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5106B - 帶固定具 - Google Patents

帶固定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5106B
TWI615106B TW104100690A TW104100690A TWI615106B TW I615106 B TWI615106 B TW I615106B TW 104100690 A TW104100690 A TW 104100690A TW 104100690 A TW104100690 A TW 104100690A TW I615106 B TWI615106 B TW I6151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male member
female member
wearing
fema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0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0217A (zh
Inventor
川口学
Original Assignee
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0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5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5106B/zh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有關帶固定具,其以提高公構件的操作性為課題。帶固定具(1)係包括:筒狀的母構件(30),係具有可插通帶類(20)之第1穿帶部(33),且至少於一方具有開口(31);公構件(40),係以可從母構件(30)的開口(31)進出之方式被支撐,且具有可與第1穿帶部(33)相通而可插通被插通在第1穿帶部(33)之帶類(20)的第2穿帶部(44);以及賦予勢能手段(例如線圈彈簧50),係設置在母構件(30)與公構件(40)之間,且朝公構件(40)從母構件(30)之開口(31)突出之方向賦予勢能。公構件(40)之前述第2穿帶部(44)與賦予勢能手段(例如線圈彈簧50)係相互鄰接,且於沿著被插通在母構件(30)的第1穿帶部(33)之帶類(20)的插通方向之母構件(30)與公構件(40)之相對面,至少設置有可進行線接觸之直線部分(38、39、48、49)。

Description

帶固定具
本發明係有關帶固定具,係可設為提高公構件的操作性。
以往,在本體與操作體之兩側各別設置2個穿帶孔,且在2個穿帶孔之間,設置有壓縮彈簧等的彈性體之穿帶件係為人熟知(參照專利文獻1之段落號碼「0011」至「0013」及第4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日本實公平07-000971號公報
但是,上述習知的穿帶件係使2個穿帶孔的位置與彈性體之位置不同,故有可將操作體的操作方向之厚度設為比較薄之優點。但是,在習知的穿帶件中,假設將穿帶孔的個數減為1個時,操作體變得容易偏向該操作方向,而有操作體的操作性不良之問題點。
為此,各別記載在各申請專利範圍之各發明係鑑於上述習知的技術具有之問題點而研創者,其目的如下。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以以下要點為目的。
亦即,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係藉由於沿著被插通在穿帶部之帶類的插通方向之母構件與公構件之相對面至少設置有可進行線接觸之直線部分,而可持有對公構件的操作方向之導引功能,藉此不論公構件的按壓位置如何,可提高公構件的操作性。
此外,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藉由將賦予勢能手段的配置從穿帶部的下側變更為橫側,於帶類鬆開時,穿帶件在夾持穿帶件之指頭與指頭之間傾斜,而可防止所謂的「傾倒」。此外,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藉由設置上述直線部分,可將母構件的外面設為以直線部分作為基調之設計,而該外面持有指頭的導引功能,而可減低帶類鬆開時之所謂的「傾倒」。
另一方面,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發明,透過上述配置的變更,可擴大公構件的操作面積,故於帶類鬆開時,可防止操作面積變小,而指頭變痛之情形。此外,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發明,透過上述配置的變更,可達成公構件的操作方向之厚度的薄型化。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目的之外,以以下要點作為目的。
亦即,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係藉由於母構件的與開口相對之底部,設置可供公構件的周壁之至少一部分通過的貫穿部,而於公構件的推壓時可使之持有與母構件之交疊部分,藉此方式可達成公構件之推壓方向的厚度之薄型化。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的目的之外,以以下要點為目的。
