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7484B - 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光學膜、掩模及光學膜的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光學膜、掩模及光學膜的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57484B TWI557484B TW102103541A TW102103541A TWI557484B TW I557484 B TWI557484 B TW I557484B TW 102103541 A TW102103541 A TW 102103541A TW 102103541 A TW102103541 A TW 102103541A TW I557484 B TWI557484 B TW I55748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lignment
- polarized light
- film
- region
- mask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using polarisation techniqu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光學膜、掩模及光學膜的製造裝置。本發明關於一種液晶配向劑及液晶配向膜的形成方法。
已知的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具有形成有配向方向彼此互異的兩個配向區域的配向膜(例如專利文獻1)。在光學膜的製造方法中,沿膜的寬度方向,經過彼此相異的透過區域向配向膜照射偏振方向不同的偏光,從而製造出形成有兩種配向區域的光學膜。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1/0217638號說明書
然而,通過上述製造方法形成有配向膜的膜在輸送過程中會產生蜿蜒等。因此,將不同偏振方向的偏光向配向膜的同一區域照射時,配向膜的一部分區域會照射不到偏光。從而造成了難以在配向膜上無縫地對準配向區域的問題。
在本發明的第一方式中提供一種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光學膜具有配向膜,該配向膜上交替排列有被配向為第一配向方向的多個第一配向區域和被配向為與第一配向方向相交的第二配向方向的多個第二配向區域,製造方法包括:第一配向步驟:通過第一掩模區域向配向膜照射第一偏光從而形成多個第一配向區域,在第一掩模區域中沿排列方向交替排列有使第一偏光透過的多個第一透過區域和將第一偏光遮擋的多個第一遮光區域;
以及第二配向步驟:向多個第二配向區域及在排列方向上與第二配向區域相連續的第一配向區域的至少一部分照射偏振方向與第一偏光相異的第二偏光從而形成多個第二配向區域。
在本發明的第二方式中提供一種光學膜,由上述的光學膜的製造方法製造,第一配向區域及相鄰的全部第二配向區域相接觸。
在本發明的第三方式中提供一種掩模,包括:第一掩模區域,沿排列方向交替排列有使第一偏光透過的多個第一透過區域和將第一偏光遮擋的多個第一遮光區域;以及第二掩模區域,形成有使具有與第一偏光的偏振方向相異的偏振方向的第二偏光透過的第二透過區域;第二透過區域在排列方向上從第一透過區域的一部分至少延伸到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的一部分,並在與排列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在不與多個第一透過區域和多個第一遮光區域相重疊的位置。
在本發明的第四方式中提供一種光學膜的製造裝置,包括:上述掩模;輸送部,用於在掩模的一側沿著與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輸送配向膜;第一偏光輸出部,用於經第一透過區域向配向膜照射第一偏光;以及第二偏光輸出部,用於經第二透過區域向配向膜照射第二偏光。
另外,上述發明的概要並未列舉出本發明的全部必要特徵,所述特徵組的子組合也有可能構成發明。
10‧‧‧光學膜製造裝置
12‧‧‧輥
14‧‧‧配向膜塗佈部
16‧‧‧配向膜乾燥部
18‧‧‧曝光部
20‧‧‧液晶膜塗佈部
22‧‧‧液晶膜配向部
24‧‧‧液晶膜硬化部
26‧‧‧分離膜供給部
28‧‧‧輥
32‧‧‧上游側從動輥
34‧‧‧偏光光源
38‧‧‧掩模
40‧‧‧掩模保持部
42‧‧‧下游側從動輥
44‧‧‧上游側張力輥
46‧‧‧下游側張力輥
50‧‧‧第一偏光輸出部
52‧‧‧第二偏光輸出部
56‧‧‧掩模基材
58‧‧‧遮光層
62‧‧‧第一透過區域
66‧‧‧第二透過區域
82‧‧‧第一掩模區域
84‧‧‧第二掩模區域
90‧‧‧膜
92‧‧‧分離膜
100‧‧‧光學膜
102‧‧‧樹脂基材
104‧‧‧第一偏光調變部
106‧‧‧第二偏光調變部
110‧‧‧箭頭
112‧‧‧箭頭
114‧‧‧箭頭
116‧‧‧箭頭
120‧‧‧配向膜
122‧‧‧液晶膜
124‧‧‧第一配向區域
126‧‧‧第二配向區域
128‧‧‧第一液晶區域
130‧‧‧第二液晶區域
138‧‧‧掩模
150‧‧‧立體圖像顯示裝置
152‧‧‧光源
154‧‧‧圖像輸出部
158‧‧‧光學功能膜
164‧‧‧偏光板
166‧‧‧保持基板
168‧‧‧圖像生成部
170‧‧‧保持基板
174‧‧‧偏光板
178‧‧‧右眼用圖像生成部
180‧‧‧左眼用圖像生成部
182‧‧‧第一掩模區域
184‧‧‧第二掩模區域
190‧‧‧偏光眼鏡
192‧‧‧右眼用鏡片
194‧‧‧左眼用鏡片
238‧‧‧掩模
282‧‧‧第一掩模區域
338‧‧‧掩模
366‧‧‧第二透過區域
384‧‧‧第二掩模區域
438‧‧‧掩模
482‧‧‧第一掩模區域
484‧‧‧第二掩模區域
938‧‧‧掩模
962‧‧‧第一透過區域
966‧‧‧第二透過區域
982‧‧‧第一掩模區域
984‧‧‧第二掩模區域
圖1係本實施方式所述光學膜100的整體平面圖。
圖2係沿圖1的II-II綫的縱截面圖。
圖3係立體圖像顯示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圖4係本實施方式所述光學膜製造裝置10的整體結構圖。
圖5係曝光部的整體斜視圖。
圖6係掩模38的平面圖。
圖7係沿圖6的VII-VII綫的掩模38的縱截面圖。
圖8係另一掩模138的平面圖。
圖9係另一掩模238的平面圖。
圖10係另一掩模338的平面圖。
圖11係另一掩模438的平面圖。
圖12係比較例用的掩模938的平面圖。
圖13係在配向膜120上除了第一配向區域124和第二配向區域126以外形成有第一及第二未曝光區域的比較例1的照片。
圖14係配向膜120上幾乎沒有形成未曝光區域的比較例2的照片。
圖15係實施例8的光學膜100的照片。
圖16係表示實施例1~19的配向狀態的綜合判定結果的圖。
以下通過發明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以下實施方式並非對申請專利範圍所涉及的發明進行限定。並且,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特徵組合也並非全部為本發明的必要特徵。
圖1為本實施方式所述光學膜100的整體平面圖。光學膜100根據本實施方式所述光學膜的製造方法製造而成。光學膜100設置於立體圖像顯示裝置的圖像生成部的圖像輸出側,用於輸出右眼用圖像及左眼用圖像。
光學膜100被形成為一邊為數厘米至數米的的長方形狀。如圖1所示,光學膜100具有:樹脂基材102、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和第二偏光調變部106。
樹脂基材102是將後述的樹脂製長條狀膜切割成一定長度而形成的。樹脂基材102使光透過。樹脂基材102的厚度的一例為50μm~100μm。樹脂基材102支撐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樹脂基材102可以由環烯烴系的膜製成。作為環烯烴系膜可以使用環烯烴聚合物(=COP)、更佳優選為作為環烯烴聚合物的共聚物的環烯烴共聚物(=COC)。作為COP膜可以例舉出日本Zeon公司製的ZEONOR膜ZF14。另外,樹脂基材102可以由含有三醋酸纖維素(=TAC)的材料製成。TAC膜可以例舉出富士膠片公司製的FUJITACT80SZ及TD80UL等。另外,當使用環烯烴系膜時,從脆弱性的角度考慮,最好使用高韌性型的膜。
