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3244B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3244B
TWI493244B TW102115773A TW102115773A TWI493244B TW I493244 B TWI493244 B TW I493244B TW 102115773 A TW102115773 A TW 102115773A TW 102115773 A TW102115773 A TW 102115773A TW I493244 B TWI493244 B TW I4932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plane
module
display devic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5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3515A (zh
Inventor
Tung Shin Lin
li jia Che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2115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3244B/zh
Priority to CN201310286692.6A priority patent/CN10332434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43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3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3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3244B/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Board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顯示裝置,尤指一種其內設置有多個控制電路板之顯示裝置。
於習知觸控顯示裝置之組裝中,其液晶顯示模組(包含顯示面板及背光模組)具有獨立的控制電路板,此控制電路板多設置於液晶顯示模組的背面,並另以膠帶包覆液晶顯示模組的周圍及控制電路板。接著將觸控面板貼附於液晶顯示模組的正面,與觸控面板電性連接之控制電路板再固定於液晶顯示模組的背面,亦可採用膠帶固定。一般而言,觸控面板之控制電路板多採徒手貼附、目視對位,因此,其定位精度誤差較大且不易提昇。此外,觸控面板之控制電路板通常需放置於液晶顯示模組周圍的膠帶上,膠帶時有皺褶的情形,造成觸控面板之控制電路板更難以伏貼固定於液晶顯示模組的背面,易使觸控面板之控制電路板歪斜,此即使得定位精度難以提昇。當產品對定位精度要求較高時,例如觸控面板之控制電路板尚需於後續製程中與其他組件配合時(例如對齊結構框架之孔位),前述習知組裝製程難以有效滿足前述定位要求,造成重工率增加。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電路板模組主要以多個電路板相互接合形成,該多個電路板同置於一平面上,避免習知技術中控制電路板先、後固定而造成歪斜、定位誤差遇大等問題。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模組、一光學模組及一電路板模 組。顯示模組具有一第一平面與一第二平面,其中第一平面相對於第二平面。光學模組設置於第一平面上。電路板模組設置於第二平面上,電路板模組具有一第一電路板與一第二電路板,其中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相互接合,且第一電路板與顯示模組電性連結,而第二電路板與光學模組電性連結。藉此,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可共同設置、固定於顯示模組之第二平面上。於實作上,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可均貼齊於第二平面上,以達到共平面設置的效果,並得另以一包覆膜片,包覆於顯示模組周圍及電路板模組上,以達到固定的效果。因此,本發明可有效解決習知技術中控制電路板先、後固定而造成歪斜、定位誤差遇大等問題。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顯示裝置
12‧‧‧前蓋
14‧‧‧光學模組
16‧‧‧顯示模組
18‧‧‧背蓋
20、21、40、50、60、70、80、90‧‧‧電路板模組
22‧‧‧第一軟性電路板
24‧‧‧第二軟性電路板
26‧‧‧包覆膜片
28‧‧‧第三軟性電路板
30‧‧‧軟性電路板
30a‧‧‧第一連接端
30b‧‧‧第二連接端
30c‧‧‧第三連接端
162‧‧‧第一平面
164‧‧‧第二平面
166‧‧‧顯示面板
168‧‧‧背光模組
202、212、402、502、602、702、802、902‧‧‧第一電路板
204、214、404、504、604、704、804、904‧‧‧第二電路板
242‧‧‧連接器
262‧‧‧開口
706、906‧‧‧連接件
806‧‧‧第三電路板
2022、4022、5022、6022、7022、8022、9022‧‧‧第一板體
2022a、4022a、5022a、6022a、7022a、8022a、8022b、9022a‧‧‧側邊
2024、4024、5024、6024、7024、8024、9024‧‧‧第一銜接部
2042‧‧‧連接埠
2044、4044、5044、6044、7044、8044、9044‧‧‧第二板體
2044a、4044a、5044a、6044a、7044a、8044a、9044a‧‧‧側邊
2046、4046、5046、6046、7046、8046、9046‧‧‧第二銜接部
2046a‧‧‧頸縮開口部
4024a‧‧‧厚度
4044b‧‧‧深度
4044c‧‧‧厚度
4046a‧‧‧底部
5024a、6024a‧‧‧第一凸塊