亦即,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明係藉由於公構件的第2穿帶部與賦予勢能手段之間設置隔板,而可使該隔板作為在將帶類穿過時之導引而發揮功能,可提高帶類的插入性。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明的目的之外,以以下要點作為目的。
亦即,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發明係藉由將隔板的與線圈彈簧交疊之區域部分地切除,可縮短由該隔板隔開之寬度方向的長度,而可達成小型化。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明的目的之外,以以下要點為目的。
亦即,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發明係藉由於母構件設置可插通帶子等之帶狀材料的孔部,而利用插通於該孔部之帶子等的帶狀材料,可將帶固定具安裝於袋狀物與衣服等。
各別記載在各申請專利範圍之各發明係為了達成上述各目的而研創者,使用以圖示表示各發明的特徵點之發明的實施形態說明如下。
再者,括弧內的符號係顯示在發明的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符號,而並非限定本發明之技術的範圍者。
此外,圖示號碼亦為顯示在發明之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圖表號碼,而並非限定本發明之技術的範圍者。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以以下要點作為特徴。
第1,帶固定具(1)係例如如第1圖所示,包含以下的構成。
(1)母構件(30)
例如第1圖、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母構件(30)係具有可插通帶類(20)之第1穿帶部(33),且為至少在一方具有開口(31)之筒狀物。「帶類(20)」為包含圓帶、平帶、膠帶、帶子、細繩等之物。
此外,「第1穿帶部(33)」係包含孔、狹縫者。
(2)公構件(40)
例如第1圖、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公構件(40)係以可從母構件(30)的開口(31)進出之方式被支撐,且具有可與第1穿帶部(33)相通而可插通被插通在第1穿帶部(33)的帶類(20)之第2穿帶部(44)。
「第2穿帶部(44)」係包含孔、狹縫者。
(3)賦予勢能手段(例如線圈彈簧50)
例如第1圖及第12圖所示,賦予勢能手段(例如線圈彈簧50)係設置在母構件(30)與公構件(40)之間,且往公構件(40)從母構件(30)的開口(31)突出之方向提供賦予勢能之力。
第2,例如第15圖所示,公構件(40)之第2穿帶部(44)與賦予勢能手段(例如線圈彈簧50)係相互鄰接。
第3,例如第1圖及第13圖所示,於沿著被插通在母構件(30)的第1穿帶部(33)之帶類(20)的插通方向之母構件(30)與公構件(40)之相對面,至少設置有可進行線接觸之直線部分(38、39、48、49)。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特徵點之外,以以下要點為特徴。
亦即,例如第2圖及第14圖所示,於母構件(30)的與開口(31)相對之底部,設置有可供公構件(40)的周壁之至少 一部分通過之貫穿部(36)。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發明之特徵點之外,以以下要點為特徴。
亦即,例如第1圖及第15圖所示,於公構件(40)的第2穿帶部(44)與賦予勢能手段(例如線圈彈簧50)之間設置有隔板(46)。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發明之特徵點之外,以以下要點為特徴。
第1,例如第1圖所示,賦予勢能手段為線圈彈簧(50)。
第2,例如第11圖、第12圖及第15圖所示,隔板(46)係部分地切除與線圈彈簧(50)交疊之區域(參照切除部46a)。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明的特徵點之外,以以下要點為特徴。
亦即,例如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於母構件(30)設置有可插通帶子等之帶狀材料(未圖示)之孔部(37)。
本發明係以以上之方式所構成,故達成如 以下所記載的效果。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發明,達到如以下的效果。
亦即,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藉由於沿著被插通在穿帶部之帶類的插通方向之母構件與公構件之相對面,至少設置可進行線接觸之直線部分,可持有對公構件的操作方向之導引功能,藉此不論公構件的按壓位置如何,可提高公構件的操作性。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係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發明的效果之外,達到以下之效果。
