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8362B -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8362B
TWI548362B TW103134053A TW103134053A TWI548362B TW I548362 B TWI548362 B TW I548362B TW 103134053 A TW103134053 A TW 103134053A TW 103134053 A TW103134053 A TW 103134053A TW I548362 B TWI548362 B TW I5483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b
umbrella
ribs
curved portions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4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4404A (zh
Inventor
大衛 瑞恩 海森威特
安德魯 保羅 海森威特
Original Assignee
盛雨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盛雨公司 filed Critical 盛雨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4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4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8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83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22Devices for increasing the resistance of umbrellas to wi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19/00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 A45B19/04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with telescopic stic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19/00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 A45B19/10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with collapsible rib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02Umbrella fra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14Devices for opening and for closing umbrellas
    • A45B25/143Devices for opening and for closing umbrellas automat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9/00Details
    • A45B2009/005Shafts
    • A45B2009/007Shafts of adjustable length, e.g. telescopic shaf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3/00Other umbrellas
    • A45B2023/0031Cantilever umbrellas or sunshades with a support arm
    • A45B2023/0037Cantilever umbrellas or sunshades with a support arm the support arm being attached to the stick or to the crown, the canopy being suspended there below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Description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本發明係關於傘,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一種具有增加之抗扭強度的傘中棒及傘骨總成。
眾所周知,一傘係保護使用者使其免受自然環境之侵害,且特別是免受雨水及冰雹或甚至陽光等之侵害的一裝置。一傳統傘具有以下部分:桿、傘面、傘骨、傘巢、彈簧及傘尾(ferrule)。一桿係金屬或木製中棒,其伸展於底部之傘握柄處(或庭院傘中之傘基座處)與頂部處的傘面之間。傘面係傘的織物部分,其擋住雨、風及陽光。傘骨係對一傘賦予結構及形狀的物件。外傘骨撐起傘面,且內傘骨(有時稱為支撐骨)作為支撐件且將外傘骨連接至傘桿。一傘巢在連接至傘骨/支撐骨時沿桿上下滑動,且負責打開及收攏傘面。許多傘的設計包含:一頂部彈簧,其用於在打開傘面時撐起傘巢;一底部彈簧,其用於在收攏傘面時壓緊傘巢;及在伸縮模型中有時包含一中心滾珠彈簧,其用於延伸桿長度。頂端飾(亦稱為傘尾)位於傘面上方,在傘最頂端上,嚴格來說起裝飾之用。
在一折疊構造中,傘骨用於支撐傘面織物。在正常操作條件下,作用於傘面織物的力,在傘面變為完全展開時及在陣風趨向於颳倒傘面時,增加至峰值。此等力從傘面傳遞至傘面傘骨,且可在相對方向上作用於該等傘骨,此取決於風向。因此,該等傘骨必須足夠強 韌,以抵擋可從兩個主相對方向之任一者作用於傘骨的力。
除傘骨之強度要求以外,傘骨之形狀應在一實質上筆直的輪廓與一彎曲輪廓之間變化,當傘被折疊時為實質上筆直的輪廓,當傘面若完全展開時為彎曲輪廓。筆直設計旨在當傘折疊時容許經折疊之傘骨平行於中棒擱置,而彎曲設計提供典型的類蘑菇形狀(亦稱為鐘形)。
根據本發明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一種傘係由一長形中棒及一傘巢形成,該長形中棒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對的第二端,傘巢係圍繞該長形中棒可滑動地設置。該傘包含一傘骨總成,該傘骨總成包括複數個傘骨,該複數個傘骨藉由在打開位置與收攏位置之間移動的複數個支桿而附接至該傘巢,其中在該打開位置中,該等傘骨處於一打開的延伸位置,且處於該收攏位置時,該等傘骨處於一收攏的折疊位置,該等支桿延伸於至少一傘骨與該傘巢之間。根據本發明,長形中棒具有一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由複數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複數個彎曲部分之間的複數個平坦部分定義,以對該長形中棒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
