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2845B - Electrophoresis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Google Patents

Electrophoresis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2845B
TWI622845B TW102124396A TW102124396A TWI622845B TW I622845 B TWI622845 B TW I622845B TW 102124396 A TW102124396 A TW 102124396A TW 102124396 A TW102124396 A TW 102124396A TW I622845 B TWI622845 B TW I6228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phoretic
fibrous structure
electrophoretic particles
porous layer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4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1260A (zh
Inventor
Aya Shuto
Hidehiko Takanashi
Ken Kobayashi
Yuriko Kaino
Masakazu Mitsug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11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1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2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28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8Charged particles addressed liquid crystal cells, e.g. controlled by an electron bea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2001/1678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particle type

Abstract

本發明之電泳元件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子;及多孔質層,其具有與上述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

Description

電泳元件、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技術係關於一種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電泳粒子之電泳元件、使用此電泳元件之顯示裝置、及具備此顯示裝置之電子機器。
近年來,隨著行動電話或便攜式資訊終端等移動機器之普及,關於低消耗電力且高品質畫質之顯示裝置(顯示器)之需求增大。尤其最近,開始電子書籍之發佈事業,從而期望適於讀書用途之顯示品質之顯示器。
作為此種顯示器,已提出膽甾醇型液晶顯示器、電泳型顯示器、電性氧化還原型顯示器及扭轉球型顯示器等各種顯示器,對於讀書用途,反射型之顯示器較有利。於反射型之顯示器中,因與紙相同,利用戶外光線之反射(散射)進行明顯示,故可獲得更接近紙張之顯示品質。
在反射型顯示器中,利用電泳現象之電泳型顯示器消耗電力低且響應速度快,從而作為有力候補備受期待。作為其顯示方法,主要提出以下2種方法。
第1種方法係使2種帶電粒子分散於絕緣性液體中,並使帶電粒子根據電場移動。此2種帶電粒子係光學反射特性互不相同,又,其極性亦相反。在此方法中,帶電粒子之分佈狀態根據電場發生變化而顯示圖像。
第2種方法係使帶電粒子分散於絕緣性液體中且配置多孔質層(例 如,專利文獻1)。在此方法中,根據電場,帶電粒子經由多孔質層之細孔而移動。例如使用高分子薄膜作為多孔質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2296號公報
在電泳型顯示器中,提出如上述之顯示方法,其顯示品質不可說尚不充分,但期望更進一步之對比度及響應速度之提高。
因此,期望提供一種高對比度且可高速響應之電泳元件、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係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子,與具有與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之多孔質層者。
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係具備上述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者。
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電子機器係具備上述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者。
在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中,因纖維狀構造體與電泳粒子互相具有相反之電位,即,任一者為正電位,另一者為負電位,故使電泳粒子易通過多孔質層內。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因使纖維狀構造體與電泳粒子互相具有相反之電位,故可提高對比度及響應速度。
1‧‧‧絕緣性液體
3‧‧‧顯示裝置
10‧‧‧電泳粒子
11‧‧‧電泳元件
20‧‧‧多孔質層
21‧‧‧纖維狀構造體
22‧‧‧非電泳粒子
23‧‧‧細孔
30‧‧‧驅動基板
31‧‧‧板狀構件
32‧‧‧TFT
33‧‧‧保護層
34‧‧‧平坦化絕緣層
35‧‧‧像素電極
40‧‧‧對向基板
41‧‧‧板狀構件
42‧‧‧對向電極
60‧‧‧間隔物
110‧‧‧顯示部
120‧‧‧非顯示部
130‧‧‧操作部
200‧‧‧影像顯示畫面部
210‧‧‧前面板
220‧‧‧濾光玻璃
310‧‧‧觸摸面板
320‧‧‧框體
410‧‧‧發光部
420‧‧‧顯示部
430‧‧‧選單開關
440‧‧‧快門按鍵
510‧‧‧本體部
520‧‧‧鍵盤
530‧‧‧顯示部
610‧‧‧本體部
620‧‧‧透鏡
630‧‧‧開始/停止開關
640‧‧‧顯示部
710‧‧‧上部框體
720‧‧‧下部框體
730‧‧‧連結部(鉸鏈部)
740‧‧‧顯示器
750‧‧‧次顯示器
760‧‧‧圖片燈
770‧‧‧照相機
F‧‧‧官能基
P1‧‧‧高分子鏈
P2‧‧‧高分子鏈
R1‧‧‧待避區域
R2‧‧‧顯示區域
圖1係顯示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之構成之平面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電泳元件之構成之剖面圖。
圖3A係用以針對圖1所示之纖維狀構造體之構成予以說明之模式圖。
圖3B係顯示圖3A所示之纖維狀構造體之另一例之模式圖。
圖4係顯示使用圖1等之電泳元件之顯示裝置之構成之剖面圖。
