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2119B - 桌子 - Google Patents
桌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92119B TWI592119B TW102128233A TW102128233A TWI592119B TW I592119 B TWI592119 B TW I592119B TW 102128233 A TW102128233 A TW 102128233A TW 102128233 A TW102128233 A TW 102128233A TW I592119 B TWI592119 B TW I59211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g
- legs
- field
- pair
- le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Tables And Desk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al Shape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頂部與一對腳部的桌子。
舉例而言,如特開2010-240207號公報中所記載,以利用由管狀構件所構成的左右一對腳部支撐頂板的桌子而言,已有藉由至少使腳部中的前後一方的桌腳各別位於比頂板更接近外側的位置,而構成可堆疊複數個桌子加以收納的桌子。近年來,在這種桌子中,為了使腳部的構件更細而輕量化,係採用將腳部中的前後的桌腳分別在下端側加以連結以確保強度的方式。
這種桌子由於前後一方的桌腳分別位於比頂板更接近外側的位置,且具有前後的桌角在下端側加以連結的結構,因而導致當鄰接配置複數個桌子時,這些桌子的腳部彼此將會互相接觸,而有鄰接桌子彼此之間會形成不必要間隙的問題存在。
上述特開2010-240207號公報係提出一種於頂板端部安裝用以將頂板沿左右方向延展的可轉動輔助頂板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透過於鄰接配置複數個桌子之後,旋轉輔助頂板以沿左右方向延展頂板,因而能夠縮窄頂板彼此之間隙。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須要設置專用構件,反而徒增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因此,提供一種無須設置專用構件,即可縮窄鄰接桌子彼此之間隙的技術實為人所冀望。
第一態樣的本案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頂板;以及分別於左右支撐該頂板的一對腳部的桌子。
於此桌子中,該腳部係由包含:於前後隔開間隔而配置之一組桌腳;自該桌腳各別的上端側往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中至少一方向的內側延伸,於該延伸的領域支撐該頂板的上邊;及自前後一方的桌腳的下端側往前後方向的內側延伸,而連接至前後另一方的桌腳的下邊的框體所構成。
此外,於該一對腳部中,前後一方的該桌腳分別位於比該頂板及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更接近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
此外,於該腳部中,連接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與該下邊的第一領域,係自該桌腳,在左右方向的外側與該下邊相連接;連接該腳部中的前後一方的該桌腳與該上邊的第二領域,則自該上邊,在左右方向的外側與該桌腳相連接。
並且,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當將該一對腳部投影在往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的平面(側方平面)時,係以通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而連接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與該下邊。此外,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或連接在該第二領域的該桌腳的上端側,則以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相比,至少可通過前後方向的內側的位置關係,而連接該桌腳與該上邊。
於此,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係如第二態樣的本案發明所示,當將該一對腳部投影在該側方平面時,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係呈通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第一領域相比更上方的狀態,而成為通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亦可。此外,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則呈通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第二領域相比更下方的狀態,而成為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相比,至少可通過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內側的位置關係亦可。
根據此種構成的桌子,即可藉由將腳部中的前後一方的桌腳位於比頂板更接近外側的位置,而能夠堆疊複數個桌子加以收納以外,如下所述,也可以縮窄鄰接桌子彼此之間隙予以配置。
首先,於上述構成的桌子,不僅腳部中的前後一方的桌腳,亦將下邊位於比頂板更接近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結果,前後一方的桌腳及下邊所構成的框架部分和前後另一方的桌腳及上邊所構成的框架部分,將會在左右方向上錯開。
因此,當將上述構成的桌子與相同構成的桌子相鄰接配置時,於一邊的桌子中,一面往上提起一方的腳部,一面跨過鄰接桌子中的另一方的腳部的下邊,而可將一邊的桌子的腳部的下端側置於比鄰接桌子的腳部更接近此鄰接桌子的內側的位置。
