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465B - Card holding element and card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Card holding element and card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4465B
TWI574465B TW105104694A TW105104694A TWI574465B TW I574465 B TWI574465 B TW I574465B TW 105104694 A TW105104694 A TW 105104694A TW 105104694 A TW105104694 A TW 105104694A TW I574465 B TWI574465 B TW I5744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frame portion
metal
holding member
tra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4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4111A (zh
Inventor
Nobumasa Motohashi
Akihiro Shimotsu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TW201644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4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4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446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1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 G06K7/005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housing of the card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卡保持元件及卡用連接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卡保持元件以及一種卡用連接器。
電子設備(諸如行動電話)包括一卡用連接器,所述卡用連接器能夠使用各種類型的卡,諸如使用者識別模組(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
近年來電子設備已變得顯著地小型化,且卡以及卡用連接器亦是如此。結果,使用者難於用手指把持卡並將卡正確地插入卡用連接器。由此,已提案一種這樣的卡用連接器,其中一卡收納在一卡固持器內而卡固持器插入卡用連接器(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圖18是示出現有技術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示意圖。
在該圖中,811為由一絕緣材料製成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基座。該基座具有多個連接端子(圖中未示出)。為了方便起見,安裝在基座811的上側的金屬殼體未在圖中示出。在圖中,961為由一樹脂材料製成的卡用托盤的框架元件,而966為收容一卡(未示出)的一空間部。當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的基座811時,一卡收容在空間部966內。當佈置在基座811內的一保持用彈片875接合框架元件961的一保持用凹部968時,卡用托盤被保持在基座811 內。
當卡用托盤從基座811移出時,使用者將一滑動元件822的操作部822a推入卡用連接器,且滑動元件822抵抗一螺旋彈簧825的彈性作用被推入基座811內(圖中為向上的方向)。用於接合滑動元件822的前端的接合元件822b在形成於基座811的滑動元件收容部812的上表面的一心形溝槽狀凸輪(groove heart cam)上移動,且排出槓桿821的一端的力點部821b朝向基座811內被位移。
排出槓桿821安裝於基座811,以能夠圍繞一支點部821c樞轉。當力點部821b朝向基座811被位移,位於與力點部821b相反側的作用點部821a相對基座811的手前方向(圖中為向下的方向)位移。結果,卡用托盤的框架元件961的前端通過排出槓桿821的作用點部821a沿基座811的手前方向被推出。
專利文獻1:登記的實用新型公開號:JP3188646
因為現有技術的卡用托盤由一樹脂材料一體模製成型,所以框架元件961在反復插入和排出卡用托盤後磨損。當卡用托盤為了適合一小型化的卡而製成小型化、薄型化,卡用托盤的強度變低且卡用托盤容易損壞。因為框架元件961的前端受到排出槓桿821的作用點部821a的較大的力擠壓,所以框架元件961的前端尤其容易遭受磨損和損壞。
當這些卡用托盤由金屬製成時,這些卡用托盤遭受磨損和損壞(諸如刮擦)。這也降低了尺寸精度且增加了製造成本。
為了解決與現有技術相關的問題,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強度高、不易遭受磨損或損壞且可靠性高的卡保持元件以及用於卡保持元件的一種卡用連接器。
本發明為一種卡保持元件,其能夠保持具有多個端子元件的一卡且能夠插入一卡用連接器,所述卡保持元件包括:一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包含:一前框架部,沿所述卡用連接器的插入方向設置於所述卡保持元件的前方;以及側框架部,連接於所述前框架部的兩端。所述框架部包括:一金屬部,由一金屬板形成;以及一樹脂部,覆蓋所述金屬部的周邊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金屬部包括一前金屬框架部,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前端面露出於所述前框架部的前端面。以及所述前金屬框架部包括一陷沒部,所述陷沒部的前表面與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前端面齊平,且包括沿所述前框架部的厚度方向從所述前端面位移的部分。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保持元件中,所述陷沒部的後表面平行於所述前表面且埋沒在所述前框架部的樹脂部內。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保持元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從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上表面陷沒。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保持元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為一連接面且連接於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上表面。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保持元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未被所述樹脂部覆蓋。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保持元件中,所述金屬部包括沿所述前框架部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一邊介面,且所述邊界面連接於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的後端。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保持元件中,一間隙形成於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或形成於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與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上表面之間。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保持元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被所述樹脂部覆蓋。
本發明還為一種卡用連接器,其夠收容前述的插入的卡保持元件,所述卡用連接器具有一抵靠部,用於抵靠所述陷沒部的前表面。
在本發明的另一卡用連接器中,所述抵靠部是排出所述卡保持元件的一排出機構的一排出元件的作用點部。
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強度高、不易遭受磨損或損壞且可靠性高的卡保持元件以及用於卡保持元件的一種卡用連接器。
1‧‧‧卡用連接器
11‧‧‧基座
11a‧‧‧內壁部
11b‧‧‧底壁部
11c‧‧‧第一端子保持凹部
11d‧‧‧第二端子保持凹部
