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3888B -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and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 Google Patents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and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3888B
TWI513888B TW103103292A TW103103292A TWI513888B TW I513888 B TWI513888 B TW I513888B TW 103103292 A TW103103292 A TW 103103292A TW 103103292 A TW103103292 A TW 103103292A TW I513888 B TWI513888 B TW I5138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arm
movable unit
door
lo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3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1472A (zh
Inventor
Masaaki Ando
Shinichi Yoshikawa
Goro Nakamura
Ryuhei Wada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40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70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40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85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1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1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3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38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5/00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 E05B65/08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for sliding wings
    • E05B65/0864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for sliding wings the bolts slid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32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47/0012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with rotary electro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7/00Fasten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wo wings
    • E05C2007/007Fasten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wo wings for a double-wing sliding door or window, i.e. where both wings are slidab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05F15/77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using wireless control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Description

門窗關閉裝置及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自動關閉窗或門等能夠開閉之門窗之門窗關閉裝置。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上述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
先前,已知有一種用以使雙槽推拉窗自動開閉之自動開閉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自動開閉裝置包括:馬達,其經由支架而固定於一推拉窗之縱框;及齒條齒輪,其固定於另一推拉窗之下框。於馬達之輸出軸固定有小齒輪,該小齒輪與固定在另一推拉窗之齒條齒輪嚙合。於該自動開閉裝置中,藉由操作遙控器而啟動馬達,從而打開或關閉雙槽推拉窗。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6-173528號公報
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自動開閉裝置中,在一推拉窗之框固定有馬達,在另一推拉窗之框固定有齒條齒輪。因此,於將該自動開閉裝置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之情形時,馬達及齒條齒輪之安裝變得繁雜。即,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自動開閉裝置中,將裝置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之情形時之作業變得繁雜。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門窗關閉裝置,其係用以自 動關閉能夠開閉之門窗者,且即便於安裝在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之情形時,亦能夠容易地進行其安裝作業。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之特徵在於包括:軌條,其沿著門窗框配置,該門窗框於內側配置能夠開閉之門窗;及可動單元,其卡合於軌條並且沿著軌條移動;可動單元包括:單元驅動機構,其使可動單元沿著軌條移動;及臂,其與門窗接觸而將門窗關閉。
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包括沿著門窗框配置之軌條、及沿著軌條移動之可動單元,可動單元包括單元驅動機構、及與門窗接觸而將門窗關閉之臂。因此,在本發明中,只要沿著門窗框設置軌條且使可動單元卡合於軌條,則可將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即,在本發明中,即便不改造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亦能夠將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因此,在本發明中,即便於將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之情形時,亦能夠容易地進行其安裝作業。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可動單元包括驅動臂之臂驅動機構,且臂驅動機構使臂移動至接觸位置與退避位置,上述接觸位置係臂能夠與門窗接觸之位置,上述退避位置係於可動單元移動時臂以不與門窗接觸之方式退避之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無論供安裝門窗關閉裝置之既有之設備之種類為何,均能夠防止可動單元移動時之臂與門窗之干涉。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門窗關閉裝置包括以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門窗之鎖,且可動單元包括將鎖關閉之鎖用臂。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藉由鎖用臂使鎖自動地關閉,因此能夠提高安裝門窗關閉裝置之房屋等之防盜效果。又,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只要將臂形成為用以將 門窗關閉所需之形狀,且將鎖用臂形成為用以將鎖關閉所需之形狀即可,因此可簡化臂及鎖用臂之形狀。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臂與鎖用臂連結於共用之馬達,若馬達向一方向旋轉,則臂及鎖用臂向臂自退避位置朝向接觸位置之方向旋動,若馬達向另一方向旋轉,則臂及鎖用臂向鎖用臂將鎖關閉之方向旋動。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臂與鎖用臂連結於共用之馬達,故而即便分別設置臂與鎖用臂,亦能夠簡化可動單元之構成。又,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若馬達向一方向旋轉,則臂及鎖用臂向臂自退避位置朝向接觸位置之方向旋動,若馬達向另一方向旋轉,則臂及鎖用臂向鎖用臂將鎖關閉之方向旋動,因此能夠防止將門窗關閉時門窗與鎖用臂之干涉,並且能夠防止將鎖關閉時臂與鎖之干涉。
在本發明中,門窗關閉裝置亦可包括以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門窗之鎖,且臂驅動機構使臂移動從而將鎖關閉。於此情形時,由於可藉由臂使鎖自動地關閉,故而能夠提高安裝門窗關閉裝置之房屋等之防盜效果。又,於此情形時,無需除了臂以外另外設置用以將鎖關閉之鎖用臂,因此能夠減少可動單元之零件件數。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門窗係構成雙槽推拉窗之第1窗及第2窗,第1窗配置於室外側,第2窗配置於室內側,臂驅動機構使臂移動至臂能夠與第1窗接觸之第1接觸位置及臂能夠與第2窗接觸之第2接觸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使用共用之臂將第1窗與第2窗關閉,因此能夠減少可動單元之零件件數。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可動單元包括夾緊機構,上述夾緊機構係在將鎖關閉時用以將可動單元對軌條固定。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能夠抑制於將鎖關閉時可動單元之晃動。因此,能夠確實地將鎖關閉。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臂驅動機構之驅動源與夾緊機構之驅動源為共用。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與分別設置臂驅動機構之驅動源與夾緊 機構之驅動源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可動單元之構成。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單元驅動機構包括驅動用馬達與驅動滾輪,上述驅動滾輪連結於驅動用馬達且藉由來自驅動用馬達之驅動力以水平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軌條包括滾輪接觸面與導引壁部,上述滾輪接觸面與鉛垂方向正交並且供驅動滾輪之下端接觸,上述導引壁部自滾輪接觸面垂直地立起,並且平行於由鉛垂方向及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構成之平面;單元驅動機構進而包括導引滾輪,上述導引滾輪以夾著導引壁部之方式配置,且以鉛垂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藉由導引壁部與導引滾輪抑制可動單元移動時之晃動。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可動單元包括:臂驅動機構,其驅動臂;及蓄電池,其對單元驅動機構及臂驅動機構供給電力。若以此方式構成,則亦可不將電力供給用之配線連接於可動單元,因此能夠更容易地進行門窗關閉裝置之安裝作業。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單元驅動機構包括:驅動用馬達;驅動滾輪,其連結於驅動用馬達,且藉由來自驅動用馬達之驅動力以水平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及從動滾輪,其與驅動用馬達分離,且以與驅動滾輪之旋轉之軸向平行之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軌條具備滾輪接觸面,上述滾輪接觸面與鉛垂方向正交並且供驅動滾輪之下端及從動滾輪之下端接觸,驅動滾輪與從動滾輪係以在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配置,蓄電池於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上配置在較從動滾輪更靠近驅動滾輪之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將重量相對較重之蓄電池配置於較從動滾輪更靠近驅動滾輪之位置,故而滾輪接觸面與驅動滾輪之間之摩擦力變大。因此,於可動單元移動時,不易在滾輪接觸面與驅動滾輪之間產生滑動,其結果,能夠使可動單元確實地移動。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門窗關閉裝置包括固定於軌條之固定單元,且固定單元包括用以將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供電線圈,可動單元包括用以將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受電線圈。於使蓄電池自動地接觸充電之情形時,必須將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連結,且維持該連結狀態,因此必需用以連結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構成或用以維持連結狀態之構成。相對於此,若以此方式構成,則於對蓄電池充電時無需將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連結,從而無需用以連結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構成或用以維持連結狀態之構成。因此,能夠簡化門窗關閉裝置之構成。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門窗係構成雙槽推拉窗之第1窗及第2窗,第1窗配置於室外側,第2窗配置於室內側,且可動單元包括第1感測器與第2感測器,上述第1感測器用以非接觸地檢測第1窗之開閉狀態,上述第2感測器用以非接觸地檢測對第1窗之開閉狀態進行檢測時之可動單元之位置即第1檢測位置、及將鎖關閉時之可動單元之位置即第2檢測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無需使可動單元側之第1感測器與第1窗接觸,又,無需使軌條或門窗等固定側之構件與可動單元側之第2感測器接觸。因此,即便門窗關閉裝置之安裝精度並非那樣高,亦能夠檢測第1窗之開閉狀態,並且能夠檢測第1檢測位置與第2檢測位置。因此,能夠更容易地進行門窗關閉裝置之安裝作業。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軌條係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供可動單元於第1窗及第2窗之開閉方向上移動,且可動單元能夠移動至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門窗框之外側;且臂驅動機構使臂移動至作為接觸位置之第1接觸位置與作為接觸位置之第2接觸位置,上述第1接觸位置係臂能夠與第1窗接觸之位置,上述第2接觸位置係臂能夠與第2窗接觸之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在不使用門窗關閉裝置時使可動單元於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門窗框之外側待機。因此,能夠防止雙槽推拉窗由於可動單元之影響而導致採光性下降。又,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 使用共用之臂將第1窗及第2窗關閉,因此能夠減少可動單元之零件件數。
