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5961B -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5961B
TWI475961B TW098122821A TW98122821A TWI475961B TW I475961 B TWI475961 B TW I475961B TW 098122821 A TW098122821 A TW 098122821A TW 98122821 A TW98122821 A TW 98122821A TW I475961 B TWI475961 B TW I4759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ement
semi
finished product
bottom plate
engagement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2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2009A (en
Inventor
Chris Field
Myron M Uecker
Jie Sun
Ralph Stenvik
Samuele Palagiano
Original Assignee
Gen Mills Market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 Mills Marketing Inc filed Critical Gen Mills Marketing Inc
Priority to TW0981228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596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102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2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5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5961B/zh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Prepar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oods (AREA)
  •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Devices For Dough (AREA)

Description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本發明涉及即煮(ready-to-cook)餛飩的生產。尤其係有關於用於大規模生產即煮餛飩的系統和方法,該即煮餛飩具有與手工製作的即煮餛飩非常相似的形狀和其他特性。
餛飩是非常流行的食品種類,通常由包含了可食用填料(例如肉類、蝦、調料等)的外部麵團殼體所構成。餛飩製備主要由下列步驟構成:將外部麵團皮圍繞填料折疊並密封以形成即煮餛飩,然後對即煮餛飩進行烹調(例如煮、油炸等等)。
餛飩大體上類似於其他帶餡的團或麵食種類,例如餃子(tortellini)甚至是小方餃(ravioli)。但是,除了具有不同的口味和質地(即隨著用於外部殼體和填料的配料而不同)外,餛飩的特徵在於獨特的形狀。需要澄清的是,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區,餛飩可能具有不同的優選形狀;對於本發明之目的,“餛飩形狀”指的是中國傳統上習慣的半五邊形餛飩(例如川菜中的抄手),對於這種形狀,外皮的各端被折疊並壓到中部。雖然餛飩形狀在某種程度上與餃子接近,但是對於餛飩的熱心顧客而言很容易看到它們之間的明顯差別。
手工製作即煮餛飩的做法已經被使用了許多年,大規模生產即煮餛飩一直以來主要也是以人工方式進行的。可能是由於餛飩與餃子在某種程度上形狀相似,所以進行了一些嘗試以採用自動餃子機來大規模生產即煮餛飩。但是,這些努力所獲的結果有限。例如,本發明的發明人已經發現,儘管由餃子機製造的即煮餛飩可能具有很可口的口味,但是該產品本身“看上去”不像餛飩,而是餃子的形狀。注意,生產餃子和餛飩大體上都涉及將可食用填料堆積在長形的麵團塊或麵團成型體(form)上,然後將麵團折疊到其自身上。隨後,將這樣折疊過的殼體相對的兩端朝著彼此彎曲並壓在一起,將這相對的兩端彼此黏合或接合。對於餃子,所黏合的各端的位置是並排的,並且由殼體的其餘部分(即中部)隔開,使得餃子具有環狀的形狀。相反的,對於餛飩,相對的兩端被重疊在一起(即位置上下層疊)然後擠壓到填料團的附近。此外,餛飩的周邊邊緣還被向上彎折。已經發現,自動餃子機不能複製這種形狀,老練的顧客很快就能看出餃子形狀的東西與餛飩形狀的東西之間的差別。例如,餃子各端的並排佈置方式與餛飩的重疊佈置方式在視覺上明顯不同。此外,如圖16所示,餃子在被黏合的各端的兩側具有翼部,這與餛飩顯著不同,並且造成了烹調要求以及口味/質地的不同。
考慮到上述情況,需要自動化的系統和方法來大規模生產具有傳統餛飩形狀的即煮餛飩。
