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5534B -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 Google Patents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5534B
TWI615534B TW106111229A TW106111229A TWI615534B TW I615534 B TWI615534 B TW I615534B TW 106111229 A TW106111229 A TW 106111229A TW 106111229 A TW106111229 A TW 106111229A TW I615534 B TWI615534 B TW I6155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plate
overlapping portion
fixing seat
bonding
fast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1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7282A (zh
Inventor
蘇茂璿
Original Assignee
佳埼工程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佳埼工程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佳埼工程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1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553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5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553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37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282A/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至少包含:金屬板,係由板面、第一搭接部與第二搭接部組成,施工者得以腳踩踏板面與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即可讓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與固定座互相結合,再以腳踩踏板面與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即可讓第二搭接部之第二結合端與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互相結合,讓相鄰二金屬板得以產生第一結合狀態,並於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成型有第一扣合槽,第二搭接部的第二壁面成型有第二扣合槽,再藉由前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與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分別與固定座的第一扣合突緣與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即可藉由相鄰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的複數結合狀態,提升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效果,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Description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本發明係關於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尤指一種藉由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所產生之第一與第二結合狀態,以提升金屬板的抗風壓強度,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按習知絞合隱藏式金屬板,如新型第M537601號「隱藏式鋼板固定座」,其主要係藉由第一元件之結合端為第一鋼板之第一端部結合,並藉由第一元件之上延伸面為第一鋼板抵設,再將第二鋼板之第二端部包覆於第一元件之結合端與第一鋼板之第一端部結合之外圍,最後再以絞合機械,將第二鋼板之第二端部加以絞合包覆於前述第一鋼板之第一端部之外圍,即可完成隱藏式鋼板之施作。其缺點為相鄰的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之間僅與固定座之第一元件的結合端互為結合,當受到超級颱風襲擊時,風壓持續攻擊第二鋼板之第二端部之末端,只要持續一段時間(如一天),相鄰的二鋼板的結合端即會慢慢的分離。由此,縱使採用絞合隱藏式鋼板之施工技術,依然無法抵擋過強之風壓,仍然會被吹離破損。
再如新型公告第206607號「隱藏式免固定座之烤漆浪板改良構造追加(一)」:主要乃是於浪板兩端分別形成嵌接塊及嵌接部,使得相 鄰二浪板本體端側之嵌接塊、嵌接部可相互套設嵌接,以連接形成預定長度、大小之浪板,且該嵌接部之下端係彎折形成有一水平狀鎖固板,以為嵌接塊蓋覆,且可供鎖固元件穿置以固定於屋頂之桁條上。其缺點為相鄰浪板僅藉由嵌接塊與嵌接部相互套設嵌接,形成單點的結合狀態,如前述,當受到超級颱風襲擊時,風壓持續攻擊第二浪板之嵌接塊與嵌接部之接縫處,只要持續一段時間(如一天),相鄰的二浪板的接縫處即會慢慢的分離。由此,縱使再以自攻螺絲栓設,仍然無法抵擋過強之風壓,會被吹離破損。
其次,前述不論為絞合隱藏式鋼板或扣合隱藏式鋼板,其相鄰二鋼板之間的結合,施工者必須以踩踏峰部的方式為之,缺點是,峰部高度均高於板面,且形成突出狀,施工者均站立於板面上方,需要將腳抬高,才能踩踏到峰部,不易施力,因此,造成相鄰鋼板之間的初始結合效果欠佳,並必須重複踩踏數次,才能讓相鄰二鋼板的初始結合完成,施工進度緩慢。
為此,本案發明人基於從事金屬建材之加工、製造與施工經驗,特針對前揭習知技術之問題加以研究,乃發明本案。
本發明之目的,乃是在提供一種得以讓相鄰金屬板至少有二以上之結合狀態,以提升金屬建築物之抗風壓性,提升金屬建築物的結構強度的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的創新設計。
為達前述目的,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金屬板,係由板面、第一搭接部與第二搭接部組成,前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與板面 之間設第一壓合面,並於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設第一扣合槽,再於第一壁面的上方設第一結合端;前述第二搭接部的第二壁面與板面之間設第二壓合面,並於第二搭接部的第二壁面設第二扣合槽,再於第二壁面的上方設第二結合端;如此以配合固定座之結構,讓相鄰二金屬板形成至少二以上之結合狀態,提升金屬建築之抗風壓效果。
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至少設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並於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之間,位於最上方設第一定位端,以配合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與第二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的結合,形成第一結合狀態;前述第一邊面成型有第一扣合突緣,以與前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可互相扣合;前述第二邊面並成型有第二扣合突緣,以與前述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可互相扣合,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第二結合狀態,提升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
