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1158B - Buckle (D) - Google Patents

Buckle (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1158B
TWI461158B TW100118969A TW100118969A TWI461158B TW I461158 B TWI461158 B TW I461158B TW 100118969 A TW100118969 A TW 100118969A TW 100118969 A TW100118969 A TW 100118969A TW I461158 B TWI461158 B TW I4611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pair
buckle
female member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8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0056A (en
Inventor
Gaku Kaw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00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0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1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11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Description

帶扣(四)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能將陽構件與陰構件扣合及脫開自如的連結一起之帶扣。
以往,已有如日本專利文獻一所揭示之由陽構件與陰構件構成之帶扣為眾所周知。
根據專利文獻一所揭示帶扣之陽構件,設有一對互為對稱形狀之扣臂從該構件之基部向前平行延伸。
又,陰構件設有一具有插入口供陽構件之一對扣臂插入之扁平筒狀收容部,用以收容該一對扣臂於其內部。此外與構成此收容部之一對側壁分別相對之扣臂之外側面設有自基體順沿扣臂向前延伸之補強肋條。補強肋條之在扣臂之厚度方向之寬度係沿扣臂延伸方向之全長形成同一寬度。另一方面,陰構件之收容部之一對側壁其與扣臂之外側面相對之面則形成有與扣臂之補強肋條對應之自插入口延伸至內部之凹槽狀導槽。導槽在扣臂之厚度方向之槽寬係沿扣臂之延伸方向全長形成同一寬度。在陽構件與陰構件扣合一體之狀態下,補強肋條恰可被導入導槽內並與該導槽互相嵌合定位。
專利文獻一:日本特開2000-125910號公報
然而,依據上述專利文獻一揭示之帶扣,一對扣臂之外側面各設有補強肋條,並藉此補強肋條嵌合於陰構件之側壁內側所設導槽內。依此構成,扣臂可藉補強肋條而補強之同時,也藉由補強肋條與導槽之嵌合而可抑制陽構件相對於陰構件在帶扣之厚度方向之偏位游動(鬆動)。
另一方面,上述陰構件及陽構件之外形,通常其尺寸係在所定容許公差範圍內形成,因此扣臂向延伸方向之長度及收容部之長度(深度)存在著此尺寸上誤差,結果,陽構件與陰構件相扣合之狀態下,一對扣臂之各個基端部便形成相當於陰構件之插入口與陽構件之基端部之間之誤差(公差)尺寸之間隙或游隙。如此形成之間隙之一部份固可由陰構件之插入口與陽構件之基體間之補強肋條堵住相當於該補強肋條形成部份,然而,上述補強肋條既需能插入導槽內,陰構件之導槽之開口與陽構件之基體之間必需留出間隙,於是,在外觀上因具有此間隙之存在而失去陰構件與陽構件結合時之完整性一體感,影響商品之美感及價值感,是其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事實而針對予以改善開發者。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能提高陽構件與陰構件扣合後之一體感及高級感之帶扣。
為達成上述目的,請求項1所述之發明,該帶扣係由陰構件及陽構件構成;陰構件係由上壁及與此上壁相對之下壁,以及連結該上壁及下壁之一對側壁所形成之扁平筒狀體,且在此扁平筒狀體之一端之插入口之寬度方向之兩側形成有一對插入端部;陽構件係由一具有能銜接上述一對插入端部之一對銜接端部之基體,及一對自此基體之一對銜接端部向前延伸並經由上述一對插入端部可深入上述陰構件內部之扣臂所構成;其特徵在於:該能互相吻合銜接之上述插入端部與上述銜接端部分別具有能在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相互吻合銜接之形狀之銜接面;而上述插入端部之銜接面及上述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係藉由分別形成在各銜接面上而在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呈面與面相對之一對匹配之端面緣相互吻合銜接;且上述一對端面緣具有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呈互補之段差。
依請求項1之發明,因陰構件之插入端部與銜接此插入端部之陽構件之銜接端部具有能相互吻合銜接之外表面之故,陽構件與陰構件扣合後即可於此相吻合之外表面呈現一體感。另一方面,上述陰構件及陽構件之外形,也是通常在其尺寸之容許公差範圍內成形,因此,即使將陰構件之插入端部與陽構件之銜接端部形成具有相吻合之外表面,亦難免在陰構件之插入端部與陽構件之銜接端部之間形成相當於由該二構件所夾之公差尺寸之間隙。