在一實施例中,存在三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三個彎曲部分之間的三個平坦部分。該三個彎曲部分各具有一凸出形狀。該等平坦部分可經設置彼此隔開約120°。
此外,各組互連的傘骨係由至少一個由第一材料形成的傘骨以及至少一個由第二材料形成的傘骨所構成,該第二材料不同於該第一材料。該第一材料可為鋁合金,且該第二材料可為碳材料。根據一實施例,此組互連傘骨之至少一傘骨具有一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由複數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複數個彎曲部分之間的複數個平坦部分定義,以對該至少一傘骨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存在三個彎曲部分及穿 插於該三個彎曲部分之間的三個平坦部分,其中該三個彎曲部分各具有一凸出形狀。
100‧‧‧傘
101‧‧‧傘
105‧‧‧耦合部件
110‧‧‧中棒/傘中棒/手動中棒
111‧‧‧第一中棒部分/中棒部分/部分
112‧‧‧第一端/頂部端
113‧‧‧第二中棒部分/中棒部分/部分
114‧‧‧第二端/底部端
115‧‧‧第三中棒部分/中棒部分/部分
117‧‧‧面(平面/平坦部分)
119‧‧‧曲面
120‧‧‧傘尾
130‧‧‧握柄/傘握柄
132‧‧‧環狀提繩/提繩
135‧‧‧連接器
137‧‧‧突部
150‧‧‧傘巢
152‧‧‧圓柱形基底部分
154‧‧‧傘巢環
200‧‧‧傘骨總成
210‧‧‧第一傘骨/傘骨
212‧‧‧第一端
214‧‧‧第二端
220‧‧‧第二傘骨/傘骨
222‧‧‧第一端
224‧‧‧第二端
230‧‧‧第三傘骨/傘骨
232‧‧‧第一端
234‧‧‧第二端
270‧‧‧第一加強元件/加強元件
272‧‧‧第一端
274‧‧‧第二端
280‧‧‧第二加強元件/元件/加強元件/致動器彈簧
282‧‧‧第一端/端
284‧‧‧第二端/端
285‧‧‧中間螺旋部分/螺旋部分
291‧‧‧彎曲部分
293‧‧‧平坦部分/平面部分
297‧‧‧線/纜線
300‧‧‧撐中棒
302‧‧‧第一端/端部
304‧‧‧第二端
310‧‧‧第一撐中棒接頭
320‧‧‧第二撐中棒接頭
400‧‧‧抗反轉機構
410‧‧‧第一傘骨接頭/樞轉接頭/抗反轉傘骨接頭/抗反轉接頭
411‧‧‧第一附接點/附接點
413‧‧‧第二附接點/連接點/附接點
415‧‧‧第三附接點/附接點
420‧‧‧抗反轉彈簧
422‧‧‧第一端
424‧‧‧第二端
425‧‧‧螺旋部分
426‧‧‧掛鉤部分
427‧‧‧垂直端部分/端壁/唇緣部分
430‧‧‧抗反轉傘珠/傘珠
431‧‧‧第一端
432‧‧‧第二端
433‧‧‧凹口/凹槽
435‧‧‧底部線連接器/連接器
440‧‧‧掛鉤/其他結構
450‧‧‧第二傘骨接頭
451‧‧‧第一附接點/附接點
453‧‧‧第二附接點/附接點
500‧‧‧第一本體部分
510‧‧‧第二本體部分
515‧‧‧通孔/開口
520‧‧‧卡口帶總成/帶總成
522‧‧‧母外殼/外殼
523‧‧‧第一端
524‧‧‧第二端
525‧‧‧凸緣
529‧‧‧缺口/縱向缺口
530‧‧‧卡口帽/帽
532‧‧‧突部
540‧‧‧偏置構件/彈簧
550‧‧‧按鈕
560‧‧‧握柄內部配接器
561‧‧‧側開口
562‧‧‧第一端
564‧‧‧第二端
570‧‧‧按鈕致動器
580‧‧‧偏置元件
585‧‧‧按鈕致動器鎖扣
600‧‧‧頂部環
700‧‧‧傘套
710‧‧‧長形中空結構/本體/結構
712‧‧‧第一端
714‧‧‧第二端
715‧‧‧拉鏈或掛鉤及環狀帶
720‧‧‧剛性杯狀結構/杯狀結構
圖1係根據本發明之一手動型的傘的側視圖,該傘包含一中棒及一傘骨總成;圖2係根據本發明之一自動型的傘之一側視圖,該傘包含一中棒及一傘骨總成;圖3係圖1之一部分中棒的一放大側視圖;圖4係沿圖3之線4-4截取之一截面視圖;圖5係圖1之傘骨總成之一傘骨的截面視圖;圖6係圖1之傘骨總成之另一傘骨的截面視圖;圖7係一自動型的傘之一側視圖,其顯示處於一打開位置的一抗反轉機構;圖7A係圖8之機構之一抗反轉接頭處於一打開位置且在張力情況下的特寫圖;圖7B係圖8之機構之一抗反轉傘珠處於一打開位置且在張力情況下的的特寫圖;圖8係一彈簧線元件的一側視圖,該彈簧線元件是一抗反轉機構的一部分,而該抗反轉機構是圖1之傘的一部分;圖9係耦合至一傘骨之抗反轉機構的一側面透視圖;圖10係沿圖9之機構及傘骨之長度截取的一截面視圖;圖11係一抗反轉傘珠之一透視圖,其顯示抗反轉線與該傘珠之間的耦合;圖12係傘珠之一側視圖;圖13係圖11之抗反轉線與傘珠之間的配接之截面視圖;圖14係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具有可移除提繩之一傘握柄的 一分解透視圖;圖15係傘握柄及提繩之另一分解視圖;圖16係傘握柄及提繩之一截面視圖;圖17係一傘罩之一正視圖;及圖18係圖17之傘罩之一截面視圖。
如本文中所論述,本發明係關於對傘之數個組件的改良,該等組件包含但不限於:一中棒構造及其傘骨總成。如本文中所論述,本發明之特徵可實施於手動型的傘及自動型的傘兩者。此外,其他特徵可實施於其他類型的傘。據此,下文論述及圖式描述實施本發明之教示的例示性實施例。
圖1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傘100的側視圖,其中為清楚起見且為簡化本發明之論述,僅顯示一個傘骨總成200。該傘100包含一中棒110,其具有一第一(頂部)端112及一相對的第二(底部)端114。此中棒110自身可由任何數目個不同組件形成,以配合而提供中棒110,且圖1中所說明之中棒110是如本文中所描述的一手動傘總成之部分,在該手動傘總成中使用者手動地打開及收攏傘。在第一端112處,提供一傘尾(cap)120以封閉中棒110,且在第二端114處,提供一握柄130以供使用者抓握。
參考圖1至圖13,所說明的中棒110係由三個不同的中棒部分形成,即,一第一中棒部分111、一第二中棒部分113及一第三中棒部分115。該第一中棒部分111在一端處附接至傘尾120,且在其另一端處附接至該第二中棒部分113之一端。該第二中棒部分113在其另一端處附接至該第三中棒部分115之一端。該第三中棒部分115在其另一端處附接至握柄130。因此,第一中棒部分111表示頂部中棒部分;第二中棒部分113表示中間中棒部分;且第三中棒部分115表示底部中棒部 分。個別中棒部分111、113、115之尺寸可不同,且特定言之,長度及寬度(例如,直徑)之至少一者可不同。在所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中棒部分111相對於其他兩個部分113、115具有最大寬度,且第三中棒部分115相對於其他兩個部分111、113具有最小寬度。例如,第一中棒部分111可為一14mm中棒部分;第二中棒部分113可為一12mm中棒部分;且第三中棒部分115可為一10mm中棒部分。因此,手動中棒110可操作為一伸縮式結構,其中當傘110打開時,中棒部分111、113沿傘中棒110的一中心縱向軸延伸。
