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9069B -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 Google Patents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9069B
TWI569069B TW100120225A TW100120225A TWI569069B TW I569069 B TWI569069 B TW I569069B TW 100120225 A TW100120225 A TW 100120225A TW 100120225 A TW100120225 A TW 100120225A TW I569069 B TWI569069 B TW I5690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on
region
sheet
layer
backlight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0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1518A (en
Inventor
鄭潤謨
金台鎮
高世辰
金基顯
Original Assignee
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306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2797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414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8013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540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24035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41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1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9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90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一般而言,代表性的大尺寸顯示設備係包括液晶顯示器(LCDs)、電漿顯示器(PDPs)等等。
不像自發光型的電漿顯示器,液晶顯示器由於缺乏自發光裝置,因此基本上需要一獨立背光單元。
使用在液晶顯示器的背光單元係依據光源位置而分類有側向型(edge type)背光單元及直下型(vertical type)背光單元。在側向型背光單元中,光源係設置在一液晶面板的左、右側或上、下側,且一導光板係用以提供光線均勻分布在液晶面板的一表面,其係確保均勻亮度及能夠實現一超薄顯示面板的生產。
一直下型背光單元一般係應用於20吋或以上的顯示器。由於複數個光源設置在一面板下方,直下型背光單元有利於比側向型背光單元具有更佳的發光效率,也因此直下型背光單元主要使用在需要高亮度的一大尺寸顯示器。
傳統的側向型或直下型背光單元係採用冷陰極管(CCFL)當作光源。
然而,使用冷陰極管的背光單元具有許多缺點,例如因為電力需持續供應給冷陰極管而使得需消耗大量電力、在陰極射線管(CRT)中僅具有70%的低色彩再現效率(low color reproduction efficiency),以及由於使用水銀而產生環境汙染。
現今,使用發光二極體(LEDs)的背光單元係已研究出當作是上述問題的解決對策。
就使用發光二極體的背光單元而言,有可能開啟或關閉一發光二極體陣列中的一部分,其係可達到耗電量的顯著降低。特別是,三原色(RGB)發光二極體顯現色彩再現性(color reproduction),其係超出由美國國家電視規格委員會(NTSC)所提出之一色彩再現範圍的100%,並可以提供更生動逼真的影像給消費者。
再者,經由半導體製程所製造的發光二極體係不妨害生態環境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雖然已經推行使用具有上述優點之發光二極體的液晶顯示器產品,但因為發光二極體具有不同於傳統冷陰極管的驅動機制,所以這些液晶顯示器產品仍需要昂貴的驅動裝置及印刷電路板等等。
由於這些理由,發光二極體背光單元係僅應用於目前高價的液晶顯示器產品。
因此,本發明的一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背光單元,其係包括一導風裝置,係由具有一鏡面反射區域及一擴散反射區域之反射片所界定,以及使用該背光單元的一顯示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係在於提供一背光單元,其係包括一導風裝置,係由具有以若干凹線及若干凸線交錯設置之複數個圖案的一反射片所界定,以及使用該背光單元的一顯示設備。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背光單元,包含:一第一反射片;一第二反射片;以及至少一光源,設置在該第一反射片與該第二反射片之間;其中,該第二反射片包括一鏡面反射區域及一擴散反射區域,且該鏡面反射區域佔用該第二反射片之一全部區域的5~50%。
該擴散反射區域係可反射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及/或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的入射光,且相對於經過該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法線,入射在該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光線的入射角,係為55度或以上。
該擴散反射區域係包括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該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係反射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或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的入射光,相對於經過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法線,入射在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光線的入射角,係為55度或以上,以及相對於經過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法線,入射在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光線的入射角,係為60度或以上。
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係架構來使反射高斯分佈之光線的數量大於反射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數量,且該第二擴散區域係架構來使反射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數量大於反射高斯分佈之光線的數量。
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對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的尺寸比率係可為1:1到5;該鏡面反射區域對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的一尺寸係可為1:1到4;該第二反射片之該鏡面反射區域對該擴散反射區域之尺寸比率係可為1:1到20。
該每一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係包括由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所形成的一第一層以及由二氧化鈦(TiO2)及/或二氧化矽(SiO2)粒子所形成的一第二層。
包含在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的粒子重量(particle weight)係小於包含在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的粒子重量。
該第二反射片係可包括至少一傾斜表面,該傾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及一圖案,該圖案係為若干凹線(concave lines)及若干凸線(convex lines)沿著該傾斜表面交錯設置而成。
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等凹線(concave lines)係可從該傾斜表面呈凹曲形(concavely curved),且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等凸線(convex lines)係可從該傾斜表面呈凸曲形(convexly curved)。
每一凹線具有一曲率(curvature)以滿足在一直線(straight line)及該傾斜角度之間的一角度,該直線係連接在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之間的一接觸點及在該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之間的一峰點(peak point),該角度係為0.01到15度。
該角度係由一方程式所定義,該方程式為θ=tan-1(h/w)=0.01到15度;其中,h係代表每一凹線的最大深度(每一凹線之峰點與傾斜表面之間的一最小距離),w係代表每一凹線的一寬度(在該接觸點與一垂直線之間的一最小距離,該接觸點係在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之間,該垂直線係連接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的該峰點)。
雖然本發明使用了幾個較佳實施例進行解釋,但是下列圖式及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應說明的是,下面所揭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本發明的例子,並不表示本發明限於下列圖式及具體實施方式。
在實施例的描述之前,須明白的是,如一層(膜)、區域、圖案或結構的一元件,係表示形成在如一基板、層(膜)、區域、墊片(pad)或圖案的另一元件之上或是正上方,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方或正上方,或者是間接地在其間形成有中介元件(intervening elements)。再者,每一層的上方或正上方係根據圖式所繪製加以敘述。
在下文中,實施例係參考相對應所附的圖式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1A及圖1B係表示用於解釋本發明一背光單元的視圖。圖1A係為背光單元的剖視圖,且圖1B係為背光單元的頂視圖。
如圖1A及圖1B所示,背光單元包括具有至少一光源110的一光源模組100、一第一反射片200及一第二反射片300。
包含有光源110的光源模組100係可位在第一反射片200與第二反射片300之間,並可鄰近第一反射片200或第二反射片300。
根據情況,當與第二反射片300間隔一預定距離時,光源模組100係可接觸到第一反射片200,或當與第一反射片200間隔一預定距離時,光源模組100係可接觸到第二反射片300。
或者,光源模組100係可同時與第一反射片200及第二反射片300間隔一預定距離,或可同時接觸到第一反射片200及第二反射片300。
光源模組100係可包括具有一電極圖案的電路板及用以產生線的若干發光裝置。
以本例來說,至少一發光裝置係可裝設在電路板上,且形成在電路板上的電極圖案係可將發光裝置連接到一電源轉接器(power supply adaptor)。
舉例來說,一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電極圖案係可形成在電路板的一上表面上,以便使發光裝置與轉接器相互連接。
電路板係可為一印刷電路板(PCB),係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玻璃、聚碳酸脂樹脂(PC)、矽及相類似的材質所製,而複數個發光裝置係安裝在印刷電路板上,或電路板可為薄膜型態。
電路板可由選自下列結構:一單層印刷電路板(single-layer PCB)、一多層印刷電路板(multi-layer PCB)、一陶瓷板(ceramic board)、一金屬基材印刷電路板(metal core PCB)及其類似結構。
發光裝置係可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LED chip)。發光二極體晶片係可為一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或紫外光發光二極體晶片,或可為一封裝,其係結合一或多個選自下列元件:一紅光發光二極體晶片、綠光發光二極體晶片、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黃綠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以及白光發光二極體晶片。
一白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係可由將一黃磷光劑耦合到一藍光發光二極體、將紅與綠磷光劑耦合到藍光發光二極體,或是將黃、紅及綠磷光劑耦合到藍光發光二極體所實現。
第一反射片200與第二反射片300係可相互間隔一預定距離,以便相互面對,使得一導風裝置(air guide)係界定在第一反射片200與第二反射片300之間的一間隙(gap),而無須傳統的導光板。
第一反射片200可由一反射塗膜及一反射塗材層任一所製,且可用於將從光源模組100發射出的光線反射到第二反射片300。
一鋸齒狀反射圖案係可形成在第一反射片200面對光源模組100的一表面上。反射圖案係可具有一平坦表面或一弧形表面。
第一反射片200的表面提供反射圖案,係為了要將從光源模組100發射出的光線反射到第二反射片300的中心區域(central region),藉此以增加背光單元之一中心區域的亮度。
第二反射片300係包括一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
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用於反射一特定方向的入射光線,且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用於反射多個方向的入射光線。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反射率,係可在約50~99.99%的範圍中。
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佔有約第二反射片300之整個區域的5~50%。
或者,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佔有約第二反射片300之整個區域的20~30%。
而且,在第二反射片300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面積比係可為1:1到1:20。
設定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尺寸比,係為了降低在第二反射片300鄰近光源110的一區域及第二反射片300遠離光源110的一區域之間的亮度差異。
亦即,適當地調整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尺寸比,係可提供遍及第二反射片300的均勻亮度。
第二反射片300係可由具有高反射率的一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所製,例如鋁、銀、金、二氧化鈦或其類似材料。在第二反射片300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由不同材質所製,而且,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擴散反射區域300b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亦即,當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時,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由相同材質所製。
或者,當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時,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由不同材質所製。
光源110及/或第一反射片200係可與鏡面反射區域300a重疊。
亦即,第一反射片200係可部分地或全部地與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重疊。
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位在鄰近光源模組100處,以將從光源110射出的光線反射到第二反射片300的一中心區域。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位在第二反射片300的中心區域處,以擴散入射光線。
而且,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至少一傾斜表面及至少一平坦表面。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係相對第一反射片200呈一預定角度。第二反射片300的平坦表面係可與第一反射片200平行。
鏡面反射區域係可完全地或部分地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係可與光源110及/或第一反射片200重疊。
圖2A及圖2B係表示第一反射片與第二反射片之一鏡面反射區域重疊的視圖。圖2A係表示第一反射片部分地與第二反射片的鏡面反射區域重疊的視圖。圖2B係表示第一反射片完全地與第二反射片的鏡面反射區域重疊的視圖。
如圖2A所示,第一反射片200係可部分地與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重疊。
光源110係可部分地或完全地與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重疊。
如圖2B所示,第一反射片200係可完全地與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重疊。
光源110係可部分地或完全地與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重疊。
圖3A至圖3C係表示包括有一傾斜表面及一平坦表面的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在圖3A中,傾斜表面係可具有一平面(planar surface)且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中。
