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0973B -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0973B
TWI500973B TW100135829A TW100135829A TWI500973B TW I500973 B TWI500973 B TW I500973B TW 100135829 A TW100135829 A TW 100135829A TW 100135829 A TW100135829 A TW 100135829A TW I500973 B TWI500973 B TW I5009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e particles
organic fine
diffusion layer
refractive index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5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7469A (en
Inventor
Gen Furui
Takashi Kodama
Makoto Honda
Original Assignee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37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74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0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09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防眩膜、防眩膜之製造方法、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防眩膜、該防眩膜之製造方法、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於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CRT)、液晶顯示器(LCD)、電漿顯示器(PDP)、電致發光顯示器(ELD)、場發射顯示器(FED)、觸控面板、電子紙、平板電腦(tablet PC)等影像顯示裝置中,通常於最表面設置有用以抗反射之光學積層體。此種抗反射用光學積層體係藉由光之散射或干涉而抑制影像之映入或者降低反射率。
作為抗反射用光學積層體之一,於透明基材之表面形成有具有凹凸形狀之防眩層的防眩膜已眾所周知。該防眩膜係利用表面之凹凸形狀而使外部光擴散,從而可防止因外部光之反射或影像之映入而引起視認性下降。
先前之防眩膜,例如已知有下述等類型:藉由凝聚性二氧化矽等粒子之凝聚而於防眩層之表面形成凹凸形狀;將有機填料添加至樹脂中,於層表面形成有機填料造成之凹凸形狀;或者於層表面層壓具有凹凸之膜而轉印凹凸形狀。
然而,此種先前之防眩膜的任一種類型均係利用防眩層之表面形狀之作用而獲得光擴散、防眩作用。為提高防眩性,必須增大防眩層表面之凹凸形狀,但若凹凸形狀變大,則存在塗膜之霧值(haze value)上升而產生褪色,透射鮮明度隨之下降之問題點。
又,先前之類型之防眩膜例如於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之情形時,亦存在下述問題:當背光等來自於背面之透射光透過具有凹凸形狀之防眩膜時,會發生由於其表面之凹凸形狀之作用而擾亂所顯示之像素的「閃爍」(目測觀看到亮閃閃之因亮度差所致之「閃耀」)。
為防止此種閃爍之產生,例如有利用「與構成防眩膜之黏合劑樹脂折射率不同之粒子」使防眩膜具有內部擴散之方法。
於具有內部擴散而防止閃爍之情形時,需要擴大「構成防眩膜之黏合劑樹脂與粒子之折射率差」,或者增加粒子之添加量。
然而,此種閃爍防止方法存在如下問題:由於存在黏合劑樹脂與粒子之界面,故與「黏合劑樹脂與粒子之折射率差」相應地於界面產生反射,導致所得之影像之對比度下降。
作為上述問題之解決對策,例如已知使用「中心部與表層部間折射率逐漸不同之多層粒子」、或「折射率具有漸變之粒子」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又,例如亦已知藉由使用「粒子表面設置有折射率處於黏合劑樹脂之折射率與粒子之折射率之間且厚度為100 nm左右的中間折射率層的粒子」,而降低粒子與黏合劑界面上之反射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然而,此種粒子之價格非常高,並且由於其製造方法之原因,存在難以控制粒子之粒徑或難以擴大粒子表層與內部之折射率差,難以擴大內部擴散之問題。
又,亦嘗試藉由以特定之摻合比例添加粒徑或折射率互不相同之2種粒子而改善閃爍、對比度及褪色(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4、5、6、7、8),但因未綜合斟酌到「有助於表面凹凸形狀之粒子」及「有助於內部擴散之粒子」的粒徑、摻合比例、折射率等,故實際上並未獲得防眩性、對比度、閃爍優異之防眩膜。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12070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1792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78886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7-19642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8-40063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8-122832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09-3331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2009-271400號公報
鑒於上述現狀,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眩性優異並且可較佳地防止閃爍之產生及對比度之下降的防眩膜、該防眩膜之製造方法、應用該防眩膜之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透光性基材、及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之擴散層,其特徵在於:上述擴散層含有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及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將上述擴散層中之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設為CA ,將平均粒徑設為rA ,將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A ,且將上述擴散層中之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設為CB ,將平均粒徑設為rB ,將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B 時,滿足下述式(1)、式(2)及式(3):
rA >rB  式(1)
A <△B  式(2)
rB /rA >CB /CA  式(3)。
又,較佳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或有機微粒子(B)具有含浸黏合劑成分而形成之含浸層。
又,較佳為上述黏合劑成分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
又,本發明亦係一種防眩膜之製造方法,係用以製造具有透光性基材、及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之擴散層的防眩膜,該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於上述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塗佈含有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及黏合劑成分之塗液,使其乾燥而形成塗膜,使該塗膜硬化而形成上述擴散層」的步驟,並且,將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設為CA ,將平均粒徑設為rA ,將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A ,且將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設為CB ,將平均粒徑設為rB ,將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B 時,滿足下述式(1)、式(2)及式(3):
rA >rB  式(1)
A <△B  式(2)
rB /rA >CB /CA  式(3)。
又,本發明亦係一種偏光板,係具備偏光元件而成,其特徵在於:於上述偏光元件之表面具備本發明之防眩膜。
又,本發明亦係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於最表面具備本發明之防眩膜或者本發明之偏光板。
以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明之防眩膜具有透光性基材、及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之擴散層。
上述透光性基材較佳為具有平滑性、耐熱性且機械強度優異者。形成上述透光性基材之材料之具體例,可列舉: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三乙酸纖維素、二乙酸纖維素、乙酸丁酸纖維素、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醚碸、聚碸、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縮醛、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環烯烴或聚胺甲酸乙酯等熱塑性樹脂,就機械強度之方面而言,較佳為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就不會擾亂偏光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三乙酸纖維素。