在中棒部分111與113之間,可提供一耦合部件105,且特定言之,該耦合部件105可為一中棒環(例如,一14mm中棒環)。
如上文所提及,傘之其中一個主組件係一傘巢150。傘巢150為傘的一部分,其打開及收攏傘100,而該傘巢150沿中棒110移動。傘巢150位於耦合部件105與傘尾120之間,且圍繞中棒110。在所說明之實施例中,傘巢150係由若干部件(part)或部分(portion)形成,其包含一圓柱形基底部分152及一傘巢環154。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棒110具有一客製化形狀,該形狀經設計以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圖3係中棒110之部分的側視圖,且圖4顯示中棒110之截面視圖。特定言之,中棒110具有一小面化(faceted)設計,該小面化設計在於該中棒包含繞其圓周形成之若干面(平面/平坦部分)117,但在選定區域中,諸如在面117之間,仍具有曲面119。在所說明之實施例中,有經形成彼此隔開約120°的三個面117。將理解,中棒部分111、113、115之各者具有此構造,其中在該等部分111、113、115之間僅寬度有所變化。
如藉由下文描述將理解,傘骨總成200耦合至傘尾120及傘巢150兩者,且此導致基於傘巢150之移動方向而打開及收攏傘骨總成200及所附接之傘面(未顯示)。藉由一支桿300實現傘骨總成200與傘巢150 之間的連接。該支桿300係一長形結構,其具有一第一端302及一相對的第二端304,其中該第一端302樞轉地附接至傘骨總成200,且該第二端304樞轉地附接至傘巢150。可藉由一緊固件,諸如一鉚釘或銷等,實現支桿300與傘巢150之間及支桿300與傘骨總成200之間的樞轉連接。更明確言之,一第一支桿接頭310形成於支桿300與傘骨總成200之間的第一端302處,且一第二支桿接頭320形成於支桿300與傘巢150之間的第二端304處。
支桿300可由任何數目個不同材料形成,該等材料包含一金屬(例如,鋅合金)。
如圖1至圖13中所示,傘骨總成200係由數個組件形成,該等組件彼此耦合且耦合至傘的其他組件,以提供可打開及收攏的一傘骨總成。在所說明之實施例中,傘骨總成200包含複數個傘骨,且更特定言之,傘骨總成200包含三個不同傘骨,即,一第一傘骨210、一第二傘骨220及一第三傘骨230。該第一傘骨210包含一第一端212及一相對的第二端214;該第二傘骨220包含一第一端222及一相對的第二端224;且該第三傘骨230包含一第一端232及一相對的第二端234。
傘骨210、220、230之間的附接具有一樞轉性質,以容許傘骨總成200打開及收攏。更明確言之且如本文中所描述,一樞轉接頭或類似者可提供於各個零件之間,以在傘骨總成200打開(展開)及收攏(折疊)時容許所需的傘骨動作。
第一傘骨210之第一端212樞轉地連接至傘尾120,且第二端214連接至一第一傘骨接頭410,該第一傘骨接頭410如下文所述是呈一抗反轉傘骨接頭之形式。該第一傘骨接頭410經結構設計以容許第一傘骨210及第二傘骨220在一完全收攏位置與一完全打開位置之間樞轉(圖7)。第一傘骨接頭410包含數個附接點,且特定言之,該第一傘骨接頭包含一第一附接點411,第一傘骨210之第二端214附接至該第一 附接點411。第一傘骨接頭410亦包含一第二附接點413,其附接至如下文所述之另一部分;且包含一第三附接點415,其附接至第二傘骨220之一第一端222。第一傘骨接頭410之構造係使得附接點411、413、415具有一樞轉性質之構造類型,此樞轉性質在於,附接至第一傘骨接頭410之各元件相對於其樞轉。
第二傘骨220之第二端224連接至第三傘骨230之第一端232。特定言之,一第二傘骨接頭450提供於第二傘骨220與第三傘骨230之間。該第二傘骨接頭450經結構設計以容許第二傘骨220及第三傘骨230在一完全收攏位置與一完全打開位置之間樞轉(圖7)。第二傘骨接頭450包含數個附接點,且特定言之,第二傘骨接頭450包含一第一附接點451,第二傘骨220之第二端224附接至該第一附接點451。第二傘骨接頭450亦包含一第二附接點453,其附接至如下文所述之另一部分。第二傘骨接頭450之構造係使得附接點451、453具有一樞轉性質之構造類型,此樞轉性質在於,附接至第二傘骨接頭450之各元件相對於其樞轉。
支桿300係樞轉地連接至第一傘骨210。如圖1及圖2中所示,支桿300附接至第一傘骨210之一中間部位處,且經設計使得當支桿300歸因於傘巢150之動作向上移動時,傘骨總成200打開。
傘骨總成200亦具有數個加強元件。更明確言之,傘骨總成200可包含一第一加強元件270,該第一加強元件270在一第一端272連接至支桿300之端部302(於一樞轉接頭處連接),且在一第二端274於連接點413處連接至樞轉接頭410。如所示,第一加強元件270與第二傘骨220之間的連接係在第一端222附近,而第一傘骨210與第二傘骨220之間的連接係在與第一端222稍微隔開之處。基於樞轉接頭410之構造,第一加強元件270與支桿300及第二傘骨220之間的連接具有一樞轉性質。
在一實例中,加強元件270係呈長形結構之形式,諸如一長形桿、線、纜線、彈簧元件等。加強元件270用於提供加強,且亦用於控制藉由傘骨總成之操作產生的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一抗反轉機構400經提供且經結構設計以對抗一反轉力,該反轉力係在選定操作條件期間,且特定言之在有風條件或其他不利條件期間施加至傘。如傘使用者所熟知,若突然一陣風經向上引導朝向傘內側,則由風施加之壓力將使傘面反轉,造成傘骨起相反作用而使傘面朝外。當發生反轉時傘面通常呈現一凹入形狀,且類似地,傘骨被迫在非預期方向上樞轉,此可導致一或多個傘骨斷裂。而此將使得傘不可使用。本發明之傘具有抗反轉機構400,其由下文個別論述之若干組件組成。
圖7顯示處於一打開(正常)位置之抗反轉機構400,其中一或多個組件係處於張力情況下。更明確言之,該抗反轉機構400包含一抗反轉傘骨接頭410及一抗反轉彈簧420。
抗反轉傘骨接頭410實際上是第一傘骨210與第二傘骨220之間的接頭,且允許在第一傘骨210與第二傘骨220之間的打開及收攏,如將鑒於圖2及圖7所理解,在圖2中傘骨210、220部分打開,且在圖7中傘骨210、220完全打開且傘巢150處於鎖定位置。抗反轉傘骨接頭410亦提供結構,抗反轉彈簧420之一端錨定至該結構,且更特定言之,抗反轉彈簧420之一第一端422耦合至抗反轉傘骨接頭410。
