別是,引導單元180的基座181可耦合於加壓單元170的旋轉部171,基座181與旋轉部171之間的耦合可藉由各種方法來達成,例如,焊接耦合、鉤構件耦合、鉤結構耦合。
圖7係顯示根據是否具有滾筒部171a示意比較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的異物和灰塵的形狀變化的視圖;圖7(a)係說明在沒有設置滾筒部171a的結構的情況下,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的異物和灰塵D的形狀;以及圖7(b)係說明在加壓單元170設置有滾筒部171a的結構的情況下,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D的形狀。
如圖7(a)所示,當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D堆積時,他們漸漸地靠近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一側。尤其是,在體積大的異物的情況下,即使被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也會分散在第一儲存區D1內,而不會有聚集形狀,從而在異物和灰塵D堆積的一側的向上方向上產生回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如圖7(b)所示,被配置有以預設間隔在徑向方向上延伸的複數條肋的滾筒部(roller portion)171a可設置在引導單元180和加壓單元170的至少一者上,以面對外殼101的下側。滾筒部171a被配置以在引導單元180和加壓單元170的至少一者的旋轉期間,對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提供一旋轉力。
如圖2至圖6及圖7(b)所示的實施例中,其顯示構成滾筒部171a的複數條肋分別以預設間隔在徑向方向上延伸至面向下蓋160的旋轉部171。依據所述結構,在旋轉部171的旋轉期間,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D的上部重複地撞擊該複數條肋。因此,異物和灰塵D被旋轉,如圖7(b)所示,最後,所收集的異物和灰塵D以大致球形的聚集狀態滾動。
如上所述,異物和灰塵D藉由滾筒部171a聚集成球形,因此,可避免因異物和灰塵D在一預定高度的堆積而造成回流。當加壓部172額外與滾筒部171a結合時,異物和灰塵D的聚集和壓縮可同時進行,以增加異物和灰塵D的收集性能,從而大大地降低回流的可能性。
圖8係說明如圖2所示之引導單元180的修飾示例的示意圖;以及圖9係如圖8所示之灰塵收集器200的橫截面圖。
如圖8及圖9所示,引導單元280可具有一側裙283,從上部沿一傾斜向下方向向下延伸,側裙283與外殼201之間的間隙從上部至下部逐漸地減小。
因為側裙283被形成,掉落下來但沒有經過第一旋風分離器210的篩網過濾器212的異物和灰塵被側裙283引導而引入至第一儲存區D1中,但 是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的異物和灰塵被側裙283限制而不會向上流動。換言之,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的回流被側裙283限制。
更詳細地考慮側裙283被設置在引導單元280上的結構,引導單元280包括:一基座281、一側裙283、以及一葉片282。基座281、側裙283、以及葉片282可用射出成型法一體成型。
基座281耦合至加壓單元270的旋轉部271,基座281可形成為平行於外殼201的軸線方向。
側裙283從基座281的上部以傾斜方式向下向外延伸。因此,側裙283和基座281之間的間隙從上部至下部逐漸地增大。
雖然沒有顯示在圖上,形成前述之滾筒部的複數條肋可在基座281與側裙283之間的間隙的徑向方向上延伸。
葉片282從側裙283突出朝向外殼201的內圓周表面,且螺旋地從上側延伸至下側。葉片282可被引入至灰塵收集器200中,且螺旋地沿著空氣沿著外殼201的內圓周流動的流動方向延伸。
依據圖式,其顯示基座281與側裙283的形狀彼此不同的結構。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作為一修飾性示例,基座281與側裙283可被配置成一部件,其中基座281與側裙283並不彼此分離(在本圖式中,基座281與側裙283之間的間隙被填滿),且該部件可稱為一側裙部,該側裙的內側耦合至旋轉部271,且該側裙的外側形成為向下傾斜。
另一方面,沒有經過第一旋風分離器110的大部分異物或灰塵掉落下來且被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但是依據狀況,異物或灰塵可被捕捉或堆積及固定在篩網過濾器112上,這會降低篩網過濾器112用以讓空氣通過的面積,從而增加提供抽吸力的風扇單元的負載以及給予使用者視覺上不乾淨的印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拆卸及清洗灰塵容器的方法,但這會導致使用者使用不方便,且實際上由於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的部分與第一儲存區隔開(例如被引導單元180的葉片182或側裙隔開,稍後描述)的結構,也會有清洗不易的問題。
以下,將說明在真空吸塵器1的操作期間,能夠連續地移除被捕捉或堆積在篩網過濾器112上的異物和灰塵的結構。
