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2002B - Bicycle wheel fixing mechanism - Google Patents

Bicycle wheel fixing mechanis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2002B
TWI582002B TW102132986A TW102132986A TWI582002B TW I582002 B TWI582002 B TW I582002B TW 102132986 A TW102132986 A TW 102132986A TW 102132986 A TW102132986 A TW 102132986A TW I582002 B TWI582002 B TW I5820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cam
fixing mechanism
wheel fix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2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9738A (zh
Inventor
Kazuki Koshiyama
Hiroshi Fujita
Masahiro Nakakura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riority to TW102132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2002B/zh
Priority to DE201410113143 priority patent/DE102014113143A1/de
Publication of TW201509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9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2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200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igid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e.g. adjustab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6/00Quick release mechanisms adapted for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
本發明是關於用來將車輪可裝卸地固定於自行車的框架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
已知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是用來將車輪可裝卸地固定於自行車的框架(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習知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具有:軸構件、具有沿著直徑方向形成的螺紋孔的銷構件、以及可擺動地與銷構件連結的操作構件。軸構件配置成將車輪的輪轂所具備的輪轂軸貫穿。在軸構件的其中一端形成有與銷構件螺合的第1公螺紋部,在另一端形成有與螺母螺合的第2公螺紋部。在軸構件的兩端形成有在周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複數的狹縫。操作構件藉由銷構件可自由擺動地支承於軸構件。操作構件在藉由銷構件所支承的支承部具有:其從銷構件的中心起算的距離變化的凸輪部。在凸輪部的螺母側配置有:與軸構件嵌合,使軸構件的一端內周側的狹縫形成部分擴張的第1擴張墊圈。凸輪部設置成可按壓第1擴張墊圈。在螺母的操作構件側安裝有:使軸構 件的另一端側的狹縫形成部分擴張的第2擴張墊圈。
在該構造的習知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將操作構件轉動將銷構件及螺母螺合於軸構件,將第1擴張墊圈及第2擴張墊圈配置在與一對狹縫相對向的位置。在該狀態,將操作構件繞著銷構件的軸擺動,藉由凸輪部按壓第1擴張墊圈,第1擴張墊圈及第2擴張墊圈朝接近的方向移動,兩擴張墊圈朝將狹縫擴張的方向按壓。藉此將車輪固定機構固定於貫穿孔。
