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8635B - 剝離裝置及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 Google Patents

剝離裝置及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8635B
TWI618635B TW103117104A TW103117104A TWI618635B TW I618635 B TWI618635 B TW I618635B TW 103117104 A TW103117104 A TW 103117104A TW 103117104 A TW103117104 A TW 103117104A TW I618635 B TWI618635 B TW I6186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region
bonding
optical component
chu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7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1939A (zh
Inventor
土岡達也
岸和範
Original Assignee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01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1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8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86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0Removing layers, or parts of layers, mechanically or chem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4Article strippers, e.g. for stripping from advanc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a sequence of laminating steps, e.g. by adding new layers at consecutive laminating stations
    • B32B37/025Transfer 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18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discrete sheets or panel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04Cutting, tearing or severing, e.g. bursting; Cutter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50Grip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61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e,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一種剝離裝置,具有: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為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用以在第二區域從第一區域切下的狀態下,對於藉由在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的一面側所設的黏著層,連接第二區域於第一區域的可撓性薄片,從第一區域將第二區域剝離,包含:吸附台,具有吸附面;夾頭部,可夾住薄片的第二區域;以及移動裝置,在薄片的第二區域被夾頭部夾住的狀態下,藉由使夾頭部與吸附台在吸附面的法線方向相對移動,使薄片的第二區域從薄片的第一區域剝離。

Description

剝離裝置及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剝離裝置及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本申請案主張2013年5月17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3-105584號的優先權,並在此引用此內容。
以往,液晶顯示器等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中,貼合於液晶面板(光學顯示部件)的偏光板等光學部件,從長尺寸薄膜切出配合液晶面板的顯示區域尺寸的薄片,將該薄片捆包並搬送至其他線後,貼合於液晶面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255132號公報
但是,在上述以往結構中,考慮到液晶面板及薄片的各尺寸分散,以及對於液晶面板的薄片的貼合分散(位置偏離),來切出比顯示區域略大的薄片。因此,會有在顯示區域的周邊部形成多餘的區域(額緣部),妨礙機器小型化的問題。
本發明有鑑於這種情況,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以及可採用於其之剝離裝置,可縮小顯示區域周邊的額緣部並達成顯示區的擴大及機器的小型化。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結構。
(1)關於本發明的第一態樣的剝離裝置,具有: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為前述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用以在前述第二區域從前述第一區域切下的狀態下,對於藉由在前述第一區域及前述第二區域的一面側所設的黏著層,連接前述第二區域於前述第一區域的可撓性薄片,從前述第一區域將前述第二區域剝離,包含:吸附台,具有吸附面;夾頭部,可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以及移動裝置,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被前述夾頭部夾住的狀態下,藉由使前述夾頭部與前述吸附台在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相對移動,使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從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剝離。
(2)在上述(1)所述的剝離裝置,也可以更包含:擊打部,在以前述夾頭部進行解除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的夾持狀態下,藉由從上方擊打以前述黏著層附著於前述夾頭部的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使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從前述夾頭部分離。
(3)在上述(2)所述的剝離裝置,其中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從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來看為矩形;前述夾頭部是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中,夾住對應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的相鄰兩角部的部分;前述擊打部也可以是擊打對應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的相鄰兩角部之間的部分。
(4)在上述(1)~(3)中任一向所述的剝離裝置,其中前述吸附台,從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來看,在與被前述夾頭部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的部分重疊的位置,具有錐形部;前述夾頭部也可以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中,夾住從前述錐形部突出的部分。
(5)關於本發明的第二態樣的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將光學部件貼合於光學顯示部件所構成,包含:貼合裝置,從原料輥將前述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的長邊與短邊中的任一邊的長度更長的寬度的帶狀光學部件片捲出,並將前述光學部件片以前述顯示區域的長邊與短邊中的另一邊的長度更長的長度切斷來做為薄片後,使前述薄片貼合於前述光學顯示部件;切斷裝置,貼合於前述光學顯示部件的前述薄片中,從對應貼合面的第一區域,切下第二區域,即前述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形成 對應前述貼合面大小的前述光學部件;吸附台,具有:吸附面,吸附並保持前述光學部件;夾頭部,可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以及移動裝置,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被前述夾頭部夾住的狀態下,藉由使前述夾頭部與前述吸附台在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相對移動,使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從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剝離。
又,上述結構中的「貼合面」是指面對光學顯示部件的薄片的面,「貼合面的外周緣」具體來說是指在光學顯示部件貼合薄片側的基板外周緣。
又,薄片的「第一區域(貼合面所對應的部分)」是在薄片面對薄片的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的大小以上,光學顯示部件的外形狀(在平面視角的輪廓形狀)的大小以下的區域,且是指避開在光學顯示部件的電部件安裝部等的功能部分的區域。同樣地,「貼合面所對應的大小」,是指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的大小以上,光學顯示部件的外形狀(在平面視角的輪廓形狀)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6)在上述(5)所記載的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更包含:檢測裝置,檢測貼合前述薄片的前述光學顯示部件與前述薄片的貼合面的外周緣,前述切斷裝置,也可以沿著前述檢測裝置檢測的前述光學顯示部件與前述薄片的前述貼合面的外周緣,切斷前述薄片。
(7)在上述(5)或(6)所記載的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更包含:回收部,回收從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剝離的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前述移動裝置也可以使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在前述回收部移動。
(8)在上述(7)所記載的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前述移動裝置包含:臂部,在前端部形成有前述夾頭部;以及旋轉機構,使前述臂部旋轉,前述回收部夾著前述臂部的旋轉軸,配置於前述吸附台的相反側,前述移動裝置,也可以藉由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被前述夾頭部夾住的狀態下旋轉前述臂部,使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移動至前述回收部。