5022b‧‧‧厚度
5024b‧‧‧第一凹槽
5024c‧‧‧深度
5024d‧‧‧厚度
5044b‧‧‧厚度
5046a、6046a‧‧‧第二凸塊
5046b‧‧‧第二凹槽
5046c‧‧‧深度
5046d‧‧‧厚度
6022b‧‧‧厚度
6024b‧‧‧凹槽
6024c‧‧‧深度
6024d‧‧‧厚度
6044b‧‧‧厚度
6046b‧‧‧通孔
6046c‧‧‧厚度
7062‧‧‧第一凸出部
7064‧‧‧第二凸出部
8026‧‧‧第四銜接部
8062‧‧‧第三板體
8062a‧‧‧側邊
8064‧‧‧第三銜接部
9062、9064‧‧‧凹口
D1‧‧‧水平方向
D2‧‧‧垂直方向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部分分解圖。
第2圖為第1圖中顯示裝置之一顯示模組背側之示意圖。
第3圖為第1圖中顯示裝置之一電路板模組之分解圖。
第4圖為第3圖中電路板模組之組合俯視圖。
第5圖為第4圖沿線X-X之剖面圖。
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部分的分解圖。
第7圖為第6圖中電路板模組之組合俯視圖。
第8圖為第7圖沿線Y-Y之剖面圖。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部分的分解圖。
第10圖為第9圖中電路板模組之組合俯視圖。
第11圖為第10圖沿線Z-Z之剖面圖。
第12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部分的分解圖。
第13圖為第12圖中電路板模組之一電路板於另一視角之示意。
第14圖為第12圖中電路板模組之組合俯視圖。
第15圖為第14圖沿線W-W之剖面圖。
第16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之分解圖。
第17圖為第16圖中電路板模組之組合俯視圖。
第18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之分解圖。
第19圖為第18圖中電路板模組之組合俯視圖。
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的分解圖。
第21圖為採用第20圖中電路板模組之顯示模組背側之示意圖。
第22圖為第21圖沿線V-V之剖面圖。
第23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顯示模組背側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及第2圖,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之部分分解圖,第2圖為顯示裝置1之一顯示模組16背側之示意圖。顯示裝置1包含前蓋12、光學模組14、顯示模組16、背蓋18及電路板模組20,前蓋12、光學模組14、顯示模組16及背蓋18依序疊置組合。顯示模組16具有一第一平面162與一第二平面164,第一平面162相對於第二平面164。光學模組14,例如觸控面板,設置於第一平面162上。電路板模組20設置於第二平面164上。電路板模組20具有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相互接合,且第一電路板202與顯示模組16電性連結,而第二電路板204與光學模組14電性連結。於本實施例中,一第一軟性電路板22連接於第一電路板202與顯示模組16之間,藉以傳輸訊號(例如控制訊號);一第二軟性電路板24,連接於第二電路板204與光學模組14之間,藉以傳輸訊號(例如感測訊號),其中第二軟性電路板24上係具有一連接器242,而第二電路板204上係具有一連接埠2042,且連接器242組接於連接埠2042上。
請併參閱第3圖、第4圖及第5圖,第3圖為電路板模組20之分 解圖,第4圖為電路板模組20之組合俯視圖,第5圖為第4圖沿線X-X之剖面圖。其中,於第5圖中,顯示模組16以單一實體表現,簡化識圖,於後續剖面圖中亦同,不另贅述;又,於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相互接合後,兩者接觸之邊緣於第5圖所示剖面之投影位置以虛線表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202包含一第一板體2022及一第一銜接部2024,第一銜接部2024位於第一板體2022之一側邊2022a;第二電路板204包含一第二板體2044及一第二銜接部2046,第二銜接部2046位於第二板體2044之一側邊2044a。透過第一銜接部2024與第二銜接部2046相互扣合,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相互接合。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銜接部2024係一凸出部,第二銜接部2046為對應凸出部並與其匹配之一凹口,凸出部與凹口相互卡合。於本實施例中,凹口係貫穿第二板體2044形成並具有一頸縮開口部2046a,使得於第一銜接部2024以一垂直方向D2(垂直於第二平面164)與第二銜接部2046相互接合後,該凹口與該凸出部之間可產生於水平方向D1(平行於第二平面164)上之結構拘束效果,亦即可防止第一銜接部2024與第二銜接部2046沿水平方向D1脫離。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該凹口具有一T形輪廓,該凸出部亦對應 地具有一T形輪廓,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該凹口可具有一L形輪廓,該凸出部則對應地具有一L形輪廓,此L形輪廓可由前述T形輪廓之一半來理解,不另以圖面說明。又例如,該凹口與該凸出部之輪廓可為其他幾何形狀。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均為厚度均勻之板狀物件且厚度相等,於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相互接合後,電路板模組20整體亦呈一厚度均勻之結構。此外,第一電路板202上之最大平面(即第一板體2022之下表面)與第二電路板204上之最大平面(即第二板體2044之下表面)均貼齊於第二平面164上,進而產生共平面接合的效果,除可增加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接合的穩定性,亦便於生產線作業員將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組合。