又,此情形時之門窗關閉裝置係藉由如下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進行控制,上述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包括: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其使位於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門窗框之外側的可動單元移動至第1檢測位置而檢測第1窗之開閉狀態;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後,在使臂移動至第2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可動單元向第2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在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第1窗為打開之情形時,於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在使臂移動至第1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可動單元向第1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第1窗關閉為止;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使可動單元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第1上鎖步驟,其於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鎖關閉;以及第2上鎖步驟,其於在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第1窗為關閉之情形時,於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鎖關閉。根據該控制方法,雖能夠將第2窗關閉,但不檢測第2窗之開閉狀態。因此,根據該控制方法,與檢測第2窗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並且將第2窗關閉。又,根據該控制方法,與檢測第2窗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第1窗及第2窗之窗關閉動作與上鎖動作。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之特徵在於包括:軌條,其沿著於內側配置能夠開閉之門窗之門窗框配置;固定單元,其固定於軌條;及可動單元,其卡合於軌條並且沿著軌條移動;可動單元包括使可動單元沿著軌條移動之單元驅動機構、及與門窗接觸而將門窗關閉之臂,且在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間進行使用光之光無線通信或使用電波之無線通信。
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包括沿著門窗框配置之軌條、固定於軌條之固定單元、及沿著軌條移動之可動單元,且可動單元包括單元驅動機構及與門窗接觸而將門窗關閉之臂。因此,在本發明中,若將軌條沿著門窗框設置,將固定單元固定於軌條,並且將可動單元卡合於軌條,則能夠將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即,在本發明中,即便不改造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亦能夠將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因此,在本發明中,即便於將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之情形時,亦可容易地進行其安裝作業。
又,在本發明中,由於在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間進行光無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因此,即便於根據來自固定單元之信號使可動單元進行動作之情形時,亦無需利用通信用配線連接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因此,在本發明中,能夠更容易地進行門窗關閉裝置之安裝作業。又,在本發明中,由於無需利用通信用配線連接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因此亦不會產生通信用配線斷線而導致可動單元不再進行動作等問題。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軌條形成為包含上壁部與2個側壁部之大致角槽狀,上述上壁部與鉛垂方向正交,上述2個側壁部之上端在與正交於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之方向上的上壁部之兩端之各者連接,且在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間,於軌條之內側進行光無線通信。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藉由形成為大致角槽狀之軌條抑制干擾光進入至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間之進行光無線通信之部位。因此,能夠防止由干擾光引起之可動單元之誤動作。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可動單元包括驅動臂之臂驅動機構,且臂驅動機構使臂移動至接觸位置與退避位置,上述接觸位置係臂能夠與門窗接觸之位置,上述退避位置係在可動單元移動時臂以不與門窗接 觸之方式退避之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無論門窗關閉裝置被安裝於何種既有之設備,均能夠防止於可動單元移動時臂與門窗之干涉。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門窗關閉裝置包括鎖,上述鎖以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門窗,且可動單元包括將鎖關閉之鎖用臂,驅動機構使鎖用臂移動而將鎖關閉。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藉由鎖用臂使鎖自動關閉,從而能夠提高安裝門窗關閉裝置之房屋等之防盜效果。又,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只要將臂形成為用以關閉門窗所需之形狀,且將鎖用臂形成為用以將鎖關閉所需之形狀即可,因此能夠簡化臂及鎖用臂之形狀。
在本發明中,門窗關閉裝置亦可包括以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門窗之鎖,且臂驅動機構使臂移動從而將鎖關閉。於此情形時,可藉由臂使鎖自動關閉,從而能夠提高安裝門窗關閉裝置之房屋等之防盜效果。又,於此情形時,無需除了臂以外另外設置用以將鎖關閉之鎖用臂,因此能夠減少可動單元之零件件數。
在本發明中,例如自固定單元向可動單元發送用以使可動單元進行動作之信號,自可動單元向固定單元發送用以通知鎖是否成功上鎖之信號。於此情形時,能夠在固定單元側掌握是否成功上鎖。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固定單元與遙控器或移動終端設備進行使用電波之無線通信。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能夠藉由遠程操作使可動單元進行動作而將門窗關閉。例如,可藉由在外出地使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遠程操作使可動單元進行動作,而將無人在家之房屋之門窗關閉。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可動單元包括驅動臂之臂驅動機構、及對單元驅動機構及臂驅動機構供給電力之蓄電池。若以此方式構成,則亦可無需將電力供給用之配線連接於可動單元,因此能夠更容易地進行門窗關閉裝置之安裝作業。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固定單元包括用以將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供電線圈,可動單元包括用以將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受電線圈。於使蓄電池自動地接觸充電之情形時,必須將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連結且維持該連結狀態,因此必需用以連結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構成或用以維持連結狀態之構成。相對於此,若以此方式構成,則於對蓄電池充電時無需將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連結,從而無需用以連結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之構成或用以維持連結狀態之構成。因此,能夠簡化門窗關閉裝置之構成。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門窗係構成雙槽推拉窗之第1窗及第2窗,第1窗配置於室外側,第2窗配置於室內側,可動單元包括第1感測器與第2感測器,上述第1感測器用以非接觸地檢測第1窗之開閉狀態,上述第2感測器用以非接觸地檢測第1檢測位置及第2檢測位置,上述第1檢測位置係檢測第1窗之開閉狀態時之可動單元之位置,上述第2檢測位置自將鎖關閉時之可動單元之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無需使可動單元側之第1感測器與第1窗接觸,又,無需使軌條或門窗等固定側之構件與可動單元側之第2感測器接觸。因此,即便門窗關閉裝置之安裝精度不那麼高,亦能夠檢測第1窗之開閉狀態,且能夠檢測第1檢測位置與第2檢測位置。因此,能夠更容易地進行門窗關閉裝置之安裝作業。
在本發明中,例如第1感測器為包含發光元件與受光元件之光學感測器,上述發光元件朝向第1窗射出光,上述受光元件可接收被第1窗反射之光。又,在本發明中,例如第2感測器為磁感測器,且在軌條固定有用以檢測第1檢測位置之第1磁鐵與用以檢測第2檢測位置之第2磁鐵。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軌條係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供可動單元於第1窗及第2窗之開閉方向上移動,且可動單元能夠移動至第1窗之 閉方向上之門窗框之外側;且臂驅動機構使臂移動至作為接觸位置之第1接觸位置與作為接觸位置之第2接觸位置,上述第1接觸位置係臂能夠與第1窗接觸之位置,上述第2接觸位置係臂能夠與第2窗接觸之位置。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能夠於不使用門窗關閉裝置時使可動單元在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門窗框之外側待機。因此,能夠防止雙槽推拉窗由於可動單元之影響而導致採光性下降。又,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能夠使用共用之臂將第1窗與第2窗關閉,因此能夠減少可動單元之零件件數。
又,此情形時之門窗關閉裝置係例如藉由如下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進行控制,上述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包括: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其使位於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門窗框之外側的可動單元移動至第1檢測位置而檢測第1窗之開閉狀態;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後,在使臂移動至第2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可動單元向第2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在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第1窗為打開之情形時,於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在使臂移動至第1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可動單元向第1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第1窗關閉為止;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使可動單元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第1上鎖步驟,其於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鎖關閉;以及第2上鎖步驟,其於在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第1窗為關閉之情形時,於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鎖關閉。根據該控制方法,雖能夠將第2窗關閉,但不檢測第2窗之開閉狀態。因此,根據該控制方法,與檢測第2窗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並且將第2窗關閉。又,根據該控制方法,與檢測第2窗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第1窗及第2窗之窗關閉動作與上鎖動作。
如上上述,於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中,即便於將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等既有之設備之情形時,亦能夠容易地進行其安裝作業。又,根據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能夠簡化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且將第2窗關閉,並且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窗關閉動作與上鎖動作。
1‧‧‧窗關閉裝置(門窗關閉裝置)
2‧‧‧雙槽推拉窗
3‧‧‧外窗(門窗、第1窗)
4‧‧‧內窗(門窗、第2窗)
5‧‧‧窗框(門窗框)
6‧‧‧內框
7‧‧‧外框
10‧‧‧軌條
10a‧‧‧上壁部
10b‧‧‧側壁部
10c‧‧‧下壁部
10d‧‧‧導引壁部
10e‧‧‧滾輪接觸面
11‧‧‧固定單元
12‧‧‧鎖
13‧‧‧可動單元
15‧‧‧窗關閉系統
16‧‧‧無線LAN路由器
17‧‧‧移動終端設備
18‧‧‧托架
20‧‧‧紅外線通信模組
21‧‧‧無線通信模組
22‧‧‧供電線圈
23‧‧‧供電模組
24‧‧‧殼體
25‧‧‧控制器
26‧‧‧外部電源
30‧‧‧單元驅動機構
31‧‧‧臂
31a‧‧‧基部
31b‧‧‧接觸部
31c‧‧‧磁鐵保持部
31A‧‧‧退避位置
31B‧‧‧第1接觸位置(接觸位置)
31C‧‧‧第2接觸位置(接觸位置)
32‧‧‧臂(鎖用臂)
32a‧‧‧基部
32b‧‧‧上鎖部
33‧‧‧臂驅動機構
34‧‧‧夾緊機構
35‧‧‧蓄電池
36‧‧‧受電線圈
37‧‧‧紅外線通信模組
38‧‧‧第1感測器
39‧‧‧第2感測器
40‧‧‧殼體
41‧‧‧控制器
42‧‧‧感測器基板
45‧‧‧磁鐵固持器
46‧‧‧磁鐵固持器
47‧‧‧磁鐵固持器
48‧‧‧馬達(驅動用馬達)
49‧‧‧齒輪列
50‧‧‧驅動滾輪
51‧‧‧從動滾輪
52‧‧‧導引滾輪
53‧‧‧馬達驅動器
54‧‧‧磁鐵
55‧‧‧磁鐵
56‧‧‧馬達(驅動源)
57‧‧‧齒輪列
58‧‧‧馬達驅動器
59‧‧‧輸出齒輪
60‧‧‧輸出齒輪
61‧‧‧固定軸
62‧‧‧固定軸
63‧‧‧中間齒輪
64‧‧‧固定軸
65‧‧‧滾輪
68‧‧‧夾緊構件
68a‧‧‧接觸部
68b‧‧‧連結部
69‧‧‧凸輪構件
69a‧‧‧基部
69b‧‧‧凸輪孔
69c‧‧‧凸輪部
69d‧‧‧齒條部
69e‧‧‧貫通孔