關於此點,依上述本發明之構成,插入端部之外表面與銜接端部之外表面係介以相面對之一對端面緣相嵌合,且此一對端面緣形成有向扣臂延伸方向之段差。依此構成則從含有插入端部及銜接端部之相銜接部之各端面緣之平面正面視之,陰構件之插入端部與陽構件之銜接端部間之間隙便可由互相嵌合銜接之端面緣之段差所填補掩蔽。換句話說,從正對含有各端面緣之平面正前方目視該銜接部位時,原來可一眼看出之陰構件與陽構件間之間隙已由互相嵌合之端面緣段差遮蓋,因此,使陽構件與陰構件呈現密合一體感而增美感及高級感,提高商品價值。
請求項2所述之發明,為請求項1所述之帶扣,其中該段差係形成大於互相吻合銜接之上述插入端部與上述銜接端部之間之間隙為主旨。
依請求項2之發明,從正對含有各端面緣之平面正前方目視該銜接部位時,各端面緣重疊之領域大於插入部與銜接端部之間隙,因此,從正對含有各端面緣之平面正前方目視該銜接部位時,插入部與銜接端部之間隙,即可由互相嵌合銜接之端面緣段差確實遮擋而看不到,於是,更可提高陽構件與陰構件結合後無間隙之整體性美感。
請求項3之發明,該插入端部之銜接面之端面緣係形成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略呈尖形凹入之凹狀段差;且該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之端面緣係形成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略呈尖形凸出之凸狀段差為要旨。
依請求項3之發明,因陰構件之外表面形成有向扣臂延伸方向呈尖形凹入之凹形段差,且陽構件之外表面形成有向扣臂延伸方向呈尖形凸出之凸形段差。依此構成,陰構件與陽構件扣合連結之際,插入端部之端面緣與銜接端部之端面緣藉由前端尖形之段差之引導而容易互相嵌合,因此,插入端部之外表面及銜接端部之外表面雖各具有凹凸段差而非平整之構造,却可使陰構件與陰構件確實圓滑地相連結。
請求項4之發明,該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之段差係形成於上述銜接端部上自上述扣臂基端突出至連接該扣臂之上述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之嵌合凸部,而由此嵌合凸部形成上述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之上述端面緣;且陰構件之上述插入端部形成有能與上述嵌合凸部互相嵌合之嵌合凹部,而由此嵌合凹部形成上述插入端部之銜接面之上述端面緣為要旨。
依請求項4之發明,陰構件之插入端部與陽構件之銜接端部之間隙即由互相嵌合之嵌合凸部與嵌合凹部之段差部所互相填補抵消,且該段差係形成自扣臂之基端延伸至連接扣臂之銜接端部之外表面,因此,插入端部與銜接端部之間隙,其從扣臂之基端至銜接端部之外表面之銜接部位被遮蔽,故可進一層提高陽構件與陰構件之一體性及整體美感。
請求項5之發明,該一對端面緣係形成從正對上述扣臂並排之方向,即由側面方向視之,呈曲線形狀之端面緣為要旨。
依請求項5之發明,從含有各端面緣之平面正上方俯視之,可更加提高陽構件與陰構件之一體流暢性及整體美感。
茲就本發明之帶扣之一實施形態參照附圖說明如下:
首先,參照第一圖及第二圖就帶扣1在連結狀態下之整體構造說明。帶扣1係由陽構件2及陰構件3構成。帶扣1之陽構件2之基部21形成有一對自此基部21向前平行延伸之具有可撓性之扣臂22。又,帶扣1之陰構件3形成扁平筒狀,具有向扁平方向展開並呈上下相對之上壁31及下壁32。此陰構件3之一端(第一圖及第二圖之右側端)形成供一對扣臂22插入之插入口3P,另一端則形成與插入口3P相對相通之開放口3D。以下,將自插入口3P至開放口3D之方向定為插入方向;一對扣臂22並排之方向定為左右方向;而帶扣1之上壁31之一面定為正面;帶扣1之下壁32之一面定為背面。
如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陽構件2所具左右一對扣臂22,若從含該對扣臂22之平面正上方俯視之,形成為自基端向前端膨脹擴大之大頭形狀。右側扣臂22之右外側面及左側扣臂22之左外側面,從上述同一平面上方俯視之,在其插入方向之略中間部份形成有分別向同一側,即右及左外側拱出之彎曲形之扣臂卡止部22S。
具有上述外形之一對扣臂22之近前端部,分別形成有向扣臂22之厚度方向突出之被扣止部23。被扣止部23係設於一對扣臂22之相對端部,而由突設在扣臂22之正面(上面)以做為第一被扣止凸部之一對正面凸部23F,及突設在扣臂22之背面(下面)以做為第二被扣止凸部之一對背面凸部23B所構成。一對扣臂22之近前端之寬濶平面部分分別形成有略呈菱形且沿扣臂22之伸長方向(即插入方向)延伸之扣臂孔24貫穿扣臂22之正背面。含有一對扣臂22之陽構件2係形成平面俯視之左右一對扣臂22互相對稱並列,且正背兩面也呈對稱,亦即由正面所視一對扣臂22之構造與由背面所視一對扣臂22之構造完全相同之形狀。如此,在一對扣臂22上分別設有扣臂孔24之關係,因此,可節省材料並確保扣臂22之強度之同時,也可避免陽構件2在例如,利用塑膠成型來製造時發生材料因收縮不均致引起龜裂之情形。
此外,扣臂22之近基端部份之正、背兩面分別設有基端定位凸肋27,另在扣臂22之近前端部份之正、背兩面分別設有前端定位凸肋28。具有上述定位凸肋27、28之構成時,在將陽構件2插入陰構件3連結扣合時,一對扣臂22之上下表面與陰構件3之上下壁之內壁面間之距離(間隙),其位於基端定位凸肋27及前端定位凸肋28之形成部位,亦即一對扣臂22之基端與前端部位會成為最短(小),因此,在陰構件3與陽構件2扣合連結狀態下,可抑制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間產生帶扣1之厚度方向之上下移動(即鬆動),以免咯嗒咯嗒作響。