亦即,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發明,藉由於與母構件的開口相對之底部,設置公構件的周壁之至少一部分可通過的貫穿部,而具有於公構件的推壓時與母構件之交疊部分,藉此方式可達成公構件的推壓方向之厚度的薄型化。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明,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之外,可達到如以下之效果。
亦即,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明,藉由於公構件的第2穿帶部與賦予勢能手段之間設置隔板,該 隔板係作為帶類通過時的導引之而發揮功能,而可提高帶類的插入性。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發明,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發明的效果之外,達到如以下之效果。
亦即,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發明,藉由部分地切除隔板的與線圈彈簧交疊的區域,可縮短由該隔板所隔開的寬度方向之長度,而可達成小型化。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發明,除了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的效果之外,達到以下之類的效果。
亦即,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發明,藉由於母構件設置可插通帶子等的帶狀材料之孔部,且利用插通在該孔部之帶子等的帶狀材料,可將帶固定具安裝在袋狀物與衣服等。
10‧‧‧帶固定具
20‧‧‧帶類
30‧‧‧母構件
31‧‧‧開口
32‧‧‧中空部
33‧‧‧第1穿帶部
34‧‧‧滑動槽
35‧‧‧彈簧承接部
36‧‧‧貫穿部
37‧‧‧孔部
38‧‧‧第1內側直線部
39‧‧‧第2內側直線部
40‧‧‧公構件
41‧‧‧按壓部
42‧‧‧開口
43‧‧‧中空部
43a‧‧‧彈簧室
43b‧‧‧帶室
44‧‧‧第2穿帶部
45‧‧‧滑動突起
46‧‧‧隔板
46a‧‧‧切除部
47‧‧‧凸緣部
48‧‧‧第1外側直線部
49‧‧‧第2外側直線部
50‧‧‧線圈彈簧(賦予勢能手段)
第1圖係帶固定具之分解剖面圖。
第2圖係母構件之平面圖。
第3圖係母構件之正視圖。
第4圖係母構件之側視圖。
第5圖係母構件之底視圖。
第6圖係母構件之剖面圖。
第7圖係公構件之平面圖。
第8圖係公構件之側視圖。
第9圖係公構件之底視圖。
第10圖係公構件之正視圖。
第11圖係從底面側看公構件之斜視圖。
第12圖係組裝狀態的帶固定具之剖面圖。
第13圖係插通有帶類之帶固定具的斜視圖。
第14圖係對應第13圖,為從底面側所看之斜視圖。
第15圖係對應第11圖,為裝設線圈彈簧,且插通有帶類之公構件的斜視圖。
第16圖係對應第12圖,為插通有帶類之帶固定具的剖面圖。
(帶固定具10)
在第1圖中,10表示帶固定具,係插通通過連帽外套等之衣類等的帽與下擺等之帶類20,且使用於該帶類"Rucksack"20的長度調整者。
作為帶類20,包含圓帶、平帶、膠帶、帶子、細繩等。
再者,雖將帶固定具10使用在衣類等之帶類20,惟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於提袋、背包、小袋、鞋子或束繩等。
如第1圖所示,帶固定具10係在大略區分時,由以下的零件所構成。
此外,關於以下之(1)至(3)如後述。
(1)母構件30
(2)公構件40
(3)線圈彈簧50(賦予勢能手段)
此外,帶固定具10的零件不限定於上述(1)至(3),亦可包含插入在母構件30之後述的孔部37之帶子等的帶狀材料(未圖示)。
(母構件30)
如第1圖、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母構件30係具有可插通帶類20之第1穿帶部33,且於至少一方具有開口31之筒狀物。
母構件30係由具有適度的剛性之熱可塑性樹脂,例如由POM(聚縮醛或聚甲醛)而一體成形者。
此外,作為母構件30的材質雖例示有POM,惟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其他的樹脂材料,或亦可設為金屬製。
如第2圖所示,母構件30係整體形成為正六角形,且形成為切斷正六角形的一邊之六角形的筒形。於上述切斷部分,設置有可插通帶子等的帶狀材料(未圖示)之孔部37。
如第2圖及第4圖至第6圖所示,孔部37係貫穿於上下,並在第2圖中形成為上下較長的長圓形。
此外,雖將孔部37形成為長圓形,惟不限定於此,亦可形成為方形、圓形或楕圓形等。
如第6圖所示,母構件30係六角形之筒形的上面被開 放,而成為開口31,且底面被塞住,而於內部形成有中空部32。如第1圖及第12圖所示,於中空部32係有後述之公構件40以可從開口31進出之方式被支撐。
如第2圖至第6圖所示,母構件30具備以下的各部分。