根據本發明的態樣,提供一種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以及可採用於 其之剝離裝置,可縮小顯示區域周邊的額緣部並達成顯示區的擴大及機器的小型化。
1、201、301‧‧‧薄膜貼合系統
5‧‧‧輥運機
6‧‧‧上流側運送機
7‧‧‧下流側運送機
11‧‧‧第一吸附裝置
11a‧‧‧面板保持部
11b、18c‧‧‧校準攝影機
12‧‧‧第一集塵裝置
13‧‧‧第一貼合裝置
14A‧‧‧第一反轉裝置
14B‧‧‧第二反轉裝置
15A‧‧‧第一切斷裝置
15B‧‧‧第二切斷裝置
16‧‧‧第二集塵裝置
17‧‧‧第二貼合裝置
18‧‧‧第一旋轉裝置
19‧‧‧第二旋轉裝置
21‧‧‧缺陷檢查裝置
22‧‧‧搬送裝置
22a‧‧‧輥保持部
22b‧‧‧導引輥
22c‧‧‧切斷部
22d‧‧‧刀刃
22e‧‧‧捲取部
23‧‧‧夾壓輥
23a‧‧‧貼合輥
25‧‧‧吸附台
26‧‧‧吸附墊
41‧‧‧第一檢測裝置
42‧‧‧第二檢測裝置
43‧‧‧攝影裝置
43a‧‧‧攝影面
44‧‧‧照明光源
100‧‧‧剝離裝置
100A‧‧‧第一回收裝置
100B‧‧‧第二回收裝置
101、FXm‧‧‧薄片
101a1‧‧‧第一角部
101a2‧‧‧第二角部
101s1‧‧‧第一區域
101s2‧‧‧第二區域
102‧‧‧黏著層
103‧‧‧面板
110‧‧‧吸附台
110A‧‧‧第一吸附台
110B‧‧‧第二吸附台
110h‧‧‧吸附孔
110s‧‧‧吸附面
110t‧‧‧錐形部
110t1‧‧‧第一錐形部
110t2‧‧‧第二錐形部
111、126、135‧‧‧電源纜線
112‧‧‧台移動裝置
113‧‧‧導軌
114‧‧‧移動部
120‧‧‧夾頭部
121‧‧‧第一夾頭部
122‧‧‧第二夾頭部
123‧‧‧第一把持部
123a‧‧‧薄片支持部
123b‧‧‧柱部
124‧‧‧第二把持部
125、134‧‧‧活塞汽缸機構
130‧‧‧擊打部
131‧‧‧第一擊打部
132‧‧‧第二擊打部
133‧‧‧剝脫器
133a‧‧‧角部
140、240‧‧‧移動裝置
141‧‧‧臂部
142‧‧‧柱部
150‧‧‧控制裝置
160、260‧‧‧回收部
240A‧‧‧第一移動裝置
240B‧‧‧第二移動裝置
241‧‧‧臂部
242‧‧‧旋轉機構
243‧‧‧旋轉軸
260A‧‧‧第一回收部
260B‧‧‧第二回收部
CA‧‧‧檢查區域
CL‧‧‧切斷線
ED‧‧‧端緣
F1‧‧‧第一光學部件片
F1a‧‧‧光學部件本體
F1m‧‧‧第一薄片
F2‧‧‧第二光學部件片
F2a‧‧‧黏著層
F2m‧‧‧第二薄片
F3a‧‧‧分離片
F4a‧‧‧表面保護膜
F5‧‧‧貼合片
F6‧‧‧偏光子
F7‧‧‧第一膜
F8‧‧‧第二膜
F11‧‧‧第一光學部件
F12‧‧‧第二光學部件
FX‧‧‧光學部件片
G‧‧‧額緣部
H、H1‧‧‧高度
P‧‧‧液晶面板
P1‧‧‧第一基板
P2‧‧‧第二基板
P3‧‧‧液晶層
P4‧‧‧顯示區域
PA1‧‧‧第一光學部件貼合體
PA2‧‧‧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
PA3‧‧‧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
PA4‧‧‧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
R1‧‧‧原料輥
R2‧‧‧分離輥
SA1‧‧‧第一貼合面
V1‧‧‧第一方向
V2‧‧‧第二方向
θ‧‧‧傾斜角度
第一圖表示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剝離裝置的斜視圖。
第二圖表示吸附台及薄片的配置關係的平面圖。
第三圖表示吸附台及薄片的配置關係的側面圖。
第四圖表示第一夾頭部打開狀態的斜視圖。
第五圖表示第一夾頭部關閉狀態的斜視圖。
第六圖表示剝脫器位於上方狀態的斜視圖。
第七圖表示剝脫器位於下方狀態的斜視圖。
第八圖表示以夾頭部夾住薄片的第二區域狀態的平面圖。
第九圖表示以夾頭部夾住薄片的第二區域狀態的側面圖。
第十圖表示使薄片的第二區域從第一區域剝離的移動裝置的動作的側面圖。
第十一圖表示從上方擊打薄片的第二區域的擊打部動作的側面圖。
第十二圖是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的概略結構圖。
第十三圖是液晶面板的平面圖。
第十四圖是第十三圖的A-A剖面圖。
第十五圖是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光學部件片的剖面圖。
第十六圖是用薄膜貼合系統的薄膜貼合程序的流程圖。
第十七圖是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的平面圖。
第十八圖是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的側面圖。
第十九圖表示薄片的第二區域的回收動作的說明圖。
第二十圖是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的平面圖。
第二十一圖表示貼合面的端緣的檢測步驟的平面圖。
第二十二圖是檢測裝置的概略圖。
第二十三圖表示檢測裝置變形例的概略圖。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非受限於以下實施形態者。
又,在以下所有的圖式中,為使圖式容易觀看,各結構元件的尺寸或比例等適當不同。又,以下說明及圖式中,賦予相同符號於相同或相當的元件,省略重複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剝離裝置)
第一圖表示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剝離裝置100的斜視圖。
如第一圖所示,剝離裝置100具備:吸附台110、台移動裝置112、夾頭部120(例如本實施形態中的兩個夾頭部(第一夾頭部121、第二夾頭部122))、擊打部130(例如本實施形態中的兩個擊打部(第一擊打不131、第二擊打部132))、移動裝置140以及統合控制這些裝置的控制裝置150。
吸附台110具有:吸附面110s,吸附並保持面板103(參照第二圖)。在吸附面110s以格子狀形成有複數個吸附孔110h。吸附台110的電源纜線111被連接於吸附面110s。
例如,面板103(參照第二圖)是液晶面板等光學顯示部件。在面板103貼合有薄片101。
以下,參照第二及三圖來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的薄片101的結構。
第二圖表示吸附台110及薄片101的配置關係的平面圖。第三圖表示吸附台110及薄片101的配置關係的側面圖。
如第二及三圖所示,薄片101是平面視角為矩形的可撓性薄片。薄片101被平面視角為矩形的黏著層102貼合於平面視角為矩形的面板。薄片101的平面視角尺寸,與黏著層102的平面視角尺寸一樣,比面板103的顯示區域的平面視角尺寸更大。
薄片101具有:平面視角為矩形的第一區域101s1以及為第一區域101s1外側區域的第二區域101s2。第一區域101s1是面板103與薄片101的貼合面所對應的部分,做為製品利用的部分。第二區域101s2是貼合面外側的剩餘部分。
在此,「貼合面所對應的部分」是顯示區域的大小以上,面 板103的外形狀(在平面視角的輪廓形狀)的大小以下的區域,且表示避開電部件安裝部等的功能部分的區域。
薄片101在第二區域101s2沿著切斷線CL從第一區域101s1被切下的狀態下,第二區域101s2被在第一區域101s1及第二區域101s2所設的黏著層102連接於第一區域101s1。
第二區域101s2沿著面板103的三邊配置。切斷線CL是與面板103的外形(除了電部件安裝部等的功能部分)相同位置或比面板103外形更略內側的位置,且被形成於與面板103的顯示區域的相同位置或比面板103的顯示區域更略外側的位置。藉此,在面板103貼合有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全部與第二區域101s2的一部分(內側部分)。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做為一例,舉出第二區域101s2沿著面板103的三邊配置的例來說明,但不限於此。例如第二區域101s2也可以只沿著面板103的一邊配置,也可以沿著面板103的兩邊或四邊配置。
吸附台110從吸附面110s的法線方向來看,在與被夾頭部120夾住的部分(例如本實施形態中的兩個部分101a1、101a2重疊的位置,具有錐形部110t(例如本實施形態中的兩個錐形部110t1、110t2)。夾頭部120在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夾住從錐形部110t1突出的部分101a1。夾頭部120在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夾住從錐形部110t2突出的部分101a2。
在此,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被夾住部分101a1及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被夾住部分101a2是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的相鄰兩角部所對應的部分。
在以下的說明中,會有將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被夾住部分101a1稱為第一角部101a1,將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被夾住部分101a2稱為第二角部101a2。
第一錐形部110t1被配置於與薄片101的第一角部101a1重疊的位置。第二錐形部110t2被配置於與薄片101的第二角部101a2重疊的位置。
第一錐形部110t1及第二錐形部110t2分別藉由傾斜地切除 吸附台110的角部所形成。藉此,例如關於尺寸小的面板103,在吸附台110的前端側(形成錐形部110t側)設置面板103,關於尺寸大的面板103,藉由在吸附台110的後端側(未形成錐形部110t側)設置面板103,可使從第一角部101a1及第二角部101a2的第一錐形部110t1及第二錐形部110t2的突出量為固定量。也就是說,即使是尺寸不同的面板,可以對應各種尺寸的面板,使突出量變成固定量。
又,在配置面板103於吸附台110時,以提高面板103的位置精確度使突出量變為固定量的觀點來看,可以設置攝影機於面板103的搬送路徑或吸附台110的上方。例如,由攝影機識別在面板103的標記的對準標記,檢測面板103的狀態,發現面板位置並配置面板103於吸附台110,可以使突出量為固定量。
回到第一圖,台移動裝置112使吸附台110沿著平行於吸附面110s的第一方向V1移動。台移動裝置112具有:導軌113,沿著第一方向V1延伸設置;以及移動部114,可沿著導軌113移動。吸附台110被安裝於移動部114的導軌113側的相反側。
以下說明關於第一夾頭部121的結構。又,省略關於具有與第一夾頭部121相同結構的第二夾頭部122的結構說明。
第一夾頭部121可以機械力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夾頭部122夾住薄片101的第二角部101a2。第一夾頭部121具備:第一把持部123、第二把持部124以及活塞汽缸機構125。第一夾頭部121的電源纜線126連接於活塞汽缸機構125。
第一把持部123為L字形,具有:薄片支持部123a與柱部123b。薄片支持部123a支持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一面。薄片支持部123a面對第二把持部1242配置。在柱部123b的一面,安裝有活塞汽缸機構125,在柱部123b的另一面,安裝有第一擊打部131(活塞汽缸機構134)。
第二把持部124被連接於活塞汽缸機構125。活塞汽缸機構125自由滑動地保持第二把持部124。具體來說,活塞汽缸機構125沿著垂 直於吸附面110s的第二方向V2(吸附面110s的法線方向)使第二把持部124移動。
第四圖表示第一夾頭部121打開狀態的斜視圖。
第五圖表示第一夾頭部121關閉狀態的斜視圖。