此時,左右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一領域,與左右另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一領域相比,通過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內側(於第二態樣的本案發明中係為上方),由於左右一方的腳部在下端側係比左右另一方的腳部在前後方向更顯狹窄,因此桌子的左右一方的腳部也不會與鄰接桌子的左右另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一領域互相干涉。
再者,於上述構成,左右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一領域係通過左右另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一領域的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內側(於第二態樣的本案發明中係為上方),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可避免左右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一領域與其他桌子的左右另一方的腳部互相干涉。此外,左右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二領域係通過左右另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二領域的至少前後方向的內側(第二構成係為下方),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可避免左右一方的腳部中的第二領域與其他桌子的左右另一方的腳部互相干涉。藉此,桌子彼此可更為相互接近。
如前文所述,根據上述構成將無須設置專用構件,即可縮窄鄰接桌子彼此之間隙予以配置。此時,針對第一領域及第二領域,可藉由調整長度、往外側的延伸量及角度,而截至鄰接桌子各自的頂板相接觸之前,皆可使桌子彼此更為相互接近。
此外,就本案發明,亦可以如下所示的第三態樣、第四態樣予以實施。
於第三態樣的本案發明中,也可以是將該下邊分別是自該桌腳的下端延伸,於該上邊分別則是自該桌腳的上端往左右方向的內側延伸,藉由連接前後一方的該桌腳彼此及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彼此,而將該一對腳部整體形成為環狀連接結構體。
根據此種構成,僅須對環狀構件或棒狀構件進行加工,即可有效率地成形當作一對腳部的結構體。
於第四態樣的本案發明中,也可以是將該腳部於該下邊分別自該桌腳的下端延伸,此外,於該上邊分別則是自該桌腳的上端往前後方向的內側延伸,藉由連接前後的該桌腳彼此,以將包含該腳部中的該桌腳、該上邊及該下邊所構成的框體形成為環狀。
根據此種構成,僅須對環狀構件或棒狀構件進行加工,即可有效率地成形包含各別腳部的框體。
然而,當堆疊複數個桌子時,雖然是從被堆疊側的桌子(以下,稱為第一桌子)中的左右方向較狹窄的前後另一方的桌腳側,重疊地堆放堆疊側的桌子(以下,稱為第二桌子)中的左右方向較寬廣的前後一方的桌腳側,但此時,由於第二桌子中,通過左右方向較寬廣的前後一方的桌腳彼此之間,第一桌子將成為被容納於其中的態樣,因此在其桌腳彼此之間將無法設置任何構件。但是,因為第一桌子不會通過左右方向較狹窄的前後另一方的桌腳彼此之間,因此為了確保桌子的強度,也可以在這些桌腳彼此之間設置一些構件。
就達成此目的的構成而言,例如可考慮將上述各構成以如下所示的第五態樣進行實施。
於第五態樣的本案發明的該腳部中,也可以是該一對腳部中,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分別係在下端側使用桌腳連結桿而相連結。
根據此種構成,一方面可確保堆疊複數個桌子加以收納的機能,另一方面還可利用桌腳連結桿以提高桌子的強度。
特別是於上述第四態樣的本案發明中採用此種構成,更進一步藉由將連繫第一領域、下邊、前後一方的桌腳、第二領域、上邊及前後另一方的桌腳的框體各自在前後另一方的桌腳各別的下端以桌腳連結桿相連結的構成當作腳部,而也可以將這些成形為由一根棒狀構件所構成的結構體。
1‧‧‧桌子
2‧‧‧桌子
3‧‧‧桌子
10‧‧‧頂板
11‧‧‧收納格
13‧‧‧遮板
20‧‧‧腳部
21‧‧‧桌腳
23‧‧‧上邊
25‧‧‧下邊
31‧‧‧第一領域
33‧‧‧第一領域
35‧‧‧第二領域
37‧‧‧第二領域
41‧‧‧上邊連結桿
51‧‧‧桌腳連結桿
53‧‧‧輔助腳部
61‧‧‧第一連結桿
63‧‧‧第二連結桿
65‧‧‧第三連結桿
第1A圖-第1B圖係為第一實施形態中的桌子的全體構成之立體圖。
第2A圖-第2B圖係為第一實施形態中的桌子的腳部之立體圖。
第3A圖-第3C圖係為第一實施形態中的桌子的腳部之三面圖。
第4A圖-第4B圖係於第一實施形態中,複數個桌子的堆疊態樣之立體圖。
第5A圖-第5B圖係於第一實施形態中,複數個桌子的鄰接配置態樣之立體圖。
第6A圖-第6B圖係為第二實施形態中的桌子的全體構成之立體圖。
第7A圖-第7B圖係為第二實施形態中的桌子的腳部之立體圖。
第8A圖-第8C圖係為第二實施形態中的桌子的腳部之三面圖。
第9A圖係於第二實施形態中,複數個桌子的堆疊態樣之立體圖。
第9B圖係於第二實施形態中,複數個桌子的鄰接配置態樣之立體圖。
第10A圖-第10B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一中的桌子的全體構成之立體圖。
第11A圖-第11C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一中的桌子的腳部之三面圖。
第12A圖-第12B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一中的桌子的全體構成之立體圖。
第13A圖-第13C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一中的桌子的腳部之三面圖。
第14A圖-第14B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一中的桌子的全體構成之立體圖。
第15A圖-第15C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一中的桌子的腳部之三面圖。
第16A圖-第16B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二中的桌子的全體構成之立體圖。
第17A圖-第17C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二中的桌子的腳部之三面圖。
第18A圖係於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二中,複數個桌子的堆疊態樣之立體圖。