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當要讓相鄰二金屬板互相結合,乃是先將固定座固設於鋼樑或鋼架上方,施工者得以腳踩踏板面與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即可讓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與固定座互相結合,並讓前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與與固定座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再以腳踩踏板面與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即可讓第二搭接部之第二結合端與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互相結合,讓相鄰二金屬板得以產生第一結合狀態,並再藉由前述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即可藉由相鄰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的複數結合狀態,提升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可於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設複數第一扣合槽,以與前述固定座之第一邊面對應的複數第一扣合突緣可互相扣合;及或於前述第二搭接部的第二壁面設複數第二扣合槽,已與前述固定座的第二邊面對應的複數第一扣合突緣可互相扣合,即可讓相鄰二金屬板形成至少二以上之結合狀態,提升金屬建築之抗風壓性。
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可由條狀金屬加工成型或由片狀金屬加工成型或由鋁合金壓鑄成型。
1‧‧‧金屬板
10‧‧‧板面
11‧‧‧第一搭接部
110‧‧‧第一壁面
111‧‧‧第一壓合面
112‧‧‧第一結合端
113‧‧‧第一扣合槽
12‧‧‧第二搭接部
120‧‧‧第二壁面
121‧‧‧第二壓合面
122‧‧‧第二結合端
123‧‧‧第二扣合槽
1a‧‧‧第一金屬板
1b‧‧‧第二金屬板
1d‧‧‧金屬板
112c‧‧‧栓設凹面
1da‧‧‧第一金屬板
1db‧‧‧第二金屬板
1e‧‧‧金屬板
1ea‧‧‧第一金屬板
1eb‧‧‧第二金屬板
112f‧‧‧第一彎折部
122f‧‧‧第二彎折部
1f‧‧‧金屬板
1fa‧‧‧第一金屬板
1fb‧‧‧第二金屬板
112f‧‧‧第一彎折部
122f‧‧‧第二彎折部
A‧‧‧組合元件
B0‧‧‧自攻螺絲
A0‧‧‧自攻螺絲
A02‧‧‧自攻螺絲
B‧‧‧鋼架或鋼樑
2‧‧‧固定座
20‧‧‧定位元件
200‧‧‧直立面
201‧‧‧第一定位端
21‧‧‧第一邊面
210‧‧‧栓設面
211‧‧‧第一扣合突緣
212‧‧‧置放面
213‧‧‧結合面
22‧‧‧第二邊面
220‧‧‧栓設面
221‧‧‧第二扣合突緣
222‧‧‧置放面
223‧‧‧結合面
2a‧‧‧固定座
213a‧‧‧結合面
2b‧‧‧固定座
2c‧‧‧固定座
201c‧‧‧第一定位端
21c‧‧‧第一邊面
22c‧‧‧第二邊面
2d‧‧‧固定座
212d‧‧‧置放面
2e‧‧‧固定座
212e‧‧‧置放面
2f‧‧‧固定座
211f‧‧‧第一凹折部
221f‧‧‧第二凹折部
212f‧‧‧置放面
2g‧‧‧固定座
212g‧‧‧置放面
220g‧‧‧栓設面
210g‧‧‧牆面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的施工視圖。
圖2是本發明可運用固定座之剖視圖。
圖3A是圖2的部分放大視圖。
圖3B是圖2之衍生實施例之放大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前之視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後之視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之相鄰二鋼板結合絞合後之視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二之相鄰二鋼板結合絞合後之視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三之相鄰二鋼板結合絞合後之視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四之相鄰二鋼板結合絞合後之視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五之相鄰二鋼板結合絞合後之視圖。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六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前之視圖。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六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前之部分分解視圖。
圖13是是本發明實施例六之鋼板視圖。
圖14是本發明實施例六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後之視圖。
圖15是本發明實施例七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後之視圖。
圖16是本發明實施例八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後之視圖。
圖17是本發明實施例九之相鄰二鋼板結合後之視圖。
圖18是本發明可運用之固定座的視圖。
圖19是本發明可運用之固定座的視圖。
為使 貴審查官得以充分了解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茲依附圖式解說如下:如圖1~6,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一,本實施例一至少包含:金屬板1,係由板面10、第一搭接部11與第二搭接部12共同組成。前述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壁面110與板面10之間設第一壓合面111,前述第一壓合面為自板面10一側向上傾斜一定面積後,再與第一壁面110銜接,以利施工者以腳踩踏,讓各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呈現一次踩踏後,即可產生完美的結合。前述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壁面110最上方並設第一結合端112,前述第一結合端112的形狀,端視係採絞合隱藏式或扣合隱藏式而不同,通常絞合隱藏式金屬板的第一結合端112係配合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的形狀,以利兩者互為結合。至於,扣合隱藏式金屬板的第一結合端則不須配合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的形狀特徵。 前述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壁面110設第一扣合槽113,以配合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突緣,讓二者可互相結合。
如圖1~6,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一之金屬板1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壁面120與板面10之間設第二壓合面121,前述第二壓合面為自板面10另一側向上傾斜一定面積後,再與第二壁面120銜接,以利施工者以腳踩踏,讓各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呈現一次踩踏後,即可產生完美的結合。前述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壁面120最上方設第二結合端122,前述第二結合端122的形狀,端視係採絞合隱藏式或扣合隱藏式而不同,通常絞合隱藏式金屬板的第二結合端122係可包覆於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與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外側,再以加工機械將二者絞合成一體結合。至於,扣合隱藏式金屬板的第二結合端則係可包覆於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的外側,產生扣合效果。前述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壁面120設第二扣合槽123,以配合固定座2之第二定位突緣,讓二者可互相結合。