如第四圖所示,活塞汽缸機構125在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前的初始狀態,使第二把持部124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到上方。如此,第一把持部123與第二把持部124分離配置。藉此,在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前的初始狀態,為了可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會變成打開狀態。
如第五圖所示,活塞汽缸機構125在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時,使第二把持部124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到下方。如此,薄片支持部123a與第二把持部124接近配置。藉此,第一夾頭部121為了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會變成關閉狀態。
如此,活塞汽缸機構125會調整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前的打開狀態與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時的關閉狀態。
接下來,說明關於第一擊打部131的結構。又,省略關於具有與第一擊打部131相同結構的第二擊打部132的結構說明。
回到第一圖,第一擊打部131可從上方以機械力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第一擊打部131擊打在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與第二角部101a2之間的部分。第一擊打部131在解除以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下,藉由從上方擊打被黏著層102附著於第一夾頭部121的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第一夾頭部121分離。
第一擊打部131具備:剝脫器133與活塞汽缸機構134。在活塞汽缸機構134,連接有第一擊打部131的電源纜線135。
剝脫器133為矩形框狀。剝脫器133的平面視角尺寸比薄片支持部123a的平面視角尺寸更大。剝脫器133被連接於活塞汽缸機構134。例如可以使用金屬線做為剝脫器133。
活塞汽缸機構134自由滑動地保持剝脫器133。具體來說,活塞汽缸機構134使剝脫器133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
第六圖表示剝脫器133位於上方狀態的斜視圖。
第七圖表示剝脫器133位於下方狀態的斜視圖。
如第六圖所示,活塞汽缸機構134在第一擊打部131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前的初始狀態,使剝脫器133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如此,剝脫器133被配置在比薄片支持部123a更上方。藉此,在剝脫器133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前的初始狀態,為了可從上方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變成位於上方。
如第七圖所示,活塞汽缸機構134在第一擊打部131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時,使剝脫器133沿著第二方向V2往下方移動。如此,剝脫器133被配置在比薄片支持部123a更下方。藉此,在剝脫器133為了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變成位於下方。
如此,活塞汽缸機構134調整第一擊打部131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前的剝脫器133位於上方的狀態與第一擊打部131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後的剝脫器133位於下方的狀態。
回到第一圖,移動裝置140使夾頭部120及擊打部130雙方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移動裝置140在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下,藉由使夾頭部120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到上方,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剝離。
又,在本實施形態,雖然藉由以移動裝置140使夾頭部120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到上方,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剝離,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藉由使吸附台110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到下方,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剝離。也就是說,若是藉由使夾頭部120與吸附台110在第二方向V2相對移動,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剝離的結構也可以。
移動裝置140具有:臂部141,以致動器等動力部(不圖示),可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以及柱部142,沿著第二方向V2延伸設置。在 臂部141的一端側(吸附面110s側),安裝有夾頭部120及擊打部130雙方。臂部141的另一端側被安裝於柱部142。
第八~十一圖是以剝離裝置100進行剝離動作的說明圖。
第八圖表示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狀態的平面圖。
第九圖表示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狀態的側面圖。
第十圖表示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第一區域101s1剝離的移動裝置140的動作的側面圖。
第十一圖表示從上方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擊打部130動作的側面圖。
如第八圖所示,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的相鄰兩角部所對應的部分。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夾頭部122夾住薄片101的第二角部101a2。
具體來說,在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時,如第九圖所示,活塞汽缸機構125使第二把持部124沿著第二方向V2往下方移動。如此,薄片支持部123a與第二把持部124接近配置。藉此,夾頭部120為了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成為關閉狀態。
薄片101及黏著層102被薄片支持部123a與第二把持部124夾住。此時,薄片支持部123a接於黏著層102的一面(與薄片101相反側的面)。第二把持部124接於薄片101的一面(與黏著層102相反側的面)
剝脫器133在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前的初始狀態,被配置於比薄片101更上方。
回到第八圖,剝脫器133的四個角部中的一角部133a,被配置在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與第二角部101a2之間的中央部分。剝脫器133從上方擊打在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與第二角部101a2之間的中央部分。
如第十圖所示,移動裝置140(參照第一圖)在以夾頭部120 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下,使夾頭部120沿著第二方向V2往上方移動。藉此,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剝離。
如第十一圖所示,活塞汽缸機構125使第二把持部124沿著第二方向V2往上方移動。如此,薄片支持部123a與第二把持部124分離配置。藉此,變成解除以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
活塞汽缸機構134,在解除以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下,使剝脫器133沿著第二方向V2往下方移動。如此,藉由剝脫器133,以黏著層102附著於夾頭部120的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與第二角部101a2之間的中央部分從上方被擊打。藉此,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夾頭部120被分離。從夾頭部120分離的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被回收部160所回收。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剝離裝置100,藉由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沿著第二方向V2往上方移動,從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剝離,可以以較弱力使第二區域101s2從第一區域101s1剝離。因此,抑制剝離時第二區域101s2的一部分被撕碎,不使第二區域101s2的剝離中斷,可不間斷地從第一區域101s1連續剝離第二區域101s2。因此,可提供一種可採用於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的剝離裝置100,可縮小顯示區域周邊的額緣部並達成顯示區的擴大及機器的小型化。
又,擊打部130在解除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下,藉由從上方擊打以黏著層120附著於夾頭部120的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夾頭部120分離,所以可抑制剝離時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因黏著層102附著殘留於夾頭部120的狀況。
又,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為平面視角矩形,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與第二角部101a2,擊打部130擊打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與第二角部101a2之間的部分,所以擊打時可均勻地使力作用於薄片101的第二區域 101s2。因此,即使剝離時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因黏著層102附著於夾頭部120,也可以容易地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夾頭部120分離。
