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6111B - 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 Google Patents

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6111B
TWI466111B TW098142076A TW98142076A TWI466111B TW I466111 B TWI466111 B TW I466111B TW 098142076 A TW098142076 A TW 098142076A TW 98142076 A TW98142076 A TW 98142076A TW I466111 B TWI466111 B TW I4661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cording layer
layer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42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29004A (en
Inventor
Masahito Nakao
Yasumori Hino
Yoshiaki Komma
Fumitomo Yamasaki
Kousei San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29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9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6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61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5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7Power calibration

Description

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關於具有複數記錄層之多層記錄媒體、再生多層記錄媒體之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發明背景
近年來,為了提高光碟的記錄容量,乃將搭載於光碟之接物透鏡的數值孔徑NA設得大且將光源之光的波長λ設得短,而使藉由接物透鏡所聚光之光的光點徑縮小起來。又,為了使光碟媒體之記錄容量進一步提高,乃提案有具有複數記錄層的多層記錄媒體。
習知之多層記錄媒體藉由在記錄層之間交互不同地積層厚度不同的間隔構件,而減輕了多重反射(例如,參照發明專利文獻1)。第2圖係顯示記載於前述發明專利文獻1之習知的多層記錄媒體的圖式。
第2圖所示之多層記錄媒體中,由距離讀取側最遠之一側依順序積層有8個資訊記錄層L0、L1、...、L7,各資訊記錄層之間配置有厚度t0~t6之7個間隔構件。又,為使形成在設置於較L(n)層更前面之L(n+2)層及L(n+3)層之反射膜的強度反射率R(n+2)及R(n+3)滿足:
R(n+2)×R(n+3)<0.01
而設成t1>t0>t3=t5>t2=t4=t6的關係。因此,可設定成t6=t4=t2且t5=t3,為了減輕多重反射而可將必要的間隔構件種類由7種類減至4種類。
又,再生習知之多層記錄媒體時,依據由光拾器側觀看在內側之層與前側之層之雷射光的透過率不同等,會有各記錄層之最合適的再生功率不同的情形(例如參照發明專利文獻2)。
先行技術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1:特開2006-40456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2:特開2005-122862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各記錄層的特性上,當使用一定以上之再生功率的雷射光進行再生時,會引起已記錄之資料的劣化,因此,再生功率有必要設在一定再生功率以內。但是。一旦增加記錄層而使每一片碟片的容量增加時,則成為愈遠離讀取側之層就會由前側重疊較多記錄層配置的構成,因此就產生必須以透過該較多之其他記錄層的光來進行再生。例如在各記錄層L0、L1、...、L7依順序積層之多層光碟中,將各層的透過率設為T0~T7,將各層之單獨的反射率設為R0~R7時,已積層之碟片之L0層的反射率TR(L0)可利用以下式(1)表示。
TR(L0)=R0×T12 ×T22 ×T32 ×T42 ×T52 ×T62 ×T72  (1)
如上述式(1)所示,L0層之反射率成為前側之層之透過率二次方的積。因此,單獨層之反射率即R0~R7為一定時,愈是內側之層的反射率愈低。一旦反射率變低,則由各層回到光檢出器之光量變小,因此S/N降低而難以再生。為對應此課題,已進行了將內側之層的反射率設得愈大的狀態,可將各層的反射設成約一定的研究。若為二層程度之光碟可容易取得此平衡以決定碟片之光學上的構造。但是,於三層以上的光碟中,要求將前側之層的透過率提高而將內側之層的反射率設得低,記錄層之構成變得非常困難。此課題於難以確保記錄膜之S/N的改寫型光碟特別顯著。為了再生如此反射率低之光碟,以將再生時之再生功率設得大,以增加由各層回來的光量而能進行S/N的改善。然而,愈是反射率低的層則在增加再生功率以確保S/N時會產生以下的課題,習知技術難以使再生功率增加至可充分確保S/N程度
例如,將由光拾取器射出而射入光碟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時,照射於以L0~L7層之8層所構成之光碟的L0層的光P(L0)可利用式(2)表示。
P(L0)=Pw×T1×T2×T3×T4×T5×T6×T7 (2)
如上述式(2)所示,照射於內側之層的光以前側之層的透過率T與再生功率Pw之積表示。由於T較1小,因此,照射於愈內側之層之光的功率愈小。愈是內側層再生時所照射之光的功率愈小,記錄資料因再生光的照射而劣化的可能性變低,因此原理上愈是內側層可將再生功率設得愈高。如式(1)所示於處於愈內側層則反射率愈低之關係的多層光碟中,愈內側層則將再生功率設得愈高的情形在S/N的觀點為有利。為了確保S/N而將再生功率設得高也能在該記錄層無劣化地再生記錄資料。但是,因加諸於光碟驅動器之來自於外部的衝擊或碟片的損傷等而使控制不穩定,而於其他層無誤地聚光的情形下(非意圖的層間跳躍),會有使其他層之記錄資料劣化的可能性。當考慮此情形時,則難以將再生功率提升至可確保S/N之充分的功率來再生。
本發明係用以解決上述課題的發明,提供即使於多層記錄媒體發生了非意圖的層間跳躍時,也能不使記錄層之記錄資料劣化的資訊記錄媒體。又,本發明提供以良好的S/N來再生該多層光碟且為誤差率低的光碟裝置。
用以欲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複數可記錄資訊之資訊記錄層的多層資訊記錄媒體,至少一個前述資訊記錄層之再生資訊時使用之再生功率與其他資訊記錄層不同,而各資訊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在預定厚度以上。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基材厚度為因像差所造成之光強度減少量為預定以上的厚度。
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三層以上資訊記錄層之資訊記錄媒體,由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為Pw(n),前述資訊記錄層L(n)係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由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前述各資訊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為: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於前述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在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以下的厚度。
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三層以上資訊記錄層之資訊記錄媒體,將由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前述資訊記錄層L(n)係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將由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將前述資訊記錄層L(n)與前述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設為D時,前述資訊記錄媒體滿足:
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
Pw(n)≦Pw(n+a)。
本發明之再生方法,係由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資訊的再生方法,包含: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的步驟;及,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a)的步驟。
