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0799B -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0799B
CN104870799B CN201380066175.6A CN201380066175A CN104870799B CN 104870799 B CN104870799 B CN 104870799B CN 201380066175 A CN201380066175 A CN 201380066175A CN 104870799 B CN104870799 B CN 104870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air throttle
air
inlet duct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61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0799A (zh
Inventor
伊藤笃史
森圭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70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0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8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 F02D9/10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having pivotally-mounted flaps
    • F02D9/1035Details of the valve housing
    • F02D9/104Shaping of the flow path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lap, e.g. having inserts in the hou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17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in relation to the intake system
    • F02M26/19Means for improving the mixing of air and recirculated exhaust gases, e.g. venturis or multiple openings to the intak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9/00Apparatus for re-atomising condensed fuel or homogenising fuel-air mixture
    • F02M29/04Apparatus for re-atomising condensed fuel or homogenising fuel-air mixture having screens, gratings, baffles or the like
    • F02M29/06Apparatus for re-atomising condensed fuel or homogenising fuel-air mixture having screens, gratings, baffles or the like generating whirling motion of mix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42Devices or means connected to or integrated into air intakes; Air intakes combined with other engine or vehicle parts
    • F02M35/10262Flow guides, obstructions, deflectors or the li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具备:节气门侧进气管,其具有与节气门连接的一端、和与缓冲罐连接的另一端;外部气体导入口,其设置于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并向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导入外部气体;以及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其设置于与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并使外部气体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向节气门侧进气管导入外部气体。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144669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在日本特开2010-14466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所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具备:进气管(节气门侧进气管),其将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引导到主管部(缓冲罐);以及EGR管,其向进气管的内部导入EGR气体(外部气体)。在该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通过将配置在进气管内的EGR管的出口部设成朝向主管部侧(下游侧)倾斜,从而使来自EGR管的EGR气体的流出方向朝向下游侧,实现了被导入到各汽缸的EGR气体的浓度均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4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2010-144669号公报中记载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由于从EGR管导入到进气管(节气门侧进气管)的EGR气体(外部气体)只沿着进气管向下游流动,因此,被认为从EGR管被导入的EGR气体以没有充分地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的状态、流入到各汽缸内。因而,被认为在上述日本特开2010-144669号公报中记载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存在EGR气体(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不足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所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使外部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从而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具备:节气门侧进气管,其具有与节气门连接的一端、和与缓冲罐连接的另一端;外部气体导入口,其设置于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并向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导入外部气体;以及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其设置于与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并使外部气体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如上所述,通过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设置使外部气体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从而不同于将外部气体直接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的情况,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的外部气体的扩散,因此,能够使外部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由此,使外部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从而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另外,由于该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较高,因此,在来自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外部气体的导入量较多的情况下(外部气体比率较高的情况)特别有效。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被构成为朝向进气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延伸。采用该结构,则在设置了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朝向流动方向的下游延伸的部分来抑制从节气门朝向下游的进气空气的流动被阻碍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引起的、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并且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此时,优选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包括朝向进气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延伸并且以螺旋状扭曲的部分。采用该结构,则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以螺旋状扭曲的部分,在从节气门朝向流动方向的下游的进气空气的流动中形成回旋气流,因此,能够通过该回旋气流来有效地扩散外部气体。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配置在、在节气门的半开状态下生成在节气门的下游的负压紊流区域的附近。采用该结构,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能够向在节气门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生成在节气门的附近且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中心附近)的、负压紊流区域引导外部气体,因此,能够使外部气体向负压紊流区域逆流。由此,由于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扩散外部气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设有多个,并且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以从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心起被分割成放射状的状态进行配置,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并没有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而是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周面侧。采用该结构,则通过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来进一步扩散外部气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另外,通过以从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心起被分割成放射状的状态配置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能够向中央部引导外部气体,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在节气门的下游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生成的负压紊流区域引导外部气体。并且,没有将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而是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周面侧,从而能够抑制由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引起的、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中心附近)阻碍负压紊流的生成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外部气体有效地向负压紊流区域逆流并进行扩散。另外,不同于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设置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情况,能够抑制由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引起的、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