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在平面視圖中形成為相同的形狀。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是沿樹脂基材102的長邊方向延伸的長方形。此處所說的樹脂基材102的長邊方向在光學膜100被用於立體圖像顯示時成為水平方向。因此,樹脂基材102的短邊方向在
光學膜100被用於立體圖像顯示時成為鉛直方向。第一偏光調變部104與第二偏光調變部106在彼此有一邊相接觸的狀態下沿鉛直方向交替配置。另外,第一偏光調變部104與第二偏光調變部106還可以沿水平方向交替配置。
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用於對透過的偏光的偏振狀態進行調變。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具有例如1/4波長板的相位差功能。另外,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也可以具有1/2波長板的相位差功能。第一偏光調變部104例如具有與記載在圖1中的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右端的箭頭110相平行的光學軸。據此,例如當具有從箭頭110旋轉45°後的偏振方向的直綫偏光輸入時,第一偏光調變部104便將該偏光調變成具有如相鄰箭頭112所示右旋偏振方向的圓偏光並進行輸出。第二偏光調變部106例如具有與第一偏光調變部104的光學軸相垂直的光學軸,該光學軸與記載在圖1中的第二偏光調變部106右端的箭頭114相平行。據此,例如當具有從箭頭110旋轉45°後的偏振方向的直綫偏光輸入時,第二偏光調變部106便將該偏光調變成具有如相鄰箭頭116所示左旋偏振方向的圓偏光並進行輸出。另外,光學軸的一例是相位超前軸或相位落後軸。
結果是,即便具有相同偏振方向的直綫偏光輸入到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由第二偏光調變部106輸出的偏光的偏振方向與由第一偏光調變部104輸出的偏光的偏振方向也並不相同。例如,由第二偏光調變部106輸出的偏光的偏振方向是朝著由第一偏光調變部104輸出的偏光的偏振方向反向旋轉的圓偏光。
圖2為沿圖1的II-II綫的縱截面圖。如圖2所示,各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具有配向膜120和液晶膜122。
配向膜120形成於樹脂基材102的面上。配向膜120可以適用於公知的光配向性化合物。光配向性化合物是當被紫外綫等直綫偏光進行照射時,分子沿該直綫偏光的偏振方向規則配向的材料。進一步地,光配向性化合物具有使在自己之上形成的液晶膜122的分子沿著自己的配向進行排列的功能。作為光配向性化合物的舉例,可以舉出光分解型、光二量化型、光異性化型等化合物。配向膜120具有多個第一配向區域124和多個第二配向區域126。多個第一配向區域124和多個第二配向區域126沿排列方向交
替排列。此處所說的排列方向與鉛直方向相平行。第一配向區域124與相鄰的全部第二配向區域126相互接觸。第一配向區域124構成第一偏光調變部104的一部分。第一配向區域124沿著與第一偏光調變部104的光學軸相應的方向配向。第二配向區域126構成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一部分。第二配向區域126沿與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即沿著與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光學軸相應的方向配向。
液晶膜122形成於配向膜120上。液晶膜122可以由能够通過紫外綫或加熱等方式進行硬化的液晶聚合物構成。液晶膜122具有第一液晶區域128和第二液晶區域130。第一液晶區域128構成第一偏光調變部104的一部分。第一液晶區域128形成於第一配向區域124上。第一液晶區域128的分子沿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而配向。第二液晶區域130構成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一部分。第二液晶區域130形成於第二配向區域126上。第二液晶區域130的分子沿第二配向區域126的配向而配向。
圖3為立體圖像顯示裝置的分解斜視圖。如圖3的箭頭所示,將輸出圖像的方向設置為立體圖像顯示裝置的前方,作為用戶所在的方向。如圖3所示,立體圖像顯示裝置150包括:光源152、圖像輸出部154、光學膜100和光學功能膜158。
光源152在面內以大致均勻的强度照射白色的無偏光。從用戶看來,光源152被配置於立體圖像顯示裝置150的最後方。光源152中可以適用由擴散板與冷陰極管(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組合而成的光源、或者由棱鏡片與發光二極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組成而成的光源、含有有機電致發光(EL:Electro-Luminescence)的面光源等。
圖像輸出部154設置於光源152的前方。圖像輸出部154根據來自於光源152的光而輸出圖像。圖像輸出部154包括:偏光板164、保持基板166、圖像生成部168、保持基板170和偏光板174。
偏光板164配置於光源152與保持基板166之間。構成偏光板164的材料的一例為含有聚乙烯醇(PVA:Polyvinyl alcohol)的樹脂。偏光板164具有從水平方向傾斜45°後的透過軸和與透過軸相垂直的吸收軸。據此,在從光源152輸出並入射到偏光板164的無偏光中,使振動方向與偏光板164的透過軸相平行的成分透過,同時將與吸收軸相平行的成分吸收並阻擋。
因此,從偏光板164輸出的光成為以偏光板164的透過軸為偏振方向的直綫偏光。
保持基板166配置於偏光板164與圖像生成部168之間。保持基板166可以適用於透明玻璃板。另外,除玻璃板以外,保持基板166也可以適用於使用包含透明樹脂和玻璃布的透明複合材料的透明複合片材。據此能够實現立體圖像顯示裝置150的輕量化和柔軟性。在保持基板166的後面通過黏合劑保持偏光板164。
圖像生成部168被配置並保持在保持基板166與保持基板170之間。圖像生成部168具有用於生成圖像的多個像素(=pixel)。多個像素沿鉛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以一定的間距進行二維排列。像素是指進行圖像處理時的單位,用於輸出色調及色階的顏色信息。各個像素具有三個亞像素(=sub pixel)。各個亞像素具有形成於液晶部和液晶部前後面的透明電極。透明電極用於向液晶部施加電壓。印加有電壓的亞像素的液晶部使直綫偏光的偏振方向旋轉90°。各像素中包含的三個亞像素分別具有紅色彩色濾光片、綠色彩色濾光片和藍色彩色濾光片。通過施加給亞像素的透明電極的電壓進行控制,可以加强或减弱從亞像素輸出的紅色、綠色、藍色的光,從而形成圖像。
如圖3中的“R”及“L”所示,圖像生成部168具有用於生成右眼用圖像的右眼用圖像生成部178和用於生成左眼用圖像的左眼用圖像生成部180。右眼用圖像生成部178及左眼用圖像生成部180被形成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矩形。右眼用圖像生成部178及左眼用圖像生成部180沿鉛直方向交替配置。
保持基板170被配置於圖像生成部168與偏光板174之間。保持基板166及保持基板170夾持圖像生成部168。保持基板170由與保持基板166相同的材料構成。在保持基板170的前面通過黏合劑保持偏光板174。
偏光板174被置於保持基板170與光學膜100之間。偏光板174通過黏合劑被黏合在與保持基板170保持圖像生成部168的一側的相對側。偏光板174由含有PVA(聚乙烯醇)的樹脂構成。偏光板174的厚度最好較薄。偏光板174的厚度例如為100μm~200μm。偏光板174具有透過軸和與透過軸相垂直的吸收軸。偏光板174的透過軸與偏光板164的透過軸相垂
直。據此,由圖像生成部168處理後的偏振方向旋轉90°的直綫偏光透過偏光板174成為圖像光,從而形成圖像。另一方面,由圖像生成部168處理後的偏振方向未旋轉的直綫偏光被偏光板174遮擋。據此,圖像輸出部154輸出由偏振方向與偏光板174的透過軸相平行的偏光構成的圖像光。
光學膜100通過黏合劑被黏合於圖像輸出部154的偏光板174的前方。為了抑制光學膜100的尺寸變化,光學膜100的厚度最好比較薄。例如,光學膜100的厚度較佳為50μm~200μm。
