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7580B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7580B
TWI587580B TW103108144A TW103108144A TWI587580B TW I587580 B TWI587580 B TW I587580B TW 103108144 A TW103108144 A TW 103108144A TW 103108144 A TW103108144 A TW 103108144A TW I587580 B TWI587580 B TW I5875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locking
terminal arrangement
wall
arrangemen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8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9005A (zh
Inventor
Kazuya Midorikawa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09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9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7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75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74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 G02B6/3878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ferrules, branching and break-out means
    • G02B6/3879Linking of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to an overconnector, e.g. using clamps, clips, common housings comprising several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Description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本發明係關於配置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將對該安裝面呈直角的方向作為連接器插拔方向而供位於上方的對象連接器嵌合連接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具備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之電連接器組裝體。
這種電連接器組裝體係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此專利文獻1的電連接器組裝體係插座連接器安裝於一方的電路基板,而成為對象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安裝於另一方的電路基板之安裝面,兩連接器在兩電路基板之安裝面成為平行的狀態下,以對該安裝面呈直角方向作為嵌合方向而進行嵌合連接。在此專利文獻1,為了讓插座連接器的插座側與插頭連接器之區別明確,加上〔插座側〕。關於插頭連接器也相同。殼體係平面形狀呈矩形,將其長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將插座側端子予以排列保持。前述插座側殼體係具有:與一方的電路基板之安裝面相面對的底壁;朝對前述安裝面呈直角的上方,自前述底壁起立而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突出壁;及形成框 狀來包圍該突出壁,自前述底壁朝上方起立的周壁,在該周壁與前述突出壁之間朝上方開口之環狀空間是形成作為用來接收作為對象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的嵌合部之承接部。前述周壁具有: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2個插座側側壁;朝對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且將在前述插座側側壁的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之端部彼此予以連結的插座側端壁。
專利文獻1的前述插座側殼體係在位於前述 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範圍外之兩端部保持著插座側鎖定扣件。該插座側鎖定扣件係將金屬板進行沖壓而朝板厚方向予以屈曲加以製作,具有:從沿著插座側端壁的壁面(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壁面)延伸之帶狀部分的上緣在承接部側屈曲而朝下方延伸之舌片狀的卡合片。該卡合片係可朝端子排列方向亦即該卡合片的板厚方向彈性變形,作為用來進行與插頭連接器進行鎖定的插座側鎖定部來發揮功能。
另外,作為對象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之插頭 側殼體係以其長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插頭側端子。前述插頭側殼體係具有周壁,該周壁由朝與前述插座側側壁相同方向延伸的2個插頭側側壁、和朝與前述插座側端壁相同方向延伸且用來將前述插頭側側壁的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之端部彼此予以連結的插頭側端壁,該周壁係形成作為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下,從上方進入到形成於前述插座側殼體的環狀承接部內之嵌合部。
前述插頭側殼體係在位於端子排列方向上的 端子排列範圍外之兩端部保持著插頭側鎖定扣件。該插頭側鎖定扣件係將金屬板進行沖壓而朝板厚方向予以屈曲加以製作,具有:從插頭側端壁的外側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延伸伸出且具備對上下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板狀卡合突起。該卡合突起係作為在其突出側前端,對作為插座側鎖定部的前述卡合片的下緣卡止於連接器拔出方向(上方)並進行鎖定之插頭側鎖定部來發揮功能。
在此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組裝體,在連接器 嵌合過程,插頭側鎖定扣件的卡止突起係當下降時,以其前端將插座側鎖定扣件的卡合片之板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板厚方向)按壓並朝相同方向彈性變形,容許前述卡止突起進一步的下降(嵌合行進),當前述卡止突起到達較前述卡合片更下方位置而成為連接器嵌合狀態時,前述卡合片返回至自由狀態,該卡合片的下緣位於前述卡止突起的上方。其結果,當朝上方(連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作用於處於連接器嵌合狀態的插頭連接器時,藉由前述卡合突起對前述卡合片的下緣朝上方卡止,維持連接器彼此的鎖定狀態。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065861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當不經意的拔出力之朝上方的 外力作用於處於連接器嵌合狀態的插頭連接器時,插座側鎖定扣件的卡合片係以前述卡合片的下緣接收來自於插頭側鎖定扣件的卡合突起之朝上方的前述拔出力。但,因前述卡合片對前述卡止突起可進行卡止的部分之尺寸,僅可確保該卡合片的板厚尺寸量,所以,僅因前述卡止突起對前述卡合片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於偏移前述板厚尺寸量的位置就無法謀求連接器彼此的鎖定。又,前述卡合片是因作為插座側鎖定扣件的一部分而被製作,因此與其他部分為相同厚度,所以在前述板厚尺寸上有限。
因此,在專利文獻1這種形態的電路基板用 電連接器,為了確保與對象連接器的穩定之鎖定狀態,期望增大插座側鎖定部的突出量而將對插頭側鎖定部可進行卡止的部分之範圍形成較大,且使插座側鎖定部可移動與前述範圍對應之距離,作成為可進行鎖定及鎖定解除。
本發明係有鑑於這種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 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可增大設在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鎖定構件的鎖定部之突出量,能夠確保鎖定部彼此的穩定鎖定狀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具備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之電連接器組裝體。
<第一發明>
第一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配置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將對該安裝面呈直角的方向作為連接器插拔方向而供位於上方的對象連接器嵌合連接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特徵為,前述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具有:以對前述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平行的一方向作為長度方向而延伸之殼體;以前述長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排列保持於該殼體之複數個端子;及被前述殼體所保持的鎖定構件和彈性變形部,前述殼體係具有與前述一方的電路基板的安裝面相面對的底壁、及自該底壁朝上方起立之周壁,前述周壁係具有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2個側壁、和朝對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且用來將前述側壁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予以連結之端壁,被前述周壁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作為用來接收對象連接器之承接部。
在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在本發明之特徵為,前述鎖定構件係具有:基部,其具有在殼體的下部位置沿著前述底壁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部分;起立部,其在該端子排列方向中的殼體之範圍內,從前述基部的一部分朝上方起立;及鎖定部,其從該起立部的上部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朝一方的端壁側突出,卡止於設在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可阻止該被鎖定部朝上方拔出,前述 鎖定構件係被收納於殼體的收容部,在前述鎖定部朝前述承接部突出而卡止於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之鎖定位置與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另一方的端壁側移動而成為可解除鎖定之鎖定解除位置之間可移動,彈性變形部係對鎖定構件賦予彈推力而讓該鎖定構件朝鎖定位置移動。