第18B圖係於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二中,複數個桌子的鄰接配置態樣之立體圖。
第19A圖-第19B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三中的桌子的全體構成之立體圖。
第20A圖-第20C圖係為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三中的桌子的腳部之三面圖。
第21A圖係於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三中,複數個桌子的堆疊態樣之立體圖。
第21B圖係於其他實施形態的例三中,複數個桌子的鄰接配置態樣之立體圖。
以下,就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閱圖式進行說明。
(1)第一實施形態
(1-1)全體構成
第一實施形態中的桌子1如第1A圖-第1B圖所示,係包含頂板10與分別於左右支撐頂板10的一對腳部20。
頂板10係包含位於其背面(下面)的收納格11與自頂板10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板狀遮板13。
腳部20如第2A圖-第2B圖所示,係由包含於前後隔開間隔而配置之一組桌腳21;自桌腳21各別的上端側往左右方向的內側延伸,於此延伸的領域支撐頂板10的上邊23;及自前後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後方,以下簡以「後方」表示)的桌腳21的下端側往前後方向的內側延伸,而連接至前後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前方,以下簡以「前方」表示)的桌腳21的下邊25的框體所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下邊25分別係自後方的桌腳21的下端延伸,並連接至前方的桌腳21的下端。上邊23分別係自前方的桌腳21的上端及後方的桌腳21的上端往左右方向的內側延伸,以連接前方的桌腳21彼此及後方的桌腳21彼此。如此一來,一對腳部20整體係形成為環狀結構體。
自後方的桌腳21延伸的上邊23與自前方的桌腳21延伸的上邊23,係在左右各自的端部側領域使用上邊連結桿41而相連結。
此外,前方的桌腳21分別是配設成其左右方向的外周面不會越過頂板10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面(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與端部面一致)的位置關係。亦即,腳部20中的前方的桌腳21係構成為不會從頂板10往左右方向的外側露出的結構。
一對腳部20中,前方的桌腳21分別是在下端側使用桌腳連結桿51而相連結。此桌腳連結桿51及自與桌腳21間的連接部分向下方延伸而接地的輔助腳部53可一起由一根棒狀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管)所成形。
於一對腳部20中,後方的桌腳21分別如第3A圖-第3C圖所示,係位於比頂板10及一方的桌腳21更往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
於一對腳部20中,連接前方的桌腳21與下邊25的第一領域31,33,係自此桌腳21在左右方向的外側與下邊25相連接,而連接腳部20中的後方的桌腳21與上邊23的第二領域35,37,係自此上邊23在左右方向的外側與桌腳21相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領域31,33、第二領域35,37係構成為在往左右方向的外側延伸的位置上,分別與下邊25、桌腳21相連接。
一對腳部20中,當將此一對腳部20投影在往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的平面(側方平面)時,左右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右方,以下簡以「右方」表示)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係以通過與左右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左方,以下簡以「左方」表示)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在
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而連接前方的桌腳21與下邊25。此外,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則以通過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而連接後方的桌腳21與上邊23。
於此,於右方的腳部20中,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第一領域31係呈通過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更上方的狀態,而成為通過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此種位置關係,可透過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構成為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自桌腳21的更偏上方開始向下邊25延伸,進而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在更偏後方與下邊25相連接的結構而實現。
此外,於右方的腳部20中,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第二領域35,係呈通過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更下方的狀態,而成為通過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此種位置關係,可透過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構成為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自桌腳21的更偏下方開始往上邊23延伸,進而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在左右方向的更偏外側與上邊23相連接的結構而實現。
(1-2)作用效果
