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0022B - 電極圖案、觸控式面板、液晶顯示裝置以及有機el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電極圖案、觸控式面板、液晶顯示裝置以及有機el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0022B
TWI520022B TW101135556A TW101135556A TWI520022B TW I520022 B TWI520022 B TW I520022B TW 101135556 A TW101135556 A TW 101135556A TW 101135556 A TW101135556 A TW 101135556A TW I520022 B TWI520022 B TW I5200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ed wire
pattern
touch panel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5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4531A (zh
Inventor
小畑史生
実藤竜二
佐藤祐
Original Assignee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14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4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0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00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Description

電極圖案、觸控式面板、液晶顯示裝置以及有機EL顯示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含有導電性纖維的透明導電膜的電極片(conductive sheet)、以及含有該電極片的觸控式面板、具有該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有機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EL)顯示器,尤其是有關於一種不易看見圖案的電極片、含有該電極片的觸控式面板、以及具有該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有機EL顯示器。
近年來,觸控式面板設置於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PDA)或行動電話等電子機器的影像顯示裝置的表面。觸控式面板藉由以手指觸模畫面來檢測指尖的位置。
作為觸控式面板的方式,已知有電容式。電容式的觸控式面板包含在第1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多個第1透明電極(X電極群)群、及在第2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多個第2透明電極群(Y電極群),並於透明基板上具有電極片,且藉由電極間的電容的變化來檢測位置。
專利文獻1揭示為了使X電極與Y電極在一條線上的電容相同,而使X電極小於Y電極,並於間隙中設置虛擬圖案。
另外,專利文獻2揭示為了使透光性電極片的存在不顯眼,而於夾在X電極與Y電極中的間隙中,形成具有與X電極、及Y電極同等的折射率的虛擬圖案。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0094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002958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Information DISPLAY(資訊顯示),Vol.26,No.3,pp.16-21
近年來,於作為輸入元件(input device)的液晶面板、電子紙等顯示元件上搭載有觸控式面板(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作為觸控式面板的構成,已知有電阻膜式、表面彈性波式、電容式等各種方式,但作為可實現多點觸控且容易進行大面積化的方式,已知有電容式,例如,揭示有使用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作為透明導電材料的電容式觸控式面板(參照非專利文獻1)。
但是,存在如下等課題:作為ITO的原料的銦的價格高且穩定供給存在極限,因製作薄膜時需要真空過程而導致製造成本變高,另外,ITO膜脆、耐彎曲性欠佳。因此,提出有金屬奈米線、碳奈米管、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聚苯胺(polyaniline)等代替物質。
已知使用作為觸控式面板的透明電極而得到研究的銀奈米線的透明導電膜是分散有微粒子的導電膜,因此顯示光散射性,並具有伴隨於此的去極化(depolarized)性的特性。
於具備液晶顯示器的外掛(on-cell)型觸控式面板中,因將觸控式面板插入至正交偏光的偏光板間,故將銀奈米線層配置於偏光板間。於觸控式面板中,X電極與Y電極藉由絕緣線而電性分離。通常,絕緣線是藉由將銀奈米線層去除成線狀而形成。因此,於觸控式面板上形成絕緣線稀疏的區域與絕緣線稠密的區域。於絕緣線稀疏的區域中,銀奈米線的殘存量變多,因此漏光變多。另一方面,於絕緣線稠密的區域中,銀奈米線的殘存量變少,因此漏光變少。起因於該絕緣線的疏密的漏光的差會引起圖案可見的現象。所謂圖案可見(visible pattern),是指當俯視觸控式面板時,辨認出存在透明電極的部位與不存在透明電極的部位的現象。若產生此種圖案可見,則會導致如下的問題:辨認出使觸控式面板的透明電極的圖案與液晶顯示裝置所顯示的影像重疊而成的影像,而使顯示品質惡化。於本課題中,尤其當液晶顯示裝置顯示黑色時,容易產生圖案可見。
另外,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顯示器為了減少由有機EL元件的金屬部所引起的外光的反射,大多於前面具備圓偏光板。若在有機EL元件與圓偏光板之間配置使用導電性纖維的觸控式面板,則圓偏光的偏光狀態紊亂,而無法防止外光的反射。因此,例如當有機EL顯示器顯示黑色時,絕緣線稠密的部位因外光的反射少,故看上去黑,絕緣線稀疏的部位因外光的反射變多,故看上去白。作為其結果,產生圖案可見,並產生顯示品質下降的 問題。有機EL顯示器中的由外光的反射所引起的圖案可見會產生與液晶顯示裝置中的漏光相同的問題。
尤其,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的觸控式面板具有虛擬圖案。為了於觸控式面板上劃定虛擬圖案而需要絕緣線。於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的電極片中,容易形成絕緣線的疏密,而容易產生圖案可見的現象。
本發明是考慮到此種課題而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含有導電性纖維的透明導電膜中,防止由光散射所引起的圖案可見的電極片、及含有該電極片的觸控式面板、以及具有該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有機EL顯示器。
可知當將含有導電性纖維的膜用作透明導電膜時,與通常所使用的ITO(Indium Tin Oxide)等無機氧化物電極相比,由光散射性強所引起的圖案可見成為問題。於觸控式面板中,藉由在顯示部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電極、及在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延伸的電極來確定接觸位置的情況多。
存在含有導電性纖維的透明導電膜的區域因導電性纖維的光散射性而看上去像白色,不存在透明導電的區域因無散射而看上去像黑色。由於該差異,因此透明導電膜的形狀作為某種圖案而看到,有可能會導致顯示品質惡化。可知該現象是於ITO等原有的透明電極所不會產生的課題,其是僅分散有導電性纖維的透明電極才會有的課題。
發明者等人根據上述發現而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發現將虛擬絕緣線配置於絕緣線的密度低的位置,藉此在不降低太多作為導電膜的特性而使光散射的面內密度均一化,並可抑制圖案可見。
本發明的一形態的電極片包括:透明基板;第1透明導電圖案,其是於上述透明基板上在第1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其具備不含導電性纖維的絕緣線、由上述絕緣線所劃定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1感知部、及將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之間電性連接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1連接部;第2透明導電圖案,其是於上述透明基板上在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其具備不含導電性纖維的絕緣線、由上述絕緣線所劃定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2感知部、及將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之間電性連接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2連接部;以及虛擬絕緣線,其形成於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及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的至少一者的區域中,且不含導電性纖維;且當俯視上述透明基板時,上述第1透明導電圖案與上述第2透明導電圖案是以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與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實質上不重疊的方式配置。