此时,优选地,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之间。采用该结构,则通过外部气体导入口的两侧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能够顺利地将从外部气体导入口被导入的外部气体引导到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中心附近)生成的负压紊流区域。
在上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的结构中,优选地,被构成为如下:节气门侧进气管的设置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大于节气门侧进气管的设置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部分的上游侧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采用该结构,则对于节气门侧进气管的设置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而言,该部分与上游侧的部分相比被扩大,因此,能够弥补因为设置了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而引起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部分。其结果,即使设置了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也能够抑制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并且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来扩散外部气体从而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还具备一体地设置构成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一部分的筒状部和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叶片部件,叶片部件安装于进气装置主体。采用该结构,则使用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一体地设在成为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一部分的筒状部的叶片部件,能够容易地将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配置在进气装置主体内部。
在还具备上述叶片部件的结构中,优选地,进气装置主体包括具有构成节气门侧进气管的部分的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通过将叶片部件的筒状部插入在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从而将叶片部件安装在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采用该结构,由于叶片部件中的筒状部被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和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叶片部件固定在包括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进气装置主体内部的规定位置。
在还具备上述叶片部件的结构中,优选地,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叶片部件的筒状部的长度小于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长度,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叶片部件的筒状部设在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上游部分。采用该结构,则能够充分地确保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长度并能够保持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并且在能够安装叶片部件的范围内,能够进一步缩小向进气装置主体安装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安装面积。并且,通过将筒状部设在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上游部分,能够将叶片部件中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下游部分的形状形成为所期望的形状。
在还具备上述叶片部件的结构中,优选地,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比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的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区域,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比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且比叶片部件的筒状部更靠近下游的位置。采用该结构,则使从外部气体导入口被导入的外部气体迅速地与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来形成的进气空气的回旋气流汇合,从而能够促进外部气体向进气空气的扩散。并且,由于能够使外部气体导入口远离位于比筒状部更靠近上游侧的节气门,因此能够实现外部气体向进气空气的扩散的促进,并能够避免伴随着外部气体的导入的沉积物(附着物)附着于节气门从而节气门变得不正常的情况。
在还具备上述叶片部件的结构中,优选地,节气门侧进气管包括:第一扩管部,其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比叶片部件的筒状部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的筒状部的附近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扩管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上游侧的部分;以及第二扩管部,其设置于比叶片部件的筒状部更靠近下游侧的部分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所处区域,并且所述第二扩管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筒状部,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第二扩管部。采用该结构,则能够通过由第一扩管部及第二扩管部带来的流路截面积的增加来弥补由于设置了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而导致的流路截面积的减少,因此,即使在设置了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节气门侧进气管内确保避免产生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的流路截面积。并且,通过将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第二扩管部,能够使外部气体直接与由配置在与第二扩管部对应的区域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来形成的进气空气的搅拌气流(回旋气流)汇合,因此,能够有效地实现外部气体向进气空气的扩散(混合)的促进。
在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还具备外部气体配管,所述外部气体配管与外部气体导入口连接,并向外部气体导入口供给外部气体,所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设有外部气体导入口的中心轴线、和外部气体配管的中心轴线相互偏置的偏置部。采用该结构,则通过偏置部,在外部气体配管内流通的外部气体的流动中产生流路阻力,从而能够降低外部气体导入口附近的外部气体的流速。即,在以提高内燃机中的燃料消耗率为目标而导入更多的外部气体的情况下,不希望以从本发明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侧观察时超过最优外部气体流速的流速被导入到进气空气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使外部气体配管和外部气体导入口偏置的、本发明的偏置部来实现降低外部气体的流速,并且由于外部气体以降低了流速的状态被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因此能够使外部气体充分地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因而,得到了与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配合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在还具备上述外部气体配管的结构中,优选地,在设置了偏置部的结构中,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内径大于外部气体配管的内径。采用该结构,则在外部气体流通外部气体配管而到达外部气体导入口的过程中流路直径被扩径并且流路截面积被扩大,因此,随着由偏置部带来的外部气体的流速下降,能够可靠地降低外部气体导入口内的外部气体的流速。另外,与外部气体导入口相比将外部气体配管的内径设置为较细从而能够缩小配管容积,因此,能够提高进气装置的过渡控制时的响应性。
在还具备上述外部气体配管的结构中,优选地,偏置部形成在设置外部气体导入口的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和外部气体配管的连接部分。采用该结构,则偏置部配置在接近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位置,因此,能够尽量缩短从偏置部到成为下游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为止的流路长度。由此,由于能够缩小从偏置部到外部气体导入口为止的流路容积,因此,能够提高进气装置的过渡控制时的响应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如下。
即,在上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的结构中,优选地,在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和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周面之间设有间隙。采用该结构,则不仅能够在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下游端产生由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一个表面侧和另一个表面侧的压力差来生成的紊流,在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和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部分也能够产生由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一个表面侧和另一个表面侧的压力差来生成的紊流,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外部气体的扩散。
另外,在上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将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设置为从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一直延伸到缓冲罐的内部为止。采用该结构,则不仅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在缓冲罐的内部,也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来促进对于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的外部气体的扩散,因此,能够使外部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
另外,在上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的进气装置主体包括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结构中,优选地,叶片部件的筒状部包括设在筒状部的外周部的突出部,突出部被插入在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接合面,从而将叶片部件安装在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采用该结构,则利用设在与进气空气的流路(内侧)相反的一侧的筒状部的外周部的突出部,能够将叶片部件可靠地固定在进气装置主体内部。由此,能够容易地避免由进气波动的产生、内燃机的振动引起叶片部件整体在进气空气流路内晃动或者产生错位的情况。
