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8842B -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8842B
TWI518842B TW103111796A TW103111796A TWI518842B TW I518842 B TWI518842 B TW I518842B TW 103111796 A TW103111796 A TW 103111796A TW 103111796 A TW103111796 A TW 103111796A TW I518842 B TWI518842 B TW I5188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layer
trenches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1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7676A (zh
Inventor
劉鍊塵
何佳哲
Original Assignee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117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884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7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7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8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8842B/zh

Link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Description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記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為了提高積體電路的操作速度,並且符合消費者對於小型化電子裝置的需求,電子裝置中的半導體元件有持續縮小的趨勢。不過,隨著半導體元件的微型化,在製程控制和元件性能方面也遭遇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亟待研究人員克服。
以快閃記憶體(flash)為例,其結構近似一個標準的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只是其閘極並非單層結構,是由控制閘極、浮置閘極和介於其間的閘間介電層所構成。一種習知的浮置閘極的製作方法,是在相鄰的隔離結構之間填入多晶矽材料來形成浮置閘極。然而,隨著元件尺寸縮小,隔離結構和隔離結構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在其間填入材料變得愈加困難,而容易在浮置閘極中形成細縫。為此,發展出將浮置閘極的材料分作兩道製程步驟來沈積的技術,透過第一道沈積步驟,使溝渠的深度變淺,再透過第二道沈積步驟來填滿溝渠。然而,在溝渠的寬度等於或小於數十奈米時,即使採用這種技術,可能仍舊難以順利填滿溝渠。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可以改善元件尺寸縮小時在溝渠中填入材料所遭遇的問題。
本發明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基底中形成多個隔離結構,其中每一隔離結構的頂表面高過於基底的頂表面,而相鄰的隔離結構和位於其間的基底定義出第一溝渠。在基底上形成覆蓋該些隔離結構且部分填滿每一第一溝渠的第一導電層。在每一第一溝渠中的第一導電層上形成保護層。使第一導電層表面的一部分氧化,以形成犧牲層。移除犧牲層以及該些保護層。形成覆蓋第一導電層且填滿該些第一溝渠的第二導電層。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使第一導電層表面的一部分氧化時,第一導電層被該些保護層覆蓋的部分不被氧化。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使第一導電層表面的一部分氧化的方法包括對第一導電層進行快速熱氧化(RTO)製程。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犧牲層覆蓋每一隔離結構,但不覆蓋該些第一溝渠的底部。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形成該些保護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第一導電層上形成填滿每一第一溝渠的氧化保護層。然後,移除位於該些隔離結構上方的氧化保護層以及位於該些第一溝渠中的氧化保護層的一部分。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該些保護層的厚度小於該些第一溝渠的深度的二分之一。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保護層暴露出位於第一溝渠的側壁上的第一導電層的一部分。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形成該些保護層的方法包括在基底上形成一層旋塗式玻璃(SOG)。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前述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形成第一導電層之前,在每一第一溝渠的底部形成介電層。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形成該些隔離結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基底上形成罩幕圖案。以罩幕圖案為蝕刻罩幕對基底進行蝕刻,以形成多個第二溝渠。形成填滿該些第二溝渠的隔離材料層。移除罩幕圖案。