69f‧‧‧貫通孔
70‧‧‧齒輪
71‧‧‧滑動構件
71a‧‧‧齒條部
71b‧‧‧齒條部
71c‧‧‧基部
71d‧‧‧貫通孔
72‧‧‧固定軸
73‧‧‧連結軸
74‧‧‧壓縮螺旋彈簧
77‧‧‧本體部
78‧‧‧鎖定板
78a‧‧‧固定部
78b‧‧‧卡合部
79‧‧‧鎖定構件
79a‧‧‧基部
79b‧‧‧彈簧保持部
79c‧‧‧傾斜面
79d‧‧‧貫通孔
79e‧‧‧前端側上端面
80‧‧‧滑動構件
80a‧‧‧鎖定構件接觸部
80b‧‧‧磁鐵保持部
81‧‧‧殼體
81a‧‧‧貫通孔
81b‧‧‧開口部
82‧‧‧導銷
83‧‧‧解除銷
84‧‧‧壓縮螺旋彈簧
86‧‧‧導引軸
86a‧‧‧凸緣部
87‧‧‧軸承固持器
88‧‧‧壓縮螺旋彈簧
90‧‧‧磁感測器
N‧‧‧磁極
S‧‧‧磁極
S1‧‧‧開閉狀態檢測步驟
S2‧‧‧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
S4‧‧‧第2上鎖步驟
S8‧‧‧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
S9‧‧‧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
S10‧‧‧第1上鎖步驟
X‧‧‧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第1窗及第2窗之開閉方向
X1‧‧‧第2窗之閉方向
X2‧‧‧第1窗之閉方向
Y‧‧‧外窗3及內窗4之厚度方向
Y1‧‧‧外窗3及內窗4之厚度方向
Y2‧‧‧外窗3及內窗4之厚度方向
圖1係表示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門窗關閉裝置安裝於雙槽推拉窗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使用圖1所示之門窗關閉裝置之窗關閉系統之概略構成的方塊圖。
圖3係表示圖1所示之軌條及可動單元之上端側部分之側視圖。
圖4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固定單元之內部構造之前視圖。
圖5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可動單元之內部構造之前視圖。
圖6係圖3之E-E剖面之剖面圖。
圖7係圖3之F-F剖面之剖面圖。
圖8係圖5所示之臂、鎖用臂、臂驅動機構及夾緊機構之前視圖。
圖9係自圖8之G-G方向表示臂、鎖用臂、臂驅動機構及夾緊機構之側視圖。
圖10(A)係圖8之H-H剖面之剖面圖,(B)係圖8之J-J剖面之剖面圖。
圖11(A)係圖8之K-K剖面之剖面圖,(B)係圖8之L-L剖面之剖面圖。
圖12(A)、(B)係表示圖5所示之臂位於退避位置時之狀態之圖。
圖13(A)、(B)係表示圖5所示之臂位於能夠與內窗接觸之第2接觸 位置時之狀態之圖。
圖14(A)、(B)係用以說明圖5所示之夾緊機構之圖。
圖15(A)、(B)係表示圖14所示之夾緊機構固定可動單元時之狀態之圖。
圖16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鎖之內部構造之側視圖。
圖17係用以說明圖16所示之鎖之動作之側視圖。
圖18係用以說明圖16所示之鎖之動作之側視圖。
圖19係用以說明圖16所示之鎖之動作之側視圖。
圖20係表示圖1所示之可動單元之動作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門窗關閉裝置之概略構成)
圖1係表示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門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雙槽推拉窗2之狀態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使用圖1所示之門窗關閉裝置1之窗關閉系統15之概略構成的方塊圖。
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1係用以使作為能夠開閉之門窗之窗自動關閉之裝置。因此,以下,將本形態之門窗關閉裝置1設為「窗關閉裝置1」。如圖1所示,該窗關閉裝置1係安裝於在水平方向上開閉之雙槽推拉窗2。雙槽推拉窗2包括配置於室外側之作為第1窗之外窗3、配置於室內側之作為第2窗之內窗4、以及於內側配置能夠開閉之外窗3及內窗4之作為門窗框之窗框5。窗關閉裝置1能夠使外窗3及內窗4自動關閉。
外窗3及內窗4包括長方形之窗玻璃、及包圍該窗玻璃之周圍之框。外窗3及內窗4例如由鋁合金製成,且反射光。窗框5例如包括具有將外窗3及內窗4向其開閉方向引導之導件的長方形狀之內框6、及配置於內框6之外側之長方形狀之外框7。又,例如,內框6由鋁合金 製成,外框7為木製。
在以下說明中,將外窗3及內窗4之移動方向(圖1等之X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將外窗3及內窗4之厚度方向(圖1等之Y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又,將X1方向側設為「右」側,將X2方向側設為「左」側,將Y1方向側設為「近前(前)」側,將Y2方向側設為「裏(後)」側。在本形態中,於雙槽推拉窗2關閉時,外窗3係配置於左側,內窗4係配置於右側。即,在本形態中,左方向為外窗3關閉之方向(外窗3之閉方向)並且為內窗4打開之方向(內窗4之開方向)。又,右方向為外窗3打開之方向(外窗3之開方向)並且為內窗4關閉之方向(內窗4之閉方向)。又,在本形態中,近前側為室內側,裏側為室外側。又,在以下說明中,將自左側觀察時之順時針旋轉之方向設為「順時針方向」,將自左側觀察時之逆時針旋轉之方向設為「逆時針方向」。
窗關閉裝置1包括沿著窗框5配置之軌條10、固定於軌條10之固定單元11、以不使外窗3及內窗4打開之方式固定外窗3及內窗4之鎖12、以及卡合於軌條10並且沿著軌條10移動之可動單元13。在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間能夠進行使用光或電波之資訊之通信。即,在固定單元與可動單元13之間能夠進行光無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在本形態中,在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間能夠進行使用紅外線(紅外光)之光無線通信。再者,亦可在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間能夠進行使用可見光線之光無線通信。
又,窗關閉裝置1例如用於圖2所示之窗關閉系統15。窗關閉系統15包括配置於室內之窗關閉裝置1、配置於室內之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路由器16、以及智慧型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17等。在固定單元11與移動終端設備17之間能夠經由無線LAN路由器16進行使用電波之資訊之通信。即,在固定單元11與移動終端設備17之間能夠經由無線LAN路由器16進行無線通信。再者,在窗關閉系統 15中,亦可代替移動終端設備17而使用遙控器。
(軌條之構成)
圖3係表示圖1所示之軌條10及可動單元13之上端側部分之側視圖。
軌條10係形成為下端側之一部分及左右之兩端開口之左右細長之大致角槽狀,可動單元13能夠向左右方向移動。即,在本實施形態中,左右方向成為可動單元13之移動方向。又,如圖1所示,軌條10係經由複數個托架18而固定於外框7之上端部。該軌條10係配置於外框7之上端部之近前側。
左右方向上之軌條10之長度較左右方向上之外框7之長度長,軌條10之左右兩端之各者較外框7之左右兩端之各者更向左右方向之外側突出。在本形態中,軌條10之左右兩端之各者較外框7之左右兩端之各者更向左右方向之外側突出,以使可動單元13整體能夠移動至左右方向上之外框7之外側。
軌條10包括上壁部10a、2個側壁部10b、2個下壁部10c及2個導引壁部10d。上壁部10a係形成為與上下方向(鉛垂方向)正交並且於左右方向上細長之長方形之平板狀。側壁部10b係形成為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於左右方向上細長之長方形之平板狀,側壁部10b之上端與上壁部10a之前後兩端連接。下壁部10c係形成為與上下方向正交並且於左右方向上細長之長方形之平板狀,前後方向上之下壁部10c之外側端與側壁部10b之下端連接。導引壁部10d係形成為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於左右方向上細長之長方形之平板狀,導引壁部10d之下端與前後方向上之下壁部10c之內側端連接。在前後方向上之2個導引壁部10d之間形成有供配置可動單元13之上端側之一部分之間隙。導引壁部10d之高度較側壁部10b之高度低。
下壁部10c之上表面成為供構成可動單元13之下述驅動滾輪50之 下端及從動滾輪51之下端接觸之滾輪接觸面10e。如上所述,導引壁部10d係形成為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板狀,且導引壁部10d之下端與前後方向上之下壁部10c之內側端連接。即,導引壁部10d係與由上下方向與左右方向構成之平面平行地形成,並且自滾輪接觸面10e垂直地立起。
(固定單元之構成)
圖4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固定單元11之內部構造之前視圖。
固定單元11包括:紅外線通信模組20,其用以與可動單元13進行光無線通信;無線通信模組21,其用以與移動終端設備17進行無線通信;供電線圈22,其用以對可動單元13所具有之下述蓄電池35非接觸充電;供電模組23(參照圖2),其對供電線圈22供給電流;以及殼體24,其收容該等構成。如圖2所示,紅外線通信模組20、無線通信模組21及供電模組23連接於固定單元11之控制器25。
紅外線通信模組20包括射出紅外線之發光元件、接收紅外線之受光元件、以及供該發光元件及受光元件裝設之基板。該紅外線通信模組20係配置於固定單元11之上端側。又,紅外線通信模組20係以發光元件朝向右側射出紅外線且受光元件接收自右側入射之紅外線之方式配置。無線通信模組21係配置於紅外線通信模組20之下側。
供電線圈22係配置於固定單元11之下端側。又,供電線圈22係配置於固定單元11之右端側。供電模組23係配置於供電線圈22之左側。於供電模組23連接有供電線圈22之兩端部。又,如圖2所示,於供電模組23,經由特定之電纜而連接有外部電源(更具體而言為交流電源)26。
殼體24形成為長方體之箱狀。該殼體24係固定於軌條10之左端。具體而言,殼體24係以殼體24之上端與軌條10之上端(即,上壁部10a之上表面)大致一致之方式固定於軌條10之左端。
(可動單元之整體構成)
圖5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可動單元13之內部構造之前視圖。
可動單元13係配置於雙槽推拉窗2之近前側,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並且將鎖12關閉。該可動單元13包括使可動單元13沿著軌條10移動之單元驅動機構30、與外窗3及內窗4接觸而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之臂31、將鎖12關閉之作為鎖用臂之臂32、以及驅動臂31、32之臂驅動機構33。又,可動單元13包括:夾緊機構34,其於將鎖12關閉時將可動單元13對軌條10固定;蓄電池35,其對單元驅動機構30及臂驅動機構33供給電力;受電線圈36,其用以將蓄電池35非接觸充電;以及紅外線通信模組37,其用以與固定單元11進行光無線通信。
進而,可動單元13包括:第1感測器38,其用以非接觸地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以及第2感測器39,其用以非接觸地檢測在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及在將鎖12關閉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又,可動單元13具備收容臂31、32、臂驅動機構33、蓄電池35及受電線圈36等之殼體40。殼體40係形成為長方體之箱狀。如圖2所示,蓄電池35、紅外線通信模組37、第1感測器38及第2感測器39連接於可動單元13之控制器41。
單元驅動機構30係配置於可動單元13之上端側,且構成可動單元13之上端側部分。該單元驅動機構30係配置於形成為大致角槽狀之軌條10之內側(即,由上壁部10a與2個側壁部10b包圍之空間中)。蓄電池35及受電線圈36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下側。又,受電線圈36係配置於可動單元13之左端側,蓄電池35係配置於受電線圈36之右側,且受電線圈36及蓄電池35構成可動單元13之左下側部分。受電線圈36之兩端部連接於受電模組,受電模組連接於蓄電池35。蓄電池35例如為鋰離子電池。
臂31、32及臂驅動機構33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下側。 又,臂31、32及臂驅動機構33係配置於蓄電池35之右側,且構成可動單元13之右下側部分。構成夾緊機構34之下述夾緊構件68及凸輪構件69等於上下方向上配置於臂31、32、臂驅動機構33及蓄電池35與單元驅動機構30之間。
紅外線通信模組37包括射出紅外線之發光元件、接收紅外線之受光元件、以及供該發光元件及受光元件裝設之基板。該紅外線通信模組37係配置於可動單元13之上端側。又,紅外線通信模組37係以發光元件朝向左側射出紅外線且受光元件接收自左側入射之紅外線之方式配置於可動單元13之左端側。具體而言,紅外線通信模組37係以其發光元件朝向紅外線通信模組20之受光元件射出紅外線,且其受光元件接收自紅外線通信模組20之發光元件射出之紅外線之方式配置。在本形態中,以在形成為大致角槽狀之軌條10之內側進行紅外線通信模組20與紅外線通信模組37之間之光無線通信之方式,將紅外線通信模組37配置於軌條10之內側。即,在紅外線通信模組20與紅外線通信模組37之間,於形成為大致角槽狀之軌條10之內側進行光無線通信。
第1感測器38係包含發光元件與受光元件之光學感測器,上述發光元件朝向外窗3(即,朝向裏側)射出光,上述受光元件能夠接收被外窗3反射之光。在本形態中,第1感測器38之發光元件能夠射出紅外線,第1感測器38之受光元件能夠接收紅外線。該第1感測器38係配置於受電線圈36之上側。又,第1感測器38係以朝向外窗3之框之上端部分射出紅外線之方式配置。再者,亦可為第1感測器38之發光元件能夠射出可見光線,第1感測器38之受光元件能夠接收可見光線。
第2感測器39係包含霍耳元件(Hall element)或磁阻效應元件等之磁感測器。該第2感測器39係配置於可動單元13之左上端側。又,第2感測器39係配置於軌條10之內側。在本形態中,如圖3所示,以在前後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配置有2個第2感測器39。如圖1所示, 於軌條10之上壁部10a之上表面固定有磁鐵固持器45與磁鐵固持器46,上述磁鐵固持器45保持用以與第2感測器39一併檢測於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的第1磁鐵,上述磁鐵固持器46保持用以與第2感測器39一併檢測於將鎖12關閉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的第2磁鐵。又,於軌條10之上壁部10a之上表面固定有磁鐵固持器47,上述磁鐵固持器47保持用以與第2感測器39一併檢測可動單元13位於待機位置之情況的第3磁鐵。
於磁鐵固持器45,以與2個第2感測器39對應之方式,以在前後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固定2個第1磁鐵,於磁鐵固持器46,以與2個第2感測器39對應之方式,以在前後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固定有2個第2磁鐵。又,於磁鐵固持器47,以與2個第2感測器39對應之方式,以在前後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固定有2個第3磁鐵。
固定於磁鐵固持器45之第1磁鐵係以如下方式設置,即,於第2感測器39檢測到第1磁鐵時,將第1感測器38之發光元件配置於較內框6之左端部分略靠右側之位置。又,在本形態中,如下所述,當第2感測器39檢測第1磁鐵時,可動單元13停止,且自第1感測器38之發光元件射出紅外線。於第2感測器39檢測第1磁鐵而可動單元13停止時,若外窗3完全關閉,則自第1感測器38射出之紅外線被外窗3之框之左上端部分反射並被第1感測器38之受光元件接收。另一方面,此時,若外窗3稍微打開,則自第1感測器38射出之紅外線不被反射,從而不會被第1感測器38之受光元件接收。如此,根據自第1感測器38之發光元件射出之紅外線是否被第1感測器38之受光元件接收,而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在本形態中,將第1感測器38之發光元件配置於較內框6之左端部分略靠右側之位置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成為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即第1檢測位置。