根據此種實施形態的桌子1,至少可藉由將腳部20中的後方的桌腳21設於比頂板10更接近外側的位置,而能夠如第4A圖-第4B圖所示,堆疊桌子1與其他桌子2加以收納以外,如下所述,更能夠實現縮窄鄰接桌子彼此之間隙的配置。
首先,於上述實施形態,不僅腳部20中的後方的桌腳21,亦將下邊25設於比頂板10更接近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因而後方的桌腳21及下邊25所構成的框架部分和前方的桌腳21及上邊23所構成的框架部分,將會在左右方向上錯開。
因此,如第5A圖-第5B圖所示,當將桌子1與相同構成的桌子3相鄰接配置時,將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側往上提起,在將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的下邊25跨過桌子3中的左方的腳部20的下邊25的情況下(請參閱第5A圖的箭號a),可以避免包含桌子3中的前方的桌腳21及上邊23的框架部分和包含桌子1中的前方的桌腳21及上邊23的框架部分間的干涉(請參閱第5B圖),而可將桌子1的腳部20的下端側置於比桌子3的腳部更接近此桌子3的內側的位置。
此時,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的第一領域31係自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通過上方。於桌子1,3中,右方的腳部20在下端側係比左方的腳部20在前後方向更狹窄,因此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也不會與桌子3的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互相干涉。
惟此種態樣中,僅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的下端側置於比桌子3的左方的腳部20更接近左右方向的內側的位置,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的上端側則是置於比桌子3的左方的腳部20更接近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因而一旦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與桌子3中的前方的桌腳21及上邊23所構成的框架部分互相干涉,則桌子彼此再也無法更接近。
然而,於上述實施形態的桌子1,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係通過桌子3的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的上方。因此,當將桌子1與相同構成的桌子3相鄰接配置時(請參閱第5A圖-第5B圖),至少可避免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與桌子3的左方的腳部20互相干涉。此外,桌子1中的第二領域35係通過桌子3中的第二領域37的下方。因此,當將桌子1與相
同構成的桌子3相鄰接配置時(請參閱第5A圖-第5B圖),至少可避免桌子1中的第二領域35與桌子3中的腳部20互相干涉。據此,能夠在前後端部對齊的狀態下,使桌子1,3彼此更為相互接近。
如前文所述,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將無須設置專用構件,即可縮窄鄰接桌子1,3彼此之間隙。特別是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第一領域31,33及第二領域35,37,可藉由調整長度、往外側的延伸量及角度,而截至鄰接桌子1,3各自的頂板10彼此相接觸之前,皆可使桌子1,3彼此更接近。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由於是將一對腳部20整體形成為環狀結構體,因此,僅須對環狀構件或棒狀構件進行加工,即可有效率地成形由一對腳部20所構成的結構體。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如第4A圖-第4B圖所示,當將桌子1堆疊在相同構成的桌子2時,雖然是從桌子2中的桌腳21之中,左右方向較狹窄的前方的桌腳21側開始,重疊地堆放桌子1中的桌腳21之中,左右方向較寬廣的後方的桌腳21側,但此時,由於桌子2將通過桌子1的後方的桌腳21間,而相對地移動在桌子1的內側領域。另一方面,桌子2將不會通過桌子1的前方的桌腳21間。因此,為了確保桌子1的強度,也可以在桌子1的前方的桌腳21間設置一些構件。
關於此點,於上述實施形態,由於在一對腳部20中,前方的桌腳21分別係在下端側使用桌腳連結桿51而相連結,藉而一方面可確保堆疊複數個桌子1加以收納的機能,另一方面還可提高桌子1的強度。
(1-3)變形例
本發明並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更不用說只要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皆可以各種形態加以實施。
舉例而言,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腳部20中的前方的桌腳21係構成為不會從頂板10往左右方向的外側露出的結構,但此桌腳21也可以構成為從頂板10往左右方向的外側露出的結構。
(2)第二實施形態
(2-1)全體構成
第二實施形態的桌子1與第一實施形態中的桌子1之相異處有下列幾點。
首先,本第二實施形態如第6A圖-第6B圖~第8A圖-第8C圖所示,上邊23分別係自桌腳21的上端往前後方向的內側延伸,藉由連接前後的桌腳21彼此,以環狀形成包含腳部20中的桌腳21、上邊23及下邊25的框體。
此外,本第二實施形態係於一對腳部20中,連結前後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前方,以下簡以「前方」表示)的桌腳21彼此的桌腳連結桿51,係形成為從桌腳21各自的下端延伸的構件,並未具有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的向下方延伸的輔助腳部53。
此外,於本第二實施形態中,如第7A圖-第7B圖所示,包含腳部20分別連結在前方的上邊(於本第二實施形態中係指前方的桌腳21的上邊)的第一連結桿61;腳部20分別連結在前後一方(於本第二實施形態中係指後方,以下簡以「後方」表示)的上端側(於本第二實施形態中係指上邊23的後端側)的第二連結桿63此點,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相異。並且,如第6A圖-第6B圖所示,遮板13係自前方觀察,向下方延伸直到可以遮住第一連結桿61的高度(於本第二實施形態中係指第一連結桿61的下端)為止。