又,一對扣臂22之位於兩相對之內側面上形成有一具可撓性之帶狀弓形片25作為連接構件,將此對扣臂22左右相互連接。弓形片25設於一對扣臂22之略中間部,且位於被扣止部23之後方偏近基端側。此弓形片25之兩端部25a分別從各對應之扣臂22相對延伸。詳言之,連接於各扣臂22之弓形片25之端部25a係形成為在扣臂22不受外力之狀態下(即如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狀態),恰與以扣臂22之基端為中心由扣臂22與弓形片25之連接部之連線為半徑所畫之圓弧C之切線方向一致;又,弓形片25之拱起之中間部25b則位於一對扣臂22之中間且面向基部21呈弓形彎曲鼓出之形狀。因此,一對扣臂22如受到迫使該對扣臂22之間隔擴開之方向之過度外力作用時,各扣臂22與弓形片25之連接部即不易發生剪應力。
右側之扣臂22之基端右外側面及左側之扣臂22之基端左外側面分別形成右側嵌合凸部21R及左側嵌合凸部21L,各嵌合凸部21R、21L係自基體21左右兩端向插入方向平行延伸且具楔狀尖端部。各嵌合凸部21R、21L乃具有段差部自扣臂22之基端延伸至連接扣臂22之銜接端部2R、2L之各外側面2RS、2LS,換言之,左、右側嵌合凸部21R、21L之從含一對扣臂22之平面正上方俯視之寬度係形成與從各扣臂22之基端外側面至基體21之外側面止之寬度。又,各嵌合凸部21R、21L之端面乃各形成有向插入方向呈凸形突出之曲面形狀之端面緣2RE、2LE。
又,從含有左右一對扣臂22之平面正上方俯視之,右側扣臂22所設嵌合凸部21R之右外側面與基體21之右外側面相連;同樣地,從含有左右一對扣臂22之平面正上方俯視之,左側扣臂22所設嵌合凸部21L之左外側面與基體21之左外側面相連。
另外,基部21之未設扣臂22之一端設有可供調節由帶扣1連繫之帶子之長度並予固定之帶固定部26。
如第五圖及第六圖所示,陰構件3之上壁31係形成從正面視之呈由四個自外側向內側彎曲凹入之外緣所圍而成之X字形狀。陰構件3之下壁32也是形成從背面視之呈由四個自外側向內側彎曲凹入之外緣所圍而成之X字形狀。構成陰構件3之上壁31之四隅與下壁32之四隅係藉由臨接插入口3P之一對插入側連結壁40P及臨靠開放口3D之一對開放側連結壁40D將上壁31及下壁32相互連接成一體。此外,一對插入側連結壁40P之內側面形成引導面40Pa,於陰構件3與陽構件2相扣合之連結狀態下能與一對扣臂22之基端之外側面相吻合。又,陰構件3之插入方向之一端筒口形成從與插入方向平行之方向(即厚度方向)視之呈矩形之插入口3P,此插入口3P係由上述上壁31、下壁32及插入側連結壁40P四周圍成框邊而成之開口。陰構件3之插入方向之另一端筒口則形成自與插入方向平行之方向視之呈由上述上壁31、下壁32及開放側連結壁40D四周圍成框邊而成之開放口3D。
陰構件3所具插入口3P之開口緣包含設在上壁31上位於插入口3P端形成弧形彎曲部之正面側插入口緣31p,及設在下壁32上位於插入口3P端形成弧形彎曲部之背面側插入口緣32p。
正面側插入口緣31p及背面側插入口緣32p分別形成向開放口3D,即向插入方向伸展凹入之弧形彎曲形狀,且由上壁31之外表面與下壁32之外表面之上、下相對之平面視之呈相互重疊狀。又,從上述同一平面視之,上壁31及下壁32之外形乃形成其正面側插入口緣31p及背面側插入口緣32p恰能配合一對扣臂22之外形輪廓呈相吻合之形狀。
在陰構件3與陽構件2扣合連結之狀態下,插入口3P係形成與含上述一對扣臂22之平面呈面與面對稱狀,又,在陰構件3與陽構件2扣合連結之狀態下,從正對上壁31之外表面之平面視之,上壁31係形成上述一對扣臂22不會露出由上壁31所構成之插入口3P之口緣外之形狀。在同一連結狀態下,從正對下壁32之外表面之平面視之,下壁32亦形成上述一對扣臂22不會露出由下壁32所構成之插入口3P之口緣外之形狀。(參照第一圖及第二圖)
依上述構成,於陰構件3與陽構件2扣合連結之狀態下,整個帶扣1可提高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機能性配合所帶來整體性之美觀。又,依此構成之插入口3P因陰構件3之插入口3P與一對扣臂22之前端部互為呈面對稱,故於陽構件2插入陰構件3內時,能使一對扣臂22容易插入插入口3P內。
另一方面,陰構件3所具開放口3D之開口緣包含設在上壁31上位於開放口3D端形成凹入之正面側開口緣31d,及設在下壁32上位於開放口3D端形成凹入之背面側開口緣32d。而於陽構件2與陰構件3扣合連結之狀態下,開放口3D係形成與含有上述一對扣臂22之平面呈非對稱狀。
具體言之,上述正面側開口緣31d係形成向插入口3P側伸展凹入之彎弧形狀。又,上壁31之整個外形形成從上壁31之外表面正上方俯視之,其正面側插入口緣31p及正面側開口緣31d恰能對應一對扣臂22之外形吻合一致予以收納之形狀。在陰構件3與陽構件2扣合連結之狀態下,從正對下壁32之外表面正上方俯視之,上述一對扣臂22不會露出由下壁32所構成之開放口3D之口緣外面(參照第一圖及第二圖)。依此構成,於陰構件3與陽構件2扣合連結之狀態下,整個帶扣1可提高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機能性配合所帶來整體性之美感。
