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7930B - To connect the adjacent electrical machin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ignal display lights - Google Patents

To connect the adjacent electrical machin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ignal display ligh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7930B
TWI577930B TW103104710A TW103104710A TWI577930B TW I577930 B TWI577930 B TW I577930B TW 103104710 A TW103104710 A TW 103104710A TW 103104710 A TW103104710 A TW 103104710A TW I577930 B TWI577930 B TW I5779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electric device
end portion
connection
peripher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4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4421A (zh
Inventor
Daisuke Shigematsu
Original Assignee
Patli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tlite Corp filed Critical Patlite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14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4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7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79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11/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for signalling, marking or indicating, not provided for in codes F21W2102/00 – F21W210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的連結構造及信號顯示燈
該發明係關於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的連結構造及適用該連結構造的信號顯示燈。
作為電氣機器及信號顯示燈之一例,在下述專利文獻1提案的光顯示裝置中,包含發光二極體基板和收納該基板的殼體。在基板配設有由LED所構成之複數之光源部。殼體包含有底圓筒形狀之基體部,和構成具有透光性之圓筒狀的三個蓋體。該些蓋體係以3段疊層被連接於基體部。各蓋體在內周側具有環狀之頂壁,頂壁具有互相相向的一對突出部。在一對突出部中互相相向之前端部分,形成有縫隙。被收納於殼體之基板係在各蓋體之內側,嵌合於一對突出部的各個縫隙。從基板之各光源部發出之光通過光源部之周圍之蓋體而被釋放至外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新式樣註冊日本第3169445號公報
當想像以連結構造連結複數之電氣機器而在各種環境下使用時,為了防止由於浸水而導致電氣機器故障,期待提升連結構造的防止性。再者,也期待提升經連結構造彼此連結電氣機器或分離的容易性。
在此,該發明之目的主要係針對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性機器的連結構造,以提供能謀求提升防水性的連結構造。
再者,該發明之另外的目的係以提供能謀求提升電氣機器彼此連結或分離之容易性的連結構造。
再者,該發明之又另一目的係提供適用如此之連結構造的信號顯示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之請求項1所記載之發明係一種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的連結構造,係用以經連結構件(11)及密封構件(12),連結分別具有形成開口部(72)之連接端部(73),且排列在共通之基準軸(71)上的複數之電氣機器(1)中,相鄰之一對上述電氣機器中之上述連接端部彼此的連結構造(70),其特徵在於:上述連結構件包含:一方側連接部(75),其係對被連結之一對之上述電氣機器中相對於上述連結構件位於 一方側之一方側電氣機器(1X)的上述連接端部,被固定成不能繞著上述基準軸做相對旋轉;另一方側連接部(76),其係對被連結之一對之上述電氣機器中相對於上述連結構件位於另一方側之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的上述連接端部,被連接成藉由繞著上述基準軸做相對旋轉而可安裝拆下;及閉塞部,其係堵塞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及另一方側電氣機器的各個上述開口部之閉塞部(11A),其形成有使在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中被電性連接於上述另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連接端子(77)露出於上述另一方側電氣機器側的露出孔(11D),上述密封構件係沿著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開口部之周緣而介於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和上述一方側連接部之間,密封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和上述一方側連接部之間。
並且,在該項中,括號內之英文數字表示後述實施型態中之對應構成要素的參照符號,但並無藉由該些參照符號限定發明之意。
若藉由該構成,在用以連結一對電氣機器中形成有開口部之連接端部彼此的連結構造中,在連結構件中,一方側連接部被固定於不能對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連接端部做相對旋轉。在此的「固定成不能做相對旋轉」係指當在低於既定之力下無法使一方側連接部對連接端部做相對旋轉,在既定以上之力下使一方側連接部對連接端部做相對旋轉時,一方側連接部和連接端部被結合成一方側連接部及連接端部之至少一方不會被破壞。由於一方側連接 部以無法相對旋轉之方式被固定於連接端部,故連結構件與一方側電氣機器一體化。
再者,在連結構件中,另一方側連接部被連接成藉由對另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連接端部做相對旋轉而可安裝拆下。
藉由上述,當使一方側電氣機器和另一方側電氣機器相對旋轉時,在連結構件與一方側電氣機器一體化之狀態下,可使另一方側電氣機器對連結構件容易安裝拆下(在一方側電氣機器增設另一方側電氣機器,或解除增設)。即是,能謀求提升電氣機器彼此連結或分離的容易性。
再者,在連結構件中,閉塞部係堵塞一方側電氣機器及另一方側電氣機器之各個的開口部。因此,在連結構造中,能謀求提升連結一方側電氣機器和另一方電氣機器的狀態中的防水性。
並且,在連結構造中,密封構件密封一方側電氣機器和連結構件之一方側連接部之間,在閉塞部中,因以所需的最低限來形成使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連接端子露出之露出孔,故能謀求提升另一方側電氣機器分離之狀態的一方側電氣機器中之連接端部周圍的防水性。
請求項2所記載之發明係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連結構造,其中,在上述一方側連接部設置有卡合於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之上述連接端部,而限制上述一方側連接部對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之上述連接端部做相對旋轉的 卡合部(55)。
若藉由該構成,藉由卡合部,可以將連結構件之一方側連接部固定成對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連接端部無法確實做相對旋轉。
請求項3所記載之發明係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連結構造,其中,上述複數之電氣機器中之至少一個為信號顯示燈。
請求項4所記載之發明係藉由如請求項1~3中之任一項所載之連結構造與其他電氣機器連結。
即是,如請求項3及4般,即使為藉由連結構造連結之複數之電氣機器中之任一電氣機器為信號顯示燈亦可。
1‧‧‧電氣機器
1X‧‧‧一方側電氣機器
1Y‧‧‧另一方側電氣機器
11‧‧‧外頂部
11A‧‧‧閉塞部
11D‧‧‧露出孔
12‧‧‧防水蓋
55‧‧‧卡合部
70‧‧‧連結構造
71‧‧‧基準軸
72‧‧‧開口部
73‧‧‧連接端部
75‧‧‧一方側連接部
76‧‧‧另一方側連接部
77‧‧‧連接端子
1A、1B、1C‧‧‧電氣機器
3‧‧‧透鏡
3A‧‧‧第1透鏡
3B‧‧‧第2透鏡
3C‧‧‧第3透鏡
10‧‧‧外透鏡
10A‧‧‧中空部分
10B‧‧‧上端部
10C‧‧‧外周部
10D‧‧‧肋部
10E‧‧‧缺口溝
10J‧‧‧上端緣
10F‧‧‧內周面
11B‧‧‧凸緣部
11E‧‧‧肋部
11F‧‧‧環狀溝
11G‧‧‧卡止溝
11H‧‧‧境界部
12A‧‧‧內側部分
12B‧‧‧外側部分
12C‧‧‧連結部
13‧‧‧頭蓋
13A‧‧‧閉塞部
13B‧‧‧凸緣部
13C‧‧‧卡止溝
18‧‧‧防水環
18A‧‧‧肋部
72L‧‧‧下側開口部
72U‧‧‧上側開口部
73A‧‧‧肋部
73L‧‧‧下側連接端部
73U‧‧‧上側連接端部
74‧‧‧本體
74A‧‧‧鍔部
74B‧‧‧卡止溝
74C‧‧‧缺口
77‧‧‧連接端子
79‧‧‧電纜
100‧‧‧內部單元
4‧‧‧主體
4A‧‧‧上端緣
4B‧‧‧下端緣
4C‧‧‧外周面
4D‧‧‧環狀溝
4E‧‧‧肋部
20‧‧‧導光放射部
22‧‧‧支撐部
22A‧‧‧外周面
31‧‧‧凸部
22B‧‧‧內周面
22C‧‧‧上端部
22D‧‧‧下端部
22E‧‧‧端面
22F‧‧‧端面
P‧‧‧周方向
2D‧‧‧端部
2‧‧‧LED安裝基板
23‧‧‧縫隙部
40‧‧‧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
40A‧‧‧對向面
40B‧‧‧端部
40C‧‧‧端部
40D‧‧‧傾斜面
40E‧‧‧平坦面
40F‧‧‧凸部
41‧‧‧插入空間
14‧‧‧LED(發光二極體)
15‧‧‧組
15A‧‧‧第1組
15B‧‧‧第2組
15C‧‧‧第3組
15D‧‧‧第4組
15E‧‧‧第5組
圖1為與該發明之實施型態有關之電氣機器1的前視圖。
圖2為圖1之姿勢下的電氣機器1之側面中央縱剖面圖。
