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734B - 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0734B
CN105190734B CN201480026492.XA CN201480026492A CN105190734B CN 105190734 B CN105190734 B CN 105190734B CN 201480026492 A CN201480026492 A CN 201480026492A CN 105190734 B CN105190734 B CN 105190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shaped piece
sheet shaped
card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64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0734A (zh
Inventor
土冈达也
岸崎和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90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0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0Removing layers, or parts of layers, mechanically or chem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4Article strippers, e.g. for stripping from advanc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a sequence of laminating steps, e.g. by adding new layers at consecutive laminating stations
    • B32B37/025Transfer 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18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discrete sheets or panel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04Cutting, tearing or severing, e.g. bursting; Cutter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50Grip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61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e,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剥离装置将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并且具有挠性的片状件的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剥离,该片状件构成为,在将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切离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的一面侧的粘着层使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连接,其中,所述剥离装置包括: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吸附面;卡紧部,其能够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以及移动装置,其在通过卡紧部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卡紧部与吸附工作台在吸附面的法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将片状件的第二区域从片状件的第一区域剥离。

Description

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3年5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05584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晶显示器等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中,对于贴合于液晶面板(光学显示部件)的偏振板等光学构件而言,有时从长条膜切出与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匹配的尺寸的片状件,将片状件捆扎并搬运到另一生产线之后贴合于液晶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5132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考虑到液晶面板以及片状件的各尺寸偏差、以及片状件相对于液晶面板的贴合偏差(位置偏移),切出比显示区域略大的片状件。因此,在显示区域的周边部形成多余的区域(边框部),存在设备的小型化受阻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方式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小显示区域周边的边框部并实现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该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能够采用的剥离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结构。
(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剥离装置将具有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并且具有挠性的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剥离,所述片状件构成为,在将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切离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的一面侧的粘着层而使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连接,其中,所述剥离装置包括: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吸附面;卡紧部,其能够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以及移动装置,其在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所述卡紧部与所述吸附工作台在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将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剥离。
(2)在上述(1)所记载的剥离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剥离装置还包括敲击部,该敲击部在解除了所述卡紧部对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卡紧的状态下,从上方敲击通过所述粘着层而附着于所述卡紧部的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由此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卡紧部分离。
(3)在上述(2)所记载的剥离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在从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呈矩形,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两个角部对应的部分,所述敲击部敲击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两个角部之间对应的部分。
(4)在上述(1)至(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剥离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吸附工作台在从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重叠的位置具有锥状部,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从所述锥状部伸出的部分。
(5)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中,所述光学显示器件通过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构成,所述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包括:贴合装置,其一边从原料辊卷出宽度比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任一边的长度大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一边以比所述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另一边的长度长的长度对所述光学构件片进行切割而形成片状件,之后将所述片状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 部件;切断装置,其从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所述片状件中的、与贴合面对应的第一区域切离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形成与所述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所述光学构件;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吸附并保持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吸附面;卡紧部,其能够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以及移动装置,其在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所述卡紧部与所述吸附工作台在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剥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中的“贴合面”是指光学显示部件的与片状件对置的面,“贴合面的外周缘”具体是指光学显示部件中的贴合有片状件一侧的基板的外周缘。
另外,片状件的“第一区域(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指片状件中的、与片状件对置的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的外形状(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避开了光学显示部件中的电子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相同地,“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是指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的外形状(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6)在上述(5)所记载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对贴合有所述片状件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片状件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检测,所述切断装置沿着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贴合面的外周缘将所述片状件切断。
(7)在上述(5)或(6)所记载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还包括回收部,该回收部回收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剥离的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回收部移动。
