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876B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 Google Patents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876B
TWI633876B TW103133551A TW103133551A TWI633876B TW I633876 B TWI633876 B TW I633876B TW 103133551 A TW103133551 A TW 103133551A TW 103133551 A TW103133551 A TW 103133551A TW I633876 B TWI633876 B TW I6338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web
absorbent body
suction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6881A (zh
Inventor
宇田匡志
大場建次
Original Assignee
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6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6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8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617Making absorbent pads from fibres or pulverulen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reatment of the fibres
    • A61F13/15626Making fibrous pads without outer lay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獲得容易進行纖維網的開纖,並穩定且確實地將構成吸收體的纖維的混合比例控制在期望的比例,並且確保纖維的纖維長、混合的均一性,而可穩定地獲得作為所預定的吸收體的性能的手段。
亦即,至少在製造含有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吸收體時,進行:纖維網形成工程,該工程是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並以不會熱熔著纖維地形成一定的厚度的纖維網(2);開纖工程,該工程是對從該纖維網形成工程連續地被搬送的前述纖維網(2)進行開纖而形成吸收體材料(4);以及成形工程,該工程是積纖由該開纖工程所形成的吸收體材料(4)進行而成形吸收體(6)。

Description

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例如用於生理用衛生棉、用後即棄式的紙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排泄液等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者。
以生理用衛生棉等的吸收性物品來說,在位於穿用者的肌膚面側的液透過性薄片(所謂的頂面薄片)、與位於衣服側的面的液不透過性薄片(所謂的背面薄片)之間,配設吸收從穿用者所排出的排泄液加以保持的吸收體者已廣泛被知道。
前述吸收體,通常是藉由至少形成以預定的比例含有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維網,並進一步對該纖維網進行開纖後成形成預定的形狀而被形成。
以製造前述吸收體的具體的方法來說,例如已知有記載於專利文獻1的技術。
該專利文獻1記載的技術,是使用具備複數個各自供給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成形頭的氣流成網機,依序層積含有該等的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 可塑性樹脂纖維層之後進行加熱處理在確保某一程度的強度之後,藉由捲取機進行捲取來預先製作1片的纖維網。之後,在開纖裝置對其纖維網進行開纖形成吸收體材料,並且在成形工程藉由將該吸收體材料積纖成形而形成吸收體者。
然而,前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技術,為了賦予纖維網可承受用捲取機捲取纖維網的強度,所以對該纖維網施予熱處理來熱熔著纖維,因此,纖維網中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例如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或是熱可塑性樹脂纖維與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接著,在開纖工程時,會有不易進行開纖的問題。
不易進行開開纖時,讓吸收體材料積纖進行成形時,因為要進行控制構成吸收體的各纖維的混合比例極為困難,所以不能將吸收體中的各纖維的混合比例作成所期望的比例。再者,會有所謂纖維在開纖中斷掉,不能確保所期望的纖維長而不能確保吸收體的剛性,或開纖後的各纖維的混合的狀態惡化整體來說不能獲得均一的吸收能力等,作為吸收體不能獲得預定的性能的缺點。
又,將膨鬆度高的纖維網捲在捲取機時,因為除了長度以外成為非常大的容積,所以會有所謂要將該捲著的纖維網搬送到開纖裝置的地方時麻煩,且保管時也需要大的空間的缺點。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345980號公報
本發明的技術性課題,是在提供容易進行纖維網的開纖,並穩定且確實地將構成吸收體的纖維的混合比例控制在期望的比例,並且確保纖維的纖維長、混合的均一性,而可穩定地獲得作為所預定的吸收體的性能的手段。
又,本發明的其他的技術性課題,是在提供可從纖維網的形成連續地進行纖維網的開纖所為的吸收體材料的形成、讓該吸收體材料積纖所為的吸收體的成形並效率佳地製造吸收體的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是至少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混合含有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纖維網形成工程,該工程是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前述吸收體的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並以不會熱熔著纖維地形成一定的厚度的纖維網;開纖工程,該工程是對從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連續地被搬送的前述纖維網進行開纖而形成吸收體材料; 以及成形工程,該工程是積纖由前述開纖工程所形成的吸收體材料進行而成形吸收體。
在本發明,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也包含: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中的至少1個纖維群分別供給到旋轉的複數個吸筒的外周面,而在各吸筒的外周面形成積纖體的同時,在被形成於鄰接的吸筒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隙內,讓被形成在該等的鄰接的各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互相疊合而一體化,藉此形成前述纖維網的工程。
再者,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也包含: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按纖維群供給到旋轉的同一個前述吸筒的外周面,而在已形成於該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上形成由其他的纖維群形成的其他的積纖體,藉此形成由複數層形成的積纖體的工程。
或者在本發明,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也包含: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按纖維群供給到旋轉的單一的吸筒的外周面,而在該吸筒的外周面上層積由各纖維群形成的積纖體,藉此形成前述纖維網的工程。
又,在本發明,是在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之後,還具有從載置有前述纖維網的吸筒的外周面剝下該纖維網搬送到下個工程的纖維網剝下工程。
再者,在本發明也可具有壓縮工程,該工程是在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後且在前述開纖工程之前,在該纖維網的全長朝厚度方向壓縮由該纖維網形成工程所形成的纖維網的至少寬幅方向的一部分。
又,在本發明,前述開纖工程也包含:在被設置於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攪拌筒的外周面,與該攪拌筒的旋轉一起進行旋轉的複數個開纖用的旋轉刀、以及與該旋轉刀的刀尖隔著一定的間隔固定地被設置的固定刀之間插入前述纖維網來對該纖維網進行開纖的工程。
此時,在前述開纖工程之前具有邊按壓前述纖維網邊朝向該開纖工程搬送的按壓搬送工程為理想。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是至少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混合含有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具備有:纖維網形成裝置,該裝置是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前述吸收體的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並以不會熱熔著纖維地形成一定的厚度的纖維網;開纖裝置,該裝置是對從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連續地被供給的纖維網進行開纖而形成吸收體材料;以及成形裝置,該裝置是讓由前述開纖裝置所形成的吸收體材料積纖而成形吸收體。
在本發明,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具有: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複數個吸筒;以及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中的至少1個纖維群分別供給到該等的各吸筒的外周面的纖維群供給裝置,前述複數個吸筒,是使鄰接的吸筒的外周面彼此對置,且在該等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空隙地被配置,藉由供給來自前述纖維群供給裝置的纖維群,使分別被形成在前述各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在前述空隙內 互相疊合而一體化,藉此可形成前述纖維網為理想。
又,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形成前述纖維群供給裝置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按纖維群供給自如地供給到旋轉的同一個前述吸筒的外周面,藉由在已被形成於該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上供給其他的纖維群,而將其他的積纖體積層在該已被形成的積纖體上,而可形成由複數層形成的積纖體者。
再者,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將前述被形成的纖維網載置在前述鄰接的吸筒中的任一方的吸筒的外周面的狀態下可搬送者為理想。