本發明的另一形態的電極片包括:透明基板;第1透明導電圖案,其是於上述透明基板上在第1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其具備不含導電性纖維的絕緣線、由上述絕緣線所劃定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 1感知部、及將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之間電性連接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1連接部;第2透明導電圖案,其是於上述透明基板上在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其具備不含導電性纖維的絕緣線、由上述絕緣線所劃定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2感知部、及將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之間電性連接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2連接部;虛擬圖案,其於俯視上述透明基板時,形成在各第1感知部與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之間;以及虛擬絕緣線,其於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內、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內、及上述虛擬圖案的至少1個區域中不含導電性纖維;且當俯視上述透明基板時,上述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與上述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是以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與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實質上不重疊的方式配置。
較佳為形成上述虛擬絕緣線的上述區域是面積最大的區域。
較佳為上述虛擬絕緣線配置於顯示區域內的上述絕緣線的面內分布密度最低的區域。
較佳為上述虛擬絕緣線為虛線狀。
較佳為上述導電性纖維為銀奈米線。
較佳為上述透明導電圖案包含上述導電性纖維與黏合劑。
本發明的另一形態的觸控式面板包括上述電極片。
較佳為觸控式面板更包括配置於上述透明基板的一面 側的偏光板。
本發明的另一形態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器;上述觸控式面板,其配置於上述液晶顯示器的一面側;以及偏光板,其配置於上述液晶顯示器的另一面側。
本發明的另一形態的有機EL顯示器包括:有機EL元件;圓偏光板;以及上述觸控式面板,其配置於上述圓偏光板與上述有機EL元件之間。
根據本發明,於含有導電性纖維的透明導電膜中,可防止由光散射所引起的圖案可見。另外,可實現將導電性纖維用作電極片的高品質的觸控式面板、液晶顯示裝置、及有機EL顯示器。
以下,根據隨附圖式對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發明是藉由以下的較佳的實施形態來說明,但可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而利用多種方法進行變更,可利用本實施形態以外的其他實施形態。因此,本發明的範圍內的所有變更包含於專利申請的範圍中。
以下,一面參照圖1~圖5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觸控式面板。
[第1實施形態]
觸控式面板10具備電極片12。電極片12具備透明基板20、以及形成於透明基板20上的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及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各第1透明導電圖案 30沿第1方向(Y方向)而配置,各第2透明導電圖案40沿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X方向)而配置。
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具備多個第1感知部32、及將多個第1感知部3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1連接部34。第1感知部32具有菱形形狀,第1連接部3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reed shape)。第1連接部34形成於第2連接部44上所形成的絕緣膜50上。關於第1透明導電圖案30,使第1感知部32與第1連接部34獨立地形成。再者,對絕緣膜50要求透明性。因此,作為絕緣膜50的材料,作為無機材料,例如使用SiO2、SiOx、SiNx、SiOxNy,作為有機材料,例如使用丙烯酸樹脂等。
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具備多個第2感知部42、及將多個第2感知部4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2連接部44。第2感知部42具有菱形形狀,第2連接部4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關於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將第2感知部42與第2連接部44一體地形成。
第1透明導電圖案30與第2透明導電圖案40是以於俯視下,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不相互重疊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於俯視下,第1連接部34與第2連接部44交叉。但是,第1連接部34與第2連接部44藉由絕緣膜50而電性分離。
藉由如上述般配置第1透明導電圖案30與第2透明導電圖案40,而構成所謂的規則地配置的變形的菱形圖案。第1透明導電圖案30與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均包含含有 導電性纖維與黏合劑的透明導電膜。
作為導電性纖維的構造,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實心構造及中空構造的任一種。此處,有時將實心構造的纖維稱為線(wire),有時將中空構造的纖維稱為管(tube)。
有時將平均短軸長度為5 nm~1,000 nm,平均長軸長度為1 μm~100 μm的導電性纖維稱為「奈米線」。
另外,有時將平均短軸長度為1 nm~1,000 nm,平均長軸長度為0.1 μm~1,000 μm,且具有中空構造的導電性纖維稱為「奈米管」。
作為上述導電性纖維的材料,只要具有導電性,則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金屬及碳的至少任一種,該些之中,上述導電性纖維較佳為金屬奈米線、金屬奈米管、及碳奈米管的至少任一種。
就透明性、霧度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平均短軸長度為50 nm以下。
作為黏合劑,可自如下的鹼可溶性樹脂中適宜選擇,該鹼可溶性樹脂是有機高分子聚合物、且分子(較佳為將丙烯酸系共聚物作為主鏈的分子)中具有至少1個促進鹼可溶性的基(例如羧基、磷酸基、磺酸基等)。
作為透明基板20的材料,例如可使用:無鹼玻璃、鈉玻璃等透明玻璃基板,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醚碸 (Polyethersulfone,PES)等透明合成樹脂基板等。就透明度及尺寸穩定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無鹼玻璃、PET、PEN。
若對第1透明導電圖案30與第2透明導電圖案40進行比較,則第1感知部32的面積大於第2感知部42的面積,兩者的尺寸不同。其原因在於:例如根據進行位置檢測的積體電路側的要求,對第1透明導電圖案30與第2透明導電圖案40所要求的特性不同。
其結果,若與第1感知部及第2感知部為同等尺寸的電極片相比,則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的間隙變大。為了填補該間隙,而形成含有黏合劑與導電性纖維的虛擬圖案60。藉由形成虛擬圖案60,使第2感知部42與虛擬圖案60合在一起的區域變成實質上與第1感知部32的區域相同的大小。可消除由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的大小不同所引起的圖案可見的問題。
但是,為了將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及虛擬圖案60電性分離,以包圍虛擬圖案60的方式存在絕緣線70。絕緣線70是無導電性纖維的區域,因此絕緣線70的區域無光散射,故看上去像黑色。若第2感知部42的面積小,則相向的絕緣線70彼此的距離變短。若沿X方向觀察第2感知部42,則看上去如藉由相向的絕緣線70而存在黑色的線。另一方面,若沿X方向觀察第1感知部32,則因第1感知部32的面積大,故看上去如白色的線。如此,容易因無導電纖維的絕緣線70的疏密而產生圖案可見。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與絕緣線70相同形狀的虛擬絕緣線80。於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的原因在於:於第1感知部32、第2感知部42、及虛擬圖案60之中,第1感知部32的面積大,且含有導電性纖維的量最多。此處,絕緣線70是指由虛擬圖案60與第2感知部42所夾持的區域。虛擬絕緣線80是藉由去除第1感知部32而形成的區域,且虛擬絕緣線80不含導電性纖維。如此,於絕緣線70稀疏的區域,即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與絕緣線70大致相同形狀的V字形的虛擬絕緣線80。因此,當觀察整個電極片12時,所謂的無導電纖維的區域即絕緣線的疏密被消除,可使光散射的面內密度均一化,並可抑制圖案可見。