(8)在上述(7)所记载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在前端部形成有所述卡紧部的臂部、以及使所述臂部回转的回转机构,所述回收部隔着所述臂部的回转轴配置在所述吸附工作台的相反侧,所述移动装置在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 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所述臂部回转,由此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回收部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提供可缩小显示区域周边的边框部并实现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该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能够采用的剥离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剥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吸附工作台以及片状件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吸附工作台以及片状件的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卡紧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卡紧部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剥离部位于上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剥离部位于下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通过卡紧部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通过卡紧部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剥离的移动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从上方敲击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敲击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13是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A-A剖视图。
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片的剖视图。
图16是使用了膜贴合系统的膜贴合工序的流程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回收动作的说明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贴合面的端缘的检测工序的俯视图。
图22是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全部附图中,为了易于观察附图,酌情使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同。另外,在以下说明以及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剥离装置)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剥离装置100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剥离装置100具备吸附工作台110、工作台移动装置112、卡紧部120(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卡紧部(第一卡紧部121、第二卡紧部122))、敲击部130(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敲击部(第一敲击部131、第二敲击部132))、移动装置140、以及统一控制这些装置的控制装置150。
吸附工作台110具有吸附并保持面板103(参照图2)的吸附面110s。在吸附面110s上呈格子状地形成有多个吸附孔110h。在吸附面110s上连接有吸附工作台110的电源电缆111。
例如,面板103(参照图2)是液晶面板等光学显示部件。在面板103上贴合有片状件101。
以下,参照图2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片状件10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吸附工作台110以及片状件101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吸附工作台110以及片状件101的配置关系的侧视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片状件101是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具有挠性的片状件。片状件101通过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粘着层102贴合于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面板103。片状件101的俯视尺寸与粘着层102的俯视尺寸相同,比面板103的显示区域的俯视尺寸大。
片状件101具有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第一区域101s1、以及第一区域101s1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101s2。第一区域101s1是与面板103和片 状件101的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作为产品而利用的部分。第二区域101s2是贴合面的外侧的多余部分。
这里,“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指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面板103的外形状(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表示避开电子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
对于片状件101,在将第二区域101s2沿着切断线CL从第一区域101s1切离的状态下,利用设置于第一区域101s1以及第二区域101s2的一面侧的粘着层102使第二区域101s2与第一区域101s1连接。
第二区域101s2沿着面板103的三边配置。切断线CL形成在与面板103的外形(除电子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以外)相同的位置、或者比面板103的外形略靠内侧的位置,并且形成在与面板103的显示区域相同的位置、或者比面板103的显示区域略靠外侧的位置。由此,在面板103上贴合有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整体、以及第二区域101s2的一部分(内侧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列举第二区域101s2沿着面板103的三边配置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区域101s2既可以仅沿着面板103的一边配置,也可以沿着面板103的两边或者四边配置。
在从吸附面110s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吸附工作台110在与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被卡紧部120卡紧的部分(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部分101a1、101a2)重叠的位置具有锥状部110t(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锥状部110t1、110t2)。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从锥状部110t1伸出的部分101a1。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从锥状部110t2伸出的部分101a2。
这里,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被卡紧的部分101a1以及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被卡紧的部分101a2是与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的相邻的两个角部对应的部分。
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被卡紧的部分101a1称作第一角部101a1,将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被卡紧的部 分101a2称作第二角部101a2。
第一锥状部110t1配置在与片状件101的第一角部101a1重叠的位置。第二锥状部110t2配置在与片状件101的第二角部101a2重叠的位置。
第一锥状部110t1以及第二锥状部110t2分别通过倾斜切除吸附工作台110的角部而形成。由此,例如,对于尺寸小的面板103,在吸附工作台110的前端侧(形成有锥状部110t的一侧)设置面板103,对于尺寸大的面板103,在吸附工作台110的后端侧(未形成锥状部110t的一侧)设置面板103,由此能够将第一角部101a1以及第二角部101a2的从第一锥状部110t1以及第二锥状部110t2伸出的伸出量设为恒定量。即,即便是尺寸不同的面板,也能够以使伸出量为恒定量的方式应对各种尺寸的面板。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面板103配置于吸附工作台110时,从以使伸出量为恒定量的方式提高面板103的位置精度的观点出发,能够在面板103的搬运路径或者吸附工作台110的上方设置照相机。例如,通过使照相机识别标注在面板103上的对准标记,检测面板103的姿态,一边观察面板的位置一边将面板103配置于吸附工作台110,由此能够使伸出量为恒定量。
返回图1,工作台移动装置112使吸附工作台110沿着与吸附面110s平行的第一方向V1移动。工作台移动装置112具有沿着第一方向V1延伸配置的引导轨113、以及能够沿着引导轨113移动的移动部114。吸附工作台110安装在移动部114的与引导轨113侧相反的一侧。
以下,对第一卡紧部121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省略对具有与第一卡紧部121相同的结构的第二卡紧部122的结构的说明。
第一卡紧部121能够利用机械力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第一卡紧部121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卡紧部122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角部101a2。第一卡紧部121具备第一把持部123、第二把持部124、以及活塞缸筒机构125。在活塞缸筒机构125上连接有第一卡紧部121的电源电缆126。
第一把持部123呈L字状,具有片状件支承部123a与柱部123b。片状件支承部123a支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一面。片状件支承部 123a与第二把持部124对置地配置。在柱部123b的一面上安装有活塞缸筒机构125,在柱部123b的另一面上安装有第一敲击部131(活塞缸筒机构134)。
第二把持部124与活塞缸筒机构125连结。活塞缸筒机构125将第二把持部124保持为滑动自如。具体而言,活塞缸筒机构125使第二把持部124沿着与吸附面110s垂直的第二方向V2(吸附面110s的法线方向)移动。
图4是示出第一卡紧部121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卡紧部121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活塞缸筒机构125在第一卡紧部121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前的初始状态下,使第二把持部124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于是,第一把持部123与第二把持部124分离地配置。由此,第一卡紧部121在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前的初始状态下,成为打开状态,以便能够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
如图5所示,活塞缸筒机构125在第一卡紧部121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时,使第二把持部124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下方移动。于是,片状件支承部123a与第二把持部124接近地配置。由此,第一卡紧部121成为关闭装置,以便将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卡紧。
这样,活塞缸筒机构125调整第一卡紧部121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前的打开状态、以及第一卡紧部121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时的关闭状态。
接下来,对第一敲击部131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省略对具有与第一敲击部131相同的结构的第二敲击部132的结构的说明。
返回图1,第一敲击部131能够利用机械力从上方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第一敲击部131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位于第一角部101a1与第二角部101a2之间的部分。第一敲击部131在解除了第一卡紧部121对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卡紧的状态下,从上方敲击通过粘着层102而附着于第一卡紧部121的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由此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与第一卡紧部121分离。
第一敲击部131具备剥离部133以及活塞缸筒机构134。在活塞缸筒 机构134上连接有第一敲击部131的电源电缆135。
剥离部133呈矩形框状。剥离部133的俯视尺寸比片状件支承部123a的俯视尺寸大。剥离部133与活塞缸筒机构134连结。例如,能够使用金属丝作为剥离部133。