如圖1~6,本發明之實施例一設固定座2,至少包含:定位元件20、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前述定位元件20、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可為分離設計,並再組合成一體(如本實施例一)或者以一體成型製成,均無不可。前述定位元件20設直立面200,再以組合元件A(如鉚釘或螺絲)與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組合成一體。並於前述直立面200的上方設第一定位端201,以配合前述金屬板1之第一搭接部1的第一結合端112與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結合端122的結合,形成第一結合狀態。前述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為相同結構,前述第一邊面21由下往上並成型有栓設面210,以方便設置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並以自攻螺絲B0栓固之,前述第一邊面21設第一扣合突緣211, 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外突狀,可為片狀(如圖3A)或立體角狀(如圖3B),均無不可,以與前述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可互相扣合,前述第一邊面21的上端並形成置放面212,於置放面212末端再往下延伸形成結合面213,可藉由前述結合面213夾合定位元件20之直立面200。前述第二邊面22由下往上並成型栓設面220,以方便設置於鋼架或鋼樑上方,並以自攻螺絲B0栓固之,前述第二邊面22設第二扣合突緣221,前述第二扣合突緣221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外突狀,可以為片狀(如圖3A)或立體角狀(如圖3B),均無不可,以與前述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可互相扣合,前述第二邊面22的上端並形成置放面222,於置放面222末端再往下延伸形成結合面223,可藉由前述結合面223夾合定位元件20之直立面200。再以組合元件A(如鉚釘或螺絲)固定元件20之直立面200與第一邊面21之結合面213、第二邊面22之結合面223組合成一體。
如圖1、4~6,本實施例一的施工過程,乃是先將固定座2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入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4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並再將第二金屬板1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201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5、6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並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的第二邊面22的 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並再以加工設備將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接搭部的第二結合端122加工絞合成完全包覆於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絞合隱藏式金屬板之結構。並藉由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為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並再由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及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如圖7,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二,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本實施例二與前述實施例一的差異在於固定座2a之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為一體成型製成,前述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之間設結合面213a,可藉由前述結合面213a為定位元件20之直立面200併靠設置,再以組合元件A(如鉚釘或螺絲)固定元件20之直立面200與結合面213a組合成一體。如此本實施例二的施工過程大致實施例一同,乃是先將固定座2a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入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7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a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並再將第二金屬板1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7 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並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a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並再以加工設備將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接搭部的第二結合端122加工絞合成完全包覆於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絞合隱藏式金屬板之結構。並藉由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為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並再由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及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a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a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如圖8,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三,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二,本實施例三與前述實施例二的差異在於施工過程中,乃是先將固定座2a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入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並以自攻螺絲A0栓設,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8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a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並再將第二金屬板1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8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 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及自攻螺絲A0的外圍,並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a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並再以加工設備將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接搭部的第二結合端122加工絞合成完全包覆於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絞合隱藏式金屬板之結構。並藉由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為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並自自攻螺絲A0栓固,再以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a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及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a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a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如圖9,為本發明之實施例四,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三,本實施例四與前述實施例一~三的差異在於金屬板1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壁面110設複數第一扣合槽113。及金屬板1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壁面120亦設複數第二扣合槽123。配合前述金屬板1之複數第一扣合槽113、123,乃於前述固定座2b的第一邊面21設複數第一扣合突緣211,及第二邊面22設複數第二扣合突緣221。