請回頭參閱第2圖。於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還包含一包覆膜 片26(為清楚表示元件間的關係,故於第2圖中係以虛線方式繪示),例如黑色膠帶,包覆於顯示模組16周圍及電路板模組20上,且包覆膜片26具有一開口262,位於連接埠2042上方,以露出連接埠2042,而連接器242係經由開口262與連接埠2042組接。藉此,包覆膜片26有助於固定電路板模組20於第二平面164上,故可避免先前技術中電路板放置於膠帶上可能因膠帶皺褶而導致電路板設置不平整、歪斜等問題。
於前述實施例中,該凹口係貫穿第二板體2044形成,但本發明不 以此為限。請參閱第6圖、第7圖及第8圖,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40部分的分解圖,第7圖為電路板模組40之組合俯視圖,第8圖為第7圖沿線Y-Y之剖面圖。電路板模組40包含一第一電路板402與一第二電路板404。第一電路板402包含一第一板體4022及一第一銜接部4024,第一銜接部4024位於第一板體4022之一側邊4022a;第二電路板404包含一第二板體4044及一第二銜接部4046,第二銜接部4046位於第二板體4044之一側邊4044a。第二銜接部4046亦係一凹口,但非貫穿第二板體4044形成,且此凹口具有一底部4046a,平行於第二平面164(或謂平行於水平方向D1),換句話說,凹口之深度4044b小於第二板體4044之厚度4044c,故呈一凹槽結構,且其輪廓於側邊4044a處呈頸縮狀;相對地,第一銜接部4024為與此凹口匹配之凸出部,且凸出部接觸底部4046a。於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二銜接部4046之凹口的輪廓於側邊4044a處呈頸縮狀,使得第一銜接部4024與第二銜接部4046藉由凹口與凸出部的結構相互接合後,之間可產生於水平方向D1(平行於第二平面164)上之結構拘束效果,可防止第一銜接部4024與第二銜接部4046沿水平方向D1脫離。值得注意的是,若第一電路板402及第二電路板404之厚度相等,且第一銜接部4024的凸出部厚度4024a大致等於第二銜接部4046的凹口之深度4044b,使得於第一電路板402與第二電路板404藉由第一銜接部4024與第二銜接部4046相互接合後,電路板模組40 整體仍呈一厚度均勻之結構。
請參閱第9圖、第10圖及第11圖,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 施例之電路板模組50部分的分解圖,第10圖為電路板模組50之組合俯視圖,第11圖為第10圖沿線Z-Z之剖面圖。電路板模組50包含一第一電路板502與一第二電路板504,兩者接觸之邊緣於第11圖所示剖面之投影位置以虛線表示。第一電路板502包含一第一板體5022及一第一銜接部5024,第一銜接部5024位於第一板體5022之一側邊5022a;第二電路板504包含一第二板體5044及一第二銜接部5046,第二銜接部5046位於第二板體5044之一側邊5044a。第一銜接部5024包含一第一凸塊5024a及一第一凹槽5024b,第二銜接部5046包含匹配第一凹槽5024b之一第二凸塊5046a及匹配第一凸塊5024a之一第二凹槽5046b。其中第一凹槽5024b之深度5024c小於第一板體5022之厚度5022b,第二凹槽5046b之深度5046c小於第二板體5044之厚度5044b。於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銜接部5024與第二銜接部5046藉由第一凸塊5024a及第一凹槽5024b與第二凹槽5046b及第二凸塊5046a相互卡合,之間可產生於水平方向D1(平行於第二平面164)上之結構拘束效果,可防止第一銜接部5024與第二銜接部5046沿水平方向D1脫離。值得注意的是,若第一電路板602及第二電路板604之厚度相等,第一凹槽5024b之深度5024c大致等於第二凸塊5046a的厚度5046d,且第二凹槽5046b之深度5046c大致等於第一凸塊5024a的厚度5024d,使得於第一電路板502與第二電路板504藉由第一銜接部5024與第二銜接部5046相互接合後,電路板模組50整體亦呈一厚度均勻之結構。
請參閱第12圖、第13圖、第14圖及第15圖,第12圖為根據一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60部分的分解圖,第13圖為電路板模組60之一電路板於另一視角之示意,第14圖為電路板模組60之組合俯視圖,第15圖為第14圖沿線W-W之剖面圖。電路板模組60為電路板模組20之另一變型,尤其是關於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間之銜接結構。電路板 模組60同樣包含一第一電路板602與一第二電路板604,兩者接觸之邊緣於第15圖所示剖面之投影位置以虛線表示。第一電路板602包含一第一板體6022及一第一銜接部6024,第一銜接部6024位於第一板體6022之一側邊6022a;第二電路板604包含一第二板體6044及一第二銜接部6046,第二銜接部6046位於第二板體6044之一側邊6044a。第一銜接部6024包含一第一凸塊6024a及一凹槽6024b,第二銜接部6046包含匹配凹槽6024b之一第二凸塊6046a及匹配第一凸塊6024a之一通孔6046b。於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銜接部6024與第二銜接部6046藉由第一凸塊6024a藉由插入通孔6046b的方式與通孔6046b相互卡合,第二凸塊6046a與凹槽6024b相互卡合,之間可同時產生於水平方向D1(平行於第二平面164)及垂直方向D2(垂直於第二平面164)上之結構拘束效果,可防止第一銜接部6024與第二銜接部6046沿水平方向D1及垂直方向D2脫離。值得注意的是,若第一電路板602及第二電路板604之厚度6022b、6044b相等,且凹槽6024b之深度6024c大致等於第二凸塊6046a的厚度6046c,第一凸塊6024a之厚度6024d小於或等於第二電路板604的厚度6044b(或謂通孔6046b的長度),使得於第一電路板602與第二電路板604藉由第一銜接部6024與第二銜接部6046相互接合後,電路板模組60整體亦呈一厚度均勻之結構。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凸塊6024a可穿過並突出於通孔6046b,如第15圖中虛線所示,藉此可增加對第二電路板604的結構拘束程度。
