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1475B - 自行車輪圈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輪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51475B TWI551475B TW102116540A TW102116540A TWI551475B TW I551475 B TWI551475 B TW I551475B TW 102116540 A TW102116540 A TW 102116540A TW 102116540 A TW102116540 A TW 102116540A TW I551475 B TWI551475 B TW I55147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ions
- bicycle rim
- circumferential length
- protrusion
- rim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0—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03—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2—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 B60B21/025—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the transverse section being holl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2—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 B60B21/04—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with substantially radial flan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0—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 B60B21/104—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the shape of flan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概括而言相關於自行車輪圈。更明確地說,本發明相關於一種緊箝自行車輪圈,其具有有被不同地定尺寸的部份的突出部,以扣持緊箝輪胎(clincher tire)的胎唇(tire bead)。
傳統的緊箝自行車輪圈具有環狀橋接部份,其係成為起伏狀的管狀構件,使得外側輪圈表面包含第一及第二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及凹入的中心表面。第一及第二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具有突出邊緣(例如,美國專利第6,402,256號)。突出邊緣係同樣地環繞環狀輪胎支撐表面的整個邊緣而被設置在該邊緣上,並且突出邊緣具有相同結構(亦即,彼此相同的寬度及高度)。並且,突出邊緣繞輪圈的圓周一致地成形。突出邊緣在突出邊緣與輪圈的環狀側壁之間形成胎唇接收座。當胎唇被接收於胎唇接收座時,突出邊緣有助於將胎唇扣持在胎唇接收座中。
以此種傳統的自行車輪圈,突出邊緣低且窄。此種組態使輪胎的安裝相對地容易。但是,輪胎緊箝或固持力對於一些騎車者而言可能不夠高。事實上,一些騎車者想要較大的輪胎緊箝(固持)能力(power)(力(force)),特別是在輪胎氣壓低時,及/或有側向力施加於輪胎時。
]如果使突出邊緣較大(寬度較寬且/或高度較高),則可實現一些騎車者所想要的較大的輪胎緊箝(固持)能力(力)。然而,此會使將輪胎附接於車輪輪圈及將輪胎從輪圈拆卸較為困難及複雜。
因此,本揭示的一個目的為提供一種自行車輪圈,其可保持相對地容易將輪胎組裝於輪圈及將輪胎從輪圈拆除的特徵,但是其也增大輪胎緊箝(固持)能力(力)。
鑑於已知技術的狀態,本發明提供一種自行車輪圈,其基本上包含第一環狀側壁、第二環狀側壁、及在第一環狀側壁與第二環狀側壁之間延伸的環狀橋接部。環狀橋接部具有在第一環狀側壁與第二環狀側壁之間延伸的環狀輪胎支撐表面。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具有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具有至少一個第一部份及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第二部份具有與第一部份不同的尺寸。
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所揭示的自行車輪圈的其他目的、特徵、方面、及有利點從以下連同所附
的圖式揭示自行車輪圈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敘述會顯明。
以下會參考所附的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份的圖式。
10‧‧‧自行車車輪
12‧‧‧輪圈
12A‧‧‧輪圈
12B‧‧‧輪圈
12C‧‧‧輪圈
12D‧‧‧輪圈
12E‧‧‧輪圈
14‧‧‧輪轂
16‧‧‧輻條
18‧‧‧充氣輪胎
18a‧‧‧第一環狀胎唇
18b‧‧‧第二環狀胎唇
20‧‧‧第一環狀側壁
20a‧‧‧第一輪胎扣持肋部或緊箝部份
22‧‧‧第二環狀側壁
22a‧‧‧第二輪胎扣持肋部或緊箝部份
24‧‧‧環狀橋接部
26‧‧‧內側環狀部份
28‧‧‧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外側輪圈表面)
30‧‧‧第一輪胎座區段
32‧‧‧第二輪胎座區段
34‧‧‧凹入中心部
36‧‧‧第一突出部
38‧‧‧第二突出部
40a‧‧‧第一部份
40b‧‧‧第二部份
42a‧‧‧第三部份
42b‧‧‧第四部份
44‧‧‧充氣閥
112‧‧‧輪圈
120‧‧‧第一環狀側壁
122‧‧‧第二環狀側壁
124‧‧‧環狀橋接部
128‧‧‧環狀輪胎支撐表面
136‧‧‧第一突出部
138‧‧‧第二突出部
140a‧‧‧第一部份
140b‧‧‧第二部份
142a‧‧‧第三部份
142b‧‧‧第四部份
212‧‧‧輪圈
220‧‧‧第一環狀側壁
222‧‧‧第二環狀側壁
224‧‧‧環狀橋接部
228‧‧‧環狀輪胎支撐表面
236‧‧‧第一突出部
238‧‧‧第二突出部
240a‧‧‧第一部份
240b‧‧‧第二部份
242a‧‧‧第三部份
242b‧‧‧第四部份
A1‧‧‧第一角度
A2‧‧‧第二角度
A3‧‧‧第三角度
A4‧‧‧第四角度
C‧‧‧中心旋轉軸線,中心軸線,旋轉軸線
H1‧‧‧突出高度
H2‧‧‧突出高度
L1‧‧‧第一圓周長度
L2‧‧‧第二圓周長度
L3‧‧‧第三圓周長度
L4‧‧‧第四圓周長度
P‧‧‧中心平面
S‧‧‧距離
W1‧‧‧突出寬度
W2‧‧‧突出寬度
圖1為配備有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輪圈的自行車車輪的側視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圖3為沿圖2的剖切線3-3所見的圖1及2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剖面圖,其中為說明的目的顯示胎唇。
圖4為圖3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一部份的進一步放大視圖。
圖5為沿圖2的剖切線5-5所見的圖1至4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剖面圖,其中為說明的目的顯示胎唇。
圖6為圖5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一部份的進一步放大視圖。
圖7為圖1至6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端視圖。
圖8為沿圖7的剖切線8-8所見的圖1至7所示的輪圈的部份剖面圖。
圖9為沿圖7的剖切線9-9所見的圖1至7所示的輪圈的部份剖面圖。
圖10為圖7所示的輪圈的一部份的放大視圖。
圖11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圖12為沿圖11的剖切線12-12所見的圖11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剖面圖,其中為說明的目的顯示胎唇。
圖13為圖12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一部份的進一步放大視圖。
圖14為沿圖11的剖切線14-14所見的圖11至13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剖面圖,其中為說明的目的顯示胎唇。
圖15為圖14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一部份的進一步放大視圖。
圖16為圖11至15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端視圖。
圖17為沿圖16的剖切線17-17所見的圖11至16所示的輪圈的部份剖面圖。
圖18為沿圖16的剖切線18-18所見的圖11至16所示的輪圈的部份剖面圖。
圖19為圖16所示的輪圈的一部份的放大視圖。
圖20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圖21為沿圖20的剖切線21-21所見的圖20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剖面圖,其中為說明的目的顯示胎唇。
圖22為圖21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一部份的進一步放大視圖。