此外,關於以下的(1)至(5)如後述。
(1)第1穿帶部33
(2)滑動槽34
(3)彈簧承接部35
(4)貫穿部36
(5)內側直線部38、39
再者,母構件30的各部分不限定於上述(1)至(5)。
(公構件40)
公構件40如第1圖、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係以可從母構件30的開口31進出之方式被支撐,且可與第1穿帶部33相通,且具有可插通被插通在第1穿帶部33的帶類20之第2穿帶部44。
公構件40與母構件30相同,除了適度的剛性之外,由具有彈性之熱可塑性的樹脂,例如由POM(聚縮醛或聚甲醛)形成一體。
此外,構成公構件40的材質,雖例示有POM,惟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其他的樹脂材料,或亦可設為金屬製。
公構件40如第12圖至第14圖所示,係被嵌入到母構件30的中空部32內,且如第7圖、第11圖所示,具有大 致等同於母構件30的開口31之平面形狀的外形,而形成為六角形的筒形。
如第12圖所示,公構件40係六角形之筒形的上面被塞住,且被塞住之上面成為朝母構件30按壓公構件40時之按壓部41。再者,公構件40如第12圖所示,六角形的筒形之下面被開放,且於內部形成中空部42。
公構件40如第7圖至第11圖所示,具備以下的各部分。此外,關於以下之(1)至(5)後述之。
(1)第2穿帶部44
(2)滑動突起45
(3)隔板46
(4)凸緣部47
(5)外側直線部48、49
此外,公構件40的各部分不限定於上述(1)至(5)。
(線圈彈簧50(賦予勢能手段))
如第1圖及第12圖所示,線圈彈簧50係設置在母構件30與公構件40之間,且為往公構件40從母構件30的開口31突出之方向提供賦予勢能之力者,而構成賦予勢能手段。
如第15圖所示,線圈彈簧50係以與公構件40之後述的第2穿帶部44相互鄰接之方式而配置。
如第12圖所示,線圈彈簧50係一端部嵌入到母構件30的後述之凹狀的彈簧承接部35,另一端部嵌入到公構件40的後述之彈簧室43a,而被母構件30的中空部32之被 閉塞的底面以及公構件40之被閉塞的中空部32之上面壓縮。
(母構件30之第1穿帶部33)
如第1圖、第13圖、第14圖及第16圖所示,第1穿帶部33係可插通帶類20者。第1穿帶部33係相對向形成一對,而如第1圖所示,形成為貫穿側壁之孔狀,且形成方形,而使4個角彎曲為圓弧狀。
此外,雖將第1穿帶部33形成為方形的孔狀,惟不限定於此,除了方形之外亦可形成為圓形、楕圓形、長圓形,或亦不限定於孔狀,亦可形成為狹縫狀。
(滑動槽34)
如第12圖所示,滑動槽34係與中空部32內相對向而形成一對,而與被嵌入在中空部32之公構件40的後述之滑動突起45扣合,為公構件40用以在中空部32內以可進行上下動之方式進行支撐者。此外,滑動槽34係延伸於上下方向,其上端部閉塞,且在滑動突起45靠接於該閉塞的上端部之位置限制公構件40的最高上升位置。
此外,各別在母構件30形成滑動槽34,且在公構件40形成滑動突起45,而不限定於此,雖未圖示,惟亦可在母構件30形成滑動突起,且在公構件40形成滑動槽。
(彈簧承接部35)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彈簧承接部35係在中空部32的底形成為凹狀,而將比線圈彈簧50的外周大一圈之平面形成為圓形。
如第12圖所示,線圈彈簧50的下端部嵌入於彈簧承接部35。
(貫穿部36)
如第2圖及第14圖所示,貫穿部36係於母構件30的與開口31相對向的底部,亦即於中空部32的底壁形成為貫穿狀,可供公構件40的周壁之至少一部分通過,亦即可供後述之凸緣部47通過者。
貫穿部36係於中空部32的底壁以平面呈現大致V字形之方式形成一對,且以大致V字形之尖的前端部朝向外側之方式予以配置。
(內側直線部38、39)
如第1圖及第13圖所示,內側直線部38、39係設置在與公構件40側的相對面相對向之母構件30側的相對面,該相對面係沿著被插通在母構件30的第1穿帶部33之帶類20的插通方向,亦即與插通方向平行地延伸者,且該內側直線部38、39係至少可與公構件40側的後述之外側直線部48、49進行線接觸者。
內側直線部38、39位於中空部32內的內側面,且利用六角形之相對的2邊而形成一對。內側直線部38、39如第12圖及第16圖所示,係與被嵌入到母構件30的中空部32之公構件40的外側直線部48、49進行面接觸。
此外,雖使內側直線部38、39相對而形成一對,惟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置單數或3個以上。再者,雖使內側直線部38、39與公構件40的外側直線部48,49進行面接觸, 惟只要為可進行線接觸者即可。
(公構件40之第2穿帶部44)
如第12圖及第16圖所示,第2穿帶部44係在被嵌入在母構件30的中空部32之狀態下,可與母構件30之第1穿帶部33相通,且為可插通被插通在第1穿帶部33之帶類20者。如第11圖所示,第2穿帶部44係相對向而形成一對,且形成為貫穿側壁之孔狀,且形成方形,而使4個角彎曲成圓弧狀。
此外,將第2穿帶部44形成為方形的孔狀,而不限定於此,除了方形之外亦可形成為圓形、楕圓形、長圓形,或亦不限定於孔狀,亦可形成為狹縫狀。
(滑動突起45)
如第12圖所示,滑動突起45係在母構件30被嵌入在中空部32的狀態下,被嵌入到母構件30的滑動槽34。如第1圖所示,滑動突起45從下端部背向且向外地突出成一對爪狀。
