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1964B - 車輪保持單元及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車輪保持單元及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1964B
TWI611964B TW103121035A TW103121035A TWI611964B TW I611964 B TWI611964 B TW I611964B TW 103121035 A TW103121035 A TW 103121035A TW 103121035 A TW103121035 A TW 103121035A TW I611964 B TWI611964 B TW I6119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upport block
elastic structure
stroller
wheel hol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1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5885A (zh
Inventor
Shuichiro Usa
yusuke Sumimoto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05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5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1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1964B/zh

Link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Description

車輪保持單元及嬰兒車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將車輪保持成可旋轉之車輪保持單元及具有該車輪保持單元的嬰兒車。
發明背景
習知,作為嬰兒車之車輪保持單元,為人所知的有一種為了表現吸收來自路面之振動或衝撃的避震功能,而包含有橡膠或彈簧等所構成的彈性構造體(例如,日本專利文獻JP2008-254688A之圖5與圖6之彈性體71)。然而,除了搭乘嬰兒車之嬰幼兒體重的變動,由於多數嬰兒車中在座面下方搭載有籃部,因此施加於彈性構造體的負載會在很寬大的範圍內變動。故,當彈性構造體設定為較軟時,彈性構造體便會塌陷,會有行走時完全不會發揮振動與衝撃緩和功能的情形。另一方面,當彈性構造體設定為較硬時,彈性構造體在嬰兒車行走時,便不能有效地發揮振動或衝撃緩和功能。
本發明是考慮以上要點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行走時可有效地發揮避震功能的車輪保持單元及具有該 車輪保持單元的嬰兒車。
本發明之第1車輪保持單元具有:車輪;車輪保持器,將前述車輪支持成可旋轉;支持塊體,將前述車輪保持器支持成可動作;及第1彈性構造體與第2彈性構造體,至少部分地配置於前述支持塊體與前述車輪保持器之間,並藉由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的動作而變形;又,當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的動作開始時,首先,僅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會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被加壓而變形,而當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的動作進而進展時,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會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被加壓而變形。
本發明之第1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與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前述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有所不同。
本發明之第2車輪保持單元具有:車輪; 車輪保持器,將前述車輪支持成可旋轉;支持塊體,將前述車輪保持器支持成可動作;及第1彈性構造體與第2彈性構造體,至少部分地配置於前述支持塊體與前述車輪保持器之間,並藉由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的動作而變形;又,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會與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前述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有所不同。
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比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前述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更小。
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前述車輪保持器被前述支持塊體支持而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成為可搖動。
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前述 第2彈性構造體為已密封氣體之袋。
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是已密封氣體之袋,又,前述袋形成有延伸成線狀的凹部,且,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另一方具有在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動作時會位於前述凹部內的凸部。
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動作時,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其中一方會從形成於前述袋之角部開始朝該袋接觸。
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會在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之變形開始後並非固定。
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中,亦可是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為露出的。
本發明之嬰兒車具有上述本發明之第1或第2車輪保持單元。
根據本發明,在嬰兒車行走時,車輪保持單元可有效地發揮避震功能。故,可有效地吸收對嬰兒車的振動或衝撃,便可改善嬰兒車之搭乘舒適度。
10‧‧‧嬰兒車
11‧‧‧嬰兒車本體
13‧‧‧軸構件
15‧‧‧本體框
17‧‧‧足靠
18‧‧‧後方連結材
19‧‧‧防護構件
20‧‧‧前腳
21‧‧‧後腳
22‧‧‧第1連桿元件
24‧‧‧第2連桿元件
25‧‧‧第2連桿本體
25a‧‧‧貫通孔
26‧‧‧第2連桿端構件
26b‧‧‧第3凸起26b
26b1‧‧‧凸起面
26b2‧‧‧端面
28‧‧‧第3連桿元件
29‧‧‧第3連桿本體
29a、30a‧‧‧貫通孔
30‧‧‧第3連桿端構件
30b‧‧‧第2凸起
30b1‧‧‧凸起面(外表面)
32‧‧‧前腳支持元件
32a‧‧‧支持凹部
33‧‧‧布片承接構件
35‧‧‧狀態維持機構
35c‧‧‧動作限制構件
35a‧‧‧遠端操作裝置
35b‧‧‧操作構件
37‧‧‧把手固定插銷
40‧‧‧布片支持單元
41b‧‧‧下方連結部
41‧‧‧上方支持元件
45‧‧‧側邊支持元件
45b‧‧‧後上方連結部
45a‧‧‧前下方連結部
46‧‧‧連結件
50‧‧‧座面部支持元件
50a‧‧‧貫通孔
51‧‧‧座面部支持框
51a‧‧‧U字端部
52a‧‧‧一對側框部
53‧‧‧框端構件
54‧‧‧一對後方連接部
54a‧‧‧凸起承接部
54a1‧‧‧凸起承接面
55‧‧‧基座布片
55a‧‧‧支持貫通孔
56‧‧‧主布片部
57‧‧‧筒狀部
58‧‧‧帶部
60‧‧‧靠背部支持元件
60a‧‧‧貫通孔
61‧‧‧主背板部
62‧‧‧下方連接部
62a‧‧‧凸起
62a1‧‧‧凸起面
62b‧‧‧凸起承接部
68‧‧‧連結框元件
70‧‧‧把手
71‧‧‧彈性體
71a、74a、75a‧‧‧貫通孔
72a‧‧‧把手主部
72b‧‧‧把手連結部
73‧‧‧搖動限制構件
74‧‧‧把手端構件
75‧‧‧第1切換構件
75b‧‧‧凸起承接部
76‧‧‧凸輪抵接面
76a‧‧‧端部
76b1‧‧‧凸起承接面
76b‧‧‧凸起承接部
76b2、76b3‧‧‧端面
80‧‧‧第2切換構件
81‧‧‧凸輪承接片
82a、82b‧‧‧凸輪承接突出部
83‧‧‧中繼構件
84‧‧‧保持部
85‧‧‧賦予勢能構件
86b‧‧‧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
87‧‧‧傳達器件
87b‧‧‧線材
87a‧‧‧筒狀構件
88‧‧‧切換機構
90‧‧‧籃部
91‧‧‧底面
92‧‧‧後表面
93‧‧‧前表面
94‧‧‧側面
94a‧‧‧側面補強緣
96‧‧‧底板
97‧‧‧後板
98‧‧‧連接材
98a‧‧‧縫線
99‧‧‧賦予勢能構件
100‧‧‧車輪保持單元
101‧‧‧車輪
103‧‧‧壓縮彈簧
105‧‧‧固定體
106‧‧‧收容部
107‧‧‧保持部
108‧‧‧支持軸構件
110‧‧‧旋轉體
111‧‧‧搖動軸構件
113‧‧‧車軸
114‧‧‧卡合凹部
114a‧‧‧底錐部
115‧‧‧支持塊體
116‧‧‧支持板部
117‧‧‧段部
120‧‧‧車輪保持器
121‧‧‧保持器基座
121a‧‧‧支持突起
122‧‧‧上方延出部
123‧‧‧凸部
125‧‧‧第1彈性構造體
126‧‧‧彈性體
126a‧‧‧承接部
127‧‧‧第2彈性構造體
128‧‧‧袋
128a‧‧‧凹部
128b‧‧‧階差部
128c‧‧‧扣件承接部
129‧‧‧制動構件
129a‧‧‧制動突出部
130‧‧‧鎖定構件
131a‧‧‧彈簧承接面
131‧‧‧基部
135‧‧‧彈簧側延出部
136‧‧‧側壁部
137‧‧‧連結壁部
141‧‧‧車輪側延出部
141a‧‧‧前端錐部
142‧‧‧側壁部
143‧‧‧連結壁部
150‧‧‧布片
153‧‧‧連結件
156‧‧‧座面部
157‧‧‧靠背部
160‧‧‧左右側面部
161‧‧‧側面本體部
161a‧‧‧與座面部連接之第1部分
161c‧‧‧與側面連結部連接之第3部分
161b‧‧‧配置於第1部分與第3部分之間的第2部分
162a‧‧‧第1折痕
162b‧‧‧第2折痕
163a、163b、163c‧‧‧補強構件
165‧‧‧側面連結部
167‧‧‧上方側面部
169‧‧‧上方部
170‧‧‧罩體
Ac‧‧‧腳輪軸線
Ar‧‧‧旋轉軸線
da‧‧‧軸構件之軸線方向
db‧‧‧軸線
La、Lb、Lc‧‧‧直線距離
sc1、sc2‧‧‧搖動軸線
w‧‧‧凸輪抵接面寬度
圖1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圖,以布 片之靠背部豎起且把手配置於第1位置之狀態來顯示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2是以布片之靠背部傾倒且把手配置於第2位置之狀態來顯示圖1之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3是以布片支持單元之靠背部支持元件豎起且把手配置於第1位置之狀態來顯示已取下布片之圖1之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4是以布片支持單元之靠背部支持元件傾倒且把手配置於第2位置之狀態來顯示已取下布片之圖2之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5是圖3之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6是圖4之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7是以折疊已取下布片之圖1之嬰兒車之狀態來顯示的側面圖。
圖8是顯示以布片支持單元為中心之嬰兒車之一部分的圖,並為圖3狀態下之嬰兒車的側截面圖。
圖9是顯示以布片支持單元為中心之嬰兒車之一部分的圖,並為布片支持單元之靠背部支持元件傾倒之狀態下之嬰兒車的側截面圖。
圖10是顯示布片支持單元之立體圖。
圖11是將布片支持單元與本體框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內側來顯示的立體圖。
圖12是將布片支持單元與本體框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內側來顯示的立體圖。
圖13是將布片支持單元與本體框之連接部分在沿著寬度方向之截面來顯示的截面圖。
圖14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外側來顯示的部分立體圖。
圖15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外側來顯示的側面圖。
圖16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外側來顯示的立體圖。
圖17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外側示意地顯示的側面圖,並為用以說明切換機構之動作的圖。
圖18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外側示意地顯示的側面圖,並為用以說明切換機構之動作的圖。
圖19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外側示意地顯示的側面圖,並為用以說明切換機構之動作的圖。
圖20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外側示意地顯示的側面圖,並為用以說明切換機構之動作的圖。
圖21是將把手與嬰兒車本體之連接部分從寬度方向之外側示意地顯示的側面圖,並為用以說明切換機構之動作的圖。
圖22是以已取下單邊車輪之狀態,顯示車輪保持單元 的立體圖。
圖23是以已取下車輪之狀態,顯示車輪保持單元的側面圖。
圖24是顯示車輪保持單元之第2彈性構造體的立體圖。
圖25是沿著圖23之XXIII-XXIII之車輪保持單元的截面圖,並為用以說明鎖定構件之動作的圖。
圖26是與圖25相同的截面圖,並為用以說明鎖定構件之動作的圖。
圖27是顯示鎖定構件之立體圖。
圖28是以已展開布片之狀態來顯示的平面圖。
圖29是顯示由圖8之布片支持單元支持之狀態下之布片的側面圖。
圖30是顯示由圖9之布片支持單元支持之狀態下之布片的側面圖。
圖31是將組裝於籃部之底板與後板從前方上方來顯示的立體圖。
圖32是將組裝於籃部之底板與後板從後方下方來顯示的立體圖。
以下,參照圖式並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來說明。圖1~圖32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之嬰兒車之一實施形態的圖。
<<嬰兒車之概略>>
圖1~圖32顯示了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的整體構成。 所圖示之嬰兒車10具有:具有本體框15與支持於本體框15之布片支持單元40的嬰兒車本體11、安裝於布片支持單元40之布片150、連接於嬰兒車本體11之把手70、安裝於本體框15之前腳20與後腳21之車輪保持單元100、及支持於嬰兒車本體11之籃部90。布片150可使用具有緩衝性之已知元件,以可裝脫於布片支持單元40為佳。在該布片150上,嬰幼兒可坐或睡。又雖未圖示,但可進而將遮罩等其他構件設於嬰兒車10。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使前腳20、後腳21及把手70彼此接近,而可折疊。嬰兒車本體11之多數構成元件是為了可折疊而彼此樞接。又,布片150使用具有柔軟性之布材等而形成,隨著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而可變形。