圖23為沿圖20的剖切線23-23所見的圖20至22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剖面圖,其中為說明的目的顯示胎唇。
圖24為圖23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一部份的進一步放大視圖。
圖25為圖20至24所示的自行車輪圈的放大端視圖。
圖26為沿圖25的剖切線26-26所見的圖20至25所示的輪圈的部份剖面圖。
圖27為沿圖25的剖切線27-27所見的圖20至25所示的輪圈的部份剖面圖。
圖28為圖25所示的輪圈的一部份的放大視圖。
圖29為根據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第一修改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圖30為根據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第二修改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圖31為根據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第三修改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圖32為根據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第四修改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圖33為根據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第五修改的自行車輪圈的側視圖。
以下參考圖式說明選定的實施例。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以下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而非要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發明。
首先參考圖1,圖中顯示配備有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輪圈12的張緊輻條(tensioned spoke)自行車車輪10。自行車車輪10基本上包含自行車輪圈12、自行車輪轂14、多個輻條16、及自行車充氣輪胎18。輪轂14藉著被置於張力之下的輻條16而以傳統方式被連接於輪圈12。充氣輪胎18附接於輪圈12的外周邊。自行車車輪10繞輪轂14的中心旋轉軸線C旋轉。輪轂14、輻條16、及充氣輪胎18均為傳統零件,因而在此處將只會被簡要地說明。輪圈12適合於無內胎輪胎(tubeless tire),其中氣密容室形成在輪圈12的外表面與充氣輪胎18之間。但是,自行車輪圈也可有利地與有內胎輪胎(tube tire)一起使用。
參考圖1至6,自行車輪圈12基本上包含第一環狀側壁20、第二環狀側壁22、及在第一環狀側壁20
與第二環狀側壁22之間延伸的環狀橋接部24。自行車輪圈12較佳地為緊箝輪胎輪圈。因此,第一環狀側壁20包含第一輪胎扣持肋部或緊箝部份20a,而第二環狀側壁22包含第二輪胎扣持肋部或緊箝部份22a。第一及第二緊箝部份20a及22a被建構及配置成將充氣輪胎18的第一及第二環狀胎唇18a及18b扣持抵靠環狀橋接部24。
在此實施例中,輪圈12形成為相對於通過環狀橋接部24的中心的中心平面P對稱的形狀。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輪圈可為不對稱狀。輪圈12是由重量輕的剛性材料建構。舉例而言,輪圈12可由任何合適的金屬材料例如鍍鋼(plated steel)、不鏽鋼、鋁、鎂、鈦、或其他合適的金屬合金(特別是此技術領域中已知者)以及其他非金屬材料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carbon fiber composite)建構。輪圈12係較佳地使用傳統製造技術而被建構。舉例而言,輪圈12可藉著首先擠製具有圖3所示的橫截面形狀的一段長度的材料、將該段長度的材料彎折成環狀形狀、且然後藉著熔接或類似者而將經彎折的該段長度的材料的末端附接在一起以形成輪圈12而被建構。輪圈12可在彎折及附接末端之前或之後被機械加工以達成圖2至6所示的形狀。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20及22以及環狀橋接部24較佳地由合適的金屬例如鋁合金形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但是,輪圈12可由數個部件及各種不同材料製成。
參考圖2至10,在此實施例中,輪圈12較佳地另外包含內側環狀部份26,此內側環狀部份26被連接於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20及22的徑向內側端部,以形成被設置在環狀橋接部24的徑向內側的環狀中空區域。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內側環狀部份26可被去除。輻條16可被附接於環狀橋接部24的孔且延伸通過內側環狀部份26的孔。或者,輻條16可被附接於內側環狀部份26。輻條螺紋接管(spoke nipple)可以用傳統方式被用在輻條16的輪圈側處或是在輻條16的輪轂側處。如果輪胎18為無內胎輪胎,則形成於環狀橋接部24的任何開口(例如,輻條附接或出入開口)應用傳統方式被密封。在包含內側環狀部份26的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20及22、環狀橋接部24、及內側環狀部份26較佳地如以上所說明的由合適的金屬例如鋁合金形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但是,輪圈12可由數個部件及各種不同的材料製成。
仍然參考圖2至10,環狀橋接部24為包含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外側輪圈表面)28的起伏狀的管狀構件。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8包含相鄰於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20及22設置的第一環狀輪胎座區段30及第二環狀輪胎座區段32。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8也較佳地包含設置在第一環狀輪胎座區段30與第二環狀輪胎座區段32之間的環狀凹入中心部34。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8較佳地包含分別被設置在凹入中心部34與第一輪胎座區段30之間及凹
入中心部34與第二輪胎座區段32之間的第一突出部36及第二突出部38。如圖2至6、8、及9所示,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6及38分別從第一及第二輪胎座區段30及32徑向向外突出,且分別與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20及22間隔開距離S。凹入中心部34為形成環狀凹部的凹形區段。第一及第二輪胎座區段30及32接觸充氣輪胎18的第一及第二環狀胎唇18a及18b,以在輪胎座區段與胎唇之間產生密封。
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6及38分別被設置在凹入中心部34與第一環狀側壁20之間及凹入中心部34與第二環狀側壁22之間。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6及38是藉著與第一及第二輪胎座區段30及32對準的連接表面(圖中未標號)而被連接於凹入中心部34。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各種不同形狀的連接表面均可被使用,而舉例說明所示的連接區段只是一個較佳的例子。在此實施例中,輪圈12為對稱輪圈,因此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6及38概括而言相同(亦即為彼此的鏡像)。因此,除了此處所說明及顯示者之外,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6及38中的任一個的敘述及顯示也適用於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6及38中的另一個。
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6及38分別與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20及22間隔開。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20及22分別具有緊箝部份20a及22a,而緊箝部份20a及22a係沿著外周邊邊緣被設置,以在緊箝部份20a與第一突出
部36之間及緊箝部份22a與第二突出部38之間分別形成第一及第二胎唇接收凹部。
現在參考圖2至7、9、及10,以下更詳細地說明第一突出部36。第一突出部36具有至少一個第一部份40a及至少一個第二部份40b,且第二部份40b具有與第一部份40a不同的尺寸。第二部份40b較佳地具有與第一部份40a的突出高度H1不同的突出高度H2。突出高度H1及H2係如圖4及6所示從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8的輪胎座區段30沿著平行於平面P的方向被徑向地(相對於中心軸線C)測量。
較佳地,第二部份40b的突出高度H2為第一部份40a的突出高度H1的至少兩倍。另外,較佳地,第二部份40b的突出高度H2不大於第一部份40a的突出高度H1的大約三倍。因此,舉例而言,第一部份40a的突出高度H1為0.35mm(毫米),而第二部份40b的突出高度H2為0.70mm至1.0mm。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部份40b的突出高度H2較佳地為0.70mm(例如,為較佳地為0.35mm的突出高度H1的兩倍)。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圖式並非必然依比例繪製,而是可能為了說明的目的而被誇大顯示。
