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9454B - 空氣增力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氣增力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9454B
TWI579454B TW105100639A TW105100639A TWI579454B TW I579454 B TWI579454 B TW I579454B TW 105100639 A TW105100639 A TW 105100639A TW 105100639 A TW105100639 A TW 105100639A TW I579454 B TWI579454 B TW I5794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air
outer tube
cover
tra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0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5312A (zh
Inventor
孟三中
陳宜誠
孟佩宏
陳倞宏
Original Assignee
孟三中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孟三中 filed Critical 孟三中
Priority to TW105100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9454B/zh
Priority to US15/201,758 priority patent/US994528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9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945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5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531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1/00Modifying induction systems for imparting a rotation to the charge in the cylinder
    • F02B31/04Modifying induction systems for imparting a rotation to the charge in the cylinder by means within the induction channel, e.g. defl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42Devices or means connected to or integrated into air intakes; Air intakes combined with other engine or vehicle parts
    • F02M35/10262Flow guides, obstructions, deflectors or the li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Description

空氣增力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增進燃燒裝置運作效能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能提升燃燒裝置進氣效率進而增進其燃燒與運作效率的空氣增力器。
一般汽車、機車、船舶或割草機是使用內燃機例如往複式引擎作為動力的來源,此種引擎運作的方式,是在引擎的汽缸內混合空氣和燃料後,進行進氣、壓縮、爆炸、排氣等四個程序,進而產生動力的輸出。
上述現有的引擎運作時,在引擎汽缸內爆炸的燃料和空氣比例,即油氣比是影響引擎運作的重要參數,良好的油氣比有利於燃油完全的燃燒,可增強引擎輸出的馬力,同時減少廢氣的排放。
但空氣由引擎的進氣口進入至汽缸燃燒的過程中,會經過進氣管路、節氣門、進氣歧管、燃燒室汽門等層層阻礙,且這些引擎進氣過程中的阻礙若結構老化也會進一步削減空氣進入汽缸的量。如此一來,會使引擎內的燃油燃燒不完全,增加油耗且造成引擎的馬力降低,而燃燒不完全也增加引擎排氣的空氣污染物並使點火裝置產生積碳產生惡性循環。
為了彌補這個缺憾,使燃燒裝置例如引擎的燃燒效率提升以回復原有的動力,現有技術有使用主動進氣的增壓器,例如渦輪增壓器對引擎強制進氣,解決前述的引擎燃燒不完全的問題。利用主動進氣的增壓器雖能大幅提升引擎輸出的馬力,但齒輪組與排氣渦輪等相當笨重與耗能,隨之而來的油料 損耗也會明顯增加,因此不符合一般使用者只需要使引擎內的燃油燃燒更完全的需求,此外,渦輪增壓器這種主動進氣的裝置在使用時需要對引擎進行複雜的改裝,使用的技術層次較高,使用者無法由商店自行買回安裝,運用上不容易使用。
由於現有的燃燒裝置例如引擎有著缺乏容易安裝且適用於引擎自然進氣的加壓手段,因而有無法提升引擎運作效率的缺點。為此,本發明以中央與周圍流道具有快慢不同氣流的方式形成渦流,與使用噴嘴構型以得到加速噴流,使裝置輸出的空氣增力,於進氣口內部形成低壓區,進而增進進氣口之進氣效率,達到提升引擎輸入空氣壓力並增進其燃燒效率與降低排氣汙染的功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空氣增力器,設有一外管,在該外管的前端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在該漸縮部內形成一氣室,在該漸縮部前端的中間形成一輸出管,該輸出管與該氣室相通,在該外管內設有一氣流導引構造,該氣流導引構造的中間形成一牽引流道,該牽引流道的前端伸抵該氣室內而與該氣室相通,該輸出管的寬度寬於該牽引流道前端的寬度,且該牽引流道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的中間,該氣流導引構造位於該外管與該牽引流道之間的周圍部分可導引氣流,受該氣流導引構造的周圍部分導引之氣流的移動路徑長於受該牽引流道導引之氣流的移動路徑。
進一步,本發明所述牽引流道沿前後方向形成在該外管內的中心位置,所述氣流導引構造在所述牽引流道的周圍形成一周側流道,該周側流道延伸的長度長於該牽引流道的長度,該周側流道的前端連接在該氣室後側的周圍而與該氣室相通。
較佳的,本發明將所述周側流道設為由後向前螺旋延伸的流道,並將所述牽引流道的後端與該周側流道的後端設於所述外管的後端處。
較佳的,本發明將所述周側流道設為迂迴的流道,並將該周側流道的後端設於所述外管的後端處,將所述牽引流道的後端設為伸出該外管後端的形態。
進一步,本發明所述氣流導引構造在所述外管內嵌設兩個以上前後相疊的組合盤,各組合盤的中央設有一氣管,在各氣管的周圍連接一環形的蓋板,在各蓋板的同側穿設一個以上的氣孔,在各蓋板的周緣連接一側環,各側環抵靠在該外管的內周面,最前側的組合盤位於該外管內的前端,所述的氣室是由最前側的組合盤與所述的漸縮部圍繞形成,最前側的組合盤的氣管前端伸入該氣室內,各氣管前端的直徑小於所述輸出管的直徑,且該氣管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的中央,所述的牽引流道是由兩個以上組合盤的氣管前後串連形成,兩前後相鄰的組合盤的氣孔為反向的設置,使得兩個以上組合盤的氣孔由後至前為反覆交錯的形態,所述的周側流道形成在兩個以上組合盤的氣孔之間。
進一步,本發明所述漸縮部是半球形的殼體且內面為弧形面。
進一步,本發明所述各組合盤的蓋板是連接在各氣管中間的周圍,所述各側環是由各蓋板的周緣向後延伸,在各蓋板的前面周緣設有一個以上的定位塊,相對該些定位塊的數量與位置,在各側環的底緣凹設一個以上的定位凹槽,兩前後相鄰的組合盤其中位於後側的組合盤的定位塊嵌入前側的組合盤的定位凹槽內。
進一步,本發明多個組合盤分為前後兩組的一個以上的第一組合盤以及一個以上的第二組合盤,其中各第一組合盤於其蓋板周圍四等分處其中同側的兩處穿設兩氣孔,各第二組合盤於其蓋板周圍四等分處的其中三處穿設三氣孔。