如下所述,臂31與打開之內窗4接觸,使內窗4移動而關閉。固 定於磁鐵固持器46之第2磁鐵係配置於在第2感測器39檢測到第2磁鐵時臂31與內窗4接觸並使內窗4移動直至內窗4完全關閉之位置。又,在本形態中,如下所述,在外窗3關閉之狀態下,於第2感測器39檢測到第2磁鐵時,藉由臂32將鎖12關閉。在本形態中,被臂31移動之內窗4完全關閉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成為將鎖12關閉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即第2檢測位置。
固定於磁鐵固持器47之第3磁鐵係以如下方式設置,即,於第2感測器39檢測到第3磁鐵時,可動單元13與固定單元11之右側鄰接配置。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與固定單元之右側鄰接時之可動單元13之位置成為可動單元13之待機位置。即,處於待機狀態之可動單元13在軌條10之左端側停止。於可動單元13位於待機位置時,可動單元13整體配置於較外框7之左端更靠左側。又,此時,固定單元11之供電線圈22與可動單元13之受電線圈36於左右方向上對向,從而能夠對蓄電池35非接觸充電。於蓄電池35之蓄電量變少之情形時,在可動單元13位於待機位置時對蓄電池35進行充電。
(單元驅動機構之構成)
圖6係圖3之E-E剖面之剖面圖。圖7係圖3之F-F剖面之剖面圖。
單元驅動機構30包括作為驅動用馬達之馬達48、包含複數個齒輪之齒輪列49、經由齒輪列49而連結於馬達48之2個驅動滾輪50、與馬達48分離之2個從動滾輪51、用以防止可動單元13之晃動之4個導引滾輪52、以及用以防止可動單元13上浮之滾輪65。馬達48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右端側。又,如圖2所示,馬達48連接於馬達驅動器53,馬達驅動器53連接於控制器41。
驅動滾輪50及從動滾輪51係可旋轉地保持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框架,且以前後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2個驅動滾輪50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左端側,2個從動滾輪51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 構30之右端側。即,驅動滾輪50與從動滾輪51係以在左右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配置。又,2個驅動滾輪50之各者分別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前後方向之兩側,2個從動滾輪51之各者分別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前後方向之兩側。又,驅動滾輪50及從動滾輪51在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側壁部10b與導引壁部10d之間,且驅動滾輪50之下端及從動滾輪51之下端與軌條10之滾輪接觸面10e接觸(參照圖3)。
驅動滾輪50係藉由來自馬達48之驅動力而旋轉。另一方面,從動滾輪51於藉由驅動滾輪50之旋轉使可動單元13移動時,伴隨著該可動單元13之移動而旋轉。再者,如上所述,蓄電池35構成可動單元13之左下側部分,如圖5所示,在左右方向上,蓄電池配置於較從動滾輪51更靠近驅動滾輪50之位置。在本形態中,於自前後方向觀察時,蓄電池35係配置於驅動滾輪50之下側。
導引滾輪52係可旋轉地保持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框架,且以上下方向(鉛垂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如圖3所示,4個導引滾輪52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前端側。又,4個導引滾輪52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下端側。4個導引滾輪52中之2個導引滾輪52係配置於較驅動滾輪50更靠左側,剩餘之2個導引滾輪52係配置於較從動滾輪51更靠右側。如圖3所示,配置於較驅動滾輪50更靠左側之2個導引滾輪52係以在前後方向上夾著配置於前側之導引壁部10d之方式配置,並與導引壁部10d之前後側面之各者接觸。同樣地,配置於較從動滾輪51更靠右側之2個導引滾輪52亦係以在前後方向上夾著配置於前側之導引壁部10d之方式配置,並與導引壁部10d之前後側面之各者接觸。
滾輪65係可旋轉地保持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框架,且以前後方向作為軸向進行旋轉。該滾輪65係配置於單元驅動機構30之右上端側。又,如圖3所示,滾輪65係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可動單元13之大 致中心。滾輪65之上端與上壁部10a之下表面接觸。再者,在本形態中,於齒輪列49或驅動滾輪50設置有轉矩限制器(torque limiter),當對移動時之可動單元13施加超負荷時,驅動滾輪50空轉。
(臂及臂驅動機構之構成)
圖8係圖5所示之臂31、32、臂驅動機構33及夾緊機構34之前視圖。圖9係自圖8之G-G方向表示臂31、32、臂驅動機構33及夾緊機構34之側視圖。圖10(A)係圖8之H-H剖面之剖面圖,圖10(B)係圖8之J-J剖面之剖面圖。圖11(A)係圖8之K-K剖面之剖面圖,圖11(B)係圖8之L-L剖面之剖面圖。圖12係表示圖5所示之臂31位於退避位置31A時之狀態之圖。圖13係表示圖5所示之臂31位於能夠與內窗4接觸之第2接觸位置31C時之狀態之圖。
臂31包括形成為大致圓板狀之基部31a、自基部31a向徑向外側突出之接觸部31b及磁鐵保持部31c。基部31a係固定於構成臂驅動機構33之下述輸出齒輪59之左端面,且能夠以左右方向作為旋動之軸向進行旋動。又,基部31a係配置於殼體40中。
如圖10(A)所示,接觸部31b與磁鐵保持部31c向相互大致正交之方向突出。接觸部31b之長度較磁鐵保持部31c之長度長。接觸部31b能夠向殼體40之裏側突出,該接觸部31b與外窗3及內窗4接觸從而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磁鐵保持部31c係配置於殼體40中,且不向殼體40之外側突出。於磁鐵保持部31c之前端側固定有磁鐵54。
於基部31a之左端面固定有形成為大致1/4圓弧狀之2個磁鐵55。2個磁鐵55係以在基部31a之周向上隔開微小之間隙之狀態固定於基部31a之左端面。又,2個磁鐵55係以如下方式固定,即,基部31a之周向上之2個磁鐵55之間之間隙之中心與基部31a之周向上之接觸部31b之中心在基部31a之周向上大致一致。2個磁鐵55係以其右面之磁極與左面之磁極成為不同之磁極之方式被磁化。又,如圖10(A)所示,以 一磁鐵55之左面之磁極與另一磁鐵55之左面之磁極成為不同之磁極(即,以一磁鐵55之右面之磁極與另一磁鐵55之右面之磁極成為不同之磁極之方式)被磁化。
臂32包括形成為大致圓板狀之基部32a、及自基部32a向外周側突出之上鎖部32b。基部32a係固定於構成臂驅動機構33之下述輸出齒輪60之左端面,且能夠以左右方向作為旋動之軸向進行旋動。又,基部32a係配置於殼體40中。上鎖部32b之長度較臂31之接觸部31b之長度短。上鎖部32b能夠向殼體40之裏側突出,該上鎖部32b與構成鎖12之下述滑動構件80接觸而將鎖12關閉。
臂驅動機構33包括作為驅動源之馬達56、包含複數個齒輪且傳遞馬達56之動力之齒輪列57。馬達56係配置於臂驅動機構33之右端側。又,如圖2所示,馬達56連接於馬達驅動器58,且馬達驅動器58連接於控制器41。齒輪列57包括配置於自馬達56之動力傳遞方向之輸出端的輸出齒輪59及輸出齒輪60。輸出齒輪59係可旋轉地保持於固定軸61,上述固定軸61係以左右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之方式固定於臂驅動機構33之框架,輸出齒輪60係可旋轉地保持於固定軸62,上述固定軸62係以左右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之方式固定於臂驅動機構33之框架。
輸出齒輪59及輸出齒輪60係配置於臂驅動機構33之左端側。如圖10(B)所示,於自左右方向觀察時,輸出齒輪59與輸出齒輪60於上下方向上重疊。即,於自左右方向觀察時,固定軸61與固定軸62於上下方向上重疊。在本形態中,於自左右方向觀察時,輸出齒輪59係配置於上側,輸出齒輪60係配置於下側。在輸出齒輪59之左端面固定有臂31之基部31a。在輸出齒輪60之左端面固定有臂32之基部32a。即,臂31與臂32係經由齒輪列57而連結於共用之馬達56。在本形態中,以臂31之旋動方向與臂32之旋動方向為相反方向之方式構成齒輪列57。
又,齒輪列57包含配置於自馬達56之動力傳遞方向之中間位置的中間齒輪63(參照圖11(A))。中間齒輪63係可旋轉地保持於固定軸64,上述固定軸64係以左右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之方式固定於臂驅動機構33之框架。於中間齒輪63嚙合有構成夾緊機構34之下述滑動構件71之齒條部71a。
臂驅動機構33使臂31在退避位置31A(圖12所示之位置)、第1接觸位置31B(圖8、圖9及圖10(A)所示之位置)以及第2接觸位置31C(圖13所示之位置)之間旋動,上述退避位置31A係臂31之接觸部31b收容於殼體40中、並以於可動單元13移動時不與外窗3及內窗4接觸之方式退避之位置,上述第1接觸位置31B係接觸部31b向殼體40之裏側突出而能夠與外窗3接觸之位置,上述第2接觸位置31C係接觸部31b向殼體40之裏側突出而能夠與內窗4接觸之位置。即,臂驅動機構33使臂31移動至臂31能夠與外窗3或內窗4接觸之接觸位置31B、31C、及於可動單元13移動時臂31以不與外窗3及內窗4接觸之方式退避之退避位置31A。
在本形態中,位於退避位置31A之臂31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從而向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移動。如上所述,由於齒輪列57以臂31之旋動方向與臂32之旋動方向為相反方向之方式構成,因此,當臂31向順時針方向旋動時,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又,在本形態中,無論於臂31位於退避位置31A時、抑或位於第1接觸位置31B時、及位於第2接觸位置31C時之任一情形時,臂32之上鎖部32b均容納於殼體40中。
再者,臂驅動機構33包括用以分別檢測退避位置31A、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磁感測器(省略圖示)。檢測退避位置31A之磁感測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即,於該磁感測器檢測到在基部31a之周向上相鄰之2個磁鐵55之磁極切換時,將臂31配置於退避位置 31A。檢測第1接觸位置31B之磁感測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即,於該磁感測器檢測到磁鐵54時,將臂31配置於第1接觸位置31B。檢測第2接觸位置31C之磁感測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即,於該磁感測器檢測到磁鐵54時,將臂31配置於第2接觸位置31C。該等磁感測器連接於控制器41。又,該等磁感測器係裝設於感測器基板42(參照圖5),且配置於臂31之左側。
(夾緊機構之構成)
圖14係用以說明圖5所示之夾緊機構34之圖。圖15係表示圖14所示之夾緊機構34固定可動單元13時之狀態之圖。
夾緊機構34包括:2個夾緊構件68,其等與軌條10之下壁部10c之下表面接觸並固定可動單元13;凸輪構件69,其使夾緊構件68升降;齒輪70,其使凸輪構件69移動;及滑動構件71,其使齒輪70旋轉。齒輪70係以前後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之方式保持於臂驅動機構33之框架。又,齒輪70係配置於較中間齒輪63更靠上側。
滑動構件71包括:齒條部71a,其形成有與中間齒輪63嚙合之複數個齒條齒;及齒條部71b,其形成有與齒輪70嚙合之複數個齒條齒。齒條部71a係以其齒條齒向前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於滑動構件71之基部71c之前端。齒條部71a之齒條齒自中間齒輪63之裏側與中間齒輪63嚙合。齒條部71b係以其齒條齒向右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於基部71c之後端側。齒條部71b之齒條齒自齒輪70之左側與齒輪70嚙合。於基部71c形成有於左右方向上貫通之2個貫通孔71d。於一貫通孔71d插通有固定軸61,於另一貫通孔71d插通有固定軸62。貫通孔71d係形成為於上下方向上較長之長孔狀。
凸輪構件69包括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板狀之基部69a、形成凸輪孔69b之4個凸輪部69c、以及形成有與齒輪70嚙合之複數個齒條齒之齒條部69d。於基部69a之中心部分形成有於上下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 69f(參照圖10、圖11),於貫通孔69f配置有構成單元驅動機構30之齒輪列49之齒輪。
凸輪部69c係形成為自基部69a之上表面向上側突出並且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板狀。又,4個凸輪部69c中之2個凸輪部69c係於基部69a之左端側,且以在前後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形成,剩餘之2個凸輪部69c係於基部69a之右端側,且以在前後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形成。凸輪孔69b於前後方向上貫通凸輪部69c。
齒條部69d係形成為自基部69a之下表面向下側突出並且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板狀。又,齒條部69d係以其齒條齒向下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於基部69a之左端側。齒條部69d之齒條齒自齒輪70之上側與齒輪70嚙合。於齒條部69d形成有於前後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69e。貫通孔69e係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較長之長孔狀。於貫通孔69e插通有固定於臂驅動機構33之框架之固定軸72。
如圖8所示,夾緊構件68包括以在左右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配置之2個接觸部68a、及連接2個接觸部68a之連結部68b。如圖5所示,2個接觸部68a中之配置於左側之接觸部68a係配置於驅動滾輪50之下側。在該接觸部68a與驅動滾輪50之間配置有軌條10之下壁部10c。2個接觸部68a中之配置於右側之接觸部68a係配置於從動滾輪51之下側。在該接觸部68a與從動滾輪51之間配置有下壁部10c。2個夾緊構件68中之一夾緊構件68係配置於配置在前側之凸輪部69c之前側,另一夾緊構件68係配置於配置在裏側之凸輪部69c之裏側。又,2個夾緊構件68係配置於基部69a之上側。
2個夾緊構件68係藉由以前後方向作為軸向配置之2根連結軸73而連結。2根連結軸73中之一連結軸73連接配置於前側之夾緊構件68之左側之接觸部68a與配置於裏側之夾緊構件68之左側之接觸部68a。該連結軸73插通於配置在左側之2個凸輪部69c之凸輪孔69b。2根連結 軸73中之另一連結軸73連接配置於前側之夾緊構件68之右側之接觸部68a與配置於裏側之夾緊構件68之右側之接觸部68a。該連結軸73插通於配置在右側之2個凸輪部69c之凸輪孔69b。
在配置於左側之接觸部68a之下方配置有壓縮螺旋彈簧74。夾緊構件68被壓縮螺旋彈簧74之推壓力向上方推壓。再者,於基部69a,以於上下方向上貫通之方式形成有供壓縮螺旋彈簧74插通之貫通孔。該貫通孔係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較長之長孔狀。
當中間齒輪63藉由馬達56之動力而旋轉時,滑動構件71一面被固定軸61、62導引一面上下移動。當滑動構件71上下移動時,齒輪70旋轉,凸輪構件69一面被固定軸72導引一面向左右方向移動。當凸輪零件69向左右方向移動時,夾緊構件68與插通至凸輪孔69b之連結軸73一併向上下方向移動。
在本形態中,夾緊構件68在接觸部68a自下壁部10c之下表面離開之位置(圖14所示之位置)與接觸部68a與下壁部10c之下表面接觸之位置(圖15所示之位置)之間向上下方向移動。於接觸部68a與下壁部10c之下表面接觸時,在驅動滾輪50及從動滾輪51與接觸部68a之間夾持有下壁部10c,從而可動單元13對軌條10固定。