本發明之再生裝置,係由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資訊的再生裝置,包含有:對前述資訊記錄媒體照射雷射光的照射部;前述照射部在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又,前述照射部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a)。
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係具有k個資訊記錄層(k為3以上的整數)之資訊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包含:於厚度1.1mm基板上形成透過數值孔徑0.84~0.86之接物透鏡使用波長400~410nm之雷射光而可再生資訊之k個資訊記錄層的步驟;在資訊記錄層與資訊記錄層之間形成k-1個中間層的步驟;及,於由前述基板側數起第k個資訊記錄層上形成厚度0.1mm以下保護層的步驟。前述形成資訊記錄層的步驟包含: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軌,以使由前述基板側數起第奇數個之資訊記錄層及第偶數個資訊記錄層之中的一者之再生方向成為自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外周側朝內周側的方向的步驟;及,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軌,以使前述第奇數個及第偶數個資訊記錄層之中的另一者之再生方向成為自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內周側朝外周側的方向的步驟。將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將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將前述資訊記錄層L(n)與前述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設為D時,前述資訊記錄媒體滿足:
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
Pw(n)≦Pw(n+a)。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各記錄層之最合適再生功率為其全部相互不同,或僅一部分記錄層不同,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在預定厚度以上。依據本構成,即使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的關係於非意圖下發生層間跳躍的情形下,也可實現不會使記錄資料劣化或消去的資訊記錄媒體。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記錄媒體之構造之一例的圖式。
第2圖係顯示記錄媒體之構造之一例的圖式。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的圖式。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記錄媒體之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之一例的圖式。
第5圖係利用近似式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的圖式。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再生裝置的圖式。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多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單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9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二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10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三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四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光碟之實體構成的圖式。
第13圖(a)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25GB之BD之例的圖式,第13圖(b)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較25GB之BD高記錄密度光碟之例的圖式
第14圖顯示使光束照射於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之記錄於軌上之標記列情形的圖式。
第15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25GB記錄容量時之OTF與最短記錄標記之關係的圖式。
第16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最短標記(2T)之空間頻率較OTF截止頻率高,且2T再生信號之振幅為0之例的圖式。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樣態的多層記錄媒體、再生方法及再生裝置。
(實施樣態1)
第1圖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之多層記錄媒體(光碟)100的構造。關於與第2圖所示之多層記錄媒體之構成要素相同種類之構成要素,賦與相同符號而省略反覆詳細的說明。
多層記錄媒體100具有三層以上可記錄資訊的記錄層。於第1圖中,L0~L3表示各記錄層,t0~t2表示各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記錄層與記錄層之間可設置中間層(Spacer Layer),因此所謂基材乃指中間層之厚度之意。又,Pw0~Pw3表示記錄層L0~L3之最合適再生功率。
第3圖顯示基材厚與光強度之關係的圖式。光強度表示射入記錄層之每一單位面積之光的功率。第3圖中,將雷射光最有效率聚光於作為對象之記錄層之基材厚度時之光強度設為100%。如第3圖所示,當記錄媒體之基材厚度變化時,會偏離光拾取器之接物透鏡的設計上的值而發生球面像差,以致於光強度會變化。光強度變化的情形為與再生功率變化約等效的現象。即,對於記錄層,因基材厚度的變化導致光強度變化、以及在基材厚度一定的條件下雷射光輸出變化可說明是實質上同等的事實和現象。
基材厚度與光強度的關係取決於使用之雷射光之波長而變化。作為第3圖中所示之一例者,顯示使用藍白雷射光之BD(Blu-ray Disc)的上述關係,在NA=0.85、雷射光之波長405nm的條件下,基材厚度變化時之光強度的變化量。此光強度之變化大致與NA之三次方及波長成比例。而以將NA設得大的狀態下,即使基材厚度之變化僅稍微也會大幅降低光強度,因此即使記錄層之間隔窄時也可大幅獲得光強度的變化。
例如,層之間隔為20~30μm以下,基材厚度為最厚之記錄層的基材厚度為100μm程度,且較100μm薄之側配置有記錄層之多層光碟的情形下,若是NA>0.8,則即使在分離10μm程度之層間也會發生30%程度之光強度變化。例如,L0層與L1層之間隔(基材厚度)為10μm的情形下,即使L0層之再生中發生朝向L1層非意圖的層間跳躍,光強度也會降低至70%以下。因此,即使將L0層之再生功率設定於L1層之再生功率的1/0.7=1.42倍,L1層也不會受到損害。
此光強度的降低係由於NA之三次方與光束之波長成比例,因此若是NA=0.85以上就會發生較第3圖所示之光量降低大的降低,所以即使是相同基材厚度也能獲得大的效果,而能更大幅設定L0層的再生功率。對於波長也同樣,若是將波長設得短可期待更大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在最合適的再生功率相互不同的記錄層之間發生了非意圖之層間跳躍的情形下,對於層間跳躍後之記錄層的再生功率變高,而會有發生記錄資料劣化的情形。為了避免如此的問題,將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設為預定值以上,並利用依據基材厚度的變化而使光強度減少的現象為有效。本實施樣態由如此的基材厚度與光強度的關係來決定各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關於再生資訊時使用之再生功率,乃以至少一個記錄層與其他記錄層不同,但是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設於預定厚度以上來對付。該預定厚度係因像差所造成之光強度減少量達預定以上的厚度。詳細情形將於後述。
參照第4圖來說明著眼於本實施樣態之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而設定的基材厚度。第4圖顯示基材厚度與光強度的關係。
在此,由記錄層L0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最合適再生功率為Pw0,而將該雷射光聚光於記錄層L0時之光強度設為100%。
又,由記錄層L1、L2、L3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最合適再生功率分別為Pw1、Pw2、Pw3。將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規格化為Pw0=100、Pw1=80、Pw2=Pw3=70。例如,再生功率Pw1之雷射光聚光於記錄層L1時之光強度以80%表示。又,設定了基材厚度以使再生功率Pw0之雷射光聚光於記錄層L1時之光強度為80%以下。即,設定了基材厚度以使成為再生功率Pw1之雷射光聚光於記錄層L1時之光強度以下。