在上述叶片部件的筒状部包括突出部的结构中,优选地,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接合面在夹住叶片部件的状态下相互被进行熔敷,叶片部件的筒状部的突出部具有与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接合面进行熔敷的肋形状。采用该结构,则能够在将叶片部件的具有肋形状的突出部插入到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和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接合面的状态下相互容易地进行熔敷,因此,在进行装配时能够容易地使作为另一部件的叶片部件对于进气装置主体进行一体化。另外,利用对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进行熔敷接合的工序,能够同时对叶片部件的肋形状的突出部进行熔敷,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叶片部件的安装工序,其结果,即使设置了叶片部件,制作过程也不会变得复杂。
在还具备上述叶片部件的结构中,优选地,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中的插入叶片部件的筒状部的部分具有以能够埋入筒状部的方式形成的槽部,在槽部埋入有筒状部的状态下,进气装置主体的内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具有连续性并相互连接。采用该结构,则利用叶片部件的筒状部、和分别形成在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槽部的嵌合状态,能够可靠地将叶片部件配置在进气装置主体内部的规定位置。另外,由于进气装置主体的内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平滑地连接,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由筒状部的埋入引起进气空气的流通阻力增加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外部气体是再循环的废气、窜漏气体、以及在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气体中的任一气体。采用该结构,则通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使再循环的废气、窜漏气体、以及蒸发燃料气体中的任一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从而能够提高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了上述一个方面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以外,还能够想到如下的其他结构。
即,本申请的其他结构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具备:节气门侧进气管,其具有与节气门连接的一端、和与缓冲罐连接的另一端;外部气体导入口,其设置于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并向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导入外部气体;以及叶片,其设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并朝向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的下游以螺旋状扭曲。采用该结构,则通过以螺旋状扭曲的叶片,在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的流动中形成回旋气流,因此,能够利用该回旋气流来促进对于进气空气的外部气体的扩散。由此,使外部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从而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另外,在该其他结构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优选地,叶片配置在、在节气门的半开状态下生成在节气门的下游的负压紊流区域的附近,并且所述叶片形成为沿着负压紊流区域的外缘部的形状。采用该结构,通过叶片,能够向在节气门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生成在节气门的下游的负压紊流区域引导外部气体,因此,能够使外部气体向负压紊流区域逆流。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扩散外部气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另外,通过将叶片形成为沿着负压紊流区域的外缘部的形状,通过叶片,能够更顺利地将外部气体引导到负压紊流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外部气体的扩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使外部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从而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从一端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叶片的放大图。
图7是沿着图3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来进行的EGR气体的扩散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观察被装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内的叶片部件的图。
图11是从侧面观察被装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内的叶片部件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中将叶片部件安装于进气装置主体的工序的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中将叶片部件安装在进气装置主体的状态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观察被装入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内的叶片部件时的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中将叶片部件安装在进气装置主体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中与进气装置主体连接的EGR气管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中的VIII-VIII线观察进气装置主体侧时的剖视图。
图19是沿着图17中的VIII-VIII线观察与进气装置主体连接的EGR气管侧时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设置了三个叶片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将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两个部位的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将叶片的上游侧的端边沿着负压紊流区域的外缘部向上游侧突出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100是汽车用的多缸发动机10的进气装置。另外,如图1所示,进气装置100被构成为流入经由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及节气门20而到达的进气。另外,进气装置100被构成为设在多缸发动机10的上游侧,并将进气空气引导到发动机10的各汽缸。另外,被构成为再循环的废气(EGR(Exhaust GasRecirculation:排气再循环)气体)返回到进气装置100中。此外,发动机10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一例。另外,EGR气体是本发明的“外部气体”的一例。
如图1及图2所示,发动机10具有针对每个汽缸设置的多个进气口10a,多个进气口10a分别与进气装置100的后述的进气接口3连接。在节气门20中设有转动式的节流阀20a,节流阀20a的转动轴20b设置为沿着与节气门20的管轴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Y方向))延伸。即,节流阀20a被构成为以水平方向配置的转动轴20b为转动中心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转动。
如图1所示,进气装置100具备:圆筒形状的节气门侧进气管1,其位于节气门20的下游;缓冲罐2,其位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下游;以及多个进气接口3,其位于缓冲罐2的下游。节气门侧进气管1、缓冲罐2及多个进气接口3通过树脂制的进气装置主体100a一体地形成。缓冲罐2形成为沿着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管轴方向(X方向)延伸的圆管形状。多个进气接口3与缓冲罐2的侧周部的上部侧(Z1方向侧)连接,并沿着缓冲罐2的管轴方向(X方向)并列地排列。
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3所示,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一端1a(上游侧的端部)与节气门20连接,另一端1b(下游侧的端部)与缓冲罐2连接。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中安装有流通EGR气体的一个EGR气管30(参照图1、图4及图5)。如图4及图5所示,EGR气管30形成为与节气门侧进气管1连接的部分朝向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1c的圆形截面的中心O。
在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EGR气管30对应的位置设有将EGR气体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的外部气体导入口11。在节流阀20a处于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的情况下,EGR气体经由外部气体导入口11被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设有使EGR气体扩散到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的四个叶片40。此外,叶片40是本发明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一例。
节气门侧进气管1被构成为管径朝向下游侧渐渐增大,从而流路1c的截面积朝向下游侧渐渐增大。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节气门侧进气管1包括流路1c的截面积(内径)的大小恒定的恒定区间1d、和流路1c的截面积(内径)向着下游渐渐增大的扩管区间1e。恒定区间1d位于扩管区间1e的上游,在扩管区间1e设有四个叶片40。即,被构成为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设有叶片40的部分(扩管区间1e)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设有叶片40的部分的上游侧的部分(恒定区间1d)相比流路1c的截面积(内径)增大。由此,弥补由于设置了四个叶片40而导致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部分。其结果,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设有四个叶片40,但是扩管区间1e的实际的流路截面积(能够使进气空气流通的截面积)成为恒定区间1d以上的大小。
四个叶片40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并配置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11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四个叶片40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管轴方向(X方向)上配置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11重叠的位置。换句话说,外部气体导入口11配置在四个叶片40的管轴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另外,如图3~图5所示,四个叶片40在圆筒形状的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的周方向,以等角度(90度)间隔进行配置,外部气体导入口11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上部侧(Z1方向侧)且相互相邻的两个叶片40之间。外部气体导入口11配置在节气门20的下游的附近。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外部气体导入口11配置于在节流阀20a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在节流阀20a的下游生成的负压紊流区域的附近。如图4及图5所示,四个叶片40以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圆形状的流路1c的截面的中心O起被分割成放射状的状态进行配置。四个叶片40被构成为如下:在长度方向(图8的X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如图7所示,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管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从中心O起以放射状延伸。四个叶片40没有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圆形状的流路1c的截面的中央部(中心O的附近部分),而是配置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侧。