根據本發明原理的某些方面涉及用於生產即煮餛飩的自動化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餛飩半成品,該餛飩半成品包括麵團殼體,該麵團殼體形成容納可食用填料的袋部。在這個方面,半成品由中央部分、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限定。填料被保持在中央部分處。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從中央部分以相反的方式延伸。這樣提供的半成品被置於底板上,該底板限定了平面,第一端部與第一嚙合機構對準,第二端部與第二嚙合機構對準。對第一嚙合機構進行操作以在第一嚙合中心線處自動地嚙合第一端部。對第二嚙合機構類似地進行操作以在第二嚙合中心線處自動地嚙合第二端部。第二嚙合中心線在垂直方向上相對於底板的平面與第一嚙合中心線錯開。對機動驅動單元進行操作以使第一嚙合機構相對於底板旋轉,從而將第一端部朝向中央部分包覆,並且使第二嚙合機構相對於底板旋轉以使第二端部朝向中央部分包覆。隨著第一和第二嚙合機構的旋轉,第二端部與第一端部重疊並覆蓋於其上。將擠壓力施加到重疊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上,以使重疊的端部黏合形成完整的即煮餛飩。將第一和第二嚙合機構從即煮餛飩釋放,並將完整的產品從底板彈出。通過這種方法,具有可接受的形狀的即煮餛飩可以以自動化的方式大規模生產,並且廣為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所接受。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方法還包括在第一、第二嚙合機構旋轉的同時向半成品的尾側施加抬升力。
根據本發明原理的另一些方面涉及一種成形設備,用於由餛飩半成品生產即煮餛飩。餛飩半成品包括麵團殼體,麵團殼體形成容納可食用填料的袋部,麵團殼體還限定了中央部分以及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有鑒於此,該成形設備包括底板機構、第一和第二嚙合機構、以及驅動單元。底板機構包括底板,底板限定了平面,底板機構構配置用以選擇性地將半成品保持在底板上,具有半成品中心線的已知空間位置處。第一和第二嚙合機構佈置在半成品中心線的相對兩側。此外,這些嚙合機構包括至少一個指狀物形成嚙合表面。指狀物可以在釋放狀態與嚙合狀態之間移動。此外,在嚙合狀態下,至少部分地藉由嚙合表面確立了嚙合中心線。在這個方面,第一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相對於底板的平面的垂直位置不同於第二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相對於底板的平面的垂直位置。驅動單元適於選擇性地使第一和第二嚙合機構相對於底板旋轉。通過這樣的構造,該成形設備適當的將半成品設置於底板上,通過嚙合機構和驅動單元將相反的各端部嚙合並使之相對於中央部分包覆成重疊的構造,並且向重疊的部分施加擠壓力以形成完整的即煮餛飩。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成形設備還包括抬升機構,抬升機構與底板相關聯並適於向佈置於底板上的半成品的尾側施加向上的抬升力。
根據本發明原理的另一些方面涉及一種用於生產即煮餛飩的系統。該系統包括半成品形成站以及上述成形設備。半成品形成站包括注射器裝置和折疊機構,並可以將一定體積的填料分配到麵團成型體上,然後將麵團成型體折疊以產生半成品。還可以給該系統設置切割裝置,該切割裝置適當的從一張麵團形成一塊塊的麵團。在有關的實施例中,折疊機構形成了出口,半成品從該出口彈出,該出口位於與成形設備的底板鄰近處。
圖1所示為一種根據本發明原理之成形設備20的結構圖,該設備20用於由餛飩半成品(intermediate product)生產即煮(ready-to-cock)餛飩。該設備20包括底板機構22、第一嚙合機構24、第二嚙合機構26、可選擇的驅動單元28、擠壓機構30以及可選擇的抬升機構32(標號是大體上示出的)。各個部件的詳細情況將在下文中說明。整體而言,底板機構22可以將餛飩半成品暫時地保持在具有半成品中心線的已知空間位置處。嚙合機構24、26設置在中間產品中心線的相對兩側,用於將半成品嚙合(即夾住)並隨後通過驅動單元28的操作而將其對折。擠壓機構30配置用以將擠壓力施加於半成品上,而抬升機構32向半成品的尾部邊緣施加抬升力。這樣,通過這些動作,成形設備20生產出完工的即煮餛飩產品,該產品具有與手工製作的餛飩非常相似的形狀和外觀,包括通過嚙合機構24、26的操作而得的重疊(即上下層疊)的端部。這種期望的形狀與由餃子機形成的產品差別極其顯著。儘管圖1中未示出,但是設備20還可以包括更多特徵,例如框架和控制器,其中,各個部件22-32中的一個或多個部件組裝到該框架,而該控制器對這些部件22-32的操作進行控制和協調。設備20更進一步包括防止半成品或即煮餛飩產品黏合到設備20之部件上的裝置,例如用於將麵粉(例如小麥粉)撒佈到底板機構22上的裝置。這樣的裝置是本領域公知的,因此將不再詳細說明。
底板機構22可以呈現各種形式,並且在某些構造情況下大體上包括底板40和停止(stop)裝置42。底板40確立或者形成支撐表面44,該表面終結於前端46處。支撐表面44之整體可以是平坦的;或者,也可以因為下文所闡明的原因而設有傾斜區域48。不管怎樣,支撐表面44確立了平坦的表面,在該平坦的表面上,至少將半成品的主要部分保持在已知的空間高度上。
停止裝置42可以與底板40相聯繫,並且可以從圖1的縮回狀態以鉸接方式(articulate)運動到停止狀態(圖2),在該縮回狀態下,停止裝置42從支撐表面44縮回;而在該停止狀態下,停止裝置42突出到支撐表面44的平面上方並與之相交。例如,停止裝置42可以被組裝到連杆50,該連杆50包括以可樞轉方式連接到第二杆54的第一杆52。第二杆54連接到驅動電動機(未示出),該驅動電動機使第二杆54圍繞樞軸點56旋轉(對於圖1的方向關係而言是逆時針的)。這種運動依序將第一杆52以及與之相連的停止裝置42相對於底板40向上導向(例如,經由對第一杆52的運動進行約束的一個或多個導向件(未示出))。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停止裝置42以及連杆50和相關驅動部件可以採用與所示形式不同的多種形式。此外,雖然只示出了一個停止裝置42,但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設置兩個或更多個。另外,停止裝置42也可以佈置在底板40的“上方”並向下運動以從縮回狀態到停止狀態。無論如何,參照圖3A和圖3B,停止裝置42確立停止表面60,該停止表面60選擇性地在圖3A的縮回狀態與圖3B所示的停止狀態之間移動。在停止狀態下,停止表面60在與前端46緊鄰處從底板40的支撐表面44突出,通過對半成品(未示出)的前向運動(例如,對於圖3B的方向關係而言向左運動)進行限制,而將半成品(未示出)暫時保持在已知的前向空間位置處,否則該半成品將會被送到支撐表面44上。
