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4863B - 攪拌單元、加熱調理器 - Google Patents

攪拌單元、加熱調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4863B
TWI634863B TW106123877A TW106123877A TWI634863B TW I634863 B TWI634863 B TW I634863B TW 106123877 A TW106123877 A TW 106123877A TW 106123877 A TW106123877 A TW 106123877A TW I634863 B TWI634863 B TW I6348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on
agitating
temperature
stir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3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7355A (zh
Inventor
杉本尚泉
東幸靖
平川功
冨重薫
辻智恵美
村井隆男
仲村紘太
Original Assignee
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7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8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Abstract

提供即使收容部的容量增大也能充分進行被加熱物的攪拌、可適當進行調理的攪拌單元。本發明的攪拌單元(50),在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在旋轉體(11)的攪拌位置擺動時,該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端部抵接形成在旋轉體(11)的擺動停止部(11a)。

Description

攪拌單元、加熱調理器
本發明關於一邊攪拌收容在內鍋的食材一邊進行加熱調理的加熱調理器。
現在已經有將收容食材的內鍋安裝(收容)在具有加熱部的本體部,進行加熱調理的加熱調理器(例如,專利文獻1)。此種加熱調理器,不需在將收容食材的內鍋安裝在本體部後片刻不離地進行調理,因此可將調理時間分配給其他作業,對使用者而言方便性高。
另外,也有具備收容被加熱物的收容部、可覆蓋該收容部的蓋體、可旋轉且可拆裝地安裝在該蓋體的收容部側的旋轉體的加熱調理器(例如,專利文獻2)。第一、第二攪拌體的一方端部可擺動地安裝在上述旋轉體。使該第一、第二攪拌體擺動相對於旋轉體的旋轉面成為大致垂直的狀態下,使旋轉體旋轉,由此能以第一、第二攪拌體攪拌收容部內的被加熱物。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特開2013-223705號公報(2013年10月31日公開)
專利文獻2: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特開2014-057659號公報(2014年4月3日公開)
然而,專利文獻2的加熱調理器所具備的收容部的容量增大的情形,對攪拌該收容部內的被加熱物時的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的負荷變大。如此,若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的負荷變大,則與設在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的齒輪咬合、用以傳達驅動力的齒輪的負荷也變大。
例如,用以傳達驅動力的齒輪與設在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的每一個的齒輪咬合,因此會有更大的負荷,會有損壞的可能性。如此,若用以傳達驅動力的齒輪損壞,則在進行加熱調理的期間,無法充分進行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進行的被加熱物的攪拌,產生無法適當地進行調理的問題。
另外,即使用以傳達驅動力的齒輪未損壞,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因大的負荷而也會相隔過遠,在進行加熱調理的期間,無法充分進行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進行的被加熱物的攪拌,產生無法適當地進行調理的問題。
本發明一形態的目的在於實現即使收容部的容量增大也能充分進行第一攪拌體、第二攪拌體進行的被加熱物的攪拌、可適當進行調理的攪拌單元及加熱調理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一形態的攪拌單元,安裝在收納在調理器本體的用以收容被攪拌物的收容部的蓋體的該收容部側,其特徵在於,具備:旋轉體,可旋轉地安裝在該蓋體;以及至少一個攪拌臂,一方端部可擺動地安裝在該旋轉體,用以攪拌收容在該收容部的被攪拌物;該攪拌臂可在收納於該旋轉體的收納位置與攪拌該收容部內的攪拌位置之間擺動;在該旋轉體形成有擺動停止部,在該攪拌臂在該攪拌位置擺動時, 該攪拌臂的可擺動地安裝在該旋轉體的端部抵接該擺動停止部以停止往該攪拌位置外擴方向的擺動。
根據本發明一形態,即使收容部的容量增大而攪拌臂的負荷增加,也能充分攪拌該收容部的被攪拌物,具有可適當進行調理的效果。
1‧‧‧飯鍋本體(調理器本體)
2‧‧‧蓋體
7‧‧‧內鍋(收容部)
10‧‧‧感應線圈(加熱器)
11‧‧‧旋轉體
11a,11b‧‧‧端部(擺動停止部)
12A‧‧‧第一攪拌臂
12B‧‧‧第二攪拌臂
12Aa,12Bb‧‧‧端部(突起部)
15‧‧‧溫度感測器
16‧‧‧CPU
19‧‧‧馬達驅動電路
20‧‧‧FG感測器
21‧‧‧外蓋
22‧‧‧內蓋
24‧‧‧馬達
25‧‧‧馬達控制部
26‧‧‧通常旋轉控制部
27‧‧‧變化旋轉控制部
28‧‧‧蓋加熱器
29‧‧‧保溫加熱器
31‧‧‧調理控制部
32‧‧‧旋轉量測定部
35‧‧‧旋轉軸
41‧‧‧加熱控制部
42‧‧‧上升溫度測定部
43‧‧‧溫度上升判定部
50‧‧‧攪拌單元
100‧‧‧飯鍋(加熱調理器)
201A‧‧‧第一齒輪群
201B‧‧‧第二齒輪群
211A,211B‧‧‧傘齒輪(第三齒輪)
212A,212B‧‧‧傘齒輪(第二齒輪)
213A,213B‧‧‧傘齒輪(第一齒輪)
241‧‧‧傳達構件
241c‧‧‧齒輪(驅動齒輪)
圖1為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一的飯鍋的蓋體關閉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為表示圖1所示的飯鍋的蓋體開啟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為表示圖1所示的飯鍋的第一攪拌臂及第二攪拌臂進行的攪拌狀態的立體圖。
圖4為安裝在圖2所示的蓋體的攪拌單元的概略側視圖,(a)表示第一攪拌臂及第二攪拌臂收納在收納位置的狀態,(b)表示第一攪拌臂及第二攪拌臂在攪拌位置擺動的狀態。
圖5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二的飯鍋的攪拌單元的概略仰視圖。
圖6為蓋構件移除的圖5所示的攪拌單元的概略仰視圖。
圖7為表示圖5所示的飯鍋的內部構造的縱剖面圖。
圖8為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三的飯鍋的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
圖9為表示圖8所示的飯鍋的馬達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
圖10(a)~(c)為用以說明圖8所示的飯鍋的攪拌單元的旋轉控制的概要的圖。