又,本實施形態中,把手70與嬰兒車本體11連接且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可搖動。把手70可搖動於在圖1、圖3及圖5所示之第1位置(背面推壓位置、後方位置)、與圖2、圖4及圖6所示之第2位置(相對面推壓位置、前方位置)之間。故,可使以下兩方為可能:操作者(保護者)從嬰幼兒之背面側將把手70把持並操縱嬰兒車10並使嬰兒車10行走而使嬰幼兒朝向進行方向的前方,以及,操作者從與嬰幼兒相對面之前腳側的位置將把手70把持並操縱嬰兒車並使嬰兒車10行走而使嬰兒車10之後腳側變成進行方向的前方。
安裝於前腳20與後腳21之至少其中一方的車輪保持單元100會構造成為所謂的腳輪,而該腳輪具有:將車 輪101保持成可旋轉之旋轉體110、以與車輪101之旋轉軸線Ar非平行的軸線(亦稱為「腳輪軸線Ac」)為中心而將旋轉體110支持成可旋轉的固定體105。且,嬰兒車10設有:與把手70之位置對應而可自動地切換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可旋轉之狀態與不可旋轉之狀態的切換機構88。特別是本實施形態中,前腳20與後腳21全部都會設置構造成為腳輪的車輪保持單元100,且切換機構88會與把手70之位置對應,使位在進行方向前方側之腳所安裝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以腳輪軸線Ac為中心旋轉,且會限制位在進行方向後方側之腳所安裝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以腳輪軸線Ac為中心旋轉。
而,本說明書中,對於嬰兒車10與其構成元件之「前」、「後」、「上」及「下」的用語在無特別指示時,是意味著以搭乘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的嬰幼兒為基準的「前」、「後」、「上」及「下」。因此,所謂的「前後方向」是將圖1~圖4之紙面的左下與右上連結的方向,並且與連結圖5與圖6之紙面左右的方向相當。且,只要無特別指示,所謂的「前」是乘車之嬰幼兒所朝向之側,為圖1~圖4之紙面的左下側,並且圖5與圖6之紙面的左側為「前側」。另一方面,所謂的「上下方向」是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與放置嬰兒車10之面(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放置嬰兒車10之面為水平面時,所謂的「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又,所謂的「横向」與「寬度方向」是指與「前後方向」與「上 下方向」之均正交的方向。進而,針對「右」與「左」亦個別意味著以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為基準之横向或寬度方向之「右」與「左」的情形。
如圖所示,嬰兒車10整體而言是以沿著前後方向來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面為中心而大致對稱的構成。以下,參照圖式,並且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的各構成元件來說明。
<<嬰兒車本體與把手>>
嬰兒車本體11具有:具有前腳20與後腳21之本體框15、與透過軸構件13而連接於本體框15之布片支持單元40。布片支持單元40透過軸構件13,相對於本體框15安裝成可旋動。藉此,隨著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與展開動作之布片支持單元40相對於本體框15便可相對動作。布片支持單元40相對於本體框15的旋動中心與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一致,特別是所圖示之例中,與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成為平行。又,本實施形態中,把手70透過軸構件13,在嬰兒車本體11安裝成可搖動。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的旋動中心與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一致,因此與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成為平行。首先,針對嬰兒車本體11之布片支持單元40來說明,接著,針對嬰兒車本體11之本體框15來說明,之後,針對把手70來說明。
<布片支持單元40>
如圖2、圖3、圖8~10所詳示,布片支持單元40包含有:從下方與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臀部成為相對面的座面部 支持元件50、以及從後方與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背部成為相對面的靠背部支持元件60。靠背部支持元件60相對於座面部支持元件50為可搖動(可傾倒)。藉此,嬰兒車10可傾斜動作。而,靠背部支持元件60之傾斜角度藉由將通過靠背部支持元件60背面且安裝於本體框15之傾斜調節帶(未圖示)的長度加以調節而可控制。
座面部支持元件50具有在其後方部分朝寬度方向彼此分開地來配置之一對後方連接部54。另一方面,靠背部支持元件60具有在其下方部分於寬度方向彼此分開地來配置之一對下方連接部62。左側後方連接部54與左側下方連接部62卡合,右側後方連接部54與右側下方連接部62卡合。藉由後方連接部54與下方連接部62之卡合,靠背部支持元件60相對於座面部支持元件50連接成可搖動。所圖示之例中,一對後方連接部54位於一對下方連接部62之寬度方向內側,但不限於該例,例如亦可為一對下方連接部62位於一對後方連接部54之寬度方向內側。
如圖13所示,後方連接部54與下方連接部62個別形成有:軸構件13所貫通之貫通孔50a、貫通孔60a。從圖10~圖12可理解到,軸構件13朝寬度方向分開地來配置一對。各軸構件13會貫通成為對應之側的後方連接部54與下方連接部62的貫通孔50a、貫通孔60a並延伸。
又,下方連接部62設有:設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上且朝軸線方向da突出的凸起(第1凸起)62a。凸起62a具有:位於以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的 全周上或一部分上的凸起面(外表面)。另一方面,後方連接部54形成有承接凸起62a之凸起面62a1的凸起承接部54a。凸起承接部54a具有:位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的全周上或一部分上的凸起承接面54a1。後方連接部54與下方連接部62相對旋動時,凸起62a之凸起面62a1與凸起承接部54a之凸起承接面54a1會相對滑動。如上所述,藉由凸起62a與凸起承接部54a卡合,靠背部支持元件60相對於座面部支持元件50便可搖動。特別是,凸起62a延伸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的圓周上,故,靠背部支持元件60相對於座面部支持元件50的搖動軸線會與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一致。又,藉由設於後方連接部54與下方連接部62其中一方的各凸起62a嵌入至設於後方連接部54與下方連接部62另一方之對應側的凸起承接部54a,例如即使在由軸構件13貫通之前的狀態下,座面部支持元件50與靠背部支持元件60亦是以可相對搖動之狀態彼此連接。而,與所圖示之例不同,亦可在後方連接部54設置凸起,在下方連接部62設置凸起承接部。
圖13所示之例中,靠背部支持元件60之下方連接部62形成有:朝寬度方向之內側突出的凸起62a。凸起62a會形成軸構件13所貫通之貫通孔60a的一部分。朝寬度方向內側突出之凸起62a會依環狀圍繞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的圓周上。另一方面,座面部支持元件50之後方連接部54形成有:承接凸起62a之凸起承接部54a。凸起承接部54a是利用形成於後方連接部54之軸構件13所通過 的貫通孔50a內周面來形成。因此,所圖示之例中,後方連接部54之貫通孔50a透過下方連接部62之凸起62a,承接軸構件13。根據上述形態,便可使沿著形成於靠背部支持元件60之貫通孔60a之軸線方向da的長度變長。因此,可抑制布片支持單元40相對於軸構件13的搖晃,並使透過軸構件13之布片支持單元40與本體框15的相對搖動變得順利。
以下,針對所圖示之本實施形態之座面部支持元件50與靠背部支持元件60進而詳述。座面部支持元件50具有:形成U字狀之座面部支持框51、個別安裝於座面部支持框51所成之U字之端部51a的框端構件53、及張開設置於座面部支持框51之基座布片55。而,基座布片55只在圖10顯示。
座面部支持框51具有:一對側框部52a、與延伸於一對側框部52a之間的連結框部52b。一對側框部52a構造成對稱並朝略前後方向延伸。連結框部52b會延伸而將一對側框部52a的前側端部連結。座面部支持框51可為單一材料,例如藉由將鋁所構成之金屬製管部彎曲而形成的一體性零件(構件)。框端構件53作為在與寬度方向正交之面內延伸的零件(構件),例如可使用樹脂來形成。所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框端構件53會形成有成為與靠背部支持元件60的接合部的後方連接部54。
以張開於座面部支持框51之狀態來支持的基座布片55是由例如布材或網材所形成之布片狀的構件。所圖示之基座布片55具有:至少一部份位於由座面部支持框51 之一對側框部52a與連結框部52b在俯視視點下從三方來包圍的區域內的主布片部56、連接或安裝於主布片部56之筒狀部57及帶部58。如圖10所示,筒狀部57與主布片部56之前端緣連接,形成朝寬度方向延伸的貫通孔。又,帶部58在其兩端,與主布片部56連接,並在與主布片部56之間形成支持貫通孔55a。主布片部56之後端緣會與以下說明之靠背部支持元件60的下方部分連接。座面部支持框51之連結框部52b會通過筒狀部57內且一對側框部52a會通過支持貫通孔55a,而使基座布片55安裝於座面部支持框51,基座布片55可維持朝前後方向與寬度方向之兩方向張開的狀態。
靠背部支持元件60具有形成為平坦板狀之主背板部61。成為與座面部支持元件50之連接部之一對下方連接部62從主背板部61朝下方延伸出去。而,雖省略詳細之圖示,但主背板部61可形成有通氣用孔或用以調整通氣量之散熱片等。
如圖2、圖3及圖8~10所詳示地,布片支持單元40具有:與靠背部支持元件60連接而相對於靠背部支持元件60可搖動之上方支持元件41、以及個別與上方支持元件41及本體框15連接之側邊支持元件45。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上方支持元件41與本體框15為可搖動。如圖10所詳示地,本實施形態中,上方支持元件41透過朝寬度方向分開來配置之二個下方連結部41b,與靠背部支持元件60連接。又,位於上方支持元件41之兩側邊之側邊連結部41a會與位於對應之側的側邊支持元件45之後上方連結部45b連接成 可旋動。另一方面,側邊支持元件45在其前下方連結部45a與本體框15連接。本實施形態中,側邊支持元件45之前下方連結部45a會與本體框15之後述第2連桿元件24來樞接。
但,不限於所圖示之例,作為一例,側邊支持元件45之前下方連結部45a亦可不與第2連桿元件24,而是與本體框15之其他部位、座面部支持元件50、靠背部支持元件60等來樞接。
如圖2~6、圖8及圖9所示,隨著靠背部支持元件60相對於座面部支持元件50的搖動,側邊支持元件45會以前下方連結部45a為中心地來搖動。藉此,側邊支持元件45不論在布片150傾斜時或不傾斜時,都位於布片150上之嬰幼兒的側邊。又宜構造成使側邊支持元件45具有連結之功能,並與相對於座面部支持元件50之靠背部支持元件60的搖動對應,來使上方支持元件41相對於靠背部支持元件60搖動。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如圖3與圖5所示,在靠背部支持元件60傾倒之狀態下,上方支持元件41相對於靠背部支持元件60會豎起。因此,可將在布片支持單元40上呈入睡狀態之嬰幼兒利用一對側邊支持元件45從側邊來保護,並且亦可利用上方支持元件41從後方來保護。另一方面,如圖4與圖6所示,在靠背部支持元件60豎起之狀態下,上方支持元件41會與靠背部支持元件60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可將坐於布片支持單元40上之狀態的嬰幼兒利用一對側邊支持元件45從側邊來保護,並且上方支持元件41具有頭靠的功能。
又,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座面部支持元件50之框端構件53之間設有連結框元件68。且,抗拉材(未圖示)延伸於基座布片55與連結框元件68之間,並可利用該抗拉材,將基座布片55安定地維持於張開之狀態。又,根據連結框元件68,可防止位於布片支持單元40之寬度方向外側之構件朝內側傾倒。連結框元件68可由例如鋁等所構成之金屬製管部來形成。
<本體框>
接著,針對支持上述布片支持單元40的本體框15來詳述。
如圖3~7與圖11~14所示,本體框15具有:左右之前腳20與左右之後腳21、將對應之側之前腳20與後腳21連接的第1連桿元件22、與對應之側之第1連桿元件22連接的第2連桿元件24、與對應之側之前腳20連接之左右的前腳支持元件32、及與對應之側之後腳21連接的第3連桿元件28。前腳20與後腳21個別在其上方部分,與第1連桿元件22連接且相對於第1連桿元件22為可搖動。第1連桿元件22在其後方部分,與第2連桿元件24連接且與第2連桿元件24為可相對旋動。該第1連桿元件22具有肘靠的功能。第2連桿元件24在其下方部分,與第3連桿元件28連接且與第3連桿元件28成為可相對旋動。
本實施之形態中,利用貫通布片支持單元40之軸構件13,將第2連桿元件24與第3連桿元件28連接成可相對旋動。又,因使用軸構件13,第2連桿元件24與第3連桿元 件28與布片支持單元40均可相對旋動。因此,本體框15之第2連桿元件24、第3連桿元件28、布片支持單元40之座面部支持元件50及靠背部支持元件60以與寬度方向平行地延伸之軸構件13的軸線方向da為中心而可相對旋動。
本實施之形態中,第2連桿元件24具有:在其上方部分與第1連桿元件22連接的第2連桿本體25、與安裝於第2連桿本體25下方端部的第2連桿端構件26。軸構件13會將第2連桿本體25當中被覆有第2連桿端構件26之下方部分加以貫通。因此,第2連桿本體25與第2連桿端構件26會個別形成軸構件13所通過並延伸之貫通孔25a、26a。另一方面,第3連桿元件28在其之下方部分,與後腳21連接且與後腳21為可相對旋動。第3連桿元件28具有:在其下方部分與後腳21連接的第3連桿本體29、與安裝於第3連桿本體29上方端部的第3連桿端構件30。軸構件13會將第3連桿元件28當中被覆有第3連桿端構件30之上方部分加以貫通。因此,第3連桿本體29與第3連桿端構件30會個別形成軸構件13所通過並延伸之貫通孔29a、30a。
且,透過軸構件13與布片支持單元40連接之本體框15設有:設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上且朝軸線方向da突出之第2凸起30b。凸起30b具有位於以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的全周上或一部分上的凸起面(外表面)30b1。布片支持單元40形成有承接第2凸起30b之凸起面30b1的第2凸起承接部62b。凸起承接部62b具有位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的全周上或一部分上的 凸起承接面62b1。本體框15與布片支持單元40相對旋動時,第2凸起30b之凸起面30b1與第2凸起承接部62b之凸起承接面62b1會相對滑動。如上所述,藉由第2凸起30b與第2凸起承接部62b卡合,即使不依靠軸構件13,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布片支持單元40與本體框15亦可相對旋動。藉此,由於可使施加於軸構件13之負荷分散於凸起30b與凸起承接部62b之卡合處,因此可使嬰兒車之耐久性提升。又,藉由各凸起30b進入凸起承接部62b,例如在軸構件13貫通前的組裝時,便可高精度地定位布片支持單元40與本體框15。而,與所圖示之例不同,亦可在布片支持單元40設置凸起,在本體框15設置凸起承接部。