上述透光性基材較佳為用作上述熱塑性樹脂之富含柔軟性之膜狀體,但配合要求硬化性之使用態樣,亦可使用該等熱塑性樹脂之板,或者亦可使用玻璃板之板狀體者。
於上述透光性基材為膜狀體之情形時,其厚度較佳為20~300μm,更佳上限為200μm,下限為30μm。於透光性基材為板狀體之情形時,亦可為超過該等厚度之厚度。
又,上述透光性基材係於其上面形成擴散層時,為提高接著性,除電暈放電處理、氧化處理等物理或化學處理以外,亦可預先進行固著劑(anchoring agent)或稱作底漆(primer)之塗料之塗佈。
上述擴散層係形成於上述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含有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及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
此種擴散層係可藉由於上述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塗佈含有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及黏合劑成分之塗液,使其乾燥而形成塗膜,使該塗膜硬化而形成。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黏合劑成分」包含全部「為進行電離放射線硬化而成為聚合物膜,可成為該聚合物膜之基本結構之構成單元的分子」。亦即,其概念不僅包括單體,而且亦包括寡聚物、預聚物等樹脂成分。
此處,作為防眩膜之擴散層,先前已知:含有「主要形成表面凹凸之相對較大之微粒子」及「主要表現內部擴散之相對較小之微粒子」者。為使用具備「含有此2種微粒子之擴散層」之防眩膜而提高影像顯示裝置之顯示影像之對比度,需要抑制擴散層之反射,但至今為止,已掌握的擴散層之反射,係擴散層表面之反射。
本發明者等人對擴散層之反射進行深入研究,結果發現「於擴散層中稀疏存在著所含之微粒子,幾乎不存在沿著厚度方向重疊之情況,故擴散層之反射係表面上之反射與所含之內部微粒子之反射之和」,以及「該內部微粒子之反射係根據其粒徑、添加量及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決定」。進而,亦發現為降低閃爍,有效的是添加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較大之微粒子。
斟酌該等本發明者等人所發現之見解,探討「主要形成表面凹凸之相對較大之微粒子」及「主要表現內部擴散之相對較小之微粒子」在擴散層中之應有態樣,藉此完成了本發明。
即發現:為提高使用含有2種有機微粒子之擴散層的影像顯示裝置之顯示影像之對比度,需要使「與構成該擴散層之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更大之有機微粒子」之總表面積小於「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更小之有機微粒子」之總表面積。
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中,上述擴散層係將該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設為CA ,將平均粒徑設為rA ,將擴散層中之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A ,且將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設為CB ,將平均粒徑設為rB ,將擴散層中之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B 時,滿足下述式(1)、式(2)及式(3)者。再者,有機微粒子(A)及(B)在擴散層中之折射率意指各粒子之平均折射率。
rA >rB  式(1)
A <△B  式(2)
rB /rA >CB /CA  式(3)
滿足上述式(1)之本發明之防眩膜表示:有機微粒子(B)之平均粒徑rB 小於有機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rA 。此種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進而如下所述滿足式(2)及式(3),藉此於擴散層中內部擴散力較大之有機微粒子(B)之粒子數量增多。又,如下所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B)之總表面積小於有機微粒子(A)之總表面積,故遍佈分散於擴散層,藉此可抑制粗糙並且防止對比度之下降及閃爍。
又,上述式(2)表示著:有機微粒子(B)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大於有機微粒子(A)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滿足上述式(1)之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滿足式(2),藉此擴散層之內部散射效果提高,本發明之抗反射膜的閃爍防止效果變得優異。
再者,作為摻入上述擴散層之前之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之折射率的測定方法,例如可利用Becke法、最小偏角法、偏角解析、模態-線(mode-line)法、橢圓偏光法等進行測定。又,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折射率,可藉由利用阿貝折射計對「將用以形成擴散層且不含微粒子之塗液進行塗佈、乾燥、硬化而成之僅為黏合劑成分的硬化膜」進行測定而獲得。
又,作為上述擴散層中之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之折射率之測定方法,可對「自所製作之防眩膜之擴散層中,以任意形態取出有機微粒子或有機微粒子之斷片、或者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斷片者」,同樣地使用上述各方法。此外,可使用相位移雷射干涉顯微鏡(FK光學研究所製造之相位移雷射干涉顯微鏡或溝尻光學工業所製造之雙光束干涉顯微鏡等)而測定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與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之折射率差。
又,於上述黏合劑成分含有下述(甲基)丙烯酸酯及除此以外之樹脂之情形時,所謂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折射率,意指排除了有機微粒子之所含總樹脂成分所形成之硬化物之平均折射率。
於本發明之抗反射膜中,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滿足上述式(2),即,有機微粒子(B)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大於有機微粒子(A)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因此上述擴散層中之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總表面積必須小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總表面積。
上述式(3)表示著:於上述擴散層中,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總表面積小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總表面積。
即,當假設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均為球體,並將擴散層中之總表面積分別設為SA 、SB 時,分別如下所述求出SA 、SB
SA =[CA /{4π(rA /2)3 /3}]×4π(rA /2)2
SB =[CB /{4π(rB /2)3 /3}]×4π(rB /2)2
而且,由於SA >SB ,因此根據
[CA /{4π(rA /2)3 /3}]×4π(rA /2)2 >[CB /{4π(rB /2)3 /3}]×4π(rB /2)2
導出rB /rA >CB /CA
於不滿足此種式(3)之情形時,使用本發明之抗反射膜之影像顯示裝置之顯示影像之對比度不充分。
又,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中,較佳為有機微粒子(A)及/或下述有機微粒子(B)形成含浸有下述黏合劑成分之含浸層。再者,以下說明有機微粒子(A)中具有上述含浸層之理由。
上述有機微粒子(A)中之含浸層,係以黏合劑成分與構成有機微粒子(A)之材料混合之狀態形成者。即,上述有機微粒子(A)係於中心部維持「未形成含浸層之狀態之折射率(即,摻入擴散層之前之有機微粒子(A)(以下,稱作有機微粒子(a))之折射率)」,另一方面,於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界面附近,具有與該硬化物之折射率接近之折射率。結果,「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受到維持之中心部的擴散性能亦受到維持,並且有機微粒子(A)之反射率下降。進而,具有上述含浸層之有機微粒子(A)的「與擴散層之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密著性」變得極其優異。
又,上述有機微粒子(A)具有上述含浸層,藉此本發明之防眩膜之「對溫濕度變化之防眩程度之經時變化之穩定性(耐濕熱性)」變得優異。推論其係藉由如下所述之機構而得以改善。
即可推論:對於至今之含有有機微粒子之防眩膜,若進行耐濕熱性試驗,則滲入至擴散層之水分會作用於有機微粒子與黏合劑樹脂之界面所具有之應變,引起該應變之增大、緩和、微裂紋之產生等,因此引起經時性的防眩性變化(霧值之變化)。再者,此應變對於粒徑較大之有機微粒子較為顯著。
然而可推論:若如本發明之有機微粒子(A)般具有含浸層,則上述有機微粒子(A)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界面之應變減少,因此能抑制上述應變之增大、緩和、微裂紋之產生等。