11e‧‧‧側壁部
11f‧‧‧前端部
11g‧‧‧第三端子保持凹部
11r‧‧‧後端部
12‧‧‧下側殼體
13‧‧‧扣持突起
16‧‧‧固定元件
17‧‧‧可動元件
18‧‧‧插入口
21‧‧‧排出槓桿
21a‧‧‧作用點部
21b‧‧‧力點部
21c‧‧‧支點部
22‧‧‧推桿
22a‧‧‧操作部
22b‧‧‧接合部
51‧‧‧第一端子
51a、52a、53a‧‧‧接觸部
51d、52d、53d、64‧‧‧焊接尾部
52‧‧‧第二端子
53‧‧‧第三端子
62‧‧‧頂板部
63‧‧‧側板部
63a‧‧‧扣持開口
65‧‧‧殼體
75‧‧‧保持元件
75a‧‧‧保持用凸部
151‧‧‧金屬部
152‧‧‧後金屬框架部
152a‧‧‧平面部
152b‧‧‧垂直壁部
154‧‧‧金屬側框架部
154a‧‧‧第一金屬側框架部
154b‧‧‧第二金屬側框架部
154c‧‧‧連結部
155‧‧‧前金屬框架部
155a、165a‧‧‧前端面
156‧‧‧開口
156a‧‧‧第一開口
156b‧‧‧第二開口
157‧‧‧中間金屬框架部
158‧‧‧金屬側壁部
158a‧‧‧第一金屬側壁部
158b‧‧‧第二金屬側壁部
159‧‧‧金屬張出部
159a‧‧‧側壁段差部
159b‧‧‧前端拐角部
160‧‧‧卡用托盤
161‧‧‧框架部
161a‧‧‧樹脂部
162‧‧‧後框架部
163‧‧‧後板部
163a‧‧‧貫通孔
164‧‧‧側框架部
164a‧‧‧第一側框架部
164b‧‧‧第二側框架部
164c‧‧‧凸部
165‧‧‧前框架部
165b‧‧‧埋設部
166‧‧‧空間部
166a‧‧‧第一空間部
166b‧‧‧第二空間部
167‧‧‧中間框架部
168‧‧‧簷部
168a‧‧‧第一簷部
168b‧‧‧第二簷部
168c‧‧‧第二島部
168d‧‧‧第一島部
169‧‧‧錨定部
171‧‧‧第一錨定用凹部
172‧‧‧第一錨定用開口部
173‧‧‧第二錨定用開口部
175‧‧‧陷沒部
175a‧‧‧前表面
175b‧‧‧上表面
175c‧‧‧邊界面
175d‧‧‧後表面
175e‧‧‧間隙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A及圖1B是本發明的一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A是從後上方看到的一的視圖,而圖1B是從前上方看到的一視圖;圖2A至圖2C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組三個視圖,其中,圖 2A是一俯視圖,圖2B是一側視圖,而圖2C是一仰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立體圖;圖4A至圖4C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組三個視圖,其中,圖4A是一俯視圖,圖4B是一側視圖,而圖4C是一仰視圖;圖5A及圖5B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5A是安裝有殼體的視圖,而圖5B是移除殼體後的視圖;圖6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的一立體圖;這裡,殼體已被移除;圖7A至圖7C是當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已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用於說明排出槓桿的作用點部和卡用托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一組視圖,其中,圖7A是移除殼體後的一俯視圖,圖7B是沿圖7A的線B-B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7C是圖7B中的C處的一放大圖;圖8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圖9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陷沒部的一第一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圖10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陷沒部的一第二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圖1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陷沒部的一第三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 圖1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陷沒部的一第四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圖13A及圖13B是示出本發明的一第二實施例的卡用托盤和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3A示出卡用托盤而圖13B示出卡用托盤的金屬部;圖14A至圖14C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組三個視圖,其中,圖14A是一俯視圖,圖14B是一側視圖,而圖14C是一仰視圖;圖15A至圖15C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組三個視圖,其中,圖15A是一俯視圖,圖15B是一側視圖,而圖15C是一仰視圖;圖16A及圖16B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6A是安裝有殼體的視圖,而圖16B是移除殼體後的視圖;圖17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的一立體圖;這裡,殼體已被移除;及圖18是示出現有技術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示意圖。
下面是參照附圖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
圖1A及圖1B是本發明的一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對立體圖。圖2A至圖2C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組三個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立體圖。圖4A至圖4C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組三個視圖。圖5A及圖5B是本發明的第一實 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圖6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的一立體圖。這裡,殼體已被移除。圖7A至圖7C是當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已插入卡用連接器時,用於說明排出槓桿的作用點部和卡用托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一組視圖。圖8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在圖1A及圖1B中,圖1A是從後上方看到的一的視圖,而圖1B是從前上方看到的一視圖。在圖2A至圖2C和圖4A至圖4C中,圖2A及圖4A皆是一俯視圖,圖2B及圖4B皆是一側視圖,而圖2C及圖4C皆是一仰視圖。在圖5A及圖5B中,圖5A是安裝有殼體的視圖,而圖5B是移除殼體後的視圖。在圖7A至圖7C中,圖7A是移除殼體後的一俯視圖,圖7B是沿圖7A的線B-B作出的一剖視圖,而圖7C是圖7B中的C處的一放大圖。
在圖中,160是用作本實施例中的卡保持元件的卡用托盤。參閱圖1A及圖5A,卡用托盤160在收容一卡的同時插入安裝於一電子設備(未示出)中的一卡用連接器1。卡用托盤160的框架部161具有用作一卡收容空間的一空間部166,且一卡固持在空間部166內。換句話說,一卡的兩個側面被至少面向該等側面的框架部161圍繞並收容於卡用托盤160內,並經由一卡用連接器1安裝於一電子設備內。電子設備可以是任何類型的設備,包括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智慧手機、數據機、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攝影機、音樂播放器、遊戲機或車輛導航系統。
在本實施例的卡用托盤160中,用作卡收容空間的空間部166分成位於前方的一第一空間部166a以及位於後方的一第二空間部166b。一卡能被收 容在第一空間部166a和第二空間部166b。相同類型的卡或不同類型的卡能被收容在第一空間部166a和第二空間部166b。一卡能被收容在其中一個第一空間部166a或第二空間部166b,而保持另一個空間部為空。
然而,當卡用連接器1之外的一卡用連接器安裝於一電子設備時,使用者可決定不使用卡用連接器1。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可將不具有一卡的卡用托盤160(即,一空的卡用托盤160)插入卡用連接器1以用於保管。