圖3A為構成電氣機器1之各個零件的前視圖。
圖3B為構成電氣機器1之各個零件(在圖3A中無表示之零件)的前視圖。
圖4A為電氣機器1的分解斜視圖。
圖4B為電氣機器1之分解斜視圖,表示圖4A無表 示的零件。
圖5A為從與圖4A不同之方向觀看之時的電氣機器1之分解斜視圖。
圖5B為電氣機器1之分解斜視圖,表示圖5A無表示的零件。
圖6為構成電氣機器1之透鏡3的斜視圖。
圖7為透鏡3之平面圖。
圖8為透鏡3之底面圖。
圖9為透鏡3之左側面圖。
圖10為透鏡3之背面圖。
圖11為圖7之A-A剖面圖。
圖12為以剖面表示一部分的透鏡3之重要部位的斜視圖。
圖13為以剖面表示一部分的透鏡3之重要部位的斜視圖。
圖14A為欲連結之兩個透鏡3之剖面圖。
圖14B為欲連結之三個透鏡3之剖面圖。
圖15為欲連結之複數之電氣機器1之斜視圖。
圖16為欲連結之複數之電氣機器1之示意性的縱剖面圖。
圖17為變形例之透鏡3的斜視圖。
圖18為變形例之透鏡3的俯視圖。
以下參照圖面,針對該發明之實施型態具體予以說明。
圖1為與該發明之實施型態有關之電氣機器1的前視圖。圖2為圖1之姿勢下的電氣機器1之側面中央縱剖面圖。圖3A及圖3B為構成電氣機器1之各個零件的前視圖。圖4A及圖4B為電氣機器1之分解斜視圖。圖5A及圖5B為從與圖4A及圖4B不同之方向觀看之時的電氣機器1之分解斜視圖。
參照圖1及圖2,與該發明之一實施型態有關之電氣機器1,例如在工場之製造現場等中所使用的信號顯示燈,構成細長圓筒狀。使用時之電氣機器1之姿勢可因應使用條件而任意設定。但是,在以下,為了方便起見,以圖1~圖5B之各圖中之紙面上下方向與電氣機器1之長邊方向一致之方式,以縱長配置之時的電氣機器1為基準予以說明。具體而言,在圖1~圖5B之各圖中,將紙面之上側當作電氣機器1之上側,將紙面之下側當作電氣機器1之下側而予以說明。
參照圖3A~圖5B,電氣機器1包含LED安裝基板2、透鏡3、主體4(下側閉塞構件)、平板5、托架6、防水環7、防水薄片8、防水環9(下側彈性構件)、外透鏡10(中空構件)、外頂部11(上側閉塞構件、連結構件)、防水蓋部12(上側彈性構件、密封構件)、頭蓋13,和防水環18。以下,針對各零件,分別說明。
LED安裝基板2如圖4B及圖5B所示般,為上下方向構成長邊之略長方形之薄板狀。在LED安裝基板2之長邊方向(上下方向)標上符號L,在LED安裝基板2之短邊方向邊標上符號S,在LED安裝基板2之厚度方向標上符號T。長邊方向L中之LED安裝基板2之尺寸稍微小於電氣機器1之長邊方向尺寸(參照圖2)。LED安裝基板2具有構成厚度方向T中之兩側面的表面2A及背面2B。為了方便起見,將在圖4B中看起來最大之面當作表面2A,在圖5B看起來最大之表面當作背面2B。長邊方向L和短邊方向S在與表面2A及背面2B平行之相同平面上正交。厚度方向T與長邊方向L及短邊方向S之雙方正交。並且,厚度方向T也係電氣機器1之深度方向F(參照圖2),短邊方向S也係電氣機器1之左右方向G(參照圖1)。
分別在表面2A及背面2B,於短邊方向S中從中央位置2C偏向一方之端部2D側之位置,安裝有發光元件的LED(發光二極體)14。被安裝在表面2A之LED14,和被安裝於背面2B之LED14,在短邊方向S中位於相同之位置(從端部2D中之邊緣2E朝中央位置2C側些許的位置)(參照圖4B及圖5B)。
分別在表面2A及背面2B,沿著長邊方向L排成一列安裝有複數之LED14。具體而言,沿著長邊方向L而以等間隔排列的4個LED14構成1個組15,5個組15沿著長邊方向L而等間隔地排列。即是,在LED安裝 基板2中,以特定間隔在長邊方向L安裝複數組之LED14。並且,在各組15內相鄰之LED14彼此之間隔K1較相鄰之組15的彼此間隔K2窄(參照圖4B)。再者,各個LED14構成小片狀。然後,在各組15中,表面2A之LED14和背面2B之LED14係在長邊方向L各配置一個在相同位置上。
該5個組15分別在表面2A及背面2B,被配置在長邊方向L中之一方側(上側)之略4分之3的區域上。分別在表面2A及背面2B,將5個組15從上依序區別成第1組15A、第2組15B、第3組15C、第4組15D、第5組15E時,第1組15A被配置在表面2A及背面2B之上端部。
在表面2A及背面2B中,在長邊方向L之另一方側(下側)之略4分之1之區域,無配置LED14,在表面2A之該區域,安裝有端子16。在端子16連接進行控制訊號或電力之供給的電纜17。端子16和各LED14被電性連接。各LED14藉由經端子16從電纜17被供給著控制訊號或電力而發光。
接著,針對透鏡3予以說明。於透鏡3之說明時,以在圖1~圖5中各組裝於電氣機器1之時的透鏡3之姿勢為基準。
參照圖2,透鏡3被設置與上述LED14之組15相同數量(即是5個),各個透鏡3之形態(形狀及大小)相同。該些5個透鏡3與上下方向(LED安裝基板 2之長邊方向L)連結而被使用。即是,各個透鏡3係在長邊方向L連結與自己相同形態的其他透鏡3而被使用,在電氣機器1中,接連設置複數個(5個)透鏡3。將5個透鏡3從上依序區別成第1透鏡3A、第2透鏡3B、第3透鏡3C、第4透鏡3D、第5透鏡3E。各透鏡3之形態為相同,但是即使以不同色著色亦可。例如,即使將第1透鏡3A設為紅色,將第2透鏡3B設為橙色,將第3透鏡3C設為綠色,將第4透鏡3D設為藍色,將第5透鏡3E設為白色亦可。再者,即使將各透鏡3設為同色,另外使朝向各透鏡3發光之LED14之發光色在每透鏡3不同亦可。
圖6為透鏡3之斜視圖。圖7為透鏡3之俯視圖。圖8為透鏡3之底面圖。圖9為透鏡3之左側面圖。圖10為透鏡3之背面圖。圖11為圖7之A-A剖面圖。圖12及圖13為以剖面表示一部分的透鏡3之重要部位的斜視圖。
以下,參照圖6~圖13,針對各個透鏡3予以說明。並且,在圖6~圖13中,在圖7之外的圖面,為了方便起見,無圖示LED安裝基板2。
透鏡3為略圓筒狀。將延伸於通過透鏡3之圓中心的中心軸(無圖示)之方向,稱為透鏡3之軸方向X。透鏡3在軸方向X具有既定長度。如圖7所示般,從軸方向X觀看時之透鏡3之外側輪廓3R成為略圓形。在以下中,使用透鏡3之周方向P及徑向R進行說明。
透鏡3全體係將透明(也包含半透明或有色透明,以下相同)之樹脂當作材料,藉由射出成形等,使用膜具而成形。透鏡3中之各部分(接下來說明)被一體化。作為這裡的樹脂,可舉出丙烯酸樹脂。
透鏡3主要包含導光放射部20、輔助透鏡部21、支撐部22(參照在圖7中以點塗佈之部分)。
導光放射部20為構成透鏡3之外側輪廓3R之大部分的筒狀(詳細而言為略圓筒狀)。因此,導光放射部20之周方向與上述周方向P相同,導光放射部20之徑向與上述徑向R相同。在導光放射部20之周上1處形成縫隙部23。縫隙部23在軸方向X切口導光放射部20,沿著軸方向X切斷導光放射部20之周上1處。因此,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切斷面切斷之時的導光放射部20之剖面嚴格來說構成在縫隙部23中斷的略C字狀。在導光放射部20形成有區劃縫隙部23之一對對向端面,將該些對向端面稱為入射面24。在一對入射面24中,將一方(在圖7為右側)稱為入射面24A,將另一方(在圖7為左側)稱為入射面24B。該些入射面24夾著縫隙部23而對向配置。該些入射面24即使為平行延伸之平坦面亦可,即使如圖7所示般,朝向互相接近之方向突出略圓弧狀亦可。
在導光放射部20中,各入射面24A側之部分(稱為入射部28)位於較透鏡3之外側輪廓3R內側(透鏡3之圓中心側),不構成外側輪廓3R。在導光放射部 20之外周面20A,各入射部28以外之區域構成外側輪廓3R的大部分。
在導光放射部20之內周面20B一體設置有複數之凸部25。該些凸部25係朝透鏡3之圓中心側(徑向R之內側)突出,並且沿著軸方向X而直線延伸的筋狀。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切斷面切斷之時的各凸部25之剖面形狀,依內周面20B中之周方向P之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詳細而言,在導光放射部20中,將在周方向P從縫隙部23偏離180度之位置稱為相反位置20C,將從各入射面24至相反位置20C之區域,以接近於入射面24之順序,3分割成第1區域20D、第2區域20E、第3區域20F。第1區域20D中之凸部25之剖面形狀為略三角形狀。第3區域20F中之凸部25之剖面形狀為略半圓形狀。第2區域20E中之凸部25之剖面形狀為也與第1區域20D中之凸部25和第3區域20F中之凸部25中之任一者也相似的形狀。
輔助透鏡部21被設置成從徑向R之外方覆蓋縫隙部23。輔助透鏡部21在徑向R為扁平,帶狀地朝軸方向X延伸(參照圖10)。軸方向X中之輔助透鏡部21之尺寸較軸方向X中之導光放射部20之尺寸稍微小(參照圖9及圖10)。在輔助透鏡部21中,徑向R中之外側面21A和徑向R之內側面21B朝向互相分離之方向圓弧狀地突出。因此,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切斷面切斷之時的輔助透鏡部21之剖面,係隨著徑向R中之厚度朝向周方 向P中之兩外側,漸漸變小。在輔助透鏡部21中,周方向P之兩側的端面21C分別與外側面21A及內側面21B交叉,並且沿著軸方向X而延伸的平坦面。外側面21A構成透鏡3之外側輪廓3R之一部分。
在內側面21B中,於周方向P中之中央,一體性地設置有沿著軸方向X而平行延伸的一對導軌部26。軸方向X中之各軌道部26之尺寸小於軸方向X中之內側面21B之尺寸(參照圖11)。一對導軌部26之間隔與LED安裝基板2之厚度(厚度方向T中之尺寸)幾乎相同。在一對導軌部26之間設置有移動抑止部27。移動抑止部27係在輔助透鏡部21之內側面21B中,於徑向R之內側開放的溝狀,在軸方向X延伸。
透鏡3具備有連結導光放射部20和輔助透鏡部21之連結部29。連結部29為在軸方向X中為薄的板狀(參照圖9)。連結部29係被配置在從軸方向X之導光放射部20之中央(在透鏡3全體之中央也有)往上側稍微偏離的位置上(參照圖9及圖10)。在透鏡3中,軸方向X中之連結部29之位置成為在兩個模具(圖示)內成形透鏡3之時的該兩個模具的對準位置(境界)Y(參照圖10)。因對準位置Y偏離透鏡3之中央,故當於透鏡3之成形後,使該兩個模具分離時,因透鏡3一定位於兩者中已決定的模具上,故在成形後之透鏡3的處置上為便利。
連結部29從軸方向X觀看,在周方向P中之 縫隙部23及移動抑止部27之兩外側,被架設在導光放射部20之外周面20A和輔助透鏡部21之內側面21B及端面21C的各個之間。徑向R中之連結部29之外周面29A構成透鏡3之外側輪廓3R之一部分,平滑地連接導光放射部20之外周面20A,和輔助透鏡部21之外側面21A。
支撐部22被收容在導光放射部20之內側。支撐部22為筒狀。嚴格來說,支撐部22為直徑小於導光放射部20之略圓筒狀,其中心軸沿著軸方向X而延伸。再者,支撐部22之中心軸(圓中心)與導光放射部20(嚴格來說,透鏡3之外側輪廓3R)之中心軸不一致,從導光放射部20之中心軸稍微偏離至相反位置20C側。軸方向X中之支撐部22之尺寸大於軸方向X中之導光放射部20之尺寸。因此,在軸方向X中之支撐部22之一端部(上端部)22C較導光放射部20突出至外側(上側),軸方向X中之支撐部22之另一端部(下端部)22D較導光放射部20突出至外側(下側)(參照圖9及圖10)。將支撐部22之上端面稱為在透鏡3中被設置在軸方向x之一端側之一端側抵接端面22E,將支撐部22之下端面稱為在透鏡3中被設置在軸方向X之另一端側的另一方側抵接端面22F(參照圖9及圖10)。一端側抵接端面22E及另一端側抵接端面22F之雙方係沿著與軸方向X正交之方向而平坦。
在支撐部22之周上1處形成縫隙部30。縫隙部30在軸方向X切口支撐部22,沿著軸方向X切斷支撐 部22之周上1處。因此,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切斷面切斷之時的支撐部22之剖面嚴格來說構成在縫隙部30中斷的略C字狀。在周方向P,縫隙部30和導光放射部20之縫隙部23位於相同位置。因此,縫隙部30和縫隙部23位於延伸於徑向R之相同直線(詳細而言,沿著後述平坦面M之直線)上。