進而,如下所述,上述含浸層係「藉由上述黏合劑成分及/或溶劑使得有機微粒子(a)膨潤而較佳地形成之層」,故上述有機微粒子(A)係極富柔軟性之微粒子。因此,於上述擴散層之表面上,與該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相對應之位置雖形成有凸部,但可使該凸部之形狀變平坦。
即,本申請案中之最佳形態係滿足式(1)~(3)且使用具有含浸層之有機微粒子的防眩膜。
再者,對於此方面,隨後進行更詳細說明。
作為構成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材料,較佳為藉由下述黏合劑成分及/或溶劑而膨潤者。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聚酯樹脂、苯乙烯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烯烴樹脂或者該等之共聚物等,其中,可較佳地使用交聯(甲基)丙烯酸樹脂。再者,所謂(甲基)丙烯酸意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此處,由(甲基)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及(甲基)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所構成之有機微粒子,係於利用普遍知曉之製造方法製造時,有時均使用(甲基)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樹脂作為材料。
又,上述有機微粒子(A)若為核-殼類型之微粒子,則存在:核使用由(甲基)丙烯酸樹脂所構成之微粒子之聚苯乙烯微粒子,或者反之核使用由苯乙烯樹脂所構成之微粒子之聚(甲基)丙烯酸微粒子。因此,於本說明書中,關於(甲基)丙烯酸微粒子、苯乙烯微粒子及(甲基)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微粒子之區別,係判斷微粒子所具有之特性(例如,折射率)最接近於哪種樹脂。例如,若微粒子之折射率未達1.50,則設為(甲基)丙烯酸微粒子,若微粒子之折射率為1.50以上且未達1.59,則設為(甲基)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微粒子,若微粒子之折射率為1.59以上,則可設為苯乙烯微粒子。
作為上述交聯(甲基)丙烯酸樹脂,例如較佳為:於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醯胺、丙烯腈等丙烯酸系單體中,使用過硫酸等聚合起始劑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交聯劑,藉由懸浮聚合法等進行聚合所得之均聚物或共聚物。
作為上述丙烯酸系單體,尤其較佳為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所得之交聯丙烯酸樹脂。再者,可藉由調整「下述黏合劑成分及/或溶劑所造成之膨潤程度」而控制含浸層之厚度,因此,較佳為以黏合劑成分之含浸量成為較佳範圍之方式預先改變交聯程度。
作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rA ,例如較佳為0.5~15.0μm之範圍且未達擴散層之厚度者。尤其更佳為1.0~10.0μm之範圍者。若上述平均粒徑rA 未達0.5μm,則有時本發明之防眩膜之防眩性不充分,若超過15.0μm,或者在擴散層之厚度以上,則有時導致應用本發明之防眩膜而成之顯示器之影像粗糙使得畫質下降。
再者,於摻入擴散層之前,上述平均粒徑係指有機微粒子(A)單獨之測定,可藉由庫爾特計數法(Coulter counter method)計測重量平均徑。另一方面,於摻入擴散層之後,所謂上述平均粒徑係指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測定,以透射光學顯微鏡觀察擴散層時,算出10個有機微粒子(A)之最大徑之平均值。或者,上述方式不適當之情形時,上述平均粒徑係指:對通過有機微粒子(A)之中心附近之剖面進行電子顯微鏡(較佳為TEM、STEM等穿透型)觀察時,選擇任意30個觀察到相同種類且大致相同等級粒徑之有機微粒子(A)(因不確定是粒子之哪個部位之剖面,故增加n數)並測定其剖面之最大粒徑,作為其平均值而算出之值。由於均根據影像進行判斷,故亦可利用影像解析軟體算出。
再者,下述有機微粒子(B)之平均粒徑亦可以相同之方式測定。
又,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含浸層,係自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外表面朝著其中心含浸上述黏合劑成分而形成之層。再者,上述含浸層係含浸黏合劑成分中之低分子量成分即主要含浸單體所形成之層,難以含浸屬於高分子成分之黏合劑成分之聚合物,即難以含浸聚合物或寡聚物。
上述含浸層例如可藉由對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剖面進行顯微鏡(STEM等)觀察而判別。
再者,上述含浸層中所含浸之黏合劑成分,可為含浸有所構成之全成分者,亦可為含浸有所構成之成分之一部分者。
又,上述含浸層較佳為平均厚度為0.01~1.0μm。若未達0.01μm,則無法充分獲得藉由形成上述含浸層所得之效果,若超過1.0μm,則有時無法充分發揮有機微粒子(A)之內部擴散功能而無法充分獲得閃爍之防止效果。上述含浸層之平均厚度之較佳下限為0.1μm,較佳上限為0.8μm。藉由處於該範圍內,可更加發揮上述效果。
再者,上述含浸層之平均厚度,意指藉由防眩膜之剖面電子顯微鏡(較理想的是TEM、STEM等穿透型)照片觀察到之有機微粒子(A)之剖面中之含浸層之厚度之平均值。具體而言,可對上述擴散層之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以3000~5萬倍觀察「具有含浸層之微粒子必存在1個以上」之任意5處,拍攝後,每1個微粒子測定2處含浸層之厚度,算出測定值10處之平均值。上述含浸層之厚度之測定,係選擇2處微粒子周圍之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與微粒子之邊界相對清晰且含浸程度最大之部分。
此處,有機微粒子通常具有經交聯之結構,但根據該交聯程度使得黏合劑成分或溶劑造成之膨潤程度不同,通常,若交聯度提高,則膨潤度下降,若交聯度下降,則膨潤度提高。
因此,例如構成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材料為上述交聯丙烯酸樹脂之情形時,上述含浸層之厚度可藉由適當調整該交聯丙烯酸樹脂之交聯程度而調整為所需之範圍。
再者,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中,作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例如事前利用「使用有交聯度不同之有機微粒子之塗液」製作防眩膜,選擇使用與較佳之含浸程度吻合之有機微粒子即可。
又,上述有機微粒子(A)較佳為在上述擴散層中不凝聚。若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凝聚,則於與已凝聚之有機微粒子(A)相對應之位置之擴散層表面形成較大凸部,有時導致本發明之防眩膜中產生褪色或閃爍。再者,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凝聚,例如可藉由含有下述層狀無機化合物而較佳地防止。
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CA 較佳為0.5~30體積%。若未達0.5體積%,則有時擴散層之表面上無法形成充分之凹凸形狀,使得本發明之防眩膜之防眩性能不充分。另一方面,若超過30體積%,則有時擴散層中產生有機微粒子(A)彼此之凝聚,導致擴散層之表面上形成較大凸部而產生褪色或閃爍。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CA 之更佳下限為1.0體積%,更佳上限為20體積%。藉由處於該範圍內,可更加確保上述效果。
再者,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CA 係如下所述算出。自垂直於擴散層之透光性基材之方向拍攝顯微鏡照片,使用該照片影像中之每單位面積內所含之有機微粒子(A)之數量(N)、平均粒徑(rA )及根據防眩膜之剖面照片所測定之擴散層之厚度(T),算出擴散層之每單位體積之有機微粒子(A)之體積比例(N×π×rA 3 /6/T),將其設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CA
上述有機微粒子(B)係滿足上述式(1)及式(2)之微粒子,即,其係「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B 大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A ,且擴散層中之總表面積小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總表面積」之微粒子。
作為此種有機微粒子(B),例如可列舉聚苯乙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烯烴樹脂或該等之共聚物等有機粒子等。該等有機微粒子(B)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2種以上。
其中,就折射率較高、容易設置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例如,通常放射線硬化型黏合劑之折射率為1.48~1.54左右)、容易獲得內部擴散之方面而言,可較佳地使用聚苯乙烯微粒子及/或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微粒子。
又,以下,微粒子有「高交聯」、「低交聯」之情形,該「高交聯」、「低交聯」如下所述進行定義。
製備以下塗液:相對於放射線硬化型黏合劑(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100質量份,摻合190質量份之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8:2)。
