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6066B - 多模態移位台及其中的立柱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多模態移位台及其中的立柱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46066B TWI546066B TW103146568A TW103146568A TWI546066B TW I546066 B TWI546066 B TW I546066B TW 103146568 A TW103146568 A TW 103146568A TW 103146568 A TW103146568 A TW 103146568A TW I546066 B TWI546066 B TW I54606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unit
- receiving portion
- coupling device
- carry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醫療復健與健康照護輔具,特別是指一種可以根據失能者生理需求的差異而更換不同的承載或復健模組的立柱模組以及使用此立柱模組的多模態移位台。
全球發達國家及部分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年齡快速老化,健康照護產業成為全球未來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25年全球高齡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高達37兆3800萬美元的產值。
年齡老化時常伴隨著機能衰退與失能,對於失能者的日常生活看護與醫療復健與健康照護,會因失能型態與失能程度而有不同。一般醫護及看護人員,為了方便照顧行動不便的失能者,通常會利用病床、輪椅、助行器等的輔助移動工具來幫助失能者移動。但由於失能者的看護、治療、復健、康復的過程中,會隨著身體機能的恢復情況而產生不同的移動與復健需求,因此,每種輔助移動工具失能者的康復過程中的使用時機是有限度的,且每每在使用一段時期後就因失能者的身體機能恢復而不再使
用;同時,失能者與看護者也因此必須經常購買不同功能的輔助移動工具來使用,此舉不僅提高失能者、家屬、看護機構的經濟負擔,也會造成醫護及看護上的不方便。因此,一種多功能、多使用模態的移位平台,適合失能者及看護人員從失能者生病初期到康復過程中都可操作使用者,不但可造福大量人群、提高使用方便性及多功能性,一方面減輕使用者經濟負擔,更能減少環境資源的浪費。
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一種立柱模組以及使用此立柱模組的多模態移位台,可依需求連接不同模態之承載模組,以承載失能者進行移動與各種模態的復健活動。藉此能提高移位台的使用方便性,同時減輕使用者經濟負擔。
本發明所提出的立柱模組(100),包括一個垂直支架(110)、一個升降支架(180)與一個傳動裝置(140),升降支架(180)包括一個上耦合裝置(181)、一個下耦合裝置(182)與一個固定架(183)。
垂直支架(110)具有一個上端座(112)、一個下端座(113)與一個支撐單元(119),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分別連結固定至支撐單元(119)的上下兩端,且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的相對位置關係構成一個垂直軸向(V1)。
固定架(183)連結上耦合裝置(181)與下耦合裝置(182)。下耦合裝置(182)具有一個第一承接部(200)與兩個第二承接部(300)。
第一承接部(200)具有兩個第一安裝孔(201)、兩
個第一插設孔(202)、兩個第一鎖固裝置(203)與一個第一承靠面(204)。兩個第一安裝孔(201)對稱設置於第一承靠面(204)的兩側,第一安裝孔(201)的軸向(V201)及第一承靠面(204)的法線方向(V204)皆垂直於垂直軸向(V1),第一插設孔(202)的軸向(V202)垂直於第一安裝孔(201)的軸向(V201),各第一鎖固裝置(203)可活動地安裝於各第一插設孔(202)。兩個第二承接部(300)對稱設置於第一承接部(200)的兩側,各第二承接部(300)具有一個第一定位孔(302)與多個第二安裝孔(301),第一定位孔(302)的軸向(V302)與各第二安裝孔(301)的軸向(V301)均垂直於垂直軸向(V1)。
上耦合裝置(181)具有相同於下耦合裝置(182)的一個第一承接部(200)、兩個第二承接部(300),且更具有一個第三承接部(350)。第三承接部(350)具有一個第三安裝孔(351)與多個第二定位孔(352),第三安裝孔(351)的軸向(V351)與第二定位孔(352)的軸向(V352)平行於垂直軸向(V1)。
傳動裝置(140)架接於垂直支架(110),傳動裝置(140)具有一個移動單元(141)與作動導引單元(142),移動單元(141)連接至升降支架(180),移動單元(141)通過作動導引單元(142)的作動與導引,可沿垂直軸向(V1)移動,藉此而帶動升降支架(180)沿垂直軸向(V1)移動。