如在圖2中最佳所見的,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40b的第二圓周長度L2較佳地與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40a的第一圓周長度L1不同。並且,如從圖2及9可最佳地瞭解的,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40b的圓周長度L2比該
至少一個第一部份40a的圓周長度L1短。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界定第一部份40a的第一圓周長度L1的第一角度A1較佳地為五十度,而界定第二部份40b的第二圓周長度L2的第二角度A2較佳地為四十度。當然,實際的圓周長度L1及L2會取決於輪圈12的直徑。但是,實際的圓周長度L1及L2係較佳地根據第一及第二角度A1及A2而形成。
參考圖2、7、9、及10,較佳地,第一突出部36具有多個第一部份40a及多個第二部份40b,而此多個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被設置成在圓周上彼此交替。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的組合較佳地繞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8的整個圓周延伸。換句話說,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較佳地以在圓周上交替的方式彼此相連地連接,使得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的組合形成連續的環狀第一突出部36。由於此組態以及較佳地如以上所揭示的被設定的第一及第二角度A1及A2,第二部份40b的綜合圓周長度比第一部份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短。換句話說,第二部份40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二圓周長度L2的總和(例如,40°+40°+40°+40°=160°),而第一部份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一圓周長度L1的總和(例如,50°+50°+50°+50°=200°)。當然,圓周長度將會不只是由角度並且也由輪圈12的直徑決定。
雖然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在此實施例中形成連續的環狀第一突出部36,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
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突出部36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成為不連續狀,亦即包含間隙(或斷開部份)。另外,縱使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較佳地繞輪圈12的整個圓周延伸,然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也會很明顯,第一突出部36(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只形成於輪圈12的某一部份或某些部份。
參考圖1至10,如上所述,在此實施例中的輪圈12較佳地為對稱輪圈。因此,第二突出部38較佳地為第一突出部36的鏡像(例如,除其位置之外實質上相同於第一突出部36)。因此,第二突出部38具有至少一個第三部份42a及至少一個第四部份42b,且第四部份42b具有與第三部份42a不同的尺寸。並且,因為輪圈12為對稱輪圈,所以第二部份40b在圓周上與第四部份42b對準,且第一部份40a在圓周上與第三部份42a對準。第三部份42a具有與第四部份42b的突出高度H2不同的突出高度H1。突出高度H1及H2係如圖4及6所示從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8的輪胎座區段32沿著平行於平面P的方向被徑向地(相對於中心軸線C)測量。
因此,第四部份42b的突出高度H2較佳地為第三部份42a的突出高度H1的至少兩倍。另外,較佳地,第四部份42b的突出高度H2不大於第三部份42a的突出高度H1的大約三倍。因此,舉例而言,第三部份42a的突出高度H1為0.35mm(毫米),而第四部份42b的突
出高度H2為0.70mm至1.0mm。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四部份42b的突出高度H2較佳地為0.70mm(例如,為較佳地為0.35mm的突出高度H1的兩倍)。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圖式並非必然依比例繪製,而是可能為了說明的目的而被誇大顯示。
如在圖2中最佳所見的,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42b的第四圓周長度L4較佳地與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42a的第三圓周長度L3不同。並且,如從圖2及8可最佳地瞭解的,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42b的圓周長度L4比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42a的圓周長度L3短。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界定第三部份42a的第三圓周長度L3的第三角度A3較佳地為五十度,而界定第四部份42b的第四圓周長度L4的第四角度A4較佳地為四十度。當然,實際的圓周長度L3及L4會取決於輪圈12的直徑。但是,實際的圓周長度L3及L4係較佳地根據第三及第四角度A3及A4而形成。
參考圖2、7、8、及10,較佳地,第二突出部38具有多個第三部份42a及多個第四部份42b,而此多個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被設置成在圓周上彼此交替。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的組合較佳地繞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8的整個圓周延伸。換句話說,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較佳地以在圓周上交替的方式彼此相連地連接,使得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的組合形成連續的環狀第二突出部38。另外,第一及第二部份40a及40b的
組合在圓周上與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的組合對準。換句話說,每一個第二部份40b較佳地與第四部份42b中的一個對準,而每一個第一部份40a較佳地與第三部份42a中的一個對準。
由於此組態以及較佳地如以上所揭示的被設定的第三及第四角度A3及A4,第四部份42b的綜合圓周長度比第三部份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短。換句話說,第四部份42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四圓周長度L4的總和(例如,40°+40°+40°+40°=160°),而第三部份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三圓周長度L3的總和(例如,50°+50°+50°+50°=200°)。當然,圓周長度將會不只是由角度並且也由輪圈12的直徑決定。
雖然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在此實施例中形成連續的環狀第二突出部38,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二突出部38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成為不連續狀,亦即包含間隙(或斷開部份)。另外,縱使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較佳地繞輪圈12的整個圓周延伸,然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也會很明顯,第二突出部38(第三及第四部份42a及42b)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只形成於輪圈12的某一部份或某些部份。
在此實施例中,第三角度A3相等於第一角度A1,而第四角度A4相等於第二角度A2。因此,圓周長度L3及L4也分別相等於圓周長度L1及L2,因為輪圈具有均
勻的直徑。然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三角度A3並非必須相等於第一角度A1,且第四角度A4並非必須相等於第二角度A2。無論如何,第三角度A3及第一角度A1係較佳地在四十五度與六十度之間,而第四角度A4及第二角度A2係較佳地在十五度與六十度之間。另外,雖然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三部份40a及42a彼此對準,且第二及第四部份40b及42b彼此對準,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這些部份可根據角度A1、A2、A3、及A4而彼此偏位(offset)。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部份40a、第二部份40b、第三部份42a、及第四部份42b的每一個具有相同的突出寬度W1。在此實施例中,突出寬度W1稍微大於高度H1的兩倍。舉例而言,寬度W1較佳地為0.75mm。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寬度並非必須為0.75mm。突出寬度W1係從第一部份40a、第二部份40b、第三部份42a、及第四部份42b徑向突出超過第一及第二輪胎座區段30及32的位置沿著平行於中心軸線C的方向軸向地測量。