卡可為任何類型的卡,諸如一SIM卡、一microSIM卡、nanoSIM卡、MMC®多媒體卡、SD®安全數碼卡、miniSD®卡、xD-Picture®卡、Memory Stick®、Memory Stick Duo®、Smart Media®或Trans-Flash®記憶卡。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收容在第一空間部166a的卡為一nanoSIM卡而收容在第二空間部166b的卡為一nanoSIM卡或microSD®卡。依據ETSI TS 102 221 V11.00卡標準,nanoSIM卡具有12.3mm的長度、8.8mm的寬度以及0.67mm的厚度。SD卡協會(其為針對SD®卡的標準設定團體)規定microSD®卡的尺寸為15mm×11mm×1.0mm(L×W×D)。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卡收容在空間部166內,從而包含作為端子元件的電極墊的表面朝向下方。
參閱圖1A及圖5A,在本實施例中,用於解釋卡用連接器1以及卡用托盤160的各部分的結構和操作的指示方向(諸如上、下、左、右、前和後)的表述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們依賴於卡用連接器1、卡用托盤160及其構件在圖中所示的方位。當卡用連接器1、卡用托盤160及其構件的方位變化時, 解釋也對應方位的變化而變化。
參閱圖1A及圖3,卡用托盤160是大體平板狀的元件,包括:一金屬部151,通過衝壓彎折一金屬板一體成型;以及一樹脂部161a,由一絕緣樹脂製成且使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覆蓋金屬部151的一部分並與金屬部151的所述一部分成為一體。
卡用托盤160的框架部161是包圍一空間部166的所有四個邊的一矩形框架元件,空間部166用作收容一卡的卡收容空間。框架部161具有:一後框架部162以及一前框架部165,沿橫向彼此平行地延伸(Y方向);以及一對側框架部164,沿前後方向延伸(X方向)並連接後框架部162的兩端和前框架部165的兩端。框架部161包括:一中間框架部167,平行後框架部162和前框架部165延伸且連接左右側框架部164,以將空間部166分成一第一空間部166a以及一第二空間部166b。在所述兩個側框架部164中,對應第一空間部166a的部分稱為第一側框架部164a而對應第二空間部166b的部分稱為第二側框架部164b。
一凸部164c形成於第一空間部166a的前方右拐角部,更具體地形成於其中一個第一側框架部164a連接於前框架部165的前方右拐角部,而另一凸部164c形成於第二空間部166b的前方右拐角部,更具體地形成於其中一個第二側框架部164b連接於中間框架部167的前方右拐角部。這些凸部164c用作一卡朝向限制部。當一卡具有正確的朝向時,允許所述卡收容在第一空間部166a或第二空間部166b內。然而,當所述卡不具有正確的朝向時,不允許所述卡收 容在第一空間部166a或第二空間部166b內。結果,當朝向不正確(即上下顛倒或前後相反地插入)時,所述卡不能插入並收容於卡用托盤160的第一空間部166a或第二空間部166b內。
參閱圖1A及圖5B,一後板部163連接於後框架部162的後方。一貫通孔163a形成於後板部163的一端並沿板厚方向貫通後板部163。貫通孔163a允許一輔助元件(諸如一針或桿)插入,以施加壓力並操作卡用連接器1的推桿22的操作部22a。
除後板部163外,後框架部162的X-Y方向上的上表面、側框架部164的X-Y方向上的上表面以及前框架部165的X-Y方向上的上表面齊平。然而,前框架部165和中間框架部167的X-Y方向上的下表面優選在側框架部164的X-Y方向上的下表面的上方的位置。前框架部165和中間框架部167的下表面也優選在收容於第一空間部166a和第二空間部166b內的一卡的下表面的上方(沿Z方向)的位置。這樣,當卡用托盤160插入卡用連接器1時,前框架部165和中間框架部167不接觸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以及第三端子53。
多個簷部168從左右側框架部164的內側下端延伸進入空間部166。更具體地,第一簷部168a從左右第一側框架部164a的內側下端延伸進入第一空間部166a,而第二簷部168b從左右第二側框架部164b的內側下端延伸進入第二空間部166b。第一簷部168a和第二簷部168b用作卡支持部,以支撐收容在第一空間部166a和第二空間部166b內的卡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前端、側端以及後端附近的部分)。收容在第一空間部166a和第二空間部166b內 的卡的上表面優選與後框架部162的上表面、側框架部164的上表面以及前框架部165的上表面齊平或稍低於與後框架部162的上表面、側框架部164的上表面以及前框架部165的上表面。
前框架部165、後框架部162、第一側框架部164a、第二側框架部164b以及中間框架部167的面向第一空間部166a和第二空間部166b的側表面(即內側表面)均覆設有絕緣樹脂,從而不會使金屬部151露出。由此,即使設置在收容於第一空間部166a和第二空間部166b的卡的下表面上的電極墊的周緣露出於卡的側表面,電極墊也不會接觸金屬部151。
參閱圖1A及圖3,金屬部151是由一0.2mm厚的金屬板製成的具有對應空間部166且圍繞開口156的四個邊的一大體矩形形狀的一框架元件,且包括:一後金屬框架部152及一前金屬框架部155,沿橫向彼此大體平行地延伸;以及一對金屬側框架部154,沿前後方向延伸並將後金屬框架部152的兩端連接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兩端。金屬部151還包括:一中間金屬框架部157,平行後金屬框架部152和前金屬框架部155延伸且連接於左右金屬側框架部154,以將開口156分成對應第一空間部166a的一第一開口156a以及對應一第二空間部166b的一第二開口156b。在所述兩個金屬側框架部154中,對應第一開口156a的部分稱為第一金屬側框架部154a而對應第二開口156b的部分稱為第二金屬側框架部154b。
金屬側框架部154和前金屬框架部155是與側框架部164和前框架部16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平行延伸(即沿X-Y方向延伸)的平板狀的元件。後金 屬框架部152和中間金屬框架部157是沿Y-Z方向延伸的平板狀的元件且向上彎曲以大體正交於金屬側框架部154。前金屬框架部155經由沿Y-Z方向延伸的一連結部154c連接於金屬側框架部154,且設置於金屬側框架部154的上方。
向上彎曲以大體正交於金屬側框架部154的多個金屬側壁部158連接於金屬側框架部154的外緣。金屬側壁部158是沿X-Z方向延伸的平板狀的元件。在所述多個金屬側壁部158中,位於前方的部分稱為第一金屬側壁部158a,而位於後方的部分稱為第二金屬側壁部158b。一金屬張出部159連接於第一金屬側壁部158a的前端,金屬張出部159為向前延伸的細長帶狀的元件。金屬張出部159具有:一側壁段差部159a,形成於後端;以及一前端拐角部159b,形成於前端。金屬張出部159是整體沿X-Z方向延伸的平板狀的元件,側壁段差部159a是沿Y方向彎曲的一部分,而前端拐角部159b是沿Y方向彎曲且具有面向Y方向的一前端的一部分。前端拐角部159b的上緣具有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大體相同的一高度。
在圖所示的實例中,第一錨定用凹部171形成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緣和後緣以及第二金屬側壁部158b的上緣的多個位置處,第一錨定用凹部171為一半圓的凹部。通過將樹脂部161a(使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形成)的一部分結合各第一錨定用凹部171以形成錨定部169。因為這導致一所謂的錨定效果,所以金屬部151和樹脂部161a更牢固地結合。第一錨定用凹部171的數量以及位置不限於圖中所示的實例中且是可選的。
第一錨定用開口部172形成為在第二金屬側壁框架部154b和第二 金屬側壁部158b之間的邊界部沿板厚方向貫通金屬部151,而第二錨定用開口部173形成在第一金屬側框架部154a和金屬張出部159之間。因為使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形成的樹脂部161a的一部分結合於第一錨定用開口部172和第二錨定用開口部173,所以錨定效果使得金屬部151和樹脂部161a更牢固地結合。
參閱圖1A及圖2C,在圖所示的實例中,後金屬框架部152的下緣與後框架部162的下表面齊平地露出,而剩餘部分埋沒(subside)於後框架部162和側框架部164。中間金屬框架部157的上緣和下緣分別與中間框架部16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齊平地露出,而剩餘部分埋沒於中間框架部167和側框架部164。金屬側框架部154的下表面和外緣分別與側框架部164的下表面和外表面齊平地露出,而剩餘部分埋沒於側框架部164。第二金屬側壁部158b的上緣和下方外側表面分別與側框架部164的上表面和外側表面齊平地露出,而剩餘部分埋沒於側框架部164。第一金屬側壁部158a和金屬張出部159的上緣、下緣以及外側表面分別與側框架部164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外側表面齊平地露出,而剩餘部分埋沒於側框架部164。前端拐角部159b的上緣、下緣以及外側表面分別與側框架部164和前框架部165之間的連接部分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外側表面齊平地露出,而剩餘部分埋沒於側框架部164和前框架部165之間的連接部分。