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較佳為合計的面積相等。
另外,虛擬絕緣線80較佳為配置於顯示區域內的絕緣線70的面內分布密度最低的區域。
即,於顯示區域內,對確定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的絕緣線70的面內分布進行確認,並於絕緣線70的密度最稀疏的區域配置虛擬絕緣線80。作為結果,與配置虛擬絕緣線80之前相比,包含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的總(total)的絕緣線群的面內分布變得均勻。藉此,可提昇顯示裝置的視認性。
所謂絕緣線70,是指將第1透明導電圖案30與第2透明導電圖案40電性分離者,且是劃定各第1感知部32、各第2感知部42、各第1連接部34的不含導電性纖維的 配置成線狀的觸控式面板10中必需的區域。
所謂虛擬絕緣線80,是指不含導電性纖維的配置成線狀的部分,且是即便假定該部分中存在導電性纖維,亦不會對作為電極的本質的功能造成影響的區域。因此,其並非觸控式面板10中必需的區域。
為了抑制圖案可見,構成絕緣線群的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較佳為具有50 μm以下的寬度,更佳為具有30 μm以下的寬度,最佳為具有20 μm以下的寬度。
再者,虛擬絕緣線80並不將電性分離作為目的,因此第1感知部32並不藉由虛擬絕緣線80而電性分離。
[第2實施形態]
圖2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平面圖。有時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觸控式面板10具備形成於透明基板20上的電極片12。電極片12具備透明基板20、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及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各第1透明導電圖案30沿第1方向(Y方向)而配置,各第2透明導電圖案40沿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X方向)而配置。
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具備多個第1感知部32、及將多個第1感知部3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1連接部34。第1感知部32具有菱形形狀,第1連接部3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第1連接部34形成於第2連接部44上所形成的絕緣膜50上。
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具備多個第2感知部42、及將 多個第2感知部4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2連接部44。第2感知部42具有菱形形狀,第2連接部4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關於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將第2感知部42與第2連接部44一體地形成。
在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之間形成虛擬圖案60。為了將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及虛擬圖案60電性分離,以包圍虛擬圖案60的方式存在絕緣線70。
於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虛擬絕緣線80為實質上與絕緣線70相同的形狀,但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虛擬絕緣線80以朝向與絕緣線70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形成。
因於絕緣線70稀疏的區域即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故當觀察整個電極片12時,所謂的無導電纖維的區域即絕緣線的疏密被消除,可使光散射的面內密度均一化,並可抑制圖案可見。
再者,虛擬絕緣線80並不將電性分離作為目的,因此第1感知部32並不藉由虛擬絕緣線80而電性分離。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較佳為合計的面積相等。
藉由配置虛擬絕緣線80,與配置虛擬絕緣線80之前相比,包含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的總的絕緣線群的面內分布得以均勻化。
[第3實施形態]
圖3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平面圖。有時對與第1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 明。
觸控式面板10具備形成於透明基板20上的電極片12。電極片12具備透明基板20、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及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各第1透明導電圖案30沿第1方向(Y方向)而配置,各第2透明導電圖案40沿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X方向)而配置。
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具備多個第1感知部32、及將多個第1感知部3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1連接部34。第1感知部32具有菱形形狀,第1連接部3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第1連接部34形成於第2連接部44上所形成的絕緣膜50上。
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具備多個第2感知部42、及將多個第2感知部4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2連接部44。第2感知部42具有菱形形狀,第2連接部4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關於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將第2感知部42與第2連接部44一體地形成。
在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之間形成虛擬圖案60。為了將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及虛擬圖案60電性分離,以包圍虛擬圖案60的方式存在絕緣線70。
於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於俯視下,本實施形態中的虛擬絕緣線80的形狀為具有沿X方向的長邊的矩形。
因於絕緣線70稀疏的區域即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故當觀察整個電極片12時,所謂的無導電 纖維的區域即絕緣線的疏密被消除,可使光散射的面內密度均一化,並可抑制圖案可見。
再者,虛擬絕緣線80並不將電性分離作為目的,因此第1感知部32並不藉由虛擬絕緣線80而電性分離。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較佳為合計的面積相等。
藉由配置虛擬絕緣線80,與配置虛擬絕緣線80之前相比,包含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的總的絕緣線群的面內分布得以均勻化。
[第4實施形態]
圖4表示第4實施形態的平面圖。有時對與第1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觸控式面板10具備形成於透明基板20上的電極片12。電極片12具備透明基板20、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及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各第1透明導電圖案30沿第1方向(Y方向)而配置,各第2透明導電圖案40沿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X方向)而配置。
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具備多個第1感知部32、及將多個第1感知部3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1連接部34。第1感知部32具有菱形形狀,第1連接部3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第1連接部34形成於第2連接部44上所形成的絕緣膜50上。
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具備多個第2感知部42、及將多個第2感知部4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2連接部44。第2 感知部42具有菱形形狀,第2連接部4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關於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將第2感知部42與第2連接部44一體地形成。