回到圖1並另外參照圖4,第一嚙合機構24和第二嚙合機構26可以非常相似,因而下面對第二嚙合機構26的說明同樣適用於第一嚙合機構24。嚙合機構26在某些實施例中類似於顎部(jaw),大體上包括相對的第一指狀物(finger)70和第二指狀物72以及機動驅動機構74(標號是大體上示出的),該機動驅動機構74可以使指狀物70、72相對於彼此在開啟狀態或釋放狀態(圖1)與大體上封閉的狀態或嚙合狀態(圖4)之間以鉸接方式運動。尤其是,指狀物70、72分別形成嚙合表面76、78(可以理解,在圖1的視圖中,第一指狀物70的嚙合表面76是可見的,而第二指狀物72的嚙合表面78被遮住了,因而標號只是大體上的)。嚙合表面76、78大體上平行(例如,與完全平行關係的偏差在5°以內),並且嚙合表面76、78之間的垂直間距在釋放狀態(圖1)下比在嚙合狀態(圖4)下更大。這樣,嚙合狀態下在嚙合表面76、78之間所確立的距離由驅動機構74所控制,並且近似於(例如略微小於)佈置在其間的半成品部分的預期厚度。
嚙合機構26可以包括在第一指狀物70與第二指狀物72之間確立上述可動關係的各種不同部件。例如,對於某些構造,第一指狀物70從第一臂80延伸或安裝到第一臂80,而第二指狀物安裝到第二臂82或從第二臂82延伸。第二臂82以可滑動方式連接到第一臂80(例如通過佈置在由第一臂80形成的槽86內的銷84)。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臂80是靜止的,而驅動機構74對第二臂82起作用以實現第二指狀物72相對於第一指狀物70的運動。尤其是,對於圖1和圖4的一種可接受的構造,第二臂82(因而第二指狀物72)被相對於第一指狀物70以線性方式驅動。或者,嚙合機構26可以構造成使得第一指狀物70可以相對於第二指狀物72移動,或者這兩個指狀物70、72都可以通過驅動機構74的操作而可以移動。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確立指狀物70、72之間為非線性方式的運動。
儘管嚙合機構24、26可以彼此相似地配置,但是嚙合機構24、26相對於底板40的佈置可以在一個或多個方面有所不同。例如,由以下清楚明確的解釋可知,在某些構造中,第一嚙合機構24的指狀物70、72可以在縱向上比第二嚙合機構26的指狀物70、72靠前。換言之,第一嚙合機構24的指狀物70、72相對於底板40的前端46(該前端表徵了前向空間位置)之間的縱向間距小於第二嚙合機構26的指狀物70、72相對於該前端46之間的縱向距離。
替代地或者另外地,至少在圖4的嚙合狀態下,第一嚙合機構24的指狀物70、72在垂直方向上略低於第二嚙合機構26的指狀物70、72。例如,如圖5A所示,在第一、第二嚙合機構24、26的嚙合狀態下,在第一嚙合機構24的指狀物70、72之間確立第一嚙合中心線90,以及在第二嚙合機構26的指狀物70、72之間確立第二嚙合中心線92。對於圖5A的方向關係而言,第一嚙合中心線90在垂直方向上處於第二嚙合中心線92下方。換言之,第一嚙合機構24的第一指狀物70的嚙合表面76在垂直方向上低於第二嚙合機構26的第一指狀物70的嚙合表面76。因此,相對於底板40的支撐表面44的平面,嚙合中心線90、92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錯開,圖5B的側視放大圖中更清楚地圖示了這種關係,該圖中以並排方式示出了處於嚙合狀態的第一、第二嚙合機構24、26的有關部分。此外,第一嚙合機構24的指狀物70、72的嚙合表面76、78確立了與第二嚙合機構26中不同的延伸角度。尤其是,相對於底板40的前端46而言,第一嚙合機構24的嚙合表面76、78在從前端46向後延伸的方向上相對於底板40向上突出(在該實施例中有約7°的角度)。相反,第二嚙合機構26的嚙合表面76、78在相對於前端46向後延伸的方向上向下突出(在該實施例中有約7°的角度)。如下文所述,在製造過程中,至少在該嚙合狀態下該嚙合機構24、26的指狀物70、72在不同的延伸角度和/或垂直高度有利於促使餛飩半成品達到所期望的包裹。
回到圖1並另外參照圖6,驅動單元28可以使嚙合機構24、26在初始狀態(圖1)與包覆狀態(圖6)之間旋轉。在這個方面,驅動單元28可以採取與嚙合機構24、26的構造相稱的多種形式,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包括電動機驅動的齒輪齒條構造。但這只是可接受的構造之一,對於該構造,齒條100(圖1最有利於觀看)由電動機(未示出)以線性方式驅動。此外,相應的齒輪體分別耦合到各個嚙合機構24、26。注意,齒輪體在圖1和圖6的視圖中被遮住了,但是在圖5A中可以看到齒輪體102、104。第一齒輪體102耦合到第一嚙合機構24,而第二齒輪體104耦合到第二嚙合機構26。齒輪體102、104所設置的齒與齒條100的齒嚙合。這樣,通過齒條100的運動,齒輪體102、104旋轉,從而將力矩施加到相應的嚙合機構24、26而引起其旋轉(例如,第一嚙合機構24的指狀物70、72一體地旋轉)。在某些構造中,由於驅動單元28的操作以致於嚙合機構24、26得以同時旋轉,該旋轉至少從初始狀態(圖1)向包覆狀態(圖6)。在其他實施例中,驅動單元28的操作可以包含較小的延遲,以致於第一嚙合機構24的旋轉是稍早於第二嚙合機構26的旋轉。在其他實施例中,驅動單元28可以採用多種其他形式,可以包含也可以不包含齒輪齒條設計。例如,可以給嚙合機構24、26分別設置單獨的伺服控制電動機;可以採用基於凸輪的裝置;等等。因此,根據本發明的“驅動單元”涵蓋了對嚙合機構24、26二者都進行操作的單一驅動裝置,也涵蓋了分別對嚙合機構24、26彼此獨立地進行操作的兩個(或更多個)驅動裝置。
參照圖1,可選擇的擠壓機構30可以大體上包括杆110和承受表面112。杆110終止於施壓端114,並由電動機(未示出)在升起狀態(圖1)與下文該的擠壓狀態之間以線性方式驅動。承受表面112在軸向上與杆110對準,在某些實施例中由上述停止裝置42形成或者形成於該停止裝置42上。