在本發明,鎖定構件的鎖定部係從位於在端 子排列方向上的殼體的範圍內之起立部的上部朝一方的端壁側突出。對殼體而言,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係為該殼體的長度方向,在本發明,利用此長長地延伸之範圍,進行鎖定部在鎖定位置與鎖定解除位置之間的移動。因此,不會造成連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大型化,而能夠使前述鎖定部移動。在本發明,在連接器嵌合過程,處於鎖定位置的鎖定構件之鎖定部係與從上方被帶來的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抵接,藉由該被鎖定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另一方的端壁側接受按壓力而到達鎖定解除位置。此時,藉由彈性變形部經由前述鎖定部而接受前述按壓力並朝端子排列方向彈性變形,容許朝向前述另一方的端壁側之起立部及鎖定部的移動。又,因該鎖定部從對前述被鎖定部的上下移動干涉之鎖定位置朝鎖定解除位置後退,所以,容許前述被鎖定部朝下方移動。其結果,當被鎖定部到達較鎖定部更下方位置時,前述彈性變形部減少其彈性變形量來朝前述鎖定部向鎖定位置復原的方向亦即朝一方的端壁側移動,鎖定部朝被鎖定部的上方位置突出,被鎖定部對鎖定部朝上方形成可卡止狀態亦即成為鎖定狀態。
在本發明,起立部及鎖定部係在端子排列方 向上的殼體之範圍內移動。如前述般,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係為殼體的長度方向,因此,即使將鎖定部的突出量確保較大,也能夠在前述殼體的範圍內容易地確保用來容許該鎖定部及起立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動之空間,能夠確保穩定的鎖定狀態。
在本發明亦可為鎖定構件係具備鎖定解除操 作部,該鎖定解除操作部具有露出至殼體外的部分,藉由以該部分使該鎖定構件克服彈性變形部的彈推力而能夠朝鎖定解除位置進行按壓操作。
因藉由在鎖定構件設置前述鎖定解除操作 部,當連接器拔出時,該鎖定解除操作部以按壓力作為操作力而加以接受時,鎖定構件的起立部及鎖定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殼體的另一方的端壁側移動,所以,鎖定狀態被解除,能容易朝上方拔出對象連接器。
在本發明亦可為鎖定構件係具有自基部起立 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殼體的一方的端壁側屈曲形成的倒L字狀之被支承部、及自前述基部起立的突起狀被限制部,當鎖定構件位於鎖定位置時,前述被支承部與殼體的對應部卡止而阻止在對殼體的底壁呈直角方向上之鎖定構件自殼體脫落,以前述被限制部限制鎖定構件朝前述一方的端壁側移動之最大移動量。
如此,藉由在鎖定構件設置前述被支承部, 使該被支承部與殼體的對應部卡止,防止鎖定構件自該殼 體脫落。又,藉由在鎖定構件設置前述被限制部,朝前述一方的端壁側之鎖定構件的最大移動量被前述被限制部所限制,限制了鎖定部對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之鎖定量的最大值。因此,能夠防止:因該鎖定量過大,造成在連接器嵌合過程中前述被鎖定部自上方抵接至前述鎖定部時該鎖定部受損的情況產生。
亦可為彈性變形部係位於鎖定構件的起立部 或被支承部與殼體之間而產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彈推力。
亦可為彈性變形部係一體地形成於鎖定構 件。如此,藉由將彈性變形部與鎖定構件形成為一體,比起將兩者作為不同構件加以製作之情況,能夠減少零件數量。
亦可為殼體係具有在承接部內呈島狀並自底 壁突出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突出壁部,在該殼體的突出壁部及端壁,分別形成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於一直線上的溝部,在端壁的溝部與突出壁部的溝部,形成有用來收容鎖定構件之作為收容部的收容溝。
如此,因殼體的突出壁部及端壁位於端子排 列方向上之殼體的範圍內,所以,即使利用前述突出壁部及前述端壁形成鎖定構件用的收容溝,也不會造成連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大型化。
<第二發明>
第二發明之電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具備有前述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對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嵌合連接的對象連接器,該對象連接器具有: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下,於阻止連接器拔出的方向上可對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鎖定構件之鎖定部進行卡止的被鎖定部。
如以上所述,在本發明,鎖定構件的起立部及鎖定部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換言之,在殼體的長度方向上可在該殼體的範圍內移動。因此,即使將鎖定部的突出量確保為較大,也容易確保不受有無配置鎖定構件而存在的前述殼體之範圍內容許該鎖定部及起立部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之移動的空間,不會造成連接器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大型化,也能穩定地獲得確實之鎖定狀態。
1‧‧‧插座連接器
2‧‧‧插頭連接器(對象連接器)
10‧‧‧插座側殼體
11‧‧‧底壁
12‧‧‧突出壁部
13‧‧‧周壁
14‧‧‧側壁
15‧‧‧端壁
18‧‧‧鎖定扣件收容溝部(收容部)
20‧‧‧端子
30‧‧‧鎖定扣件(鎖定構件)
31‧‧‧基部
32A‧‧‧第一起立部
32B‧‧‧第二起立部
33A‧‧‧第一被支承部
33B‧‧‧第二被支承部
34A‧‧‧第一被限制部
34B‧‧‧第二被限制部
35A‧‧‧第一鎖定部
35B‧‧‧第二鎖定部
36‧‧‧鎖定解除操作部
40‧‧‧彈性變形構件(彈性變形部)
82D-1‧‧‧內側被鎖定部
83D-1‧‧‧外側被鎖定部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及對該插座連接器從上方進行嵌合的插頭連接器之斜視圖,顯示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
圖2係將圖1的插座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上下顛倒加以顯示之斜視圖,以從下方嵌合插頭連接器之姿勢進行顯示的斜視圖。
圖3係將圖1的插座連接器之鎖定扣件與彈性變形構 件以保持於圖1的插座連接器之姿勢加以顯示的斜視圖,(A)為顯示鎖定扣件及彈性變形構件雙方,(B)為僅顯示鎖定扣件,(C)為僅顯示彈性變形構件。
圖4係圖1的插座連接器之對連接器插拔方向呈直角的面之斷面圖。
圖5係顯示圖1的插座連接器之鎖定扣件與彈性變形構件之安裝製程中,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之斷面斜視圖,(A)為顯示鎖定扣件及彈性變形構件之安裝前,(B)為顯示鎖定扣件及彈性變形構件之安裝後。
圖6係處於嵌合狀態的插座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之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的斷面圖,顯示鎖定扣件移動之狀態。
圖7係顯示圖6中設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之對象鎖定扣件的圖,(A)為斜視圖,(B)為圖6的部分放大圖。
圖8係顯示處於連接器嵌合狀態時的插座連接器之鎖定扣件及屏蔽構件與插頭連接器之對象鎖定扣件的斜視圖。
圖9(A)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鎖定扣件之斜視圖,(B)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鎖定扣件的斜視圖。
圖10(A)係顯示第三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的一部分之斷面圖,(B)為第三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插座連接器的一部分之斷面圖,顯示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 之斷面。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1及對該插座連接器從上方進行嵌合的插頭連接器2之斜視圖,顯示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圖2係將圖1的插座連接器1及插頭連接器2上下顛倒加以顯示之斜視圖,以從下方嵌合插頭連接器2之姿勢進行顯示的斜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1及作為該插座連接器1的對象連接器之插頭連接器2係分別配置在不同的電路基板(未圖示)之安裝面上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構成以對各電路基板的面呈直角的方向(圖1中的上下方向)作為插拔方向之連接器組裝體。
插座連接器1係如圖1所示,具有:呈略長方體外形的插座側殼體10;將該插座側殼體10的長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藉由該插座側殼體10排列保持成2列的複數個端子20;保持於在前述長度方向上的前述插座側殼體10之作為鎖定構件的鎖定扣件30及作為彈性變形部之彈性變形構件40(參照圖2);以及以覆蓋插座側殼體10的周壁之方式安裝於該插座側殼體10的屏蔽構件 50。該插座連接器1係以如圖1所示的姿勢配置安裝於電路基板上。
前述插座側殼體10係以例如樹脂等的電性絕 緣材所製作,以與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平行的一方向作為長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而延伸。該插座側殼體10係具有:對前述安裝面呈平行的底壁11(參照圖2);在圖1中,自該底壁11朝上方起立並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突出壁部12;及自前述底壁11朝上方起立並且包圍前述突出壁部12的框狀周壁13。該周壁13係具有: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一對側壁14;及朝對該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用來將前述一對側壁14的端部彼此予以連結之一對端壁15。在前述突出壁部12與周壁13之間朝上方開口之環狀空間係形成作為用來承接插頭連接器2之作為嵌合部的周壁63之承接部16。