在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之間形成虛擬圖案60。為了將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及虛擬圖案60電性分離,以包圍虛擬圖案60的方式存在絕緣線70。
於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於俯視下,本實施形態中的虛擬絕緣線80的形狀為具有沿Y方向的長邊的矩形。虛擬絕緣線80為實質上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的形狀,但長邊的方向與第3實施形態不同。
因於絕緣線70稀疏的區域即第1感知部32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故當觀察整個電極片12時,所謂的無導電纖維的區域即絕緣線的疏密被消除,可使光散射的面內密度均一化,並可抑制圖案可見。
再者,虛擬絕緣線80並不將電性分離作為目的,因此第1感知部32並不藉由虛擬絕緣線80而電性分離。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較佳為合計的面積相等。
藉由配置虛擬絕緣線80,與配置虛擬絕緣線80之前相比,包含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的總的絕緣線群的面內分布得以均勻化。
[第5實施形態]
圖5表示第5實施形態的平面圖。有時對與第1實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觸控式面板10具備形成於透明基板20上的電極片12。電極片12具備透明基板20、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及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各第1透明導電圖案30沿第1方向(Y方向)而配置,各第2透明導電圖案40沿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X方向)而配置。
第1透明導電圖案30具備多個第1感知部32、及將多個第1感知部3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1連接部34。第1感知部32具有菱形形狀,第1連接部3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第1連接部34形成於第2連接部44上所形成的絕緣膜50上。
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具備多個第2感知部42、及將多個第2感知部42之間電性連接的第2連接部44。第2感知部42具有菱形形狀,第2連接部44具有寬度小的窄條形狀。針對第2透明導電圖案40,將第2感知部42與第2連接部44一體地形成。
在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之間形成虛擬圖案60。為了將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及虛擬圖案60電性分離,以包圍虛擬圖案60的方式存在絕緣線70。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感知部32與第2感知部42實質上具有的相同大小(俯視時的面積)。但是,第1感知部32、及第2感知部42的尺寸小,虛擬圖案60於第1感知部32、第2感知部42、及虛擬圖案60之中最大。
因此,於虛擬圖案60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於俯視下,本實施形態中的虛擬絕緣線80的形狀具有實質上與絕 緣線70相同的形狀。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虛擬絕緣線80由虛線構成。由於絕緣線70稀疏的區域即虛擬圖案60中形成虛擬絕緣線80,故當觀察整個電極片12時,所謂的無導電纖維的區域即絕緣線的疏密被消除,可使光散射的面內密度均一化,並可抑制圖案可見。
再者,虛擬絕緣線80並不將電性分離作為目的,因此無需為線狀。因此,亦可為如圖5般的虛線狀。當如圖5般,於作為浮置(floating)的電極的虛擬圖案60中設置虛擬絕緣線80時,由將虛擬絕緣線80設為虛線所產生的效果小。
另一方面,例如當於用作電極的第1感知部32中設置虛擬絕緣線80時,為了減少作為電極的導電性的下降,較佳為將虛擬絕緣線80設為虛線。
藉由配置虛擬絕緣線80,與配置虛擬絕緣線80之前相比,包含絕緣線70與虛擬絕緣線80的總的絕緣線群的面內分布得以均勻化。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材料進行說明。
<透明導電膜>
透明導電膜至少含有黏合劑與導電性纖維。黏合劑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含有感光性化合物,進而視需要含有其他成分。
[導電性纖維]
作為上述導電性纖維的材料,只要具有導電性,則並 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金屬及碳的至少任一種,該些之中,上述導電性纖維較佳為金屬奈米線、金屬奈米管、及碳奈米管的至少任一種。
<<金屬奈米線>>
-材料-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線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
-金屬-
作為上述金屬,例如可列舉:銅、銀、金、鉑、鈀、鎳、錫、鈷、銠、銥、鐵、釕、鋨、錳、鉬、鎢、鈮、鉭(tantalum)、鈦、鉍、銻、鉛、或該些的合金等。該些之中,就導電性優異的觀點而言,較佳為銀、以及與銀的合金。
作為上述與銀的合金中所使用的金屬,可列舉:金、鉑、鋨、鈀、銥等。該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形狀-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線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例如可採用圓柱狀、長方體狀、剖面變成多邊形的柱狀等任意的形狀。於需要高透明性的用途中,較佳為圓柱狀或剖面的多邊形的角變圓的剖面形狀。
上述金屬奈米線的剖面形狀可藉由如下方式來調查:將金屬奈米線水分散液塗佈於基材上,然後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觀察 剖面。
-平均短軸長度及平均長軸長度-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線的平均短軸長度(有時稱為「平均短軸徑」、「平均直徑」),較佳為1 nm~50 nm,更佳為10 nm~40 nm,進而更佳為15 nm~35 nm。
若上述平均短軸長度未滿1 nm,則存在耐氧化性惡化、耐久性變差的情況,若超過50 nm,則存在產生起因於金屬奈米線的散射,而無法獲得充分的透明性的情況。
上述金屬奈米線的平均短軸長度是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JEM-2000FX),觀察300個金屬奈米線,並根據其平均值而求出金屬奈米線的平均短軸長度。再者,上述金屬奈米線的短軸並非圓形時的短軸長度是將最長者作為短軸長度。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線的平均長軸長度(有時稱為「平均長度」),較佳為1 μm~40 μm,更佳為3 μm~35 μm,進而更佳為5 μm~30 μm。
若上述平均長軸長度未滿1 μm,則存在難以形成緊密的網路,而無法獲得充分的導電性的情況,若超過40 μm,則存在金屬奈米線過長而於製造時纏繞,並於製造過程中產生聚集物的情況。
上述金屬奈米線的平均長軸長度是使用例如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JEM-2000FX),觀察300個金屬奈米線,並根據其平均值 而求出金屬奈米線的平均長軸長度。再者,當上述金屬奈米線彎曲時,考慮以其為弧的圓,將根據其半徑及曲率所算出的值作為長軸長度。
-製造方法-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線的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利用任何方法來製造,但較佳為如以下般藉由在溶解有鹵素化合物與分散添加劑的溶劑中,一面進行加熱一面使金屬離子還原來製造。
另外,作為金屬奈米線的製造方法,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09-215594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9-242880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9-299162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0-84173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0-86714號公報等中所記載的方法。
<<金屬奈米管>>
-材料-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管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為任何金屬,例如可使用上述金屬奈米線的材料等。
-形狀-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管的形狀,可為單層,亦可為多層,但就導電性及導熱性優異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單層。
-平均短軸長度、平均長軸長度、厚度-
作為上述金屬奈米管的厚度(外徑與內徑的差),較佳為3 nm~80 nm,更佳為3 nm~30 nm。