在圖3B中,傾斜表面可具有一凹曲型(concavely curved)表面,並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中。在圖3C中,傾斜表面係可具有一凸曲型(convexly curved)表面,並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中。
如圖3A到3C所示,與第一反射片200平行之第二反射片300的平坦表面,係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中。
於此同時,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具有至少一反曲點的至少二傾斜表面。相互鄰近之第一與第二傾斜表面,其反曲點係具有不同曲率。
圖4A至圖4C係表示包括有複數個傾斜表面的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請參考圖4A,相互鄰近的二傾斜表面係具有平面(planar surfaces)。其中一傾斜表面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中,且另一傾斜表面係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擴散反射區域300b中。
根據情況,另一傾斜表面係可部分地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中。
請參考圖4B,相互鄰近的二傾斜表面係具有凹曲型表面。此二傾斜表面係可具有不同曲率。請參考圖4C,相互鄰近的二傾斜表面係具有凸曲型表面。此二傾斜表面係可具有不同曲率。
其中一傾斜表面係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中,且另一傾斜表面係可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擴散反射區域300b中。
根據情況,另一傾斜表面係可部分地被包括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中。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係可選自下列至少其一:一凹形表面(concave surface)、一凸形表面(convex surface)及一平坦表面(flat surface)。
在此同時,第二反射片300係可為一單一層或一雙層。
亦即,第二反射片300係架構來具有一單一層,其係具有一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或者,第二反射片300係可架構來具有一雙層,其係具有一擴散反射層及形成在擴散反射層上的一鏡面反射層,以使擴散反射層部份地外露。
圖5係表示本發明一第一實施例中一單一層結構之一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在圖5中,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並未相互重疊。
如圖5所示,一鏡面反射層係可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上,且一擴散反射層係可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上。
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裝設在相同平面。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係可等於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
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包含顯現出高反射率之一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例如鋁、銀、金及二氧化鈦。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由相同材質所製。而且,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藉由將一反射膜固定到一鑄模本體(mold body)所架構而成,或是可為具有一鏡面反射表面即一擴散反射表面的一鑄模本體(mold body)。
根據情況,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藉由射出成型(injection molding)形成如塑膠(plastic)的共聚樹脂(copolymer resin)。
反射膜係可包含一金屬及/或一金屬氧化物。舉例來說,反射膜係可包含一金屬或一金屬氧化物,例如鋁、銀、金或二氧化鈦,以顯現出高反射率。
一粘接劑(bonding agent)或接合件(coupling member)係形成在具有鏡面反射層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具有擴散反射層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間的接合處(interface),以使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相互連接。
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百分比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減少。
圖6A至圖6D係表示具有一鏡面反射區域之一第二反射片的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其尺寸係隨著該鏡面反射區域遠離一發光模組而減少。
在圖6A中,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具有三角形形狀。在圖6B中,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具有半圓形形狀。在圖6C中,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具有階梯形狀(stepwise shape)。在圖6D中,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具有一斜線(slant line)。
如圖6A到圖6D所示,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減少。
另一方面,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增加。
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佔用第二反射片300全部區域的20~30%。
根據情況,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尺寸比率,係可約為1:1到20。
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形成,以使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百分比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減少,以便移除從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間之邊界(boundary)的黑線(black lines),藉此提供均勻亮度。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包括鄰近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一區域及遠離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二區域。第二反射片300鄰近光源模組1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具有一尺寸,其尺寸係大於第二反射片300遠離光源模組1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
圖7A及圖7C係表示具有一鏡面反射區域之一第二反射片的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其尺寸係隨著該鏡面反射區域遠離一發光模組而不同。
在圖7A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三角形形狀。在圖7B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半圓形形狀。在圖7C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正方形形狀。
如圖7A到圖7C所示,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包括鄰近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一區域及遠離光 源模組100的一第二區域。
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一尺寸,其尺寸係小於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的尺寸,且可具有不同形狀,例如三角形形狀、半圓形形狀、正方形形狀及多邊形形狀。
亦即,第二反射片300a之第二區域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減少。
另一方面,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第二區域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增加。
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佔用第二反射片300之全部區域的20~30%。
根據情況,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片300b的尺寸比率係可為1:1到20。
而且,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一區域對第二區域的尺寸比率係可為1到10:0.4。
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從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一區域延伸約5~200mm。
圖8係表示本發明一第二實施例中一單一層結構之一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在圖8中,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相互重疊。
如圖8所示,一鏡面反射層係可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且一擴散反射層係可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以重疊方式(in an overlapping fashion)形成在重疊區域。
重疊區域係可具有一結構,此結構係為鏡面反射層係設置在擴散反射層上。重疊區域的整體厚度係可大致地等於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厚度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厚度。
根據情況,重疊區域的整體厚度係可不同於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厚度及/或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厚度。
而且,雖然並未圖示,但重疊區域係可具有一結構,此結構係為擴散反射層係設置在鏡面反射層上。
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裝設在相同平面。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部分地相互重疊。
圖9A至圖9D係表示圖8中一重疊區域之不同形狀的剖視圖。
在圖9A及圖9D中,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區域的厚度係為均勻的。請參考圖9A及圖9D,重疊之鏡面反射區域的厚度係為均勻的。在圖9B及圖9C中,重疊之鏡面反射區域的厚度係逐漸地減少。
如圖9A及圖9D所示,重疊區域係可具有一結構,此結構係為鏡面反射層與擴散反射層係為相互重疊。鏡面反射層與擴散反射層重疊的厚度t11係可小於鏡面反射層未與擴散反射層重疊的厚度t1。
更特別地是,如圖9A所示,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係可小於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而且,形成在重疊區域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2係可小於形成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
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係可在重疊區域內是均勻的,且可等於形成在重疊區域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2。
然而,根據情況,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係可大於或小於形成在重疊區域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2。
如圖9B所示,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小於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
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而逐漸地減少。
亦即,形成在重疊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係從鄰近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1逐漸地減少到遠離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2。
如圖9C所示,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小於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
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而呈階梯狀地減少。
亦即,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係可從鄰近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1減少到遠離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2。
如圖9D所示,重疊區域係可具有一結構,此結構係為擴散反射層係設置在鏡面反射層中。
在重疊區域內,在擴散反射層上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在擴散反射層下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2,係可小於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而且,形成在重疊區域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2係可小於形成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
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在重疊區域內係可為均勻的,且可等於形成在重疊區域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2。
然而,根據情況,形成在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大於或小於形成在重疊區域之擴散反射層的厚度t22。
圖10A至圖10C係表示圖8中形成在該重疊區域之一鏡面反射區域之不同形狀的平面圖。
在圖10A中,重疊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係可具有三角形形狀。在圖10B中,重疊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係可具有半圓形形狀。在圖10C中,重疊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係可具有正方形形狀。
如圖10A到圖10C所示,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一重疊區域,其係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鏡面反射層與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擴散反射層相互重疊之內。重疊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係可具有一尺寸,此尺寸係小於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鏡面反射層的尺寸,且可具有不同形狀,例如三角形形狀、半圓形形狀、正方形形狀及多邊形形狀。
亦即,重疊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減少。
另一方面,重疊區域之擴散反射層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增加。
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佔用第二反射片300全部區域的20~30%。
根據情況,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尺寸比率係可約為1:1到20。
而且,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非重疊區域對重區域的尺寸比率係可約為1到10:0.4。
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重疊區域係可從鏡面反射區域300a延伸約5~200mm。
而且,至少一孔洞係可形成在重疊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以使擴散反射層部份地外露。