圖5係用以說明圖4所示之顯示裝置之動作之剖面圖。
圖6A係顯示應用例1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B係顯示圖6A所示之電子圖書之另一例之立體圖。
圖7係顯示應用例2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8係顯示應用例3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9A係顯示自應用例4之表面側所觀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9B係顯示自應用例4之背面側所觀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0係顯示應用例5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1係顯示應用例6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2A係應用例7為關閉狀態之前視圖、左側視圖、右側視圖、及俯視圖。
圖12B係應用例7為打開狀態之前視圖及側視圖。
以下,針對本技術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詳細說明。另,說明係以以下之順序進行。
1.實施形態(電泳元件)
2.應用例(顯示裝置、電子機器)
3.實施例
<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本技術之一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電泳元件11)之平面構成,圖2顯示電泳元件11之剖面構成。此電泳元件11係利用電泳現象產生對比度者,可應用於例如顯示裝置等之多種電子機器。電泳元 件11於絕緣性液體1中包含電泳粒子10與具有細孔23之多孔質層20。另,圖1、2係模式性顯示電泳元件11之構成者,存在與實際之尺寸、形狀不同之情形。
絕緣性液體1係由例如烷烴或異烷烴等有機溶劑構成。於絕緣性液體1中,可使用一種有機溶劑,或亦可使用複數種有機溶劑。絕緣性液體1之黏度及折射率較好係儘可能地小。若使絕緣性液體1之黏度較低,則電泳粒子10之移動性(響應速度)提高。又,與此相對應,電泳粒子10之移動所需之能量(消耗電力)變低。若使絕緣性液體1之折射率較低,則絕緣性液體1與多孔質層20之折射率之差變大,從而使多孔質層20之反射率變高。
於絕緣性液體1中,例如亦可添加著色劑、電荷調整劑、分散穩定劑、黏度調整劑、界面活性劑或樹脂等。
分散於絕緣性液體1中之電泳粒子10係1個或2個以上之帶電粒子,此種帶電之電泳粒子10根據電場經由細孔23移動。電泳粒子10具有任意之光學反射特性(光反射率),藉由電泳粒子10之光反射率與多孔質層20之光反射率之差異而產生對比度。例如,可使電泳粒子10進行明顯示,多孔質層20進行暗顯示,亦可使電泳粒子10進行暗顯示,多孔質層20進行明顯示。
若自外部觀察電泳元件11,則在電泳粒子10在進行明顯示之情形時,電泳粒子10目測為例如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在進行暗顯示之情形時,目測為例如黑色或接近黑色之顏色。此種電泳粒子10之顏色若可產生對比度則並非特別限定。
電泳粒子10係由例如有機顏料、無機顏料、染料、碳材料、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玻璃或高分子材料(樹脂)等之粒子(粉末)構成。於電泳粒子10中,可使用此等中之一種,或亦可使用2種以上。亦可由包含上述粒子之樹脂固成分之粉碎粒子或膠囊粒子等構成電泳 粒子10。另,符合上述碳材料、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玻璃或高分子材料之材料,自符合有機顏料、無機顏料或染料之材料中除去。
上述之有機顏料係例如偶氮系顏料、金屬配合偶氮系顏料、縮聚偶氮系顏料、黃烷士酮系顏料、苯並咪唑酮系顏料、酞菁系顏料、喹吖啶酮系顏料、蒽醌系顏料、苝系顏料、哌瑞酮系顏料、蒽吡啶系顏料、蒽酮系顏料、二噁嗪系顏料、硫靛系顏料、異吲哚滿酮系顏料、喹酞酮系顏料、陰丹士林系顏料等。無機顏料係例如氧化鋅、銻白、鐵黑、硼化鈦、鐵丹、黃色塗料、鉛丹、鎘黃、硫化鋅、立德粉、硫化鋇、硒化鎘、碳酸鈣、硫酸鋇、鉻酸鉛、硫酸鉛、碳酸鋇、鉛白或礬土白等。染料係例如苯胺黑系染料、偶氮系染料、酞菁系染料、喹酞酮系染料、蒽醌系染料或甲川系染料等。碳材料係例如炭黑等。金屬材料係例如金、銀、或銅等。金屬氧化物係例如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鋯、鈦酸鋇、鈦酸鉀、銅-鉻氧化物、銅-錳氧化物、銅-鐵-錳氧化物、銅-鉻-錳氧化物或銅-鐵-鉻氧化物等。高分子材料係例如導入有於可視光區域具有光吸收域之官能基之高分子化合物等。若係於可視光區域具有光吸收域之高分子化合物,則其種類並非特別限定。
電泳粒子10之具體材料係例如根據電泳粒子10為產生對比度所發揮之功能而進行選擇。電泳粒子10進行明顯示之情形時,對電泳粒子10,例如可使用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鋯、鈦酸鋇或鈦酸鉀等之金屬氧化物等。電泳粒子10進行暗顯示之情形時,對電泳粒子10,例如可使用炭黑等碳材料或銅-鉻氧化物、銅-錳氧化物、銅-鐵-錳氧化物、銅-鉻-錳氧化物及銅-鐵-鉻氧化物等之金屬氧化物等。其中,對電泳粒子10,較好為使用碳材料。包含碳材料之電泳粒子10表現出優異之化學穩定性、移動性及光吸收性。
絕緣性液體1中之電泳粒子10之含量(濃度)並未特別限定,例如 為0.1重量%~10重量%。於此濃度範圍內,可確保電泳粒子10之遮蔽性及移動性。詳言之,若電泳粒子10之含量少於0.1重量%,則電泳粒子10不易遮蔽(隱蔽)於多孔質層20,從而存在無法充分地產生對比度之可能性。另一面,若電泳粒子10之含量大於10重量%,則因電泳粒子10之分散性降低,造成該電泳粒子10難以電泳,而存在凝聚之慮。
電泳粒子10較好為容易在絕緣性液體1中跨長時間分散及帶電,或不易吸附於多孔質層20。為此,例如於絕緣性液體1中添加分散劑。亦可併用分散劑與電荷調整劑。
此分散劑或電荷調整劑係例如具有正、負之任一者或兩者之電荷,而用以增加絕緣性液體1中之帶電量且藉由靜電斥力使電泳粒子10分散者。作為此種分散劑,例如可例舉出Lubrizol(路博潤)公司製造之Solspcrsc系列、BYK-Chemic(畢克化學)公司製造之BYK系列或Anti-Terra系列、或ICI Americas公司製造之Span系列等。
為提高電泳粒子10之分散性,亦可對電泳粒子10實施表面處理。此表面處理係例如松香處理、界面活性劑處理、顏料衍生物處理、偶聯劑處理、接枝聚合處理或微小膠囊化處理等。尤其,藉由接枝聚合處理、微小膠囊化處理或將此等加以組合進行處理,可維持電泳粒子10之長時間之分散穩定性。
於此種表面處理時,例如使用具有可吸附於電泳粒子10之表面之官能基與聚合性官能基之材料(吸附性材料)等。可吸附之官能基係根據電泳粒子10之形成材料予以決定。例如,可分別在將電泳粒子10由炭黑等碳材料構成之情形時,吸附4-乙烯基苯胺等之苯胺衍生物,在將電泳粒子10由金屬氧化物構成之情形時,吸附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矽烷)丙酯等之有機矽烷衍生物。聚合性官能基係例如乙烯基、丙烯酸基、甲基丙烯酸基等。
亦可將聚合性官能基導入至電泳粒子10之表面,並使其接枝於此而進行表面處理(接枝性材料)。接枝性材料具有例如聚合性官能基與分散用官能基。分散用官能基係使電泳粒子10分散於絕緣性液體1中,且藉由其位阻而保持分散性者。絕緣性液體1為例如烷烴之情形時,可使用分支狀之烷基等作為分散用官能基。聚合性官能基係例如乙烯基、丙烯酸基、甲基丙烯酸基等。為使接枝性材料聚合及接枝,例如可使用偶氮二異丁腈(AIBN)等之聚合引發劑。