如图3所示,叶片40设置为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到缓冲罐2的内部为止沿着管轴方向(X方向)延伸。另外,如图3~图6所示,叶片40具有:直线状部分41,其设在上游侧,并朝向进气空气的下游以直线状延伸;螺旋状部分42,其设在下游侧,并朝向进气空气的下游扭曲成螺旋状;以及连结部分43,其连结直线状部分41及螺旋状部分42。直线状部分41沿着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管轴方向(X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如图6及图7所示,螺旋状部分42以一定角度被扭曲成螺旋状。如图6所示,被构成为,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管轴方向(X方向)上,螺旋状部分42的长度大于直线状部分41的长度。如图3及图5所示,叶片40在直线状部分41上经由连接部411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连接。四个叶片40由树脂构成,并一体地设置于节气门侧进气管1。
如图3、图5及图7所示,在叶片40和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之间设有朝向进气空气的下游延伸的间隙50。叶片40的除了设有连接部411的部分之外的内周面12侧的端边40a、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管轴方向(X方向)的整个区域上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中心O开始的半径方向上的距离大致恒定。即,如图5及图7所示,随着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扩管区间1e中流路1c的截面积朝向下游渐渐增大,叶片40和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之间的间隙50朝向下游渐渐增大(与图5的位置上的间隙50相比,图7的位置(下游侧)上的间隙50较大)。
如图8所示,叶片40配置于在节流阀20a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在节流阀20a的下游生成的负压紊流区域的附近且负压紊流区域的外侧。负压紊流区域是指在节流阀20a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在节流阀20a的下游的附近且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中心O附近)生成负压、且产生紊流的区域。另外,在叶片40的上游侧的端边413之中,在流路1c的内侧(中心O侧)的部分形成有倒角部412。通过该倒角部412,能够抑制叶片40阻碍负压紊流区域的生成的情况。
下面参照图8,对在节流阀20a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EGR气体被扩散到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中的机理进行说明。
在节流阀20a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经由外部气体导入口11而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的EGR气体、被配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11的两侧的两个叶片40进行导向,从而被引导到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1c的截面的中央部。并且,在未设有叶片40的流路1c的截面的中央部,EGR气体通过在节流阀20a的下游生成的负压紊流区域的负压,逆流到上游侧(X1方向侧)。由于在负压紊流区域产生如图8的箭头所示的涡流,因此,通过该涡流,促进逆流到负压紊流区域的EGR气体和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的混合(扩散)。另外,在负压紊流区域扩散的EGR气体及进气空气朝向下游而经过叶片40时,通过由叶片40的一个表面侧和另一个表面侧的流速差引起的压力差,在叶片40的整个区域内产生如图8的箭头所示的紊流。由此,也促进EGR气体的扩散。另外,由于通过叶片40的螺旋状部分42在朝向缓冲罐2的内部的EGR气体及进气空气中产生如图8的箭头所示的回旋气流,因此进一步促进EGR气体的扩散。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11对应的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设置使EGR气体扩散到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中的叶片40,不同于直接将EGR气体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的情况,由于通过叶片40进一步促进对于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的EGR气体的扩散,因此,能够使EGR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中。由此,使EGR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中,从而能够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叶片40上设置朝向进气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延伸的直线状部分41及螺旋状部分42。由此,在设置了叶片40的情况下,通过朝向下游延伸的直线状部分41及螺旋状部分42,也能够抑制从节气门20朝向流动方向的下游的进气空气的流动被阻碍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叶片40引起的、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并且能够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叶片40上设置朝向进气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延伸并且扭曲成螺旋状的螺旋状部分42。由此,通过叶片40的螺旋状部分42,在从节气门20朝向流动方向的下游的进气空气的流动中形成回旋气流,因此,通过该回旋气流能够有效地扩散EGR气体。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叶片40配置于、在节流阀20a的半开状态下生成在节流阀20a的下游的负压紊流区域的附近。由此,通过叶片40,能够将EGR气体引导到在节流阀20a的半开状态(部分打开状态)下生成在节流阀20a的附近且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中心O的附近)的负压紊流区域,因此,能够使EGR气体逆流到负压紊流区域。由此,由于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扩散EGR气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多个叶片40以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心O起被分割成放射状的状态进行配置。由此,通过多个叶片40,EGR气体进一步被扩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另外,通过以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心O起被分割成放射状的状态配置多个叶片40,能够将EGR气体引导到中央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EGR气体引导到、在节气门20的下游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生成的负压紊流区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外部气体导入口11设在多个叶片40之间。由此,通过外部气体导入口11的两侧的叶片40,能够将从外部气体导入口11导入的EGR气体、顺利地引导到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中心O的附近)生成的负压紊流区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没有将多个叶片40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而是将多个叶片40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侧。由此,能够抑制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中心O的附近)负压紊流的生成被多个叶片40阻碍的情况,因此,能够使EGR气体有效地逆流并扩散到负压紊流区域。另外,不同于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设置多个叶片40的情况,能够抑制由多个叶片40引起的、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设置叶片40的部分(扩管区间1e)构成为,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设置叶片40的部分的上游侧的部分(恒定区间1d)相比,流路1c的截面积(内径)增大。由此,对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设置叶片40的部分(扩管区间1e)的流路截面积而言,与上游侧的部分(恒定区间1d)相比该部分被扩大,因此能够弥补由设置了叶片40而引起的流路截面积缩小的部分。其结果,即使设置了叶片40,也能够抑制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并且通过叶片40来扩散EGR气体从而能够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叶片40和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之间设置间隙50。由此,不仅在叶片40的下游端产生由叶片40的一个表面侧和另一个表面侧的压力差生成的紊流,在叶片40和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周面12之间的间隙50的部分也产生由叶片40的一个表面侧和另一个表面侧的压力差生成的紊流,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EGR气体的扩散。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叶片40设置为从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延伸到缓冲罐2的内部为止。由此,不仅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在缓冲罐2的内部,也利用叶片40来促进对于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的EGR气体的扩散,因此,能够使EGR气体进一步扩散到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中。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3及图9~图1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如下例子进行说明:不同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叶片40直接形成在节气门侧进气管1的内部的进气装置100(参照图3),将包括叶片240并且由单体树脂成形品构成的叶片部件245装入进气装置主体200a的内部从而构成内燃机的进气装置200。此外,叶片240是本发明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一例。另外,在图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200中,如图9所示,通过在使具有接合部5a的树脂制的第一主体部200b、和具有接合部5b的第二主体部200c相互对置了的状态下对接合部5a及5b进行振动熔敷,从而形成进气装置主体200a。另外,在形成了进气装置主体200a的状态下,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缓冲罐2及多个进气接口3在内部空间按照该顺序形成。此外,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的一例。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形成进气装置主体200a时,在将作为另一部件的叶片部件245插入到第一主体部200b和第二主体部200c之间的状态下进行振动熔敷,从而被构成为四个叶片240配置在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内部。如图10及图11所示,树脂制的叶片部件245包括:筒状部241,其具有规定的厚度t及沿着中心轴线P的长度L1(X方向)而形成为圆环状;以及四个叶片240,其分别以筒状部241的内周面241a为起点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然后,沿着中心轴线P向下游方向(X2方向)改变朝向,并且,一边扭曲一边延伸。另外,如图11所示,叶片240的前端部(X2侧)的位置与筒状部241的成为上游侧(X2侧)的前端部的位置对齐。另外,筒状部241具有流路截面积沿着中心轴线P大致恒定的管形状,作为由热塑性树脂制作的注射模塑成形品,得到叶片部件245。此时,内周面241a的树脂成形时的模具的起模斜度形成在大约1±0.5度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筒状部241的外周部设有突出部241b。突出部241b具有如从筒状部241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后以直角弯曲的截面形状(L字形状)。另外,突出部241b形成沿着中心轴线P从筒状部241的一端(X1侧)延伸到另一端(X2侧)为止的肋形状。并且,如图9及图12所示,在振动熔敷工序中,在将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载置在第一主体部200b的状态下从上方(Z2侧)盖上第二主体部200c。并且,使作为振动侧(Z2侧)的第二主体部200c相对于作为固定侧(Z1侧)的第一主体部200b在沿着中心轴线P的X方向进行往返振动。此时,叶片部件245的突出部241b的前端部在被插入在第一主体部200b的接合部5a及第二主体部200c的接合部5b之间的状态下被进行振动熔敷。其结果,如图13所示,通过突出部241b的前端部、接合部5a及接合部5b在接合面上相互被熔敷而成一体化,从而叶片部件245结实地安装于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此外,在图13中的虚线的椭圆所示的区域内,熔敷各个树脂材料从而成为一体化。