又,吸附台110在平面視角,被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夾頭部120所夾住的部分101a1以及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夾頭部120的夾頭部120所夾住的部分101a2重疊的位置,具有錐形部110t1、錐形部110t2,由於夾頭部120夾住在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從錐形部110t1、錐形部110t2突出的部分(第一角部101a1及第二角部101a2),所以藉由分別設定第一角部101a1及第二角部101a2的突出量成特定值,可穩定地進行夾住第一角部101a1及第二角部101a2。因此,可不間斷地從第一區域101s1連續穩定地剝離第二區域101s2。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做為夾頭部120,雖然舉出以機械力夾住第二區域101s2的機械夾頭來說明,,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真空夾頭來真空吸引並固定第二區域101s2。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舉出剝離裝置100從第二區域101s2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角部101a2來剝離回收的例來說明,但不受限於此。例如,剝離裝置100也可以從第二區域101s2的長部分的一部分來剝離回收。也就是說,若剝離裝置100被構成為夾住第二區域101s2從第一區域101s1剝離的結構也可以。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舉出第二區域101s2的平面視角形狀為沿著平面視角矩形的第一區域101s1的三邊的形狀的例來說明,但也不限於此。例如第二區域101s2的平面視角形狀也可以是矩形框狀,也可以是L字形等各種形狀。
在本說明書中,「貼合面所對應的部分」是具有顯示區域P4的大小以上,光學顯示部件(液晶面板P)的外形狀的大小以下的大小的區域,且表示避開電部件安裝部等的功能部分的區域。也就是說,「切斷貼合面所對應的部分的外側剩餘部分」是指包含沿著光學顯示部件(液晶面板P)的外周緣切斷剩餘部分的情況。
(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為光學顯示裝置之 生產系統的薄膜貼合系統1。關於本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1,回收裝置(在本實施形態為例如第一回收裝置100A以及第二回收裝置100B)是由上述剝離裝置100所構成。
第十二圖是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1的概略結構圖。因為薄膜貼合系統1為例如將稱為偏光膜或相位差膜、增亮膜的薄膜狀光學部件貼合於稱為液晶面板或有機EL面板的面板狀光學顯示部件,所以做為生產光學顯示部件以及包含光學部件的光學顯示裝置的生產系統的一部份來構成。在薄膜貼合系統1,使用液晶面板P做為光學顯示部件。在第十二圖,為了圖示方便,將薄膜貼合系統1分成上下兩段來記載。
第十三圖是從液晶面板P的液晶層P3的厚度方向來看液晶面板P的平面圖。液晶面板P具備:第一基板P1,在平面視角具有長方形;第二基板P2,面對第一基板P1配置的相對小的長方形;以及液晶層P3,被封入第一基板P1與第二基板P2之間。液晶面板P在平面視角具有沿著第一基板P1的外形,將在平面視角收斂於液晶層P3的外周內側的的區域做為顯示區域P4。
第十四圖是第十三圖的A-A剖面圖。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面,適當貼合有從長帶狀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以及第二光學部件片F2(參照第十二圖,以下總稱為光學部件片FX)切出的第一光學部件F11及第二光學部件F12。在本實施形態,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側以及顯示面側的兩面,分別貼合有偏光膜。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側的面,貼合有第一光學部件F11做為偏光膜。在液晶面板P的顯示面側的面,貼合有第二光學部件F12做為偏光膜。此外,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側的面,也可以更貼合有第三光學部件,重疊於第一光學部件F11做為增亮膜。
此外,第一光學部件F11及第二光學部件F12是從後述的第一薄片F1m以及第二薄片F2m(以下總稱為薄片FXm),藉由切下第二區域(即第一薄片F1m以及第二薄片F2m的貼合面所對應的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所形成者。
第十五圖是貼合於液晶面板P的光學部件片FX的部分剖面圖。光學部件片FX具有:薄膜狀的光學部件本體F1a;黏著層F2a,設於 光學部件本體F1a的一面(在第十五圖為上面);分離片F3a,經由黏著層F2a可分離地積層於光學部件本體F1a的一面;以及表面保護膜F4a,積層於光學部件本體F1a的另一面(在第十五圖為下面)。光學部件本體F1a做為偏光板來運作,被貼合至遍及液晶面板P的顯示區域P4全區與顯示區域P4的周邊區域。此外,為了圖示方便,省略第十五圖的各層的剖面線。
光學部件本體F1a在黏著層F2a殘留於光學部件本體F1a的一面並使分離片F3a分離的狀態下,經由黏著層F2a被貼合。以下,從光學部件片FX除去分離片F3a的部分稱為貼合片F5。
分離片F3a在從黏著層F2a分離為止之間,保護著黏著層F2a以及光學部件本體F1a。表面保護膜F4a與光學部件本體F1a一起被貼合於液晶面板P。表面保護膜F4a相對於光學部件本體F1a被配置在液晶面板P的相反側,來保護光學部件本體F1a。表面保護膜F4a在特定時機從光學部件本體F1a分離。又,光學部件片FX也可以是不包含表面保護膜F4a的結構。表面保護膜F4a也可以是不從光學部件本體F1a分離的結構。
光學部件本體F1a具有:片狀偏光子F6;第一膜F7,以接著劑等接合於偏光子F6的一面;以及第二膜F8,以接著劑等接合於偏光子F6的另一面。第一膜F7及第二膜F8為例如保護偏光子F6的保護膜。
此外,光學部件本體F1a可以是由一層光學層組成的單層結構,也可以是複數個光學層彼此積層的積層結構。光學層除了偏光子F6以外,也可以是相位差膜或增亮膜等。至少一第一膜F7與第二膜F8也可以施加保護液晶顯示元件最外面的硬塗層處理或獲得包含防眩光處理的防炫等效果的表面處理。光學部件本體F1a也可以不包含至少一第一膜F7與第二膜F8。例如在省略第一膜F7的情況下,也可以經由黏著層F2a使分離片F3a貼合於光學部件本體F1a的一面。
如第十二圖所示,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驅動式輥運機(roller conveyor)5,從圖中右側的液晶面板P的搬送方向上流側,到圖中左側的液晶面板P的搬送方向下流側,以水平狀態搬送液晶面板P。
輥運機5以後述的第一旋轉裝置18為界線,分成上流側運送機6與下流側運送機7。在上流側運送機6,液晶面板P係顯示區域P4 的短邊沿著搬送方向被搬送。在下流側運送機7,液晶面板P係顯示區域P4的長邊沿著搬送方向被搬送。對於此液晶面板P的表背面,從帶狀的光學部件片FX切出特定長度的貼合片F5被貼合。薄膜貼合系統1的各部被不圖示的控制部所統合控制。
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第一吸附裝置11,吸附在前段步驟的搬出端所搬送的液晶面板P,並搬送到上流側運送機6,同時進行液晶面板P的校準(定位);第一集塵裝置12,被設於第一吸附裝置11的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一貼合裝置13,被設於比第一集塵裝置12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一反轉裝置14A,被配置於比第一貼合裝置13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一切斷裝置15A,被配置於比第一反轉裝置14A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一回收裝置100A,被配置於比第一切斷裝置15A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以及第一旋轉裝置18,被配置於比第一回收裝置100A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
又,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第二集塵裝置16,被配置於比下流側運送機7的搬入端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二貼合裝置17,被配置於比第二集塵裝置16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二反轉裝置14B,被配置於比第二貼合裝置17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二切斷裝置15B,被配置於比第二反轉裝置14B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二回收裝置100B,被配置於比第二切斷裝置15B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二旋轉裝置19,被配置於比第二回收裝置100B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以及缺陷檢查裝置21,被配置於比第二旋轉裝置19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
第一吸附裝置11具有:面板保持部11a,保持液晶面板P並可在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移動地進行液晶面板P的校準;以及校準攝影機11b,被設於面板保持部11a,可進行液晶面板P的校準。
面板保持部11a在吸附台25的吸附墊26以真空吸附來吸附保持在前段步驟的搬出端所搬送的液晶面板P,在吸附保持狀態下搬送至上流側運送機6,當搬送結束時,解除液晶面板P的吸附狀態,在上流側運送機6傳遞液晶面板P。
校準攝影機11b在面板保持部11a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載置 於上流側運送機6上時,拍攝液晶面板P的校準或前端形狀等。
以校準攝影機11b獲得的攝影資料被傳送到控制裝置,根據此攝影資料,面板保持部11a會運作,並進行對於上流側運送機6的液晶面板P的校準。此時,液晶面板P相對於上流側運送機6,被定位在垂直於搬送方向的方向,也就是上流側運送機6的寬方向的特定位置,即定位在液晶面板P的垂直軸周圍的旋轉方向。
第一集塵裝置12接近第一貼合裝置13,被設於貼合位置的面板搬送上流側,對被導入貼合位置前的液晶面板P的下面側進行靜電除去與集塵。
第一貼合裝置13對於被導入貼合位置的液晶面板P的下面,進行貼合切成特定尺寸的貼合片F5。
第一貼合裝置13具備:搬送裝置22,從纏繞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原料輥R1捲送出第一光學部件片F1,並沿著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長方向搬送第一光學部件片F1;夾壓輥23,搬送裝置22將從第一光學部件片F1分離的特定長度的貼合片F5貼合於藉由上流側運送機6所搬送的液晶面板P的下面。
搬送裝置22將分離片F3a做為載體來搬送貼合片F5。搬送裝置22具有:輥保持部22a,沿著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長方向送出第一光學部件片F1;複數個導引輥22b,為了沿著特定搬送路徑導引從原料輥R1捲送出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捲掛於第一光學部件片F1;切斷部22c,施加半切於搬送路徑上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刀刃22d,將施加半切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捲掛成銳角,使貼合片F5從分離片F3a剝離,並供給貼合片F5至貼合位置;以及捲取部22e,保持分離輥R2,該分離輥R2經過刀刃22d捲取成為單獨的分離片F3a。
第一光學部件片F1在垂直於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搬送方向的水平方向(片寬方向),具有比液晶面板P的顯示區域P4的寬度(顯示區域P4的長邊與短邊中的任一邊長度,在本實施形態相當於顯示區域P4的長邊長度)更寬的寬度。