關於使上述電泳粒子10分散於絕緣性液體1中之方法之詳情,刊載於「超微粒子之分散技術與其評估~表面處理、微粉碎與氣/液/高分子中之分散穩定化~(Science &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公司)」等書籍中。
多孔質層20係可遮蔽電泳粒子10者,且具有纖維狀構造體21及保持於纖維狀構造體21之非電泳粒子22。此多孔質層20係由纖維狀構造體21所形成之三維立體構造體(如不織布般之不規則之網狀構造體),且設有複數個空隙(細孔23)。藉由利用纖維狀構造體21構成多孔質層20之三維立體構造,使光(戶外光線)漫反射(多重散射),從而多孔質層20之反射率變高。因此,即使多孔質層20之厚度較小之情形下仍可獲得高反射率,從而提高電泳元件11之對比度且降低電泳粒子10之移動所需之能量。又,細孔23之平均孔徑變大,且於多孔質層20中設置多個細孔23。藉此,電泳粒子10易經由細孔23移動,使響應速度提高,且電泳粒子10移動所需之能量更為降低。此種多孔質層20之厚度為例如5μm~100μm。
纖維狀構造體21係相對於纖維徑(直徑)具有足夠之長度之纖維狀物質。例如,複數個纖維狀構造體21聚合,並隨機重疊而構成多孔質層20。亦可將1個纖維狀構造體21隨機交絡而構成多孔質層20。或,亦可為由1個纖維狀構造體21形成之多孔質層20與由複數個纖維狀構 造體21形成之多孔質層20混在一起。在本實施形態中,此纖維狀構造體21具有與電泳粒子10相反之電位。即,電泳粒子10帶正電時(正電位),纖維狀構造體21帶負電(負電位),電泳粒子10帶負電時,纖維狀構造體21帶正電。詳情將後述,藉此,可提高電泳元件11之對比度及響應速度。另,將與電泳粒子10及纖維狀構造體21充分隔離且電性為中性之位置作為電位零。
纖維狀構造體21係由例如高分子材料或無機材料等構成。作為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例舉出尼龍、聚乳酸、聚酰胺、聚酰亞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腈、聚環氧乙烷、聚乙烯基咔唑、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砜、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偏氟乙烯、聚六氟丙烯、醋酸纖維素、膠原蛋白、明膠、殼聚醣或此等之共聚物等。無機材料係例如氧化鈦等。對纖維狀構造體21,較好為使用高分子材料。其理由為,高分子材料對例如光等之反應性較低,從而在化學上較穩定。即,藉由使用高分子材料,可防止非意圖之纖維狀構造體21之分解反應。纖維狀構造體21為由高反應性之材料構成之情形時,較好為預先以任意保護層被覆表面。
於包含例如高分子材料之纖維狀構造體21中,例如導入具有與電泳粒子10相反之電荷之官能基。藉此,可調整纖維狀構造體21之電位。正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21具有例如氨基或醯胺基等,負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21具有例如磺酸基、磷酸基、碳酸基、氰基或羥基等。具有較大負電荷之磺酸基,可使纖維狀構造體21容易地成為負電位。可以鹽之形式使用此種官能基。此時,例如預先於絕緣性液體1中溶解鹽以免對顯示造成影響。若纖維狀構造體21或電泳粒子10可穩定地存在於絕緣性液體1中,則官能基之導入量可任意,為增加纖維狀構造體21之電荷量,期望為僅可能地多。官能基可導入至高分子鏈之任一位置,例如存在於末端或中間部。使用於纖維狀構造體21之高分子材 料之分子量,根據穩定性之觀點較好為7萬以上。
圖3A係模式性顯示使用相對而言分子量較小之高分子鏈P1形成多孔質層20之情形者,圖3B係模式性顯示使用相對而言分子量較大之高分子鏈P2形成多孔質層20之情形者。為構成相同狀態之多孔質層20,與高分子鏈P2相比需要更多數量之高分子鏈P1。因此,於導入至1個高分子鏈P1、P2之官能基F之數量相同時,使用分子量較小之高分子鏈P1,使多孔質層20中存在較多官能基F。換言之,若使用高分子鏈P1,則在絕緣性液體中之官能基F之質量濃度增高,從而可增大電荷量。
纖維狀構造體21係以例如直線狀延伸。纖維狀構造體21之形狀可為任意者,例如可縮短或在中途彎折。或,纖維狀構造體21亦可在中途分支。
纖維狀構造體21之平均纖維徑雖係例如50nm以上2000nm以下,但亦可在上述範圍外。藉由縮小平均纖維徑,使光容易漫反射,又,使細孔23之孔徑變大。以使纖維狀構造體21可保持非電泳粒子22之方式,決定其纖維徑。平均纖維徑例如可藉由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等之顯微鏡觀察進行測定。纖維狀構造體21之平均長度為任意。纖維狀構造體21係藉由例如相分離法、相反轉法、靜電(電場)紡絲法、熔融紡絲法、濕式紡絲法、乾式紡絲法、凝膠紡絲法、溶膠-凝膠法或噴塗法等形成。藉由使用此種方法,可容易且穩定地形成相對於纖維徑具有足夠長度之纖維狀構造體21。
纖維狀構造體21較好係由納米纖維構成。此處所謂納米纖維係纖維徑為1nm~1000nm,且長度為纖維徑之100倍以上之纖維狀物質。藉由將此種納米纖維作為纖維狀構造體21使用,可使光容易漫反射,更進一步提高多孔質層20之反射率。即,可提高電泳元件11之對比度。又,在包含納米纖維之纖維狀構造體21中,於單位體積中所占 之細孔23之比例變大,使電泳粒子10容易經由細孔23移動。因此,可降低電泳粒子10之移動所需之能量。包含納米纖維之纖維狀構造體21較好係藉由靜電紡絲法形成。藉由使用靜電紡絲法,可容易且穩定地形成纖維徑較小之纖維狀構造體21。
對纖維狀構造體21,較好為使用其光反射率與電泳粒子10之光反射率不同者。藉此,容易形成由多孔質層20與電泳粒子10之光反射率之差所致之對比度。纖維狀構造體21實質上不對多孔質層20之光反射率造成影響之情形時,即,根據非電泳粒子22決定多孔質層20之光反射率之情形時,亦可使用在絕緣性液體1中顯示出透光性(無色透明)之纖維狀構造體21。
細孔23係藉由將複數個纖維狀構造體21重合、或1個纖維狀構造體21交絡而構成。為使電泳粒子10容易經由細孔23移動,此細孔23較好為具有儘可能大之平均孔徑。細孔23之平均孔徑為例如0.1μm~10μm。
非電泳粒子22係固定於纖維狀構造體21上,且不進行電泳之1個或2個以上之粒子。非電泳粒子22可埋設於所保持之纖維狀構造體21之內部,或,亦可自纖維狀構造體21局部地露出。
對非電泳粒子22,較好為使用其光反射率與電泳粒子10之光反射率不同者。非電泳粒子22可由與上述電泳粒子10相同之材料構成。詳言之,可分別在非電泳粒子22(多孔質層20)進行明顯示之情形時使用上述電泳粒子10進行明顯示之情形之材料,在非電泳粒子22進行暗顯示之情形時使用上述電泳粒子10進行暗顯示之情形之材料。由多孔質層20進行明顯示時,較好係由金屬氧化物構成非電泳粒子22。藉此,可獲得優異之化學穩定性、定著性及光反射性。非電泳粒子22、電泳粒子10各自之構成材料可相同亦可不同。非電泳粒子22進行明顯示或暗顯示時,自外部所目測之顏色與針對上述電泳粒子10所說明者 相同。
非電泳粒子22較好係具有與纖維狀構造體21相同之電荷。藉此,可增強纖維狀構造體21之正電位或負電位,使對比度及響應速度進一步提高。
此種多孔質層20可藉由例如以下之方法形成。首先,於有機溶劑等中,溶解例如高分子材料等之纖維狀構造體21之構成材料,而調製紡絲溶液。接著,於此紡絲溶液中加入非電泳粒子22且進行充分攪拌,使非電泳粒子22分散。最後,自此紡絲溶液藉由例如靜電紡絲法進行紡絲,使非電泳粒子22固定於纖維狀構造體21,而形成多孔質層20。多孔質層20可於高分子薄膜上使用雷射實施開孔加工而形成細孔23,亦可於多孔質層20中使用由合成纖維等編織之布,或連泡多孔性高分子等。