背面側開口緣32d亦如同上述正面側開口緣31d,形成向插入口3P側伸展凹入之彎曲形狀,且此背面側開口緣32d還具有向插入口3P側更進一步凹入之做為扣止部之卡止緣32S。此卡止緣32S從下壁32之外表面正上方俯視之(參照第六圖),具有最接近插入口3P側向左右延伸之底緣,及自底緣之左右兩端向插入方向伸展之一對側緣所構成。在陽構件2與陰構件3扣合連結之狀態下,由下壁32之外表面正上方俯視之,上述一對扣臂22會從由下壁32構成之開放口3D之口緣露出相當於卡止緣32S之形成部分。
又,下壁32係形成當陽構件2與陰構件3扣合連結之狀態下,其構成上述卡止緣(扣止部)32S之底緣及側緣恰可卡止上述一對背面凸部23B,且僅使該對背面凸部23B自卡止緣32S外露之形狀(見第一圖及第二圖)。因此,在陽構件2與陰構件3扣合連結之狀態下,上述一對扣臂22所設背面凸部23B即卡止於卡止緣32S之底緣及側緣,而阻止該背面凸部23B向插入口3P側,即脫扣側移動。亦即,藉由卡止緣32S與一對扣臂22之背面凸部23B之卡止作用可阻止陽構件2自陰構件3脫離。依此構成,因開放口3D之一部份兼具對背面凸部23B之卡止部(扣止部)之功能,不必另行形成專用之卡止部,故使陰構件3之構造更為簡單。
上壁31之內面如第六圖所示,形成有沿插入方向深入之正面側內導槽36。構成導引部之正面側內導槽36,具有槽寬自正面插入口緣31p向開放口3D依所定比率漸漸變窄之正面側插入槽36a,及自上述正面側內導槽36a之末端向開放口3D側擴開之卡止槽36S。構成此卡止槽36S之槽側壁形成從下壁32之外表面正上方俯視之恰與上述卡止緣32S上下重疊狀,而於將陽構件2插入陰構件3內進行扣合連結時,上述一對扣臂22之正面凸部23F即由正面側內導槽36a之槽側壁引導而一面迫使一對扣臂相對靠近,一面向內滑動至卡止槽36S,至陽構件2與陰構件3完成扣合連結時,上述一對扣臂22即因本身彈性復原力擴開而使正面凸部23F卡止於卡止槽36S之槽側壁,遂可阻止該正面凸部23F脫開及向插入口3P端移動。
又,下壁32之內面如第五圖所示,形成有向插入方向延伸之背面側內導槽37。構成導引部之背面側內導槽37係形成自背面側插入口緣32p至卡止緣32S槽寬漸漸變窄之形狀。構成此背面側內導槽37之槽側壁形成從下壁32之外表面正上方俯視之恰與上述正面側內導槽36上下重疊狀,而於將陽構件2插入陰構件3內進行扣合連結時,上述一對扣臂22之背面凸部23B即由背面側內導槽37之槽側壁引導向內滑動至卡止緣32S。
陰構件3除了上述插入口3P及開放口3D之外,尚形成有在垂直於上述插入方向,即,陰構件3之橫寬方向左右兩側相對之一對扣臂穿出孔SH。形成側面開口部之此對扣臂穿出孔SH,從與陰構件3之厚度方向平行之方向視之,構成四邊由上壁31、下壁32、插入側連結壁40P及開放側連結壁40D圍成之矩形開口狀。又,一對扣臂穿出孔SH之開口緣形成對應吻合於上述一對扣臂22所具扣臂孔24之內周面24a之形狀。
上述一對扣臂穿出孔SH,在陽構件2插入陰構件3內扣合連結之狀態下,一對扣臂22之扣臂孔24均露出陰構件3之兩側外面,且陰構件3之兩側之一對扣臂穿出孔SH則恰由各扣臂22封住。依此構成,扣臂孔24之內周面24a之形狀及曲面當然需與扣臂穿出孔SH之開口形狀及曲面一致(參照第一圖及第二圖)。於是,陽構件2與陰構件3扣合成帶扣1後,可展現其機能上整體性之美感並提高商品價值,同時,亦可防止異物自一對扣臂插通孔SH侵入陰構件3之內部。
又,陰構件3之內部中央形成有向插入方向延伸之分隔壁38,將上述正面側內導槽36之左右方向之中央與上述背面側導槽37之對應左右方向之中央相連接。藉由此分隔壁38以將陰構件3之內部空間S左右分隔為二室之同時。也可發揮結構補強作用以防止陰構件3之上壁31及下壁32因受外力而凹入變形。
另一方面,一對插入側連結壁40P,其與上述一對銜接端部2R、2L相對之插入端部3R、3L形成有向插入方向平行向內延伸凹入之右側及左側嵌合凹部40PR、40PL,自插入側連結壁40P之端面向引導面40Pa之內側呈凹割狀。此凹割狀從與左右方向之平面垂直之方向,即從側面平視之,其形狀與嵌合凸部21R、21L之形狀相配合一致,換句話說,左右一對嵌合凹部40PR、40PL之外表面乃各形成有向插入方向凹入之曲面形端面緣3RE、3LE。如此,上述銜接端部2R、2L之端面2RS、2LS及插入端部3R、3L之端面3RS、3LS,亦即,嵌合凸部21R、21L之面與嵌合凹部40PR、40PL之面係形成沿插入方向呈互補能相吻合一致之形狀。
因此,陽構件2與陰構件3互相扣合連結時,右側嵌合部21R即嵌入右側嵌合凹部40PR內,且左側嵌合凸部21L也嵌入左側嵌合凹部40PL內,而成為曲面接觸之輕鬆嵌合。如此,若從扣合後之帶扣1側面看,插入側連結壁40P之外表面與陽構件2之基體21之外表面連接成接縫密接之圓滑表面。
此外,陰構件3之插入方向末端設有用以不可調節長度的固定連繫帶扣1之扁帶之帶固定部39,為了帶扣1之輕量化,帶固定部39之底面形成有三個有底孔。
又,如第七圖(a)、(b)所示,當陽構件2之一對扣臂22沿插入方向插入插入口3P時,扣臂22之前端外側面先與陰構件3之引導面40Pa接觸並被引導前進,於是,一對扣臂22之前端即可進入陰構件3之內部;接著,扣臂22之正面所設一對正面凸部23F即順著正面側插入槽36a被引導至卡止槽36S,同時,突設於扣臂22之背面之一對背面凸部23B則沿著背面側內導槽37被引導至開放口3D。