更進一步,本發明在所述外管後端的周圍穿設數個扣孔,在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的後面疊合一封蓋盤,該封蓋盤的中央設有一氣管,在該氣管中間的周圍連接一環形的蓋板,在該蓋板穿設一個以上的氣孔,在該蓋板後面的周緣連接一向後延伸的側環,該側環抵靠在該外管的內周面,在該側環的周圍設有數個凸扣,各凸扣卡扣在各扣孔定位,該封蓋盤的氣管與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的氣管相連。
本發明使用時,是以輸出管接向燃燒裝置例如引擎的進氣口。當燃燒裝置運作時,燃燒裝置內部與進氣口處產生的負壓會由輸出管開始吸引氣流,這時環境中的空氣會分別由牽引流道的後端以及該外管後端的周圍吸引流入外管內,當空氣受該氣流導引構造的周圍部分導引時,由於氣流移動的路徑較受牽引流道導引的氣流的路徑長,因此向氣室周圍輸入的氣流的速度,會較牽引流道向氣室中間輸入的氣流的速度慢,使中央的牽引流道向輸出管內直噴的較快速的氣流能牽引氣室周圍較緩慢的氣流,在氣室內形成加壓的渦流,而漸縮部噴嘴的外形能將氣室逐漸匯入輸出管的氣流加速,使氣室內向前流動的空氣除了利用漸縮部加速以外,還能利用渦流加壓,增強輸出管輸出空氣的壓力與速度,在燃燒裝置的進氣口內部形成低壓區,進而增進進氣口的進氣效率。
本發明的功效在於,藉由輸出加壓空氣的方式,使連接本發明的燃燒裝置例如引擎內的燃油完全地燃燒,以自然進氣、無需外加動力的方式增強引擎的馬力,減少引擎積碳以及排放空氣汙染物的產生。此外,本發明安裝容易,使用時只要將外管前端的輸出管接向燃燒裝置的進氣口即可,讓使用人購買後可自行安裝使用,方便使用者利用。
10‧‧‧外殼
11‧‧‧外管
111‧‧‧扣孔
12‧‧‧漸縮部
13‧‧‧輸出管
20‧‧‧第一組合盤組
21‧‧‧第一組合盤
211‧‧‧氣管
2111‧‧‧插孔部
212‧‧‧蓋板
2121‧‧‧定位塊
213‧‧‧側環
2131‧‧‧定位凹槽
214‧‧‧氣孔
22‧‧‧第二組合盤組
23‧‧‧第二組合盤
231‧‧‧氣管
2311‧‧‧插孔部
232‧‧‧蓋板
2321‧‧‧定位塊
233‧‧‧側環
2331‧‧‧定位凹槽
234‧‧‧氣孔
24‧‧‧封蓋盤
241‧‧‧氣管
2411‧‧‧插孔部
242‧‧‧蓋板
2421‧‧‧定位塊
243‧‧‧側環
2431‧‧‧凸扣
244‧‧‧氣孔
A‧‧‧氣室
B‧‧‧牽引流道
C‧‧‧周側流道
30‧‧‧引擎
301‧‧‧進氣口
31‧‧‧進氣管
32‧‧‧引擎
321‧‧‧進氣口
33‧‧‧進氣管
30A‧‧‧引擎
31A‧‧‧進氣管
301A‧‧‧進氣口
12A‧‧‧漸縮部
40‧‧‧中心管
41‧‧‧螺旋片
50‧‧‧中心管
51‧‧‧後封蓋
511‧‧‧後開口
52‧‧‧前封蓋
521‧‧‧前開口
53‧‧‧第一隔板
54‧‧‧第二隔板
55‧‧‧第三隔板
X‧‧‧氣流導引構造
Y‧‧‧氣流導引構造
Z‧‧‧氣流導引構造
M‧‧‧氣流導引構造
N‧‧‧氣流導引構造
60‧‧‧中心管
61‧‧‧風扇
611‧‧‧框體
612‧‧‧扇葉
70‧‧‧外殼
71‧‧‧外管
72‧‧‧套蓋
721‧‧‧漸縮部
722‧‧‧輸出管
73‧‧‧後蓋
731‧‧‧網格形狀
732‧‧‧濾網
75‧‧‧中心管
76‧‧‧導引片
761‧‧‧套孔
圖1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第一組合盤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第二組合盤的立體圖。
圖5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封蓋盤的立體圖。
圖6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部分剖面的立體圖。
圖7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部分剖面的立體圖。
圖8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部分剖面的立體圖。
圖9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另一實施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再一實施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3是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4是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圖15是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6是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仰視的立體圖。
圖17是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俯視且部分剖面的立體圖。
圖18是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俯視的立體圖。
圖19是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仰視的立體圖。
圖20是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俯視的剖面圖。
圖21是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的平面圖。
圖22是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23是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俯視的剖面圖。
為能詳細瞭解本發明的技術特徵及實用功效,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來實施,進一步以如圖式所示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看圖1至圖5所示的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其構造包括一外殼10以及一嵌設於該外殼10內的氣流導引構造X,該氣流導引構造X包括依序相疊的一第一組合盤組20、一第二組合盤組22以及一封蓋盤24,其中:
該外殼10設有一外管11,該外管11是豎直的圓形管體並且相反方向的兩端分為前端與後端,在該外管11後端的周圍以環繞且等間隔的形態設有四個扣孔111,在該外管11的前端朝前延伸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12,該漸縮部12是圓錐形的殼體且內面為圓錐面,在漸縮部12前端的中間形成一朝前延伸的輸出管13,該輸出管13是直徑小於該外管11的圓形管體,且該漸縮部12的軸心與該外管11的軸心連成一直線。
如圖2、圖7所示,該第一組合盤組20是嵌設在該外管11內的前側,該第一組合盤組20設有九個前後相疊的第一組合盤21,請配合參看圖3,各第一組合盤21的中央設有一豎直的氣管211,各氣管211是直管體,在各氣管211的前側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插孔部2111,在各氣管211中間的周圍連接一圓環形的蓋板212,在蓋板212前面的周緣以環繞且等間隔的形態設有四個分別朝前凸出的定位塊2121,在各蓋板212後面的周緣連接一向後延伸的側環213,各側環213是豎直設置的圓環體,在各側環213的底緣相對四個定位塊2121的位置凹設四個定位凹槽2131,在各蓋板212周圍四等分處的其中兩處穿設兩氣孔214,各氣孔214是以氣管211的中央為圓心的弧形穿孔,且兩氣孔214穿設於各蓋板212周圍的同一側;如圖6、圖7所示,各第一組合盤21的側環213是抵靠在該外管11的內周面,且最前側的第一組合盤21位於該外管11內的前端,該最前側的第一 組合盤21與該外殼10的漸縮部12在該漸縮部12的內側圍成一氣室A,該最前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氣管211前端伸入氣室A內,該氣管211前端的直徑小於該輸出管13的直徑,且該氣管211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13的中央;當各個第一組合盤21相疊時,兩前後相鄰的第一組合盤21其中位於後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氣管211以插孔部2111插入前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氣管211後端,請配合參看圖2,後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蓋板212的周緣抵靠在前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側環213的後緣,後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四個定位塊2121嵌入前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四個定位凹槽2131內定位;兩前後相鄰的第一組合盤21的氣孔214為反向的設置,如圖6所示,使得各個第一組合盤21的兩氣孔214由後至前為反覆交錯的設置形態。