電泳元件11係如上述般,藉由電泳粒子10之光反射率與多孔質層20之光反射率之差而產生對比度者。具體而言,電泳粒子10及多孔質層20中,進行明顯示者之光反射率高於進行暗顯示者之光反射率。較好係使非電泳粒子22之光反射率高於電泳粒子10,從而由多孔質層20進行明顯示,由電泳粒子10進行暗顯示。藉由進行此種顯示,使進行明顯示時之光反射率利用由多孔質層20(三維立體構造物)引起之光之漫反射而顯著提高。因此,與此相對應,對比度亦顯著提高。
於電泳元件11中,電泳粒子10在施加有電場之範圍內經由多孔質層20之細孔23而移動。根據電泳粒子10移動之區域、不移動之區域,而進行明顯示及暗顯示中之任一者,從而顯示圖像。此處,因構成多孔質層20之纖維狀構造體21係與電泳粒子10相反地帶電,故可提高對比度及響應速度。以下,舉出由多孔質層20進行明顯示、由電泳粒子10進行暗顯示之情形為例,並針對此予以說明。
為提高多孔質層之光反射率,即白反射率,可考慮增加非電泳 粒子或纖維狀構造體之數量之方法。藉由提高白反射率可使對比度提高。但,若將纖維狀構造體之數量保持一定而增加非電泳粒子之數量,則電泳粒子無法通過多孔質層之細孔而堵塞,造成分散性下降。此狀態下,無法進行有效之散射,從而無法提高白反射率。另一面,若增多纖維狀構造體之數量而使此等較厚地積層,則雖然可增加非電泳粒子之數量,但電泳粒子之移動距離延長,而響應速度降低。因此,根據此方法,白反射率(對比度)與響應速度成為折衷之關係,從而無法提高顯示品質。
與此相對,在電泳元件11中,因纖維狀構造體21與電泳粒子10為相反地帶電,故無需增加非電泳粒子22及纖維狀構造體21之數量,而可提高白反射率及響應速度。此點可認為係由以下理由而引起者。藉由使電泳粒子10與纖維狀構造體21互相相反地帶電,絕緣性液體1中具有正、負兩者之電荷者、例如分散劑等包圍電泳粒子10及纖維狀構造體21。藉此,抑制電泳粒子10與纖維狀構造體21之接近及接觸,從而使電泳粒子10容易經由細孔23通過。因此,無需增加纖維狀構造體21及非電泳粒子22之數量,而可提高白反射率及響應速度。
如以上般,在本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11中,因使纖維狀構造體21與電泳粒子10相反地帶電,故可提高對比度及響應速度。
<應用例>
(顯示裝置)
接著針對上述電泳元件11之應用例進行說明。電泳元件11例如應用於顯示裝置。
圖4係顯示使用電泳元件11之顯示裝置(顯示裝置3)之剖面構成之一例者。此顯示裝置3係利用電泳現象顯示圖像(例如文字資訊等)之電泳型顯示器(所謂電子紙顯示屏),於驅動基板30與對向基板40之間設置有電泳元件11。驅動基板30與對向基板40之間藉由間隔物60調整 至特定之間隔。
驅動基板30於板狀構件31之一面上依序具有例如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電晶體)32、保護層33、平坦化絕緣層34及像素電極35。TFT32及像素電極35係根據例如像素配置而配置成矩陣狀或線段狀。
板狀構件31係由例如無機材料、金屬材料或塑料材料構成。作為無機材料,可例舉出例如矽(Si)、氧化矽(SiOX)、氮化矽(SiNX)、或氧化鋁(AlOX)等。氧化矽中包含玻璃或旋塗玻璃(SOG)等。作為金屬材料,可例舉出例如鋁(Al)、鎳(Ni)、或不銹鋼等,作為塑料材料,可例舉出例如聚碳酸酯(P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聚乙烯醚酮(PEEK)等。
在顯示裝置3中,因於對向基板40側顯示圖像,故板狀構件31可為非透光性。可由晶圓等之具有剛性之基板構成板狀構件31,或亦可由具有可撓性之薄層玻璃或薄膜等構成板狀構件31。藉由將可撓性材料使用於板狀構件31中,可實現彈性(可彎折)之顯示裝置3。
TFT32係用以選擇像素之切換用元件。TFT32可為使用無機半導體層作為通道層之無機TFT,亦可為使用有機半導體層之有機TFT。保護層33及平坦化絕緣層34係由例如聚醯亞胺等之絕緣性樹脂材料構成。若保護層33之表面足夠平坦,則亦可省略平坦化絕緣層34。像素電極35係由例如金(Au)、銀(Ag)或銅(Cu)等之金屬材料形成。像素電極35係通過設置於保護層33及平坦化絕緣層34之接觸孔(未圖示)而連接於TFT32。
對向基板40具有例如板狀構件41及對向電極42,且於板狀構件41之整面(與驅動基板30之對向面)上設置有對向電極42。對向電極42可與像素電極32同樣地配置成矩陣狀或線段狀。
板狀構件41除透光性外,由與板狀構件31相同之材料構成。於 對向電極42中,可使用例如氧化銦一氧化錫(ITO)、氧化銻一氧化錫(ATO)、氟摻雜氧化錫(FTO)或鋁摻雜氧化鋅(AZO)等之透光性導電性材料(透明電極材料)。
於對向基板40側顯示圖像之情形時,為介隔對向電極42觀察電泳元件11,對向電極42之透光性(透射率)較好係儘可能高,例如為80%以上。又,對向電極42之電阻較好係儘可能低,例如100Ω/□以下。
電泳元件11具有與上述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11相同之構成。具體而言,電泳元件11於絕緣性液體1中包含電泳粒子10、及具有複數個細孔23之多孔質層20。絕緣性液體1填充於驅動基板30與對向基板40之間之空間,多孔質層20係例如由間隔物60予以支撐。絕緣性液體1所填充之空間係例如以多孔質層20作為邊界,劃分為靠近像素電極35側之待避區域R1、與靠近對向電極42側之顯示區域R2。絕緣性液體1、電泳粒子10及多孔質層20之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者相同。另,在圖4及下述之圖5中,為使圖示內容簡略化,顯示細孔23之一部分。
多孔質層20亦可與像素電極35及對向電極42中之任一者鄰接,亦可不明確分隔成待避區域R1與顯示區域R2。電泳粒子10根據電場朝向像素電極35或對向電極42移動。
間隔物60之厚度為例如10μm~100μm,且較好係儘可能薄化。藉此,可抑制消耗電力。間隔物60例如由高分子材料等絕緣性材料構成,於驅動基板30與對向基板40之間設置成例如格柵狀。間隔物60之配置形狀雖並未特別限定,但較好係以不妨礙電泳粒子10之移動,且使電泳粒子10均一分佈之方式設置。
在初始狀態之顯示裝置3中,電泳粒子10配置於待避區域R1(圖4)。此情形時,因在全部之像素中電泳粒子10由多孔質層20遮蔽,故 當自對向基板40側觀察電泳元件11時,係未產生對比度(未顯示圖像)之狀態。
另一方面,由TFT32選擇像素,且於像素電極35與對向電極42之間施加電場時,如圖5所示般,於每個像素中電泳粒子10自待避區域R1經由多孔質層20(細孔23)向顯示區域R2移動。此情形時,因併存將電泳粒子10藉由多孔質層20遮蔽之像素與未遮蔽之像素,故當自對向基板40側觀察電泳元件11時,為產生有對比度之狀態。藉此,可顯示圖像。
根據此顯示裝置3,藉由上述實施形態之電泳元件11,可實現較高之對比度及高速響應。藉此,可顯示亦適於例如彩色化或動畫顯示之高品質之圖像。
<應用例>
(電子機器)
接著,針對上述顯示裝置3之應用例進行說明。
本技術之顯示裝置3可應用於各種用途之電子機器,其電子機器之種類並未特別限定。此顯示裝置3例如可搭載於以下之電子機器。其中,因以下所說明之電子機器之構成終究為一例,故其構成可進行適當變更。
<應用例1>
圖6A、6B顯示電子圖書之外觀構成。此電子圖書例如具備顯示部110及非顯示部120、操作部130。另,操作部130可如圖6A所示般設置於非顯示部120之前面,亦可如圖6B所示般設置於上表面。顯示部110係由顯示裝置3構成。另,顯示裝置3亦可搭載於具有與圖6A、6B所示之電子圖書相同之構成之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個人數位助理)等。
<應用例2>