活塞缸筒机构134将剥离部133保持为滑动自如。具体而言,活塞缸筒机构134使剥离部133沿着第二方向V2移动。
图6是示出剥离部133位于上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剥离部133位于下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活塞缸筒机构134在第一敲击部131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前的初始状态下,使剥离部133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于是,剥离部133配置于比片状件支承部123a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剥离部133在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前的初始状态下,成为位于上方的状态,以便能够从上方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
如图7所示,活塞缸筒机构134在第一敲击部131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时,使剥离部133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下方移动。于是,剥离部133配置于比片状件支承部123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剥离部133成为位于下方的状态,以便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
这样,活塞缸筒机构134调整第一敲击部131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前的剥离部133位于上方的状态、以及第一敲击部131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后的剥离部133位于下方的状态。
返回图1,移动装置140使卡紧部120以及敲击部130双方沿着第二方向V2移动。移动装置140在利用卡紧部120夹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状态下使卡紧部120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从而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剥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移动装置140使卡紧部120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由此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剥离,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吸附工作台110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下方移动,由此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剥离。即,只要是通过使卡紧部120与吸附工作台110在第二方向V2上相对移动而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 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剥离的结构即可。
移动装置140具有能够通过致动器等动力部(未图示)沿着第二方向V2移动的臂部141、以及沿着第二方向V2延伸配置的柱部142。在臂部141的一端侧(吸附面110s侧)安装有卡紧部120以及敲击部130双方。臂部141的另一端侧安装于柱部142。
图8~图11是剥离装置100进行的剥离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利用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利用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第一区域101s1剥离的移动装置140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从上方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敲击部130的动作的侧视图。
如图8所示,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的相邻的两个角部对应的部分。第一卡紧部121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卡紧部122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角部101a2。
具体而言,在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时,如图9所示,活塞缸筒机构125使第二把持部124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下方移动。于是,片状件支承部123a与第二把持部124接近地配置。由此,卡紧部120成为关闭状态,以便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
片状件101以及粘着层102被片状件支承部123a与第二把持部124夹住。此时,片状件支承部123a与粘着层102的一面(与片状件101相反侧的面)接触。第二把持部124与片状件101的一面(与粘着层102相反侧的面)接触。
剥离部133在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前的初始状态下配置于比片状件101靠上方的位置。
返回图8,剥离部133的四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133a配置于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与第二角部101a2之间的中央部分。 剥离部133从上方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与第二角部101a2之间的中央部分。
如图10所示,移动装置140(参照图1)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状态下使卡紧部120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由此,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剥离。
如图11所示,活塞缸筒机构125使第二把持部124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于是,片状件支承部123a与第二把持部124分离地配置。由此,成为解除了第一卡紧部121对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卡紧的状态。
活塞缸筒机构134在解除了第一卡紧部121对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卡紧的状态下,使剥离部133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下方移动。于是,通过剥离部133从上方敲击利用粘着层102附着于卡紧部120的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与第二角部101a2之间的中央部分。由此,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卡紧部120分离。从卡紧部120分离后的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被回收部160回收。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装置100,通过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而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剥离,由此能够以较弱的力从第一区域101s1剥离第二区域101s2。由此,能够抑制在剥离时第二区域101s2的一部分被撕掉的情况,能够不使第二区域101s2的剥离中断地将第二区域101s2从第一区域101s1不间断地连续剥离。因此,能够提供在可缩小显示区域周边的边框部并实现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中能够采用的剥离装置100。
另外,敲击部130在解除了卡紧部120对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卡紧的状态下,从上方敲击利用粘着层102附着于卡紧部120的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由此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卡紧部120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在剥离时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因粘着层102附着于卡紧部120而残留的情况。
另外,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卡紧部120 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与第二角部101a2,敲击部130敲击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第一角部101a1与第二角部101a2之间的部分,因此能够在敲击时使力均匀地作用于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由此,即便在剥离时,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因粘着层102而附着于卡紧部120,也能够容易地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卡紧部120分离。
另外,吸附工作台110在俯视观察时与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被卡紧部120卡紧的部分101a1以及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被卡紧部120卡紧的部分101a2重叠的位置具有锥状部110t1、锥状部110t2,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从锥状部110t1、锥状部110t2伸出的部分(第一角部101a1以及第二角部101a2),因此,通过将第一角部101a1以及第二角部101a2的伸出量分别设定为规定值,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一角部101a1以及第二角部101a2的卡紧。因此,能够不间断而连续稳定地从第一区域101s1剥离第二区域101s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卡紧部120,列举利用机械力卡紧第二区域101s2的机械卡紧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对第二区域101s2进行真空吸引而固定的真空卡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剥离装置100从第二区域101s2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角部101a2进行剥离并回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剥离装置100也可以从第二区域101s2的长边部分的一部分进行剥离并回收。即,只要采用剥离装置100卡紧第二区域101s2并从第一区域101s1剥离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第二区域101s2的俯视形状是沿着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第一区域101s1的三边的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区域101s2的俯视形状可以是矩形框状,也可以是L字状等各种形状。
在本说明书中,“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指具有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液晶面板P)的外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的区域,并且是避开了电子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即,“切离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的外侧的多余部分”包括沿着光学显示部件(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切离多余部分的情况。
(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即膜贴合系统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中,回收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第一回收装置100A以及第二回收装置100B)由上述剥离装置100构成。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的简要结构图。膜贴合系统1例如向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之类的面板状的光学显示部件贴合偏振膜、相位差膜、增亮膜之类的膜状的光学构件,构成为生产包括光学显示部件以及光学构件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膜贴合系统1中,使用液晶面板P作为光学显示部件。在图12中,为了方便图示而将膜贴合系统1分为上下两层进行记载。