圖11(a)、(b)為用以說明從馬達輸出FG脈衝的圖。
圖12為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四的飯鍋的加熱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
圖13為表示圖12所示的飯鍋的溫度控制的圖表。
(實施形態一)
針對本發明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則如下述。
圖1為表示實施形態一的飯鍋100(加熱調理器)的蓋體2關閉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為表示飯鍋100的蓋體2開啟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為表示飯鍋100的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進行的攪拌狀態的立體圖。圖4(a)、(b)為說明安裝在蓋體2的攪拌單元50的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擺動動作的圖。此外,圖3中,為了可目視攪拌狀態的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省略飯鍋本體1及蓋體2的圖示。參照這些圖說明飯鍋100的構造。
如圖1所示,飯鍋100具備飯鍋本體1(調理器本體)、及安裝在此飯鍋本體1的上部的蓋體2。此飯鍋100不僅可煮飯,也可以使用在煮或蒸等調理。
在飯鍋本體1的前面設有用以開啟蓋體2的開啟按鈕3。另一方面,設在電源線4的端部的插頭從飯鍋本體1的後面突出。此電源線4的大部分可拉出地捲繞於飯鍋本體1內的未圖示的線盤。
在蓋體2的上面的前部設有顯示烹調方式或料理名稱的液晶顯示部5、及由多個操作開關構成的操作部6。另外,圖2所示的內鍋7(收容部)的蒸氣從蓋體2上面的後部的蒸氣排出口2a排出。
如圖2所示,在飯鍋本體1收容內鍋7,此內鍋7為收容食材(被攪拌物)的收容部,藉由蓋體2開閉。
在飯鍋本體1上面的前部設有被卡止部8。設在蓋體2下面的前部的卡止部23可解除地卡止在被卡止部8。按下開啟按鈕3後,被卡止部8往後方移動,卡止部23對被卡止部8的卡止被解除。
在飯鍋本體1內設置有用以感應加熱內鍋7的感應線圈10。此外,感應線圈10是加熱部的一個例子。
在內鍋7收容作為內容物的一例的米或水等。內鍋7例如以鋁等高熱傳導材料形成,在其外面黏貼使加熱效率提升的例如不銹鋼等磁性體,另一方面,在內面塗覆用以防止內容物附著的氟樹脂。
蓋體2具有蓋體2關閉時位於與內鍋7側相反側的外蓋21與蓋體2關閉時位於內鍋7側的內蓋22。在外蓋21後部的右側角部內配置有馬達24。在內蓋22可旋轉地配置有未圖示的連結軸。此連結軸透過未圖示的滑輪或帶體接受馬達24產生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
在蓋體2可旋轉地安裝有攪拌單元50。此攪拌單元50藉由馬達24的驅動力旋轉,攪拌收容在內鍋7內的內容物(被加熱物)。
如圖2及圖3所示,攪拌單元50具有旋轉體11、作為攪拌體的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
旋轉體11可旋轉地安裝在蓋體2。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可擺動地安裝在旋轉體11,且配置成夾著旋轉體11。
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可擺動地安裝在旋轉體11,據以可切換配置成沿著旋轉體11側面的非攪拌狀態(參照圖2及圖4(a))、與從非攪拌狀態往垂直方向延伸的攪拌狀態(參照圖3及圖4(b))。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在攪拌狀態,如圖3所示往內鍋7側延伸,因此接觸內鍋7內的米等。
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可擺動地安裝在旋轉體11的端部12Aa,12Bb,如圖4(a)所示,為較臂本體的其他部分寬廣地突出的突起部。
第一攪拌臂12A的端部12Aa的突起部,如圖4(b)所示,在攪拌單元50為攪拌狀態時,抵接於旋轉體11的收容第一攪拌部12A的收容部的端部11a(擺動停止部)。藉此,第一攪拌臂12A的擺動,在端部12Aa的突起部抵接於旋轉體11的端部11a時停止。也就是,第一攪拌臂12A本身具有本身擺動的制動件的功能。此外,第二攪拌臂12B也與第一攪拌臂12A相同。
此處,攪拌單元50為攪拌狀態時,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攪拌內鍋7內的米等被加熱物(食材)。視內鍋7內的被加熱物的種類不同,在攪拌時,負荷施加於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一般而言,如圖3所示,旋轉體11順時針、也就是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往關閉方向(非攪拌狀態)旋轉。因此,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在被加熱物造成的負荷變大時,往與旋轉方向相反方向擺動,因此在負荷非常大時,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超過限界從旋轉的停止位置進一步往臂外擴方向旋轉,會有損壞的可能性。
然而,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在處於攪拌狀態時,該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端部12Aa,12Bb的突起部抵接於旋轉體11的端部11a,11b,擺動停止。如此,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擺動停止,藉由該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與形成在旋轉體11的擺動停止部也就是端部11a,11b的抵接而進行,因此相較於以往只以設在用以驅動該攪拌臂的齒輪背面的肋部彼此抵接停止攪拌臂的擺動的情形相較,擺動停止時的停止強度提升。因此,可停止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自攪拌位置的進一步擺動。
而且,即使內鍋7的容量增加而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增加的情形,在攪拌時該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不會過於 外擴,可在適當位置維持打開的角度,因此可充分攪拌該內鍋7的被攪拌物,其結果,具有可適當進行調理的效果。
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在攪拌位置的打開角度,可藉由端部12Aa,12Bb的寬度、也就是突起部的高度調整。例如若使突起部的高度變高,則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打開角度變小,若使突起部的高度變低,則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打開角度變大。因此,只要調整突起部的高度,即可調整在攪拌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打開角度。
另外,在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也可以使各自的突起部的高度不同。藉此,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攪拌時的打開角度不同,因此可攪拌內鍋7的不同位置。尤其是,較佳為,在內鍋7的容量變大時,攪拌不同位置。