支撐部22具有外周面22A和內周面22B。
在外周面22A於整個全周被施予遮光處理。具體而言,在外周面22A設置有沿著軸方向X而延伸的筋狀之凸部31,多數之凸部31以排列在外周面22A之周方向之方式,被配置在整個外周面22A之周方向全區域。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切斷面切斷之時的各凸部31之剖面,朝向外側而構成尖的略三角形狀。並且,作為外周面22A之遮光處理之另一例,即使對外周面22A施予咬花加工等亦可。
在內周面22B設置有複數(在此為4個)之定位肋32。4個定位肋32係在內周面22B之周方向中以等間隔被配置。離縫隙部30最近的定位肋32位於從縫隙部30在內周面22B之周方向大約離45度之位置。各定位肋32為在軸方向X細長延伸的四角柱,其前端部32A被設置在軸方向X中之透鏡3之一端側(上述之一端側抵接端面22E),嚴格來說,較一端側抵接端面22E突出更外側(上側)(參照圖6)。
並且,上述遮光處理即使非外周面22A,被 施予在內周面22B亦可,即使被施予在外周面22A及內周面22B之雙方亦可。
透鏡3具備有連結導光放射部20和支撐部22之連結部33。連結部33為與上述連結部29相同厚度的薄板狀,在軸方向X中位於與連結部29相同之位置。連結部33從軸方向X觀看,構成在導光放射部20之縫隙部23側開放的略U字狀。如此之連結部33係以堵塞導光放射部20之內周面20B(嚴格來說,上述第2區域20E及第3區域20F中之內周面20B),和支撐部22之外周面22A之間之方式,被架設在內周面20B和外周面22A之間。連結部33因在第1區域20D中之內周面20B不被連接,故從軸方向X觀看,在連結部33和第1區域20D中之內周面20B之間,被區劃出間隙34。間隙34係從軸方向X中之透鏡3之兩側露出至外部(參照圖7及圖8)。
再者,在支撐部22之內周面22B,設置有堵塞從軸方向X觀看之時之支撐部22之中空部分中的大部分區域的略圓形狀之閉塞部35。閉塞部35為分別與連結部29及連結部33相同之厚度的薄板狀,在軸方向X位於分別與連結部29及連結部33相同之位置。在閉塞部35之上面,連接有各定位肋32之根部部分(與前端部32A相反側之下端部)(參照圖12及圖13)。
在閉塞部35從支撐部22之縫隙部30連續形成有沿著支撐部22之徑向而直線狀延伸之缺口溝36。缺口溝36係在厚度方向貫通閉塞部35,並且延伸至比閉塞 部35之圓中心遠離縫隙部30的位置(相對於閉塞部35之圓中心較縫隙部30相反側的位置)。將閉塞部35中區劃缺口溝36之部分中,從縫隙部23最遠離之部分(缺口溝36之溝底)稱為底面36A。從軸方向X觀看,將缺口溝36從縫隙部30朝向底面36A延伸之方向稱為深度方向D,將與深度方向D正交之方向稱為寬度方向W。底面36A為沿著寬度方向W而平坦。底面36A被設置在深度方向D中與輔助透鏡部21相反側(導光放射部20之相反位置20C側)。縫隙部23和縫隙部30和缺口溝36位於上述相同直線(沿著平坦面M之直線)上。
如圖12及圖13所示般,透鏡3係在閉塞部35包含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並且,在圖12及圖13中,為了方便起見,以點填滿剖面或相當於端面(非剖面)之部分。
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為沿著軸方向X而延伸之導軌狀,個別的軸方向X中之略中央部分與閉塞部35連結。
參照圖7,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從軸方向X觀看,在寬度方向W對向配置成從寬度方向W夾著缺口溝36之底面36A側之部分(嚴格來說閉塞部35之圓中心)。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以非接觸狀態被對向配置。閉塞部35及連結部33(也包含在支撐部22中被連接於閉塞部35及連結部33之部分)係連結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和導光放射部20(參照圖11)。從軸方向 X觀看時之各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在深度方向D構成長邊(寬度方向W扁平)之長方形狀。
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係在彼此的對向面40A之間,區劃出稱為插入空間41的間隙。插入空間41係從軸方向X中之透鏡3之兩側露出至外部(參照圖7及圖8)。當從軸方向X觀看時,插入空間41被形成在支撐部22之內側。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切斷面切斷之時的插入空間41之剖面在寬度方向W成為扁平。
參照圖9~圖11,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軸方向X之一端部40B(上端部)較支撐部22之上面之一端側抵接端面22E更突出至軸方向X之外側(上側)。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軸方向X之另一端部40C(下端部)比起支撐部22之下面之另一端側抵接端22F僅朝軸方向X中之外側(下側)突出。即是,一端部40B比另一端部40C更突出至支撐部22之外側。
參照圖11,在各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對向面40A,於另一端部40C側之端部,形成有延伸成傾斜於軸方向X而對該端部被倒圓角的傾斜面40D。在各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對向面40A中,於一端部40B側之端部,形成有沿著軸方向X的平坦面40E。在平坦面40E之上端,設置有朝向對方側之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而些許突出的凸部40F。插入空間41之寬度方向W之尺寸幾乎與LED安裝基板2之厚度方向T之尺寸相同(參照圖7)。但是,嚴格來說,透鏡3以單體存在之狀態(不與 其他透鏡3連結之狀態)中之插入空間41之寬度方向W之尺寸,比LED安裝基板2之厚度方向T之尺寸些許大。再者,插入空間41之寬度方向W之尺寸在一端部40B側較在另一端部40C側變窄。各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一端部40B中之外面(與對向面40A相反側之面),形成有一端部40B(凸部40F側之部分)階段狀地變細的凹部40G。
參照圖8,與各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有關連,透鏡3包含補強部42。補強部42對每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各設置一個。各補強部42為在從軸方向X觀看時之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長邊方向(深度方向D)薄的板狀,延伸於軸方向X(參照圖5A)。並且,為了方便起見,有省略補強部42之圖示的圖。
參照圖11,各補強部42構成與對應之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另一端部40C(嚴格來說,較閉塞部35更靠另一端部40C側的部分中之深度方向D之略中央位置,參照圖8)和閉塞部35之雙方連結的三角形狀。藉由補強部42,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軸方向X之另一端部40C被補強。因此,各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另一端部40C變得難以與閉塞部35之連結位置(有稱為支點位置Q之情形)為中心而撓曲(變得難以搖動)。另外,因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軸方向X之一端部40B不被補強,故可能彈性變形成以支點位置Q(與閉塞部35連結位置)為中心而搖動。
上述般之透鏡3係如圖7及圖8所示般,從軸方向X觀看,係以通過縫隙部23、縫隙部30及缺口溝36和透鏡3之圓中心之平坦面M為基準而成為對稱形狀。
於組裝透鏡3之時,複數個(在此為5個)之透鏡3在分別的軸方向X成為平行之狀態下,沿著上下方向排列(參照圖3A、圖4A及圖5A)。
針對相鄰之透鏡3之連結,一面參照圖14A及圖14B而予以說明。
如圖14A所示般,相鄰之兩個透鏡3中,就以一例而言,圖14A中之下側之第2透鏡3B之支撐部22之一端側抵接端面22E,從軸方向X與在圖14A中位於上側之另外透鏡3(第1透鏡3A)之支撐部22之另一端側抵接端面22F對向。從該狀態,如圖14A之空白箭號所示般,使第2透鏡3B接近於第1透鏡3A。相反地,即使使第1透鏡3A接近於第2透鏡3B亦可。
反正隨著第1透鏡3A和第2透鏡3B之接近,如圖14B所示般,第2透鏡3B中之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一端部40B進入至第1透鏡3A中之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軸方向X之另一端部40C之間。依此,該一端部40B彼此接近。然後,如圖14B所示般,當第2透鏡3B之支撐部22之一端側抵接端面22E與第1透鏡3A之另一端側(支撐部22之另一端側抵接端面22F)抵接(面接觸)時,該些透鏡3彼此的連結完 成。此時,第2透鏡3B之支撐部22之內側之各定位肋32之前端部32A卡合於所連結的第1透鏡3A之另一端側(支撐部22之內周面22B)。同樣地,當連結第2透鏡3B和第3透鏡C時,如圖14B所示般,第2透鏡3B之另一端側抵接端面22F與第3透鏡3C(所連結之其他透鏡3)之一端側(一端側接端面22E)抵接(面接觸)。再者,第3透鏡3C之各定位肋32之前端部32A卡合於第2透鏡3B之另一端側。依此,可以藉由定位肋32之前端部32A,在相對位置成為一定之狀態下,連結相鄰之透鏡3。再者,平坦之一端側抵接端面22E及另一端側接端面22F抵接於對方側之透鏡3之支撐部22(一端側抵接端面22E及另一端側抵接端22F中對應之一方)。依此,各透鏡3之支撐部22從軸方向X支撐(定位)所連結之其他透鏡3。即是,藉由支撐部22,可以使相鄰而連結之透鏡3彼此的相對位置安定。此時,相鄰之透鏡3成為同軸狀並且平行。
然後,最終以相同程序連結在第1透鏡3A~第5透鏡3E中彼此相鄰的透鏡3,如圖2所示般,以環環相扣之方式使5個透鏡3一體化。被一體化之5個透鏡3中,在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間被區劃的插入空間41(因應5個透鏡3而存在5個)在延伸於軸方向X之相同一直線上排列,且連通。
在該狀態下,LED安裝基板2在其長邊方向L與軸方向X一致之狀態下(成為平行之狀態),被插入 各透鏡3之插入空間41,LED安裝基板2之至少一部分內含(收容)於各透鏡3之插入空間41。於LED安裝基板2和各透鏡3之相對位置為適切之時(最後被決定之時),如圖7所示般,LED安裝基板2以沿著上述平坦面M之姿勢,被插入至縫隙部23、縫隙部30及缺口溝36。此時,不僅長邊方向L和軸方向X一致,內含各透鏡3之LED安裝基板2之短邊方向S,和上述深度方向D一致,LED安裝基板2之厚度方向T,和上述寬度方向W一致。
再者,在該狀態下,如圖2所示般,在長邊方向L,LED14之第1組15A和第1透鏡3A位於相同位置。再者,在長邊方向L,LED14之第2組15B和第2透鏡3B位於相同位置,第3組15C和第3透鏡3C位於相同位置,第4組15D和第4透鏡3D位於相同位置,第5組15E和第5透鏡3E位於相同位置。
