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9891B - A tape supply method, and a tape suppl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 tape supply method, and a tape suppl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9891B
TWI549891B TW103133559A TW103133559A TWI549891B TW I549891 B TWI549891 B TW I549891B TW 103133559 A TW103133559 A TW 103133559A TW 103133559 A TW103133559 A TW 103133559A TW I549891 B TWI549891 B TW I5498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flat roll
flat
roll
bel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2932A (zh
Inventor
Daiki Takeda
Masashi Ohno
Satoru Shiobara
Masayoshi Yamanaka
Naoki Okada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32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2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9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989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1/00Apparatus for splicing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1Winding, unwinding
    • B65H2301/415Unwinding
    • B65H2301/41501Special features of unwinding process
    • B65H2301/415016Roll material fed from inner layer

Landscapes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 Unwinding Web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Winding Of Webs (AREA)

Description

帶子供給方法以及帶子供給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帶子供給方法以及帶子供給裝置。
作為長條狀帶子之捲繞方法,已為人所知的有「平捲式捲繞」與「橫向移動式捲繞」。「平捲式捲繞」係指在帶子相對芯材(例如紙管)之捲住位置於軸向不作挪移之情況下,將帶子之側邊(帶子之寬度方向之端緣)對齊,而將帶子重疊狀地予以捲繞之捲繞方法。「橫向移動式捲繞」係指在一面將帶子相對芯材之捲住位置於軸向挪移之情況下,一面在寬幅之芯材上螺旋狀捲住帶子之捲繞方法。
平捲式捲繞成之帶子(以下稱為平捲式捲帶),一般而言,係在寬幅之芯材上將寬幅之捲狀原材料捲住而成之物體以特定寬度予以切斷(裁斷)而製成。相對於此,針對橫向移動式捲繞成之帶子(以下稱為橫向移動式捲帶),一般而言,係在寬幅之芯材(例如筒管)上將帶子重捲,並一面將帶子端連接(接合),藉而將帶子長狀持續捲 繞。因此,橫向移動式捲帶,與平捲式捲帶相較增加一重捲步驟,通常成本會增高。
橫向移動式捲繞中,係在芯材之端部將螺旋 方向逆轉,因此橫向移動式捲帶上易於形成捲繞痕印。另一方面,平捲式捲帶雖然不易形成捲繞痕印,但與橫向移動式捲帶相較,一般而言每個捲帶之帶子長度較短。
在將帶子連續供給之生產線中,係重複以下 動作:每次在帶子用盡時,將生產線暫時停止,再將新的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連接之(接上新平捲式捲帶),再重開生產線。因之,如平捲式捲帶般之帶子長度若短,則生產線之效率降低。
專利文獻1中,曾提案在帶子用蓄積器暫時蓄 積帶子(貯帶),而於蓄積之帶子供給之期間將新的帶子供應捲(相當於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連接。根據此一帶子用蓄積器,在將新帶子之帶子端予以連接之際,並無必要將生產線停止,因此可抑制生產線效率之降低。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公昭61-10269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在每次一定量使用帶子供應捲 (相當於平捲式捲帶)之帶子時,新的帶子供應捲之帶子端係由作業者連接。換言之,作業者在每次一定量使用帶子時,係前往帶子用蓄積器之基部進行帶子端之連接作業。 平捲式捲帶般之帶子長度較短時,因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較短,因此帶子端之連接作業必須頻繁地進行。其結果為,為了進行帶子端之連接作業,確保所需人員的必要性等油然而生。因此,業界期望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能夠較長。
使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之方法,有一 種係一面將帶子接上一面將複數個程度之平捲式捲帶暫時重捲於筒管(暫時製作相當於橫向移動式捲帶之物體),而自筒管將帶子供給於生產線之方法。然而,此一方法中,必須將帶子重捲於筒管,因此步驟數增加。為了抑制步驟數,期望的是自平捲式捲帶直接將帶子供給於生產線。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使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 增長,且可自平捲式捲帶直接將帶子供給。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主要發明之帶子供給方法,具備:將第1平捲式捲帶及第2平捲式捲帶中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帶子端與另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帶子端,使其帶子之表裏一致並予連接之連接步驟;以及於上述連接步驟後,自連接於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側的相反側之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供給上述 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帶子之供給步驟。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可由後述之說明書及圖面之記載獲得深一層之瞭解。
根據本發明,可在使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下,自平捲式捲帶直接將帶子供給。
1‧‧‧光纜
2‧‧‧光纖單元
3‧‧‧光纖帶
4‧‧‧識別線
5‧‧‧抗張力體
6‧‧‧撕裂繩
7‧‧‧外被覆層
10‧‧‧平捲式捲帶(綑紮捲繞帶子)
11‧‧‧帶子
12‧‧‧帶子端
20‧‧‧載置台
21‧‧‧開口部
22‧‧‧支持部件
23‧‧‧支持部件
30‧‧‧帶子供給裝置
32‧‧‧送出機構
32A‧‧‧送出輥子
32B‧‧‧從動輥子
32C‧‧‧送出馬達
34‧‧‧旋轉機構
36‧‧‧扭曲檢測部
36A‧‧‧引導軸
36B‧‧‧引導環
36C‧‧‧檢測用感測器
38‧‧‧控制器
40‧‧‧製造裝置
41‧‧‧蝸殼形管
42‧‧‧SZ分線盤
43‧‧‧筒管
44‧‧‧操作裝置
47‧‧‧擠出裝置
48‧‧‧捲筒
第1A圖係平捲式捲帶10之說明圖,第1B圖及第1C圖係自1個平捲式捲帶10拉出帶子11的狀況之說明圖。
第2A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方法之說明圖,第2B圖係如第2A圖所示般連接之2個平捲式捲帶10的帶子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第3A圖~第3C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程序之說明圖。
第4A圖~第4C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別種連接程序之說明圖。
第5A圖~第5C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第6圖係帶子供給裝置30之說明圖。
第7圖係扭曲檢測部36之帶子11的移動之說明圖。
第8圖係表示放出距離與容許扭曲旋轉數的關係之標 繪圖。
第9圖係具有帶子11之光纜1之剖視圖。
第10圖係使用帶子供給裝置30之光纜1的製造裝置40之流程圖。