又,在本形態中,於藉由臂32將鎖12關閉時,以可動單元13相對於軌條10固定之方式形成有凸輪孔69b。具體而言,首先,於臂31位於退避位置31A時,以接觸部68a自下壁部10c之下表面離開之方式形成有凸輪孔69b。又,於將鎖12關閉時,如下所述,若臂3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且自臂31位於退避位置31A之狀態下臂3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即,若臂31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則接觸部68a與下壁部10c之下表面接觸,且以維持該接觸狀態之方式形成有凸輪孔69b。又,若自臂31位於退避位置31A之狀態下臂31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即,若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則以維持接觸部68a自下壁部10c之下表面離開之 態之方式形成有凸輪孔69b。
(鎖之構成)
圖16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鎖12之內部構造之側視圖。圖17至圖19自用以說明圖16所示之鎖12之動作之側視圖。
鎖12包括固定於內窗4之框之左端部分之左側面的本體部77、及固定於外窗3之框之右端部分之左側面的鎖定板78。本體部77包括能夠在前後方向上滑動之鎖定構件79、使鎖定構件79滑動之滑動構件80、以及收容該等構成之殼體81。殼體81係形成為左右方向之厚度較薄之長方體之箱狀。
鎖定板78包含:固定部78a,其形成為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平板狀且固定於外窗3之框;及卡合部78b,其形成為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板狀且連接於固定部78a之前端;鎖定板78以自上下方向觀察時之形狀成為大致L形狀之方式形成。於卡合部78b形成有供鎖定構件79卡合之卡合孔。該卡合孔係以在前後方向上貫通卡合部78b之方式形成。
鎖定構件79包括:基部79a,其整體上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扁平之大致長方體狀;及彈簧保持部79b,其自基部79a之上端面向上側突出。該鎖定構件79發揮卡合於鎖定板78之卡合孔而使鎖12成為上鎖狀態之功能。在基部79a之前下端側形成有隨著朝向下側而向裏側傾斜之傾斜面79c。
於基部79a之上端側形成有於左右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79d。貫通孔79d係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較長之長孔狀。於貫通孔79d插通有形成或固定於殼體81之2根導銷82。2根導銷82係以在前後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配置。於貫通孔79d之下側固定有用以手動解除鎖12之上鎖狀態之解除銷83。解除銷83自鎖定構件79之左側面向左側突出。於殼體81形成有供解除銷83插通之貫通孔,解除銷83之前端側較殼體81之左側面更向左側突出。
彈簧保持部79b係形成於基部79a之前端側。彈簧保持部79b之前端配置於較基部79a之前端更靠裏側之位置。於彈簧保持部79b之後端面形成有保持壓縮螺旋彈簧84之前端側之凹部。壓縮螺旋彈簧84之後端側係保持在形成於殼體81之彈簧保持部,鎖定構件79被壓縮螺旋彈簧84之推壓力向前側推壓。
於殼體81之裏側面形成有能夠供鎖定構件79通過之貫通孔81a。鎖定構件79在如圖18、圖19所示般較殼體81之裏側面更向裏側突出而卡合於鎖定板78之位置、與如圖16、17所示般其整體被收容於殼體81中之位置之間,一面被導銷82導引一面能夠向前後方向滑動。
滑動構件80包括形成為與上下方向正交之較厚之平板狀之鎖定構件接觸部80a、及形成為與前後方向正交之較厚之平板狀且自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前端朝向上側垂直地立起之磁鐵保持部80b,並且滑動構件80以自左右方向觀察時之形狀成為大致L形狀之方式形成。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上表面之裏端能夠與鎖定構件79之傾斜面79c接觸,且形成為曲率半徑較小之曲面狀。在磁鐵保持部80b之上端側固定有用以檢測鎖12成為上鎖狀態之情況之磁鐵。
於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裏端側之下表面固定有向下側延伸之導引軸86。導引軸86可上下移動地支持於配置在軸承固持器87之內部之滑動軸承。軸承固持器87係固定於殼體81。於導引軸86之下端形成有向其徑向外側擴展之凸緣部86a。導引軸86插通於壓縮螺旋彈簧88,且壓縮螺旋彈簧88之下端抵接於凸緣部86a之上表面。壓縮螺旋彈簧88之上端保持於軸承固持器87,滑動構件80及導引軸86被壓縮螺旋彈簧88之推壓力向下側推壓。
於殼體81之前側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細長之開口部81b。在開口部81b配置有滑動構件80之前端側。在本形態中,滑動構件80之前端與殼體81之前端大致一致。
於將鎖12關閉時,首先,使臂3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即,如圖16所示般藉由馬達56之動力使收容於殼體40中之臂3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如此一來,如圖17所示,臂32之上鎖部32b之前端側自開口部81b進入至殼體81之內部,且接觸於鎖定構件接觸部80a與磁鐵保持部80b之邊界部分,從而將被向下側推壓之滑動構件80提起。若臂32向順時針方向進一步旋動,則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一面與鎖定構件79之傾斜面79c接觸一面上升。如此一來,被向前側推壓之鎖定構件79向裏側滑動,從而鎖定構件79卡合於鎖定板78之卡合孔。
如圖18所示,若鎖定構件接觸80a上升至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下表面超過基部79a之上端面之位置,則藉由壓縮螺旋彈簧84之推壓力,使彈簧保持部79b之前端面與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接觸。此時,鎖定構件79卡合於鎖定板78之卡合孔。又,若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上升至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下表面超過基部79a之上端面之位置,則臂32停止。
再者,臂驅動機構33包括磁感測器(省略圖示),上述磁感測器用以檢測臂32旋動至圖18所示之位置之情況。即,臂驅動機構33包括如下磁感測器,上述磁感測器用以檢測臂32旋動至滑動構件80上升至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下表面超過基部79a之上端面之位置之情況。該磁感測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即,於該磁感測器檢測到固定於臂31之磁鐵保持部31c之磁鐵54時,臂32旋動至圖18所示之位置,且當該磁感測器檢測磁鐵54時,臂32停止。該磁感測器連接於控制器41。該磁感測器係裝設於感測器基板42,且配置於臂31之左側。
其後,使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若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則如圖19所示,藉由壓縮螺旋彈簧88之推壓力,使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側之下表面接觸於基部79a之前端與彈簧保持部79b之前端之間的基部79a之上端面(以下設為「前端側上端面79e」)。如此,由 於藉由壓縮螺旋彈簧84、88之推壓力使彈簧保持部79b之前端面與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接觸,且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側之下表面與前端側上端面79e接觸,因此即便於將上鎖部32b收容於殼體40之前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亦維持鎖定構件79卡合於鎖定板78之卡合孔之狀態。即,維持鎖12之上鎖狀態。
如上所述,由於齒輪列57係以臂31之旋動方向與臂32之旋動方向為相反方向之方式構成,因此當臂3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時,臂31向逆時針方向旋動,當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時,臂31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即,在本形態中,當馬達56向一方向旋轉時,臂31、32向臂31自退避位置31A朝向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方向旋動,當馬達56向另一方向旋轉時,臂31、32向臂32將鎖12關閉之方向旋動。又,在本形態中,於臂32將鎖12關閉時,臂31之接觸部31b被收容於殼體40中。
又,於將鎖12打開時,手動將解除銷83向裏側按壓。當解除銷83被向裏側按壓時,鎖定構件79向裏側移動,鎖定構件接觸部80a與前端側上端面79e脫離,從而解除前端側上端面79e與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接觸狀態。如此一來,藉由壓縮螺旋彈簧88之推壓力,使滑動構件80下降至圖16所示之位置。其後,若放開解除銷83,則藉由壓縮螺旋彈簧84之推壓力使鎖定構件79向前側移動,從而鎖定構件79自鎖定板78之卡合孔脫離,鎖12打開。
再者,可動單元13包括磁感測器90,上述磁感測器90於彈簧保持部79b之前端面與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接觸、且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側之下表面與前端側上端面79e接觸時,用以檢測固定於磁鐵保持部80b之上端側之磁鐵。該磁感測器90係介隔基板而固定於殼體40。又,磁感測器90連接於控制器。在本形態中,由於使用磁感測器90作為用以檢測彈簧保持部79b之前端面與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 後端接觸、且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側之下表面與前端側上表面79e接觸之情況的檢測機構,因此於組裝時,容易調整該檢測機構之位置,又,該檢測機構之壽命為半永久。
(窗關閉裝置之動作)
圖20係表示圖1所示之可動單元13之動作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窗關閉裝置1中,待機狀態之可動單元13如上所述般在軌條10之左端側停止。此時,臂31配置於退避位置31A。在該狀態下,例如,若自移動終端設備17輸入外窗3、內窗4之閉鎖指示及鎖12之上鎖指示,則經由無線LAN路由器16對固定單元11輸入外窗3、內窗4之閉鎖信號及鎖12之上鎖信號。如此一來,自固定單元11之紅外線通信模組20向可動單元13之紅外線通信模組37發送外窗3、內窗4之閉鎖信號及鎖12之上鎖信號,從而可動單元13開始動作。即,自固定單元11向可動單元13發送用以使可動單元13進行動作之信號。
自固定單元11接收到外窗3、內窗4之閉鎖信號及鎖12之上鎖信號之可動單元13之控制器41使位於較外框7之左端更為左側之可動單元13移動至第1檢測位置,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開閉狀態檢測步驟、步驟S1)。在步驟S1中,當第2感測器39檢測固定於磁鐵固持器45之第1磁鐵時,自待機位置向右方向移動之可動單元13停止。又,當可動單元13停止時,自第1感測器38之發光元件射出紅外線,從而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
其後,控制器41於使位於退避位置31A之臂31向第2接觸位置31C移動後,在該狀態下,使可動單元13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步驟S2)。在步驟S2中,位於退避位置31A之臂31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至第2接觸位置31C,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又,在步驟S2中,由於在臂31位於第2接觸位置31C之狀態下可動單元13向 右方向移動,因此於內窗4打開之情形時,臂31之接觸部31b與內窗4之框之左端部分之左側面接觸而將內窗4關閉。又,在步驟S2中,當第2感測器39檢測固定於磁鐵固持器46之第2磁鐵時,自第1檢測位置向右方向移動之可動單元13停止。若於內窗4打開之情形時可動單元13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則內窗4完全關閉。
其後,於在步驟S1中檢測出外窗3為關閉之情形(步驟S3中為“是(Yes)”之情形)時,控制器41使鎖12關閉(第2上鎖步驟、步驟S4)。在步驟S4中,首先,臂3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而將鎖12關閉。此時,若於位於第2接觸位置31C之臂31通過退避位置31A之前臂3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則夾緊構件68之接觸部68a與軌條10之下壁部10c之下表面接觸,而將可動單元13對軌條10固定。又,在步驟S4中,其後,臂3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直至臂31配置於退避位置31A為止。
其後,控制器41判斷是否成功將鎖12上鎖(步驟S5)。在步驟S5中,於藉由磁感測器90檢測出彈簧保持部79b之前端面與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接觸,且鎖定構件接觸部80a之後端側之下表面與前端側上端面79e接觸之情形時,控制器41判斷為已成功將鎖12上鎖,於藉由磁感測器90未進行該檢測之情形時,控制器41判斷為鎖12之上鎖失敗。再者,在步驟S5中,通知是否成功上鎖之信號係自可動單元13之紅外線通信模組37向固定單元11之紅外線通信模組20發送。即,自可動單元13向固定單元11發送通知是否成功上鎖之信號。又,自固定單元11向移動終端設備17發送通知是否成功上鎖之信號。
在步驟S5中,於判斷出已成功將鎖12上鎖之情形時,控制器41使可動單元13移動至待機位置(步驟S6),而完成藉由窗關閉裝置1進行之外窗3、內窗4之閉鎖動作及鎖12之上鎖動作。在步驟S6中,當第2感測器39檢測固定於磁鐵固持器47之第3磁鐵時,自第2檢測位置向左方向移動之可動單元13停止。另一方面,在步驟S5中,於判斷出鎖 12之上鎖失敗之情形時,於實行特定之異常處理(步驟S7)後,完成藉由窗關閉裝置1進行之外窗3、內窗4之閉鎖動作及鎖12之上鎖動作。
又,在步驟S1中,於檢測出外窗3為打開之情形(在步驟S3中為“否(No)”之情形)時,於步驟S2之後,控制器41使位於第2接觸位置31C之臂31向第1接觸位置31B移動後,在該狀態下,使可動單元13向左方向移動直至外窗3關閉為止(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步驟S8)。在步驟S8中,由於在臂31位於第1接觸位置31B之狀態下可動單元13向左方向移動,因此臂31之接觸部31b與外窗3之框之左端部分之右側面接觸而將外窗3關閉。
其後,控制器41使可動單元13再次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步驟S9)。在步驟S9中,於位於第1接觸位置31B之臂31移動至第2接觸位置31C或退避位置31A後,可動單元13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其後,與步驟S4同樣地,將鎖12關閉(第1上鎖步驟、步驟S10),並進入步驟S5。