圖10係說明如圖1所示之灰塵收集器300的另一示例的立體圖;圖11係說明如圖10所示之“B”部分的內側的放大圖;以及圖12係說明如圖10所示之“B”部分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10至圖12,旋轉單元380耦合至加壓單元370,以與加壓單元370一起旋轉。如圖式所示,旋轉單元380被形成以包圍第一旋風分離器310的至少一部分,且被配置以相對於第一旋風分離器310在至少一方向上作相對旋轉。
旋轉單元380被配置以在旋轉期間刮除或掃除被捕捉或堆積在第一旋風分離器310的篩網過濾器312上的異物和灰塵。為實現這個目的,旋轉單元380包括:一下框架381、一上框架385、以及一支柱383。
下框架381耦合於加壓單元370的旋轉部371,且在第一旋風分離器310的下部或下側形成一圓柱形形狀。例如,下框架381可形成包圍第一旋風分離器310的下端。
在本發明中,下框架381可被理解為類似於如前所述的引導單元180的基座181的結構。下框架381可形成為平行於外殼301的軸線方向。
葉片382從下框架381突出朝向外殼301的內圓周表面,葉片382螺旋地從上側延伸至下側。葉片382可被引入至灰塵收集器300中,且螺旋地沿著空氣沿著外殼301的內圓周流動的流動方向延伸。
上框架385從下框架381向上隔開一預定距離,且被形成以包圍第一旋風分離器310的上端。
支柱383被設置以覆蓋篩網過濾器312,且沿著篩網過濾器312的垂直方向延伸並分別連接下框架381和上框架385。換言之,下框架381連接於支柱383的下端,上框架385連接於支柱383的上端,以包圍第一旋風分離器310整體的一部分。
複數個支柱383可設置在第一旋風分離器310內,且沿著第一旋風分離器310的內圓周以預定間隔設置。因此,一開口形成在相鄰兩個支柱383之間,且篩網過濾器312從該開口曝露出來。因此,螺旋地流經外殼301和第一旋風分離器310之間的環狀空間的空氣通過從該開口曝露出來的篩網過濾器312並流入第一旋風分離器310。
當加壓單元370從驅動力傳遞單元363接收驅動單元50的驅動 力而旋轉時,連接至加壓單元370的旋轉單元380與支柱383一起旋轉,同時,支柱383沿著篩網過濾器312的外圓周移動。
一刮除器384設置在支柱383的內表面上,面向篩網過濾器312的外表面。刮除器384具有沿著支柱383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狀,且被設置以橫跨在篩網過濾器312的垂直方向上。
在旋轉單元380的旋轉期間,刮除器384被配置以刮除或掃除累積在篩網過濾器312上的異物或灰塵。在此方面,刮除器384可被配置以與篩網過濾器312接觸。
刮除器384可被配置有刷子,該刷子由彈性材料形成、或者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其類似於支柱383。
當刮除器384被配置有刷子,具有該刷子被插入至篩網過濾器312的間隙中,以有效地除去堆積在該間隙的異物或灰塵的優點。當刮除器384被配置有刷子時,刮除器384可被插入沿著支柱383的延伸方向所形成的插槽中並固定於支柱383上。
刮除器384可由彈性材料形成(例如,橡膠、矽膠等),並以雙料射出成型法一體地耦合至支柱383。當刮除器384由彈性材料形成,具有刮除器384與篩網過濾器312緊密接觸,以有效地掃除堆積在篩網過濾器312上的異物或灰塵的優點。
刮除器384可由與支柱383相同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並以射出成型法而與支柱383一體成型。刮除器384可沿著支柱383的延伸方向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具有以下優點,設置有刮除器384而具有單一材料的旋轉單元380可由一次射出成型法製造。
另一方面,雖然沒有顯示在圖中,聯合圖2至圖7的實施例及圖8的修飾示例所描述的回流限制肋101a可與本實施例的葉片382相結合。
簡要地說,沿著與葉片382交叉的方向傾斜的回流限制肋101a可沿著外殼301的內圓周表面突出,面對葉片382。複數個回流限制肋101a可沿著外殼301的內圓周表面以預設間隔分開設置。
由於形成回流限制肋101a,即使因為葉片382的旋轉而使異物向上移動,從第一儲存區D1回流至葉片182的異物可被回流限制肋101a捕捉。因此,異物不會全部回流至引導單元180的上側,而會再被收集在第一儲存區 D1內。
以下,將參考圖13至圖16,描述旋轉單元480的一修飾性示例。
圖13係說明如圖10所示之旋轉單元480的修飾性示例的示意圖;圖14係從圖13所示之灰塵收集器400的底側觀看的視圖;圖15係說明驅動單元50的驅動力被驅動力傳遞單元463傳遞至旋轉單元480的示意圖;以及圖16係如圖15所示之灰塵收集器400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13至圖16,旋轉單元480包括:一下框架481、一上框架485、一支柱483、一刮除器484、以及一側裙486。除了側裙486及滾筒部481a之外,所述修飾性示例具有與前述實施例所描述的旋轉單元相同結構。因此,將予以省略重複描述。
在一傾斜向下方向上向外延伸的側裙486在下框架481上突出。因此,側裙486與下框架481之間的間隙從其上部至其下部逐漸地增加。
因為形成側裙486,掉落但不經過第一旋風分離器410的篩網過濾器412的異物和灰塵由側裙486引導且引入至第一儲存區D1中,但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被側裙486限制而不會向上流動。換言之,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的回流被側裙486限制。
然而,因為外殼401與側裙486之間的間隙往下側而減小,當異物的尺寸較大時,可能造成異物卡在該間隙的問題。這將阻止其他異物和灰塵經由該間隙流入第一儲存區D1。
