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1218B -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1218B
TWI511218B TW100106950A TW100106950A TWI511218B TW I511218 B TWI511218 B TW I511218B TW 100106950 A TW100106950 A TW 100106950A TW 100106950 A TW100106950 A TW 100106950A TW I511218 B TWI511218 B TW I5112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fer
evaluation method
uniform deformation
derivative
determi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6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7979A (en
Inventor
Marcel Broekaart
Arnaud Castex
Laurent Marinier
Original Assignee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filed Critical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Priority to TW1001069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121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37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7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1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1218B/zh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Or Measuring Of Semiconductor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產生多層半導體晶圓或基板之領域,該等多層半導體晶圓或基板係藉由將所形成之至少一層自初始基板轉移至最終基板上而產生,該經轉移之層對應於該初始基板之部分。該經轉移之層可進一步包含組件或複數個微組件之全部或部分。
本發明係關於在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基板上之層中且更精確而言在將此層自初始基板(稱為「供體基板」)轉移至最終基板(稱為「接收基板」)上期間出現的非均勻形變之問題。詳言之,已在三維組件整合(3D整合)技術之情況下且亦在轉移電路的情況下或在製造背照式成像器中觀測到此等形變,該3D整合技術需要將微組件之一或多個層轉移至最終支撐基板上。主要由於大體存在於經轉移之層上之微組件的非常小的大小及大的數目,所以必須極精確地將該等微組件中之每一者定位於最終基板上以便滿足與下鄰層對準之非常嚴格的標準。此外,可能有必要在層轉移之後對其執行處理,(例如)以便形成其他微組件、以便產生互連件,等等。
然而,申請者已觀測到,在此轉移之後,存在非常難以(若並非不可能)形成與在轉移之前所形成之微組件對準的額外微組件的情況。
關於圖1A至圖1E描述了此未對準現象,該等圖說明三維結構之實施例,其涉及將形成於初始基板上之微組件之層轉移至最終基板上及在結合之後將微組件之額外層形成於初始基板之露出面上。
圖1A及圖1B說明初始基板10,第一系列之微組件11形成於該初始基板10上。藉由以光微影方式使用光罩來形成微組件11,該光罩可界定對應於待產生之微組件11的圖案形成區。
如可在圖1C中所見,使初始基板10之包括微組件11的面接著開始與最終基板20之一個面密切接觸,藉此形成複合結構25。藉由分子結合來實現初始基板10與最終基板20之間的結合。因此,此結合在基板10與基板20之間的結合界面處產生微組件11之內埋層。在結合之後且如可在圖1D中所見,使初始基板10薄化,以便移除存在於微組件11之層上方的材料之部分。藉此獲得經薄化之複合結構30,其藉由最終基板20及對應於初始基板10之剩餘部分的層10a而形成。
如可在圖1E中所見,在產生三維結構中之下一步驟在於在經薄化之初始基板10之露出表面處形成微組件12之第二層,或由在彼露出表面上執行與層10a中之組件(接點、互連件等)對準的額外技術處理步驟組成。出於簡化之目的,在本文之剩餘部分中將術語「微組件」用於由在需要加以精確定位的層上或層中執行之技術步驟所產生的裝置或任何其他圖案。因此,其可為主動或被動組件、僅接點或互連件。
因此,為了產生與內埋之微組件11對準的微組件12,使用與用以形成微組件11之光微影光罩類似的光微影光罩。如此處所使用之術語「類似光罩」意謂已被設計成在產生程序期間關聯地使用的光罩。
經轉移之層(諸如,層10a)通常包括既在微組件當中亦在形成該層之晶圓上的標記(或標籤),該等標記由定位及對準工具在技術步驟(諸如,在光微影期間執行之彼等技術步驟)期間加以使用。
然而,即使當使用定位工具時,仍在微組件11及12中之某些微組件之間出現偏移,諸如,圖1E中所指示之偏移△11、△22、△33、△44(分別對應於在若干對微組件111 /121 、112 /122 、113 /123 及114 /124 之間觀測到的偏移)。
該等偏移並非由可歸因於基板之不精確組裝的基本轉換(平移、旋轉或其組合)產生。該等偏移由在初始基板與最終基板組裝期間在自初始基板獲得之層中出現的非均勻形變產生。事實上,此等形變引起微組件11中之某些微組件的區域、非均一移動。另外,在轉移之後形成於基板之露出表面14b上的微組件12中之某些微組件的位置相對於該等微組件11而變化達可為大約幾百奈米或甚至微米級的量。
微組件11及12之兩個層之間的此等未對準現象(亦稱為「覆蓋」)可為短路、堆疊中之扭曲或該兩個層之微組件之間的連接缺陷的起因。因此,當經轉移之微組件為由像素形成之成像器時且當後轉移處理步驟旨在於像素中之每一者上形成彩色濾光片時,針對彼等像素中之一些像素已觀測到色化功能之損失。
因此,此等覆蓋現象導致品質降低及所製造之多層半導體晶圓的值減小。此現象之影響由於對微組件之小型化及每層微組件之整合密度的持續需求而變得日益嚴重。
通常用以決定在多層晶圓中是否存在顯著非均勻形變的當前方法在於,藉由在形成於某一數目個微組件上或接近於該等微組件之標記處執行光學定位量測來決定該等微組件之定位(標度等)。
然而,僅可在初始基板已薄化且已在初始基板10之露出表面14b上執行額外技術步驟之後才在初始基板上執行此等定位測試。