同樣地,再生功率Pw2之雷射光聚光於記錄層L2時之光強度以70%表示。又,設定了基材厚度以使再生功率Pw1之雷射光聚光於記錄層L2時之光強度為70%以下。即,設定了基材厚度以使成為再生功率Pw2之雷射光聚光於記錄層L2時之光強度以下。
如此一來,以利用第3圖所示之現象,而能依據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來設定各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
又,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上所述者,且在不脫離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可作適宜的變更者。例如,可設定基材厚度以使層間跳躍後之光強度與其記錄層之最合適光強度一致,也可設定基材厚度以使較其最合適光強度小。
又,本實施樣態中,設定基材厚度以使層間跳躍後之光強度在其記錄層之最合適光強度以下,但是,也可設定基材厚度以使在其記錄層發生資料劣化的光強度以下。
又,本實施樣態中,利用基材厚度與光強度變化的關係來求取各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然而,也可利用簡易的近似式來求取。其中一例,於使用藍色雷射光之BD(Blu-ray Disc)中,由基材厚度與光強度與再生功率之關係獲得近似式(3)及(4),利用此等式可求得基材厚度。第5圖係以近似式顯示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的圖式。
S=-0.1238×d2 -2.772×d+106.56 (3)
在此,S為光強度[%],d為來自於光強度100%之基材厚度變化量[μm]。在此,d為正的整數。
在此,由距離光碟100之讀取側(第1圖的上側)最遠的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其中一例,距離讀取側最遠(最內側)之記錄層L0以L(0)表示,再生功率Pw0以Pw(0)表示,又,由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a)。在此,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其中一例,n=0且a=1時,記錄層L1即為該記錄層。
設成即使再生功率Pw(n)較再生功率Pw(n+a)時,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低於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
又,以下的式(4)中,距離讀取側遠者的記錄層用之再生功率低時,a為正的整數。距離讀取側遠者的記錄層用之再生功率高時,a為負的整數。a為負的整數時,記錄層L(n+a)者成為距離讀取側遠者的記錄層。
資訊記錄層L(n)與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D可由以下式(4)求得。
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 (4)
在此,Pw(n)≦Pw(n+a),Pw(n)/Pw(n+a)的單位為[%]。例如Pw(n)=Pw(n+a)時(即,Pw(n)/Pw(n+a)之比率為1時)。式(4)之左邊為100[%]。又,n為0以上的整數,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
式(4)之左邊設定成適切的比率的基材厚度D。a為負的整數且再生功率Pw(n+a)較再生功率Pw(n)大時,可設成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時的光強度,為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時的光強度。
又,a為負的整數且再生功率Pw(n+a)較再生功率Pw(n)大時,也可設成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時的光強度,低於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時的光強度。滿足如此的條件的基材厚度D可從將式(4)變形後的式(5)求得。
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 (5)
(實施樣態2)
第6圖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之再生裝置400。再生裝置400係由光碟100再生資訊的裝置。
再生裝置400包含有光拾取器402、控制光拾取器402之半導體雷射控制部403及伺服處理部404、處理由光拾取器輸出之再生信號的再生信號處理部405及中央處理部406。中央處理部406控制再生裝置所包含之複數構成要素的動作。
中央控制部406依據由外部電腦(未以圖式顯示)輸出的控制信號而控制半導體雷射控制部403、伺服處理部404及再生信號處理部405。
半導體雷射控制部403進行再生功率與高頻重疊的設定,而由光拾取器(照射部)402以預定的雷射功率使雷射光射出,並照射於光碟100。光拾取器402由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將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又,光拾取器402由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將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a)。
伺服處理部利用光拾取器402檢測出的信號來進行追蹤控制及聚焦控制,光拾取器402進行控制使於資訊記錄媒體100上正確地聚焦及追蹤。
再生信號處理部405進行資料再生信號處理及抖動(wobble)信號處理,並進行資料的再生或實體位址再生等的處理。
通常,於記錄媒體具有記憶有關於記錄媒體之各種資訊的部位,以從該部位讀取的資訊為基本來判別記錄媒體的種類,而進行設定成預定的再生功率。如此一來,會有藉由多層記錄媒體並依據各記錄層來變更再生功率的情形。如此的多層記錄媒體中發生了非意圖的層間跳躍時,相對於層間跳躍後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變高而會有發生記錄資料劣化的情形。
作為用以避免如此問題的手段者,以由已判別之記錄媒體的種類來識別各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而設定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的手段為有效。
因此,利用因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的變化而減少光強度的現象,決定於各記錄層的再生功率。
由第3圖所示之關係,可由各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導出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的比率關係,以設定成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的關係為適切的比率關係。例如,設定成第4圖所示之比率關係。
例如,若是可判別記錄媒體,則能特定該記錄媒體之各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因此,先於中央控制部406(未以圖式顯示)保存各記錄層之適切的光強度的資訊,而於記錄媒體判別後由中央控制部之記憶體讀出其光強度的資訊。半導體雷射控制部403以設定依據了已特定之基材厚度的再生功率,能對各記錄層照射適切的光強度的雷射光。或是,也可先於中央控制部406之記憶體保存著各記錄層的再生功率資訊。
在此,再生功率資訊係利用第4圖所示之基材厚度與光強度的關係,算出再生功率並先保存而於記錄媒體之種類判別後設定再生功率,以使某記錄層用之再生功率的雷射光聚光於另一記錄層時之光強度,與該另一記錄層用之再生功率的雷射光聚光於該另一記錄層時之光強度相同。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樣態,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等實施樣態的發明,乃在不脫離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可作適宜的變更者。例如,再生功率資訊也可顯示某記錄層用之再生功率的雷射光聚光於另一記錄層時之光強度,低於該另一記錄層用之再生功率的雷射光聚光於該另一記錄層時之光強度。
又,再生功率資訊顯示著再生功率為層間跳躍後之光強度在其記錄層之適切的光強度以下,然而,也可顯示著在該記錄層發生劣化之光強度以下的再生功率。
又,也可利用第3圖及第4圖所示之基材厚度變化與光強度的關係來求得再生功率並先保存著,也可利用第5圖或式(3)、式(4)及式(5)所示之近似式來求得再生功率並先保存著。
又,記錄媒體之個別記錄層可設定之再生功率會有以從不劣化再生信號品質程度之小的再生功率,至不劣化再生信號品質程度之大的再生功率如此地決定其範圍的情形。此情形下,也可設定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以使在各記錄層可設定之再生功率範圍內不發生記錄資料的劣化。將再生功率設定於接近上限的情形下,於發生非意圖之層間跳躍時,會有無法完全避免記錄資料劣化的可能性,然而可減輕劣化。
其次,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
(主要參數)