本實施形態中,伴隨著內鍋7的容量增加,作為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變大時的對策,說明了使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本身具有攪拌時的擺動制動件的功能的例子,但下述實施形態2,說明針對攪拌單元50內的齒輪進行設計的例子。
(實施形態二)
針對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則如下述。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說明的構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構件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圖5為與上述實施形態一相同的攪拌單元50的概略仰視圖。圖6為蓋構件移除的圖5所示的攪拌單元的概略仰視圖。
攪拌單元50,如圖5所示,具備旋轉體11,在該旋轉體11可擺動地安裝有耐熱樹脂製且為棒狀的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的一方端部。此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分別在徑方向與旋轉體11相鄰,可取得接觸內鍋7內的米等的攪拌狀態與離開內鍋7內的米等的非攪拌狀態。也就是,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的每一個的根元部可擺動地安裝在旋轉體11,前端部可從旋轉體11離開或接近旋轉體11。
上述旋轉體11具有耐熱樹脂製的基座構件13、可在該基座構件13的內鍋7側的表面拆裝的耐熱樹脂製的蓋構件14、及用以在基座構件13安裝蓋構件14的耐熱樹脂製的第一、第二鉤15A,15B。
在上述基座構件13的內鍋7側的表面設有第一、第二凹部14a,14b,使用者可抓住第一、第二凹部14a,14b容易地進行旋轉體11的拆裝。
上述蓋構件14為不透明的構件,覆蓋第一、第二齒輪群201A,201B(圖6所示)。此蓋構件14俯視呈扁平葫蘆形狀,第一、第二鉤15A,15B的前端部可解除地卡止在蓋構件14。此第一、第二鉤15A,15B的根元部可擺動地安裝在基座構件13,藉由第一、第二鉤15A,15B的擺動,第一、第二鉤15A,15B的前端部卡止於基座構件13或節解除卡止。此外,蓋構件14為齒輪蓋的一例,第一傘齒輪群201A為第一齒輪群的一例,第二傘齒輪群201B為第二齒輪群的一例。
圖6為從內鍋7側觀看上述蓋構件14移除後的旋轉體11的概略圖。
上述旋轉體11具備第一、第二傘齒輪群201A,201B、第一、第二短軸202A,202B、第一、第二長軸203A,203B、及驅動力傳達機構204。此第一、第二短軸202A,202B及第一、第二長軸203A,203B由耐熱樹脂或金屬構成。
上述第一傘齒輪群201A具有用以使第一攪拌臂12A擺動的耐熱樹脂製的傘齒輪211A(第三齒輪),212A(第二齒輪),213A(第一齒輪)。此處,在第一短軸202A的一方端部固定有傘齒輪211A,另一方面,在第一短軸202A的另一方端部固定有傘齒輪212A。另外,在第一長軸203A固定有傘齒輪213A以咬合於傘齒輪212A。另外,在第一攪拌臂12A的一方端部也就是根元部固定第一長軸203A的一方端部。
上述第二傘齒輪群201B具有用以使第二攪拌臂12B擺動的傘齒輪211B(第三齒輪),212B(第二齒輪),213B(第一齒輪)。此處,在第二短軸202B的一方端部固定有傘齒輪211B,另一方面,在第二短軸202B的另一方端部固定有傘齒輪212B。另外,在第二長軸203B固定有傘齒輪213B以咬合於傘齒輪212B。另外,在第二攪拌臂12B的一方端部也就是根元部固定第二長軸203B的一方端部。
上述第三齒輪也就是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與上述第二齒輪也就是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的齒數相同,但外徑大於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此外,第三齒輪也就是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與傘齒輪241c(後述)咬合,但與此傘齒輪241c相同齒數及外徑。另外,第二齒輪也就是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與咬合的第一齒輪也就是傘齒輪213A及傘齒輪213B的齒數及外徑相同。
上述第一、第二短軸202A,202B較第一、第二長軸203A,203B短。此第一、第二短軸202A,202B及第一、第二長軸203A,203B可旋轉地安裝在基座構件13。也就是,基座構件13將第一、第二短軸202A,202B及第一、第二長軸203A,203B保持成可旋轉。
上述驅動力傳達機構204設在第一齒輪群201A與第二齒輪群201B之間,將來自馬達24的旋轉驅動力傳達至第一、第二齒輪群201A,201B。
上述驅動力傳達機構204,在旋轉體11安裝在蓋體2時,連接於第一、第二齒輪群201A,201B,使第一攪拌臂12A與第二攪拌臂12B彼此連動,另一方面,旋轉體11從蓋體2移除時,從第一、第二齒輪群201A,201B離開,使第一攪拌臂12A與第二攪拌臂12B彼此不連動。
更具體說明,上述驅動力傳達機構204具有傳達構件241與將此傳達構件241往基座構件13側彈壓的傳達構件用彈簧(未圖示)。
上述傳達構件241由配置在旋轉體11的外部側的外部側軸部、配置在旋轉體11的內部側的內部側軸部、及傘齒輪241c(驅動齒輪)構成。此傳達構件241可旋轉地安裝在旋轉體11。另外,傳達構件241可相對於旋轉體11往旋轉體11的旋轉軸方向移動。
另外,在上述蓋體2的內鍋7側安裝旋轉體11時,傳達構件241接受來自馬達24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時,傘齒輪211A,211B,212A,212B,213A,213B、第一、第二短軸202A,202B及第一、第二長軸203A,203B會旋轉。藉此,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以第一、第二長軸203A,203B為中心擺動,可從圖4(a)所示的非攪拌狀態(收納位置)切換成圖4(b)所示的攪拌狀態(攪拌位置)、或從上述攪拌狀態切換成上述非攪拌狀態。
另外,上述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成為上述攪拌狀態或上述非攪拌狀態後,傳達構件241持續接受來自馬達24的旋轉驅動力時,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的端部的突起部抵接於基座構件13的抵接部而無法擺動,因此第一、第二攪拌臂12A,12B維持上述攪拌狀態或上述非攪拌狀態與旋轉體11一體地旋轉。