圖13所示之例中,軸構件13將第2連桿元件24、第3連桿元件28及布片支持單元40從寬度方向外側依照該順序來貫通。且,第3連桿元件28之第3連桿端構件30形成有:在寬度方向朝內側突出之凸起30b。朝寬度方向內側突出之凸起30b會依環狀圍繞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上。布片支持單元40之靠背部支持元件60的下方連接部62形成有:承接凸起30b之凸起承接部62b。凸起承接部62b是利用朝向寬度方向外側而開口之凹部內面來形成。
又,前腳支持元件32將其下方部分與前腳20連接且與前腳20為可相對旋動。又,前腳支持元件32在其上方部分,與布片支持單元40固接。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前腳支持元件32會固接於布片支持單元40之座面部支持元 件50。更詳而言之,各前腳支持元件32會與構成座面部支持元件50之座面部支持框51所對應之側的側框部52a固接。如圖10所詳示,前腳支持元件32之上端部形成有從上方承接座面部支持元件50之座面部支持框51的支持凹部32a。座面部支持框51以配置於該支持凹部32a內部的狀態,例如使用插銷等,將座面部支持框51與前腳支持元件32固接。因此,座面部支持元件50便可利用前腳支持元件32從下方來支持。
前腳支持元件32會支持細長的布片承接構件33。布片承接構件33會沿著其長邊方向,而相對於前腳支持元件32可滑動。布片承接構件33藉由相對於前腳支持元件32來滑動並朝前方延伸出去,便可將布片150之前方部分從下方上拉。例如,布片支持單元40之靠背部支持元件60傾倒且嬰幼兒睡於布片150上時,利用布片承接構件33,便可將布片150之前方部分上拉,來支持嬰幼兒的足部。
如圖1所示,本體框15作為朝寬度方向延伸之構成元件,具有:延伸於一對前腳20之間的足靠17、延伸於一對後腳21之間的後方連結材18、及延伸於一對第1連桿元件22之間的防護構件19。
<把手70>
對於如以上構成而成之嬰兒車本體11,U字狀之把手70會連接成可搖動。把手70將U字之兩端部與對應之側的第3連桿元件28連接成可旋動(可搖動)。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利用貫通嬰兒車本體11之軸構件13,將把手70與嬰 兒車本體11連接成可相對旋動。特別是因使用軸構件13,把手70、本體框15之第2連桿元件24、第3連桿元件28、布片支持單元40之座面部支持元件50及靠背部支持元件60會以與寬度方方向平行地延伸之軸構件13的軸線方向da為中心而為可相對旋動。
本實施形態中,把手70具有:形成為U字狀之把手本體71、個別設於把手本體71之U字兩端部的把手端構件74、及從寬度方向與把手端構件74鄰接地設置的第1切換構件75。把手本體71具有:將把手端構件74個別安裝於下方端之一對把手主部72a、與延伸於把手主部72a上方端之間的把手連結部72b。軸構件13會貫通:把手本體71當中被覆有把手端構件74的下方部分、以及朝寬度方向與把手端構件74並排地配置的第1切換構件75。因此,把手本體71之把手主部72a、把手端構件74及第1切換構件75會個別形成軸構件13所通過並延伸之貫通孔71a、74a、75a。
且,透過軸構件13與把手70連接之嬰兒車本體11設有:設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上且朝軸線方向da突出之第3凸起26b。第3凸起26b具有位於以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的全周上或一部分上的凸起面(外表面)。把手70形成有承接第3凸起26b之凸起面26b1的第3凸起承接部75b。第3凸起承接部75b具有:位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的全周上或一部分上的凸起承接面。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而搖動時,第3凸起26b之凸起面26b1與第3凸起承接部75b之凸起承接面76b1會相 對滑動。如上所述,藉由第3凸起26b與第3凸起承接部75b卡合,即使不依靠軸構件13,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把手70亦可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而搖動。藉此,由於可使施加於軸構件13之負荷分散於凸起26b與凸起承接部75b之卡合處,因此可使嬰兒車之耐久性提升。又,藉由各凸起26b進入凸起承接部75b,例如在軸構件13貫通前之組裝時,便可高精度地定位把手70與嬰兒車本體11。而,與所圖示之例不同,亦可在把手70設置凸起,在嬰兒車本體11設置凸起承接部。
如圖13~圖15所示之例中,軸構件13將把手70、第2連桿元件24、第3連桿元件28及布片支持單元40從寬度方向外側用該順序來貫通。且,第2連桿元件24之第2連桿端構件26形成有:朝寬度方向外側突出的凸起26b。朝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之凸起26b包含有位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一部分上的凸起承接面26b1。另一方面,把手70之第1切換構件75形成有:承接凸起26b之凸起面26b1之凸起承接部75b。凸起承接部75b包含有:利用朝向寬度方向內側開口之凹部或開口內面所形成的凸起承接面76b1。所圖示之凸起承接部75b之凸起承接面76b1會位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一部分上。沿著圓周方向之凸起承接面76b1的長度會比沿著圓周方向之凸起面26b1的長度更長。故,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搖動時,凸起26b便可在凸起承接部75b內移動。
又,如圖14與圖15所示,凸起26b更包含有:位 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一部分上的凸起面26b1、以及沿著該圓周位於凸起面26b1兩側、且與凸起面26b1非平行的一對端面26b2、26b3。在所圖示之例中,凸起26b之各端面26b2、26b3形成為與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放射方向平行。同樣地,凸起承接部76b更包含有:位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一部分上的凸起承接面76b1、以及沿著該圓周位於凸起承接面76b1兩側、且與凸起承接面76b1非平行的一對端面76b2、76b3。在所圖示之例中,凸起承接部76b之各端面26b2、26b3形成為與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放射方向平行。把手70位於第1位置(後方位置)時,凸起26b之其中一方的端面26b2會配置於與凸起承接部75b其中一方之端面76b2相對面的位置,限制配置於第1位置之把手70進而朝後方搖動。另一方面,把手70位於第2位置(前方位置)時,凸起26b另一方之端部26b3會配置於與凸起承接部75b另一方之端部76b3相對面的位置,限制配置於第2位置之把手70進而朝前方搖動。
把手70具有:沿著把手本體71之把手主部72a的長邊方向並相對於把手70可滑動的搖動限制構件73。搖動限制構件73與設於嬰兒車本體11之把手固定插銷37(參照圖5與圖6)可卡合。藉由把手固定插銷37與搖動限制構件73卡合,把手70會可卡止於第2位置(相對面推壓位置)或第1位置(背面推壓位置)。
<<嬰兒車之整體性動作與作用>>
接著,針對嬰兒車本體11與把手70帶來的嬰兒車10整體動作與作用效果來說明。首先,如以上構成而成之嬰兒車10可從圖1~6所示之展開狀態朝圖7所示之折疊狀態來折疊。折疊動作中,成為嬰兒車10之各構成元件會以朝寬度方向延伸之軸線為中心彼此旋動(樞轉、搖動)。
具體而言,藉由將配置於第1位置之把手70暫時往後上方上拉,之後,朝下方壓下,使第3連桿元件28相對於後腳21,在圖5中朝順時針方向來旋動。隨著該操作,第1連桿元件22與布片支持單元40之座面部支持元件50相對於第2連桿元件24,在圖5中朝順時針方向來旋動。利用該操作,使把手70與前腳20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接近而配置成大致平行,並且可使把手70之配置位置降低。如以上所述,可折疊嬰兒車10,便可使沿著嬰兒車10之前後方向與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另一方面,要使嬰兒車10從折疊狀態展開,只要進行與上述之折疊操作相反的順序即可。因此,該嬰兒車10中,布片支持單元40之一部分(具體而言,是座面部支持框51之側框部52a當中從端部51a到與前腳支持元件32之固接位置為止的部分)與前腳支持元件32在嬰兒車10之折疊操作時與嬰兒車10之展開操作時具有作為一個連桿的功能。
而,嬰兒車10設有:限制從展開狀態朝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動作的狀態維持機構35。狀態維持機構35包含有:沿著第2連桿元件24之長邊方向並相對於第2連桿元件24可滑動的動作限制構件35c。動作限制構件35c會朝向 第3連桿元件28之第3連桿端構件30而被賦予勢能,並與形成於第3連桿端構件30之卡合凹部28a來卡合,藉此限制第2連桿元件24與第3連桿元件28之相對搖動,藉此,限制從嬰兒車10之展開狀態朝朝折疊狀態之動作。又,狀態維持機構35更包含有:與動作限制構件35c可卡合之操作構件35b、與將操作構件35b遠端操作的遠端操作裝置35a。操作構件35b沿著把手70之把手主部72a的長邊方向並相對於把手主部72a而可滑動。又,遠端操作裝置35a設於把手70之把手連結部72b,便可遠端操作操作構件35b之對把手主部72a的滑動。藉由使用遠端操作裝置35a,透過操作構件35b來操作動作限制構件35c,便可解除動作限制構件35c與第3連桿端構件30的卡合。即,藉由操作遠端操作裝置35a,便可使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的折疊操作為可能。
如以上之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靠背部支持元件60設有:延伸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上的凸起62a,並且座面部支持元件50形成有承接凸起62a之凸起承接部54a,透過凸起62a與凸起承接部54a的卡合,藉此靠背部支持元件60與座面部支持元件50連接,且,以布片支持單元40相對於本體框15之旋動中心為中心,相對於座面部支持元件50而為可搖動。即,利用凸起62a與凸起承接部54a之卡合而定位,藉此便可將布片支持單元40之靠背部支持元件60與座面部支持元件50容易且精度優異地在預定的相對位置來連接。又,由於利用凸起62a與凸起承接部54a之卡合,可將靠背部支持元件60與座面部支持元件 50保持在事先預定之位置關係所連接之可相對搖動的狀態,因此使用了軸構件13之布片支持單元40便可容易地朝本體框15組裝。又,靠背部支持元件60之搖動在軸構件13會較為安定。故,便可更加安定地進行傾斜動作與折疊動作。進而,由於可將施加於軸構件13之負荷分散於凸起62a與凸起承接部54a之卡合處,因此可使嬰兒車10之耐久性提升。特別是,上述作用效果在軸構件13貫通較多構件時會變得顯著。而,亦可在座面部支持元件50設置凸起,在靠背部支持元件60設置凸起承接部,在本例中亦可發揮同樣的作用效果。
進而,在嬰兒車10之製造中,可預先製作布片支持單元40之一部分或全部,接著,將所製作之布片支持單元40安裝於本體框15。根據該製造方法,與依序地安裝各構成元件之嬰兒車的製造方法相比較,更可使嬰兒車10之生產容易化、安定化、高效率化。但,本發明並非限定嬰兒車10之製造方法者。
又,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本體框15設有延伸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上的第2凸起30b,且布片支持單元40形成有承接第2凸起30b的第2凸起承接部62b。因此,藉由利用凸起30b與凸起承接部62b之卡合而定位,可將本體框15與布片支持單元40容易且精度優異地在預定的相對位置連接,藉此,使用了軸構件13之布片支持單元40可容易地進行朝本體框15的組裝。又,由於布片支持單元40與本體框15之相對旋動較為安定,便可安 定且順利地進行折疊動作。進而,由於可使施加於軸構件13之負荷分散於凸起30b與凸起承接部62b之卡合處,因此便可使嬰兒車10之耐久性提升。而,亦可在布片支持單元40設置凸起,在本體框15設置凸起承接部,在本例中亦可發揮同樣的作用效果。
進而,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嬰兒車本體11設有延伸於以軸構件13之軸線方向da為中心之圓周上的第3凸起,且把手70形成有承接第3凸起26b的第3凸起承接部。因此,藉由利用凸起26b與凸起承接部75b之卡合而定位,藉此可將嬰兒車本體11與把手70容易且精度優異地在預定的相對位置連接,藉此,使用了軸構件13之70可容易地進行朝嬰兒車本體11的組裝。又,由於把手70與嬰兒車本體11之相對旋動較為安定,因此可安定且順利地進行折疊動作。進而,由於可使施加於軸構件13之負荷分散於凸起26b與凸起承接部75b之卡合處,因此便可使嬰兒車10之耐久性提升。而,亦可在把手70設置凸起,在嬰兒車本體11設置凸起承接部,在本例中亦可發揮同樣的作用效果。
<<車輪保持單元100>>
接著,主要參照圖22~圖27,並且針對車輪保持單元100來說明。如上所述,安裝於前腳20與後腳21之車輪保持單元100構造成為所謂的腳輪,而該腳輪是具有:將車輪101保持成可旋轉之旋轉體110、與以腳輪軸線Ac為中心且將旋轉體110支持成可旋轉之固定體105。且,嬰兒車10設有:可根據把手70之位置會自動地切換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 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可旋轉之狀態與不可旋轉之狀態的切換機構88。針對切換機構88,於後再述,在此針對車輪保持單元100來詳述。
一對前腳20可安裝有構造成相同或左右對稱之車輪保持單元100。又,一對後腳21可安裝有構造成相同或左右對稱之車輪保持單元100。進而,前腳20與後腳21可安裝有:只在腳之安裝部分的構成不同,其他實質上構造成相同的車輪保持單元100。因此,在此,說明作為腳輪而構成之車輪保持單元100的一例。
如圖22與圖23所示,車輪保持單元100具有:透過車軸113將車輪101保持成可旋轉之旋轉體110、與將旋轉體110支持成可旋轉之固定體105。固定體105會固接於對應之前腳20或後腳21。車輪101之旋轉軸線Ar與車軸113之軸線方向一致,並朝水平方向延伸。本實施形態中,固定體105會支持支持軸構件108,旋轉體110則由從固定體105垂下的支持軸構件108來支持,並以支持軸構件108之軸線方向為中心相對於固定體105可旋轉。
如圖22與圖23所示,旋轉體110具有:將車輪101支持成可旋轉之車輪保持器120、將車輪保持器120支持成可動作之支持塊體115、及配置於支持塊體115與車輪保持器120之間之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車輪保持器120會保持車軸113,並在該車軸113之兩側保持車輪101。而,圖23中,省略車輪之圖示,圖22中,則省略單側之車輪的圖示。本實施形態中,透過搖動軸構件111,車輪 保持器120安裝於支持塊體115,以搖動軸構件111之軸線方向sc2為中心且相對於支持塊體115為可搖動。又,在圖22與圖23所示之例中,旋轉體110更具有:相對於車輪保持器120而安裝成可搖動之制動構件129。制動構件129具有朝與旋轉軸線Ar平行之方向突出的制動突出部129a。藉由制動構件129相對於車輪保持器120搖動,制動突出部129a便可與車輪101卡合,在該狀態下,可限制以旋轉軸線Ar為中心之車輪101的旋轉。