圖11係表示圖8中形成在該重疊區域知該鏡面反射區域的孔洞之剖視圖。圖12A及圖12B係表示圖8中形成在該重疊區域知該鏡面反射區域的孔洞之平面圖。
如圖11所示,複數個孔洞係可形成在重疊區域且形成在擴散反射層上的鏡面反射層,以使擴散反射層部分地外露。
形成在鏡面反射層之孔洞的數量係可隨著遠離發光模組而增加。
形成在鏡面反射層之孔洞係可具有相同尺寸。依據情況,形成在鏡面反射層之孔洞係可具有不同尺寸。
如圖12A所示,形成在重疊區域的孔洞係可具有不同尺寸。
假若形成在重疊區域的孔洞係可具有不同尺寸的話,則孔洞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
而且,形成在重疊區域之孔洞的數量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係與其尺寸無關。
孔洞係形成在第二反射片的重疊區域,以使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係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減少,藉此提供均勻亮度。
形成在第二反射片之鏡面反射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以及形成在第二反射片之擴散反射區域的擴散反射層,係可由將一反射膜固定在一鑄模本體所架構而成,或是可為具有一鏡面反射表面或一擴散反射表面的一鑄模本體。
依據情況,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藉由射出成型方式由如塑膠的共聚樹脂材料所形成。
反射膜係可包含一金屬及/或一金屬氧化物。舉例來說,反射膜係可包含以金屬或一金屬氧化物,例如鋁、銀、金或二氧化鈦,以顯現出高反射率。
一粘接劑(bonding agent)或接合件(coupling member)係形成在具有鏡面反射層的鏡面反射區域與具有擴散反射層的擴散反射區域之間,以使鏡面反射區域及擴散反射區域相互連接。
圖13係表示一雙層結構之一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
如圖13所示,第二反射片300係架構來具有一結構,其結構係為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相互重疊。
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具有一雙層,包括一擴散反射層及形成在擴散反射層上的一鏡面反射層,以使擴散反射層部份地外露。
亦即,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具有一結構,其結構係為鏡面反射層係形成在擴散反射層上,且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具有一結構,其結構係為擴散反射層係外露。
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佔用第二反射片300全部區域的20~30%。依據情況,第二反射片2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尺寸比率係可為1:1到20。
鏡面反射區域300係可包括鄰近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一區域及遠離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二區域。第二區域係可具有一尺寸,此尺寸係小於第一區域的尺寸。
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對第二區域的尺寸比率係可約為1到10:0.4。
而且,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係可等於或不同於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
圖14A及圖14B係表示在圖13中一鏡面反射區域之厚度的剖視圖。
在圖14A中,形成在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係隨著遠離光源模組(圖未示)而逐漸地減少。在圖14B中,形成在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係保持固定且之後係隨著遠離光源模組(圖未示)而逐漸地減少。
如圖14A所示,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小於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
形成在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而逐漸地減少。
亦即,形成在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係可從鄰近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1逐漸地減少到遠離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2。
如圖14B所示,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1及t12,係可等於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t1,之後再逐漸地減少。
亦即,形成在第二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係可從鄰近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1減少到遠離光源模組之區域的厚度t12。
形成在第二區域之鏡面反射層的厚度係減少,以便降低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間的邊界(boundary)的亮度突變(abrupt change of luminance)。
而且,複數個孔洞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層,而鏡面反射層係形成在擴散反射層上,以使擴散反射層部分地外露。
圖15A及圖15B係表示形成在該鏡面反射區域之孔洞的平面圖。
在圖15A中,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孔洞的數量,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在圖15B中,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孔洞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
如圖15A所示,複數個孔洞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擴散反射層上之鏡面反射層,以使擴散反射層部分地外露。
形成在鏡面反射層之孔洞的數量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
而且,形成在鏡面反射層的孔洞係可具有相同尺寸。依據情況,形成在鏡面反射層的孔洞係可具有不同尺寸。
亦即,形成在鏡面反射層之孔洞的數量及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
如圖15B所示,複數個孔洞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擴散反射層上的鏡面反射層,以使擴散反射層部分地外露。
形成在鏡面反射層之孔洞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
而且,形成在鏡面反射層的孔洞係可具有相同數量。依據情況,形成在鏡面反射層的孔洞係可具有不同數量。
亦即,形成在鏡面反射層之孔洞的數量及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增加。
孔洞係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以使警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百分比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減少,藉此提供均勻亮度。
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包括鄰近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一區域及遠離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二區域。第二區域係可具有一尺寸,此尺寸係小於第一區域的尺寸。
圖16A至圖16C係表示該鏡面反射區域之一第二區域的不同形狀的平面圖。
在圖16A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三角形形狀。在圖16B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半圓形形狀。在圖16C中,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正方形形狀。
如圖16A到圖16C所示,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包括鄰近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一區域及遠離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二區域。
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係可具有一尺寸,此尺寸係小於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的尺寸,且可具有不同形狀,例如三角形形狀、半圓形形狀、正方形形狀及多邊形形狀。
亦即,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減少。
另一方面,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第二區域的尺寸,係可隨著遠離光源模組100而逐漸地增加。
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佔用第二反射片300全部區域的20~30%。
依據情況,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尺寸比率係可約為1:1到20。
而且,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之第一區域對第二區域的尺寸比率喜可約為1到10:0.4。
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係從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延伸約5~200mm。
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鏡面反射層以及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之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擴散反射層,係可藉由將一反射膜固定到一鑄模本體或一金屬本體所架構而成,或可為具有一鏡面反射表面或一擴散反射表面之一鑄模本體或一金屬本體。
依據情況,鏡面反射層及擴散反射層係可藉由射出成型(injection molding)形成如塑膠(plastic)的共聚樹脂(copolymer resin)。
反射膜係可包含一金屬及/或一金屬氧化物。舉例來說,反射膜係可包含一金屬或一金屬氧化物,例如鋁、銀、金或二氧化鈦,以顯現出高反射率。
一粘接劑(bonding agent)或接合件(coupling member)係形成在具有鏡面反射層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具有擴散反射層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間的接合處(interface),以使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相互連接。
圖17A至圖17C係表示亮度的均勻性(uniformity of luminance)係隨著該第二反射片之該鏡面反射區域的形狀而不同的視圖。
在圖17A中,並未有三角形形狀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的一端點(one end point)。在圖17B及圖17C中,三角形形狀係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的一端點。圖18係表示依據遠離一光源在各實施例之間之亮度的比較圖。
雖然並未圖示,其係假設僅具有一擴散反射區域而無一鏡面反射區域的一第二反射片係為實施例A,如圖17A所示之具有一鏡面反射區域300a並在相對端點之間具有一距離D1約100mm的一第二反射片300係為實施例B,如圖17B所示之具有三角形形狀之一第二反射片300係為實施例C,其每一三角形形狀在相對端點之間具有一距離D2(亦即每一三角形形狀的高度)約為30mm,且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內具有在相對端點之間的一距離D1約100mm,以及如圖17C所示之具有三角形形狀之一第二反射片300係為實施例D,其每一三角形形狀在相對端點之間具有一距離D2(亦即每一三角形形狀的高度)約90mm,且在警面反射區域300a內係在相對端點內具有一距離D1約100mm。
圖18係表示依據遠離一光源在各實施例之間之亮度的比較圖。
請參考圖18,其係可看出,在實施例A並未具有鏡面反射區域,鄰近光源之區域的亮度是高的,且遠離光源之區域的亮度是低的。
其係可看出,在實施例B中具有鏡面反射區域,鄰近光源之區域的亮度是低的,遠離光源之區域的亮度是高的。
其係可看出,在實施例C及實施例D在鏡面反射區域內具有三角形形狀,鄰近光源之區域的亮度及遠離光源之區域的亮度是均勻的。
而且,其係可看出,相較於具有三角形形狀之實施例C之每一三角形形狀具有約30mm之高度而言,具有三角形形狀之實施例D之每一三角形形狀具有約90mm之高度比較高且亮度比較均勻。
第二反射片的鏡面反射區域係可包括鄰近光源模組的一第一區域以及遠離光源模組的一第二區域。其係可看出,在鏡面反射區域之第二區域隨著遠離光源而逐漸地減少之狀況下,亮度是均勻的。
圖19係表示具有孔洞且為三角形形狀之一鏡面反射區域的視圖。
如圖19所示,具有複數個孔洞之一鏡面反射層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且具有三角形形狀之一鏡面反射層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
位在鏡面反射層下之一擴散反射層係可經過形成在第一區域的孔洞而外露。
在圖19中,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的鏡面反射層的孔洞之數量及尺寸,以及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之形狀,係可適當地調整以提供全面的均勻亮度。
圖20A及圖20B係表示具有線條形狀(stripe shapes)之一鏡面反射區域的視圖。
如圖20A及圖20B所示,一鏡面反射層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且具有線條形狀(stripe shapes)之一鏡面反射層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
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的鏡面反射層係具有複數個線條(stripes)。線條係可具有相同寬度或視不同寬度。
在圖20A中,具有相同寬度之複數個線條係設置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第二區域。在圖20B中,具有不同寬度之複數個線條係設置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
如圖20B所示,鄰近光源模組100之一線條的寬度w1係可大於遠離光源模組100之一線條的寬度w3。
依據情況,複數個孔洞係可形成在鏡面反射層,而鏡面反射層係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一區域,而且位在鏡面反射層下之擴散反射層係可經由孔洞而外露。
在圖20A及圖20B中,形成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之第二區域之線條的數量及寬度係可適當地調整以提供全面的均勻亮度。
於此同時,具有鏡面反射區域與擴散反射區域的第二反射片係依據光源模組的排列而可架構成具有不同形狀。
圖21係表示一單側緣型(one edge type)第二反射片的視圖。圖22係表示一雙側緣型(two edge type)第二反射片的視圖。圖23及圖24係表示四側緣型(four edge type)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21係為一單側緣型(one edge type)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如圖21所示,一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一側。一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光源模組100。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遠離光源模組100。
圖22係為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如圖22所示,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相對側。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遠離光源模組。
圖23係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如圖23所示,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四側。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各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遠離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
圖24係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如圖24所示,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四角落。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各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遠離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