图13是从液晶面板P的液晶层P3的厚度方向观察液晶面板P时的俯视图。液晶面板P具备俯视观察时具有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基板P1、与第一基板P1对置配置且具有比较小形的长方形形状的第二基板P2、以及封入到第一基板P1与第二基板P2之间的液晶层P3。液晶面板P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沿着第一基板P1的外形状的长方形形状,将俯视观察时收容在液晶层P3的外周的内侧的区域设为显示区域P4。
图14是图13的A-A剖视图。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和背面适当地贴合有从长条带状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片F2(参照图12,以下有时统称为光学构件片FX。)切出的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以下,有时统称为光学构件F1X。)。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以及显示面侧这两面上分别贴合有偏振膜。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的面上贴合有第一光学构件F11作为偏振膜。在液晶面板P的显示面侧的面上贴合第二光学构件F12作为偏振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的面上还以与第一光学构件F11重叠的方式贴合有作为增亮膜的第三光学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通过从后述的第一片状件F1m以及第二片状件F2m(以下,有时统称为片状件FXm。)切离与第一片状件F1m以及第二片状件F2m的贴合面对应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而形成。
图15是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光学构件片FX的局部剖视图。光学构件片FX具有膜状的光学构件主体F1a、设置于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图15中的上表面)的粘着层F2a、借助粘着层F2a以可分离的方式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的隔离片F3a、以及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另一侧的面(图15中的下表面)的表面保护膜F4a。光学构件主体F1a作为偏振板而发挥功能,遍布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整个区域与显示区域P4的周边区域地贴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图示,省略图15的各层的剖面线。
光学构件主体F1a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上残留有粘着层F2a并且与隔离片F3a分离的状态下,借助粘着层F2a贴合于液晶面板P。以下,将从光学构件片FX去除隔离片F3a后的部分称作贴合片F5。
隔离片F3a在从粘着层F2a分离之前的期间保护粘着层F2a以及光学构件主体F1a。表面保护膜F4a与光学构件主体F1a一起贴合于液晶面板P。表面保护膜F4a相对于光学构件主体F1a配置在与液晶面板P相反的一侧,保护光学构件主体F1a。表面保护膜F4a在规定的时刻与光学构件主体F1a分离。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光学构件片FX不包含表面保护膜F4a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表面保护膜F4a不从光学构件主体F1a分离的结构。
光学构件主体F1a具有片状的偏振器F6、通过粘合剂与偏振器F6的一侧的面接合的第一膜F7、以及通过粘合剂等与偏振器F6的另一侧的面接合的第二膜F8。第一膜F7以及第二膜F8例如是保护偏振器F6的保护膜。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构件主体F1a可以采用由一层光学层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采用多个光学层相互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光学层除了偏振器F6之外也可以是相位差膜、增亮膜等。也可以对第一膜F7与第二膜F8的至少一方实施保护液晶显示元件的最外面的硬涂层处理、包括遮光处理在内的能够得到防眩等效果的表面处理。光学构件主体F1a也可以不包括第一膜F7与第二膜F8的至少一方。例如在省略第一膜F7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粘着层F2a将隔离片F3a贴合于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
如图12所示,膜贴合系统1具备驱动式的辊输送机5,该辊输送机5将液晶面板P以水平状态从图中右侧的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上游侧搬运至图中左侧的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下游侧。
辊输送机5以后述的第一回转装置18为边界分为上游侧输送机6与下游侧输送机7。在上游侧输送机6中,液晶面板P以使显示区域P4的短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方式被搬运。在下游侧输送机7中,液晶面板P以使显示区域P4的长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方式被搬运。向该液晶面板P的表面和背面贴合从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切成规定长度的贴合片F5。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由未图示的控制部统一控制。
膜贴合系统1具备:吸附向前部工序的搬出端搬运的液晶面板P并将其搬运到上游侧输送机6的搬入端并且进行液晶面板P的对准(定位)的第一吸附装置11、设置在第一吸附装置11的面板搬运下游侧的第一集尘装置12、设置在比第一集尘装置12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一贴合装置13、配置在比第一贴合装置13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一反转装置14A、配置在比第一反转装置14A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一切断装置15A、配置在比第一切断装置15A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一回收装置100A、以及配置在比第一回收装置100A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一回转装置18。
另外,膜贴合系统1具备配置在比下游侧输送机7的搬入端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集尘装置16、配置在比第二集尘装置16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贴合装置17、配置在比第二贴合装置17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反转装置14B、配置在比第二反转装置14B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切断装置15B、配置在比第二切断装置15B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回收装置100B、配置在比第二回收装置100B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回转装置19、以及配置在比第二回转装置19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的缺陷检查装置21。
第一吸附装置11具有:面板保持部11a,其保持液晶面板P,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液晶面板P的对准;以及对准照相机11b,其设置于面板保持部11a,能够进行液晶面板P的对准。
面板保持部11a利用吸附工作台25的吸附垫26通过真空吸附对搬运 至前部工序的搬出端的液晶面板P进行吸附保持,以吸附保持的状态搬运至上游侧输送机6的搬入端,当搬运结束时解除液晶面板P的吸附状态,将液晶面板P转移至上游侧输送机6的搬入端。
对准照相机11b在将面板保持部11a所保持的液晶面板P载置到上游侧输送机6上时,拍摄液晶面板P的对准标记、前端形状等。
基于对准照相机11b的拍摄数据发送至控制装置,面板保持部11a根据该拍摄数据而工作,进行液晶面板P相对于上游侧输送机6的对准。此时,液晶面板P相对于上游侧输送机6在与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换句话说上游侧输送机6的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处的绕液晶面板P的垂直轴的回转方向上被定位。
第一集尘装置12以接近第一贴合装置13的贴合位置的方式设置在贴合位置的面板搬运上游侧,进行即将导入至贴合位置的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侧的静电的去除以及集尘。
第一贴合装置13对导入至贴合位置的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进行切割为规定尺寸的贴合片F5的贴合。
第一贴合装置13具备:搬运装置22,其一边从卷绕有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原料辊R1卷出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一边沿着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长边方向搬运第一光学构件片F1;以及夹压辊23,其将搬运装置22与第一光学构件片F1分离后的规定长度的贴合片F5贴合于通过上游侧输送机6搬运的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
搬运装置22将隔离片F3a作为载体而搬运贴合片F5。搬运装置22具有:辊保持部22a,其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沿着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长边方向送出;多个引导辊22b,其卷绕第一光学构件片F1,以便沿着规定的搬运路径引导从原料辊R1卷出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切割部22c,其对搬运路径上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实施半切割;刃形支承22d,其将实施了半切割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卷成锐角而使贴合片F5从隔离片F3a剥离,并且将贴合片F5供给至贴合位置;以及收卷部22e,其保持将经过刃形支承22d而成为单体的隔离片F3a收卷的隔离物辊R2。
第一光学构件片F1在与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搬运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片宽度方向)上,具有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宽度(显示区 域P4的长边与短边中的任一边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显示区域P4的长边长度)大的宽度。
位于搬运装置22的搬入端的辊保持部22a与位于搬运装置22的搬出端的收卷部22e相互同步地驱动。由此,在辊保持部22a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向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搬运方向送出的同时,收卷部22e收卷经过刃形支承22d后的隔离片F3a。以下,将搬运装置22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隔离片F3a)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称作片搬运上游侧,将搬运方向下游侧称作片搬运下游侧。
各引导辊22b能够移动,以使得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行进方向沿着搬运路径而变化,并且多个引导辊22b的至少一部分调整搬运中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张力。
每当第一光学构件片F1在与片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上被送出比显示区域P4的长度(显示区域P4的长边与短边中的另一边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相当于中显示区域P4的短边长度)长的长度时,切割部22c沿着片宽度方向在整个宽度上进行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切断的半切割。由此,从第一光学构件片F1切出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大的贴合片F5的片状件(第一片状件F1m)。
对于半切割,调整切断刀的进退位置,以使得第一光学构件片F1(隔离片F3a)不会因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搬运中发挥作用的张力断裂而保留规定厚度的隔离片F3a,将刻痕设置至粘着层F2与隔离片F3a的边界面的附近。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激光装置代替切断刀。