此外,若在初始基板已薄化之後在該初始基板中偵測到對準缺陷,則此等缺陷無法校正,且經薄化之初始基板無法回收利用。事實上,當定位測試在經薄化之複合結構中揭露就可靠性及/或效能而言不可接受的覆蓋時,最終基板被浪費,此顯著地提高了多層晶圓之產生成本。
一種用於決定半導體晶圓中之覆蓋的技術描述於專利文獻WO 2007/103566 A2中。更精確而言,彼技術意欲評估在光微影步驟期間可在晶圓中出現之覆蓋,該等覆蓋由晶圓中所產生之機械應力產生。
實務上,彼技術在於,在藉由沈積而產生於基板上之層的面上執行曲率量測。自在該層之各個點處所獲得之曲率資料,決定彼層相對於基板之內部機械應力。自彼等應力之知識,可決定彼層相對於基板之「移動」。在光微影步驟之前或光微影步驟期間評估彼等移動意謂(詳言之)可決定如何補償或校正光微影參數以便最小化覆蓋。
然而,彼技術僅關於決定在藉由沈積至基板上(或藉由植入離子、退火或蝕刻)產生之整個層上所產生的形變。事實上,此等形變(稱為均勻形變)係在遍及基板上之整個層而沈積所獲得之機械平衡的結果。彼類型之形變的行為現為相對可預測的,此係因為使用考慮到所涉及之機械學及厚度的模型(參見文獻WO 2007/103566 A2之第5頁所示的方程式5)。
然而,文獻WO 2007/103566 A2中所描述之技術未被設計成評估由結合兩個晶圓(且詳言之,分子結合類型之結合)產生的非均勻形變,其機制仍然並非為熟知的。
申請者已確定,由藉由分子結合進行之結合產生的非均勻形變之行為係隨機的且在任何情況下皆極不同於習知均勻形變之行為。當前,不存在可可靠地決定在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基板上之層中所產生的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模型。因此,需要能夠以簡單及有效之方式來評估在藉由分子結合製造之多層結構的較早產生階段(亦即,在結合之後)該等多層結構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
本發明之目標係提議一種可滿足上文所闡明之需求的解決方案。為此,本發明提議一種評估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的方法,該第一晶圓係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該評估方法包含:
‧ 勘查複數個量測點之步驟,各該等量測點局部地表示該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之位準;
‧ 決定該第一晶圓之通過複數個該等量測點之至少一表面輪廓的步驟;
‧ 處理該第一晶圓之該表面輪廓以便針對該經處理之表面輪廓而自其決定特性參數的步驟;及
‧ 以該特性參數為函數評估該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步驟。
使用本發明之評估方法,可緊接在將初始基板結合至最終基板之後評估該初始基板中之非均勻形變的程度。
自對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評估,可估計在初始基板之內埋表面與露出表面之間產生的偏移。更特定言之,本發明之方法意謂可估計在微組件待製造於初始基板之露出表面上的情況下可發生之覆蓋的範圍。
對非均勻形變之簡單及有效評估因此在進行初始基板之薄化之前係可能的。事實上,本發明之評估方法不要求在該初始基板之該露出表面上存在微組件,甚至也不要求存在以使得可經由剩餘初始基板之相對薄的部分而光學地觀測到的方式而內埋於初始基板中的微組件。可因此非常早地在製造三維結構之方法中執行對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評估。
較佳地在藉由分子結合而將初始基板結合至最終基板上之後即實施本發明之評估方法。以此方式,可避免執行額外技術步驟(薄化、微組件產生等),若隨後將在初始基板中偵測到太大之覆蓋,則該等額外技術步驟證明係無用的及昂貴的。
因此,當在結合之後在初始基板中偵測到太大之非均勻形變時,可使初始基板與最終基板分開且嘗試藉由分子結合而再次結合。本發明之評估方法因此意謂當結合已導致非均勻形變時可重新使用(亦即,回收利用)初始基板。
根據特定之第一實施,該表面輪廓係藉由位於沿該第一晶圓之直徑的量測點來決定。當該第一晶圓具有實質上圓柱形之形狀時,此情形係明顯適用的。
接著可自沿該第一晶圓之不同直徑的點實行量測以便獲得表示遍及整個第一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資料。
在此第一實施中,該特性參數較佳為該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
另外,該評估方法之該評估步驟可包含選自以下測試之至少一測試:
‧ 用於決定該二階導數是否具有至少一正負號改變的第一測試;及
‧ 用於決定該二階導數是否具有大於預定值之至少一絕對值的第二測試。
該兩個測試中之每一者可用以在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最終基板之後以簡單及有效之方式來評估初始基板中之非均勻形變的程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中,僅執行上文所描述之兩個測試中之一者。
在替代例中,執行兩個測試以評估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的程度。
在第二實施中,該表面輪廓係藉由位於圓上之量測點來決定,該圓之中心與該第一晶圓之中心重合。
在一特定實施中,該評估方法包含執行以下步驟:
‧ 針對該第一晶圓決定複數個表面輪廓;
‧ 對於該複數個表面輪廓中之每一表面輪廓,執行該經處理之輪廓之自其決定特性參數的處理步驟,其中在該評估步驟期間,以該等所決定之特性參數為函數決定非均勻形變之程度。
或者,可執行複數個量測點勘查,該等勘查彼此間隔開且在相同方向上進行。以此方式,所執行之所有量測點勘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平行。詳言之,可設想該等勘查彼此均一地間隔開且定向於相同之第一方向上。
此外且仍在此替代例之上下文內,可執行複數個額外勘查,其中該等勘查中之每一者的量測點係在相同之第二方向上取得,該第二方向不同於上文所提及之第一方向。作為實例,可以藉由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之平行線所形成之柵格圖案來勘查該等量測點。此柵格圖案可為均一的且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可經選擇以便垂直。
此外,每一勘查之量測點可以量測間距來量測,該量測間距係以第一晶圓之至少一圖案的尺寸為函數加以決定。
在特定實施中,量測間距可實質上相當於該第一晶圓之圖案之一尺寸的一半。在特定組態中,圖案在初始基板之露出表面上具有矩形形狀,其中該量測間距實質上相當於該圖案之一側的一半。