此外,如图9所示,在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中的插入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以能够埋入筒状部241的方式内周面212被挖出一层的圆环状的槽部6a及6b。槽部6a及6b的深度比筒状部241的厚度t(参照图11)大1~1.5mm左右。因而,如图13所示,在叶片部件245安装在进气装置主体200a的状态下,在筒状部241的外周部和槽部6a及6b之间形成有少许(约0.5mm以上约1.5mm以下)的间隙。但是,该间隙用于吸收对叶片部件245进行了振动熔敷时的制作误差。另外,如图14所示,被构成为,在槽部6a(6b)埋入了筒状部241的状态下,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内周面212和筒状部241的内周面241a平滑地连接。
另外,如图11所示,叶片部件245中的沿着中心轴线P的筒状部241的长度L1小于叶片240的长度L2。另外,筒状部241设置于成为叶片240的X1侧(上游侧)的根源部的直线状部分41。此外,直线状部分41是本发明的“上游部分”的一例。
另外,如图14所示,节气门侧进气管201包括流路201c的截面积(内径)的大小大致恒定(树脂成形时的模具的起模斜度在大约1±0.5度的范围内)的恒定区间202a及202c、和流路201c的截面积(内径)朝向下游(X2方向)渐渐增大的扩管区间202b及202d。在此,扩管区间202b及202d中的内周面212相对于中心轴线P具有1.5度以上的斜度地被进行扩管。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扩管区间202b设在沿着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中心轴线P比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更靠近上游侧的位置的筒状部241的附近的区域,扩管区间202b的流路截面积大于作为上游侧的部分的恒定区间202a。另外,扩管区间202d设在比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更靠近下游侧的位置的叶片240所处区域,扩管区间202d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筒状部241。如此,为了在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一部分设置具有根据叶片240的大小(形状)来确定的内径的直管状(长度L1)的筒状部241,在筒状部241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设置扩管区间202b及202d。此外,扩管区间202b及202d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扩管部”及“第二扩管部”的一例。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部气体导入口211设在扩管区间202d。具体而言,外部气体导入口211设在沿着中心轴线P的方向比叶片240的下游端240a更靠近上游侧(X1侧)的位置、且比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更靠近下游侧(X2侧)的位置。由此,被构成为EGR气体有效地被混合(Mixing)到由配置在与扩管区间202d对应的区域的叶片240来形成的进气空气的回旋气流中。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20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还具备一体地设置构成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一部分的筒状部241和叶片240的叶片部件245,并将叶片部件245安装在进气装置主体200a,从而构成进气装置200。由此,使用将叶片240一体地设置于成为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一部分的筒状部241的叶片部件245,能够容易地将叶片240配置在进气装置主体200a内部。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进气装置主体200a包括具有构成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部分的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筒状部241被插入在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从而对于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安装叶片部件245。由此,利用第一主体部200b和第二主体部200c来保持叶片部件245中的筒状部241,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叶片部件245固定在进气装置主体200a内部的规定位置。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包括设在筒状部241的外周部的突出部241b,并将突出部241b插入在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的接合面,从而对于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安装叶片部件245。由此,利用设在与进气空气的流路201c(内侧)相反的一侧的筒状部241的外周部的突出部241b,能够将叶片部件245固定在进气装置主体200a的内部。因而,能够容易地避免由进气波动的产生、发动机10的振动引起叶片部件245整体在流路201c内晃动或产生错位的情况。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00b的接合部5a及第二主体部200c的接合部5b在夹住叶片部件245的状态下被进行相互熔敷,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的突出部241b具有与第一主体部200b的接合部5a及第二主体部200c的接合部5b进行熔敷的肋形状。由此,能够在将叶片部件245的具有肋形状的突出部241b插入在接合部5a及5b之间的状态下相互地容易进行熔敷,因此,在进行装配时能够容易地使作为另一部件的叶片部件245对于进气装置主体200a进行一体化。另外,利用对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进行熔敷接合的工序,能够同时对叶片部件245的肋形状的突出部241b进行熔敷,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叶片部件245的安装工序,其结果,即使设置了叶片部件245,制作过程也不会变得复杂。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中的插入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的部分、分别具有以能够埋入筒状部241的方式形成的槽部6a及6b,在槽部6a及6b埋入有筒状部241的状态下,进气装置主体200a的内周面212和筒状部241的内周面241a具有连续性并相互连接。由此,利用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和形成在第一主体部200b的槽部6a及形成在第二主体部200c的槽部6b的嵌合状态,能够可靠地将叶片部件245配置在进气装置主体200a内部的规定位置。另外,由于进气装置主体200a的内周面212和筒状部241的内周面241a平滑地连接,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由筒状部241的埋入引起进气空气的流通阻力增加的情况。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沿着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中心轴线P的方向,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的长度L1小于叶片240的长度L2。由此,能够通过充分地确保叶片240的长度L2来保持向各供气接口3的EGR气体的分配精度,并且在能够安装叶片部件245的范围内,能够进一步缩小向进气装置主体200a(第一主体部200b及第二主体部200c)安装叶片240的安装面积。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沿着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中心轴线P的方向,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设在叶片240的上游侧的直线状部分41。由此,能够将叶片部件245中的叶片240的下游部分(螺旋状部分42及连结部分43)的形状形成为所期望的形状。另外,为了利用叶片240来促进对于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的EGR气体的扩散,不仅使叶片240的下游侧的螺旋状部分42及连结部分43的形状与叶片240的形状对应,还使叶片240周围的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内周面212的形状与叶片240的形状对应,从而能够形成为能够减少压力损失的最合适的形状。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沿着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中心轴线P的方向,在比叶片240的下游端240a更靠近上游的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区域内设置外部气体导入口211。由此,使从外部气体导入口211被导入的EGR气体迅速地与由叶片240形成的进气空气的回旋气流汇合(混合),从而能够促进向进气空气的扩散。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沿着节气门侧进气管201的中心轴线P的方向,在比叶片240的下游端240a更靠近上游侧(X1侧)的位置、且比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更靠近下游侧(X2侧)的位置设置外部气体导入口211。由此,能够使外部气体导入口211远离位于比筒状部241更靠近上游侧的节气门20,因此能够实现EGR气体向进气空气的扩散的促进,并能够避免伴随着EGR气体的导入的沉积物(附着物)附着于节气门20从而节气门20变得不正常的情况。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201包括:扩管区间202b,其在沿着中心轴线P的方向上设置于比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的筒状部241的附近的区域,并且所述扩管区间202b的流路截面积大于上游侧的部分;以及扩管区间202d,其设置于比叶片部件245的筒状部241更靠近下游侧的部分的叶片240所处区域,并且所述扩管区间202d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筒状部241。由此,能够通过由扩管区间202b及扩管区间202d带来的流路截面积的增加来弥补由于设置了叶片240而导致的流路截面积的减少,因此,在设置了叶片24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节气门侧进气管201内确保能够避免产生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的流路截面积。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211设置于扩管区间202d。由此,能够使EGR气体直接与由配置在与扩管区间202d对应的区域的叶片240来形成的进气空气的搅拌气流(回旋气流)汇合,因此,能够有效地实现EGR气体向进气空气的扩散(混合)的促进。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5及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如下例子进行说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将形成为产生弹力的树脂制的筒状部341进行装配时压入在圆环状的槽部6a及6b(参照图9)内,从而将叶片部件345固定在进气装置主体300a的内部。此外,在图中,对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300中,如图15所示,叶片部件345中的筒状部341具有圆环的一部分被切断的端部341a及341b。另外,端部341a及341b沿着中心轴线P从筒状部34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为止。另外,在叶片部件345单体的状态下,筒状部341的外形形状(自然状态)是大于通过振动熔敷来形成进气装置主体300a的情况下的嵌入筒状部341的槽部6a及6b(参照图9)的内径。因而,如图16所示,被构成为如下:筒状部341的外形形状被压缩了的状态(缩径状态)下被压入在槽部6a(6b)内,从而叶片部件345利用筒状部341欲向半径方向外侧展开的作用力来被保持在进气装置主体300a内部。另外,此时,筒状部341的外周部与槽部6a及6b面接触。由此,筒状部341不会晃动,叶片部件345被保持在进气装置主体300a内部。