第11A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方法之說明圖。第11B圖係如第11A圖般連接之2個平捲式捲帶10的帶子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第12A圖~第12C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程序之說明圖。
第13A圖及第13B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第14A圖~第14C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根據後述說明書以及圖面之記載,至少以下之事項可獲瞭解。
具體言之,本發明帶子供給方法具備:將第1平捲式捲帶與第2平捲式捲帶中之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帶子端、和另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帶子端,使其帶子之表裏一致並予以連接之連接步驟;及於上述連接步驟後,自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連接之側之相反側的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帶子之供給步驟。據此,此帶子供給 方法可一目了然。
根據此一帶子供給方法,可在使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下,自平捲式捲帶直接將帶子供給。
較佳的是,於上述連接步驟中,係將上述第1 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上述帶子端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上述帶子端予以連接;於上述供給步驟中,係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上述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述帶子。藉此,帶子供給時,帶子不易糾纏。
較佳的是,於上述連接步驟中,係將自載置 於下側載置台之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的內側所拉出之帶子端,通過上側載置台之開口部;於將通過上述開口部之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上述帶子端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下面導至外側之狀態下,夾著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上述帶子而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載置於上述上側載置台;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上述帶子端,與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下面露出至外側之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上述帶子端連接。藉此,帶子端彼此之連接作業變得容易。
較佳的是,於上述供給步驟中,係一面令上 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一面供給上述帶子。藉此,可抑制帶子之扭曲。
較佳的是,於上述供給步驟中,檢測於與上 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垂直的方向拉出之上述帶子之扭曲,根據上述扭曲之檢測結果,旋轉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藉此,可更適切地抑制帶子 之扭曲。
較佳的是,上述帶子係通過環狀間隙而供 給,上述環狀間隙係形成於貫通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中空部的引導軸、與配置成包圍上述引導軸周圍之環狀引導環之間;藉由檢測上述環狀間隙中之上述帶子而檢測出上述帶子之扭曲。藉此,可檢測帶子之扭曲。
較佳的是,藉由將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或上 述第2平捲式捲帶拉出之上述帶子以一對輥子予以夾著,而在上述帶子中產生扭曲時於上述輥子之上游側蓄積上述扭曲。藉此,供給扭曲之帶子之情事可獲抑制。
較佳的是,於上述供給步驟中,係在令上述 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下,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於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平行的方向拉出上述帶子,在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用盡後,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移動至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曾存在之位置,於令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下,自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拉出上述帶子。藉此,帶子之供給來源的位置可一定化。
本發明之帶子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載置第1平捲式捲帶及第2平捲式捲帶之載置台、以及送出帶子之送出機構;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中之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帶子端、和另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帶子端,係以使 其帶子之表裏一致之方式連接;上述送出機構,係自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連接之側之相反側的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帶子。據此,此一帶子供給裝置可一目了然。
根據此一帶子供給裝置,可在使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下,自平捲式捲帶直接將帶子供給。
較佳的是,此一帶子供給裝置具備:貫通上 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中空部之引導軸,圍繞上述引導軸之周圍而配置之引導環,檢測上述引導軸與上述引導環之間所形成的環狀間隙中之上述帶子之檢測器,以及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之旋轉機構;於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垂直的方向將上述帶子拉出下,根據上述檢測器之檢測結果驅動上述旋轉機構,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於解消上述帶子之扭曲的方向旋轉。藉此,可更適切地抑制帶子之扭曲。
佳的是,此一帶子供給裝置具備:將自上 述第1平捲式捲帶或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拉出之上述帶子予以夾著之一對輥子,令上述輥子旋轉而供給上述帶子。藉此,可抑制供給扭曲之帶子。
較佳的是,此一帶子供給裝置具備:令上述 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之旋轉機構,以及令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位置移動之移動機構;藉由上述旋轉機構,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 旋轉下,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於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平行的方向拉出上述帶子,在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用盡後,藉由上述移動機構,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移動至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曾存在之位置,於以上述旋轉機構令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下,自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拉出上述帶子。藉此,帶子之供給來源的位置可一定化。
