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7166B - 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7166B
TWI537166B TW104109170A TW104109170A TWI537166B TW I537166 B TWI537166 B TW I537166B TW 104109170 A TW104109170 A TW 104109170A TW 104109170 A TW104109170 A TW 104109170A TW I537166 B TWI537166 B TW I5371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otrest
base portion
type vehicle
movable portion
mov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9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0587A (zh
Inventor
野添孝一
Original Assignee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0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7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71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4Floor-type foot 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習知有一種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例如藉由專利文獻1可知,以能依駕駛人之愛好而可大幅改變騎車姿勢為目的,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具備運動模式(sports mode)用之後部腳踏板(29)、及定速巡航模式(cruising mode)用之前部腳踏板(5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018363號公報
上述習知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具備後部腳踏板(29)及前部腳踏板(51),但各腳踏板(29)、(51)皆只有單個之擱腳部。因此,無法根據乘坐者之體格、腳之長度等選擇擱腳位置。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根據乘坐者之體格、腳之長度等選擇擱腳位置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 造,係被設置在跨坐型車輛之左右,其特徵在於具備有:基部,其被車體所支撐,形成第1擱腳部之全部或者一部分;及可動部,其相對於該基部而以可轉動之方式被加以連結,藉由相對於基部之轉動而取得第1位置及第2位置,當位在第2位置之時,在與上述第1擱腳部為不同之位置上,形成第2擱腳部。
根據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可獲得由基部形成之第1擱腳部、及由可動部形成之與上述第1擱腳部不同之位置上的第2擱腳部。
因此,跨坐型車輛之乘坐者可根據其體格、腳之長度等,選擇第1擱腳部之擱腳位置及第2擱腳部之擱腳位置中的更適合之擱腳位置。
而且,由於可動部相對於基部可轉動地連結,且藉由相對於基部之轉動可獲得第1位置及第2位置,因此可藉由簡單之構造,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之擱腳位置及第2擱腳部之擱腳位置。
在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中,其可構成為,上述基部係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之一部分,上述可動部係當位在上述第1位置之時,與上述基部一同而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
根據此構成,由位於第1位置之可動部及基部形成第1擱腳部,因此可容易將第1擱腳部大型化,並可將可動部之第1位置作為可動部之朝基部之收納位置而靈活使用,因而可圖達成腳踏板構造整體之小型化。
在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中,其可構成為, 上述可動部係在與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之面為不同之面上,形成有上述第2擱腳部。
根據此構成,再加上可動部相對於基部可轉動地連結、且藉由相對於基部之轉動而可獲得第1位置及第2位置之構成,利用兩者之加乘效應,可藉由更簡單之構造,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之擱腳位置及第2擱腳部之擱腳位置。
在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中,其可構成為,上述可動部係相對於上述基部而藉由軸以可轉動之方式被加以連結,且在該軸與上述基部之間,設置有分別使在上述可動部之第1位置及第2位置產生棘輪感(click feeling)之切換機構(toggle)。
根據此構成,可分別提高可動部之第1位置及第2位置上之狀態保持性。
在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中,其可構成為,上述基部係在搭載有上述可動部之狀態下,可朝向上述車體進行折疊,並且在上述基部或可動部與車體之間,設置有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係在可動部位於上述第2位置之狀態下,防止上述基部為朝向車體而被加以折疊。