若上述厚度未滿3 nm,則存在耐氧化性惡化、耐久性 變差的情況,若超過80 nm,則存在產生起因於金屬奈米管的散射的情況。
上述金屬奈米管的平均長軸長度較佳為1 μm~40 μm,更佳為3 μm~35 μm,進而更佳為5 μm~30 μm。
<<碳奈米管>>
上述碳奈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石墨狀碳原子面(石墨烯片)變成單層或多層的同軸管狀的物質。上述單層的碳奈米管被稱為單壁奈米管(Single-Wall Nanotube,SWNT),上述多層的碳奈米管被稱為多壁奈米管(Multi-Wall Nanotube,MWNT),尤其,2層的碳奈米管亦被稱為雙壁奈米管(Double-Wall Nanotube,DWNT)。於本發明中所使用的導電性纖維中,上述碳奈米管可為單層,亦可為多層,但就導電性及導熱性優異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單層。
-製造方法-
-縱橫比-
作為上述導電性纖維的縱橫比,較佳為10以上。上述縱橫比通常是指纖維狀的物質的長邊與短邊的比(平均長軸長度/平均短軸長度的比)。
作為上述縱橫比的測定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例如可列舉利用電子顯微鏡等進行測定的方法等。
當利用電子顯微鏡來測定上述導電性纖維的縱橫比時,只要可藉由電子顯微鏡的1個視場來確認上述導電性 纖維的縱橫比是否為10以上即可。另外,藉由分別測定上述導電性纖維的長軸長度與短軸長度,可估計上述導電性纖維整體的縱橫比。
再者,當上述導電性纖維為管狀時,作為用以算出上述縱橫比的直徑,使用該管的外徑。
上述導電性纖維的縱橫比只要為10以上,則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50~1,000,000,更佳為100~1,000,000。
若上述縱橫比未滿10,則存在不會由上述導電性纖維形成網路而無法充分取得導電性的情況,若超過1,000,000,則存在如下的情況:於導電性纖維的形成時或其後的處理中,因導電性纖維在成膜前纏繞並聚集,故無法獲得穩定的液體。
-縱橫比為10以上的導電性纖維的比率-
作為上述縱橫比為10以上的導電性纖維的比率,於所有導電性組成物中以體積比計,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60%以上,特佳為75%以上。以下,有時將該些導電性纖維的比例稱為「導電性纖維的比率」。
若上述導電性纖維的比率未滿50%,則存在有助於導電性的導電性物質減少而導致導電性下降的情況,同時因無法形成緊密的網路,故存在產生電壓集中、且耐久性下降的情況。另外,導電性纖維以外的形狀的粒子不僅對導電性的貢獻不大,而且具有吸收,故不佳。尤其於金屬的情況下,當球形等的電漿子吸收強時,存在透明度惡化的 情況。
此處,關於上述導電性纖維的比率,例如當導電性纖維為銀奈米線時,可藉由如下方式來求出導電性纖維的比率:對銀奈米線水分散液進行過濾,將銀奈米線與其以外的粒子分離,並使用感應耦合電漿(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發光分析裝置分別測定殘留於濾紙上的銀的量、及透過了濾紙的銀的量。利用TEM觀察殘留於濾紙上的導電性纖維,並觀察300個導電性纖維的短軸長度,且對其分布進行調查,藉此確認其是短軸長度為200 nm以下、且長軸長度為1 μm以上的導電性纖維。再者,關於濾紙,較佳為對TEM像中短軸長度為50 nm以下、且長軸長度為1 μm以上的導電性纖維以外的粒子的最長軸進行測量,並使用長度為該最長軸的2倍以上、且為導電性纖維的長軸的最短長度以下的濾紙。
此處,上述導電性纖維的平均短軸長度及平均長軸長度例如可藉由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與光學顯微鏡,對TEM像或光學顯微鏡像進行觀察而求出,於本發明中,導電性纖維的平均短軸長度及平均長軸長度是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對300個導電性纖維進行觀察,並根據其平均值而求出者。
以下,對進一步含有導電性纖維與黏合劑(感光性樹脂)的導電層加以記載,但含有感光性樹脂的感光層(圖案化材料)可未必與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導電層一體化,亦可將導電層與感光層(圖案化層)積層、或於將導電層轉 印至被轉印體上後積層轉印感光層(圖案化層)、或網版印刷抗蝕劑材料來形成圖案化用遮罩。
<<黏合劑>>
作為上述黏合劑,可自如下的鹼可溶性樹脂中適宜選擇,該鹼可溶性樹脂是有機高分子聚合物、且分子(較佳為將丙烯酸系共聚物作為主鏈的分子)中具有至少1個促進鹼可溶性的基(例如羧基、磷酸基、磺酸基等)。
該些之中,較佳為可溶於有機溶劑且可藉由弱鹼性水溶液進行顯影的鹼可溶性樹脂,另外,特佳為具有酸解離性基、且於酸解離性基藉由酸的作用而解離時變成鹼可溶的鹼可溶性樹脂。
此處,上述酸解離性基是指可於酸的存在下解離的官能基。
於製造上述黏合劑時,可應用例如利用公知的自由基聚合法的方法。利用上述自由基聚合法製造鹼可溶性樹脂時的溫度、壓力、自由基起始劑的種類及其量、溶劑的種類等聚合條件可由本領域從業人員容易地設定,且可實驗性地規定條件。
作為上述有機高分子聚合物,較佳為側鏈上具有羧酸的聚合物(具有酸性基的感光性樹脂)。
作為上述側鏈上具有羧酸的聚合物,例如可列舉如日本專利特開昭59-44615號、日本專利特公昭54-34327號、日本專利特公昭58-12577號、日本專利特公昭54-25957號、日本專利特開昭59-53836號、日本專利特開昭 59-71048號的各公報中所記載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methacrylic acid)、丙烯酸共聚物、衣康酸共聚物、巴豆酸(crotonic acid)共聚物、順丁烯二酸(maleic acid)共聚物、部分酯化順丁烯二酸共聚物等、以及側鏈上具有羧酸的酸性纖維素衍生物、於具有羥基的聚合物中加成酸酐而成者等,進而亦可列舉側鏈上具有(甲基)丙烯醯基((meth)acryloyl group)的高分子聚合物作為較佳的聚合物。
該些之中,特佳為(甲基)丙烯酸苄酯(benzi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包含(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其他單體的多元共聚物。
進而,亦可列舉側鏈上具有(甲基)丙烯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或包含(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glycidyl(meth)acrylate)/其他單體的多元共聚物作為有用的聚合物。該聚合物能夠以任意的量混合使用。
除上述以外,亦可列舉日本專利特開平7-140654號公報中所記載的(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聚苯乙烯巨分子單體(polystyrene macromonomer)/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丙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巨分子單體/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聚苯乙烯巨分子單體/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聚苯乙烯巨分子單體/甲基丙烯酸苄酯(benzil 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
作為上述鹼可溶性樹脂中的具體的構成單元,合適的是(甲基)丙烯酸、及可與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的其他單體。
作為上述可與(甲基)丙烯酸共聚的其他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芳基酯、乙烯基化合物等。該些的烷基及芳基的氫原子亦可由取代基取代。
作為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芳基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甲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氧基乙酯等。該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列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glycidyl methacrylate)、丙烯腈(acrylonitrile)、乙酸乙烯酯、N-乙烯吡咯啶酮(N-vinylpyrrolidone)、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tetrahydrofurfuryl methacrylate)、聚苯乙烯巨分子單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巨分子單體、CH2=CR1R2、CH2=C(R1)(COOR3)[其中,R1表示氫原子或碳數為1~5的烷基,R2表示碳數為6~10的芳香族烴環,R3表示碳數為1~8的烷基或碳數為6~12的芳烷基]等。該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就鹼溶解速度、膜物性等的觀點而言,上述黏合劑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0~500,000,更佳為3,000~300,000,進而更佳為5,000~200,000。
此處,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來測定,並利用標準聚苯乙烯校準曲線來求出。
上述黏合劑的含量相對於上述導電層整體,較佳為40質量%~95質量%,更佳為50質量%~90質量%,進而更佳為70質量%~90質量%。若處於上述含量的範圍內,則可謀求顯影性與金屬奈米線的導電性的並存。
-感光性化合物-