適當地以第一晶圓之圖案之一尺寸為函數加以選擇量測間距係有利的,此係因為此情形意謂可忽略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之位準的任何微小變化;此等變化引起對應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之正負號的高度區域化改變。
此外,勘查複數個量測點可藉由聲學顯微術來勘查。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選擇至少一結構之方法,該至少一結構包含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之第一晶圓,該選擇方法包含:
‧ 根據如上文所描述之評估方法來評估每一結構之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的步驟;及
‧ 使用了對每一評估結構而決定的特性參數來選擇一或多個結構的步驟。
因此,當(例如)在評估步驟期間實施第一測試及第二測試時,僅在該等測試皆為負時選擇結構。
本發明之選擇方法意謂自一批複數個多層結構,可僅選擇令人滿意之結構(亦即,具有可接受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彼等結構),且可消除具有不可接受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結構。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用於評估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的裝置,該第一晶圓係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該評估裝置包含:
‧ 用於勘查複數個量測點的量測構件,各該等量測點局部地表示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之位準;
‧ 用於決定第一晶圓之通過複數個該等量測點之至少一表面輪廓及用於自其決定特性參數的計算構件;及
‧ 用於以該特性參數為函數以評估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評估構件。
應注意,參考本發明之評估方法及選擇方法之各種實施所提及的優點及論述以相似之方式適用於本發明之評估裝置及選擇裝置之各種實施例。
在特定實施例中,特性參數為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
在此實施例中,評估構件可經組態以執行來自以下測試當中的至少一測試:
‧ 用於決定二階導數是否具有至少一正負號改變的第一測試;及
‧ 用於決定二階導數是否具有大於預定值之至少一絕對值的第二測試。
量測構件可經組態使得沿第一晶圓之直徑來量測每一勘查之量測點。
在替代例中,量測構件經組態以執行量測點之複數個勘查,該等勘查彼此間隔開且係在相同方向上進行。
量測構件亦可經組態使得以量測間距來量測每一勘查之量測點,該量測間距係以第一晶圓之至少一圖案之尺寸為函數加以決定。
在特定實施例中,量測間距實質上相當於第一晶圓之圖案之尺寸的一半。
此外,本發明之量測構件可包含聲學顯微鏡。
本發明之其他特性及優點自參看隨附圖式而借助於實例給出之本發明之特定實施的以下描述變得顯而易見。
本發明提議一種用於評估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解決方案,該第一晶圓相當於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相當於最終基板之第二晶圓上的初始基板。
以下描述係關於如圖2中所示之複合結構125。在此實例中,藉由使用分子結合以將第一晶圓110(包括位於其結合表面114a上之微組件111)結合至第二晶圓120上以便將微組件111內埋於結合界面處來形成複合結構125。
在此處所描述之實例中,用以形成複合結構125之晶圓具有300 mm[毫米]之直徑。然而,應理解,本發明適用於晶圓之其他尺寸及/或形狀。
參看圖3,隨後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之評估方法的主要步驟(步驟E1至E3)的描述,該方法用以評估圖2中所說明的複合結構125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
申請者已發現,令人驚訝地,可藉由研究第一晶圓110之露出表面114b的起伏來獲得關於第一晶圓110中之非均勻形變的資訊。
因此,首先,執行勘查複數個量測點之步驟E1,每一量測點區域地表示晶圓110之露出表面之位準。所執行之每一勘查因此對應於第一晶圓110在預定方向或曲線中及遍及預定長度的表面輪廓。
因此,如此處所使用之術語「表面輪廓」意謂表示表面在預定方向或曲線中及遍及預定長度的起伏(或位準)的輪廓。
此處,每一經勘查之量測點區域地表示第一晶圓110之露出表面114b相對於垂直於該露出表面114b之Z軸的位準或起伏。
通常借助於機械或光學輪廓量測設備(例如,藉由干涉量測)來執行該量測點量測或每一量測點量測。較佳地,使用聲學顯微技術來執行勘查,該技術使得能夠以有利之方式減少進行每一量測所花費之時間。
圖7圖解地展示用於量測第一晶圓110之露出表面114b之輪廓的聲學顯微技術之實例。
探針147包含源148,該源148經組態以在複合結構125之方向上發射入射聲波140。此聲波在第一晶圓110中傳播且接著在第二晶圓120中傳播,藉此接連遇到三個界面,即,第一晶圓110之露出表面114b,接著為第一晶圓110之內埋表面114a,及最後為第二晶圓120之背面。聲波140在每一界面處部分地反射,從而每次引起朝探針147之聲學感測器150返回的回波。因此,聲學感測器150偵測回波142、144及146之接收,該等回波142、144及146分別自聲波142在第二晶圓120之背面上、在內埋表面114a上及在露出表面114b上之反射而到達。
因此,可自回波146到達探針147所花費的時間來決定探針147與第一晶圓110之露出表面114b之間的距離。或者,可在給定位置處自回波146之接收與回波144之接收之間的時間延遲來量測第一晶圓之厚度。
藉由相對於複合結構125移動探針,可產生對應於第一晶圓110之露出表面114b之輪廓的量測點之勘查。
在此處所描述之實例中,勘查沿第一晶圓110之直徑D的量測點。在第二實例中,勘查沿圓(或圓之弧)的量測點,該圓定中心於晶圓110之中心且具有小於晶圓之半徑的半徑。
然而,可沿任何方向及/或距離來執行量測點之一個以上勘查。此外,詳言之,可依據給定情形(在考慮中之技術、所要求之可靠性程度、所使用之設備等)之約束及要求來選擇每一勘查之方向及長度。繼續以上之第二實例,勘查可由一系列同心圓組成,該等同心圓定中心於晶圓110之中心且具有經選擇以便遍及晶圓表面散佈量測點的半徑。
接下來,執行用於決定晶圓110之至少一表面輪廓的步驟E2,每一輪廓通過來自步驟E1中所產生之勘查的複數個量測點。表面輪廓可因此對應於步驟E1中所執行之勘查的量測點中之一些或全部量測點。當已在步驟E1中產生若干量測勘查時,在步驟E2中針對該等量測勘查中之每一者而決定量測輪廓。