如此本實施例四的施工過程大致實施例一同,乃是先將固定座2b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入固定座2b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9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 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複數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b的第一邊面21的複數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並再將第二金屬板1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固定座2b之第一定位端201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9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b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並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複數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b的第二邊面22的複數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並再以加工設備將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接搭部的第二結合端122加工絞合成完全包覆於固定座2b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絞合隱藏式金屬板之結構。並藉由固定座2b之第一定位端201內側為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並再由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固定座2b之第一定位端201外圍,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及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複數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b的第一邊面21的複數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複數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b的第二邊面22的複數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如圖10,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五,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四,本實施例五與前述實施例一~四間的差異在固定座2c為一體成型製成,並包含有第一定位端201c、第一邊面21c與第二邊面22c。於施工過程中,乃是先將固定座2c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包覆於固定座2c之第一定位端201c外圍,再 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10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c的第一邊面21c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並再將第二金屬板1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固定座2c之第一定位端201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1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10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及固定座2c之第一定位端201c的外圍,並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c的第二邊面22c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並再以加工設備將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接搭部的第二結合端122加工絞合成完全包覆於固定座2c之第一定位端201c外圍,以形成絞合隱藏式金屬板之結構。並藉由固定座2c之第一定位端201c為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包覆設置,再以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及固定座2c之第一定位端201c外圍,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c的第一邊面21c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c的第二邊面22c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圖11~14為本發明之實施例六,本實施例六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五,本實施例六與前述實施例一~五的差異在於金屬板為扣合隱藏式結構。金屬板1d仍由板面10、第一搭接部11與第二搭接部12共同組成。惟前 述金屬板1d的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增設有栓設凹面112c。前述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上方為平面狀。至於固定座2d則由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一體成型製成,前述第一邊面21設第一扣合突緣211,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外突狀,可為片狀(可參圖3A)或立體角狀(可參圖3B),均無不可。前述第二邊面22並設第二扣合突緣221,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外突狀,可以為片狀(可參圖3A)或立體角狀(可參圖3B),均無不可。位於前述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上方之間並設平面狀之置放面212d。本實施例六的施工過程,乃是先將固定座2d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d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固定座2d的置放面212d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一金屬板1ea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12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d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d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再以自攻螺絲A02自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的栓設凹面112c往下栓設進入到固定座2d的置放面212d。並再將第二金屬板1d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第一金屬板1da的第一結合端112,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二金屬板1da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14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d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d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外圍,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d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如此,藉由固定座2d之置放面212d與第一金屬板1d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栓設定位,再由第二金屬板1d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d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的外圍,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da之第一 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d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d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d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圖15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七,本實施例七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六,本實施例七與前述實施例一~六的差異在於金屬板為扣合隱藏式結構。