此外,於左右一方(於本第二實施形態中係指右方)的腳部20中,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第一領域31可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係成
為通過與左右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更上方的位置關係。
此外,於右方的腳部20中,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第二領域35可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係成為通過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更下方的位置關係。
惟此種位置關係,可透過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構成為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自桌腳21的更偏下方開始往上邊23延伸,進而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在前後方向的更內側與上邊23相連接的結構而實現。
(2-2)作用效果
根據如此所構成的桌子1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能夠堆疊複數個桌子1,2加以收納以外(請參閱第9A圖),也可以縮窄鄰接桌子1,3彼此之間隙予以配置(請參閱第9B圖的箭號a,b)。
此外,於本第二實施形態中,上邊23分別是自桌腳21的上端往前後方向的內側延伸,藉由連接前後的桌腳21彼此,而將腳部20整體形成為環狀。據此,僅須對環狀構件或棒狀構件進行加工,即可有效率地成形腳部20。
此外,亦可使用一根棒狀構件來成形一對腳部20整體。
(2-3)變形例
本發明並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更不用說只要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皆可以各種形態加以實施。
舉例而言,於上述第二實施形態中,在一對腳部20中,桌腳連結桿51係形成為從桌腳21各自的下端延伸的構件,並未具有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
的向下方延伸的輔助腳部53。但桌腳連結桿51只要配置在比桌腳21各自的下端更接近上方的位置即可。
具體而言,如第10A圖-第10B圖~第11A圖-第11C圖所示,為了連接自下邊25延伸的第一領域31,33的端部,將可考慮利用形成桌腳連結桿51的構成。桌腳連結桿51為使用一根棒狀構件所形成者即可。此外,桌腳連結桿51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具有輔助腳部53即可。輔助腳部53可使用與桌腳連結桿51不同的構件形成,再焊接在桌腳連結桿51即可。
此外,處於桌子1中的左右一方(右方)的腳部20(具體而言,係指右方的腳部20的下邊25)中,不會跨越與此桌子1鄰接的其他桌子1中的左右另一方(左方)的腳部20(具體而言,左方的腳部20的下邊25)的程度,只要能夠確保腳部20下方的前後寬度,桌腳連結桿51,係如第12A圖-第12B圖~第13A圖-第13C圖所示,可設在較接近上方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一面將桌腳連結桿51作為第一連結桿61發揮其機能,另一方面也可考慮使用第三連結桿65連接前後另一方(前方)的桌腳21各自的下端,以確保強度。
另外,關於如第10A圖-第10B圖~第13A圖-第13C圖所示的實施形態,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左右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可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係成為通過與左右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更上方的位置關係。惟此種位置關係,只能透過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構成為與左方的腳部20相比在偏後方與下邊25相連接的結構而實現。
(3)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雖以針對本發明的實施的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任何上述實施形態所限,更不用說只要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皆可以各種形態加以實施。
(3-1)例一
舉例而言,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以腳部20中的桌腳21分別自上方向下方筆直配置(換言之,係指沿鉛直方向延伸)者進行例示,但此桌腳21分別也可配置成其部分或全部呈傾斜的結構。具體而言,可在複數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四根)的桌腳21之中,將一根或複數根或僅前部配置成呈傾斜的結構即可。
以具體例而言,如第14A圖-第14B圖~第15A圖-第15C圖所示,可考慮將一對腳部20中的前後一方(後方)的桌腳21分別構成為朝前後方向傾斜的結構。
於此實施形態中,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左右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1可與第二實施形態相同,係成為通過與左右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一領域33相比更上方的位置關係。
另一方面,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於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可與第二實施形態相同,係成為與左右另一方(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通過下方的位置關係。此種位置關係,可透過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構成為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自桌腳21的偏下方開始往上邊23延伸,進而與第二領域37相比,在偏前方與上邊23相連接的結構而實現。