上述感光性化合物是指對導電層賦予藉由曝光而形成影像的功能、或賦予藉由曝光而形成影像的契機的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1)藉由曝光而產生酸的化合物(光酸產生劑)、(2)感光性的醌二疊氮(quinonediazide)化合物、(3)光自由基產生劑等。該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另外,為了調整感光度,亦可併用增感劑等。
--(1)光酸產生劑--
作為上述(1)光酸產生劑,可適宜地選擇使用光陽離子聚合的光起始劑、光自由基聚合的光起始劑、色素類的光消色劑、光變色劑、或微抗蝕劑(microresist)等中所使用的藉由光化射線或放射線的照射而產生酸的公知的化合物、及該些的混合物。
作為上述(1)光酸產生劑,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 的而適宜選擇,例如可列舉:重氮鹽(diazonium)、鏻鹽、鋶鹽(sulfonium salts)、錪鹽、醯亞胺磺酸鹽(imidosulfonate)、肟磺酸鹽(oxime sulfonate)、重氮二碸(diazo disulfone)、二碸、鄰硝基苄基磺酸鹽(o-nitrobenzyl sulfonate)等。該些之中,特佳為作為產生磺酸的化合物的醯亞胺磺酸鹽、肟磺酸鹽、鄰硝基苄基磺酸鹽。
另外,關於將藉由光化射線或放射線的照射而產生酸的基、或化合物導入至樹脂的主鏈或側鏈而成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美國專利第3,849,137號說明書、德國專利第3914407號說明書、日本專利特開昭63-26653號、日本專利特開昭55-164824號、日本專利特開昭62-69263號、日本專利特開昭63-146038號、日本專利特開昭63-163452號、日本專利特開昭62-153853號、日本專利特開昭63-146029號的各公報等中所記載的化合物。
進而,亦可使用美國專利第3,779,778號、歐州專利第126,712號等各說明書中所記載的藉由光而產生酸的化合物。
--(2)醌二疊氮化合物--
作為上述(2)醌二疊氮化合物,例如可藉由使1,2-醌二疊氮磺醯氯類、羥基化合物、胺基化合物等於脫鹽酸劑的存在下進行縮合反應而獲得。
就曝光部與未曝光部的溶解速度差、及感光度的容許範圍的觀點而言,上述(1)光酸產生劑、及上述(2)醌 二疊氮化合物的調配量相對於上述黏合劑的總量100質量份,較佳為1質量份~100質量份,更佳為3質量份~80質量份。
再者,亦可將上述(1)光酸產生劑與上述(2)醌二疊氮化合物併用。
本發明中,於上述(1)光酸產生劑之中,較佳為產生磺酸的化合物,就高感光度的觀點而言,特佳為如下所述的肟磺酸鹽化合物。
作為上述(2)醌二疊氮化合物,若使用具有1,2-萘醌二疊氮基的化合物,則感光度高且顯影性良好。
上述(2)醌二疊氮化合物之中,就高感光度的觀點而言,較佳為D獨立為氫原子或1,2-萘醌二疊氮基的下述的化合物。
--(3)光自由基產生劑--
上述光自由基產生劑具有如下的功能:直接吸收光,或者經光增感而產生分解反應或奪氫反應,並產生聚合活性自由基。上述光自由基產生劑較佳為於波長為300 nm~500 nm的區域內具有吸收者。
上述光自由基產生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上述光自由基產生劑的含量相對於透明導電膜用的塗佈液總固體成分量,較佳為0.1質量%~50質量%,更佳為0.5質量%~30質量%,進而更佳為1質量%~20質量%。於上述數值範圍內,可獲得良好的感光度與圖案形成性。
作為上述光自由基產生劑,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例如可列舉日本專利特開2008-268884號公報中所記載的化合物群。該些之中,就曝光靈敏度的觀點而言,特佳為三嗪(triazine)系化合物、苯乙酮(acetophenone)系化合物、醯基膦(氧化物)(acyl phosphine(oxide))系化合物、肟(oxime)系化合物、咪唑(imidazole)系化合物、二苯基酮(benzophenone)系化合物。
作為上述光自由基產生劑,就曝光靈敏度與透明性的觀點而言,合適的是2-(二甲胺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4-嗎啉基(morpholinyl))苯基]-1-丁酮、2-苄基-2-二甲胺基-1-(4-嗎啉基苯基(morpholinophenyl))-丁酮-1、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2,2'-雙(2-氯苯基)-4,4',5,5'-四苯基聯咪唑、N,N-二乙胺基二苯基酮、1,2- 辛二酮,1-[4-(苯硫基)-,2-(鄰苯甲醯基肟)]。
為了提昇曝光靈敏度,透明導電膜用的塗佈液亦可併用光自由基產生劑與鏈轉移劑。
作為上述鏈轉移劑,例如可列舉:N,N-二甲胺基苯甲酸乙酯等N,N-二烷基胺基苯甲酸烷基酯,2-巰基苯并噻唑、2-巰基苯并噁唑、2-巰基苯并咪唑、N-苯基巰基苯并咪唑、1,3,5-三(3-巰基(mercapto)丁氧基乙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等具有雜環的巰基化合物,季戊四醇四(3-巰基丙酸酯)(pentaerythritol tetrakis(3-mercaptopropionate))、季戊四醇四(3-巰基丁酸酯)、1,4-雙(3-巰基丁醯氧基)丁烷等脂肪族多官能巰基化合物等。該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鏈轉移劑的含量相對於上述透明導電膜用的塗佈液的總固體成分,較佳為0.01質量%~15質量%,更佳為0.1質量%~10質量%,進而更佳為0.5質量%~5質量%。
-其他成分-
作為上述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交聯劑、分散劑、溶劑、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抗硫化劑、抗金屬腐蝕劑、黏度調整劑、防腐劑等各種添加劑等。
--交聯劑--
上述交聯劑是藉由自由基或酸及熱來形成化學鍵,並使導電層硬化的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由選自羥甲基(methylol)、烷氧基甲基、醯氧基甲基中的至少1種基取代的三聚氰胺(melamine)系化合物、胍胺(guanamine) 系化合物、乙炔脲(glycoluril)系化合物、脲系化合物、酚系化合物或苯酚的醚化合物、環氧系化合物、氧雜環丁烷(oxetane)系化合物、硫環氧系化合物、異氰酸酯系化合物、或疊氮基系化合物;具有包含甲基丙烯醯基或丙烯醯基等的乙烯性不飽和基的化合物等。該些之中,就膜物性、耐熱性、耐溶劑性的觀點而言,特佳為環氧系化合物、氧雜環丁烷系化合物、具有乙烯性不飽和基的化合物。
另外,上述氧雜環丁烷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或與環氧樹脂混合使用。尤其,就反應性高、提昇膜物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與環氧樹脂併用的情況。
上述交聯劑的含量相對於上述黏合劑總量100質量份,較佳為1質量份~250質量份,更佳為3質量份~200質量份。
--分散劑--
上述分散劑用於防止上述導電性纖維的聚集,並使其分散。作為上述分散劑,只要可使上述導電性纖維分散,則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例如可利用市售的低分子顏料分散劑、高分子顏料分散劑。尤其可較佳地使用具有吸附於導電性纖維的性質的高分子分散劑,例如可列舉:聚乙烯吡咯啶酮、BYK系列(畢克化學(BYK-Chemie)公司製造)、Solsperse系列(日本路博潤(Lubrizol)公司製造等)、Ajisper系列(味之素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作為上述分散劑的含量,相對於上述黏合劑100質量 份,較佳為0.1質量份~50質量份,更佳為0.5質量份~40質量份,特佳為1質量份~30質量份。
若上述含量未滿0.1質量份,則存在導電性纖維於分散液中聚集的情況,若超過50質量份,則存在於塗佈步驟中無法形成穩定的液膜,而產生塗佈不均的情況。
--溶劑--
作為上述溶劑,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例如可列舉:丙二醇單甲醚、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3-乙氧基丙酸乙酯、3-甲氧基丙酸甲酯、乳酸乙酯、3-甲氧基丁醇、水、1-甲氧基-2-丙醇、乙酸異丙酯、乳酸甲酯、N-甲基吡咯啶酮(N-Methylpyrrolidone,NMP)、γ-丁內酯(Gamma-Butyrolactone,GBL)、碳酸丙烯酯等。該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抗金屬腐蝕劑--
作為上述抗金屬腐蝕劑,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宜選擇,例如適合的是硫醇類、唑類等。
藉由含有上述抗金屬腐蝕劑,可發揮更優異的防銹效果。
上述抗金屬腐蝕劑可藉由如下方式來賦予:在溶解於透明導電膜用的塗佈液的過程中,以藉由合適的溶劑而溶解的狀態或粉末來添加,或者於製作後述的利用透明導電膜用的塗佈液的導電膜後,使該導電膜浸漬於抗金屬腐蝕劑浴中。
[實例]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些實例任何限定。
<試樣1>
於玻璃上形成圖1中所記載的電極圖案,而製成觸控式面板。使用光學黏著劑(汎納克(Panac)工業製造的PDS1)將偏光板(三立(Sanritz)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HLC2-5618)貼附於觸控式面板的一面上。以與上述偏光板成為正交偏光的關係的方式,使用光學黏著劑將偏光板貼附於另一面上。
於暗室下,自該偏光板的一面照射面光源,並藉由目視自另一面進行觀察,結果未看到圖案。
<試樣2>