另外,在形成在第一主体部300b的槽部6a的底部形成有截面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沿着X方向延伸的一个肋301。因而,被构成为在筒状部341被压入在槽部6a及6b内的状态下,筒状部341的端部341a及341b从左右与肋301的侧壁抵接。由此,被构成为筒状部341不会在进气装置主体300a内部绕中心轴线P进行回转,而可靠地固定(保持)在相同的位置。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30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压入具有端部341a及341b的筒状部341从而将叶片部件345固定在进气装置主体300a内部。由此,即使没有像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叶片部件245那样在筒状部241的外周部形成突出部241b,也能够容易地将叶片部件345安装在进气装置主体300a内部。另外,由于不需要突出部241b,与此相应地简化了筒状部341的构造,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制造叶片部件345。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图17~图19,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构成为如下的例子进行说明:与EGR气管30一直保持直管状态地与节气门侧进气管201(参照图13)的部分连接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使来自EGR气管530的流路590在与节气门侧进气管501连接的部分具有弯曲形状。此外,EGR气管530是本发明的“外部气体配管”的一例。另外,在图中,对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500中,如图17所示,具备使第一主体部500b和第二主体部200c对置而接合的进气装置主体500a。另外,在第一主体部500b中的与节气门侧进气管501对应的部分设有导入EGR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511。此外,第一主体部500b是本发明的“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的一例。
在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外部气体导入口511周边的第一主体部500b的外侧面500d上一体地形成有具有规定的形状的EGR气管连接部512。该EGR气管连接部512具有:底部512a,其具有与外部气体导入口511连接的开口(内径d1);以及周壁部512b,其以周状包围底部512a。另外,如图18所示,在形成为周状(框状)的周壁部512b的端面512c(纸面近端侧)上,形成有环状的槽部512d(参照图17),并嵌入有垫圈等密封部件513。另外,EGR气管连接部512作为整体相对于水平面朝向斜上方。另外,在端面512c上的槽部512d的外侧形成有一对带螺纹槽的固定孔514。
并且,如图17所示,在管部531的一个端部上设有凸缘部532的EGR气管530,通过使凸缘部532与EGR气管连接部512的端面512c抵接,从而从上方朝向斜下方安装在EGR气管连接部512。此外,在凸缘部532上形成有一对插通孔533(参照图19),连结螺栓(未图示)被插通在插通孔533内并被拧入EGR气管连接部512的固定孔514内。另外,在EGR气管530安装于EGR气管连接部512的状态下,通过成为盖体的凸缘部532的内表面,在与底部512a相反的一侧形成顶板部512e,EGR气管连接部512形成为容器状。此外,EGR气管连接部512是本发明的“偏置部”的一例。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形成了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节气门侧进气管501和EGR气管530的连接部分设置EGR气管连接部512,从而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中心轴线A和EGR气管530(管部531)的中心轴线B隔开间隔W而相互偏置。另外,间隔W被设定为在俯视时外部气体导入口511和管部531的具有内径d2的内侧面531a相互不重叠。因而,从EGR气管530到外部气体导入口511为止的流路590被构成为在EGR气管连接部512的部分具有弯曲形状。此外,贯穿EGR气管连接部512的底部512a的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内径d1(参照图18)大于EGR气管530的内径d2(参照图19)。
由此,如图17所示,在EGR气管530内流通的EGR气体在EGR气管连接部512内暂时冲撞延长了中心轴线B的部分的底部512a而使流速降低之后,沿着底部512a(顶板部512e)流过EGR气管连接部512。然后,被降低了流速的EGR气体在底部512a经由中心轴线A相对于中心轴线B具有间隔W地偏置了的外部气体导入口511侧的开口(内径d1)而被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501内。此时,由于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内径d1大于EGR气管530的管部531的内径d2,因此,EGR气体在通过EGR气管连接部512以低流速状态被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501内。因而,不会发生EGR气体变成极端的喷射状态而被喷出从而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相反的一侧的节气门侧进气管501的内壁附近分布不均地向下游侧(缓冲罐2侧)流动的情况,实现了对于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进行充分的混合(扩散)。另外,通过与配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511附近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240的配合效果,使被分配到各进气接口3(参照图17)的进气空气中包含的EGR气体的混合率(EGR率)在进气接口3之间变得更均匀。
此外,如图18所示,EGR气管连接部512的周壁部512b的内表面具有利用一对切线来连结了EGR气管530的管部531(参照图19)的圆弧状的内侧面形状和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圆弧状的内侧面形状的内壁面形状。因而,被构成为EGR气管连接部512的内容积不会过剩,并且不会发生与底部512a冲撞的EGR气体流动不流畅的情况,而顺利地流向外部气体导入口511。另外,由于管部531的粗细(流路容积(流路截面积))也变成所需要的最小值,因此在包括EGR气体的流通、非流通的流通量控制的响应性方面也比较出色。
另外,如图17所示,EGR气管连接部512的底部512a具有从周壁部512b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口511沿着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面512f。因而,被构成为即使流入到EGR气管连接部512内的EGR气体与底部512a冲撞而产生了凝结水,该凝结水也不会停留在底部512a而是沿着斜下方流过倾斜面512f从而被吸入到外部气体导入口511内。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装置50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还具备与外部气体导入口511连接并且向外部气体导入口511供给EGR气体的EGR气管530,并设有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中心轴线A和EGR气管530的中心轴线B相互偏置的EGR气管连接部512。由此,通过EGR气管连接部512,在流路590(EGR气管530)内流通的EGR气体的流动中产生流路阻力,从而能够降低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附近的EGR气体的流速。即,在以提高多缸发动机10中的燃料消耗率为目标而导入更多的EGR气体的情况下,不希望以从叶片部件245(叶片240)侧观察时超过最优EGR气体流速(外部气体流速)的流速被导入到进气空气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形成使EGR气管530和外部气体导入口511偏置间隔W的流路590来实现降低EGR气体的流速,并且由于EGR气体以降低了流速的状态被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501的内部,因此能够使EGR气体充分地扩散到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空气中。因而,得到了与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240的配合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EGR气体向各汽缸的分配精度。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设有EGR气管连接部512的结构中,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内径d1构成为大于EGR气管530(管部531)的内径d2。由此,在EGR气体流通EGR气管530而到达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过程中流路590的内径被扩径并且流路截面积被扩大,因此,随着由EGR气管连接部512带来的EGR气体的流速下降,能够可靠地降低外部气体导入口511内的EGR气体的流速。另外,与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相比将EGR气管530(管部531)的内径d2设置为较细从而能够缩小配管容积,因此,能够提高进气装置500的过渡控制时的响应性。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设置外部气体导入口511的节气门侧进气管501(第一主体部500b)和EGR气管530的连接部分形成EGR气管连接部512。由此,EGR气管连接部512配置在接近节气门侧进气管501的位置,因此,能够尽量缩短从EGR气管连接部512到成为下游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511为止的流路长度(沿着中心轴线A的流路长度)。因而,由于能够缩小从EGR气管连接部512到外部气体导入口511为止的流路容积,因此,能够提高进气装置500的过渡控制时的响应性。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被构成为如下:在第一主体部500b的外侧面500d一体地形成具有周壁部512b及槽部512d的EGR气管连接部512,使凸缘部532与周壁部512b的端面512c抵接从而将EGR气管530安装在EGR气管连接部512。由此,在制造过程中,无需使用相同方向的滑动模来对第一主体部500b的外部气体导入口511及包括槽部512d的EGR气管连接部512的部分实施下挖处理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树脂成形。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应该理解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是在各方面上的例示而并不做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并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的改变。