金屬板1f仍由板面10、第一搭接部11與第二搭接部12共同組成。惟前述金屬板1f的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上方為平面狀,不設栓設凹面。本實施例七的施工過程,乃是先將固定座2d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固定座2d的置放面212d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15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d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再將第二金屬板1f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第一金屬板1fa的第一結合端112,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15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f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外圍,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d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如此,藉由固定座2d之置放面212d與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定位,再由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f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的外圍,以形成相鄰金 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但金屬板1f第一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2d之第一邊面21之間呈現非貼合,第二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2d之第二邊面22之間亦呈現非貼合,均保持有一定之間隙狀,施工踩踏效果更好,並產生立體視覺效果。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d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d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圖16為本發明之實施例八,本實施例八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七,本實施例八與前述實施例一~七的差異在於金屬板為扣合隱藏式結構。固定座2e的第一邊面21設複數第一扣合突緣211,及第二邊面22亦設複數第二扣合突緣221。金屬板1f仍由板面10、第一搭接部11與第二搭接部12共同組成,前述金屬板1f與實施例七同,其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上方為平面狀,不設栓設凹面。本實施例八的施工過程,乃是先將固定座2e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固定座2e的置放面212e,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16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的第一彎折部112f與固定座2e的第一邊面21位於上方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e的第一邊面21位於下方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再將第二金屬板1f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第一金屬板1fa的第一結合端112,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 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16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f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外圍,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的第二彎折部122f與固定座2e的第二邊面22位於上方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e的第二邊面22位於下方的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如此,藉由固定座2e之置放面212e與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定位,及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的第一彎折部112f與固定座2e的第一邊面21位於上方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再由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f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的外圍,及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的第二彎折部122f與固定座2e的第二邊面22位於上方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但金屬板1f第一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2e之第一邊面21之間呈現非貼合,第二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2e之第二邊面22之間亦呈現非貼合,均保持有一定之間隙狀,施工踩踏效果更好,並產生立體視覺效果。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的第一邊面21位於下方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e的第二邊面22位於下方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圖17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九,本實施例九係衍生自前述實施例一~八,本實施例九與前述實施例一~八的差異在於金屬板為扣合隱藏式結構。 固定座2f的第一邊面21設第一扣合突緣211,並於第一扣合突緣211的上方設第一凹折部211f,前述第一凹折部211f係由第一邊面之接近上端先向內設傾斜狀之內延伸面,再由內延伸面末端向上延伸為延伸直面所組成。及第二邊面22設第二扣合突緣221,並於第二扣合突緣221上方設第二凹折部221f,前述第二凹折部221f係由第二邊面22之接近上端先向內設傾斜狀之內延伸面,再由內延伸面末端向上延伸為延伸直面所組成。金屬板1f仍由板面10、第一搭接部11與第二搭接部12共同組成,前述金屬板1f與實施例七、八同,其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上方為平面狀,不設栓設凹面。