或者,在本發明,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具有: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單一個吸筒;以及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中的至少1個纖維群分別供給到該吸筒的外周面的複數個纖維群供給裝置,藉由供給來自前述各纖維群供給裝置的纖維群,在該吸筒的外周面上的層積由該等的纖維群形成的積纖體而形成前述纖維網。
又,在本發明,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具備有將被載置在前述吸筒的外周面的纖維網從該外周面剝下來進行搬送的纖維網剝下裝置,該纖維網剝下裝置,是具備有:藉由變更前述吸筒的外周面的行進方向從該吸筒剝下該纖維網的剝下用輥;以及在前述吸筒的外周面與前述纖維網之間噴射空氣而從該吸筒剝下該纖維網的空氣噴射機構之中的至少一個為理想。
再者,在本發明,在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與 前述開纖裝置之間具備有壓縮裝置,且該裝置是在該纖維網的全長朝厚度方向壓縮由該纖維網形成裝置所形成的纖維網的至少寬幅方向的一部分者為理想。
再者,前述開纖裝置,是具有:被設置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攪拌筒的外周面,與該攪拌筒的旋轉一起進行旋轉的複數個開纖用的旋轉刀、以及與該旋轉刀的刀尖之間隔著一定的間隔固定地被設置的固定刀,藉由在旋轉的前述旋轉刀與該固定刀之間插入前述纖維網而可對該纖維網自由開纖。
此時,前述開纖裝置,是具備邊按壓前述纖維網邊在旋轉的前述旋轉刀與前述固定刀之間送出該纖維網的按壓搬送裝置。
根據本發明,因為以預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前述吸收體的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來形成一定的厚度的纖維網,並直接對該纖維網進行開纖,所以比起如過去般地對纖維網施加熱處理的情況容易進行開纖,並可以所期望的比例穩定且確實地控制纖維的混合比例。
又,因為容易開纖,所以可盡可能地抑制纖維的切斷並確保纖維長,並且可穩定地對纖維網進行開纖並均一地混合構成吸收體的纖維。
此結果,可穩定地獲得作為預定的吸收體的性能。
再者,因為不用將所形成的纖維網捲在捲取機,可連續地進行從纖維網的形成到纖維網的開纖所為的吸收體材料的形成、讓該吸收體材料積纖所為的吸收體的成形,所以不需要將纖維網搬送到其他的場所或保管,可效率佳地進行吸收體的製造。
1A~1D‧‧‧吸收體的製造裝置
2‧‧‧纖維網
3‧‧‧纖維網形成裝置
4‧‧‧吸收性材料
5‧‧‧開纖裝置
6‧‧‧吸收體
7‧‧‧成形裝置
10‧‧‧壓縮裝置
11‧‧‧壓縮用輥
20‧‧‧纖維網剝下裝置
21‧‧‧纖維網剝下用輥
31、32、81~83、101、102、121‧‧‧吸筒
33、34、84~86、103、104、107、122、123‧‧‧纖維供給裝置
35、36、90、91、93、94、109、110、111、112、126、127‧‧‧積纖體
19、92、95、113‧‧‧空隙
60‧‧‧按壓搬送裝置
61‧‧‧按壓搬送用輥
圖1是模式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1實施的形態的圖。
圖2是模式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中的纖維網形成裝置、及纖維網剝下裝置、壓縮裝置、按壓搬送裝置的要部放大圖。
圖3是模式表示圖2中的纖維網剝下裝置、壓縮裝置、按壓搬送裝置的要部放大圖。
圖4是模式表示壓縮裝置的壓縮用輥的前視圖。
圖5是模式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中的開纖裝置的一部分的要部放大圖。
圖6是開纖裝置中的(a)模式表示形成旋轉刀的鋼絲的要部放大圖,(b)模式表示旋轉刀的前視圖。
圖7是模式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中的開纖裝置及成形裝置的剖視圖。
圖8是模式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2實施的形態的要部放大圖。可是,開纖裝置及成形裝置省 略。
圖9是模式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3實施的形態的要部放大圖。可是,開纖裝置及成形裝置省略。
圖10是模式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4實施的形態的要部放大圖。可是,開纖裝置及成形裝置省略。
以下,依據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係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混合至少含有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複數個纖維製造吸收體者。
圖1~圖7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1實施的形態者,該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1A,是具備從構成前述吸收體的纖維形成纖維網2的纖維網形成裝置3。進一步具備有:對從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3連續被供給的纖維網2進行開纖而形成吸收體材料4的開纖裝置5;以及讓由該開纖裝置5所形成的吸收體材料4積纖而成形吸收體6的成形裝置7。
又,在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3與開纖裝置5之間被配設有壓縮裝置10,該裝置是在該纖維網2的全長朝厚度方向壓縮由該纖維網形成裝置3所形成的纖維網2的至少 寬幅方向的一部分。
如圖1及圖2所示,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3,是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前述吸收體6的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並以不會熱熔著地形成一定的厚度的前述纖維網2者。具體而言,該纖維網形成裝置3,是具有: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複數個吸筒31、32;以及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中的至少1個纖維群分別供給到該等的各吸筒31、32的外周面的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再者,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3,是具備從前述吸筒32的外周面剝下被形成的纖維網2進行搬送的纖維網剝下裝置20。
在該實施的形態,是具有以相同的周速朝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的上下一對的第1吸筒31以及第2吸筒32,且分別對該第1吸筒31設有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33,對第2吸筒32設有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4。
又,分別構成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33,是對第1吸筒供給第1纖維群,前述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4對第2吸筒32供給第2纖維群,該實施的形態時,第1纖維群是作為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第2纖維群是作為纖維熱可塑性樹脂纖維
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是邊旋轉邊吸引從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分別被供給的第1及第2纖維群,藉由將該第1及第2纖維群吸附到各自的外周面,將該等的第1及第2纖維群積纖到預先所決定的 厚度,而分別形成帶狀的第1及第2積纖體者,並形成大致圓柱狀。
該等的第1及第2吸筒31、32,是外周面形成穿設有複數個吸引孔的篩網狀,藉由從吸筒31、32的內方側施加的吸引力將前述纖維群吸著到外周面而可將其積纖到一定的厚度。藉此,第1吸筒形成第1積纖體35,第2吸筒形成第2積纖體36。又,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因為邊各自旋轉邊分別吸引第1及第2纖維群,所以在旋轉中,該等第1及第2纖維群沿著各自的外周面持續積纖,結果來說,第1及第2積纖體35、36成為朝向長方向連續地被延設。
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關於外周面的吸引孔的數量,是設成20~60網目左右為理想,更理想是30~50網目。未滿20網目時會有纖維群通過吸引孔進入到吸筒的內方側的虞慮,而超過60網目時會有通氣性下降吸引力也下降的可能性。此外,吸引的對象的纖維群例如為紙漿纖維時,則前述吸引孔的數量是40網目左右最為實用。
又,關於對前述第1吸筒31所供給的第1纖維群的基重,是當該第1纖維群為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時是50~500g/m2左右,更想是200~350g/m2。基重未滿50g/m2時基重不均產生,而超過500g/m2時吸引力下降還是會有基重不均產生的虞慮。
另一方面,關於對前述第2吸筒32所供給的第2纖 維群的基重,是該第2纖維群為各種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高密度聚乙烯(PET/HDPE)的芯鞘型複合纖維等)時,10~200g/m2為理想,更理想是10~100g/m2。基重未滿10g/m2時基重不均產生,而超過200g/m2時吸引力下降還是會有基重不均產生的虞慮。
再者,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是形成可分別設定在外周面吸引第1及第2纖維群的吸引範圍。亦即,形成在第1及第2吸筒31、32旋轉的期間,僅隨著其旋轉進入該吸引範圍內的吸引孔依序賦予吸引力,而關於出到吸引範圍外的吸引孔則停止吸引力的賦予,而不能吸引前述纖維群。
關於該等的第1及第2吸筒31、32中的各吸引範圍,是對應前述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供給第1及第2纖維群的範圍;以及前述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中的後述的纖維群供給路37、38的開口37a、38a的位置、被形成在第1及第2吸筒31、32之間的後述的空隙19的位置被設定。
具體而言,關於前述第1吸筒31,是如圖2所示,以和前述纖維群供給路37的開口37a的上端側的位置到形成有前述空隙19位置的這一方(空隙19的入側)的位置之間的範圍作為吸引範圍A1
關於前述第2吸筒,是同樣如圖2所示,以和前述纖維群供給路38的開口38a的下端側對置的位置到超過形 成有前述空隙19位置的位置(空隙19的出側)的範圍作為吸引範圍A2
然而,如圖1及圖2所示,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是以該第1吸筒31的外周面與第2吸筒32的外周面彼此對置,且讓該等的外周面最接近的位置,在兩外周面之間形成有前述空隙19(間隙)地分別被配設。
而且,在前述空隙19內讓被形成在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的外周面的第1及第2積纖體35、36互相疊合而一體化,藉此,成為可形成前述纖維網2。