補充說明的是,於前述各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之接 合係由兩組銜接結構實現,其中第一銜接部及第二銜接部之結構亦可相互置換,以電路板模組20為例並參照第3圖,第一電路板202之第一銜接部2024與第二電路板204之第二銜接部2046之結構亦可相互置換,以使得兩者以公母結合的方式扣合即可。換句話說,第一銜接部2024若為凸出部,第二銜接部2046即為對應凸出部並與其匹配之一凹口;第一銜接部2024若為一凹口,第二銜接部2046即為對應凹口並與其匹配之一凸出部(如第3圖中虛線圈示)。
於前述各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202、402、502、602及第二電路 板204、404、504、604以結構直接相互拘束的方式相互接合,但本發明以不此為限。於本發明之其他部分實施例中,電路板模組更包括有一連接件,且此連接件卡合於第一銜接部與第二銜接部之間。例如,連接件可為膠帶或水膠等膠材(未圖示)設置於第一銜接部5024與第二銜接部5046之間以加強於垂直方向D2(垂直於第二平面164)上之結構拘束效果。於本發明之其他部分實施例中,連接件706(如第18圖所示)可為一緩衝件,例如以彈性材料製成,可使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間可容許些許的錯動,而仍能保持結構上穩定連接。
請參閱第16圖及第17圖,第16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電 路板模組70之分解圖,第17圖為電路板模組70之組合俯視圖。電路板模組70包含一第一電路板702、一連接件706與一第二電路板704。第一電路板702包含一第一板體7022及一第一銜接部7024,第一銜接部7024位於第一板體7022之一側邊7022a;第二電路板704包含一第二板體7044及一第二銜接部7046,第二銜接部7046位於第二板體7044之一側邊7044a。連接件706卡合於第一銜接部7024與第二銜接部7046之間。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銜接部7024與第二銜接部7046分別為一凹口,連接件706相對兩端具有凸出部7062、7064並呈一工字形,凸出部7062匹配並卡合於第一銜接部7024的凹口,凸出部7064匹配並卡合於第二銜接部7046的凹口。藉此,第一電路板702與第二電路板704同樣可穩固地接合。
請參閱第18圖及第19圖,第18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電 路板模組90之分解圖,第19圖為電路板模組90之組合俯視圖。電路板模組90包含一第一電路板902、一連接件906與一第二電路板904。第一電路板902包含一第一板體9022及一第一銜接部9024,第一銜接部9024位於第一板體9022之一側邊9022a;第二電路板904包含一第二板體9044及一第二銜接部9046,第二銜接部9046位於第二板體9044之一側邊9044a。連接件906 卡合於第一銜接部9024與第二銜接部9046之間。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銜接部9024與第二銜接部9046分別為一凸出部,連接件906相對兩端具有凹口9062、9064,凹口9062匹配並卡合於第一銜接部9024的凸出部,凹口9064匹配並卡合於第二銜接部9046的凸出部。藉此,第一電路板702與第二電路板704同樣可穩固地接合。另外,於本發明之其他部分實施例中,第一銜接部、連接件及第二銜接部的接合結構亦可應用於前述敘明之各實施例的結構邏輯結合,本發明不限於此。
請參閱第20圖、第21圖及第22圖,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七 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80的分解圖,第21圖為採用電路板模組80之顯示模組16背側之示意圖,第22圖為第21圖沿線V-V之剖面圖。相較於前述各實施例之電路板模組20、40、50、60、70、90,電路板模組80除了包含第一電路板802與第二電路板804,更包含一第三電路板806。第一電路板802包含一第一板體8022及一第一銜接部8024,第一銜接部8024位於第一板體8022之一側邊8022a;第二電路板804包含一第二板體8044及一第二銜接部8046,第二銜接部8046位於第二板體8044之一側邊8044a。第一銜接部8024與第二銜接部8046相互扣合。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802還包含一第四銜接部8026,第四銜接部8026位於第一板體8022之另一側邊8022b;第三電路板806包含一第三板體8062及一第三銜接部8064,第三銜接部8064位於第二板體8062之一側邊8062a。第三銜接部8064與第四銜接部8026相互扣合。於第一電路板802與第三電路板806相互接合後,兩者接觸之邊緣於第20圖所示剖面之投影位置以虛線表示。於本實施例中,為簡化說明,第一銜接部8024與第二銜接部8046相互扣合機制以及第三銜接部8026與第四銜接部8064相互扣合機制,均與前述第一銜接部2024與第二銜接部2046相互扣合機制相同,因此,第一電路板802、第二電路板804及第三電路板806間之接合說明,請參閱前述實施例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