在前述插座側殼體10,用來保持端子20的端 子收容部17係對突出壁部12的長度方向中心線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對稱的2列,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形成為等間隔。各端子收容部17係具有:自突出壁部12的側面沒入並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縱溝部17A(參照圖1);朝上下方向貫通底壁11並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之橫溝部17B(參照圖2);及在側壁14朝上下方向貫通之端子保持孔部17C(參照圖1)。
在插座側殼體10的側壁14之外側面及位於 該外側面的延長線上的端壁15之外側面,於在端子排列 方向上的端子排列範圍外之複數個位置,形成有用來壓入保持後述的屏蔽構件50之被保持側板部52之屏蔽構件保持溝14A,其形成作為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擴展而向上方開口之細縫狀溝部。又,在側壁14的外側面,於鄰接的屏蔽構件保持溝14A彼此之間,用來收容後述的屏蔽構件50之寬度廣屏蔽腳部56之腳部收容溝14B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又,在側壁14的內側面,於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範圍外之位置,用來收容後述的屏蔽構件50之屏蔽舌片55的舌片收容溝14C形成於側壁14的上面及內側面的全範圍。該舌片收容溝14C具有:從側壁14的上面沒入之橫溝部;及自側壁14的內側面沒入之縱溝部。
前述插座側殼體10係呈保持鎖定扣件30、彈 性變形構件40及屏蔽構件50之形態,但,在為了理解該形態而進一步說明插座側殼體10之前,首先,說明關於鎖定扣件30、彈性變形構件40及屏蔽構件50。
圖3係將圖1的插座連接器1之鎖定扣件30 與彈性變形構件40以保持於圖1的插座側殼體10之姿勢加以顯示的斜視圖,(A)為顯示鎖定扣件30及彈性變形構件40雙方,(B)為僅顯示鎖定扣件30,(C)為僅顯示彈性變形構件40。此圖3(A)至(C)係以與圖1一致的方向加以顯示。
如圖3(A)、(B)所示,鎖定扣件30係在 維持著金屬板的平坦面之狀態下,將該金屬板沖壓成預定 形狀而加以製作。鎖定扣件30係具有:呈直線狀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基部31;從該基部31的一部分朝上方起立之2個起立部32、2個被支承部33及2個被限制部34;從各起立部32的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鎖定扣件30的一端側(圖3(A)、(B)中的左斜下方)突出之鎖定部35;以及形成於前述基部31的一端之鎖定解除操作部36。
如圖3(A)、(B)所示,起立部32、被支 承部33及被限制部34係分別在較基部31的長度方向上(端子排列方向)的中央位置更靠近一端側的範圍(圖3(A)、(B)的左下半部分之範圍)及另一端側的範圍(圖3(A)、(B)的右上半部分之範圍)各設置1個。 以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關於起立部32、被支承部33及被限制部34,將位於前述一端側的範圍之各部分別稱為〔第一起立部32A〕、〔第一被支承部33A〕、〔第一被限制部34A〕,又將位於前述另一端側的範圍之各部分別稱為〔第二起立部32B〕、〔第二被支承部33B〕、〔第二被限制部34B〕。如圖3(A)、(B)所示,在前述一端側的範圍,從基部31的一端朝另一端依序設置第一被限制部34A、第一起立部32A、第一被支承部33A。 又,在前述另一端側的範圍,從基部31的一端朝另一端依序設置〔第二被支承部33B〕、〔第二被限制部34B〕、〔第二起立部32B〕。又,前述第二起立部32B係位於基部31的另一端,在該第二起立部32B的朝上下 方向延伸之側緣,於上端位置及下端位置形成有上側突出部32B-1及下側突出部32B-2。
在起立部32A、32B各自的上部,如前述,形 成有在基部31的長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朝一端側突出之鎖定部35。在本實施形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將自第一起立部32A突出的鎖定部稱為〔第一鎖定部35A〕、自第二起立部32B突出的鎖定部稱為〔第二鎖定部35B〕。鎖定部35A、35B,上緣具有隨著朝向前述一端側而向下方傾斜之斜緣,並且下緣朝對上下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延伸而形成為鉤狀(亦參照圖5(A)、(B))。如後述般,該鎖定部35A、35B係在連接器嵌合狀態,對設在插頭連接器2的後述對象鎖定扣件80之被鎖定部82D-1、83D-1可卡止於連接器拔出方向(參照圖6)。又,起立部32A、32B係如後述般,分別藉由抵接於第一突出壁溝部18D及第二端壁溝部18C的上側內壁面(後述的限制面18D-2、18C-2),來限制朝上方的移動。
被支承部33A、33B係為對插座側殼體10的 對應部(後述的第一端支承部12B-2及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朝下方進行卡止,用來防止鎖定扣件30自插座側殼體10朝下方脫落的部分(參照圖5(B)),形成為自基部31起立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一端側屈曲之倒L字狀。被支承部33A、33B的倒L字狀部分之中,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縱部係如後述般,作為抵接於第一端支承部 12B-2及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的限制面12B-2A、12A-2A(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端面)而限制鎖定扣件30朝一端側的端壁15側之最大移動量的部分來發揮功能(參照圖5(B))。
又,被限制部34A、34B係如後述般,用來抵 接於插座側殼體10的限制面18B-1、18E-1(後述的第一端壁溝部18B及第二突出壁溝部18E各自的內壁面)而限制鎖定扣件30朝一端側的端壁15側之最大移動量的部分,從基部31朝上方起立成直線狀。又,被限制部34A、34B係如後述般,分別藉由第一端壁溝部18B及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的上側內壁面(後述的限制面18B-2、18E-2),來限制朝上方的移動。在本實施形態,第一被限制部34A係比起第二被限制部34B,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形成為較大(亦參照圖5(A)、(B)),可提高強度。這是因為比起收容第二被限制部34B的第二突出壁溝部18E,收容第一被限制部34A之第一端壁溝部18B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為較大之故。
鎖定解除操作部36係在基部31的一端,上 下方向尺寸形成為較基部31大。如圖1、2所示,鎖定解除操作部36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插座側殼體10的外側露出。如後述般,該鎖定解除操作部36係承接用來進行鎖定解除之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按壓操作。
如圖3(A)、(C)所示,彈性變形構件40 係將帶狀金屬板構件以在該金屬板構件的長度方向上之2 個位置朝板厚方向折返的方式屈曲而製作,全體呈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延伸之細長的環狀。折返並相互地接近地延伸的2個彈性臂部41、42為隨著朝向自由端而寬度變窄的前端細的單臂懸樑狀,當從上方觀看時,前述彈性臂部41、42的前端(自由端)彼此交差(參照圖4)。又,該彈性臂部41、42係呈以彈性變形構件40的長度方向之各端部亦即各折返部分作為支點,朝其板厚方向換言之為端子排列方向可彈性變形的單臂懸樑狀。在鎖定扣件30及彈性變形構件40被保持於插座側殼體10的狀態下,彈性變形構件40係前述彈性臂部41、42彼此的交叉部分抵接於鎖定扣件30的第二起立部32B之側緣,對該鎖定扣件30賦予朝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圖3(A)的左斜下方、圖4的左方)之彈推力。
如圖1所示,屏蔽構件50係將金屬板沖壓成預定形狀後朝板厚方向屈曲而加以製作(亦參照圖8)。如圖1所示,屏蔽構件50係具有:覆蓋插座側殼體10的兩端壁15之上面的上板部51;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該上板部51的兩端緣,朝下方呈直角地屈曲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在端子排列範圍外覆蓋側壁14,並且保持於插座側殼體10之被保持側板部52;在該被保持側板部52的側端緣,朝前述連接器寬度方向內側屈曲而覆蓋兩端壁15的端壁面之端板部53;及自被保持側板部52連續並沿著側壁14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在端子排列範圍覆蓋側 壁14之側板部54。
被保持側板部52具有:以其上緣在連接器寬 度方向內側朝下方屈曲並朝承接部16內延伸之屏蔽舌片55;及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較該屏蔽舌片55更外側位置,以被保持側板部52的下緣呈直角地屈曲並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延伸之寬度廣屏蔽腳部56。該屏蔽舌片55係其基部(連結於被保持側板部52的上緣之側的部分)被收容於插座側殼體10的舌片收容溝14C之橫溝部,但自由端側(下端側)部分位於舌片收容溝14C的縱溝部外並朝承接部16內延伸伸出。此自由端側部分形成為朝其板厚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可彈性變形,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以接觸壓與後述的插頭連接器2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屏蔽連接部84接觸。又,前述自由端側部分之彈性變形係藉由舌片收容溝14C的縱溝部予以容許進行。
側板部54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2個位置, 以該側板部54的下緣呈直角地屈曲並朝前述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延伸且形成為寬度較前述寬度廣屏蔽腳部56窄之寬度窄屏蔽腳部57。寬度廣屏蔽腳部56及寬度窄屏蔽腳部57係焊接於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
這種結構的屏蔽構件50係藉由從插座側殼體 10的上方將屏蔽構件50的被保持側板部52壓入至屏蔽構件保持溝14A加以保持。在屏蔽構件50的安裝完成之狀態,如圖1所示,屏蔽構件50的屏蔽舌片55係其基部被收容於舌片收容溝14C的橫溝部,並且自由端側部分朝 承接部16內延伸伸出。又,屏蔽構件50的寬度廣屏蔽腳部56被收容於腳部收容溝14B內,並且寬度窄屏蔽腳部57位於後述的端子20之連接部23彼此間。