基於上述,本發明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透過對附著在溝渠側壁上的導電層進行氧化以及氧化後蝕刻,加大了溝渠的寬度,也消除溝渠頂部兩側的懸突現象,以便利後續將材料填入溝渠的製程;此外,在溝渠底部的導電層上形成保護層,可避免該處形成過多的氧化層,從而導致後續製程中氧化層不易去除,造成第一導電層和第二導電層接觸不良的現象,藉此,避免元件效能惡化。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基底
100a、110a‧‧‧頂表面
102‧‧‧罩幕圖案
102a‧‧‧氧化物層
102b‧‧‧氮化物層
104、112‧‧‧溝渠
110‧‧‧隔離結構
111‧‧‧介電層
113‧‧‧第一導電層
114‧‧‧氧化保護層
116‧‧‧保護層
118‧‧‧犧牲層
120‧‧‧第二導電層
D‧‧‧深度
T‧‧‧厚度
W1、W2‧‧‧寬度
圖1到圖10是按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繪示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以下將參照隨附圖式更全面地描述本發明的示範性實施方式; 然而,本發明可按不同的形式體現,且不侷限於本文闡述的實施方式。為了進行清楚的說明,圖式所示的結構,尺寸可能有所誇大;亦即,圖式不一定是按比例繪製的。也應理解的是,當某一特徵被稱為在另一特徵或基板「上」時,可能是直接位於另一特徵或基板上,也可能存在中介層;對其他空間相對用語(如「下方」、「左側」、「旁」等)和描述特徵間關係的用語(如「連接」、「覆蓋」等)也應作如此理解。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圖1至圖10所示出的流程。
請參照圖1,首先,提供基底100,基底100的材料例如是矽晶圓。接著,在基底100上形成罩幕圖案102。在本實施方式中,罩幕圖案102可以是包括氧化物層102a和氮化物層102b的雙層結構,其材料例如分別是氧化矽和氮化矽,其形成方法例如是先在基底100上依序形成氧化物材料層、氮化物材料層和光阻材料層(均未繪示),接著對光阻材料層進行曝光、顯影,定義出所要圖案,再以圖案化光阻材料層為蝕刻罩幕,對氧化物材料層和氮化物材料層進行蝕刻所得。光阻材料層可以隨後透過灰化製程或剝除製程移除,或者,也可以在之後形成溝渠104的蝕刻製程(參照圖2及相關說明)期間消耗殆盡,而無須加以額外的移除製程。
請參照圖2,接著,以罩幕圖案102為蝕刻罩幕,對基底100進行蝕刻,以形成多個溝渠104。此處的蝕刻例如是乾式蝕刻。如果將本實施方式所述的方法應用在記憶體元件的製作,則基底100介於相鄰的溝槽104之間的部分即為記憶體元件的主動區。
請參照圖3,接著,形成填滿溝渠104且覆蓋罩幕圖案102的隔離材料層(未繪示)。隔離材料層的成分可以是透過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法形成的氧化矽,其具有較為緻密的結構,適於作為半導體元件中的 淺溝渠隔離結構。然後,以罩幕圖案102為中止層,對隔離材料層進行平面化製程,以形成被罩幕圖案102間隔開的多個隔離結構110,前述平面化製程例如是化學機械研磨製程。
請參照圖4,接著,移除罩幕圖案102。移除罩幕圖案102的方法例如是濕式蝕刻,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圖4中,每一隔離結構110的頂表面110a高過於基底100的頂表面100a,而相鄰的隔離結構110和位於其間的基底100共同定義出一個溝渠112。溝渠112是透過移除罩幕圖案102來形成的,其尺寸、形狀和罩幕圖案102大致相同,其平均寬度例如可為約600Å,其深度例如可為約1200Å。如果將本實施方式所述的方法應用在記憶體元件的製作,則後續的製程將在溝渠112中(即,基底100的主動區AA上)形成浮置閘極。
請參照圖5,接著,在基底100上形成覆蓋溝渠112的底部的介電層111。介電層111的材料例如是氧化矽,其形成方法可以是熱氧化法或化學氣相沈積法。
然後,在基底100上形成覆蓋該些隔離結構110且部分填滿每一溝渠112的第一導電層113。第一導電層113共形地(conformally)形成在基底100上,亦即,它覆蓋隔離結構110的頂部、隔離結構110的側壁(即溝渠112的側壁)以及溝渠112的底部,使得溝渠112的寬度變窄,而深度變淺。如果將本實施方式的方法應用在記憶體的製作,第一導電層113可能會構成浮置閘極的一部分,就此而言,其材料可為多晶矽,其形成方法例如是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第一導電層113也可以經過摻雜,例如透過離子植入法或原位(in-situ)摻雜製程來完成。具體而言,第一導電層113的厚度可為約200Å。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隔離結構110是透過將隔離材料填入罩 幕圖案102之間的空間所形成的(可參照圖3和圖4),其形狀和罩幕圖案102相互對應。而罩幕圖案102如前所述是透過乾式蝕刻形成的,其剖面形狀通常會是上窄下寬的梯形;相應地,隔離結構110的剖面形狀就會是上寬下窄的梯形。其結果是,第一導電層113形成時,在頂表面110a的兩側會產生懸突現象(如以虛線圓圈所標示處),這使得溝渠112頂部的寬度W1比底部(或內部)的寬度W2還窄。也應注意的是,這種懸突現象其實來自沈積製程的本質,因為沈積製程期間,氣體分子本來就有較高的機會附著到基底上位置較高、較接近材料源的區域,所以,即使隔離結構110的剖面呈現完美的矩形形狀,往往也難以避免懸突產生。一旦懸突的形貌形成,之後往溝渠112內進一步填入材料以完成浮置閘極之形成的製程將變得更加困難,溝渠112可能無法順利地被填滿,反而在其中形成孔隙或孔洞。