本發明所提出的立柱模組(100),其有益功效在於:藉由標準化設計的上耦合裝置(181)與下耦合裝置(182),可以彈性地、可替換地,依使用需求而連接或更換
不同使用模態的承載模組,以提高立柱模組的多功能性及使用方便性,同時減輕使用者的經濟負擔。
基于相同的發明概念,本發明更提出一種多模態移位台(900),包含一個立柱模組(100)、一個安裝在立柱模組(100)的推移模組(600)與一個安裝在立柱模組(100)下方的移位模組(800)。立柱模組(100)為前段所述的立柱模組(100)。移位模組(800)包含一個支撐架(830)、及安裝在支撐架(830)的多個萬向輪(820)、一個定向輪(810)與一個彈性裝置(840)。萬向輪(820)轉動時,其在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不受限制,定向輪(810)轉動時,其在水平面上僅能朝向一個預先設定的方向移位,且定向輪(810)設置在多個萬向輪(820)為頂點構成的一個水平封閉區域內部,且定向輪(810)經由彈性裝置(840)活動地安裝在支撐架(830)的下方,使定向輪(810)的軸心位置在垂直軸向(V1)可做彈性的自由移動。
通過移位模組(800)的定向輪(810)及多個萬向輪(820)的配置,能使移位模組(800)及多模態移位台(900)的移動更穩定、更省力,且易於操控。
為了承載失能者,本發明所提出的多模態移位台(900),可進一步設置第一承載模組(700),可拆卸地安裝在立柱模組(100)的第一承接部(200);或進一步設置第二承載模組(400),可拆卸地安裝在立柱模組(100)的第二承接部(300);或進一步設置第三承載模組(500),可拆卸地安裝在立柱模組(100)的第三承接部(350)。
本發明所提出的多模態移位台(900)的有益功效更在於:藉由立柱模組(100)所配置的標準化的上耦合裝置(181)與下耦合裝置(182),可以彈性地、可替換地,依使用需求而連接或更換不同使用模態的各種承載模組,藉此能提高多模態移位台(900)的使用方便性及多功能性,同時減輕使用者的經濟負擔。
(100)‧‧‧立柱模組
(110)‧‧‧垂直支架
(112)‧‧‧上端座
(113)‧‧‧下端座
(119)‧‧‧支撐單元
(1191)‧‧‧固定導管
(1192)‧‧‧移動管
(V1)‧‧‧垂直軸向
(140)‧‧‧傳動裝置
(180)‧‧‧升降支架
(181)‧‧‧上耦合裝置
(182)‧‧‧下耦合裝置
(183)‧‧‧固定架
(200)‧‧‧第一承接部
(201)‧‧‧第一安裝孔
(202)‧‧‧第一插設孔
(203)‧‧‧第一鎖固裝置
(204)‧‧‧第一承靠面
(V201)‧‧‧第一安裝孔(201)的軸向
(V204)‧‧‧第一承靠面(204)的法線方向
(V202)‧‧‧第一插設孔(202)的軸向
(205)‧‧‧定位單元
(206)‧‧‧固接孔
(300)‧‧‧第二承接部
(302)‧‧‧第一定位孔
(301)‧‧‧第二安裝孔
(V302)‧‧‧第一定位孔(302)的軸向
(V301)‧‧‧第二安裝孔(301)的軸向
(303)‧‧‧肩部
(304)‧‧‧第二承靠面
(V304)‧‧‧第二承靠面(304)的法線方向
(350)‧‧‧第三承接部
(351)‧‧‧第三安裝孔
(352)‧‧‧第二定位孔
(353)‧‧‧第三插設孔
(354)‧‧‧第二鎖固裝置
(140)‧‧‧傳動裝置
(141)‧‧‧移動單元
(142)‧‧‧作動導引單元
(184)‧‧‧中耦合裝置
(900)‧‧‧多模態移位台
(600)‧‧‧推移模組
(800)‧‧‧移位模組
(830)‧‧‧支撐架
(820)‧‧‧萬向輪
(810)‧‧‧定向輪
(840)‧‧‧彈性裝置
(700)‧‧‧第一承載模組
(710)‧‧‧第一連結單元
(720)‧‧‧第一承載單元
(715)‧‧‧第三承靠面
(711)‧‧‧連接桿
(712)‧‧‧第三定位孔
(714)‧‧‧溝部
(716)‧‧‧第四安裝孔
(400)‧‧‧第二承載模組
(410)‧‧‧第二連結單元
(430)‧‧‧第二承載單元
(411)‧‧‧底座
(414)‧‧‧第四承靠面
(420)‧‧‧樞轉單元
(500)‧‧‧第三承載模組
(510)‧‧‧第三連結單元
(520)‧‧‧第三承載單元
(511)‧‧‧第二連接桿
(512)‧‧‧定位桿
(513)‧‧‧第三鎖固裝置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發明提出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為一種立柱模組(100)的示意圖;圖2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垂直支架(110)的示意圖;圖3A與圖3B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下耦合裝置(182)的示意圖;圖4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耦合裝置(181)的示意圖;圖5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中耦合裝置(184)的示意圖;圖6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耦合裝置(181)、下耦合裝置(182)、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的相對位置關係示意圖;圖7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耦合裝置(181)、下耦合裝置(182)、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的另一種相對位置關係示意圖;圖8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垂直支架(110)的另一種示意圖;