如圖2及圖8所示,該第二組合盤組22是接續該第一組合盤組20的後端而嵌設在該外管11內,該第二組合盤組22設有四個前後相疊的第二組合盤23,請配合參看圖4,各第二組合盤23的中央設有一豎直的氣管231,各氣管231是直管體,在各氣管231的前側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插孔部2311,在各氣管231中間的周圍連接一圓環形的蓋板232,在蓋板232前面的周緣以環繞且等間隔的形態設有四個分別朝前凸出的定位塊2321,在各蓋板232後面的周緣連接一向後延伸的側環233,各側環233是豎直設置的圓環體,在各側環233的底緣相對四個定位塊2321的位置凹設四個定位凹槽2331,在各蓋板232周圍四等分處的其中三處穿設三氣孔234,各氣孔234是以氣管231的中央為圓心的弧形穿孔;如圖2、圖7所示,各第二組合盤23的側環233是抵靠在該外管11的內周面,且最前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氣管231的插孔部2311插入最後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氣管211後端,最前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蓋板232的周緣抵靠在最後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側環213後緣,最前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四個定位塊2321嵌入最後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定位凹槽2131內定位; 當各個第二組合盤23相疊時,兩前後相鄰的第二組合盤23其中位於後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氣管231以插孔部2311插入前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氣管231後端,請參看圖2,後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蓋板232的周緣抵靠在前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側環233的後緣,且後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四個定位塊2321嵌入前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四個定位凹槽2331內定位;兩前後相鄰的第二組合盤23的氣孔234為反向的設置,使得各第二組合盤23的三氣孔234由後至前為反覆交錯的設置形態,最前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第二組合盤232的氣孔234與最後側的第一組合盤21的氣孔214也是反向的設置。
如圖2、圖8所示,該封蓋盤24接續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23而嵌設在該外管11的後端內,請配合參看圖5,該封蓋盤24的中央設有一豎直的氣管241,各氣管241是直管體,在各氣管241的前側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插孔部2411,在各氣管241周圍的中間連接一圓環形的蓋板242,在該蓋板242前面的周緣以環繞且等間隔的形態設有四個分別朝前凸出的定位塊2421,在該蓋板242後面的周緣連接一向後延伸的側環243,該側環243是豎直設置的圓環體,在該側環243的周面對應外管11的四個扣孔111的位置凸設四個凸扣2431,在各蓋板242周圍四等分的位置穿設四個氣孔244,各氣孔244是以氣管241的中央為圓心的弧形穿孔;如圖2、圖8所示,封蓋盤24的側環243是抵靠在該外管11的內周面,且以氣管241的插孔部2411插入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氣管231後端,該封蓋盤24的蓋板242的周緣抵靠在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側環233後緣,請配合參看圖2,封蓋盤24的四個定位塊2421嵌入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23的四個定位凹槽2331內定位,該封蓋盤24周圍的四個凸扣2431卡扣在該外管11後端的扣孔111固定,使第一組合盤組20、第二組合盤組22被固定在該外殼10的外管11內。
如圖6所示,各第一組合盤21中央的氣管211、各第二組合盤23中央的氣管231以及封蓋盤24中央的氣管241前後串連成一直線的牽引流道B,使該牽引流道B形成在該氣流導引構造X的中間,該牽引流道B的前端伸入氣室A;如圖6至圖8所示,各第一組合盤21的氣孔214、各第二組合盤23的氣孔234以及封蓋盤24的氣孔244在牽引流道B與外管11之間相連形成一迂迴的周側流道C,使該周側流道C形成在該氣流導引構造X的周圍部分,該周側流道C的長度長於該牽引流道B的長度。
在前述本發明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中,除了將第一組合盤組20的第一組合盤21的數量設為九個以外,亦可將第一組合盤21的數量設為一個、三個、五個或十個等一個以上的數量。且各第一組合盤21的氣孔214除了是設有兩個以外,亦可僅設有一個氣孔214,且氣孔214的形狀大小不限於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實施態樣;此外,第二組合盤組22的第二組合盤23的數量除了是設有四個以外,也可將第二組合盤23的數量設為一個、兩個或三個等數量。同樣的,各第二組合盤23的氣孔234的數量亦不限於三個,也可為其他數量,且氣孔234的形狀大小也不限於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實施態樣。
再者,該外殼10的形狀不限於圓管,也可設為其他例如方管的形狀,此時第一組合盤組20、第二組合盤組22以及封蓋盤24周圍的形狀也隨著方管的外形設計為方形,使得該些構造能嵌入該外殼10的外管11內固定,這時所述的牽引流道B仍然會沿前後方向形成在外管11的中央。為了增進外管11內流動的空氣的乾淨度,可在該外管11的後端設有濾網,利用濾網過濾進入牽引流道B以及周側流道C的空氣。
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除了以封蓋盤24嵌設在外管11後端的方式固定第一組合盤組20與第二組合盤組22的位置以外,亦可不設有該封蓋盤24,直接以黏合、焊接等手段,將第一組合盤組20與第二組合盤組22緊密結合 在該外殼10的外管11內,第一組合盤組20與第二組合盤組22固定在外管11內的手段不限於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實施態樣。
本發明使用時是安裝在燃燒裝置例如引擎的進氣口,如圖9所示,是單獨使用一個本發明的使用方式,該引擎30設有一進氣口301,在進氣口301連接一進氣管31,將該進氣管31的外端套合在本發明外殼10的輸出管13即可完成安裝,安裝十分地容易。又如圖10所示,是使用多個本發明的使用方式,當本發明運用在具有多個進氣口321的引擎32,例如船舶的引擎時,多個進氣口321可分別透過多個進氣管33連接多個本發明的輸出管13,使引擎32的每個進氣口321都能利用本發明提升輸入空氣的壓力而獲益。