然而,在本修飾性的實施例中,旋轉單元480與加壓單元470耦合,且被配置以與加壓單元470一起可旋轉的,因此,即使異物卡在側裙486與外殼401之間的間隙,該異物會因旋轉單元480的旋轉而被釋放。從該間隙被釋放的異物可因真空吸塵器1的驅動所造成的旋轉流而被引入至第一儲存區D1中。
另一方面,被配置有以預定間隔在徑向方向上延伸的複數個肋的滾筒部481a、471a可設置在旋轉單元480和加壓單元470的至少其中之一上。在本圖式中,其顯示第一滾筒部481a和第二滾筒部471a分別設置在旋轉單元480和加壓單元470上。
首先,描述第一滾筒部481a,形成在第一滾筒部481a的複數個肋可形成在下框架481和側裙486之間的間隙的徑向方向上,複數個肋被設置以 面對下蓋(圖中未顯示)。
構成第二滾筒部471a的複數個肋可以在旋轉部471上以預定間隔在徑向方向上延伸,面對下蓋。
因為旋轉單元480被配置以包圍加壓單元470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滾筒部481a可以被形成以包圍第二滾筒部471a。
根據上述配置,在加壓單元470及耦合於其上之旋轉單元480的旋轉期間,收集在第一儲存區D1內的異物和灰塵的上部與構成第一滾筒部481a和第二滾筒部471a的複數個肋重複地碰撞,因此,該異物和灰塵被旋轉,最後,被收集的異物和灰塵以大致球形而聚集的狀態被滾動。
第一滾筒部481a和第二滾筒部471a相對於下蓋可以具有不同的高度,在本實施例中,其顯示第一滾筒部481a位於第二滾筒部471a的上方。根據上述結構,對應於異物和灰塵的堆積高度的第一滾筒部481a或第二滾筒部471a可以適當地被用來聚集該異物和灰塵成球形。換言之,比起第二滾筒部471a,第一滾筒部481a可以被用來聚集具有相對較大體積的異物和灰塵成為球形。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第一滾筒部481a和第二滾筒部471a相對於下蓋460可以具有相同的高度。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第一滾筒部481a的複數個肋和構成第二滾筒部471a的複數個肋可沿著旋轉方向彼此交叉設置。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1以下述方式被配置,通過抽吸單元20將含有異物、灰塵、細灰塵、以及超細灰塵的空氣直接引入至灰塵收集器100中,而不經過吸塵器本體10。為此,灰塵收集器100的上蓋140設置有一入口及一出口,分別用以引入空氣及排放空氣。該出口直接連接至連接於抽吸單元20的連接單元30。
以下,將詳細描述具有一出口及一入口的上蓋140。
圖17係說明從如圖2所示之灰塵收集器分離的上蓋140的視圖;圖18係觀看如圖17所示之上蓋140的入口側的視圖;圖19係觀看如圖17所示之上蓋140的出口側的視圖;圖20係觀看如圖17所示之上蓋140的底側的視圖;以及圖21係說明如圖17所示之上蓋140中的氣流流動的示意圖。
參考圖17至圖21以及上述的圖1至圖3,上蓋140安裝在外殼101的上側,以覆蓋蓋構件130。因此,上蓋140被設置以覆蓋第一旋風分離器 110及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兩者,上蓋140可形成灰塵收集器100的上部外觀。
上蓋140設置有一吸入引導件140a及一排出引導件140b,形成彼此分開的通道。吸入引導件140a形成用於將空氣引入外殼101的通道,而排出引導件140b形成用於將通過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及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已分離出異物、灰塵和細灰塵的空氣排放的通道。
吸入引導件140a及排出引導件140b分別具有一入口140a’、140b’以及一出口140a”、140b”。根據本圖式,其顯示吸入引導件140a的入口140a’在面對排出引導件140b的出口140b”的方向是開放的。
連接於抽吸單元20用以抽吸含有異物、灰塵、以及細灰塵的空氣的連接單元30直接連接於吸入引導件140a的入口,吸入引導件140a的出口被形成在上蓋140的底面,以與外殼101和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形空間連通。
吸入引導件140a的至少一部分被彎曲且向外殼101的內圓周延伸,如此一來,從入口140a’引入的空氣在流入環形空間內時以螺旋形進行旋渦運動。
參考圖20,吸入引導件140a可以線性形狀從吸入引導件140a的入口140a’延伸(一第一部),且向下彎向上蓋140的外側(一第二部)。
該第一部被配置以最小化被引入至上蓋140中的空氣流率損失,該第一部可以線性形狀向上蓋140的中心延伸。
該第二部被配置以引起被引入至外殼101中的旋渦流。
在本實施例中,其顯示吸入引導件140a被形成為一單一通道。換言之,吸入引導件140a設置有一個入口140a’及一個出口140a”。因此,當與以下將予以說明的修飾性實施例相比,吸入引導件140a的截面積可以增加至進一步降低大的異物卡在內側的現象,且解決因吸入引導件140a的結構簡化所引起之相鄰於上蓋140的結構與電子元件之間一預定程度的干涉問題。
排出引導件140b的入口形成在上蓋140的底面上,以與位於第二旋風分離器120內的旋渦尋覓管122的內部空間連通。參考圖2和圖3,蓋構件130形成有對應於旋渦尋覓管122的連通孔130a,因此,排出引導件140b的入口被配置以與連通孔130a連通。
排出引導件140b的入口140b’可形成在形成一單一通道的吸入 引導件140a的兩側上,排出引導件140b的出口140b”被配置以與形成在吸入引導件140a的兩側上的排出引導件140b的入口140b’連通。