在上述構成的攪拌單元50,上述第三齒輪也就是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與上述第二齒輪也就是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的齒數相同,但外徑大於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如此,使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的外徑大於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的外徑,藉此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可較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承受更高負荷。一般而言,在從驅動部也就是馬達24傳達驅動力的齒輪241c,用以對二個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傳達驅動力的二個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會咬合,因此對該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會施加二個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另一方面,與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形成在同軸上的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用以傳達一個攪拌臂的驅動力的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只有一個會卡合,因此對該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的每一個只會施加一個攪拌臂的負荷。因此,使施加高負荷的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的外徑大於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的外徑,使其能承受高負荷,使不會如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般承受負荷的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的外徑小於傘齒輪211A及傘齒輪211B的外徑,藉此能使在旋轉體11的各攪拌臂的支撐部分的殼體厚度對應於傘齒輪212A及傘齒輪212B的外徑變小的量而變薄。
一般而言,相同外徑的齒輪齒數越少則每一個齒輪的強度變大。因此,為了在齒輪獲得相同強度,能使齒數變少或使外徑變小。
因此,上述傘齒輪212A,212B的齒數也可以少於傘齒輪211A,211B的齒數。藉此,能在保持齒輪強度的狀態下使該第二齒輪的外徑進一步變小,因此能使在旋轉體11的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支撐部分的殼體厚度進一步變薄。
上述實施形態一、二中,說明了伴隨著內鍋7的容量增加而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變大時的對策,但在以下實施形態三、四中,說明為了解決伴隨著內鍋7的容量增加而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變大時所假設的新課題而進行設計的點。
(實施形態三)
針對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則如下述。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說明的構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構件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圖7為表示圖5所示的飯鍋的內部構造的縱剖面圖。圖8為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三的飯鍋的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圖9為表示圖8所示的飯鍋的馬達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圖10(a)~(c)為用以說明圖8所示的飯鍋的攪拌單元的旋轉控制的概要的圖。圖11(a)、(b)為用以說明從馬達輸出FG脈衝的圖。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飯鍋100,在內蓋22的上面側設有用以加熱內蓋22的蓋加熱器28。另外,在內鍋7的外側面設有用以保持內鍋7內的被加熱物的溫度的保溫加熱器29。再者,上述感應線圈10配置在內鍋7底部的正下方。在感應線圈10的內周側的空間設有用以偵測內鍋7的溫度的溫度感測器15。溫度感測器15是用以偵測內鍋7的溫度的感測器,由例如熱阻器等構成。溫度感測器15配置成接觸內鍋7的底部。
接著,說明飯鍋100的控制系統。圖8為表示飯鍋100的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圖9為表示飯鍋100的馬達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
如圖8所示,飯鍋100,作為控制系統的主要部分具備CPU16、ROM(Read Only Memory)17、RAM(Random Access Memory)18。另外,飯 鍋100具備驅動馬達24的馬達驅動電路19與檢測馬達24的旋轉的FG感測器20。
CPU16通過執行儲存在ROM17的控制程式來控制各部位。具體而言,CPU16進行顯示部5的顯示控制、對操作部6的操作接收、感應線圈10、蓋加熱器及保溫加熱器的開關控制及溫度控制、馬達驅動器19的驅動控制等。
在馬達24安裝有FG感測器20。在例如以DC馬達構成的馬達24具有的轉子的外周,設有以N極與S極交互排列的方式磁化的360個FG(Frequency Generator)齒。FG感測器20為檢測轉子旋轉所產生的磁場的霍爾元件或MR感測器等磁感測器,輸出脈衝狀的FG訊號。
CPU16測定FG訊號的週期(FG值),以成為目標的FG值的方式輸出PWM訊號。另外,CPU16輸出使馬達24開關的開關訊號及特定馬達24的旋轉方向的旋轉方向訊號。
馬達驅動電路19整流PWM訊號產生施加至馬達24的直流電壓。另外,馬達驅動電路19根據開關訊號驅動馬達24及停止驅動馬達24。再者,馬達驅動電路19根據旋轉方向訊號使馬達24往正方向旋轉或往反方向旋轉。
如圖9所示,飯鍋100具備馬達控制部25及調理控制部31。馬達控制部25為實現CPU16具有的馬達控制的功能的部分,進行上述PWM訊號、開關訊號、及旋轉方向訊號的輸出。另外,馬達控制部25具有通常旋轉控制部26與變化旋轉控制部27。通常旋轉控制部26在通常攪拌模式動作,變化旋轉控制部27在變化攪拌模式動作。另一方面,調理控制部31為實現CPU16具有的調理控制的功能的部分,將馬達24的旋轉量的測定結果反饋 給馬達控制部25。另外,調理控制部31具有藉由來自FG感測器20地訊號(脈衝)測定馬達24的旋轉量的旋轉量測定部32。
通常攪拌模式,適用於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較小的情形,例如,被加熱物的重量小於既定值的情形或選擇了煮麵等輕負荷的調理菜單的情形。變化攪拌模式,適用於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較大的情形,例如,被加熱物的重量為既定值以上的情形或在煮東西等的調理菜單增加被加熱物的重量的情形。另外,負荷的大小也可以用流至馬達24的電流值測定。被加熱物的重量可藉由例如將未圖示的重量感測器設在內鍋7的底部來測定。
通常旋轉控制部26及變化旋轉控制部27依據輸入至操作部6的指示內容(調理菜單的指定或被加熱物的增量指示等)適當地判斷是適用通常攪拌模式還是適用變化攪拌模式而動作。在通常攪拌模式及變化攪拌模式的任一者,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旋轉皆依據調理菜單預先決定在既定時間內旋轉既定次數、每一次旋轉以既定旋轉量旋轉。
通常旋轉控制部26使馬達24往正方向旋轉,以使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往攪拌方向(正規的旋轉方向)旋轉規定的角度。
變化旋轉控制部27,與通常旋轉控制部26相同,使馬達24往正方向旋轉,以使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往攪拌方向旋轉規定的角度。另外,變化旋轉控制部27,除了上述基本旋轉控制外,使馬達24在往正規的旋轉方向的旋轉結束後或開始前往反方向旋轉,以使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在每一次旋轉中往正規的旋轉方向的旋轉結束後或旋轉開始前往與正規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稍微旋轉。