當前述作為燃燒裝置的引擎30、32運作時,其內部以及進氣口301、321處會因引擎30、32的運作而產生負壓與吸引力,使連接在進氣管31、33的本發明能由後端吸引空氣,請參看圖6至圖8所示的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環境中的空氣會由周側流道C的後端以及牽引流道B的後端吸引進入外殼10的內部。
流入迂迴的周側流道C的空氣由於路徑較長,且流通過的氣孔244由四個氣孔244變為三個氣孔234再變為兩個氣孔214,因此流動的速度受路徑的長度以及遮擋的阻礙而減緩,加上周側流道C是彎曲的流道,最後減緩速度的氣流會由氣室A後側的周圍旋轉流入氣室A內,沿著漸縮部12傾斜的內周面向前逐漸加速,再以螺旋的移動方式向該輸出管13的方向流出;流入直線的牽引流道B的空氣由於路徑最短,因此能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流動至牽引流道B的前端,向輸出管13內部的中間噴出。
由於牽引流道B前端噴出的空氣的速度,比氣室A周圍逐漸開始向前流動加速的空氣速度快,藉由兩者之間的速度差,使中央向輸出管13內直噴的氣流牽引周圍螺旋移動的氣流,在中央直接前進的氣流與周圍的氣流之間 形成渦流,使氣室A內向前流動的空氣除了利用前側寬度逐漸縮減的漸縮部以噴嘴的方式達到加速的效果以外,還能進一步利用氣流之間的渦流,增強輸出管13輸出空氣的壓力與速度,使連接本發明的引擎30、32內的燃油,因進氣口301、321內部形成低壓區,可增加進氣口301、321的進氣效率,使引擎30、32內的燃油能完全地燃燒,減少油耗、增強引擎30、32的馬力且減少點火裝置積碳以及空氣汙染物的產生。
本發明使用時,前述圖9、圖10所示的進氣管31、33除了以完全涵蓋的方式與進氣口301、321連接以外,也可以將進氣管31、33以周圍具有間隙的方式插入進氣口301、321內。請配合參看圖11,該引擎30A設有一進氣口301A,在本發明外殼10的輸出管13連接一進氣管31A,該進氣管31A朝向該進氣口301A的一端插入該進氣口301A內,且該進氣管31A與該進氣口301A之間有間隙。
如此,經由本發明加速的氣流由進氣管31A向進氣口301A內流出時,在進氣口301A內部形成的負壓會將進氣口301A外側周圍的空氣由進氣管31A與進氣口301A之間的間隙牽引進入進氣口301A內,進一步增加輸入進氣口301A內空氣的量,更加提升燃燒裝置如引擎30A內燃油燃燒的效率,增強引擎30A的馬力且減少點火裝置積碳以及空氣汙染物的產生。
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是改變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的漸縮部12的形狀。如圖12所示,在本發明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漸縮部12A是半球形的殼體且內面為弧形面,如此的形狀設計使得由後向前流過漸縮部12A內面的氣流能以更緩慢的速度通過,在牽引流道B向前噴出氣流而牽引氣室A周圍的氣流時,在中間直接前進的氣流與周圍的氣流的交界形成渦流。由於第二較佳實施例其餘的構造以及使用的方式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相同,故本發明在此不加以贅述。
本發明除前述第一、第二較佳實施例,是以氣流導引構造X多個相疊的第一組合盤21、第二組合盤23以及封蓋盤24形成牽引流道B以及位於牽引流道B周圍的周側流道C以外,亦可藉由其他構造在所述的外殼10內形成牽引流道B與周側流道C,如以下所述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以及第四較佳實施例;或者利用在牽引流道B的周圍設有其他引導構造的方式,使通過牽引流道B周圍的氣流的移動路徑長於通過牽引流道B的氣流的路徑,同樣可讓牽引流道B向前噴出的氣流快於流入氣室A周圍的氣流,使氣室A內部產生渦流,增加氣室A向前流出空氣的速度與壓力,如以下所述的第五較佳實施例。
請參看圖13、圖14所示的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本實施例設有與第一較佳實施例所述構造相同的外殼10,該外殼10設有豎直的外管11,在該外管11的前端朝前延伸形成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12,在該漸縮部12內形成氣室A,在該漸縮部12前端的中間形成一朝前延伸的輸出管13。
第三較佳實施例進一步在外管11內設有一氣流導引構造Y,該氣流導引構造Y包括一設於中間的中心管40以及一設於周圍的螺旋片41,該螺旋片41的表面可設為粗糙面,該中心管40是豎直設置的管體並且設於該外管11內的軸心位置,該中心管40是圓形的管體且直徑小於該輸出管13的直徑,該中心管40的前端伸抵氣室A內,該中心管40的後端與該外管11的後端對齊,該中心管40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13內的中間,在中心管40內形成一牽引流道B。
該螺旋片41連接在外管11的內周面與該中心管40的外周面之間,該螺旋片41的內緣以及外緣分別與該中心管40的外周面以及該外管11的內周面連接,該螺旋片41的前後兩端分別延伸至該外管11的前後兩端,在外管11、中心管40與螺旋片41之間形成一螺旋狀的周側流道C,該周側流道C的前端與該氣室A後側的周圍相通,且周側流道C的長度長於該牽引流道B。
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由周側流道C後端吸入的空氣會以螺旋的路徑前進,由於螺旋的路徑較牽引流道B的直線路徑長,因此通過周側流道C的空氣的速度會比通過牽引流道B的空氣的速度慢,當螺旋片41的表面設為粗糙面時,還會進一步減緩空氣在周側流道C內流動的速度。由於牽引流道B前端噴出的空氣的速度,比氣室A周圍螺旋向前加速的空氣速度快,藉由兩者之間的速度差,使中央向前噴射的氣流牽引周圍螺旋移動的氣流,在中央直接前進的氣流與周圍的氣流之間形成渦流,使氣室A內向前流動的空氣,除了因為輸出管13噴嘴的外形而向前加速以外,還能進一步利用氣流之間的渦流,增強輸出管13輸出空氣的壓力與速度。
前述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的中心管40除了將後端的位置設置在與該外管11的後端對齊的位置以外,亦可將中心管40的後端向後延伸至凸出該外管11後端的位置,此時牽引流道B的後端朝後伸出該外管11的後端。
請參看圖15至圖17所示的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本實施例是設有與第一較佳實施例所述構造相同的外殼10,該外殼10設有豎直的外管11,在該外管11的前端朝前延伸形成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12,在該漸縮部12內形成氣室A,在該漸縮部12前端的中間形成一朝前延伸的輸出管13。
第四較佳實施例進一步在外管11內設有一氣流導引構造Z,該氣流導引構造Z包括一設於中間的中心管50以及設於周圍的一後封蓋51、一前封蓋52、一第一隔板53、一第二隔板54以及一第三隔板55,第一隔板53、第二隔板54以及第三隔板55的表面可設為粗糙面,該中心管50是豎直設置的管體並且設於該外管11內的軸心位置,該中心管50是圓形的管體且直徑小於該輸出管13的直徑,該中心管50的前端伸抵氣室A內,該中心管50的後端與該外管11的後端對齊,該中心管50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13內的中間,在中心管50內形成一牽引流道B。
後封蓋51連接在外管11後端的周緣與該中心管50後端的外周面之間,前封蓋52連接在外管11前端的周緣與該中心管50前端的外周面之間,第一隔板53、第二隔板54以及第三隔板55以環繞且等間隔的形態連接在外管11的內周面與中心管50的外周面之間,第一隔板53、第二隔板54以及第三隔板55都是豎直設置的矩形板體,其中第一隔板53的前端緣、後端緣分別與前封蓋52、後封蓋51相連,第二隔板54的後端緣與後封蓋51相連,第二隔板54的前端緣與前封蓋52之間有間隔,在後封蓋51位於第一隔板53與第二隔板54之間的位置開設一後開口511,第三隔板55的前端緣與前封蓋52相連,第三隔板55的後端緣與後封蓋51之間有間隔,在前封蓋52位於第一隔板53與第三隔板55之間的位置開設一前開口521,在後開口511與前開口521之間形成一上下迂迴的周側流道C,該周側流道C的前端與該氣室A後側的周圍相通,且周側流道C的長度長於該牽引流道B。