本實施例九的施工過程,乃是先將固定座2f以自攻螺絲B0栓設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固定座2f的置放面212f,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之第一壓合面111(如圖17之箭頭C),即可讓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的第一彎折部112f與固定座2f的第一邊面21之第一凹折部211f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f的第一邊面21的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再將第二金屬板1fb的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對準於第一金屬板1fa的第一結合端112,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之第二壓合面121(如圖17之箭頭D),即可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f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外圍,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的第二彎折部122f與固定座2f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凹折部221f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f的第二邊面22的的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如此,藉由固定座2f之置放面212f為第一金屬板1a之第一搭接部 11的第一結合端112設置定位,及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結合端112的第一彎折部112f與固定座2f的第一邊面21之第一凹折部211f互相結合,再由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1fa的之第一結合端112的外圍,及讓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結合端122的第二彎折部122f與固定座2f的第二邊面22的第二凹折部221f互相結合,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但金屬板1f之第一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2f之第一邊面21之間呈現非貼合,第二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2f之第二邊面22之間亦呈現非貼合,均保持有一定之間隙狀,施工踩踏效果更好,並產生立體視覺效果。再藉由第一金屬板1fa之第一搭接部11的第一扣合槽113與固定座2f的第一邊面21之第一扣合突緣211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1fb之第二搭接部12的第二扣合槽123與固定座2f的第二邊面22之第二扣合突緣221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並提升金屬建築的美感與實用性。
如圖18及19為本發明可資運用於前述各種實施例的固定座2g,本實施例的固定座2g係由板狀金屬加工而成,因此與前述各實施例的固定座或由條狀金屬加工成型或由鋁合金材料加工而成者稍有差異。但設有置放面212g(如圖18)、或再於置放面212g上方固設(以栓設;或焊接;或鉚合均可)定位元件20(如圖19),並於置放面212g兩側各自形成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及位於第一邊面21與第二邊面22下方之栓設面220g,且於置放面212g、第一邊面21、第二邊面22及栓設面220g後方並設牆面210g,牆面210g並設複數補強肋。得藉由前述栓設面220g以方便設置於鋼架或鋼樑B上方,並以自攻螺絲B0栓固之,前述第一邊面21設第一扣合突緣211,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 外突狀,可為片狀(可參圖3A)或立體角狀(可參圖3B),均無不可。前述第二邊面22設第二扣合突緣221,前述第二扣合突緣221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外突狀,可以為片狀(可參圖3A)或立體角狀(可參圖3B),均無不可,運用上與前述各實施例同,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指陳,本發明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藉由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的複數結合結構,得以讓相鄰金屬板之間的結合更為穩固,以提升金屬建築物之抗風壓與結構強度,提升建築美感與實用性,故而,本發明確實已具備實用價值,為本案新穎性與進步性之組成。
前述之實施例或圖式並非限定本發明之態樣或使用方式,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之專利範疇。
10‧‧‧板面
11‧‧‧第一搭接部
110‧‧‧第一壁面
111‧‧‧第一壓合面
112‧‧‧第一結合端
113‧‧‧第一扣合槽
12‧‧‧第二搭接部
120‧‧‧第二壁面
121‧‧‧第二壓合面
122‧‧‧第二結合端
123‧‧‧第二扣合槽
1a‧‧‧第一金屬板
1b‧‧‧第二金屬板
A‧‧‧組合元件
B0‧‧‧自攻螺絲
B‧‧‧鋼架或鋼樑
2‧‧‧固定座
20‧‧‧定位元件
200‧‧‧直立面
201‧‧‧第一定位端
21‧‧‧第一邊面
210‧‧‧栓設面
211‧‧‧第一扣合突緣
212‧‧‧置放面
213‧‧‧結合面
22‧‧‧第二邊面
220‧‧‧栓設面
221‧‧‧第二扣合突緣
222‧‧‧置放面
223‧‧‧結合面

Claims (17)

  1. 一種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至少包含:金屬板,係由板面、第一搭接部與第二搭接部組成,前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與板面之間設第一壓合面,前述第一壁面上方設第一結合端,前述第一壁面設第一扣合槽;前述第二搭接部的第二壁面與板面之間設第二壓合面,前述第二壁面上方設第二結合端,前述第二壁面設第二扣合槽;固定座,設定位元件、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前述定位元件設第一定位端,以配合金屬板的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與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之結合;前述第一邊面設栓設面,以方便設置於鋼架或鋼樑上方,前述第一邊面設第一扣合突緣;前述第二邊面設栓設面,以方便設置於鋼架或鋼樑上方,前述第二邊面設第二扣合突緣;施工者得將前述金屬板的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與固定座的第一定位端互相結合,再以腳踩踏前述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即可讓第二搭接部之第二結合端與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互相結合,讓相鄰二金屬板產生第一結合狀態;再藉由腳踩踏前述金屬板的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讓第一搭接部之第一扣合槽與與固定座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並於踩踏前述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之過程,讓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即可藉由相鄰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的複數結合狀態,提升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強度。
  2. 依請求項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之第一壓合面為自板面一側向上傾斜一定面積後,再與第一壁面銜接,以利施工者以腳踩踏,讓各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呈現一次踩踏後,即 可產生完美的結合;其中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自板面另一側向上傾斜一定面積後,再與第二壁面銜接,以利施工者以腳踩踏,讓各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呈現一次踩踏後,即可產生完美的結合。
  3. 依請求項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之定位元件、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係為分離設計,再組合成一體或以一體成型製成。