參閱圖1B、圖5A及圖5B,在本實施例中,一陷沒部175形成於前金屬框架部155。陷沒部175形成於卡用連接器1的一元件的抵靠部抵靠插入卡 用連接器1內的卡用托盤160的前框架部165(見圖1A)的前端面165a的位置。所述抵靠部可為作為排出元件的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或檢測開關的可動元件17的一表面。可使用卡用連接器1抵靠插入卡用連接器1內的一卡用托盤160的前框架部165(見圖1A)的前端面165a的一元件的任何部分。在下面的說明中,所述抵靠部為卡用連接器1的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此外,可有超過一個陷沒部175。然而,在下面的說明中只有一個陷沒部175。在圖所示的實例中,陷沒部175形成在卡用托盤160橫向方向(Y方向)的中心附近。然而,陷沒部175可形成在抵靠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的任何位置。
如圖8所示,陷沒部175具有一V字凹口部分,當從前方觀察時V字凹口部分具有一V形輪廓,而在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附近具有一下壓的部分。換句話說,當從前方觀察時,陷沒部175是具有左右傾斜部分的一連續且不中斷的凹部。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齊平且包括露出於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的一部分且沿前框架部165的厚度方向從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位移(向下)的一部分。陷沒部175的上表面175b為一對傾斜表面,所述對傾斜表面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連續且不中斷。
在圖1A及圖8所示的實例中,陷沒部175沿X方向的尺寸是前述陷沒部175以外的前金屬框架部155沿X方向的尺寸的一半。然而,這個尺寸也可小於或大於前金屬框架部155沿X方向的尺寸的一半,可任意設定。
上下延伸(沿Z方向)的邊界面175c形成於陷沒部175並位於前金 屬框架部155與陷沒部175的後部的交接位置。從前方觀察時這個邊界面175c是平坦的且為三角形,且與上表面175b的後端不中斷且連續。換句話說,邊界面175c和上表面175b之間沒有間隙。因此,陷沒部175的強度和包括陷沒部175的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強度在X方向較大,且即使當前表面175a沿X方向遭受較大的力時,陷沒部175和包括陷沒部175的前金屬框架部155也不會變形。
陷沒部175的後表面175d是平行於前表面175a的一平坦的表面且埋沒於前框架部165的樹脂部161a內。如圖7C所示,使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形成的樹脂部161a的一部分結合至後表面175d的後方,以提供使前金屬框架部155和前框架部165更牢固地結合的一錨定效果。
參閱圖6、圖7C,前金屬框架部155除了陷沒部175以外的上表面以及前端面155a分別與前框架部165的上表面以及前端面165a齊平地露出,且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剩餘部分埋沒於前框架部165。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必須足夠高強度和耐久性以受到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的抵靠且承受來自作用點部21a沿排出方向的力。在本實施例中,一陷沒部175形成在其受到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的抵靠的位置。此外,側框架部164的外表面和底表面必須足夠高強度和耐久性,以沿卡用連接器1的保持元件75和下側殼體12滑動。因此,金屬側框架部154的一部分形成為保留露出。如上所述,金屬部151的面向收容卡的空間部166的部分不露出。
參閱圖1A及圖2C,金屬部151也包括沿X-Y方向、X-Z方向以及Y-Z方向延伸的平板狀的元件,且這些元件插入沿X-Y方向、X-Z方向以及Y-Z 方向延伸的樹脂部161a的表面。這提高了金屬部151和樹脂部161a之間的結合性且增加了卡用托盤160的所述框架部161的固有強度。當存在有一中間框架部167時,中間金屬框架部157優選提高所述框架部161的強度。然而,當無需中間框架部167時,中間金屬框架部157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A及圖5B所示,卡用連接器1具有:一基座11,由一絕緣材料(諸如一合成樹脂)一體地模製成型;以及一殼體65或覆蓋元件,通過衝壓彎折一導電金屬板材一體地形成,安裝於基座11的上側。殼體65具有一大體矩形的頂板部62以及立設於頂板部62的側緣的側板部63,且殼體65覆蓋在基座11以及插入基座11和卡用連接器1中的卡用托盤160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卡用連接器1具有一大體長方體的形狀,並安裝於電子設備中的一基板(諸如一印刷電路基板)的表面上。卡用托盤160插入後方(圖5A的右下方)的插入口18。更具體地,卡用托盤160插入基座11與殼體65之間的卡插入空間中。
基座11包括通過衝壓彎折一金屬板材一體形成的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第三端子53以及一下側殼體12。這個大體平板狀的元件利用一絕緣樹脂採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一體地模製成型,絕緣樹脂覆蓋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第三端子53以及下側殼體12的至少一部分並與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第三端子53以及下側殼體12的至少一部分成為一體。下側殼體12為用於加強基座11的一框架元件,且優選由與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3和/或第三端子53相同的材料形成,但與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 以及第三端子53電絕緣。
基座11還包括:一底壁部11b,用作大體矩形的平板狀的端子固持部;一內壁部11a,比底壁部11b厚,在卡用托盤160的插入方向(X方向)的前端部11f沿基座11的橫向方向(Y方向)延伸;以及一對側壁部11e,比底壁部11b厚,分別在基座11的兩個側緣沿插入方向延伸。內壁部11a的下表面和側壁部11e的下表面與底壁部11b的下表面齊平,而內壁部11a的上表面和側壁部11e的上表面位於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基座11的在卡用托盤160的插入方向後方的端部稱為後端部11r。
這裡,底壁部11b包括:一第一端子保持凹部11c、一第二端子保持凹部11d以及一第三端子保持凹部11g,分別用於保持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以及第三端子53的露出的部分。第一端子保持凹部11c、第二端子保持凹部11d以及第三端子保持凹部11g均為沿板厚方向貫通底壁部11b的開口。
第一端子51和第三端子53並排設置,以形成各自沿基座11的前後方向延伸的多排。在圖所示的實例中,存在有兩排,每排三個。各第一端子51和各第三端子53的至少一部分埋設於底壁部11b,且至少接觸部51a、接觸部53a分別露出於第一端子保持凹部11c和第三端子保持凹部11g內。待焊接的焊接尾部51d、焊接尾部53d也露出於底壁部11b的底表面。接觸部51a、53a通過第一端子51和第三端子53的臂部的彈性作用被向上偏置且接觸固持在卡用連接器1內的卡用托盤160中的卡上的對應的電極墊。並且,所述焊接尾部51d、53d通過焊接等方式與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信號線、連接墊、端子等元件電連接。
由此,第二端子52設置成沿基座11的前後方向延伸的單排。各第二端子52的至少一部分埋設於底壁部11b,且至少接觸部52a露出於第二端子保持凹部11d內。待焊接的焊接尾部52d露出於底壁部11b的底表面。第二端子52的接觸部52a通過臂部的彈性作用被向上偏置,並接觸保持在卡用連接器1內的卡用托盤160中的卡上的對應的電極墊。各焊接尾部52d通過焊接電連接於形成於印刷電路基板上的一信號線、接觸墊或端子。
參閱圖1A、圖5A及圖5B,第一端子51和第三端子53設置成配合一nanoSIM®卡上的電極墊,而第二端子52設置成配合一microSD®卡上的電極墊。換句話說,卡用連接器1能夠收容不同類型的收容於卡用托盤160中的卡。例如,卡用連接器1能收容為一microSD®卡或一nanoSIM®卡的一卡。如果需要,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以及第三端子53的數量和佈局能夠改變,以適合一卡上的電極墊的數量和佈局。
下側殼體12露出在底壁部11b和左右側壁部11e之間。一保持元件75作為一保持彈性部形成在各側壁部11e的內側表面以固持且固定插入卡用連接器1的卡用托盤160。各保持元件75是一具有彈性作用的一帶板狀元件(諸如一金屬板材)且具有向基座11的橫向方向內側膨出的一保持用凸部75a。