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由周側流道C的後開口511吸入的空氣會以上下迂迴且以牽引流道B為中心旋轉的方向前進,由於上下迂迴的路徑較牽引流道B的直線路徑長,因此通過周側流道C的空氣的速度會比通過牽引流道B的空氣的速度慢,當將第一隔板53、第二隔板54以及第三隔板55的表面設為粗糙面時,還會進一步減緩空氣在周側流道C的速度。由於牽引流道B前端朝輸出管13內直噴的空氣的速度,比氣室A周圍螺旋向前加速的空氣速度快,藉由兩者之間的速度差,使中央向前噴射的氣流牽引周圍螺旋移動的氣流,在中央直接前進的氣流與周圍的氣流之間形成渦流,使氣室A內向前流動的空氣除了因為漸縮部12噴嘴的外形而向前加速以外,還能進一步利用氣流之間的渦流,增強輸出管13輸出空氣的壓力與速度。
前述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的中心管50除了將後端的位置設置在與該外管11的後端對齊的位置以外,亦可將中心管50的後端向後延伸至凸出該外管11後端的位置,此時牽引流道B的後端朝後伸出該外管11的後端。
請參看圖18至圖20所示的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本實施例是設有與第一較佳實施例所述構造相同的外殼10,該外殼10設有豎直的外管11,在該外管11的前端朝前延伸形成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12,在該漸縮部12內形成氣室A,在該漸縮部12前端的中間形成一朝前延伸的輸出管13。
第五較佳實施例進一步在外管11內設有一氣流導引構造M,氣流導引構造M包括一設於中間的中心管60以及設於周圍的一風扇61,該中心管60是豎直設置的管體並且設於該外管11內的軸心位置,中心管60是圓形的管體且直徑小於該輸出管13的直徑,該中心管60的前端伸抵氣室A內,該中心管60的後端與該外管11的後端對齊,該中心管60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13內的中間,在中心管50內形成一牽引流道B。
該風扇61設有一圓環形的框體611,該框體611嵌設在該外管11的內周面與該中心管60的外周面之間固定,該框體611位於該外管11內的後端,該中心管60穿插在該框體611的中間而被固定在該外管11內的軸心位置,在該框體611內設有一扇葉612,該扇葉612以可旋轉的形態套設在該中心管60的周圍。
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由該外管11後端周圍吸入的空氣通過風扇61的扇葉612時,會成為螺旋前進的氣流,其行進的路徑會長於流入牽引流道B內氣流的直線路徑,因此受風扇61導引的氣流的速度不但會旋轉,其前進的速度也會慢於通過牽引流道B的空氣。
由於牽引流道B前端向輸出管13內直噴的空氣的速度,比進入氣室A周圍的螺旋前進的空氣速度快,藉由兩者之間的速度差,使中央向前噴射的氣流牽引氣室A周圍螺旋移動的氣流,在中央直接前進的氣流與氣室A周圍的 氣流之間形成渦流,使氣室A內向前流動的空氣除了因為輸出管13噴嘴的外形而向前加速以外,還能進一步利用氣流之間的渦流,增強輸出管13輸出空氣的壓力與速度。
本發明除了如第五較佳實施例,是在外管11與中心管60之間設有一個風扇61以外,亦可以前後間隔的排列方式,在外管11與中心管60之間設有兩個以上的風扇61,使氣流導引構造M包括的風扇61不限於一個的數量。
前述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的中心管60除了將後端的位置設置在與該外管11的後端對齊的位置以外,亦可將中心管60的後端向後延伸至凸出該外管11後端的位置,此時牽引流道B的後端朝後伸出該外管11的後端。
請參看圖21至圖23所示的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本實施例包括一外殼70以及一嵌設於該外殼70內的氣流導引構造N,其中:
該外殼70設有一外管71,該外管71是豎直的方形管體,並且相反方向的兩端分為前端與後端,在該外管71的前端套蓋固定一套蓋72,該套蓋72是方形的蓋體,該套蓋72的後半部可視為該外管71前端的延伸,在該套蓋72的前半部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721,該漸縮部721是錐形的殼體,在漸縮部721前端的中間形成一朝前延伸的輸出管722,該輸出管722是直徑小於外管71的圓形管體,在套蓋72的漸縮部721內形成一氣室A;在該外管71的後端套蓋固定一後蓋73,該後蓋73是方形蓋體,且該後蓋73的周圍可視為該外管71後端的延伸,在後蓋73的後面設有一鏤空的網格形狀731,在該後蓋73的後面結合一濾網732,該濾網732遮蔽該網格形狀731。
該氣流導引構造N包括一設於中間的中心管75以及多個設於中心管75周圍的導引片76,該中心管75是豎直設置的管體並且設於該外管71內的軸心位置,該中心管75是圓形的管體且直徑小於該輸出管722的直徑,該中心管 75的前端伸抵氣室A內,該中心管75的後端伸抵後蓋73內,該中心管75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722內的中間,在中心管75內形成一牽引流道B。
多個導引片76是矩形片體並且以上下間隔的排列方式設置在外管71內,其中由上而下數來為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其右端緣連接在外管71右側的內壁且左端緣朝左並朝下斜向延伸,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的左端緣與外管71左側的內壁之間有間隙,奇數序列各導引片76的其餘兩側端緣連接在外管71的內壁,在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的左側貫穿一套孔761,各套孔761套合在該中心管75的周圍;由上而下數來為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其左端緣連接在外管71左側的內壁且右端緣朝右並朝下斜向延伸,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的右端緣與外管71右側的內壁之間有間隙,偶數序列各導引片76的其餘兩側端緣連接在外管71的內壁,在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的右側貫穿一套孔761,各套孔761套合在該中心管75的周圍:由上而下數來為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與由上而下數來為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76為上下交錯的排列形態,且各導引片76的表面可設為粗糙面,在外管71、中心管75與多個導引片76之間形成一由下而上曲折延伸的周側流道C,該周側流道C的前端與該氣室A後側的周圍相通,且周側流道C的長度長於該牽引流道B。
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由周側流道C後端吸入的空氣會以曲折的路徑前進,由於曲折的路徑較牽引流道B的直線路徑長,因此通過周側流道C的空氣的速度會比通過牽引流道B的空氣的速度慢,當導引片76的表面設為粗糙面時,還會進一步減緩空氣在周側流道C內流動的速度。
由於牽引流道B前端噴出的空氣的速度,比氣室A周圍向前加速的空氣速度快,藉由兩者之間的速度差,使中央向前噴射的氣流牽引周圍的氣 流,在中央直接前進的氣流與周圍的氣流之間形成渦流,使氣室A內向前流動的空氣,除了因為漸縮部721噴嘴的外形而向前加速以外,還能進一步利用氣流之間的渦流,增強輸出管722輸出空氣的壓力與速度。
10‧‧‧外殼
11‧‧‧外管
111‧‧‧扣孔
12‧‧‧漸縮部
13‧‧‧輸出管

Claims (11)

  1. 一種空氣增力器,設有一外管,在該外管的前端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在該漸縮部內形成一氣室,在該漸縮部前端的中間形成一輸出管,該輸出管與該氣室相通,在該外管內設有一氣流導引構造,該氣流導引構造的中間形成一牽引流道,該牽引流道沿前後方向形成在所述外管內的中心位置,該牽引流道的前端伸抵該氣室內而與該氣室相通,該輸出管的寬度寬於該牽引流道前端的寬度,且該牽引流道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的中間,流入直線的牽引流道的氣流向該輸出管內部的中間直噴,該氣流導引構造位於該外管與該牽引流道之間的周圍部分形成一可導引氣流的周側流道,該周側流道延伸的長度長於該牽引流道的長度,該周側流道的前端連接在該氣室後側的周圍而與該氣室相通,受該周側流道導引之氣流的移動路徑長於受該牽引流道導引之氣流的移動路徑。