將微粒子浸漬於所得之塗液,隨後利用滴管載置於載玻片,進而其上面載置蓋玻片。對其利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而算出平均粒徑d0(20個微粒子之平均值)。進而對浸漬後於30℃經過24小時所得者,同樣地利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而算出平均粒徑d24。將如此算出之粒徑之變化率[(d24-d0)/d0]×100為5%以上之微粒子定義為「低交聯」,將未達5%之微粒子定義為「高交聯」。
上述有機微粒子(B)於滿足上述式(1)~式(3)之範圍內,亦可形成含浸有黏合劑成分之含浸層。
藉由於上述有機微粒子(B)形成上述含浸層,與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情形相同地,閃爍之抑制、對比度之提高及本發明之防眩膜對溫濕度變化之防眩程度之經時變化的穩定性(耐濕熱性)變得優異。再者,於以下說明中,將摻入擴散層之前之有機微粒子(B)稱作有機微粒子(b)。
形成於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含浸層較佳為平均厚度小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浸層。上述有機微粒子(B)具有較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rA 更小之平均粒徑rB ,故於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含浸層之厚度厚於有機微粒子(A)之含浸層之情形時,要求擴散角度較大之有機微粒子(B)之中心部減小,故有時擴散層之擴散性能不充分。
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B)中是否形成含浸層之判斷,例如可藉由利用顯微鏡(STEM等)觀察上述擴散層之有機微粒子(B)之剖面而進行。
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中,作為上述有機微粒子(B),例如事前利用「使用了交聯度不同之有機微粒子之塗液」製作防眩膜,選擇使用與較佳之含浸程度吻合之有機微粒子即可。
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CB 較佳為0.5~30體積%。若未達0.5體積%,則有時容易產生閃爍,另一方面,若超過30體積%,則有時對比度下降。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CB 之更佳下限為1.0體積%,更佳上限為20體積%。藉由處於該範圍內,可更加確保上述效果。再者,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CB ,意指藉由與上述有機微粒子(A)相同之方法測定之值。
作為上述黏合劑成分,較佳為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作為必需成分者。
作為此種上述黏合劑成分,可較佳地列舉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膨潤者,較佳為透明性者,例如可列舉藉由紫外線或電子線進行硬化之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又,於本說明書中,單體係進行電離放射線硬化而成為聚合物膜,故包含全部可成為該聚合物膜之基本結構之構成單元之分子,具有不飽和鍵。亦即,若寡聚物或預聚物係硬化膜之基本單元,則亦包括寡聚物或預聚物。
於本發明中,上述單體較佳為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以下之較小者。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重量平均分子量,係指算出THF溶劑中之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所測定之聚苯乙烯換算值者。
作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例如可列舉具有(甲基)丙烯酸酯系之官能基之化合物等具有1個或2個以上之不飽和鍵之化合物。
作為具有1個不飽和鍵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啶酮等。作為具有2個以上之不飽和鍵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聚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F EO(ethylene oxide,環氧乙烷)改質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 EO改質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EO改質二(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EO改質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PO(propylene oxide,環氧丙烷)改質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EO改質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化合物與(甲基)丙烯酸酯等之反應產物(例如,多元醇之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又,亦可列舉具有2個以上之不飽和鍵之(甲基)丙烯酸胺甲酸乙酯或聚酯(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除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以外,亦可將具有不飽和雙鍵之相對低分子量之聚酯樹脂、聚醚樹脂、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胺甲酸乙酯樹脂、醇酸樹脂、螺縮醛(spiroacetal)樹脂、聚丁二烯樹脂、多硫醇多烯(polythiol polyene)樹脂等用作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
於將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用作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情形時,形成上述擴散層時製備之塗液較佳為含有光聚合起始劑。
上述光聚合起始劑,具體例可列舉: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米其勒苯甲醯基苯甲酸酯、α-戊基肟酯(α-amyloxime ester)、9-氧硫(thioxanthon)類、苯丙酮類、二苯乙二酮類、安息香類、醯基氧化膦類。另外,較佳為將光敏劑混合而使用,其具體例,例如可列舉:正丁胺、三乙胺、聚正丁基膦等。
上述光聚合起始劑,於上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為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基之樹脂系時,較佳為單獨或混合使用: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9-氧硫類、安息香、安息香甲醚等。另外於上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為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樹脂系時,上述光聚合起始劑,較佳為單獨或混合使用:芳香族重氮鹽、芳香族鋶鹽、芳香族錪鹽、金屬芳香類化合物、安息香磺酸酯等。
上述光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相對於紫外線硬化型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10質量份。
又,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亦可與溶劑乾燥型樹脂(熱塑性樹脂等,僅使「塗佈時為了調整固體成分而添加之溶劑」乾燥而形成被膜之樹脂)併用使用。
上述溶劑乾燥型樹脂,主要可列舉熱塑性樹脂。上述熱塑性樹脂,可利用通常所例示者。藉由添加上述溶劑乾燥型樹脂,可有效防止塗佈面之塗膜缺陷。
較佳之熱塑性樹脂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苯乙烯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乙酸乙烯酯系樹脂、乙烯醚系樹脂、含鹵素樹脂、脂環式烯烴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纖維素衍生物、聚矽氧系樹脂、及橡膠或彈性體等。
上述熱塑性樹脂,通常較佳為使用非晶性、且可溶解於有機溶劑(特別是可溶解複數種聚合物或硬化性化合物之共通溶劑)之樹脂。特佳為成形性或製膜性、透明性或耐候性較高之樹脂,例如苯乙烯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脂環式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纖維素衍生物(纖維素酯類等)等。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態樣,於上述透光性基材之材料為三乙酸纖維素「TAC」等纖維素系樹脂時,熱塑性樹脂之較佳具體例,可列舉:纖維素系樹脂、例如硝基纖維素、乙酸纖維素、乙酸丙酸纖維素、乙基羥基乙基纖維素等。藉由使用上述纖維素系樹脂,可提高透光性基材與擴散層之密著性及透明性。
上述黏合劑成分亦可更含有熱硬化性樹脂。上述熱硬化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苯酚樹脂、脲樹脂、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胍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甲酸乙酯樹脂、環氧樹脂、胺基醇酸樹脂、三聚氰胺-脲共縮合樹脂、矽樹脂、聚矽氧烷樹脂等。於使用熱硬化性樹脂之情形時,亦可視需要併用交聯劑、聚合起始劑等硬化劑、聚合促進劑、溶劑、黏度調整劑等。
較佳為上述塗液更含有溶劑。