針對以上述方式構成的飯鍋100的通常攪拌模式及變化攪拌模式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通常攪拌模式,藉由通常旋轉控制部26動作,從通常旋轉控制部26輸出PWM訊號、開關訊號及正旋轉的旋轉方向訊號。馬達驅動電路19依據根據這些訊號指定的時間、旋轉次數及旋轉量使馬達24旋轉。
在通常攪拌模式,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負荷小。因此,即使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只從碰觸到被加熱物的狀態往正方向旋轉,馬達24的負荷也是小的,因此能依據目標使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旋轉。
在變化攪拌模式,藉由變化旋轉控制部27動作,從變化旋轉控制部27輸出PWM訊號、開關訊號及反旋轉、正旋轉的旋轉方向訊號。馬達驅動電路19依據根據這些訊號指定的時間、旋轉次數及旋轉量使馬達24旋轉。馬達24在每一次的旋轉中在往正方向旋轉(正旋轉)後反旋轉。或者,馬達24在每一次的旋轉中在正旋轉前反旋轉。
藉此,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在每一次的正規旋轉後或前,從碰觸到被加熱物的狀態稍微往反方向旋轉。因此,在正方向的旋轉開始時,由於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不會碰觸到被加熱物,因此馬達24的負荷小。接著,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往正方向稍微旋轉後碰觸到被加熱物。因此,即使增加被加熱物的重量而馬達24的負荷增加時,馬達24的功率不會增加,能依據目標使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旋轉。
上述馬達控制部25,為了提升飯鍋100的攪拌性能,控制馬達24據以在攪拌時(圖10(a))往正方向旋轉前一度往反方向稍微旋轉(圖10(b))後往正方向旋轉(圖10(c))以增加動能,藉此提升攪拌性能。
一般而言,馬達24的旋轉量,在如上述反旋轉時,從反旋轉後的位置測定。因此,較實質旋轉量多的值會有可能被測定為旋轉量。此處,實質旋轉量為不進行反旋轉、依據調理方法預先設定的旋轉量。也就是,必須控制該馬達24的旋轉量以使測定的馬達24的旋轉量僅可能接近實質旋轉量。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考量反旋轉時的旋轉量,進行控制以使測定的馬達24的旋轉量更正確接近實質旋轉量。此處,如圖11(a)、(b)所示,藉由測定從馬達輸出的對應該馬達的旋轉量的FG(Frequency Generator)脈衝,測定馬達的旋轉量。具體而言,圖9所示的調理控制部31的旋轉量測定部32測定FG感測器所檢測出的對應馬達24的旋轉量的FG脈衝,藉此測定該馬達24的旋轉量。
(馬達24的旋轉量測定(1))
旋轉量測定部32,在反旋轉控制時,測定反方向旋轉時的馬達24的旋轉量(反方向的旋轉量),在正旋轉控制時,測定正方向旋轉時的馬達24的旋轉量(正方向的旋轉量)。之後,從正方向的旋轉量減去反方向的旋轉量,藉此求出正方向的實質旋轉量。
如上述,藉由從正方向的旋轉量減去反方向的旋轉量,能使誤差較少地測定正方向的實質旋轉量。
旋轉量測定部32將測定的旋轉量反饋給馬達控制部25。藉此,馬達控制部25可更正確地掌握基於調理控制的馬達24的旋轉量,因此對設定的料理更佳地進行攪拌,具有可適當進行調理的效果。
然而,攪拌單元50在正方向旋轉時在碰撞食材時會卡住,但在反方向旋轉時不會卡住即使在旋轉停止後也會因慣性旋轉。攪拌單元50的馬達24為在慣性時無法測量旋轉數的規格時,有可能無法正確測定反方向的旋轉量。
此情形,藉由以下的馬達24的旋轉量測定(2)測定馬達24的實質旋轉量。
(馬達24的旋轉量測定(2))
旋轉量測定部32,在反旋轉控制時,測定反方向旋轉時的馬達24的旋轉量(反方向的旋轉量),在正旋轉控制時,測定正方向旋轉時的馬達24的旋轉量(正方向的旋轉量),將在反方向的旋轉量加上因慣性而動的量所修正的值作為反方向的旋轉量。之後,從正方向的旋轉量減去反方向的旋轉量,藉此求出正方向的實質旋轉量。
攪拌單元50雖設計成在正方向旋轉時在碰撞食材時會卡住,但在反方向旋轉時不會卡住即使在旋轉停止後也會因慣性旋轉。使攪拌單元50旋轉的馬達24為在慣性時無法測量旋轉數的規格時、無法正確測定反方向的旋轉量時,使用上述馬達24的旋轉量測定(2)的測定方法。
因馬達24的慣性而旋轉的量的測定,較佳為,以下述三種方式的任一種進行。
(1)對來自FG感測器20的FG訊號所測定的旋轉量乘上係數以求出因慣性而旋轉的量。設FG訊號的值(FG值)為RFG、係數為α時,推定的旋轉量REST=α‧RFG
(2)因慣性而旋轉的量,因食材造成的阻力不同而不同。另外,因食材的量或狀態(調理的進行情況等)也會不同。因此,根據菜單、或食材、量、調理狀況,使在(1)所用的關係式的係數α的值不同。此情形,藉由表等設定不同α的值。
(3)從賦予馬達24的功率與賦予功率的期間所動的量推定食材的阻力,若阻力大則使(1)的關係式的係數α的值變小,若阻力小則使(1)的關係式的係數α的值變大。
如上述,推定反旋轉時的慣性造成的旋轉量,求出反旋轉時的旋轉量,因此也可更正確測定正旋轉時的旋轉量。
(實施形態四)
針對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則如下述。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說明的構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構件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圖12為表示實施形態四的飯鍋100的加熱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
如圖12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飯鍋100具備加熱控制部41。加熱控制部41為實現CPU16(參照圖8)具有的加熱控制的功能的部分,根據溫度感測器15檢測出的內鍋7的溫度控制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的開關及溫度。因此,加熱控制部41具有上升溫度測定部42與溫度上升判定部43。
上升溫度測定部42根據溫度感測器15的檢測溫度,測定加熱開始時起既定時間內的內鍋7的上升溫度△T。
溫度上升判定部43在上升溫度△T為既定溫度以上時,判定被加熱物的量少,在保溫時將保溫加熱器29控制成關閉。
藉此,可防止被加熱物的水分蒸發或過度加熱,防止內鍋7的側面產生焦痕或黏有被加熱物。另外,由於不會消耗不需要的電力,有助於節電。另外,溫度上升判定部43在保溫時判定被加熱物的量少時,關閉配置在內鍋7的側面的保溫加熱器29,開啟配置在內鍋7的底面的感應線圈10以進行保溫。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在內鍋7的側面設置保溫加熱器29且在內鍋7的底面設置感應線圈10的構成進行說明,但加熱構件的構成也可以為在內鍋7的側面及底面雙方設置加熱器、或在內鍋7的側面及底面雙方設置感應線圈。
(加熱控制)