此時,由於一對扣臂22之各個外側面之扣臂卡止部22S係形成向左右兩側鼓出之形狀,且一對插入側連結壁40P之引導面40Pa形成恰能與一對扣臂22之基端之外側面相吻合之形狀,因此,一對扣臂22一經插入陰構件3內時,一對扣臂22之兩側外側面即被引導面40Pa逼迫引導而相對面向中央靠攏相當於自引導面40Pa向外鼓出之量,於是,扣臂卡止部22S進入引導面40Pa之位置時,一對扣臂22即被迫相對向內撓曲變形最大量,但扣臂卡止部22S一旦通過引導面40Pa時,引導面40Pa對扣臂卡止部22S之壓力即解除,此後,一對扣臂22之向內撓曲變形即循著正面側插入槽36a及背面側內導槽37被引導漸漸變化前進。在此,因正面側插入槽36a及背面側內導槽37之各槽溝寬度係從插入口3P向開放口3D以所定比率逐漸變窄,故一對扣臂22繼續深入內部時,即由上述正面側插入槽36a及背面側內導槽37逼迫引導而使該對扣臂22向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即相對向內以所定比率一邊撓曲變形,一邊進入陰構件3之內部深處。依此構成,扣臂卡止部22S於通過引導面40Pa時,施加於扣臂22之外力會漸增,遂可藉由扣臂卡止部22S與引導面40Pa之卡合而將一對扣臂22暫時固定於陰構件3。
當一對扣臂22繼續插入陰構件3內時,正面凸部23F會到達卡止槽36S,而背面凸部23B則到達開放口3D,此時,因卡止槽36S係在正面側插入槽36a之終端擴開,且卡止緣32S在背面側內導槽37終端擴開,本來相對向內撓曲之一對扣臂22即由於本身之彈性復原力而順著卡止槽36S之形狀及卡止緣32S之形狀向外張開。於是,正面凸部23F即卡接於卡止槽36S之槽側壁,該正面凸部23F即受阻而難以向插入口3P側後退;同時,背面凸部23B則卡接於卡止緣32S之底緣,該背面凸部23B便受阻而難以向插入口3P側後退;如此,陽構件2與陰構件3即互相扣合完成連結。
以下參照第八圖就左右一對嵌合凸部21R、21L及一對嵌合凹部40PR、40PL之構成及其作用加以詳細說明,亦即,就陽構件2與陰構件3結合後,從上壁31之表面正上方俯視時,該二構件2、3之銜接部位之間隙由扣臂22之嵌合凸部21R、21L所填補遮蔽之情形加以說明。
如第八圖(a)、(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從上壁31之頂面正上方俯視帶扣1時,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銜接部位沿插入方向形成之最大間隙為間隔t1。此間隔t1相當於帶扣1在扣合狀態下之正面凸部23F與卡止槽36S在插入方向之游隙量(鬆動量),或背面凸部23B與卡止緣32S在插入方向之游隙量(鬆動量)。第八圖(a)即表示正面凸部23F與卡止槽36S在插入方向之游隙量等於該間隔t1。至於分別嵌入左、右側嵌合凹部40PR、40PL之左、右側嵌合凸部21R、21L之段差(即插入量)t2係形成大於上述間隔(即游隙量)t1。
一方面,從上壁31之正上方俯視之,左側插入端部3L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端面寬度)40PLW形成與左側銜接端部2L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端面寬度)21LW大致相等;同樣地,從上壁31之正上方俯視之,右側插入端部3R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端面寬度)40PRW形成與右側銜接端部2R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端面寬度)21RW大致相等。又,雖無圖示,從下壁32之正上方仰視之,左側插入端部3L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形成與左側銜接端部2L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略相等;同樣地,右側插入端部3R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形成與右側銜接端部2R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略相等。
按上述左側端面寬度21LW係由左側扣臂22之基端寬度及左側嵌合凸部21L之寬度所限定,又,上述右側端面寬度21RW係由右側扣臂22之基端寬度及右側嵌合凸部21R之寬度所限定。又,端面寬度21LW與端面寬度21RW為同一寬度,因此,端面寬度40PLW與端面寬度40PRW亦為同一寬度。由於此關係,從正對上壁31及下壁32之各上方視之,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沿插入方向所形成原可見之間隙經常會由各扣臂22之基端與左、右各嵌合凸部21R、21L遮蔽而保持美觀。
如上所詳示,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帶扣,可獲得下列之功效:
(1)嵌合凸部21R之表面與嵌合凹部40PR之表面係介由相對之一對端面緣2RE、3RE相嵌合,且此對端面緣2RE、3RE形成有插入方向之段差,同時,嵌合凸部21L之表面與嵌合凹部40PL之表面亦介由一對端面緣2LE、3LE相嵌合,且此對端面緣2LE、3LE也形成有插入方向之段差。依此構成,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接合部位,如從含各端面緣2RE、3RE、3LE之平面正上方視之,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間之間隙即為銜接端部2R、2L之端面緣2RE、2LE之段差所填埋,換言之,從含各端面緣2RE、3RE、3LE之平面正上方視之,上述接合部位之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間之間隙原可看穿部份恰由各端面緣2RE、2LE遮蓋,因此,可提高陽構件2與陰構件3扣合後整體之表面圓滑流暢及一體感。