圖7顯示電視裝置之外觀構成。此電視裝置例如具備包含前面板210及濾光玻璃220之影像顯示畫面部200。影像顯示畫面部200係由顯示裝置3構成。
<應用例3>
圖8係顯示平板個人電腦之外觀者。此平板個人電腦例如具有觸摸面板部310及框體320,且觸摸面板部310係由上述顯示裝置3構成。
<應用例4>
圖9A、9B顯示數位靜態照相機之外觀構成,圖9A顯示前面,圖9B顯示後面。此數位靜態照相機例如具備閃光燈用之發光部410、顯示部420、選單開關430、及快門按鍵440。顯示部420係由顯示裝置3構成。
<應用例5>
圖10顯示筆記型個人電腦之外觀構成。此筆記型個人電腦例如具備本體部510、文字等之輸入操作用之鍵盤520、及顯示圖像之顯示部530。顯示部530係由顯示裝置3構成。
<應用例6>
圖11顯示攝像機之外觀構成。此攝像機例如具備本體部610、設置於該本體部610之前面之被攝物體攝影用之透鏡620、攝影時之開始/停止開關630、及顯示部640。顯示部640係由顯示裝置3構成。
<應用例7>
圖12A、12B顯示行動電話之外觀構成。圖12A顯示關閉行動電話之狀態之正面、左側面、右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圖12B顯示打開行動電話之狀態之正面及側面。此行動電話係例如經由連結部(鉸鏈部)730連結上部框體710與下部框體720者,且具備顯示器740、次顯示器750、圖片燈760、及照相機770。
[實施例]
接著,針對本技術之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實驗例1)
根據以下之順序,使用黑色之電泳粒子及白色之多孔質層(含有粒子之纖維狀構造體),製作顯示裝置。
首先,將氫氧化鈉42.624g與矽酸鈉0.369g溶解於43g水後,一邊攪拌此溶液一邊加入5g複合氧化物微粒子(銅-鐵-錳之氧化物:大日精化工業有限公司製Die Piroki Side Color TM3550)。將此攪拌15分鐘後,進行超音波攪拌(於30℃~35℃下進行15分鐘)。接著,於90℃下加熱此複合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液後,花費2個小時滴下0.22mol/cm3之硫酸15cm3(mL)、與溶解有矽酸鈉6.5mg及氫氧化鈉1.3mg之水溶液7.5cm3。其後,將此冷卻至室溫並加入1mol/cm3之硫酸1.8cm3,進行離心分離(以3700rpm進行30分鐘)及傾析。然後,將此傾析後之沉澱物再分散於乙醇,進行離心分離(以3500rpm進行30分鐘)及傾析。將重複2次此洗淨作業所獲得之沉澱物裝入瓶中,且於此瓶中加入5cm3乙醇及0.5cm3水之混合液,進行超音波攪拌(1個小時)。藉此,獲得矽烷被覆複合氧化物粒子之分散溶液。
接著,於將水3cm3、乙醇30cm3及N-[3-(三甲氧基甲矽烷基)丙基]-N’-(4-甲基乙烯基苯)乙二胺鹽酸鹽(40%甲醇溶液)4g混合並攪拌7分鐘之溶液中,加入上述矽烷被覆複合氧化物粒子分散溶液之總量。接著,將此混合液攪拌10分鐘後,進行離心分離(以3500rpm進行30分鐘)及傾析。其後,將此傾析後之沉澱物再分散於乙醇,進行離心分離(以3500rpm進行30分鐘)及傾析。將重複2次此洗淨作業所獲得之沉澱物於室溫之減壓環境中乾燥6個小時,進而於70℃之減壓環境中乾燥2個小時,藉此獲得固形物。
接著,於此固形物中加入甲苯50cm3,且以輥磨機攪拌12個小時後,將其移至三個頸燒瓶,並加入丙烯酸2-乙基己基1.7g而於氮氣流 下攪拌20分鐘。接著,將此混合液於50℃下攪拌20分鐘後,於其中加入AIBN 0.01g之甲苯溶液3cm3並於65℃下進行加熱。然後,將此溶液攪拌1個小時後,冷卻至室溫,並與乙酸乙酯一同流入至瓶中。對此瓶進行離心分離(以3500rpm進行30分鐘)並實施傾析後,將傾析後之沉澱物再分散於乙酸乙酯,而進行離心分離(以3500rpm進行30分鐘)及傾析。藉由此乙酸乙酯重複3次洗淨作業後,將所獲得之沉澱物於室溫之減壓環境中乾燥12個小時,進而於70℃之減壓環境中乾燥2個小時。藉由以上之步驟,獲得包含聚合物被覆顏料之黑色之電泳粒子。
調製出電泳粒子後,作為分散劑及電荷調整劑,準備包含0.5%之甲氧基磺醯氧基甲烷(Lubrizol(路博潤)公司製Solsperse17000)及1.5%之山梨糖醇酐RAURIRETO(Span20)之絕緣性液體。於絕緣性液體中使用異構烷烴(埃克森美孚公司製IsoparG)。於9.9g此溶液中加入上述電泳粒子0.1g,且以珠磨機攪拌5分鐘後,加入氧化鋯珠粒(直徑0.03mm)並以均化器攪拌4個小時。其後,除去氧化鋯珠粒,測定電泳粒子之平均粒徑為100nm。對平均粒徑之測定,使用Zeta電位計、粒徑測定系統ELSZ-2(大塚電子有限公司製)。
另一方面,多孔質層係以以下之方式形成。首先,準備聚丙烯腈A作為纖維狀構造體之構成材料。聚丙烯腈A係以於其高分子鏈之全部之末端中導入磺酸基作為賦與負電荷之官能基之方式調製者。將17g此聚丙烯腈A溶解於83g N,N’-二甲基甲醯胺後,於70g此溶液中加入30g氧化鈦(堺化學工業有限公司製TITONE R-45M)作為非電泳粒子,並以珠磨機加以混合。藉此獲得用以形成纖維狀構造體之紡絲溶液。接著,將此紡絲溶液裝入注射器,在驅動基板上進行厚度40μm之紡絲。於驅動基板上設置有包含特定圖案之ITO之像素電極。紡絲係使用電場紡絲裝置(MEC有限公司製NANON),於電場強度28 kV、噴出速度0.5cm3/分、紡絲距離15cm、掃描速率20mm/秒之條件下進行。進行紡絲後,在75℃之真空烘箱中將驅動基板進行乾燥,藉此於驅動基板上形成多孔質層(保持有非電泳粒子之纖維狀構造體)。多孔質層之空隙率係根據纖維狀構造體之厚度與重量算出。纖維狀構造體之表面電位係使用表面分析用Zeta電位測定裝置(安東帕公司製SurPASS)進行測定。表面電位之值係以pH7時之值作為基準求得。
於驅動基板上形成多孔質層後,將無用之多孔質層自驅動基板除去。具體而言,除去未設置像素電極之部分之多孔質層。作為對向基板,於板狀構件上形成包含ITO之對向電極,且於此對向基板上配置間隔物。對間隔物,使用描繪有包含珠粒(外徑30μm)之光硬化性樹脂(積水化學工業有限公司製感光樹脂Photo Rec A-400(註冊商標))者,且將其設置於與驅動基板重疊時不與多孔質層重疊之位置。於對向基板上設置間隔物後,將其與形成有多孔質層之驅動基板重疊。此時,藉由間隔物保持多孔質層,使多孔質層自像素電極及對向電極分離。接著,於驅動基板與對向基板之間,注入上述電泳粒子已分散之絕緣性液體。最後,將紫外線光照射於光硬化性樹脂,從而完成顯示裝置。
(實驗例2)
除取代17g聚丙烯腈A及83g N,N’-二甲基甲醯胺,而使用13g與聚丙烯腈A分子量不同之聚丙烯腈B及87g N,N’-二甲基甲醯胺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順序製作顯示裝置。聚丙烯腈B係以於其高分子鏈之全部末端中導入磺酸基之方式而調製者。
(實驗例3)
除取代17g聚丙烯腈A及83g N,N’-二甲基甲醯胺,而使用12.5g與聚丙烯腈A、B分子量不同之聚丙烯腈C及87.5g N,N’-二甲基甲醯 胺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順序製作顯示裝置。聚丙烯腈C係以於其高分子鏈之全部末端中導入磺酸基之方式而調製者。
(實驗例4)
除取代17g聚丙烯腈A及83g N,N’-二甲基甲醯胺,而使用7.5g與聚丙烯腈A、B、C分子量不同之聚丙烯腈D及92.5g N,N’-二甲基甲醯胺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順序製作顯示裝置。聚丙烯腈D係以於其高分子鏈之全部末端中導入磺酸基之方式而調製者。
(實驗例5)