上述溶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水、醇(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苄醇)、酮(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環戊酮)、酯(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丁酯)、脂肪族烴(例如己烷、環己烷)、鹵化烴(例如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芳香族烴(例如苯、甲苯、二甲苯)、醯胺(例如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醚(例如二乙醚、二烷、四氫呋喃)、醚醇(例如1-甲氧基-2-丙醇)等。
上述黏合劑成分及溶劑亦可選擇使用具有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膨潤之性質者,亦可僅任意一方選擇使用具有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膨潤之性質者。
再者,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之含浸層之形成,由於存在具有使該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膨潤之性質之溶劑,因此不依賴上述黏合劑成分之膨潤性程度,便可更加確實地進行,因此更佳為至少上述溶劑具有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膨潤之性質。推論其原因在於:首先,上述溶劑作用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而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膨潤,接著逐步含浸上述黏合劑成分中所含之低分子量成分。
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中,作為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型黏合劑與溶劑之組合,其中較佳為以下組合,即,作為黏合劑成分,因為分子量較小且容易含浸,故使用(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作為溶劑,使用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膨潤之性質較強之酮、酯系。
又,藉由混合使用上述溶劑而調整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之膨潤程度,藉此可控制上述黏合劑成分中所含之低分子量成分之含浸量。
較佳為上述擴散層更含有層狀無機化合物。上述擴散層含有上述層狀無機化合物,可提高該擴散層之抗捲縮性、耐紫外線性、抗龜裂性等耐衝擊性。
上述層狀無機化合物,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蒙脫石、貝得石、綠脫石、皂石、鋰蒙脫石、鋅蒙脫石、矽鎂石、蛭石、多水高嶺土、高嶺土、安德石、狄克石、滑石、葉臘石、雲母、珍珠雲母、白雲母、金雲母、四矽雲母、帶雲母、葉蛇紋石、綠泥石、鋰綠泥石(cookeite)、綠泥石群(nantite)等。該等層狀無機化合物可為天然物,亦可為合成物。
作為上述層狀無機化合物,其中較佳為滑石。例如於使用滑石作為上述層狀無機化合物、使用交聯丙烯酸珠作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使用苯乙烯作為有機微粒子(b)之情形時,可較佳地控制與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之凝聚程度。結果,可高水準地達成本發明之防眩膜之防眩性、褪色防止性、閃爍防止性。
推測其受到上述滑石為親油性較高之物質這一情形之影響。即,有機微粒子(a)(交聯丙烯酸樹脂)具有親水性之性質,而有機微粒子(b)(苯乙烯)具有親油性之性質,故推測出親油性較高之滑石會調整這兩種微粒子的凝聚。
上述擴散層中之上述層狀無機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100質量份,較佳為0.1~20質量份。若未達0.1質量份,則有時本發明之防眩膜之耐衝擊性及/或有機微粒子(A)等之分散性不充分,若超過20質量份,則有時形成上述擴散層之塗液之黏度上升而無法塗層,或者無法控制所形成之塗膜表面之凹凸。上述層狀無機化合物之含量之更佳下限為0.5質量份,更佳上限為10質量份。藉由處於該範圍內,可更加發揮耐衝擊性及/或微粒子之分散性之效果,並且亦更加容易控制表面凹凸。
上述塗液可藉由混合上述各材料而製備。
作為混合上述各材料而製備塗液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使用塗料振盪器(paint shaker)或珠磨機(beads mill)等即可。
上述擴散層可藉由將上述塗液塗佈於上述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個面上,進行乾燥而形成塗膜,並使該塗膜硬化而形成。
上述塗液之塗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輥塗法、Meyer棒塗法、凹版印刷塗佈法、模塗法等。
塗佈上述塗液所形成之塗膜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可考慮目標擴散層之厚度、形成於表面之凹凸形狀、所使用之材料等適當決定。較佳為1~20μm左右,更佳為2~15μm,進而較佳為2~10μm。
再者,如上所述,有機微粒子(A)係藉由「利用上述黏合劑成分及/或溶劑而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膨潤,使其含浸黏合劑成分而形成含浸層」而製備,但該有機微粒子(A)之製備可於上述塗液中進行,亦可於塗佈於上述透光性基材所形成之塗膜中進行。
進而較佳為上述已製備之塗液於形成擴散層之前靜置特定時間。
其原因在於:若製備上述塗液後未加以靜置便形成擴散層,則即便於適當調整了所使用之有機微粒子(A)之交聯度、或者黏合劑成分及/或溶劑所造成之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膨潤程度之情形時,有時亦無法於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形成充分之含浸層。
上述塗液之靜置時間,可根據所使用之有機微粒子(A)之種類、交聯度及粒徑、以及所使用之電離放射線硬化型黏合劑及/或溶劑之種類等適當調整即可,例如較佳為12~48小時左右。
可藉由使形成於上述透光性基材上之塗膜進行硬化,從而形成擴散層。
上述塗膜之硬化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藉由紫外線照射來進行。藉由紫外線進行硬化時,較佳為使用190~380nm之波長區域之紫外線。紫外線之硬化例如可藉由金屬鹵化物燈、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超高壓水銀燈、碳弧燈、黑光螢光燈等來進行。電子束源之具體例,可列舉:Cockcroft-Walton型、Vdn de Graaff型、共振變壓器型、絕緣核變壓器型、直線型、高頻高壓(dynamitron)型、高頻型等各種電子束加速器。
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中,上述擴散層係於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狀。
上述擴散層較佳為於「該擴散層中之與有機微粒子(A)相對應之位置」具有凸部(以下亦稱作凸部(A)),上述凸部(A)較佳為其高度低於含有「滿足全部下述要件(1)、(2)及(3)之有機微粒子(C)」的擴散層(C)之表面之與上述有機微粒子(C)相對應之位置之凸部(以下亦稱作凸部(C))的高度。
要件(1):使用有機微粒子(C)來代替有機微粒子(A),除此以外,與含有有機微粒子(A)之擴散層相同條件下,形成擴散層(C)
要件(2):擴散層(C)中之有機微粒子(C)具有與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相同之平均粒徑
要件(3):有機微粒子(C)於擴散層(C)中未形成含浸層
上述凸部(A)係高度低於上述凸部(C)之平坦形狀。具有形成有此種凸部(A)之擴散層的本發明之防眩膜,其防眩性、褪色防止性可變得優異。
推論其原因在於:使上述塗膜進行硬化時之有機微粒子(A),係形成有上述含浸層之有機微粒子(A),該有機微粒子(A)與上述有機微粒子(C)相比,是非常富含柔軟性之微粒子。即,若使上述塗膜進行硬化,則黏合劑成分會引起硬化收縮,但因上述黏合劑成分之量較少,故上述有機微粒子(A)所在之表面之硬化收縮,小於該有機微粒子(A)不在之表面之硬化收縮。然而,因上述有機微粒子(A)係非常富含柔軟性之微粒子,故有機微粒子(A)會因上述塗膜之硬化收縮而產生變形。其結果,推測所形成之凸部(A)之高度低於「含有更硬之有機微粒子(C)之擴散層(C)之表面上所形成之上述凸部(C)」而變平滑。
再者,所謂上述凸部之高度,意指藉由AFM觀察防眩膜表面,測定自「存在於表面之上述凸部之斜面上之自上述凸部向凹部變化的彎曲點」至「上述凸部之頂點」為止之高度10處(任意)所得之平均值。
由於本發明之防眩膜具有上述擴散層,故該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密著性變得極其優異。再者,本發明之防眩膜於心軸試驗中,在心軸之直徑為10 mm之條件下、更佳為8 mm之條件下、進而較佳為6 mm之條件下未產生龜裂。
又,於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中形成有上述含浸層之情形時,該含浸層係混合有黏合劑成分之狀態下形成者,因此於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含浸層)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界面上,可較佳地防止上述擴散層之透射光發生反射,並且可表現適度之內部擴散性。
進而,可使形成於「上述擴散層之與有機微粒子(A)相對應之位置」之凸部成為高度較低之平坦形狀。
因此,可高水準地達成本發明之防眩膜之防眩性、褪色防止性及閃爍防止性。
為確實地確保此種含浸層,較佳為有機微粒子(A)為低交聯,更佳為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為低交聯。
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中,上述擴散層之厚度較佳為1~20μm。若為1μm以上,則容易獲得硬塗性,若為20μm以下,則可獲得對捲縮或龜裂之耐性。