(2)嵌合凸部21R、21L所具插入方向之段差大於互相連接後之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間之間隙。依此構成,從含各端面緣2RE、3RE、3LE之平面正上方平視之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銜接部位時,端面緣2RE與端面緣3RE重疊之區域,及端面緣2LE與端面緣3LE重疊之區域皆大於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間之間隙。因此,從含各端面緣2RE、3RE、3LE之平面正上方平視之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銜接部位時,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間隙恰由互相嵌合交差之端面緣確實遮蔽而不會看穿,於是能增加陽構件2與陰構件3一體感及高級感。
(3)具有嵌合凹部40PR、40PL之端面緣3RE、3LE形成向插入方向呈尖形凹入之凹狀段差,而具有嵌合凸部21R、21L之端面緣2RE、2LE則形成向插入方向呈尖形突出之凸狀段差。依此構成,於扣合陽構件2與陰構件3時,藉由楔形凹、凸段差之配合,能使插入端部3R、3L之端面緣3RE、3LE與銜接端部2R、2L之端面緣2RE、2LE之嵌合更圓滑順暢,於是,插入端部3R、3L之外側面3RS、3LS及銜接端部2R、2L之外側面2RS、2LS雖然各形成有段差,却能使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插接扣合圓滑且順暢進行。
(4)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間隙會由互相嵌合凹部40PR、40PL與嵌合凸部21R、21L之段差填埋蓋掉。而此段差因係形成從扣臂22基端延伸至銜接端部2R、2L之外側面2RS、2LS,插入端部3R、3L與銜接端部2R、2L之間隙,從扣臂22之基端至銜接端部2R、2L之外側面2RS、2LS之間全部之透空可看穿部份即被段差完全遮蓋,於是更可提高陽構件2與陰構件3結合後之一體感。
(5)嵌合凹部40PR、40PL所具之端面緣3RE、3LE及嵌合凸部21R、21L所具之端面緣2RE、2LE分別形成相對應吻合之曲面形狀。依此構成,從正對一對扣臂22並排方向,即扣臂22之側面(厚度方向)視之,可提高陽構件2與陰構件3結合後之一體感。
又,上述實施形態也可以下載之形態來實施:
。嵌合凸部21R、21L所具之端面緣2RE、2LE及嵌合凹部40PR、40PL所具之端面緣3RE、3LE之形狀,若從一對扣臂22並排之側向(厚度方向)平視之,形成半圓形或波浪形曲線亦可行,如形成沿與插入方向構成銳角之方向延伸之直線形狀或楔形,而非曲線形,亦可行。要者,只要能維持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扣合及解扣功能形成互補,即能相吻合一致之凸狀端面緣及凹狀端面緣即可行。即使構成如此,亦能獲得比照上述(1)、(2)、(4)之功效。
。嵌合凸部21R、21L所具之端面緣2RE、2LE之形狀亦可為互為不同之形狀,同時,嵌合凹部40PR、40PL所具之端面緣3RE、3LE之形狀亦可形成配合上述端面緣2RE、2LE之互為不同之形狀。舉例言,將端面緣2RE、2LE中之一方形成楔形,另一方形成半圓形,而端面緣3RE、3LE則配合形成對應之形狀。主要是,嵌合凸部21R、21L與嵌合凹部40PR、40PL具有能相互引導輕鬆嵌合之形狀即可適用。依此構成,既能獲得如同前述(1)、(2)、(4)之功能之同時,也可回避誤將陽構件2與陰構件3正、背面相反扣合之情形發生。
。嵌合凸部21R、21L只要是在其外側面具有向插入方向突出之段差之構造即可,且可使插入量t2於扣臂22之基端與外側面2RS、2LS之間依不同部位而形成互為不同之構成亦可。依此構成,可獲得如同上述(1)~(3)之功效。
。可分別插入嵌合凹部40PR、40PL之嵌合凸部21R、21L之段差,其間隔t1可為相等,或小於間隔t1。依此構成,只要端面緣2RE、2LE具有段差,即可獲得如上述(1)之功效。
。銜接端部2R、2L與插入端部3R、3L之嵌合形態,亦可改變成如下所述。即,從正對平行於左右方向,即側向平視之,在一對插入端部3R、3L各個形成向一對銜接端部2R、2L延伸之凸部,且於各個銜接端部2R、2L形成能嵌入該凸部之凹部亦可。依此構成,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間隙,從正對上壁31及下壁32上方分別視之,其漏空部份可由凸部所具段差遮住。
。形成如上所述之嵌合凸部21R、21L之位置,並不限於銜接端部2R之右側及銜接端部2L之左側,如改設於銜接端部2R、2L之正面(上面)側或背面(下面)側亦可。構成如此時,嵌合凹部40PR、40PL應配合設於插入端部3R、3L之正面側或背面側。依此構成,從正對平行於左右方向(即側面方向)視之,陽構件2與陰構件3之間隙之漏空部份亦可被遮蔽。
。於突設有扣臂22之基體21之側視方向之端面,如將凸部之向插入方向之突出量設為正面側比背面側大,或背面側比正面側大並大過間隔t1之量亦可。因應此變化,將一對插入側連結壁40P之插入口3P之端面設成能與上述端面構造互相嵌合之凹部構造亦可。採用此種構造時,不僅可獲得如前述之功效,而且也可將陽構件2與陰構件3結合後之間隙形狀形成從側面視之諸如鉤形曲折線或斜線等單純形狀。藉此構成,可提高陽構件2與陰構件3扣合後在側視方向構成機能性整體美感。