(本形態之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形態之窗關閉裝置1包括:軌條10,其沿著窗框5配置;及可動單元13,其卡合於軌條10並且沿著軌條10移動。又,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單元驅動機構30,其使可動單元13沿著軌條10移動;及臂31,其與外窗3及內窗4接觸而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因此,在本形態中,若沿著窗框5設置軌條10且使可動單元13卡合於軌條10,則能夠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即,在本形態中,即便不改造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亦能夠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便於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之情形時,亦能夠容易地進行其安裝作業。
尤其是在本形態中,由於可動單元13包括對單元驅動機構30及 臂驅動機構33供給電力之蓄電池35,因此,亦可不將電力供給用之配線連接於可動單元13。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窗關閉裝置1之安裝作業。
又,在本形態中,由於用以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之第1感測器38、以及用以檢測可動單元13之待機位置、第1檢測位置及第2檢測位置之第2感測器39為非接觸式之感測器,因此,無需使可動單元13側之第1感測器38與外窗3接觸,又,無需使作為固定側之構件之軌條10或雙槽推拉窗2與可動單元13側之第2感測器39接觸。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便窗關閉裝置1之安裝精度不那麼高,亦能夠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且能夠檢測待機位置、第1檢測位置及第2檢測位置。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窗關閉裝置1之安裝作業。
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驅動臂31之臂驅動機構33,且臂驅動機構33使臂31在退避位置31A、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間旋動。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便於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雙槽推拉窗2之情形時,亦能夠使內窗3及外窗4與臂31接觸而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並且於無需使內窗3及外窗4與臂31接觸之情形時,能夠防止在可動單元13移動時臂31與內窗3及外窗4之干涉。又,在本形態中,由於臂驅動機構33能夠使臂31旋動至第1接觸位置31B與第2接觸位置31C,因此可使用共用之臂31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減少可動單元13之零件件數。
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將鎖12關閉之臂32,臂32藉由構成臂驅動機構33之馬達56之動力進行動作。因此,在本形態中,可藉由臂32使鎖12自動關閉。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提高安裝雙槽推拉窗2之房屋等之防盜效果。又,由於本形態之可動單元13除了包括用以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之臂31以外,還包括將鎖12關閉之臂32,因此,只要將臂31形成為用以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所需之形狀,且將臂 32形成為用以將鎖12關閉所需之形狀即可。因此,能夠簡化臂31及臂32之形狀。又,在本形態中,由於臂31與臂32連結於共用之馬達56,因此即便分別設置臂31與臂32,亦能夠簡化可動單元13之構成。
在本形態中,若馬達56向一方向旋轉,則臂31、32向臂31自退避位置31A朝向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方向旋動,若馬達56向另一方向旋轉,則臂31、32向臂32將鎖12關閉之方向旋動。又,在本形態中,於臂31位於第1接觸位置31B時以及位於第2接觸位置31C時,臂32之上鎖部32a被收容於殼體40中,且於臂32將鎖12關閉時,臂31之接觸部31b及磁鐵保持部31c被收容於殼體40中。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防止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時之外窗3及內窗4與臂32之干涉,並且能夠防止將鎖12關閉時之臂31與鎖12之干涉。
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夾緊機構34,上述夾緊機構34用以於將鎖12關閉時將可動單元13對軌條10固定。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抑制將鎖12關閉時之可動單元13之晃動,從而能夠確實地將鎖12關閉。又,在本形態中,由於使用臂驅動機構33之馬達46使夾緊機構34進行動作,因此與在臂驅動機構33之馬達46之外另外設置有用以使夾緊機構34進行動作之馬達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可動單元13之構成。
在本形態中,單元驅動機構30包括以在前後方向上夾持軌條10之導引壁部10d之方式配置之導引滾輪52。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抑制向左右方向移動之可動單元13在移動時之晃動。
在本形態中,於自前後方向觀察時,蓄電池35係配置於驅動滾輪50之下側。即,在本形態中,重量相對較重之蓄電池35係配置於較從動滾輪51更靠近驅動滾輪50之位置。因此,在本形態中,滾輪接觸面10e與驅動滾輪50之間之摩擦力變大。因此,在本形態中,於可動單元13移動時,在滾輪接觸面10e與驅動滾輪50之間不易產生滑動, 其結果,能夠使可動單元13確實地移動。
在本形態中,能夠藉由固定單元11之供電線圈22與可動單元13之受電線圈36對蓄電池35非接觸充電。因此,在本形態中,與對蓄電池35接觸充電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窗關閉裝置1之構成。即,由於在對蓄電池35接觸充電之情形時,必須將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連結,且必須維持該連接狀態,因此,必需用以連結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構成或用以維持連結狀態之構成,但在本形態中,無需設置該等構成。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簡化窗關閉裝置1之構成。
在本形態中,處於待機狀態時之可動單元13以其整體配置於較外殼7之左端更靠左側之位置之方式在軌條10之左端側停止。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防止於不使用窗關閉裝置1時由於可動單元13之影響而導致雙槽推拉窗2之採光性下降。
在本形態中,無需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在步驟S2中,於使臂31向第2接觸位置31C移動後,在該狀態下使可動單元13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即,在本形態中,雖能夠將內窗4關閉,但不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因此,在本形態中,與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窗關閉裝置1之控制並且能夠確實地將內窗4關閉。又,在本形態中,與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外窗3及內窗4之窗關閉動作與鎖12之上鎖動作。
在本形態中,能夠藉由自移動終端設備17進行遠程操作而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並且能夠將鎖12關閉。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提高設置窗關閉裝置1之房屋等之防盜性。
在本形態中,如圖10(A)所示,2個磁鐵55係以一磁鐵55之左面之磁極與另一磁鐵55之左面之磁極成為不同磁極之方式被磁化。即,在本形態中,2個磁鐵55係以一磁鐵55之右面之磁極與另一磁鐵55之右面之磁極成為不同磁極之方式被磁化。因此,在本形態中,如上所 述,可藉由檢測退避位置31A之磁感測器檢測2個磁鐵55之磁極之切換而檢測退避位置31A。又,在本形態中,由於若馬達56向一方向旋轉,則臂31、32向臂31自退避位置31A朝向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方向旋動,若馬達56向另一方向旋轉,則臂31、32向臂32將鎖12關閉之方向旋動,因此能夠根據檢測退避位置31A之磁感測器檢測出N極抑或檢測出S極而掌握臂31、32中之哪一個自殼體40突出。又,即便於切斷窗關閉裝置1之電源,其後使電源恢復之情形時,亦能夠根據檢測退避位置31A之磁感測器檢測出N極抑或檢測出S極而掌握臂31、32中之哪一個自殼體40突出,其結果,於電源恢復後能夠將臂31、32確實地收容於殼體40中。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形態之窗關閉裝置1包括:軌條10,其沿著窗框5配置;固定單元11,其固定於軌條10;以及可動單元13,其卡合於軌條10並且沿著軌條10移動。又,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單元移動機構30,其使可動單元13沿著軌條10移動;及臂31,其與外窗3及內窗4接觸而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因此,在本形態中,若沿著窗框5設置軌條10,將固定單元11固定於軌條10,並且使可動單元13卡合於軌條10,則能夠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即,在本形態中,即便不改造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亦能夠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便於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既有之雙槽推拉窗2之情形時,亦能夠容易地進行其安裝作業。
尤其是在本形態中,由於能夠在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間進行光無線通信,因此即便可動單元13根據來自固定單元11之信號進行動作,亦無需藉由通信用之配線連接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又,在本形態中,由於可動單元13包括對單元驅動機構30及臂驅動機構33供給電力之蓄電池35,因此亦可不將電力供給用之配線連接於可動單 元13。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窗關閉裝置1之安裝作業。又,在本形態中,由於無需利用通信用之配線連接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因此亦不會產生通信用之配線斷線而導致可動單元13不再進行動作等問題。
又,在本形態中,由於用以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之第1感測器38與用以檢測可動單元13之待機位置、第1檢測位置及第2檢測位置之第2感測器39為非接觸式之感測器,因此無需使可動單元13側之第1感測器38與外窗3接觸,又,無需使作為固定側之構件之軌條10或雙槽推拉窗2與可動單元13側之第2感測器39接觸。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便窗關閉裝置1之安裝精度不那麼高,亦能夠檢測外窗3之開閉狀態、以及檢測待機位置、第1檢測位置及第2檢測位置。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窗關閉裝置1之安裝作業。
在本形態中,在具有上壁部10a與2個側壁部10b之大致角槽狀之軌條10之內側進行固定單元11之紅外線通信模組20與可動單元13之紅外線通信模組37之間之光無線通信。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藉由形成為大致角槽狀之軌條10抑制干擾光進入至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間之進行光無線通信之部位。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防止由干擾光引起之可動單元13之誤動作。
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驅動臂31之臂驅動機構33,臂驅動機構33使臂31在退避位置31A、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間旋動。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便於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雙槽推拉窗2之情形時,亦能夠使內窗3及外窗4與臂31接觸而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並且於無需使內窗3及外窗4與臂31接觸之情形時,能夠防止在可動單元13移動時臂31與內窗3及外窗4之干涉。又,在本形態中,由於臂驅動機構33能夠使臂31旋動至第1接觸位置31B與第2接觸位置31C,因此能夠使用共用之臂31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因此,在本形 態中,能夠減少可動單元13之零件件數。
在本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將鎖12關閉之臂32,臂32藉由構成臂驅動機構33之馬達56之動力進行動作。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藉由臂32使鎖12自動關閉。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提高安裝雙槽推拉窗2之房屋等之防盜效果。又,本形態之可動單元13除了包括用以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之臂31以外,還包括將鎖12關閉之臂32,因此只要將臂31形成為用以將內窗3及外窗4關閉所需之形狀,且將臂32形成為用以將鎖12關閉所需之形狀即可。因此,能夠簡化臂31及臂32之形狀。
在本形態中,能夠藉由固定單元11之供電線圈22與可動單元13之受電線圈36對蓄電池35非接觸充電。因此,在本形態中,與對蓄電池35接觸充電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窗關閉裝置1之構成。即,由於在對蓄電池35接觸充電之情形時,必須將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連結,且必須維持該連結狀態,因此必需用以連結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構成或用以維持連結狀態之構成,但在本形態中,無需設置該等構成。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簡化窗關閉裝置1之構成。
在本形態中,處於待機狀態時之可動單元13以其整體配置於較外框7之左端更靠左側之位置之方式於軌條10之左端側停止。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防止於不使用窗關閉裝置1時因可動單元13之影響而導致雙槽推拉窗2之採光性下降。
在本形態中,無需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在步驟S2中,於使臂31向第2接觸位置31C移動後,在該狀態下,使可動單元13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即,在本形態中,雖能夠將內窗4關閉,但不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因此,在本形態中,與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窗關閉裝置1之控制,並且能夠確實地將內窗4關閉。又,在本形態中,與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之情形相比,能夠在短時 間內進行外窗3及內窗4之窗關閉動作與鎖12之上鎖動作。