除取代17g聚丙烯腈A及83g N,N’-二甲基甲醯胺,而使用7.5g與聚丙烯腈D相同分子量之聚丙烯腈E及92.5g N,N’-二甲基甲醯胺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順序製作顯示裝置。聚丙烯腈E係不導入磺酸基而調製者。
作為此等實驗例1~5之顯示裝置之性能,調查對比度(CR)及響應時間。於表1中顯示其結果。另,聚丙烯腈A、B、C、D、E之分子量係聚丙烯腈A<聚丙烯腈B<聚丙烯腈C<聚丙烯腈D=聚丙烯腈E,聚丙烯腈A之分子量為最小。如上述般,因高分子鏈之分子量越小則官能基(磺酸基)之質量濃度越高,故磺酸基之質量濃度係聚丙烯腈A>聚丙烯腈B>聚丙烯腈C>聚丙烯腈D。分子量或磺酸基之量等可藉由例如IR(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紅外吸收光譜)測定等之化學分析技術進行定量。
對比度係根據白反射率(%)及黑反射率(%),以對比度=白反射率(%)/黑反射率(%)算出。白反射率及黑反射率係在對顯示裝置施加1小時交流電源(0.1Hz及15V)後,使用分光光度計(X-Rite有限公司製eye-one pro),測定在45°-0°環照明下對標準漫射板之基板法線方向之反射率。
響應時間係將進行明顯示之情形之亮度作為1,將進行暗顯示之 情形之亮度作為0,而根據亮度之變化所需之時間予以算出。具體而言,一方面對顯示裝置施加矩形波電場(15V),且將亮度自0.1變化至0.9所需之時間、與中止電場施加而自0.9變化至0.1所需之時間之平均值作為響應時間。對響應時間之測定,係使用函數發生器(東洋技術有限公司製)。
根據表1,具有磺酸基之實驗例1~4與不存在磺酸基之實驗例5相比較,表面電位較低。即,表面電位之絕對值大於25mV(實驗例5)。在如此之實驗例1~4中,與實驗例5相比,對比度及響應速度提高。尤其,在實驗例1~3中,儘管因存在磺酸基而空隙率低於實驗例5,但響應速度較快。又,實驗例1~3中,磺酸基之質量濃度較高之實驗例1中獲得較高之對比度。根據此結果可確認,表面電位與多孔質層內之電泳粒子之通過難度相關聯,表面電位越低則電泳粒子越容易通過多孔質層內。
以上,雖例舉實施形態及實施例說明本技術,但本技術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等,可進行各種變形。例如,本技術之電泳元件不局限於顯示裝置,亦可應用於其他電子機器。
另,本技術亦可採用如以下般之構成。
(1)一種電泳元件,其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 子;及多孔質層,其具有與上述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
(2)如上述技術方案(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帶負電,上述電泳粒子帶正電。
(3)如上述技術方案(2)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包含聚丙烯腈,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表面電位之絕對值大於25mV。
(4)如上述技術方案(2)或(3)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具有負電荷之官能基。
(5)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4)中任一項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具有磺酸基。
(6)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5)中任一項之電泳元件,其中於上述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具有正及負之極性之分散劑。
(7)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6)中任一項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纖維徑為50nm以上2000nm以下。
(8)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7)中任一項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平均孔徑為0.1μm以上10μm以下。
(9)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8)中任一項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係藉由靜電紡絲法形成。
(10)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9)中任一項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非電泳粒子與電泳粒子具有互不相同之反射特性。
(11)如上述技術方案(10)之電泳元件,上述非電泳粒子之反射率高於上述電泳粒子之反射率,上述電泳粒子進行暗顯示,上述多孔質層進行明顯示。
(12)如上述技術方案(1)至(11)中任一項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非電泳粒子包含有機顏料、無機顏料、染料、碳材料、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玻璃及高分子材料中之至少任一者。
(13)一種顯示裝置,其具有電泳元件;且上述電泳元件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子;與多孔質層,其具有與上述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
(14)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具有電泳元件之顯示裝置;且上述電泳元件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子;與多孔質層,其具有與上述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
本申請案係基於日本專利廳2012年9月5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號第2012-195236號主張優先權者,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申請案。
若係本領域技術人員,則可根據設計上之要求或其他因素,想出各種修正、組合、次組合及變更,可理解此等係包含於添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圍內者。

Claims (14)

  1. 一種電泳元件,其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子;及具有與上述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之多孔質層。
  2.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帶負電,上述電泳粒子帶正電。
  3. 如請求項2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包含聚丙烯腈;且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表面電位之絕對值大於25mV。