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藉由車輪保持器120之相對於支持塊體115的動作而變形。換言之,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藉由變形,將相對於車輪保持器120之支持塊體115之動作加以吸收,來發揮避震功能。在此,所謂的彈性構造體是意味著一種具有當接受外力時就會變形且當除去該外力時就會至少部分地復原成原本形狀之性質的構造體,因此,不只是橡膠或樹脂等之純彈性材料的塊體,如彈簧或如後述密封氣體之袋般在構造上表現出上述性質之物均可包含於彈性構造體。包含二個彈性構造體125、127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中,從表現優異之避震功能的觀點來看,宜滿足以下之條件a與條件b之至少一方。以下之條件a與條件b可藉由在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之間以材料、構造、配置、可變形量等為不同的方式來構成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而實現。
條件a: 當車輪保持器120之相對於支持塊體115的動作開始時,首先,僅第1彈性構造體125會於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被加壓而變形,當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的動作進而進展時,除了第1彈性構造體125之外,第2彈性構造體127亦會於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被加壓而變形。
條件b:假設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只配置第1彈性構造體125時,使第1彈性構造體125變形而使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會與假設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只配置第2彈性構造體127時,使第2彈性構造體127變形而使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不同。
條件a中,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相對動作時,在相對動作之初期階段,只有第1彈性構造體125變形,只有第1彈性構造體125對抗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另一方面,當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進行時,第2彈性構造體127就會開始變形,則第2彈性構造體127對抗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例如,亦可為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的初期階段,第2彈性構造體127與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之至少一方為非接觸,當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進行時,第2彈性構造體127與車 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之兩方接觸。亦可為在第2彈性構造體127對抗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時,第1彈性構造體125亦隨著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動作而繼續變形,第2彈性構造體127與第1彈性構造體125一起對抗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的相對動作,或是,亦可為第1彈性構造體125已經不對抗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的相對動作。
條件b中,會設定成: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只相對動作預定量時第1彈性構造體125之對抗相對動作的抗力、以及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只相對動作相同量時第2彈性構造體127之對抗相對動作的抗力,會有所不同。
接著,將所圖示之本實施形態之彈性構造體125、127的構成,以及,與彈性構造體125、127之支持相關連之旋轉體110的構成加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第1彈性構造體125是利用橡膠等之彈性體126本身來構成。所圖示之彈性體126具有形成為凹部之承接部126a。車輪保持器120具有朝承接部126a嵌入之支持突起121a。利用支持突起121a與承接部126a的卡合,彈性體126所構成之第1彈性構造體125便可保持於車輪保持器120。彈性體126形成為略圓柱狀,其長邊方向配置成延伸於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而搖動時,彈性體126便會沿著其長邊方向來壓縮。故,第1彈性構造體125對於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搖動的抗 力,不會受到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搖動的進行的影響,而成為大致固定。
接著,針對第2彈性構造體127以及支持第2彈性構造體127之旋轉體110的構成來說明。如圖22與圖23所示,旋轉體110之支持塊體115具有朝上下方向延伸之板狀的支持板部116。另一方面,旋轉體110之車輪保持器120具有:樞接於支持塊體115之保持器基座121、與從保持器基座121之後方朝上方往上延伸的上方延出部122。如圖23所示,上方延出部122配置於與支持塊體115之支持板部116相對面的位置。而,用以保持車輪101之車軸113會保持於車輪保持器120當中保持器基座121與上方延出部122之連接處附近。又,上述之制動構件129樞接於上方延出部122。
本實施形態中,第2彈性構造體127是作為密封氣體之袋而形成。成為袋之材料可由具有伸張性之橡膠或樹脂等來構成。所圖示之例中,第2彈性構造體127是作為密封氣體之樹脂製的袋128而形成。樹脂製袋128為透明或半透明。樹脂製袋128透過未圖示之扣件,由支持塊體115的支持板部116來支持。如圖24所示,樹脂製袋128大略形成為立方體狀,並形成凹部128a、階差部128b、及扣件承接部128c。
凹部128a形成於與車輪保持器120之上方延出部122相對面之側的面。凹部128a朝與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之搖動軸線sc2正交的方向來延伸成直線狀。而,在上方延出部122,與凹部128a相對面之位置形成有凸 部123。凸部123朝與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之搖動軸線sc2正交的方向延伸成直線狀,並在車輪保持器120朝支持塊體115動作時,會與凹部128a抵接。
階差部128b設於與支持板部116相對面之側之面的下方。階差部128b朝與搖動軸線sc2平行之方向延伸成直線狀。又,支持板部116在與階差部128b相對面之位置形成段部117。另一方面,扣件承接部128c會形成內藏有用以將樹脂製袋128固定於支持板部116之扣件(未圖示)的空間。扣件承接部128c內之空間形成有用以承接螺釘等所構成之扣件頭部的階差。
接著,針對如以上構成而成之本實施形態之車輪保持單元100的作用及效果來說明。
首先,本實施形態之車輪保持單元100在可相對動作之支持塊體115與車輪保持器120之間,設有因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而變形的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該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宜為上述條件a,即,當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的動作開始時,首先,僅第1彈性構造體125會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被加壓而變形,當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的動作進而進展時,除了第1彈性構造體125之外,第2彈性構造體127亦會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被加壓而變形。上述嬰兒車10中,在對嬰兒車10之移動負載較小時,例如搭乘嬰兒車之嬰幼兒的月齡較低且在籃部90未放置行李時,利 用第1彈性構造體127,可有效地吸收在行走時之振動或衝撃,便可發揮優秀的避震功能。另一方面,對嬰兒車10之移動負載較大時,例如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的月齡較高且在籃部90有放入較重行李時,就利用與第1彈性構造體125不同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或是,利用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兩方,安定地支持載重並且有效地吸收在行走時之振動或衝撃,便可發揮優秀的避震功能。即,不受到對嬰兒車10之移動負載的大小影響,而可對嬰兒車10賦予優異之搭乘舒適度。
又,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宜為上述條件b,即假設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只配置第1彈性構造體125時,使第1彈性構造體125變形且使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會與假設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間只配置第2彈性構造體127時,使第2彈性構造體127變形而使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只動作相同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不同。即,第1彈性構造體125對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的抗力、以及第2彈性構造體127對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的抗力宜有所不同。上述嬰兒車10中,在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之間,以材料、構造、配置、可變形量等為不同之方式,來適宜設計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藉此可用較高之設計自由度,來對車輪保持單元100賦予期望之避震功能。
進而,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亦可滿足上述之條件a與條件b的兩方。作為一例,當第1彈性構造體125對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的抗力變得比第2彈性構造體127對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的抗力更小時,在嬰兒車10之移動負載較小的情形下,就可利用第1彈性構造體125安定地支持負載,並且利用第1彈性構造體125有效地吸收在行走時之振動或衝撃。又,在嬰兒車10之移動負載較大之情形下,可利用第1彈性構造體125,或是,可利用第1彈性構造體125與第2彈性構造體127來更安定地支持負載並且有效地吸收行走時之振動或衝撃。因此,可非常有效地排除對嬰兒車10之移動負載大小的影響,可對嬰兒車10賦予優異之搭乘舒適度。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第2彈性構造體127構成為密封氣體之袋128。上述第2彈性構造體127亦可藉由調整袋128之形狀或氣體之充填量,適當校正第2彈性構造體127之抗力,特別是隨著變更之進行而來的抗力變化。藉此,可用較高之設計自由度,對車輪保持單元賦予期望的避震功能。
進而,上述實施形態中,成為第2彈性構造體127之袋128形成有延伸成直線狀的凹部128a。且,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其中一方會以凹部128a與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之搖動軸線sc2正交並延伸的方式支持袋128,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另一方則具 有: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時位於凹部128a內的凸部123。因第2彈性構造體127是密封氣體之袋128,可朝各種方向變形,但藉由凹部128a與凸部123之卡合,可變形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會與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另一方維持預定的位置關係,袋128便會進行預定之變形。藉此,便可確保期待之避震效果。又,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5之動作開始前,即使可變形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與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的另一方為非接觸且可變形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與車輪保持器及支持塊體的另一方並未直接地連接,亦可藉由凹部128a與凸部123之卡合,使可變形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與車輪保持器120及支持塊體115的另一方維持預定的位置關係,可安定地確保期待的避震效果。
進而,上述實施形態中,藉由階差部128b與段部117之卡合,可限制支持塊體115之支持板部116上之袋128的偏移,且,亦可抑制朝未預期之方向之樹脂製袋128的變形。藉此,袋128所構成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便可發揮所期待之避震效果。進而,上述實施形態中,在成為第2彈性構造體127之袋128形成有具有階差(突緣)部之扣件承接部128c。利用該扣件承接部128c,袋128便可保持在不易變形之方向,藉此,在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時,袋128之變形會大致固定,並表現出期待之預定的避震功能。
又,在第2彈性構造體127作為密封氣體之袋128 而構成的情形下,在車輪保持器120對支持塊體110動作時,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0其中一方宜從形成於袋128之角部開始朝該袋128接觸。密封氣體之袋128所構成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顯示袋128之角部對於變形之優異耐受性,另一方面,在角部開始變形之後,便可柔軟地變形而敏感地吸收車輪保持器120相對於支持塊體110的動作。因此,可用第2彈性構造體127安定地支持對嬰兒車10所預想之移動負載,進而,支持移動負載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可發揮有效地吸收衝撃或振動的避震功能。
而,彈性構造體125、127中,不限於是密封氣體之袋128的情形,亦可使彈性構造體125、127對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之抗力在彈性構造體125、127之變形開始後,並非固定而會變動。即使是在上述例中,藉由適宜地設定彈性構造體125、127對車輪保持器120與支持塊體115之相對動作之抗力,便可不受到嬰兒車10之移動負載的大小影響,而對嬰兒車10賦予優異之搭乘舒適度。