作為本發明之可適用的記錄媒體之一例者,有藍光碟(BD)與其他規格的光碟,於此說明關於BD。於BD依據記錄膜的特性而有再生專用型的BD-ROM、可燒錄記錄型及單次記錄型的BD-R、改寫記錄型的BD-RE等型態,本發明也可適用於BD或其他規格之光碟中的ROM(再生專用型)、R(可燒錄型及單次記錄型)、RE(改寫型)之其中任一型態的記錄媒體。關於藍光碟之主要的光學常數與實體規格揭示於「藍光碟讀本(読本)」Ohmsha( 社)出版)或藍光協會之首頁(http://www.blu-raydisc.com )所揭示的白頁中。
關於BD,係使用波長約405nm(相對於標準值405nm將誤差範圍的容許值設於±5nm時,為400~410nm)之雷射光及數值孔徑(NA:Numerical Aperture)約0.85(相對於標準值0.85將誤差範圍的容許值設於±0.01時,為0.84~0.86)的接物透鏡。BD之軌距約0.32μm(相對於標準值0.320μm將誤差範圍的容許值設於±0.010μm時,為0.310~0.330μm),記錄層設成1層或2層。記錄層之記錄面係從雷射入射側起單面1層或單面2層的構成,由BD之保護層表面至記錄面的距離為75μm~100μm。
記錄信號的調變方式係利用17PP調變,可記錄之標記的最短標記(2T標記:T為基準時鐘之周期(依據預定的調變法則來記錄標記時之調變的基準周期))之標記長度為0.149μm(或0.138μm)(通道長度:T為74.50nm(或69.00nm))。記錄容量為單面單層25GB(或27GB)(更詳細為25.025GB(或27.020GB)),或單面2層50GB(或54GB)(更詳細為50.050GB(或54.040GB))。
通道時鐘頻率在標準速度(BD1X )之轉送速率為66MHz(通道位元速率為66.000Mbit/s),4倍速(BD4X )之轉送速率為264MHz(通道位元速率為264.000Mbit/s),6倍速(BD6X )之轉送速率為396MHz(通道位元速率為396.000Mbit/s),8倍速(BD8X )之轉送速率為528MHz(通道位元速率為528.000Mbit/s)。
標準線速度(基準線速度為1X )為4.917m/sec(或4.554m/sec)。2倍(2X )、4倍(4X )、6倍(6X )及8倍(8X )的線速度分別為9.834m/sec、19.668m/sec、29.502m/sec及9.336m/sec。較標準線速度高的線速度一般為標準線速度之正的整數倍,然而,不限於整數而也可為正的實數倍。又,也可定義為0.5倍(0.5X )等較標準線速度慢的線速度。
又,以上所述為已發展商品化且主要為關於每一層約25GB(或約27GB)之1層或2層之BD,然而,更大容量化者,也已檢討著將每一次之記錄容量設為32GB或約33.4GB之高密度的BD、以及層數設為3層或4層的BD,以下也說明此等內容。
(關於多層)
當設成將雷射光由保護層側射入而可再生及/或記錄資訊之單面碟片時,記錄層設成二層以上的情形下,於基板與保護層之間設置複數記錄層,此情形下之多層碟片之一般的構成例以第7圖表示。圖式所示之光碟以(n+1)層資訊記錄層502構成(n為0以上的整數)。具體說明該構成時,係於光碟由雷射光505射入側表面依順序積層有覆蓋層501、(n+1)片資訊記錄層(Ln~L0)502、基板500。又,(n+1)片資訊記錄層502之層間插入有具有作為光學緩衝材機能的中間層503。亦即,由光入射側隔著預定距離最內側的位置(距離光源最遠的位置)設置基準層(L0),由基準層(L0)以朝光入射側增加層那般地積層有記錄層(L1、L2、...、Ln)。
在此,與單層碟片比較的情形下,可將多層碟片之由光入射面至基準層L0的距離設成與單層碟片之由光入射面至記錄層的距離約相同(例如0.1mm程度)。如此以無關層數而將最內層(最遠層)之距離設成一定(即,設成與單層碟片的情形約相同距離)的狀態下,無論單層或多層都可保持相關對基準層存取的互換性。又,可抑制伴隨著層數的增加而造成傾斜影響的增加。可抑制傾斜影響的增加的理由在於最內層最受傾斜影響,但是以將距離最內層之距離設成與單層碟片約相同的狀態下,即使層數增加也不會增加距離最內層的距離之故。
又,關於光點的進行方向(或可稱為軌方向、螺旋方向),可設為平行方向,也可設為相反方向。設為平行方向時,於全部層的再生方向一致。亦即,光點的進行方向在全層由內周朝向外周方向,或在全層由外周朝向內周方向行進。
相對於此,設為相反方向時,在某層與該層鄰接之層的再生方向呈相反。亦即,於基準層(L0)之再生方向為由內周朝向外周的方向時,於記錄層L1之再生方向為由外周朝向內周的方向,而在記錄層L2為由內周朝向外周的方向。即,再生方向在記錄層Lm(m為0及偶數)為由內周朝向外周的方向,而在記錄層Lm+1為由外周朝向內周的方向。或是在記錄層Lm(m為0及偶數)為由外周朝向內周的方向,而在記錄層Lm+1為由內周朝向外周的方向。
保護層(覆蓋層)的厚度係設定成愈薄以使伴隨著數值孔徑NA變大而使焦點距離變短,又,可抑制傾斜所造成光點歪斜的影響。數值孔徑NA相對於CD為0.45,DVD為0.65,而在BD設定為約0.85。例如在記錄媒體之總厚度1.2mm程度之中,可將保護層的厚度設為10~200μm。更具體為於1.1mm程度的基板,若為單層碟片則為0.1mm程度的透明保護層,若為雙層碟片則為0.075mm程度的透明保護層設置0.025mm程度之中間層(SpacerLayer)。若為三層以上碟片,則保護層及/或中間層厚度可設得更薄。
(1層至4層之各構成例)
在此,將單層碟片之構成例顯示於第8圖,將雙層碟片之構成例顯示於第9圖,將三層碟片之構成例顯示於第10圖,將四層碟片之構成例顯示於第11圖。如前述情形,將由光照射面至基準層L0之距離設為一定時,第9圖至第11圖之其中任一圖之碟片的總厚度約1.2mm(也包含標籤印刷等時,以設為1.40mm以下為佳),基板500的厚度約1.1mm,由光照射面至基準值L0的距離約0.1mm。於第8圖之單層碟片(第7圖中n=0時),覆蓋層5011的厚度約0.1mm,又,於第9圖之雙層碟片(第7圖中n=1時),覆蓋層5012的厚度約0.075mm,中間層5302的厚度約0.025mm,於第10圖之三層碟片(第7圖中n=2時)或於第11圖之四層碟片(第7圖中n=3時),覆蓋層5013、5014的厚度與中間層5303、5304的厚度可設得更薄。
此等多層碟片(具有k層記錄層的碟片,k為1以上的整數)能依據以下的工程來製造。
亦即,於厚度約1.1mm的基板上形成透過數值孔徑0.84以上、0.86以下的接物透鏡照射波長400nm以上、410nm以下的雷射而可再生資訊的k個記錄層。
其次,記錄層與記錄層之間形成k-1個中間層。又,單層碟片時k=1,k-1=0而不形成中間層。
接著,於由基板側數起第k個記錄層(多層碟片時距離基板最遠的記錄層)上形成厚度0.1mm以下的保護層。
於形成記錄層的工程中,形成由基板側數起第i個(i為1以上、k以下的奇數)記錄層時,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的軌以使再生方向由碟片之內周側朝向外周側。又,形成由基板側數起第j個(j為1以上、k以下的偶數)記錄層時,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的軌以使再生方向由碟片之外周側朝向內周側。又,單層碟片時k=1,因此滿足k=1以上、k以下之奇數僅“1”存在,所以,第i個記錄層僅可形成一個記錄層,又,作為滿足k=1以上、k以下之偶數j不存在,又造成無法形成第j個記錄層。又,再生方向在奇數層與偶數層可相反。
此等資訊記錄媒體,將由距離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將由距離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之再生功率設為Pw(n+a),將前述資訊記錄層L(n)與前述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存在於資訊記錄層L(n)與資訊記錄層L(n+a)之間之中間層的基材厚度的和)設為D時,具布以下的關係:
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
Pw(n)≦Pw(n+a)。
(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
如此的多層碟片(具有k層記錄層之碟片,k為1以上的整數)的再生時,可藉由具有以下構成的再生裝置(或再生方法來進行。
碟片的構成上,包含有厚度約1.1mm的基板、前述基板上的k個記錄層、記錄層與記錄層之間的k-1個中間層(又,單層碟片時k=1,因此k-1=0時中間層不存在)、以及由基板側數起第k個記錄層(多層碟片時,距離基板最遠的記錄層)上厚度為0.1mm以下的保護層。K個記錄層分別形成有軌,其中至少一個軌可分配各種領域。
又,由前述保護層之表面側,藉由透過數值孔徑0.84以上、0.86以下的接物透鏡照射波長400nm以上、410nm以下的雷射之光學頭,可由k個記錄層分別再生資訊。
又,再生裝置具有照射雷射光的照射機構。照射機構對由距離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照射再生功率Pw(n)的雷射光以再生資訊。又,照射機構對由距離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照射再生功率Pw(n+a)的雷射光以再生資訊。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
接著,進一步說明光碟100之實體的構成。
於圓盤狀的光碟100上,多數軌形成例如同心圓狀或螺旋狀,各軌2形成有細分的多數扇區。又,如將於後述情形,各軌2以預定尺寸的區塊3作為單位而可記錄資料。
本實施樣態所構成之光碟100較習知的光碟(例如25GB的BD)每一資訊記錄層之記錄容量更擴充。記錄容量的擴充係藉由使記錄密度線提升而實現,例如藉由將光碟所記錄之記錄標記的標記長度設得較短而能實現。在此說明所謂「使記錄密度線提升」乃指將通道位元長度設得短之意。此通道位元乃指相當於基準時鐘之周期T(依據預定的調變法則來記錄標記時之調變的基準周期T)的長度。又,光碟100也可多層化。但是,以下為方便說明,僅論及一個資訊記錄層。又,於設有複數資訊記錄層的情形下,即使設於各資訊記錄層之軌的寬度相同時,每一層標記長度也不同,也可在同一層中的標記長度一樣而使每一層的記錄線密度不同。
軌2以每一資料記錄單位64kB(千位元組)區分區塊,並依順序分配區塊位址。區塊分割成預定長度的副區塊,以3個副區塊構成1個區塊。副區塊係以由前依順序0至2的副區塊來分配著。