===(參考說明)平捲式捲帶===
第1A圖係平捲式捲帶10之說明圖。
平捲式捲帶10係帶子11之側邊(帶子11之寬度方向之端緣)對齊之狀態下重疊捲繞成之帶子。平捲式捲帶10包括:在與帶子寬同程度寬之芯材上將帶子11作平捲式捲繞而製造之情況,或是在寬幅之芯材上將寬幅之捲狀原材料捲住所得之物體裁斷成特定寬而製造之情況等等。帶子11例如由紙、不織布、樹脂薄膜等之材質所構成,然帶子11之材質不受此限定。
於此,係採用無芯材之平捲式捲帶10(無芯類型之平捲式捲帶)。芯材也可在平捲式捲帶10之製造開始時即無,也可在使用時自平捲式捲帶10移離。
以下之說明中,如第1A圖所示,定義出上下方向。亦即,與平捲式捲帶10之軸平行之方向設為「上下方向」,由帶子11之側邊所構成之兩個面之中,成為載置面之側設為「下」,相反側設為「上」。又,自平捲式捲 帶10之軸觀察,遠側有稱之為「外側」,相反側有稱之為「內側」之情形。又,帶子11之外側之面有稱之為「表」或「表面」,帶子11之內側之面稱為「裏」或「裏面」之情形。圖中,帶子11之裏面經施以陰影。
第1B圖及第1C圖,係自1個平捲式捲帶10拉出 帶子11的情況之說明圖。第1B圖係表示自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將帶子端12(帶子11之端部)朝上拉出之情況。第1C圖係表示自平捲式捲帶10之外側將帶子端12朝上拉出之情況。
如第1B圖及第1C圖所示,可在不動到平捲式 捲帶10之情況下將帶子11拉出。惟,若在將平捲式捲帶10固定之狀態下將帶子11朝上(與平捲式捲帶10之上下之面垂直的方向)拉出,如第1B圖及第1C圖所示,帶子11係成螺旋狀,帶子11中會產生扭曲。
第1B圖之拉出方式之情況下,平捲式捲帶10 之最內側之帶子11(拉出之帶子11)會受到朝內側之力,因此拉出之帶子11與該帶子11之緊鄰外側之帶子11易於分隔開。相對於此,第1C圖之拉出方式之情況下,平捲式捲帶10之最外側之帶子11(拉出之帶子11)會受到朝內側之力,因此不只是該帶子11,其內側之帶子11亦會捲入,而會有使得數周份額之帶子11一起拉上之情況。因此,第1B圖之拉出方式,與第1C圖之拉出方式相較,會有帶子11不易糾纏之優點。
平捲式捲帶10,與橫向移動式捲繞成之捲帶 相比,一般而言每個之帶子長度較短。因此,如第1B圖及 第1C圖所示般,只自1個之平捲式捲帶10拉出帶子11此舉,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較短。是以,如以下所說明,藉由將平捲式捲帶10之諸個帶子端12彼此預先連接,可使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
===(1)第1實施方式=== <(1)概要>
第2A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方法之說明圖。此處,針對平捲式捲帶10之載置台20(後述)不予考慮。以下之說明中,有關上側平捲式捲帶10之符號有附加標號「A」,而對下側平捲式捲帶10則有附加標號「B」之情形。
2個之平捲式捲帶10係作上下配置。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中,外側之帶子端12A係被拉出。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中,內側之帶子端12B係被拉出。而且,拉出之帶子11均在無扭曲下,使帶子11表裏一致地以其帶子端12彼此連接。也就是說,使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端12A的上緣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端12B的上緣合體,且使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端12A之下緣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端12B之下緣合體,而使得彼此之帶子端12連接。
又,帶子端12之連接,可使用例如熱熔接、壓接、接著,超音波接合、縫合等之連接方法。採用之連接方法,係因應帶子11之材質或製造物(後述之光纜等)之 目的等而有所不同。另,此處帶子端12彼此係直接連接,但也可經由短型中繼帶子等之中繼物而間接將帶子端12彼此連接。
第2B圖係如第2A圖般連接之2個平捲式捲帶10 的帶子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2個平捲式捲帶10連接後,藉由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的內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連接之側為相反側之帶子端12A)朝上拉出,可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內側供給帶子11A。而後,若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用盡,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之帶子端12B(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連接之帶子端12B)朝上被拉出,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供給帶子11B。
依此方式,藉由預先將2個平捲式捲帶10之帶 子端12彼此連接,即使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用盡後亦可連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供給帶子11B。藉此,可在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下,自平捲式捲帶10直接供給帶子11。
又,由於係自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供給帶子 供給,拉出之帶子11與該帶子11之緊鄰外側之帶子11易於隔開,因此在帶子11供給時,帶子11不易糾纏。
<(1)帶子端之連接方法>
第3A圖~第3C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程序之說明圖。
首先,作業者如第3A圖所示,將平捲式捲帶 10B載置於下側載置台20B上。而後,作業者係如第3A圖所示,自該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將帶子端12B拉出,並使此一帶子端12B通過上側載置台20A之開口部21。此時,最好的是作業者以已通過開口部21之帶子11B的面與載置台20A之表面平行的方式配置帶子11B。藉此,以夾著此一帶子11B之方式載置其他平捲式捲帶10A之作業(次一作業:參見第3B圖)將會變得容易。
其次,作業者乃如第3B圖所示,於上側載置 台20A上載置其他之平捲式捲帶10A。此時,作業者係如第3B圖所示,於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端12B露出至外側之狀態下,夾著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11B將平捲式捲帶10A載置於上側載置台20A上。
繼之,作業者乃如第3C圖所示,將上側平捲 式捲帶10A的外側之帶子端12A,與自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露出至外側之帶子端12B(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之帶子端12B),使此等帶子11表裏一致並予以連接。藉此,帶子端12之連接作業終了。
另,此處雖就2個平捲式捲帶10之連接說明如 上,然亦可上下配置3個以上之平捲式捲帶10,將上下鄰接之平捲式捲帶10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連接。此一情況下,作業者係自載置於下側載置台20之平捲式捲帶10依序進行帶子端12之連接作業。
第4A圖~第4C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其他連接程 序之說明圖。
首先,作業者係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將平捲式捲帶10A載置於上側載置台20A。此時,作業者係如第4A圖所示,將此平捲式捲帶10A之外側之帶子端12A拉出,將此一帶子端12A通過上側載置台20A之開口部21,並一面如第4B圖所示,以利用平捲式捲帶10A下面夾著自外側拉出之帶子11A之方式,將該平捲式捲帶10A載置於上側載置台20A上。
其次,作業者係如第4C圖所示,於下側載置 台20B上載置其他之平捲式捲帶10B。而後,作業者係如第4C圖所示,自此一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將帶子端12B拉出,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的外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的內側之帶子端12B,使其帶子11之表裏一致並予連接。