在本形態中,能夠藉由自移動終端設備17進行遠程操作而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並且能夠將鎖12關閉。例如,能夠藉由自外出地使用移動終端設備17進行遠程操作使可動單元13進行動作,而將無人在家之房屋之外窗3及內窗4關閉,且能夠將鎖12關閉。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提高設置窗關閉裝置1之房屋等之防盜效果。又,在本形態中,由於自可動單元13向固定單元11發送通知是否成功將鎖12上鎖之信號,並且自固定單元11向移動終端設備17發送通知是否成功將鎖12上鎖之信號,因此,例如,即便在外出地亦能夠確認是否已將鎖12上鎖。
在本形態中,如圖10(A)所示,2個磁鐵55係以一磁鐵55之左面之磁極與另一磁鐵55之左面之磁極成為不同磁極之方式被磁化。即,在本形態中,2個磁鐵55係以一磁鐵55之右面之磁極與另一磁鐵55之右面之磁極成為不同磁極之方式被磁化。因此,在本形態中,如上所述,能夠藉由檢測退避位置31A之磁感測器檢測2個磁鐵55之磁極之切換,而檢測退避位置31A。又,在本形態中,由於若馬達56向一方向旋轉,則臂31、32向臂31自退避位置31A朝向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方向旋動,若馬達56向另一方向旋轉,則臂31、32向臂32將鎖12關閉之方向旋動,因此能夠根據檢測退避位置31A之磁感測器檢測出N極抑或檢測出S極而掌握臂31、32中之哪一個自殼體40突出。又,即便在切斷窗關閉裝置1之電源,其後使電源恢復之情形時,亦能夠根據檢測退避位置31A之磁感測器檢測出N極抑或檢測出S極而掌握臂31、32中之哪一個自殼體40突出,其結果,於電源恢復後能夠將臂31、32確實地收容於殼體40中。
(其他實施形態)
上述實施形態為本發明之較佳之形態之一例,但本發明並不限 定於此,可在不變更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實施各種變形。
在上述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將鎖12關閉之臂32。除此之外,例如,亦可以能夠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且能夠將鎖12關閉之方式構成臂31及臂驅動機構33,並且藉由臂31將鎖12關閉。於此情形時,由於無需臂32,因此能夠減少可動單元13之零件件數。然而,於此情形時,臂31之形狀等變得複雜。又,在上述形態中,可動單元13包括用以將外窗3及內窗4關閉之臂31,但可動單元13亦可分別包括用以將外窗3關閉之臂與用以將內窗4關閉之臂。
在上述形態中,臂31與臂32藉由臂驅動機構33而旋動,但亦可分別設置用以使臂31旋動之臂驅動機構與用以使臂32旋動之臂驅動機構。又,在上述形態中,使用臂驅動機構33之馬達56使夾緊機構34進行動作,但亦可另外單獨設置用以使夾緊機構34進行動作之馬達。
在上述形態中,蓄電池35係藉由固定單元11之供電線圈22與可動單元13之受電線圈36進行非接觸充電而被充電。除此之外,例如,亦可藉由使固定單元11側之充電用端子與可動單元13側之充電用端子接觸而對蓄電池35充電之接觸充電,對蓄電池35充電。又,在上述形態中,第1感測器38及第2感測器39為非接觸式感測器,但第1感測器38及第2感測器39亦可為接觸式感測器。
在上述形態中,能夠在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間進行使用光之光無線通信。除此之外,例如,亦可能夠在固定單元11與可動單元13之間進行使用電波之無線通信。又,在上述形態中,窗關閉系統15包括無線LAN路由器16,但亦可代替無線LAN路由器16而設置有線LAN路由器,並且該有線LAN路由器與固定單元11藉由LA電纜而連接。又,在上述形態中,能夠經由無線LAN路由器16在固定單元11與移動終端設備17之間進行資訊之通信,但亦可在固定單元11與移動終端設備17之間能夠直接進行資訊之通信。
在上述形態中,無需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在使臂31向第2接觸位置31C移動之狀態下,使可動單元13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除此之外,例如,亦可於檢測內窗4之開閉狀態並且內窗4打開之情形時,在臂31配置於第2接觸位置31C之狀態下,使可動單元13朝向右方向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於內窗4關閉之狀態下,在臂31配置於退避位置31A之狀態下,使可動單元13朝向右方向移動至第2檢測位置。又,在上述形態中,於外窗3及內窗4打開之情形時,先將內窗4關閉後,再將外窗3關閉,但亦可於外窗3及內窗4打開之情形時首先將外窗3關閉,其後將內窗4關閉。
在上述形態中,臂31亦可將外窗3及/或內窗4打開。即,窗關閉裝置1亦可將外窗3或內窗4打開。又,在上述形態中,臂32將鎖12關閉,但亦可由以能夠上鎖及開鎖之方式形成之臂32將鎖12打開。於此情形時,亦可將檢測溫度之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檢測濕度之感測器(濕度感測器)及/或檢測亮度之感測器(亮度感測器)等設置於窗關閉裝置1,或者將配置於室內等之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及/或亮度感測器等連接於窗關閉裝置1,基於該等感測器之檢測結果,使可動單元13進行動作,從而自動進行外窗3及/或內窗4之開閉或者鎖12之開閉。又,在上述形態中,亦可使臂31之接觸部31b向殼體40之前側突出,而利用臂31將安裝於窗框5等之窗簾拉開或關閉。
在上述形態中,窗關閉裝置1具備一根軌條10,但窗關閉裝置1亦可具備以相互接觸之方式相鄰或者隔著微小之間隙而相鄰之複數根軌條10。於此情形時,複數根軌條10之各者安裝於構成複數個雙槽推拉窗2之各者之外框7。因此,於此情形時,能夠使用1台可動單元13將複數個雙槽推拉窗2之外窗3及內窗4關閉,並且能夠將複數個雙槽推拉窗2之鎖12關閉。又,亦可以橫跨複數個雙槽推拉窗2之方式安裝1根軌條10。於此情形時,亦能夠使用1台可動單元13將複數個雙槽推 拉窗2之外窗3及內窗4關閉,並且能夠將複數個雙槽推拉窗2之鎖12關閉。
在上述形態中,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外窗3及內窗4之兩者能夠開閉之雙槽推拉窗2。除此之外,例如,亦可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僅外窗3或內窗4中之一者能夠開閉之雙槽推拉窗。於此情形時,臂31亦可被固定。又,在上述形態中,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沿水平方向開閉之雙槽推拉窗2,但亦可將窗關閉裝置1安裝於沿上下方向開閉之升降窗。於此情形時,軌條10係經由複數個托架被固定於升降窗之外框之右端部或左端部。
在上述形態中,以安裝於雙槽推拉窗2之窗關閉裝置1為例對本發明之窗關閉裝置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所應用之窗關閉裝置亦可安裝於縱滑窗或橫滑窗。又,本發明所應用之窗關閉裝置亦可安裝於平開外傾窗或平開內傾窗。於此情形時,可藉由將臂之形狀設為特定之形狀及/或將軌條10之形狀設為特定之形狀,而將縱滑窗、橫滑窗、平開外傾窗或平開內傾窗關閉。又,於此情形時,亦可藉由將臂之形狀設為特定之形狀及/或將軌條10之形狀設為特定之形狀,而將縱滑窗、橫滑窗、平開外傾窗或平開內傾窗打開。
又,在上述形態中,以窗關閉裝置1為例對本發明之門窗關閉裝置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所應用之門窗關閉裝置亦可將門、紗窗或防雨門等窗以外之門窗關閉。又,在上述形態中,亦可於固定單元11及/或可動單元13搭載相機。於此情形時,例如,將利用該相機取得之圖像經由無線LAN路由器16發送至移動終端設備17。又,在上述形態中,亦可於固定單元11及/或可動單元13安裝檢測器件與警報器件,上述檢測器件檢測入侵至安裝有雙槽推拉窗2之房屋等之外部侵入者,上述警報器件基於檢測器件之檢測結果發出警報。
在上述形態中,使用磁感測器檢測退避位置31A、第1接觸位置 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各者,並且檢測臂32旋動至圖18所示之位置之情況。除此之外,例如,亦可使用檢測馬達56之旋轉量之編碼器檢測退避位置31A、第1接觸位置31B及第2接觸位置31C之各者,並且檢測臂32旋動至圖18所示之位置之情況。於此情形時,能夠將臂31、32之停止位置設定為任意位置。因此,能夠將各種窗關閉,或將各種鎖關閉。
1‧‧‧窗關閉裝置(門窗關閉裝置)
2‧‧‧雙槽推拉窗
3‧‧‧外窗(門窗、第1窗)
4‧‧‧內窗(門窗、第2窗)
5‧‧‧窗框(門窗框)
6‧‧‧內框
7‧‧‧外框
10‧‧‧軌條
11‧‧‧固定單元
12‧‧‧鎖
13‧‧‧可動單元
18‧‧‧托架
45‧‧‧磁鐵固持器
46‧‧‧磁鐵固持器
47‧‧‧磁鐵固持器
X‧‧‧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第1窗及第2窗之開閉方向
X1‧‧‧第2窗之閉方向
X2‧‧‧第1窗之閉方向
Y‧‧‧外窗3及內窗4之厚度方向
Y1‧‧‧外窗3及內窗4之厚度方向
Y2‧‧‧外窗3及內窗4之厚度方向

Claims (29)

  1. 一種門窗關閉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軌條,其沿著門窗框配置,上述門窗框於內側配置能夠開閉之門窗;以及可動單元,其卡合於上述軌條並且沿著上述軌條移動;且上述可動單元包括:單元驅動機構,其使上述可動單元沿著上述軌條移動;以及臂,其與上述門窗接觸而將上述門窗關閉。
  2. 如請求項1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可動單元包括驅動上述臂之臂驅動機構;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臂移動至接觸位置及退避位置,上述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門窗接觸之位置,上述退避位置係於上述可動單元移動時上述臂以不與上述門窗接觸之方式退避之位置。
  3. 如請求項2之門窗關閉裝置,其包括鎖,上述鎖以上述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上述門窗;且上述可動單元包括將上述鎖關閉之鎖用臂。
  4. 如請求項3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臂與上述鎖用臂連結於共用之馬達;若上述馬達向一方向旋轉,則上述臂及上述鎖用臂向上述臂自上述退避位置朝向上述接觸位置之方向旋動;若上述馬達向另一方向旋轉,則上述臂及上述鎖用臂向上述鎖用臂將上述鎖關閉之方向旋動。
  5. 如請求項2之門窗關閉裝置,其包括鎖,上述鎖以上述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上述門窗;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臂移動從而將上述鎖關閉。
  6. 如請求項2至5中任一項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門窗為構成雙槽推拉窗之第1窗及第2窗;上述第1窗配置於室外側,上述第2窗配置於室內側;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臂移動至作為上述接觸位置之第1接觸位置與作為上述接觸位置之第2接觸位置,上述第1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第1窗接觸之位置,上述第2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第2窗接觸之位置。
  7.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可動單元包括夾緊機構,上述夾緊機構係於將上述鎖關閉時用以將上述可動單元對上述軌條固定。
  8. 如請求項7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臂驅動機構之驅動源與上述夾緊機構之驅動源為共用。
  9.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單元驅動機構包括:驅動用馬達;及驅動滾輪,其連結於上述驅動用馬達,且藉由來自上述驅動用馬達之驅動力以水平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上述軌條包括:滾輪接觸面,其與鉛垂方向正交並且供上述驅動滾輪之下端接觸;及導引壁部,其自上述滾輪接觸面垂直地立起,並且平行於由鉛垂方向與上述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構成之平面;且上述單元驅動機構進而包括導引滾輪,該導引滾輪以夾著上述導引壁部之方式配置,且以鉛垂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
  10.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可動單元包括:臂驅動機構,其驅動上述臂;以及蓄電池,其對上述單元驅動機構及上述臂驅動機構供給電力。
  11. 如請求項10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單元驅動機構包括:驅動用馬達;驅動滾輪,其連結於上述驅動用馬達,且藉由來自上述驅動用馬達之驅動力以水平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以及從動滾輪,其與上述驅動用馬達分離,且以與上述驅動滾輪之旋轉之軸向平行之方向作為旋轉之軸向進行旋轉;上述軌條具備滾輪接觸面,該滾輪接觸面與鉛垂方向正交,並且供上述驅動滾輪之下端及上述從動滾輪之下端接觸;上述驅動滾輪與上述從動滾輪係以在上述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配置;上述蓄電池係於上述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上配置在較上述從動滾輪更靠近上述驅動滾輪之位置。
  12. 如請求項10之門窗關閉裝置,其包括固定於上述軌條之固定單元;上述固定單元包括用以將上述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供電線圈;上述可動單元包括用以將上述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受電線圈。
  13.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門窗為構成雙槽推拉窗之第1窗及第2窗;上述第1窗配置於室外側,上述第2窗配置於室內側;上述可動單元包括:第1感測器,其用以非接觸地檢測上述第1窗之開閉狀態;以及第2感測器,其用以非接觸地檢測在檢測上述第1窗之開閉狀態時上述可動單元之位置即第1檢測位置、以及將上述鎖關閉時上述可動單元之位置即第2檢測位置。
  14. 如請求項13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軌條係以如下方式配置:供上述可動單元於上述第1窗及上述第2窗之開閉方向上移動,且上述可動單元能夠移動至上述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上述門窗框之外側;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臂移動至作為上述接觸位置之第1接觸位置與作為上述接觸位置之第2接觸位置,上述第1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第1窗接觸之位置,上述第2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第2窗接觸之位置。