位於搬送裝置22搬入端的輥保持部22a與位於搬送裝置22 搬出端的捲取部22e係彼此同步驅動。藉此,輥保持部22a將第一光學部件片F1往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搬送方向送出,同時捲取部22e經過刀刃22d捲取分離片F3a。以下,將在搬送裝置22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分離片F3a)的搬送方向上流側稱為片搬送上流側,將搬送方向下流側稱為片搬送下流側。
各導引輥22b使搬送中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行進方向沿著搬送路徑變化,同時複數個導引輥22b的至少一部分可動成調整搬送中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張力。
切斷部22c每當第一光學部件片F1比垂直於片寬方向的長度方向(顯示區域P4的長邊與短邊中的任一另一邊的長度,在本實施例相當於顯示區域P4的短邊長度)更長的長度被送出,則沿著片寬方向遍及全寬,進行切斷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半切。藉此,從第一光學部件片F1切出比液晶面板P的顯示區域P4更大的貼合片F5的薄片(第一薄片F1m)。
半切是藉由在第一光學部件片F1搬送中運作的張力,調整切斷刃的進退位置,切入黏著層F2與分離片F3a的分界面附近,使第一光學部件片F1(分離片F3a)不破斷,分離片F3a只剩下特定厚度。此外,也可以使用雷射裝置代替切斷刃。
在半切後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形成有切入線,該切入線遍及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寬方向全寬,在厚度方向切斷光學部件本體F1a及表面保護膜F4a。切入線在帶狀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長方向被形成於間隔,該間隔具有相當於顯示區域P4的短邊長度的長度。第一光學部件片F1被複數個切入線在長方向被分成複數個區塊。在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長方向相鄰的一對切入線所夾的區塊部分,分別成為在貼合片F5的一個薄片(第一薄片F1m)。
刀刃22d被配置於上流側運送機6下方,在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寬方向遍及至少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全寬來延伸。半切後的第一光學部件片F1的分離片F3a側被捲掛成滑接於刀刃22d。
第一光學部件片F1在以刀刃22d的前端部使行進方向變化 成折彎成銳角時,使分離片F3a從第一薄片F1m剝離。刀刃22d的前端部被接近配置於夾壓輥23的面板搬送下流側。藉由刀刃22d從分離片F3a剝離的第一薄片F1m,重疊於被上流側運送機6所搬送的液晶面板P的下面,同時被導入至夾壓輥23的一對貼合輥23a間。
夾壓輥23具有彼此在軸方向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輥23a。在一對貼合輥23a間,形成有特定間隙,此間隙位置成為第一貼合裝置13的貼合位置。在一對貼合輥23a的間隙,液晶面板P以及第一薄片F1m被重疊導入,這些液晶面板P以及第一薄片F1m被挾壓於一對貼合輥23a同時被送出至面板搬送下流側。藉此,第一薄片F1m被一體地貼合於液晶面板P的下面,成為第一光學部件貼合體PA1。
第一反轉裝置14A將第一光學部件貼合體PA1搬送到第一切斷裝置15A的切斷位置,同時在此搬送時,反轉第一光學部件貼合體PA1的表背面,將貼合液晶面板P的第一薄片F1m的面做為上面的狀態下,傳遞至第一切斷裝置15A。
又,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第一檢測裝置41(參照第二十二圖)。第一檢測裝置41被設於比反轉裝置14A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一檢測裝置41檢測液晶面板P與第一薄片F1m的貼合面(以下有稱為第一貼合面SA1的狀況)的端緣。
第一檢測裝置41為例如第二十一圖所示,在上流側運送機6的搬送路徑上所設置的四處檢查區域CA,檢測第一貼合面SA1的端緣ED(貼合面的外周緣)。各檢查區域CA被配置於具有矩形形狀的第一貼合面SA1的四個角部所對應的位置。端緣ED是在線上所搬送的每個液晶面板P被檢測。以第一檢測裝置41所檢測的端緣ED的資料,被記憶在圖未顯示的記憶部。
此外,檢查區域CA的配置位置並不受限於此。例如各檢查區域CA也可以被配置於第一貼合面SA1的各邊的一部分(例如各邊中央部)對應的位置。
第二十二圖是第一檢測裝置41的概略圖。
如第二十二圖所示,第一檢測裝置41具備:照明光源44,照明端緣 ED;以及攝影裝置43,對於第一貼合面SA1的法線方向,以比端緣ED更傾斜於第一貼合面SA1內側的姿勢來配置,從第一貼合面SA1的第一薄片F1m被貼合側攝影端緣ED的圖像。
照明光源44與攝影裝置43分別被配置於第二十一圖所示的四處檢查區域CA(第一貼合面SA1的四個角部所對應的位置)。
第一貼合面SA1的法線與攝影裝置43的攝影面43a的法線所成角度θ(以下稱為攝影裝置43的傾斜角度θ),可以設定成面板分斷時的偏差或毛邊等不會進入攝影裝置43的攝影視野內。例如,第二基板P2的端面比第一基板P1的端面偏離到更外側的情況下,攝影裝置43的傾斜角度θ設定成第二基板P2的端緣不會進入攝影裝置43的攝影視野內。
攝影裝置43的傾斜角度θ可設定成適合第一貼合面SA1與攝影裝置43的攝影面43a的中心之間的距離H(以下稱為攝影裝置43的高度H)。例如,攝影裝置43的高度H為50mm以上100mm以下的情況下,攝影裝置43的傾斜角度θ可設定成5°以上20°以下的範圍角度。但是,在經驗上知道偏離量的情況下,可根據其偏離量求得攝影裝置43的高度H及攝影裝置43的傾斜角度θ。在本實施形態,攝影裝置43的高度H為78mm,攝影裝置43的傾斜角度θ設定為10°。
照明光源44與攝影裝置43被固定配至於各檢查區域CA。
又,照明光源44與攝影裝置43也可以被配置成可沿著第一貼合面SA1的端緣ED移動。在此情況下,照明光源44與攝影裝置43若一個個地分別設置也可以。又,藉此,可使照明光源44與攝影裝置43移動到容易拍攝第一貼合面SA1的端緣ED的位置。
照明光源44被配置於第一貼合面SA1的第一薄片F1m被貼合側的相反側。照明光源44相對於第一貼合面SA1的法線方向,以比端緣ED更傾斜於第一貼合面SA1的外側的姿勢配置。在本實施形態,照明光源44的光軸與攝影裝置43的攝影面43a的法線為平行。
此外,照明光源也可以配置於第一光學部件貼合體PA1的第一薄片F1m被貼合側。
又,照明光源44的光軸與攝影裝置43的攝影面43a的法線 也可以交會成略傾斜。
又,如第二十三圖所示,攝影裝置43及照明光源44也可以分別沿著第一貼合面SA1的法線方向配置在重疊於端緣ED的位置。第一貼合面SA1與攝影裝置43的攝影面43a的中心之間的距離H1(以下稱為攝影裝置43的高度H1),可以設定在容易檢測第一貼合面SA1的端緣ED的位置。例如,攝影裝置43的高度H1可設定在50mm以上150mm以下的範圍。
第一薄片F1m的切斷位置是根據第一貼合面SA1的端緣ED的檢測結果來調整。控制部(不圖示)取得記憶於記憶部的第一貼合面SA1的端緣ED的資料,決定第一薄片F1m的切斷位置成第一光學部件F11不突出於液晶面板P的外側(第一貼合面SA1的外側)的大小。第一切斷裝置15A是在控制部所決定的切斷位置切斷第一薄片F1m。
回到第十二圖,第一切斷裝置15A被設於比第一檢測裝置41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一切斷裝置15A是從貼合於液晶面板P的第一薄片F1m中第一貼合面SA1所對應的第一區域,切下第二區域(即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形成對應第一貼合面SA1大小的第一光學部件F11(參照第十四圖)。
在此,「對應第一貼合面SA1的大小」是指液晶面板P的顯示區域P4的大小以上,液晶面板P的外形(在平面視角的輪廓形狀)大小以下的大小。
由於第一薄片F1m的第二區域從第一光學部件貼合體PA1被第一切斷裝置15A切下,所以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之一面,形成貼合第一光學部件F11來構成的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此時,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與對應第一貼合面SA1的部分(第一光學部件F11)被切下,剩下框狀的第一薄片F1m的剩餘部分被分離。
在此,「對應第一貼合面SA1的部分」是在顯示區域P4的大小以上,液晶面板P的外形大小以下的區域,且表示避開電部件安裝部等的功能部分的區域。在本實施形態,除去在平面視角矩形的液晶面板P的功能部分的三邊,沿著液晶面板P的外周緣雷射切割剩餘部分,在相當 於功能部分的一邊,從液晶面板P的外周緣在適當進入顯示區域P4側的位置,雷射切割剩餘部分。例如對應第一貼合面SA1的部分為TFT(Thin Film Transistor)基板的貼合面的情況下,在相當於功能部分的一邊,從液晶面板P的外周緣偏離特定量到顯示區域P4的位置被切斷成除去功能部分。
第一回收裝置100A是與第一圖所示的剝離裝置100同樣的結構,具備:吸附台110,具有吸附面110s吸附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夾頭部120,可夾住第一薄片F1m的第二區域;以及移動裝置140,在以夾頭部120夾住第一薄片F1m的第二區域的狀態下,使夾頭部120與吸附台110在吸附面110s的法線方向相對移動,使第一薄片F1m的第二區域從第一薄片F1m的第一區域剝離。
本實施形態的移動裝置140,使第一薄片F1m的第二區域沿著第二方向V2(參照第十圖)往上方移動,從第一薄片F1m的第一區域剝離。
吸附台110被配置於上流側運送機6的下方。第一回收裝置100A從第一薄片F1m的角部所對應的部分剝離回收從第一薄片F1m切下的第二區域。
在此回收處理後,吸附台110在第一旋轉裝置18移動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
第一旋轉裝置18經過第一切斷裝置15A,藉由吸附或夾持來保持到達上流側運送機6的搬出端的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使顯示區域P4的短邊沿著搬送方向搬送的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旋轉成沿著顯示區域P4的長邊方向來搬送。
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由於以第一旋轉裝置18進行旋轉動作,所以液晶面板P的表背面所貼合的各偏光膜的偏光軸彼此成直角。
因此,雖然上流側運送機6及下流側運送機7一起將從圖的右側向著左側的方向做為液晶面板P的搬送方向,但是由於經過第一旋轉裝置18,上流側運送機6及下流側運送機7在平面視角於寬方向偏移特定量。
第一旋轉裝置18具備與第一吸附裝置11的校準攝影機11b同樣的校準攝影機18c,具有與第一吸附裝置11的面板保持部11a同樣的 校準功能。
第二集塵裝置16接近第二貼合裝置17的貼合位置,被設於貼合位置的面板搬送上流側,在導入至貼合位置前的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的下面側進行靜電除去與集塵。
第二貼合裝置17對於被導入貼合位置的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的下面,進行貼合切成特定尺寸的貼合片F5。第二貼合裝置17具備與第一貼合裝置13同樣的搬送裝置22及夾壓輥23。
第二貼合裝置17的切斷部22c每當第二光學部件片F2比垂直於片寬方向的長度方向(顯示區域P4的長邊與短邊中的任一另一邊的長度,在本實施例相當於顯示區域P4的長邊長度)更長的長度被送出,則沿著片寬方向遍及全寬,施加對第二光學部件片F2的半切,形成在帶狀的第二光學部件片F2的長方向並列的複數個切入線。切入線在帶狀的第二光學部件片F2的長方向被形成於間隔,該間隔具有相當於顯示區域P4的長邊長度的長度。第二光學部件片F2被複數個切入線在長方向被分成複數個區塊。在第二光學部件片F2的長方向相鄰的一對切入線所夾的區塊部分,分別成為在貼合片F5的一個薄片(第二薄片F2m)。