上述擴散層之厚度之更佳下限為2μm,更佳上限為15μm,進而較佳上限為10μm。
再者,上述擴散層之厚度係利用共軛焦雷射顯微鏡(LeicaTCS-NT:徠卡公司製造:物鏡「10~100倍」)觀察防眩膜之剖面,判斷界面之有無並根據下述評價基準進行判斷,藉此算出。
測定順序
(1)為獲得無暈光之清晰影像,共軛焦雷射顯微鏡中使用濕式物鏡,且,防眩膜上載置約2 mL折射率1.518之油來進行觀察。油係為了使物鏡與擴散層間之空氣層消失而使用。
(2)每1個畫面上各1處共計2處測定凹凸之最大凸部、最小凹部之自基材起之膜厚,對其進行5個畫面共計10處的測定,算出平均值作為擴散層之厚度。
再者,若為使用上述共軛焦雷射顯微鏡時界面不太明確之防眩膜,則亦可利用切片機等製作剖面,並藉由電子顯微鏡觀察,與上述(2)相同地算出擴散層之厚度。
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60℃×90%RH×1000小時之耐濕熱性試驗前後之霧值變化為1.5%以下。若超過1.5%,則有時耐濕熱性較差而防眩程度隨著溫濕度變化產生經時變化。上述霧值之變化更佳為1.0%以下。再者,此種耐濕熱性可藉由在擴散層中含有形成有上述含浸層之有機微粒子(A)而獲得。
再者,上述霧值係依據JIS-K7136所規定之霧度(haze),使用霧值計HM15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造,商品名)進行測定之值。
製造此種本發明之防眩膜之方法亦係本發明之一。
即,一種本發明之防眩膜之製造方法,該方法係用以製造具有透光性基材、及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之擴散層的防眩膜,該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於上述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塗佈含有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及黏合劑成分之塗液,使其乾燥而形成塗膜,使該塗膜硬化而形成上述擴散層」的步驟,並且,將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設為CA ,將平均粒徑設為rA ,將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A ,且將上述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設為CB ,將平均粒徑設為rB ,將與上述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B 時,滿足下述式(1)、式(2)及式(3):
rA >rB  式(1)
A <△B  式(2)
rB /rA >CB /CA  式(3)。
於本發明之防眩膜之製造方法中,構成上述塗液之材料等可列舉與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中進行說明者相同者。
又,形成上述擴散層之步驟亦可列舉與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中進行說明之方法相同之方法。
又,偏光板亦係本發明之一,其係具備偏光元件而成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偏光元件之表面上黏合透光性基材之處理等而具備本發明之防眩膜。
上述偏光元件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藉由碘等染色並經延伸之聚乙烯醇膜、聚乙烯甲醛膜、聚乙烯縮醛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皂化膜等。於上述偏光元件與本發明之防眩膜之層壓處理中,較佳為對透光性基材進行皂化處理。藉由皂化處理,接著性會變得良好,並且亦可獲得抗靜電效果。
本發明亦係一種於最表面具備上述防眩膜或上述偏光板而成之影像顯示裝置。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亦可為LCD、PDP、FED、ELD(有機EL、無機EL)、CRT、電子紙、觸控面板、平板PC等影像顯示裝置。
上述LCD係具備透射性顯示體、以及自背面照射上述透射性顯示體之光源裝置而成者。於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為LCD時,係於該透射性顯示體之表面形成本發明之防眩膜或本發明之偏光板而成者。
於本發明為具有上述防眩膜之液晶顯示裝置時,光源裝置之光源自防眩膜之下側照射。再者,於STN型液晶顯示裝置中,可於液晶顯示元件與偏光板之間插入相位差板。該液晶顯示裝置之各層間視需要可設置接著劑層。
上述PDP具備表面玻璃基板(表面上形成電極)、以及與該表面玻璃基板相向且於中間密封放電氣體所配置之背面玻璃基板(表面上形成電極及微小槽,於槽內形成紅、綠、藍之螢光體層)而成者。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為PDP時,係於上述表面玻璃基板之表面或其前面板(玻璃基板或膜基板)具備上述防眩膜者。
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亦可為:將施加電壓後會發光之硫化鋅、二胺類物質:發光體蒸鍍於玻璃基板,控制施加於基板之電壓而進行顯示之ELD裝置,或者,將電信號轉變為光,而產生人眼可見之影像之CRT等影像顯示裝置。此時,係於如上所述之各顯示裝置之最表面或其前面板之表面具備上述防眩膜者。
本發明之防眩膜於任意情形時,均可使用於電視、電腦、電子紙等顯示器顯示。尤其是可較佳地使用於CRT、液晶面板、PDP、ELD、FED、電子紙、觸控面板、平板PC等高精細影像用顯示器之表面。
本發明之防眩膜中,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CA 、平均粒徑rA 、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A 、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CB 、平均粒徑rB 、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B 滿足上述特定關係,故防眩性優異,並且可較佳地防止閃爍之產生及對比度之下降。
對本發明之內容,藉由以下實施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內容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來解釋。
(實施例1)
首先,作為透光性基材,準備三乙醯纖維素(Fuji Film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厚度80μm)。
其次,製備下述組成之塗液。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低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7.8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B)[低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4.0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將所得之塗液老化24小時後,使用Meyer棒塗層於透光性基材,以1.2 m/s之流速使70℃之乾燥空氣流通,乾燥1分鐘而形成塗膜。
其後,對所形成之塗膜照射紫外線(氮氣環境下200 mJ/cm2 )而使黏合劑成分進行硬化形成擴散層,製作防眩膜。再者,使擴散層之厚度為6.0μm。
(實施例2)
使用下述組成之塗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膜。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低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7.8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B)[低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4.0質量份
滑石(折射率1.57,平均粒徑0.8μm,日本滑石公司製造) 2.0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實施例3)
使用下述組成之塗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膜。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低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7.8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B)[高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4.0質量份
滑石(折射率1.57,平均粒徑0.8μm,日本滑石公司製造) 2.0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實施例4)
使用下述組成之塗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膜。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高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7.8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B)[高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4.0質量份
滑石(折射率1.57,平均粒徑0.8μm,日本滑石公司製造) 2.0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比較例1)