一推桿22能夠沿前後方向滑動地安裝於兩個側壁部11e中的其中一個的內側上。推桿22用作用於將插入卡用連接器1內的卡用托盤160排出的托盤排出機構的托盤排出操作元件。推桿22是一直線棒狀或帶板狀的元件,且一彎曲的操作部22a一體連接於後端部。
參閱圖5B、圖6及圖7C,一接合部22b形成於推桿22的前端部,以接合排出槓桿21的力點部21b。排出槓桿21是一槓桿狀元件,設置在內壁部11a的附近,並用作托盤排出機構的托盤排出槓桿。結果,排出槓桿21在支點部21c處樞轉安裝於底壁部11b。相對力點部21b在支點部21c的另一側的端部作為作用點部21a,作用點部21a接觸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的卡用托盤160的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並將沿排出方向的力施加於卡用托盤160。更具體地,作用點部21a抵靠露出於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的前金屬框架部155中的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
參閱圖5A及圖5B,殼體65具有:側板部63,從頂板部62的側緣延伸。多個扣持開口63a形成於側板部63。當殼體65安裝在基座11的上側時,所述多個扣持開口63a接合在基座11的側壁部11e的外側表面上形成的扣持突起13,且殼體65被固定於基座11上。此外,焊接尾部64形成在側板部63的下端的任意位置。焊接尾部64用作基板連接部並從側板部63立設且向殼體65的橫向外側延伸。焊接尾部64通過焊接固定於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固定用墊。
基座11包括用作一檢測開關的一可動元件17以及一固定元件16,用於檢測插入卡用連接器1中的一卡用托盤160是否已到達卡用連接器1內的一預定位置(插入的卡用托盤160被鎖定的位置)。當卡用托盤160未達到預定位置時,可動元件17和固定元件16接觸,且檢測開關導通或啟動。然而,當卡用托盤160到達預定位置時,可動元件17被卡用托盤160的前框架部165壓靠,使可動元件17與固定元件16分開,因為這使得檢測開關未導通或關閉,所 以即可確認卡用托盤160已達到預定位置。
下面是對具有上述結構的卡用連接器1進行的操作說明。參閱圖1A、圖5A及圖5B,首先將說明卡用托盤160插入所進行的操作。
使用者手動地將收容一卡的一卡用托盤160插入卡用連接器1的後方的插入口18。這裡,卡用托盤160正確地插入,即上表面向上面向殼體65的頂板部62、下表面向下面向基座11的底壁部11b而前框架部165面向基座11的前端部11f。結果,收容於空間部166內的卡的不包括任何電極墊的上表面面向上方,而包括電極墊且露出於卡用托盤160的下表面的卡的下表面面向下方。無論卡用托盤160收容有一卡或是未收容有一卡,卡用托盤160能插入卡用連接器1以及排出卡用連接器1。在下面的說明中,卡用托盤160收容一卡。如上所述,所述卡為一nanoSIM®卡或microSD®卡。
當卡用托盤160從插入口18插入在基座11與殼體65之間形成的卡插入空間中時,卡用托盤160在卡插入空間中行進,同時側框架部164的下表面靠近或接觸下側殼體12的上表面,且側框架部164的外表面沿卡用連接器1的側壁部11e的內表面滑動。因為側框架部164的底表面和外表面使金屬側框架部154的一部分露出,所以即使沿側壁部11e的內表面滑動,也不會有磨損或損壞。
接下來,當使用者向內推卡用托盤160時,保持元件75彈性變形且左右保持元件75的保持用凸部75a彼此之間擴張開。保持用凸部75a沿露出於側框架部164的外表面的金屬張出部159滑動且相對移動至卡用托盤160的後方。
接下來,當使用者向內繼續推卡用托盤160時,如圖6和圖7A所示,卡用托盤160到達卡用連接器1內的預定位置。此時,可動元件17被前框架部165推動脫離固定元件16,檢測開關關閉,以指示卡用托盤160已達到卡用連接器1內的預定位置。為了便於說明,一卡未示出在圖6和圖7A中。
此外,當卡用托盤160到達卡用連接器1內的預定位置時,保持元件75的保持用凸部75a克服形成於金屬張出部159的後端的側壁段差部159a且接合側壁段差部159a。這樣,卡用托盤160以一鎖定狀態保持在卡用連接器1內的預定位置。因為卡用托盤160被保持元件75在左右兩側彈性固持,所以阻止卡用托盤160在橫向方向位移。
參閱圖5B、圖6及圖7A,隨著卡用托盤160向卡用連接器1內的預定位置行進,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被前框架部165推動,更具體地為被露出於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的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推動,並向前端部11f的方向被進一步位移。結果,排出槓桿21的力點部21b向後端部11r的方向被進一步位移,且推桿22向後方最突出的位置滑動。
當卡用托盤160(見圖1A)到達卡用連接器1(見圖5A)內的預定位置時,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與基座11的內壁部11a發生干涉且不能向前端部11f的方向進一步位移。結果,卡用托盤160不能進一步行進。
當卡用托盤160處於預定位置時,利用安裝卡用連接器1的電子設備中的一運算處理裝置使得收容於卡用托盤160內的卡能進行資料交換。當卡保持於預定位置時,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52和/或第三端子53的接觸部51a、 52a、53a接觸卡上的電極墊並建立電連接。
下面是卡用托盤160排出卡用連接器1的操作的說明。
參閱圖5B、圖6及圖7A,首先,使用者手動將一輔助元件(諸如一針或桿)從卡用托盤160(見圖1A)的後方插入形成於後板部163的貫通孔163a中,且輔助元件的前端接觸推桿22的操作部22a。當使用者經由輔助元件推動推桿22時,排出槓桿21的與推桿22的接合部22b接合的力點部21b被向前位移。結果,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推靠前框架部165,且卡用托盤160從預定位置朝向後端部11r位移。此時,卡用托盤160被鎖定,因為保持元件75的保持用凸部75a接合金屬張出部159的側壁段差部159a。然而,當使用者推動推桿22的操作部22a時,如果使用者手動施加的壓力足夠大,很容易解除鎖定,且卡用托盤160朝向後端部11r移動。結果,檢測開關導通或啟動,並檢測到卡用托盤160從預定位置向後方移動。
這樣,卡用托盤160的後板部163從卡用連接器1的插入口18突出來足夠大。這允許使用者抓住後板部163並將卡用托盤160移出卡用連接器1。
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露出於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以防止當遭受來自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的較大的力時受到損壞。
然而,如圖7C所示,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沿上下方向(Z方向)(即厚度方向的尺寸)小於前框架部165的厚度。此外,因為卡用托盤160和卡用連接器1的各構件的上下方向上尺寸的不可避免的尺寸誤差,前框架部165和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沿上下方向的位置關係稍微不同於圖7C所 示的關係。此外,因為排出槓桿21安裝於基座11的底壁部11b時的安裝誤差,整個排出槓桿21圍繞支點部21c沿上下方向搖動且作用點部21a沿上下方向位移。結果,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抵靠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的位置有時處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下方。
在本實施例中,陷沒部175形成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相對橫向方向(Y方向)抵靠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的位置。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與前金屬部155的前端面155a以及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齊平,且前表面175a包括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descending)的V形傾斜部的一部分。因此,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上下延伸的範圍大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的除陷沒部175外的部分上下延伸的範圍,且在此範圍內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上下延伸。結果,即使作用點部21a處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的下方,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也會抵靠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