  4. 依請求項3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之定位元件設直立面,於前述直立面上方設第一定位端,以配合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與第二搭接部之第二結合端的結合,形成第一結合狀態;前述固定座之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為相同結構,前述第一邊面之第一扣合突緣與第二邊面之第二扣合突緣,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外突狀,其可為片狀或立體角狀。
  5. 依請求項4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之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的上端各自形成置放面,於置放面末端再各自往下延伸形成結合面,藉由前述二結合面夾合定位元件之直立面,再以組合元件(如鉚釘或螺絲)結合成一體。
  6. 依請求項3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之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為一體成型製成,並於前述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之間設結合面,藉由前述結合面為定位元件之直立面併靠設置,再以組合元件將固定元件之直立面與結合面組合成一體。
  7. 依請求項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於施工過程,乃是先將固定座以自攻螺絲栓設於鋼架或鋼樑上方;再將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設置入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內側,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讓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與固定 座的第一邊面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並再將第二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對準於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上方,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即可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扣入包覆於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外圍,同時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邊面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再以加工設備將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接搭部的第二結合端加工絞合成完全包覆於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外圍,以形成絞合隱藏式金屬板之結構,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再藉由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一邊面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及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邊面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
  8. 依請求項7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於施工過程,將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設置入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內側,並以自攻螺絲栓設,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即可讓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一邊面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
  9. 依請求項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設複數第一扣合槽;及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壁面亦設複數第二扣合槽;並於固定座的第一邊面設複數第一扣合突緣,及第二邊面設複數第二扣合突緣;如此於施工過程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複數第一扣合槽可與固定座的第一邊面的複數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相鄰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的 複數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邊面的複數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
  10. 依請求項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為一體成型製成,並包含有第一定位端、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施工過程,再將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設置包覆於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外圍,並再將第二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對準於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上方,並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及固定座之第一定位端的外圍,以形成相鄰金屬板之第一結合狀態。
  11. 一種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至少包含:金屬板,係由板面、第一搭接部與第二搭接部組成,前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壁面與板面之間設第一壓合面,前述第一壁面上方設第一結合端,前述第一壁面設第一扣合槽;前述第二搭接部的第二壁面與板面之間設第二壓合面,前述第二壁面上方設第二結合端,前述第二壁面設第二扣合槽;固定座,設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於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之間設置放面,前述第一邊面設栓設面,以方便設置於鋼架或鋼樑上方,前述第一邊面設第一扣合突緣;前述第二邊面設栓設面,以方便設置於鋼架或鋼樑上方,前述第二邊面設第二扣合突緣;施工者得以將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設置於固定座的置放面上方,再以腳踩踏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即可讓第二搭接部之第二結合端與第一搭接部之第一結合端互相結合,讓相鄰二金屬板產生第一結合狀態;再藉由腳踩踏前述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讓第一搭接部之第一扣合槽與與固定座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並於踩踏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之過程,讓第二搭接部 的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以形成第二結合狀態,即可藉由相鄰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的複數結合狀態,提升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
  12. 依請求項1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前述金屬板的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設栓設凹面,並以自攻螺絲自前述栓設凹面往下栓設進入到固定座的置放面。