(3-2)例二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雖以左右一方(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係成為通過與左右另一方(左方)的腳
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相比更下方的位置關係者為例。但是,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第二領域35,37中,只要將第二領域35設成比第二領域37通過至少前後方向的內側的位置關係即可。
此種位置關係可與第二實施形態相同,當以包含腳部20中的桌腳21、上邊23及下邊25的框體形成為環狀作為前提,即可使用下列構成加以實現。
具體而言,如第16A圖-第16B圖~第17A圖-第17C圖所示,可考慮利用第二領域35,37係在沿著左右方向往其內側延伸的位置上與上邊23相連接,第二領域35,37分別係自在前後方向產生偏差的位置開始延伸的構成加以實現。
於此種構成中,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雖然第二領域35,37分別可位於相同高度的位置(請參閱第17B圖),但也可以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將桌子1堆疊在相同構成的桌子2(請參閱第18A圖),或者是與相同構成的桌子3相鄰接配置(請參閱第18B圖的箭號a,b)。
當將桌子1與相同構成的桌子3相鄰接配置時,由於左右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可通過左右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的前後方向的內側,因此第二領域35的部分或全部將不會與桌子3中的左方的腳部20互相干涉,並能夠在前後端部對齊的狀態下,使桌子1,3彼此更為相互接近。
(3-3)例三
此外,就第二領域35,37的其他位置關係而言,也可考慮構成為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與第二領域35相連接的桌腳21的上端側,係通過與第二領域37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
此種位置關係可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當以上邊23分別透過連接前方的桌腳21彼此及後方的桌腳21彼此,而可將一對腳部20整體形成為環狀結構體的構成作為前提,即可使用下列構成加以實現。
具體而言,如第19A圖-第19B圖~第20A圖-第20C圖所示,可構成為左右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右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5,係連接在前後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後方」)的上邊23中延伸至左右外側為止的右端和往前方方向傾斜的後方的桌腳21中的上端,而左右另一方(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則自後方的上邊23的左端朝左後方傾斜延伸的狀態下與後方的桌腳21相連接。
在此種構成中,當將一對腳部20投影在側方平面時,雖然第二領域35,37分別可位於相同高度的位置(請參閱第20B圖),但也可以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將桌子1堆疊在相同構成的桌子2(請參閱第21A圖),或者是與相同構成的桌子3相鄰接配置(請參閱第21B圖的箭號a,b)。
當將桌子1與相同構成的桌子3相鄰接配置時,由於在桌子1的右方的腳部20中,與第二領域35相連接的桌腳21的上端側,可通過桌子3的左方的腳部20中的第二領域37的前後方向的內側,不僅第二領域35的部分或全部不會與桌子3中的左方的腳部20互相干涉,並能夠在前後端部對齊的狀態下,使桌子1,3彼此更為相互接近。
1‧‧‧桌子
10‧‧‧頂板
11‧‧‧收納格
13‧‧‧遮板
20‧‧‧腳部
21‧‧‧桌腳
25‧‧‧下邊
31‧‧‧第一領域
33‧‧‧第一領域
51‧‧‧桌腳連結桿
53‧‧‧輔助腳部
Claims (5)
- 一種桌子,其包含:一頂板;以及分別於左右支撐該頂板的一對腳部,其中:該腳部係構成為一框體,該框體包含:於前後隔開間隔而配置之一組桌腳;自該桌腳各別的上端側至少往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中任一方向的內側延伸,而於該延伸的領域支撐該頂板的一上邊;及自前後一方的桌腳的下端側往前後方向的內側延伸,而連接至前後另一方的桌腳的一下邊,於該一對腳部中,前後一方的該桌腳分別位於比該頂板及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更接近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於該腳部中,連接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與該下邊的一第一領域,係自該桌腳,在左右方向的外側與該下邊相連接;連接該腳部中的前後一方的該桌腳與該上邊的一第二領域,則自該上邊,在左右方向的外側與該桌腳相連接,該一對腳部是於將該一對腳部投影在往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擴展的一側方平面時,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係以通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而連接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與該下邊,此外,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或連接在該第二領域的該桌腳的上端側,則以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相比,至少通過前後方向的內側的位置關係,而連接該桌腳與該上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桌子,其中當將該一對腳部投影在該側方平面時,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係呈通 