不管具體構造如何,圖7A和圖7B最佳地圖示了擠壓機構30的轉換。在圖7A的升起狀態下,杆110的施壓端114從承受表面112 移開;相反的,在圖7B的擠壓狀態下,使施壓端114與承受表面112很接近。在擠壓狀態下施壓端114與承受表面112之間的距離是預定的,並根據要置於其間的材料的預期總體厚度來選擇。尤其是,該距離被選擇為對餛飩外皮麵團層實現其獨特的擠壓,而又不會過分地壓碎或壓穿麵團。在某些實施例中,施壓端114與承受表面112佈置成相對於杆110的軸線限定了相應的非垂直角度。但是在其他構造中,施壓端114和承受表面112可以相對於杆110的軸線垂直。另外,擠壓機構30還可以採取適於提供所需擠壓力的多種其他形式,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線性方式驅動的杆。在其他實施例中,嚙合機構24、26可以構造成在對餛飩半成品進行包覆的同時實施擠壓動作,從而可以消除單獨的擠壓機構30。
返回圖1,可選的抬升機構32可以設置成滾軸裝置120的一部分。滾軸裝置120大體上包括從動滾軸122,從動滾軸122位於與停止裝置42相反那側鄰近於底板40。在某些構造中,滾軸122包括沿著滾軸122長度方向的切除區域124。如下文所述,該切除區域124便於將半成品裝載到底板40上。無論如何,並且另外參照圖8A和圖8B,抬升機構32更進一步包括從滾軸122的外周邊沿徑向延伸的突出部(tab)126。突出部126可以相對於滾軸122的長度方向位於中心,並可以採取多種形狀和尺寸。滾軸122(因而突出部126)相對於底板40佈置成使得,隨著滾軸122的旋轉,突出部126選擇性地進入底板40的區域,從而對位於底板40上的半成品(未示出)起作用。
尤其是,在圖8A的視圖中,滾軸122以旋轉方式佈置,使得突出部126大體上處於底板40的區域之外。通過滾軸122從圖8A的佈置情況旋轉到圖8B的旋轉佈置情況(即順時針),突出部126進入底板40的區域,並施加抬升運動。如下文所述,這種抬升運動被施加在貯存於底板40上的半成品上,以形成局部的折疊。
上述成形設備20可以用作用於生產即煮餛飩的餛飩生產系統的一部分。圖9以框圖的形式圖示了一種這樣的系統150,該系統包括切割站152、填料製備站154、半成品形成站156、該成形設備20、以及收集器站158。站152-158可以採取本領域已知的各種形式。大體而言,切割站152可以將麵團的條切割成圓形的片或塊(或其他期望的形狀)。填料製備站154將填料配料組合到泥漿狀的稠度。
半成品形成站156將來自切割站152的麵團塊與來自填料製備站154的期望量或期望體積的填料進行組合,得到半成品。在這個方面,半成品形成站156可以包括本領域所知的折疊機構和注射器裝置,用於將填料分配到麵團片上,並將麵團片對折。例如,圖10圖示了由圓形片162和一定量的填料164形成半成品160。片162被折疊到其自身上以限定殼體166,殼體166形成了袋部168,填料164容納在該袋部中。半成品160可以被描述為具有或限定了中央部分170以及相對的第一端部172和第二端部174。填料164佈置在中央部分170中,而端部172、174以相對的方式從中央部分170延伸。此外,這些部分170-174還一起將半成品160的周邊176(標號是大體上示出的)限定為包括前側178和尾部側180。對於圖10的俯視圖而言,周邊176具有字母D形狀,前側178相對而言較直,而尾部側180彎曲成近似半圓形。或者,在片162具有並非彎曲(例如正方形、矩形等)的形狀時,尾部側180也可以呈現並非半圓的形狀。如圖11所進一步反映的,殼體166的折疊構造確立了上層182和下層184,上層182限定了半成品160的上表面186,而下層184限定了下表面188。這些層182、184被沿著尾部側180彼此施壓並從而黏合。
在對上述半成品160有所理解之後,操作成形設備20以將半成品160轉變為完整的即煮餛飩。例如,從圖12A和12B開始,成形設備20首先佈置成從半成形成站156(以方框形式示出)接收半成品160,例如通過位置與半成品形成站156的出口緊鄰的送進機構200。送進機構200可以包括上述的滾軸122以及第二滾軸202。滾軸122、202輕微嚙合由站156所分配的半成品160,而切除區域124在膨大的袋部168周圍提供了空隙。注意,圖12A中省略了嚙合機構24、26以便更好地圖示半成品160沿著底板40的佈置情況。
在即將遞送半成品160之前,底板機構22操作以將停止裝置42佈置在停止狀態(即停止表面60從底板40向上突出),並且嚙合機構24、26被旋轉到初始狀態。此外,嚙合機構24、26被致動到釋放狀態,在該狀態下,相應的指狀物70、72之間存在較大間隙。然後將半成品160送到底板40的支撐表面44上,沿送進方向F(圖12A)運動直到前側178接觸停止表面60為止。支撐表面44和停止表面60這樣一起將半成品160定位在已知的空間位置處,第一端部172與第一嚙合機構24對準(例如佈置在第一嚙合機構24的指狀物70、72之間),並且第二端部174類似地與第二嚙合機構26對準,如圖12B所示。
然後對嚙合機構24、26進行致動以與相應的端部172、174嚙合(例如夾住)。例如,這些第二指狀物72可以同時地被以線性方式向著相應的第一指狀物70驅動。無論如何,嚙合機構24、26轉變到上述嚙合狀態(圖4),並且緊緊地與相應的端部172、174嚙合(例如夾住)。
與嚙合機構24、26轉變嚙合狀態的同時(或者緊隨其後),底板機構22被轉變到縮回狀態,在該狀態下,停止裝置42從底板40離開。然後驅動單元28操作以使嚙合機構24、26從圖12B的初始狀態旋轉到參照圖6該的包覆狀態。通過這種旋轉,嚙合機構24、26將相應的端部172、174向著中央部分170包覆。在某些實施例中,嚙合機構24、26之間的上述縱向錯開關係及/或驅動單元28的定時情況使得第一端部172比第二端部174略早地向著中央部分170包覆。此外,嚙合中心線90、92之間的垂直錯開關係(圖5A)將經過包覆的第一端部172定位成略低於經包覆的第二端部174,並防止端部172、174在包覆運動過程中直接彼此鄰接。支撐表面44的可選的傾斜區域48(圖1)可以用來更徹底地將第二端部174導向到第一端部172上。
在嚙合機構24、26向包覆狀態進行的旋轉結束之後,第二端部174重疊到第一端部172上(例如覆蓋於其上)。圖13更清楚地圖示了這種關係。如圖所示,第一端部172的前側178已經被朝向中央部分170的前側178包覆。第二端部174的前側178已經類似地被朝向中央部分170包覆,但是部分地位於第一端部172上方或從其經過。換言之,第二端部174的下表面188(在圖13中是大體上標出的)位於第一端部172的上表面186頂上。另外從圖13還可以理解,第一端部172和第二端部174各自終止於尖端處;隨著第一嚙合機構24和第二嚙合機構26的旋轉,第二端部174的尖端將接觸第一端部172的外表面,而第一端部172的尖端將接觸第二端部174的內表面。