圖9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傳動裝置(140)的示意圖;圖10是本發明提出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為一種多模態移位台(900)的立體示意圖;圖11是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移位模組(800)的示意圖;圖12是第二較佳實施例中,多模態移位台(900)搭載第一承載模組(700)的示意圖;圖13是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承載模組(700)的示意圖;圖14是第二較佳實施例中,多模態移位台(900)搭載第二承載模組(400)的示意圖;圖15是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承載模組(400)的示意圖;圖16是第二較佳實施例中,多模態移位台(900)搭載第三承載模組(500)的示意圖;圖17是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第三承載模組(500)的示意圖。
本發明主要披露一種立柱模組及使用此立柱模組的多模態移位台,其中所涉及的機械結構強度的計算知識,已為相關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理解,故以下不再做完整描述。同時,以下文中所對照的附圖,僅表達與本發明特徵有關的結構示意,並未亦不需要依據實際尺寸完整繪製,在先說明。
本發明提出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為一種立柱模組
(100),請見圖1的示意圖。立柱模組(100)包括一個垂直支架(110)、一個升降支架(180)與一個傳動裝置(140)。升降支架(180)包括一個上耦合裝置(181)、一個下耦合裝置(182)與一個固定架(183),固定架(183)連結上耦合裝置(181)與下耦合裝置(182)。
請見圖2,垂直支架(110)具有一個上端座(112)、一個下端座(113)與一個支撐單元(119)。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分別連結固定至支撐單元(119)的上、下兩端,且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的相對位置關係構成一個垂直軸向(V1)。
請見圖3A與圖3B,為下耦合裝置(182)的示意圖。下耦合裝置(182)具有一個第一承接部(200)與兩個第二承接部(300)。第一承接部(200)具有兩個第一安裝孔(201)、兩個第一插設孔(202)、兩個第一鎖固裝置(203)與一個第一承靠面(204)。第一安裝孔(201)及第一承靠面(204)的目的是為了安裝外部的、用以承載失能者的第一承載模組(700),如圖13所示。兩個第一安裝孔(201)是提供給第一承載模組(700)的兩支連接桿(711)插入,第一承靠面(204)則與第一承載模組(700)的第三承靠面(715)互相緊密抵靠貼合。為了達較佳的力平衡,兩個第一安裝孔(201)以對稱設置於第一承靠面(204)的兩側為佳;且第一承靠面(204)更沿著垂直軸向(V1)延伸,不論是正方向或負方向均可,藉此能提供較大的扭矩強度;且第一安裝孔(201)的軸向(V201)及第一承靠面(204)的法線方向(V204)皆垂直於垂直軸向(V1),以便更
利於安裝第一承載模組(700)。
請見圖3A,第一插設孔(202)的軸向(V202)垂直於第一安裝孔(201)的軸向(V201),各第一鎖固裝置(203)可活動地安裝於各第一插設孔(202)。請再參見圖7,當第一承載模組(700)的兩支連接桿(711)插入第一安裝孔(201)內,此時,第一鎖固裝置(203)通過第一插設孔(202)而卡住連接桿(711),便可將第一承載模組(700)與第一承接部(200)結合固定。如果要將第一承載模組(700)拆卸,僅需解開第一鎖固裝置(203),使第一鎖固裝置(203)與連接桿(711)脫離,便能輕易的拆卸第一承載模組(700)。具體實施時,第一鎖固裝置(203)可以是個帶著復位彈簧的定位銷,也可以是個長螺栓。
請續見圖3A,第一承接部(200)更包含有一個定位單元(205),水平地自第一承接部(200)向外伸出,以便更容易與第一承載模組(700)配合及定位。又為了較佳的力平衡,定位單元(205)不宜設置在兩個第一安裝孔(201)的連接線上,定位單元(205)與兩個第一安裝孔(201)應構成一個三角形,且以銳角三角形為佳。定位單元(205)可以是一個水平伸出的方形定位塊、定位肩部、或是如圖3A所示可拆卸的定位柱。進一步地,定位單元(205)更可以設置楔形面或錐面,通過楔形面或錐面的導引,更容易與第一承載模組(700)配合及定位。
請見圖3B,第二承接部(300)共有兩個,對稱設置於第一承接部(200)的兩側。各第二承接部(300)具有一個