在飯鍋100,進行加熱控制時,加熱控制部41使用繼電器進行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的開關,以能夠在調理程式所設定的控制溫度進行調理。具體而言,如圖13所示,在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低於控制溫度的情形下,當偵測溫度上升至控制溫度時,繼電器進行動作而關閉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的通電。在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高於控制溫度的情形下,當偵測溫度下降至控制溫度時,繼電器進行動作而開啟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的通電。
圖13中,虛線表示習知加熱控制(習知控制),實線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加熱控制(新控制)。
習知控制的情形,如圖13所示,在伴隨著繼電器動作的對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的通電,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的變化(溫度變動)小時,每當偵測溫度通過控制溫度時繼電器會動作,其結果,繼電器的動作次數變多,影響繼電器的零件壽命。
相對於此,新控制的情形,在加熱控制部41中,當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低於控制溫度且在上升中時,將使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關閉的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高於控制溫度。相反地,當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為控制溫度以上且在下降中時,將使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關閉的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低於控制溫度。例如,控制溫度為75℃的情形,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低於控制溫度且在上升中時,將繼電器動作的溫度設定在77℃,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為控制溫度以上且在下降中時,將繼電器動作的溫度設定在73℃。此處,由於溫度感測器15的溫度偵測連續地進行,因此溫度的上升中、下降中的判定藉由偵測溫度相對於時間的傾斜進行。
藉此,如圖13所示,在新控制,能使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的變化(溫度變動)變大。因此,相較於習知控制,減少繼電器動作次數,藉此可降低影響繼電器的零件壽命的使用次數。
飯鍋100,如上述,具備攪拌單元50,一邊攪拌收容在內鍋7的食材一邊進行調理。因此,調理的控制溫度與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溫度差即使稍微變大,食材也不會焦掉黏在內鍋7。相反地,在不攪拌食材的情形,為了防止產生焦痕,使調理的控制溫度與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溫度差變小。
另外,調理的控制溫度與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溫度差也可依據攪拌單元50的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旋轉量設定,或者也可依據飯鍋100的火力(例如以800W加熱、以400W加熱等)設定。
例如,若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旋轉量變多,則內鍋7內的食材被充分攪拌,不容易產生焦痕,因此能使調理的控制溫度與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溫度差變大。相反地,若第一攪拌臂12A及第二攪拌臂12B的旋轉量變少,則內鍋7內的食材未被充分攪拌,容易產生焦痕,因此使調理的控制溫度與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溫度差變小。
另外,若飯鍋100的火力大(例如以800W加熱),則內鍋7的食材加熱速度變快,容易產生焦痕,因此使調理的控制溫度與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溫度差變小。另外,若飯鍋100的火力小(例如以400W加熱),則內鍋7的食材加熱速度較800W加熱時慢,相較於800W加熱的情形不易產生焦痕,因此能使調理的控制溫度與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溫度差變大。
(軟體的實現例)
飯鍋100的控制模塊(尤其是調理控制部31及加熱控制部41)可藉由形成在積體電路(IC晶片)等的邏輯電路(硬體)實現,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藉由軟體實現。
後者的情形,飯鍋100具備執行實現各功能的軟體也就是程式的指令的CPU、上述程式及各種資料以電腦(或CPU)可讀取的方式記錄的ROM(Read Only Memory)或記憶裝置(此等稱為「記錄媒體」)、使上述程式展開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此外,電腦(或CPU)從上述記錄媒體讀取上述程式並執行,藉此達成本發明的目的。作為上述記錄媒體,可使用「非暫時性有形媒體」,例如磁帶、磁碟、卡片、半導體記憶體、可編 程邏輯電路等。另外,上述程式也可以透過可傳輸該程式的任意傳輸媒體(通信網路或廣播波等)供應至上述電腦。此外,本發明也可以上述程式被電子傳輸而呈現的由載波傳輸的資料訊號的形態實現。
(總結)
本發明形態一的攪拌單元50,安裝在收納在調理器本體(飯鍋本體1)的用以收容被攪拌物(食材)的收容部(內鍋7)的蓋體2的該收容部(內鍋7)側,其特徵在於,具備:旋轉體11,可旋轉地安裝在該蓋體2;以及至少一個攪拌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一方端部可擺動地安裝在該旋轉體11,用以攪拌收容在該收容部(內鍋7)的被攪拌物(食材);該攪拌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可在收納於該旋轉體11的收納位置與攪拌該收容部(內鍋7)內的攪拌位置之間擺動;在該旋轉體11形成有擺動停止部(端部11a),在該攪拌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在該攪拌位置擺動時,該攪拌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可擺動地安裝在該旋轉體11的端部12Aa,12Bb抵接該擺動停止部(端部11a)以停止往該攪拌位置外擴方向的擺動。
根據上述構成,在旋轉體設有擺動停止部,在攪拌臂在攪拌位置擺動時,該攪拌臂的可擺動地安裝在該旋轉體的端部抵接該擺動停止部以停止往該攪拌位置外擴方向的擺動,藉此可停止該攪拌臂從攪拌位置進一步擺動。如此,攪拌臂的擺動停止,藉由該攪拌臂與形成在旋轉體的擺動停止部的抵接進行,因此相較於以往只以設在用以驅動該攪拌臂的齒輪背面的肋部彼此抵接停止攪拌臂的擺動的情形相較,擺動停止時的停止強度提升。
因此,即使收容部的容量增加而攪拌臂的負荷增加的情形,在攪拌時該攪拌臂不會過於外擴,可在適當位置維持打開的角度,因此可充分攪拌該收容部的被攪拌物,其結果,具有可適當進行調理的效果。
本發明形態二的攪拌單元,也可以在上述形態一中,在該攪拌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端部12Ab,12Bb的抵接於該擺動停止部(端部11a)的抵接面形成有突起部。
根據上述構成,在攪拌臂的端部的抵接於該擺動停止部的抵接面形成有突起部,藉此可調整該突起部的高度,可調整在攪拌位置的攪拌臂的打開角度。例如,若使突起部的高度變高,則攪拌臂的打開角度變小,若使突起部的高度變低,則攪拌臂的打開角度變大。因此,只要調整突起部的高度,即可調整攪拌臂的打開角度。