構成該車輪固定機構的操作構件,為了避免障礙物碰到,最好沿著框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因此為了將操作構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在使操作構件擺動之前,將操作構件繞著輪轂軸轉動將操作構件定位。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7090308號說明書
在習知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是藉由擴張墊圈將設置於軸構件的狹縫朝直徑方向擴張,來將車輪固定機構固定於貫穿孔。因此當要將操作構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時,在擺動前需要將操作構件繞著輪轂軸轉動。可是當將操作構件繞著輪轂軸轉動時,藉由螺母構件,讓兩擴張墊圈朝接近或分離方向移動,讓兩狹縫的擴張程度 變化。因此,可能會產生:無法使操作構件擺動的狀態、或即使使操作構件擺動也無法將車輪確實地固定於框架的狀態。
本發明的課題,在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要能確實地固定車輪,且容易將操作構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
本發明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具備有:主體、操作構件、及連結機構。主體具有:第1端部、及與第1端部不同的第2端部。操作構件可配置在:第1位置、與第1位置不同的第2位置、及與第1位置及第2位置不同的第3位置且可朝第1旋轉方向轉動地設置於第1端部。第1位置、第2位置及第3位置分別存在於第1旋轉方向上。連結機構,當操作構件配置於第1位置時,可將主體與操作構件朝與第1旋轉方向交叉的第2旋轉方向一體旋轉。連結機構,當操作構件配置於第2位置時,可將主體與操作構件朝第2旋轉方向相對旋轉。連結機構,當將操作構件配置於第3位置時,將主體固定於框架。
在該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在將車輪的輪轂固定於框架時,將操作構件朝第1旋轉方向操作而配置於第1位置。藉此讓操作構件與主體可一體旋轉。在該狀態當將操作構件朝第2旋轉方向轉動時,主體也會朝第2旋轉方向旋轉。為了能將輪轂確實地固定於框架,在主體 接觸於操作構件而成為將主體固定於框架的狀態之前,使操作構件旋轉。接著將操作構件從第1位置朝第1旋轉方向旋轉到第2位置。藉此,藉由連結機構,主體與操作構件成為可相對旋轉。這裡當將操作構件轉動到第3位置時為了讓操作構件成為所需要的姿勢,在第2位置將操作構件朝第2旋轉方向轉動。為了讓操作構件成為所需要的姿勢在第2位置轉動操作構件後,將操作構件從第2位置朝第1旋轉方向轉動到第3位置。藉此,將固定於主體的框架朝向主體拉入,將輪轂固定於框架。這裡在第1位置藉由操作構件將主體轉動成為可將主體固定於框架的狀態後,藉由將操作構件配置在第2位置,則能不將主體轉動只將操作構件朝第2旋轉方向轉動。因此,在使主體對於框架成為固定狀態後,不變更主體與框架的固定狀態也能將操作構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藉此,能將輪轂確實地固定於框架,且容易將操作構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
連結機構,也可具備有第1凸輪機構與第2凸輪機構。第1凸輪機構,具有與操作構件連動的第1凸輪構件,當操作構件配置於第1位置時,可將主體與操作構件朝第2旋轉方向一體旋轉。第2凸輪機構,具有與操作構件連動的第2凸輪構件,當操作構件配置於第3位置時,將框架朝操作構件側拉入而將輪轂固定於框架。在該情況,只要將操作構件分別操作到第1位置與第3位置,則藉由兩個凸輪機構能將主體與操作構件可一體旋轉地連結,並且能將輪轂與框架固定,所以能更容易將操作構件 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
主體也可在第2端部具有:藉由將主體朝第2旋轉方向轉動而卡合於框架的卡合部。在該情況,藉由位於第1位置的操作構件將主體朝第2旋轉方向轉動時,能使卡合部卡合於框架,所以容易將主體固定於框架。
卡合部,也可具有:與在框架設置的母螺紋部卡合的公螺紋部。在該情況,藉由將主體上設置的公螺紋部旋入於框架上設置的母螺紋部,則能將主體固定於框架。
卡合部也可具有公螺紋部,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進一步具備有與公螺紋部卡合的螺母構件。在該情況,藉由位於第1位置的操作構件將主體朝第2旋轉方向轉動,藉由將主體的卡合部也就是公螺紋部旋入於螺母構件,則能將主體固定於框架。
卡合部,也可具有:與在框架設置的卡合孔具備的卡合構件卡合的卡合溝。在該情況,藉由位於第1位置的操作構件將主體朝第2旋轉方向轉動,藉由將卡合構件卡合於主體上設置的卡合溝,則能將主體固定於框架。因此,相較於螺紋卡合方式,能更減少朝第2旋轉方向的操作量。