進而,彈性構造體125、127之至少一者以上露出時,視覺上可聯想到避震功能,便可給予嬰幼兒之保護者安心感。特別是,密封氣體之袋128所構成之第2彈性構造體127可強烈地聯想到避震功能,特別是袋128為透明或半透明時,可更加強烈地聯想到避震功能。
而,本實施形態中,車輪保持單元100構造成為腳輪,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而可旋轉,但並不限於 此。即使是對於旋轉體110與固定體105可相對旋轉、即車輪101不可回旋的車輪保持單元,亦可適用於第1切換構件75與第2切換構件80,且,可獲得第1切換構件75與第2切換構件80帶來的上述作用效果。又,本實施形態中,顯示了車輪保持單元100具有第1切換構件75與第2切換構件80兩方的範例,但不限於此。車輪保持單元100亦可只具有第2切換構件80,在該例中,便可獲得只有第2切換構件80帶來的上述作用效果。
<<切換機構>>
接著,針對切換機構88來說明。
<切換機構之整體構成>
如上所述,切換機構88是根據把手70之位置而自動地切換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可旋轉之狀態與不可旋轉之狀態的機構。特別是本實施形態中,前腳20與後腳21全都設有構造成為腳輪之車輪保持單元100,又切換機構88會根據把手70之位置,使安裝於位在進行方向前方側之腳之車輪保持單元100的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以腳輪軸線Ac為中心的旋轉為可能,且,限制安裝於位在進行方向後方側之腳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以腳輪軸線Ac為中心的旋轉。更具體而言,切換機構88以把手70配置於圖1、圖3、圖5所示之第1位置(背面推壓位置)的狀態,使安裝於前腳20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的旋轉為可能,並且限制安裝於後腳21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 110相對於固定體105的旋轉。另一方面,切換機構88以把手70配置於圖2、圖4、圖6所示之第2位置(相對面推壓位置)的狀態,限制安裝於前腳20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的旋轉,並且使安裝於後腳21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的旋轉為可能。
切換機構88具有:設於把手70且隨著把手70之搖動而可動作之第1切換構件75、支持於後腳21且隨著第1切換構件75之動作而可動作之第2切換構件80、設於車輪保持單元100之鎖定構件130、及將第2切換構件80之動作朝鎖定構件130傳達的傳達器件87。
當中,如上所述,第1切換構件75會構成把手70之一部分。因此,第1切換構件75在把手70搖動於圖1、圖3、圖5所示之第1位置與在圖2、圖4、圖6所示之第2位置之間時,以把手70之搖動軸線為中心而動作,即進行旋轉運動或旋繞運動。而,本實施形態中,把手70之搖動軸線da會與將把手70支持成可搖動之軸構件13的軸線方向da一致。又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1~14所示,由於軸構件13亦貫通第1切換構件75,因此第1切換構件75隨著把手70之搖動,以把手70之搖動軸線da為中心而旋動。第2切換構件80會配置於比第1切換構件75更上方之後腳21上的位置。第2切換構件80可滑動於後腳21上。
第1切換構件75具有:隨著把手70之搖動而動作時,與第2切換構件80抵接之凸輪抵接面76。另一方面,第2切換構件80具有承接凸輪抵接面76的凸輪承接片81。本實 施形態中,不只是重力,賦予勢能構件85會內藏於例如後腳21內(參照圖19),並透過後述中繼構件83,使第2切換構件80沿著後腳21朝下方來賦予勢能。利用來自賦予勢能構件85的勢能,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與第1切換構件75之凸輪抵接面76便可維持於抵接之狀態。且,本實施形態中,隨著把手70之搖動,凸輪抵接面76當中之與凸輪承接片81抵接的位置會變化,藉此對抗賦予勢能構件85之賦予勢能力,第2切換構件80便滑動於後腳21上。
如圖17~19所示,本實施形態中,隨著把手70從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凸輪抵接面76當中與凸輪承接片81抵接的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會從搖動軸線da逐漸分開。故,使把手70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來搖動時,第2切換構件80便會朝向上方而滑動於後腳21上。相反地,使把手70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搖動時,第2切換構件80便會朝向下方而滑動於後腳21上。
而,第1切換構件75之凸輪抵接面76及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設計成主要用以使第1切換構件75小型化。針對第1切換構件75之凸輪抵接面76與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會於後詳述。
隨著第2切換構件80之滑動而動作的鎖定構件130設於車輪保持單元100。如上所述,車輪保持單元100具有:車輪101、將車輪101支持成可旋轉之旋轉體旋轉體110、及安裝於前腳20與後腳21當中之至少一方且以腳輪軸線Ac為中心而將旋轉體110支持成可旋轉的固定體105。進 而,如圖25與圖26所示,鎖定構件130可移動於:限制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旋轉的圖26的鎖定位置、與可使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旋轉之圖25的鎖定解除位置之間。因此,本實施形態之切換機構88根據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的搖動,使鎖定構件130從鎖定解除位置朝鎖定位置或從鎖定位置朝鎖定解除位置來移動。
而,鎖定構件130設計成用以使其動作安定。且,針對鎖定構件130以及保持鎖定構件130之車輪保持單元100的構造於後詳述。
接著針對傳達器件87來說明。傳達器件87設於第2切換構件80與車輪保持單元100之間,並構造成將第2切換構件80之滑動動作朝車輪保持單元100之鎖定構件130傳達,藉此,使鎖定構件130在鎖定位置與鎖定解除位置之間動作。本實施形態中,後腳21內設有中繼構件83。且,中繼構件83與第2切換構件80連接,並與第2切換構件80相對於後腳21的滑動同步地在後腳21內上下移動。傳達器件87具有:其中一端安裝於中繼構件83且另一端安裝於鎖定構件130的線材87b、與線材87b貫通其內部並延伸的筒狀構件87a。如圖19所示,筒狀構件87a之其中一端保持於設於後腳21內之中繼構件83附近位置的保持部84,如圖25與圖26所示,筒狀構件87a之另一端則保持於設於車輪保持單元100之鎖定構件130附近位置的保持部107。該結果,當第2切換構件80相對於後腳21滑動時,線材87b便會移動於筒狀構件87a內,與線材87b之另一端連接之鎖定構件130便會隨 著線材87b之動作移動。
而,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前腳20與後腳21均安裝有:具有作為腳輪之功能的車輪保持單元100。因此,如圖5所示,中繼構件83與前腳用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間設有一個傳達器件87,在中繼構件83與後腳用之車輪保持單元100之間設有另外一個的傳達器件87。又,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大致上以在寬度方向中心朝前後方向延伸之面為中心而構造成左右對稱。故,成為切換機構88之第1切換構件75、第2切換構件80及中繼構件83、前腳用之傳達器件87、前腳用之車輪保持單元100、後腳用之傳達器件87、以及後腳用之車輪保持單元100都會設於左右方。
<第1切換構件之凸輪抵接面與第2切換構件之凸輪承接片>
在此,主要參照圖16~圖21,並且針對第1切換構件75之凸輪抵接面76與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來進而詳述。
如上所述,隨著把手70之搖動,凸輪抵接面76當中與凸輪承接片81抵接之位置有所變化,藉此,利用賦予勢能構件85朝向第1切換構件75推壓之第2切換構件80便會滑動於後腳21上。如圖17~19所示,本實施形態中,隨著把手70從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凸輪抵接面76當中與凸輪承接片81抵接的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會從搖動軸線da逐漸分開。故,使把手70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搖動 時,第2切換構件80將朝向上方來滑動於後腳21上。相反地,使把手70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搖動時,第2切換構件80將朝向下方來滑動於後腳21上。
又,本實施形態中,凸輪承接片81當中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的位置亦隨著把手70之搖動而變化。如圖17~圖21所示,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朝固定方向來搖動時,凸輪承接片81當中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的位置會從凸輪抵接面76之移動路徑之上游側往下游側來變化。亦即是,凸輪承接片81當中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的位置會與和把手70一起動作之凸輪抵接面76朝相同的固定方向來移動。根據上述本實施形態,如圖17所示,在把手70配置於第1位置之狀態下,可令第1切換構件75之凸輪抵接面76配置於只與在把手70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搖動的期間接觸到的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的部位當中的一部分相對面的位置,且,如圖21所示,在把手70配置於第2位置之狀態下,可令凸輪抵接面76配置於只與在把手70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搖動的期間接觸到的凸輪承接片81的部位當中的一部分相對面的位置。
即,凸輪承接片81當中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的位置沒有變化時,例如,使第1切換構件75更具有圖21中二點鏈線所示之部分,便需要將第1切換構件75之凸輪抵接面76製作得更長。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便可將容易複雜化之切換機構88的第1切換構件75小型輕量化,以結果而論,便可實現嬰兒車10之小型輕量化。特別是把手70之搖動軸 線da的附近會配置與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或布片支持單元40及布片150之傾斜動作等相關連的構成,空間上的空缺較少。實際上如圖12所示,第1切換構件75之正後方設有狀態維持機構35之操作構件35b。所圖示之例中,與該操作構件35b之干涉會產生,故,實質上無法設置圖21中二點鏈線所示的延長部分。即,本實施形態之凸輪抵接面76與凸輪承接片81之構成不只是嬰兒車10之小型化且輕量,亦可使嬰兒車10之整體的設計自由度提升。
作為上述構成之具體例,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是與凸輪抵接面76相同地可利用面,更具體而言,利用曲面、平面、折面等來構成。另一方面,如所圖示之例,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亦可具有:朝向第1切換構件75之凸輪抵接面76而突出之至少二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該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會配置於沿著伴隨把手70搖動之凸輪抵接面76之移動路徑而分開的位置,根據把手70之搖動位置,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便可變化。具有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之凸輪承接片81的設計與製作並非在凸輪承接片81之整體,而是只在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之位置才會要求較高的精度。因此,便可容易地進行凸輪承接片81之製作。
而,所圖示之例中,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是由延伸成線狀之單一凸輪承接片81來形成,但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亦可分離地來設置。
又,把手70配置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某一 位置時,凸輪抵接面76宜與沿著該凸輪抵接面76之移動路徑相鄰之二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同時地接觸。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第2切換構件80利用賦予勢能構件85而朝向第1切換構件75來賦予勢能。另一方面,凸輪承接片81當中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的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會隨著與把手70一起動作之凸輪抵接面76之往固定方向的移動而有所變化。因此,藉由設有凸輪抵接面76同時地與相鄰之二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接觸的時點,在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變動時,可避免第1切換構件75與第2切換構件80因賦予勢能構件85而碰撞的情形。又,把手70在可搖動範圍內朝其中一方向搖動與朝另一方向搖動時,即,把手70從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時與從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時,均不會產生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往凸輪抵接面76碰撞所帶來的衝撃、或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與凸輪抵接面76之端部76a、76b接觸且越過所帶來的衝撃,可確保把手70順利的搖動動作。