光學膜100的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設置於樹脂基材102的後面上。第一偏光調變部104與圖像生成部168的右眼用圖像生成部178的形狀大致相同。第一偏光調變部104設置於右眼用圖像生成部178的前方。據此,由從右眼用圖像生成部178輸出並透過偏光板174的直綫偏光構成的右眼用圖像光入射到第一偏光調變部104。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將入射的右眼用圖像光調變成右旋圓偏光後進行輸出。第二偏光調變部106與圖像生成部168的左眼用圖像生成部180的形狀大致相同。第二偏光調變部106設置於左眼用圖像生成部180的前方。據此,由從左眼用圖像生成部180輸出並透過偏光板174的直綫偏光構成的左眼用圖像光入射到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第二偏光調變部106將入射的左眼用圖像光調變成左旋圓偏光後進行輸出。因此,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將構成右眼用圖像及左眼用圖像的相同偏振方向的直綫偏光變換成為偏振方向彼此相異的圓偏光後進行輸出。
光學功能膜158設置於光學膜100的前面。光學功能膜158的一例為用於减輕或抑制來自於外部照明等的輸出光反射的减反射膜或防反射膜。據此,光學功能膜158將較少混入外部光的圖像提供給用戶。光學功能膜158的另一例為用於抑制眩光的防眩膜、防止表面損傷的硬質塗層膜等。另外也可以省略光學功能膜158。
用戶在觀看立體圖像時所使用的偏光眼鏡190具有右眼用鏡片192和左眼用鏡片194。右眼用鏡片192只允許右旋圓偏光透過。左眼用鏡片194只允許左旋圓偏光透過。據此,用戶的右眼只能識別出從第一偏光調變部104輸出的右眼用圖像,用戶的左眼只能識別出從第二偏光調變部106輸出的左眼用圖像。從而使用戶能够觀看到立體圖像。
圖4為本實施方式所述光學膜製造裝置10的整體結構圖。將圖4中的箭頭所示的上下作為光學膜製造裝置10的上下方向。另外,上游及下游是在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另外,輸送方向是與膜90的長度方向相同的方向,與排列方向及寬度方向相垂直。
如圖4所示,光學膜製造裝置10包括:送出輥12、配向膜塗布部14、配向膜乾燥部16、曝光部18、液晶膜塗布部20、液晶膜配向部22、液晶膜硬化部24、分離膜供給部26、卷取輥28。
送出輥12設置於膜90的輸送路徑的最上游側。供給用的膜90卷在送出輥12的外周上。送出輥12被可旋轉地支撐。從而使送出輥12保持能够將膜90送出。送出輥12可以為通過電動機等驅動機構而旋轉的結構,也可以為隨著卷取輥28的旋轉而從動的結構。或者,也可以在輸送路徑的途中設置用於驅動膜90的機構。
配向膜塗布部14設置於曝光部18的上游側,並作為送出輥12的下游側。配向膜塗布部14設置於被輸送的膜90的輸送路徑的上方。配向膜塗布部14用於向膜90的上面供給並塗布作為曝光材料的一例的液狀的配向膜120。
配向膜乾燥部16設置於配向膜塗布部14的下游側。配向膜乾燥部16通過加熱、光照或送風等使經過內部的膜90上塗布的配向膜120乾燥。
曝光部18設置於配向膜乾燥部16的下游側。曝光部18具有:上游側從動輥32、偏光光源34、掩模38、掩模保持部40、下游側從動輥42、一對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曝光部18經掩模38向膜90上塗布的配向膜120照射由偏光光源34輸出的偏光。據此,曝光部18將配向膜120配向,從而形成圖案。由偏光光源34輸出的偏光的一例為波長為280nm~340nm的紫外綫。
液晶膜塗布部20設置於曝光部18的下游側。液晶膜塗布部20設置於膜90的輸送路徑的上方。液晶膜塗布部20用於往膜90上形成的配向膜120上供給並塗布液晶膜122。
液晶膜配向部22設置於液晶膜塗布部20的下游側。液晶膜配向部22用於通過加熱、光照或送風等將經過內部的配向膜120上形成的液晶膜122在沿配向膜120的配向方向上配向的同時進行乾燥。
液晶膜硬化部24設置於液晶膜配向部22的下游側。液晶膜硬化部24用於通過照射紫外綫而使液晶膜122硬化。從而將沿配向膜120的配向方向配向的液晶膜122的分子的配向固定。
分離膜供給部26設置於液晶膜硬化部24與卷取輥28之間。分離膜供給部26向膜90的液晶膜122上供給分離膜92並使其貼合。分離膜92使被卷取的膜90之間易於分離。另外也可以省略分離膜供給部26。
卷取輥28為輸送部的一例。卷取輥28設置於輸送路徑的最下游側,作為液晶膜硬化部24的下游側。卷取輥28被可旋轉驅動地支持。卷取輥28對形成有配向膜120及液晶膜122並進行構圖後的膜90進行卷取。據此,卷取輥28將形成有配向膜120及液晶膜122的膜90沿輸送方向進行輸送。
圖5為曝光部18的整體斜視圖。如圖5所示,上游側從動輥32設置於上游側張力輥44的上游側,作為配向膜乾燥部16的下游側。上游側從動輥32設置於膜90的輸送路徑的上方。上游側從動輥32隨著在下方被輸送的膜90而旋轉。另外,上游側從動輥32將輸送中的膜90朝下方按壓。
偏光光源34設置於膜90的輸送路徑的上方。偏光光源34具有:第一偏光輸出部50、第二偏光輸出部52。第一偏光輸出部50及第二偏光輸出部52設置於上游側張力輥44與下游側張力輥46之間。第二偏光輸出部52設置於第一偏光輸出部50的下游側。第一偏光輸出部50朝下游且下方輸出第一偏光。第一偏光具有與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相應的偏振方向。第一偏光從上下方向朝上游側傾斜45°後入射到膜90。第二偏光輸出部52朝上游且下方輸出第二偏光。第二偏光具有與第二配向區域126的配向相應的偏振方向。第二偏光從上下方向朝下游側傾斜45°後入射到膜90。據此,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即使在被膜90和周邊設備等反射的情形下,返回到膜90上塗布的配向膜120的概率仍然很低。從而能够抑制被反射的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照射到膜90上不希望的地方。由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的照度與由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的第二偏光的照度相等。此處所說的照度是指輸出的偏光的每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內的能量,單位為mW/cm2。當輸出的偏光為紫外綫時,照度則成為UV照度。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照度的一例為78mW/cm2。
由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的第二偏光的偏振方向與由第一偏光輸
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另外,由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的第二偏光的偏振方向與由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的偏振方向也可以以任意角度相交。最好在第一偏光輸出部50與第二偏光輸出部52之間設置沿鉛直方向延伸到掩模38的遮光壁。據此,由該遮光壁遮擋相互的偏光。此時,遮光壁最好為用於抑制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反射的黑色。
掩模38使從偏光光源34輸出的偏光的一部分透過,而將剩餘部分遮擋。從而將膜90曝光成所定的圖案。掩模38設置於偏光光源34與膜90之間。作為一例,掩模38可以設置於膜90的數百μm的上方。掩模38具有掩模基材56和遮光層58。在遮光層58上形成有作為第一透過區域62功能的開口和作為第二透過區域66功能的開口。
掩模保持部40以能够相對於膜90沿與輸送方向相垂直的寬度方向相對移動的方式被保持。掩模保持部40用於保持掩模38。從而使掩模38能够通過電動機或致動器(Actuator)等與掩模保持部40共同移動。
下游側從動輥42設置於下游側張力輥46的下游側。下游側從動輥42設置於膜90的輸送路徑的上方。下游側從動輥42隨著在下方輸送的膜90而旋轉。另外,下游側從動輥42將輸送中的膜90朝下方按壓。
上游側張力輥44設置於上游側從動輥32的下游側,作為偏光光源34及掩模38的上游側。下游側張力輥46設置於下游側從動輥42的上游側,作為偏光光源34及掩模38的下游側。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被可旋轉地支撐。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可以為能够通過驅動電動機等進行自轉的結構,也可以為能够通過卷取輥28等的驅動力而從動的結構。