第2位置也可存在於第1位置與第3位置之間。在該情況,能有效率地進行:將操作構件從將車輪固定於框架的情況的第1位置經由第2位置轉動到第3位置的操作。
操作構件也可具有:筒狀的外殼構件、軸構件、及槓桿構件。外殼構件具有將主體的第1端部收容的底部。軸構件的底部設置在主體而可自由轉動且被限制軸方向的移動。軸構件可朝第1旋轉方向轉動地被支承於外殼構件。槓桿構件,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軸構件,可配置於第1位置、第2位置及第3位置。在該情況,將操作構件操作到第1位置成為可將主體固定於框架的狀態,接著將操作構件操作到第2位置將操作構件轉動成所需要的姿勢,進一步將其操作到第3位置,將框架朝操作構件側拉入,則能將輪轂確實地固定於框架,且藉由操作到第3位置,則能容易將操作構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
第1凸輪構件,也可在主體設置成可按壓軸構件及解除按壓。當槓桿構件配置於第1位置時,第1凸輪構件按壓主體讓主體與底部可一體旋轉,當槓桿構件配置於第2位置時,解除第1凸輪構件的按壓,讓主體與底部可相對旋轉。在該情況,第1凸輪構件與軸構件一體形成,所以第1凸輪構件的構造簡單。
第2凸輪構件,也可設置成可將框架按壓於槓桿構件及解除按壓。當槓桿構件配置於第3位置時,第2凸輪構件按壓框架,主體將框架拉入。當槓桿構件配置於第2位置時,解除第2凸輪構件的按壓,解除主體的框架的拉入。
藉由本發明,能將車輪確實地固定於框架,且容易將操作構件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
10‧‧‧輪轂
12‧‧‧輪轂軸
16‧‧‧車輪固定機構
20‧‧‧主體
20a‧‧‧第1端部
20b‧‧‧第2端部
22‧‧‧操作構件
24‧‧‧連結機構
26‧‧‧螺母構件
26a‧‧‧母螺紋部
30a‧‧‧卡合部
30b‧‧‧公螺紋部
44‧‧‧外殼構件
44a‧‧‧底部
46‧‧‧軸構件
48‧‧‧槓桿構件
50‧‧‧第1凸輪機構
52‧‧‧第2凸輪機構
54‧‧‧第1凸輪構件
56‧‧‧第2凸輪構件
100‧‧‧自行車的框架
100a、200a、300a‧‧‧前叉(框架的一個例子)
200i‧‧‧母螺紋部
326‧‧‧卡合構件
330a‧‧‧卡合部
330b‧‧‧卡合溝
R1‧‧‧第1旋轉方向
R2‧‧‧第2旋轉方向
第1圖是採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的前部側視部分圖。
第2圖是藉由第1圖的切斷面II-II切斷的自行車用輪轂的半截剖面圖。
第3圖是包含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的自行車用輪轂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是顯示操作構件位於第3位置時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的操作構件側的構造的剖面部分圖。
第5圖是顯示軸構件的構造的立體圖。
第6圖是顯示操作構件位於第1位置時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的操作構件側的構造的剖面部分圖。
第7圖是顯示操作構件位於第2位置時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的操作構件側的構造的剖面部分圖。
第8圖是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與第2圖相當的圖面。
第9圖是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與第2圖相當的圖面。
在第1圖,採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的框架100,具有:安裝著自行車用輪轂10的前叉100a。如第2圖所示,前叉100a,在前端具有第1叉架端部100b及第2叉架端部100c。在第1叉架端部100b的前端及第2叉架端部100c的前端側,分別形成有第1貫穿孔100d及第2貫穿孔100e。第1貫穿孔100d,是沒有階段差的圓形的孔部。在第1貫穿孔100d的外側面,安裝著具有孔部102a的墊圈構件102。第2貫穿孔100e,具有:第1孔部100f、及較第1孔部100f更小直徑的第2孔部100g。第1孔部100f,在內周部具有:可將車輪固定機構16的後述的螺母構件26不能旋轉地收容的非圓形部100h。在該實施方式,非圓形部100h例如為六角形。螺母構件26,是藉由例如黏接或壓入等的適當的固定手段固定於第1孔部100f。在本實施方式,螺母構件26的軸方向長度較第2貫穿孔100e的軸方向長度更短,而螺母構件26與第2貫穿孔100e的軸方向長度也可相同。