根據此構成,可排除於可動部位於第2位置之狀態下基部朝車體折疊而造成之車體之損傷之擔憂。
在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中,其可構成為,在上述軸之一端部,設置有構成上述切換機構之切換機構用凸輪,在上述軸之另一端部,設置有構成上述鎖定機構之鎖定機構用凸輪。
根據此構成,可有效地利用將可動部構成為可相對於基部轉動之軸之兩端,而構成上述切換機構及鎖定機構。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10‧‧‧車體
11‧‧‧駕駛人用座墊
11s‧‧‧駕駛人用腳踏板
12‧‧‧同乘者用之座墊
12s‧‧‧同乘者用之腳踏板
20‧‧‧腳踏板構造
21‧‧‧第1擱腳部
22‧‧‧第2擱腳部
30‧‧‧基部
31‧‧‧軸筒部
32‧‧‧擱腳部
33‧‧‧軸承部
35‧‧‧軸
40‧‧‧可動部
41‧‧‧面
42‧‧‧面
43‧‧‧軸
44‧‧‧前部
50‧‧‧切換機構
51‧‧‧切換機構用凸輪
52‧‧‧彈簧
53‧‧‧凸輪隨動件
53r‧‧‧桿部
60‧‧‧安裝構件
61‧‧‧固定部
62‧‧‧軸承部
65‧‧‧鎖定用孔
70‧‧‧鎖定機構
71‧‧‧鎖定機構用凸輪
72‧‧‧彈簧
73‧‧‧鎖定用桿
74‧‧‧前端
75‧‧‧後端
511‧‧‧第1抵接面
512‧‧‧第2抵接面
513‧‧‧上升面
711‧‧‧承接面
712‧‧‧上升面
Fr‧‧‧車輛前方
L‧‧‧左側
P1‧‧‧第1位置
P2‧‧‧第2位置
R‧‧‧右側
Rr‧‧‧車輛後方
圖1為顯示可應用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之一實施形態的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二輪機車之圖,(a)為俯視圖,(b)為側視圖。
圖2為顯示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之一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同乘者用之腳踏板之立體圖。
圖3為顯示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之一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同乘者用之腳踏板之立體圖,且為顯示與圖2不同之狀態之圖。
圖4為顯示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之一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同乘者用之腳踏板之立體圖,且為自與圖2不同之角度觀察同乘者用之腳踏板之圖。
圖5為切換機構之側視圖。
圖6為顯示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之一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同乘者用之腳踏板之立體圖,且為自與圖2不同之角度觀察同乘者用之腳踏板之圖。
圖7主要為顯示鎖定機構之立體圖。
下面,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設圖式為沿符號之方向觀察者,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上下係根據駕駛人之觀察方向,且根據需要,於圖式中設車輛前方為Fr、後方為Rr、左側為L、右側為R、上方為U、下方為D進行顯示。於各圖中,對相同之部分或相等之 部分賦予相同之符號。
圖1為顯示可應用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之一實施形 態的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二輪機車之圖。
該二輪機車1係可二人乘座,具備車體10、及安裝於該車體10之、駕駛人用座墊11、駕駛人用腳踏板11s、同乘者用之座墊12、同乘者用之腳踏板12s。
本實施形態中,如後述,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係適合使用於同乘者用之腳踏板12s,但根據跨坐型車輛之種類(例如,跨坐型四輪車),也可應用於駕駛人用之腳踏板。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腳踏板構造係適合使用於設在跨坐型車輛之左右之腳踏板12s(參照圖1(a)),但以下之說明中,以左側之腳踏板為代表進行說明。
圖2及圖3分別為顯示本發明之腳踏板構造之一實施 形態所應用之同乘者用之腳踏板12s之立體圖。
本實施形態之腳踏板構造20具備支撐於車體10之基部30、及相對於該基部30可轉動地連結之可動部40。
基部30係形成第1擱腳部21之一部分(圖示者主要為前部)。
可動部40相對於基部30可轉動地連結,且藉由相對於基部30之轉動,可獲得圖2所示之第1位置P1及圖3所示之第2位置P2。
當可動部40位於圖3所示之第2位置P2時,其在與第1擱腳部21(圖2)不同之位置(較第1擱腳部21高之位置)上形成第2擱腳部22。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基部30係設定為形成第1擱腳部21之一部分(主要為前部)之構成,但也可為形成第1擱腳部21之全部 之構成,亦即僅由基部30形成第1擱腳部21,而可動部40不形成第1擱腳部21之構成。
根據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20,可獲得藉由基 部30形成之第1擱腳部21(圖2)、及藉由可動部40形成且與第1擱腳部21不同位置之第2擱腳部22(圖3)。