抗反轉彈簧420具有一相對的第二端424,且是由一可撓性材料形成,且由於其作為一彈簧而具有彈性。沿抗反轉彈簧420之長度,該抗反轉彈簧420接近於第一端422處具有一螺旋部分425。如圖7A及圖10及圖11中所示,抗反轉彈簧420耦合至第二傘骨220及抗反轉傘骨接頭410兩者。更明確言之,抗反轉彈簧420實質上沿第二傘骨220之下側(底部)伸展,惟螺旋部分425除外,此螺旋部分425繞第二傘骨 220與抗反轉傘骨接頭410之一端(末端)相鄰而設置。因此,抗反轉彈簧420纏繞第二傘骨220,且連接至抗反轉傘骨接頭410之背面(近端)中。更明確言之,抗反轉彈簧420在其第一端422處具有一掛鉤部分426,該掛鉤部分426係由一垂直端部分(端壁)427及一唇緣部分427形成,該垂直端部分(端壁)427沿抗反轉接頭410之近端設置,而該唇緣部分427設置於在抗反轉接頭410之近端中所形成的一開口、狹槽等中。
因此,由具有一中心孔之複數個線圈定義螺旋部分425,第二傘骨220延伸穿過該中心孔。抗反轉彈簧420之其餘部分可呈一細長線之形式,該細長線具有表示第二端424的一自由末端。抗反轉彈簧420之長度小於第二傘骨220之長度。
抗反轉彈簧420之第二端424並未附接至第二傘骨220,而是與該第二傘骨220脫離。抗反轉彈簧420之第二端424反而附接至一線或纜線297,該線或纜線297在其相對端處附接至一抗反轉傘珠430,該抗反轉傘珠430位於第三傘骨230之第二端234處。因此,纜線297與第三傘骨230隔開一長度,但沿第三傘骨230之該長度延伸。因此,可認為線/纜線297是一抗反轉線,其將抗反轉機構附接至傘珠(canopy tip)430,如本文中所揭示。纜線297可為且較佳呈一尼龍塗佈之不銹鋼線的形式。然而,其他結構亦可適用,諸如凱夫拉爾(Kelvar)纖維或其他類型的高強度纖維。
任何數目之不同技術可用於將線297的一端附接至抗反轉彈簧420之第二端424。例如,抗反轉彈簧420之第二端424可包含一掛鉤或其他結構440,其容許線297之一端至抗反轉彈簧420。掛鉤440可具有一螺旋或彎曲構造,其具有一開口,以容許將線297的一端處之環圈附接至掛鉤440。
如圖7B及圖12中最佳顯示,線297的另一端附接至抗反轉傘珠 430。抗反轉傘珠430具有一第一端431及一相對的第二端432,該第二端432呈現封閉之末端。第一端431是第三傘骨230的第二端234藉由被插入至形成於傘珠430本體中形成之一開口(狹槽)而附接的那一端。
根據本發明,抗反轉傘珠430具有形成於其中之一凹口或凹槽433,且特定言之,該凹槽433沿抗反轉傘珠430本體之側面及頂部延伸。凹槽433具有一深度,該深度允許將線297容納及收納於其中。因此,凹槽433作為一定位及耦合特徵,以用於將線297定位及附接至抗反轉傘珠430。
抗反轉傘珠430亦包含以一小型中空管狀結構之形式的一底部線連接器435,該底部線連接器435沿傘珠430之下側接近於該傘珠430之第一端431而定位。連接器435之兩端處皆敞開,其中一開口端接近於凹槽433。藉由將線297環繞於傘珠430之頂部上,從而使線297附接至抗反轉傘珠430,藉此該線297經設置(座落)於凹槽433內,且接著將該線297之一自由端饋送通過連接器435。此將線297鎖定於適當位置。
抗反轉機構亦與另一加強元件(即,一第二加強元件280)一起工作,該第二加強元件280附接於第一傘骨210與第三傘骨230之間且亦耦合至第二傘骨220,如下文所描述。該第二加強元件280係一長形結構,其具有一第一端282及一相對的第二端284,其中該第一端282附接至該第一傘骨210接近於其第二端214處。第二加強元件280之第二端284在第二附接點453處附接至一第二傘骨接頭450。如本文中所提及,第二加強元件280與第一傘骨210及第三傘骨230之間的連接係屬以下之一類型:在打開及收攏傘時,傘骨210、230自由地打開及收攏。
在所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二加強元件280並非一線性結構,而是一螺旋結構,且更特定言之,該元件280包含在端282與端284之間的 一中間螺旋部分285。該螺旋部分285可呈一單一繞組(線圈)之形式,其在第二傘骨220介於端222與端224之間的一中間部位處圍繞該第二傘骨220。
如同加強元件270,加強元件280可呈長形結構之形式,諸如一長形桿、線、纜線、彈簧元件等。
更明確言之,傘骨(支撐骨部件)係由鋁合金製成的原因在於,鋁合金重量輕,從而可在使用時提供便利性,且提供用來支援傘之操作的一合適強度。此一設計在一正常環境中並不會展現任何缺點。然而,在一強風區域中,此一傘骨結構將易損壞或斷裂,此係因為傘面可能在承受強風時被翻轉。逆向風力將易使得一或多個傘骨因不可逆彎曲而損壞或斷裂。其將結束傘的使用壽命。此係傳統鋁合金傘的一主要缺點。
可認為第二加強元件280是一致動器彈簧,該致動器彈簧結合抗反轉彈簧420起作用以確保傘的適當操作。
因此,抗反轉彈簧420經結構設計使得其施加一反作用力,以抵抗由於施加至傘面下側之一力(例如,壓力)所引起的傘反轉。因此,抗反轉彈簧420(連同線297)施加一偏置力,以使傘骨總成200且特定言之第三傘骨230等維持於一正常操作位置中。因此,此偏置力抵消由於一施加之反轉力(例如,突然一陣朝上吹的風)所引起的第三傘骨230之向上移動。線297之強度防止傘面之外周邊部分因向上升起而反轉(此導致對各部件產生應力且可能導致斷裂)。
此外,第二加強元件(致動器彈簧)280經設計以防止在力(諸如一反轉力)施加至傘的情況中第二傘骨220折毀。因此,抗反轉彈簧420及致動器彈簧280之動作確保傘在不利條件下維持其預期形態。
傘骨210、220、230可由任何數目個不同材料形成,且應瞭解,根據本發明,傘骨210、220、230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材料形 成。例如,傘骨210可由一第一材料形成,而傘骨220、230可由一第二材料形成。傘骨210可由諸如鋁之一金屬形成;然而,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傘骨220、230係由碳材料(例如,有溝槽的碳(flutted carbon))形成。
此外,類似於傘100之中棒110,傘骨210、220、230之一或多者具有針對抗扭強度設計的一客製化形狀。在一實施例中,如上文所提及,傘骨220、230可由碳材料形成,且可具有本文中所述之客製化形狀。如圖5及圖6之截面視圖中所示,傘骨220、230具有一形狀,該形狀藉由複數個彎曲部分291且穿插有複數個平坦部分293(平面部分)而定義。特定言之,圖4中顯示傘骨230之截面,而圖5中顯示傘骨220之截面。在所說明之實施例中,存在三個彎曲部分291及三個平面部分293,其中該等彎曲部分291與該等平面部分293交替以形成傘骨形狀。此傘骨形狀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
雖然傘的各部分是其操作所必需的,但傘巢150係打開及收攏傘的部件。當傘巢150一直向下時,支桿300倚著中棒被折平且傘係「收攏」,而防水材料及傘骨圍著中棒。為打開傘,使用者滑動傘巢150直到頂部。此等支桿300延伸,從而使其等所附接之傘骨升起,且使材料(傘面)在該等傘骨上方緊緊地被撐開。