請參照圖6,接著,在第一導電層113上形成填滿每一溝渠112且覆蓋第一導電層113的氧化保護層114。氧化保護層114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矽,其厚度可為約500Å(自第一導電層113的頂表面起算),其形成方法可以是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法,或者,也可以透過在基底100上形成一層旋塗式玻璃(spin on glass,SOG),爾後對該旋塗式玻璃進行烘烤而得,其中,SOG方法對尺寸較小的溝渠可能比較有利。
請參照圖7,接著,移除位於該些隔離結構110上方的氧化保護層114以及位於溝渠112中的氧化保護層114的一部分,以在每一溝渠112的底部上方形成保護層116。移除氧化保護層114的方法可以是濕式蝕刻,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保護層116的形成是為了要確保在之後使第一導電層113的表面氧化時(參照圖8及相關描述),氧氣不會進入保護層116和介電層 111之間的區域;如果氧氣進入該區域,和第一導電層113的材料產生反應,可能會形成過多氧化層,導致後續製程中該處的氧化層不易去除,造成第一導電層113和第二導電層120(見0033段)接觸不良,從而使得記憶體元件的寫入效率不佳及元件效能惡化。從這點來考慮,只要保護層116的厚度能達到前述目的就足夠了,例如,其厚度T可以小於溝渠112的深度D的二分之一,具體而言,其厚度T例如約300Å。
請參照圖8,接著,使第一導電層113表面的一部分氧化,以形成犧牲層118。這個步驟可以透過快速熱氧化(RTO)法來完成。具體地說,犧牲層118可以透過使第一導電層113表面約100Å厚的薄層氧化來獲得,例如在1000度C且通以氧氣的環境下,以小於60秒的時間對第一導電層113進行氧化。此外,在氧化第一導電層113的表面部分時,只有在隔離結構110上方及溝渠112側壁的第一導電層113的表面被氧化,而溝渠112底部的第一導電層113被保護層116覆蓋的部分(即位於溝渠112底部的部分)不被氧化。換個角度說,氧化產生的犧牲層118將覆蓋每一隔離結構110,但不會覆蓋溝渠112的底部。
請參照圖9,接著,移除犧牲層118以及保護層116。移除犧牲層118和保護層116的方法為濕蝕刻法。
請一併參照圖8和圖9,需注意的是,在圖8所示的氧化步驟期間,第一導電層113位於隔離結構110的頂表面的兩側的部分(即原本形成懸突之處),由於有兩面受到氧化,其氧化速度較快,氧化之後發生尖角鈍化(rounding)的現象。這個結果也一併反映到犧牲層118底下的第一導電層113。結果,在犧牲層118被移除以後,不僅溝渠112的寬度變寬了(相對於圖7的狀態),第一導電層113的懸突狀況也改善了,使得溝渠112的側壁變得更接近垂直,這有助於後續的材料填入(參見圖10 及其相關描述)。
請參照圖10,接著,形成覆蓋第一導電層113且填滿該些溝渠112的第二導電層120。第二導電層120的材料和形成方法可以和第一導電層113相同。
如果將本實施方式所述的方法應用在記憶體的製作,則隨後會以隔離結構110為中止層,進行平面化製程,以形成位在溝渠112中,由隔離結構110分隔開來,且分別由第一導電層113和第二導電層120之堆疊所形成的浮置閘極(未繪示)。然後,可以再進行閘間介電層和控制閘極的製作,從而完成記憶體元件。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透過對附著在溝渠側壁上的導電層進行氧化以及氧化後蝕刻,加大了溝渠的寬度,也消除溝渠頂部兩側的懸突現象,以便利後續將材料填入溝渠的製程;此外,在溝渠底部的導電層上形成保護層,避免氧氣在前述氧化製程期間進入該處,防止元件效能的惡化。
雖然已以實施例對本發明作說明如上,然而,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前提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申請案的保護範圍當以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基底
110‧‧‧隔離結構
111‧‧‧介電層
112‧‧‧溝渠
113‧‧‧第一導電層
116‧‧‧保護層
118‧‧‧犧牲層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基底中形成多個隔離結構,其中每一隔離結構的頂表面高過於該基底的頂表面,而相鄰的隔離結構和位於其間的該基底定義出第一溝渠;在該基底上形成覆蓋該些隔離結構且部分填滿每一第一溝渠的第一導電層;在每一第一溝渠中的該第一導電層上形成保護層;使該第一導電層表面的一部分氧化,以形成犧牲層;移除該犧牲層以及該些保護層;以及形成覆蓋該第一導電層且填滿該些第一溝渠的第二導電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使該第一導電層表面的一部分氧化時,該第一導電層被該些保護層覆蓋的部分不被氧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使該第一導電層表面的一部分氧化的方法,包括對該第一導電層進行快速熱氧化(RTO)製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犧牲層覆蓋每一隔離結構,但不覆蓋該些第一溝渠的底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些保護層的方法包括:在該第一導電層上形成填滿每一第一溝渠的氧化保護層;以及移除位於該些隔離結構上方的該氧化保護層以及位於該些第一溝渠中的該氧化保護層的一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該 些保護層的厚度小於該些第一溝渠的深度的二分之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該保護層暴露出位於該第一溝渠的側壁上的該第一導電層的一部分。