  2. 如前述請求項1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所述周側流道是由後向前螺旋延伸的流道,所述牽引流道的後端與該周側流道的後端皆位於所述外管的後端處。
  3. 如前述請求項1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所述周側流道是迂迴的流道,該周側流道的後端位於所述外管的後端處,所述牽引流道的後端向後伸出該外管的後端。
  4. 如前述請求項1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所述氣流導引構造在所述外管內嵌設兩個以上前後相疊的組合盤,各組合盤的中央設有一氣管,在各氣管的周圍連接一環形的蓋板,在各蓋板的同側穿設一個以上的氣孔,在各蓋板的周緣連接一側環,各側環抵靠在該外管的內周面,最前側的組合盤位於該外管內的前端,所述的氣室是由最前側的組合盤與所述的漸縮部圍繞形成,最前側的組合盤的氣管前端伸入該氣室內,各氣管前端的直徑小於所述輸出管的 直徑,且該氣管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的中央,所述的牽引流道是由兩個以上組合盤的氣管前後串連形成,兩前後相鄰的組合盤的氣孔為反向的設置,使得兩個以上組合盤的氣孔由後至前為反覆交錯的形態,所述的周側流道形成在兩個以上組合盤的氣孔之間。
  5. 如前述請求項4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所述各組合盤的蓋板是連接在各氣管中間的周圍,所述各側環是由各蓋板的周緣向後延伸,在各蓋板的前面周緣設有一個以上的定位塊,相對該些定位塊的數量與位置,在各側環的底緣凹設一個以上的定位凹槽,兩前後相鄰的組合盤其中位於後側的組合盤的定位塊嵌入前側的組合盤的定位凹槽內。
  6. 如前述請求項4或5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多個組合盤分為前後兩組的一個以上的第一組合盤以及一個以上的第二組合盤,其中各第一組合盤於其蓋板周圍四等分處其中同側的兩處穿設兩氣孔,各第二組合盤於其蓋板周圍四等分處的其中三處穿設三氣孔,在所述外管的周圍穿設數個扣孔,在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的後面疊合一封蓋盤,該封蓋盤的中央設有一氣管,該封蓋盤的氣管與最後側的第二組合盤的氣管相連,在該氣管的周圍連接一環形的蓋板,在該蓋板穿設一個以上的氣孔,在該蓋板後面的周緣連接一側環,該側環設有數個凸扣,各凸扣卡扣在各扣孔定位。
  7. 如前述請求項1至3其中任一項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在所述外管的後端設有一鏤空的網格形狀,在該網格形狀處結合一濾網。
  8. 如前述請求項1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所述氣流導引構造包括一中心管、一後封蓋、一前封蓋、一第一隔板、一第二隔板以及一第三隔板,該中心管是沿前後方向延伸的管體且位在所述外管內的中間,該中心管的直徑小於所述輸出管的直徑,該中心管的前端伸抵所述的氣室內,該中心管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內的中間,所述的牽引流道形成在該中心管內; 該後封蓋連接在該外管的後端與該中心管的後端之間,該前封蓋連接在該外管的前端與該中心管的前端之間,第一隔板、一第二隔板以及一第三隔板以環繞且間隔的形態連接在該外管的內周面與該中心管的外周面之間,其中第一隔板的前、後端緣分別連接於前封蓋、後封蓋,第二隔板的後端緣與後封蓋相連,第二隔板的前端緣與前封蓋之間有間隔,在後封蓋位於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之間的位置開設一後開口,第三隔板的前端緣與前封蓋相連,第三隔板的後端緣與後封蓋之間有間隔,在前封蓋位於第一隔板與第三隔板之間的位置開設一後開口,所述的周側流道形成在該後開口與前開口之間。
  9. 如前述請求項1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所述外管是方形管,所述氣流導引構造包括一中心管以及多個設於周圍的導引片,該中心管是沿前後方向延伸的管體且位於所述外管內的中間,該中心管的直徑小於所述輸出管的直徑,該中心管的前端伸抵所述的氣室內,該中心管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內的中間,所述的牽引流道形成在該中心管內;多個導引片是以上下間隔的方式排列,其中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的右端緣連接在該外管右側的內壁且左端緣朝左並朝下斜向延伸,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僅有左端緣與該外管的內壁之間有間隙,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套合在該中心管的周圍;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的左端緣連接在該外管左側的內壁且右端緣朝右並朝下斜向延伸,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僅有右端緣與該外管右側的內壁之間有間隙,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套合在該中心管的周圍;奇數序列的各導引片與偶數序列的各導引片上下交錯,所述周側流道形成在該外管、該中心管與多個導引片之間。
  10. 如前述請求項9記載的空氣增力器,其中在所述外管的後端套蓋固定一後蓋,在該後蓋的後面設有一網格形狀,在該網格形狀處結合一濾網。
  11. 一種空氣增力器,設有一外管,在該外管的前端形成一寬度向前逐漸縮減的漸縮部,在該漸縮部內形成一氣室,在該漸縮部前端的中間形成一輸出管,該輸出管與該氣室相通,在該外管內設有一氣流導引構造,該氣流導引構造的中間形成一牽引流道,該牽引流道沿前後方向形成在所述外管內的中心位置,該牽引流道的前端伸抵該氣室內而與該氣室相通,該輸出管的寬度寬於該牽引流道前端的寬度,且該牽引流道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的中間,流入直線的牽引流道的氣流向該輸出管內部的中間直噴,該氣流導引構造位於該外管與該牽引流道之間的周圍部分可導引氣流,受該氣流導引構造的周圍部分導引之氣流的移動路徑長於受該牽引流道導引之氣流的移動路徑;所述氣流導引構造包括一中心管以及一風扇,該中心管是沿前後方向延伸的管體且位在所述外管內的中間,該中心管的直徑小於所述輸出管的直徑,該中心管的前端伸抵所述的氣室內,該中心管的前端正對該輸出管內的中間,所述的牽引流道形成在該中心管內;該風扇設有一框體,該框體嵌設在該外管的內周面與該中心管的外周面之間固定,在該框體設有一扇葉,該扇葉以可旋轉的形態套設在該中心管的周圍。
TW105100639A 2016-01-11 2016-01-11 空氣增力器 TWI5794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0639A TWI579454B (zh) 2016-01-11 2016-01-11 空氣增力器
US15/201,758 US9945285B2 (en) 2016-01-11 2016-07-05 Air pressure booster for engin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0639A TWI579454B (zh) 2016-01-11 2016-01-11 空氣增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9454B true TWI579454B (zh) 2017-04-21
TW201725312A TW201725312A (zh) 2017-07-16

Family