返回進行插座側殼體10之說明。插座側殼體 10係呈用來收容鎖定扣件30之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對該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地擴展之狹縫狀,延伸並形成於端子排列方向上之插座側殼體10的全區域範圍。如圖5(A)所示,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係形成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對連接器寬度方向中心線呈對稱形狀。
如圖5(A)所示,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係 為分別用來收容鎖定扣件30的基部31、起立部32A、32B、被支承部33A、33B及被限制部34A、34B之溝部或孔部連通而形成。具體而言,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具有:用來收容鎖定扣件30的基部31之底溝部18A;用來收容第一被限制部34A的第一端壁溝部18B;用來收容第二起立部32B之第二端壁溝部18C;用來收容第一起立部32A之第一突出壁溝部18D;用來收容第二被限制部34B之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用來收容第一被支承部33A之第一突出壁孔部18F;及用來收容第二被支承部33B之第二突出壁孔部18G。第一端壁溝部18B、第二端壁溝部18C、第一突出壁溝部18D、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第一突出壁孔部18F、第二突出壁孔部18G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於一直線上。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利用在端子排列 方向上位於插座側殼體10的範圍內之突出壁部12及端壁15來形成收容鎖定扣件30用之鎖定扣件收容溝18,可謀求防止插座連接器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大型化。
如圖5(A)所示,底溝部18A係沿著底壁1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全區域範圍朝相同方向貫通並延伸。又,該底溝部18A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承接部16相對應的範圍亦即突出壁部12與端壁15之間的範圍,朝上下方向貫通並與承接部16連通。第一端壁溝部18B係在位於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圖5(A)中的左端側)之一方的端壁15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內側亦即承接部16側開口而形成,又,第二端壁溝部18C係在位於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側(圖5(A)中的右端側)之另一方的端壁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內側亦即承接部16側開口而形成。端壁溝部18B、18C的上側內壁面(對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係如後述般,分別作為抵接於鎖定扣件30的第一被限制部34A之上緣及第二起立部32B的上緣而限制鎖定扣件30朝上方之移動的限制面18B-2、18C-2來發揮功能。
第一突出壁溝部18D係在突出壁部12的一端側(圖5(A)中的左端側),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亦即承接部16側開口而形成,又,第二突出壁溝部18E係在突出壁部12的另一端側(圖5(A)中的右端側),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亦即承接部16側開口而形成。第一突出壁孔部18F係在 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突出壁部12之較中央位置更靠近一端側的位置形成作為朝上下方向貫通之孔部,又,第二突出壁孔部18G係在突出壁部12之較中央位置更靠近另一端側的位置形成作為朝上下方向貫通之孔部。
如圖5(A)所示,在突出壁部12,在端子排 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隔著第一突出壁孔部18F與第二突出壁孔部18G之中央隔壁部12A、在相同方向上之靠近一端(左端)的位置隔著第一突出壁溝部18D與第一突出壁孔部18F之第一端隔壁部12B、及在相同方向上之靠近另一端(右端)的位置隔著第二突出壁溝部18E與第二突出壁孔部18G之第二端隔壁部12C形成為島狀。
中央隔壁部12A係具有在下部分別朝一端側 及另一端側突出之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全體斷面形狀形成為倒T字形狀。又,第一端隔壁部12B係具有在上部朝一端側延伸並用來堵住第一突出壁溝部18D的上端之上壁部12B-1、及在下部朝另一端側突出之第一端支承部12B-2,全體斷面形狀形成為曲柄形狀。又,第二端隔壁部12C係具有在上部朝另一端側延伸並用來堵住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的上端之上壁部12C-1、及在下部朝一端側突出之第二端支承部12C-2,全體斷面形狀形成為讓第一端隔壁部12B的斷面形狀左右顛倒之曲柄形狀。上壁部12B-1、12C-1的下面(對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換言之,突出壁溝部18D、18E的上側內壁面係如後述般,分別作為抵接於鎖定扣件30的第一起立 部32A之上緣及第二被限制部34B的上緣而限制鎖定扣件30朝上方之移動的限制面18D-2、18E-2來發揮功能。
第一突出壁孔部18F係藉由在端子排列方向 上接近而突出之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及第一端支承部12B-2使下部變窄,全體形成為T字形狀。第二突出壁孔部18G係藉由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接近而突出之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及第二端支承部12C-2使下部變窄,全體形成為倒T字形狀。
如圖5(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藉由第一 端支承部12B-2卡止於鎖定扣件30的第一被支承部33A,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卡止於鎖定扣件30的第二被支承部33B,作為防止鎖定扣件30朝插座側殼體10的下方脫落之支承部來發揮功能。亦即,在本實施形態,第二中央支承部12A-1及第二端支承部12C-2未使用作為支承部。
第一端支承部12B-2及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 各自的端面(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係與鎖定扣件30的被支承部33A、33B之縱部抵接,作為限制鎖定扣件30朝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移動之限制面12B-2A、12A-2A來發揮功能。
對第一端壁溝部18B及第二突出壁溝部18E 的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內壁面,分別係與鎖定扣件30的被限制部34A、34B抵接,作為限制鎖定扣件30朝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移動之限制面18B-1、18E-1來 發揮功能。
又,如圖2、4所示,插座側殼體10係分別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兩端部,用來收容彈性變形構件40的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朝上方(在圖1、圖5(A)、(B)為下方)開口而形成。在本實施形態,僅在設於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側(在圖2、圖4、5(A)、(B)為右端側)之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收容彈性變形構件40。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不使用設在一端側(在圖2、圖4、5(A)、(B)為左端側)之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係如圖2、4所示,朝上下方向觀看時,呈可配合彈性變形構件40而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之長孔形狀,如圖5(A)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自端壁15的中間位置延伸至底壁11的底面並朝下方開口。又,如圖2、4所示,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係對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呈交叉,與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的底溝部18A、第一端壁溝部18B及第二端壁溝部18C連通。
其次,依據圖5(A)、(B),說明關於鎖定扣件30及彈性變形構件40朝插座側殼體10之安裝。首先,如圖5(A)所示,以鎖定扣件30的被支承部33A、33B分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插座側殼體10的突出壁孔部18F、18G成為相同位置的方式,使鎖定扣件30位於插座側殼體10的下方。然後,使鎖定扣件30朝上方移動(箭號P1),使被支承部33A、33B分別進入到突出 壁孔部18F、18G,讓被支承部33A、33B各自的橫部到達較第一端支承部12B-2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更上方。此時,鎖定扣件30的基部31、第一起立部32A、第二起立部32B、第一被限制部34A及第二被限制部34B分別進入到插座側殼體10的底溝部18A、第一突出壁溝部18D、第二端壁溝部18C、第一端壁溝部18B及第二突出壁溝部18E。又,鎖定解除操作部36在插座側殼體10的一端側(左端側)位於插座側殼體10外。
其次,使鎖定扣件30朝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 端側移動(箭號P2),讓被支承部33A、33B各自的橫部到達第一端支承部12B-2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的正上方。其結果,各橫部對第一端支承部12B-2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朝下方可卡止地被支承,阻止鎖定扣件30自插座側殼體10脫落。此時,鎖定扣件30的鎖定部35A、35B分別朝插座側殼體10的第一突出壁溝部18D外及第二端壁溝部18C外突出而位於承接部16內。又,被支承部33A、33B的縱部之側緣(左緣)及被限制部34A、34B的側緣(左緣)分別與第一端支承部12B-2的限制面12B-2A、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的限制面12A-2A、第一端壁溝部18B的限制面18B-1及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的限制面18E-1接近而位於可抵接的位置(參照圖5(B))。