。陽構件2之斷面之左、右嵌合凸部21R、21L之設置位置不必設成對扁平筒狀陰構件3之沿插入方向延伸之中心軸線成左右對稱。據此,陰構件3之斷面之左右嵌合凹部40PR、40PL之設置位置亦不必設成對上述中心軸線成左右對稱,唯必需配合使嵌合凹部40PR、40PL能輕鬆圓滑的嵌入嵌合凸部21R、21L。依此構成,不僅能獲得上述之功效,同時,即使嵌合凸部21R、21L之側視方向之形狀形成相同,亦可避免誤將陽構件2與陰構件3正背面互為相反的扣合之情形發生。
。在帶扣1正面之銜接部左端面寬度40PLW與右端面寬度40PRW亦可為非同一寬度,只要是於帶扣1之正面之端面寬度40PLW與端面寬度21LW同寬,且端面寬度40PRW與端面寬度21RW同寬即可。同樣情形,在帶扣1背面之下壁32之正對基體21之左側及右側端面之銜接部左、右端面亦可為不同寬度。依此構成,不僅在帶扣1之設計上能增加變化之空間,而且可適當改變帶扣1所要求之剛性。同時可獲得如上述功效。
1...帶扣
2...陽構件
3...陰構件
21...基部
22...扣臂
2R、2L...銜接端部
21R、21L...嵌合凸部
2RS、2LS...外側面
2RE、2LE...端面緣
22S...扣臂卡止部
23...被卡止部
23B...背面凸部
23F...正面凸部
24...扣臂孔
24a...內周面
25...弓形片(連接構件)
25a...端部
25b...中間部
26...帶子保持部
27...基端定位凸肋
28...前端定位凸肋
3D...開放口
3P...插入口
31...上壁(上板)
31d...正面側開口緣
3R、3L...插入端部
3RS、3LS...端面
3RE、3LE...端面緣
31p...正面側插入口緣
32...下壁(下板)
32d...背面側開口緣
32P...背面側插入口緣
32S...卡止緣
36...正面側內導槽
36a...正面側插入槽
36S...卡止槽
37...背面側內導槽
38...分隔壁
39...帶固定部
C...圓弧
SH...扣臂穿出孔
40D...開放側連結壁
40P...插入側連結壁
40Pa...引導面
40PR、40PL...嵌合凹部
40PRW、40PLW...端面寬度
21RW、21LW...寬度
t1、t2...間隔
第一圖係就本發明之帶扣之一實施形態,從其正面透視其構造之立體圖。
第二圖係就上圖所示同一實施形態之帶扣,從其背面透視其構造之立體圖。
第三圖表示上述同一實施形態之陽構件,從其正面所視構造之立體圖。
第四圖表示上述同一實施形態之陽構件,從其背面所視構造之立體圖。
第五圖表示上述同一實施形態之陰構件,從其正面所視構造之立體圖。
第六圖表示上述同一實施形態之陰構件,從其背面所視構造之立體圖。
第七圖(a)表示上述同一實施形態之帶扣從其正面俯視之俯視圖,從其插入方向所視之端視圖。
第七圖(b)表示上述同一實施形態之帶扣從其背面所視仰視圖。
第八圖(a)表示上述同一實施形態之帶扣從其正面所視陽構件與陰構件間形成最大間隙之狀態之示意圖,而(b)表示從同一平面所視陽構件所設嵌合凸部之插入量之示意圖。
1...帶扣
2...陽構件
21...基部
22...扣臂
2R、2L...銜接端部
2RS、2LS...外側面
21R、21L...嵌合凸部
2RE、2LE...端面緣
23F...正面凸部
24a...內周面
25...弓形片(連接構件)
26...帶保持部
3...陰構件
3D...開放口
3P...插入口
31...上壁(上板)
32...下壁(下板)
3R、3L...插入端部
3RE、3LE...端面緣
3RS、3LS...端面
39...帶固定部
SH...扣臂穿出孔

Claims (5)

  1. 一種帶扣,係由陰構件及陽構件構成,陰構件係由上壁及與此上壁相對之下壁,以及連結該上壁及下壁之一對側壁所形成之扁平筒狀體,且在此扁平筒狀體之一端之插入口之寬度方向之兩側形成有一對插入端部;陽構件係由一具有能銜接上述一對插入端部之一對銜接端部之基體,及一對自此基體之一對銜接端部向前延伸並經由上述一對插入端部可深入上述陰構件內部之扣臂所構成;其特徵在於:該能互相吻合銜接之設於陰構件之插入口兩側之上述插入端部與設於陽構件之基體兩側之上述銜接端部分別具有能在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相互吻合銜接之形狀之銜接面;而上述插入端部之銜接面及上述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係藉由分別形成在各銜接面上而在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呈面與面相對之一對匹配之端面緣相互吻合銜接;且上述一對端面緣具有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呈互補之段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帶扣,其中該段差係形成大於互相吻合銜接之上述插入端部與上述銜接端部之間之間隙。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帶扣,其中該插入端部之銜接面之端面緣係形成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略呈尖形凹入之凹狀段差;且該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之端面緣係形成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略呈尖形凸出之凸狀段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帶扣,其中該向上述扣臂之延伸方向之段差係形成於上述銜接端部上自上述扣臂基端突出至連接該扣臂之上述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之嵌合凸部,而由此嵌合凸部形成上述銜接端部之銜接面之上述端面緣;且上述插入端部形成有能與上述嵌合凸部互相嵌合之嵌合凹部,而由此嵌合凹部形成上述插入端部之銜接面之上述端面 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帶扣,其中該一對端面緣係形成從正對上述扣臂並排之方向,即側面方向視之,呈曲線形狀之端面緣。