在某些構造中,如圖14所示,在上述包覆操作的同時,額外的抬升力或折疊力被施加到半成品160的尾側180。例如,在設置了可選的滾軸122的情況下,該可選的滾軸122在嚙合機構24、26的旋轉過程中連續地旋轉,突出部126從而將抬升力施加到尾側180上。結果,尾側180被向上折疊,沿著中央部分170有更加顯著的折疊角度。
無論抬升力是否被施加到尾側180,在嚙合機構24、26被保持在包覆狀態的情況下,然後操作擠壓機構30將擠壓力施加到端部172、174的重疊區域上。例如,如圖15A所示,杆110朝向承受表面112(圖1)移動,從而對半成品160位於二者之間的接觸部分進行擠壓。擠壓動作造成端部172、174的重疊區域之間黏合或有效的接合(即,第一端部172的上表面186與第二端部174的下表面188接合)。注意,圖15A還反映了在端部172、174之間的介面區域處,並排地存在四個麵團的層(即第一端部172的兩個層和第二端部174的兩個層)。這與典型的餛飩是一致的,而與圓型餃子不同,在餃子中,由於麵團殼體的多次折疊或包覆,這些端部之間並排的介面區域存在四個麵團的層,但是由這些端部形成的翼部相對於該介面以一個角度(例如接近直角)延伸(參見圖16)。此外,包覆和/或擠壓動作還使第一端部172緊密地接近中央部分170。注意,垂直施加的擠壓點被有效地施加在現已完工的即煮餛飩220的中心線處(例如在圖15B中由擠壓點222表示),並造成緊密的密封,以防止所得的即煮餛飩產品在隨後的烹製過程中發生形變。
在施加擠壓力之後,杆110(或其他的施力裝置)被縮回,嚙合機構24、26轉變到釋放狀態。然後,嚙合機構24、26旋轉回圖1所示的初始狀態,現已完工的即煮餛飩220從底板40彈出或釋放。例如,底板機構22可以被操作到停止狀態(例如升起位置),餛飩220沿著承受表面112向下滑動並離開成形設備20(沿圖12A的送進方向F)。然後,完工的餛飩220以及其他類似地形成的餛飩被收集在收集站158中(圖9)。同時,新的餛飩半成品160被送到支撐表面44上,上述餛飩成形處理被重複進行。
本發明的即煮餛飩成形系統、設備和方法比現有設計提供了顯著的改進。可以大規模地自動生產即煮餛飩,並且具有與手工製作的餛飩非常相似的形狀和其他特性,包括餛飩端部(或翼部)的層疊佈置結構。因,本發明的系統、設備和方法是與餃子製造裝置區分開的。
儘管已經參照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可以在形式和細節方面進行各種改變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例如,儘管已經將成形設備20描述為具有一個處理站(即一組嚙合機構24、26),但是在其他構造中,該設備可以構造成同時處理兩個(或更多個)餛飩半成品(例如通過包括兩組(或更多組)嚙合機構24、26)。另外,嚙合機構24、26的顎狀形式只是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可接受的構造。在其他實施例中,嚙合機構24、26可以分別包括相對於底板支撐表面44可動的單一的臂或指狀物(例如形成槳或以槳的形式終止)。在這種替換構造的情況下,支撐表面44可以包括傾斜區域48,該區域接著相對於嚙合機構臂確立錯開的嚙合中心線90、92。結果,嚙合機構臂的旋轉造成了如上該餛飩半成品的重疊佈置情況,並可以自然地施加所需的擠壓力而不需要單獨的擠壓機構。
20...成形設備
22...底板機構
24...第一嚙合機構
26...第二嚙合機構
28...驅動單元
30...擠壓機構
32...抬升機構
40...底板
42...停止裝置
44...支撐表面
46...支撐表面前端
48...傾斜區域
50...連杆
52...第一杆
54...第二杆
60...停止表面
70...第一指狀物
72...第二指狀物
74...機動驅動機構
76、78...嚙合表面
80...第一臂
82...第二臂
84...銷
86...槽
90...第一嚙合中心線
92...第一嚙合中心線
100...齒條
102、104...齒輪體
110...杆
112...承受表面
114...施壓端
120...滾軸裝置
122...從動滾軸
124...切除區域
126...突出部
150...生產即煮餛飩的系統
152...切割部分
154...填料製備站
156...半成品形成站
158...收集站
162...圓形片
164...填料
166...殼體
168...袋部
170...中央部分
172...第一端部
174...第二端部
176...半成品周邊
180...半成品尾部側
182...上層
184...下層
186...半成品上表面
188...半成品下表面
200...送進機構
202...第二滾軸
220...即煮餛飩
222...擠壓點
圖1是根據本發明原理並適於由餛飩半成品生產即煮餛飩的成形設備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設備的立體圖,圖示了處於停止狀態的底板機構。
圖3A和圖3B是圖1的設備的側視圖,圖示了底板機構的操作。
圖4是圖1的設備的立體圖,圖示了處於夾持狀態的各個嚙合機構部件的操作。
圖5A是圖4的設備的正視圖。
圖5B是圖5A的設備一些部分的側面放大圖。
圖6是圖1的設備的立體圖,圖示了各嚙合機構向包覆狀態的旋轉。
圖7A和圖7B是圖1的設備的側視圖,圖示了擠壓機構的操作。
圖8A和圖8B是圖1的設備的側視圖,圖示了抬升機構的操作。
圖9是根據本發明原理的餛飩生產系統的框圖。
圖10的簡化俯視圖圖示了餛飩半成品的形狀。
圖11是圖10的中間產品一部分的剖視圖。
圖12A是圖1的設備在對半成品進行處理的初始階段的側視圖。
圖12B是圖12A的設備的正視圖。
圖13是餛飩半成品在由圖1的設備進行處理的過程中的簡化俯視立體圖。
圖14是圖1的設備的側視圖,圖示了向餛飩半成品上施加抬升力。
圖15A是圖1之設備一部分在向餛飩中半成品上施加擠壓力時的立體圖。
圖15B是根據本發明的原理製造的即煮餛飩的簡化俯視立體圖。
圖16的示意圖示出了在被黏合的各端附近,餃子與餛飩之間的差異。
20...成形設備