此外,顯示模組16包含一顯示面板166及一背光模組168,背光 模組168相對於光學模組14與顯示面板166疊置,顯示面板166具有第一平面162,背光模組168具有第二平面164。第三電路板806經由與一第三軟性電路板28與背光模組168電性連接。另外,第一電路板802上之最大平面(即第一板體8022之下表面)、第二電路板804上之最大平面(即第二板體8044之下表面)與第三電路板806上之最大平面(即第三板體8062之下表面)均貼齊於第二平面164上,進而產生共平面接合的效果,除可增加第一電路板802、第二電路板804及第三電路板806間之接合的穩定性,亦便於生產線作業員將第一電路板802、第二電路板804及第三電路板806組合。另外,於實作上,第一電路板802、第二電路板804及第三電路板806接合成單一構件的設置方式不限於前述實施例,例如第一電路板802、第二電路板804及第三電路板806以其最大平面均貼齊於第二平面164上並接合成單一構件,相鄰兩電路板得以前述各實施例所揭露之結構銜接方式相互接合,其設置態樣可包含第二電路板804及第三電路板806分別於第一電路板802之相對兩側與第一電路板802接合、第一電路板802及第三電路板806分別於第二電路板804之相對兩側與第二電路板804接合、第一電路板802及第二電路板804分別於第三電路板806之相對兩側與第三電路板806接合等等。
補充說明的是,於前述各實施例中,雖主要說明各電路板模組以 結構的幾何輪廓匹配以達到銜接的目的,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以磁性連接。但於實作上,銜接結構亦可整合電性連接,例如於銜接結構之銜接介面上亦設置電性連接介面,使得第一電路板模組與第二電路板模組電性邏輯上即整合為單一電路板模組,可簡少電路板模組與電子元件的電性連接介面。請參閱第23圖,其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顯示模組16背側之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與顯示模組16搭配之電路板模組21包含一第一電路板212與一第二電路板214。第一電路板212與第二電路板214相互接合,其接合機制可直接參閱前述第一電路板202與第二電路板204之接合機制,不另贅述。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212與第二電路板214彼此電性連接,故得僅使 用單一軟性電路板30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212與顯示模組16及光學模組14。其中,軟性電路板30呈Y字形配置,其第一連接端30a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212,其第二連接端30b電性連接顯示模組16,其第三連接端30c電性連接光學模組14,第二電路板214即可經由第一電路板212及軟性電路板30與光學模組14電性連接。相較於第2圖所示之電性連接配置,軟性電路板22、24共使用四個連接端,軟性電路板30則少使用一個連接端,有助於簡化組裝作業。另外,於前述各實施例中,光學模組14為一觸控面板,使得顯示裝置1具有觸控功能,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實際應用中,光學模組14可為一影像切換面板,用以調制顯示模組16投射之影像光線,例如形成立體影像。
14‧‧‧光學模組
16‧‧‧顯示模組
20‧‧‧電路板模組
22‧‧‧第一軟性電路板
24‧‧‧第二軟性電路板
26‧‧‧包覆膜片
164‧‧‧第二平面
202‧‧‧第一電路板
204‧‧‧第二電路板
242‧‧‧連接器
262‧‧‧開口
2024‧‧‧第一銜接部
2046‧‧‧第二銜接部
2042‧‧‧連接埠

Claims (33)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具有一第一平面與一第二平面,其中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一光學模組,設置於該第一平面上;以及一電路板模組,設置於該第二平面上,該電路板模組具有一第一電路板、一第二電路板及一連接件,該第一電路板具有一第一銜接部,該第二電路板具有一第二銜接部,該連接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該連接件卡合於該第一銜接部與該第二銜接部之間,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一銜接部卡合,該第二端部與該第二銜接部卡合,使得該第一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相互接合,其中該第一端部為一凹口或一凸部,該第一銜接部對應地為與該第一端部匹配之一凸部或一凹口,該第二端部為一凹口或一凸部,該第二銜接部對應地為與該第二端部匹配之一凸部或一凹口,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電性連結,而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電性連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一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二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之間,其中該第二軟性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器,而該第二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埠,且該連接器組接於該連接埠上。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包覆膜片,包覆於該顯示模組周圍及該電路板模組上,且該包覆膜片具有一開口,位於該連接埠上方,以露出該連接埠,而該連接器係經由該開口與該連接埠組接。