本發明形態三的攪拌單元,也可以在上述形態二中,該旋轉體11具備二個攪拌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該二個攪拌臂(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的每一個的突起部的高度不同。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二個攪拌臂的旋轉角度不同,因此可攪拌收容部內的不同位置。
本發明形態四的攪拌單元,也可以在上述形態三中,該二個攪拌臂分別設為第一攪拌臂12A、第二攪拌臂12B時,該旋轉體11具備具有用以使該第一攪拌臂12A擺動的多個齒輪的第一齒輪群(第一傘齒輪群201A)、及具有用以使該第二攪拌臂12B擺動的多個齒輪的第二齒輪群(第二傘齒輪群201B);該第一齒輪群(第一傘齒輪群201A)包含形成在直接連結於該第一攪拌臂12A的旋轉軸(第一長軸203A)的第一齒輪213A、與該第一齒輪213A咬合的第二齒輪212A、及與該第二齒輪212A形成在同軸(第一短軸202A)上的 第三齒輪211A;該第二齒輪群(第二傘齒輪群201B)包含形成在直接連結於該第二攪拌臂12B的旋轉軸(第二長軸203B)的第一齒輪213B、與該第一齒輪213B咬合的第二齒輪212B、及與該第二齒輪212B形成在同軸(第二短軸202B)上的第三齒輪211B;該第一齒輪群(第一傘齒輪群201A)及該第二齒輪群(第二傘齒輪群201B)的該第三齒輪(211A,211B)設在該第一齒輪群(第一傘齒輪群201A)與該第二齒輪群(第二傘齒輪群201B)之間,咬合於用以傳達驅動攪拌單元的驅動部(馬達24)的驅動力的驅動齒輪(傘齒輪241c);該第三齒輪(211A,211B)的外徑大於該第二齒輪(212A,212B)的外徑。
根據上述構成,使第三齒輪的外徑大於第二齒輪的外徑,藉此第三齒輪可較第二齒輪承受更高負荷。一般而言,在從驅動部傳達驅動力的驅動齒輪,用以對二個攪拌臂傳達驅動力的二個第三齒輪會咬合,因此對該第三齒輪會施加二個攪拌臂的負荷。另一方面,與第三齒輪形成在同軸上的第二齒輪,用以傳達一個攪拌臂的驅動力的第一齒輪只有一個會卡合,因此對該第二齒輪只會施加一個攪拌臂的負荷。因此,如上述,使施加高負荷的第三齒輪的外徑大於第二齒輪的外徑,使其能承受高負荷,使不會如第三齒輪般承受負荷的第二齒輪的外徑小於第三齒輪的外徑,藉此能使在旋轉體的攪拌臂的支撐部分的殼體厚度對應於第二齒輪的外徑變小的量而變薄。
本發明形態五的攪拌單元,也可以在上述形態四中,該第二齒輪(212A,212B)的齒數少於該第三齒輪(211A,211B)的齒數。
一般而言,相同外徑的齒輪齒數越少則每一個齒輪的強度變大。因此,為了在齒輪獲得相同強度,能使齒數變少或使外徑變小。因此,如上述構成,使第二齒輪的齒數少於第三齒輪的齒數,藉此,能在保持齒輪 強度的狀態下使該第二齒輪的外徑進一步變小。藉此能使在旋轉體的攪拌臂的支撐部分的殼體厚度進一步變薄。
本發明形態六的加熱調理器,具備:攪拌單元50,安裝在收納在調理器本體(飯鍋101)的用以收容被攪拌物(食材)的收容部(內鍋7)的蓋體2的該收容部(內鍋7)側;馬達24,使該攪拌單元50所具備的旋轉體11旋轉;以及馬達控制部25,控制該馬達24的旋轉,以使該旋轉體11在正規的旋轉方向旋轉多次;該攪拌單元50是上述形態一至五中任一形態的攪拌單元。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收容部的容量增加而攪拌臂的負荷增加的情形,也可適當攪拌,其結果,可提供可適當進行調理的加熱調理器。
本發明形態七的加熱調理器,也可以在上述形態六中,該馬達控制部25控制該馬達24的旋轉,以使該旋轉體11在每一次旋轉時往正規的旋轉方向旋轉結束後或旋轉開始前往與正規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旋轉,且在所有旋轉結束的時點,從該旋轉體11的正規的旋轉方向的旋轉量減去該旋轉體11往相反的旋轉方向旋轉時的旋轉量,求出該旋轉體11的實質旋轉量。
根據上述構成,可求出旋轉體的實質旋轉量,因此可對設定的料理進行更佳的攪拌,具有可適當進行調理的效果。
本發明形態八的加熱調理器,也可以在上述形態六或七中,具備:加熱器(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對收容在該收容部(內鍋7)的被攪拌物(食材)進行加熱;繼電器,使該加熱器(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開啟或關閉;溫度感測器15,偵測該收容部(內鍋7)內的溫度;以及加熱控制部41,控制使該加熱器(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開啟或關閉的該繼電器的動作;該加熱控制部41,在該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低於調理程式所設 定的控制溫度且正在上升中時,將使該加熱器(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關閉的該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高於該控制溫度,在該溫度感測器15的偵測溫度高於該控制溫度且正在下降中時,將使該加熱器(保溫加熱器29及感應線圈10)開啟的該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低於該控制溫度。
根據上述構成,在加熱控制中,收容部內的溫度為控制溫度以下且溫度上升中時,將使加熱器關閉的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高於控制溫度,收容部內的溫度為控制溫度以上且溫度下降中時,將使加熱器開啟的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低於控制溫度,藉此,相較於以控制溫度為基準進行繼電器動作的情形,可減少繼電器動作次數。如此,相較於習知控制,減少動作次數,藉此可降低影響繼電器的零件壽命的使用次數。
本發明的各形態的加熱調理器,可藉由電腦實現,此情形,藉由使電腦作為該加熱調理器具備的各部位(軟體要素)動作以電腦實現該加熱調理器的加熱調理器的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的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也在本發明的範疇。
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在請求項所示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將不同實施形態分別揭示的技術手段適當組合而得到的實施形態,也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再者,藉由組合各實施形態分別揭示的技術手段,可形成新的技術特徵。

Claims (8)

  1. 一種攪拌單元,安裝在收納在調理器本體的用以收容被攪拌物的收容部的蓋體的該收容部側,其特徵在於,具備:旋轉體,可旋轉地安裝在該蓋體;以及至少一個攪拌臂,一方端部可擺動地安裝在該旋轉體,用以攪拌收容在該收容部的被攪拌物;該攪拌臂可在收納於該旋轉體的收納位置與攪拌該收容部內的攪拌位置之間擺動;在該旋轉體形成有擺動停止部,在該攪拌臂在該攪拌位置擺動時,該攪拌臂的可擺動地安裝在該旋轉體的端部抵接該擺動停止部以停止往該攪拌位置外擴方向的擺動;在該攪拌臂的抵接於該擺動停止部的抵接面形成有突起部,該突起部用於調整該攪拌臂的打開的角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攪拌單元,其中,該旋轉體具備二個該攪拌臂;該二個攪拌臂的每一個的突起部的高度不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攪拌單元,其中,該二個攪拌臂分別設為第一攪拌臂、第二攪拌臂時,該旋轉體具備具有用以使該第一攪拌臂擺動的多個齒輪的第一齒輪群、及具有用以使該第二攪拌臂擺動的多個齒輪的第二齒輪群;該第一齒輪群包含形成在直接連結於該第一攪拌臂的旋轉軸的第一齒輪、與該第一齒輪咬合的第二齒輪、及與該第二齒輪形成在同軸上的第三齒輪;該第二齒輪群包含形成在直接連結於該第二攪拌臂的旋轉軸的第一齒輪、與該第一齒輪咬合的第二齒輪、及與該第二齒輪形成在同軸上的第三齒輪; 該第一齒輪群及該第二齒輪群的該第三齒輪設在該第一齒輪群與該第二齒輪群之間,咬合於用以傳達驅動攪拌單元的驅動部的驅動力的驅動齒輪;該第三齒輪的外徑大於該第二齒輪的外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攪拌單元,其中,該第二齒輪的齒數少於該第三齒輪的齒數。