第2貫穿孔也可並非為非圓形而為圓形的孔部。在第2貫穿孔為圓形的情況,也可將外周部圓形的螺母構件26藉由鑲嵌成形而不能旋轉地一體設置於第2叉架端部100c。也可將螺母構件26藉由壓入方式而不能旋轉地一體設置於第2叉架端部100c。
自行車用輪轂10,是可安裝於前叉100a的前輪轂。自行車用輪轂10,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具備有:固定於第1叉架端部100b及第2叉架端部100c之輪 轂軸12、以及可自由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12的輪轂殼14。自行車用輪轂10,是藉由車輪固定機構16安裝於前叉100a。具體來說,車輪固定機構16,將輪轂軸12可裝卸地固定於第1叉架端部100b及第2叉架端部100c。車輪固定機構16,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
輪轂軸12是中空的軸狀構件。輪轂軸12的第1端部(第2圖右端),接觸於第1叉架端部100b,第2端部(第2圖左端)接觸於構成車輪固定機構16的後述的螺母構件26。
輪轂殼14,是經由軸承18a、18b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輪轂軸12。輪轂殼14,具有用來安裝未圖示的輻絲的第1輪轂凸緣14a及第2輪轂凸緣14b,該輻絲用來與車輪的未圖示的輪圈連結。輪轂殼14,具有制動構件安裝部14c,該制動構件安裝部14c用來可一體旋轉地安裝構成未圖示的剎車裝置的剎車碟或剎車鼓等的制動構件104。
車輪固定機構16,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具備有:主體20、操作構件22、連結機構24、及螺母構件26。主體20具有第1端部20a與第2端部20b。主體20具有:具有第2端部20b的例如金屬製的筒狀構件30、以及具有第1端部20a且可一體旋轉地與筒狀構件30連結的軸螺栓32。筒狀構件30,在第2端部20b的外周面具有與螺母構件26卡合的卡合部30a。卡合部30a, 在該實施方式,具有公螺紋部30b。在筒狀構件30的操作構件22側的內周面,形成有讓軸螺栓32螺合的母螺紋部30d。筒狀構件30的第2端部20b側的開口部藉由第1蓋構件42所封閉。
如第4圖所示,軸螺栓32具有:圓形的頭部32a、及與頭部32a一體形成而較頭部32a更小直徑的軸部32b。頭部32a,形成為圓板狀,在表面於周方向隔著間隔形成有用來將緊固軸螺栓32用的工具卡止的複數(例如四個)的卡止凹部32f。軸部32b具有:可自由轉動地支承操作構件22的支承部32c、以及較支承部32c更小直徑,與筒狀構件30的母螺紋部30d螺合的螺紋軸部32d。支承部32c與螺紋軸部32d的段差面32e,可接觸於筒狀構件30的操作構件22側的端面30e。於是在主體20,在頭部32a與端面30e之間形成有長度L1的環狀的凹部20c。軸螺栓32被緊固於筒狀構件30的母螺紋部30d直到段差面32e接觸於端面30e。
操作構件22設置於主體20的第1端部20a而可配置於:存在於第1旋轉方向R1上的在第4圖以一點鏈線表示的第1位置、以兩點鏈線表示的第2位置、以實線表示的第3位置。操作構件22,如第1圖、第3圖及第4圖所示,具有:將主體20的第1端部20a(具體來說,軸螺栓32的頭部32a)收容的有底筒狀的外殼構件44、在第1旋轉方向R1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承於外殼構件44的軸構件46、以及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軸構件46 的槓桿構件48。在第1圖,將操作構件22配置成沿著第1叉架端部100b的所需要的姿勢。藉此讓操作構件22不易碰到障礙物。
外殼構件44具有:將主體20的軸螺栓32的頭部32a(也就是第1端部20a)收容的底部44a及筒狀部44b。底部44a配置於主體20的環狀的凹部20c。在底部44a形成有讓支承部32c以鬆配合方式嵌合的嵌合孔44c。底部44a的軸方向長度L2,較凹部20c的長度L1更短。因此,外殼構件44,相對於主體20可朝第1旋轉方向R1自由旋轉,且能以長度L2減去長度L1(L2-L1)的長度對於主體20朝輪轂軸12的軸方向移動。
筒狀部44b,具有較墊圈構件102的孔部102a更小直徑的外徑,可將墊圈構件102通過。在筒狀部44b,將可自由轉動地支承軸構件46的第1支承孔44d(參考第3圖)及第2支承孔44e相對向形成。第1支承孔44d為圓形,第2支承孔44e形成為:讓後述的第1凸輪構件54可通過而在徑方向具有偏移的兩個圓的葫蘆形。筒狀部44b的開口藉由第2蓋構件60所封閉。