又,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間的空隙19,是形成比前述纖維網2預先決定的厚度更小,且將前述第1及第2積纖體35、36互相疊合部時,在厚度方向一體化該等的第1及第2的各積纖體35、36,而可形成前述纖維網2。
具體而言,關於前述空隙19,是設成必須形成的纖維網2的厚度的5~75%左右的大小為理想。再者理想的是10~60%,更理想的是15~50%左右。
前述空隙19的大小未滿必須形成的纖維網2的厚度的5%時,一體化第1及第2積纖體的時候,對該等的第1及第2積纖體會施加過度的壓力,反而無法順利一體化而使纖維網2的形成效率變差。又,在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也作用大的負荷,所以會有破損等的強度的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前述空隙19的大小超過必須形成的纖維網2的厚度的75%時,第1及第2吸筒31、32之間的空間太大,不能穩定地進行第1積纖體35與第2積纖體36的疊合,一體化不能順利地進行的可能性還是變高。尤其,以高速形成纖維網2的時候,第1層積體35與第2積纖體36的穩定的一體化更進一步變難。
例如,必須形成的纖維網2的厚度為20mm時,前述空隙19可設為3~10mm左右。
再者,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中,位在下方側的第2吸筒32,是形成可將在前述空隙19被形成的纖維網2載置在外周面的狀態下朝向下個工程搬送。因此,前述纖維網2,是成為形成後暫時的期間可沿著第2吸筒32的外周面被搬送。
於此,關於該第2吸筒32所為的纖維網2的搬送,是如前述,形成藉由第1及第2吸筒31、32的吸引範圍的設定而可執行。
亦即,因為前述第1吸筒31的吸引範圍是到形成有前述空隙19的位置的正前方的位置,而前述第2吸筒32的吸引範圍是到超過前述空隙19的位置成為吸引範圍,所以前述纖維網2在形成時進入到第2吸筒32的吸引範圍。因此,前述纖維網2,是被吸引到第2吸筒32的外周面的狀態下開始被搬送,脫離該第2吸筒32的吸引範圍之後,藉由該纖維網2的自重放在第2吸筒32的外周面而與該外周面的旋轉一起移動,並朝向下個工程被搬 送。
另一方面,前述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是分別具備有:將必須供給到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的第1及第2纖維群各自搬送供給到該等的第1及第2吸筒31、32的前述纖維群供給路37、38。而且,在該等的各纖維群供給路37、38的下游側,是分別形成有面對第1及第2吸筒31、32的外周面的前述開口37a、38a。
該實施的形態時,對前述第1吸筒31供給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形成的第1纖維群的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33,是形成經由前述纖維群供給路37氣體搬送定量地粉碎例如紙漿薄片等並加以開纖所形成的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而供給到前述第1吸筒31的構造。
又,對前述第2吸筒供給由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形成的第2纖維群的前述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4,是形成例如預先開纖含有各種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面網狀的薄片之後進行開纖,之後,從定量地供給開纖後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定量供給裝置經由前述纖維群供給路38進行氣體搬送而供給到前述第2吸筒32的構造。
再者,前述纖維網剝下裝置20,是從前述吸筒,尤其該實施的形態時,是從該外周面剝下被放在前述第2吸筒32的外周面的纖維網2搬送到下個工程者。
如圖1~圖3所示,該纖維網剝下裝置20,是具有藉由變更前述第2吸筒32的外周面的纖維網2的行進方向 從該第2吸筒32剝下該纖維網2的剝下用輥21。藉由該剝下用輥21與前述第2吸筒32朝同方向旋轉撩起放在前述第2吸筒32的外周面的前述纖維網2,而將該纖維網2的行進方向從第2吸筒32旋轉方向變更到該剝下用輥21的旋轉方向。藉此,貼在前述第2吸筒32的外周面的前述纖維網2從該外周面被剝下。
而且,前述纖維網2藉由前述剝下用輥21從第2吸筒32的外周面被剝下後,成為沿著該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被搬送。
此外,該剝下用輥21雖是構成纖維網剝下裝置的一部分者,可是在該實施的形態,是如圖3所示,構成即使作為前述壓縮裝置10的構造的一部分也發揮功能,而可謀求製造裝置整體的構造的簡單化及省空間化。
於此,前述剝下用輥21,是如圖3所示,在前述外周面整體形成有:在外周面沿著該輥21的軸線的方向延伸的一定寬幅的複數個溝部21a;以及被形成在該等的溝部21a、21a之間的複數個突部21b。藉由形成有該等的溝部21a及突部21b,前述纖維網2成為容易掛在該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
再者,在前述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是形成比作用在前述纖維網2與第2吸筒32的外周面之間的摩擦力更大,且從該第2吸筒32不會損傷其纖維網2地剝下所需要的摩擦力作用在纖維網2之間這樣的構成,而形成容易且穩定地來撩起該纖維網2並變更行進方向。例如,在前 述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賦予能作用比作用在纖維網2與第2吸筒32的外周面之間的摩擦力更大的摩擦力的摩擦係數等,而可確保在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與纖維網2之間必要的摩擦力。
藉此,從前述第2吸筒32確實剝下纖維網2,而可穩定且順暢地進行該纖維網2從第2吸筒32朝遠離的方向的搬送。
關於前述剝下用輥21,前述突部21b的寬幅、形成溝部21a的間距的大小、溝部21a的深度(突部21b的高度),只要可確實送出纖維網2的大小則並沒有特別的限定。
可是,雖然也因成為搬送對象的纖維網2的厚度、被使用的纖維種類、纖維長等而異,然而以突部21b的寬幅來說是設在0.5~25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設在1~15mm左右為理想。又,以形成各溝部21a的間距(從溝部21a的溝寬幅方向的中央到鄰接的溝部21a的溝寬幅方向的中心的距離)來說,是2~30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3~18mm左右為理想。以溝部21a的深度來說,0.5~5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0.5~3mm左右為理想。
又,前述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與前述第2吸筒32的外周面之間的距離,是設定成纖維網2的厚度的5~75%左右的大小為理想。再者更理想的是設成纖維網2的厚度的10~60%左右,更理想是設成纖維網2的厚度的15~50%左右。未滿5%時,在之後的開纖工程的開纖 性變差,超過75%時一體化狀態的保持變的困難。
例如,纖維網2的厚度在10mm時,前述距離可設為1~5mm左右。
前述開纖裝置5,是如圖1及圖5、圖6所示,在被形成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略圓柱狀的攪拌筒51的外周面設置有複數個開纖用的刀,且具有:藉由讓該攪拌筒51旋轉來進行旋轉的開纖用的旋轉刀52;以及在與該旋轉刀52的刀尖之間分開一定的空間固定地被設置的固定刀53。
而且,藉由將前述纖維網2插入旋轉的前述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之間,該纖維網2被該等的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夾著而被開纖,而形成被供作為吸收體6的形成的吸收體材料4。
前述旋轉刀52在該實施的形態,是如圖5及圖6所示,將突設有朝前述攪拌筒51的旋轉方向傾斜的向外方的刀55的金屬製的網絲54螺旋狀地捲繞在前述攪拌筒51的外周面而被形成者。而且,藉由未圖示的旋轉驅動源讓前述攪拌筒51旋轉,藉此形成在該攪拌筒51的軸線周圍旋轉。
另一方面,前述固定刀53,是如圖5所示,與前述旋轉刀52的外周面對置的面,沿著該旋轉刀52的外周面成彎曲狀被形成的塊狀者,並具備有在旋轉刀52的寬幅方向(軸線方向)的全長朝略水平方向延伸且與該旋轉刀52的旋轉方向朝向逆向(在圖5是右方向)的刀 尖53a。而且,藉由在該固定刀53的刀尖53a與前述旋轉刀52的刀55的刀尖之間插入前述纖維網2,該等的固定刀的刀尖53a與旋轉刀的刀55的刀尖夾著該纖維網2撩起纖維網中的纖維進行開纖,藉此可形成前述吸收體材料4。
再者,前述固定刀53,是如圖5所示,隨著愈往刀尖方向,高度(上下方向的大小)逐漸變成錐形狀。
又,前述固定刀53的一部分,是與後述的按壓搬送裝置60的按壓搬送用輥61的外周面對置,其對置的部分,是愈往下方,愈不會接觸該按壓搬送用輥61的外周面且不會妨礙前述纖維網2的搬送的程度逐漸接觸的同時,形成以向固定刀53的內方側形成凸狀地緩和的彎曲的狀態傾斜的傾斜面53b。該傾斜面53b,是構成在之後詳述的按壓搬送裝置60的一部分。
此外,藉由在前述開纖裝置5被開纖所形成的前述吸收體材料4,是形成覆蓋配設有前述攪拌筒51的前述固定刀53的部分及配設有後述的按壓搬送用輥61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朝下方延伸,而邊落下到中空的罩蓋構件56的內部空間,邊被搬送到前述成形裝置7。
關於前述旋轉刀52,針對各刀55的高度h是設定成1~20mm左右為理想,更理想是設定成1.5~6mm左右。又,關於各旋轉刀52的傾斜角α是50~120°,更理想是80~100°。鄰接刀尖方向的刀之間的間距t1是2~ 10mm,理想是3~8mm左右,鄰接攪拌筒51的軸線方向的刀之間的間距t2是2~15mm左右為理想。
又,關於前述旋轉刀52的刀55的刀尖與固定刀53的刀尖53a之間的距離,雖依前述纖維網2的厚度而異,可是盡可能是該等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不會互相接觸的程度的小為理想,最大也在10mm以下,而理想是在5mm以下更為理想。
該距離太大時則開纖不順,且不能維持在成形裝置7的吸收體材料4的混合的均一性的情況。
於此,在前述開纖裝置5,是如圖1所示,設有邊按壓前述纖維網2,邊在旋轉的前述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之間送出該纖維網2的按壓搬送裝置60。
通常,對前述纖維網2進行開纖時,伴隨前述旋轉刀52的旋轉等變的不易將該纖維網2插入該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之間。尤其,纖維網2的膨鬆度大的時候,插入的時候擺動變大,除了穩定的插入變困難之外,纖維網2的定量的開纖變的困難。因此,設置該按壓搬送裝置60,藉由邊按壓前述纖維網2邊搬送到前述開纖裝置5,而不論前述旋轉刀52的旋轉,可在該旋轉刀52與固定刀54之間穩定地送出纖維網2,而可進行定量的開纖。
在該實施的形態,前述按壓搬送裝置60,是如圖1及圖5所示,被配設在接近前述開纖裝置5的攪拌筒51的位置,且包含:被配設在該開纖裝置5的固定刀53的刀尖側的按壓搬送用輥61、與前述固定刀53的傾斜 面53b。
前述按壓搬送用輥61,是如圖2所示,夾著前述剝下用輥21而被配設在與前述第2吸筒32的相反側的位置。
再者,如圖3所示,在該按壓搬送用輥61的外周面分別設有:沿著該輥61的軸線的方向延伸的複數個溝部61a;以及被形成在該等的溝部61a、61a之間的突部61b,與前述纖維網2接觸時讓該等的溝部61a與突部61b作為止滑發揮功能。藉此,可確實且穩定地朝搬送方向按壓前述纖維網2並推出地送出。