因為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採用這種方式抵靠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所以前框架部165不會損壞。
下面是本實施例的陷沒部175的變形的詳細說明。
圖9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陷沒部的一第一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圖10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陷沒部的一第二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圖1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陷沒部的一第三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圖1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 的陷沒部的一第四變形例的一局部放大圖。這裡,圖1B中的A處被放大。
圖9所示的陷沒部175為第一變形例,其具有一U型輪廓,當從前方觀察時構成下壓的U型部分。換句話說,當從前方觀察時,陷沒部175為在左右兩側具有一彎曲部分的一連續的且未中斷的凹部。陷沒部175的上表面175b在兩側傾斜且在中間部分彎曲以形成一連續的且未中斷的彎曲表面。因為所述結構的剩餘部分與圖8所示的陷沒部175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0所示的陷沒部175為第二變形例,其具有一V型輪廓,當從前方觀察時構成下壓的V型部分。然而,一間隙175e形成於左右兩側的傾斜部分之間。陷沒部175的上表面175b是一對傾斜面,一間隙175e位於它們之間。換句話說,間隙175e位於上表面175b內。採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的樹脂部161a的一部分結合於間隙175e,以利用樹脂部161a覆蓋上表面175b且在上表面175b形成一埋設部165b。埋設部165b的上表面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齊平,而埋設部165b的前表面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以及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齊平。因為所述結構的剩餘部分與圖8所示的陷沒部175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1所示的陷沒部175為第三變形例,當從前方觀察時,其具有從基端(在圖所示的實例中為左端)向下傾斜下壓至前端(在圖所示的實例中為右端)的一直線狀的部分。所述基端連接於前金屬框架部155而所述前端從前金屬框架部155上切離,且一間隙175e形成於所述前端和前金屬框架部155之間。換句話說,一間隙175e存在於上表面175b和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之 間。採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的樹脂部161a的一部分結合於間隙175e,以利用樹脂部161a覆蓋上表面175b且在上表面175b形成一埋設部165b。埋設部165b的上表面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齊平,而埋設部165b的前表面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以及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齊平。因為所述結構的剩餘部分與圖8所示的陷沒部175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2所示的陷沒部175為第四變形例,當從前方觀察時,其具有從基端(在圖所示的實例中為左端)向下傾斜下壓至前端(在圖所示的實例中為右端)的一L型彎曲部分。所述基端連接於前金屬框架部155而所述前端從前金屬框架部155切離,且一間隙175e形成於所述前端和前金屬框架部155之間。換句話說,一間隙175e存在於上表面175b和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之間。採用一模製成型技術(諸如嵌件成型或包覆成型)的樹脂部161a的一部分結合於間隙175e,以利用樹脂部161a覆蓋上表面175b且在上表面175b形成一埋設部165b。埋設部165b的上表面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齊平,而埋設部165b的前表面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以及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齊平。因為所述結構的剩餘部分與圖8所示的陷沒部175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閱圖1A、圖5A及圖5B,在本實施例中,卡用托盤160能夠固持具有電極墊的一卡且能夠插入一卡用連接器1。卡用托盤160包括一框架部161。框架部161包含:一前框架部165,沿卡用連接器1的插入方向設置於卡用 托盤160前方;以及兩個側框架部164,連接於前框架部165的兩端。框架部161包括:一金屬部151,由一金屬板形成;以及一樹脂部161a,覆蓋金屬部151的周邊的至少一部分,且金屬部151包括一前金屬框架部155。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露出於前框架部165的前端面165a,且前金屬框架部155包括一陷沒部175。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與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齊平,且包括沿前框架部165的厚度方向從前端面155a位移的部分。
因此,前框架部165的強度高且即使作用點部21a遭受強的力,前框架部165也不會磨損或損壞。因為金屬部151被樹脂部161a覆蓋,所以卡不會短路。結果,卡的可靠性高。
此外,陷沒部175的後表面175d平行於前表面175a且埋沒在前框架部165的樹脂部161a內。這具有使前金屬框架部155和前框架部165更牢固地結合的一錨定效果。
陷沒部175的上表面175b從前金屬框架部155的上表面陷沒。因此,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上下延伸的範圍大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的除了陷沒部175以外的部分上下延伸的範圍。結果,即使作用點部21a處於前金屬框架部155的前端面155a下方,排出槓桿21的作用點部21a也會抵靠陷沒部175的前表面175a。
下面是本發明的一第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與第一實施例的那些結構元件相同的結構元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且省略這些結構元件的進一步詳細說明。因為本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與第一實施例的操作和效果相同,所 以省略這些操作和效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3A及圖13B是示出本發明的一第二實施例的卡用托盤和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對立體圖。圖14A至圖14C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一組三個視圖。圖15A至圖15C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卡用托盤的金屬部的一組三個視圖。圖16A及圖16B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圖17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卡用托盤插入卡用連接器的一立體圖。這裡,殼體已被移除。在圖13中,圖13A示出卡用托盤而圖13B示出卡用托盤的金屬部。在圖14和圖15中,圖14A及圖15A皆是一俯視圖,圖14B及圖15B皆是一側視圖,而圖14C及圖15C皆是一仰視圖。在圖16中,圖16A是安裝有殼體的視圖,而圖16B是移除殼體後的視圖。
參閱圖13A及圖13B,不同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卡用托盤160具有收容一卡的一單個的空間部166,因此空間部166不會分成一第一空間部166a和一第二空間部166b。由此,本實施例的卡用托盤160的框架部161不包括一中間框架部167。此外,側框架部164不會分成一第一側框架部164a和一第二側框架部164b,且簷部168不會分成一第一簷部168a和一第二簷部168b。