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設置於輸送路徑下方。據此使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與膜90的面中未形成有膜90的配向膜120的面的下面相接觸並按壓。如上所述,膜90通過上游側從動輥32及下游側從動輥42被朝下方按壓。因此,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為被朝下方按壓的膜90賦予了沿輸送方向的張力。
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被設置為將掩模38夾在中間。上游側張力輥44被設置為比第一透過區域62的上游側端部更靠近上游側,
下游側張力輥46被設置為比第二透過區域66的下游側端部更靠近下游側。從而减少了由第一偏光輸出部50及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的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在透過膜90後被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反射而對膜90造成的曝光。上游側張力輥44與下游側張力輥46之間的距離可以比普通液晶顯示裝置上設置的數cm以上的光學膜100的長邊方向的長度更短。從而能够為上游側張力輥44與下游側張力輥46之間的膜90賦予沿輸送方向充分的張力。
圖6為掩模38的平面圖。圖7為沿圖6所示掩模38的VII-VII綫的縱截面圖。圖6的透過區域內顯示的箭頭是透過透過區域後的偏光的偏振方向的一例。在圖6及圖7中,輸送方向是指膜90的輸送方向,寬度方向是指與輸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如圖6及圖7所示,掩模38的掩模基材56被形成為矩形的板狀。掩模基材56由石英玻璃等材料構成。掩模基材56沿膜90的輸送方向上的長度的一例為約300mm。另外,掩模基材56的長度能够相應於膜90的寬度而適當改變。遮光層58形成於掩模基材56的下面。遮光層58由鉻等能够擋光的材料構成。如上所述,在遮光層58上形成有作為多個第一透過區域62及第二透過區域66功能的開口。形成有多個第一透過區域62的區域為第一掩模區域82。形成有第二透過區域66的區域為第二掩模區域84。第二掩模區域84被設置為比第一掩模區域82更靠近沿輸送方向的下游側。
第一透過區域62設置於第一偏光輸出部50與膜90之間。第一透過區域62至少使第一偏光透過。從而使從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透過第一透過區域62後對形成於膜90上的配向膜120進行曝光。多個第一透過區域62沿寬度方向排列。第一透過區域62沿輸送方向上的長度的一例為40mm。第一透過區域62沿寬度方向上的長度的一例為0.2mm。第一透過區域62與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62之間的間距的一例為0.2mm。第一透過區域62與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62之間是對第一偏光進行遮光的多個第一遮光區域的一例。也就是說,在第一掩模區域82中,第一透過區域62與第一遮光區域沿著作為排列方向一例的寬度方向交替排列。
第二透過區域66至少使第二偏光透過。第二透過區域66設置於第二偏光輸出部52與膜90之間。從而使從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的第二偏
光透過第二透過區域66後照射形成於膜90上的配向膜120。
第二透過區域66被形成為沿寬度方向延伸。在寬度方向上,第二透過區域66的一端到達多個第一透過區域62中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第二透過區域66的另一端延伸到多個第一透過區域62中另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外側,即比另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更延伸到掩模基材56的側面附近。也就是說,第二透過區域66沿寬度方向的長度比從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到另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長度更長。第二透過區域66沿寬度方向上的長度的一例為290mm。因此,第二透過區域66被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與第一透過區域62相重合的位置處。從而使透過第二透過區域66的第二偏光不僅對沒有被透過第一透過區域62的第一偏光曝光的區域進行曝光,而且也對被第一偏光進行了曝光的區域進行曝光。結果是,沒有被透過第一透過區域62的第一偏光曝光的區域被透過第二透過區域66的第二偏光進行無縫地曝光。
第二透過區域66的上游側的端部被設置為比第一透過區域62的下游側的端部更靠近下游側。也就是說,第二透過區域66被形成在沿輸送方向上不與第一透過區域62及第一遮光區域相重合的位置處。第二透過區域66沿輸送方向的長度比第一透過區域62沿輸送方向上的長度更短。第二透過區域66沿輸送方向的長度例如為13mm~43mm。據此,即便第一偏光的照度與第二偏光的照度相等,照射到配向膜120的第二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也比第一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更小。從而使第二偏光較少地打亂此前配向的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方向,因此能够得到與設計相符的第一配向區域124及第二配向區域126。此處所說的曝光量是指各單位面積區域在照射時間內的照度積分值,單位為mJ/cm2。另外,曝光量的式子如下。
曝光量[mJ/cm2]=照度[mW/cm2]×照射時間[sec]
另外,第一透過區域62可以由僅能透過第一偏光的偏光板構成。另外,第二透過區域66可以由僅能透過第二偏光的偏光板構成。據此,第二透過區域66在抑制第一偏光透過的同時,還能由第一透過區域62抑制第二偏光的透過。此時,偏光光源34也可以輸出非偏光。
以下對光學膜100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準備好卷在送出輥
12的長條狀的膜90。此處,膜90的全長的一例為約1000m。膜90的寬度的一例為約1m。然後,將膜90的一端固定於卷取輥28上。在此狀態下,將膜90配置為通過上游側張力輥44及下游側張力輥46的上面。
然後,卷取輥28開始進行旋轉驅動。結果是成為將膜90從送出輥12送出,從而將膜90沿輸送方向輸送的輸送步驟。膜90的輸送速度的一例為2m/分~10m/分。
被送出的膜90通過配向膜塗布部14的下方。據此,由配向膜塗布部14在膜90的上面橫跨寬度方向的幾乎全域內塗布配向膜120。在膜90的輸送中連續執行配向膜120的塗布。從而除了兩端的一部分以外,在膜90的上面沿輸送方向的全長均連續塗布有配向膜120。
輸送塗布有配向膜120的膜90,使其通過配向膜乾燥部16的內部。從而乾燥塗布於膜90上面的配向膜120。此後,膜90通過上游側從動輥32的下方及上游側張力輥44的上面。
使膜90上塗布有配向膜120的區域通過第一透過區域62的下方從而成為第一配向步驟。在第一配向步驟中,在持續進行輸送步驟的狀態下,第一偏光經第一掩模區域82照射配向膜120,從而形成多個第一配向區域124。具體地,由從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並透過掩模38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第一偏光對在膜90的通過第一透過區域62下方的區域上形成的配向膜120進行曝光。此處,膜90在由卷取輥28連續地以一定速度進行持續輸送的同時進行曝光。因此,通過第一透過區域62下方的配向膜120沿輸送方向連續地被從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進行曝光。據此,通過第一透過區域62下方的區域處的配向膜120被曝光成與第一透過區域62寬度相同且沿輸送方向延伸的帶狀。據此,使膜90比曝光部18的偏光光源34的照射區域沿輸送方向的長度更長且無接縫地被進行曝光。另外,由於該區域的配向膜120被從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進行曝光,因此,該區域的配向膜120相應於曝光的第一偏光進行配向。