在进行半切割后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上,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范围形成在厚度方向上切断光学构件主体F1a以及表面保护膜F4a的切入线。切入线在带状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长边方向上以具有与显示区域P4的短边长度相当的长度的间隔形成。第一光学构件片F1被多个切入线在长边方向上分成多个区间。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被长边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切入线夹在中间的区间部分分别成为贴合片F5中的一个片状件(第一片状件F1m)。
刃形支承22d配置在上游侧输送机6的下方,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宽度方向上至少在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整个宽度范围延伸。实施半切 割后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隔离片F3a侧以与刃形支承22d滑动接触的方式卷绕刃形支承22d上。
当第一光学构件片F1以通过刃形支承22d的前端部弯折成锐角的方式改变行进方向时,使隔离片F3a从第一片状件F1m剥离。刃形支承22d的前端部靠近夹压辊23的面板搬运下游侧而配置。通过刃形支承22d从隔离片F3a剥离的第一片状件F1m与通过上游侧输送机6搬运的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重叠,并导入到夹压辊23的一对贴合辊23a之间。
夹压辊23具有使轴向相互平行地配置的一对贴合辊23a。在一对贴合辊23a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该间隙的位置成为第一贴合装置13的贴合位置。液晶面板P以及第一片状件F1m以重合的方式导入到一对贴合辊23a的间隙,上述的液晶面板P以及第一片状件F1m一边被一对贴合辊23a夹压一边向面板搬运下游侧输送。由此,第一片状件F1m一体地贴合在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形成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
第一反转装置14A将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向第一切断装置15A的切断位置搬运,并且在该搬运时使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表背反转,在以液晶面板P的贴合有第一片状件F1m的面作为上表面的状态下,将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转移至第一切断装置15A。
另外,膜贴合系统1具备第一检测装置41(参照图22)。第一检测装置41设置在比反转装置14A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第一检测装置41检测液晶面板P与第一片状件F1m的贴合面(以下,有时称作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检测装置41在设置于上游侧输送机6的搬运路径上的四处检查区域CA中检测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D(贴合面的外周缘)。各检查区域CA配置在与具有矩形形状的第一贴合面SA1的四个角部对应的位置。针对在生产线上搬运的每个液晶面板P检测端缘ED。通过第一检测装置41检测到的端缘ED的数据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部。
需要说明的是,检查区域CA的配置位置不限于此。例如,各检查区域CA也可以配置在与第一贴合面SA1的各边的一部分(例如各边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
图22是第一检测装置41的示意图。
如图22所示,第一检测装置41具备对端缘ED进行照明的照明光源44、以及拍摄装置43,该拍摄装置配置为相对于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方向与端缘ED相比向第一贴合面SA1的内侧倾斜的姿态,从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贴合有第一片状件F1m的一侧拍摄端缘ED的图像。
照明光源44与拍摄装置43分别配置在与图21所示的四处检查区域CA(与第一贴合面SA1的四个角部对应的位置)。
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与拍摄装置43的拍摄面43a的法线所成的角度θ(以下,称作拍摄装置43的倾斜角度θ)能够设定为,面板断开时的偏离、毛刺等不会进入拍摄装置43的拍摄视场内。例如,在第二基板P2的端面比第一基板P1的端面向外侧偏离的情况下,拍摄装置43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第二基板P2的端缘不进入拍摄装置43的拍摄视场内。
拍摄装置43的倾斜角度θ能够设定为,与第一贴合面SA1和拍摄装置43的拍摄面43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以下,称作拍摄装置43的高度H)相适。例如,在拍摄装置43的高度H是5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情况下,拍摄装置43的倾斜角度θ能够设定为5°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的角度。但是,在根据经验而知晓偏离量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偏离量求出拍摄装置43的高度H以及拍摄装置43的倾斜角度θ。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装置43的高度H设定为78mm,拍摄装置43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10°。
照明光源44与拍摄装置43固定配置于各检查区域CA。
需要说明的是,照明光源44与拍摄装置43也可以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D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照明光源44与拍摄装置43只要各设置一个即可。另外,由此能够使照明光源44与拍摄装置43移动至容易拍摄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D的位置。
照明光源44配置在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与贴合有第一片状件F1m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照明光源44配置为相对于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方向与端缘ED相比向第一贴合面SA1的外侧倾斜的姿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照明光源44的光轴与拍摄装置43的拍摄面43a的法线形成为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照明光源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的贴合有第一片状件F1m的一侧。
另外,照明光源44的光轴与拍摄装置43的拍摄面43a的法线也可以 略微倾斜交叉。
另外,如图23所示,拍摄装置43以及照明光源44也可以沿着第一贴合面SA1的法线方向分别配置在与端缘ED重叠的位置。第一贴合面SA1与拍摄装置43的拍摄面43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1(以下,称作拍摄装置43的高度H1)能够设定为容易检测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D的位置。例如,拍摄装置43的高度H能够设定为150mm以上且150mm以下的范围。
第一片状件F1m的切割位置根据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D的检测结果进行调整。控制部(未图示)获取存储于存储部的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D的数据,以第一光学构件F11形成为不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第一贴合面SA1的外侧)伸出的大小的方式确定第一片状件F1m的切割位置。第一切断装置15A在由控制部确定的切割位置切断第一片状件F1m。
返回图12,第一切断装置15A设置在比第一检测装置41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第一切断装置15A从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第一片状件F1m中的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第一区域切离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形成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大小的第一光学构件F11(参照图14)。
这里,“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大小”是指,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状(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通过利用第一切断装置15A从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切离第一片状件F1m的第二区域,形成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和背面的一方的面贴合有第一光学构件F11而构成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此时,使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与切除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第一光学构件F11)而残留成框状的第一片状件F1m的多余部分分离。
这里,“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是指,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避开了电子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状的液晶面板P中的除了功能部分之外的三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在相当于功能部分的一边,在从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向显示 区域P4侧适当地进入的位置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例如,在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是TFT(Thin Film Transistor)基板的贴合面的情况下,在相当于功能部分的一边,在从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向显示区域P4侧偏离规定量的位置进行切割,以便去除功能部分。
第一回收装置100A采用与图1所示的剥离装置100相同的结构,具备:吸附工作台110,其具有吸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吸附面110s;卡紧部120,其能够卡紧第一片状件F1m的第二区域;以及移动装置140,其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第一片状件F1m的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卡紧部120与吸附工作台110沿着吸附面110s的法线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使第一片状件F1m的第二区域从片状件F1m的第一区域剥离。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装置140使第一片状件F1m的第二区域沿着第二方向V2(参照图10)向上方移动,从第一片状件F1m的第一区域剥离。
吸附工作台110配置在上游侧输送机6的下方。第一回收装置100A将从第一片状件F1m切离的第二区域从与第一片状件F1m的角部对应的部分剥离并回收。
进行该回收处理后,吸附工作台110使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向第一回转装置18的方向移动。
第一回转装置18通过吸附或夹持来保持经过第一切断装置15A而到达上游侧输送机6的搬出端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并使以显示区域P4的短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方式搬运来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回转为在沿显示区域P4的长边的方向上被搬运。
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利用第一回转装置18进行回转动作,由此贴合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和背面上的各偏振膜的偏振轴相互成直角。
因此,上游侧输送机6以及下游侧输送机7均将从附图的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设为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经过第一回转装置18,上游侧输送机6以及下游侧输送机7在俯视观察时在宽度方向上偏离规定量。