一旦已執行步驟E2,便處理在步驟E2中所獲得之每一表面輪廓(步驟E3)以便自其推斷出對應之特性參數。如下文予以更詳細解釋,該特性參數可具有不同性質。
更精確而言,申請者已決定,自步驟E2中所決定之表面輪廓開始,不同處理可產生表示存在於晶圓110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資訊。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在步驟E3期間,自沿晶圓110之直徑D所獲得的量測點來計算二階導數。以此方式所計算之二階導數提供關於沿該直徑之表面輪廓之斜率的變化的資訊。
申請者已觀測到,令人驚訝地,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提供表示存在於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120之第一晶圓110中的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資訊。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在處理步驟E3期間,決定在步驟E2中所決定之表面輪廓的離散度,該表面輪廓對應於呈圓形式之勘查。申請者已觀測到,令人驚訝地,對應於呈圓形式之勘查的表面輪廓之離散度(如藉由標準偏差或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異所量測)亦提供表示存在於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120之第一晶圓110中的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資訊。
接下來,以步驟E3中所獲得之特性參數為函數執行對第一晶圓110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評估(步驟E4)。此評估可用以估計可在隨後製造異質結構(諸如,參看圖1E所描述之異質結構)中產生之覆蓋。
參看圖1,例如,本發明意謂可估計對準缺陷Δ11、Δ22、Δ33及Δ44之程度,該等對準缺陷Δ11、Δ22、Δ33及Δ44將藉由用光微影光罩(類似於用以製造微組件11之光微影光罩)來製造微組件12而獲得。
為此,本申請人已確定,可以不同方式使用表面輪廓之特性參數(亦即,二階導數或離散度)以便評估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的程度。
首先關於圖4A、圖5A及圖6A之實例來描述使用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以便評估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實例(第一實施)。
在此處所考慮之所有實例中,第一晶圓210、310及410在其各別結合至第二晶圓220、320及420上之前具有稍凹形形狀。基於闡明之目的,已分別在圖4A、圖5A及圖6A中故意誇示第一晶圓210、310及410之曲率。此外,在各此等實例中,微組件(211、311及411)存在於第一晶圓(210、310及410)之表面(214a、314a及414a)上。
在分別在圖4A及圖5A中所說明之第一實例及第二實例中,第一晶圓210及310被置放於支撐件S(通常已知為「夾盤」)上且在此支撐件上具有凹形形狀。第一晶體圓210及310之曲率與支撐件S之曲率相反,使得包括微組件211及311之表面214a及314a得以露出。
第二晶圓220及320接著分別被置放於第一晶圓210及310之表面214a及314a上,以便進行結合。
使用施力工具(分別表示為231及331)將接觸力施加至第二晶圓220及320之區域(或點)。由施力工具231及331產生之接觸力在每一實例中用以起始第一晶圓與第二晶圓之間的結合波。第一晶圓210及310因此藉由分子結合而分別結合至第二晶圓220及320。在每一實例中,接著將微組件內埋於第一晶圓與第二晶圓之間的結合界面處。
在第一實例(圖4A)中,將接觸力施加至第二晶圓220之周邊側。相比而言,在第二實例(圖5A)中,將接觸力施加至第二晶圓320之中心。
圖6A中所示之第三實例與第一實例及第二實例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二晶圓420直接定位於支撐件S上。接著將第一晶圓410置放於第二晶圓420上,第一晶圓410之包括微組件411的面414a被導引朝向第二晶圓420。
接著使用施力工具431將接觸力施加至第一晶圓410之中心以便起始在第一晶圓410與第二晶圓420之間傳播結合波。
在此處所考慮之三個實例中,因此獲得包含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之第一晶圓的複合結構(如圖2中所說明)。應注意,在此處所描述之實例中,施加3.7牛頓(N)之接觸力歷時6秒以起始結合波。
在第一晶圓210、310及410與第二晶圓220、320及420各別組裝之後,非均勻形變可接著出現於第一晶圓210、310及410中。
亦應注意,在圖4A、5A及6A中所示之所有三個實例中,第二晶圓220、320及420之形狀係平坦的。
然而,在每一實例中,第二晶圓可具有非平面之形狀,諸如,(例如)類似於或不同於與之組裝的第一晶圓的凹形形狀。
一旦在所有三個上文所考慮之實例中已執行藉由分子結合之結合,便接著評估在所獲得之複合結構中之每一者之第一晶圓中的非均勻形變之程度。
首先,在複合結構中之每一者的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上執行對複數個量測點之勘查(步驟E1)。
在此處所描述之實例中,藉由聲學顯微術在沿第一晶圓210、310及410之預定直徑D的點處勘查該等量測。
每一量測點對應於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相對於預定參考高度的高度Z,每一高度與第一晶圓之表面上的給定位置相關聯。在此處所描述之實例中,由在考慮中之沿直徑D的位置X來界定每一量測點之位置。
或者,每一量測點亦可與一對座標(X、Y)相關聯,該對座標(X、Y)對應於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上的兩個維度中之位置。
此外,在此處所描述之實例中之每一者中,用於勘查該等量測點的步驟E1進一步包括產生藉此所獲得之表面輪廓的代表性曲線圖。
相比而言,可執行本發明之方法之隨後步驟而無需產生此等曲線。
圖4B、5B及6B表示針對在考慮中之三個實例而分別已觀測到的表面輪廓232、332及432。
研究表面輪廓232、332及432揭示在圖4A之實例中大約25 μm、在圖4B之實例中大約12 μm及在圖4C之實例中大約30 μm的高度變化。
接著執行步驟E2以用於自步驟E1中所獲得之表面輪廓來計算二階導數。