此外,關於前述按壓搬送用輥61,前述突部61b的寬幅、形成溝部61a的間距的大小、溝部61a的深度(突部61b的高度),是只要可確時送出纖維網2的大小則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是,雖然也依成為搬送對象的纖維網2的厚度、被使用的纖維的種類、纖維長等而異,然而以突部61b的寬幅來說是設在0.5~25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設在1~15mm左右為理想。又,以形成各溝部61a的間距(從溝部61a的溝寬幅方向的中央到鄰接的溝部61a的溝寬幅方向的中心的距離)來說,是2~30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3~18mm左右為理想。以溝部61a的深度來說,是0.5~5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0.5~3mm左右為理想。如此,藉由將形成突部61b的寬幅、溝部61a的間距、溝部61a的深度設定為前述的範圍,能抑制成為搬送對象的纖維網2在前述按壓搬送用輥61的外 周面滑掉,或相反的該纖維網2因前述按壓搬送用輥61的旋轉扯破的情況,可更卻實且穩定地朝向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之間送出其纖維網2。
又,前述按壓搬送用輥61、與前述固定刀53的傾斜面53b之間,是成為前述纖維網2朝開纖裝置5的搬送路線的空間。而且,前述按壓搬送裝置60,是將放在前述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被搬送來的纖維網2在該按壓搬送輥61的外周面與前述固定刀53的傾斜面53b之間夾著朝該纖維網2的厚度方向按壓,並且形成可藉由按壓搬送輥61的旋轉朝固定刀53的刀尖53a的方向推出地搬送。藉此,可邊抑制前述纖維網2的擺動邊強制性地在前述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之間依序送出。
尤其,該實施的形態的時候,前述固定刀53的傾斜面53b,是愈往下方愈逐漸朝接近按壓搬送輥61之方接近地彎曲,所以固定刀53的傾斜面53b與按壓搬送輥51之間的空間的入側(該空間的上方側),是能確保穩定接收被搬送來的纖維網2所需的充分的大小。
另一方面,進入固定刀53與按壓搬送輥61之間的空間的纖維網2,是愈接近固定刀53的刀尖53a,愈藉由按壓搬送輥61的外周面被按壓到前述固定刀53的傾斜面53b,所以朝該纖維網2的厚度方向被按壓。
藉此,纖維網2,是成為邊朝厚度方向被按壓邊依序穩定地被搬送到開纖裝置5。
此外,前述按壓搬送用輥61與前述固定刀53 的傾斜面53b之間的間隙,是只要不會卡住前述纖維網2的可被搬送的大小即可,可是為了邊按壓纖維網2邊強制性地推出地進行搬送,所以在不會阻礙其搬送的範圍內盡可能的小為理想。以該間隙的大小來說,雖依前述纖維網2的厚度、纖維的種類、纖維長等而異,可是例如在間隙最小的部分在10mm以下為理想,更理想是在5mm以下。
前述壓縮裝置10,是在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3與開纖裝置5(進一步具體而言,是纖維網剝下裝置20與按壓搬送裝置60)之間在該纖維網2的全長朝厚度方向壓縮纖維網2的寬幅方向的一部分,而使該纖維網2的長方向的拉伸強度提昇者。
在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3被形成的纖維網2因為沒有進行熱處理,所以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不會熔融接合,因此可想而知為拉伸強度低的狀態。因此,藉由在吸收體製造的一連的工程中藉由作用在前述纖維網2的張力等,該纖維網2可能會有破成碎片的情況。因此,在一連的工程中,為了極力減少前述纖維網2損傷,尤其穩固地確保長方向拉伸強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該實施的形態,藉由前述壓縮裝置10在前述纖維網2的全長朝該纖維網2的厚度方向進行壓縮,來確保長方向的拉伸強度。
具體而言,前述壓縮裝置10,是如圖1~圖3所示,藉由前述剝下用輥21、與被配設在該剝下用輥21 的上方側的壓縮用輥11所構成。
又,如圖4所示,前述壓縮用輥11,是形成在外周面全幅設有在其周方向(軸線周圍)大致平行地被形成的複數個溝部11a;以及被形成在該等的溝部11a、11a之間的突部11b的構造。
而且,與前述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壓縮前述纖維網2的時候,形成該壓縮用輥11的前述突部11b、與該剝下用輥21的突部21b從兩面側壓縮該纖維網2。因此,前述纖維網2,是形成用該等的壓縮用輥11與剝下用輥21壓縮的部分排列的狀態。
再者,該壓縮部分,因為被形成在前述纖維網2的全長,所以形成能確保該纖維網2的長方向的拉伸強度。
此外,關於前述壓縮用輥11,其前述突部11b的寬幅、突出高度(溝部11a的深度)、形成突部11b的間距的大小,只要能確實壓縮纖維網2使該纖維網2的長方向的拉伸強度提昇則沒有特別的限定。可是,雖然也依成為搬送對象的纖維網2的厚度、被使用的纖維的種類、纖維長等而異,然而以突部11b的寬幅來說是設在0.1~10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設在0.5~5mm左右為理想。以突部11b的突出高度來說,是0.5~5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1~3mm左右為理想。以形成各突部11b的間距(從突部11b的寬幅方向的中央到鄰接的突部11b的寬幅方向的中心的距離)來說,是0.2~20mm左右為理想,再者是1~10mm左右為理想。
又,前述壓縮用輥11的外周面與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隙,是只要能確實且穩定地壓縮纖維網2則可設成任意的大小,例如,雖依成為搬送對象的纖維網2的厚度、被使用的纖維的種類、纖維長等而異,可是可設成0~5mm,更理想是設成0~2mm為理想。此外,前述壓縮用輥11與剝下用輥21,是藉由氣缸等的各種彈推手段,分別朝互相壓接的方向被彈推。因此,壓縮用輥11的外周面與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隙為0mm的時候,或是比起纖維網2的厚度空隙小的時候,該等的壓縮用輥11的外周面與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之間藉由被搬送來的纖維網2以一定的範圍被擴大的同時,朝厚度方向壓縮該纖維網2。
於此,前述壓縮用輥11,也可具備用未滿構成纖維網2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的溫度加熱該纖維網2這樣的加熱用加熱器,也可用不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熔著且對開纖不會造成影響的程度的弱的力量接合纖維網2中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來確保該纖維網2的長方向的拉伸強度。用這類未滿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的溫度進行加熱所為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的接合,尤其適用高速生產纖維網2時有效。
前述壓縮用輥11所為的纖維網2的加熱時,是由複數個材料形成前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複合纖維時,用未滿熔點最低的材料的熔點進行加熱為重要。
又,前述成形裝置7,是如圖1及圖7所示, 將由前述開纖裝置5所形成的吸收體材料4積纖成預定的形狀來成形吸收體6者。
在該實施的形態,前述成形裝置7,是被配設在前述開纖裝置5的下方側,且在外周面具備有配合預先所決定的吸收體的形狀被形成的複數個凹部71a,並具備有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與覆蓋該吸筒71的上部側的一部分,與前述開纖裝置共用的罩蓋構件56。
在該實施的形態,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是形成其軸線形成在與前述開纖裝置5的旋轉刀52的軸線方向互相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態樣。
此外,前述罩蓋構件56,其上端側在前述開纖裝置5覆蓋旋轉刀52,下端側覆蓋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因此,該罩蓋構件56,是通過內部空間讓開纖裝置5的旋轉刀52的下方側與成形裝置7的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的上方側連通,將在開纖裝置5被形成的吸收體材料4搬送、供給到該吸筒71的外周面上。又,在前述罩蓋構件56,是形成可在內部空間混入吸水性優之例如高吸水性樹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等的吸水性聚合物。
前述各凹部71a,是以預定的圖案被配設在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的外周面,而成為朝該吸筒71的內方側凹陷的形狀。而且,藉由賦予來自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的內方側的吸引力,前述罩蓋構件56內的 吸收體材料4被吸引到該凹部71a內而依序積纖,藉此,形成成形吸收體6。
此外,被形成在前述凹部71a內的吸收體6,是藉由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的旋轉,當凹部71a的開口向下方時,放置在生理用衛生棉、紙尿布等的製品的製造工程的線上。圖7所示者時,被形成在前述凹部71a內的吸收體6,是在被配置在前述吸筒71的下方側在生理用衛生棉、紙尿布等的製造工程的線上流的載片72的上面經由接著劑被載置,而被搬送到下個工程。
藉著,使用具有前述構造的製造裝置1A,針對實施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的情況進行說明。該實施的形態的情況,基本上是以纖維網形成工程、纖維網剝下工程、壓縮工程、按壓搬送工程、開纖工程、成形工程的順序實施工程。
此外,在前述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形成必須供給到第1及第2吸筒31、32的各吸筒的第1及第2纖維群作為準備階段。
然後,實施纖維網形成工程作為第1工程。
該纖維網形成工程是使用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3所進行,具體而言,首先從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33朝向旋轉(在圖1及圖2逆時針旋轉)的第1吸筒31的外周面供給第1纖維群(該實施的形態時為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的同時,從前述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4朝向旋轉(與第1吸筒31朝相反的方向旋轉)的第2吸筒32的外 周面供給第2纖維群(該實施形態時是熱可塑性樹脂纖維)。此時,從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各裝置所供給的第1及第2纖維群的量,是將必須形成的吸收體所含有的混合比例調整成預先決定的比例。
而且,前述第1及第2吸筒31、32分別吸引被供給的第1及第2纖維群,而分別在第1吸筒31的外周面形成第1積纖體35,在第2吸筒32的外周面形成第2積纖體36。
之後,隨著第1及第2吸筒31、32的旋轉,被形成在各吸筒31、32的外周面的第1及第2積纖體35、36移動到被形成在第1及第2吸筒31、32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隙19內的空間。此時,在該空隙19內,藉由讓該等的第1積纖體35與第2積纖體36互相疊合成一體化而形成前述網狀物2。
而且,形成前述纖維網2之後,利用第2吸筒32的旋轉將該纖維網2搬送到下個工程。亦即,維持在該第2吸筒32的外周面上載置前述纖維網2的狀態,朝第2吸筒32的旋轉方向搬送該纖維網2。
於此,在該纖維網形成工程中,不對前述積纖體、纖維網進行纖維的熔點以上的溫度的熱處理,因此,不進行纖維的熱熔著所為的強化等。