(關於記錄密度)
其次,利用第13圖、第14圖、第15圖及第16圖來說明記錄密度。
第13圖(a)顯示25GB之BD的例子。關於BD,雷射光123之波長為405nm,接物透鏡220之數值孔徑(Numerical Aperture;NA)為0.85。
與DVD同樣,於BD中記錄資料在光碟之軌2上記錄成實體變化的標記列120、121。將此標記列之中長度最短者稱為「最短標記」。圖中的標記121為最短標記。
25GB記錄容量時,最短標記121之實體長度為0.149um。此乃相當於DVD的約1/2.7,而改變光學系統的波長參數(405nm)與NA參數(0.85)以提升雷射的解析度,也可接近光束可識別記錄標記之界限,即,光學上的解析度的界限。
第14圖顯示使光束照射於已記錄於軌上的標記列的情形。在BD依據上述光學系統參數,光點30約0.39um程度。不改變光學系統的構造而使記錄線密度提升的情形下,相對於光點30之點徑,記錄標記相對性地變小,因此再生的解析度變差。
例如第13圖(b)顯示較25GB之BD高記錄密度之光碟的例子。此碟片亦為雷射光123之波長為405nm、接物透鏡220之數值孔徑(Numerical Aperture;NA)為0.85。此碟片之標記列125、124之中,最短標記125之實體長度為0.1115um(或0.11175um)。與第13圖(a)相比較時,相對於點徑相同約0.39um,記錄標記相對地變小,且,標記間隔也變窄,因此再生的解析度變差。
利用光束再生記錄標記時之再生信號的振幅隨著記錄標記變短而降低,在光學解析度的界限變為零。將此記錄標記之周期的倒數稱為空間頻率,將此空間頻率與信號振幅的關係稱為OTF(光傳遞函數(Optical Transfer Function))。信號振幅隨著空間頻率變高而約直線性地降低。信號振幅變為零之再生的界限頻率稱為OTF截止(cut off)。
第15圖係顯示25GB記錄容量時之OTF與最短記錄標記之關係的曲線圖。BD之最短標記的空間頻率相對於OTF截止為80%程度而接近OTF截止。又,可得知最短標記之再生信號的振幅也為可檢測出之最大振幅之約10%程度的非常小。BD之最短標記的空間頻率非常接近OTF截止時,即,再生振幅幾乎不產生時的記錄容量在BD約相當於31GB。當最短標記之再生信號的頻率為OTF截止頻率附近或是超過此範圍的頻率時,會有雷射之解析度的界限或超過的情形,再生信號的再生振幅變小而成為SN比急劇劣化的領域。
因此,第13圖(b)之高記錄密度光碟之記錄線密度,可假定從再生信號之最短標記的頻率為OTF截止頻率附近的情形(也包含在OTF截止頻率以下,但是不大幅低於OTF截止頻率的情形)至OTF截止頻率以上的情形。
第16圖係顯示最短標記(2T)之空間頻率較OTF截止頻率高,且,2T之再生信號的振幅為0時之信號振幅與空間頻率之關係之一例的曲線圖。於第16圖中,最短標記之2T的空間頻率為OTF截止頻率的1.12倍。
(波長與數值孔徑與標記長度的關係)
又,高記錄密度的碟片B之波長與數值孔徑與標記長度/空間長度的關係如以下所示。
將最短標記長度設為TMnm,將最短空間長度設為TSnm時,當將(最短標記長度+最短空間長度)以“P”表示時,P為(TM+TS)nm。於17調變時,P=2T+2T=4T。當使用雷射波長λ(405nm±5nm,即400~410nm),數值孔徑NA(0.85±0.01即0.84~0.86),最短標記+最短空間長度P(17調變時,最短長度為2T,故P=2T+2T=4T)之三個參數時,一旦到達
P≦λ/2NA
基準T變小時,最短標記之空間頻率超過OTF截止頻率。
設成NA=0.85,λ=405時之相當於OTF截止頻率的基準T為
T=405/(2×0.85)/4=59.558nm
(又,反之,P>λ/2NA時,最短標記之空間頻率較OTF截止頻率低)。
如以上所述,即便只提升記錄線密度,亦會因光學性解析度的界限而使SN劣化。如此一來,因資訊記錄層之多層化所造成之SN比劣化從系統邊際的觀點有不能容許的情形。特別是如上述情形,最短記錄標記之頻率由超過OTF截止頻率附近起SN比劣化變得顯著。
又,以上將最短標記之再生信號的頻率與OTF截止頻率比較而說明了記錄密度,然而,進展更高密度化的情形下,也可從下一個最短標記(進一步再下一個最短標記(進一步下一個最短標記以上)的記錄標記)之再生信號的頻率與OTF截止頻率的關係,依據與以上同樣的原理來設定分別對應的記錄密度(記錄線密度、記錄容量)。
(記錄密度及層數)
在此,具有波長405nm、數值孔徑0.85等規格之BD每一層之具體的記錄容量,在最短標記之空間頻率數於OTF截止頻率附近的情形下,可假定例如約29GB(例如29.0GB±0.5GB,或29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0GB(例如30.0GB±0.5GB,或30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1GB(例如31.0GB±0.5GB,或31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2GB(例如32.0GB±0.5GB,或32GB±1GB等)或此等以上等等。
又,最短標記之空間頻率為OTF截止頻率以上時之每一層的記錄容量上,可假定例如約32GB(例如32.0GB±0.5GB,或32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3GB(例如33.0GB±0.5GB,或33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3.3GB(例如33.3GB±0.5GB,或33.3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3.4GB(例如33.4GB±0.5GB,或33.4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4GB(例如34.0GB±0.5GB,或34GB±1GB等)或此等以上,或是約35GB(例如35.0GB±0.5GB,或35GB±1GB等)或此等以上等等。
特別是記錄密度約33.3GB時,利用3層可實現約100GB(99.9GB)的記錄容量,設為約33.4GB時,利用3層可實現100GB以上(100.2GB)的記錄容量。此與將25GB之BD設為4層時的記錄容量約相同。例如,記錄密度設為33GB時,33×3=99GB與100GB之差為1GB(1GB以下),設為34GB時,34×3=102GB與100GB之差為2GB(2GB以下),設為33.3GB時,33.3×3=99.9GB與100GB之差為0.1GB(0.1GB以下),設為33.4GB時,33.4×3=100.2GB與100GB之差為0.2GB(0.2GB以下)。
又,當記錄密度大幅擴充時,如先前所述因最短標記之再生特性的影響而難以精密的再生。因此,可抑制記錄密度的大幅擴充之同時,且可實現100GB以上的記錄密度以約33.4GB為實際。
在此,產生要將碟片的構成設為每一層25GB的4層構造或是每一層33~34GB的3層構造的選擇方式。多層化時會伴隨有各記錄層之再生信號振幅降低(SN比的劣化)與多層雜散光(來自於鄰接之記錄層的信號)的影響等。因此,以不設成25GB的4層碟片而係設成33~34GB之3層碟片,可極力抑制該等雜散光的影響,即,利用較少層數(非4層而係3層)可實現約100GB。所以,欲極力避免多層化且可實現約100GB之碟片的製造者可選擇33~34GB之3層化。相對於此,欲實現就如習知規格(記錄密度25GB)之約100GB的碟片製造者可選擇25GB之4層化。如此一來,有不同目的之製造者分別依據不同的構成而實現分別不同的目的,能賦與碟片設計的自由度。
又,將每一層之記錄密度設為30~32GB程度時,3層碟片就無法達到100GB(90~96GB程度),但是4層碟片就可實現120GB以上。其中,將記錄密度設為32GB時,4層碟片可實現約128GB的記錄容量。此128的數字係整合成電腦處理上便利之2的乘方(2的7次方)的數值。如此一來,與實現3層碟片約100GB之記錄密度者相比較時,相對於最短標記之再生特性於此並不嚴格。
由此,於擴充記錄密度之際,以設置複數種類的記錄密度(例如約32GB與約33.4GB等),並藉由複數種類的記錄密度與層數的組合而可對碟片之製造者賦與設計的自由度。例如,可對欲抑制多層化的影響且達到大容量化的製造者給製造予33~34GB之3層化所構成之約100GB之3層碟片的選擇方式,可對欲抑制再生特性的影響且達到大容量化的製造者給予製造30~32GB之4層化所構成之約120GB以上之4層碟片的選擇方式。
如以上所說明,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多數可記錄資訊之資訊記錄層的多層資訊記錄媒體,至少一個前述資訊記錄層與再生資訊時使用之再生功率與其他資訊記錄層不同,而各資訊記錄層之基材厚度在預定厚度以上。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基材厚度係因像差所造成之光強度減少量為預定以上的厚度。
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三層以上資訊記錄層之資訊記錄媒體,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為Pw(n)(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由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前述各資訊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為: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於前述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在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以下的厚度。