ID=59241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0639A TWI579454B (zh) 2016-01-11 2016-01-11 空氣增力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945285B2 (zh)
TW (1) TWI5794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R201802968A2 (tr) * 2018-03-01 2018-03-21 Derya Caglayan Yakıt Tasarruf Aparatı
US11280282B2 (en) 2020-06-08 2022-03-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accumulator airflow
WO2023027653A1 (en) * 2021-08-27 2023-03-02 Delta Plasti̇k Ve İnşaat Sanayi̇ Ti̇caret Ltd. Şti̇. An air supply device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58175U (en) * 2004-06-01 2005-03-01 Shr-Fang Li Improved turbocharger structure
TWM270262U (en) * 2005-01-07 2005-07-11 Gau Donq Lih Ltd Car enters air increase pressure turbine structure
US7000573B2 (en) * 2001-06-04 2006-02-21 Kruger Ventures Pty Ltd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s
TWM322467U (en) * 2006-12-18 2007-11-21 Guang-Shiung Luo Torque accelerator
US7341049B2 (en) * 2005-07-15 2008-03-11 David M Clack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 of combustion
TWM345132U (en) * 2008-04-02 2008-11-21 ji-xiong Chen Engine intake enhancing device
TWM347471U (en) * 2008-05-23 2008-12-21 Rong-Bin Zhou Fuel-saving powerful air intake for engine
US7490467B2 (en) * 2004-06-15 2009-02-17 Cummings Craig D Gas flow enhancer for combustion engines
TWM372392U (en) * 2009-06-26 2010-01-11 Jin-Cheng Luo Improved engine turbo charger
TWM385604U (en) * 2009-12-01 2010-08-01 Yi-Feng Chen Fuel economizer
TWM386378U (en) * 2010-04-12 2010-08-11 Xiu-Hong Lin Structure for increasing intake charge pressure of engine
US7971581B1 (en) * 2009-02-26 2011-07-05 Michael Guilas Air intake accessory for an automobile engine
TWM447925U (zh) * 2012-09-21 2013-03-01 Sai Ke Ai Luo Technology Co Ltd 動力系統
TWM470160U (zh) * 2013-06-06 2014-01-11 hong-sheng Su 引擎進氣氣旋產生器
US8875511B2 (en) * 2012-03-30 2014-11-04 Larry C. Simpson Geothermal wind system
US9194265B2 (en) * 2010-01-27 2015-11-24 Cummins Filtration Ip, Inc. Rotating separator with housing preventing separated liquid carryo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53838A (en) * 1928-10-26 1932-04-12 Ernest M White Pressure increasing device
US1823811A (en) * 1929-05-01 1931-09-15 Leon H Watkins Supercharger
US1828816A (en) * 1930-08-16 1931-10-27 Luther Johnson Air filter
US1922469A (en) * 1932-12-07 1933-08-15 James H Borthwick Supercharger for carburetors
US2024665A (en) * 1935-06-24 1935-12-17 Snell Harold Benjamin Air cleaner
US2114783A (en) * 1935-12-23 1938-04-19 Typhoon Mfg Company Inc Super-charger
US2184918A (en) * 1936-05-27 1939-12-26 Standard Supercharger Corp Supercharger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US2267706A (en) * 1939-10-18 1941-12-30 Standard Supercharger Corp Combined supercharger and air cleaner
US2388213A (en) * 1942-11-23 1945-10-30 Bendix Aviat Corp Airscoop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US2670055A (en) * 1948-09-27 1954-02-23 Harley A Dorman Supercharging air induction filter device for automotive engines
US2808893A (en) * 1953-06-24 1957-10-08 Harley A Dorman Superchargers for engines of automotive vehicles
US3757751A (en) * 1972-01-07 1973-09-11 J Kitchin Air stream exposed adjustable ram air intake horn
US3948234A (en) * 1974-09-23 1976-04-06 Shumaker Jr Niles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ercharging
US4351302A (en) * 1981-09-11 1982-09-28 Brett Enterpris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automotive pollution
US4373940A (en) * 1982-01-29 1983-02-15 Medalie Manufacturing Co. Air preclean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4459141A (en) * 1983-01-03 1984-07-10 Medalie Manufacturing Company Air cleaning device
CH660403A5 (de) * 1983-08-30 1987-04-15 Bbc Brown Boveri & Cie Axialer drallkoerper zur erzeugung von drehstroemungen.