特別是所圖示之本實施形態中,第2切換構件80之凸輪承接片81具有:二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而該二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是在把手70從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移動時,位於凸輪抵接面76之移動路徑之上游側的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與位於下游側的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且,在圖17所示之把手70配置於第1位置之狀態下,凸輪抵接面76會在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及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當中只與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相對面且與第1 凸輪承接突出部82a接觸。又,在圖21所示之把手70配置於第2位置之狀態下,凸輪抵接面76會在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及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當中只與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相對面且與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接觸。根據上述本實施形態,由於凸輪承接片81之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的位置會跟隨凸輪抵接面76之移動而變化,因此便可使凸輪抵接面76之長度變短。即,可將容易複雜化之切換機構88之第1切換構件75小型輕量化,以結果而論,便可實現嬰兒車10之小型輕量化。總之,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凸輪抵接面76與凸輪承接片81之構成可使嬰兒車10整體的設計自由度提升。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把手70配置於位於圖17之第1位置與圖21之第2位置之間之圖18所示的第1中間位置時,凸輪抵接面76會與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及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6b之兩方相對面且只與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接觸。另一方面,把手配置於位於圖18之第1中間位置與圖21之第2位置之間之圖20所示的第2中間位置時,凸輪抵接面76會與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及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之兩方相對面且只與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接觸。根據上述本實施形態,可設有凸輪抵接面76同時地與相鄰之二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接觸的時點。即,把手70配置於位於圖18之第1中間位置與圖20之第2中間位置之間之圖19所示的位置時,凸輪抵接面76可與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及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之兩方接觸。根據上述本實施 形態,如上所述,與凸輪抵接面76接觸之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變動時,不會產生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往凸輪抵接面76碰撞所帶來的衝撃、或凸輪承接突出部82a、82b與凸輪抵接面76之端部76a、76b接觸且越過所帶來的衝撃,可確保把手70之順利的搖動動作。
而,為實現如以上之凸輪抵接面76與凸輪承接片81,本實施形態中,沿著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之搖動軸線da來觀察時,從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之搖動軸線da到凸輪抵接面76之各位置的直線距離La會從把手70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搖動時之移動方向前方側的凸輪抵接面76上其中一端76a朝向移動方向後方側之凸輪抵接面上另一端76b,逐漸地變長,且,把手70朝圖21所示之第2位置來配置時,從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之搖動軸線da到第2凸輪承接突出部82b之直線距離Lb會比從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之搖動軸線da到第1凸輪承接突出部82a之直線距離Lc更短。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沿著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之搖動軸線da來觀察時,從把手70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之搖動軸線da到凸輪抵接面71各位置的直線距離La會從把手70從可搖動範圍內其中一側往另一側搖動時之移動方向前方側的凸輪抵接面76上其中一端76a朝向移動方向後方側之凸輪抵接面上另一端76b逐漸地變長,且,如圖16所示,沿著與把手70之搖動軸線da平行之方向的凸輪抵接面76的寬度w會從凸輪抵接面76上其中一端76a朝向移動方 向後方側之凸輪抵接面76上另一端76b逐漸地變寬。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在距離側面視點下把手70之搖動軸線da之直線距離La變長的凸輪抵接面76上的位置時,凸輪抵接面76之寬度w會變寬。當從把手70之搖動軸線da到凸輪抵接面76上之某一位置之直線距離La變長時,凸輪抵接面76之該位置朝凸輪承接片81抵接之際,來自使凸輪承接片81朝向凸輪抵接面76賦予勢能的賦予勢能構件85的賦予勢能力便變得更大。且,由於距離把手70之搖動軸線da之直線距離La愈長之位置的凸輪抵接面76的寬度w愈寬,因此可將來自賦予勢能構件85之更大的賦予勢能力用凸輪抵接面76當中寬度更寬的部位來承接。即,不需使凸輪抵接面76之大小超過必要以上,便可謀求第1切換構件75與嬰兒車10之小型輕量化。又,可使隨著把手70的搖動之第1切換構件75與第2切換構件80的相對動作變得更順利。
<鎖定構件及車輪保持單元>
接著,主要參照圖25~圖27,並且針對軸構件130及車輪保持單元100當中與鎖定構件130相關連的部分來說明。
如上所述,鎖定構件130可移動於:限制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之旋轉之圖26的鎖定位置、與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可旋轉之圖25的鎖定解除位置之間。如圖25與圖26所示,固定體105形成有:朝一方向延伸並且在與旋轉體105相對面之前述一方向之其中一側開口的收容部106。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106朝上下方向延伸,並朝向上下方向之下方來開口。另一方面,在可與固定體105 之收容部106於一方向相對面的位置,旋轉體110之支持塊體115形成有卡合凹部114。
鎖定構件130使其長邊方向沿著一方向並配置於收容部106內,且可滑動於收容部106內。鎖定構件130在收容部106內朝一方向之另一側移動的位置是圖25所示之鎖定解除位置,鎖定構件130在鎖定解除位置橫跨其全長地位於固定體105之收容部106內。因此,鎖定構件130處於鎖定解除位置時,鎖定構件130不會限制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的旋轉。另一方面,鎖定構件130在收容部106內朝一方向之其中一側移動的位置是圖26所示之鎖定位置,鎖定構件130在鎖定位置,其之其中一側端會朝收容部106外延伸出去。此時鎖定構件130之其中一側端會延伸進入旋轉體110之卡合凹部114內。因此,鎖定構件130處於鎖定位置時,鎖定構件130便會限制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的旋轉。
如圖25與圖26所示,固定體105之收容部106內,成為鎖定構件130其中一側的位置配置有壓縮彈簧103。該壓縮彈簧103在收容部106其中一側端面與鎖定構件130之間被壓縮,藉此從一方向之另一側朝其中一側來對鎖定構件130賦予勢能。如上所述,鎖定構件130連接有傳達器件87之線材87b。且,藉由線材87b隨著把手70的搖動而移動,鎖定構件130對抗壓縮彈簧103之賦予勢能力而被往上拉,鎖定構件130便從鎖定位置朝鎖定解除位置移動。另一方面,藉由線材87b隨著把手70的搖動而移動,鎖定構件130 藉由壓縮彈簧103之賦予勢能力被往下壓,鎖定構件130便從鎖定解除位置朝鎖定位置來移動。
然而,本實施形態之鎖定構件130包含有承接壓縮彈簧103之一方向其中一側端的彈簧承接面131a,此外,鎖定構件130具有比彈簧承接面131a更朝一方向另一側延伸出去並位於壓縮彈簧103側邊的彈簧側延出部135。如圖25所示,鎖定構件130在收容部106內朝一方向其中一側滑動而處於鎖定解除位置時,彈簧側延出部135之長度便會比在彈簧承接面131a與收容部106其中一側端面之間所壓縮之壓縮彈簧103的長度更短一些。上述鎖定構件130藉由利用配置壓縮彈簧103之區域而不使在收容部106之一方向上的長度變長,即可使其全長變長。即,不使車輪保持單元100大型化與重量化,便可使鎖定構件130變長。且,藉由使鎖定構件130變長,即使將用以確保鎖定構件130確實滑動的間隙設置於鎖定構件130與收容部106之間,亦可有效地抑制在收容部106內之鎖定構件130的晃動,便可實現鎖定構件130之順利的滑動動作。藉此,便可更加確實地實行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可旋轉之狀態與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不可旋轉之狀態的切換。
又,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7所示,彈簧側延出部135具有:一對側壁部136、與連結一對側壁部136間之連結壁部137。壓縮彈簧103之至少一方向其中一側的部分會由彈簧側延出部135從三方來包圍。因此,隨著鎖定構件130之在收容部106內之滑動的壓縮彈簧103的壓縮與膨脹則利 用彈簧側延出部135來引導。藉此,鎖定構件130在收容部106內之滑動動作便會更加安定。例如,鎖定構件130從鎖定位置朝鎖定解除位置移動時,壓縮彈簧103便承接壓縮力,此時亦可有效地防止壓縮彈簧103屈曲而朝與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藉此,鎖定構件130在收容部106內之滑動動作便更加安定。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5~圖27所示,鎖定構件130具有:形成彈簧承接面131a且與彈簧側延出部135連接的基部131、以及比與基部131連接之基部131更朝一方向其中一側延伸出去的車輪側延出部141。且,傳達器件87之線材87b之端部安裝於基部131。又,車輪側延出部141具有:一對側壁部142、與連結一對側壁部142間之連結壁部143。上述鎖定構件130藉由確保其全長,可實現收容部106內之順利的滑動,並且可輕量化。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25~圖27所示,車輪側延出部141在一方向其中一側端具有前端尖細之前端錐部141a。根據上述鎖定構件130,鎖定構件130其中一側端可從固定體105之收容部106延伸出去,並在旋轉體110之卡合凹部114朝內順利地進入。即,可使鎖定構件130之從鎖定解除位置朝鎖定位置的滑動變得更加順利。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25~圖27所示,除了鎖定構件130之車輪側延出部141的前端錐部141a,卡合凹部114更具有在一方向其中一側端前端尖細的底錐部114a。根據上述車輪保持單元100,可使鎖定構件130之從 鎖定解除位置朝鎖定位置的滑動變得順利,並且使鎖定構件130處於鎖定位置時之鎖定構件130與卡合凹部114之間的間隙變少。因此,可從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可旋轉之狀態朝限制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之旋轉的狀態順利地轉移,並且可有效地防止在這之後的旋轉體110相對於固定體105的晃動。藉此,便可實現嬰兒車10之安定的行走。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25~圖27所示,壓縮彈簧103是壓縮線圈彈簧,且,在形成彈簧承接面131a之鎖定構件130的基部131安裝其中一方端部的線材87b貫通壓縮線圈彈簧103而延伸。根據上述車輪保持單元100,隨著鎖定構件130之在收容部106內之滑動的壓縮線圈彈簧103的壓縮與膨脹是利用線材87b與彈簧側延出部135來引導。因此,鎖定構件130之在收容部內的滑動動作便更加安定。
而,本實施形態中,已顯示了鎖定構件130透過傳達器件並隨著把手70之動作而自動地動作的範例,但不限於此,鎖定構件130及與鎖定構件130相關連之車輪保持單元100的構成可適用於以手動來動作之車輪保持單元,且在這樣的例子中亦可發揮上述鎖定構件130及與鎖定構件130相關連之車輪保持單元100的構成帶來的作用效果。
<<布片150>>
接著,主要參照圖1、圖2及圖28~圖30,針對支持於布片支持單元40上之布片150來說明。如圖28所詳示,布片150 整體地以沿著前後方向來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面為中心而成為大致對稱的構成。
如圖1、圖2及圖28~圖30所示,布片150具有:座面部156、與座面部156連接且位於座面部156後方之靠背部157、從座面部156朝兩側邊延伸出去之左右的側面部160、及從靠背部157延伸出去之左右的上方側面部167。座面部156主要支持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的臀部。另一方面,靠背部157配置於與嬰幼兒背部相對面的位置。側面部(第1側面部)160與上方側面部(第2側面部)167則構成位於嬰幼兒側邊之側壁部。又,布片150更具有連接於成為靠背部157之從座面部156分開之上方之位置的上方部169。如圖4所示,上方部169將左右之上方側面部167連結,並具有作為頭靠之功能。
如上所述,座面部156主要是利用布片支持單元40之座面部支持元件50來支持。如圖28所示,座面部156在其後緣部與靠背部157連接,在一對側緣部與個別對應之側的側面部160連接。靠背部157主要是利用布片支持單元40之靠背部支持元件60來支持。如圖28所示,靠背部157在俯視視點下,會大致成為矩形形狀其中一方的短邊為曲線狀的倒角形狀。靠背部157會配置成整形成該曲線狀的緣部從座面部156朝後方或上方分開。
靠背部157在其下緣部與座面部156之後緣部連接。靠背部157與座面部156例如藉由縫合而彼此連接,此時,靠背部157與座面部156之連接處由延伸成線狀之縫製 線來區劃。隨著嬰兒車本體11之傾斜動作或折疊動作,布片150之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會彼此接近。此時,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以縫製線所構成之線狀連接處為搖動軸線可相對地搖動。
靠背部157之直線狀一對側緣部連接有各上方側面部167。
又,靠背部157之曲線狀上緣部連接有具有作為頭靠之功能的上方部169。一對上方側面部167支持於布片支持單元40之側邊支持元件45,上方部169由布片支持單元40之上方支持元件41來支持。圖28所示之例中,一對上方側面部167與上方部169利用相同材料而構造成一體。該例中,一對上方側面部167與上方部169例如藉由縫合而與靠背部157連接。此時,上方側面部167以及上方部169與靠背部157之連接處會利用延伸成略U字狀之縫製線來區劃。如上所述,上方支持元件41相對於靠背部支持元件60而可搖動。隨著上方支持元件41之相對於靠背部支持元件60的搖動,上方部169便會以縫製線所構成之線狀連接處為搖動軸線,相對於靠背部157而搖動。
另一方面,由圖1與圖2可理解到,側邊支持元件45不依靠傾斜動作便相對於利用靠背部支持元件60所區劃之面維持成立起之狀態。因此,不依靠傾斜動作而由側邊支持元件45支持之上方側面部167便會在倚靠於靠背部157之嬰幼兒側邊立起。上方側面部167在將位於嬰幼兒頭部側邊之上方具有較寬之寬度。另一方面,在與座面部156接近 之下方具有較窄之寬度,由圖29與圖30可理解到,是構造成不妨礙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的接近。