各組15中之所有LED14如圖7所示般,被配置在對應(在長邊方向L位於相同位置)的透鏡3中之導光放射部20之縫隙部23內。在LED安裝基板2中,表面2A之各LED14相對於上述一對入射面24中之一方(在此為入射面24A),係隔著間隙而對向配置,背面2B之各LED14相對於一對入射面24中之另一方(在此為入射面24B),係隔著間隙而對向配置。
再者,在該狀態下,在LED安裝基板2中LED14所在之側的(短邊方向S中)端部2D,在各透鏡 3中,從支撐部22及導光放射部20突出,被嵌入輔助透鏡部21之移動抑止部27(一對導軌26之間的溝),藉由一對導軌部26被夾持。再者,端部2D係在移動抑止部27內相對於輔助透鏡部21從短邊方向S抵接。依此,分別在LED安裝基板2之短邊基板S(嚴格來說輔助透鏡部21側)及厚度方向T的移動被抑止。依此,可以使各透鏡3和在LED安裝基板2中位於所對應之位置的LED14之相對位置安定。
另外,在LED安裝基板2中於短邊方向S與端部2D相反側之端部2F,相對於透鏡3之閉塞部35中之缺口溝36之底面36A,從短邊方向S抵接。依此,LED安裝基板2朝短邊方向S(嚴格來說與輔助透鏡部21側相反側)的移動被抑止。依此,可以使各透鏡3和在LED安裝基板2中位於所對應之位置的LED14之相對位置更加安定。並且,在LED安裝基板2中,在短邊方向S中端部2F側之部分比起端部2D更被內包於支撐部22。
當LED安裝基板2之各LED14發光時,從各LED14放射出之光(LED放射光)從與LED14對向配置之入射面24被入射至透鏡3之導光放射部20內。具體而言,在LED安裝基板2中,來自表面2A之各LED14的光,從入射面24A被射入至導光放射部20內,來自背面2B之各LED14的光從入射面24B被射入至導光放射部20內。從各入射面24射入至導光放射部20內之光,沿著周方向P而在導光放射部20內進行,此時,在導光放射部 20之周方向P之全區域,從導光放射部20被放射至外方(徑向R之外側)。即是,從入射面24被射入至導光放射部20內之光藉由導光放射部20而被引導,在導光放射部20之周方向全區域(在周方向P中之全區域)被放射至外方。
當針對導光放射部20內的光的運動予以詳細說明時,光在第1區域20D中,藉由第1區域20D之凸部25,容易被放射至較外方。在第2區域20E中,有一部分之光被放射至導光放射部20之內側的情形,該一部分之光藉由第3區域20F之凸部25被亂反射,最終被放射至外方。
另外,從導光放射部20之縫隙部23洩漏之光被交接至輔助透鏡部21,藉由輔助透鏡部21被放射至外方。再者,在輔助透鏡部21及其內側面21B,被照射LED14的直接照射光中,無經入射面24被射入至導光放射部20之光。輔助透鏡21及內側面21B係將來自LED14之直接照射光反射成從外周面20A被射入至導光放射部20。再者,輔助透鏡部21及內側面21B係從自己的外側面21A及端面21C放射來自LED14之直接放射光。依此,在各透鏡3中,可以在周方向P之全周,進行在周方向P中辨識性難以變化之信號報知。
以上之結果,在各透鏡3中,於周方向P中之全區域中,略均勻地放射光。
即是,有來自外部之光傳入各透鏡3之情 形。該光透過導光放射部20而進行至導光放射部20之內側時,該光藉由在支撐部22被施予遮光處理之外周面22A(凸部31)被亂反射。依此,來自外部之光變弱。再者,也可以藉由該凸部31防止由於洩漏至導光放射部20之內側的光透過支撐部22後被射入至導光放射部20,而導致對導光放射部20的光之放射特性產生壞影響。該些結果,可以突顯從導光放射部20被放射至外部之光。並且,在外周面22A被施予遮光處理的支撐部22亦可以發揮對其內側之LED安裝基板2隱藏之作用。同樣,輔助透鏡部21在LED安裝基板2也發揮隱藏從導光放射部20之縫隙部23露出之部分(端部2D)之作用。
再者,參照圖14B,在第1透鏡3A以外之各透鏡3中,如上述般,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一端部40B彼此進入連結之其他透鏡3中之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另一端部40C之間,藉由彈性變形而接近。該一端部40B彼此之間中之插入空間41之(寬度方向W中)尺寸小於LED安裝基板2之厚度方向T中之尺寸。因此,該一端部40B(尤其,為上述平坦面40E及凸部40F,參照圖11)彼此,係以既定以上之壓力從厚度方向T夾持LED安裝基板2(避開LED14之端部2F側之部分)(也參照圖7)。
再者,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另一端部40C藉由補強部42被補強而難撓曲。此時,於一端部40B進入所連結之其他透鏡3之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 中之軸方向X之另一端部40C之間時,進入藉由補強部42被補強之該另一端部40C之間。因此,該一端部40B彼此確實彈性變形而接近,可以從厚度方向T夾持LED安裝基板2。
如此一來,在該電氣機器1中,當使複數個透鏡3連結於軸方向X之時,在各透鏡3中,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一端部40B從厚度方向T強烈夾持LED安裝基板2。依此,各透鏡3和在LED安裝基板2中位於所對應之位置(在長邊方向L相同位置)的LED14之相對位置安定。再者,藉由圖7所示之移動抑止部27或缺口溝36之底面36A,各透鏡3和在LED安裝基板2中位於對應之位置的LED14之相對位置更加安定。依此,其結果,在電氣機器1中,即使振動,亦可以使來自LED14之光安定而引導至透鏡3並予以照射。
再者,如上述般,在各透鏡3中,在導光放射部20之縫隙部23,配置被安裝於LED安裝基板2之短邊方向S中偏向端部2D側之位置的LED14。導光放射部20中之縫隙部23之一對對向端面成為入射面24,從入射面24被射入至透鏡3內之光藉由導光放射部20被引導,在其周方向全區域被放射至外方。若為如此之構成,在電氣機器1中,可以以互相盡量接近之方式,緊密地匯集配置LED安裝基板2和透鏡3。即是,可以提供與小型化或簡化有關的新穎構造之電氣機器1。
在以下中,如圖2及圖14B所示般,將連結 之複數個(最終5個)之透鏡3,和各透鏡3之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藉由一端部40B夾持的LED安裝基板2稱為內部單元100。並且,在上述說明之內部單元100之組裝程序中,先連結透鏡3後,將LED安裝基板2插入至各透鏡3之插入空間41。即使取代該程序,先將LED安裝基板2插入至以非連結狀態排列之複數個透鏡3之插入空間41後,藉由使相鄰之透鏡3連結,組裝內部單元100亦可。
接著,針對LED安裝基板2及透鏡3以外之構成予以說明。並且,以下說明的圓形狀(圓筒狀)之零件因在被組裝於電氣機器1之狀態下被配置在與透鏡3略同軸上,故有將該零件中之外周面或內周面等之周方向設為(透鏡3之)周方向P,並將該零件之徑向當作(透鏡3之)徑向R而針對各零件予以說明的情形。
參照圖4B及圖5B,主體4係收容在LED安裝基板2中無安裝LED14之下側部分的中空圓筒狀,其中心軸在上下方向(長邊方向L及軸方向X相同)延伸。因此,主體4之上端緣4A及下端緣4B中之任一者皆為環狀。然後,主體4之中空部分從上下之雙方露出。在主體4之內周面形成複數上下延伸的轂部50(在此為兩個)。該些轂部50在主體4之內周面之周方向P隔著間隔被配置。在各轂部50形成有上下延伸之螺紋孔50A。
主體4之外周面4C在其上端連續於上端緣 4A。外周面4C在上端緣4A側(主體4之上端部)被一段縮徑,在外周面4C被縮徑之部分(上端部)之上側區域,形成有沿著外周面4C之周方向P而延伸的環狀溝4D。再者,在外周面4C被縮徑之部分之下側區域(比環狀溝4D更下側),形成從外周面4C突出且沿著周方向P而延伸的肋部4E。設置有複數肋部4E,在周方向P隔著間隔被排列。
再者,如圖5B所示般,在主體4之內周面之下端部,設置有複數的卡止溝4F。該些卡止溝4F在主體4之內周面之周方向P隔著間隔被配置。各卡止溝4F係從主體4之內周面之下端緣4B延伸至上方之後,略直角地折彎而構成在周方向P之既定方向(在圖5B之時,從下方觀看順時鐘的方向)延伸的L字狀。
平板5係上下薄的略圓板形狀,在其上面之圓中心側之位置,如圖4B所示般,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貫通平板5之插通孔5A。如圖5B所示般,在平板5中避開插通孔5A之位置,形成有複數(在此為兩個)之貫通孔5B。該些貫通孔5B為在厚度方向貫通平板5之圓孔,在平板5之周方向P隔著間而被配置。插通孔5A位於被該些貫通孔5B夾持的位置上。如圖4B所示般,在平板5之上面,在與各貫通孔5B一致之位置,分別設置包圍貫通孔5B並且朝上方延伸之圓管狀之轂部5C(合計兩個)。在平板5之上面避開貫通孔5B之位置,如圖3B所示般,安裝有支撐部51。支撐部51為略長方形之塊形 狀。在支撐部51中,至少一部分包含橡膠或泡棉等之彈性構件,支撐部51可彈性變形。並且,在圖4B及圖5B中,為了方便說明,省略支撐部51之圖示。
平板5本身成為水平,在轂部5C及支撐部51朝上之狀態下,從下方被收容在主體4內。如圖2所示般,在平板5之各貫通孔5B及轂部5C之中空部分,螺桿56從下方被插通,被安裝於在主體4內所對應的轂部50之螺紋孔50A。依此,平板5被固定在主體4。
如圖4B所示般,托架6為中空圓筒狀,其中心軸在上下方向延伸。在托架6之下端,一體性地設置有圓板狀之底壁6A,托架6之中空部分藉由底壁6A從下方被堵塞。如圖5B所示般,在底壁6A形成有複數(在此為3個)之貫通孔6B。該些貫通孔6B為在厚度方向貫通底壁6A之圓孔,在底壁6A之周方向P隔著間隔而被配置。如圖4B所示般,在底壁6A之上面與各貫通孔6B重疊之部分,各固定一個螺帽52。螺帽52之中空部分(形成有螺桿之部分),與其下方之貫通孔6B連通。在底壁6A中避開貫通孔6B之位置,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貫通底壁6A之貫通孔6C。貫通孔6C構成大於貫通孔6B之略矩形狀(參照圖5B)。
再者,托架6之外周面在上端部被一段縮徑,在該上端部之外周面之上側區域,形成有沿著該外周面之周方向P而延伸的環狀溝6D。再者,在托架6之上端部(縮徑之部分)中之外周面之下側區域(比環狀溝 6D更下側),形成從該外周面突出且沿著周方向P而延伸的肋部6E。設置有複數肋部6E(與托架6之卡止溝4F相同數量),在周方向P中隔著間隔而被排列。
參照圖5B,將托架6之上側部分嵌入主體4內,相對於主體4內之平板5使從下方對向,將托架6之各肋部6E一個一個地卡止於主體4之內周面之卡止溝4F。詳細而言,使各肋部6E移動至在對應之卡止溝4F中上下延伸之部分的上端後,使托架6對主體4做相對旋轉(扭轉),使各肋部6E卡合於在卡止溝4F中延伸於周方向P之部分。即是,使肋部6E和卡止溝4F結合。依此,托架6被固定於主體4。在該狀態下,肋部6E從上方被卡止在卡止溝4F中延伸於周方向P之部分上,故托架6不會從主體4朝下方拔出。但是,為了將托架6固定在主體4,藉由依循與先前所說明之程序相反的程序,可以將托架6從主體4拆下。
於在台座(無圖示)等固定電氣機器1之時,台座側之螺桿(無圖示)通過各貫通孔6B而組裝在螺帽52(參照圖4B)之時,電氣機器1全體被固定在台座。
防水環7為被形成環狀之橡膠襯墊,被外嵌至托架6之外周面之上端部。嚴格來說,防水環7被設置在托架6之外周面之上端部中之環狀溝6D。在該實施形態中,防水環7存在複數根(兩根),在上下排列之狀態下被設置在環狀溝6D。在托架6被固定在主體4之狀態 下,各防水環7在整個周方向P之全區域密封托架6之上端部和主體4之內周面之下端部之間(參照圖2)。依此,防止水通過托架6之上端部和主體4之內周面之間而浸入托架6或主體4內之情形。