環狀橋接部24及內側環狀部份26的每一個具有單一氣閥安裝開口(未顯示),以用來以傳統方式附接充氣閥44(見圖1)。在此實施例中,充氣閥44較佳地位於相對於一對對準的第二及第四部份40b及42b在中心的位置處,以有助於輪圈12的重量平衡。
現在參考圖11至19,以下說明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輪圈112。輪圈112係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輪轂14、多個輻條16、及自行車充氣輪胎18一起使用。輪圈112較佳地包含第一環狀側壁120、第二環狀側壁122、及在第一環狀側壁120與第二環狀側壁122之間延伸的環狀橋接部124。環狀橋接部124具有在第一環狀側壁120與第二環狀側壁122之間延伸的環狀輪胎支撐表面128。環狀輪胎支撐表面128具有第一突出部136,而第一突出部136具有至少一個第一部份140a及至少一個第二部份140b。第二部份140b具有與第一部份140a不同的尺寸。
如同第一實施例,第一突出部136較佳地包含在圓周上被交替地配置的多個第一及第二部份140a及140b。並且,在此實施例中(如同第一實施例),環狀輪胎支撐表面128具有第二突出部138,而第二突出部138具有至少一個第三部份142a及至少一個第四部份142b。如同第一實施例,第二突出部138較佳地包含在圓周上被交替地配置的多個第三及第四部份142a及142b。
鑑於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相同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會被給予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相同的參考數字。另外,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相同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的敘述為簡潔起見可能會被省略。換句話
說,除了此處所說明及顯示者之外,第一實施例的敘述及顯示也適用於此第二實施例。另外,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相同或在功能上相同的此第二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會被給予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參考數字但是加上「100」來加以標示。
自行車輪圈112相同於自行車輪圈12,除了輪圈112包含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及第四部份40b及42b相比較寬且較低的經修改的第二及第四部份140b及142b。明確地說,第二部份140b具有與第一部份140a的突出寬度W1不同的突出寬度W2,而(第一及第三部份140a及142a的)突出寬度W1及(第二及第四部份140b及142b的)突出寬度W2係被軸向地(於平行於旋轉軸線C的方向)測量。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三部份140a及142a以及第二及第四部份140b及142b全部都較佳地具有高度H1(亦即具有相同高度)。
更明確地說,第二部份140b的突出寬度W2為第一部份140a的突出寬度W1的至少兩倍。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突出寬度W2大於突出寬度W1的三倍(例如3.33倍)。因此,舉例而言,因為第一部份140a的突出寬度W1為0.75mm,所以第二部份140b的突出寬度W2為1.5mm至大約2.5mm。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部份140b的突出寬度W2較佳地為2.5mm(亦即,為較佳地為0.75mm的突出寬度W1的3.33倍)。換句話說,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突出寬度W1為突出寬度W2的大
約3/10(十分之三)。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圖式並非必然依比例繪製,而是可能為了說明的目的而被誇大顯示。
同樣地,第三部份142a具有與第四部份142b的突出寬度W2不同的突出寬度W1,而突出寬度W1及W2係被軸向地測量。因為第三部份142a及第四部份142b分別為第一部份140a及第二部份140b的鏡像,所以第一部份140a及第二部份140b的敘述及顯示也分別適用於第三部份142a及第四部份142b。並且,因為除了輪圈112包含經修改的第二及第四部份140b及142b(亦即經修改的截面)之外,此實施例相同於第一實施例,所以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除了此處如以上所提及的敘述及顯示之外,第一實施例的敘述及顯示也適用於此第二實施例。
現在參考圖20至28,以下說明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輪圈212。輪圈212係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輪轂14、多個輻條16、及自行車充氣輪胎18一起使用。輪圈212較佳地包含第一環狀側壁220、第二環狀側壁222、及在第一環狀側壁220與第二環狀側壁222之間延伸的環狀橋接部224。環狀橋接部224具有在第一環狀側壁220與第二環狀側壁222之間延伸的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28。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28具有第一突出部236,而第
一突出部236具有至少一個第一部份240a及至少一個第二部份240b。第二部份240b具有與第一部份240a不同的尺寸。
如同第一實施例,第一突出部236較佳地包含在圓周上被交替地配置的多個第一及第二部份240a及240b。並且,在此實施例中(如同第一實施例),環狀輪胎支撐表面228具有第二突出部238,而第二突出部238具有至少一個第三部份242a及至少一個第四部份242b。如同第一實施例,第二突出部238較佳地包含在圓周上被交替地配置的多個第三及第四部份242a及242b。
鑑於第一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相同的第三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會被給予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相同的參考數字。另外,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相同的第三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的敘述為簡潔起見可能會被省略。換句話說,除了此處所說明及顯示者之外,第一實施例的敘述及顯示也適用於此第三實施例。另外,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相同或在功能上相同的此第三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會被給予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參考數字但是加上「200」來加以標示。
自行車輪圈212相同於自行車輪圈12,除了輪圈212包含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及第四部份40b及42b相比較寬(如同第二實施例的第二及第四部份140b及142b)的經修改的第二及第四部份240b及242b。但是,
在此實施例中,經修改的第二及第四部份240b及242b各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及第四部份40b及42b的高度相同的高度H2(亦即,不像第二實施例具有較低的高度)。換句話說,經修改的第二及第四部份240b及242b除了較寬之外係如同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及第四部份40b及42b。
明確地說,第二部份240b具有與第一部份240a的突出寬度W1不同的突出寬度W2,而(第一及第三部份240a及242a的)突出寬度W1及(第二及第四部份240b及242b的)突出寬度W2係被軸向地(於平行於旋轉軸線C的方向)測量。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三部份240a及242a各較佳地具有高度H1,且第二及第四部份240b及242b各較佳地具有高度H2。
更明確地說,第二部份240b的突出寬度W2為第一部份240a的突出寬度W1的至少兩倍。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突出寬度W2大於突出寬度W1的三倍(例如3.33倍)。因此,舉例而言,因為第一部份240a的突出寬度W1為0.75mm,所以第二部份240b的突出寬度W2為1.5mm至大約2.5mm。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部份240b的突出寬度W2較佳地為2.5mm(亦即,為較佳地為0.75mm的突出寬度W1的3.33倍)。換句話說,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突出寬度W1為突出寬度W2的大約3/10(十分之三)。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圖式並非必然依比例繪製,而是可能為了