且說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之載置作業時, 作業者必須以手持平捲式捲帶10A之狀態,將其手持之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端12A通過開口部21,或是一面夾著該帶子11A一面將平捲式捲帶10A下降。因此於平捲式捲帶10A沉重時,與前述之載置作業(參見第3B圖)相比,作業者會有負擔。
又,第4C圖所示之連接作業,係在載置台20之中央附近(開口部21附近)進行。因此,第4C圖所示之連接作業中,與前述之連接作業(參見第3C圖)相比,位在載置台20 之外側的作業者必須將手伸至載置台20之中央附近而以較遠之位置進行連接作業,因此作業者會有負擔。
故而,較之第4A圖~第4C圖所示之連接程序,以採用第3A圖~第3C圖所示之連接程序較合乎期望。
<(1)帶子之供給方法>
第5A圖~第5C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之說明圖。於此,2個之平捲式捲帶10雖係第3C圖所示之狀態,但亦可為第4C圖所示之狀態。
2個平捲式捲帶10之連接作業後(參見第3C 圖),如第5A圖所示,藉由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內側之帶子端12A(與連接於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側為相反側之帶子端12A)朝上拉出,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內側供給帶子11A。
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係以其下面夾著帶子 11B之方式載置於上側載置台20A上(參見第5A圖)。惟若持續供給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11A,如第5B圖所示,上側平捲式捲帶10A將會用盡,因此由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夾著的帶子11B亦成為可供給之狀態。
上側平捲式捲帶10A若用盡,下側平捲式捲帶 10B之內側之帶子端12B(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連接之帶子端12B)將朝上被拉出,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供給帶子11B。
此時,第5C圖所示,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11B ,將不會經由上側載置台20A之外側,而是通過上側載置 台20A之內側(開口部21)供給。因此,根據此一供給方法,如圖中之虛線所示,係在平捲式捲帶10之外側配置支持部件22,而可將上側載置台20A由下側載置台20B支持。
本實施方式中,2個之平捲式捲帶10係以配置 成上下之狀態,使帶子11被拉出至上側。藉此,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供給帶子11A時亦然,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供給帶子11B時亦然,自上方觀察帶子11之供給來源大致是相同位置。假設於將2個之平捲式捲帶10配置成左右之狀態下將帶子11拉出至上側時,自帶子11之供給對象(換言之,上方)觀察之帶子11之供給來源之位置將會變化。 因此,將帶子11朝上側拉出時,2個之平捲式捲帶10以並排於上下方向配置為佳。
如第5A圖~第5C圖所示,若於將平捲式捲帶 10固定下將帶子11拉出至上方時,帶子11將會成為螺旋狀,以致帶子11產生扭曲。惟仍有期待供給未扭曲之帶子11的狀況。於此一狀況下,如以下所說明,一面旋轉平捲式捲帶10一面供給帶子11即可。
<(1)帶子供給裝置>
第6圖係帶子供給裝置30之說明圖。帶子供給裝置30具有:送出機構32、載置台20、旋轉機構34、扭曲檢測部36、及控制器38。
送出機構32係自上游側之平捲式捲帶10拉出 帶子11,並將帶子11送出至下游側之機構。送出機構32例如具有:送出輥子32A及從動輥子32B、以及令送出輥子32A旋轉之送出馬達32C。帶子11係夾於送出輥子32A與從動輥子32B之間,藉由送出輥子32A旋轉而送出(供給)。藉由帶子11夾於送出輥子32A與從動輥子32B之間,帶子11之扭曲將會蓄積於送出輥子32A及從動輥子32B之上游側,而可抑制扭曲之帶子11被供給至下游側(惟若扭曲之數目超過容許扭曲旋轉數(容後詳述:參見第8圖)時,扭曲之帶子11會有供給至下游側之可能)。
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帶子11之力,並非由送 出輥子32A直接賦與,而是由較送出輥子32A為下游側之拉張裝置(圖未示)所賦與。送出輥子32A可發揮對於帶子11賦與反張力之機能。控制器38係驅動圖未示之拉張裝置而控制帶子11之供給量或供給速度,並一面控制送出輥子32A之扭矩而控制帶子11之張力。又,送出輥子32A還可發揮引導帶子11之送出的機能。
又,可將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帶子11之力,由較送出輥子32A為下游側之拉張裝置(圖未示)賦與,改由送出輥子32A之旋轉力代替而直接賦與。此時,控制器38係藉由驅動送出馬達32C而控制送出輥子32A之旋轉量,而控制帶子11之供給量或供給速度。
載置台20係載置平捲式捲帶10之台。此處, 三個載置台20係於上下方向並排配置。載置台20之中央形成有開口部21(第6圖中圖未示;參見第3A圖、第5B圖、第 5C圖)。惟,最下側之載置台20中未設開口部21亦屬無妨。上下並排之載置台20係藉由設於各載置台20之間之支持部件22而一體連結。
各載置台20上載置有平捲式捲帶10。3個平捲 式捲帶10之中,若注目上下並排之2個平捲式捲帶10,可發現與第3A圖~第3C圖相同,上側平捲式捲帶10的外側之帶子端12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的內側之帶子端12,係帶子11之表裏一致地被連接。藉此,可將3個份額之平捲式捲帶10之帶子11一次供給。
載置台20係以開口部21為中心,且以上下方 向為軸可旋轉地被支持。三個載置台20係一體連結,因此三個載置台20係一體旋轉。載置台20若旋轉,3個平捲式捲帶10也將一起旋轉。
旋轉機構34係將載置台20旋轉之機構。控制 器38若驅動旋轉機構34之馬達,則以上下方向為軸,載置台20將會旋轉。以自上方觀察時之載置台20之旋轉方向與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自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朝外側之帶子11之被捲方向)成為逆向之方式,旋轉機構34將載置台20旋轉。此處,自上方觀察時之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為反時針方向之故,自上方觀察之載置台20之旋轉方向為順時針方向。
扭曲檢測部36具有檢測帶子11之扭曲之機 能。扭曲檢測部36具備:引導軸36A及引導環36B、及檢測用感測器36C。
引導軸36A係將自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拉出之 帶子11引導至上側之部件。引導軸36A係上下方向延伸之圓棒狀部件,以貫穿平捲式捲帶10中心之中空部及載置台20之開口部21的方式配置。為了以此一方式配置引導軸36A,可將引導軸36A預先構成為固定脫離自如,而在載置台20上設置平捲式捲帶10時,係將引導軸36A預先卸離,而在將平捲式捲帶10設置後,再將引導軸36A安裝固定成貫穿平捲式捲帶10的中心之中空部以及載置台20之開口部21。
引導軸36A係位於載置台20之旋轉中心。引導 軸36A係可與載置台20一起旋轉,也可不旋轉。若引導軸36A與載置台20一起旋轉,可抑制帶子11與引導軸36A之擦刮,因此有可抑制摩耗粉末之發生或抑制靜電之發生的優點。
引導軸36A係較載置台20及載置台20上之平捲 式捲帶10更突出於上側。於此突出於上側之部位,以包圍引導軸36A之周圍的方式配置有引導環36B。換言之,引導軸36A係以貫穿環狀引導環36B之中空部的方式配置。
引導環36B係將帶子11之移動範圍限制於其內側之環狀部件。引導環36B係以包圍引導軸36A之周圍的方式配置,引導環36B與引導軸36A之間形成環狀間隙。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之帶子11,係通過引導軸36A與引導環36B之間形成之環狀間隙而被供給。引導環36B係以不旋轉之方式由外部固定。
引導軸36A之外周與引導環36B之內周之間隔,係較帶子11之寬度為狹窄。換言之,引導軸36A與引導環36B之間之間隙的寬度,係較帶子11之寬度為狹窄。藉此,可防止環狀間隙中發生帶子11扭曲之情事。
檢測用感測器36C,係用以檢測引導軸36A與引導環36B之間的間隙中之帶子11的感測器。檢測用感測器36C係於引導環36B之內側與引導軸36A對向配置。於此,檢測用感測器36C係檢測帶子11之有無之感測器。檢測用感測器36C可為以桿子等之接觸部與帶子11接觸而檢測帶子11之有無之接觸式感測器,也可為利用檢測光而檢測帶子11之有無之光學式感測器。檢測用感測器36C之檢測結果係輸出至控制器38。
第7圖係扭曲檢測部36之帶子11的移動之說明圖。圖中表示出自上方觀察之扭曲檢測部36、以及扭曲檢測部36之環狀間隙(引導軸36A與引導環36B間之間隙)中的帶子11之位置。