防水薄片8係由橡膠等之彈性體之薄片所形成的圓板狀。在防水薄片8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貫通防水薄片8之貫通孔8A及貫通孔8B。貫通孔8B為略半圓形狀,大於貫通孔8A。防水薄片8被安裝在托架6之底壁6A之下面。嚴格來說,在底壁6A之下面,形成有包圍各貫通孔6B及貫通孔6C並朝上側淺淺地凹陷的凹部6F,防水薄片8之一部分被收容在凹部6F,至少下端部從凹部6F朝下側突出(參照圖1及圖2)。托架6之底壁6A中之一個貫通孔6B從貫通孔8A露出至下方,剩下的兩個貫通孔6B和貫通孔6C從貫通孔8B露出至下方。防水薄片8發揮密封上述台座(無圖示)和托架6之底壁6A之間的作用。依此,防止水通過台座和底壁6A之間而浸入電氣機器1內。
防水環9為以橡膠等所形成之環狀之防水襯墊。詳細而言,防水環9一體性包含上下延伸之圓環狀之本體部9A,和從本體部9A之上端緣環狀地突出至本體部9A之圓中心側的鍔部9B。相較於上側部分,本體部9A之下側部分被一段縮徑,在該下側部分之外周面,上下排列設置複數個(在此為2個)從該外周面突出並且沿著該外周面之周方向P而延伸之構成環狀的肋部9C(參照圖 3B)。該些肋部9C相對於防水環9一體性地被設置,被設置在本體部9A之軸方向(與上述軸方向X及長邊方向L相同)中之中央部更下方。
如此之防水環9從上方被外嵌至主體4之外周面4C之上端部。嚴格來說,如圖2所示般,防水環9之鍔部9B從上方被卡止於主體4中之環狀之上端緣4A之周方向全區域(周方向P中之全區域,以下相同),依此,防水環9從藉由主體4從下方被支撐。再者,防水環9之本體部9A係在其下側部分(被縮徑之部分)從外側被嵌入至主體4之外周面4C之上端面中之環狀溝4D之周方向全區域之狀態下,從外側覆蓋主體4之外周面4C之上端部的周方向全區域。即是,防水環9係沿著上端緣4A之周方向P覆蓋主體4之上端緣4A,和在主體4中連續於該上端緣4A之外側面(外周面4C)。
在以上說明之主體4、平板5、托架6、防水環7、防水薄片8及防水環9構成基座部60。
參照圖5A,外透鏡10為具有用以收容上述內部單元100之中空部分10A的中空圓筒狀,其中心軸在上下方向延伸。外透鏡10係以具有耐衝擊性及透光性之透明樹脂(例如,聚碳酸酯)所形成。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從上下雙方露出(即是,上下開放)。
再者,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被一段縮徑。外透鏡10之外周面10C中,在上端部10B之周方向全區域,形成有一個從外周面10C突出並且沿著外周面10C 之周方向P而延伸之環狀之肋部10D。再者,在外透鏡10之外周面10C中,從下方與上端部10B鄰接之區域,形成有朝下方延伸之缺口溝10E。缺口溝10E形成有複數(在此為兩個),在周方向P隔著間隔而配置。再者,在外透鏡10之內周面10F之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外透鏡10之徑向R中之外側些許凹陷且從外透鏡10露出至下方的凹部10G。凹部10G形成有複數(與主體4之肋部4E相同數量),在內周面10F之周方向P隔著間隔而配置。在各凹部10G之底面(凹部10G中之內周面10F),形成有一個延伸於周方向P之卡止溝10H。
如圖2所示般完成的電氣機器1中,安裝有防水環9之主體4之上端部,從下方被嵌入至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依此主體4被固定在外透鏡10。此時,主體4之各肋部4E(參照圖5B)被嵌入至外透鏡10中所對應(在周方向P位於相同位置)的卡止溝10H(參照圖5A)。各肋部4E從上方被卡止在外透鏡10之內周面10F中形成有卡止溝10H之部分。因此,當主體4一旦被安裝於外透鏡10之時,無法從外透鏡10朝下方脫離。即是,主體4係被連結成無法從下方與外透鏡10分離(所謂的嵌死狀態),從下方堵塞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附帶一提,在此的「連結成無法分離」係指主體4與外透鏡10被連結成若不至少使用工具無法從外側透鏡10分離(即是,以單手無法分離)之意(針對之後所述的外頂部11也相同)。並且,就以連結成主體4無法與 外透鏡10分離之構成的另外例而言,可舉出使用螺桿(最佳為需要專用工具的特殊形狀之螺桿)而將主體4固定(螺桿固定)在外透鏡10之構成等。
如上述般,外透鏡10藉由主體4(即是,上述基座部60)被支撐。
再者,在連結主體4和外透鏡10之狀態下,防水環9位於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之下端部,被設置在主體4和外透鏡10之連結部63。連結部63係藉由主體4之上端部(也包含上端緣4A)和外透鏡10之下端部而構成。在防水環9中,本體部9A被主體4之上端部和外透鏡10之下端部夾持而被支撐,各肋部9C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主體4之上端部和外透鏡10之下端部之間。依此,防止水通過主體4和外透鏡10之間而浸入主體4或外透鏡10內。再者,防水環9之鍔部9B在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之下端部,從外透鏡10之內周面10F朝外透鏡10之圓中心側(徑向R中之內側)突出。
參照圖4A,外頂部11一體性包含有圓板形狀之閉塞部11A,和將閉塞部11A之外周緣包邊並且從閉塞部11A上下突出之環狀(圓筒狀)之凸緣部11B。
在閉塞部11A之上面之略圓中心位置,形成有朝下方凹陷之凹部11C。凹部11C從上方觀看構成略矩形狀。在凹部11C之底面,形成有細長延伸之縫隙狀之露出孔11D。露出孔11D在閉塞部11A上下貫通。並且,在閉塞部11A之上面,與露出孔11D鄰接之位置,設置 有設定鈕78。設定鈕78被電性連接於LED安裝基板2(參照圖4B)。藉由使用者操作按鈕78,可以將各LED14之發光圖案設定成期待之圖案。
參照圖5A,在閉塞部11A之下面的略圓中心位置,設置有突出至下方的一對夾持突起53。一對夾持突起53成為與各透鏡3中之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之另一端40C幾乎相同的構成。再者,即使在閉塞部11A之下面設置補強部54亦可。補強部54為與上述補強部42相同之構成,被設置在每夾持突起53,補強所對應的夾持突起53。
參照圖4A,在凸緣部11B之下端緣,一體設置有朝下方突出成凸狀的卡合部55。卡合部55設置有複數(外透鏡10之缺口溝10E相同數量),在凸緣部11B之周方向P隔著間隔而配置。相較於下側部分,凸緣部11B之上側部分被一段縮徑。該上側部分中之凸緣部11B之外周面係從該外周面突出,並且沿著該外周面之周方向P而延伸的肋部11E。設置有複數肋部11E,在周方向P隔著間隔被排列。在該上側部分中之凸緣部11B之外周面中,較肋部11E上側之區域,形成有沿著周方向P而延伸之環狀溝11F。
再者,如圖5A所示般,在凸緣部11B之內周面之下端部,形成有1個在凸緣部11B之內周面之周方向P延伸的卡止溝11G。並且,在凸緣部11B中,如上述般被一段縮徑之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之境界部,附加符號 「11H」。境界部11H位於較閉塞部11下側(也參照圖2)。
在完成的電氣機器1中,外頂部11係以凸緣部11B從上方被外嵌至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之方式,被安裝在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在該狀態下,如圖2所示般,外頂部11之閉塞部11A從上方堵塞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被形成在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之外周面的肋部10D,在周方向全區域被卡止於凸緣部11B之內周面之卡止溝11G(也參照圖5A)。肋部10D係從上方被卡止於在凸緣部11B中形成有卡止溝11G之部分。因此,當外頂部11一旦被安裝於外透鏡10之時,無法從外透鏡10朝上方脫離。即是,外頂部11被連結成不能從下方與外透鏡10分離(嵌死狀態)。再者,凸緣部11B之各卡合部55係從上方被嵌入在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中所對應(在周方向P位於相同位置)之缺口溝10E(參照圖1),從周方向P被卡止於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因此,外頂部11在周方向P無法對外透鏡10做相對移動。
如上述般,外頂部11被連結成無法從上方與外透鏡10分離。再者,在該狀態之外頂部11中,一對夾持突起53從上方在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進出。
參照圖5A,防水蓋12為以橡膠等所形成之環狀之防水襯墊。詳細而言,防水蓋12一體性地包含環狀之內側部分12A、直徑大於內側部分12A之環狀的外側部分12B,和連結內側部分12A及外側部分12B之上端緣 彼此的連結部12C。因此,如圖2所示般,切斷防水蓋12中之周方向P之任意的一處之時的切斷面,成為朝下方開放的凹狀。
在完成的電氣機器1中,防水蓋12被設置在外透鏡10和外頂部11之連結部64。連結部64藉由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也包含在上端部10B之前端中構成環狀之上端緣10J)和外頂部11之凸緣部11B之下端部而構成。詳細而言,防水蓋12被安裝成內嵌於外頂部11之凸緣部11B之下端部,並且從上方卡止在外透鏡10中構成環狀之上端緣10J。
在該狀態之防水蓋12中,連結部12C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從上方抵接於外透鏡10之上端緣10J,並且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從下方扺接於凸緣部11B之上下方向途中之境界部11H。再者,在防水蓋12中,外側部分12B被壓入在外頂部11之凸緣部11B中較境界部11H下側之部分,被夾入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之外周面10C,和外頂部11之凸緣部11B之內周面之間。因此,防水蓋12藉由外透鏡10及外頂部11被支撐(定位)。而且,在防水蓋12中,內側部分12A係以沿著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之內周面10F之方式,位於外透鏡10之內周面10F側。
即是,防水蓋12從上方跨在外透鏡10中連續於上端緣10J之外側面(外側面10C),和在外透鏡10中連續於上端緣10J之內側面(內周面10),並且被夾入 外透鏡10和外頂部11而支撐。在該狀態下,於防水蓋12中,外側部分12B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外頂部11之凸緣部11B和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之間。依此,防止水通過外頂部11和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之間而浸入外透鏡10或外頂部11內。
參照圖5A,頭蓋13為圓形的蓋形狀。頭蓋13一體性包含圓板形狀之閉塞部13A,和將閉塞部13A之外周緣包邊並且從閉塞部13A突出至下方的環狀之凸緣部13B。在凸緣部13B之內周面之下端部,設置有與複數(外頂部11之肋部11E相同數量)之卡止溝13C。該些卡止溝13C在凸緣部13B之內周面之周方向P隔著間隔被配置。各卡止溝13C係從凸緣部13B之內周面之下端緣延伸至上方之後,略直角地折彎而構成在周方向P之既定方向(在圖5A之時,從下方觀看順時鐘的方向)延伸的L字狀。