TW100118969A 2010-06-07 2011-05-31 Buckle (D) TWI461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0517A JP5469542B2 (ja) 2010-06-07 2010-06-07 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0056A TW201200056A (en) 2012-01-01
TWI461158B true TWI461158B (zh) 2014-11-21

Family

ID=45098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8969A TWI461158B (zh) 2010-06-07 2011-05-31 Buckle (D)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469542B2 (zh)
KR (1) KR101233956B1 (zh)
CN (1) CN102933111B (zh)
TW (1) TWI461158B (zh)
WO (1) WO2011155453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60136U (en) * 2000-09-27 2005-04-01 Ykk Corp Buckle
TW200938111A (en) * 2008-01-23 2009-09-16 Ykk Corp Buck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1145U (en) * 1993-10-16 1997-03-21 Yoshida Kogyo Kk Buckle
JP3453071B2 (ja) * 1998-10-22 2003-10-06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2003033209A (ja) 2001-07-23 2003-02-04 Ykk Corp バックル
JP4376113B2 (ja) * 2004-04-27 2009-12-02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4203461B2 (ja) * 2004-11-02 2009-01-07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5651282B2 (ja) * 2007-07-03 2015-01-07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5020004B2 (ja) * 2007-09-05 2012-09-05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60136U (en) * 2000-09-27 2005-04-01 Ykk Corp Buckle
TW200938111A (en) * 2008-01-23 2009-09-16 Ykk Corp Buck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55453A1 (ja) 2011-12-15
KR20110134310A (ko) 2011-12-14
KR101233956B1 (ko) 2013-02-15
TW201200056A (en) 2012-01-01
CN102933111B (zh) 2015-07-29
CN102933111A (zh) 2013-02-13
JP2011254916A (ja) 2011-12-22
JP5469542B2 (ja)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155454A1 (ja) バックル
JP3701187B2 (ja) バックル
TWI544879B (zh) buckle
TWI504356B (zh) buckle
TWI528912B (zh) buckle
TWI673021B (zh) 拉鏈
JP3494588B2 (ja) 側部押圧開放型バックル
US10588383B2 (en) Buckle
KR101233913B1 (ko) 버클
TWI461158B (zh) Buckle (D)
WO2015071945A1 (ja)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43718B (zh) buckle
KR101242935B1 (ko) 버클
KR101241560B1 (ko) 버클
TWI486133B (zh) Buckle (3)
TWM600560U (zh) 旁開扣
JP2014226162A (ja) 発泡樹脂成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