第一定位孔(302)與多個第二安裝孔(301),第一定位孔(302)與第二安裝孔(301)的目的是為了安裝外部的、用以承載失能者的第二承載模組(400),如圖15所示。較佳地,第一定位孔(302)的軸向(V302)與各第二安裝孔(301)的軸向(V301)均垂直於垂直軸向(V1),以便更利於安裝第二承載模組(400)。
因為第二承接部(300)有兩個,對稱設置於第一承接部(200)的兩側,因此,兩個第一定位孔(302)的軸向(V302)存在一個夾角,此夾角以90度至180度為佳,以方便外接組裝如圖15所示的第二承載模組(400)。若此夾角小於90度,則表示下耦合裝置(182)將變得極寬,其體積也將變大。
更佳的,第二承接部(300)水平地向外伸出一個肩部(303),肩部(303)的下方形成有第二承靠面(304),第二承靠面(304)的法線方向(V304)平行於垂直軸向(V1)。通過第二承靠面(304)與第二承載模組(400)的第二連結單元(410)的第四承靠面(414)互相抵靠貼合,能使兩者之間有更佳的結合強度。
請見圖4,為上耦合裝置(181)的示意圖。上耦合裝置(181)具有相同於下耦合裝置(182)的一個第一承接部(200)與兩個第二承接部(300)。除此之外,上耦合裝置(181)更具有一個第三承接部(350),第三承接部(350)具有一個第三安裝孔(351)、多個第二定位孔(352)與一個第三插設孔(353)。第三承接部(350)設置在上耦合裝置(181)的頂部,
因此第三安裝孔(351)的軸向(V351)與第二定位孔(352)的軸向(V352)平行於垂直軸向(V1)。第三插設孔(353)設置在上耦合裝置(181)的側邊,且水平地橫向穿透通入第三安裝孔(351)。
第三承接部(350)的目的是為了安裝外部的、用以承載失能者的第三承載模組(500),如圖17所示。第三承載模組(500)的第二連接桿(511)和定位桿(512)插入第三安裝孔(351)與至少一個第二定位孔(352),先完成定位,第三鎖固裝置(513)再從底部穿過第三安裝孔(351)而鎖住第二連接桿(511),便完成定位與結合。如果要將第三承載模組(500)拆卸,僅需拔出第三鎖固裝置(513),使第三鎖固裝置(513)與第二連接桿(511)脫離,便能輕易的拆卸第三承載模組(500)。第三連結單元(510)之所以要插入第三安裝孔(351)與至少一個第二定位孔(352),是因為如果第三連結單元(510)在第三承接部(350)僅有一個接觸點,就容易發生沿垂直軸向(V1)的自轉現象,對使用者或承載的失能者造成危險。當第三連結單元(510)插入第三安裝孔(351)與至少一個第二定位孔(352),即可避免第三連結單元(510)發生沿垂直軸向(V1)的自轉現象。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上耦合裝置(181)可以更包含一個第二鎖固裝置(354),穿過第三插設孔(353)而將第三連結單元(510)的第二連接桿(511)固定於第三安裝孔(351)內,即可加強第三承載模組(500)與第三承接部(350)的固定。
請參考圖5,立柱模組(100)的升降支架(180)可以更包含一個或多個中耦合裝置(184),位於上耦合裝置(181)與下耦合裝置(182)之間,且安裝在固定架(183)上。中耦合裝置(184)的結構基本相同於下耦合裝置(182),具有與下耦合裝置(182)相同的一個第一承接部(200)與兩個第二承接部(300)。藉由中耦合裝置(184),可彈性擴充立柱模組(100)的外接功能,使立柱模組(100)能夠安裝更多的第一承載模組(700)與第二承載模組(400)。
請參考圖6,本實施例中,下耦合裝置(182)設置於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之間,上耦合裝置(181)位於上端座(112)的更上方。又請參考圖7,另一種實施方式中,上耦合裝置(181)與下耦合裝置(182)可以設置於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之間。
本實施例中,垂直支架(110)的支撐單元(119)的構形不設限,可以是長條狀的U形角材、H形角材、矩形管材、或多個平行設置的導桿。請見圖8,當支撐單元(119)為多個平行設置的導桿時,支撐單元(119)包含多個固定導管(1191)與多個移動管(1192),多個固定導管(1191)彼此平行排列呈一個立體三角柱,且沿垂直軸向(V1)設置。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分別連結固定導管(1191)之上方及下方,因此上端座(112)與下端座(113)之間的距離是固定不變的。各固定導管(1191)內套設有移動管(1192),且移動管(1192)可自固定導管(1191)向外伸出活動。
具體實施時,上耦合裝置(181)是裝設在移動管
(1192)的上方,因此,上耦合裝置(181)的垂直位置是可通過操作而改變的。當移動管(1192)自固定導管(1191)向外伸出或縮回時,上耦合裝置(181)的垂直位置便因此而上升或下降。由於下耦合裝置(182)通過固定架(183)連結於上耦合裝置(181),當上耦合裝置(181)的垂直位置受操作而移動時,下耦合裝置(182)的垂直位置亦隨之移動。如果固定架(183)上更設置有中耦合裝置(184),則中耦合裝置(184)的垂直位置亦隨之移動。