類似地,本發明的金屬部151具有一單個的開口156,開口156不會分成一第一開口156a和一第二開口156b。由此,本實施例的金屬部151不包括一中間金屬框架部157。此外,金屬側框架部154不會分成一第一金屬側框架部154a和一第二金屬側框架部154b,且金屬側壁部158不會分成一第一金屬側壁部158a和一第二金屬側壁部158b。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收容在空間部166的卡為一nanoSIM卡。
在本實施例的卡用托盤160中,金屬部151的一部分露出於空間部166內。更具體地,金屬側框架部154向空間部166的內側進一步延伸以形成簷部168。此外,第一錨定用開口部172和第二錨定用開口部173更大且延伸進入簷部168和空間部166。樹脂部161a進入第一錨定用開口部172和第二錨定用開口部173的一部分分別形成一第一島部168d和一第二島部168c,且第一島部168d的上表面和第二島部168c的上表面位於金屬側框架部154的上表面的上方。
因此,即使收容在空間部166內的卡的底表面上的電極墊接觸由一絕緣樹脂製成的第一島部168d的上表面和第二島部168c的上表面,電極墊也不會接觸金屬側框架部154。此外,位於空間部166內側的後框架部162、側框架部164以及前框架部165的側表面(即內側表面)被一絕緣樹脂完全覆蓋且金屬部151未露出。這樣,即使收容在空間部166內的卡的底表面上的電極墊的緣部露出於卡的側表面,電極墊在任何部位也不會接觸金屬部151。
本實施例的金屬部151的後金屬框架部152包括:一平面部152a,在與金屬側框架部154相同的平面延伸;以及一垂直壁部152b,沿Y-Z方向延伸且向上彎曲以正交於平面部152a。平面部152a的下表面露出於後框架部162的下表面並與後框架部162的下表面齊平,且垂直壁部152b埋設於後板部163內。
因為卡用托盤160的結構的剩餘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的卡用托盤160的結構的剩餘部分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閱圖16A及圖16B,不同於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1,本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1僅具有作為連接端子的第一端子51而不具有第二端子52或第三端子53。因此,本發明的基座11的底壁部11b僅具有第一端子保持凹部11c而不具有第二端子保持凹部11d或第三端子保持凹部11g。
在本實施例中,當卡用托盤160尚未到達一預定位置時,所述檢測開關的可動元件17和固定元件16彼此分開;當卡用托盤160到達預定位置時,所述檢測開關的可動元件17和固定元件16彼此接觸。這樣,本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
在所有其他方面,本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1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1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1的操作與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1的操作相同。因此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效果與第一實施例的效果相同。因此省略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基於本發明的精神,很多變形也是可能的,且這些變形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
本發明適用於一種卡保持元件以及一種卡用連接器。
155‧‧‧前金屬框架部
157‧‧‧中間金屬框架部
158a‧‧‧第一金屬側壁部
158b‧‧‧第二金屬側壁部
159‧‧‧金屬張出部
159a‧‧‧側壁段差部
159b‧‧‧前端拐角部
160‧‧‧卡用托盤
161‧‧‧框架部
161a‧‧‧樹脂部
162‧‧‧後框架部
163‧‧‧後板部
163a‧‧‧貫通孔
164‧‧‧側框架部
164a‧‧‧第一側框架部
164b‧‧‧第二側框架部
164c‧‧‧凸部
165‧‧‧前框架部
166‧‧‧空間部
166a‧‧‧第一空間部
166b‧‧‧第二空間部
167‧‧‧中間框架部
168‧‧‧簷部
168a‧‧‧第一簷部
168b‧‧‧第二簷部
169‧‧‧錨定部
171‧‧‧第一錨定用凹部
175‧‧‧陷沒部

Claims (10)

  1. 一種卡保持元件,能夠保持具有多個端子元件的一卡且能夠插入一卡用連接器,所述卡保持元件包括:一框架部,包含:一前框架部,沿所述卡用連接器的插入方向設置於所述卡保持元件的前方;以及側框架部,連接於所述前框架部的兩端;所述框架部包括:一金屬部,由一金屬板形成;以及一樹脂部,覆蓋所述金屬部的周邊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金屬部包括一前金屬框架部,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前端面露出於所述前框架部的前端面;以及所述前金屬框架部包括一陷沒部,所述陷沒部的前表面與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前端面齊平,且包括沿所述前框架部的厚度方向從所述前端面位移的部分。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卡保持元件,其中,所述陷沒部的後表面平行於所述前表面且埋沒在所述前框架部的樹脂部內。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卡保持元件,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從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上表面陷沒。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卡保持元件,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為一連接面且連接於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上表面。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卡保持元件,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未被所述樹脂部覆蓋。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卡保持元件,其中,所述金屬部包括沿所述前框架部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一邊界面,且所述邊界面連接於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的後端。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卡保持元件,其中,一間隙形成於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或形成於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與所述前金屬框架部的上表面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卡保持元件,其中,所述陷沒部的上表面被所述樹脂部覆蓋。
  9. 一種卡用連接器,能夠收容根據請求項1-8中任一項所述的插入的卡保持元件,所述卡用連接器具有一抵靠部,用於抵靠所述陷沒部的前表面。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卡用連接器,其中,所述抵靠部是排出所述卡保持元件的一排出機構的一排出元件的作用點部。
TW105104694A 2015-02-23 2016-02-18 Card holding element and card connector TWI574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3212A JP6325996B2 (ja) 2015-02-23 2015-02-23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4111A TW201644111A (zh) 2016-12-16
TWI574465B true TWI574465B (zh) 2017-03-11

Family

ID=56693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4694A TWI574465B (zh) 2015-02-23 2016-02-18 Card holding element and card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652639B2 (zh)
JP (1) JP6325996B2 (zh)