排出引導件140b的出口140b”的寬度可形成為比吸入引導件140a的入口140a’的寬度大。參考圖19,當上蓋140的內側從排出引導件140b的出口140b”觀看時,在吸入引導件140a的兩側可看到一被設置以提升經由排出引導件140b的入口140b’所引入的空氣的空間。
如圖1所示,經由排出引導件140b的出口140b”排放的空氣可以直接排放至外面、或者經由吸塵器本體10的排出口排放至外面。在後者的情況,被配置以從空氣中過濾超細灰塵的一多孔預過濾器(圖中未顯示)可設置在從灰塵收集器100的出口140b”延伸至吸塵器本體10的排出口的一通道上。
如前所述,當吸入引導件140a被形成具有一單一流動路徑以及排出引導件140b利用吸入引導件140a的空置空間而形成時,可以提供具有固定抽吸效率的上蓋140。
具有上述結構的上蓋140可以射出成型法一體成形。如圖17所示,上蓋140可以通過三個模具在三個方向上組合及分開而射出成型,例如吸入引導件140a的入口側M1、排出引導件140b的出口側M2、上蓋140的底側M3。
在三個方向上射出成型的分模線可分別形成在上蓋140上,因此,可以依據分模線來檢查上蓋140如何製造(亦即上蓋140是否用與本實施例相同方式的射出成型法製造)。
上蓋140的射出成型問題取決於如何形成吸入引導件140a和排出引導件140b,特別是,當吸入引導件140a和排出引導件140b的每一個形成立體形狀時,一通道由至少兩個模具來形成,且該兩個模具必須彼此配合。
參考圖20,吸入引導件140a可由組合在兩個方向上的兩個模具形成,例如吸入引導件140a的入口側M1以及上蓋140的底側M3。該兩個模具必須彼此配合的區域是區域M13,而分模線可形成在該區域。
另外,排出引導件140b可由組合在兩個方向上的兩個模具來形成,例如排出引導件140b的出口側M2以及上蓋140的底側M3。該兩個模具必須彼此配合的區域是區域M23,而分模線可形成在該區域。
以這種方式,形成有吸入引導件140a和排出引導件140b的上蓋 140可以同時使用三個模具射出成形,因此,可以增加上蓋140的大量生產率。
以下,將描述一修飾性實施例的上蓋540,其中,一吸入引導件540a被配置有一個入口540a’和兩個出口540a1”、540a2”。
圖22係說明如圖17所示之上蓋140的修飾性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3係觀看如圖22所示之上蓋540的入口側的視圖;圖24係觀看如圖22所示之上蓋540的出口側的視圖;圖25係觀看如圖22所示之上蓋540的底側的視圖;以及圖26係說明如圖22所示之上蓋540中的氣流流動的示意圖。
類似於上述實施例,本修飾性實施例的上蓋540被安裝以覆蓋位在外殼101的上側的蓋構件130,因此,上蓋540被設置以覆蓋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及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上蓋540可形成灰塵收集器100的上部外觀。
參考圖22至圖26,上蓋540設置有一吸入引導件540a及一排出引導件540b,形成彼此分開的通道。吸入引導件540a形成用於將空氣引入外殼101的通道,而排出引導件540b形成用於將通過第一旋風分離器110及第二旋風分離器120時已分離出異物、灰塵和細灰塵的空氣排放的通道。
吸入引導件540a及排出引導件540b分別具有一入口540a’、540b’及一出口540a1”、540a2”/540b”。依據本圖式,其顯示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540a’在面對排出引導件540b的出口540b”的方向上具有開放的形狀。
本修飾性實施例不同於前述實施例,因為吸入引導件540a具有一個入口540a’及兩個出口540a1”、540a2”,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540a’直接連接至連接單元30,該連接單元30連接至用以抽吸含有異物、灰塵、以及細灰塵的空氣的抽吸單元20。吸入引導件540a的兩個出口540a1”、540a2”形成在上蓋540的底面上,以與外殼101和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狀空間連通。
吸入引導件540a包括:一分支牆540a3、一第一分支通道540a1、以及一第二分支通道540a2。
分支牆540a3被形成在面對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的位置。因此,通過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而引入的空氣會撞擊分支牆540a3而分散至分支牆540a3的兩側。
分支牆540a3可形成垂直於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540a’。在這種情況下,與分支牆540a3撞擊的空氣可均勻地分配至分支牆540a3的左側和右側。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空氣流入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540a’,可能發 生異物附著在面對入口540a’的分支牆540a3上而滯留的現象。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如圖所示,分支牆540a3可相對於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540a’形成為傾斜。換言之,分支牆540a3可形成為其左側或右側向該入口傾斜靠近的形狀。依據前述結構,其可被配置為使異物可沿著傾斜的分支牆540a3移動,從而解決在分支牆540a3被形成垂直於吸入引導件540a的入口540a’的結構中發生的異物停滯現象。