軸構件46可朝第1旋轉方向R1轉動地被支承於外殼構件44。軸構件46配置成與輪轂軸12正交。軸構件46的繞著中心軸C1的旋轉方向為第1旋轉方向R1,輪轂軸12的繞著中心軸C2的旋轉方向為第2旋轉方向R2。如第5圖所示,在軸構件46的兩端部,形成有與槓桿構件48一體連結的鋸齒部46a。鋸齒部46a形成為 與其他部分相同直徑或較其他部分更小直徑。在軸方向的中央部分,一體地形成有:構成連結機構24的後述第1凸輪機構50之第1凸輪構件54。第1凸輪構件54其剖面形成為大致雨滴形狀。也就是說,如第4圖所示,第1凸輪構件54形成為其相距軸構件46的中心軸C1之距離漸漸變化。第1凸輪構件54具有:大致與軸螺栓32的頭部32a的直徑相同或稍小於其直徑的軸方向長度。在第1凸輪構件54與鋸齒部46a之間設置有:分別被第1支承孔44d及第2支承孔44e支承的支承部46b。
槓桿構件48,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軸構件46,可配置於:在第1旋轉方向R1上配置的上述第1位置、第2位置、與第3位置。具有第1槓桿構件48a與第2槓桿構件48b。第1槓桿構件48a與第2槓桿構件48b,是相對於通過筒狀構件30的中心軸的平面線對稱的構件。第1槓桿構件48a與第2槓桿構件48b,是藉由複數支(例如2支)的螺絲構件80(參考第1圖)而一體化。第1槓桿構件48a及第2槓桿構件48b,具有:分別與軸構件46的鋸齒部46a連結的連結部48c、及從連結部48c延伸的槓桿部48d。各連結部48c大致為圓形。在各連結部48c,一體地形成有:構成後述第2凸輪機構52之第2凸輪構件56。各連結部48c的第2凸輪構件56的形成部分,形成為:其相距軸構件46的中心軸C1的距離漸漸變大的雨滴形狀。各槓桿部48d,從連結部48c朝遠離中心軸C1的方向延伸。
連結機構24,具有:具有上述第1凸輪構件54的第1凸輪機構50、以及具有第2凸輪構件56的第2凸輪機構52。第1凸輪構件54及第2凸輪構件56是與操作構件22連動而轉動。第1凸輪構件54與第2凸輪構件56,配置成相離角度α(例如角度α為從130度~150度的範圍)。第1凸輪構件54其作用為可按壓軸螺栓32的頭部32a且可解除按壓。第2凸輪構件56,與墊圈構件102接觸而經由主體20將第2叉架端部100c朝第1叉架端部100b側拉入。藉此將輪轂軸12夾持在第1叉架端部100b與第2叉架端部100c之間,將輪轂軸12固定於前叉100a。
當槓桿構件48配置於第6圖所示的第1位置時,第1凸輪構件54按壓軸螺栓32的頭部32a,使頭部32a緊貼於外殼構件44的底部44a。藉此讓外殼構件44與軸螺栓32可一體旋轉。結果,當藉由操作構件22將主體20朝第2旋轉方向R2的旋入方向轉動時,可將筒狀構件30的公螺紋部30b旋入於螺母構件26的母螺紋部26a當藉由操作構件22將主體20朝第2旋轉方向R2的鬆開方向轉動時,可將筒狀構件30的公螺紋部30b從螺母構件26卸下。
當槓桿構件48配置於第7圖所示的第2位置時,第1凸輪構件54解除軸螺栓32的頭部32a的按壓,使頭部32a可從外殼構件44的底部44a分離。也就是說,外殼構件44可朝長度(L1-L2)輪轂軸方向移動。藉此,外殼構 件44與軸螺栓32成為可相對旋轉,可將操作構件22配置在第2旋轉方向R2的任意位置。因此,當將操作構件22配置於第3位置時,可將操作構件22配置成第1圖所示的所需要的姿勢。
當將槓桿構件48配置於第4圖所示的第3位置時,第1凸輪構件54與第2位置同樣地解除頭部32a的按壓。可是,第2凸輪構件56,按壓墊圈構件102而經由主體20將第2叉架端部100c朝第1叉架端部100b側拉入。藉此將輪轂軸12夾持在第1叉架端部100b與第2叉架端部100c之間,將輪轂10安裝於前叉100a。
在該構造的車輪固定機構16,在將車輪也就是在將輪轂10從前叉卸下的情況,將操作構件22從第3位置操作到第1位置。在該狀態讓軸螺栓與外殼構件44可一體旋轉。將操作構件22朝第2旋轉方向R2的鬆開方向轉動,將主體20從螺母構件26卸下,將主體20從輪轂軸12拔出。藉此能將輪轂10從前叉100a卸下。
在將輪轂10安裝於前叉100a的情況,將輪轂10配置於前叉100a。此時,輪轂軸12配置成與第1貫穿孔100d及第2貫穿孔100e相對向。接著,在將操作構件22配置於第6圖所示的第1位置的狀態,通過第1貫穿孔100d將車輪固定機構16的主體20插入於輪轂軸12。當將主體20插入於輪轂軸12時,藉由操作構件22將主體20朝第2旋轉方向R2的緊固方向旋轉。藉此可將筒狀構件30的公螺紋部30b旋入於螺母構件26的母螺紋 部26a。當對螺母構件26的旋入完成時,將操作構件22操作到第2位置。藉此讓操作構件22可對於主體20旋轉。於是,當操作構件22配置於第3位置時,以將操作構件22配置於第1圖所示的所需要的姿勢的方式,在第2位置將操作構件22朝第1旋轉方向R1轉動。例如如第1圖所示,將操作構件22轉動成將軸構件46配置在與第1叉架端部100b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將操作構件22轉動到適當的位置的話,則將操作構件操作到第4圖所示的第3位置。將操作構件操作到第3位置的話,第2凸輪構件56,按壓墊圈構件102而經由主體20將第2叉架端部100c朝第1叉架端部100b側拉入。藉此將輪轂軸12夾持在第1叉架端部100b與第2叉架端部100c之間,將輪轂軸10安裝於前叉100a。