  5. 一種加熱調理器,具備:攪拌單元,安裝在收納在調理器本體的用以收容被攪拌物的收容部的蓋體的該收容部側;馬達,使該攪拌單元所具備的旋轉體旋轉;以及馬達控制部,控制該馬達的旋轉,以使該旋轉體在正規的旋轉方向旋轉多次;該攪拌單元是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攪拌單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加熱調理器,其中,該馬達控制部控制該馬達的旋轉,以使該旋轉體在每一次旋轉時往正規的旋轉方向旋轉結束後或旋轉開始前往與正規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旋轉,且在所有旋轉結束的時點,從該旋轉體的正規的旋轉方向的旋轉量減去該旋轉體往相反的旋轉方向旋轉時的旋轉量,求出該旋轉體的實質旋轉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加熱調理器,其具備:加熱器,對收容在該收容部的被攪拌物進行加熱;繼電器,使該加熱器開啟或關閉;溫度感測器,偵測該收容部內的溫度;以及加熱控制部,控制使該加熱器開啟或關閉的該繼電器的動作;該加熱控制部,在該溫度感測器的偵測溫度低於調理程式所設定的控制溫度且正在上升中時,將使該加熱器關閉的該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高於該控制 溫度,在該溫度感測器的偵測溫度高於該控制溫度且正在下降中時,將使該加熱器開啟的該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低於該控制溫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加熱調理器,其具備:加熱器,對收容在該收容部的被攪拌物進行加熱;繼電器,使該加熱器開啟或關閉;溫度感測器,偵測該收容部內的溫度;以及加熱控制部,控制使該加熱器開啟或關閉的該繼電器的動作;該加熱控制部,在該溫度感測器的偵測溫度低於調理程式所設定的控制溫度且正在上升中時,將使該加熱器關閉的該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高於該控制溫度,在該溫度感測器的偵測溫度高於該控制溫度且正在下降中時,將使該加熱器開啟的該繼電器的動作溫度設定成低於該控制溫度。
TW106123877A 2016-11-04 2017-07-17 攪拌單元、加熱調理器 TWI634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6383 2016-11-04
JP2016216383 2016-11-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7355A TW201817355A (zh) 2018-05-16
TWI634863B true TWI634863B (zh) 2018-09-11

Family

ID=62075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3877A TWI634863B (zh) 2016-11-04 2017-07-17 攪拌單元、加熱調理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634863B (zh)
WO (1) WO20180838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4058A (zh) * 2019-12-30 2020-04-10 李必定 一种食物料理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5520A (zh) * 2011-12-29 2013-07-01 Ya Horng Electronic Co Ltd 食物料理機安全裝置及其控制模組
CN103260478A (zh) * 2010-12-09 2013-08-21 夏普株式会社 电饭锅
TWM505272U (zh) * 2015-05-06 2015-07-21 Tatung Co 智慧電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6101B2 (ja) * 2010-12-09 2014-03-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2013192706A (ja) * 2012-03-19 2013-09-30 Sharp Corp マルチメニュー炊飯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0478A (zh) * 2010-12-09 2013-08-21 夏普株式会社 电饭锅
TW201325520A (zh) * 2011-12-29 2013-07-01 Ya Horng Electronic Co Ltd 食物料理機安全裝置及其控制模組
TWM505272U (zh) * 2015-05-06 2015-07-21 Tatung Co 智慧電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83818A1 (ja) 2018-05-11
TW201817355A (zh) 2018-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7157B2 (ja) 液体食料品を攪拌するための装置
US20150068409A1 (en) Heating cooker
JP5079120B1 (ja) 炊飯器
JP2023083432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8198868A (ja) 自動調理器
TWI634863B (zh) 攪拌單元、加熱調理器
JP5693342B2 (ja) 炊飯器
CN104080376A (zh) 加热烹调器
CN108348085B (zh) 加热调理器
JP2011156200A (ja) 電気炊飯器
JP601883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2223494A (ja) 炊飯器
JP2012223245A (ja) 炊飯器
JP5824395B2 (ja) 加熱調理器
WO2020253812A1 (en) Container including agitator for microwave sous vide function
WO2017113887A1 (zh) 一种上置式搅拌炒菜机
JP5791341B2 (ja) 炊飯器
JP2014090788A (ja) 電気炊飯器
JP5836176B2 (ja) 加熱調理器
JP6007038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2125467A (ja) 炊飯器
JP5781963B2 (ja) 炊飯器
KR102383764B1 (ko) 조리 기기
JP2013223597A (ja) 加熱調理器
KR102383766B1 (ko) 조리 기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