滑動突起45係被按壓於母構件30的滑動槽34而具彈性地彎進,於通過滑動槽34後恢復原狀,而被嵌入到滑動槽34。
(隔板46)
如第11圖及第15圖所示,隔板46係位於第2穿帶部44與線圈彈簧50之間,而將公構件40的中空部42內隔開為彈簧室43a與帶室43b。
如第1圖所示,隔板46從中空部42的內側之上面朝 下方延伸,且使該下端部位於第2穿帶部44之高度的中途,亦即位於大致1/2的高度。
如第11圖、第12圖及第15圖所示,隔板46係將與線圈彈簧50交疊之區域部分地予以切除,亦即形成切除部46a。
如第9圖所示,切除部46a位於隔板46的長度之大致中央,而使隔著切除部46a且相對之隔板46的切斷端面配合線圈彈簧50的外周而傾斜。再者,切除部46a並非意味於成形時形成,而成形後予以切除。
(凸緣部47)
如第1圖及第14圖所示,凸緣部47係位於公構件40的周壁之至少一部分,而可通過母構件30的貫穿部36。
凸緣部47係一對位於第2穿帶部44的下側,且如第9圖所示,而從底面看時,折彎為適合於母構件30的貫穿部36之大致V字形。凸緣部47係公構件40之於按壓方向之與母構件30的交疊部分,而藉由被嵌入到貫穿部36,可減少帶固定具10的厚度。
(外側直線部48、49)
如第1圖及第13圖所示,外側直線部48、49係與母構件30側之內側直線部38、39相同地,設置在與公構件40側的相對面相對向之公構件40側的相對面,該相對面係沿著被插通在母構件30的第1穿帶部33之帶類20的插通方向,亦即與插通方向平行地延伸者,且該外側直線部48、49係至少可與母構件30側的內側直線部38、39進行 線接觸者。
外側直線部48、49位於公構件40的外側面,且利用六角形的相對向之2邊而形成一對。如第12圖及第16圖所示,外側直線部48、49被嵌入到母構件30的中空部32時,與該內側直線部38、39進行面接觸。
再者,雖使外側直線部48、49相對向而形成一對形成,惟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置單數或3個以上。此外,雖使外側直線部48、49與母構件30的內側直線部38、39進行面接觸,惟只要是至少可進行線接觸者即可。
(帶固定具10的使用方法)
就具有上述構成之組裝狀態的帶固定具10之使用方法加以說明。
首先,將帶類20插通於帶固定具10。
亦即,藉由將公構件40的按壓部41予以按壓,來抵抗線圈彈簧50所賦予之勢能,且將之推壓到母構件30的中空部32內。藉此方式,公構件40的第2穿帶部44下降,而與母構件30之第1穿帶部33一致。將帶類20從第1穿帶部33通過第2穿帶部44,而進入到公構件40的中空部42內,再從第2穿帶部44通過第1穿帶部33拉出到外部。
之後,將按壓按壓部41之力道予以釋放時,藉由線圈彈簧50的壓縮復原力,使得第2穿帶部44上升,且藉由透過第1穿帶部33的上邊與第2穿帶部44的下邊夾持帶類20,來阻止帶類20的移動。
另一方面,調整帶類20的長度時,再次藉由將按壓部 41予以按壓,而可進行相對於帶固定具10之帶類20的長度方向之移動。長度調整後,把將按壓部41予以按壓之力道釋放時,於該位置阻止帶類20之長度方向的移動。此外,當然亦可使帶固定具10往帶類20的長度方向移動。
10‧‧‧帶固定具
30‧‧‧母構件
31‧‧‧開口
32‧‧‧中空部
33‧‧‧第1穿帶部
34‧‧‧滑動槽
35‧‧‧彈簧承接部
37‧‧‧孔部
38‧‧‧直線部分
39‧‧‧直線部分
40‧‧‧公構件
41‧‧‧按壓部
42‧‧‧中空部
43a‧‧‧彈簧室
43b‧‧‧帶室
44‧‧‧第2穿帶部
45‧‧‧滑動突起
46‧‧‧隔板
47‧‧‧凸緣部
48‧‧‧直線部分
49‧‧‧直線部分
50‧‧‧線圈彈簧

Claims (4)

  1. 一種帶固定具,係包括:筒狀的母構件,係具有可插通帶類之第1穿帶部,且至少於一方具有開口;公構件,係以可從前述母構件的前述開口進出之方式被支撐,且具有可與前述第1穿帶部相通而可插通被插通在前述第1穿帶部之帶類的第2穿帶部;以及賦予勢能手段,係設置在前述母構件與公構件之間,且朝前述公構件從前述母構件之前述開口突出之方向提供賦予勢能之力;前述公構件之前述第2穿帶部與前述賦予勢能手段係相互鄰接,且於沿著被插通在前述母構件的前述第1穿帶部之帶類的插通方向之前述母構件與前述公構件之相對面,至少設置有可進行線接觸之直線部分,於前述母構件的與前述開口相對向之底部,設置有可供前述公構件的周壁之至少一部分通過的貫穿部,前述第1穿帶部係相對向地形成一對,前述貫穿部係在各第1穿帶部之內側形成一對,在前述公構件設置有凸緣部,前述凸緣部係配置有一對,屬於在前述公構件之按壓方向與前述母構件交疊之部分且被嵌入到前述貫穿部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帶固定具,其中,於前述公構件的前述第2穿帶部與前述賦予勢能 手段之間設置有隔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帶固定具,其中,前述賦予勢能手段為線圈彈簧,而前述隔板之與前述線圈彈簧交疊之區域係部分地經切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帶固定具,其中,於前述母構件設置有可插通帶子等帶狀材料之孔部。
TW104100690A 2014-01-17 2015-01-09 帶固定具 TWI615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6421 2014-01-17