如上文所指示,無需產生曲線232、332及432,此係因為可直接自對應勘查的量測點來計算每一二階導數。
在此處所考慮之實例中之每一者中,計算步驟E2進一步包含產生藉此所獲得之二階導數的代表性曲線圖。曲線234、334及434分別對應於三個表面輪廓232、332及432之二階導數。
然而,可在不產生二階導數之圖形表示的情況下評估非均勻形變之程度。可限制對每一二階導數之值的計算及採用。
步驟E2中所計算之二階導數可用以評估在考慮中之所有三個實例的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評估步驟E3)。
申請者已確定,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表示第一晶圓之表面形變,且藉由研究該等表面形變,可評估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
作為實例,已展示在給定表面輪廓之曲率之方向上至少一改變之存在論證在第一晶圓中大的非均勻形變之存在。
在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中,接著,執行第一測試,其在於決定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是否具有至少一正負號改變。若此第一測試為正,則可推斷大的非均勻形變存在於在考慮中之第一晶圓中。
此第一測試之功效已藉由使用上文關於圖7所描述之聲學顯微技術來評估三個測試複合結構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而用實驗方法加以驗證。
更精確而言,在第一實例(圖4A)中,在第一晶圓210之表面214b上(在晶圓之中心)觀測到主要小於100奈米(nm)或甚至小於50 nm之覆蓋。僅大約15%的表面214b具有大於150 nm之覆蓋。彼等大的覆蓋散佈於晶圓之周邊側處,詳言之在接近於施力工具231之接觸點的區域中。
在第二實例(圖5A)中,在第一晶圓310之大約50%的露出表面314b上觀測到大於150 nm之覆蓋。彼等大的覆蓋主要散佈於表面314b之中心及周邊側處。剩餘50%的表面314b主要具有在範圍50 nm至150 nm中之覆蓋。
在第三實例(圖6A)中,觀測到,第一晶圓410之大約75%的表面414b具有小於100 nm之覆蓋。較大覆蓋(大體在範圍100 nm至150 nm中)存在於第一晶圓410之中心。
圖4D、圖5D及圖6D(呈曲線圖之形式)表示沿第一晶圓210、310及410中之每一者之預定半徑所量測的各別覆蓋。
在此等三個實例中,使用如關於圖1A至圖1E所描述之習知量測方法來量測存在於第一晶圓上之覆蓋:在結合之後使第一晶圓薄化,接著量測覆蓋,該等覆蓋存在於被內埋於兩個晶圓之間的結合界面處的微組件與製造於第一經薄化之晶圓之露出表面上的微組件之間。
圖4D、圖5D及圖6D中之橫座標軸表示相對於第一晶圓之中心的距離(以mm為單位)。
第二實例(圖5A)之測試樣本係具有非均勻形變之最大程度的彼等測試樣本。此情形藉由以下事實來證實:僅表面輪廓332之二階導數334係具有至少一正負號改變的唯一二階導數。更具體言之,可見,二階導數334具有兩個正負號改變,從而揭露在第一晶圓310之表面處存在大的斜率變化。
相比而言,對於第一實例及第三實例之測試樣本而言,二階導數不具有正負號改變,此情形指示彼等實例產生比第二實例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小的非均勻形變之程度。
應注意,在給定表面勘查之二階導數中所偵測到的正負號改變之數目亦可提供關於存在於第一晶圓內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資訊。
此外,申請者已觀測到,具有大的斜率變化及因此大的二階導數值變化的表面輪廓亦可對應於第一晶圓內之大的非均勻形變。
因此,在本發明之此第一實施之變化中,依據步驟E2中所獲得之二階導數之值來執行對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評估。
舉例而言,在評估步驟E3期間,執行第二測試,其在於決定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是否具有高於預定臨限值之至少一值。當此第二測試為正時,彼意謂大的非均勻形變存在於第一晶圓中。
應注意,詳言之,可依據在考慮中之情形(所涉及之技術、所要求之可靠性等級、所使用之設備等)之約束及要求來選擇此預定值。
然而,上文所描述之測試係借助於實例而提供;取決於情形,可使用採用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的其他方法。舉例而言,可考慮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超過預定值的次數,等等。
亦可設想藉由組合關於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的不同測試(諸如,藉由累積上文所描述之第一測試及第二測試)來評估非均勻形變之程度。
吾人在此處描述實施,其中處理步驟E3中所獲得之特性參數對應於表面輪廓之離散度(第二實施),步驟E2中所決定之該輪廓對應於呈圓形式之量測點的勘查。
更精確而言,考慮具有與上文所描述之結構125相似之結構的複合結構525(圖8A)。結構525因此包含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520之第一晶圓510。此實例中之第一晶圓510亦包括位於其結合表面514a上之微組件511,該等微組件因此被內埋於結合界面中。
在勘查步驟E1中,量測點位於定中心於第一晶圓510之中心CT的至少一圓上(圖8B)。在此處所描述之實例中,在表示為C1、C2及C3之三個同心圓上產生勘查,此等圓分別具有半徑R1、R2及R3(此等半徑小於晶圓510之半徑)。
然而,應理解,可使用在上面勘查量測點的任何數目個圓。詳言之,可依據接著將在步驟E4中執行之評估的精確性及/或可靠性來選擇此數目。圓之數目及其各別半徑較佳經選擇以便遍及晶圓之表面而均一地散佈量測點,以便獲得表示遍及整個晶圓510之非均勻形變的資料。在變化中,可勘查沿具有與中心CT重合之曲率中心的至少一圓弧的量測點。亦可勘查沿定中心於CT之至少一螺線的量測點。
接著在步驟E2中決定第一晶圓510之至少一表面輪廓,該等輪廓中之每一者通過在先前步驟E1中執行之對應勘查的複數個量測點。在此實例中,接著在步驟E2中決定三個表面輪廓P1、P2及P3,此等表面輪廓分別對應於沿圓C1、C2及C3勘查之所有量測點。
接下來,決定在步驟E3中所獲得之每一表面輪廓之離散度(步驟E4)。可以不同方式執行離散度計算。
在第一變化中,決定表面輪廓Pi(i=1、2、3)中之每一者的最小值Vmin(i)及最大值Vmax(i)。此等值Vmin(i)及Vmax(i)分別對應於輪廓Pi之量測點,該等量測點區域地表示晶圓510之露出表面的最低位準及最高位準。接下來,對於每一輪廓Pi,決定差異Δi;Δi=Vmax(i)-Vmin(i)。