於平捲式捲帶10固定之狀況下自內側將帶子11朝上拉出時,扭曲檢測部36之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之位置,係與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此處為反時針方向)相同方向地移動。例如平捲式捲帶10之1周份額之帶子11被拉出時,帶子11會繞環狀間隙一周,其結果為,在送出機構32之上游側帶子11之扭曲形成一個。
因此,控制器38係基於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結果令載置台20旋轉而消除帶子11之扭曲。此時,首先控 制器38係基於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結果,檢測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之移動方向及移動角度(移動量)。例如,如圖所示,自中心軸觀察每隔90度即配置檢測用感測器36C時,控制器38藉由特定檢測帶子11之檢測用感測器36C、以及在其緊鄰前側檢測帶子11之檢測用感測器36C,而可檢測出帶子11之移動方向(順時針方向或反時針方向)及90度程度之帶子11之移動。其次,控制器38以與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的移動方向相反之方向,以相當於帶子11之移動角度的角度旋轉載置台20。例如,控制器38根據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結果檢測到環狀間隙中帶子11以反時針方向作90度移動時,係令載置台20作順時針方向90度旋轉。藉此,較送出機構32為上游側之帶子11的扭曲獲得消除。
送出機構32之上游側的帶子11之扭曲即使不 為0亦屬容許。這是因為某種程度之扭曲可蓄積於自平捲式捲帶10至送出輥子32A之間。可在較送出機構32為上游側蓄積之扭曲的數目(容許扭曲旋轉數),在自平捲式捲帶10至送出輥子32A之距離(放出距離)愈長時則愈多。
第8圖係表示放出距離與容許扭曲旋轉數之關係之標繪圖。橫軸之放出距離係自平捲式捲帶10以至送出輥子32A之距離。縱軸之容許扭曲旋轉數係自送出輥子32A未送出扭曲至上游側即予解決之旋轉數。於此,係使用寬20mm,厚0.25mm之不織布。如標繪圖所示,容許扭曲旋轉數在放出距離愈長時則愈多。此一傾向,即使帶子11之材質或形狀(寬度、厚度)變更亦屬不變。
如是,送出機構32之上游側的帶子11之扭曲,某種程度係可容許,因此相對扭曲檢測部36之扭曲的檢測結果之載置台20之旋轉應答的遲滯,在某種程度上係可容許。其結果為,送出機構32上游側之帶子11會有某種程度扭曲之形成之現象。惟,帶子11係夾於送出機構32之送出輥子32A與從動輥子32B之間,因此可防止扭曲之帶子11供給至送出機構32之下游側。
如上所述,控制器38係藉由所謂之回饋控制 而根據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結果來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量。惟,控制器38亦可採在供給平捲式捲帶10之1周程度的帶子11時令載置台20作一次旋轉之方式,即藉由所謂之前饋控制來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量。此一情形下,控制器38係因應自送出機構32之帶子11的供給量(或是送出機構32之驅動量)而旋轉載置台20即可,因此不設扭曲檢測部36也屬無妨。又,控制器38也可基於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結果進行回饋控制,並一面進行根據帶子11之供給量之前饋控制,藉此也可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量。
<(1)纜線製造方法>
第9圖係具有帶子11之光纜1之剖視圖。第10圖係使用帶子供給裝置30之光纜1的製造裝置40(生產線)之流程圖。
光纜1具有:三個光纖單元2、綑紮捲繞帶子11及外被覆層7(sheath)。綑紮捲繞帶子11係自前述平捲式捲帶10所供給之帶子11。
光纖單元2係將5條四芯光纖帶3以識別線4捲 住而予單元化成之部件。識別線4係寬2mm×厚0.1mm之帶色線。藉由使三個光纖單元2之識別色各異,作業者可識別各光纖單元2。如第10圖所示,自筒管43分別供給而來之5條四芯光纖帶3係藉由操作裝置44將識別線4螺旋狀捲住,而由識別線4將5條四芯光纖帶3束集,而構成光纖單元2。藉由SZ分線盤42將撚合旋轉方向每一次旋轉後即作反轉,而使得三個光纖單元2作SZ型撚合。撚合之三個光纖單元2係供給至擠出裝置47。
綑紮捲繞帶子11係包覆住三個光纖單元2之部 件。光纜1內,綑紮捲繞帶子11係成漩渦形,形成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具有重疊之重疊構造。自前述之帶子供給裝置30供給之綑紮捲繞帶子11係插入蝸殼形管41並經由加熱而被賦與形成漩渦形之習性。被賦與漩渦形形成習性之綑紮捲繞帶子11於擠出裝置47內一旦被放開,其內部配置有三個光纖單元2,將會回復到漩渦形而收容該三個光纖單元2。
綑紮捲繞帶子11例如係由藉加熱而形狀獲得 保持之熱塑性帶子所構成。具體而言,綑紮捲繞帶子11係可使用聚醯亞胺帶子、聚酯帶子、聚丙烯帶子、聚乙烯帶子等。此外,作為綑紮捲繞帶子11也可利用不織布。此一情況下,不織布係可使用將聚醯亞胺、聚酯、聚丙烯、聚乙烯等形成為帶子狀而成之物。又,不織布也可為附著暨塗佈吸水粉末等而成者,或是為此而經施以表面加工而成者。綑紮捲繞帶子11也可為在不織布上貼附聚酯膜等薄膜 而成者。綑紮捲繞帶子11係形成為即便是被加熱,對於其內側之光纖帶3或外側之外被覆層7也還是非接著。這是為了在光纜1之末端部之芯線露出作業時或中間分歧作業時,自光纜1易於取出光纖帶3(或光纖芯線)。
外被覆層7係以將光纖單元2及綑紮捲繞帶子11 收容於其內部之方式予以被覆之部件。外被覆層7中設有抗張力體5以及撕裂繩6。抗張力體5係可對抗外被覆層7之收縮,藉以抑制因外被覆層7之收縮而施加於光纜1之應變或彎曲的部件。一對抗張力體5係以夾著綑紮捲繞帶子11之方式設於外被覆層7之內部。撕裂繩6係於光纜1之分歧作業時,將光纜1沿長度方向撕裂之際所用之部件。一對撕裂繩6係以在相對連結一對抗張力體5之線成正交之線上夾著綑紮捲繞帶子11之方式,設置於外被覆層7之內部。
擠出裝置47中係被供給:經SZ型撚合之三個 光纖單元2、被賦與形成漩渦形之習性之綑紮捲繞帶子11、2條抗張力體5、及2條撕裂繩6。擠出裝置47在抗張力體5與撕裂繩6從各自之供給源放出下,令收容三個光纖單元2之綑紮捲繞帶子11前行,而於綑紮捲繞帶子11之周圍被覆以外被覆層7。藉此,製成第9圖所示之60芯之光纜1。製造之光纜1係被捲於捲筒48。
<(1)實施例>
上述之纜線製造方法中,於帶子供給裝置30中設置3個平捲式捲帶10(綑紮捲繞帶子11),將上側平捲式捲帶 10A的外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的內側之帶子端12B,使其帶子11之表裏一致地預先予以連接。1個平捲式捲帶10,係由寬20mm×厚0.2mm之不織布所構成,帶子長度約4000m。藉此,可自平捲式捲帶10一次直接供給約12000m(=4000m×3個)之綑紮捲繞帶子11。
假設扭曲之綑紮捲繞帶子11自帶子供給裝置30 供給而來,則有綑紮捲繞帶子11在蝸殼形管41塞住,或在光纜1內折疊而造成配置之綑紮捲繞帶子11壓迫光纖以致傳輸損失增大之虞。相對於此,上述之纜線製造方法中,不只可消除扭曲,且在自帶子供給裝置30供給綑紮捲繞帶子11時,生產線中並無綑紮捲繞帶子11阻塞之情事,綑紮捲繞帶子11之送出狀態良好。又,光纜1內之光纖的傳輸損失為0.197dB/km(波長1.55μm:OTDR法),屬正常值。
===(2)第2實施方式=== <(2)概要>
第11A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方法之說明圖。此處不考慮平捲式捲帶10之載置台20。
2個之平捲式捲帶10係上下配置。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中,內側之帶子端12A被拉出。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中,外側之帶子端12B被拉出。然後,使帶子11之表裏一致,帶子端12彼此於此狀態下被連接。
第11B圖係如第11A圖般連接之2個平捲式捲帶10的帶子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2個平捲式捲帶10連接後,藉由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的外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連接之側的相反側之帶子端12A)朝上拉出,可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外側供給帶子11A。而且,若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用盡時,下側平捲式捲帶10B的外側之帶子端12B(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連接之帶子端12B)係朝上被拉出,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外側供給帶子11B。
如此,藉由預先將2個平捲式捲帶10之帶子端12彼此連接,即便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用盡後,亦可連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供給帶子11B。