JP2014006421A JP6199750B2 (ja) 2014-01-17 2014-01-17 紐留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217A TW201540217A (zh) 2015-11-01
TWI615106B true TWI615106B (zh) 2018-02-21

Family

ID=53766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0690A TWI615106B (zh) 2014-01-17 2015-01-09 帶固定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99750B2 (zh)
TW (1) TWI6151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9468B2 (ja) 2016-06-06 2020-03-04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コードロッ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9861A (zh) * 2009-07-14 2012-05-23 株式会社利富高 绳状体的紧固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04069A (en) * 1970-04-01 1971-09-14 Pacific Plantronics Inc Cable strain relief device
JPH10234431A (ja) * 1997-02-26 1998-09-08 Osaka Bijiyou Kogyo Kk 紐止め具
JP4496058B2 (ja) * 2004-10-27 2010-07-07 Ykk株式会社 保持具
JP2009183447A (ja) * 2008-02-06 2009-08-20 Osaka Bijo Kogyo Kk 紐止め具
JP5687850B2 (ja) * 2010-06-02 2015-03-2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コードロック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9861A (zh) * 2009-07-14 2012-05-23 株式会社利富高 绳状体的紧固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34052A (ja) 2015-07-27
TW201540217A (zh) 2015-11-01
JP6199750B2 (ja) 2017-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85741B1 (ko) 마스크 끈 조절장치
US7770413B2 (en) Body jewelry
USD956229S1 (en) Intravaginal device assembly
US10085519B1 (en) Belt buckle
JP1725407S (ja) スマートウォッチ
KR200486739Y1 (ko) 마스크의 착용끈 길이조절기구
TWI615106B (zh) 帶固定具
KR20170002631U (ko) 모기퇴치기
USD984313S1 (en) Belt buckle
USD947716S1 (en) Buckle for bag
US8819960B2 (en) Buckle
EP3254580A1 (en) Cord fastener
CN109219365B (zh) 绳扣
KR200473562Y1 (ko) 혁대 버클
CN110482004A (zh) 绳带紧固器
JP5355806B1 (ja) 紐係止具
TWM433763U (en) Rope fastener
US20200184853A1 (en) Wristband with nephroid shaped holes
KR20070101973A (ko) 결속구
KR101338414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거치용 목걸이
CA189932S (en) Case for a vaporizer device
USD941479S1 (en) Simultaneous compression, tension, and movement therapy device
JP3129238U (ja) 小物入れ
US20150250641A1 (en) Anti-Sno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KR20160011679A (ko) 개폐 손잡이를 구비하는 지퍼백 제조 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지퍼백 손잡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