其次,如圖5(A)所示,將彈性變形構件40 朝另一端側(圖5(A)中的右側)之彈性變形構件收容 凹部19自下方進行安裝(箭號P3)。在本實施形態,已經被收容於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之鎖定扣件30的第二起立部32B與第二端壁溝部18C的內壁面(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之間的端子排列方向上之尺寸形成為較彈性變形構件40之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彈性變形構件40係以在端子排列方向壓縮的方式,亦即,該彈性變形構件40的彈性臂部41、42朝另一端側彈性變形之狀態下,被收容於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彈性變形構件40係在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內,在上下方向位於第二起立部32B的上側突出部32B-1與下側突出部32B-2之間,藉由這些突出部限制其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又,彈性變形構件40係在彈性變形構件收容 凹部19內,藉由其復原力,將鎖定扣件30朝一端側彈推。其結果,維持了鎖定扣件30的被支承部33A、33B各自的橫部對第一端支承部12B-2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朝下方可卡止的狀態,讓鎖定扣件30保持於插座側殼體10。又,維持著鎖定扣件30的鎖定部35A、35B分別朝插座側殼體10的第一突出壁溝部18D外及第二端壁溝部18C外突出之狀態。又,被支承部33A、33B及被限制部34A、34B分別抵接於第一端支承部12B-2的限制面12B-2A、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的限制面12A-2A、第一端壁溝部18B的限制面18B-1及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的限制面18E-1,限制朝向一端側之鎖定扣件30的最大 移動量。如此,藉由限制鎖定扣件的最大移動量,限制鎖定部35A、35B對後述的插頭連接器2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被鎖定部82D-1、83D-1之鎖定量的最大值。因此,能夠防止:因該鎖定量過大,造成在連接器嵌合過程中對象鎖定扣件80自上方抵接於鎖定部35A、35B時該鎖定部35A、35B受損的情況產生。
在本實施形態,鎖定扣件30係在端子排列方 向上可移動於:鎖定部35A、35B分別承受前述彈推力而自第一突出壁溝部18D及第二端壁溝部18C突出的〔鎖定位置〕(在圖6中以實線表示)與鎖定部35A、35B分別克服前述彈推力而收容於第一突出壁溝部18D內及第二端壁溝部18C內的〔鎖定解除位置〕(在圖6中以虛線表示)之間。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5(A)、(B)所示, 因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呈左右對稱的形狀,所以,即使將如圖5(A)、(B)所示的姿勢作成為左右反轉之姿勢,也能夠將鎖定扣件30收容至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 如此,在使鎖定扣件30左右反轉之情況,該鎖定扣件30的基部31、第一起立部32A、第二起立部32B、第一被支承部33A、第二被支承部33B、第一被限制部34A及第二被限制部34B分別被收容於鎖定扣件收容溝部18的底溝部18A、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第一端壁溝部18B、第二突出壁孔部18G、第一突出壁孔部18F、第二端壁溝部18C及第一突出壁溝部18D。鎖定解除操作部36在插座 側殼體10的另一端側(圖5(A)、(B)中之右端)位於殼體外。又,彈性變形構件40係被收容於一端側(圖5(A)、(B)中之左端)的彈性變形構件收容凹部19,讓鎖定扣件朝另一端側(圖5(A)、(B)中之右側)彈推。
此時,被支承部33A、33B的橫部分別與第二 端支承部12C-2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卡止,防止鎖定扣件30朝下方脫離。又,被支承部33A、33B分別位於可與第二端支承部12C-2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的端面(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亦即限制面12C-2A、12A-1A(參照圖5(A)、(B))抵接的位置。且,被限制部34A、34B分別位於可與第二端壁溝部18C及第一突出壁溝部18D的內壁面(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亦即限制面18C-1、18D-1(參照圖5(A)、(B))抵接的位置。其結果,藉由這些限制面12C-2A、12A-1A、18C-1、18D-1,限制鎖定扣件30朝另一端側(圖5(A)、(B)中之右側)的最大移動量。
又,此時,起立部32A、32B及被規制部 34A、34B各自的上緣位於可與第二突出壁溝部18E、第一端壁溝部18B、第二端壁溝部18C及第一突出壁溝部18D之上側內壁面(對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亦即限制面18E-2、18B-2、18C-2、18D-2(參照圖5(A))抵接之位置,限制鎖定扣件30朝上方之移動。
端子20係如圖1、2所示,將對金屬板進行 沖壓而獲得之帶狀片朝板厚方向屈曲來加以製作。該端子20具有:在端子收容部17的橫溝部(形成於底壁11的溝部)內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之基部21(參照圖2);在該基部21的一端呈直角地屈曲,在端子收容部17的縱溝部(形成於突出壁部12的溝部)內朝上方延伸之接觸臂部22(參照圖4);與該接觸臂部22並排且自基部21朝上方延伸的被保持臂部(未圖示);及自基部21的另一端朝插座側殼體10外延伸伸出之連接部23。接觸臂部22係在板厚方向,換言之,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可彈性變形,在該接觸臂部22的上端,形成有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突出而位於承接部16內之接觸突出部22A。這樣結構之端子20係藉由將端子20的前述被保持臂部從插座側殼體10的下方(底壁11側)壓入至形成於側壁14的端子保持孔部17C,來收容並保持於端子收容部17內。
其次,回到圖1、圖2及圖6~8,說明作為對 象連接器之插頭連接器2的結構。插頭連接器2係具有:呈略長方體形狀之插頭側殼體60;以該插頭側殼體60的長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藉由該插頭側殼體60,排列保持成2列之複數個對象端子70;及以在前述長度方向上的前述插頭側殼體60之兩端部(後述的端壁65)予以保持之2個對象鎖定扣件80。該插頭連接器2係以圖2所示的姿勢配置安裝於電路基板上,如圖1所示,以上下反轉之姿勢嵌合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
前述插頭側殼體60係以例如樹脂等的電性絕 緣材所製作,以與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平行的一方向作為長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而延伸。該插頭側殼體60係具有:對前述安裝面呈平行之底壁61(參照圖1);和如圖2所示,自該底壁61朝上方起立之作為框狀的嵌合部之周壁63。該周壁63係具有: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一對側壁64;及朝對該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用來將前述一對側壁64的端部彼此予以連結之一對端壁65。被該周壁63所包圍而朝上方開口之空間係形成作為用來承接插座連接器1之突出壁部12之承接部66。
前述插頭側殼體60係成為保持對象鎖定扣件 80之形態,但為了理解該形態,在進一步說明插頭側殼體60之前,先說明關於對象鎖定扣件80。
對象鎖定扣件80係將金屬板沖壓成預定形狀 後,朝板厚方向進行屈曲加工而製作。如圖2明白所示,對象鎖定扣件80具有:位於以板面接觸於插頭側殼體60的端壁65之上面的位置之基部81;自該基部81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沿著端壁65的內外之兩側的端壁面屈曲之2個被鎖定腳部82、83;及從基部81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並沿著端壁65的雙方側壁面屈曲,且與插座連接器1的屏蔽構件50之屏蔽舌片55接觸用的2個屏蔽連接部84。
前述2個被鎖定腳部82、83中,將位於端壁 65的內側之端壁面側的被鎖定腳部稱為〔內側被鎖定腳 部82〕,將位於端壁65的外側之端壁面側的被鎖定腳部稱為〔外側被鎖定腳部83〕。圖7係顯示圖6中設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左端側)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圖,(A)為斜視圖,(B)為圖6的部分放大圖。在此,在圖7(B),與圖7(A)不同,以插座連接器1的鎖定扣件30之鎖定部35A卡止的狀態加以顯示。如圖7(A)、(B)所示,內側被鎖定腳部82具有:連結於基部81且朝上方(圖2中為下方)延伸之內側露出板部82A;及在成為該內側露出板部82A的上緣之內側折返緣部82B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圖7(A)、(B)中的左側)折返而朝下方延伸之內側被保持板部82C。又,外側被鎖定腳部83具有:連結於基部81且朝上方(圖2中為下方)延伸之外側露出板部83A;及在成為該外側露出板部83A的上緣之外側折返緣部83B朝端子排列方向內側(圖7(A)、(B)中的右側)折返而朝下方延伸之外側被保持板部83C。
在將對象鎖定扣件80安裝於插頭側殼體60 之狀態,該對象鎖定扣件80的內側露出板部82A及外側露出板部83A係如圖7(B)所示,分別以形成與端壁65的內側面及外側面相同面的方式露出。又,如圖7(A)所示,內側被保持板部82C及外側被保持板部83C係在朝上下方向延伸之兩側緣,突出形成有當藉由插頭側殼體60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壓入時的壓入保持用的壓入突出部82C-1、83C-1。再者,壓入突出部除了被保持板部 82C、83C外,在露出板部82A、83A亦可設置。又,亦可僅在露出板部82A、83A設置壓入突出部,來代替設在被保持板部82C、83C。