請見圖9,為傳動裝置(140)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中,傳動裝置(140)架接在垂直支架(110)的任意位置,可以在上端座(112)上、在下端座(113)上、或在支撐單元(119)上,不需設限。傳動裝置(140)具有一個移動單元(141)與作動導引單元(142),移動單元(141)連接至升降支架(180),其中,可視需要連接至如圖3A與圖3B的下耦合裝置(182),或連接至如圖4的上耦合裝置(181),或連接至如圖5所示的中耦合裝置(184),甚至連接至固定架(183)上,但優選為上耦合裝置(181)。移動單元(141)通過作動導引單元(142)的作動與導引,可沿垂直軸向(V1)移動。當移動單元(141)垂直移動時,便帶動升降支架(180)的垂直移動。
具體實施例中,傳動裝置(140)可以是一個線性致動器,移動單元(141)是線性致動器中做直線運動的滑台,作動導引單元(142)是線性致動器中做旋轉運動的導軌。當滑台連接至升降支架(180)的上耦合裝置(181),通過電力驅使滑台移動,便可使上耦合裝置(181)垂直移動。
具體實施例中,作動導引單元(142)也可以為絲杠(或稱滾珠導螺桿),移動單元(141)是搭配螺合其上的滾珠螺帽。當絲杠轉動時,滾珠螺帽便能產生上下垂直移動。反過來說,當移動單元(141)為絲杠、作動導引單元(142)是搭配螺合其上的滾珠螺帽時。當滾珠螺帽轉動,絲杠便能產生上下垂直移動。更進一步的,作動導引單元(142)可以包含齒輪減速機構,以便於外部操作。外部操作時,可以通過操作桿連接至齒輪減速機構,經由人手旋轉操作桿,而使移動單元(141)上下移動。當然,亦可以通過外部動力,如電力、氣壓、液壓,驅使傳動裝置(140),達到省力與自動控制的效果。
請見圖10,基於相同的發明概念,本發明提出第二較佳實施例,為一種多模態移位台(900),包含一個立柱模組(100)、一個安裝在立柱模組(100)下方的移位模組(800)及一個安裝在立柱模組(100)上的推移模組(600)。其中,立柱模組(100)為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的立柱模組(100)。
推移模組(600)是供照護失能者、操作多模態移位台(900)的人員所操作使用,以手部使用為主,可以裝設在立柱模組(100)的垂直支架(110)或升降支架(180)的任意位置。
請續見圖11,移位模組(800)包含一個支撐架(830)、及安裝在支撐架(830)的多個萬向輪(820)、一個定向輪(810)與一個彈性裝置(840)。萬向輪(820)轉動時,其在水
平面上的移位方向不受限制,定向輪(810)轉動時,其在水平面上僅能朝向一個預先設定的方向移位。定向輪(810)經由彈性裝置(840)活動地安裝在支撐架(830)下方,使定向輪(810)的軸心位置能在垂直軸向(V1)可做彈性的自由移動。因此,多模態移位台(900)的重量主要是由多個萬向輪(820)所分擔支撐,定向輪(810)實質上不必分擔多模態移位台(900)的重量,但由於彈性裝置(840)的作用,定向輪(810)可以時時保持與地面接觸。定向輪(810)的水平位置設置在萬向輪(820)為頂點構成的一個水平封閉區域內部,更以靠近水平封閉區域的形心或重心為佳。由於萬向輪(820)轉動時,其在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不受限制,傳統做法把多個萬向輪(820)組成一個移動單元而移動時,時常每個萬向輪(820)的移位方向不相同,有的往東、有的往西、還有的往南或往北,使得移動單元在移動過程中會控制不住地打轉。不但耗力,對於承載失能者的移位台而言,更容易因方向失控而碰撞周邊物體造成危險。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出的移位模組(800),由於在多個萬向輪(820)為頂點構成的水平封閉區域內部靠近形心或重心的位置,特別設置了定向輪(810),且定向輪(810)彈性地保持與地面接觸,但並不承載重量,因此使得萬向輪(820)的移動方向受到引導,不易偏移與打轉,所以對移位模組(800)或多模態移位台(900)的移動穩定度與操控性起到良好的效果。
請見圖12,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出的多模態移位台(900),還包含至少一個第一承載模組(700),可
拆卸地安裝在立柱模組(100)的任一個第一承接部(200),亦即,可以安裝在上耦合裝置(181)、中耦合裝置(184)或下耦合裝置(182)任一個的第一承接部(200)。
第一承載模組(700)主要用來承載失能者,具有一個第一連結單元(710)與一個用來承載失能者的第一承載單元(720)。根據失能者的生理機能狀態與動作需求的不同,第一承載單元(720)可以設計為各種不同型態的模組,例如:椅子模組、臥床模組、如廁模組、甚至是助行模組等。關鍵是第一連結單元(710)是一個標準化的設計,可以搭配各種型態的第一承載單元(720)。
請參考圖13,第一連結單元(710)具有一個第三承靠面(715)與至少兩支向外突出的連接桿(711)。連接桿(711)可插接在第一承接部(200)的第一安裝孔(201)內。當插接後,第三承靠面(715)恰好抵靠貼合第一承接部(200)的第一承靠面(204),此時,第一承接部(200)的第一鎖固裝置(203)通過第一插設孔(202)並嵌合至第一連結單元(710)的連接桿(711),便可將第一承載模組(700)穩穩地固定在第一承接部(200)上。更進一步的,連接桿(711)上可以設置溝部(714),以利於第一鎖固裝置(203)的嵌合作用。當要更換第一承載模組(700)時,只需先將第一鎖固裝置(203)拔出,再將第一連結單元(710)的連接桿(711)反向抽出,便能將第一承載模組(700)與下耦合裝置(182)脫離。