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相比更上方的狀態,而成為通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一領域相比,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更內側的位置關係,此外,左右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則呈通過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相比更下方的狀態,而成為與左右另一方的該腳部中的該第二領域相比,至少通過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內側的位置關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桌子,其中該一對腳部係藉由使該下邊分別自該桌腳的下端延伸,此外,使該上邊分別自該桌腳的上端往左右方向的內側延伸,以及連接前後一方的該桌腳彼此之間及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彼此之間,而使該一對腳部整體形成為環狀連接的結構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桌子,其中該腳部係藉由使該下邊分別自該桌腳的下端延伸,此外,使該上邊分別自該桌腳的上端往前後方向的內側延伸,以及連接前後的該桌腳彼此之間,而使由該腳部中的該桌腳、該上邊及該下邊所構成的該框體係形成為環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桌子,其中該一對腳部中,前後另一方的該桌腳分別係在下端側藉由一桌腳連結桿相連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92641 | 2012-08-31 | ||
JP2013143806A JP6130250B2 (ja) | 2012-08-31 | 2013-07-09 | 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0181A TW201410181A (zh) | 2014-03-16 |
TWI592119B true TWI592119B (zh) | 2017-07-21 |
Family
ID=50617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8233A TWI592119B (zh) | 2012-08-31 | 2013-08-07 | 桌子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30250B2 (zh) |
TW (1) | TWI5921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9127114B4 (de) | 2019-10-09 | 2022-03-24 | Ass-Einrichtungssysteme Gmbh | Tisc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625134Y1 (zh) * | 1965-11-26 | 1971-08-30 | ||
US3408965A (en) * | 1967-01-11 | 1968-11-05 | Hamilton Cosco Inc | Stack table |
US5613448A (en) * | 1995-07-20 | 1997-03-25 | Royal Seating Corporation | Nesting desk |
JP3768392B2 (ja) * | 2000-09-26 | 2006-04-19 | コクヨ株式会社 | 家具 |
JP5840572B2 (ja) * | 2012-06-27 | 2016-01-06 | アイコトレーディング 株式会社 | 机、及び当該机の連結装置 |
-
2013
- 2013-07-09 JP JP2013143806A patent/JP613025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8-07 TW TW102128233A patent/TWI592119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0181A (zh) | 2014-03-16 |
JP6130250B2 (ja) | 2017-05-17 |
JP2014061263A (ja) | 2014-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D685593S1 (en) | Foldable mat | |
USD673394S1 (en) | Chair | |
JP6145885B2 (ja) | 2個以上の壁体からなるアセンブリ | |
JP2012051648A5 (zh) | ||
TWI592119B (zh) | 桌子 | |
US9549485B2 (en) | Fr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KR20130045397A (ko) | 단품 후방 백 | |
JP2019063315A (ja) | 机 | |
JP6235232B2 (ja) | 机 | |
JP2018057536A (ja) | 折畳みベッド | |
KR101269863B1 (ko) | 유아용 놀이매트 | |
JP2019083981A (ja) | 机 | |
JP7014398B2 (ja) | 机 | |
JP7158706B2 (ja) | 家具用台車 | |
JP2015198901A (ja) | イス及び支持フレーム | |
JP5656600B2 (ja) | 椅子 | |
JP6649927B2 (ja) | 支持機構 | |
JP6345913B2 (ja) | 机 | |
KR102308399B1 (ko) | 유모차 | |
JP2010253197A5 (zh) | ||
JP2012100936A (ja) | 机 | |
JP6411764B2 (ja) | イスおよびハンガー部材 | |
JP2012021694A (ja) | 給湯機 | |
JP3137613U (ja) | パレットサポート | |
JP5422017B2 (ja) | ベッドフレー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