如圖7(B)明白顯示,內側被鎖定腳部82 的內側露出板部82A與內側被保持板部82C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地面對,各自朝板厚方向貫通的孔部82D當從端子排列方向觀看時位於相同位置。前述內側被鎖定腳部82的2個孔部82D的緣部(圖7(A)、(B)的下緣)相輔相成而具有作為用來與鎖定扣件30的鎖定部35A卡止之內側被鎖定部82D-1的功能。又,外側被鎖定腳部83的外側露出板部83A與外側被保持板部83C也與內側被鎖定腳部82同樣地,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地面對,各自朝板厚方向貫通的孔部83D當從端子排列方向觀看時位於相同位置。前述外側被鎖定腳部83的2個孔部83D的緣部(圖7(A)、(B)的下緣)相輔相成而具有作為用來與鎖定扣件30的鎖定部卡止之外側被鎖定部83D-1的功能。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6所示,設在端子排列 方向上的一端側(圖6中的左端側)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內側被鎖定腳部82的內側被鎖定部82D-1與設在另一端側(圖6中的右端側)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外側被鎖定部83D-1被作為與插座連接器1的鎖定扣件30之鎖定部35A、35B卡止之被鎖定部來使用。亦即,在本實施形態,設在一端側的對象鎖定扣件80之外側被鎖定腳部83 的外側被鎖定部83D-1與設在另一端側(圖6中的右端側)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內側被鎖定部82D-1未被作為被鎖定部來使用。在插座連接器1以將圖5、6所示的姿勢左右反轉後的姿勢嵌合連接於插頭連接器2之情況,一端側的對象鎖定扣件80之外側被鎖定部83D-1及另一端側的內側被鎖定部82D-1作為被鎖定部使用。
返回進行插頭側殼體60之說明。如圖2明白 所示,在端壁65的上面(在圖1、6中的下面),用來收容對象鎖定扣件80的基部81之凹部65A形成作為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溝部與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溝部交差之十字狀凹部。在端壁65的內側之端壁面,用來收容對象鎖定扣件80的內側被鎖定腳部82之內溝部65B(亦參照圖7(B))係與前述凹部65A連續並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在端壁65的外側之端壁面,用來收容對象鎖定扣件80的外側被鎖定腳部83之外溝部65C(亦參照圖7(B))係與前述凹部65A連續並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在端壁65的側壁面,亦即,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於側壁64的外面之延長線上的面,用來收容對象鎖定扣件80的屏蔽連接部84之側溝部65D係與前述凹部65A連續並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
對象鎖定扣件80係藉由分別將被鎖定腳部 82、83從如圖2中的上方壓入至內溝部65B及外溝部65C內,安裝於插頭側殼體60。在安裝結束的狀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基部81、內側被鎖定腳部82、外側被鎖定 腳部83及屏蔽連接部84分別被收容於插頭側殼體60的凹部65A、內溝部65B、外溝部65C及側溝部65D內。 又,被保持板部82C、83C的壓入突出部82C-1、83C-1(均參照圖7(A))對內溝部65B及外溝部65C之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兩側內緣咬入,藉此防止對象鎖定扣件80脫離。
對象端子70係將對金屬板進行沖壓而獲得之 帶狀片朝板厚方向屈曲來加以製作。如圖1、2所示,該對象端子70係一體模具成形於插頭側殼體60的各側壁64並被保持,在該側壁64的長度方向上呈等間隔而配置著。該對象端子70係具有:在與插頭側殼體60的底壁61大致相同高度位置,從側壁64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延伸的直線狀連接部71;及與該連接部71連續且朝圖2中的上方(圖1中的下方)屈曲而埋沒保持於前述側壁64之接觸臂部72。該接觸臂部72係沿著前述側壁64的內側面延伸,以該接觸臂部72的板面形成為與該側壁64的內側面相同面的方式朝承接部66露出。在該接觸臂部72之露出的面,自板面沒入形成有用來承接插座連接器1的端子20之接觸突出部22A而與該接觸突出部22A接觸的接觸凹部72A。
其次,回到圖1及圖6,說明關於插座連接器 1與插頭連接器2之連接器嵌合動作。首先,分別藉由焊接,分別將插座連接器1及插座連接器2安裝置對應的電路基板。其次,如圖1所示,將插座連接器1作成為承接 部16朝向上方的姿勢,並且作成為在插座連接器1的上方,插頭連接器2的承接部66(參照圖2)朝下方的姿勢。
其次,在維持著圖1的姿勢下使插頭連接器2 下降,讓插座連接器1的突出壁部12從下方進入到插頭連接器2的承接部66內,並且讓插頭連接器2的周壁63從上方進入到插座連接器1的承接部16內。其結果,插座連接器1的端子20之接觸突出部22A突入至插頭連接器2的對象端子70之接觸凹部72A內,形成端子彼此之電性接觸。
又,在連接器嵌合過程,設在插頭連接器2 的2個對象鎖定扣件80的下端分別抵接於位在鎖定位置之鎖定扣件30的鎖定部35A、35B(圖6中實線顯示)之上緣(傾斜緣),將該鎖定部35A、35B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以朝向另一端側(圖6中的右端側)之按壓力予以按壓。鎖定部35A、35B承受前述按壓力,並且如圖6虛線所示,與起立部32A、32B一同朝另一端側移動(後退),分別被收容至第一突出壁溝部18D內、第二端壁溝部18C內而到達鎖定解除位置。此時,鎖定部35A、35B的移動係藉由彈性變形構件40彈性變形(壓縮)亦即朝向彈性臂部41、42的另一端側之彈性變形所容許。
如上述般,藉由鎖定部35A、35B到達鎖定解 除位置,容許插頭連接器2進一步下降。又,如圖6所示,當一端側(圖6中的左端側)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 內側被鎖定腳部82之孔部82D及另一端側(圖6中的右端側)之對象鎖定扣件80的外側被鎖定腳部83之孔部83D到達鎖定扣件30的鎖定部35A、35B之位置時,該鎖定部35A、35B自前述的按壓力開放。其結果,彈性變形構件40的彈性臂部41、42朝一端側復原使彈性變形量減少,而返回到最初的鎖定位置。返回至鎖定位置之鎖定部35A、35B係如圖6實線所示,分別進入到前述孔部82D、83D,位於朝連接器拔出方向(上方)可對被鎖定部82D-1、83D-1(參照圖7(A)、(B))亦即孔部82D、83D的下緣進行卡止之位置而成為鎖定狀態。
又,如圖8所示,插頭連接器2的對象鎖定 扣件80之屏蔽連接部84分別藉由將對應的插座連接器1的屏蔽構件50之屏蔽舌片55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按壓而使其彈性變形,以接觸壓與該屏蔽舌片55接觸。
如此,端子20、50彼此相互連接,鎖定扣件 30、80彼此鎖定,屏蔽舌片55與屏蔽連接部84相互地連接,藉此,連接器嵌合動作完成。在連接器嵌合狀態,即使插頭連接器2朝連接器拔出方向(上方)被不經意地舉起,因起立部32A、32B被限制部34A、34B各自的上緣抵接於插座側殼體10的限制面18D-2、18C-2、18B-2、18E-2,所以,可限制鎖定扣件30朝上方之移動。其結果,鎖定扣件30的鎖定部35A、35B與對象鎖定扣件80之被鎖定部82D-1、83D-1的卡止狀態被維持,能夠維持穩定的鎖定狀態。
其次,依據圖6,說明關於連接器拔出動作。 當拔出處於與插座連接器1的連接器嵌合狀態之插頭連接器2時,將插座連接器1的鎖定扣件30之鎖定解除操作部36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另一端側(圖6中的右側)按壓而進行解除操作。當鎖定解除操作部36以朝前述另一端側的按壓力作為解除操作力加以承受時,彈性變形構件40朝相同方向彈性變形。又,與前述連接器嵌合過程所作過的說明同樣地,彈性變形構件40壓縮而彈性變形,鎖定部35A、35B與起立部32A、32B一同朝前述另一端側移動。
其結果,鎖定部35A、35B分別被收容於第一 突出壁溝部18D內、第二端壁溝部18C內而到達鎖定解除位置(參照圖6虛線),解除該鎖定部35A、35B與插頭連接器2的對象鎖定扣件80之被鎖定部82D-1、83D-1(參照圖7(A)、(B))可卡止之鎖定狀態。然後,藉由將插頭連接器2朝連接器拔出方向(上方)舉起,可容易將插頭連接器2拔出而完成連接器拔出動作。
鎖定扣件30係起立部32A、32B位於第一突 出壁溝部18D內、第二端壁溝部18C內,並且鎖定部35A、35B自前述起立部32A、32B的上部突出而位於承接部16內。換言之,起立部32A、32B及鎖定部35A、35B在端子排列方向亦即插座側殼體的長度方向上,位於該插座側殼體10的範圍內,在此範圍內進行移動。因此,即使將鎖定部35A、35B突出量確保為較大,也不受 有無配置鎖定扣件30的影響,可容易確保原本就存在的前述範圍內容許該鎖定部35A、35B及起立部32A、32B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之移動的空間,因此,能夠避開連接器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大型化。又,在本實施形態,鎖定扣件30不需要進行屈曲加工,即可維持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而加以製作。因此,在該連接器寬度方向,將鎖定扣件30的板厚度部分的尺寸確保在相同方向上之側壁14彼此間的範圍即可,因此,即使在相同方向上亦可迴避連接器的大型化。
又,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彈性變形構件40的彈性變形,容許鎖定扣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動。如此,藉由設置與鎖定扣件30不同構件之彈性變形構件40,使得不需要使鎖定部35A、35B自身具有彈性,因此,可提高鎖定部35A、35B自身的剛性進而提升自身的強度,能夠獲得穩定的鎖定狀態。又,因藉由增大鎖定部35A、35B的突出量,可進一步提高鎖定部35A、35B的剛性而進一步提高強度,所以,能夠謀求進一步提升鎖定狀態之穩定性。
<第二實施形態>
在第一實施形態,在插座連接器1設有鎖定扣件30及彈性變形構件40,彈性變形構件40彈推鎖定扣件30,但,在本實施形態,未設有彈性變形構件,鎖定扣件本身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上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的這一點, 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
圖9(A)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鎖定扣件130 的斜視圖。本實施形態的鎖定扣件130係將金屬板沖壓成預定形狀後,朝板厚方向進行屈曲加工而製作。鎖定扣件130係如圖9(A)所示,形成下述形狀,亦即,將第一實施形態的2個鎖定扣件30予以重疊,再以後述的彈性變形部137將各自的第二起立部132B的側緣彼此加以連結的形狀。該鎖定扣件130係藉由兩片金屬板構件形成在第一實施形態中以一片金屬板構件所形成的鎖定扣件30的各部。在本實施形態,以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針對與第一實施形態的鎖定扣件30相對應的部分,對第一實施形態的符號加上〔100〕並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鎖定扣件130係藉由將形成第 二起立部132B的兩片金屬板部分的側緣彼此以彈性變形部137予以連結而形成。彈性變形部137係呈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彈性變形構件40大致相同的形狀,但,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彈性臂部137A、137B在相同方向上未形成前端細形狀的這一點,與彈性變形構件40不同。彈性臂部137A、137B分別連結於形成第二起立部132B之兩片金屬板部分的側緣。這種形狀的鎖定扣件130藉由彈性臂部137A、137B朝端子排列方向彈性變形,容許在相同方向上鎖定部135A、135B在鎖定位置與鎖定解除位置之間的移動。