而且,本實施例的背光單元係可更進一步包括一光學元件,光學元件係與第二反射片間隔一預定距離。一導風設備(air guide)係可界定在第二反射片與光學元件之間。
圖25係表示具有一光學元件之一背光單元的視圖。圖26係例示該光學元件之一形狀的視圖。
如圖25所示,光學元件600係可設置在第一反射片 200的一開放區域(open area)。光學元件600係可具有多層。一凹凸不平圖案(uneven pattern)620係設置在最上層或其他層。
依據情況,光學元件600係可包括至少一薄片(sheet),係選自下列其一:擴散片(diffusion sheet)、稜鏡片(prism sheet)、增亮片(luminance increasing sheet)及其相類似元件。
擴散片係用於擴散從一光源發射出的光線,稜鏡片係用於將擴散光線導引到一發光區域(light emission area),以及增亮片係用於增加亮度。
光學元件600係提供來擴散經由第一反射片200之開放區域發出射的光線。凹凸不平圖案620係可形成在光學元件600的一上表面,以便增加一擴散效應。
如圖26所示,凹凸不平圖案620係可具有線條形狀,其係沿著光源模組100而排列。
凹凸不平圖案620係可具有形成在光學元件600之表面的若干突出部(protrusion parts)。每一突出部係可具有相互面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在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的一角度係可為一鈍角(obtuse angle)或一銳角(acute angle)。
依據情況,光學元件600係可包括至少一薄片(sheet),其係選自下列其一:擴散片(diffusion sheet)、稜鏡片(prism sheet)、增亮片(luminance increasing sheet)及其相類似元件。
擴散片係用於擴散從一光源發射出的光線,稜鏡片係用於將擴散光線導引到一發光區域(light emission area),以及增亮片係用於增加亮度。
於此同時,第二反射片300之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反射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或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的入射光。
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所有點,相對經過每一點之一法線,當入射在每一點上之光線的入射角係約為55度或以上時,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可大於或小於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舉例來說,顯現出一鏡面反射特性之一反射薄片(reflective sheet)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且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之一反射薄片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
亦即,顯現出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及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擴散反射特性之一反射薄片,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
當入射光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55度或以上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依據情況,當入射光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係約為60度或以上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亦即,當入射光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50~70度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相對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圖27係表示用於解釋光線之一鏡面反射特性與一擴散反射特性的視圖。
如圖27所示,光線係依據反射片之一表面特性而可鏡面地反射或擴散地反射。
擴散反射(diffuse reflection)係可包括高斯反射(Gaussian reflection)、藍伯琴反射(Lambertian reflection)及混合反射。
一般而言,鏡面反射係為當光線入射在反射片之一點上時,在經過該點之法線與入射光之光軸(optical axis)之間的一角度係等於在法線與反射光之一光軸之間的一角度的反射。
高斯反射係為根據在反射片表面之角度及在一法線與反射光之間的一角度的反射光強度,係依據一高斯函數的數值而改變的反射。
藍伯琴反射係為根據在反射片表面之角度及在一法線與反射光之間的一角度的反射光強度,係依據一餘弦(cosine)函數的數值而改變的反射。
混合反射係包括選自下列至少其一:鏡面反射、高斯反射成及藍伯琴反射。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反射片300的表面特性係可調整以控制光線的一反射特性。
圖28係表示在圖1A中在一擴散反射區域反射之光線的分布的視圖。
如圖28所示,當光線入射在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b的一第一點上時,在入射光的一光軸與經過第一點之一法線之簡的一角度θ1,係等於在從第一點反射之光線的一光軸與法線之間的一角度θ1。
當光線入射在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b的一第二點上時,從第二點反射之光線係可被反射成一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或一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
當在入射在第二電上之光線的一光軸與經過第二點的一法線之間的一角度θ係約為55度或以上時,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係可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
依據情況,當在入射在第二電上之光線的一光軸與經過第二點的一法線之間的一角度θ係約為60度或以上時,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係可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
當入射光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50~70度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相對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第二反射片300係架構以使第二反射片300顯現出一光反射特性,以便降低在鄰近光源110的區域與遠離光源110的區域之間的亮度差異。
亦即,鄰近光源11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用於鏡面地反射光線並將光線傳送到亮度為低之背光的一中心區域。遠離光源110之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用於擴散地反射光線以補償低亮度。
因此,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光反射特性,係可適當地調整以提供全面的均勻亮度。
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含一金屬或一金屬氧化物,例如鋁、銀、金或二氧化鈦,以顯現出高反射率。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由不同材質所形成。而且,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
亦即,當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時,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由相同材質所形成。
或者,當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時,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由不同材質所形成。
舉例來說,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包括由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所形成的一第一層以及由二氧化鈦(TiO2)及/或二氧化矽(SiO2)粒子所形成的一第二層。
圖29係表示該第二反射片之一擴散反射區域之架構的剖視圖。
如圖29所示,第二反射片的擴散反射區域係可架構成具有一結構,此結構係為一第二層304係設置在一第一層302上。
第一層302係可由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所形成。第二層304係可由二氧化鈦(TiO2)及/或二氧化矽(SiO2)粒子304a所形成。
第二層304之粒子304a係可具有相同尺寸或不同尺寸。
第二層304之粒子304a係可佔用第一層302之全部區域的20~90%。
而且,粒子304a的尺寸係可約為5~50μm。
一鈍化保護層(passivation layer)係可更進一步形成在第二層304上。
包含在第二反射片之擴散反射區域之第二層304的粒子重量,係可調整以控制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一光反射特性。
圖30係表示該擴散反射區域之一光反射特性的曲線圖。
從圖30係可看出,當入射在擴散反射區域之光線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為57.5度時,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對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當包含在第二反射片之擴散反射區域的二氧化鈦及/或二氧化矽之重量係約佔用擴散反射區域全部尺寸的50%時,基於光線的一入射角,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及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係表示成如表一所示。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擴散反射區域之光反射特性係可由如表一所表示進行控制以架構出擴散反射區域,基於光線的一入射角,以使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或者是基於光線的一入射角,以使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大於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
亦即,當相對於一法線而言入射光之一入射角係約為50~70度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光反射特性,其係為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對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於此同時,第二反射片300之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佔用第二反射片300之全部區域的50~95%。
依據情況,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佔用第二反射片300之全部區域的70~80%。
而且,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的比率係可為1:1到20。
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尺寸比率係已設定,以便降低在鄰近光源110之一區域與遠離光源110之一區域之間的亮度差異。
亦即,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尺寸比率係可適當地調整以提供全面的均勻亮度。
而且,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包括複數個擴散反射區域以顯現不同光反射特性。
圖31A及圖31B係表示具有複數個擴散反射區域以顯現出不同光反射特性之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圖31A係為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且圖31B係為第二反射片的頂視圖。
如圖31A及圖31B所示,背光單元係可包括一光源模組100、一第一反射片200及一第二反射片300,其中,光源模組100具有至少一光源110。
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一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包括一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一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
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用於鏡面地反射入射光線。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用於擴散地反射入射光線。鏡面反射區域300a及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具有約50~99.99%的一光反射率。
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反射入射光成一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及/或一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
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的所有點,相對經過每一點之一法線,當入射在每一點上之光線的入射角係約為55度或以上時,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可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的所有點,相對經過每一點之一法線,當入射在每一點上之光線的入射角係約為60度或以上時,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可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此時,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可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可大於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舉例來說,顯現出一鏡面反射特性之一反射薄片(reflective sheet)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的鏡面反射區域300a,且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之一反射薄片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
亦即,顯現出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及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擴散反射特性之一反射薄片,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
當入射光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55度或以上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依據情況,當入射光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係約為60度或以上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此時,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係大於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
亦即,當入射光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50~70度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擴散反射特性,其係反射成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相對反射成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第二反射片300係架構以使第二反射片300顯現出一光反射特性,以便降低在鄰近光源110的區域與遠離光源110的區域之間的亮度差異。
亦即,鄰近光源11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用於鏡面地反射光線並將光線傳送到亮度為低之背光的一中心區域。遠離光源110之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用於擴散地反射光線以補償低亮度。
因此,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之光反射特性,係可適當地調整以提供全面的均勻亮度。
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含一金屬或一金屬氧化物,例如鋁、銀、金或二氧化鈦,以顯現出高反射率。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由不同材質所形成。而且,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