如本文中所論述,中棒110及一或多個傘骨220、230皆經客製化設計,以藉由具有一小面化設計而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如本文中所論述,抗扭強度係材料受到抗扭負載的最終強度,且係一材料在破裂之前承受之最大抗扭應力。換言之,抗扭強度係一材料對扭轉(扭矩)之阻抗且係與剪切強度有關。
圖2及圖7顯示與傘100非常類似的一傘101,類似之處在於,該傘101亦包含中棒110及傘骨總成200。該傘101係一自動型的傘(相對於圖1中所示之手動型的傘),而因此握柄130係自動的且包含一致動 器,諸如一按鈕550。所說明之按鈕被設計為一雙致動器,該雙致動器設計在於按壓按鈕550一次致使傘打開且呈現圖7中所示之位置。第二次按壓按鈕550致使傘面收起(藉由使傘骨總成之受控折疊),同時保留中棒是延伸的。接著,使用者藉由向下拉傘巢150而收攏傘。
圖14至圖16說明握柄130之細節,該握柄130是圖2之傘的一部分。取決於傘的類型,握柄130之零件執行不同操作。例如,握柄130之零件可經結構設計以藉由向外推進中棒而至少部分打開傘,且至少部分打開傘面,或該握柄可(如先前所提及)經結構設計以不僅打開傘,且亦致使至少部分收攏傘(例如,藉由折疊傘骨而收起傘面)。
如圖14中所示,握柄130包含一環狀提繩132(由一合適材料(諸如一合成物)形成),該環狀提繩132包含一連接器135。該連接器135係呈一帽(圓柱形外殼)之形式,該帽具有從該連接器135之外表面向外延伸的一對突部137。該等突部137可連同該帽一體地形成,且彼此相對定位(隔開180°)。如本文中所描述,提繩132係一卡口固定件總成之一部分,該卡口固定件總成容許該提繩易於從握柄130附接及移除,如本文中所描述。
如所熟知,一卡口固定件係一緊固機構,該緊固機構由一圓柱形公側(male side)及一母收納器組成,該圓柱形公側具有一或多個徑向銷,而該母收納器具有(若干)匹配之L形狹槽及(若干)彈簧以保持該圓柱形公側及該母收納器鎖定在一起。該等狹槽形如一大寫字母L,該大寫字母L具有襯線(serif)(在水平臂之端部處之一短的向上部分);銷滑動至該L之垂直臂中,跨水平臂旋轉,接著藉由彈簧稍微向上推至該短的垂直「襯線」中;連接器不再自由旋轉,除非抵著該彈簧向下推直到該銷離開該「襯線」為止。
如圖15及圖16中最佳所示,傘握柄130係由數個零件形成,其中數個零件係習知零件。特定言之,握柄130具有一第一本體部分500及 一第二本體部分510。該第一本體部分500係呈握柄把手之形式,其位於傘握柄之下部,且該第二本體部分510係呈一握柄本體之形式,且位於傘握柄之上端處或上端附近。第一本體部分500及第二本體部分510各係一中空部件,且第二本體部分510之一底端係容納於第一本體部分500的中空內部中,但並不一直延伸到該第一本體部分500之底端。第一本體部分500亦包含一開口,一卡口帶總成520設置於該開口中。該卡口帶總成520包含一中空的母外殼522,且包含在一第一端523處的一開口及在一相對的第二端524處的一開口。該第一端523亦包含一凸緣525。
中空內部及第二端524處的開口經結構設計以與連接器135之形狀互補,且因此該內部及第二端524處的該開口具有一圓形形狀,該圓形形狀具有一對缺口529,該對缺口529從圓形中心開口向外延伸且延伸達外殼522之長度。連接器135之突部137係容納於缺口529內。因此,缺口529提供用於插入連接器135之一導引構件,此係因為除非在突部137與缺口529之間存在配準,否則無法插入。
帶總成520亦包含一卡口帽530及一偏置構件540(諸如一彈簧),該偏置構件540施加一力至該卡口帽530。該帽530具有一中空內部,其容納彈簧540之一端。所說明的帽530具有一圓柱形形狀,且包含從其向外延伸之一對突部532。該等突部532類似於突部137,且設置於缺口529內,以容許帽530在外殼522的中空內部中平移(縱向)。彈簧540之另一端抵靠一壁535而設置。彈簧540對帽530施加一偏置力,以致使帽530與第一本體部分500之底端齊平。換言之,帽530保持與外殼522之暴露的底部表面齊平。此提供一吸引人的握柄設計,此係因為若使用者選擇不使用環狀提繩,則該握柄之底部具有一光潔、吸引人的外觀,此係因為帽530封閉外殼522中的開口且歸因於彈簧540的偏置力而保持於此閉合位置中。
當使用者將連接器135插入至外殼522之底部開口中(其中突部137對準缺口529)時,帽530由於彈簧540壓縮而被驅動遠離底端。帽530及連接器135被驅動於外殼522之中空內部中,直到連接器135之突部137通過(clear)縱向缺口529為止,且在扭轉連接器135之後,突部137進入至鎖定狹槽(「襯線」)中。此動作有效地將連接器135鎖定於適當位置,且因此歸因於彈簧540之偏置力,環狀提繩被鎖定於相對於握柄的適當位置。為移除該環狀提繩,將步驟顛倒且旋轉連接器135直到突部137與缺口529背對齊為止。彈簧540之偏置力致使連接器135從外殼522被頂出。
因此,連接器135表示卡口固定件之公零件且外殼522表示母零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第二本體部分510經結構設計以與呈按鈕總成形式之一致動器總成配接,該致動器總成引起傘面之展開(打開)及一完全打開的傘面之收折之至少一者。特定言之,第二本體部分510具有形成於其中之一通孔或開口515,以容許一按鈕550通過,該按鈕550係使用者可接達的,且可被按壓以引起致動器總成的啟動。在一實施例中,通孔515具有一箭頭形狀,諸如如圖15中所示之一雙箭頭或一單箭頭。單箭頭按鈕表示一系統,其中按壓按鈕僅引起中棒之延伸,且使用者可打開傘面。相反地,雙箭頭按鈕表示一系統,其中按壓按鈕不僅引起中棒之延伸而且引起傘面的自動打開,且按壓按鈕第二次(當傘面打開時)致使傘面自動收攏,藉此手動縮回中棒以完全收攏傘。
致動器(按鈕)總成進一步包含一握柄內部配接器560,其具有一中空內部及一第一端562及一相對的第二端564。該第二端564係容納於第二本體部分510之中空內部中。握柄內部配接器560亦包含一側開口561。該總成進一步包含一按鈕致動器570,該按鈕致動器570經尺 寸設計及經塑形以通過側開口561被容納,以便設置於握柄內部配接器560之中空內部中。按鈕致動器570在握柄內部配接器560的中空內部中(在一橫向方向上)滑行移動。按鈕致動器570之背面與一偏置元件580(諸如一彈簧)配接,該偏置元件580設置於握柄內部配接器560與按鈕致動器570之間,以對該按鈕致動器570施加一力(恢復力)。亦提供一按鈕致動器鎖扣585且設置於握柄內部配接器560之中空內部中。
將理解,根據本發明,按鈕550本身與按鈕致動器570分離。然而,按鈕致動器570本質上係模組化的,此係因為相同部分可與不同類型的按鈕配接,諸如單箭頭按鈕或雙箭頭按鈕。按鈕致動器570之前部可經結構設計而以一可移除方式與按鈕550之後部配接。此容許產品具有針對數種類型的共同致動器部分,其次簡單地附接正確按鈕並插入至互補的第二本體部分510(握柄本體)中,該第二本體部分510(握柄本體)具有一切口(孔),該切口(孔)與該按鈕之形狀成鏡像。
藉由一頂部環600使握柄總成完整,該頂部環600與第二本體部分510的一頂部邊緣配接。