例如,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适用于汽车用的多缸发动机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适用于汽车用的发动机以外的发动机。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设置四个叶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20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进气装置600所示,也可以是设置三个叶片40(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三个及四个以外的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设置一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结构。此外,改变了该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数量的结构不仅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一变形例的进气装置600,同样地还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200、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300及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500。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周面从而将EGR气体(外部气体)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将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缓冲罐的内周面从而将外部气体导入到缓冲罐的内部的结构,也可以是将外部气体导入到节气门侧进气管及缓冲罐的两者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外部气体导入口211设在比叶片240的下游端240a更靠近上游侧(X1侧)、且比叶片部件245(345)的筒状部241(341)更靠近下游侧(X2侧)的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与筒状部重叠的位置,也可以是将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比节气门20更靠近下游侧并且比筒状部更靠近上游侧(与负压紊流区域对应的部分)的位置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叶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设置为横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节气门侧进气管及缓冲罐的两者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将叶片只设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的结构,也可以是将叶片只设在与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缓冲罐的内部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设置一个外部气体导入口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21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进气装置700所示,也可以是将EGR气管730分成两股而在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设置两个外部气体导入口711a及711b的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三个以上的外部气体导入口的结构。此外,改变了该外部气体导入口的数量的结构不仅能够适应于上述第二变形例的进气装置700,同样地还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200、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300及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500。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外部气体的一例,示出了EGR气体,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是窜漏气体、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气体(挥发性气体)等EGR气体以外的外部气体。另外,也可以设置为,不限于向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导入一种外部气体,而是导入多种外部气体。
另外,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结构的例子,叶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具有:直线状部分,其朝向进气空气的下游以直线状延伸;螺旋状部分,其朝向进气空气的下游以螺旋状扭曲;以及连结部分,其连结直线状部分及螺旋状部分,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也可以是无需具有以螺旋状扭曲的螺旋状部分,而只具有朝向进气空气的下游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状部分的结构,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也可以是无需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状部分,而只具有朝向进气空气的下游以螺旋状扭曲的螺旋状部分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叶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端边413(参照图3及图8)相对于螺旋状部分42形成在上游侧(X1侧)的一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22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进气装置800所示,也可以使叶片840的端边813a沿着负压紊流区域的外缘部形成在上游侧。此时,通过叶片840,能够更顺利地将外部气体引导到负压紊流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外部气体的扩散。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四个叶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根据各自的配置位置将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EGR气管连接部512形成在进气装置主体500a的第一主体部500b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在外部气体导入口设置于缓冲罐2的情况下,也可以将EGR气管连接部512形成在缓冲罐2和外部气管(EGR气管)的连接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201、501:节气门侧进气管,1a:一端,1b:另一端,1c、201c:流路,2:缓冲罐,6a、6b:槽部,10:发动机(内燃机),11、211、511:外部气体导入口,12、212:内周面,20:节气门,40、240:叶片(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41:直线状部分(上游部分),42:螺旋状部分,50:间隙,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内燃机的进气装置,100a、200a、300a、500a:进气装置主体,200b、500b:第一主体部(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200c:第二主体部(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202b:扩管区间(第一扩管部),202d:扩管区间(第二扩管部),240a:下游端,241:筒状部,241a:内周面,241b:突出部,245、345:叶片部件,512:EGR气管连接部(偏置部),512a:底部,512b:周壁部,530:EGR气管(外部气体配管),531:管部,532:凸缘部。

Claims (12)

1.一种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节气门侧进气管,其具有与节气门连接的一端、和与缓冲罐连接的另一端;
外部气体导入口,其设置于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所述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并向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所述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导入外部气体;以及
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其设置于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对应的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所述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的内部,并使所述外部气体扩散到来自所述节气门的进气空气中,
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部设有多个,并且多个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以从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心起被分割成放射状的状态进行配置,所述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没有设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流路截面的中央部,而是设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内周面侧,
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设置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部分被构成为,流路截面积大于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设置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部分的上游侧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
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配置在、在所述节气门的半开状态下生成在所述节气门的下游的负压紊流区域的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被构成为朝向所述进气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包括朝向所述进气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延伸并且以螺旋状扭曲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所述多个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还具备一体地设置构成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一部分的筒状部和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叶片部件,
所述叶片部件设置于进气装置主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装置主体包括具有构成节气门侧进气管的部分的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
通过将所述叶片部件的所述筒状部插入在所述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所述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从而将所述叶片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气装置主体部及所述第二进气装置主体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所述叶片部件的所述筒状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长度,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所述叶片部件的所述筒状部设在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上游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比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的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区域,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比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且比所述叶片部件的所述筒状部更靠近下游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包括:第一扩管部,其在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叶片部件的筒状部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的所述筒状部的附近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扩管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上游侧的部分;以及第二扩管部,其设置于比所述叶片部件的筒状部更靠近下游侧的部分的所述气体分配性提高叶片所处区域,并且所述第二扩管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所述筒状部,