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板及一背光模組,該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該電路板模組更具有一第三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二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接合成單一構件,該第一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及該背光模組電性連結。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三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8.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具有一第一平面與一第二平面,其中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一光學模組,設置於該第一平面上;以及一電路板模組,設置於該第二平面上,該電路板模組具有一第一電路板與一第二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分別具有一第一銜接部與一第二銜接部,該第一銜接部及該第二銜接部其中之一為一凸出部,其中之另一為與該凸出部匹配之一凹口,該第一銜接部及該第二銜接部經由該凸出部與該凹口相互卡合而相互扣合,使得該第一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相互接合,其中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電性連結,而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電性連結。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一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之間。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二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之間,其中該第二軟性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器,而該第二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埠,且該連接器組接於該連接埠上。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包覆膜片,包覆於該顯示模組周圍及該電路板模組上,且該包覆膜片具有一開口,位於該連接埠上方,以 露出該連接埠,而該連接器係經由該開口與該連接埠組接。
  13.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凹口具有一頸縮開口部。
  14.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凹口具有一底部,該底部平行於該第二平面,該凸出部接觸該底部。
  15.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板及一背光模組,該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該電路板模組更具有一第三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二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接合成單一構件,該第一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及該背光模組電性連結。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三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17.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具有一第一平面與一第二平面,其中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一光學模組,設置於該第一平面上;以及一電路板模組,設置於該第二平面上,該電路板模組具有一第一電路板與一第二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分別具有一第一銜接部與一第二銜接部,該第一銜接部包含一第一凸塊及一第一凹槽,該第二銜接部包含匹配該第一凹槽之一第二凸塊及匹配該第一凸塊之一第二凹槽,該第一凹槽之深度小於該第一電路板之厚度,該第二凹槽之深度小於該第二電路板之厚度,該第一銜接部與該第二銜接部經由該第一凸塊及該第一凹槽與該第二凹槽及該第二凸塊分別相互卡合而相互扣合,使得該第一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相互接合,其中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電性連結,而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電性連結。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二 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一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之間。