說明的目的而被誇大顯示。
同樣地,第三部份242a具有與第四部份242b的突出寬度W2不同的突出寬度W1,而突出寬度W1及W2係被軸向地測量。因為第三部份242a及第四部份242b分別為第一部份240a及第二部份240b的鏡像,所以第一部份240a及第二部份240b的敘述及顯示也分別適用於第三部份242a及第四部份242b。並且,因為除了輪圈212包含經修改的第二及第四部份240b及242b(亦即經修改的截面)之外,此實施例相同於第一實施例,所以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除了此處如以上所提及的敘述及顯示之外,第一實施例的敘述及顯示也適用於此第三實施例。
修改(1)
參考圖29,以下討論結合修改(1)的輪圈12A。修改(1)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換句話說,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可結合修改(1),但是其他方面則維持如此處所敘述及顯示者。在修改(1)中,角度A1、A2、A3、及A4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所舉例說明的不同。特別是,角度A1及A3被設定為四十五度,而角度A2及A4被設定為十五度。因此,修正(1)導致以六個角度A1及六個角度A2來分別界定第一部份40a(140a,240a)及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圓周長度L1及L2,及以六個角度A3及
六個角度A4來分別界定第三部份42a(142a,242a)及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圓周長度L3及L4。
由於第一及第二角度A1及A2的此組態,因此第一突出部36(136,236)的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比第一突出部36(136,236)的第一部份40a(140a,2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短。換句話說,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二圓周長度L2的總和(例如,15°+15°+15°+15°+15°+15°=90°),而第一部份40a(140a,2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一圓周長度L1的總和(例如,45°+45°+45°+45°+45°+45°=270°)。
由於較佳地如以上所揭示的被設定的第三及第四角度A3及A4的此組態,因此第二突出部38(138,238)的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比第二突出部38(138,238)的第三部份42a(142a,2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短。換句話說,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四圓周長度L4的總和(例如,15°+15°+15°+15°+15°+15°=90°),而第三部份42a(142a,2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三圓周長度L3的總和(例如45°+45°+45°+45°+45°+45°=270°)。此組態提供較小的輪胎緊箝(固持)能力(力)。
修改(2)
參考圖30,以下討論結合修改(2)的輪圈12B。修改(2)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換句話說,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可結合修改(2),但是其他方面則維持如此處所敘述及顯示者。在修改(2)中,角度A1、A2、A3、及A4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所舉例說明的不同。特別是,角度A1及A3被設定為六十度,而角度A2及A4也被設定為六十度。因此,修正(2)導致以三個角度A1及三個角度A2來分別界定第一部份40a(140a,240a)及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圓周長度L1及L2,及以三個角度A3及三個角度A4來分別界定第三部份42a(142a,242a)及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圓周長度L3及L4。
由於第一及第二角度A1及A2的此組態,因此第一突出部36(136,236)的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係與第一突出部36(136,236)的第一部份40a(140a,2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相同(相等)。換句話說,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二圓周長度L2的總和(例如,60°+60°+60°=180°),而第一部份40a(140a,2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一圓周長度L1的總和(例如,60°+60°+60°=180°)。
由於較佳地如以上所揭示的被設定的第三及第四角度A3及A4的此組態,因此第二突出部38(138,238)的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係
與第二突出部38(138,238)的第三部份42a(142a,2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相同(相等)。換句話說,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四圓周長度L4的總和(例如,60°+60°+60°=180°),而第三部份42a(142a,2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三圓周長度L3的總和(例如,60°+60°+60°=180°)。
因此,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圓周長度L2與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40a(140a,240a)的圓周長度L1相同。同樣地,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42a(142a,242a)的圓周長度L3與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圓周長度L4相同。在此組態中,第二部份40b(140b,240b)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對準,而第一部份40a(140a,240a)與第三部份42a(142a,242a)對準。此修改提供較大的輪胎緊箝(固持)能力(力)。
修改(3)
參考圖31,以下討論結合修改(3)的輪圈12C。修改(3)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換句話說,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可結合修改(3),但是其他方面則維持如此處所敘述及顯示者。修改(3)與修改(2)相同,除了角度A1及A2在圓周上與角度A3及A4偏位。因此,除了此處所說明及顯示者之外,修改(2)的敘述及顯示也適用於修改(3)。
明確地說,角度A1較佳地與角度A4對準,而角度A2較佳地與角度A3對準。換句話說,角度A1及A2較佳地在圓周上與角度A3及A4偏位六十度,導致成為不對稱輪圈。當然,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角度A1及A2可在圓周上以小於六十度(例如,在一度與五十九度之間)與角度A3及A4偏位。成為一個替代性的例子,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角度A1及A2可在圓周上以三十度(未顯示)與角度A3及A4偏位。另外,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所舉例說明的角度A1及A2(例如,四十度及五十度)以及修改(1)中所舉例說明的角度A1及A2(例如,十五度及四十五度)可在圓周上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所舉例說明的角度A3及A4(例如,四十度及五十度)以及修改(1)中所舉例說明的角度A3及A4(例如,十五度及四十五度)偏位。
無論如何,由於此配置的結果,第二部份40b(140b,240b)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偏位。另外,在此修改中,第一部份40a(140a,240a)與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組合較佳地在圓周上與第三部份42a(142a,242a)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組合偏位。此修改提供與第二修改(2)相同但是在輪圈上的改變的位置處的輪胎緊箝(固持)能力(力)。
修改(4)