此後,輸送塗布有配向膜120的區域的膜90,使其通過第二透過區域66的下方,從而成為第二配向步驟。在第二配向步驟中,在持續執行輸送步驟的狀態下,第二偏光經第二掩模區域84照射到配向膜120,從而形成多個第二配向區域126。具體地,從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並透過掩
模38的第二透過區域66的第二偏光對膜90的在通過第二透過區域66的下方的區域上形成的配向膜120進行照射。由於對膜90進行持續輸送,因此該區域的配向膜120也被第二偏光照射成與第二透過區域66的寬度相同且沿輸送方向延伸的帶狀。
此處,第二透過區域66沿寬度方向從在寬度方向的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位於紙面左側的邊的外側延伸到另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位於紙面右側的邊。據此,第二偏光從比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到另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整個寬度上照射配向膜120。因此,第二偏光不僅對未被第一偏光曝光的區域進行照射,而還對已由第一偏光曝光的區域進行照射。據此,在由第一偏光配向的第一配向區域124與相鄰的第一配向區域124之間,不存在未被第二偏光照射的區域。
第二透過區域66沿輸送方向上的長度比第一透過區域62沿輸送方向的長度更短。因此,在膜90的每單位面積上照射的第二偏光的曝光量比在每單位面積上照射的第一偏光的曝光量更少。據此,由第一偏光配向的分子難以由第二偏光改變配向方向。因此,在被第二偏光照射的區域中的沒有照射第一偏光的區域的配向膜120對應於被照射的第二偏光進行配向。此處,從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的第二偏光的偏振方向與從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據此,由第一偏光配向的區域的配向方向與由第二偏光配向的區域的配向方向相互垂直。其結果是,在配向膜120上形成了兩個包含對應於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不同配向的區域交替排列的圖案。
此處,膜90被上游側從動輥32及下游側從動輥42向下方按壓。據此,在上游側張力輥44與下游側張力輥46之間為膜90賦予沿輸送方向的張力。另外,由於上游側張力輥44被形成為圓柱狀,因此使膜90在沿寬度方向的移動較小。
此後,使配向膜120被曝光後的膜90通過下游側從動輥42的下方被送達到液晶膜塗布部20的下方。據此,將液晶膜122塗布於配向膜120的上面。由於液晶膜122被連續地塗布於輸送中的膜90的配向膜120的上面,因此,液晶膜122被塗布於膜90沿輸送方向的整個長度上。此後,對塗布有液晶膜122的膜90進行輸送使其通過液晶膜配向部22。然後,由液
晶膜配向部22對液晶膜122進行加熱,使液晶膜122的分子沿著形成在下面的配向膜120的配向進行配向,並同時進行乾燥。
然後,使塗布的液晶膜122被配向後的膜90通過液晶膜硬化部24。然後,向液晶膜122照射紫外綫,使液晶膜122在被配向後的狀態進行硬化。其結果是,液晶膜122的分子對應於通過第一透過區域62下方的區域處的配向膜120以及通過第二透過區域66下方的區域處的配向膜120分別進行配向。如圖1及圖2所示,沿膜90的寬度方向上交替形成由配向膜120及液晶膜122形成的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然後,將分離膜92供給到液晶膜122的上面並進行貼合。然後,由卷取輥28對上面貼有分離膜92的膜90進行卷取。
此後,在由卷取輥28輸送膜90的同時對膜90持續曝光,直到卷在送出輥12上的膜90的供給結束。然後,當卷在送出輥12上的膜90被全部供給完時,結束光學膜100的製造工序。另外,可以在結束後的膜90的後端連接下一張新的膜90的前端,從而連續地對膜90進行曝光。最後,將膜90切割成規定的長度,成為圖1及圖2所示的光學膜100後則最終完成。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中,第二透過區域66被形成在寬度方向上與各第一透過區域62相重疊。據此,即使在例如形成有配向膜120的膜90發生蜿蜒或捲曲的情形下,也能在第一配向區域124之間無縫地形成第二配向區域126,從而使第一配向區域124及第二配向區域126與配向膜120對準。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過區域66沿輸送方向的長度比第一透過區域62沿輸送方向上的長度更短。據此,即使由第一偏光輸出部50輸出的第一偏光的照度與由第二偏光輸出部52輸出的第二偏光的照度相同,照射到配向膜120的第二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也會比第一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少。因此,能够抑制由第一偏光配向的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被第二偏光打亂。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對塗布有配向膜120的膜90進行輸送的同時由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進行曝光。從而能够與光學膜100的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長度相比,縮短掩模38沿輸送方向的長度。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過區域66被設置為比第一透過區域62
更靠近下游側。據此,由於能够將第一配向區域124形成於未被配向的配向膜120上,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偏光的能量。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過區域62的寬度比第一配向區域124的寬度短。據此,即使透過第一透過區域62的第一偏光發生展寬,也能够抑制第一偏光對第一配向區域124以外區域的配向。
圖8為另一掩模138的平面圖。通過圖8所示的掩模138,分別構成第一掩模區域182和第二掩模區域184。據此,即使第一掩模區域182或第二掩模區域184的任一方發生破損,只需更換或修理其破損區域即可,因此能够降低掩模138的維持費。另外,當要改變第一配向區域124及第二配向區域126的圖案時,只需要更換第一掩模區域182就能改變第一配向區域124及第二配向區域126的圖案。
圖9為另一掩模238的平面圖。圖9所示的掩模238僅具有第一掩模區域282而省略了第二掩模區域。因此,第二偏光不經過掩模238而直接照射膜90。此時,將第二偏光的照度設置為小於第一偏光的照度。第二偏光的照度的一例為不會打亂已配向的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的程度。
圖10為另一掩模338的平面圖。通過圖10所示的掩模338將第二掩模區域384的第二透過區域366分割成多個。在寬度方向上,各第二透過區域366從第一透過區域62的端部的一部分延伸到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端部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在寬度方向上,各第二透過區域366以第一透過區域62之間的遮光層58中心,延伸到與該遮光層58鄰接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端部的一部分。另外,在寬度方向上,各第二透過區域366在跨越第一透過區域62的一邊的同時,也跨越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一邊。據此,在寬度方向上,各個第二透過區域366的兩端部均與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端部相重疊。因此,第二偏光不僅對形成有第二配向區域126的區域進行照射,而且還對與第二配向區域126相連續的第一配向區域124的一部分進行照射。換言之,第二偏光跨越第一配向區域124與第二配向區域126的交界,對第二配向區域126及兩側的第一配向區域124的端部的一部分構成的連續區域進行照射。其結果是,即使膜90在輸送中蜿蜒,也能由透過第二透過區域366的第二偏光對未被第一偏光曝光的區域進行無縫地曝光。