較佳地,第一連結單元(710)更設有一個第三定位孔(712),面對立柱模組(100)的第一承接部(200),供第一
承接部(200)的定位單元(205)插入定位之用,藉此能使第一連結單元(710)與第一承接部(200)的配合更為順利、穩固。
更進一步地,第一連結單元(710)還可設置一個第四安裝孔(716),立柱模組(100)的第一承接部(200)相對此第四安裝孔(716)的位置,更設置有一個固接孔(206)。當第一承載模組(700)裝在立柱模組(100)上長期使用而不更換時,可以藉由外部的固定裝置,例如螺絲,通過第四安裝孔(716)將第一連結單元(710)鎖固或螺接在第一承接部(200)的固接孔(206)上,能夠使第一承載模組(700)裝在立柱模組(100)結合更加穩固。
請見圖14,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出的多模態移位台(900),還進一步包括兩個第二承載模組(400),可拆卸地安裝在立柱模組(100)的第二承接部(300)。請見圖15,第二承載模組(400)具有第二連結單元(410)與第二承載單元(430),第二承載單元(430)連接至第二連結單元(410)。
第二連結單元(410)可拆卸地安裝於第二承接部(300)的第一定位孔(302)與第二安裝孔(301)。第二承載單元(430)可以單純的作為支架,提供失能者手持的支撐作用;也可以進一步設置桌子、操作面板、甚至是機械手臂,供失能者或照護者進行各種操作。
請續見圖15,第二連結單元(410)更包括一個底座(411),底座(411)的上方形成有一個第四承靠面(414),用於抵靠貼合於第二承接部(300)的第二承靠面(304),以加強兩者結合時的穩固性。第二承載單元(430)可以固定連結至
第二連結單元(410),也可以通過一個樞轉單元(420)活動地樞接至第二連結單元(410)。
請見圖16,多模態移位台(900)進一步還包括第三承載模組(500),可拆卸地安裝在立柱模組(100)的上耦合裝置(181)的第三承接部(350)。請見圖17,第三承載模組(500)包括第三連結單元(510)與用來承載失能者的第三承載單元(520)。其中,第三承載單元(520)可以是個懸吊的秤重裝置,但並不以此為限。第三連結單元(510)包括一個第二連接桿(511)和至少一個定位桿(512),第二連接桿(511)與定位桿(512)分別用來與第三承接部(350)的第三安裝孔(351)與至少一個第二定位孔(352)結合。
較佳地,第三連結單元(510)還包含一個設置在第二連接桿(511)底部的第三鎖固裝置(513),通過第三鎖固裝置(513)穿過第三安裝孔(351)而鎖住第二連接桿(511),便能將第二連接桿(511)固定第三安裝孔(351)內。
此實施例中,較佳地,第三承接部(350)可以更包括一個第二鎖固裝置(354)與一個第三插設孔(353),第三插設孔(353)橫向水平地導通至第三安裝孔(351)。第二鎖固裝置(354)通過第三插設孔(353)而將第三連結單元(510)的第二連接桿(511)固定於第三安裝孔(351)內,藉此能更加強第三承接部(350)與第三承載模組(500)的穩固結合效果。
本發明提出的多模態移位台(900)以及其中的立柱模組(100),藉由標準化設計的上耦合裝置(181)與下耦合裝置(182),以及其中的第一承接部(200)、第二承接部(300)
與第三承接部(350),可依使用需求及失能者的生理狀態,方便的連接、拆卸與更換不同使用模態的第一承載模組(700)、第二承載模組(400)與第三承載模組(500),以承載失能者進行移動。現有的市售產品中,每一種失能者使用模態均必須購買或使用其相應的專用移位台,所費不貲。本發明提出的多模態移位台(900)僅需替換第一承載模組(700)、第二承載模組(400)與第三承載模組(500),其他的立柱模組(100)與移位模組(800)均不需更動,因此能提高使用方便性,同時減輕使用者與看護機構必須購置多種移位台所造成的經濟負擔。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對於相關技術領域之專門人士應可理解及實施;同時,以上所述的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圍,任何基於本發明所揭示內容所完成的等同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申請專利範圍的涵蓋範圍中。
(100)‧‧‧立柱模組
(140)‧‧‧傳動裝置
(180)‧‧‧升降支架
(181)‧‧‧上耦合裝置
(182)‧‧‧下耦合裝置
(110)‧‧‧垂直支架
Claims (10)