<(2)帶子端之連接方法>
第12A圖~第12C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程序之說明圖。
首先,作業者係如第12A圖所示,於下側載置台20B上載置平捲式捲帶10B。下側載置台20B之中央形成有用以支持上側載置台20A之支持部件23,作業者係以該支持部件23貫穿平捲式捲帶10B之中空部之方式,於下側載置台20B上載置平捲式捲帶10B。平捲式捲帶10B載置後,作業者係於下側載置台20B之支持部件上載置上側載置台20A予以支持。
其次,作業者係如第12B圖所示,於上側載置台20A上載置平捲式捲帶10A。此時,作業者係如第12B圖所示,自平捲式捲帶10A之內側將帶子端12A從下側拉 出,將平捲式捲帶10A以利用下面夾著拉出之帶子11A的方式載置於上側載置台20A。自平捲式捲帶10A的內側拉出之帶子端12A係如第12B圖所示,成為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露出至外側之狀態。
繼之,作業者係如第12C圖所示,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的內側之帶子端12A(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露出至外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的外側之帶子端12B,使其帶子11之表裏一致並予連接。藉此,帶子端12之連接作業終了。
此一連接方法中,如第12C圖所示,2個平捲式捲帶10之帶子端12,係自載置台20之外側被連接。
<(2)帶子之供給方法>
第13A圖及第13B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2個平捲式捲帶10之連接作業後(參見第12C圖),如第13A圖所示,藉由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的外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連接之側為相反側之帶子端12A)朝上拉出,可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外側供給帶子11A。
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一用盡,如第13B圖所示,下側平捲式捲帶10B的外側之帶子端12B(連接於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端12B)朝上被拉出,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外側供給帶子11B。
此時,第13B圖所示,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 帶子11B係經由上側載置台20A之外緣,而較上側載置台20A更為上側地被拉出。為了使帶子11不鉤到載置台20之外緣,載置台20之外緣最好沒有角部,此處之載置台20係呈圓盤狀。又,前述第5A圖~第5C圖之虛線所示之平捲式捲帶10之外側若配置支持部件22,則帶子11會鉤到支持部件22,因此此處係於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中空部)配置支持部件23。又,為了於平捲式捲帶10之中空部配置支持部件23,如第12A圖及第12B圖所示,上下之載置台20係設置成固定脫離自如。
如第13A圖及第13B圖所示,若在平捲式捲帶 10固定下將帶子11朝上拉出,帶子11會成為螺旋狀,而在帶子11中會產生扭曲。惟如前述之第6圖所示之帶子供給裝置30般,若是一面旋轉載置台20一面供給帶子11,將可供給無扭曲之帶子11。此一場合下,帶子供給裝置30係以自上方觀察時之載置台20的旋轉方向成為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的方式,旋轉載置台20。
第2實施方式中,雖已就2個平捲式捲帶10之連 接方法以及供給方法作出說明,惟也可上下配置3個以上之平捲式捲帶10,將上下鄰接之平捲式捲帶10以同於上述之方式連接後,一次連續供給3個以上之平捲式捲帶10。
===(3)第3實施方式===
第14A圖~第14C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 之說明圖。又,2個平捲式捲帶10,係與前述之第12A圖~第12C圖同樣地載置於載置台20,帶子端12彼此預先連接。
如第14A圖所示,藉由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 的外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連接之側為相反側之帶子端12A)橫向拉出,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外側供給帶子11A。
前述之第2實施方式中,係將帶子11朝上拉 出,與第3實施方式中將帶子11橫向(與平捲式捲帶10之上下之面平行的方向)拉出之點相異。前述之第2實施方式中,可在將平捲式捲帶10固定下將帶子11拉出,第3實施方式中,為了將帶子11拉出,必須要有將平捲式捲帶10(載置台20)旋轉之旋轉機構(圖未示)。另,由於係一面將平捲式捲帶10旋轉一面將帶子11拉出,因此帶子11上不會形成扭曲。
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一用盡,下側平捲式捲帶 10B的外側之帶子端12B(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連接之帶子端12B)將會橫向被拉出,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外側供給帶子11B。
此時,如第14B圖所示,最好是令載置台20往上側移動,將下側載置台20B移動至移動前之上側載置台20A之高度。換言之,帶子供給裝置最好利用圖未示之移動機構,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移動至上側平捲式捲帶10A曾經位處之位置。藉此,如第14C圖所示,帶子11之供給來源之位置成為一定,可將帶子11以在帶子上不會形成斜向 痕印之方式供給。
第3實施方式中也是,也可配置上下3個以上 之平捲式捲帶10,將上下鄰接之平捲式捲帶10以同於上述之方式連接後,一次連續供給3個以上之平捲式捲帶10。
又,根據第3實施方式,平捲式捲帶10係以相當於拉出之帶子11的長度(帶子11之供給量)之份額確實旋轉,因此與第1實施方式及第2實施方式相比,將有帶子11之扭曲確實不會發生之優點(相對於此,第1實施方式及第2實施方式中,相對帶子11之供給量之平捲式捲帶10的旋轉量會有產生遲滯之情形,可能會有帶子11扭曲之情形發生)。
===其他===
上述之實施方式係為使本發明易於理解所為,並無將本發明限定解釋之目的。毫無疑問,本發明在不脫離其趣旨下尚可做變更暨改良,且本發明包含其均等物。
<有關帶子供給裝置>
前述之帶子供給裝置,係供給光纜1製造用之綑紮捲繞帶子11。惟帶子供給裝置亦可用於其他用途。例如,帶子供給裝置可用於供給包裝體製造用之包裝用帶子,也可用於供給晶片零件製造用之帶子狀晶片型電子零件收納台紙。
<有關載置台>
前述之載置台,係針對各個平捲式捲帶10逐一設置1 個。但也可針對1個之載置台載置2個以上之平捲式捲帶10。此一情況下,例如也可藉由將第2A圖之上側平捲式捲帶10A載置於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上面,而將平捲式捲帶10堆積之。如此般之將平捲式捲帶10直接堆積,亦可與第2B圖所示之情況相同,可連續地供給帶子。
10‧‧‧平捲式捲帶(綑紮捲繞帶子)
10A‧‧‧上側平捲式捲帶
11A‧‧‧內側供給帶子
11B‧‧‧內側供給帶子
12A‧‧‧外側之帶子端
12B‧‧‧內側之帶子端
20‧‧‧載置台
20A‧‧‧上側載置台
20B‧‧‧下側載置台
21‧‧‧開口部
22‧‧‧支持部件

Claims (8)