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设在所述第二扩管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还具备外部气体配管,所述外部气体配管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连接,并向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供给外部气体,
所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设有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外部气体配管的中心轴线相互偏置的偏置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了所述偏置部的结构中,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内径大于所述外部气体配管的内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置部形成在设置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的所述节气门侧进气管或者所述缓冲罐中的至少一者、和所述外部气体配管的连接部分。
CN201380066175.6A 2012-12-18 2013-12-16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Active CN104870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5918 2012-12-18
JP2012275918 2012-12-18
JP2013-149691 2013-07-18
JP2013149691 2013-07-18
PCT/JP2013/083574 WO2014098010A1 (ja) 2012-12-18 2013-12-16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0799A CN104870799A (zh) 2015-08-26
CN104870799B true CN104870799B (zh) 2017-06-23

Family

ID=5097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6175.6A Active CN104870799B (zh) 2012-12-18 2013-12-16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87566B2 (zh)
JP (1) JP5983770B2 (zh)
CN (1) CN104870799B (zh)
WO (1) WO20140980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4860B2 (ja) * 2015-03-23 2019-0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排気ガス再循環装置
WO2017010361A1 (ja) 2015-07-15 2017-01-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KR101700527B1 (ko) * 2015-09-18 2017-01-26 주식회사 현대케피코 통합형 유로구조를 가지는 차량용 흡기 매니폴드
DE102015121617B4 (de) * 2015-12-11 2021-01-28 Ford-Werke Gmbh Regelvorrichtung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TWI579454B (zh) * 2016-01-11 2017-04-21 孟三中 空氣增力器
JP6232093B2 (ja) * 2016-03-10 2017-11-15 株式会社Subaru ガス還流装置
US10247143B2 (en) * 2016-03-10 2019-04-02 Subaru Corporation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apparatus
JP6232094B2 (ja) * 2016-03-10 2017-11-15 株式会社Subaru ガス還流装置
JP6601338B2 (ja) * 2016-07-20 2019-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クト構造
JP6722649B2 (ja) * 2017-12-28 2020-07-15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エンジン用吸気ダクト
JP2020002920A (ja) * 2018-06-30 2020-01-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吸気マニホルド
JP6695937B2 (ja) * 2018-08-08 2020-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CN109083771A (zh) * 2018-10-09 2018-12-25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Egr混合器系统
JP7495205B2 (ja) * 2018-11-29 2024-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アクリーナ
WO2024116237A1 (ja) * 2022-11-28 2024-06-0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1021U (zh) * 1977-11-18 1979-06-08
JPH0629491Y2 (ja) * 1988-08-29 1994-08-10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ーゼル機関のegr装置
JP3675150B2 (ja) * 1998-01-26 2005-07-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ガス還流装置
US6138651A (en) 1997-05-30 2000-10-31 Nissan Motor Co., Lt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system for engine
JP2000008967A (ja) * 1998-06-17 2000-01-11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排気還流装置
JP2000130276A (ja) * 1998-08-21 2000-05-09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排気導入装置
JP3775205B2 (ja) * 2000-10-17 2006-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6425382B1 (en) * 2001-01-09 2002-07-30 Cummins Engine Company, Inc. Air-exhaust mixer assembly
JP2004270538A (ja) 2003-03-07 2004-09-3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内燃機関のガス還流装置
BRPI0401703A (pt) * 2004-05-06 2004-10-19 Sogefi Filtration Do Brasil Lt Dispositivo convergedor de fluxo de ar
TWM294569U (en) * 2006-01-24 2006-07-21 Guang-Shiung Luo Spiral type intake accelerating exhaust manifold structure
JP2008184939A (ja) * 2007-01-29 2008-08-14 Daikyo Nishikawa Kk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AT504179B1 (de) 2007-10-18 2009-02-15 Avl List Gmbh Brennkraftmaschine mit einem einlasssystem
US8549850B2 (en) * 2008-10-31 2013-10-08 Cummins Filtration Ip, Inc. Exhaust gas aspirator
JP4840676B2 (ja) * 2008-12-17 2011-12-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吸気マニホルド
JP2010144669A (ja) 2008-12-22 2010-07-01 Ud Trucks Corp 排気還流構造
WO2010083151A2 (en) * 2009-01-13 2010-07-22 Avl North America Inc. Ejector type egr mixer
JP2012193631A (ja) * 2011-03-15 2012-10-11 Toyota Boshoku Corp 吸気ダクト
TWI434992B (zh) * 2012-01-19 2014-04-21 Micro Sutures & Golden Tech Co Ltd Vehicle divers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22867A1 (en) 2015-11-12
CN104870799A (zh) 2015-08-26
JP5983770B2 (ja) 2016-09-06
US9587566B2 (en) 2017-03-07
JPWO2014098010A1 (ja) 2017-01-12
WO2014098010A1 (ja) 2014-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0799B (zh)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CN107795413B (zh) 用于排气再循环混合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02588146B (zh) 二冲程发动机
CN106460533B (zh) 用于节约燃料和经由非对称双蜗壳的废气再循环利用的优化脉冲功率分离的双蜗壳涡轮增压器
RU150273U1 (ru) Впускной коллектор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одачи воздуха или топливно-воздушной смеси в цилиндры двигателя (варианты)
KR101571046B1 (ko) 터보차저
CN106704039A (zh) 气体燃料、排气再循环及空气混合装置和插入件
CN205744119U (zh) 一种缸内直喷汽油机的进气道结构
CN203214196U (zh) Egr系统进气歧管
JP2009074401A (ja) 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CN1490504A (zh) 内燃机的故障检测装置
US9267475B2 (en) Nozzle plate for fuel injection device
US7434558B2 (en) Intake apparatus and intake manifol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5323557U (zh) 新型文丘里混合器
CN103061894B (zh)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JP5916335B2 (ja) Egrガス混合装置
CN105089773B (zh) 分层扫气式二冲程发动机用的化油器
CN109488490A (zh)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混合结构
CN103443409A (zh) 燃气发动机的可燃气体供给装置
KR102378237B1 (ko) 흡기 공기와 이지알(egr) 가스의 혼합도 향상 장치
CN211975184U (zh) 缸盖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109073224A (zh) 用于涡轮机喷射系统的、在入口处包括气动偏转器的进气旋流器
JP4922213B2 (ja) 燃料直噴エンジン
US8448924B2 (en) Alternative-fuel inductor for engines
DE102019100775A1 (de) Einstückiger Ansaugkrümm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