ATE353703T1 (de) * 2001-10-16 2007-03-15 Sulzer Chemtech Ag Rohrstück mit einer einspeisestelle für ein additiv
BRPI0401703A (pt) * 2004-05-06 2004-10-19 Sogefi Filtration Do Brasil Lt Dispositivo convergedor de fluxo de ar
GB2425971B (en) * 2005-05-11 2010-06-30 Gaim Ltd A Flow Distributor
US7267098B1 (en) * 2006-08-19 2007-09-11 Addy Tasanont Vortex generating air intake device
US20080060712A1 (en) * 2006-09-12 2008-03-13 Eli Gluzman Turbine inverter
JP4397943B2 (ja) * 2007-08-24 2010-01-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旋回流発生装置
WO2010083151A2 (en) * 2009-01-13 2010-07-22 Avl North America Inc. Ejector type egr mixer
US7665442B1 (en) * 2009-04-13 2010-02-23 Everaid Holdings, Inc. Throttle plate for use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177498B2 (en) * 2009-04-21 2012-05-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let swirl control for turbochargers
US8322381B1 (en) * 2009-10-09 2012-12-04 Robert W Glanville Static fluid flow conditioner
ES2451566T3 (es) * 2011-12-19 2014-03-27 Sick Engineering Gmbh Enderezador de flujo
US9103304B2 (en) * 2012-05-30 2015-08-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grated intake manifold and compressor
JP5983770B2 (ja) * 2012-12-18 2016-09-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US9222403B2 (en) * 2013-02-07 2015-12-29 Thrival Tech, LLC Fuel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9228542B2 (en) * 2013-05-20 2016-01-05 Steere Enterprises, Inc. Swirl vane air duct cuff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9316183B2 (en) * 2013-08-15 2016-04-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intake duct ice ingestion features
US9394825B2 (en) * 2014-04-07 2016-07-19 Hanon Systems Charge air cooler internal condensation separator
US9689334B2 (en) * 2014-11-14 2017-06-27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Air intake system for an off-road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00573B2 (en) * 2001-06-04 2006-02-21 Kruger Ventures Pty Ltd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s
TWM258175U (en) * 2004-06-01 2005-03-01 Shr-Fang Li Improved turbocharger structure
US7490467B2 (en) * 2004-06-15 2009-02-17 Cummings Craig D Gas flow enhancer for combustion engines
TWM270262U (en) * 2005-01-07 2005-07-11 Gau Donq Lih Ltd Car enters air increase pressure turbine structure
US7341049B2 (en) * 2005-07-15 2008-03-11 David M Clack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 of combustion
TWM322467U (en) * 2006-12-18 2007-11-21 Guang-Shiung Luo Torque accelerator
TWM345132U (en) * 2008-04-02 2008-11-21 ji-xiong Chen Engine intake enhancing device
TWM347471U (en) * 2008-05-23 2008-12-21 Rong-Bin Zhou Fuel-saving powerful air intake for engine
US7971581B1 (en) * 2009-02-26 2011-07-05 Michael Guilas Air intake accessory for an automobile engine
TWM372392U (en) * 2009-06-26 2010-01-11 Jin-Cheng Luo Improved engine turbo charger
TWM385604U (en) * 2009-12-01 2010-08-01 Yi-Feng Chen Fuel economizer
US9194265B2 (en) * 2010-01-27 2015-11-24 Cummins Filtration Ip, Inc. Rotating separator with housing preventing separated liquid carryover
TWM386378U (en) * 2010-04-12 2010-08-11 Xiu-Hong Lin Structure for increasing intake charge pressure of engine
US8875511B2 (en) * 2012-03-30 2014-11-04 Larry C. Simpson Geothermal wind system
TWM447925U (zh) * 2012-09-21 2013-03-01 Sai Ke Ai Luo Technology Co Ltd 動力系統
TWM470160U (zh) * 2013-06-06 2014-01-11 hong-sheng Su 引擎進氣氣旋產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45285B2 (en) 2018-04-17
TW201725312A (zh) 2017-07-16
US20170198630A1 (en) 2017-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7352B2 (ja) 排気ターボ過給機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TWI579454B (zh) 空氣增力器
CN107620653B (zh) 一种用于固体火箭燃气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扰流装置
CN102562243A (zh) 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喷射器
CN107850017A (zh) 内燃机用流体加速装置
CN107002602A (zh) 尤其用于机动车辆的内燃机的进气管道的空气管
CN101415916A (zh) 车辆的废气排放装置
KR100684568B1 (ko) 자동차용 배기구
TWM523757U (zh) 空氣增力器
KR101578836B1 (ko) 공기 흐름 개선 증폭장치
CN205370751U (zh) 空气增力器
TWM534696U (zh) 空氣增力器
WO2017128172A1 (zh) 空气增力器
CN208057268U (zh) 一种挖掘机进排气系统
KR200423824Y1 (ko) 내연기관의 연료절감용 구경변환베인
CN106968783B (zh) 空气增力器
CN203130303U (zh) 一种改良的进气导管件
CN2216147Y (zh) 改进的内燃机涡流导引装置
CN203962232U (zh) 改良的进气导管件
TWM535168U (zh) 強化進氣輔助裝置
CN206917724U (zh) 引擎助力装置及引擎助力集合器
WO2018027536A1 (zh) 空气增力器
KR101578830B1 (ko) 공기 흐름 개선 증폭장치
CN106988862A (zh) 引擎助力装置及引擎助力集合器
KR101920248B1 (ko) 차량용 연료 절감기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