第一回转装置18具备与第一吸附装置11的对准照相机11b相同的对准照相机18c,具有与第一吸附装置11的面板保持部11a相同的对准功能。
第二集尘装置16以接近第二贴合装置17的贴合位置的方式设置在贴合位置的面板搬运上游侧,进行即将导入至贴合位置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 体PA2的下表面侧的静电的去除以及集尘。
第二贴合装置17向导入至贴合位置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下表面贴合切割成规定尺寸的贴合片F5。第二贴合装置17具备与第一贴合装置13相同的搬运装置22以及夹压辊23。
每当第二贴合装置17中所使用的第二光学构件片F2在与片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上送出比显示区域P4的长度(显示区域P4的长边与短边中的另一边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显示区域P4的长边长度)长的长度时,第二贴合装置17的切割部22c沿着片宽度方向在整个宽度范围内对第二光学构件片F2实施半切割,形成在带状的第二光学构件片F2的长边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切入线。切入线在带状的第二光学构件片F2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为具有与显示区域P4的长边长度相当的长度的间隔。第二光学构件片F2通过多个切入线在长边方向上分成多个区间。在第二光学构件片F2的长边方向上被相邻的一对切入线夹在中间的区间部分分别成为贴合片F5中的一个片状件(第二片状件F2m)。
夹压辊23具有使轴向彼此平行地配置的一对贴合辊23a,在一对贴合辊23a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该间隙的位置成为第二贴合装置17的贴合位置。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以及第二片状件F2m以重合的状态导入到间隙内,上述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以及第二片状件F2m一边被一对贴合辊23a夹压一边向面板搬运下游侧输送。由此,在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表面和背面的另一方的面(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与贴合有第一光学构件F11的面相反侧的面)一体地贴合有第二片状件F2m,形成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
第二反转装置14B将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朝向第二切断装置15B的切断位置搬运,并且在该搬运时使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的表背反转,以将液晶面板P的贴合有第二片状件F2m的面作为上表面的状态将液晶面板P转移至第二切断装置15B。
另外,膜贴合系统1具备第二检测装置42(参照图22)。第二检测装置42设置于比第二反转装置14B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第二检测装置42检测液晶面板P与第二片状件F2m的贴合面(以下,有时称作第二贴合面。)的端缘。通过第二检测装置42检测到的端缘的数据存储于未图 示的存储部。
第二片状件F2m的切割位置根据第二贴合面的端缘的检测结果进行调整。控制部(未图示)获取存储于存储部的第二贴合面的端缘的数据,以第二光学构件F12形成为不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第二贴合面的外侧)伸出的大小的方式确定第二片状件F2m的切割位置。第二切断装置15B在通过控制部确定的切割位置切断第二片状件F2m。
第二切断装置15B设置于比第二检测装置42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
第二切断装置15B从贴合于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的第二片状件F2m中的、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第一区域切离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形成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第二光学构件F12(参照图14)。
这里,“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大小”是指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状(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通过利用第二切断装置15B从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切离第二片状件F2m的第二区域,由此形成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和背面的另一方的面上贴合有第二光学构件F12并且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和背面的一方的面上贴合有第一光学构件F11而构成的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此时,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与切除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第二光学构件F12)而残留成框状的第二片状件F2m的多余部分分离。
这里,“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指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避开了电子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状的液晶面板P的四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例如,在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CF(Color Filter)基板的贴合面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相当于功能部分的部分,因此在液晶面板P的四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进行切割。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断装置15A沿着第一检测装置41检测到的液晶面板P与第一片状件F1m的贴合面(第一贴合面SA1)的外周缘切断第一片状件F1m。第二切断装置15B沿着第二检测装置42检测到的液 晶面板P与第二片状件F2m的贴合面(第二贴合面)的外周缘切断第二片状件F2m。
这里,第一切断装置15A以及第二切断装置15B例如是CO2激光切割器。通过第一切断装置15A、第二切断装置15B(以下,有时统称为切断装置15。),将第一片状件F1m、第二片状件F2m中的与贴合面对应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切离,形成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第一光学构件F11、第二光学构件F12。
切断装置15沿着第一检测装置41、第二检测装置42检测到的液晶面板P与片状件FXm的贴合面的外周缘将片状件FXm切断成环状。在显示区域P4的外侧设置有用于配置将液晶面板P的第一基板P1以及第二基板P2接合的密封剂等的规定宽度的边框部G(参照图14),在该边框部G的宽度内进行基于切断装置15的片状件FXm的切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切断装置15的一例而使用CO2激光,但切断装置15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将切断刀等其他切断机构用作切断装置15。
第二回收装置100B采用与图1所示的剥离装置100相同的结构,具备:吸附工作台110,其具有吸附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的吸附面110s;卡紧部120,其能够卡紧第一片状件F1m的第二区域;以及移动装置140,其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第二片状件F2m的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卡紧部120与吸附工作台110沿着吸附面110s的法线方向相对移动,由此将第二片状件F2m的第二区域从第二片状件F2m的第一区域剥离。本实施方式的移动装置140使第二片状件F2m的第二区域沿着第二方向V2(参照图10)向上方移动,从而从第二片状件F2m的第一区域剥离。
吸附工作台110配置在下游侧输送机7的下方。第二回收装置100B将从第二片状件F2m切离的第二区域从与第二片状件F2m的角部对应的部分剥离并回收。
进行该回收处理后,吸附工作台110使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向第二回转装置19的方向移动。
第二回转装置19使以显示区域P4的长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方式搬运来的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回转为在沿着显示区域P4的短边的方向上被搬运。
缺陷检查装置21使光从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的下表面侧(背光灯侧)射向经过第二回转装置19而显示面侧朝上的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利用照相机21a从上表面侧(显示面侧)进行拍摄,根据该拍摄数据来检查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有无缺陷(贴合不合格等)。
以下,参照图16,对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的膜贴合工序进行说明。
图16是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的膜贴合工序的流程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膜贴合工序中,在液晶面板的背光灯侧以及显示面侧这两面上分别贴合有偏振膜(相当于上述的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此外,在液晶面板的背光灯侧的面上,以与第一光学构件F11重叠的方式贴合作为增亮膜(APF:Advanced Polarizing Film)的第三光学构件。
首先,如图16所示,准备卷绕有偏振膜用的光学构件片的原料辊(图16所示的步骤S1)。
接下来,进行切断光学构件片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半切割(图16所示的步骤S2)。
由此,从光学构件片切出比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大的贴合片的片状件(相当于第一片状件F1m以及第二片状件F2m)(图16所示的步骤S3)。
另一方面,准备卷绕有增亮膜用的光学构件片的原料辊(图16所示的步骤S4)。
接下来,进行切断光学构件片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半切割(图16所示的步骤S5)。
由此,从光学构件片切出比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大的贴合片的片状件(相当于第三片状件)(图16所示的步骤S6)。
另一方面,准备液晶面板(图16所示的步骤S7)。
接下来,清洗液晶面板(图16所示的步骤S8)。例如,对液晶面板的表面进行研磨等,去除附着在液晶面板的表面上的异物。
接下来,向液晶面板的下表面贴合切割成规定尺寸的片状件(相当于第一片状件F1m)(图16所示的步骤S9)。由此,在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一体地贴合有片状件,形成贴合体(相当于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
接下来,使贴合体的表背反转(图16所示的步骤S10)。由此,将液晶面板的贴合有片状件的面作为上表面。
接下来,检测贴合有片状件的液晶面板与片状件的贴合面的外周缘。
接下来,进行将贴合后的片状件沿着贴合面的外周缘切断的窗形切割(图16所示的步骤S11)。具体而言,从贴合于液晶面板的片状件中的与贴合面对置的第一区域切离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形成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偏振膜(相当于第一光学构件F11)。由此,形成在液晶面板的表面和背面的一方的面上贴合有偏振膜而构成的贴合体(相当于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
接下来,将从片状件切离的第二区域从片状件的第一区域剥离并回收(图16所示的步骤S12)。
接下来,检查片状件相对于液晶面板的贴合偏差(位置偏移)(图16所示的步骤S13)。
接下来,从偏振膜剥离表面保护膜(图16所示的步骤S14)。
接下来,使贴合体回转(旋转90°)(图16所示的步骤S15)。例如,使以显示区域的短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方式搬运来的贴合体回转为在沿着显示区域的长边的方向上被搬运。由此,贴合在液晶面板的表面和背面上的各偏振膜的偏振轴相互形成直角。