  4. 如請求項2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具有負電荷之官能基。
  5.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具有磺酸基。
  6.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於上述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具有正及負之極性之分散劑。
  7.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纖維徑為50nm以上2000nm以下。
  8.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平均孔徑為0.1μm以上10μm以下。
  9.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係藉由靜電紡絲法形成。
  10.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非電泳粒子與電泳粒子具有互不相同之反射特性。
  11. 如請求項10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非電泳粒子之反射率高於上述電泳粒子之反射率;且 上述電泳粒子進行暗顯示,上述多孔質層進行明顯示。
  12. 如請求項1之電泳元件,其中上述非電泳粒子包含有機顏料、無機顏料、染料、碳材料、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玻璃及高分子材料中之至少任一者。
  13. 一種顯示裝置,其具有電泳元件;且上述電泳元件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子,及多孔質層,其具有與上述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
  14.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具有電泳元件之顯示裝置;且上述電泳元件於絕緣性液體中包含:帶電狀態之電泳粒子,及多孔質層,其具有與上述電泳粒子為相反電位之纖維狀構造體及保持於上述纖維狀構造體之非電泳粒子。
TW102124396A 2012-09-05 2013-07-08 Electrophoresis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228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5236 2012-09-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1260A TW201411260A (zh) 2014-03-16
TWI622845B true TWI622845B (zh) 2018-05-01

Family

ID=5023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4396A TWI622845B (zh) 2012-09-05 2013-07-08 Electrophoresis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33541B2 (zh)
JP (1) JP6176252B2 (zh)
CN (1) CN104583854B (zh)
TW (1) TWI622845B (zh)
WO (1) WO20140382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35716A1 (en) * 2012-06-07 2013-12-19 Mind Flow Llc Projection Graphics Using One-Way Vision Screens
WO2015141303A1 (ja) * 2014-03-20 2015-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7003685A (ja) * 2015-06-08 2017-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962816B2 (en) * 2017-06-16 2021-03-30 E Ink Corporation Flexible color-changing fibers and fabrics
US11635640B2 (en) 2018-10-01 2023-04-25 E Ink Corporation Switching fibers for textiles
WO2020072292A1 (en) 2018-10-01 2020-04-09 E Ink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 fiber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11761123B2 (en) 2019-08-07 2023-09-19 E Ink Corporation Switching ribbons for textil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41339A1 (en) * 1999-07-30 2001-11-15 Anderson Norman G. Microarrays and their manufacture
TW200712716A (en) * 2005-07-29 2007-04-01 Seiko Epson Corp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sheet,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sheet
JP2008197243A (ja) * 2007-02-09 2008-08-28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媒体及び表示装置
TWI355555B (en) * 2005-04-19 2012-01-01 Seiko Epson Corp Method of producing an electrophoretic particle, e
JP2012022296A (ja) * 2010-06-18 2012-02-02 Sony Corp 電気泳動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20099182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shee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2568A (en) * 1969-04-23 1975-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lectrophoretic image reproduction process
JP2994750B2 (ja) * 1991-08-29 1999-12-27 コピイテ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内部メッシュ背景スクリーンを有する電気泳動表示パネル