此外,在本發明,「熱熔著」是指:藉由以該等的積纖體、纖維網所含有的纖維的熔點以上的溫度加熱被形成在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纖維網,在積纖體、纖維網中 的任意的部分藉由其纖維的熔融相互接著纖維彼此的交點。
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結束後,實施從載置有前述纖維網2的第2吸筒32的外周面剝下該纖維網2搬送到下個工程的纖維網剝下工程作為第2工程。
該纖維網剝下工程,是使用前述纖維網剝下裝置20所進行。具體而言,藉由與前述第2吸筒32的旋轉方向朝同方向旋轉的前述剝下用輥21撩起貼在該第2吸筒32的前述纖維網2,將該纖維網2的行進方向變更成從第2吸筒32朝向遠離的方向,藉此,從第2吸筒32的外周面剝下其纖維網2。
從前述第2吸筒32的外周面被剝下的纖維網2之後放置在前述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與該輥21的旋轉一起被搬送到下個工程。
此外,該纖維網剝下工程,是從前述第2吸筒32剝下纖維網2的搬送方向的前頭側的端緣來變更行進方向時特別有效果地發揮功能。
亦即,纖維網2的搬送方向的前頭側的端部到達該纖維網剝下工程的時候,旋轉的前述剝下用輥21使該纖維網2的端部朝略上方側翹起地從前述第2吸筒32剝下。再者,將翹起的纖維網2的端部放在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上時,旋轉中的該剝下用輥21從第2吸筒32朝遠離的方向拉纖維網2。藉此,纖維網2的端部朝從第2吸筒32遠離的方向變更行進方向。
以後,被搬送來的纖維網2,是藉由剝下用輥21的旋轉從第2吸筒32穩定地被剝下,並且,放在該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從第2吸筒32朝遠離的方向依序被搬送。
前述纖維網剝下工程結束之後,實施在該纖維網2的長方向朝厚度方向壓縮在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所形成纖維網2的至少寬幅方向的一部分的壓縮工程作為第3工程。
該壓縮工程,是使用壓縮裝置10藉由讓從第2吸筒32的外周面被剝下而放在該剝下用輥21的外周面被搬送的纖維網2通過旋轉中的前述剝下用輥21與旋轉(與該剝下用輥21朝相反的方向旋轉)的壓縮用輥11之間所進行。藉此,藉由前述剝下用輥21與壓縮用輥11壓縮前述纖維網2,使該纖維網2的長方向的拉伸強度提昇,而可抑制該纖維網2在吸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連的工程中破掉的情況。
該實施的形態的時候,由被形成在前述剝下用輥21及壓縮用輥11的溝部21a、11a;與突部21b、11b的延設方向的關係,如前述在纖維網2壓縮部分排列,且該壓縮部分被形成在纖維網2的全長,所以在長方向強度提昇。
此外,在該壓縮工程,依情況利用設在前述壓縮用輥子11的加熱用加熱器加熱該壓縮用輥11的外周面,用未滿該纖維網2中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的溫度加熱前述纖維網2,在不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熔著且對開纖不會造影響的程度的弱的力量邊接合纖維網2中的熱可 塑性樹脂纖維彼此邊進行壓縮,藉此讓其纖維網2的強度提昇亦可。
前述壓縮工程的結束後,實施送出按壓搬送工程作為第4工程,該工程是邊按壓前述纖維網2邊朝向作為下個工程的開纖工程搬送。
該按壓搬送工程,是使用按壓搬送裝置60讓經過前述壓縮工程的纖維網2通過旋轉的(圖1~圖3中的逆時針旋轉)按壓搬送用輥61與固定刀53的傾斜面53b之間來進行。纖維網2是藉由該工程,將按壓搬送用輥61朝固定刀53的傾斜面53b按壓而朝厚度方向被按壓的同時,藉由按壓搬送用輥子61的旋轉朝向前述開纖工程被強制推出地被搬送到固定刀53的刀尖53b的方向。藉此,在該開纖工程,前述纖維網2不論旋轉刀52的旋轉等不會擺動地穩定地被開纖。
前述按壓搬送工程的結束之後,實施對纖維網2開纖形成吸收體材料4的開纖工程作為第5工程。
該開纖工程,是使用前述開纖裝置5進行,具體而言,藉由將前述纖維網2插入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與前述按壓搬送用輥61朝相反的方向旋轉)的旋轉刀52、與相對於該旋轉刀52的刀的刀尖分開一定的間隔被配置的固定刀53的刀尖53a之間來對該纖維網2進行開纖,而形成前述吸收體材料4。
此時,前述纖維網2除了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沒有熔著之外,藉由前述按壓搬送工程在旋轉刀52與固定刀 53之間強制性地依序被推出,所以在該開纖工程可容易且穩定地又有效率地進行開纖。
而且,藉由該開纖工程所形成的前述吸收體材料4,是通過開纖裝置5的罩蓋構件56內落下到旋轉刀52的下方側,藉此被供給到下個工程。
前述開纖工程的結束後,進行成形工程作為最後的工程。
在該實施的形態,使用前述成形裝置7對被形成在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的外周面的凹部71a內供給由前述開纖工程所形成落下到前述罩蓋構件56內的吸收體材料4,而加以積纖成形吸收體6。
此外,形成前述吸收體6之後,藉由前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的旋轉,將被形成在凹部71a內的吸收體6依序放置到各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線上。
如此,根據本發明,因為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前述吸收體6的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來形成一定的厚度的纖維網2,並直接對該纖維網2進行開纖,所以比起如過去般地對纖維網施加熱處理來讓纖維熱熔著的情況相比容易進行開纖,藉此,可以所期望的比例穩定且確實地控制吸收體所含有的纖維的混合比例。
又,因為開纖容易,所以盡可能地抑制纖維的切斷並確保纖維長,並且可穩定地對纖維網進行開纖並均一地混合構成吸收體的纖維。
此結果,可穩定地獲得作為所期望的吸收體的性能。
再者,因為不用如以往將纖維網捲在捲取機,可連續地進行從纖維網的形成到纖維網的開纖所為的吸收體材料的形成、讓該吸收體材料的積纖所為的吸收材的成形,所以具有所謂不需要將纖維網搬送到其他的場所或保管,可效率佳地進行吸收體的製造的優點。
在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雖然在纖維網形成工程所使用的纖維網形成裝置3具備上下一對的第1及第2吸筒31、32,可是在接下來所示的第2實施的形態,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成為具備3個吸筒者。
亦即,圖8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2實施的形態者,該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1B,是纖維網形成裝置80具備3個製造由預定的纖維群形成的積纖體的吸筒81~83,並且形成具備配合該等的吸筒81~83的數量對各吸筒81~83分別供給預定的纖維群的3個纖維群供給裝置84~86的構造。
具體而言,具備有:被配設在最上段的第1吸筒81、被配置在該第1吸筒81的正下的第2吸筒82、以及被配設在該第2吸筒82的正下的最下段的第3吸筒83。再者,分別具備:通過纖維群供給路87對前述第1吸筒81供給第1纖維群的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84;通過纖維群供給路88對前述第2吸筒82供給第2纖維群的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85;以及通過纖維群供給路89對前述第3吸筒83供給第3纖維群的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86。
前述第1~第3吸筒81~83基本上是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的第1及第2吸筒31、32同樣的構造。此外,關於各吸筒的網目,是對應吸引的纖維群被適當設定。又,關於前述第1~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84~86基本上是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的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同樣的構造。可是,關於各纖維群供給裝置84~86所供給的第1~第3各纖維群,必須分別事前準備、或與對第1~第3吸筒81~83供給的同時形成。又,第1~第3各纖維群的供給時,必須設成可實現依據預定的吸收體的性能的含有比例的供給量。
使用具有前述構造的製造裝置1B實施吸收體的製造方法的時候,纖維網形成工程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不同。
具體而言,該實施的形態中的纖維網形成工程,首先,是從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84將第1纖維群供給到旋轉(在圖8是順時針旋轉)中的前述第1吸筒81,將該第1纖維群吸引到第1吸筒81,藉此在該第1吸筒的外周面形成第1積纖體90。
接著,在與前述第2吸筒82的空隙92附近,藉由來自旋轉(與前述第1吸筒81朝相反的方向旋轉)中的該第2吸筒82的吸引讓前述第1吸筒81的外周面的第1積纖體90移動到其第2吸筒82的外周面,並且從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85將第2纖維群供給到其第2吸筒82的外周面。此時,前述第2吸筒82,因為是通過其第2吸筒82 的外周面上的前述第1積纖體90吸引第2纖維群,所以由前述第2纖維群形成第2積纖體91被形成在該第1積纖體90之上(第2吸筒82的外周面上的第1積纖體90的外周面側)。藉此,在前述第2吸筒82上形成有由第1積纖體90形成的層及由第2積纖體91形成的層之由複數個積纖體的層形成的複合積纖體93。
另一方面,從前述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86對旋轉(與前述第2吸筒82朝相反的方向旋轉)中的前述第3吸筒83的外周面供給第3纖維群,在前述第3吸筒83吸引第3纖維群,而在該第3吸筒83的外周面形成第3積纖體94。
之後,讓由前述第2吸筒82被搬送來的前述複合積纖體93、與被形成在該第3吸筒83的外周面的第3積纖體94在該等的第2及第3吸筒82、83之間的空隙95內疊合一體化而形成最終的纖維網2。此時,前述第3積纖體94被疊合在複合積纖體93的第2積纖體91側。此外,在該纖維網形成工程中,不對纖維網進行纖維的熔點以上的溫度的熱處理,因此,不進行纖維的熱熔著所為的強化等。
而且,形成將前述纖維網2放在前述第3吸筒83的外周面的狀態下搬送到下個工程。
此外,關於其他的工程,因為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實質上相同,所以詳細的說明省略。
又,在該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1B,關於具備前述 第1~第3吸筒81~83、及第1~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84~86的點以外的構造,因為是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的形態實質上同樣的構造,所以標示同樣的符號且詳細的說明省略。可是,關於纖維網剝下工程,是對貼在前述第3吸筒83的外周面的纖維網2實施,且纖維網剝下裝置20的剝下用輥21,是被配設在接近前述第3吸筒83的位置。
再者,關於一體化複合積纖體93與第3積纖體94的第2吸筒82與第3吸筒83之間的空隙95的大小,基本上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中的第1吸筒31和第2吸筒32之間的空隙19的大小相同。另一方面,關於該實施的形態中的第1吸筒81與第2吸筒82之間的空隙92的大小,是後述讓第1吸筒81的外周面的第1積纖體90移動到第2吸筒82的外周面時,只要不讓該第1積纖體90破損可穩定地移動的大小即可。