亦即,當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時,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由相同材質所形成。
或者,當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時,第二反射片300之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由不同材質所形成。
舉例來說,第二反射片300的擴散反射區域300b係可包括由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所形成的一第一層以及由二氧化鈦(TiO2)及/或二氧化矽(SiO2)粒子所形成的一第二層。
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包含相同材質。包含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之材料的粒子重量係可不同於包含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材料的粒子重量。
亦即,包含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之材料的粒子重量係可小於包含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材料的粒子重量。
其係因為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依據不同粒子重量而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
包含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之材料的粒子重量係可佔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全部尺寸之20~90%。
包含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材料的粒子重量係可佔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全部尺寸之20~90%。
而且,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包含相同數量的相同材質。包含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之材料的粒子尺寸係不同於包含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材料的粒子尺寸。
包含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之材料的粒子重量係可約為5~50μm。
包含在第二反射片之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之材料的粒子重量或尺寸,係可被調整以控制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之光反射特性。
於此同時,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之尺寸係可等於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尺寸。
依據情況,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對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尺寸比率係可為1:1到5。
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係可等於或小於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的尺寸。
依據情況,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之尺寸比率係可為1:1到4。
鏡面反射區域300a的尺寸係可等於或小於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的尺寸。
依據情況,鏡面反射區域300a對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尺寸比率係可為1:1到20。
而且,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係可設置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之間。
在鏡面反射區域300a與光源110之間的距離係小於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與光源110之間的距離。
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300b1與光源110之間的距離係小於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2與光源110之間的距離。
圖32A係表示一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之一光反射特性的曲線圖。圖32B係表示一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一光反射特性的曲線圖。
從圖32A係可看出,當入射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之光線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為57.5度時,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對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當包含在第二反射片之第一擴散反射區域的二氧化鈦及/或二氧化矽之重量係約佔用第一擴散反射區域全部尺寸的50%時,基於光線的一入射角,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及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係表示成如表二所示。
從圖32B係可看出,當入射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光線的一入射角相對於一法線而言係約為67.5度時,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對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當包含在第二反射片之第二擴散反射區域的二氧化鈦及/或二氧化矽之重量係約佔用第二擴散反射區域全部尺寸的70%時,基於光線的一入射角,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及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係表示成如表三所示。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擴散反射區域之光反射特性係可由如表二及表三所表示進行控制以架構出擴散反射區域,基於光線的一入射角,以使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大於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或者是基於光線的一入射角,以使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大於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
亦即,當相對於一法線而言入射光之一入射角係約為50~70度時,設置在擴散反射區域300b之反射薄片係可顯現出一光反射特性,其係為反射成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量對反射成高斯分佈之光線的量之比率係為5:5。
擴散反射區域係可分割成二區域以顯現不同光反射特性。依據情況,擴散反射區域係可分割成三到十個區域以顯現不同光反射特性。
基於背光單元之全面尺寸及結構,第二反射片之擴散反射區域係可設計來顯現出最佳光反射特性。
於此同時,基於光源模組的排列,具有鏡面反射區域及擴散反射區域之第二反射片係可架構來具有不同形狀。
圖31A及圖31B係表示一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如圖31A及圖31B所示,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一側。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光源模組100。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遠離光源模組100。
圖33係表示一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圖34及圖35係表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33係為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如圖33所示,各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相對兩側。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遠離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
圖34係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如圖34所示,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四側。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遠離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
圖35係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如圖35所示,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四角落。各鏡面反射區域300a係可鄰近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300b1及300b2係可遠離相對應的光源模組100。
而且,依據本實施例的背光單元係可更進一步包括一光學元件,其係與第二反射片間隔一預定距離。一導風裝置(air guide)係可界定在第二反射片與光學元件之間。
於此同時,第二反射片係可具有複數個圖案。
圖36A及圖36B係表示具有複數個擴散反射區域以顯現出不同光反射特性之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圖36A係為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且圖36B係為第二反射片的頂視圖。
如圖36A及圖36B所示,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一傾斜表面310,其係具有至少一反曲點P0。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具有複數個圖案,其係為若干凹線(concave lines) 312及若干凸線(convex lines)314在一方向沿著傾斜表面而交錯排列。
第二反射片300的凹線312係可從傾斜表面310而呈凹曲型(concavely curved)。第二反射片300的凸線314係可從傾斜表面310而呈凸曲型(convexly curved)。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可與第一反射片200之表面平行之水平表面呈一預定角度。
舉例來說,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至少二傾斜表面310,其係具有知少一反曲點P0。如圖36A及圖36B所示,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具有一第一曲率R1之一第一傾斜表面310a及具有一第二曲率R2之一第二傾斜表面310b。
亦即,第二反射片300之相互鄰近的第一及第二傾斜表面310a及310b之曲率R1及R2係可相互不同。
鄰近光源模組100之第一傾斜表面310a的曲率R1,係可大於鄰近第一傾斜表面310a之第二傾斜表面310b的曲率R2。
第二反射片300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在一方向沿著第一及第二傾斜表面310a及310b而交錯地排列。
具有凹曲型表面之凹線312及具有凸曲型表面之凸線314,係可排列在相同方向,其方向係為光源模組100之光源所排列的方向。
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包括沿著第一傾斜表面310a排列的一第一凹線312a及一第一凸線314a。而且,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包括沿著第二傾斜表面310b排列的一第二凹線312b及一第二凸線314b。
沿著第一傾斜表面310a排列的第一凹線312a及第一 凸線314a係可分別地具有一第一曲率r1及一第二曲率r2。
沿著第二傾斜表面310b排列的一第二凹線312b及一第二凸線314b係可分別地具有一第三曲率r3及一第四曲率r4。
第一曲率r1、第二曲率r2、第三曲率r3及第四曲率r4係可為相同。依據情況,至少其中一曲率係可與其他曲率不同。
舉例來說,沿著第一傾斜表面310a排列的第一凹線312a及第一凸線314a之第一曲率r1及第二曲率r2,係可等於或不同於沿著第二傾斜表面310b排列的一第二凹線312b及一第二凸線314b之第三曲率r3及第四曲率r4。
當第二反射片300之第一傾斜表面310a的曲率R1係大於地二傾斜表面310b之曲率R2時,沿著第一傾斜表面310a排列的第一凹線312a及第一凸線314a之第一曲率r1及第二曲率r2,係可大於沿著第二傾斜表面310b排列的一第二凹線312b及一第二凸線314b之第三曲率r3及第四曲率r4。
其係因為沿著第一傾斜表面310a排列的第一凹線312a及第一凸線314a係將從光源110發射出的光線反射到第二反射片300之中心區域以提供均勻亮度。
圖37係表示在圖36A中凹線(concave lines)及凸線(convex lines)的詳細視圖。
如圖37所示,第二反射片300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沿著第二反射片300之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凹線312係可具有從傾斜表面310凹曲的表面,以便具有第一曲率r1。
亦即,每一凹線312係可具有經過在每一凹線312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一接觸點P2及每一凹線的一峰點(peak point) P3的弧形表面。每一凹線312的寬度W1係相當於垂直於傾斜表面310且經過相對應接觸點P2之二直線之間的距離。
凸線314係可具有從傾斜表面310凸曲的表面,以便具有第二曲率r2。
亦即,每一凸線314係可具有經過在每一凸線314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一接觸點P2及每一凹線的一峰點(peak point) P1的弧形表面。每一凸線314的寬度W2係相當於垂直於傾斜表面310且經過相對應接觸點P2之二直線之間的距離。
凹線與凸線之曲率係可基於一預定方程式所決定。
圖38係表示用於解釋決定在圖36A中凹線或凸線之曲率的視圖。
如圖38所示,每一凹線312的曲率r1係可滿足下列條件:一角度θ係約為0.01~15度,此角度θ係在連接凹線312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接觸點P2之直線及凹線312與傾斜表面310之峰點P3之直線之間。
此角度θ係可定義如方程式1所示。
方程式1
θ=tan-1(h/W)=0.01~15度。
其中,h係代表凹線312的最大深度,其係為在凹線312之峰點P3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最小距離。
W係代表凹線312的寬度,其係在凹線312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接觸點P2與連接凹線312之峰點P3與傾斜表面310之垂直線之間的最小距離。
亦即,方程式1係可由下列數值表示式(numerical expression)所獲得。
在圖38中,假設連接經過凹線312之表面與凹線312之峰點P3之一假想圓400的直線距離係為R。
(R-h)^2+W^2=R^2;
h=R+/-sqrt(R^2-W^2)。
因此,基於R、W及h並依據情況,在連接凹線312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接觸點P2之直線及凹線312與傾斜表面310之峰點P3之直線之間的角度θ係可為tan-1(h/W),其係約0.10~15度。
若是凹線312之形成係具有曲率,此曲率係基於角度θ之下列情況:由於凹線的弧形表面,當光線入射在凹線導致不會產生一明顯黑色區域(apparent black area)時,不會發生陰影效應(shadow effect),因此,其係可能製造顯現出均勻亮度的背光單元。
每一凸線係可具有與凹線的相同情況,以避免一陰影效應的產生。
亦即,若是凹線或凸線係基於角度θ之情況而具有曲率的話,其係可能製造顯現出全面均勻亮度的背光單元。
具有曲率r1的凹線係可用於收集光線,且具有曲率r2的凸線係可用於分散光線。
在本實施例中,如傾斜表面310之曲率、凹線312之曲率、凸線314之曲率,凹線312的寬度及凸線314之寬度,係可依據所製造的第二反射片而微調(finely adjusted),藉此以製造顯現出均勻亮度之一導風型(air guide type)背光單元。
圖39及圖40A到圖40D係表示在凹線與凸線之間曲率關係的視圖。在圖39中,凹線及凸線係具有相同曲率。在圖40A到圖40D中,凹線及凸線係具有不同曲率。
請參考圖39,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沿著第二反射片300之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每一凹線312係可具有從傾斜表面310相下凹曲的表面。每一凹線312係可具有一曲率r1。
亦即,每一凹線312係具有以傾斜表面310經過之一接觸點P2與每一凹線312之一峰點P3的一弧形表面。
每一凹線312之寬度W1係相當於二直接之間的一距離,此二直線係垂直於傾斜表面310並經過相對應的接觸點P2。每一凹線312之最大深度h1係相當於峰點P3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最小距離。
而且,每一凸線314係可具有從傾斜表面310向上凸曲的一表面。每一凸線314係可具有一曲率r2。
亦即,每一凸線314係具有以傾斜表面310經過之一接觸點P2與每一凸線314之一峰點P1的一弧形表面。