  2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二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之間,其中該第二軟性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器,而該第二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埠,且該連接器組接於該連接埠上。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包覆膜片,包覆於該顯示模組周圍及該電路板模組上,且該包覆膜片具有一開口,位於該連接埠上方,以露出該連接埠,而該連接器係經由該開口與該連接埠組接。
  22.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板及一背光模組,該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該電路板模組更具有一第三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二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接合成單一構件,該第一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及該背光模組電性連結。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三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24.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具有一第一平面與一第二平面,其中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一光學模組,設置於該第一平面上;以及一電路板模組,設置於該第二平面上,該電路板模組具有一第一電路板與一第二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分別具有一第一銜接部與一第二銜接部,該第一銜接部及該第二銜接部其中之一包含一第一凸塊及一凹槽,其中之另一包含匹配該凹槽之一第二凸塊及匹配該第一凸塊之一通孔,該第一銜接部與該第二銜接部經由該第一凸塊及該凹槽與該通孔及該第二凸塊分別相互卡合而相互扣合,使得該第一 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相互接合,其中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電性連結,而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電性連結。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一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一電路板與該顯示模組之間。
  27.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第二軟性電路板,連接於該第二電路板與該光學模組之間,其中該第二軟性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器,而該第二電路板上係具有一連接埠,且該連接器組接於該連接埠上。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包覆膜片,包覆於該顯示模組周圍及該電路板模組上,且該包覆膜片具有一開口,位於該連接埠上方,以露出該連接埠,而該連接器係經由該開口與該連接埠組接。
  29.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凸塊穿過並突出於該通孔。
  30.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板及一背光模組,該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該電路板模組更具有一第三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二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接合成單一構件,該第一電路板及該第三電路板與該顯示面板及該背光模組電性連結。
  31. 如請求項30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三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32.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具有一第一平面與一第二平面,其中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一光學模組,設置於該第一平面上;一電路板模組,設置於該第二平面上,該電路板模組具有一第一電路板與一第二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相互接合且電性連 接;以及一Y字形軟性電路板,具有三連接端,其中一個連接端電性連接該第一電路板,另兩個連接端分別電性連接該顯示模組及該光學模組,該第一電路板經由該Y字形軟性電路板電性連接該顯示模組及該光學模組其中之一,該第二電路板經由該第一電路板及該Y字形軟性電路板電性連接該顯示模組及該光學模組其中之另一。
  33. 如請求項3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該第二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與該第三電路板上之最大平面均貼齊於該第二平面上。
TW102115773A 2013-05-02 2013-05-02 顯示裝置 TWI4932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5773A TWI493244B (zh) 2013-05-02 2013-05-02 顯示裝置