  1. 一種帶子供給方法,具有:將第1平捲式捲帶與第2平捲式捲帶中之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帶子端和另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帶子端,使其帶子之表裏一致並予以連接之連接步驟;及於上述連接步驟後,自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連接之側之相反側的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帶子之供給步驟,於上述供給步驟中,係一面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一面使上述帶子通過環狀間隙而供給,上述環狀間隙係形成於貫通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中空部的引導軸、與配置成包圍上述引導軸周圍之環狀引導環之間;而且藉由檢測上述環狀間隙中之於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垂直的方向拉出之上述帶子,而檢測出上述帶子之扭曲;而且根據上述扭曲之檢測結果,旋轉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子供給方法,其中於上述連接步驟中,係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上述帶子端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上述帶子端予以連接;而且於上述供給步驟中,係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上述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述帶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帶子供給方法,其中於上述連接步驟中,係將自載置於下側載置台之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的內側所拉出之帶子端,通過上側載置台之開口部;於將通過上述開口部之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上述帶子端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下面露出至外側之狀態下,夾著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上述帶子而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載置於上述上側載置台;而且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上述帶子端,與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下面露出至外側之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上述帶子端連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帶子供給方法,其中藉由將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或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拉出之上述帶子以一對輥子予以夾著,而在上述帶子中產生扭曲時於上述輥子之上游側蓄積上述扭曲。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帶子供給方法,其中於上述供給步驟中,係在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下,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於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平行的方向拉出上述帶子,而且在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用盡後,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移動至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曾存在之位置,於令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下,自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拉出上述帶子。
  6. 一種帶子供給裝置,具備:載置第1平捲式捲帶及第2平捲式捲帶之載置台,送出帶子之送出機構,貫通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中空部之引導軸,圍繞上述引導軸之周圍而配置之引導環,檢測上述引導軸與上述引導環之間所形成的環狀間隙中之上述帶子之檢測器,以及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之旋轉機構;其特徵在於: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中之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帶子端、和另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帶子端,係以使其帶子之表裏一致之方式連接;上述送出機構,係自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連接之側之相反側的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帶子;而且於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垂直的方向將上述帶子拉出下,根據上述檢測器之檢測結果驅動上述旋轉機構,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於消除上述帶子之扭曲的方向旋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具備:將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或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拉出之上述帶子予以夾著之一對輥子,令上述輥子旋轉而供給 上述帶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具備:令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位置移動之移動機構;而且藉由上述旋轉機構,令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下,自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於與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上下之面平行的方向拉出上述帶子;在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用盡後,藉由上述移動機構,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移動至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曾存在之位置,於以上述旋轉機構令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旋轉下,自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外側拉出上述帶子。
TW103133559A 2013-10-02 2014-09-26 A tape supply method, and a tape supply device TWI549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7469A JP5719003B2 (ja) 2013-10-02 2013-10-02 テープ供給方法及びテープ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2932A TW201532932A (zh) 2015-09-01
TWI549891B true TWI549891B (zh) 2016-09-21

Family

ID=52778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559A TWI549891B (zh) 2013-10-02 2014-09-26 A tape supply method, and a tape supply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7027B2 (zh)
JP (1) JP5719003B2 (zh)
CN (1) CN105531211B (zh)
TW (1) TWI549891B (zh)
WO (1) WO20150500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45043A4 (en) 2012-05-02 2015-12-16 Fujikura Ltd SMALL DIAMETER AND ROUND OPTIC CABLES WITH STRUCTURE OF OPTICAL FIBERS OF RIBBON TYPE
CN108945683A (zh) * 2018-08-31 2018-12-07 广州利沃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供标系统
US11059692B2 (en) 2018-09-12 2021-07-13 Fuji Seal International, Inc. Core member for a film roll
US11046551B2 (en) 2018-09-12 2021-06-29 Fuji Seal International, Inc. Core member for a film roll
CN111646255B (zh) * 2020-06-17 2022-01-21 嘉兴宏达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卷方便的机用防穿刺缠绕膜