22...底板機構
24...第一嚙合機構
26...第二嚙合機構
28...驅動單元
30...擠壓機構
32...抬升機構
40...底板
42...停止裝置
44...支撐表面
46...支撐表面前端
48...傾斜區域
50...連杆
52...第一杆
54...第二杆
60...停止表面
70...第一指狀物
72...第二指狀物
74...機動驅動機構
76、78...嚙合表面
80...第一臂
82...第二臂
84...銷
86...槽
90...第一嚙合中心線
92...第一嚙合中心線
100...齒條
102、104...齒輪體
110...杆
112...承受表面
114...施壓端
120...滾軸裝置
122...從動滾軸
124...切除區域

Claims (29)

  1. 一種用於生產即煮餛飩的自動化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餛飩半成品,該餛飩半成品包括麵團殼體,該麵團殼體形成容納可食用填料的袋部,該半成品由下列部分限定:中央部分,該填料被保持在該中央部分處,第一端部,從該中央部分延伸,第二端部,從該中央部分以相對於該第一端部的方式延伸;將該半成品置於限定了平面的底板上,包括將該第一端部與第一嚙合機構對準並將該第二端部與第二嚙合機構對準;操作該第一嚙合機構以在第一嚙合中心線處自動地與該第一端部嚙合;操作該第二嚙合機構以在第二嚙合中心線處自動地與該第二端部嚙合;其中,該第二嚙合中心線相對於該底板的平面在垂直方向上與該第一嚙合中心線錯開;操作機動驅動單元,使該第一嚙合機構相對於該底板旋轉,以使該第一端部朝向該中央部分包覆;操作機動驅動單元,使該第二嚙合機構相對於該底板旋轉,以使該第二端部朝向該中央部分包覆;其中,隨著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的旋轉,該第二端部重疊並覆蓋於該第一端部之上;向重疊的該第一端部和該第二端部施加擠壓力,以使這些端部黏合以形 成完整的即煮餛飩;操作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以釋放該即煮餛飩;和從該底板彈出該即煮餛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半成品的周邊由該中央部分以及該第一端部和該第二端部共同限定,並包括前側和尾側,其中,操作機動驅動單元以使該第一嚙合機構進行旋轉的步驟包括:使該第一端部的前側朝向該中央部分的前側包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操作機動驅動單元使該第二嚙合機構旋轉的步驟包括:使該第二端部的前側朝向該中央部分的前側包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隨著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的旋轉,該第二端部的前側接觸該第一端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半成品的麵團殼體包括上層和下層,其中,隨著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的旋轉,該第二端部的下層位於該第一端部的上層之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的旋轉是大體上同時發生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在該第二嚙合機構即將旋轉之前發起該第一嚙合機構的旋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嚙合中心線在垂直 方向上位於該第一嚙合中心線上方。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端部和該第二端部分別終止於尖端,其中,隨著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的旋轉,該第二端部的尖端接觸該第一端部的外表面,該第一端部的尖端接觸該第二端部的內表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包括相對的多個指狀物,而其中,操作該第一嚙合機構的步驟包括:以線性方式驅動將該些指狀物中的其中之一朝向該些指狀物中的另一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將該半成品置於底板上的步驟包括:操作停止裝置以確立停止表面,該停止表面與該底板的該平面大體上垂直地延伸;以及使該半成品沿著該底板滑動,直到該半成品之前側接觸該停止表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將該半成品置於底板上的步驟更進一節包括:操作該停止裝置,使該停止表面從與該前側接觸的狀態縮回。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半成品的周邊由該中央部分以及該第一端部和該第二端部共同限定,並包括前側和尾側,該方法更進一步包括: 向該半成品的尾側施加抬升力,以在該完工的即煮餛飩中形成尾部彎曲部分。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施加抬升力的步驟是與使該第一嚙合機構旋轉的步驟和使該第二嚙合機構旋轉的步驟中至少一者大體上同時地發生的。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施加抬升力的步驟包括:提供滾軸,該滾軸具有徑向突起的突出部;和使該滾軸旋轉,使得該突出部接觸該尾側的下表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施加擠壓力的步驟包括:自動地將杆朝向該底板驅動,使之與重疊的該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間的介面的區域接觸。