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形成彈性變形部137作 為鎖定扣件130的一部分,比起第一實施形態中將鎖定扣件與彈性變形構件作為不同構件加以製作之情況,能夠減少零件數量。又,在圖9(A)的形態,因起立部132、被支承部133及被限制部134分別是將兩片板狀構件予以重疊而形成,所以,比起如第一實施形態以一片板狀構件形成各部之情況,能夠使各部的強度倍增。
圖9(B)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鎖定 扣件130'的斜視圖。在圖9(B),對於與圖9(A)的形態之各部相對應的部分,分別賦予〔'〕之符號加以表示。鎖定扣件130'係形成從圖9(A)的鎖定扣件130省略彈性臂部137A與連結於該彈性臂部137A的一片鎖定扣件部分之形狀。在如圖9(A)的形態般,即使不將起立部132、被支承部133及被限制部134兩片重疊而能充分地確保各部的強度之情況,亦可作成為圖9(B)這樣的形狀。藉由圖9(B)的形態,亦可與圖9(A)的形態同樣地,不需要另外設置彈性變形構件,因此能夠減少零件數量。
<第三實施形態>
在第一實施形態,將帶狀金屬板構件屈曲而製作彈性變形構件40,但,在本實施形態,彈性變形構件並非這樣的金屬板構件,而是以線圈彈簧所構成的這一點,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圖10(A)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 接器201的一部分之斷面圖。在本實施形態,以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針對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1相對應的部分,對第一實施形態的符號加上〔200〕並省略其說明。
在圖10(A)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 201的一側端部分(與圖5(B)的左半部相對應的部分)。如圖10(A)所示,插座連接器201係在插座側殼體210的第一突出壁孔部218F內具有作為線圈彈簧而形成之彈性變形構件240。該彈性變形構件240係配置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被支承部233A與中央隔壁部212A之間可朝相同方向彈性變形,朝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圖10(A)中的左側)彈推第一被支承部233A。
在圖10(A)中,顯示設在第一突出壁孔部 218F內之形態,但,亦可在第二突出壁孔部218G(未圖示)設置用來將第二被支承部233B(未圖示)朝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側彈推之彈性變形構件240來取代該形態。又,亦可在第一突出壁孔部218F及第二突出壁孔部218G雙方設置彈性變形構件240。
又,在圖10(A)的形態,一個鎖定扣件230 設在插座側殼體210,但,亦可取代此結構,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側殼體之兩端側各設置一個鎖定扣件之形態。在此情況,鎖定扣件係例如,能以省略較圖10(A)的鎖定扣件230之第一被支承部233A更靠近另一端側(右端側)部分之形狀加以製作。又,兩個鎖定扣件係在 插座側殼體的兩端側各設置一個,且設置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對該插座側殼體的連接器寬度方向之中心線呈對稱。又,這兩個鎖定扣件係藉由朝克服來自於分別對應設置之彈性變形構件(線圈彈簧)的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外側之彈推力而在相同方向上相互地接近的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內側)承受用來解除鎖定之按壓操作,到達鎖定解除位置。
圖10(B)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插 座連接器201'的一部分之斷面圖,顯示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之斷面。在圖10(B),對於與圖10(A)的形態之各部相對應的部分,分別賦予〔'〕之符號加以表示。圖10(B)也與圖10(A)同樣地,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201'的一端側部分。在此變形例,鎖定扣件230'係呈省略較第一實施形態的鎖定扣件30之第一起立部32A更靠近另一端側部分之形狀,在插座連接器201'之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兩端各設置一個,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對連接器寬度方向中心線呈對稱。
如圖10(B)所示,插座連接器201'係在插 座側殼體210’的第一突出壁溝部218D'內具有以線圈彈簧所構成之彈性變形構件240'。該彈性變形構件240'係配置成在第一突出壁溝部218D'的下部,於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基部231'與隔壁部212B'之間可朝相同方向彈性變形,朝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外側亦即(圖10(B)中的左側彈推基部231'。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鎖定扣件的鎖定部 之下緣係對上下方向大致呈直角地延伸,但,亦可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隨著朝向前端而傾斜之傾斜緣,來取代該形態。如此,在鎖定部設有傾斜緣之情況,在進行連接器拔出之際,當以一定量以上的拔出力將插頭連接器朝上方舉起時,前述被鎖定部從下方抵接至處於鎖定位置之前述鎖定部的傾斜緣(下緣)而將該鎖定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鎖定解除位置按壓。其結果,藉由彈性變形構件或彈性變形部的彈性變形,容許前述鎖定部朝鎖定解除位置移動,解除鎖定狀態,因此,能夠拔出插頭連接器。亦即,因僅藉由將插頭連接器舉起之操作即可拔出該插頭連接器,所以,不需要在鎖定扣件上設置鎖定解除操作部。這樣的形態係適用於鎖定強度不大之連接器為佳。又,亦可取代鎖定部的下緣,或與鎖定部的下緣一同在被鎖定部的上緣,設置隨著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鎖定部側而向下方傾斜之傾斜緣的情況,能夠獲得相同的效果。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插頭連接器的被鎖 定部係形成於對象鎖定扣件,但並非一定需要形成於對象鎖定扣件,亦可例如,形成於插頭連接器的插頭側殼體。
又,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插頭連接器為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但,插頭連接器的種類不限於此,亦可為例如連接於電纜之電纜用電連接器。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鎖定構件及彈性變 形構件形成作為扣件,但亦可取代此結構,鎖定構件及彈 性變形構件係以例如樹脂所形成。
1‧‧‧插座連接器
2‧‧‧插頭連接器(對象連接器)
10‧‧‧插座側殼體
12A‧‧‧中央隔壁部
12A-1‧‧‧第一中央支承部
12A-2‧‧‧第二中央支承部
12B‧‧‧第一端隔壁部
12B-2‧‧‧第一端支承部
12C‧‧‧第二端隔壁部
12C-2‧‧‧第二端支承部
15‧‧‧端壁
18B‧‧‧第一端壁溝部
18B-1‧‧‧限制面
18C‧‧‧第二端壁溝部
18D‧‧‧第一突出壁溝部
18E‧‧‧第二突出壁溝部
18E-1‧‧‧限制面
18F‧‧‧第一突出壁孔部
18G‧‧‧第二突出壁孔部
30‧‧‧鎖定扣件(鎖定構件)
31‧‧‧基部
32A‧‧‧第一起立部
32B‧‧‧第二起立部
32B-1‧‧‧上側突出部
32B-2‧‧‧下側突出部
33A‧‧‧第一被支承部
33B‧‧‧第二被支承部
34A‧‧‧第一被限制部
34B‧‧‧第二被限制部
35A‧‧‧第一鎖定部
35B‧‧‧第二鎖定部
36‧‧‧鎖定解除操作部
40‧‧‧彈性變形構件(彈性變形部)
41、42‧‧‧彈性臂部
50‧‧‧屏蔽構件
51‧‧‧上板部
60‧‧‧插頭側殼體
61‧‧‧底壁
65‧‧‧端壁
80‧‧‧對象鎖定扣件
81‧‧‧基部
82‧‧‧內側被鎖定腳部
82D‧‧‧孔部
83‧‧‧外側被鎖定腳部
83D‧‧‧孔部

Claims (7)

  1. 一種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配置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將對該安裝面呈直角的方向作為連接器插拔方向而供位於上方的對象連接器嵌合連接,前述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具有:以對前述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平行的一方向作為長度方向而延伸之殼體;以前述長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排列保持於該殼體之複數個端子;及被前述殼體所保持的鎖定構件和彈性變形部,前述殼體係具有與前述一方的電路基板的安裝面相面對的底壁、及自該底壁朝上方起立之周壁,前述周壁係具有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2個側壁、和朝對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且用來將前述側壁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予以連結之端壁,被前述周壁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作為用來接收對象連接器之承接部,其特徵為:前述鎖定構件係具有:基部,其具有在殼體的下部位置沿著前述底壁朝前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部分;起立部,其在該端子排列方向中的殼體之範圍內,從前述基部的一部分朝上方起立;及鎖定部,其從該起立部的上部在前述端子排列方向朝一方的端壁側突出,卡止於設在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可阻止該被鎖定部朝上方拔出,前述鎖定構件係被收納於殼體的收容部,在前述鎖定部朝前述承接部突出而卡止於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之鎖定位置與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另一方的端壁側移動而成為可解除鎖 