自該等Δi值,執行第三測試以便評估存在於第一晶圓510中之非均勻形變的程度。舉例而言,預定限制值Δmax係固定的。第三測試接著在於決定Δi是否Δmax(i=1、2或3)。若係如此,則判決存在於晶圓510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係高的。否則,認為形變之程度係低的。與指數i之每一值相關聯的可接受性Δmax之準則可為可變化的,且詳言之可隨圓C1至C3之直徑增加而增加。作為實例,對於具有65 mm及145 mm之直徑之圓而言,Δmax之值可分別等於大約5微米及15微米。
第三測試之變化在於首先對差異Δi求和,接著用大體已知為結構之「翹曲」(被定義為產生勘查的表面之最大整體高度與其最小整體高度之間的差異)之項除此結果。作為實例,對於均一地向內彎曲(呈迴轉抛物面(paraboloid of revolution))之結構而言,「翹曲」等於結構之「弓」。第三測試之此變化的第二部分在於決定Δi之總和與「翹曲」之間的係數是否小於預定值(例如,大約0.7)。若如此,則認為非均勻形變之程度係低的。否則,認為形變之程度係高的。
在第二變化中,針對每一表面輪廓Pi而決定標準偏差σi。接著,執行第四測試,其在於決定σi是否大於或等於預定最大標準偏差(針對i=1、2或3)中。若如此,則認為晶圓510具有非均勻形變之高的程度。否則,認為形變之程度係低的。
上文所描述之變化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之非限制性實例且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可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範疇的情況下設想其他替代例以便決定表面輪廓之離散度。
可(例如)使用電腦、計算器或任何其他設備來實施本發明之方法之處理步驟E3及評估步驟E4,該裝置能夠計算自表面輪廓之量測點開始的二階導數或離散度,且能夠執行分別關於二階導數或離散度之測試(諸如,上文所描述之測試中之一者)。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選擇(步驟E1至E5)複合結構之方法,該等複合結構包含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的第一晶圓。
圖3中說明使用特定實施之選擇方法之主要步驟。
最初藉由對複合結構接連執行本發明之評估方法之步驟E1、E2、E3及E4來評估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的程度。
接下來,在選擇步驟E5期間,選擇在步驟E4中被識別為具有非均勻形變之低的程度的一或多個複合結構。
作為一實例,可執行如上文所描述的第一測試及第二測試或第三測試及第四測試。接著,當所執行之該等測試之結果為負時,選擇該或該等複合結構。
亦可僅執行此等測試中之一者。接著,當所執行之測試為負時,選擇該或該等複合結構。
然而,本發明之選擇方法並不限於上文所描述之測試之兩個實例。事實上,可個別地或組合地使用關於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的其他選擇準則。
亦可使用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上的不同跡線來執行評估方法之步驟E1的量測點勘查。
詳言之,可以「星形」形狀(亦即,遍及第一晶圓之若干直徑)進行勘查。此技術可用以藉由有限數目個勘查來獲得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良好表示。
在特定實例中,在步驟E1中,產生複數個量測點勘查,該等勘查係沿彼此間隔開之第一平行線而執行。亦可使用彼此間隔開之第二平行線來執行額外勘查,例如,該等第二平行線可垂直於該等第一線。接著以柵格圖案執行勘查,該柵格圖案可能遍及在考慮中之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的全部或部分。
此外,當(例如)執行上文所描述之第一測試時,僅宏觀尺度下二階導數之正負號的改變係感興趣的。事實上,可能在實務上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可具有位準之微小變化,該等變化引起對應(一或多個)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之正負號的高度區域化改變。借助於實例,此等微小變化可源自第一晶圓之厚度的非常細微的變化。此類型之變化不提供關於複合結構之第一晶圓中的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有用資訊。
為能夠忽視可忽略之表面缺陷,可執行步驟E1之勘查,使得以量測間距來量測該等量測點。
可依據在考慮中之情形來選擇此量測間距。較佳以第一晶圓之圖案的尺寸為函數選擇量測間距。
如此處所使用之術語「圖案」意謂經位於或意欲位於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上的幾何配置,該幾何配置在該晶圓之表面上被重複若干次。圖案可(例如)對應於位於在考慮中之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上的若干位置中的一或多個微組件之單元。
作為一實例,量測間距可實質上對應於第一晶圓之圖案之尺寸的一半。
亦應注意,在評估方法之步驟E1期間所執行之勘查的數目可取決於各種參數,諸如,就成本而言對製造方法之約束、配置給針對每一批晶圓之測試的時間、所要求之可靠性程度等。
此外,非均勻形變之給定程度對於給定微組件技術而言可為可接受的(對光微影光罩之定位具有很少影響)且對於另一技術而言可為不可接受的。因而,可取決於在考慮中之情形而考慮以下參數:
‧ 待執行之勘查之數目的選擇;
‧ 每一勘查之跡線(長度、方向);
‧ 每勘查之量測點的數目;
‧ 所使用之量測間距;
‧ 用於採用步驟E2中所獲得之二階導數的方法;及用於複合結構之(一或多個)選擇準則。
此處應注意,複數個機構可源於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之第一晶圓中的覆蓋。
當第一晶圓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第二晶圓時,詳言之,第一晶圓中所產生之非均勻形變可由在結合之前最初存在於第一晶圓及第二晶圓中之形變之組合產生。本發明之方法因此意謂可在藉由分子結合而將兩個晶圓組裝在一起之前獲得關於該兩個晶圓中之形變的有關資訊(凹陷之程度、平坦缺陷等)。
本發明亦可(例如)揭露外來體之存在,諸如,支撐件S與直接與之接觸之晶圓之間的微粒。此等元件可源於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及因此源於覆蓋。
本發明亦可揭示結合機器之校準的問題(詳言之,關於藉由施力工具施加接觸力)。