這裡在第1位置藉由操作構件22將主體20轉動成為可將主體20固定於前叉100a的狀態後,藉由將操作構件22配置在第2位置,則能不將主體20轉動只將操作構件22朝第2旋轉方向R2轉動。因此,在使主體20對於前叉100a成為固定狀態後,不變更主體20與前叉100a的固定狀態也能將操作構件22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藉此,能將輪轂10確實地固定於前叉100a等的自行車的框架,且容易將操作構件22配置成所需要的姿勢。
由於將操作構件22安裝於軸構件46的兩端,所以設置有一對第2凸輪構件56。因此,當藉由第1凸輪構件56按壓墊圈構件102時,能在兩個位置均等地 按壓墊圈構件102。藉此當將操作構件22配置於第3位置時能順暢地操作操作構件22。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本說明書記載的複數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可因應需要任意組合。在以下的說明,針對與上述實施方式形狀相異的構件,以三位數來顯示上述實施方式的圖號,針對其他構件則用相同圖號來省略說明。
(a)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是藉由黏接、壓入或鑲嵌成形將所固定的螺母構件26設置為與第2叉架端部100c不同個體,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如第8圖所示,也可在前叉200a的第2叉架端部200c的第2貫穿孔200e,形成與車輪固定機構16卡合的母螺紋孔200i,而將車輪固定機構16直接固定於第2貫穿孔200e。在該情況,在車輪固定機構不需要螺母構件。
(b)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以公螺紋部構成卡合部,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第9圖,在主體320的筒狀構件330設置的卡合部330a,具有:讓在第2叉架端部300c設置的卡合孔300j所具備的卡合構件326卡合的卡合溝330b,卡合溝330b具有:從主體320的第2端部320b沿著軸方向形成短距離的一對第1溝部330f、以及從一對第1溝部330f的各終端部朝周方向形成在90度程 度相異的方向的第2溝部330g。以讓卡合構件326卡合於第1溝部330f的方式將主體320安裝於第1叉架端部300c後,將操作構件22配置於第1位置藉由操作構件22將主體320轉動90度,將卡合構件326卡止於第2溝部330g。在該狀態藉由將操作構件22操作到第3位置,將輪轂軸12固定於前叉300a。
(c)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作為自行車用輪轂是舉例可安裝制動構件的前輪轂,而使用本發明的車輪固定機構的自行車用輪轂,並不限於此。例如在使用不能安裝制動構件的前輪轂的車輪固定機構也能適用本發明。在使用於在框架的後端部等安裝的後輪轂使用的車輪固定機構也能適用本發明。
(d)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將操作構件22安裝於軸構件46的兩端,而也可將操作構件安裝於軸構件的單端。
(e)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一體形成外殼構件,以筒狀構件30與軸螺栓32構成主體20,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也可以中空或實心的軸構件構成,在其外周面形成與凹部20c相當的環狀溝。在該情況,也能以半圓的兩個分割部構成外殼構件。也可作成將外殼構件彈性卡止於環狀溝。
12‧‧‧輪轂軸
16‧‧‧車輪固定機構
20‧‧‧主體
20c‧‧‧凹部
22‧‧‧操作構件
24‧‧‧連結機構
30‧‧‧筒狀構件
30d‧‧‧母螺紋部
30e‧‧‧端面
32‧‧‧軸螺栓
32a‧‧‧頭部
32b‧‧‧軸部
32c‧‧‧支承部
32d‧‧‧螺紋軸部
32e‧‧‧段差面
32f‧‧‧卡止凹部
44‧‧‧外殼構件
44a‧‧‧底部
44b‧‧‧筒狀部
44c‧‧‧嵌合孔
44e‧‧‧第2支承孔
46‧‧‧軸構件
48‧‧‧槓桿構件
48a‧‧‧第1槓桿構件
48c‧‧‧連結部
48d‧‧‧槓桿部
50‧‧‧第1凸輪機構
52‧‧‧第2凸輪機構
54‧‧‧第1凸輪構件
56‧‧‧第2凸輪機構
100b‧‧‧第1叉架端部
100d‧‧‧第1貫穿孔
102‧‧‧墊圈構件
C1‧‧‧中心軸
C2‧‧‧中心軸
R1‧‧‧第1旋轉方向