第一分支通道540a1及第二分支通道540a2設置在分支牆540a3的兩側,且其一部分彎曲並朝向外殼101的內圓周延伸,以當空氣被引入至外殼101與第一旋風分離器110之間的環形空間時,進行螺旋狀的旋渦運動。
第一分支通道540a1及第二分支通道540a2可以相互地在相同旋轉方向上延伸。為了實現這種結構,第一分支通道540a1及第二分支通道540a2的任一者形成朝向分支牆540a3之後側的通道,另一者形成朝向分支牆540a3之前側的通道。
排出引導件540b的入口540b’被形成在上蓋540的底面,以與位在第二旋風分離器120中的旋渦尋覓管122的內部空間連通。如上所述,當對應於旋渦尋覓管122的連通孔130a被形成在蓋構件130上時,排出引導件540b的入口540b’被配置以與連通孔130a連通。
排出引導件540b的出口540b”被配置以與排出引導件540b的入口540b’連通,通過排出引導件540b的出口540b”排放的空氣直接地被排放至外面,且通過如圖1所示之吸塵器本體10的排出口被排放至外面。在後者情況下,被配置以從空氣中過濾超細灰塵的一多孔預過濾器(圖中未顯示)可設置在從灰塵收集器100的出口延伸至吸塵器本體10的排出口的一通道上。

Claims (20)

  1. 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一吸塵器本體;以及一灰塵收集器,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中,其中,該灰塵收集器包含:一外殼,被配置以形成該灰塵收集器的側面外觀;一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在一外殼內,以從外面引入的空氣中過濾灰塵和異物,且將進入其內已經過濾掉灰塵和異物的空氣引入;一第二旋風分離器,容納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以從被引入至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的空氣中分離出細灰塵;以及一上蓋,安裝在該外殼的上側,以覆蓋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及該第二旋風分離器,且具有:一吸入引導件,被配置以將空氣引入至該外殼內;以及一排出引導件,被配置以將被該第二旋風分離器分離出細灰塵的空氣排放。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進一步包括:一抽吸單元,被配置以抽吸含有異物、灰塵、細灰塵、和超細灰塵的空氣;以及一連接單元,分別連接至該抽吸單元與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吸入引導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彎曲且向該外殼的內圓周延伸。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入口與位在該第二旋風分離器中的一旋渦尋覓管的一內部空間連通,且該排出引導件的入口分別形成在插置於其間的該吸入引導件的兩側。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方向上具有開放的形狀。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排出引導件的該出口的寬度比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寬度大。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上蓋形成有在三個方向上射出成型的分模線,包括:一底側、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側、以及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側。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吸入引導件包含:一分支牆,形成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的位置;以及一第一分支通道和一第二分支通道,分別設置在該分支牆的左側和右側,且朝向該外殼的內圓周延伸。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分支牆相對於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形成為傾斜的。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第一分支通道和該第二分支通道在相同旋轉方向上延伸。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第一分支通道和該第二分支通道的任一者朝向該分支牆的後側延伸,而另一者朝向該分支牆的前側延伸。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方向上具有開放的形狀。