此外,如上文所指示,一旦已藉由分子結合而形成複合結構,第一晶圓便大體經歷薄化。然而,在薄化之後,使用本發明之方法對非均勻形變之評估不再有代表性。因此,較佳在使第一晶圓薄化之前執行本發明之方法的步驟E1。
10...初始基板
10a...層
11...微組件
111 ...微組件
112 ...微組件
113 ...微組件
114 ...微組件
115 ...微組件
116 ...微組件
117 ...微組件
118 ...微組件
119 ...微組件
12...微組件
121 ...微組件
122 ...微組件
123 ...微組件
124 ...微組件
125 ...微組件
126 ...微組件
127 ...微組件
128 ...微組件
129 ...微組件
14b...露出表面
20...最終基板
25...複合結構
30...經薄化之複合結構
110...第一晶圓
111...微組件
114a...結合表面
114b...露出表面
120...第二晶圓
125...複合結構
140...入射聲波
142...回波
144...回波
146...回波
147...探針
148...源
150...聲學感測器
210...第一晶圓
211...微組件
214a...表面
214b...表面
220...第二晶圓
231...施力工具
232...表面輪廓
234...曲線
310...第一晶圓
311...微組件
314a...表面
314b...露出表面
320...第二晶圓
331...施力工具
332...表面輪廓
334...曲線
410...第一晶圓
411...微組件
414a...表面
414b...表面
420...第二晶圓
431...施力工具
432...表面輪廓
434...曲線
510...第一晶圓
511...微組件
514a...結合表面
520...第二晶圓
525...複合結構
C1...同心圓
C2...同心圓
C3...同心圓
CT...中心
D...直徑
R1...半徑
R2...半徑
R3...半徑
S...支撐件
Δ11...偏移
Δ22...偏移
Δ33...偏移
Δ44...偏移
‧ 圖1A至圖1E為展示根據先前技術之三維結構之產生的圖解視圖;
‧ 圖2為包含結合至第二晶圓之第一晶圓的複合結構之透視半剖面圖;
‧ 圖3為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特定實施的評估方法及選擇方法之主要步驟之流程圖;
‧ 圖4A、圖4B、圖4C及圖4D分別為將第一晶圓結合至第二晶圓上之第一實例的圖解視圖、對應於該第一實例之表面輪廓之曲線、沿預定直徑之二階導數之對應曲線及表示沿預定半徑而存在於第一晶圓中之覆蓋的曲線;
‧ 圖5A、圖5B、圖5C及圖5D分別為將第一晶圓結合至第二晶圓上之第二實例的圖解視圖、對應於該第二實例之表面輪廓之曲線、沿預定直徑之二階導數之對應曲線及表示沿預定半徑而存在於第一晶圓中之覆蓋的曲線;
‧ 圖6A、圖6B、圖6C及圖6D分別為將第一晶圓結合至第二晶圓上之第三實例的圖解視圖、對應於該第三實例之表面輪廓之曲線、沿預定直徑之二階導數之對應曲線及表示沿預定半徑而存在於第一晶圓中之覆蓋的曲線;
‧ 圖7為展示用於量測表面輪廓之聲學顯微技術之實例的圖式;
‧ 圖8A為包含結合至第二晶圓上之第一晶圓的複合結構之透視半剖面圖;及
‧ 圖8B為圖8A之結構的俯視圖。
(無元件符號說明)

Claims (11)

  1. 一種評估一第一晶圓(110)中之非均勻形變的方法,該第一晶圓係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一第二晶圓(120),該評估方法包含:用於勘查複數個量測點的步驟(E1),各該等量測點局部地表示該第一晶圓之露出表面之位準;用於決定該第一晶圓之通過複數個該等量測點之至少一表面輪廓的步驟(E2);用於處理該第一晶圓之該表面輪廓以針對經處理之該表面輪廓而自其決定一特性參數的步驟(E3);及用於以該特性參數為函數而評估該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之程度的步驟(E4)。
  2. 如請求項1之評估方法,其中該表面輪廓係藉由位於沿該第一晶圓之一直徑的量測點而決定。
  3. 如請求項2之評估方法,其中該特性參數為該表面輪廓之二階導數。
  4. 如請求項3之評估方法,其中該評估步驟(E4)包含選自以下測試之至少一測試:用於決定該二階導數是否具有至少一正負號改變的一第一測試;及用於決定該二階導數是否具有大於預定值之至少一絕對值的一第二測試。
  5. 如請求項1之評估方法,其中該表面輪廓係藉由位於一圓(R1-R3)上之量測點來決定,該圓(R1-R3)之中心與該 第一晶圓之中心重合。
  6. 如請求項5之評估方法,其中該特性參數為該表面輪廓之離散度。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評估方法,其中執行以下步驟:針對該第一晶圓決定複數個表面輪廓(C1-C3);對於該複數個表面輪廓中之每一表面輪廓,執行該經處理之輪廓之自其決定一特性參數的一處理步驟,其中在該評估步驟期間,以該等所決定之特性參數為函數決定非均勻形變之該程度。
  8. 如請求項1之評估方法,其中每一勘查之該等量測點係以一量測間距來量測,該量測間距係以該第一晶圓之至少一圖案的一尺寸為函數加以決定。
  9. 如請求項8之評估方法,其中該量測間距實質上相當於該第一晶圓之圖案之該尺寸的一半。
  10. 如請求項1之評估方法,其中複數個量測點係藉由聲學顯微術來勘查。
  11. 一種選擇至少一結構之方法,該至少一結構包含藉由分子結合而結合至一第二晶圓(120)之一第一晶圓(110),該選擇方法包含:根據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評估方法來評估每一結構之該第一晶圓中之非均勻形變的步驟;及用於使用針對每一經評估的結構而決定的該等特性參數來選擇一或多個結構的步驟(E5)。
TW100106950A 2011-03-02 2011-03-02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TWI5112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06950A TWI511218B (zh) 2011-03-02 2011-03-02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06950A TWI511218B (zh) 2011-03-02 2011-03-02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7979A TW201237979A (en) 2012-09-16
TWI511218B true TWI511218B (zh) 2015-12-01

Family