定之鎖定解除位置之間可移動,彈性變形部係對鎖定構件向前述一方向之側賦予彈推力而讓該鎖定構件朝鎖定位置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鎖定構件係具備鎖定解除操作部,該鎖定解除操作部具有露出至殼體外的部分,藉由以該部分使該鎖定構件克服彈性變形部的彈推力而能夠朝鎖定解除位置進行按壓操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鎖定構件係具有自基部起立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殼體的一方的端壁側屈曲形成的倒L字狀之被支承部、及自前述基部起立的突起狀被限制部,當鎖定構件位於鎖定位置時,前述被支承部與殼體的對應部卡止而阻止在對殼體的底壁呈直角方向上之鎖定構件自殼體脫落,以前述被限制部限制鎖定構件朝前述一方的端壁側移動之最大移動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彈性變形部係位於鎖定構件的起立部或被支承部與殼體之間而產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彈推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彈性變形部係與鎖定構件形成為一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殼體係具有在承接部內呈島狀並自底壁突出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之突出壁部,在該殼體的突出壁部及 端壁,分別形成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於一直線上的溝部,在端壁的溝部與突出壁部的溝部,形成有用來收容鎖定構件之作為收容部的收容溝。
  7. 一種電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對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嵌合連接的對象連接器,該對象連接器具有: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下,於阻止連接器拔出的方向上可對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鎖定構件之鎖定部進行卡止的被鎖定部。
TW103108144A 2013-04-18 2014-03-10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875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7847A JP5806700B2 (ja) 2013-04-18 2013-04-18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9005A TW201509005A (zh) 2015-03-01
TWI587580B true TWI587580B (zh) 2017-06-11

Family

ID=51709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8144A TWI587580B (zh) 2013-04-18 2014-03-10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06700B2 (zh)
KR (1) KR101660816B1 (zh)
CN (1) CN104112948B (zh)
TW (1) TWI5875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96377B (zh) * 2016-08-04 2020-10-30 京瓷株式会社 触头
JP6651427B2 (ja) * 2016-09-08 2020-02-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669034B2 (ja) * 2016-10-14 2020-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樹脂構造体、電子機器、および樹脂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6846996B2 (ja) * 2017-04-07 2021-03-2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0170849B2 (en) * 2017-04-07 2019-01-01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lidable latch
JP6857073B2 (ja) 2017-04-07 2021-04-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772106B2 (ja) * 2017-06-06 2020-10-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038013B (zh) * 2017-06-09 2020-01-10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6925883B2 (ja) * 2017-06-09 2021-08-2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6835687B2 (ja) * 2017-08-29 2021-02-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998752B2 (ja) * 2017-12-14 2022-02-0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6909148B2 (ja) * 2017-12-26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53112B1 (ko) * 2018-10-29 2023-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기적 연결 장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7108531B2 (ja) * 2018-12-27 2022-07-2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3922114B (zh) * 2021-09-30 2024-03-15 国光集团唯丞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式基板用连接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36985U (en) * 2012-01-20 2012-09-01 Speedtech Corp A connectors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1806U (en) * 2001-11-28 2002-11-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onent
JP3677601B2 (ja) * 2002-04-05 2005-08-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ホールドダウン付きコネクタ
TWM300882U (en) * 2006-05-26 2006-11-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JP4555329B2 (ja) * 2007-11-08 2010-09-2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523781B2 (ja) 2009-09-17 2014-06-18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係合解除治具
JP5005822B2 (ja) * 2010-03-31 2012-08-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36985U (en) * 2012-01-20 2012-09-01 Speedtech Corp A connectors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12039A (ja) 2014-11-13
KR101660816B1 (ko) 2016-09-28
JP5806700B2 (ja) 2015-11-10
CN104112948B (zh) 2016-10-19
KR20140125300A (ko) 2014-10-28
CN104112948A (zh) 2014-10-22
TW201509005A (zh) 2015-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7580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69519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US10333239B2 (en) Connector
TWI489706B (zh) Plugs and connectors that use the plug
EP2922147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TWI521805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socket connector
TWI469452B (zh) Receptacles and connectors that use the receptacle
TWI766039B (zh)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JP587250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7706569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7207975B2 (ja) コネクタ
CN110416764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6742378A (zh) 连接器
JP5659209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694646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US20140227898A1 (en) Connector with locking structure
JP568806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701877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JP608078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7809017B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10416774B (zh) 电连接器
TWI720299B (zh) 電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