頭蓋13係以覆蓋外頂部11之上面之方式,從上方安裝於外頂部11。此時,將外頂部11之各肋部11E一個一個地卡止於頭蓋13之內周面之卡止溝13C。詳細而言,使各肋部11E移動至在對應之卡止溝13C中上下延伸之部分的上端後,使頭蓋13對外頂部11做相對旋轉(扭轉),使各肋部11E卡合於在卡止溝13C中延伸於周方向P之部分。即是,使肋部11E和卡止溝13C結合。依此,頭蓋13被固定於外頂部11。在該狀態下,肋部11E從上方被卡止在卡止溝13C中延伸於周方向P 之部分上,故頭蓋13不會從外頂部11朝上方拔出。但是,為了將頭蓋13固定在外頂部11,藉由依循與先前所說明之程序相反的程序,可以將頭蓋13從外頂部11拆下。
參照圖3A,防水環18為以環狀所形成之橡膠襯墊,在其外周面,於上下並列設置有沿著周方向P而延伸之環狀之兩根肋部18A。防水環18係如圖2所示般,被外嵌於外頂部11之外周面。嚴格來說,防水環18被設置在外頂部11之外周面之上端部中之環狀溝11F。防水環18中之各肋部18A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外頂部11之上端部和頭蓋13之凸緣部13B之內周面之間。依此,防止水通過外頂部11之上端部和凸緣部13B之間而浸入外頂部11內。
上述內部單元100(在軸方向X被連結之5個透鏡3,和LED安裝基板2)被收容在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內。在最上位之第1透鏡3A中,一對插入空間形成構件40中之一端部40B彼此藉由進行外頂部11中之一對夾持突起53之間而接近,從厚度方向T夾持LED安裝基板2之上端部(長邊方向中之一端部)2G。此時,一對夾持突起53藉由經該一端部40B,直接性或間接性地支撐(與其他透鏡3連結)第1透鏡3A或LED安裝基板2之上端部2G。
在LED安裝基板2中不安裝LED14之下側部分,如上述般被收容在主體4內,從上方接觸於主體4內 之平板5之支撐部51。支撐部51係如上述般由於可彈性變形,故支撐成朝上方推彈LED安裝基板2之下端部2H(長邊方向L中之另一端部)。依此,5個透鏡3和LED安裝基板2(即是,內部單元100全體)從下側推壓至下頂部11之夾持突起53。因此,藉由夾持突起53及支撐部51,可以不會產生鬆落地彈性保持LED安裝基板2及複數個透鏡3之全體(即是,內部單元100)。
再者,如上述般,在藉由主體4被支撐之狀態的防水環9中,鍔部9B從下方扺接於內部單元100中之最下位之第5透鏡3E之導光放射部20之周方向全區域。換言之,在主體4中之環狀之上端緣4A經被安裝於上端緣4A之防水環9之鍔部9B,沿著上端緣4A之周方向P從下方彈性支撐內部單元100(第5透鏡3E)。
再者,如上述般,在藉由外頂部11被支撐之狀態的防水蓋12中,內側部分12A從上方扺接於內部單元100中之最上位之第1透鏡3A之導光放射部20之周方向全區域。依此,皆扺接於內部單元100的防水環9及防水蓋12,在彼此之間從上下彈性地夾持彈性地夾持內部單元100(第1透鏡3A~第5透鏡3E之全體)。
如上述般,在電氣機器1中,相對於在中空部分10A收容有內部單元100之外透鏡10,主體4被連結成無法從下方分離,外頂部11被連結成無法從上方分離。
藉由外透鏡10分別連結主體4及外頂部11, 維持電氣機器1全體之形狀。再者,因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藉由主體4及外頂部11從上下被堵塞,故可以防止外透鏡10內之內部單元100藉由使用者等被存取,或來自外部的衝擊直接作用於內部單元100。
然後,被設置在外透鏡10和主體4之連結部63的防水環9,從下方扺接於內部單元100,被設置在外透鏡10和外頂部11之連結部64的防水蓋12從上方抵接於內部單元100。依此,內部單元100以被上下定位之方式,在防水蓋12和防水環9之間自上下被彈性夾持。此時,即使在電氣機器1產生振動或施加衝擊,藉由防水蓋12及防水環9,緩和該振動或衝擊,可以使振動或衝擊不會傳達至內部單元100。
從上述結果,在電氣機器1中,可以確實地支撐被收容的內部單元100,並且可以保護不受到振動或衝擊。
再者,因防水環9藉由主體4被支撐,防水蓋12藉由外頂部11被支撐,故於電氣機器1之組裝時,可以防止防水環9及防水蓋12之各個位置偏離。依此,電氣機器1之組裝變得容易。
詳細而言,防水環9藉由被卡止於主體4之上端緣4A被上下定位。因此,可以防止在電氣機器1之製造階段中,於主體4從下方被安裝於外透鏡10之時,防水環9被外透鏡10拉伸而上下偏離(詳細而言掉入下方)。再者,因主體4中之環狀之上端緣4A經防水環 9,沿著周方向P支撐內部單元100,故內部單元100之位置安定,可以防止內部單元100之搖晃。
再者,於電氣機器1之組裝時,藉由相對於外透鏡10之上端緣10J,防水蓋12從上方被卡止成跨在外部透鏡10之外周面10C和內周面10F而被上下定位亦可。因此,可以防止在電氣機器1之製造階段中,於外頂部11從下方被安裝於外透鏡10之時,防水蓋12被外頂部11拉伸而上下偏離(詳細而言掉入下方)。
再者,因防水環9及防水蓋12不僅當作施加至內部單元100之振動或衝擊之緩衝材的作用,也兼作確保電氣機器1之防水性的作用,故可以謀求刪減電氣機器1中之零件數量。再者,由於防水環9被夾入外透鏡10和主體4而被支撐,防水蓋12被夾入外透鏡10和外頂部11而被支撐,故在電氣機器1中,可以確實地分別支撐防水環9及防水蓋12。
而且,在上述構成之電氣機器1中,即使振動,亦可以使來自LED14之光更安定而引導至透鏡3並予以照射。
再者,LED安裝基板2之長邊方向L之一端側(該一端側之透鏡3或LED安裝基板2之一端部(上端部2G))藉由外透鏡10側之夾持突起53被支撐,LED安裝基板2之長邊方向L中之另一端部(下端部2H)藉由基座部60之支撐部51被支撐。而且,藉由外透鏡10與基座部60連結,5個透鏡3全體被固定在外透鏡 10及基座部60之雙方。依此,在電氣機器1內,可以分別保持透鏡3及LED安裝基板2。依此,在電氣機器1中,即使振動,亦可以使來自LED14之光安定而引導至透鏡3並予以照射。具體而言,LED14發出之光藉由各透鏡3被放射,通過外透鏡10,而從電氣機器1之周方向全區域被放射至外透鏡10之外部。
參照圖4B,被連接於LED安裝基板2之端子16的電纜17通過平板5之插通孔5A、托架6之貫通孔6C及防水薄片8之貫通孔8B而被引出至電氣機器1之外部,被連接於電源或控制機器等。
然後,可以在電氣機器1連結另外的電氣機器1(並不限定於上述信號顯示燈)。
在下述中,針對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1彼此的連結構造70予以說明。
圖15為欲連結之複數之電氣機器1的斜視圖。圖16為欲連結之複數之電氣機器1之示意性的縱剖面圖。在圖15及圖16中,就以一例而言,表示兩個另外的電氣機器1從上方以疊層狀態連結於上述信號顯示燈之電氣機器1之時。為了方便說明,將該些三個電氣機器1從下方依序分成電氣機器1A、1B、1C。於圖15及圖16之時,在三個電氣機器1中,至少一個電氣機器1(在此為電氣機器1A)為信號顯示燈。當然,即使連結之所有電氣機器1為信號顯示燈亦可。再者,作為信號顯示燈以外之電氣機器1,可舉出發出警告聲之機器、記錄針對以 無線或有線發送各種資訊至外部電腦等之機器、動作狀況等的日誌的機器等。
複數(在此為三個)之電氣機器1係以排列在於上下方向延伸之共通的基準軸71上的狀態而被連結。
再者,複數之電氣機器1分別具有形成開口部72之連接端部73。
參照圖16,於電氣機器1A之時,在上述外透鏡10之中空部分10A露出至上方之部分,為開口部72,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為連接端部73。
電氣機器1B及1C分別具有沿著基準軸71而延伸之筒狀(在此為圓筒狀)之本體74。在本體74內,內藏有上述內部單元100(即使以與透鏡3或LED安裝基板2不同之零件而構成亦可)。
並且,在以下說明的圓形狀(圓筒狀)之零件(也包含本體74)在與電氣機器1A一體化之狀態下構成與電氣機器1A之透鏡3大略同軸狀。依此,為了方便說明,有針對將該零件中之外周面或內周面等之周方向設為(透鏡3之)周方向P,將該零件之徑向設為(透鏡3之)徑方R而針對各零件予以說明之情形。並且,上述基準軸71通過該各零件或透鏡3之圓中心。
在本體74之內周面之下端部,一體性地設置有突出至本體7之徑向內側的環狀之鍔部74A。在本體74內,被鍔部74A包圍之空間為電氣機器1B及1C之各下 側的開口部72(稱為「下側開口部72L」)。本體74之下端部(較鍔部74A下側之環狀部分)為電氣機器1B及1C之各下側的連接端部73(稱為「下側連接端部73L」)。
在下側連接端部73L之內周面,設置有與卡止溝13C相同數量的卡止溝74B,其形狀與上述頭蓋13之卡止溝13C(參照圖5A)相同(L字狀)。再者,在本體74之中空部分露出至上方之部分,為電氣機器1B及1C之各上側之開口部72(稱為「上側開口部72U」),本體74之上端部中之環狀部分為電氣機器1B及1C之各上側之連接端部73(稱為「上側連接端部73U」)。
電氣機器1B及1C之各上側連接端部73U與電氣機器1A之外透鏡10之上端部10B相同,被一段縮徑,在上側連接端部73U之外周面,形成有與上述肋部10D(參照圖5A)相同形狀的肋部73A。肋部73A從上側連接端部73U之外周面突出,並且在整個該外周面之周方向全區域環狀地延伸。再者,在電氣機器1B及1C之各本體74的外周面,從下方與上側連接端部73U鄰接之區域,形成與外透鏡10之缺口溝10E同樣朝下方延伸之缺口74C(參照圖15)。缺口74C被形成與缺口溝10E相同數量(在此為兩個),在本體74之周方向P隔著間隔而配置。
連結構造70係以上述外頂部11、防水蓋12及防水環18和各電氣機器1之連接端部73所構成。連結 構造70係排列在上述共通之基準軸71上之複數之電氣機器1中,經外頂部11、防水蓋12及防水環18而連結相鄰之一對電氣機器1中之連接端部73彼此。因此,連結構造70係一個一個地被設置在相鄰之一對電氣機器1之間。並且,在下述中,各個電器機器1係指在電氣機器1中除去外頂部11、防水蓋12及防水環18之構成。
在此,在藉由連結構造70連結之一對電氣機器1中,將相對於該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位於一方側(在此為下側)之電氣機器1稱為一方側電氣機器1X,並且將相對於外頂部11位於另一方側(在此為上側)之電氣機器1稱為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於圖15及圖16之電氣機器1A~1C之時,以電氣機器1A和電氣機器1B之間之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為基準時,電氣機器1A成為一方側電氣機器1X,電氣機器1B成為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再者,當以電氣機器1B和電氣機器1C之間的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為基準時,電氣機器1B成為一方側電氣機器1X,電氣機器1C成為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
在各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之凸緣部11B中,設置有卡合部55及卡止溝11G之下側部分成為一方側連接部75,形成有肋部11E及環狀溝11F之上側部分成為另一方側連接部76(也參照圖5A)。在外頂部11中,上述閉塞部11A位於在一方側連接部75之下端和另一方側連接部76之上端之間。