每一凸線314之寬度W2係相當於二直接之間的一距離,此二直線係垂直於傾斜表面310並經過相對應的接觸點P2。每一凸線314之最大高度h2係相當於峰點P1與傾斜表面310之間的最小距離。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9所示,凹線312之曲率r1係等於鄰近相對應之凹線312的凸線314的曲率r2。
凹線312之寬度W1係可等於凸線314之寬度W2。
凹線312之最大深度h1係可等於每一凸線314之最大高度h2。
依據情況,凹線312之曲率r1係可不同於鄰近相對應凹線312之凸線314的曲率r2。
圖40A到圖40D係表示不同實施例,其係相互鄰近之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具有不同曲率。
在圖40A中,一凹線312係具有一曲率,此曲率係等於設置在凹線312之一側的一第一凸線314a的曲率,且不同於設置在凹線312另一側的一第二凸線314b的曲率。在圖40B中,一凹線312係具有一曲率,此曲率係不同於設置在凹線312之一側的一第一凸線314a的曲率,且不同於設置在凹線312另一側的一第二凸線314b的曲率。
在圖40C中,一凸線314係具有一曲率,此曲率係等於設置在凸線314之一側的一第一凹線312a的曲率,且不同於設置在凸線314另一側的一第二凹線312b的曲率。在圖40D中,一凸線314係具有一曲率,此曲率係不同於設置在凸線314之一側的一第一凹線312a的曲率,且不同於設置在凸線314另一側的一第二凹線312b的曲率。
如圖40A所示,一第一凸線314a及一第二凸線314b係可設置在一凹線312的相對兩側。第一凸線314a之曲率r2a係可等於鄰近第一凸線314a之凹線312的曲率r1。第一凸線314a之曲率r2a係可不同於第二凸線314b的曲率r2b。
凹線312的寬度W1係可等於第一凸線314a的寬度W2a。凹線312的寬度W1係可不同於第二凸線314b的寬度W2b。
而且,凹線312的最大深度h1係可等於第一凸線314a的最大高度h2a。凹線312的最大深度h1係可不同於第二凸線314b的最大高度h2b。
如圖40B所示,一第一凸線314a及一第二凸線314b係可設置在一凹線312的相對兩側。第一凸線314a的曲率r2a係可不同於鄰近第一凸線314a之凹線312的曲率r1。第一凸線314a的曲率r2a係亦可不同於第二凸線314b的曲率r2b。
凹線312的寬度W1係可不同於第一凸線314a的寬度W2a。凹線312的寬度W1係亦可不同於第二凸線314b的寬度W2b。
而且,凹線312的最大深度h1係可不同於第一凸線314a的最大高度h2a。凹線312的最大深度h1係亦可不同於第二凸線314b的最大高度h2b。
如圖40C所示,一第一凹線312a及一第二凹線312b係可設置在一凸線314的相對兩側。第一凹線312a的曲率r1a係可等於鄰近第一凹線312a之凸線314的曲率r2。第一凹線312a的曲率r1a係可不同於第二凹線312b的曲率r1b。
凸線314的寬度W2係可等於第一凹線312a的寬度W1a。凸線314的寬度W2係可不同於第二凹線312b的寬度W1b。
而且,凸線314的最大高度h2係可等於第一凹線312a的最大深度h1a。凸線314的最大高度h2係可不同於第二凹線312b的最大深度h1b。
如圖40D所示,一第一凹線312a及一第二凹線312b係可設置在一凸線314的相對兩側。第一凹線312a的曲率r1a係可不同於鄰近第一凹線312a之凸線314的曲率r2。第一凹線312a的曲率r1a係亦可不同於第二凹線312b的曲率r1b。
凸線314的寬度W2係可不同於第一凹線312a的寬度W1a。凸線314的寬度W2係亦可不同於第二凹線312b的寬度W1b。
而且,凸線314的最大高度h2係可不同於第一凹線312a的最大深度h1a。凸線314的最大高度h2係亦可不同於第二凹線312b的最大深度h1b。
具有以凹線與凸線交錯地排列之複數個圖案的第二反射片,係基於光源模組之排列而可架構來具有不同形狀。
圖41A及圖41B係表示一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圖42A及圖42B係表示一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41A係為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圖41B係為圖41A的剖視圖。
如圖41A及圖41B所示,一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一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一側。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沿著第二反射片300之一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具有一反曲點。傾斜表面310係包括一第一傾斜表面及由反曲點分割出的一第二傾斜表面。
第一傾斜表面係可鄰近光源模組100。第一傾斜表面係可設置在光源模組100及第二傾斜表面之間。
沿著第一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係可等於沿著第二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依據情況,沿著第一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係可不同於沿著第二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
沿著第一傾斜表面及第二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係可具有相同長度。
圖42A係為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圖42B係為凸42A的剖視圖。
如圖41A及圖41B所示,一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一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一側。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沿著第二反射片300之一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具有一反曲點。傾斜表面310係包括一第一傾斜表面及由反曲點分割出的一第二傾斜表面。
第一傾斜表面係可鄰近光源模組100。第一傾斜表面係可設置在光源模組100及第二傾斜表面之間。
沿著第一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係可等於沿著第二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依據情況,沿著第一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係可不同於沿著第二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之曲率。
沿著第一傾斜表面及第二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係可具有相同長度。
如圖42A及圖42B所示,各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相對兩側。凹線及凸線係可沿著第二反射片300之一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可包括的複數個傾斜表面,其係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各傾斜表面係可相對於相對應的反曲點而對稱地設置。沿著相對應之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具有相同曲率。依據情況,沿著至少一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之曲率,係可不同於沿著其他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之曲率。
沿著相對應之傾斜表面排列的凹線及凸線係可具有相同長度。
圖43係表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如圖43所示,各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四側。凹線及凸線係可沿著第二反射片300之一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形成第二反射片300之傾斜表面以便符合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之相對應側的光源模組100。
亦即,第二反射片300之傾斜表面係可包括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之一第一側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一傾斜表面、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面對第一側之一第二側處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二傾斜表面、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之一第三側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三傾斜表面,以及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面對第三側之一第四側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四傾斜表面。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傾斜表面之每一傾斜表面係可包括二傾斜表面,其係具有一反曲點。
每一傾斜表面的寬度係可從光源模組之一相對應傾斜表面到第二反射片之中心區域而逐漸地減少。沿著鄰近光源模組100之一相對應傾斜表面之一區域的每一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的長度,係可大於沿著遠離光源模組100之一相對應傾斜表面之一區域的每一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的長度。
沿著相對應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係可具有相同曲率。依據情況,沿著至少一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的曲率係可不同於沿著其他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的曲率。
圖44係表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平面圖。
如圖44所示,各光源模組100係可設置在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300的四角落。凹線312及凸線314係可沿著第二反射片300之一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形成第二反射片300之傾斜表面以便符合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之相對應側的光源模組100。
亦即,第二反射片300之傾斜表面係可包括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之一第一角落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一傾斜表面、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面對第一角落之一第二角落處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二傾斜表面、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之一第三角落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三傾斜表面,以及設置在第二反射片300面對第三角落之一第四角落並相對應一光源模組100的一第四傾斜表面。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傾斜表面之每一傾斜表面係可包括二傾斜表面,其係具有一反曲點。
每一傾斜表面的寬度係可從光源模組之一相對應傾斜表面到第二反射片之中心區域而逐漸地增加與減少。沿著鄰近光源模組100之一相對應傾斜表面之一區域的每一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的長度,係可從鄰近光源模組100之一相對應傾斜表面之一區域到遠離光源模組100之一相對應傾斜表面之一區域而逐漸地增加及減少。
沿著相對應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係可具有相同曲率。依據情況,沿著至少一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的曲率係可不同於沿著其他傾斜表面排列之凹線及凸線的曲率。
第二反射片之凹線及凸線係基於光源模組的位置而可隨著傾斜表面的形狀而有所不同。依據情況,第二反射片的凹線及凸線係可隨著第二反射片之傾斜表面的表面形狀而有所不同。
圖45A到圖45C係表示該第二反射片之傾斜表面的視圖。在圖45A中,傾斜表面係為平坦的。在圖45B及圖45C中,各傾斜表面是弧形的。
如圖45A所示,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可為平坦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係沿著平坦的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如圖45B所示,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可為凹曲型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係沿著凹曲型的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如圖45C所示,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可為凸曲型的。凹線312及凸線314係沿著凸曲型的傾斜表面310而交錯地排列。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架構來以使傾斜表面至少一部位(portion)的傾斜的一角度增加及減少。或者是,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架構來以使傾斜表面至少一部位(portion)的傾斜的一角度增加、保持均勻及減少。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310係可為選自以下至少其一:一凹型表面、一凸型表面及一平坦表面。
於此同時,第二反射片300之傾斜表面310的尺寸係可隨著第一反射片的位置而不同。
圖46係表示用於解釋在該第一反射片及該第二反射片之間一位置關係的視圖。
如圖46所示,一光源模組100係設置在第一反射片200及第二反射片300之間。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具有一曲率R1之一第一傾斜表面以及具有一曲率R2之一第二傾斜表面,相互鄰近的傾斜表面之間係具有一反曲點P0。
第一傾斜表面係可鄰近光源模組100。第一傾斜表面係可設置在光源模組100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
第一傾斜表面係可位在經過反曲點P0並垂直傾斜表面之一線與光源模組100之端點(end point)之間內。第一反射片200係可設置來以便與第二反射片300的第一傾斜表面重疊。
亦即,第一反射片200的長度係可被調整以便一垂直線L1經過第一反射片200的一端點,且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係位在距離D1內。
因此,具有均勻亮度的光線係被反射,且背光單元的光發射區域係被最大化。
凹線及凸線係可沿著具有曲率R1之第一傾斜表面及具有曲率R2之第二傾斜表面而交錯地排列。
第二反射片300的傾斜表面係可包括第一及第二傾斜表面。第一傾斜表面係可鄰近光源模組100。第一傾斜表面與第二傾斜表面係可相互接觸地交錯地排列。
第一傾斜表面的曲率R1係可大於第二傾斜表面的曲率R2。第一傾斜表面係可與第一反射片200重疊。
依據情況,第一傾斜表面及第二傾斜表面係可相互間隔一預定距離。平行於第一反射片之一平坦表面係可設置在第一傾斜表面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
圖47係表示該第二反射片另一實施例的視圖。
如圖47所示,第二反射片300係可包括具有一曲率R1之一第一傾斜表面及具有一曲率R2之一第二傾斜表面。第一傾斜表面與第二傾斜表面係可相互間隔一預定距離。
平行於第一反射片之一水平表面係可設置在第一傾斜表面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
水平表面之寬度係可為在第一傾斜表面的一端點EP1與第二傾斜表面之一端點EP2之間的一距離D2。
具有曲率R1之第一傾斜表面的寬度係可為在光源模組100與第一傾斜表面之端點EP1之間的一距離D1。具有曲率R2之第二傾斜表面的寬度係可為在第二傾斜表面之一端點EP2與另一端點之間的一距離D3。
水平表面的寬度D1係可小於具有曲率R1之第一傾斜表面的寬度D2及具有曲率R2之第二傾斜表面的寬度D3。具有曲率R1之第一傾斜表面的寬度D2係可大於水平表面的寬度D1,並小於具有曲率R2之第二傾斜表面的寬度D3。
依據情況,平行於第一反射片之表面的水平表面係可在光源模組100與第一傾斜表面或在第二傾斜表面之一部份(portion)之間,也在第一傾斜表面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
凹線及凸線係可沿著具有曲率R1之第一傾斜表面與具有曲率R2之第二傾斜表面而交錯地排列。
於此同時,依據本實施例的背光單元係可更進一步包括一光學元件,係與第二反射片相互間隔一預定距離。一導風裝置係界定在第二反射片與光學元件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的一光發射表面係可朝向不同方向。
亦即,光源模組係可為一直接發射型,其係為光發射表面係朝向在光學元件與第二反射片之間的導風裝置,或係可為一間接發射型,其係為光發射表面係朝向下列任一元件: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及一覆蓋板(cover plate)。
從間接型光源模組發射出的光線係可選自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及一覆蓋板(cover plate),且被反射的光線係可導向到背光單元的導風裝置。
間接型光源模組係用於降低熱點效應(hot spot phenomenon)。
而且,複數個補強肋(reinforced ribs)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的一下表面。