  13. 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一吸塵器本體;以及一灰塵收集器,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中,其中,該灰塵收集器包含:一外殼,被配置以形成該灰塵收集器的側面外觀;一上蓋,耦合在該外殼的一上部,且具有一吸入引導件和一排出引導件;以及至少一個旋風分離器,設置在該外殼內,以過濾通過該吸入引導件被引入至該外殼中的空氣,以及其中,被該至少一個旋風分離器過濾的空氣通過該排出引導件排放,且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和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彼此相對的方向上是開放的。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吸入引導件包含:一第一部,以線性形狀從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延伸;以及一第二部,從該第一部向下彎向該上蓋的外側,以在被引入至該外殼內的空氣中引起旋渦流。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入口分別形成在該吸入引導件的兩側。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吸入引導件包含:一分支牆,形成在面對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的位置;以及一第一分支通道和一第二分支通道,分別設置在該分支牆的左側和右側,且朝向該外殼的內圓周延伸。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分支牆相對於該吸入引導件的該入口形成為傾斜的。
  18. 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一吸塵器本體;以及一灰塵收集器,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中,其中,該灰塵收集器包含:一中空形狀的外殼;一第一旋風分離器,設置在該外殼內,以從外面引入的空氣中過濾灰塵和異物,且將進入其內已經過濾掉灰塵和異物的空氣引入;一第二旋風分離器,容納在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以從被引入至該第一旋風分離器內的空氣中分離出細灰塵;一蓋構件,被設置以覆蓋該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一上部,且設有一連通孔,對應於該第二旋風分離器的一旋渦尋覓管,將被該第二旋風分離器分離出細灰塵的空氣從該連通孔排放;以及一上蓋,被設置以覆蓋該蓋構件,以及其中,該上蓋包含: 一吸入引導件,該吸入引導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彎曲且向該外殼與該蓋構件之間的一環形空間延伸,以將被抽吸的空氣引入至該外殼與該蓋構件之間的該環形空間中,以螺旋形流動;以及一排出引導件,被配置以與該連通孔連通,以將由該旋渦尋覓管排出的空氣排放。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和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出口在彼此相對的方向上是開放的。
  2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吸入引導件以線性形狀從該吸入引導件的一入口延伸,且向下彎向該上蓋的外側,以及該排出引導件的一入口形成在該吸入引導件的兩側。
TW106114538A 2016-05-03 2017-05-02 真空吸塵器 TWI636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54855A KR101822944B1 (ko) 2016-05-03 2016-05-03 진공 청소기
??10-2016-0054855 2016-05-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0862A TW201740862A (zh) 2017-12-01
TWI636762B true TWI636762B (zh) 2018-10-01

Family

ID=59010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4538A TWI636762B (zh) 2016-05-03 2017-05-02 真空吸塵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314451B2 (zh)
KR (1) KR101822944B1 (zh)
CN (1) CN207412114U (zh)
AU (1) AU2017261074B2 (zh)
DE (1) DE202017002312U1 (zh)
TW (1) TWI636762B (zh)
WO (1) WO20171919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61598B (en) * 2017-04-20 2022-10-05 Techtronic Floor Care Tech Ltd Suction cleaner
KR102000611B1 (ko) * 2017-07-12 2019-07-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KR102013613B1 (ko) * 2017-07-12 2019-08-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CN108013832B (zh) * 2018-01-26 2024-04-02 小狗电器互联网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出灰部及卧式吸尘器