如此,根據該實施的形態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製造方法,基本上雖可獲得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同樣的效果,可是除此之外,具有使用3種類的纖維群形成纖維網的優點。因此,即使構成吸收體的纖維的種類多的時候,也可容易以預先所設定的混合比例混合吸收體所含有的纖維,藉此,可穩定地形成期望的性能的吸收體。
在前述第1及第2實施的形態,雖對纖維網形成裝置中的1個吸筒配設1個纖維群供給裝置,可是在接下來所示的第3實施的形態,形成對1個同樣的吸筒配設有複數個纖維群供給裝置的構造。
亦即,圖9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3實施的形態者,該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1C,是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100在上下一對的第1及第2吸筒101、102中的第1吸筒101配設有2個纖維群供給裝置103、104的構造。
亦即,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100,是在面向靠前述第1吸筒101的外周面的上方的部分的位置設有供給第1纖維群的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103的纖維群供給路105的開口105a,而形成可對靠該第1吸筒101的外周面的上方的位置供給該第1纖維群。
再者,在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103的纖維群供給路105的開口105a的正下配設有供給第2纖維群的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04的纖維群供給路106的開口106a。而且,形成可對比第1吸筒101的外周面中的供給前述第1纖維群的位置更下方側的位置供給前述第2纖維群。
又,在前述第2吸筒102配設有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107,而形成通過纖維群供給路108的開口108a可對第2吸筒102的外周面供給第3纖維群。
前述第1及第2吸筒101、102基本上是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的第1及第2吸筒同樣的構造。此外,關於各吸筒101、102的網目,是對應吸引的纖維群被適當設定。
又,關於前述第1~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103、104、107基本上是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的第1及第2纖維群 供給裝置33、34同樣的構造。可是,即使在該實施的形態,關於各纖維群供給裝置103、104、107供給的第1~第3的各纖維群,必須是各自事前準備,或在供給的同時形成,且在供給時,重要的是設定成可實現依據預定的吸收體的性能的含有比例這樣的供給量。
使用具有前述構造的製造裝置1C實施吸收體的製造方法的時候,在纖維網形成工程,藉由從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103對旋轉(在圖9是逆時針旋轉)中的前述第1吸筒101的外周面供給第1纖維群,前述第1吸筒101吸引該第1纖維群,而在外周面形成第1積纖體109。再者,雖然也從前述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04對旋轉的前述第1吸筒101的外周面供給第2纖維群,可是此時,第1吸筒101是隔著前述第1積纖體109吸引第2纖維群。因此,在已被形成的前述第1積纖體109之上(第1吸筒101的外周面上的第1積纖體109的外周面側)形成由第2纖維群形成且與該第1積纖體109不同的第2積纖體110,而成為被層積的狀態,結果來說,成為形成層積有2個積纖體109、110的複合積纖體111。
另一方面,從前述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107對旋轉(與前述第1吸筒101朝相反的方向旋轉)中的前述第2吸筒102的外周面供給第3纖維群,前述第2吸筒102吸引該第2纖維群,而在外周面形成第3積纖體112。此時,前述第3積纖體112被疊合在複合積纖體111的第2積纖體110側。
而且,在被形成在第1及第2吸筒101、102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隙113內,讓被形成在第1吸筒101的外周面的複合積纖體111、與被形成在第2吸筒102的外周面的第3積纖體112互相疊合而一體化藉此形成纖維網2。此外,在該纖維網形成工程中,不對纖維網進行纖維的熔點以上的溫度的熱處理,因此,不進行纖維的熱熔著所為的強化等。
該實施的形態的纖維網以結果來說,是由一體化3個積纖體所形成者,以構造來說,實質上與前述第2實施的形態的纖維網同樣。
又,在該實施的形態,因為前述纖維網2被搬送到下個工程以後成為被開纖的纖維網,所以形成將該纖維網2放在前述第2吸筒102的外周面的狀態下搬送到下個工程。
此外,關於其他的工程,因為與前述第1及第2實施的形態實質上相同,所以詳細的說明省略。
又,在該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1C,關於纖維網形成裝置100的構造,具體而言,除了對前述第1吸筒101配設有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03、104,在第2吸筒102配設有第3纖維群供給裝置107的點以外的構造,因為是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的形態實質上同樣的構造,所以標示同樣的符號且詳細的說明省略。
再者,在該實施的形態,關於纖維網剝下工程,是對貼在前述第2吸筒102的外周面的纖維網2實施,且纖維 網剝下裝置的剝下用輥21,是被配設在接近前述第2吸筒102的位置。又,關於第1吸筒101與第2吸筒102之間的空隙113的大小,基本上與對於第1實施的形態中必須形成的纖維網的厚度的比例同樣。
如此,根據該實施的形態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製造方法,基本上可獲得與前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除此之外,除了可使用3種類的纖維群形成纖維網之外,因為相較於使用的纖維群的數量纖維網形成裝置的吸筒的數量少即可,所以具有所謂可謀求製造裝置整體的緊緻化的優點。
在前述第1~第3實施的形態,雖然纖維網形成裝置具備複數個吸筒,可是在接下來所示的第4實施的形態,纖維網形成裝置成為具備單一個吸筒者。
亦即,圖10表示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的第4實施的形態者,該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1D,前述纖維網成形裝置120具有: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單一的吸筒121、與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中的至少1個纖維群供給到該吸筒121的外周面的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22、123。
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122,是在面向前述吸筒121的外周面的大致中間的高度部分的位置設有纖維群供給路124的開口124a,而形成可對該吸筒121的外周面的中間的高度的範圍供給該第1纖維群。再者,在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122的纖維群供給路124的開口124a 的正上配設有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23的纖維群供給路125的開口125a,而形成可對前述吸筒121的外周面中的比前述第1纖維群的供給範圍更上方側供給第2纖維群。
前述吸筒121基本上是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的第1及第2吸筒31、32同樣的構造。此外,關於該吸筒121的網目,是對應吸引的纖維群被適當設定。
又,關於前述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22、123基本上是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的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33、34同樣的構造。可是,即使在該實施的形態,關於各纖維群供給裝置122、123供給的第1及第2的各纖維群,必須是各自事前準備,或在供給的同時形成,且在供給時,重要的是設定成可實現依據預定的吸收體的性能的含有比例這樣的供給量。
使用具有前述構造的製造裝置1D實施吸收體的製造方法的時候,在纖維網形成工程,藉由從前述第1纖維群供給裝置122對旋轉(在圖10是順時針旋轉)中的前述吸筒121的外周面供給第1纖維群,該吸筒121吸引該第1纖維群,而在外周面形成第1積纖體126。再者,雖然也從前述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23對旋轉的前述吸筒121的外周面供給第2纖維群,可是此時,該吸筒121是隔著前述第1積纖體126吸引第2纖維群。因此,形成在前述第1積纖體126之上(在吸筒121的外周面上的第1積纖體126的外周面側)形成有由第2纖維群形成的第2積纖體127的狀態。此結果,形成在吸筒121的外 周面上形成層積有2個積纖體126、127的纖維網2。此外,在該纖維網形成工程中,不對纖維網進行纖維的熔點以上的溫度的熱處理,因此,不進行纖維的熱熔著所為的強化等。
該實施的形態的前述纖維網2,是如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在一對的吸筒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隙內疊合積纖體彼此而不會一體化者,結果來說,因為是藉由一體化2個積纖體而被形成者,所以依構造來說,形成實質上與前述第1實施的形態的纖維網同樣。
又,在該實施的形態,該纖維網2成為被搬送到下個工程以後被開纖的纖維網,而形成該纖維網放在吸筒121的外周面的狀態下被搬送到下個工程。
此外,關於其他的工程,因為與前述第1~第3實施的形態實質上相同,所以詳細的說明省略。又,關於該實施的形態的製造裝置1D,纖維網形成裝置120的構造,亦即,除了對單一的前述吸筒121配設有第1及第2纖維群供給裝置122、123的點以外的構造,因為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實質上同樣的構造,所以標示同樣的符號且詳細的說明省略。
再者,在該實施的形態,關於纖維網剝下工程,是對貼在前述吸筒121的外周面的纖維網2實施,且纖維網剝下裝置的剝下用輥21,是被配設在接近前述吸筒121的位置。
如此,根據該實施的形態的吸收體的製造裝 置、製造方法,基本上可獲得與前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然而,因為纖維網形成裝置120的吸筒1個就可以,所以可謀求製造裝置整體進一步的緊緻化。
在前述第1~第3實施的形態,纖維網形成時,雖使用2個或3個吸筒,可是吸筒的數量只要複數個則幾個皆可,例如也可4個以上。
再者,在前述第1~第3實施的形態,雖是將纖維網形成裝置3、80、100、120的各吸筒排列於縱向(上下方向)的狀態下進行配設,可是關於該纖維網形成裝置的各吸筒的配置,只要沒有與裝置的設置空間、後工程的裝置的位置;與周邊設備的關係等的問題,則例如可將各吸筒排列在橫向(致水平方向)的狀態下進行配設等設成任意的配置。