現參考圖17及圖18,其中說明一例示性傘套700。該傘套700係一長形中空結構710,該長形中空結構710係由一合適材料形成,諸如一合成纖維(例如,尼龍、帆布等)。結構/本體710之中空內部容納傘以便儲存,且提供一緊固件(諸如一拉鏈或掛鉤及環狀帶715)以封閉傘且將傘罩固定於傘周圍。如所熟知,傳統傘套可撓性比較強,此係因為其等本質上為不具有剛性部分之管狀纖維結構。此容許在使用傘時折疊傘套以便儲存。當傘套採取此傳統形式時,傘被堆疊在一起以用於零售展示。
本體710具有一打開的第一端712及一封閉的第二端714。根據本發明,傘套700經設計使得其係自立式的,且因此傘產品可依一垂直 (直立)方式位移,如與平躺相反。此容許更突出地展示產品及封裝。為實現此,傘套700之封閉第二端714具有一剛性杯狀結構720(例如,具有繞著周長之一環形唇緣或垂直壁的一基底碟狀物)。該杯狀結構720係一平的(平坦)底部,以容許傘套立於一扁平表面(諸如一展示架)上。杯狀結構720可由任何數目個不同材料形成,此等材料包含矽。當插入至傘套中時,傘的一端被收納於杯狀結構720內。
雖然本發明已結合其特定實施例描述,但本發明能夠以其他形式及使用其他材料及結構來實踐。據此,本發明係由其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之列舉請求項及其等效物予以定義。
100‧‧‧傘
105‧‧‧耦合部件
110‧‧‧中棒/傘中棒/手動中棒
111‧‧‧第一中棒部分/中棒部分/部分
112‧‧‧第一端/頂部端
113‧‧‧第二中棒部分/中棒部分/部分
114‧‧‧第二端/底部端
115‧‧‧第三中棒部分/中棒部分/部分
120‧‧‧傘尾
130‧‧‧傘握柄/握柄
150‧‧‧傘巢
152‧‧‧圓柱形基底部分
154‧‧‧傘巢環
200‧‧‧傘骨總成
210‧‧‧第一傘骨/傘骨
212‧‧‧第一端
214‧‧‧第二端
220‧‧‧第二傘骨/傘骨
222‧‧‧第一端
224‧‧‧第二端
230‧‧‧第三傘骨/傘骨
232‧‧‧第一端
234‧‧‧第二端
270‧‧‧第一加強元件/加強元件
272‧‧‧第一端
274‧‧‧第二端
280‧‧‧第二加強元件/元件/加強元件/致動器彈簧
297‧‧‧線/纜線
300‧‧‧支桿
302‧‧‧第一端/端部
304‧‧‧第二端
310‧‧‧第一撐中棒接頭
320‧‧‧第二撐中棒接頭
400‧‧‧抗反轉機構
410‧‧‧第一傘骨接頭/樞轉接頭/抗反轉傘骨接頭/抗反轉接頭
430‧‧‧抗反轉傘珠/傘珠
450‧‧‧第二傘骨接頭
451‧‧‧第一附接點/附接點
453‧‧‧第二附接點/附接點

Claims (14)

  1. 一種傘,其包括:一長形中棒,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對的第二端;一傘巢,其繞著該長形中棒可滑動地設置;及一傘骨總成,其包含複數個傘骨,該複數個傘骨藉由在打開位置與收攏位置之間移動的複數個支桿而附接至該傘巢,其中處於該打開位置時,該等傘骨處於一打開的延伸位置,且處於該收攏位置時,該等傘骨處於一收攏的折疊位置,該等支桿延伸於至少一傘骨與該傘巢之間;其中該長形中棒具有一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由三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三個彎曲部分之間的三個平坦部分定義,以對該長形中棒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其中該長形中棒被形成而使得該等彎曲部分之各者係直接相對一各自的平坦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長形中棒係屬手動展開之一類型。
  3.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長形中棒係屬自動展開之一類型。
  4.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長形中棒係由複數個伸縮的中棒部分形成。
  5. 如請求項4之傘,其中各伸縮的中棒部分具有一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由該三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三個彎曲部分之間的該三個平坦部分定義。
  6.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該三個彎曲部分之各者具有一凸出形狀。
  7. 如請求項6之傘,其中該等平坦部分經設置彼此隔開約120°。
  8. 如請求項1之傘,其中形成該傘骨總成之該複數個傘骨被分成複數組互連的傘骨,其中一支桿係連接至一組互連的傘骨。
  9. 如請求項8之傘,其中各組互連的傘骨係由一第一材料形成的至少一傘骨,以及由不同於該第一材料之一第二材料形成之至少一傘骨所形成。
  10. 如請求項9之傘,其中該第一材料係鋁合金,且該第二材料係一碳材料。
  11. 如請求項9之傘,其中各組互連的傘骨包括一第一傘骨,該第一傘骨樞轉地連接至該中棒且樞轉地連接至一第二傘骨,該第二傘骨亦樞轉地連接至一第三傘骨,該對應支桿延伸於該傘巢與該第一傘骨之間。
  12. 如請求項8之傘,其中該組互連的傘骨之至少一傘骨具有一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由複數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複數個彎曲部分之間的複數個平坦部分定義,以對該至少一傘骨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
  13. 一種傘,其包括:一長形中棒,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對的第二端;一傘巢,其繞著該長形中棒可滑動地設置;及一傘骨總成,其包含複數個傘骨,該複數個傘骨藉由在打開位置與收攏位置之間移動的複數個支桿而附接至該傘巢,其中處於該打開位置時,該等傘骨處於一打開的延伸位置,且處於該收攏位置時,該等傘骨處於一收攏的折疊位置,該等支桿延伸於至少一傘骨與該傘巢之間;其中該長形中棒具有一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由複數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複數個彎曲部分之間的複數個平坦部分定義,以對該長形中棒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其中形成該傘骨總成之該複數個傘骨被分成複數組互連的傘骨,其中一支桿係連接至一組互連的傘骨; 其中該組互連的傘骨之至少一傘骨具有一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由複數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複數個彎曲部分之間的複數個平坦部分定義,以對該至少一傘骨提供增加之抗扭強度,其中有三個彎曲部分及穿插於該三個彎曲部分之間的三個平坦部分,該三個彎曲部分各具有一凸出形狀。