因此,跨坐型車輛1之乘坐者,可根據其體格、腳之長度等,選擇第1擱腳部21之擱腳位置(21)及第2擱腳部22之擱腳位置(22)中的更適合之擱腳位置(21或22)。
而且,由於可動部40相對於基部30可轉動地連結,且藉由相對於基部30之轉動,可獲得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因此可藉由簡單之構造,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21之擱腳位置、及第2擱腳部22之擱腳位置。
本實施形態中,如前述,基部30係形成第1擱腳部 21之一部分,當位於第1位置P1時,可動部40可與基部30一併形成第1擱腳部21。
根據此構成,如圖2所示,由位於第1位置P1之可動部40及基部30形成第1擱腳部21,因此可容易將第1擱腳部21大型化,並可將可動部40之第1位置P1作為可動部40之朝基部30之收納位置靈活使用,因而可圖達成腳踏板構造20整體之小型化。
可動部40係於與形成第1擱腳部21之面41(圖2)不 同之面42(圖3)形成有第2擱腳部22。
根據此構成,再加上可動部40相對於基部30可轉動地連結、且藉由相對於基部30之轉動而可獲得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之構成,利用兩者之加乘效應,可藉由更簡單之構造,形成第1擱 腳部21之擱腳位置(21)及第2擱腳部22之擱腳位置(22)。
如圖4所示,可動部40係藉由軸43而相對於基部 30可轉動地連結。如圖5所示,於軸43與基部30之間設置有使可動部40之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分別產生棘輪感之切換機構50。
根據此構成,可分別提高可動部40之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上之狀態保持性。
軸43係藉由基部30可轉動地支撐其兩端,且與可動 部40一起旋轉。
如圖5所示,切換機構50具備:切換機構用凸輪51,其固定於軸43之一端;及凸輪隨動件53,其於被彈簧52賦予勢能之狀態下抵接於該切換機構用凸輪51。
凸輪隨動件53係於其桿部53r之軸線方向上可滑動地支撐於基部30內,且藉由裝設於桿部53r周圍之彈簧52被朝切換機構用凸輪51賦予勢能。
切換機構用凸輪51具有:當可動部40位於圖2所示之第1位置P1時穩定地與凸輪隨動件53抵接之第1抵接面511;當可動部40位於圖3所示之第2位置P2時穩定地與凸輪隨動件53抵接之第2抵接面512;及於其等第1抵接面511與第2抵接面512之間,且使可動部40於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之間轉動時,對抗彈簧52之賦予勢能力而使凸輪隨動件53滑動之上升面513。
基部30係於搭載可動部40之狀態下(參照圖2),如 圖2之箭頭A所示可朝車體10(圖1)折疊。
於圖2、圖3及圖6中,符號60為用以將基部30安 裝於車體10之安裝構件。該安裝構件60係以螺栓(未圖示)將其固定部61(圖6)固定於車體10。
基部30具備:朝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筒部31;自該軸 筒部31之前部一體地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之擱腳部32;及自該擱腳部32之外端朝後方延伸且可轉動地支撐上述軸43之一端之軸承部33。
軸43係藉由橫跨於軸承部33與軸筒部31之間,而 可轉動地由軸承部33及軸筒部31支撐。可動部40之前部44係藉由該軸43而相對於基部30可轉動地被支撐。可動部40之前部44係寬鬆地(可轉動地)插入基部30中之軸筒部31與軸承部33之間。
於軸筒部31之內部插通有前後方向延伸之軸35,該 軸35之兩端分別藉由安裝構件60之軸承部62所支撐,藉此,基部30可與可動部40一起如圖2之箭頭A所示繞軸35轉動。再者,基部30之朝與箭頭A相反之方向之轉動,藉由設於基部30與安裝構件60之間的未圖示之止動器而被限制。
於基部30或可動部40與車體(本實施形態中,安裝 構件60)之間設置有鎖定機構70,該鎖定機構70係於可動部40位於第2位置P2之狀態下(參照圖3)用以防止基部30朝車體10之折疊(參照圖7)。
根據此構成,可排除於可動部40位於第2位置P2之狀態下基部30朝車體折疊而造成之車體10之損傷之擔憂。
如圖7所示,鎖定機構70具備:固定於可動部40 之軸43之端部之鎖定機構用凸輪71;及於以彈簧72對於該鎖定機構用凸輪71賦予勢能之狀態下而抵接之作為凸輪隨動件之鎖定用 桿73。
也如圖4所示,鎖定用桿73係可於其軸線方向滑動地被支撐於基部30之軸筒部31內,且藉由彈簧72朝鎖定機構用凸輪71賦予勢能。
鎖定機構用凸輪71具備:當可動部40位於圖2、圖4及圖7所示之第1位置P1時與鎖定用桿73之前端74抵接而承接鎖定用桿73之承接面711;及當可動部40朝圖3所示之第2位置P2轉動時,與可動部40(因此也與軸43)一起轉動,對抗彈簧72之賦予勢能力使鎖定用桿73朝後方(Rr)滑動之上升面712。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安裝構件60係於鎖定用桿 73之軸線方向上且與鎖定用桿73對向之部位設置有可與鎖定用桿73之後端75卡合及/或分離之鎖定用孔65。
鎖定機構70依如下方式進行動作。
當可動部40位於圖2、圖4及圖7所示之第1位置P1時,鎖定機構用凸輪71之承接面711與鎖定用桿73之前端74抵接而承接鎖定用桿73。於此狀態時,鎖定用桿73之後端75自安裝構件60之鎖定用孔65分離(脫離)。
因此,如圖2之箭頭A所示,基部30可與可動部40一起朝車體10側折疊。
另一方面,於可動部40如圖3所示位於第2位置P2 之情況下,如圖7之假想線所示,上升面712與鎖定用桿73之前端74抵接而使鎖定用桿73朝後方(Rr)滑動。於該狀態時,如圖3所示,鎖定用桿73之後端75自軸筒部31朝後方突出,成為進入安裝構件60之鎖定用孔65之狀態。
因此,當可動部40如圖3所示位於第2位置P2之狀態時,若於該狀態下如箭頭A所示欲使基部30及可動部40朝車體10側轉動(折疊),則該轉動動作仍會藉由鎖定用桿73之後端75與安裝構件60之鎖定用孔65之卡合而被阻止。