在前述第3及第4實施的形態,在纖維網形成時,雖對1個吸筒101、121供給2種類的纖維群,並在其吸筒101、121的外周面上層積2個積纖體而形成纖維網,可是也可對1個吸筒供給3種類以上的纖維群,並在該吸筒的外周面上層積3個以上的積纖體而形成纖維網。
在前述第1~第4實施的形態,在纖維網剝下工程使用的纖維網剝下裝置20來說,是作成具有藉由變更前述吸筒的外周面的纖維網的行進方向從該吸筒剝下該纖維網的剝下用輥21的構造。然而,纖維網剝下裝置是具備空氣噴射機構取代該剝下用輥,或是除了剝下用輥之 外還具備空氣噴射機構,該機構是在前述吸筒的外周面與前述纖維網之間噴射空氣而從該吸筒剝下該纖維網者。
或者,只要可容易從前述吸筒的外周面剝下纖維網,或即使不無理地剝下纖維網也會從吸筒的外周面分離,則該纖維網剝下裝置不一定需要,纖維網剝下工程也可省略。
在前述第1~第4實施的形態,雖使用壓縮裝置10實施壓縮工程,可是該壓縮工程,是只要前述纖維網的長方向的拉伸強度可確保能承受在本發明的吸收體的製造上的充分的拉伸強度的程度便可省略,且也不需要設置壓縮裝置。
在前述第1~第4的實施的形態,在前述開纖工程使用的開纖裝置5具有:被設置在旋轉自如的攪拌筒51的外周面的旋轉刀52、以及在與該旋轉刀52的刀尖之間隔著一定的空間固定地被設置的固定刀53,而形成藉由將纖維網2插入該等的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之間來對該纖維網2進行開纖的構造,可是只要可確實且穩定地對纖維網進行開纖,則也可使用其他的構造者。
又,前述開纖裝置5的旋轉刀52雖是將突設有朝攪拌筒51的旋轉方向傾斜的向外方的刀55的金屬製的網絲54螺旋狀地捲繞在前述攪拌筒51的外周面而被形成,可是該旋轉刀也可是這以外的構造。例如,可使用將形成有複數個擦過刀的金屬製鋼絲螺旋狀地捲繞在攪拌筒的外周面的構造。或是藉由將外周形成有刀鋒的板狀(例如圓板 狀)的複數個旋轉刀,以前述刀鋒朝向攪拌筒的周向的狀態下安裝在該攪拌筒的外周面,而可適用前述旋轉刀複數並設在其攪拌筒的軸線方向的構造。或者,也可使用在攪拌筒的外周面安裝有複數個開纖用的錘子置所謂的錘碎機這樣的構造。
在前述第1~第4實施的形態,前述開纖裝置5具備有邊按壓前述纖維網2邊在旋轉刀52與固定刀53之間推出該纖維網2的按壓搬送裝置60,雖藉由該按壓搬送裝置60實施按壓搬送工程,可是若可將纖維網穩定地插入到旋轉刀與固定刀之間,該按壓搬送裝置並不一定必要,且按壓搬送工程也可省略。
又,在前述第1~第4實施的形態,前述剝下用輥21雖成為被使用在從吸筒剝下纖維網、以及壓縮裝置10中的纖維網2的壓縮的各個的構造,可是壓縮裝置也可不使用剝下用輥,而設置專用的輥來進行壓縮。
在前述第1~第3實施的形態,將被形成的纖維網2放在前述鄰接的吸筒中的任一方的吸筒的外周面進行搬送,而第4實施的形態的時候雖是放在單一的吸筒121的外周面進行搬送,可是並不一定必須要如此,也可藉由另外設置的搬送用的輥等將被形成的纖維網搬送到下個工程。
在前述第1~第4實施的形態,是在前述壓縮用輥11、剝下用輥21、按壓搬送用輥61的各外周面形成有溝部及突部。然而,前述壓縮用輥11、剝下用輥21的 時候,只要纖維網在外周面上不朝周向滑動,則並沒有必要一定要設溝部及突部,而可在外周面設置格子狀的凹凸等。又,即使關於前述壓縮用輥只要可在該纖維網的全長朝厚度方向壓縮纖維網的至少寬幅方向的一部分,則也可設置格子狀的凹凸等地設置任意的形狀的凹凸。
在前述第1~第4實施的形態,將開纖裝置5中的旋轉刀52的軸線方向、與成形裝置7中的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的軸線方向以互相正交的水平方向地配設前述開纖裝置5的旋轉刀52與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71。然而,關於該等的旋轉刀以及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的各軸線方向,是只要可讓藉由旋轉刀被開纖的吸收體材料穩定地落下到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的凹部內,則可設定成任意的方向。例如,前述旋轉刀與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也可以該等的旋轉刀的軸線方向與吸收體成形用的吸筒的軸線方向互相成為平行地分別被配設。
再者,在前述第1~第4實施的形態,雖在1個纖維群僅含有1個纖維,可是在本發明,即使是在1個纖維群內含有複數個纖維者,也可藉由1個纖維群供給裝置將其複數個纖維供給到前述吸筒,來形成複數種類的纖維混合的積纖體。
又,在前述實施的形態,雖使用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可是以構成吸收體的纖維來說,至少只要包含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則也可使用這以外的纖維。
以在本發明被使用的前述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來說,是例如可舉:以針葉樹或闊葉樹作為原料所獲得的木材漿(例如:碎木漿、精煉機械紙漿、熱磨機械漿、化學熱磨機械漿等的機械漿;牛皮紙漿、亞硫酸紙漿、鹼性紙漿等的化學紙漿;半化學紙漿等);對木材漿施予化學處理所獲得的絲光化紙漿或鍵結紙漿;甘蔗、洋麻、竹、麻、棉(例如棉籽絨)等的非木材漿;嫘縈紙漿等的再生纖維等,而且工業上穩定地獲得且安全性高的牛皮紙漿為理想。
另一方面,以在本發明所使用的前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來說,例如可舉: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離子聚合物樹脂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乳酸等的聚酯;耐龍等的聚醯胺等的原料作為單體或複合的纖維。
又,前述熱可塑性複合纖維也可為複合纖維。以上述複合纖維的例子來說,例如可舉:芯鞘型纖維、並列型纖維、島/海型纖維等的複合纖維;中空型纖維;扁平、Y型、C型等的異型纖維;潛伏捲縮或顯式捲縮的立體捲縮纖維;藉由水流、熱、壓花加工等的物理性負荷分割的分割纖維等,而且為工業上可便宜地獲得且安全性高的芯鞘型纖維,尤其PET/PE、PP/PE(芯/鞘)等為理想。
再者,前述吸收體進一步含有高吸收性材料 為理想。以該高吸水性材料來說,例如可舉:澱粉系、纖維素系、合成聚合體系的高吸水性材料。以澱粉系或纖維素系的高吸水性材料來說,雖例如可例舉:澱粉-丙烯酸(鹽)接枝共聚物、澱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纖維素鈉的交聯物等,而以合成聚合物系的高吸水性材料來說,所例如可例舉:聚丙烯酸鹽系、聚磺酸鹽系、無水馬來酸鹽系、聚丙烯醯胺系、聚乙烯醇系、聚環氧乙烷系、聚天冬氨酸鹽系、聚麩胺酸鹽系、聚海藻酸鹽系、澱粉系、纖維素系等的高吸水性樹脂(SAP)等,可是該等中聚丙烯酸鹽系(尤其,聚丙烯酸納系)的高吸水性樹脂為理想。
此外,在前述實施的形態,基本上雖將藉由1台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所形成的單一的吸收體載置在載片72上,可是依需要也可在載片上層積藉由複數台的製造裝置所形成的各吸收體。藉此,以具備層狀之藉由各製造裝置所製造的複數個吸收體者作為1個吸收體的態樣來說,可用於各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

Claims (14)

  1. 一種吸收體的製造方法,係至少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混合含有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纖維網形成工程,該工程是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前述吸收體的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並以不會熱熔著纖維地形成朝長方向連續延設的一定的厚度的纖維網;開纖工程,該工程是對從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連續地被搬送的前述纖維網進行開纖而形成吸收體材料;以及成形工程,該工程是積纖由前述開纖工程所成形的吸收體材料而成形吸收體,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是包含: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中的至少1個纖維群分別供給到旋轉的複數個吸筒的外周面,而在各吸筒的外周面形成積纖體的同時,在被形成於鄰接的吸筒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隙內,讓被形成在該等的鄰接的各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互相疊合而一體化,藉此形成前述纖維網的工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是包含: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按纖維群供給到旋轉的同一個前述吸筒的外周面,而在已形成於該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上形成由其他的纖維群形成的其他的積纖體,藉此形成由複數層形成的積纖體的工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是包含:將前述被形成的纖維網載置在前述鄰接的吸筒中的任一方的吸筒的外周面來進行搬送的工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之後,具有從載置有前述纖維網的吸筒的外周面剝下該纖維網搬送到下個工程的纖維網剝下工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具有壓縮工程,該工程是在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後且在前述開纖工程之前,在該纖維網的全長朝厚度方向壓縮由該纖維網形成工程所形成的纖維網的至少寬幅方向的一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開纖工程,是包含:在被設置於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攪拌筒的外周面,與該攪拌筒的旋轉一起進行旋轉的複數個開纖用的旋轉刀、以及與該旋轉刀的刀尖隔著一定的間隔固定地被設置的固定刀之間插入前述纖維網來對該纖維網進行開纖的工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開纖工程之前具有邊按壓前述纖維網邊朝向該開纖工程搬送的按壓搬送工程。