接下来,向贴合体的下表面(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与贴合有偏振膜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贴合切割成规定尺寸的片状件(相当于第二片状件F2m)(图16所示的步骤S16)。由此,片状件一体地贴合在贴合体的下表面,形成贴合体(相当于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
接下来,向贴合体的下表面(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的贴合有偏振膜的面)贴合切割成规定尺寸的片状件(相当于第三片状件)(图16所示的步骤S17)。
接下来,使贴合体的表背反转(图16所示的步骤S18)。由此,将贴合体的贴合有第三片状件的面作为上表面。
接下来,检测贴合有片状件的液晶面板与片状件的贴合面的外周缘。
接下来,进行将贴合后的片状件沿着贴合面的外周缘切断的窗形切割(图16所示的步骤S19)。具体而言,从贴合于贴合体的片状件中的与贴 合面对置的第一区域切离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形成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偏振膜(相当于第二光学构件F12)以及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增亮膜(相当于第三光学构件)。
接下来,将从片状件切离的第二区域从片状件的第一区域剥离并回收(图16所示的步骤S20)。
接下来,检查片状件相对于液晶面板的贴合偏差(位置偏移)(图16所示的步骤S21)。
接下来,对贴合体进行不合格检查(图16所示的步骤S22)。例如,通过AOI检查(光学式自动外观检查: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进行膜有无贴合不合格等的检查。作出了NG判断的贴合体通过未图示的清除机构向系统外排出。
由此,得到在液晶面板的背光灯侧以及显示面侧这两面上分别贴合有偏振膜、并且在液晶面板的背光灯侧的面上以与偏振膜重叠的方式贴合有增亮膜的贴合体(图16所示的步骤S23)。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在将比显示区域P4大的片状件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之后,检测贴合有片状件FXm的液晶面板P与片状件FXm的贴合面的外周缘,从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片状件FXm切离与贴合面对应的部分的外侧的第二区域,由此能够在液晶面板P的面上形成与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由此,能够将光学构件高精度地设置至显示区域P4的边缘,能够缩窄显示区域P4外侧的边框部,实现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
并且,在回收从片状件FXm切离的第二区域时,使片状件FXm的第二区域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而从片状件FXm的第一区域剥离,由此能够以较弱的力从第一区域剥离第二区域。由此,能够抑制在剥离时第二区域的一部分被撕掉的情况,能够不使第二区域的剥离中断地将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不间断地连续剥离。
需要说明的是,片状件FXm的多余部分的大小(液晶面板P的向外侧伸出的部分的大小)根据液晶面板P的尺寸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将片状件FXm应用于5英寸~10英寸的中小型尺寸的液晶面板P的情况下,在片状件FXm的各边,将片状件FXm的一边与液晶面板P的一边之间的 间隔设定为2mm~5mm的范围的长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7~图1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2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回收从片状件的第一区域剥离的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回收部260,移动装置240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向回收部260移动。对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201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201的侧视图。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移动装置240具备在前端部形成有卡紧部120的臂部241、以及使臂部241回转的回转机构242。回转机构242能够使臂部241以回转轴243作为中心轴而回转。
回收部260隔着臂部241的回转轴243配置在吸附工作台110的相反侧。移动装置240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臂部241回转,从而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向回收部260移动。
图19是示出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回收动作的说明图。
图19的上部是示出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的下部是示出通过移动装置240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向回收部260移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19的上部所示,卡紧部120将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中的、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的相邻的两个角部对应的部分卡紧。第一卡紧部121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一角部101a1。第二卡紧部122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角部101a2。
接下来,移动装置240(参照图17以及图18)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状态下使卡紧部120沿着第二方向V2向上方移动。由此,将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片状件101的第一区域101s1剥离。
接下来,如图19的下部所示,移动装置240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臂部241回转。由此,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 向回收部260移动。
接下来,形成解除卡紧部120对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卡紧的状态,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从卡紧部120分离。由此,通过回收部260回收从卡紧部120分离后的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201,能够利用移动装置240进行的臂部241的回转动作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向回收部260移动。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回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移动装置240具备臂部241与回转机构24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移动装置可以具备引导导轨以及致动器等驱动部,也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20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30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相互平行的两个生产线(双生产线)进行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回收动作。对其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301的俯视图。
如图20所示,膜贴合系统301具备:吸附并保持液晶面板P的两个吸附工作台(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吸附工作台110A以及第二吸附工作台110B)、回收从片状件的第一区域剥离的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两个回收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回收部260A以及第二回收部260B)、以及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分别向第一回收部260A以及第二回收部260B移动的两个移动装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移动装置240A以及第二移动装置240B)。
第一移动装置240A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臂部241左旋回转,由此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向第一回收部260A移动。
第二移动装置240B在通过卡紧部120卡紧片状件的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臂部241右旋回转,由此使片状件的第二区域向第二回收部260B移 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201,能够通过由第一移动装置240A以及第二移动装置240B分别进行的臂部241的回转动作,使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分别向第一回收部260A以及第二回收部260B移动。由此,能够利用双生产线顺利地进行片状件101的第二区域101s2的回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中,使用检测装置对多个液晶面板P中的每一个检测贴合面的外周缘,根据检测到的外周缘针对各个液晶面板P中来设定贴合后的片状件的切断位置。由此,能够与液晶面板P、片状件的大小的个体差异无关地切离所希望的大小的光学构件,因此能够消除液晶面板P、片状件的大小的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质量偏差,能够缩小显示区域周边的边框部,实现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虽说明了在液晶面板上贴合偏振膜的情况,但作为贴合有光学构件的光学显示部件,不限于液晶面板,也能够应用于有机EL面板,作为所贴合的光学构件,不限于偏振膜,也能够应用于防反射膜、光散射膜等。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适当的实施方式例,但无需言及,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例子。在上述例子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仅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201、301…膜贴合系统(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13…第一贴合装置(贴合装置);15…切断装置;15A…第一切断装置(切断装置);15B…第二切断装置(切断装置);17…第二贴合装置(贴合装置);41…第一检测装置(检测装置);42…第二检测装置(检测装置);100…剥离装置;100A…第一回收装置(剥离装置);100B…第二回收装置(剥离装置);101…片状件;101s1…第一区域;101s2…第二区域;102…粘着层;110…吸附工作台;110A…第一吸附工作台(吸附工作台);110B…第二吸附工作台(吸附工作台);110t…锥状部;120…卡紧部;130…敲击部;140;240…移动装置;160、260…回收部;260A…第一回收部(回收部);260B… 第二回收部(回收部);240A…第一移动装置(移动装置);240B…第二移动装置(移动装置);241…臂部;242…回转机构;243…回转轴;F1…第一光学构件片;F1m…第一片状件(片状件);F2m…第二片状件(片状件);P…液晶面板(光学显示部件);P4…显示区域;R1…原料辊;V2…第二方向(吸附面的法线方向);SA1…第一贴合面(贴合面);ED…第一贴合面的端缘(贴合面的外周缘)。

Claims (8)

1.一种剥离装置,其将具有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并且具有挠性的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剥离,所述片状件构成为,在将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切离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的一面侧的粘着层而使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连接,其中,
所述剥离装置包括:
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吸附面;
卡紧部,其能够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以及
移动装置,其在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所述卡紧部与所述吸附工作台在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将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剥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离装置,其中,