再者,鎖定機構也可設於可動部40與車體10之間。
如圖4及圖7所示,於該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20中,於軸43之一端部設置有構成切換機構50之切換機構用凸輪51,於軸43之另一端部設置有構成鎖定機構70之鎖定機構用凸輪71。
根據此構成,可有效地利用將可動部40構成為相對於基部30可轉動之軸43之兩端,而構成切換機構50及鎖定機構70。
以上雖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之實質範圍內可適宜地實施變形。
12s‧‧‧同乘者用之腳踏板
20‧‧‧腳踏板構造
22‧‧‧第2擱腳部
30‧‧‧基部
31‧‧‧軸筒部
32‧‧‧擱腳部
33‧‧‧軸承部
35‧‧‧軸
40‧‧‧可動部
41‧‧‧面
42‧‧‧面
43‧‧‧軸
44‧‧‧前部
51‧‧‧切換機構用凸輪
60‧‧‧安裝構件
62‧‧‧軸承部
65‧‧‧鎖定用孔
73‧‧‧鎖定用桿
75‧‧‧後端
P2‧‧‧第2位置

Claims (5)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其被設置在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其特徵在於具備有:基部(30),其被車體(10)所支撐,形成第1擱腳部(21)之全部或者一部分;及可動部(40),其相對於該基部(30)而以可轉動之方式被加以連結,藉由相對於基部(30)之轉動而取得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當位在第2位置(P2)之時,在與上述第1擱腳部(21)為不同之位置上,形成第2擱腳部(22);上述基部(30)係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21)之一部分,上述可動部(40)係當位在上述第1位置(P1)之時,與上述基部(30)一同而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2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其中,上述可動部(40)係在與形成上述第1擱腳部(21)之面(41)為不同之面(42)上,形成有上述第2擱腳部(2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其中,上述可動部(40)係相對於上述基部(30)而藉由軸(43)以可轉動之方式被加以連結,且在該軸(43)與上述基部(30)之間,設置有分別使在上述可動部(40)之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產生棘輪感之切換機構(5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其中,上述基部(30)係在搭載有上述可動部(40)之狀態下,可朝向上述車體(10)進行折疊,並且在上述基部(30)或可動部(40)與車體(10)之間,設置有鎖定機構 (70),該鎖定機構(70)係在可動部(40)位於上述第2位置(P2)之狀態下,防止上述基部(30)為朝向車體(10)而被加以折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其中,在上述軸(43)之一端部,設置有構成上述切換機構(50)之切換機構用凸輪(51),在上述軸(43)之另一端部,設置有構成上述鎖定機構(70)之鎖定機構用凸輪(71)。
TW104109170A 2014-03-27 2015-03-23 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TWI5371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298A JP6001000B2 (ja) 2014-03-27 2014-03-27 鞍乗型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87A TW201540587A (zh) 2015-11-01
TWI537166B true TWI537166B (zh) 2016-06-11

Family

ID=5263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9170A TWI537166B (zh) 2014-03-27 2015-03-23 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99227B2 (zh)
EP (1) EP2923928B1 (zh)
JP (1) JP6001000B2 (zh)
TW (1) TWI5371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42557A1 (ja) * 2016-08-31 2018-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ピリオンステップ
CN106882322A (zh) * 2017-03-07 2017-06-23 济源市万荣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长度可调节的脚踏板
NO344159B1 (en) 2018-02-06 2019-09-23 Kai Ingvald Flateland Footrest arrangement for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27575A (ja) * 1983-06-04 1984-1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ステツプ