ID=47223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6950A TWI511218B (zh) 2011-03-02 2011-03-02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121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7630A (ja) * 1998-03-31 1999-10-19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半導体基板の表面形状計測装置及び半導体基板の表面形状判定方法
US20010028460A1 (en) * 1996-01-23 2001-10-11 Maris Humphrey J. Optical stress generator and detector
CN1511247A (zh) * 2001-05-25 2004-07-07 加州理工学院 确定包括体积力作用的层状和渐变结构的大形变和应力
US20070212856A1 (en) * 2006-03-09 2007-09-13 David Owen Determination of lithography misalignment based on curvature and stress mapping data of substrates
TW201005812A (en) * 2008-05-06 2010-02-01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A method of assembling wafers by molecular bo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28460A1 (en) * 1996-01-23 2001-10-11 Maris Humphrey J. Optical stress generator and detector
JPH11287630A (ja) * 1998-03-31 1999-10-19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半導体基板の表面形状計測装置及び半導体基板の表面形状判定方法
CN1511247A (zh) * 2001-05-25 2004-07-07 加州理工学院 确定包括体积力作用的层状和渐变结构的大形变和应力
US20070212856A1 (en) * 2006-03-09 2007-09-13 David Owen Determination of lithography misalignment based on curvature and stress mapping data of substrates
TW201005812A (en) * 2008-05-06 2010-02-01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A method of assembling wafers by molecular bo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7979A (en) 201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3854B2 (ja) 多層ウェーハ内の不均一変形の評価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0249523B2 (en) Overlay and semiconductor process control using a wafer geometry metric
JP6320387B2 (ja) 埋設sem構造オーバーレイ標的を用いたovlのためのデバイス相関計測法(dcm)
JP6353891B2 (ja) Cgs干渉分光法を用いた処理制御のためにプロセス誘導ウエハ形状を特徴化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102312811B1 (ko) 웨이퍼의 휨의 평가방법 및 웨이퍼의 선별방법
KR102532467B1 (ko) 극자외선 파장 범위용 마스크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마스크 및 장치
JP5659086B2 (ja) 反射型マスクの欠陥修正方法
JP2008545957A5 (zh)
US1078876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structure on a substrate
TW201704894A (zh) 基板支架、微影設備及製造裝置之方法
CN110326094B (zh) 用于测量三维半导体晶片上的掩埋缺陷的三维校准结构及方法
WO2007086511A1 (ja) 処理条件決定方法及び装置、表示方法及び装置、処理装置、測定装置及び露光装置、基板処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US11231376B2 (en)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wafer inspection and system thereof
JP2016213418A (ja) 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インプリント方法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JP2007049074A (ja) 合わせ誤差計測マー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030060781A (ko) 평가방법
TWI511218B (zh) 評估多層晶圓之非均勻形變的系統及方法
JP2011238788A5 (zh)
JP2009104024A (ja) 露光マスク、フォーカス測定方法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2010204257A (ja) 両面に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フォトマスクの作製方法およびフォトマスク
JP2016039166A (ja) インプリントモールドの検査方法及び製造方法
JP2023020870A (ja) 情報処理装置、成形装置、成形方法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JP4968470B2 (ja) 周期構造測定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た周期構造測定装置
JP2009186934A (ja) マスク測定方法およびマスク製造方法
JP2006098150A (ja) 表面段差測定方法および表面段差測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