  17. 一種自動成形設備,其用於由餛飩半成品生產即煮餛飩,該餛飩半成品包括麵團殼體,其中該麵團殼體形成容納可食用填料的袋部,並且該麵團殼體由中央部分以及相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限定,該設備包括:一底板機構,該底板機構包括具有平面的底板,該底板機構配置用以選擇性地將半成品保持在該底板上,在具有半成品中心線的已知空間位置;第一嚙合機構和第二嚙合機構,其佈置在該半成品中心線的相對兩側,這些嚙合機構各自包括: 一第一指狀物,該第一指狀物形成嚙合表面,其中,該第一指狀物可移動於釋放狀態與嚙合狀態之間,在該嚙合狀態下,至少部分地藉由該嚙合表面確立嚙合中心線,且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相對於該底板的平面的垂直位置不同於該第二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相對於該底板的平面的垂直位置;以及一驅動單元,用於使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相對於該底板旋轉;其中,該成形設備適當的將半成品設置於該底板上、經由該些嚙合機構以及該驅動單元使相對的該第一和第二端部嚙合並且相對於該中央部分包覆成重疊的形式、並向這些端部的重疊部分施加擠壓力以形成即煮餛飩。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相對於該底板佈置成使得該第一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在垂直方向上處於該第二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下方。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底板機構還包括停止裝置,用於在與該底板的該平面大體上垂直的平面中確立停止表面,以暫時地將半成品維持在已知的前向空間位置處,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在初始狀態與包覆狀態之間可旋轉,其中,在該初始狀態下該第一嚙合機構的指狀物相對於該前向空間位置的縱向間 距不同於該第二嚙合機構的指狀物相對於該前向空間位置的縱向間距。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設備,其中更進一步包括:一抬升機構,其與該底板相關聯並適於向佈置在該底板上該已知空間位置處的半成品的前側施加抬升力。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抬升機構包括滾軸,該滾軸具有徑向突起的突出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各自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指狀物,其形成與該第一指狀物的該嚙合表面相對的嚙合表面;其中,該第一指狀物和該第二指狀物共同形成顎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設備,其更進一步包括:一擠壓機構,其包括杆,該杆在該些嚙合機構之間與該底板相關聯並終止於施壓端,該杆被在升起狀態與擠壓狀態之間驅動,在該升起狀態下,該施壓端與該底板間隔開,而在該擠壓狀態下,該施壓端與該底板緊密接近以將擠壓力施加到餛飩半成品上。
  24. 一種用於生產即煮餛飩的系統,其包括:一半成品形成站,其用於由圓形成型體以及一定量的可食用填料生產餛飩半成品,該餛飩半成品包括麵團殼體,該麵團殼體形成容納可食用填料的袋部;以及 一成形設備,包括:一底板機構,包括具有平面的底板,該底板機構構造成選擇性地將半成品保持在該底板上的、具有半成品中心線的已知空間位置;第一嚙合機構和第二嚙合機構,其佈置在該半成品中心線的相對兩側,這些嚙合機構各自包括:一第一指狀物,其形成嚙合表面,其中,該第一指狀物在釋放狀態與嚙合狀態之間是可移動的,在該嚙合狀態下,至少部分地由該嚙合表面確立嚙合中心線,且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相對於該底板的平面的垂直位置不同於該第二嚙合機構的嚙合中心線相對於該底板的平面的垂直位置;以及一驅動單元,用於使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相對於該底板旋轉;其中,該成形設備設置用以從該半成品形成站接收該半成品、通過這些嚙合機構以及該驅動單元使相對的該第一和第二端部嚙合並且相對於該中央部分包覆成重疊的形式、並向這些端部的重疊部分施加擠壓力以形成即煮餛飩。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系統,其中該半成品形成站形成出口,該半成品從該出口彈出,該出口位於緊鄰該底板處。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系統,其中更進一步包括: 一切割裝置,適當的從一張麵團切割成一片狀物;以及一填料站,適於對配料進行混合以形成該填料的漿,其中,該切割裝置和該填料站係各自連接至該半成品形成站,而在此半成品形成站中,組合來自於該切割裝置的麵團切割片狀物與來自於該填料站的填料漿,以得到半成品。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系統,其中該半成品形成站包括:一注射器裝置,用於將一定體積的填料從該填料站分配到該片狀物上;以及一折疊機構,用於將該片狀物對折以形成半成品。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系統,其中該第一嚙合機構和該第二嚙合機構各自更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指狀物,其形成與該第一指狀物的該嚙合表面相對的嚙合表面;其中,該第一指狀物和該第二指狀物共同形成顎部。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系統,其中更進一步包括:一擠壓機構,其包括杆,該杆在這些嚙合機構之間與該底板相關聯並終止於施壓端,該杆被在升起狀態與擠壓狀態之間驅動,在該升起狀態下,該施壓端與該底板間隔開,而在該擠壓狀態下,該施壓端與該底板緊密接近以將擠壓力施加到餛飩半成品上。