  14. 如請求項13之傘,其中該等平坦部分經設置彼此隔開約120°。
TW103134053A 2013-10-09 2014-09-30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TWI548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049,703 US9301582B2 (en) 2013-10-09 2013-10-09 Umbrella having improved shaft and rib assembl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404A TW201524404A (zh) 2015-07-01
TWI548362B true TWI548362B (zh) 2016-09-11

Family

ID=527759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2044A TWI639399B (zh) 2013-10-09 2014-09-30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TW103134053A TWI548362B (zh) 2013-10-09 2014-09-30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2044A TWI639399B (zh) 2013-10-09 2014-09-30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2) US9301582B2 (zh)
EP (1) EP3054806B1 (zh)
JP (1) JP6556124B2 (zh)
KR (2) KR102321528B1 (zh)
CN (1) CN105764375A (zh)
AR (1) AR097972A1 (zh)
AU (1) AU2014332376B2 (zh)
CA (1) CA2926804C (zh)
HK (1) HK1222100A1 (zh)
MX (1) MX2016004600A (zh)
RU (1) RU2720737C2 (zh)
SG (1) SG11201602769UA (zh)
TW (2) TWI639399B (zh)
WO (1) WO20150539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76049A1 (en) * 2015-06-25 2016-12-29 Stroms LLC Container Opening Support System
CN205611966U (zh) * 2016-02-01 2016-10-05 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抗风伞骨结构
US9788617B1 (en) * 2016-09-29 2017-10-17 Xiamen Mingho Brothers Mfg Co., Ltd. Pull rib of wind-resistant umbrella
US9844250B1 (en) * 2017-03-03 2017-12-19 Tsun-Zong Wu Anti-turning umbrella frame
US10258120B2 (en) 2017-06-27 2019-04-16 Charles E Crayton Multiple-fold frame assembly
USD831951S1 (en) 2017-10-09 2018-10-30 E. Mishan & Sons, Inc. Umbrella handle with light
USD830683S1 (en) 2017-10-09 2018-10-16 E. Mishan & Sons, Inc. Umbrella handle with light
US11006711B2 (en) 2018-10-24 2021-05-18 Shedrain Corporation Umbrella having anti-inversion mechanism
US20200128930A1 (en) * 2018-10-24 2020-04-30 Shedrain Corporation Umbrella having anti-inversion mechanism
CN114828691B (zh) * 2019-09-06 2024-04-12 埃里克·切维拉德 用于恶劣天气和/或日光防护装置的框架
TWI822911B (zh) * 2019-11-25 2023-11-21 美商盛雨公司 具有防翻轉機構的傘
AU2021246924A1 (en) * 2020-04-02 2022-10-06 Shedrain Corporation Umbrella having anti-inversion mechanism
CA3193495A1 (en) 2020-11-06 2022-05-12 David Haythornthwaite Umbrella having anti-inversion mechanism
KR200497111Y1 (ko) * 2022-11-15 2023-07-28 쏙인터내셔날 주식회사 휴대 편리성 향상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우산 손잡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8353B1 (en) * 2000-04-18 2002-01-15 Ming Ho Umbrella Industry Co., Ltd. Self-opening and foldable umbrella
US6497242B1 (en) * 2000-09-25 2002-12-24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Multiple-fold umbrella rib assembly having inner ribs of aluminum alloy and outer ribs of carbon-fiber-reinforced plastics
US20040149326A1 (en) * 2003-02-04 2004-08-05 Hsieh Ming-Ju Wind-proof umbrella rib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577A (en) * 1896-05-05 Island
US1104598A (en) * 1913-09-30 1914-07-21 Edward Wyskosky Umbrella.