圖11為另一掩模438的平面圖。通過圖11所示的掩模438,使第二掩模區域484在輸送方向上被設置於比第一掩模區域482更靠近上游側。據此,由於使第一偏光在第二偏光之後進行照射,因此通過將第一偏光的照度增强到能够改變由第二偏光配向後的配向的程度,便能够提高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狀態。
也可以對上述各實施方式所述結構的形狀、數值、個數等進行適當地變更。另外也可以將多個實施方式進行組合。例如,可以適當改變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照度及曝光量。另外,第一配向區域124的配向方向與第二配向區域126的配向方向也可以不垂直,相交也行。進一步地,也可以適當變更第一透過區域62及第二透過區域66、366的形狀、面積、配置、個數。例如,在圖6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方式中,第二透過區域66可以被形成為至少從在排列方向上位於紙面左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作為內側邊的右邊開始延伸到位於紙面右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作為內側邊的左邊。據此,第二偏光至少橫跨從排列方向上的作為紙面左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內側的邊的右邊開始直到作為紙面右端的第一透過區域62的內側的邊的左邊為止的整個寬度上照射配向膜120。
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膜90的輸送與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曝光同時進行,但分別執行輸送和曝光的間斷式曝光也是可以的。例如,可以以比掩模的第一透過區域62及第二透過區域66、366沿輸送方向上的長度更短的距離對膜90進行多次反覆地交替輸送和停止,在停止時,由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通過掩模對配向膜120執行斷斷續續地曝光。另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長條狀的膜90製造了光學膜100,但也可以使用與光學膜100同樣長度的膜一張一張地製造光學膜100。
除圖9所示實施方式以外,雖然使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照度相同,但也可以使第一偏光與第二偏光的照度不同。此時,可以根據第一透過區域62及第二透過區域66、366的面積和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照度調整照射到配向膜120上的第一偏光的曝光量和第二偏光的曝光量。或者,也可以使第一透過區域62與第二透過區域66、366的開口長度相等,根據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照度調整照射到配向膜120上的第一偏光的曝光量和第二偏光的曝光量。
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第一透過區域62沿寬度方向上的長度與第一透過區域62和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62之間的間距設為相同,但也可以不同。例如,考慮到透過第一透過區域62的第一偏光會發生展寬,因此最好使第一透過區域62沿排列方向上的長度比第一配向區域124沿排列方向上的長度更短。此時,第一透過區域62沿寬度方向上的長度比第一透過區域62和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62之間的間距更短。
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第一透過區域與第二透過區域配置在沿輸送方向的不同位置處,但也可以形成在相同的位置處。換言之,第一透過區域與第二透過區域也可以在輸送方向相連續。此時,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相分離地進行照射。
以下對用於證明上述實施方式的效果的實驗進行說明。首先對在該實驗中用於製造與實施方式相比較的比較例的光學膜的比較例用掩模進行說明。圖12為比較例用的掩模938的平面圖。如圖12所示,掩模938具有形成有第一透過區域962的第一掩模區域982和形成有第二透過區域966的第二掩模區域984。第一掩模區域982與實施方式的第一掩模區域82相同。第二掩模區域984具有多個第二透過區域966。第二透過區域966與第一透過區域962的形狀相同。在寬度方向上,第二透過區域966設置於第一透過區域962與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962之間。即將第二透過區域966沿輸送方向延伸的一邊設置在第一透過區域962沿輸送方向延伸的一邊的延長綫上。使用比較例用的掩模938製成兩個比較例1及比較例2的光學膜。實施例的光學膜100使用圖6及圖7所示的掩模38製成。
在比較例1、2及實施例中,配向膜120由光配向性樹脂形成,乾燥後的厚度為10nm~50nm。在比較例1、2及實施例中,液晶膜122由紫外綫硬化型向列(Nematic)液晶形成,乾燥後的厚度為1.0μm~1.2μm。在比較例1、2及實施例中,第一偏光及第二偏光的照度均為78mW/cm2。在實施例中照射的每單位面積的第一曝光量為27.8mJ/cm2,每單位面積的第二曝光量為9.3mJ/cm2。實施例的第二曝光量,是通過將作為第二透過區域66沿輸送方向長度的開口長度設為13.8mm而調整的。第一曝光量是照射到配向膜120的第一偏光的照度在照射時間內的積分值。第二曝光量是照射到配向膜120的第二偏光的照度在照射時間內的積分值。
在這些比較例及實施例中拍攝了照片。照片是用光學顯微鏡以100倍的倍率對將比較例及實施例夾在直綫偏光板與圓偏光板之間的標本進行拍攝而得到的。
圖13是在配向膜120上除了第一配向區域124和第二配向區域126以外還形成有第一及第二未曝光區域的比較例1的照片。形成未曝光區域的原因例如是掩模938在相對於掩模938的面垂直的鉛直方向周圍的旋轉引起了第一透過區域962及第二透過區域966從輸送方向發生了傾斜,以及膜90在輸送途中發生了蜿蜒等。圖14是在配向膜120上幾乎沒有形成未曝光區域的比較例2的照片。圖15是後述實施例8的光學膜100的照片。
從圖13所示照片可以看出,當通過比較用的掩模938進行曝光時有可能會形成未曝光區域。另外,如圖14所示,通過比較用的掩模938沒有形成未曝光區域的可能性為約95%以下。另一方面,從圖15所示照片及製造方法可以看出,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幾乎100%概率不會形成未曝光區域,從而無縫地形成第一配向區域124及第二配向區域126。進一步地,將圖14與圖15比較後可以看出,在比較例2中的第一配向區域與第二配向區域的交界處比較粗糙,而在實施例中的第一配向區域124與第二配向區域126的交界為大致的直綫。
然後查看比較例及實施例的液晶配向度。表1是比較例及實施例的配向度的計算結果的表。液晶的配向度是根據一定面積的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配向角數據計算配向角分布的標準偏差後得到的值。顯示出配向度的值越小,液晶的配向性,即液晶分子沿配向方向的配向就越好。尤其是如果配向度為1°以下,則能够觀看到立體圖像,如果配向度為0.5°以下,則幾乎沒有串擾,從而能够觀看到清晰的立體圖像。對於一定面積中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配向角,使用王子計測機器株式會社製造的KOBRA-CCD進行以下的測定。首先,將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光學膜切割成約40mm×約40mm的正方形狀作為樣本。然後將樣本載置於KOBRA-CCD的標本臺上。在範圍設定畫面中設定測定範圍,以便僅對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之一的區域進行測定。然後,使用590nm的測定用波長對設定的測定範圍的配向角進行測定。根據測定後得到的測定範圍的配向角數據算出配向角分布的標準偏差。將該
配向角分布的標準偏差作為液晶的配向度。另外,關於比較例1,也記載了圖13所示的未曝光區域的配向度。在表1中,將製造各實施例的工序中的第一及第二曝光量進行組合並記載。