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三層以上資訊記錄層之資訊記錄媒體,將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將由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將前述資訊記錄層L(n)與前述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設為D時,前述資訊記錄媒體滿足:
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
Pw(n)≦Pw(n+a)。
本發明之再生方法,係由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資訊的再生方法,包含: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的步驟;及,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a)的步驟。
本發明之再生裝置,係由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資訊的再生裝置,包含有對前述資訊記錄媒體照射雷射光的照射部;前述照射部在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又,前述照射部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a)。
本發明之資訊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係具有k個資訊記錄層(k為3以上的整數)之資訊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包含:於厚度1.1mm基板上形成透過數值孔徑0.84~0.86之接物透鏡使用波長400~410nm之雷射光而可再生資訊之k個資訊記錄層的步驟;在資訊記錄層與資訊記錄層之間形成k-1個中間層的步驟;及,於由前述基板側數起第k個資訊記錄層上形成厚度0.1mm以下保護層的步驟。前述形成資訊記錄層的步驟包含: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軌,以使由前述基板側數起第奇數個之資訊記錄層及第偶數個資訊記錄層之中的一者之再生方向成為自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外周側朝內周側的方向的步驟;及,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軌,以使前述第奇數個及第偶數個資訊記錄層之中的另一者之再生方向成為自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內周側朝外周側的方向的步驟。將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將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將前述資訊記錄層L(n)與前述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設為D時,前述資訊記錄媒體滿足:
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
Pw(n)≦Pw(n+a)。
又,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係於形成有複數可記錄資訊之記錄層的多層記錄媒體中,再生各記錄層時之再生功率於全部或僅一部分的記錄層不同,且將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設成預定厚度以上。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係因像差所造成之光強度減少量為預定以上的厚度。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係設成於第n個記錄層L(n)將再生功率設為Pw(n)時之在n+a層的光強度,與第n+a個記錄層L(n+a)之再生功率Pw(n+a)相同者(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0-n以上的整數)。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係設成於第n個記錄層L(n)將再生功率設為Pw(n)時之在n+a層的光強度,小於第n+a個記錄層L(n+a)之再生功率Pw(n+a)者(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0-n以上的整數)。
本發明之再生方法,係再生形成有複數可記錄資訊之記錄層之多層記錄媒體者,將前述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全部或僅一部分的層設定成不同,而前述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係由前述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資訊求出。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係設成於第n個記錄層L(n)將再生功率設為Pw(n)時之在n+a層的光強度,與第n+a個記錄層L(n+a)之再生功率Pw(n+a)相同者(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0-n以上的整數)。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各記錄層間之再生功率,係設成於第n個記錄層L(n)將再生功率設為Pw(n)時之在n+a層的光強度,小於第n+a個記錄層L(n+a)之再生功率Pw(n+a)者(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0-n以上的整數)。
本發明之再生裝置,係再生形成有複數可記錄資訊之記錄層之多層記錄媒體者,將前述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全部或僅一部分的層設定成不同,而前述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係由前述各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資訊求出。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各記錄層之再生功率,係設成於第n個記錄層L(n)將再生功率設為Pw(n)時之在n+a層的光強度,與第n+a個記錄層L(n+a)之再生功率Pw(n+a)相同者(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0-n以上的整數)。
依據一實施樣態,前述各記錄層間之再生功率,係設成於第n個記錄層L(n)將再生功率設為Pw(n)時之在n+a層的光強度,小於第n+a個記錄層L(n+a)之再生功率Pw(n+a)者(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a為0-n以上的整數)。
產業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記錄媒體即使在發生了非意圖之層間跳躍的情形下,也能避免記錄資料的劣化,於使用多層記錄媒體之光碟系統中特別有用。
2...軌
3...區塊
30...光點
100...記錄媒體
120、121、124、125...標記列
123...雷射光
220...接物透鏡
400...再生裝置
402...光拾取器
403...半導體雷射控制部
404...伺服處理部
405...信號處理部
406...中央處理部
500...基板
501、5011、5012、5013、5014...覆蓋層
502...資訊記錄層
503、5032、5033、5034...中間層
505...雷射光
L0、L1、L2、L3、L4、L5、L6、L7...記錄層
t0、t1、t2、t3、t4、t5、t6...資訊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
Pw0、Pw1、Pw2、Pw3...再生功率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記錄媒體之構造之一例的圖式。
第2圖係顯示記錄媒體之構造之一例的圖式。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的圖式。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記錄媒體之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之一例的圖式。
第5圖係利用近似式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基材厚度與光強度之關係的圖式。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再生裝置的圖式。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多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單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9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二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10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三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四層碟片之構成例的圖式。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光碟之實體構成的圖式。