圖48係表示形成在該第二反射片之一下表面的若干補強肋(reinforced ribs)的視圖。在圖48中,複數個補強肋(reinforced ribs)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的一下表面。
由於具有一弧形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片係可隨著外部環境情況而變形,因此補強肋350係可設置來避免第二反射片的變形。
補強肋350係可設置在面對第二反射片之傾斜表面的一後表面(rear surface)以及在面對第二反射片之一側表面的一後表面。
用以支撐光學元件的若干支撐柱(support pins)係可形成在第二反射片的一下表面。
圖49係表示形成在該第二反射片之一上表面的若干支撐柱(support pins)的視圖。如圖49所示,用以支撐光學元件的若干支撐柱(support pins)係可形成在第二反射片300的一下表面。
其係因為光學元件係與第二反射片300相互間隔,以將一導風裝置界定在其間,因而光學元件的一中心區域係可下垂(sag)。
支撐柱360係可架構來以便其下表面與第二反射片300接觸的尺寸係大於其上表面的尺寸。
於此同時,用以驅動光學模組的各電路裝置(circuit devices)係可設置在第二反射片之傾斜表面下。
一空間(space)係界定在第二反射片之各傾斜表面之間。因此,將各電路裝置設置在空間中係能有效的空間利用。
圖50係表示本發明具有一背光單元的一顯示模組。
如圖50所示,顯示模組20係可包括一顯示面板800及一背光單元700。
顯示面板800係可包括一彩色濾光基板810及一薄膜電晶體(TFT)基板820,其係在其間設置一均勻晶胞間隙(cell gap)而相互面對接合。一液晶層(圖未示)係可設置在二基板810及820之間。
一上偏光板830及一下偏光板840係可分別地設置在顯示面板800之上及之下。更特別地是,上偏光板830係可設置在彩色濾光基板810之一上表面,及下偏光板840係可設置在薄膜電晶體基板820之一下表面。
雖然圖未示,用以產生驅動顯示面板800所需的驅動訊號(drive signals)的閘極驅動器(gate drivers)及資料驅動器(data drivers),係可設置在顯示面板800的一側表面。
圖51及圖52係表示本發明一顯示設備之一實施例的視圖。
請參考圖51,顯示設備1係可包括顯示模組20、罩蓋顯示模組20的一前蓋(front cover) 30與一後蓋(back cover) 35、設置在後蓋35的一驅動單元55以及圍住驅動單元55的一驅動單元蓋40。
前蓋30係可包括一透明前板(圖未示)以確保傳送光線。前蓋30係用於保護與其間隔一預定距離的顯示模組20,並傳送從顯示模組20發射出的光線,以便允許一影像(image)顯示在顯示模組20上以從外部觀看。
後蓋35係可與前蓋30偶合,以便投射顯示模組20。
驅動單元55係可固定到背蓋35的一表面。
驅動單元55係可包括一驅動控制器55a、一主機板55b及一電源供應器55c。
驅動控制器55a係可為一時序控制器(timing controller)。驅動控制器55a係用於調整顯示模組20之每一驅動集成電路(IC)的一操作時序(operation timing)。主機板55b係可用於將V-sync、H-sync及R、G、B解析訊號傳送到時序控制器。電源供應器55c係提供電力給顯示模組20。
驅動單元55係可設置在後蓋35,並由驅動單元蓋40所圍住。
後蓋35具有複數個孔洞,而顯示模組20係可穿經孔洞一連接到驅動單元55。而且,係可提供支撐顯示設備1的一座台(stand) 60。
另一方面,如圖52所示,驅動單元55的驅動控制器55a係可設置在後蓋35,而主機板55b及電源供應器55c係可設置在座台60。
驅動單元蓋40係可架構來僅圍住設置在後蓋35的驅動單元55。
在本實施例中,主機板55b及電源供應器55c係分開設置。或者是,主機板55b及電源供應器55c係可合併在一起,但並不以此為限。
如同上述可明顯地看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形成用於導風的反射片以具有鏡面反射區域及擴散反射區域。因此,背光單元係輕型化、以低成本製造並提供均勻亮度。
因此,係可達到改善背光單元的經濟效益及可靠度。
雖然本發明以相關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解釋,但是這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應說明的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思想能夠構造出很多其他類似實施例,這些均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中。
1...顯示設備
20...顯示模組
30...前蓋
35...後蓋
40...驅動單元蓋
55...驅動單元
55a...驅動控制器
55b...主機板
55c...電源供應器
60...座台
100...光源模組
110...光源
200...第一反射片
300...第二反射片
300a...鏡面反射區域
300b...擴散反射區域
300b1...第一擴散反射區域
300b2...第二擴散反射區域
302...第一層
304...第二層
304a...二氧化鈦及/或二氧化矽粒子
310...傾斜表面
301a...第一傾斜表面
310b...第二傾斜表面
312...凹線
312a...第一凹線
312b...第二凹線
314...凸線
314a...第一凸線
314b...第二凸線
350...補強肋
360...支撐柱
400...假想圓
600...光學元件
620...凹凸不平圖案
700...背光單元
800...顯示面板
810...彩色濾光基板
820...薄膜電晶體基板
830...上偏光板
840...下偏光板
D1...距離
D2...距離
D3...距離
EP1...端點
EP2...端點
h1...最大深度
h1a...最大深度
h1b...最大深度
h2...最大高度
h2a...最大高度
h2b...最大高度
P0...反曲點
P1...峰點
P2...接觸點
P3...峰點
R...直線距離
R1...第一曲率
r1...第一曲率
r1a...曲率
r1b...曲率
R2...第二曲率
r2...第二曲率
r2a...曲率
r2b...曲率
r3...第三曲率
r4...第四曲率
t1...厚度
t11...厚度
t12...厚度
t2...厚度
t22...厚度
W1...寬度
W1a...寬度
W1b...寬度
w1...寬度
W2...寬度
W2a...寬度
W2b...寬度
w3...寬度
θ...角度
θ1...角度
圖1A及圖1B係表示本發明背光單元的視圖。
圖2A及圖2B係表示第一反射片與第二反射片之一鏡面反射區域重疊的視圖。
圖3A至圖3C係表示包括有一傾斜表面及一平坦表面的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4A至圖4C係表示包括有複數個傾斜表面的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一第一實施例中一單一層結構之一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
圖6A至圖6D係表示具有一鏡面反射區域之一第二反射片的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其尺寸係隨著該鏡面反射區域遠離一發光模組而減少。
圖7A及圖7C係表示具有一鏡面反射區域之一第二反射片的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其尺寸係隨著該鏡面反射區域遠離一發光模組而不同。
圖8係表示本發明一第二實施例中一單一層結構之一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
圖9A至圖9D係表示圖8中一重疊區域之不同形狀的剖視圖。
圖10A至圖10C係表示圖8中形成在該重疊區域之一鏡面反射區域之不同形狀的平面圖。
圖11係表示圖8中形成在該重疊區域知該鏡面反射區域的孔洞之剖視圖。
圖12A及圖12B係表示圖8中形成在該重疊區域知該鏡面反射區域的孔洞之平面圖。
圖13係表示一雙層結構之一第二反射片的剖視圖。
圖14A及圖14B係表示在圖13中一鏡面反射區域之厚度的剖視圖。
圖15A及圖15B係表示形成在該鏡面反射區域之孔洞的平面圖。
圖16A至圖16C係表示該鏡面反射區域之一第二區域的不同形狀的平面圖。
圖17A至圖17C係表示亮度的均勻性(uniformity of luminance)係隨著該第二反射片之該鏡面反射區域的形狀而不同的視圖。
圖18係表示依據遠離一光源在各實施例之間之亮度的比較圖。
圖19係表示具有孔洞且為三角形形狀之一鏡面反射區域的視圖。
圖20A及圖20B係表示具有線條形狀(stripe shapes)之一鏡面反射區域的視圖。
圖21係表示一單側緣型(one edge type)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22係表示一雙側緣型(two edge type)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23及圖24係表示四側緣型(four edge type)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25係表示具有一光學元件之一背光單元的視圖。
圖26係例示該光學元件之一形狀的視圖。
圖27係表示用於解釋光線之一鏡面反射特性與一擴散反射特性的視圖。
圖28係表示在圖1A中在一擴散反射區域反射之光線的分布的視圖。
圖29係表示該第二反射片之一擴散反射區域之架構的剖視圖。
圖30係表示該擴散反射區域之一光反射特性的曲線圖。
圖31A及圖31B係表示具有複數個擴散反射區域以顯現出不同光反射特性之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32A係表示一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之一光反射特性的曲線圖。
圖32B係表示一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一光反射特性的曲線圖。
圖33係表示一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34及圖35係表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36A及圖36B係表示具有複數個擴散反射區域以顯現出不同光反射特性之一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37係表示在圖36A中凹線(concave lines)及凸線(convex lines)的詳細視圖。
圖38係表示用於解釋決定在圖36A中凹線或凸線之曲率的視圖。
圖39及圖40A到圖40D係表示在凹線與凸線之間曲率關係的視圖。
圖41A及圖41B係表示一單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42A及圖42B係表示一雙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43及圖44係表示四側緣型第二反射片的視圖。
圖45A到圖45C係表示該第二反射片之傾斜表面的視圖。
圖46係表示用於解釋在該第一反射片及該第二反射片之間一位置關係的視圖。
圖47係表示該第二反射片另一實施例的視圖。
圖48係表示形成在該第二反射片之一下表面的若干補強肋(reinforced ribs)的視圖。
圖49係表示形成在該第二反射片之一上表面的若干支撐柱(support pins)的視圖。
圖50係表示本發明具有一背光單元的一顯示模組。
圖51及圖52係表示本發明一顯示設備之一實施例的視圖。
100...光源模組
200...第一反射片
300...第二反射片
300a...鏡面反射區域
300b...擴散反射區域

Claims (34)

  1. 一種背光單元,包含:一第一反射片;一第二反射片;至少一光源,設置在該第一反射片與該第二反射片之間;以及一光學元件,係與該第二反射片相互間隔一預定距離,且在該第二反射片與該光學元件之間並未設置導光板;其中,該第二反射片包括一鏡面反射區域及一擴散反射區域,且該鏡面反射區域佔用該第二反射片之一全部區域的5%~5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包括至少一平坦表面,該第二反射片的該平坦表面係與該第一反射片平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包括至少二傾斜表面,各該傾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相互鄰近的二傾斜表面係具有不同曲率的反曲點。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擴散反射區域係反射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或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中至少一的入射光,且相對於經過該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法線,入射在該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光線的入射角,係為55度或以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 元,其中,該擴散反射區域係包括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該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係反射藍伯琴分佈(Lambertian distribution)或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中至少一的入射光,相對於經過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法線,入射在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光線的入射角,係為55度或以上,以及相對於經過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法線,入射在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每一點的光線的入射角,係為60度或以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係包括一傾斜表面,該傾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及一圖案,該圖案係為若干凹線(concave lines)及若干凸線(convex lines)沿著該傾斜表面交錯設置而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之該鏡面反射區域的尺寸比率係隨著該鏡面反射區域遠離該光源而減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該第二反射片鄰近該光源的該鏡面反射區域具有一尺寸,該尺寸係小於該第二反射片遠離該光源之該擴散反射區域的一尺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的鏡面反射區域係佔用該第二反射片之一全部區域的20%~3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之該鏡面反射區域對該擴散 反射區域之尺寸比率為1:1到2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係架構成具有一單一層,其係包括該鏡面反射區域及該擴散反射區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係架構成具有一雙層,其係包含一擴散反射層及形成在該擴散反射層上的一鏡面反射層,以使該擴散反射層部分地外露。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係架構來使反射高斯分佈之光線的數量大於反射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數量,且該第二擴散區域係架構來使反射藍伯琴分佈之光線的數量大於反射高斯分佈之光線的數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對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的尺寸比率為1:1到5。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該鏡面反射區域對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的尺寸比率為1:1到20。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一擴散反射區域係位在該鏡面反射區域與該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每一第一及第二擴散反射區域係包括由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所形成的一第一層以及由二氧化鈦(TiO2)或二氧化矽(SiO2)粒子中至少一所形成的一第二層,其中 該第二層形成於該第一層之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等凹線(concave lines)係從該傾斜表面呈凹曲形(concavely curved),且該第二反射片的該等凸線(convex lines)係從該傾斜表面呈凸曲形(convexly curved)。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每一凹線具有一曲率(curvature)以滿足在一直線(straight line)及該傾斜角度之間的一角度,該直線係連接在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之間的一接觸點及在該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之間的一峰點(peak point),該角度係為0.01到15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相鄰的該等凹線與該等凸線係具有不同曲率。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等凸線包括一第一凸線及一第二凸線,其設置在該等凹線其中之一的相對端,該第一凸線的一曲率係等於或不同於鄰近該第一凸線之一凹線的一曲率,且不同於該第二凸線的一曲率,以及該等凹線包括一第一凹線及一第二凹線,其設置在該等凸線其中之一的相對端,該第一凹線的一曲率係等於或不同於鄰近該第一凹線之一凸線的一曲率,且不同於該第二凹線的一曲率。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等凹線及該等凸線在遠離該光源的一區域及鄰近該光源的一區域係具有相同的長度。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單 一層包括一鏡面反射層及設置在相同平面的一擴散反射層,該鏡面反射層及該擴散反射層係具有相同厚度。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單一層包括一鏡面反射層及設置在相同平面的一擴散反射層,該鏡面反射層與該擴散反射層係相互地部分重疊以形成一重疊區域,該晶面反射層部分與該擴散反射片重疊的一厚度,係小於該鏡面反射層未與該擴散反射層重疊的一厚度。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形成在該擴散反射層上的該鏡面反射層係具有複數個孔洞,該等孔洞係使該擴散反射層部份地外露。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形成在該鏡面反射層的該等孔洞的數量,係隨著遠離光源而增加。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鏡面反射層係包括鄰近該光源的一第一區域及遠離該光源的一第二區域,該第二區域的尺寸係小於該第一區域的尺寸。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角度係由一方程式所定義,該方程式為θ=tan-1(h/w)=0.01到15度;其中,h係代表每一凹線的最大深度(每一凹線之峰點與傾斜表面之間的一最小距離),w係代表每一凹線的一寬度(在該接觸點與一垂直線之間的一最小距離,該接觸點係在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之間,該垂直線係連接每一凹線與該傾斜表面的該峰點)。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重疊區域係架構來以便該鏡面反射層係形成在該擴散反射層上,且該鏡面反射層具有至少一孔洞,該孔洞係供該擴散反射層穿經而部份地外露。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鏡面反射層與該擴散反射層重疊的一厚度,係隨著該鏡面反射層遠離該光源而減少。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該第二區域具有一平面形狀(planar shape),係包括選自以下至少其一:一半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多邊形(polygonal shape)。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鏡面反射層的該第二區域係從該鏡面反射層延伸5mm到200mm。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背光單元,其中,該鏡面反射層之該第二區域的一厚度,係隨著該第二區域遠離該光源而減少,或者是保持均勻並隨著該第二區域遠離該光源而減少。