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在比較例1中,第一及第二未曝光區域的配向度極差。據此,可以看到在比較例1中引起了右眼用圖像與左眼用圖像的串擾。另一方面,在實施例1~實施例19的任一中,均未形成比較例1那種未曝光區域。在實施例1~實施例19任一的配向度中,顯示出比比較例1的第一未曝光區域的配向度更好的極佳數值。另外,可以看到在實施
例1~實施例19中,除實施例5、11、14以外,配向度均為1°以下,足以能够看到立體圖像。進一步地,在實施例2~4、實施例7~10、實施例13及實施例16~19中,配向度為0.5°以下。據此可知,在實施例2~4、實施例7~10、實施例13及實施例16~19中,能够看到清晰的立體圖像。另外,在實施例2~4、實施例7~10、實施例13及實施例16~19中,第一配向區域124及第二配向區域126的任一均顯示出優於比較例2的數值。
圖16為顯示實施例1~19的配向度的判定結果的圖。配向度的判定是在第一偏光調變部104及第二偏光調變部106的配向度中基於較大的數值進行的判定。圖16中繪出的“○”表示配向度為0.5°以下的實施例。“△”表示配向度為0.5°以上且為1°以下的實施例。“×”表示配向度为大於1°時的實施例。
如圖16所示,當根據配向度判定光學膜100時,最好是在實施例1、實施例4、實施例8、實施例6中所圍的區域。該區域是在以X為第一曝光量[mJ/cm2],以Y為第二曝光量[mJ/cm2]時滿足下述條件。
0.281X+1.48≦Y≦1.10X-6.84 27.8≦X≦69.4
進一步地,當根據配向度判定光學膜100時,更優選地是在實施例2、實施例4、實施例8、實施例7中圍成的區域。該區域是在以X為第一曝光量[mJ/cm2],以Y為第二曝光量[mJ/cm2]時滿足下述條件。
0.281X+1.48≦Y≦0.885X-8.09 27.8≦X≦69.4
以上,使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所記載的範圍。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清楚,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可加以增加各種變更和改進。由申請專利範圍的記載可知,這種加以變更和改進的實施方式也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
應當注意的是,申請專利範圍、說明書及附圖中所示的裝置、系統、程序以及方法中的動作、順序、步驟及階段等各個處理的執行順序,只要沒有特別明示“更早”、“早於”等,或者只要前面處理的輸出並不用在後面的處理中,則可以以任意順序實現。關於申請專利範圍、說明書及附圖中的動作流程,為方便而使用“首先”、“然後”等進行了說明,但並
不意味著必須按照這樣的順序實施。
38‧‧‧掩模
56‧‧‧掩模基材
58‧‧‧遮光層
62‧‧‧第一透過區域
66‧‧‧第二透過區域
82‧‧‧第一掩模區域
84‧‧‧第二掩模區域
Claims (8)
- 一種光學膜的製造方法,所述光學膜具有配向膜,該配向膜上交替排列有被配向為第一配向方向的多個第一配向區域和被配向為與所述第一配向方向相交的第二配向方向的多個第二配向區域,所述製造方法包括:第一配向步驟:通過第一掩模區域向所述配向膜照射第一偏光從而形成所述多個第一配向區域,在所述第一掩模區域中沿排列方向交替排列有使所述第一偏光透過的多個第一透過區域和將所述第一偏光遮擋的多個第一遮光區域;以及第二配向步驟:向所述多個第二配向區域及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與第二配向區域相連續的第一配向區域的至少一部分照射偏振方向與所述第一偏光相異的第二偏光從而形成所述多個第二配向區域;以及輸送所述配向膜的輸送步驟;在執行所述輸送步驟的同時,執行所述第一配向步驟及所述第二配向步驟;在所述第二配向步驟中,通過形成有第二透過區域的第二掩模區域照射第二偏光;所述第二透過區域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從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的內側邊至少延伸到另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的內側邊,並在所述輸送方向上設置在不與所述多個第一透過區域及所述多個第一遮光區域相重疊的位置。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記載之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配向步驟中,在從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的內側邊到另一端的第一透過區域的內側邊的整個寬度上至少照射所述第二偏光。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記載之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中:照射到所述配向膜上的第二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小於照射到所述配向膜上的第一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記載之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中,第一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X與第二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Y的關係為:0.281X+1.48≦Y≦1.10X-6.84 27.8≦X≦69.4。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記載之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中,第一偏 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X與第二偏光的每單位面積的曝光量Y的關係為:0.281X+1.48≦Y≦0.885X-8.09 27.8≦X≦69.4。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記載之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偏光比所述第一偏光的照度小。
- 一種掩模,包括:第一掩模區域,沿排列方向交替排列有使第一偏光透過的多個第一透過區域和將所述第一偏光遮擋的多個第一遮光區域;以及第二掩模區域,形成有使具有與所述第一偏光的偏振方向相異的偏振方向的第二偏光透過的第二透過區域;所述第二透過區域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從第一透過區域的一部分至少延伸到相鄰的第一透過區域的一部分,並在與所述排列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在不與所述多個第一透過區域和所述多個第一遮光區域相重疊的位置。
- 一種光學膜的製造裝置,包括: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中記載之所述掩模;輸送部,用於在所述掩模的一側沿著與所述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輸送配向膜;第一偏光輸出部,用於經所述第一透過區域向所述配向膜照射所述第一偏光;以及第二偏光輸出部,用於經所述第二透過區域向所述配向膜照射所述第二偏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19142 | 2012-01-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31682A TW201331682A (zh) | 2013-08-01 |
TWI557484B true TWI557484B (zh) | 2016-11-11 |
Family
ID=48904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03541A TWI557484B (zh) | 2012-01-31 | 2013-01-30 | 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光學膜、掩模及光學膜的製造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54750B2 (zh) |