使用下述組成之塗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膜。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低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7.8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B)[低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5.6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比較例2)
使用下述組成之塗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膜。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高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7.8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B)[高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5.6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比較例3)
首先,作為透光性基材,準備三乙醯纖維素(Fuji Film公司製造,厚度80μm)。
其次,製備下述組成之塗液。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高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10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將所得之塗液老化24小時後,使用Meyer棒塗層於透光性基材,以1.2 m/s之流速使70℃之乾燥空氣流通,乾燥1分鐘而形成塗膜。
其後,對所形成之塗膜照射紫外線(氮氣環境下200 mJ/cm2 )而使黏合劑成分進行硬化形成擴散層,製作防眩膜。再者,使擴散層之厚度為6.0μm。
(比較例4)
使用下述組成之塗液,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3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膜。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高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10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比較例5)
使用下述組成之塗液,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3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膜。
黏合劑成分[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0/10/10)(折射率1.52)] 100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日本公司製造) 5.0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A)[高交聯丙烯酸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7.8質量份
有機微粒子(B)[高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3.5μm,綜研化學公司製造)] 4.0質量份
溶劑[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甲苯/甲基異丁基酮=8/2)] 190質量份
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進行以下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
(折射率差)
使用FK光學研究所公司製造之穿透型相位移雷射顯微干涉計測裝置PLM-OPT,如下所述分別求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之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以下,無法區別該等有機微粒子之情形時,簡單標記為有機微粒子)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A 、△B
具體而言,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切割為適當大小,並浸漬於氯仿中一晝夜左右,藉此自透光性基材剝離擴散層,使其乾燥。將其載置於載玻片,並浸漬於具有與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以下,標記為黏合劑)相同折射率之油(Moritex公司製造之Cargille標準折射液)中,且於其上面載置蓋玻片而製作樣本。藉由如此處理,可沿著擴散層之厚度方向去除黏合劑之凹凸等除有機微粒子以外之產生相位差之要因。對如此獲得之樣本,利用FK光學研究所公司製造之穿透型相位移雷射顯微干涉計測裝置(測定條件:測定波長633 nm,測定倍率200倍)且以光之入射方向為樣本之厚度方向進行測定,測定僅有黏合劑之部分與具有有機微粒子之部分之相位差,又,利用光學顯微鏡測定有機微粒子之粒徑,藉此根據以下式算出黏合劑與有機微粒子之折射率差。
△n=△Φ ‧λ/(2π‧d)
其中,△n:黏合劑與有機微粒子之折射率差
Φ :僅有黏合劑之部分與具有有機微粒子之部分之相位差
λ:測定波長
d:有機微粒子之粒徑
(平均粒徑)
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利用光學顯微鏡(KEYENCE公司製造之VHX-200)進行穿透觀察,測定任意10處之有機微粒子(A)及有機微粒子(B)之粒徑,將其平均值分別設為平均粒徑rA 、rB
(含有比)
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自垂直於擴散層之透光性基材之方向拍攝顯微鏡照片,使用該照片影像中之每單位面積內所含之有機微粒子(A)之數量(N)、藉由上述方法測定之平均粒徑(rA )及藉由下述方法測定之擴散層之厚度(T),算出擴散層之每單位體積之有機微粒子(A)之體積比例(N×π×rA 3 /6/T),將其設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CA 。藉由相同之方法,算出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CB
(含浸層之厚度)
關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沿著擴散層之厚度方向切斷,對至少含有1個以上之有機微粒子(A)之剖面以倍率3000~5萬倍進行STEM觀察,於黏合劑成分含浸於有機微粒子(A)之部分,有機微粒子(A)與周圍之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之邊界相對清晰,且,測定看得到有機微粒子(A)內最為含浸有黏合劑成分之部分2處之厚度。對合計5個有機微粒子(A),相同地進行測定,算出10處之測定結果之平均值。
將實施例2之防眩膜之擴散層之剖面STEM照片示於圖1。
再者,除有機微粒子(A)以外,進而亦可與上述相同地測定有機微粒子(B)之含浸層之厚度。
(霧值)
依據JIS-K7136所規定之霧值(haze),使用霧值計HM15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造)測定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之霧值。
(對比度)
於黑色丙烯酸板上,使用光學膜用透明黏著膜貼合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15名受檢者在1000Lx之明室條件下,對防眩膜之表面狀態,從各個方向進行目測官能評價。判定是否可再現出有光澤之黑色,並根據以下基準進行評價。
◎:回答良好的人占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占9~8人
△:回答良好的人占7~5人
×:回答良好的人占4人以下
(閃爍)
剝離索尼公司製造之液晶電視「KDL-40×2500」之最表面之偏光板,黏附未進行表面塗佈之偏光板。
接著,於偏光板上,以擴散層側成為最表面之方式,使用光學膜用透明黏著膜(全光線穿透率91%以上、霧值0.3%以下、膜厚20~50μm之製品,例如MHM系列:日榮化工公司製造等)黏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膜。
將該液晶電視設置於照度約1000Lx之環境下之室內,進行白色畫面顯示,受檢者15人自距液晶電視離1.5~2.0 m左右之地方,從上下、左右各個角度進行目測官能評價。判定白色畫面顯示中是否能夠確認閃爍,並根據以下基準進行評價。
◎:回答良好的人占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占9~8人
△:回答良好的人占7~5人
×:回答良好的人占4人以下
如表1所示,因實施例之防眩膜滿足
rA >rB  式(1)
A <△B  式(2)
rB /rA >CB /CA  式(3)
,故其係對比度與閃爍之平衡良好者。
另一方面,因比較例之防眩膜無法滿足全部上述式(1)~(3),故其係閃爍或對比度之一者或兩者較差者。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防眩膜係可較佳地使用於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CRT)、液晶顯示器(LCD)、電漿顯示器(PDP)、電致發光顯示器(ELD)、場發射顯示器(FED)、電子紙等顯示器,尤其是可較佳地使用於高精細化顯示器。
圖1係實施例2之防眩膜之擴散層之剖面STEM照片。

Claims (5)