  34. 一種顯示設備,包括。一顯示面板;以及一背光單元,將光線發射到該顯示面板;其中,該背光單元係為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其中之一。
TW100120225A 2011-04-04 2011-06-09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TWI5690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30630A KR101827971B1 (ko) 2011-04-04 2011-04-04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110041496A KR101880130B1 (ko) 2011-05-02 2011-05-02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110054007A KR101824035B1 (ko) 2011-06-03 2011-06-03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1518A TW201241518A (en) 2012-10-16
TWI569069B true TWI569069B (zh) 2017-02-01

Family

ID=44512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0225A TWI569069B (zh) 2011-04-04 2011-06-09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96807B2 (zh)
EP (1) EP2508942B1 (zh)
JP (1) JP5964015B2 (zh)
CN (1) CN102734696B (zh)
TW (1) TWI5690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6225B2 (ja) * 2010-12-06 2014-02-05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808213B2 (ja) * 2011-09-29 2015-11-1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941031B1 (ko) * 2011-11-16 2019-04-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KR101943446B1 (ko) * 2011-12-20 2019-01-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조명 시스템
CN102661529B (zh) * 2012-04-05 2014-06-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TW201409099A (zh) * 2012-08-28 2014-03-01 Wintek Corp 導光板及平面照明裝置
US20140085867A1 (en) * 2012-09-26 2014-03-2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Reflector,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hereof
KR102015334B1 (ko) * 2012-11-13 2019-08-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993183B1 (ko) * 2012-11-27 2019-10-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3017036B (zh) * 2012-12-11 2015-12-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006353A (zh) * 2013-02-22 2014-08-27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片、光源模块与显示装置
TWI485479B (zh) * 2013-03-15 2015-05-21 Au Optronics Corp 具拼接反射面之背光模組
CN104633527B (zh) * 2013-11-08 2017-02-01 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KR20150065437A (ko) * 2013-12-05 2015-06-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반사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690041B2 (en) * 2013-12-17 2017-06-27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Air cavity LED backlight unit
KR102243856B1 (ko) * 2014-04-07 2021-04-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204127788U (zh) * 2014-09-30 2015-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349827A (zh) * 2015-11-12 2018-07-31 雅苒国际集团 改进的基于尿素的混合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78165B (zh) * 2015-11-27 2018-02-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KR101742603B1 (ko) * 2016-04-19 2017-06-01 (주)네오빛 Led가 채용된 lcd용 백라이트 유닛
DE102016207342A1 (de) * 2016-04-29 2017-11-0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von Gestaltabweichungen einer Oberfläche, Oberflächenbewertungs-System und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CN109510925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
CN109510922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
CN109166463B (zh) * 2018-11-01 2020-09-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835263A (zh) * 2020-06-08 2021-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6137A (en) * 1985-05-20 1987-11-10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Head switching signal producing circuit with compensation of a phase error due to the positioning of a rotary drum head and a rotational phase detector
JP2004288498A (ja) * 2003-03-24 2004-10-14 Advanced Display Inc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20060203512A1 (en) * 2005-03-10 2006-09-14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TWI283312B (en) * 2003-07-30 2007-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lan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10225395A (ja) * 2009-03-23 2010-10-07 Frascoop Corp Led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05000A1 (de) * 1985-02-22 1986-09-04 Sharp Kk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US5440197A (en) * 1993-10-05 1995-08-08 Tir Technologies, Inc. Backlighting apparatus for uniformly illuminating a display panel
JP3235773B2 (ja) 1996-03-11 2001-12-0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JP3360785B2 (ja) 1996-07-29 2002-12-2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JPH10177806A (ja) 1996-12-18 1998-06-30 Enplas Corp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JP2003043459A (ja) 2001-07-30 2003-02-13 Kyocera Corp 反射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79116A (ja) 2002-11-29 2004-06-24 Alps Electric Co Ltd 背面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305735B2 (ja) 2003-05-27 2009-07-29 Fd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705470B2 (ja) * 2003-06-16 2011-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5216693A (ja) * 2004-01-30 2005-08-11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
KR101122001B1 (ko) 2004-12-31 2012-03-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674850B1 (ko) 2005-05-02 2007-01-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백라이트 장치
TWI313380B (en) 2005-08-31 2009-08-1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Reflector having high light diffusion
KR20070034751A (ko) 2005-09-26 2007-03-2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70086207A1 (en) * 2006-01-13 2007-04-19 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Display systems including light enhancing structures with arrays of elongate features
KR20090082708A (ko) 2008-01-28 2009-07-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9187904A (ja) * 2008-02-08 2009-08-2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源ユニッ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6137A (en) * 1985-05-20 1987-11-10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Head switching signal producing circuit with compensation of a phase error due to the positioning of a rotary drum head and a rotational phase detector
JP2004288498A (ja) * 2003-03-24 2004-10-14 Advanced Display Inc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I283312B (en) * 2003-07-30 2007-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lan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20060203512A1 (en) * 2005-03-10 2006-09-14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JP2010225395A (ja) * 2009-03-23 2010-10-07 Frascoop Corp Led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50293A1 (en) 2012-10-04
EP2508942B1 (en) 2020-09-09
TW201241518A (en) 2012-10-16
CN102734696B (zh) 2016-09-07
CN102734696A (zh) 2012-10-17
US8596807B2 (en) 2013-12-03
EP2508942A1 (en) 2012-10-10
JP5964015B2 (ja) 2016-08-03
JP2012221941A (ja) 2012-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9069B (zh)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TWI465808B (zh)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TWI546593B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TWI582351B (zh) 光源單元及使用該光源單元的照明系統
JP6061513B2 (ja) 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システム
US9557031B2 (en) Illumination unit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KR2013005371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JP5273768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
KR10188013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652531B (zh) 發光系統
US20140204609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backlight assembly
TWI540363B (zh) 背光單元及使用該背光單元的顯示器
KR10182403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82404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850436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KR10182797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85485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3006393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