US1444017A (en) * 1921-03-05 1923-02-06 Waschek Frank Parachute
US2833297A (en) * 1947-11-05 1958-05-06 Tibony Henry Umbrella construction
US2616439A (en) * 1949-05-24 1952-11-04 Thompson Richard Herbert Collapsible umbrella
JPS5347950U (zh) * 1976-09-20 1978-04-22
JPS5927768Y2 (ja) * 1981-07-25 1984-08-11 典和 藤橋 濡損を防止した折畳み洋傘
GB2120547B (en) * 1982-05-26 1986-05-08 Fu Tai Umbrella Works Limited Umbrella
JPS6036720U (ja) * 1983-08-22 1985-03-13 水田 要 引き伸ばし傘
US4779896A (en) * 1987-07-27 1988-10-25 Ingalls James W Ski pole
JPH06105708A (ja) * 1992-09-03 1994-04-19 Guenther Schneider 携帯容器
JP3007819U (ja) * 1994-06-09 1995-02-28 河政商事株式会社 洋 傘
US5720311A (en) * 1996-10-07 1998-02-24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Telescopic umbrella shaft means with concave hexagonal sides
JPH10179223A (ja) * 1996-12-19 1998-07-07 Kk Shoji Kk 折り畳み式傘の軸柄
DE29715020U1 (de) * 1997-08-21 1997-11-13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Gewichtsverringerter, mehrfach gegliederter, automatischer Schirm
US6343568B1 (en) * 1998-03-25 2002-02-05 Mcclasky David R. Non-rotating telescoping pole
US6016822A (en) * 1998-04-28 2000-01-25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Automatic umbrella with quadruple folds or the like
US6058952A (en) * 1998-12-02 2000-05-09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Simplified flat top umbrella
US6112755A (en) * 1998-12-15 2000-09-05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Automatic penta-fold umbrella
US6186157B1 (en) * 1999-10-04 2001-02-13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Windproof umbrella having compact folded structure
CN2396678Y (zh) * 1999-10-11 2000-09-20 浙江帅哥实业有限公司 三折伞拉簧骨架
US6360759B1 (en) 2000-06-02 2002-03-26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Multiple-fold automatic umbrella with penta-fold rope
JP2002336018A (ja) * 2001-05-11 2002-11-26 Showa O ハンドル及び該ハンドルを備えた傘
US6588439B2 (en) * 2001-07-06 2003-07-08 Tsun-Zong Wu Wind-protecting skeleton for folding umbrella
FR2844430B1 (fr) * 2002-09-13 2005-04-29 Yves Michel Emile Fremont Dispositif anti-retournement pour parapluies, parasols, ombrelles
TW592060U (en) * 2003-05-14 2004-06-11 Sheng-He Wang Umbrella with rotary face unit
US20040238020A1 (en) * 2003-05-28 2004-12-02 Youth Lee Wind-proof umbrella
US7415986B2 (en) * 2004-04-09 2008-08-26 Hsien-Sao Wu Reinforced structure for collapsible and wind resistible umbrella
CN101204262B (zh) * 2006-12-21 2011-12-14 张书闵 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可减小间隙的中棒结构
KR20110005299U (ko) * 2009-11-23 2011-05-31 이재덕 우산 살대 에프 알 피
US8360082B2 (en) 2010-03-31 2013-01-29 Kahng David J Compact folding umbrella with hybrid ribs to resist damage due to inversion
US8607808B1 (en) * 2012-06-29 2013-12-17 Ching-Chuan You Light windproof umbrella
CN203152755U (zh) * 2013-04-02 2013-08-28 上虞市天涵工贸有限公司 三棱柱结构的伸缩伞中棒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8353B1 (en) * 2000-04-18 2002-01-15 Ming Ho Umbrella Industry Co., Ltd. Self-opening and foldable umbrella
US6497242B1 (en) * 2000-09-25 2002-12-24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Multiple-fold umbrella rib assembly having inner ribs of aluminum alloy and outer ribs of carbon-fiber-reinforced plastics
US20040149326A1 (en) * 2003-02-04 2004-08-05 Hsieh Ming-Ju Wind-proof umbrella rib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53951A1 (en) 2015-04-16
TW201626919A (zh) 2016-08-01
RU2720737C2 (ru) 2020-05-13
RU2016113754A (ru) 2017-11-15
TWI639399B (zh) 2018-11-01
EP3054806A1 (en) 2016-08-17
AU2014332376B2 (en) 2019-08-08
EP3054806A4 (en) 2017-07-05
JP2016532478A (ja) 2016-10-20
MX2016004600A (es) 2017-03-06
CA2926804C (en) 2022-03-08
SG11201602769UA (en) 2016-05-30
AU2014332376A1 (en) 2016-05-05
HK1222100A1 (zh) 2017-06-23
US9301582B2 (en) 2016-04-05
AR097972A1 (es) 2016-04-20
KR20160085767A (ko) 2016-07-18
EP3054806B1 (en) 2018-01-10
TW201524404A (zh) 2015-07-01
KR20210095750A (ko) 2021-08-02
CN105764375A (zh) 2016-07-13
RU2016113754A3 (zh) 2018-11-12
KR102321528B1 (ko) 2021-11-03
US9609926B2 (en) 2017-04-04
CA2926804A1 (en) 2015-04-16
US20160135555A1 (en) 2016-05-19
JP6556124B2 (ja) 2019-08-07
US20150096601A1 (en)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8362B (zh) 具有改良之中棒及傘骨總成的傘
TWI691286B (zh) 具有抗反轉機構的傘
MX2007006511A (es) Sombrilla plegable que tiene mecanismo de apertura y cierre operado electronicamente.
US5791359A (en) Lightening multiple-fold automatic umbrella
US5158102A (en) Umbrella frame having folding ear structures
US6227216B1 (en) Umbrella having ears
US11044972B2 (en) Umbrella having an exterior stretcher frame
CN217089834U (zh) 一种自动收伞的伞具结构
CN218571605U (zh) 设有安全装置的自动开收伞
CN211632050U (zh) 自动伞蜂巢和自动伞
KR20220156565A (ko) 뒤집힘 방지 기구를 갖는 우산
KR200331627Y1 (ko) 접이식 자동텐트의 프레임
JP2023548576A (ja) 抗反転機構を有する傘
JP3095725U (ja)
WO1987004603A1 (en) Canopied, ribless chord supported umbrella
TW201806514A (zh) 具有抗反轉機構之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