夾壓輥23具有彼此在軸方向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輥23a,在一對貼合輥23a間,形成有特定間隙,此間隙位置成為第二貼合裝置17的貼合位置。在間隙內,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及第二薄片F2m在重疊狀態下被導入,這些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及第二薄片F2m被挾壓於一對貼合輥23a,同時被送出至面板搬送下流側。藉此,第二薄片F2m被一體地貼合於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的表背另一面(貼合有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的第一光學部件F11的面的相反側的面),成為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PA3。
第二反轉裝置14B將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PA3搬送到第二切斷裝置15B的切斷位置,同時在此搬送時,反轉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PA3的表背面,將貼合有液晶面板P的第二薄片F2m的面做為上面的狀態下,傳遞至第二切斷裝置15B。
又,薄膜貼合系統1具備:第二檢測裝置42(參照第二十 二圖)。第二檢測裝置42被設於比第二反轉裝置14B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第二檢測裝置42檢測液晶面板P與第二薄片F2m的貼合面(以下有稱為第二貼合面SA2的狀況)的端緣。以第二檢測裝置42所檢測的端緣的資料,被記憶在圖未顯示的記憶部。
第二薄片F2m的切斷位置是根據第二貼合面的端緣的檢測結果來調整。控制部(不圖示)取得記憶於記憶部的第二貼合面的端緣的資料,決定第二薄片F2m的切斷位置成為第二光學部件F12不突出於液晶面板P的外側(第二貼合面的外側)的大小。第二切斷裝置15B是在控制部所決定的切斷位置切斷第二薄片F2m。
第二切斷裝置15B被設於比第二檢測裝置42更靠近面板搬送下流側。
第二切斷裝置15B是從貼合於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PA3的第二薄片F2m中第二貼合面所對應的第一區域,切離第二區域(即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形成對應第二貼合面大小的第二光學部件F12(參照第十四圖)。
在此,「對應第二貼合面的大小」是指液晶面板P的顯示區域P4的大小以上,液晶面板P的外形(在平面視角的輪廓形狀)大小以下的大小。
由於第二薄片F2m的第二區域從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PA3被第二切斷裝置15B切下,所以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之另一面,形成貼合第二光學部件F12且在液晶面板P的表背之一面貼合第一光學部件F11來構成的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此時,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與對應第二貼合面的部分(第二光學部件F12)被切下,剩下框狀的第二薄片F2m的剩餘部分被分離。
在此,「對應第二貼合面的部分」是在顯示區域P4的大小以上,液晶面板P的外形大小以下的區域,且表示避開電部件安裝部等的功能部分的區域。在本實施形態,在平面視角矩形的液晶面板P的四邊,沿著液晶面板P的外周緣雷射切割剩餘部分。例如,對應第二貼合面的部分為彩色濾光片(CF,Color Filter)基板的貼合面的情況下,由於沒有相當於功能部分的部分,所以在液晶面板P的四邊,沿著液晶面板P的外周緣 被切斷。
在本實施形態,第一切斷裝置15A沿著第一檢測裝置41檢測的液晶面板P與第一薄片F1m的貼合面(第一貼合面SA1)的外周緣,來切斷第一薄片F1m。第二切斷裝置15B沿著第二檢測裝置42檢測的液晶面板P與第二薄片F2m的貼合面(第二貼合面)的外周緣,來切斷第二薄片F2m。
在此,第一切斷裝置15A及第二切斷裝置15B為例如CO2雷射切割機。以第一切斷裝置15A、第二切斷裝置15B(以下有總稱為切斷裝置15的狀況),將第一薄片F1m、第二薄片F2m中的貼合面所對應的第二區域(即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切下,形成對應貼合面大小的第一光學部件F11、第二光學部件F12。
切斷裝置15係沿著第一檢測裝置41、第二檢測裝置42所檢測的液晶面板P與薄片FXm的貼合面的外周緣,環狀切斷薄片FXm。在顯示區域P4的外側,設有特定寬度的額緣部G(參照第十四圖),額緣部G配置接合液晶面板P的第一基板P1及第二基板P2的密封劑等,在此額緣部G的寬度內以切斷裝置15進行薄片FXm的切斷。
在上述實施形態,雖然使用CO2雷射做為切斷裝置15的一例,但切斷裝置15並不受限於此。也可以做為切斷刃等其他切斷手段來使用。
第二回收裝置100B是與第一圖所示的剝離裝置100同樣的結構,具備:吸附台110,具有吸附面110s吸附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夾頭部120,可夾住第一薄片F1m的第二區域;以及移動裝置140,在以夾頭部120夾住第二薄片F2m的第二區域的狀態下,使夾頭部120與吸附台110在吸附面110s的法線方向相對移動,使第二薄片F2m的第二區域從第二薄片F2m的第一區域剝離。本實施形態的移動裝置140使第二薄片F2m的第二區域沿著第二方向V2(參照第十圖)移動到上方,從第二薄片F2m的第一區域剝離。
吸附台110被配置在下流側運送機7的下方。第二回收裝置100B從第二薄片F2m的角部所對應的部分剝離回收從第二薄片F2m的切 下的第二區域。
在此回收處理後,吸附台110在第二旋轉裝置19移動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
第二旋轉裝置19使顯示區域P4的長邊沿著搬送方向來搬送的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旋轉成沿著顯示區域P4的短邊方向來搬送。
缺陷檢查裝置21經過第二旋轉裝置19,從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的下面側(背光側)照射光,並從上面側(顯示面側)以攝影機21a攝影顯示面側向上的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根據此攝影資料,來檢查第四光學部件貼合體PA4的缺陷(貼合不良等)。
以下,參照第十六圖來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的使用薄膜貼合系統1的薄膜貼合程序。
第十六圖是關於本實施形態的使用薄膜貼合系統1的薄膜貼合程序的流程圖。
此外,在本薄膜貼合程序,偏光膜(上述的第一光學部件F11及第二光學部件F12)分別被貼合於液晶面板的背光側及顯示面側的兩面。再者,重疊於第一光學部件F11,做為增亮膜(APF:Advanced Polarizing Film)的第三光學部件被貼合於液晶面板的背光側的面。
首先,如第十六圖所示,準備原料輥(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該原料輥纏繞有用於偏光膜用的光學部件片。
接著,進行半切,即切斷光學部件片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2)。
藉此,從光學部件片切出比液晶面板的顯示區域更大的貼合片的薄片(相當於第一薄片F1m及第二薄片F2m)(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3)。
另一方面,準備原料輥(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4),該原料輥纏繞有用於增亮膜的光學部件片。
接著,進行半切,即切斷光學部件片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5)。
藉此,從光學部件片切出比液晶面板的顯示區域更大的貼合 片的薄片(相當於第三薄片)(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6)。
另一方面,準備液晶面板(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7)。
接著,洗淨液晶面板(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8)。例如,研磨液晶面板的表面等,除去附著於液晶面板表面的異物。
接著,對於液晶面板的下面,進行貼合以特定尺寸切割的薄片(相當於第一薄片F1m)(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9)。藉此,薄片被一體地貼合於液晶面板P的下面,成為貼合體(相當於第一光學部件貼合體PA1)。
接著,反轉貼合體的表背面(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0)。藉此,將貼合液晶面板的薄片的面做為上面。
接著,檢測貼合有薄片的液晶面板與薄片的貼合面的外周緣。
接著,進行窗切,即沿著貼合面的外周緣切斷已貼合的薄片(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1)。具體來說,從在液晶面板所貼合的薄片中面對貼合面的第一區域,切下第二區域(即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形成對應貼合面大小的偏光膜(相當於第一光學部件F11)。藉此,在液晶面板的表背之一面貼合偏光膜所構成的貼合體(相當於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PA2)被形成。
接著,從薄片的第一區域剝離回收從薄片切下的第二區域(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2)。
接著,檢查對於液晶面板的薄片的貼合分散(位置偏離)(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3)。
接著,從偏光膜剝離表面保護膜(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4)。
接著,使貼合體旋轉(回轉90°)(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5)。例如,使顯示區域的短邊沿著搬送方向搬送的貼合體旋轉成沿著顯示區域的長邊的方向來搬送。藉此,在液晶面板的表背面所貼合的各偏光膜的偏光軸彼此成直角。
接著,對於貼合體的下面(與貼合有第二光學部件貼合體 PA2的偏光膜的面相反側的面),進行貼合切成特定尺寸的薄片(相當於第二薄片F2m)(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6)。藉此,薄片被一體地貼合於貼合體下面,成為貼合體(相當於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PA3)。
接著,對於貼合體的下面(貼合有第三光學部件貼合體PA3的偏光膜的面),進行貼合切成特定尺寸的薄片(相當於第三薄片)(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7)。
接著,反轉貼合體的表背面(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8)。藉此,將貼合有貼合體的第三薄片的面做為上面。
接著,檢測貼合有薄片的液晶面板與薄片的貼合面的外周緣。
接著,進行窗切,即沿著貼合面的外周緣切斷已貼合的薄片(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19)。具體來說,從在貼合體所貼合的薄片中面對貼合面的第一區域,切下第二區域(即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形成對應貼合面大小的偏光膜(相當於第二光學部件F12)及對應貼合面大小的增亮膜(相當於第三光學部件)。
接著,從薄片的第一區域剝離回收從薄片切下的第二區域(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20)。
接著,檢查對於液晶面板的薄片的貼合分散(位置偏離)(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21)。