R2‧‧‧第2旋轉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具備有:主體、操作構件、及連結機構;該主體具有:第1端部、及與上述第1端部不同的第2端部;該操作構件可配置在:第1位置、與上述第1位置不同的第2位置、及與上述第1位置及上述第2位置不同的第3位置,且可朝第1旋轉方向轉動地設置於上述第1端部;上述第1位置、上述第2位置及上述第3位置分別存在於上述第1旋轉方向上;上述連結機構,當上述操作構件配置於上述第1位置時,可將上述主體與上述操作構件朝與上述第1旋轉方向交叉的第2旋轉方向一體旋轉;當上述操作構件配置於上述第2位置時,可將上述主體與上述操作構件朝上述第2旋轉方向相對旋轉;當上述操作構件配置於上述第3位置時,將上述主體固定於自行車的框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連結機構,具備有第1凸輪機構與第2凸輪機構;該第1凸輪機構,具有與上述操作構件連動的第1凸輪構件,當上述操作構件配置於上述第1位置時,可將上述主體與上述操作構件朝上述第2旋轉方向一體旋轉;該第2凸輪機構,具有與上述操作構件連動的第2凸 輪構件,當上述操作構件配置於上述第3位置時,將上述主體固定於上述框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主體在上述第2端部具有:藉由將上述主體朝上述第2旋轉方向轉動而卡合於上述框架的卡合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卡合部,具有:與在上述框架設置的母螺紋部卡合的公螺紋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卡合部具有公螺紋部,該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進一步具備有與上述公螺紋部卡合的螺母構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卡合部,具有:與在上述框架設置的卡合孔具備的卡合構件卡合的卡合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第2位置存在於上述第1位置與上述第3位置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操作構件具有:筒狀的外殼構件、軸構件、及槓桿構件;該外殼構件具有將上述主體的第1端部收容的底部,且上述底部設置在上述主體而可自由轉動且被限制軸方向的移動; 該軸構件可朝上述第1旋轉方向轉動地被支承於上述外殼構件;該槓桿構件,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上述軸構件,可配置於上述第1位置、上述第2位置及上述第3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第1凸輪構件,在上述軸構件設置成可將上述主體按壓及解除按壓;當上述槓桿構件配置於上述第1位置時,上述第1凸輪構件按壓上述主體讓上述主體與上述底部可一體旋轉,當上述槓桿構件配置於上述第2位置時,解除上述第1凸輪構件的按壓,讓上述主體與上述底部可相對旋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其中上述第2凸輪構件,設置成可將上述框架按壓於上述槓桿構件及解除按壓;當上述槓桿構件配置於上述第3位置時,上述第2凸輪構件按壓上述框架,將上述主體固定於上述框架;當上述槓桿構件配置於上述第2位置時,解除上述第2凸輪構件的按壓。
TW102132986A 2013-09-12 2013-09-12 Bicycle wheel fixing mechanism TWI5820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2986A TWI582002B (zh) 2013-09-12 2013-09-12 Bicycle wheel fixing mechanism
DE201410113143 DE102014113143A1 (de) 2013-09-12 2014-09-11 Fahrradradbefestigungsvorrichtu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2986A TWI582002B (zh) 2013-09-12 2013-09-12 Bicycle wheel fixing mechanis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9738A TW201509738A (zh) 2015-03-16
TWI582002B true TWI582002B (zh) 2017-05-11

Family

ID=52478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2986A TWI582002B (zh) 2013-09-12 2013-09-12 Bicycle wheel fixing mechanism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14113143A1 (zh)