CN (2) CN108539478B (zh)
TW (1) TWI5744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6657B (zh) * 2015-07-20 2019-07-09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卡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1553611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2812S (zh) * 2015-11-03 2016-06-27
JP1553879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2814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3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5S (zh) * 2015-11-06 2016-06-27
JP6613130B2 (ja) * 2015-12-22 2019-11-27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TWI618306B (zh) * 2016-01-14 2018-03-11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KR102486821B1 (ko) * 2016-09-27 2023-01-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카드 홀딩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0326167B (zh) * 2017-04-19 2021-08-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卡托、插接装置及终端
TWI674709B (zh) * 2017-05-15 2019-10-11 大陸商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卡托和電子裝置
JP2020024848A (ja) * 2018-08-07 2020-0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ードトレイ及び電子機器
JP7313886B2 (ja) * 2019-04-23 2023-07-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トレイおよびコネクタ
CN110880649A (zh) * 2019-09-25 2020-03-13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卡托组件、卡连接器及终端
CN111507449B (zh) * 2020-03-31 2022-01-0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卡、识别方法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40713A1 (en) * 2005-04-21 2006-10-26 Ddk Ltd. Card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0812B2 (ja) * 2003-05-23 2006-11-29 三和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アダプタ
CN1311398C (zh) * 2003-06-04 2007-04-18 三和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存储器卡用适配器
JP4619132B2 (ja) * 2005-01-06 2011-01-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8218336A (ja) * 2007-03-07 2008-09-18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KR101496458B1 (ko) 2008-03-26 2015-02-26 타이코에이엠피(유) 심 카드의 커넥터
CN102480068B (zh) * 2010-11-22 2014-07-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抽屉式卡连接器
JP2012114089A (ja) * 2010-11-22 2012-06-1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3311721B (zh) * 2012-03-16 2015-10-21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双sim卡托盘、连接器模块及电连接器装置
JP6230242B2 (ja) * 2013-03-01 2017-11-1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4130814U (zh) * 2014-06-27 2015-01-28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微型电子卡的托盘
CN105337064B (zh) * 2014-07-11 2018-07-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JP6295159B2 (ja) * 2014-08-01 2018-03-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442258B2 (ja) * 2014-12-03 2018-12-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339488B2 (ja) * 2014-12-03 2018-06-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40713A1 (en) * 2005-04-21 2006-10-26 Ddk Ltd. Card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60536B2 (en) 2018-05-01
CN105914528B (zh) 2018-06-05
CN105914528A (zh) 2016-08-31
CN108539478A (zh) 2018-09-14
TW201644111A (zh) 2016-12-16
US20170214178A1 (en) 2017-07-27
US20160248184A1 (en) 2016-08-25
US9652639B2 (en) 2017-05-16
JP6325996B2 (ja) 2018-05-16
CN108539478B (zh) 2019-11-05
JP2016157533A (ja)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4465B (zh) Card holding element and card connector
JP6457885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TWI623160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US8632350B2 (en) Card connector
JP6442258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7938656B2 (en) Card connector with switch element
TWM472339U (zh) 卡用連接器
JP5738689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339488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695944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TWM538666U (zh) 卡保持元件及卡用連接器
JP6166437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TWI623159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TWI548147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JPWO2020170822A1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JP2017045678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8808288A (zh) 卡连接器
TWM477689U (zh) 卡用連接器
JP2016091839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