接著,進行對貼合體的不良檢查(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22)。例如,以AOI檢查(光學式自動外觀檢查: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進行膜貼合有無不良等的檢查。被判定NG的貼合體,以圖未顯示的驅除手段被排出至系統外。
藉此,偏光膜分別被貼合於液晶面板的背光側及顯示面側的兩面,且在液晶面板的背光側的面獲得重疊於偏光膜並貼合有增亮膜的貼合體(第十六圖所示的步驟S23)。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1,在貼合比顯示區域P4更大的薄片FXm於液晶面板P後,檢測貼合有薄片FXm的液晶面板P與薄片FXm的貼合面的外周緣,由於從液晶面板P所貼合的薄 片FXm切下貼合面所對應的部分的外側的第二區域,所以可在液晶面板P的面上形成對應貼合面大小的光學部件。藉此,在顯示區域P4時為止,可以以良好精確度設置光學部件,可以狹窄化顯示區域P4外側的額緣部並達成顯示區的擴大及機器的小型化。
然後,在回收從薄片FXm切下的第二區域時,由於使薄片FXm的第二區域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到上方,並從薄片FXm的第一區域剝離,所以可從第一區域使第二區域以較弱力道剝離。因此,抑制剝離時第二區域的一部分被撕碎,不使第二區域的剝離中斷,可不間斷地從第一區域連續剝離第二區域。
此外,薄片FXm的剩餘部分大小(液晶面板P的外側所突出部分的大小),對應液晶面板P的尺寸來適當設定。例如,在適用薄片FXm於5~10吋的中小型尺寸的液晶面板P的情況,在薄片FXm的各邊,將薄片FXm的一邊與液晶面板P的一邊之間的間隔設定成2mm~5mm範圍的長度。
(第二實施形態)
接著,用第十七~十九圖來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201,更包含:回收部260,回收從薄片的第一區域剝離的薄片的第二區域,移動裝置240使薄片的第二區域移動到回收部260的點,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在其他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賦予相同符號,省略詳細說明。
第十七圖是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201的平面圖。
第十八圖是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201的側面圖。
如第十七及十八圖所示,移動裝置240具備:臂部241,形成有夾頭部120於前端部;以及旋轉機構242,使臂部241旋轉。旋轉機構242可將臂部241以旋轉軸243做為中心軸來旋轉。
回收部260夾著臂部241的旋轉軸243被配置於吸附台110的相反側。移動裝置240藉由在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的第二區域的狀態下旋轉臂部241,使薄片的第二區域移動至回收部。
第十九圖表示薄片的第二區域的回收動作的說明圖。
第十九圖的上段表示在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的平面圖。
第十九圖的下段表示以移動裝置240移動薄片的第二區域至回收部260的狀態的平面圖。
如第十九圖的上段所示,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中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相鄰的兩個角部所對應的部分。第一夾頭部121夾住薄片101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夾頭部122夾住薄片101的第二角部101a2。
接下來,移動裝置240(參照第十七及十八圖)在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下,使夾頭部120沿著第二方向V2移動到上方。藉此,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薄片101的第一區域101s1剝離。
接著,如第十九圖的下段所示,移動裝置240在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狀態下,旋轉臂部241。藉此,使薄片的第二區域移動到回收部260。
接著,做為以夾頭部120進行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夾住被解除的狀態,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從夾頭部120分離。藉此,從夾頭部120分離的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被回收部260所回收。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201,由於以移動裝置240進行臂部241的旋轉動作,所以可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移動到回收部260。因此,可以平穩地進行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回收。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雖然舉出移動裝置240具備臂部241與旋轉機構242的例來說明,但不受限於此。例如移動裝置也可以具備導軌及致動器等驅動部,可採用各種結構。
(第三實施形態)
接著,用第二十圖來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301在彼此平行的兩條線(雙線)進行薄 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回收動作的點,與第二實施形態不同。在其他與第二實施形態相同結構,賦予相同符號,省略詳細說明。
第二十圖是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301的平面圖。
如第二十圖所示,薄膜貼合系統301具備:兩個吸附台(例如在本實施形態為第一吸附台110A及第二吸附台110B),吸附並保持液晶面板P;兩個回收部(例如在本實施形態為第一回收部260A及第二回收部260B),回收從薄片的第一區域剝離的薄片的第二區域;以及兩個移動裝置(例如在本實施形態為第一移動裝置240A及第二移動裝置240B),使薄片的第二區域分別移動至第一回收部260A及第二回收部260B。
第一移動裝置240A藉由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的第二區域的狀態下左旋轉臂部241,使薄片的第二區域移動到第一回收部260A。
第二移動裝置240B藉由以夾頭部120夾住薄片的第二區域的狀態下右旋轉臂部241,使薄片的第二區域移動到第二回收部260B。
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301,藉由以第一移動裝置240A及第二移動裝置240B進行臂部241的旋轉動作,可以使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分別移動到第一回收部260A及第二回收部260B。因此,可以在雙線上平穩地進行薄片101的第二區域101s2的回收。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的薄膜貼合系統,也可以使用檢測裝置,對複數個液晶面板P的每一個檢測貼合面的外周緣,根據檢測的外周緣,設定在各液晶面板P的每個所貼合的薄片的切斷裝置。藉此,由於可不管液晶面板P或薄片的大小的個體差異,切下想要大小的光學部件,所以不會產生因液晶面板P或薄片大小的個體差異導致品質偏差,可縮小顯示區域周邊的額緣部並達成顯示區的擴大及機器的小型化。
又,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雖然說明了關於在液晶面板貼合偏光膜的情況,但做為貼附有光學部件的光學顯示部件,不限於液晶面板,也適用於有機EL面板,做為被貼合的光學部件不限於偏光膜,也適用於抗反射膜、光擴散膜等。
以上,雖然參照附帶圖式來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的較佳實施 形態例,但不能說本發明受限於此例。在上述例所示的各構成部件的各形狀或組合等為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範圍內,可根據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100‧‧‧剝離裝置
110‧‧‧吸附台
110h‧‧‧吸附孔
110s‧‧‧吸附面
110t‧‧‧錐形部
110t1‧‧‧第一錐形部
110t2‧‧‧第二錐形部
111、126、135‧‧‧電源纜線
112‧‧‧台移動裝置
113‧‧‧導軌
114‧‧‧移動部
120‧‧‧夾頭部
121‧‧‧第一夾頭部
122‧‧‧第二夾頭部
123‧‧‧第一把持部
123a‧‧‧薄片支持部
123b‧‧‧柱部
124‧‧‧第二把持部
125、134‧‧‧活塞汽缸機構
130‧‧‧擊打部
131‧‧‧第一擊打部
132‧‧‧第二擊打部
133‧‧‧剝脫器
140‧‧‧移動裝置
141‧‧‧臂部
142‧‧‧柱部
150‧‧‧控制裝置
V1‧‧‧第一方向
V2‧‧‧第二方向

Claims (8)

  1. 一種剝離裝置,具有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前述第二區域係作為前述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前述剝離裝置係用以在前述第二區域從前述第一區域切下的狀態下,對於藉由設於前述第一區域及前述第二區域的一面側的黏著層而使得前述第二區域連接於前述第一區域的可撓性薄片,將前述第二區域自前述第一區域剝離,前述剝離裝置包含:吸附台,具有吸附面;夾頭部,相對於前述薄片配置於前述吸附台的相反側,可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以及移動裝置,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被前述夾頭部夾住的狀態下,藉由使得前述夾頭部與前述吸附台在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相對移動,將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自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剝離裝置,更包含:擊打部,在藉由前述夾頭部解除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的被夾持狀態下,藉由從上方擊打以前述黏著層附著於前述夾頭部的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將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自前述夾頭部分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剝離裝置,其中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從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來看為矩形;前述夾頭部是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中與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相鄰的兩個角部相對應的部分;前述擊打部是擊打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中與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相鄰的兩個角部之間相對應的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剝離裝置,其中前述吸附台從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來看,在與被前述夾頭部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的部分相重疊的位置,具有錐形部;前述夾頭部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中從前述錐形部突出的部分。