  13. 依請求項1或1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金屬板第一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之第一邊面之間,及第二搭接部的邊壁與固定座之第二邊面之間呈現非貼合,保持一定之間隙狀,讓施工踩踏效果更好,並產生立體視覺效果。
  14. 依請求項1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的第一邊面設複數第一扣合突緣,及第二邊面設複數第二扣合突緣;於施工過程,將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設置固定座的置放面,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讓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的第一彎折部與固定座的第一邊面位於上方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一邊面位於下方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再將第二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對準於第一金屬板的第一結合端,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的之第一結合端外圍,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第二彎折部與固定座的第二邊面位於上方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邊面位於下方的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
  15. 依請求項1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的第一邊面設第一扣合突緣,於前述第一扣合突緣上方設第一凹折部;及固定座的第二邊面設第二扣合突緣,並於第二扣合突緣上方設第二凹折部;與施工過程,將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設置固定座的置放面,再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之第一壓合面,讓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結合端的第一彎折部與固定座的第一邊面之第一凹折部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一金屬板之第一搭接部的第一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一邊面的第一扣合突緣互相結合;再將第二金屬板的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對準於第一金屬板的第一結合端,由施工者以腳踩踏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之第二壓合面,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扣入包覆於第一金屬板的之第一結合端外圍,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結合端的第二彎折部與固定座的第二邊面的第二凹折部互相結合,同時讓第二金屬板之第二搭接部的第二扣合槽與固定座的第二邊面的的第二扣合突緣互相結合,讓相鄰二金屬板與固定座之間形成複數的結合狀態,增加金屬建築物的抗風壓性。
  16. 依請求項15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之第一凹折部係由第一邊面接近上端先向內設傾斜狀之內延伸面,再由內延伸面末端向上延伸為延伸直面組成;其中固定座之第二凹折部係由第二邊面接近上端先向內設傾斜狀之內延伸面,再由內延伸面末端向上延伸為延伸直面組成。
  17. 依請求項1或11所述之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其中固定座係由板狀金屬加工而成,並形成置放面或再於置放面上方設定位元件,於前述置放面兩側各自形成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位於第一邊面與第二邊面下方之栓設面,且於置放面、第一邊面、第二邊面及栓設面後方並設牆面,牆面設複數補 強肋;前述第一邊面設第一扣合突緣,及前述第二邊面設第二扣合突緣,前述第一扣合突緣或第二扣合突緣係以加工設備加工形成外突狀,其可為片狀或立體角狀。
TW106111229A 2017-03-31 2017-03-31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TWI6155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1229A TWI615534B (zh) 2017-03-31 2017-03-31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1229A TWI615534B (zh) 2017-03-31 2017-03-31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5534B true TWI615534B (zh) 2018-02-21
TW201837282A TW201837282A (zh) 2018-10-16

Family

ID=6201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1229A TWI615534B (zh) 2017-03-31 2017-03-31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553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65937U (zh) * 2009-12-31 2010-12-08 范旭 屋墙面板与固定支座结合的倒钩状抗拔锁合结构
TWI471477B (zh) * 2011-12-27 2015-02-01 Chia Hui Wang 隱藏式鋼板結構(一)
TWM529020U (zh) * 2016-03-25 2016-09-21 Dar Sheng Steel Co Ltd 高勁扣屋面金屬板
TWM545158U (zh) * 2017-03-31 2017-07-11 Chia Chi Enginering Co Ltd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65937U (zh) * 2009-12-31 2010-12-08 范旭 屋墙面板与固定支座结合的倒钩状抗拔锁合结构
TWI471477B (zh) * 2011-12-27 2015-02-01 Chia Hui Wang 隱藏式鋼板結構(一)
TWM529020U (zh) * 2016-03-25 2016-09-21 Dar Sheng Steel Co Ltd 高勁扣屋面金屬板
TWM545158U (zh) * 2017-03-31 2017-07-11 Chia Chi Enginering Co Ltd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282A (zh)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04031B2 (ja) 嵌合式折板屋根材
US20070256386A1 (en) Joint member
US5660009A (en) Metal stairway for a residence
JP2001027031A (ja) 留め付け金具
KR101513403B1 (ko) 조립식 패널
TWM545158U (zh)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TWI615534B (zh) 多重結合結構之金屬板
CA2746777C (en) Joint member
US9410324B2 (en) Method of roof covering with roof covering elements (tile-like sheets)
JP7409740B2 (ja) 笠木
JP2009249810A (ja) 折板屋根の屋根上構造物取付け金具
JP5715460B2 (ja) 嵌合式折板屋根材
JP2003253819A (ja) 屋根構造、屋根板、屋根板取り付け金具
KR20140056430A (ko) 조립식 계단
CN104060701B (zh)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隐钉式快速装配梁
JPH053632Y2 (zh)
TWI691638B (zh) 扣合式鋼板與固定座
JP5615611B2 (ja) 外断熱用外壁材取付金具および外断熱外壁構造
TWI588336B (zh) 高勁扣屋面金屬板
JPS6343541B2 (zh)
JP3099587U (ja) 屋根材
JPH08246655A (ja) 建築用出隅セット
JPH0243959Y2 (zh)
JP2003247310A (ja) 折版屋根用雪係止具
JPS589931Y2 (ja) 連結型ひさ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