JP7104545B2 (ja) * 2018-04-11 2022-07-21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7022002B2 (ja) * 2018-04-11 2022-02-17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US11849905B2 (en) 2018-12-17 2023-12-26 Suzhou Gaman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lat separator and cleaner
JP6539002B1 (ja) * 2019-02-26 2019-07-03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113876231A (zh) * 2021-09-26 2022-01-04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设备
CN217592700U (zh) * 2022-05-24 2022-10-18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尘杯结构及清洁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9968B (zh) * 2009-04-20 2015-07-0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Electrical vacuum cleaner
TWI501747B (zh) * 2011-06-02 2015-10-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吸塵器
TWI504372B (zh) * 2010-01-18 2015-10-21 Tsuin Bado Kogyo Kk 電動吸塵器
US20160088990A1 (en) * 2014-09-28 2016-03-31 Robert Charles Anderson Loading Apparatus for Dust Collection Containers
US20160114273A1 (en) * 2014-10-22 2016-04-28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from a fluid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716B2 (ja) 1991-07-19 1995-03-06 近畿コンクリート工業株式会社 集合メーターボックス用基礎ブロック及びその埋設構造
GB0104668D0 (en) 2001-02-24 2001-04-11 Dyson Ltd Cyclonic separating apparatus
KR100883197B1 (ko) 2002-09-11 2009-02-13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의 그릴 조립체
WO2005107552A2 (en) 2004-05-03 2005-11-17 Castronovo Charles A Vacuum cleaners especially quiet vacuum cleaners, pumps, and engines
KR100601896B1 (ko) * 2004-05-12 2006-07-19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진공청소기
KR100635667B1 (ko) * 2004-10-29 2006-10-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KR100622549B1 (ko) * 2004-11-25 2006-09-19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634805B1 (ko) 2005-03-07 2006-10-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의 집진기
KR101178295B1 (ko) 2005-04-27 2012-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KR100651291B1 (ko) 2005-05-17 2006-1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
KR100662635B1 (ko) * 2005-06-14 2007-01-02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648960B1 (ko) 2005-10-28 2006-11-27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사이클론 분리장치
MX2008016122A (es) 2006-09-22 2009-04-15 Shop Vac Corp Aspiradora de hojas.