第13圖(a)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25GB之BD之例的圖式,第13圖(b)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較25GB之BD高記錄密度光碟之例的圖式
第14圖顯示使光束照射於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之記錄於軌上之標記列情形的圖式。
第15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25GB記錄容量時之OTF與最短記錄標記之關係的圖式。
第16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樣態所構成最短標記(2T)之空間頻率較OTF截止頻率高,且2T再生信號之振幅為0之例的圖式。
L0、L1、L2、L3...記錄層
t0、t1、t2...資訊記錄層間之基材厚度
Pw0、Pw1、Pw2、Pw3...再生功率

Claims (5)

  1. 一種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三層以上資訊記錄層之資訊記錄媒體,其中,由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為Pw(n),前述資訊記錄層L(n)係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由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前述各資訊記錄層間的基材厚度為: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於前述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在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於資訊記錄層L(n+a)時之光強度以下的厚度。
  2. 一種資訊記錄媒體,係具有三層以上資訊記錄層之資訊記錄媒體,其中,將由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前述資訊記錄層L(n)係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將由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將前述資訊記錄層L(n)與前述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設為D時,前述資訊記錄媒體 滿足: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及Pw(n)≦Pw(n+a)。
  3. 一種再生方法,係由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資訊的再生方法,包含: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的步驟;及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a)的步驟。
  4. 一種再生裝置,係由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資訊的再生裝置,包含有:對前述資訊記錄媒體照射雷射光的照射部;前述照射部在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前述照射部在由前述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將前述再生功率Pw(n+a)之雷射光照射前述資訊記錄層L(n+a)。
  5. 一種資訊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係具有k個資訊記錄層(k為3以上的整數)之資訊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包含:於厚度1.1mm之基板上形成透過數值孔徑0.84~0.86之接物透鏡使用波長400~410nm之雷射光而可再 生資訊之k個資訊記錄層的步驟;在資訊記錄層與資訊記錄層之間形成k-1個中間層的步驟;及於由前述基板側數起第k個資訊記錄層上形成厚度0.1mm以下保護層的步驟,前述形成資訊記錄層的步驟包含: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軌,以使由前述基板側數起第奇數個之資訊記錄層及第偶數個資訊記錄層之中的一者之再生方向成為自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外周側朝內周側的方向的步驟;及形成同心圓狀或螺旋狀軌,以使前述第奇數個及第偶數個資訊記錄層之中的另一者之再生方向成為自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內周側朝外周側的方向的步驟,將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個資訊記錄層L(n)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其中,n為0以上的整數);將由距離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讀取側最遠的資訊記錄層依順序數起第n+a個資訊記錄層L(n+a)再生資訊時之雷射光的再生功率設為Pw(n+a)(其中,a為滿足n+a≧0且a≠0的整數);將前述資訊記錄層L(n)與前述資訊記錄層L(n+a)之間的基材厚度設為D時,前述資訊記錄媒體滿足:100×Pw(n)/Pw(n+a)≧-0.1238×D2 -2.772×D+106.56及 Pw(n)≦Pw(n+a)。
TW098142076A 2008-12-10 2009-12-09 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TWI4661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14493 2008-1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9004A TW201029004A (en) 2010-08-01
TWI466111B true TWI466111B (zh) 2014-12-21

Family

ID=42242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42076A TWI466111B (zh) 2008-12-10 2009-12-09 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8144563B2 (zh)
EP (1) EP2360692A4 (zh)
JP (1) JP5563480B2 (zh)
KR (1) KR20110093605A (zh)
CN (1) CN101981623B (zh)
AU (1) AU2009325765A1 (zh)
BR (1) BRPI0911631A2 (zh)
CA (1) CA2719731A1 (zh)
MX (1) MX2010010979A (zh)
MY (1) MY152530A (zh)
RU (1) RU2511612C2 (zh)
TW (1) TWI466111B (zh)
WO (1) WO2010067555A1 (zh)
ZA (1) ZA2011046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71798A1 (en) * 2011-04-11 2014-03-13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layer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information playback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employing sam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2283A (ja) * 2002-07-31 2004-12-02 Ricoh Co Ltd 多層構成型光記録媒体
US20050094507A1 (en) * 2003-10-20 2005-05-05 Pioneer Corporation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6040456A (ja) * 2004-07-29 2006-02-09 Sony Corp 多層光情報記録媒体
TW200703316A (en) * 2005-06-07 2007-0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7903A (en) * 1991-03-25 1997-10-14 U.S. Phillips Corporation Multi-layer information storage system with improved aberration correction
US6768710B2 (en) * 2000-12-18 2004-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thereon