US5900277A (en) * 1996-12-09 1999-05-04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Method of controlling infiltration of complex-shaped ceramic-metal composite articles and the products produced thereby
WO2003048754A1 (en) * 2001-11-30 2003-06-12 Alpenfels William F Electrophoresis gel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4167825B2 (ja) * 2001-12-18 2008-10-22 Tdk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743975B1 (en) * 2004-02-19 2019-04-10 Toray Industries, Inc. Nano-fiber compounded solution, emulsion and gelling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and nano-fiber synthetic pa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2007279434A (ja) * 2006-04-07 2007-10-25 Canon Inc 帯電泳動粒子の製造方法、電気泳動表示用分散液ならびに電気泳動表示装置
JP2009003179A (ja) * 2007-06-21 2009-01-08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媒体、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プログラム
JP5380801B2 (ja) * 2007-07-19 2014-0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表示媒体、及び表示装置
US8570636B2 (en) * 2008-04-18 2013-10-29 Zikon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relating to display elements
JP5609700B2 (ja) * 2011-02-17 2014-10-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942394B2 (ja) * 2011-11-22 2016-06-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9879363B2 (en) * 2012-03-19 2018-01-30 Cornell University Method for preparing a nanofiber or non-woven ma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41339A1 (en) * 1999-07-30 2001-11-15 Anderson Norman G. Microarrays and their manufacture
TWI355555B (en) * 2005-04-19 2012-01-01 Seiko Epson Corp Method of producing an electrophoretic particle, e
TW200712716A (en) * 2005-07-29 2007-04-01 Seiko Epson Corp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sheet,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sheet
JP2008197243A (ja) * 2007-02-09 2008-08-28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媒体及び表示装置
JP2012022296A (ja) * 2010-06-18 2012-02-02 Sony Corp 電気泳動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20099182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shee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1260A (zh) 2014-03-16
JPWO2014038291A1 (ja) 2016-08-08
US20150227017A1 (en) 2015-08-13
JP6176252B2 (ja) 2017-08-09
WO2014038291A1 (ja) 2014-03-13
US9733541B2 (en) 2017-08-15
CN104583854A (zh) 2015-04-29
CN104583854B (zh) 2018-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2845B (zh) Electrophoresis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397893B1 (en) Electrophoretic device,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2198417A (ja) 電気泳動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42394B2 (ja)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880295B2 (ja) 電気泳動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900179B2 (ja)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50124312A1 (en)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5673269B2 (ja) 電気泳動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66885B2 (ja)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627484B (zh) 顯示單元及電子設備
JP5942776B2 (ja)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817464B2 (ja)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9417500B2 (en)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2173602A (ja)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2194366A (ja) 電気泳動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