JPS6018471A (ja) * 1983-07-10 1985-01-30 池田 時広 車両用ステツプ
JPS60174374A (ja) * 1984-02-17 1985-09-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ステツプ装置
JP2717573B2 (ja) * 1989-04-21 1998-0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可動ステップ
TW535629U (en) * 2001-12-31 2003-06-01 Tcv Ind Co Ltd Foot placement frame for toy chart
US6719316B1 (en) * 2003-03-03 2004-04-13 Michael S. Anthony Motorcycle footrest
US6893038B2 (en) * 2003-07-16 2005-05-17 Kuryakyn Holdings, Inc. Motorcycle foot peg with folding heel rest
US6969083B2 (en) * 2003-12-01 2005-11-29 Kuryakyn Holdings, Inc. Motorcycle engine guard and foot peg
US7287773B1 (en) * 2005-04-14 2007-10-30 Kuryakyn Holdings, Inc. Folding floor boards
US7431118B1 (en) * 2005-12-09 2008-10-07 Hogg Gordon S Motorcycle floorboard apparatus
US7997604B2 (en) * 2009-01-12 2011-08-16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Multi-position footboard
US8181982B1 (en) * 2010-08-13 2012-05-22 Ward Carolyn M Adjustable motorcycle foot rest assembly
AU2012203514B2 (en) * 2011-07-11 2014-07-17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type vehicle
JP5700823B2 (ja) * 2011-07-11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3928A1 (en) 2015-09-30
EP2923928B1 (en) 2016-09-21
US9499227B2 (en) 2016-11-22
US20150274235A1 (en) 2015-10-01
TW201540587A (zh) 2015-11-01
JP2015186975A (ja) 2015-10-29
JP6001000B2 (ja)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9679B2 (en) Pivot mechanism for scooters, tricycles and the like
US11242113B2 (en) Child's riding bike that converts between a balance bike and a pedal-powered bicycle
US9463843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US20060006624A1 (en) Folding bicycle
EP2842844B1 (en) Bicycle kickstand
TWI537166B (zh) 跨坐型車輛之腳踏板構造
US9714064B2 (en) Positionally adjustable windshield mounting assembly for a saddle-riding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ame
JP6141994B2 (ja) 車両用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06069506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MY142744A (en) Combination footboard and footrest for motorcycle
JP6177756B2 (ja) 折り畳み式車両
JP650142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6854021B2 (ja) 折り畳み自転車
JP6213272B2 (ja) ハンドル部の折りたたみ機構、及び折りたたみ自転車
JP7370298B2 (ja) スタンド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自転車
WO2022180967A1 (ja) 小型車両
USD520913S1 (en) Seven passenger pedaled vehicle
CN210149475U (zh) 一种折叠机构及其折叠车
JP2024079855A (ja) 小型車両
CN104773233B (zh) 鞍骑型车辆的踏脚台结构
JP2010052668A (ja) 小型車両用荷掛け構造
CN205469520U (zh) 一种儿童三轮车
JP625315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1604770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6182065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