座面部156、靠背部157、上方側面部167及上方部169可與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直接接觸。故,座面部156、靠背部157、上方側面部167及上方部169會使用具有緩衝性之布材來構成,例如可使用將具有緩衝性之海綿等之材料以二片布料來包夾的布材、或具有緩衝性之布料本身構成的布材來構成。又,用於座面部156、靠背部157、上方側面部167及上方部169之布材亦可包含補強板等來補強。又,考慮到清洗布片150,布片150宜固定成可從嬰兒車本體11取下。可使用安裝於布片150之各位置的鈕扣等公認的連結件來實現布片150之朝嬰兒車本體11的固定。
接著,針對左右之側面部160來詳述。如圖28~圖30所示,各側面部160具有:連接於座面部156之側面本體部161、以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與所對應之側的上方側面部167之背面相對面的位置且與側面本體部161、靠背部157及上方側面部167之至少一方連接的側面連結部165。考慮到外觀面,宜為不依靠傾斜狀態,即,即使在如圖2與圖30所示的靠背部157相對於座面部156在最倒下之狀態時,側面本體部161之後方側之緣部亦延伸到與上方側面部167之背面相對面的位置為止,換言之,側面連結部165位於上方側面部167及/或靠背部157之背面側,不會露出於與嬰幼兒相對面之側。而,在此,將與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相對面之表面相反側的面稱為「背面」。
所圖示之例中,左側之側面部160之側面連結部165與靠背部157之左側側緣部連接,右側之側面部160之側面連結部165與靠背部157之右側側緣部連接。又所圖示之例中,左側之側面部160之側面連結部165在靠背部157及左側之上方側面部167之連接處從背面側來連接,右側之側面部160之側面連結部165在靠背部157與右側之上方側面部167之連接處從背面側來連接。各側面部160之側面連結部165亦可與靠背部157所對應之側的側緣部及所對應之側的上方側面部167的兩方重疊地來縫合。另一方面,所圖示之例中,左側之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與座面部156之左側側緣部連接,進而,與靠背部157下方部分之左側側緣部來連接。同樣地,右側之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與座面部156之右側側緣部連接,進而,與靠背部157下方部分之右側側緣部來連接。各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亦可與座面部156及靠背部157所對應之側的側緣部重疊地縫合。
所圖示之例中,各側面部160在其側面本體部161與側面連結部165,會與座面部156及靠背部157連續地連接。特別是所圖示之例中,各上方側面部167與靠背部157之連接處下方端的位置會與側面部160之朝靠背部157之連接緣當中側面本體部161與側面連結部165之分界的位置為一致。
而,從有效地防止側面部160朝寬度方向內側傾倒,或是在寬度方向外側變形而朝寬度方向擴張之情形的 觀點來看,側面部160之側面連結部165宜比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更容易變形。作為一例,宜將側面部160之側面連結部165使用比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更容易變形之布料來形成。具體而言,亦可以與上述座面部156、靠背部157、上方側面部167及上方部169相同地具有緩衝性之材料來構成側面本體部161,並以單純的布料來構成側面連結部165。
側面本體部161保持成從座面部156豎起之姿勢,並與搭乘嬰兒車10之嬰幼兒從側邊相對面。由此點看來,可與嬰幼兒接觸之側面本體部161宜使用具有緩衝性之材料來形成。例如,宜使用以二片布料包夾具有緩衝性之海綿等材料的布材等具有自立性之布材來構成側面本體部161。
又,如圖28~圖30所詳示,各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形成有第1折痕162a與第2折痕162b。如圖28~圖30所詳示,折痕162a、162b會大致依循以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之搖動軸線之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的連接處側端為中心的放射線路徑來延伸。側面本體部161利用二道折痕162a、162b區劃成:與座面部156連接之第1部分161a、與側面連結部165連接之第3部分161c、及配置於第1部分161a與第3部分161c之間的第2部分161b。
折痕162a、162b是比側面本體部161之其他處更容易變形且延伸成線狀的區域。所圖示之例中,折痕162a、162b作為形成於具有緩衝性之布材的縫製線來形成。又, 作為縫製線以外之形態,亦可利用並排成線狀而形成之貫通孔、或熱壓縮之線,來形成折痕162a、162b。
如圖28~圖30所詳示,各側面部160之背面側個別設有補強構件163a、163b、163c。補強構件163a、163b、163c是利用比側面本體部161更不易變形之材料,例如由聚丙烯之樹脂所形成之板狀構件,且個別地安裝於各側面本體部161之第1~第3部分161a、161b、161c。
此外,如圖28所示,布片150更具有:從上方側面部167與上方部169之靠背部157分開之外緣部延伸出去的罩體170。如圖1與圖2所示,罩體170構成為將靠背部157、上方側面部167及上方部169的背面之一部分覆蓋隱藏。又,與上方側面部167背面相對面地來配置之側面部160的側面本體部161及側面連結部165之一部分會利用罩體170來覆蓋。而,罩體170之圖示在圖29及圖30被省略。
然而,如圖28所示,布片150之側面部160設有:可取下地與布片支持單元40連結之連結件153。連結件153設於側面本體部161當中之第3部分161c。特別是所圖示之例中,連結件153安裝於第3部分161c背面,並配置於從座面部156及靠背部157分開之側的成為第3部分161c緣部(上緣部)附近且側面連結部165附近的位置。另一方面,布片支持單元40當中在傾斜動作時相對於本體框15相對搖動的構件設有可與該連結件153卡合之連結件46。布片150與布片支持單元40透過連結件153、46來彼此連結。一對連結件153、46可由鈕扣、環扣、勾與環、魔鬼氈來構成。
如圖8、圖9、圖10及圖11所示,所圖示之例中,布片支持單元40之側邊支持元件45安裝有連結件46。側邊支持元件45當中設有連結件46的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會配置於從側邊支持元件45之朝本體框15之搖動軸線sc1的前下方連結部45a偏移的位置且成為搖動軸線sc1附近的位置。又,如圖8與圖9所示,側邊支持元件45當中設有連結件46的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在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上方搖動之狀態下是位於比該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的搖動軸線SC1更上方,且在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後方搖動之狀態下是位於比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之搖動軸線sc1更後方。進而,側邊支持元件45當中設有連結件46的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上方搖動之狀態比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後方搖動之狀態位於更前方且更上方。
接著,針對如以上構成而成之本實施形態之布片150的作用與效果來說明。
首先,根據本實施形態,布片150之側面部160與布片支持單元40透過連結件46、153可取下地連結。因此,如圖1與圖2,或是,如圖29與圖30所示,可有效地抑制隨著嬰兒車本體11之傾斜動作等而朝寬度方向內側傾倒或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張之情形。即,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有效地防止側面部160朝內側傾倒而側面部160從嬰兒車本體11分開的情形。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在布片150與嬰兒車 本體11之間夾入衣服等的情形。又,朝內側傾倒之側面部160在嬰幼兒搭乘嬰兒車10時,亦會阻礙嬰幼兒乘坐於座面部156。故,藉由防止側面部160朝內側傾倒,可安定且容易地使嬰幼兒適切地搭乘嬰兒車10。進而,欲防止側面部160朝內側傾倒,外觀上而言亦以此為佳。此外,由於可有效地防止側面部160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張,因此在嬰兒車本體11之折疊動作時與展開動作時,可有效地避免側面部160干涉嬰兒車本體11。藉此,可安定地實施嬰兒車10之折疊操作與展開操作。
又同時,連結件46會設於布片支持單元40當中在傾斜動作時相對於本體框15相對搖動之構件,具體而言就是側邊支持元件45。因此,布片150之側面部160中透過連結件46、153而與側邊支持元件45連接之部分與至少其附近的部分可隨著嬰兒車10之布片支持單元40的傾斜動作而動作。因此,藉由適宜地設定連結件46、153之安裝位置,側面部160便可相對於因傾斜動作而移動之靠背部157常時配置於適切的位置。藉此,可充分抑制布片之側面部朝寬度方向內側之傾倒或朝寬度方向外側之擴張,並且布片之側面部便可相對於靠背部位於適當的位置。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側邊支持元件45當中設有連結件46之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會配置於從側邊支持元件45之往本體框15之搖動軸線sc1的前下方連結部45a偏移的位置且成為搖動軸線sc1附近的位置。因此,可將側面部160相對於靠背部157適當地配置,另一方面,隨 著靠背部157之傾斜動作,側面部160之安裝有連結件153的部位會大幅移動,可更安定地防止側面部160當中設有連結件153之部位以外的部分,例如側面部160當中與座面部156連接之部分及設有連結件153的部分之間的部分,更詳而言之即是側面本體部161之第2部分161b朝寬度方向內側或外側傾倒。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與圖9所示,側邊支持元件45當中設有連結件46之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在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上方搖動之狀態下是位於比該側邊支持元件45之相對於本體框15的搖動軸線SC1更上方,且在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後方搖動之狀態下是位於比側邊支持元件45之相對於本體框15之搖動軸線sc1更後方。進而,側邊支持元件45當中設有連結件46之部位在嬰兒車10之側面視點下,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上方搖動之狀態,會比側邊支持元件45相對於本體框15朝後方搖動之狀態位於更前方且更上方。因此,靠背部157相對於座面部156會豎起,在嬰幼兒坐於布片150上之狀態下,側面部160會相對地朝前方移動並朝上方上拉。藉此,利用側面部160,可將坐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從側邊適當地保護。另一方面,在靠背部157相對於座面部156傾倒且嬰幼兒安睡於布片150上之狀態下,側面部160會相對地朝後方移動。藉此,利用側面部160與上方側面部167,便可將安睡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從側邊適當地保護。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1之布片150側壁的部分會分割成:從座面部156側延伸出去之側面部160、與從靠背部157延伸出去之上方側面部167。因此,如圖1與圖2或是圖29與圖30所示,隨著嬰兒車本體11之傾斜動作等,從靠背部157傾倒之狀態豎起時,側面部160與上方側面部167便可相對地移動。故,可有效地抑制側面部160例如朝寬度方向內側傾倒,或是招致朝寬度方向的某種變形而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張的情形。
又,側面部160利用配置於從背面側與上方側面部167相對面之位置的側面連結部165與靠背部157連接。故,布片150之裝卸較容易。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側面連結部165是由比側面本體部161之材料更容易變形之材料來構成。根據上述布片150,隨著嬰兒車本體11之傾斜動作或折疊動作,布片150之靠背部157相對於座面部156之傾斜角度變化時,連結靠背部157與座面部156之側面部160是在位於上方側面部167之背面側的側面連結部165變得容易變形,便可抑制在側面本體部161的變形。藉此,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接近且上方側面部167與側面部160相對移動時,可有效地防止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朝寬度方向內側傾倒或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張。
進而,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側面部160會通過座面部156及靠背部157之連接處側邊端的位置並透過延伸成線狀之連接處將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連接。故,在搭乘 嬰兒車10之嬰幼兒腰部分附近的位置,可防止布片150形成有孔或間隙,在安全面上以此為佳。
進而,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側面連結部165與靠背部157之連接處,以及,側面連結部165與側面本體部161之分界大致會沿著以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之搖動軸線為中心之放射線的一條軌跡來延伸。因此,隨著嬰兒車本體11之傾斜動作或折疊動作,布片150之靠背部157相對於座面部156之傾斜角度變化時,將靠背部157與座面部156連結之側面部160在位於上方側面部167之背面側之側面連結部165便容易變形。藉此,可更加有效地防止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朝寬度方向內側傾倒或朝寬度方向外側擴張。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側面部160之側面本體部161形成有第1折痕162a與第2折痕162b。且,這些折痕162a、162b大致朝以座面部156與靠背部157之搖動軸線為中心之放射線狀來延伸。例如嬰兒車10折疊時,靠背部157與座面部156非常接近之情形下,側面部160不只在側面連結部165變形,亦在第1折痕162a與第2折痕162b折曲,使第1部分161a、第2部分161b及第3部分161c重疊而側面本體部161便可折疊。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嬰兒車10折疊時之側面部160朝寬度方向內側的傾倒及朝寬度方向外側的擴張。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側面本體部161之第1~第3部分第1部分161a、161b、161c之各部分,設有補強構件163a、163b、163c。利用該補強構件163a、163b、163c,亦可有效地防止在靠背部157傾斜時或嬰兒車10折疊時之 側面部160朝寬度方向內側的傾倒及朝寬度方向外側之擴張。特別是,設於第3部分161c之補強構件163c會配置於連結件153的附近。因此,即使側面部160隨著側邊支持元件45之動作而動作,利用位於連結側邊支持元件45與側面部160之連結件46、153之附近的補強構件163c,亦可有效地防止側面部160朝側面部160之寬度方向內側的傾倒及朝寬度方向外側的擴張。