WO2002080164A1 (en) * 2001-03-28 2002-10-10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2003036561A (ja) 2001-07-26 2003-02-07 Nec Corp 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KR100925213B1 (ko) 2002-06-07 2009-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밀도 멀티 레이어 광디스크와, 그에 따른 광 파워조절방법
US20050213467A1 (en) 2002-12-17 2005-09-29 Yoshihiro Noda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rea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read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7286454B2 (en) 2003-06-30 2007-10-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JP2005122872A (ja) 2003-09-22 2005-05-12 Ricoh Co Ltd 2層相変化型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再生方法
JP4253725B2 (ja) * 2003-10-31 2009-04-15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データ再生方法および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US7385891B2 (en) * 2004-03-03 2008-06-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 medium, and an apparatus to record/reproduce data on/from a portion of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a test beam is passed while determining an optimum power
JP4412101B2 (ja) * 2004-08-03 2010-02-10 Tdk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JP4341505B2 (ja) 2004-08-19 2009-10-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多層光情報記録媒体
EP1811506A4 (en) * 2004-11-08 2008-1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TS RECORDING / 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 REPRODUCING DEVICE
KR101120025B1 (ko) * 2005-03-10 2012-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층 기록 매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447574B2 (ja) * 2005-06-30 2010-04-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250136A (ja) * 2006-03-17 2007-09-27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080062244A1 (en) * 2006-09-11 2008-03-1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aser writing
JP4605148B2 (ja) * 2006-12-15 2011-01-05 Tdk株式会社 多層光記録媒体の光記録方法、光記録装置
US20080170485A1 (en) * 2007-01-15 2008-07-17 Tdk Corporatio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4792443B2 (ja) * 2007-09-28 2011-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情報再生方法、光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WO2010067556A1 (ja) 2008-12-11 2010-06-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再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2283A (ja) * 2002-07-31 2004-12-02 Ricoh Co Ltd 多層構成型光記録媒体
US20050094507A1 (en) * 2003-10-20 2005-05-05 Pioneer Corporation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5122862A (ja) * 2003-10-20 2005-05-1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多層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040456A (ja) * 2004-07-29 2006-02-09 Sony Corp 多層光情報記録媒体
TW200703316A (en) * 2005-06-07 2007-0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19731A1 (en) 2010-06-17
JPWO2010067555A1 (ja) 2012-05-17
TW201029004A (en) 2010-08-01
EP2360692A1 (en) 2011-08-24
RU2511612C2 (ru) 2014-04-10
CN101981623A (zh) 2011-02-23
JP5563480B2 (ja) 2014-07-30
ZA201104623B (en) 2012-11-28
CN101981623B (zh) 2014-05-21
WO2010067555A1 (ja) 2010-06-17
US20110032805A1 (en) 2011-02-10
KR20110093605A (ko) 2011-08-18
RU2010141539A (ru) 2013-02-10
MY152530A (en) 2014-10-15
BRPI0911631A2 (pt) 2016-10-04
MX2010010979A (es) 2010-10-26
AU2009325765A1 (en) 2010-06-17
US8144563B2 (en) 2012-03-27
EP2360692A4 (en)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29388B1 (ko) 정보 기록 매체 및 정보 기록 장치
WO2010050143A1 (ja)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装置および再生装置
KR20110059861A (ko) 정보 기록 매체, 기록 방법 및 재생 방법
JP4462182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の最適記録パワー値決定方法
WO2010067556A1 (ja) 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再生方法
TWI466111B (zh) 資訊記錄媒體、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JP2008243306A (ja)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
JP4995611B2 (ja)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
KR20110124692A (ko) 정보 기록 매체, 정보 기록 매체로의 정보의 기록 방법, 정보 기록 매체로부터의 정보의 재생 방법 및 정보 기록 매체의 제조 방법
JP4586096B2 (ja) 多層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記録方法
JP2009123265A (ja) 光記録媒体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JP2008117502A (ja) 多層光記録媒体
WO2010050144A1 (ja)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装置および再生装置
JP2014207044A (ja) 光記録装置及び最高記録速度決定方法
JP2013122805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基準再生光パワー決定方法、光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