  5. 一種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將光學部件貼合於光學顯示部件所構成,包含:貼合裝置,將寬度為比前述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的長邊與短邊中 的任一邊的長度更長的帶狀光學部件片從原料輥捲出,並將前述光學部件片以比前述顯示區域的長邊與短邊中的另一邊的長度更長的長度切斷以形成薄片後,將前述薄片貼合於前述光學顯示部件;切斷裝置,在貼合於前述光學顯示部件的前述薄片中,從對應貼合面的第一區域,切下作為前述第一區域的外側區域的第二區域,以形成對應於前述貼合面大小的前述光學部件;吸附台,具有:吸附面,吸附並保持前述光學部件;夾頭部,可夾住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以及移動裝置,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被前述夾頭部夾住的狀態下,藉由使得前述夾頭部與前述吸附台在前述吸附面的法線方向相對移動,將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自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更包含:檢測裝置,檢測貼合有前述薄片的前述光學顯示部件與前述薄片的貼合面的外周緣;前述切斷裝置,沿著前述檢測裝置所檢測的前述光學顯示部件與前述薄片的前述貼合面的外周緣,切斷前述薄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更包含:回收部,回收從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一區域剝離的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前述移動裝置使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在前述回收部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其中前述移動裝置包含:臂部,在前端部形成有前述夾頭部;以及旋轉機構,使前述臂部旋轉;前述回收部夾著前述臂部的旋轉軸,配置於前述吸附台的相反側;前述移動裝置,藉由在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被前述夾頭部夾住的狀態下旋轉前述臂部,使前述薄片的前述第二區域移動至前述回收部。
TW103117104A 2013-05-17 2014-05-15 剝離裝置及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TWI618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5584 2013-05-17
JP2013105584 2013-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1939A TW201501939A (zh) 2015-01-16
TWI618635B true TWI618635B (zh) 2018-03-21

Family

ID=51898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7104A TWI618635B (zh) 2013-05-17 2014-05-15 剝離裝置及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708962B1 (zh)
KR (1) KR102087812B1 (zh)
CN (1) CN105190734B (zh)
TW (1) TWI618635B (zh)
WO (1) WO2014185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04883A (ja) * 2016-06-30 2018-01-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EP3435145B1 (en) * 2017-07-24 2022-10-05 Vestel Elektronik Sanayi ve Ticaret A.S.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film from a display device
KR102424743B1 (ko) * 2017-10-13 2022-07-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보호 필름 박리 장치 및 보호 필름 박리 방법
US11390061B2 (en) * 2020-05-09 2022-07-19 Nps Co., Ltd. Curl removing apparatus for multi-layer film
KR102476313B1 (ko) * 2021-02-04 2022-12-13 (주)미래컴퍼니 보호 필름 박리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박리 방법
CN113305903B (zh) * 2021-07-16 2021-10-08 联享家居(徐州)有限公司 一种防潮防霉保温板制作剥膜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71975A (ja) * 2005-09-05 2007-03-22 Fujifilm Corp 偏光板剥離用治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剥離装置並びに偏光板剥離方法
JP2008090158A (ja) * 2006-10-04 2008-04-17 Sharp Corp 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方法および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装置
TW200823142A (en) * 2006-09-11 2008-06-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Sheet peeling apparatus
CN101344664A (zh) * 2007-07-13 2009-01-14 Sfa股份有限公司 用在贴附偏极片至液晶显示面板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3796B2 (ja) * 2001-02-07 2006-05-10 株式会社 日立インダストリイズ フィルムの剥離方法及び剥離装置
JP2003255132A (ja) 2002-03-05 2003-09-10 Sumitomo Che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4376558B2 (ja) * 2002-07-04 2009-1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貼合方法及び装置
JP4307510B1 (ja) * 2007-12-27 2009-08-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CN101333079B (zh) * 2008-08-06 2012-10-3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贴膜撕离装置及方法
JP4669070B2 (ja) * 2009-05-21 2011-04-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CN202388887U (zh) * 2012-01-06 2012-08-22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撕膜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71975A (ja) * 2005-09-05 2007-03-22 Fujifilm Corp 偏光板剥離用治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剥離装置並びに偏光板剥離方法
TW200823142A (en) * 2006-09-11 2008-06-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Sheet peeling apparatus
JP2008090158A (ja) * 2006-10-04 2008-04-17 Sharp Corp 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方法および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装置
CN101344664A (zh) * 2007-07-13 2009-01-14 Sfa股份有限公司 用在贴附偏极片至液晶显示面板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87812B1 (ko) 2020-03-11
CN105190734A (zh) 2015-12-23
CN105190734B (zh) 2017-09-19
JPWO2014185097A1 (ja) 2017-02-23
KR20160009555A (ko) 2016-01-26
JP5708962B1 (ja) 2015-04-30
WO2014185097A1 (ja) 2014-11-20
TW201501939A (zh) 2015-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8635B (zh) 剝離裝置及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JP5692712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WO2013151035A1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TWI661928B (zh) 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
JP6127707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JP6182805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JP5804404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WO2014148568A1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WO2014129353A1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JP5724147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WO2013081040A1 (ja) 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5618283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JP2014157344A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JP6179058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JP6193618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