參考圖32,以下討論結合修改(4)的輪圈12D。修改(4)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換句話說,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可結合修改(4),但是其他方面則維持如此處所敘述及顯示者。修改(4)類似於修改(3),除了角度A1及A2以及角度A3及A4係與在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相同。換句話說,角度A1及A3較佳地為五十度,且角度A2及A4較佳地為四十度。然而,如同修改(3),角度A1及A2在圓周上與角度A3及A4偏位。因此,輪圈12D也為不對稱輪圈。特別是,在輪圈12D的每一個九十度象限中,角度A4在圓周上與角度A2偏位五十度(例如,以在二者之間形成十度的間隙)。但是,角度A2直接相鄰於在鄰近的九十度象限中的角度A4中的一個,且反之亦然。因此,繞輪圈12D形成四個在角度A4與角度A2之間的十度間隙。並且,如在圖32中所見的,角度A3在輪圈12D的每一個九十度象限中與角度A2部份地對準,使得角度A3與角度A1部份地對準(例如,對準大約十度)。此修改提供與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相同但是在輪圈上的改變的位置處的輪胎緊箝(固持)能力(力)。角度A1及A2以及角度A3及A4是以短劃假想線(兩點短劃線)顯示。但是,角度A3與角度A1的重疊區域為說明的目的是以虛線(單一短劃線)顯示。
鑑於修改(4)與修改(3)之間的相似性,
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除了如此處所說明及顯示者之外,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敘述及顯示以及修改(3)的敘述及顯示也適用於修改(4)。
修改(5)
參考圖33,以下討論結合修改(5)的輪圈12E。修改(5)可應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換句話說,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可結合修改(5),但是其他方面則維持如此處所敘述及顯示者。在修改(5)中,角度A3及A4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所敘述及顯示的不同。角度A1及A2與在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相同。另外,如同修改(3)及(4),A1及A2在圓周上與角度A3及A4偏位。
特別是,角度A1及A2被分別設定為五十度及四十度(如同第一至第三實施例),而角度A3及A4被設定為六十度(如同修改(2)及(3))。因此,修改(5)導致以四個角度A1及四個角度A2來分別界定第一部份40a(140a,240a)及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圓周長度L1及L2,及以三個角度A3及三個角度A4來分別界定第三部份42a(142a,242a)及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圓周長度L3及L4。角度A1及A2是以虛線(單一短劃線)顯示,而角度A3及A4是以短劃假想線(兩點短劃線)顯示。
由於第一及第二角度A1及A2的此組態,因
此第一突出部36(136,236)的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比第一突出部36(136,236)的第一部份40a(140a,2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短。換句話說,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二圓周長度L2的總和(例如,40°+40°+40°+40°=160°),而第一部份40a(140a,240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一圓周長度L1的總和(例如,50°+50°+50°+50°=200°)。
另一方面,由於較佳地如以上所揭示的被設定的第三及第四角度A3及A4的此組態,因此第二突出部38(138,238)的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係與第二突出部38(138,238)的第三部份42a(142a,2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相同(相等)。換句話說,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四圓周長度L4的總和(例如,60°+60°+60°=180°),而第三部份42a(142a,242a)的綜合圓周長度等於個別第三圓周長度L3的總和(例如,60°+60°+60°=180°)。
因此,第二部份40b(140b,240b)在圓周上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偏位。但是,因為角度的大小不同,所以圓周偏位量有變化。換句話說,第二部份40b(140b,240b)中的兩個部份地(相等地)重疊一個第四部份42b(142b,242b)及一個第三部份42a(142a,242a),第二部份40b(140b,240b)中的一個
在圓周上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偏位且在圓周上與第三部份42a(142a,242a)中的一個對準,並且第二部份40b(140b,240b)中的一個在圓周上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中的一個對準且在圓周上與第三部份42a(142a,242a)偏位。在任一情況中,第二部份40b(140b,240b)中的至少一個在圓周上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中的至少一個至少部份地偏位。在此修改的舉例說明中,角度A1及A2形成為不具有任何與角度A3及A4共同的邊界。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可形成各種不同的重疊配置。
無論如何,第一及第二部份40a(140a,240a)及40b(140b,240b)的組合在圓周上與第三及第四部份42a(142a,242a)及42b(142b,242b)偏位。並且,由於角度A2及A4(例如,160度相對於180度),因此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與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不同。因此,第二部份40b(140b,240b)的綜合圓周長度較佳地比第四部份42b(142b,242b)的綜合圓周長度短。因此,第三及第四部份42a(142a,242a)及42b(142b,242b)的組合具有比第一及第二部份40a(140a,240a)及40b(140b,240b)的組合大的輪胎緊箝(固持)能力(力)。
在瞭解本發明的範圍時,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
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並且,術語「零件」、「區段」、「部份」、「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最後,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幾近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例如製造公差)。
並且,應瞭解雖然此處可能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來敘述各種不同的組件,但是這些組件不應受到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只是被用來區別一個組件與另一個組件。因此,舉例而言,在不離開本發明的教示之下,以上所討論的第一組件可被稱為第二組件,反之亦然。
雖然只選擇選定的實施例來舉例說明本發明,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在不離開如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的本發明的範圍下,可實施各種不同的改變及修正。例如,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被改變,只要不會在實質上改變其所意欲達成的功能。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並且反之亦然,除非被明確地敘述並非如此。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可被採用在
另一個實施例中。所有的有利點不須同時呈現在一特別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獨特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也應被視為申請人的另外發明的分開敘述,包含由此種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及/或功能概念。因此,以上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舉例說明用,而非以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12‧‧‧輪圈
20‧‧‧第一環狀側壁
26‧‧‧內側環狀部份
36‧‧‧第一突出部
38‧‧‧第二突出部
40a‧‧‧第一部份
40b‧‧‧第二部份
42a‧‧‧第三部份
42b‧‧‧第四部份
44‧‧‧充氣閥
A1‧‧‧第一角度
A2‧‧‧第二角度
A3‧‧‧第三角度
A4‧‧‧第四角度
C‧‧‧中心旋轉軸線,中心軸線,旋轉軸線
L1‧‧‧第一圓周長度
L2‧‧‧第二圓周長度
L3‧‧‧第三圓周長度
L4‧‧‧第四圓周長度
Claims (32)