- 一種立柱模組(100),包括一個垂直支架(110)、一個升降支架(180)與一個傳動裝置(140),該升降支架(180)包括一個上耦合裝置(181)、一個下耦合裝置(182)與一個固定架(183);該垂直支架(110)具有一個上端座(112)、一個下端座(113)與一個支撐單元(119),該上端座(112)與該下端座(113)分別連結固定至該支撐單元(119)的上下兩端,且該上端座(112)與該下端座(113)的相對位置構成一個垂直軸向(V1);該固定架(183)連結該上耦合裝置(181)與該下耦合裝置(182);該下耦合裝置(182)具有一個第一承接部(200)與兩個第二承接部(300);該第一承接部(200)具有兩個第一安裝孔(201)、兩個第一插設孔(202)、兩個第一鎖固裝置(203)與一個第一承靠面(204),該兩個第一安裝孔(201)對稱設置於該第一承靠面(204)的兩側,該第一安裝孔(201)的軸向(V201)及該第一承靠面(204)的法線方向(V204)皆垂直於該垂直軸向(V1),該第一插設孔(202)的軸向(V202)垂直於該第一安裝孔(201)的軸向(V201),各該第一鎖固裝置(203)可活動地安裝於各該第一插設孔(202);該兩個第二承接部(300)對稱設置於該第一承接部(200)的兩側,各該第二承接部(300)具有一個第一定位 孔(302)與多個第二安裝孔(301),該第一定位孔(302)的軸向(V302)與各該第二安裝孔(301)的軸向(V301)均垂直於該垂直軸向(V1);該上耦合裝置(181)具有相同於該下耦合裝置(182)的一個該第一承接部(200)與兩個該第二承接部(300),且更具有一個第三承接部(350),該第三承接部(350)具有一個第三安裝孔(351)與多個第二定位孔(352),該第三安裝孔(351)的軸向(V351)與該第二定位孔(352)的軸向(V352)平行於該垂直軸向(V1);該傳動裝置(140)架接於該垂直支架(110),該傳動裝置(140)具有一個移動單元(141)與作動導引單元(142),該移動單元(141)連接至該升降支架(180),該移動單元(141)通過該作動導引單元(142)的作動與導引,可沿該垂直軸向(V1)移動。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立柱模組(100),該第一承接部(200)更包含有一個定位單元(205),水平地自該第一承接部(200)向外伸出,且與該兩個第一安裝孔(201)構成一個三角形。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立柱模組(100),該第二承接部(300)更水平地伸出一個肩部(303),該肩部(303)的下方形成有第二承靠面(304),該第二承靠面(304)的法線方向(V304)平行於該垂直軸向(V1)。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立柱模組(100),還包含至少一個中耦合裝置(184),該中耦合裝置(184)安裝在該固定架 (183)上,且位於該上耦合裝置(181)與該下耦合裝置(182)之間,該中耦合裝置(184)具有與該下耦合裝置(182)相同的一個該第一承接部(200)與兩個該第二承接部(300)。
-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立柱模組(100),該支撐單元(119)更包含多個固定導管(1191)與多個移動管(1192),該多個固定導管(1191)彼此平行排列,且沿該垂直軸向(V1)設置,該上端座(112)與該下端座(113)分別連結該多個固定導管(1191)之上方及下方,各該移動管(1192)套設在各該固定導管(1191)內、且可自該固定導管(1191)向外伸出活動,該上耦合裝置(181)連結於該移動管(1192)的上方。
- 一種多模態移位台(900),包含一個立柱模組(100)、一個安裝在該立柱模組(100)的推移模組(600)與一個安裝在該立柱模組(100)下方的移位模組(800),該立柱模組(100)為請求項1至5其中任一項所述的立柱模組(100);該移位模組(800)包含一個支撐架(830)、及安裝在該支撐架(830)的多個萬向輪(820)、一個定向輪(810)與一個彈性裝置(840),該萬向輪(820)轉動時,其在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不受限制,該定向輪(810)轉動時,其在水平面上僅能朝向一個預先設定的方向移位,且該定向輪(810)設置在該多個萬向輪(820)為頂點構成的一個水平封閉區域內部,且該定向輪(810)經由該彈性裝置(840)活動地安裝在該支撐架(830)的下方,使該定向輪(810)的軸心位置在該垂直軸向(V1)可做彈性的自由移動。
-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多模態移位台(900),還包含一個第一承載模組(700),可拆卸地安裝在該立柱模組(100)的任一個該第一承接部(200),該第一承載模組(700)包括一個可拆解地連結至該立柱模組(100)的該第一承接部(200)的第一連結單元(710)、以及一個用來承載失能者的第一承載單元(720),該第一連結單元(710)具有一個第三承靠面(715)與兩支連接桿(711),該第三承靠面(715)貼緊於該第一承接部(200)的第一承靠面(204),各該連接桿(711)用以插接在該第一承接部(200)的各該第一安裝孔(201)內,該第一承接部(200)的各該第一鎖固裝置(203)插入該第一插設孔(202)內、同時嵌合至該第一承載模組(700)的該連接桿(711),以防止該第一承載模組(700)與該第一承接部(200)脫離。
-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多模態移位台(900),還包括兩個第二承載模組(400),可拆卸地分別安裝於該立柱模組(100)的該第二承接部(300),該第二承載模組(400)具有第二連結單元(410)與一個用來承載失能者的第二承載單元(430),該第二承載單元(430)可活動的樞接至該第二連結單元(410),該第二連結單元(410)可拆卸地安裝於該第二承接部(300)的該第一定位孔(302)與該第二安裝孔(301)。