CN201310286692.6A CN103324349B (zh) 2013-05-02 2013-07-09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5773A TWI493244B (zh) 2013-05-02 2013-05-02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3515A TW201443515A (zh) 2014-11-16
TWI493244B true TWI493244B (zh) 2015-07-21

Family

ID=4919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5773A TWI493244B (zh) 2013-05-02 2013-05-02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24349B (zh)
TW (1) TWI4932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4218B (zh) * 2014-01-30 2016-08-17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模块
GB2525605B (en) * 2014-04-28 2018-10-24 Flexenable Ltd Method of bond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102146U1 (de) * 2001-02-08 2001-06-13 Insta Elektro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Leiterplatte
JP2006106063A (ja) * 2004-09-30 2006-04-20 Optrex Corp 表示装置
TWM410283U (en) * 2011-03-16 2011-08-21 Emerging Display Tech Corp Touch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5245B1 (ko) * 2011-07-13 2018-05-0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패널 능동형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102146U1 (de) * 2001-02-08 2001-06-13 Insta Elektro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Leiterplatte
JP2006106063A (ja) * 2004-09-30 2006-04-20 Optrex Corp 表示装置
TWM410283U (en) * 2011-03-16 2011-08-21 Emerging Display Tech Corp Touch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3515A (zh) 2014-11-16
CN103324349A (zh) 2013-09-25
CN103324349B (zh)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1059B (zh) 觸控模組
WO2013181863A1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9964786B2 (en) Outer fr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807989B (zh) 显示装置
TWI551204B (zh) 組裝治具及組裝方法
TWI493244B (zh) 顯示裝置
TW201823812A (zh) 顯示裝置
WO2014048029A1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202022418A (zh) 背光模組
WO2021017275A1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基板制作方法
WO2018205837A1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4373914B (zh) 一种灯条散热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444707B (zh) 光電裝置及顯示模組
CN201563113U (zh) 触控装置
WO2017070979A1 (zh) 液晶显示器
WO2019223619A1 (zh) 背光源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CN110441962A (zh) 背光模块
TWI540949B (zh) 顯示器
CN106802695A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201336359A (zh) 介面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KR20170067436A (ko)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과 몰드프레임의 고정구조 및 그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TWI411852B (zh) 背光模組之框體結構
TWI778439B (zh) 顯示裝置
CN210534491U (zh) 组装框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2304075A (zh) 電性測試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