參照圖16,在電氣機器1A(一方側電氣機器1X)和電氣機器1B(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藉由連結構造70而被連結之狀態下,該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之一方側連接部75從上方被外嵌於電氣機器1A之連接端部73。在該狀態下,因電氣機器1A之連接端部73之肋部10D被嵌入一方側連接部75之卡止溝11G,故一方側連接部75成為被嵌死在電氣機器1A之連接端部73之狀態,無法從連接端部73朝上方拉拔。再者,如圖15所示般,藉由一方側連接部75之各卡合部55一個一個地從上方被嵌入至電氣機器1A之連接端部73中之缺口溝10E,與該連接端部73卡合。依此,電氣機器1A之一方側連接部75對連接端部73之(繞基準軸71的)相對旋轉被限制。藉由上述,一方側連接部75被固定成對電氣機器1A之連接端部73,不能繞基準軸71做相對旋轉。附帶一提,在此的「固定成不能做相對旋轉」係指當在低於既定之力下無法使一方側連接部75對連接端部73做相對旋轉,在既定以上之力下使一方側連接部75對連接端部73做相對旋轉時,一方側連接部75和連接端部73被結合成一方側連接部75及連接端部73之至少一方(例如卡合部55)不會被破壞。在此,就以將一方側連接部75固定成不能對連接端部73做相對旋轉之手段而言,除使卡合部55卡合(嵌合)於缺口溝10E之構成外,使用螺桿將一方側連接部75固定(螺桿固定)在連接端部73之構成,或利用黏著劑將一方側連接部75黏著於連接端部73之構 成也可以當作一例。
另外,連結電氣機器1A和電氣機器1B之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中之另一方側連接部76如圖16所示般,從下方被內嵌至電氣機器1B之連接端部73(下側連接端部73L)。在該狀態下,因另一方側連接部76中之各肋部11E一個一個地被嵌入下側連接端部73L之卡止溝74B而結合,故另一方側連接部76不會從電氣機器1B之下側連接端部73L朝下方拔出。但是,卡止溝74B為與上述頭蓋13之卡止溝13C(參照圖5A)相同之L字形狀,從下側連接端部73L之內周面之下端緣延伸至上方之後,略直角地折彎而延伸於該內周面之周方向P。因此,當使另一方側連接部76對電氣機器1B之下側連接端部73L繞基準軸71做相對旋轉,使各肋部11E與在卡止溝74B中從下側連接端部73L之內周面之下端緣延伸至上方之部分一致時,各肋部11E可以從卡止溝74B偏離至下方。依此,可以使另一方側連接部76從電氣機器1B之下側連接端部73L拉出至下方。當依循與該拉出相反之程序時,可以將另一方側連接部76再次連結於電氣機器1B之下側連接端部73L。即是,另一方側連接部76被連接成藉由相對於電氣機器1B之連接端部73(下側連接端部73L)繞基準軸71做相對旋轉,而可安裝拆下。
再者,連結電氣機器1A和電氣機器1B之連結構件70之外頂部11中之閉塞部11A暫時堵塞電氣機器1A及電氣機器1B之各開口部72(於電氣機器1B之時為 下側開口部72L)。但是,經被形成在閉塞部11A之(上述)露出孔11D,互相與電氣機器1A及電氣機器1B之各開口部72連通。
在此,如圖15所示般,在各電氣機器1中,設置有與所連結的其他電氣機器1電性連接的連接端子77。於信號顯示燈之電氣機器1A之時,連接端子77被電性連接於上述LED安裝基板2,從閉塞部11A露出至上方。露出孔11D使電氣機器1A之連接端子77露出至電氣機器1B側。如圖16所示般,藉由將在電氣機器1B內與內部單元100連接之電纜79連接於該連接端子77,可以電性連接電氣機器1A和電氣機器1B。
再者,在連結電氣機器1A和電氣機器1B之連結構造70中之防水蓋12中,上述內側部分12A被配置在外透鏡10之上端緣10J(電氣機器1A之開口部72之周緣)之周邊中之內周面10F側,上述外側部分12B介於外透鏡10之上端緣10J之周邊中之外周面10C和外頂部11之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再者,防水蓋12之連結部12C介於外透鏡10之上端緣10J和外頂部11之一方側連接部75(詳細而言,境界部11H)之間。即是,防水蓋12沿著電氣機器1A之開口部72之周緣,介於電氣機器1A和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地電氣機器1A和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
再者,連結電氣機器1A和電氣機器1B之連結構造70中之防水環18,被設置在外頂部11之另一方 側連接部76中之環狀溝11F,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另一方側連接部76和電氣機器1B之連接端部73(下側連接端部73L)之內周面之間。
同樣地,即使在連結電氣機器1B(成為一方側電氣機器1X)和電氣機器1C(成為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之連結構造70中,外頂部11之一方側連接部75被固定成對電氣機器1B之連接端部73(上側連接端部73U)不能繞基準軸71做相對旋轉。再者,外頂部11之另一方側連接部76被連接成藉由相對於電氣機器1C之連接端部73(下側連接端部73L)繞基準軸71做相對旋轉,而可安裝拆下。再者,防水蓋12沿著電氣機器1B之開口部72(上側開口部72U)之周緣,介於電氣機器1B和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電氣機器1B和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再者,防水環18被設置在外頂部11之另一方側連接部76中之環狀溝11F,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另一方側連接部76和電氣機器1C之連接端部73(下側連接端部73L)之內周面之間。
另外,在電氣機器1C之上側連接端部73U,經連結構造70安裝有上述頭蓋13。即使在該連結構造70中,外頂部11之一方側連接部75被固定成對電氣機器1C之上側連接端部73U,不能繞基準軸71做相對旋轉。外頂部11之各肋部11E係藉由被卡止於頭蓋13之凸緣部13B之內周面之卡止溝13C(在凸緣部13B之內周面之周方向延伸之部分)而與卡止溝13C結合。依此,外頂部 11之另一方側連接部76被連接成藉由對頭蓋13繞基準軸71做相對旋轉而可安裝拆下。再者,防水蓋12沿著電氣機器1C之開口部72(上側開口部72U)之周緣,介於電氣機器1C和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電氣機器1C和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再者,防水環18被設置在外頂部11之另一方側連接部76中之環狀溝11F,在整個周方向全區域密封另一方側連接部76和頭蓋13之內周面之間。
如上述般,在各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中,一方側連接部75被固定成無法對一方側電氣機器1X之連接端部73做相對旋轉。尤其,藉由一方側連接部75之卡合部55,可以將外頂部11之一方側連接部75固定成對一方側電氣機器1X之連接端部73,無法確實做相對旋轉(參照圖15)。如此一來,由於一方側連接部75以無法做相對旋轉地被固定在連接端部73,外頂部11與一方側電氣機器1X被一體化。
再者,在各連結構件70之外頂部11中,另一方側連接部76被連接成藉由對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之連接端部73做相對旋轉而可安裝拆下。
藉由上述,當使一方側電氣機器1X和另一側電氣機器1Y相對旋轉時,在外頂部11與一方側電氣機器1X一體化之狀態下,可使另一側電氣機器1Y對外頂部11容易安裝拆下(在一方側電氣機器1X增設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或解除增設)。即是,能謀求提升電氣機器1 彼此連結或分離的容易性。依此,可以對電氣機器1增設另外的電氣機器1,並擴張電氣機器1全體之功能。再者,亦可將已連結之電氣機器1重組成另外的電氣機器1。再者,若使用該連結構造70時,可以疊層任意數量的電氣機器1(即使功能或種類相同亦可或不同亦可)而連結。
再者,在各連結構造70之外頂部11中,閉塞部11A堵塞一方側電氣機器1X及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之各開口部72。因此,在連結構造70中,能謀求提升連結一方側電氣機器1X和另一方電氣機器1Y的狀態中的防水性。
並且,在連結構造70中,防水蓋12密封一方側電氣機器1X和外頂部11之一方側連接部75之間,在閉塞部11A中,以所需之最低限形成使一方側電氣機器1X之連接端子77露出之露出孔11D(參照圖15)。因此,能謀求提升在另一方側電氣機器1Y被分離之狀態之一方側電氣機器1X(參照圖15)中之連接端部73附近的防水性。再者,如此一來在閉塞部11A中,以所需之最低限形成露出孔11D,並且外頂部11被固定成無法對一方側電氣機器1X拆下,故可以防止使用者從一方側電氣機器1X之開口部72不經意地碰觸一方側電氣機器1X之內部。
上述中,說明針對連結複數之電氣機器1之構成,在複數之電氣機器1中至少一個(電氣機器1A) 為信號顯示燈之時(換言之,藉由上述連結構造70與其他電氣機器1連結之信號顯示燈),但是所連結之所有電氣機器1即使為信號顯示燈以外之電氣機器亦可。例如,所連結之電氣機器1之一個為發出警告聲之機器之時,該機器之內部單元100可以係揚聲器或電子零件。
該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說明之實施形態,可在請求項所記載之範圍內做各種變更。
例如,參照圖14B,在所連結之兩個透鏡3(參照第2透鏡3B及第3透鏡3C)中,一方透鏡3(第3透鏡3C)中之各定位肋部32之前端部32A,卡合於另一方透鏡3(第2透鏡3B)中之支撐部22之另一端側(另一端側扺接端面22F側之內周面22B)。在此,即使在另一方之透鏡3中之軸方向X之另一端側,設置與各定位肋部32相同數量(在此4個)之承接各定位肋部32之前端部32A的凹部90(第2連結引導部)亦可(參照圖13)。藉由在各凹部90分別卡合前端部32A,可以抑止已沿著軸方向X之旋轉軸(上述之基準軸71)為中心之各透鏡3(所連結的分別兩個透鏡3)之旋轉(相鄰之透鏡3之扭轉)。依此,可以抑制該扭轉所產生之負載施加至各透鏡3之插入空間41內含的LED安裝基板2之情形。並且,如此之凹部90如圖2所示般,即使也設置在外頂部11之閉塞部11A之下面亦可。
再者,如上述般,若設置從上下夾持內部單元100之防水環9及設置與防水蓋12不同之防水襯墊, 防水環9及防水蓋12即使不具有防水性,作為用以保護內部單元100而予以支撐之單純的緩衝材而發揮功能亦可。
圖17為變形例之透鏡3的斜視圖。圖18為變形例之透鏡3的俯視圖。
圖17及圖18所示之變形例之透鏡3在導光放射部20之內側並且支撐部22之外側(即是,導光放射部20和支撐部22之間)包含內側照射部80。內側照射部80係以被設置在上述寬度方向W中之支撐部22之兩側之方式設置有一對。各內側照射部80係被配置在周方向P中從縫隙部23偏離大約+90度或大約-90度之位置。各內側照射部80係從連結部33沿著軸方向X而延伸的柱狀。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平面切斷之時之各內側照射部80之剖面,構成朝向導光放射部20之相反位置20C變細的略三角形狀。因此,在各內側照射部80中,縫隙部23側之端面80A為沿著寬度方向W及軸方向X之雙方的平坦面。並且,各內側照射部80雖然被架設在導光放射部20和支撐部22之間(參照圖18),但並不限定此,即使被連接於導光放射部20及支撐部22之雙方或一方亦可。