TW098122821A 2009-07-06 2009-07-06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TWI4759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22821A TWI475961B (zh) 2009-07-06 2009-07-06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22821A TWI475961B (zh) 2009-07-06 2009-07-06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2009A TW201102009A (en) 2011-01-16
TWI475961B true TWI475961B (zh) 2015-03-11

Family

ID=44837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2821A TWI475961B (zh) 2009-07-06 2009-07-06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7596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6521A (en) * 1958-08-29 1960-10-18 Misch Peter Pirogi maker
JPH09206039A (ja) * 1996-02-07 1997-08-12 Tomitaka Kouda ぎょうざの包あん方法及び装置
CN2340195Y (zh) * 1998-06-23 1999-09-29 吴振武 多功能带馅面条机上的包馄饨机
CN2524507Y (zh) * 2002-01-10 2002-12-11 马海良 方便馄饨加工机
TWM265926U (en) * 2004-09-17 2005-06-01 Jie-Wen J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foodstuffs shap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6521A (en) * 1958-08-29 1960-10-18 Misch Peter Pirogi maker
JPH09206039A (ja) * 1996-02-07 1997-08-12 Tomitaka Kouda ぎょうざの包あん方法及び装置
CN2340195Y (zh) * 1998-06-23 1999-09-29 吴振武 多功能带馅面条机上的包馄饨机
CN2524507Y (zh) * 2002-01-10 2002-12-11 马海良 方便馄饨加工机
TWM265926U (en) * 2004-09-17 2005-06-01 Jie-Wen J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foodstuffs shap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2009A (en) 2011-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85138A (en) Food production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ood and novel food product
CN103717097B (zh) 用于制造包覆食品的开闭装置及其方法
CN207678756U (zh) 一种蛋挞皮自动成型机
US5190780A (en)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food and novel food product
TWI391097B (zh) A multi - roll forming device for pasta
CN211631539U (zh) 自动化煎饼机
CN107549235A (zh) 一种蛋挞皮成型机的切料装置
CN107840119A (zh) 一种双工位蛋挞锡纸杯上料系统
AU2015200214B2 (en) Bake form for manufacturing a food product
WO2011005656A1 (en) Automated ready-to-cook wonton produc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US6048556A (en) Method for making a stuffed pizza crust
JP2011120511A (ja) 包皮食品製造装置
CN207613060U (zh) 一种元宝馄饨生产线
TWI475961B (zh) 自動化的即煮餛飩生產設備、系統和方法
CN111296517B (zh) 一种笋肉包的自动加工设备
JP6026845B2 (ja) 米飯成形機構および米飯成形方法
JP3166262U (ja) 麺皮包餡食品の多重巻折り成型装置
CN107811002B (zh) 一种元宝馄饨生产线
US20110256280A1 (en) Stuffed-rim pasta/pizza maker
JP2000032902A (ja) 包被切断機、およびこの包被切断機の使用方法
CA2700813C (en) Stuffed-rim pastry/pizza maker
CN207613053U (zh) 一种元宝馄饨成型装置
CN207613052U (zh) 一种元宝馄饨生产设备
US11896015B1 (en) Wrapping apparatus for making handheld food
JP3421663B2 (ja) 食品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