CN114701915B (zh) * 2022-05-03 2024-04-12 青岛瑞鹏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压敏胶带生产线自动上料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9891A (en) * 1974-05-06 1975-06-17 Corning Glass Work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ape from a plurality of rolls
JPS5932606U (ja) * 1982-08-24 1984-02-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包装紙の連続供給装置
WO2013005087A1 (en) * 2011-07-06 2013-01-10 Btsr International S.P.A.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nsing a change of yarn feed bobb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8566A (en) * 1915-12-10 1916-04-11 William E Wright And Sons Company Antitwisting device.
US2658695A (en) * 1950-06-21 1953-11-10 Gillette Co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rticles from strip stock
US3285446A (en) * 1965-02-15 1966-11-15 Owens Illinois Glass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a tubular web
US4610408A (en) * 1980-03-13 1986-09-09 Coiled Investments, Inc. Strip feed mechanism
JPS6110269U (ja) 1984-06-25 1986-01-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US4720054A (en) * 1985-12-05 1988-01-19 Kent Corporation System for supplying strip to a processing line
JPS62185659A (ja) * 1986-02-10 1987-08-14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長尺シ−トの供給法とそのシ−トの供給装置
DE3702595A1 (de) * 1987-01-29 1988-08-18 Schaefer Etiketten Verfahren zum beschicken einer etikettiermaschine und etikettenvorratseinrichtung
US4844360A (en) * 1987-04-01 1989-07-04 Olin Corporation Long-length continuous metal strip feed device
JP2757052B2 (ja) * 1989-12-22 1998-05-25 日鉱金属株式会社 コイル条取り出し方法
US6726142B2 (en) * 2001-12-31 2004-04-27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Twist controlling device, rotatable nip and axial feed system
JP4212399B2 (ja) * 2003-04-02 2009-01-21 カルピス株式会社 長尺シートの繰り出し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押圧部材
JP2008087871A (ja) * 2006-09-29 2008-04-17 Sato Corp 帯状シートおよび帯状シートの継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9891A (en) * 1974-05-06 1975-06-17 Corning Glass Work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ape from a plurality of rolls
JPS5932606U (ja) * 1982-08-24 1984-02-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包装紙の連続供給装置
WO2013005087A1 (en) * 2011-07-06 2013-01-10 Btsr International S.P.A.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nsing a change of yarn feed bobb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14821A1 (en) 2016-07-28
CN105531211A (zh) 2016-04-27
JP5719003B2 (ja) 2015-05-13
WO2015050018A1 (ja) 2015-04-09
JP2015071473A (ja) 2015-04-16
US10087027B2 (en) 2018-10-02
TW201532932A (zh) 2015-09-01
CN105531211B (zh) 2017-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9891B (zh) A tape supply method, and a tape supply device
US8012291B2 (en) Backing film remov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fiber placement machine
JP5809899B2 (ja) 繊維束供給装置
US20170313544A1 (en) Cable blow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5104853A1 (ja) 成形工具、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方法及び光ケーブル製造方法
GB2168730A (en) Feeding optical fibres into helically extending grooves in cores
JP2007331915A (ja) テンション装置
TWI548583B (zh) Tape supply device
JP6170953B2 (ja) テープ供給方法及びテープ供給装置
WO2018190065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装置
JP2015083519A (ja) テープ供給方法及びテープ供給装置
JP2013195744A (ja) 光ケーブ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3927498B2 (ja) 結び目による糸加撚交絡により糸条を継ぎ合わせ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JP7011774B2 (ja)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
JP3180509B2 (ja) シールド付電線の供給方法及び供給装置
JP5947989B1 (ja) 把手接着装置
JPWO2018230494A1 (ja) テープ類繰出装置及びテープ類繰出方法
JPH02232156A (ja) ワイヤ式切断機におけるワイヤ張力保持方法
JP2000089072A (ja) スロット型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WO2003072472A1 (en) Multiple continuous supply rolls and high speed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roduce them
CN112811263A (zh) 线盘结构和线缆卷盘
NL1039324C2 (nl) Inrichting voor het ordenen van zeer lange ritssluitingen.
JPH0585656B2 (zh)
JPH1062301A (ja) 光ファイバ心線の表面タック性の評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6080843A (ja) 光ケーブル及び光ケーブル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