隨著LED14之發光,光洩漏至導光放射部20之內側之時,該光之一部分藉由內側照射部80從端面80A被照射至縫隙部23側(嚴格來說,導光放射部20之第1區域20D側,於圖18之時,端面80A之正上方之區 域)。如此被照射之光中,到達至第1區域20D之光從第1區域20D中之導光放射部20被放射至外方。再者,藉由內側照射部80被照射後到達至縫隙部23側之光,藉由縫隙部23之輔助透鏡部21而被放射至外方。依此,在電氣機器1中,可以謀求從導光放射部20被放射至外方之光之光量之周方向P中的均勻化。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導光放射部20之內周面20B中之凸部25之剖面形狀,在第1區域20D和第2區域20E和第3區域20F有所不同(參照圖6~圖8),如變形例般,凸部25之剖面形狀在第1區域20D~第3區域20F之全區域即使為相同亦可。此時,各凸部25之剖面形狀成為與當初之第2區域20E中之凸部25之剖面形狀(參照圖6~圖8)相似之形狀。因此,在與軸方向X正交之切斷面切斷之時的各凸部25之基本剖面形態,成為內周面20B中之周方向P之位置無論在哪皆相同。
1、1A、1B、1C‧‧‧電氣機器
1X‧‧‧一方側電氣機器
1Y‧‧‧另一方電氣機器
3‧‧‧透鏡
3A‧‧‧第1透鏡
3B‧‧‧第2透鏡
3C‧‧‧第3透鏡
10‧‧‧外透鏡
10A‧‧‧中空部分
10B‧‧‧上端部
10C‧‧‧外周部
10D‧‧‧肋部
10E‧‧‧缺口溝
10J‧‧‧上端緣
10F‧‧‧內周面
11‧‧‧外頂部
11A‧‧‧閉塞部
11B‧‧‧凸緣部
11D‧‧‧露出孔
11E‧‧‧肋部
11F‧‧‧環狀溝
11G‧‧‧卡止溝
11H‧‧‧境界部
12‧‧‧防水蓋
12A‧‧‧內側部分
12B‧‧‧外側部分
12C‧‧‧連結部
13‧‧‧頭蓋
13A‧‧‧閉塞部
13B‧‧‧凸緣部
13C‧‧‧卡止溝
18‧‧‧防水環
18A‧‧‧肋部
55‧‧‧卡合部
70‧‧‧連結構造
71‧‧‧基準軸
72‧‧‧開口部
72L‧‧‧下側開口部
72U‧‧‧上側開口部
73‧‧‧連接端部
73A‧‧‧肋部
73L‧‧‧下側連接端部
73U‧‧‧上側連接端部
74‧‧‧本體
74A‧‧‧鍔部
74B‧‧‧卡止溝
74C‧‧‧缺口
75‧‧‧一方側連接部
76‧‧‧另一方側連接部
77‧‧‧連接端子
79‧‧‧電纜
100‧‧‧內部單元

Claims (4)

  1. 一種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的連結構造,係用以經連結構件及密封構件,連結分別具有形成開口部之連接端部,且排列在共通之基準軸上之複數之電氣機器中,相鄰之一對之上述電氣機器中之彼此的上述連接端部的連結構造,其特徵在於:上述連結構件包含:一方側連接部,其係對被連結之一對之上述電氣機器中相對於上述連結構件位於一方側之一方側電氣機器的上述連接端部,被固定成不能繞著上述基準軸做相對旋轉;另一方側連接部,其係對被連結之一對之上述電氣機器中相對於上述連結構件位於另一方側之另一方側電氣機器的上述連接端部,被連接成藉由繞著上述基準軸做相對旋轉而可安裝拆下;及閉塞部,其係堵塞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及另一方側電氣機器的各個上述開口部之閉塞部,其形成有使在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中被電性連接於上述另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連接端子露出於上述另一方側電氣機器側的露出孔,上述密封構件係沿著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之開口部之周緣而介於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和上述一方側連接部之間,密封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和上述一方側連接部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載的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的連結構造,其中在上述一方側連接部設置有卡合於上述一方側電氣機 器之上述連接端部,而限制上述一方側連接部對上述一方側電氣機器之上述連接端部做相對旋轉的卡合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載的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的連結構造,其中上述複數之電氣機器中之至少一個為信號顯示燈。
  4. 一種信號顯示燈,其特徵在於:藉由如請求項1~3中之任一項所載之用以連結相鄰之電氣機器的連結構造與其他電氣機器連結。
TW103104710A 2013-10-02 2014-02-13 To connect the adjacent electrical machin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ignal display lights TWI5779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6880 WO2015049751A1 (ja) 2013-10-02 2013-10-02 隣り合う電気機器を連結するための連結構造および信号表示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4421A TW201514421A (zh) 2015-04-16
TWI577930B true TWI577930B (zh) 2017-04-11

Family

ID=52778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4710A TWI577930B (zh) 2013-10-02 2014-02-13 To connect the adjacent electrical machin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ignal display light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67458B2 (zh)
TW (1) TWI577930B (zh)
WO (1) WO20150497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47935B2 (en) 2015-12-28 2018-08-14 Patlite Corporation Stack unit for signal indicator lamp, and signal indicator lamp
JP6857842B2 (ja) * 2017-02-07 2021-04-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常用照明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CN112189111B (zh) * 2018-05-14 2023-10-10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立式机场灯具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6091A (ja) * 2002-12-05 2004-07-02 Patoraito:Kk 信号表示灯用のユニットおよび信号表示灯
TW201314103A (zh) * 2011-05-13 2013-04-01 Lsi Industries Inc 雙重區域照明設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2217Y2 (ja) * 1992-05-20 1998-05-20 アサヒ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信号表示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6091A (ja) * 2002-12-05 2004-07-02 Patoraito:Kk 信号表示灯用のユニットおよび信号表示灯
TW201314103A (zh) * 2011-05-13 2013-04-01 Lsi Industries Inc 雙重區域照明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49751A1 (ja) 2015-04-09
TW201514421A (zh) 2015-04-16
JP5967458B2 (ja) 2016-08-10
JPWO2015049751A1 (ja) 2017-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7929B (zh) Signal display light
US7507924B2 (en) Lighted module applicable to a pushbutton-type switch assembly, and a pushbutton-type switch assembly with a lighted module
TWI577930B (zh) To connect the adjacent electrical machin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ignal display lights
JP6570235B2 (ja) ランプ用カバー、照明ランプ及び照明装置
JP6195135B2 (ja) 電気機器
JP3126344U (ja) 発光装置
JPWO2017216902A1 (ja) 撮像装置
JP2010225507A (ja) 発光装置
JP6016043B2 (ja) 信号表示灯
JP6569984B2 (ja) スイッチ用ハンドル及びスイッチ
JP2007173106A (ja) 回転型電子部品および回転型電子部品用回転体
US20080232056A1 (en) Front bezel with light-directing device
JP5942259B2 (ja) 照明器具
JP6065280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照明器具
JP7100000B2 (ja) 表示標識灯
JP2001243829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ランプ装置
CN114712715A (zh) 具有负离子释放功能的光疗装置
JP6740886B2 (ja) 照明装置
JP3168867U (ja) 照明ライト
JP2021064553A (ja) ライン照明装置
JP2003263167A (ja) 操作パネルユニット
JP2015056397A (ja) Led照明装置
CN116528104A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导光结构
JP5392859B2 (ja) 光伝導部材、led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196793A (ja) 照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