於玻璃上形成與試樣1相同的電極圖案,而製成觸控式面板。針對觸控式面板,使用光學黏著劑將偏光板貼附於一面上。使用紫外線(Ultraviolet,UV)硬化樹脂(協立化學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HRJ-21),將與背光源側相反的面的偏光板經剝離的液晶顯示器貼合於另一面上。
圖6表示試樣2的帶有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器的概略構成。帶有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器100包括:偏光板102、觸控式面板10、液晶單元108、偏光板102、以及背光源110。於帶有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器100中,觸控式面板10配置於2個偏光板102之間。偏光板102與觸控式面板10藉由光學黏著劑104來貼附。觸控式面板10與液晶單元108藉由UV硬化樹脂106來貼附。液晶單元108 與偏光板102藉由光學黏著劑104來貼附。
於暗室下,使帶有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器點燈並藉由目視來進行觀察,結果未看到圖案。
<試樣3>
除於玻璃上未形成虛擬絕緣線以外,形成圖1中所記載的電極片,而製成觸控式面板。以與試樣1相同的方法,將觸控式面板貼附於偏光板上。於暗室下與實例1同様地進行觀察,結果絕緣線稀疏的部位看上去白,絕緣線稠密的部位看上去黑,而產生了圖案可見。
<試樣4>
於玻璃上形成與試樣3相同的電極圖案,而製成觸控式面板。以與試樣2相同的方法,將觸控式面板貼附於偏光板與液晶顯示器上。於暗室下與實例2同樣地進行觀察,結果絕緣線稀疏的部位看上去白,絕緣線稠密的部位看上去黑,而產生了圖案可見。
<試樣5>
以偏光板的吸收軸與1/4波長板的光學軸所成的角變成45度的方式,使用光學黏著劑(汎納克工業製PDS1)將偏光板(三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HLC2-5618)與1/4波長板(帝人化成製造的Pureace)貼合,而製成圓偏光板。
於玻璃上形成與試樣1相同的電極圖案,而製成觸控式面板。針對觸控式面板,使用光學黏著劑將圓偏光板貼附於一面上。使用UV硬化樹脂(協立化學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HRJ-21),將有機EL元件貼合於另一面上。
圖7表示試樣5的有機EL顯示器的概略構成圖。有機EL顯示器200包括:圓偏光板202、觸控式面板10、以及有機EL元件208。觸控式面板10配置於圓偏光板202與有機EL元件208之間。圓偏光板202與觸控式面板10藉由光學黏著劑204來貼附,觸控式面板10與有機EL元件藉由UV硬化樹脂來貼附。
於明室下,使帶有觸控式面板的有機EL顯示器點燈並藉由目視來進行觀察,結果未看到圖案。
<試樣6>
於玻璃上形成與試樣3相同的電極圖案,而製成觸控式面板。以與試樣5相同的方法,將觸控式面板貼附於圓偏光板與有機EL元件上。於明室下與實例5同樣地進行觀察,結果絕緣線稀疏的部位看上去白,絕緣線稠密的部位看上去黑,而產生了圖案可見。
<變形例>
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5中,對電極圖案具有虛擬圖案60的構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構成並不限定於該些例。例如,亦可為電極圖案不具有虛擬圖案60的構成。具有該簡略的構成的電極圖案可用於比較不重視顯示裝置的視認性的情況。
10‧‧‧觸控式面板
12‧‧‧電極圖案
20‧‧‧透明基板
30‧‧‧第1透明導電圖案
32‧‧‧第1感知部
34‧‧‧第1連接部
36‧‧‧連接部
40‧‧‧第2透明導電圖案
42‧‧‧第2感知部
44‧‧‧第2連接部
50‧‧‧絕緣膜
60‧‧‧虛擬圖案
70‧‧‧絕緣線
80‧‧‧虛擬絕緣線
100‧‧‧液晶顯示器
102‧‧‧偏光板
104‧‧‧光學黏著劑
106‧‧‧UV硬化樹脂
108‧‧‧液晶單元
110‧‧‧背光源
200‧‧‧有機EL顯示器
202‧‧‧圓偏光板
204‧‧‧光學黏著劑
208‧‧‧有機EL元件
圖1是第1實施形態的電極片的平面圖。
圖2是第2實施形態的電極片的平面圖。
圖3是第3實施形態的電極片的平面圖。
圖4是第4實施形態的電極片的平面圖。
圖5是第5實施形態的電極片的平面圖。
圖6是包含觸控式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圖7是包含觸控式面板的有機EL顯示器的概略構成圖。
10‧‧‧觸控式面板
12‧‧‧電極圖案
20‧‧‧透明基板
30‧‧‧第1透明導電圖案
32‧‧‧第1感知部
34‧‧‧第1連接部
40‧‧‧第2透明導電圖案
42‧‧‧第2感知部
44‧‧‧第2連接部
50‧‧‧絕緣膜
60‧‧‧虛擬圖案
70‧‧‧絕緣線
80‧‧‧虛擬絕緣線

Claims (9)

  1. 一種電極圖案,其包括:透明基板;第1透明導電圖案,其是形成於上述透明基板上、含有導電性纖維、且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多個第1透明導電圖案,其具備:由不含導電性纖維的絕緣線所劃定的多個第1感知部;以及將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之間電性連接的多個第1連接部;第2透明導電圖案,其是形成於上述透明基板上、含有導電性纖維、且在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延伸的多個第2透明導電圖案,其具備:由不含導電性纖維的絕緣線所劃定的含有導電性纖維的多個第2感知部;以及將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之間電性連接的多個第2連接部;以及當俯視上述透明基板時,上述第1透明導電圖案與上述第2透明導電圖案是以上述多個第1感知部與上述多個第2感知部實質上不重疊的方式配置;當俯視上述透明基板時,上述第1感知部的面積大於上述第2感知部的面積,且在上述第1感知部與上述第2感知部之間形成有虛擬圖案;以及 在上述第1感知部內具有與劃定上述第2感知部的上述絕緣線相同形狀的不含導電性纖維的虛擬絕緣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極圖案,其中上述虛擬絕緣線配置於顯示區域內的上述絕緣線的面內分布最低的區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電極圖案,其中上述虛擬絕緣線為虛線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電極圖案,其中上述導電性纖維為銀奈米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電極圖案,其中上述第1透明導電圖案及上述第2透明導電圖案包含上述導電性纖維與黏合劑。
  6. 一種觸控式面板,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電極圖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觸控式面板,其更包括配置於上述透明基板的一面側的偏光板。
  8.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液晶顯示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觸控式面板,其配置於上述液晶顯示器的一面側;以及偏光板,其配置於上述液晶顯示器的另一面側。
  9. 一種有機EL顯示器,其包括:有機EL元件;圓偏光板;以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觸控式面板,其配置於上述圓偏光板與上述有機EL元件之間。
TW101135556A 2011-09-30 2012-09-27 電極圖案、觸控式面板、液晶顯示裝置以及有機el顯示器 TWI520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7893A JP5806066B2 (ja) 2011-09-30 2011-09-30 電極パターン、タッチ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4531A TW201314531A (zh) 2013-04-01
TWI520022B true TWI520022B (zh) 2016-02-01

Family

ID=47995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5556A TWI520022B (zh) 2011-09-30 2012-09-27 電極圖案、觸控式面板、液晶顯示裝置以及有機el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06066B2 (zh)
KR (1) KR101636180B1 (zh)
CN (1) CN103842944B (zh)
TW (1) TWI520022B (zh)
WO (1) WO20130473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29417A4 (en) 2012-12-07 2016-07-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ETHOD FOR PRODUCING TRANSPARENT CONDUCTORS ON A SUBSTRATE
JP6131071B2 (ja) * 2013-03-14 2017-05-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パネル内蔵型表示装置
CN103928492A (zh) * 2013-12-13 2014-07-1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形成方法、触控显示器及其形成方法
WO2015159752A1 (ja) * 2014-04-15 2015-10-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