- 一種自行車輪圈,包含:第一環狀側壁;第二環狀側壁;及環狀橋接部,其在該第一環狀側壁與該第二環狀側壁之間延伸,該環狀橋接部具有在該第一環狀側壁與該第二環狀側壁之間延伸的環狀輪胎支撐表面,該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具有第一突出部及第一輪胎座區段,該第一突出部具有至少一個第一部份及至少一個第二部份,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及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比該第一輪胎座區段從該自行車輪圈的旋轉軸線徑向地更突出,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及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繞著該自行車輪圈於圓周上交替,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具有與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不同的尺寸,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及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相對於中心平面而被設置於該自行車輪圈的第一側,該中心平面被設置成穿過該環狀橋接部的中心且與該自行車輪圈的該旋轉軸線垂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具有與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突出高度不同的突出高度,該突出高度係從該環狀輪胎支撐表面的該第一輪胎座區段被徑向地測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 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該突出高度為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該突出高度的至少兩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具有與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突出寬度不同的突出寬度,該突出寬度係被軸向地測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該突出寬度為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該突出寬度的至少兩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圓周長度與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圓周長度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圓周長度與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圓周長度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該圓周長度比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該圓周長度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突出部具有多個第一部份及多個第二部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多個第一部份及該多個第二部份被設置成在圓周上彼此交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多個第一部份及該多個第二部份的組合繞該環狀輪 胎支撐表面的整個圓周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多個第二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多個第一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多個第二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多個第一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多個第二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度比該多個第一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度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具有第二突出部,該第二突出部具有至少一個第三部份及至少一個第四部份,且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具有與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不同的尺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具有與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突出高度不同的突出高度,該突出高度係從該環狀輪胎支撐表面的第二輪胎座區段被徑向地測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具有與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突出寬度不同的突出寬度,該突出寬度係被軸向地測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在圓周上與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 對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在圓周上與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偏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環狀輪胎支撐表面具有設置在該第一突出部與該第二突出部之間的凹入中心部,而該第一及第二突出部分別與該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間隔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及第二環狀側壁的每一個具有沿著外周邊邊緣的緊箝部份,以在該緊箝部份與該第一及第二突出部之間形成第一及第二胎唇接收凹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突出部具有多個第一部份及多個第二部份,且該第二突出部具有多個第三部份及多個第四部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突出部的該多個第一部份及該多個第二部份被設置成在圓周上彼此交替,且該第二突出部的該多個第三部份及該多個第四部份被設置成在圓周上彼此交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突出部的該多個第一部份及該多個第二部份的組合繞該環狀輪胎支撐表面的整個圓周延伸,且該第二突出部的該多個第三部份及該多個第四部份的 組合繞該環狀輪胎支撐表面的整個圓周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多個第一部份及該多個第二部份的該組合在圓周上與該多個第三部份及該多個第四部份的該組合對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多個第一部份及該多個第二部份的該組合在圓周上與該多個第三部份及該多個第四部份的該組合偏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第一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相同,且該第二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第二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第一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不同,且該第二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第二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第一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度比該第一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一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 度短,且該第二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度比該第二突出部的該至少一個第三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度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與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綜合圓周長度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度比該至少一個第四部份的該綜合圓周長度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3/705,335 US9321307B2 (en) | 2012-12-05 | 2012-12-05 | Bicycle ri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22460A TW201422460A (zh) | 2014-06-16 |