TW (1) TWI58200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0335A1 (en) * 2003-11-24 2005-05-26 Sram Corporation Axle assembly for mounting a wheel to a vehicle
TW200938409A (en) * 2008-03-11 2009-09-16 Shimano Kk Bicycle wheel securing structure
US20130229048A1 (en) * 2012-03-05 2013-09-05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xle adapt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0335A1 (en) * 2003-11-24 2005-05-26 Sram Corporation Axle assembly for mounting a wheel to a vehicle
TW200938409A (en) * 2008-03-11 2009-09-16 Shimano Kk Bicycle wheel securing structure
US20130229048A1 (en) * 2012-03-05 2013-09-05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xle adap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9738A (zh) 2015-03-16
DE102014113143A1 (de) 2015-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1950B (zh) 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
TWI481526B (zh) 具有扭矩管之腳踏車前輪轂
US20090267405A1 (en) Locking hub cap for wheel hub assembly
JP2005308059A (ja) 自転車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ロータ組立体
TWI499521B (zh) 自行車輪軸總成
JP2008127007A (ja) 自転車の車輪、車輪用のスポークおよびハブ、ならびに車輪の組立方法
US20160121961A1 (en) Axle connector adapter assembly
JP2015071406A5 (zh)
TW201103811A (en) Quick-release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hydraulic caliper brake
US20170066497A1 (en) Quick release through axle with locking elements for bikes
US10696357B2 (en) Rocker for a bicycle gear
TWI719027B (zh) 自行車用車輪固定機構
TWM462196U (zh) 鎖固元件
TWI780054B (zh) 用於自行車的制動盤
US10953951B2 (en) Cantilever axle assembly
BR102015015462B1 (pt) Conjuntos de freio que tem um módulo de sensor de árvore de cames
TWI582002B (zh) Bicycle wheel fixing mechanism
US10112439B2 (en) Vehicle wheel axle assembly
JP2014218151A (ja) ホイール取付構造
JP2017124820A (ja) 自転車ホイール用ハブ
TWI681884B (zh) 自行車車輪固定軸件
TWI597437B (zh) 盤式制動器轉子,輪轂總成及制動器總成
TWI493117B (zh) 驅動銷總成
EP3357802B1 (en) Locking and anti-theft device for a bicycle and bicycle comprising said device
FR3029457A1 (fr) Ensemble comportant une jante et un enjoliveur equipe d’un moyeu de blocage ax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