-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多模態移位台(900),該第二連結單元(410)包括一個底座(411),該底座(411)的上方形成有一個第四承靠面(414),該第四承靠面(414)的法線方向 (V414)平行於該垂直軸向(V1)。
-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多模態移位台(900),還包含一個第三承載模組(500),可拆卸地安裝在該立柱模組(100)的任一個該第三承接部(350),該第三承載模組(500)包括一個第三連結單元(510)與一個用來承載失能者的第三承載單元(520),其中,該第三連結單元(510)包括一個第二連接桿(511)和至少一個定位桿(512),該第二連接桿(511)可活動地安裝至該第三承接部(350)的該第三安裝孔(351),該定位桿(512)可活動地安裝至該第三承接部(350)的至少一個該第二定位孔(35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46568A TWI546066B (zh) | 2014-12-31 | 2014-12-31 | 多模態移位台及其中的立柱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46568A TWI546066B (zh) | 2014-12-31 | 2014-12-31 | 多模態移位台及其中的立柱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22676A TW201622676A (zh) | 2016-07-01 |
TWI546066B true TWI546066B (zh) | 2016-08-21 |
Family
ID=56984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46568A TWI546066B (zh) | 2014-12-31 | 2014-12-31 | 多模態移位台及其中的立柱模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46066B (zh) |
-
2014
- 2014-12-31 TW TW103146568A patent/TWI546066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22676A (zh) | 2016-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32614A (zh) | 多功能残障轮椅车 | |
BR112018067644B1 (pt) | Mecanismo de elevação para conjuntos de rodas, e leito | |
TWM509032U (zh) | 移位復健裝置 | |
CN106333801A (zh) | 侧位升降多功能移位机 | |
TWI546066B (zh) | 多模態移位台及其中的立柱模組 | |
CN201668668U (zh) | 拐凳 | |
TWM622596U (zh) | 乘載模組和使用該乘載模組的照護機及移位機 | |
CN104648513A (zh) | 曲面自适应能力爬壁机器人 | |
CN106043489B (zh) | 一种丝杠传动的上下楼机构 | |
CN202896721U (zh) | 一种机器人用底盘连接机构 | |
WO2023050227A1 (zh) | 主机模组和包含该主机模组的辅具 | |
KR101885121B1 (ko) | 휠체어용 캐스터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휠체어 | |
CN114531849B (zh) | 乘载模块和使用该乘载模块的辅具 | |
US20190240105A1 (en) | Multidirectional suspension device for walking exercise | |
CN205598550U (zh) | 一种平衡训练仪器 | |
CN209864853U (zh) | 一种方便固定底座的输液架 | |
CN212996495U (zh) | 一种床旁触摸式超声设备 | |
CN204636818U (zh) | 新型护理吊车 | |
CN103720571A (zh) | 一种龙门式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 |
CN104546247B (zh) | 多模态移位台及其中的立柱模块 | |
WO2014071473A1 (pt) | Configuração construtiva aplicada a equipamento para serviços em teto | |
CN110368268A (zh) | 一种行走辅助装置 | |
JP6261935B2 (ja) | 介助装置 | |
CN204183551U (zh) | 一种并联移动式护理机械臂 | |
TWM527318U (zh) | 多模態移位臺及其中的平行連桿式承載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