TWI551475B true TWI551475B (zh) | 2016-10-01 |
Family
ID=50683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6540A TWI551475B (zh) | 2012-12-05 | 2013-05-09 | 自行車輪圈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21307B2 (zh) |
CN (1) | CN103847429B (zh) |
DE (1) | DE102013113487A1 (zh) |
IT (1) | ITMI20132028A1 (zh) |
TW (1) | TWI5514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43600B (zh) * | 2016-08-29 | 2023-01-10 | 克里斯汀·福伊希特 | 具有凹陷通道的轮辋以及轮辋垫带装置和系统 |
KR102487167B1 (ko) * | 2016-12-14 | 2023-01-10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자전거 휠 및 그 제조방법 |
CN107825916A (zh) * | 2017-11-30 | 2018-03-23 | 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 |
CN111216392A (zh) * | 2018-11-23 | 2020-06-02 | 亚猎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复合式轮圈制法及其结构 |
CN110466284A (zh) * | 2019-08-01 | 2019-11-19 | 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轮圈结构 |
US11660909B2 (en) | 2019-12-11 | 2023-05-30 | Sram, Llc | Tire retaining feature for a bicycle rim |
DE102021127316A1 (de) | 2021-10-21 | 2023-04-27 | Shimano Inc. | Felge für ein vom menschen angetriebenes fahrzeug |
DE102022113912A1 (de) | 2022-06-02 | 2023-12-07 | Shimano Inc. | Felge für ein von menschen angetriebenes fahrzeug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06390A (en) * | 1985-08-22 | 1986-08-19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Vehicle rim with tire bead retaining humps |
US6402256B1 (en) * | 1999-09-17 | 2002-06-11 | Mavic S.A. | Bicycle rim and wheel having such a ri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7412165U (de) | 1974-07-11 | Baumgartner + Brand | Kraftfahrzeug-Tiefbettfelge | |
US2198978A (en) * | 1938-08-26 | 1940-04-30 | T R Rooney | Rim construction |
US2338066A (en) * | 1941-07-29 | 1943-12-28 | Alfred C Weston | Tire and tire rim |
US4246950A (en) * | 1979-10-11 | 1981-01-27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Asymmetric rim humping |
JPS5737001A (en) | 1980-08-13 | 1982-03-0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Rim for motorcycle |
IT1153525B (it) * | 1982-06-11 | 1987-01-14 | Pirelli | Cerchio antidetallonamento per pneumatici per autoveicoli |
EP1561606A4 (en) * | 2002-09-17 | 2007-07-25 | Bridgestone Corp | SUPPORT BODY FOR FLAT ROLL T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FLAT RUNNING TIRE |
ITMI20061670A1 (it) | 2006-09-01 | 2008-03-02 | Campagnolo Srl | Cerchio per ruota a raggi di bicicletta,procedimento idoneo per la sua fabbricazione e relativa ruota a raggi. |
ATE509779T1 (de) | 2008-03-14 | 2011-06-15 | Campagnolo Srl | Radfelge aus verbundmaterial für ein schlauchloses fahrradrad und ein mit einer solchen radfelge ausgestattetes schlauchloses fahrradrad |
-
2012
- 2012-12-05 US US13/705,335 patent/US93213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09 TW TW102116540A patent/TWI551475B/zh active
- 2013-05-28 CN CN201310202901.4A patent/CN103847429B/zh active Active
- 2013-12-04 DE DE102013113487.4A patent/DE10201311348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2-05 IT IT002028A patent/ITMI20132028A1/it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06390A (en) * | 1985-08-22 | 1986-08-19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Vehicle rim with tire bead retaining humps |
US6402256B1 (en) * | 1999-09-17 | 2002-06-11 | Mavic S.A. | Bicycle rim and wheel having such a ri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47429B (zh) | 2016-08-24 |
DE102013113487A1 (de) | 2014-06-05 |
TW201422460A (zh) | 2014-06-16 |
US9321307B2 (en) | 2016-04-26 |
ITMI20132028A1 (it) | 2014-06-06 |
CN103847429A (zh) | 2014-06-11 |
US20140152080A1 (en) | 2014-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51475B (zh) | 自行車輪圈 | |
US7083239B2 (en) | Bicycle rim | |
TWI555652B (zh) | 自行車輪圈 | |
JP2006327579A (ja) | 自転車用ハブ | |
TWI680910B (zh)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 |
US6425641B1 (en) | Spoked cycle wheel | |
TWI604969B (zh) | 自行車輪轂及自行車輪 | |
TWI258434B (en) | Bicycle rim | |
TWI492860B (zh) | 自行車車輪輪緣結構 | |
EP1604838B1 (en) | Tubeless-Tire Wheel | |
US20090115240A1 (en) | Bicycle wheel rim | |
JP3752497B2 (ja) | 自転車用車輪 | |
US20050023883A1 (en) | Bicycle rim | |
EP1486352B1 (en) | Bicycle rim | |
JP2001260606A (ja) | 自転車ハブ | |
JP6967103B2 (ja) | スポークホイール及び車輪 | |
CN100594139C (zh) | 自行车轮缘 | |
TW202408825A (zh) | 人力車輛輪圈 | |
TW202348451A (zh) | 人力交通工具輪圈 | |
JP2007062496A (ja) | 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のワイヤスポーク車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