TW (1) | TWI557484B (zh) |
WO (1) | WO20131145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92156B (zh) * | 2016-06-07 | 2019-05-03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对透明基板进行曝光的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34442A1 (en) * | 2004-03-30 | 2007-06-14 | Daisaku Matsunaga | Micropattern retardation element |
JP2010221542A (ja) * | 2009-03-24 | 2010-10-07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潜像形成体とその真偽判定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媒体 |
JP2011248328A (ja) * | 2010-04-27 | 2011-12-08 | Jsr Corp | 液晶配向剤 |
JP2012014064A (ja) * | 2010-07-02 | 2012-01-19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光配向膜の製造方法、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配向膜製造システム、光配向膜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5012990A1 (en) * | 2003-08-02 | 2005-02-10 | Advue Co., Ltd. | Patterned optical retard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5251994B2 (ja) * | 2010-08-06 | 2013-07-31 |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 光照射装置および光照射方法 |
US9348077B2 (en) * | 2010-12-23 | 2016-05-24 | Lg Displa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tarder |
JP5905272B2 (ja) * | 2011-01-27 | 2016-04-20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異方性層の製造方法 |
JP2012159713A (ja) * | 2011-02-01 | 2012-08-23 | Arisawa Mfg Co Ltd | フィルム状製品の製造方法、フィルム状製品の製造装置、及び、マスク |
-
2012
- 2012-12-26 WO PCT/JP2012/008336 patent/WO20131145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26 JP JP2013556061A patent/JP615475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1-30 TW TW102103541A patent/TWI55748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34442A1 (en) * | 2004-03-30 | 2007-06-14 | Daisaku Matsunaga | Micropattern retardation element |
JP2010221542A (ja) * | 2009-03-24 | 2010-10-07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潜像形成体とその真偽判定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媒体 |
JP2011248328A (ja) * | 2010-04-27 | 2011-12-08 | Jsr Corp | 液晶配向剤 |
JP2012014064A (ja) * | 2010-07-02 | 2012-01-19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光配向膜の製造方法、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配向膜製造システム、光配向膜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14514A1 (ja) | 2013-08-08 |
TW201331682A (zh) | 2013-08-01 |
JPWO2013114514A1 (ja) | 2015-05-11 |
JP6154750B2 (ja) | 2017-06-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3102981A1 (ja) | 光学フィルム製造装置、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 | |
JP2012014064A (ja) | 光配向膜の製造方法、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配向膜製造システム、光配向膜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 | |
JP6816814B2 (ja) | 走査露光方法 | |
JP6004157B2 (ja) | 3次元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
TW201314374A (zh) | 配向膜之光配向裝置及配向膜製造方法及液晶顯示裝置製造方法 | |
WO2012105178A1 (ja) | フィルム状製品の製造方法、フィルム状製品の製造装置、及び、マスク | |
TW201351003A (zh) | 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 |
TW201314384A (zh) | 膜片曝光裝置 | |
TWI557484B (zh) | 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光學膜、掩模及光學膜的製造裝置 | |
JP2014010325A (ja) | 円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US20140293417A1 (en) | Eyeglass component, eyeglasses, and eyeglass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 |
JP5884120B2 (ja) | フィルム露光装置 | |
JP6107236B2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用原反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TW201400995A (zh) | 曝光裝置及曝光方法 | |
JP2013148635A (ja) | 3d光学フィルターの製造装置 | |
CN105204105A (zh) | 眼镜用部件、眼镜及眼镜用部件的制造方法 | |
JP2017054139A (ja) | メガネ用部材、メガネおよびメガネ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2014044251A (ja) |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KR20150144973A (ko) | 안경용 부재, 안경 및 안경용 부재의 제조방법 | |
JP2015031717A (ja) | 光学フィル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