JP6152405B2 (ja) * 2014-12-25 2017-06-21 新日鉄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位置入力装置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05983B1 (ja) * 2015-02-19 2016-04-2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導電性フィルム、そのフィルムロール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タッチパネル
DE112016002084T5 (de) * 2015-06-19 2018-02-15 Nissha Co., Ltd. Berührungssensor, der mit einer Zirkular-Polarisationsplatte versehen ist, und Bildanzeigevorrichtung
JP6694247B2 (ja) * 2015-07-09 2020-05-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KR102536878B1 (ko) 2016-01-26 2023-05-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7207906A (ja) * 2016-05-18 2017-11-2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40292B1 (ko) * 2016-07-28 2019-11-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투명 도전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627965B2 (en) 2016-12-14 2020-04-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472467B2 (ja) * 2017-01-23 2019-02-20 Nissha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KR102324839B1 (ko) * 2017-04-25 2021-11-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5104141A1 (ja) * 2004-04-20 2008-03-13 タキロン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成形体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4945483B2 (ja) * 2008-02-27 2012-06-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パネル
JP4720857B2 (ja) 2008-06-18 2011-07-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および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5154316B2 (ja) 2008-06-30 2013-02-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タッチパネル
US8269744B2 (en) * 2008-09-05 2012-09-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4968276B2 (ja) * 2009-02-24 2012-07-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43184B (zh) * 2009-10-09 2013-10-09 Lg化学株式会社 集成触摸偏光板和具有该集成触摸偏光板的触摸面板
KR101347926B1 (ko) * 2010-01-28 2014-01-07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 시트, 도전 시트의 사용 방법 및 터치 패널
KR20110091244A (ko) * 2010-02-05 2011-08-1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77235A (ja) 2013-04-25
JP5806066B2 (ja) 2015-11-10
KR20140069072A (ko) 2014-06-09
TW201314531A (zh) 2013-04-01
CN103842944A (zh) 2014-06-04
CN103842944B (zh) 2017-03-08
KR101636180B1 (ko) 2016-07-04
WO2013047301A1 (ja) 201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0022B (zh) 電極圖案、觸控式面板、液晶顯示裝置以及有機el顯示器
JP5563386B2 (ja) 偏光板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KR101637106B1 (ko)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CN107850842B (zh) 转印薄膜、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的电极保护膜、层叠体、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
JP5750017B2 (ja) 配線構造体、配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2033466A (ja) 導電層転写材料、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WO2014084112A1 (ja)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透明積層体、それらの製造方法、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WO2013141274A1 (ja) 導電性部材、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入力装置
WO2015146097A1 (ja)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および透明導電性積層体を備えたタッチパネル
JP6264367B2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表示デバイス
JP2012009383A (ja) 塗膜形成用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得られるパターニングされた透明導電膜を有する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製造物の用途
JP5958550B2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JP5966278B2 (ja) 黒色膜、黒色膜付き基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黒色樹脂組成物及び黒色材料分散液
JP2012009219A (ja) 導電材料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4141592A (ja) 保護膜形成用組成物、転写材料、導電膜積層体、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2028183A (ja) 導電材料、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2013200953A (ja) 導電材料、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円偏光板、入力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6476578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6070973A (ja) 感光性導電フィルム、導電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及び導電膜基板
JP2017072679A (ja) 感光性導電フィルム、導電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JP2017068734A (ja) 感光性導電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る導電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JP2014174607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基板の製造方法、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2013073449A (ja) タッチパネル機能付き立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7201344A (ja) 感光性導電フィルム、導電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導電パターン基板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JP2018004810A (ja) 感光性導電フィルム、導電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導電パターン基板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