  8. 一種吸收體的製造裝置,係至少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混合含有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與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複 數個纖維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具備有:纖維網形成裝置,該裝置是以預先所決定的比例分別層積至少含有1個構成前述吸收體的纖維的複數個纖維群,並以不會熱熔著纖維地形成朝長方向連續延設的一定的厚度的纖維網;開纖裝置,該裝置是對從前述纖維網形成工程連續地被供給的纖維網進行開纖而形成吸收體材料;以及成形裝置,該裝置是讓由前述開纖裝置所形成的吸收體材料積纖而成形吸收體,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具有: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複數個吸筒;以及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中的至少1個纖維群分別供給到該等的各吸筒的外周面的纖維群供給裝置,前述複數個吸筒,是使鄰接的吸筒的外周面彼此對置,且在該等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空隙地被配置,藉由供給來自前述纖維群供給裝置的纖維群,使分別被形成在前述各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在前述空隙內互相疊合而一體化,藉此可形成前述纖維網。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形成前述纖維群供給裝置將前述複數個纖維群按纖維群供給自如地供給到旋轉的同一個前述吸筒的外周面,藉由在已被形成於該吸筒的外周面的積纖體上供給其他的纖維群,而將其他的積纖體積層在該已被形成的積纖體上,而可形成由複數層形成的積纖 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將前述被形成的纖維網載置在前述鄰接的吸筒中的任一方的吸筒的外周面的狀態下可搬送。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是具備有將被載置在前述吸筒的外周面的纖維網從該外周面剝下來進行搬送的纖維網剝下裝置,該纖維網剝下裝置,是具備有:藉由變更前述吸筒的外周面的行進方向從該吸筒剝下該纖維網的剝下用輥;以及在前述吸筒的外周面與前述纖維網之間噴射空氣而從該吸筒剝下該纖維網的空氣噴射機構之中的至少一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在前述纖維網形成裝置與前述開纖裝置之間具備有壓縮裝置,且該裝置是在該纖維網的全長朝厚度方向壓縮由該纖維網形成裝置所形成的纖維網的至少寬幅方向的一部分。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開纖裝置,是具有:被設置在軸線周圍旋轉自如的攪拌筒的外周面,與該攪拌筒的旋轉一起進行旋轉的複數個開纖用的旋轉刀、以及與該旋轉刀的刀尖之間隔著一定的間隔固定地被設置的固定刀,藉由在旋轉的前述旋轉刀與該固定刀之間插入前述纖維網來對該纖 維網自由開纖。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的吸收體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開纖裝置,是具備邊按壓前述纖維網邊在旋轉的前述旋轉刀與前述固定刀之間送出該纖維網的按壓搬送裝置。
TW103133551A 2013-09-26 2014-09-26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TWI633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0587A JP6159632B2 (ja) 2013-09-26 2013-09-26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3-200587 2013-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6881A TW201526881A (zh) 2015-07-16
TWI633876B true TWI633876B (zh) 2018-09-01

Family

ID=52743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551A TWI633876B (zh) 2013-09-26 2014-09-26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59632B2 (zh)
TW (1) TWI633876B (zh)
WO (1) WO20150461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35681B1 (en) * 2015-08-12 2021-08-04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Co., Lt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US10945890B2 (en) 2015-08-12 2021-03-16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absorbing body
JP6782129B2 (ja) * 2015-09-02 2020-11-1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03691A (ja) * 1993-10-19 1997-04-15 ザ、プロクター、エンド、ギャンブル、カンパニー 繊維質ウェブに加えるための粒子の断続的な流れ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081888A (ja) * 2004-08-17 2006-03-30 Livedo Corporation パルプ粉砕装置
JP2007167509A (ja) * 2005-12-26 2007-07-05 Daio Paper Corp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US20130014899A1 (en) * 2010-01-28 2013-01-17 Uni-Charm Corporation Apparatus to manufacture absorbent body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0018A (ja) * 1984-09-11 1986-04-10 Sumitomo Metal Ind Ltd 炭素繊維切断方法および装置
DE3913997A1 (de) * 1989-02-14 1990-08-23 Rieter Ag Maschf Dosier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bgabe vorgebbarer mengen von faserflocken
JP3153060B2 (ja) * 1993-11-29 2001-04-03 花王株式会社 繊維の積繊方法及び積繊装置
US6982052B2 (en) * 2002-09-26 2006-01-03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ir forming an arti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uperimposed fibrous layers
JP4425794B2 (ja) * 2002-10-16 2010-03-03 キンバリー クラーク ワールドワイド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陰唇間パッド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4397266B2 (ja) * 2004-04-02 2010-01-13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積繊装置
AU2006346394B2 (en) * 2006-07-20 2012-09-06 Essity Hygiene And Health Aktiebolag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ir-laid absorbent cor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03691A (ja) * 1993-10-19 1997-04-15 ザ、プロクター、エンド、ギャンブル、カンパニー 繊維質ウェブに加えるための粒子の断続的な流れ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081888A (ja) * 2004-08-17 2006-03-30 Livedo Corporation パルプ粉砕装置
JP2007167509A (ja) * 2005-12-26 2007-07-05 Daio Paper Corp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US20130014899A1 (en) * 2010-01-28 2013-01-17 Uni-Charm Corporation Apparatus to manufacture absorbent bod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6881A (zh) 2015-07-16
WO2015046162A1 (ja) 2015-04-02
JP6159632B2 (ja) 2017-07-05
JP2015066013A (ja) 2015-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84889B2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吸収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US9333483B2 (en) Absorbent structure
CN106470651B (zh) 体液吸收性物品用吸收体
CN101484105B (zh) 用于形成气流成网吸收芯体的设备和方法
EP3363940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onwoven fabric with uneven pattern
TWI633876B (zh)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US20180271720A1 (en) Absorbent body for absorbent article
JP6632579B2 (ja) 凹凸パターン付き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03015044B (zh) 用于制备纤维吸收材料的方法
WO2012043279A1 (ja) ウェットワイプ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2076866A (ja) ウェットワイプ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3006392B (zh) 纤维吸收材料
JP5936663B2 (ja) 吸収性物品を製造する方法
US20200016012A1 (en) Multi-layer unitary absorbent structures
CN201669927U (zh) 湿纸巾的制造装置及湿纸巾
WO2016031568A1 (ja) 吸収体、及び当該吸収体を含む吸収性物品
KR20220117868A (ko) 흡수 부직포 재료
WO2015056533A1 (ja) 吸収性物品に係るシート状部材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US9314379B2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bodily fluid absorbent pad
JP4809888B2 (ja) 竹綿混合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竹綿混合シート製造装置
JP5959600B2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吸収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WO2024009782A1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不織布及び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7097270B2 (ja) 吸収性シート、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11875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