所述剥离装置还包括敲击部,该敲击部在解除了所述卡紧部对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卡紧的状态下,从上方敲击通过所述粘着层而附着于所述卡紧部的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由此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卡紧部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剥离装置,其中,
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在从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呈矩形,
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两个角部对应的部分,
所述敲击部敲击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两个角部之间对应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剥离装置,其中,
所述吸附工作台在从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重叠的位置具有锥状部,
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从所述锥状部伸出的部分。
5.一种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所述光学显示器件通过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构成,
所述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包括:
贴合装置,其一边从原料辊卷出宽度比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任一边的长度大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一边以比所述显示区域的长边与短边中的另一边的长度长的长度对所述光学构件片进行切割而形成片状件,之后将所述片状件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
切断装置,其从贴合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所述片状件中的、与贴合面对应的第一区域切离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形成与所述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所述光学构件;
吸附工作台,其具有吸附并保持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吸附面;
卡紧部,其能够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以及
移动装置,其在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所述卡紧部与所述吸附工作台在所述吸附面的法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剥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对贴合有所述片状件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片状件的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检测,
所述切断装置沿着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贴合面的外周缘将所述片状件切断。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还包括回收部,该回收部回收从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剥离的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回收部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在前端部形成有所述卡紧部的臂部、以及使所述臂部回转的回转机构,
所述回收部隔着所述臂部的回转轴配置在所述吸附工作台的相反侧,
所述移动装置在通过所述卡紧部卡紧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使所述臂部回转,由此使所述片状件的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回收部移动。
CN201480026492.XA 2013-05-17 2014-01-30 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Active CN105190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5584 2013-05-17
JP2013-105584 2013-05-17
PCT/JP2014/052060 WO2014185097A1 (ja) 2013-05-17 2014-01-30 剥離装置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0734A CN105190734A (zh) 2015-12-23
CN105190734B true CN105190734B (zh) 2017-09-19

Family

ID=51898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6492.XA Active CN105190734B (zh) 2013-05-17 2014-01-30 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708962B1 (zh)
KR (1) KR102087812B1 (zh)
CN (1) CN105190734B (zh)
TW (1) TWI618635B (zh)
WO (1) WO2014185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04883A (ja) * 2016-06-30 2018-01-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EP3435145B1 (en) * 2017-07-24 2022-10-05 Vestel Elektronik Sanayi ve Ticaret A.S.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film from a display device
KR102424743B1 (ko) * 2017-10-13 2022-07-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보호 필름 박리 장치 및 보호 필름 박리 방법
US11390061B2 (en) * 2020-05-09 2022-07-19 Nps Co., Ltd. Curl removing apparatus for multi-layer film
KR102476313B1 (ko) * 2021-02-04 2022-12-13 (주)미래컴퍼니 보호 필름 박리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박리 방법
CN113305903B (zh) * 2021-07-16 2021-10-08 联享家居(徐州)有限公司 一种防潮防霉保温板制作剥膜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23142A (en) * 2006-09-11 2008-06-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Sheet peeling apparatus
CN101333079A (zh) * 2008-08-06 2008-12-3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贴膜撕离装置及方法
CN101344664A (zh) * 2007-07-13 2009-01-14 Sfa股份有限公司 用在贴附偏极片至液晶显示面板的装置
CN202388887U (zh) * 2012-01-06 2012-08-22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撕膜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3796B2 (ja) * 2001-02-07 2006-05-10 株式会社 日立インダストリイズ フィルムの剥離方法及び剥離装置
JP2003255132A (ja) 2002-03-05 2003-09-10 Sumitomo Che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4376558B2 (ja) 2002-07-04 2009-1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貼合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071975A (ja) * 2005-09-05 2007-03-22 Fujifilm Corp 偏光板剥離用治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剥離装置並びに偏光板剥離方法
JP2008090158A (ja) * 2006-10-04 2008-04-17 Sharp Corp 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方法および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装置
JP4307510B1 (ja) * 2007-12-27 2009-08-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JP4669070B2 (ja) * 2009-05-21 2011-04-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23142A (en) * 2006-09-11 2008-06-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Sheet peeling apparatus
CN101344664A (zh) * 2007-07-13 2009-01-14 Sfa股份有限公司 用在贴附偏极片至液晶显示面板的装置
CN101333079A (zh) * 2008-08-06 2008-12-3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贴膜撕离装置及方法
CN202388887U (zh) * 2012-01-06 2012-08-22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撕膜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87812B1 (ko) 2020-03-11
JP5708962B1 (ja) 2015-04-30
JPWO2014185097A1 (ja) 2017-02-23
TW201501939A (zh) 2015-01-16
TWI618635B (zh) 2018-03-21
WO2014185097A1 (ja) 2014-11-20
KR20160009555A (ko) 2016-01-26
CN105190734A (zh)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0734B (zh) 剥离装置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CN104204918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N104583847B (zh) 光学构件贴合体的制造装置
CN104136968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方法
JP5425243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シートの貼り合せ装置
JP6182805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CN104969281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生产方法
CN105210134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方法
CN105008989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WO2014129353A1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CN105229718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JP5618283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CN104204923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JP2014157344A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CN109891307A (zh) 光学显示装置的层叠体、其制造方法及制造系统
JP6193618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WO2014156530A1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