  1. 一種防眩膜,具有透光性基材、及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之擴散層;該擴散層含有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及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將該擴散層中之該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設為CA ,將平均粒徑設為rA ,將與該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A ,將該擴散層中之該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設為CB ,將平均粒徑設為rB ,將與該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B 時,滿足下述式(1)、式(2)及式(3):rA >rB 式(1) △A <△B 式(2) rB /rA >CB /CA 式(3);該有機微粒子(A)及/或有機微粒子(B)具有含浸黏合劑成分而形成之含浸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眩膜,其中,黏合劑成分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
  3. 一種防眩膜之製造方法,係用以製造具有透光性基材、及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且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之擴散層的防眩膜;其具有如下步驟:於該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塗佈含有有機微粒子(A)、有機微粒子(B)及黏合劑成分之塗液,使其乾燥而形成塗膜,使該塗膜硬化而形成該擴散 層;將該有機微粒子(A)之含有比設為CA ,將平均粒徑設為rA ,將與該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A ,將該有機微粒子(B)之含有比設為CB ,將平均粒徑設為rB ,將與該黏合劑成分之硬化物的折射率差設為△B 時,滿足下述式(1)、式(2)及式(3):rA >rB 式(1) △A <△B 式(2) rB /rA >CB /CA 式(3);該有機微粒子(A)及/或有機微粒子(B)具有含浸黏合劑成分而形成之含浸層。
  4. 一種偏光板,係具備偏光元件而成,於該偏光元件之表面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防眩膜。
  5.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於最表面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防眩膜或者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偏光板。
TW100135829A 2010-10-04 2011-10-04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500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5240 2010-10-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7469A TW201237469A (en) 2012-09-16
TWI500973B true TWI500973B (zh) 2015-09-21

Family

ID=45927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5829A TWI500973B (zh) 2010-10-04 2011-10-04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29121B2 (zh)
JP (1) JP5979001B2 (zh)
KR (1) KR101788358B1 (zh)
CN (1) CN103140781B (zh)
TW (1) TWI500973B (zh)
WO (1) WO20120466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01486B1 (ko) 2014-12-02 2021-09-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30861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Toru Ookubo Antiglare light diffus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disp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7536B2 (ja) 1988-10-29 1997-09-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
JP2002214413A (ja) 1998-02-17 2002-07-3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JP3507344B2 (ja) * 1998-10-14 2004-03-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4804708B2 (ja) 2003-06-27 2011-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剤、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ノングレアーシート
JP2006113561A (ja) * 2004-09-16 2006-04-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該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028806B2 (ja) 2006-01-24 2012-09-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材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WO2008020587A1 (ja) * 2006-08-14 2010-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JP2008122832A (ja) 2006-11-15 2008-05-2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拡散部材
US8163393B2 (en) * 2007-03-19 2012-04-24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dazzling optical laminate
JP2009003331A (ja) 2007-06-25 2009-01-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9008782A (ja) * 2007-06-27 2009-01-1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9122490A (ja) * 2007-11-16 2009-06-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5407174B2 (ja) 2008-05-09 2014-02-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2010078886A (ja) 2008-09-25 2010-04-08 Fujifilm Corp 防眩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756099B2 (ja) * 2009-03-18 2011-08-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素子、光拡散素子付偏光板、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光拡散素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30861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Toru Ookubo Antiglare light diffus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disp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01209A (ko) 2014-01-06
CN103140781B (zh) 2016-08-24
US20130250413A1 (en) 2013-09-26
CN103140781A (zh) 2013-06-05
US9529121B2 (en) 2016-12-27
JP5979001B2 (ja) 2016-08-24
WO2012046663A1 (ja) 2012-04-12
JPWO2012046663A1 (ja) 2014-02-24
TW201237469A (en) 2012-09-16
KR101788358B1 (ko) 2017-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0974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588020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528053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628247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491931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500973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120490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97677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