KR100864708B1 (ko) 2006-12-28 2008-10-23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멀티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1411175B1 (ko) 2007-11-19 2014-06-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의 집진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한 먼지 분리 장치
KR101361572B1 (ko) 2007-05-28 2014-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WO2009011494A1 (en) 2007-07-19 2009-01-22 Lg Electronics Inc. Dust separation apparatus of vacuum cleaner
KR100842965B1 (ko) * 2007-07-19 2008-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의 먼지 분리 장치
KR101340423B1 (ko) 2007-08-28 2013-12-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틱형 진공청소기
JP2009148345A (ja) 2007-12-19 2009-07-09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
JP2010035771A (ja) 2008-08-04 2010-02-18 Sharp Corp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
JP4798637B2 (ja) 2008-10-20 2011-10-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0094443A (ja) 2008-10-20 2010-04-30 Nippon Pachinko Buhin Kk 遊技機用演出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遊技機
US9089248B2 (en) 2009-02-16 2015-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an motor apparatus having diffuser unit for vacuum cleaner
GB2469049B (en) 2009-03-31 2013-04-17 Dyson Technology Ltd A cleaning appliance with steering mechanism
MX2013002411A (es) 2010-09-01 2013-07-05 Techtronic Floor Care Tech Ltd Aspiradora con tubo de escape que tiene un area transversal en aumento.
GB2490697B (en) 2011-05-11 2015-01-14 Dyson Technology Ltd A surface treating appliance
JP5770029B2 (ja) 2011-06-24 2015-08-26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掃除機
JP5101720B1 (ja) 2011-07-21 2012-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電気掃除機
JP5107452B1 (ja) 2011-07-28 2012-12-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電気掃除機
JP5369151B2 (ja) 2011-08-11 2013-1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EP2581013B1 (en) 2011-10-12 2016-11-23 Black & Decker Inc. Hand-holdable vacuum cleaner with cyclonic separation apparatus
CN102578971B (zh) 2012-04-16 2014-03-12 苏州爱普电器有限公司 旋风分离装置及真空清洁设备
CN202739915U (zh) 2012-04-18 2013-02-20 苏州宝时洁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尘杯
KR101397054B1 (ko) 2012-08-31 2014-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
KR102124512B1 (ko) * 2013-06-12 2020-06-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진공 청소기
CN203861141U (zh) 2014-04-18 2014-10-08 江苏春花杰佳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无吸力损耗多级旋风过滤系统的吸尘器
CN204049525U (zh) 2014-05-26 2014-12-31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旋风分离装置和吸尘器
KR101622726B1 (ko) 2014-09-30 2016-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진공 청소기
KR102202268B1 (ko) 2014-12-17 2021-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용 집진장치
WO2017035935A1 (zh) 2015-08-28 2017-03-09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旋风分离装置、集尘组件和吸尘器
JP2016026686A (ja) 2015-10-15 2016-0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9968B (zh) * 2009-04-20 2015-07-0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Electrical vacuum cleaner
TWI504372B (zh) * 2010-01-18 2015-10-21 Tsuin Bado Kogyo Kk 電動吸塵器
TWI501747B (zh) * 2011-06-02 2015-10-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吸塵器
US20160088990A1 (en) * 2014-09-28 2016-03-31 Robert Charles Anderson Loading Apparatus for Dust Collection Containers
US20160114273A1 (en) * 2014-10-22 2016-04-28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from a flu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261074B2 (en) 2019-05-16
US10314451B2 (en) 2019-06-11
AU2017261074A1 (en) 2018-10-04
KR101822944B1 (ko) 2018-01-29
US20170319031A1 (en) 2017-11-09
WO2017191983A1 (ko) 2017-11-09
US11311162B2 (en) 2022-04-26
DE202017002312U1 (de) 2017-05-22
TW201740862A (zh) 2017-12-01
US20190246855A1 (en) 2019-08-15
KR20170124880A (ko) 2017-11-13
CN207412114U (zh) 2018-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6759B (zh) 真空吸塵器
TWI636762B (zh) 真空吸塵器
TWI636763B (zh) 真空吸塵器
TW201740865A (zh) 真空吸塵器
US20060130441A1 (en) Grille for a cyclone vacuum
CN102319043A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旋风吸尘器
US10299646B2 (en) Vacuum cleaner
CN202198537U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旋风吸尘器
US20170319030A1 (en) Vacuum cleaner
US10271702B2 (en) Vacuum cleaner
KR101842464B1 (ko) 진공 청소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