<<籃部90>>
接著,主要參照圖5、圖7、圖31及圖32,並且針對籃部90來說明。籃部90安裝於嬰兒車本體11,且支持於布片支持單元40下方的位置。如圖5所示,籃部90具有:底面91、前表面93、後表面92、及延伸於前表面93與後表面92之間的一對側面94。當中,底面91包含有底板96。又,後表面92包含有底板96之後方部分,即所圖示之例中與後方緣連接之後板97。底板96與後板97亦可個別用布材來被覆且包含於底面91與後表面92。後板97相對於底板96會以朝寬度方向延伸之軸線db為中心而可搖動。如圖5所示,前表面93或側面94之前方部分,與側面94之中間部分會與嬰兒車本體11連接。結果,籃部90之後方部分會露出於布片支持單元40之後方且開口。
圖31與圖32中,圖示有底板96與後板97。圖31所示之具體例中,底板96之上表面(成為籃部90內側之面)的後方部分與連接材98會利用沿著寬度方向之縫線98a,彼此連接,且,後板97之前表面(成為籃部90內側之面)的下方 部分與連接材98利用沿著寬度方向之縫線98a彼此連接。底板96與後板97會使用例如持有某種程度之剛性且可自立之材料來形成,連接材98可由例如布料般具有柔軟性之材料來形成。藉此,底板96與後板97彼此連接且可彼此相對地搖動。
又,設有安裝於底板96與後板97且延伸於底板96與後板97之間的賦予勢能構件99。賦予勢能構件99會賦予籃部90之後表面92從底面91朝後方傾倒的勢能。圖32所示之具體例中,賦予勢能構件99是例如橡膠所構成之彈性材,以伸張之狀態將其中一方端部安裝於底板96且將另一方端部安裝於後板97,藉此產生賦予勢能力。
如以上所示,本實施形態之90中,利用賦予勢能構件99,會賦予籃部90之後表面92從底面91朝後方傾倒的勢能。因此,由於籃部90之後表面92朝後方展開,便可使行李之出入容易化。又,由於容易目視籃部90之內部,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忘記從籃部90取出行李。進而,由於可有效地防止忘記取出行李,因此便可有效地防止因忘記取出行李而阻礙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的情形。
又,如圖5所示,側面94之上緣會形成為側面補強緣94a,在前表面93與後表面92之間維持成緊繃之狀態。由於籃部90之側面94會緊繃且不會朝內側傾倒,因此便可使行李之出入容易化。又,由於容易目視籃部90之內部,便可有效地防止忘記從籃部90取出行李。進而,由於可有效地防止忘記取出行李,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因忘記取出行 李而阻礙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的情形。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嬰兒車本體11構造成可折疊。且,如圖7所示之嬰兒車本體11在折疊時之側面視點下,籃部90之後表面92便可利用來自賦予勢能構件99之勢能,以嬰兒車本體11展開時之上緣位於比嬰兒車本體11展開時之下緣更下方的方式傾斜。折疊上述嬰兒車10時,收納於籃部90內之行李會藉由後表面92之傾斜,從籃部90內自動地退出。由此點來看,亦可有效地防止忘記從籃部90取出行李,便可有效地防止因忘記取出行李而阻礙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的情形。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圖7所示之嬰兒車本體11在折疊時之側面視點下籃部90之底面91可以嬰兒車本體11展開時之後緣比嬰兒車本體11展開時之前緣位於更下方的方式傾斜。折疊上述嬰兒車10時,收納於籃部90內之行李藉由底面91之傾斜而從籃部90內自動地退出。從此點來看,亦可有效地防止忘記從籃部90取出行李,便可有效地防止因忘記取出行李而阻礙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的情形。
100‧‧‧車輪保持單元
101‧‧‧車輪
105‧‧‧固定體
110‧‧‧旋轉體
111‧‧‧搖動軸構件
115‧‧‧支持塊體
116‧‧‧支持板部
120‧‧‧車輪保持器
121‧‧‧保持器基座
122‧‧‧上方延出部
127‧‧‧第2彈性構造體
128‧‧‧袋
129‧‧‧制動構件
129a‧‧‧制動突出部

Claims (12)

  1. 一種車輪保持單元,具有:車輪;車輪保持器,將前述車輪支持成可旋轉;支持塊體,將前述車輪保持器支持成可動作;及第1彈性構造體與第2彈性構造體,至少部分地配置於前述支持塊體與前述車輪保持器之間,並藉由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的動作而變形;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及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是彼此分開配置,又,當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的動作開始時,首先,僅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會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被加壓而變形,而當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進一步動作時,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會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被加壓而變形。
  2. 如請求項1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會與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前述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有所不同。
  3. 一種車輪保持單元,具有:車輪;車輪保持器,將前述車輪支持成可旋轉;支持塊體,將前述車輪保持器支持成可動作;及第1彈性構造體與第2彈性構造體,至少部分地配置於前述支持塊體與前述車輪保持器之間,並藉由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的動作而變形;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及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是彼此分開配置,又,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會與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前述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有所不同。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1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會比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 前述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更小。
  5.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前述車輪保持器被前述支持塊體支持而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成為可搖動。
  6.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是已密封氣體之袋。
  7. 如請求項6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前述袋形成有延伸成線狀的凹部,且,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其中一方具有在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動作時會位於前述凹部內的凸部。
  8. 如請求項6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動作時,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其中一方會從形成於前述袋之角部開始朝該袋接觸。
  9. 如請求項6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是露出的。
  10.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假設在前述車輪保持器與前述支持塊體之間只配置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時,使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變形而使前述車輪保持器相對於前述支持塊體只動作預定量所需要之力量的大小,在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之變形開始後並非固定。
  11.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車輪保持單元,其中前述第2彈性構造體是露出的。
  12. 一種嬰兒車,具有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車輪保持單 元。
TW103121035A 2013-07-04 2014-06-18 車輪保持單元及嬰兒車 TWI611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1068A JP6165527B2 (ja) 2013-07-04 2013-07-04 車輪保持ユニットおよび乳母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5885A TW201505885A (zh) 2015-02-16
TWI611964B true TWI611964B (zh) 2018-01-21

Family

ID=52251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1035A TWI611964B (zh) 2013-07-04 2014-06-18 車輪保持單元及嬰兒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65527B2 (zh)
KR (1) KR102246596B1 (zh)
CN (1) CN104276200B (zh)
TW (1) TWI6119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3398B2 (ja) 2019-06-13 2023-03-06 ワンダーランド スイツァーランド アーゲー 車輪付搬送装置
JP6957051B2 (ja) * 2020-02-20 2021-11-02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CN114379639A (zh) * 2020-10-22 2022-04-22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轮组刹车机构及婴儿车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7503A (ja) * 2000-04-10 2001-10-16 Kayaba Ind Co Ltd キャスター
TW479028B (en) * 1999-09-21 2002-03-11 Kayaba Industry Co Ltd Caster
CN1420824A (zh) * 2000-02-17 2003-05-28 康贝株式会社 童车用脚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76352U (zh) * 1974-12-12 1976-06-16
JP2000135901A (ja) * 1998-10-30 2000-05-16 Kayaba Ind Co Ltd キャスター
JP3236279B2 (ja) * 2000-03-07 2001-12-10 不二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車椅子用緩衝装置及び車椅子
US6789810B2 (en) * 2001-06-15 2004-09-14 Russell W. Strong Integrated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JP4266979B2 (ja) * 2005-12-28 2009-05-27 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座席付き手押し車及び座席付き手押し車用車輪部材
CN201264478Y (zh) * 2008-07-25 2009-07-01 王怀同 一种防震脚轮
CN102582717A (zh) * 2012-03-02 2012-07-18 广州风神物流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供给台车
CN102765296A (zh) * 2012-07-25 2012-11-07 广州风神物流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工业减震脚轮
CN202782503U (zh) * 2012-09-12 2013-03-13 广州铭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具有双重减震的减震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79028B (en) * 1999-09-21 2002-03-11 Kayaba Industry Co Ltd Caster
CN1420824A (zh) * 2000-02-17 2003-05-28 康贝株式会社 童车用脚轮
JP2001287503A (ja) * 2000-04-10 2001-10-16 Kayaba Ind Co Ltd キャス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13570A (ja) 2015-01-22
CN104276200B (zh) 2018-08-21
KR20150005469A (ko) 2015-01-14
JP6165527B2 (ja) 2017-07-19
TW201505885A (zh) 2015-02-16
CN104276200A (zh) 2015-01-14
KR102246596B1 (ko)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1963B (zh) 車輪保持單元及嬰兒車
TWI627085B (zh) Baby carriage
KR101179136B1 (ko) 유모차
TWI611964B (zh) 車輪保持單元及嬰兒車
JP6169426B2 (ja) 乳母車及び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
CN110001737B (zh) 婴儿推车架
TWI625261B (zh) Baby carriage
JP6980302B2 (ja) 乳母車
CN103419828B (zh) 座垫及婴儿车
JP5693916B2 (ja) ベビーカー
TWI755566B (zh) 嬰兒車及保持構件
WO2024013906A1 (ja) 乳母車
JP6976603B2 (ja) 乳母車
WO2024013941A1 (ja) 乳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