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些保護層的方法包括在該基底上形成一層旋塗式玻璃(SOG)。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形成該第一導電層之前,在每一第一溝渠的底部形成介電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些隔離結構的方法包括:在該基底上形成罩幕圖案;以該罩幕圖案為蝕刻罩幕,對該基底進行蝕刻,以形成多個第二溝渠;形成填滿該些第二溝渠的隔離材料層;以及移除該罩幕圖案。
TW103111796A 2014-03-28 2014-03-28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518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1796A TWI518842B (zh) 2014-03-28 2014-03-28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1796A TWI518842B (zh) 2014-03-28 2014-03-28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676A TW201537676A (zh) 2015-10-01
TWI518842B true TWI518842B (zh) 2016-01-21

Family

ID=5485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1796A TWI518842B (zh) 2014-03-28 2014-03-28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8842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676A (zh)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8135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8417631B (zh) 鳍状结构旁的绝缘层和移除鳍状结构的方法
KR20110121360A (ko) 패턴의 무너짐을 방지하는 반도체장치 제조 방법
KR20180010588A (ko) 집적회로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KR100739656B1 (ko)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4717374B2 (ja) 犠牲マスク膜を使用して自己整列コンタクト構造体を形成する方法
TWI548036B (zh) 嵌入式記憶元件的製造方法
JP5013708B2 (ja) 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327667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CN109524405B (zh) 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
TWI518842B (zh)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469269B (zh) 嵌入式快閃記憶體之字元線的製造方法
KR100763102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JP6092277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94520B (zh) 半導體基底及其製備方法
US934347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394230B (zh) 半導體元件之製作方法
KR20080000980A (ko) 벌브 타입의 리세스 채널을 갖는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KR20090002655A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방법
US20120220120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buried bit line i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417151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20090130841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contact in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0700283B1 (ko) 반도체소자의 소자분리용 트랜치 형성방법
TW202312364A (zh) 浮置閘極的製造方法
KR20080060596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액티브 영역 형성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