  15. 一種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如請求項14之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且包括: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其使位於上述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上述門窗框之外側的上述可動單元移動至上述第1檢測位置而檢測上述第1窗之開閉狀態;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上述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後,在使上述臂移動至上述第2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上述可動單元向上述第2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上述第2檢測位置;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在上述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上述第1窗為打開之情形時,於上述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在使上述臂移動至上述第1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上述可動單元向上述第1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上述第1窗關閉為止;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上述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使上述可動單元移動至上述第2檢測位置;第1上鎖步驟,其於上述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上述鎖關閉;以及第2上鎖步驟,其於在上述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上述第 1窗為關閉之情形時,在上述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上述鎖關閉。
  16. 一種門窗關閉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軌條,其係沿著於內側配置能夠開閉之門窗之門窗框配置;固定單元,其固定於上述軌條;以及可動單元,其卡合於上述軌條並且沿著上述軌條移動;且上述可動單元包括:單元驅動機構,其使上述可動單元沿著上述軌條移動;以及臂,其與上述門窗接觸而將上述門窗關閉;在上述固定單元與上述可動單元之間,進行使用光之光無線通信或使用電波之無線通信。
  17. 如請求項16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軌條形成為包含上壁部與2個側壁部之大致角槽狀,上述上壁部與鉛垂方向正交,上述2個側壁部之上端與正交於上述可動單元之移動方向之方向上的上述上壁部之兩端之各者連接;且在上述固定單元與上述可動單元之間,於上述軌條之內側進行光無線通信。
  18. 如請求項16或17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可動單元包括驅動上述臂之臂驅動機構;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臂移動至接觸位置與退避位置,上述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門窗接觸之位置,上述退避位置係於上述可動單元移動時上述臂以不與上述門窗接觸之方式退避之位置。
  19. 如請求項18之門窗關閉裝置,其包括鎖,上述鎖以上述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上述門窗;上述可動單元包括將上述鎖關閉之鎖用臂; 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鎖用臂移動從而將上述鎖關閉。
  20. 如請求項18之門窗關閉裝置,其包括鎖,上述鎖以上述門窗打不開之方式固定上述門窗;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臂移動從而將上述鎖關閉。
  21. 如請求項19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自上述固定單元向上述可動單元發送用以使上述可動單元動作之信號;自上述可動單元向上述固定單元發送用以通知上述鎖關閉是否成功上鎖之信號。
  22. 如請求項16或17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固定單元與遙控器或移動終端設備進行使用電波之無線通信。
  23. 如請求項16或17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可動單元包括:臂驅動機構,其驅動上述臂;以及蓄電池,其對上述單元驅動機構及上述臂驅動機構供給電力。
  24. 如請求項23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固定單元包括用以將上述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供電線圈;上述可動單元包括用以將上述蓄電池非接觸充電之受電線圈。
  25. 如請求項19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門窗為構成雙槽推拉窗之第1窗及第2窗;上述第1窗配置於室外側,上述第2窗配置於室內側;上述可動單元包括:第1感測器,其用以非接觸地檢測上述第1窗之開閉狀態;以及第2感測器,其用以非接觸地檢測在檢測上述第1窗之開閉狀態時上述可動單元之位置即第1檢測位置、以及在將上述鎖關閉時上述可動單元之位置即第2檢測位置。
  26. 如請求項25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第1感測器為光學感測器,該光學感測器包括:發光元件,其朝向上述第1窗射出光;以及受光元件,其能夠接收被上述第1窗反射之光。
  27. 如請求項25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第2感測器為磁感測器;且於上述軌條固定有用以檢測上述第1檢測位置之第1磁鐵、及用以檢測上述第2檢測位置之第2磁鐵。
  28. 如請求項25之門窗關閉裝置,其中上述軌條係以如下方式配置:供上述可動單元於上述第1窗及上述第2窗之開閉方向上移動,且供上述可動單元移動至上述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上述門窗框之外側;上述臂驅動機構使上述臂移動至作為上述接觸位置之第1接觸位置與作為上述接觸位置之第2接觸位置,上述第1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第1窗接觸之位置,上述第2接觸位置係上述臂能夠與上述第2窗接觸之位置。
  29. 一種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如請求項28之門窗關閉裝置之控制方法,且包括: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其使位於上述第1窗之閉方向上之上述門窗框之外側的上述可動單元移動至上述第1檢測位置,而檢測上述第1窗之開閉狀態;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上述開閉狀態檢測步驟後,在使上述臂移動至上述第2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上述可動單元向上述第2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上述第2檢測位置;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在上述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上述第1窗為打開之情形時,於上述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在使上述臂移動至上述第1接觸位置之狀態下使上述可動單 元向上述第1窗之閉方向移動,且移動至上述第1窗關閉為止;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其於上述第2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使上述可動單元移動至上述第2檢測位置;第1上鎖步驟,其於上述第3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上述鎖關閉;以及第2上鎖步驟,其於在上述開閉狀態檢測步驟中檢測出上述第1窗為關閉之情形時,於上述第1可動單元移動步驟後將上述鎖關閉。
TW103103292A 2013-04-26 2014-01-28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and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TWI5138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4021A JP6147072B2 (ja) 2013-04-26 2013-04-26 建具閉め装置および建具閉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3094020A JP6148525B2 (ja) 2013-04-26 2013-04-26 建具閉め装置および建具閉め装置の制御方法
PCT/JP2013/085086 WO2014174728A1 (ja) 2013-04-26 2013-12-27 建具閉め装置および建具閉め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472A TW201441472A (zh) 2014-11-01
TWI513888B true TWI513888B (zh) 2015-12-21

Family

ID=51791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3292A TWI513888B (zh) 2013-04-26 2014-01-28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and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513888B (zh)
WO (1) WO20141747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0143B (zh) * 2016-12-23 2023-06-20 松下电气机器(北京)有限公司 锁具及屏蔽门
CN114451743B (zh) * 2022-03-16 2023-11-21 安徽情暖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床垫用加强弹簧框架成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0971U (ja) * 1981-12-15 1983-06-20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自動窓閉じ機
JPS61134386U (zh) * 1985-02-08 1986-08-21
JPH01288214A (ja) * 1988-05-14 1989-11-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カーテン開閉装置
JPH11342068A (ja) * 1998-06-03 1999-12-14 Creative Factory Posshu:Kk カーテン開閉システム
TWM318654U (en) * 2006-12-26 2007-09-11 You-Tsuen Liau Open/close control device for window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4251U (zh) * 1975-06-24 1977-01-12
JPS5689219A (en) * 1979-12-22 1981-07-20 Makoto Uchishiba Automatic curtain apparatus
JPS6019653Y2 (ja) * 1980-07-25 1985-06-13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電動式カ−テンの開閉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0971U (ja) * 1981-12-15 1983-06-20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自動窓閉じ機
JPS61134386U (zh) * 1985-02-08 1986-08-21
JPH01288214A (ja) * 1988-05-14 1989-11-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カーテン開閉装置
JPH11342068A (ja) * 1998-06-03 1999-12-14 Creative Factory Posshu:Kk カーテン開閉システム
TWM318654U (en) * 2006-12-26 2007-09-11 You-Tsuen Liau Open/close control device for window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472A (zh) 2014-11-01
WO2014174728A1 (ja) 2014-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47072B2 (ja) 建具閉め装置および建具閉め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2031910B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및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용 리프트 어셈블리
US11305658B2 (en) Charger for charging an electric vehicle
US10597940B2 (en) Motor-driven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movable screen consisting of a windable canvas of a window-covering device or projection screen
CN107762386A (zh) 用于控制建筑开口覆盖物总成的方法和装置
TWI513888B (zh)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and door and window clos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WO2019148741A1 (zh) 车载无线充电器
JP6181494B2 (ja) バッテリー交換ロボット、バッテリー交換システムおよびバッテリー交換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
JP2011098806A (ja) エレベータの点検装置
JP5107755B2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CN111577105A (zh) 一种百叶帘控制装置及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CN114233020A (zh) 塔柱反光片定位装置
JP6148525B2 (ja) 建具閉め装置および建具閉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086979B2 (ja) 建築用電動シャッターにおける遠隔操作装置
JP2015066985A (ja) バッテリー交換ロボット、バッテリー交換システムおよびバッテリー交換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
CN210051884U (zh) 一种电能表检定翻架的控制装置及系统
CN213450158U (zh) 一种百叶帘控制装置及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CN107208839B (zh) 用于移动电动装置的系统
KR102041000B1 (ko) 배선용 케이블 베어가 구비된 스마트 창호
CN111873831A (zh) 一种自动充电机器人
JP2021161809A (ja) 開閉装置
US20210047874A1 (en) Access control device
CN115735045A (zh) 包括电动设备的遮蔽设备
JP4428950B2 (ja) 映像モニター電動開閉装置
KR20130119713A (ko) 셔터문 자동 제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