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9028B -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9028B
TWI459028B TW100138513A TW100138513A TWI459028B TW I459028 B TWI459028 B TW I459028B TW 100138513 A TW100138513 A TW 100138513A TW 100138513 A TW100138513 A TW 100138513A TW I459028 B TWI459028 B TW I4590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lens element
object side
imag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8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2023A (en
Inventor
Tomohiko Bab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32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2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9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90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單元及攝像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應用於例如車載或監視用途之攝相機器之光學單元及攝像裝置者。
作為水平視角90度左右之車載或監視用途之透鏡系之先前技術,已知有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廣角透鏡之技術。
該廣角透鏡以3群構成,第1透鏡以玻璃透鏡構成,第2、第3透鏡以非球面模型構成,可使用於車載或監視用途。
作為以如此3群構成之廣角透鏡之其他例,已知有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1815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133324號公報
但,根據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廣角透鏡,光學畸變較大之3個實施例之最小者亦有15[%]左右。
此係因為第1透鏡為球面故而無法獲得像差之故。
根據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廣角透鏡,與前例不同,第1透鏡係以非球面構成,光學畸變抑制在5[%]以內。
但,由於第1透鏡係以塑料構成,因此車載或監視用途下使用之情形中,需要另外保護前面之覆蓋玻璃。
本揭示提供一種可以3群廣角將光學畸變抑制為較低,光學特性良好,亦可耐受回焊之光學單元及攝像裝置。
本揭示之第1觀點之光學單元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1透鏡群、第2透鏡群、及第3透鏡群;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第1透鏡元件;上述第2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第1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3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第2透明體、及第5透鏡元件。
本揭示之第2觀點之攝像裝置包含攝像元件,及將被攝體像成像於上述攝像元件之光學單元;上述光學單元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1透鏡群、第2透鏡群、及第3透鏡群;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第1透鏡元件;上述第2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第1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3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第2透明體、及第5透鏡元件。
根據本揭示,可以3群廣角透鏡將光學畸變抑制為較低,光學特性良好,亦可耐受回焊。
以下,一面參考附圖說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
另,本說明按以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採用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第1構成例)
2.第2實施形態(採用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第2構成例)
3.第3實施形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1.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採用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圖。
如圖1所示,本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具有從物體側OBJS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1透鏡群110、第2透鏡群120、第3透鏡群130、覆蓋玻璃140、及像面150。
該攝像透鏡100係以作為單焦點透鏡而形成。並且,藉由第1透鏡群110、第2透鏡群120、及第3透鏡群130形成光學單元。
第1實施形態中,第2透鏡群120及第3透鏡群130係由包含夾持透明體而配置之複數之透鏡元件之接合體所形成。
第1透鏡群110僅以一個第1透鏡元件111形成。
第1透鏡群110藉由使凹形狀朝向像面側之負屈光度之相當於Schott公司BK7之玻璃球面透鏡之第1透鏡元件111而構成。
第2透鏡群120係由包含從物體側OBJS向像面150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121、第1透明體122、及第3透鏡元件123之接合體所形成。
第3透鏡群130係由包含從物體側OBJS向像面150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131、第2透鏡體132、及第5透鏡元件133之接合體所形成。
第2透鏡群120及第3透鏡群130如下構成。
第2透鏡群120係將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凸平形狀且阿貝數29.6之第2透鏡元件121黏貼於相當於Schott公司製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第2透鏡群120於其像面側將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平凸形狀且阿貝數57.1之第3透鏡元件123黏貼於相反側。
此處,光圈係於玻璃基板之物體側預先附著鉻膜等之幾乎無透射之物質而實現。又,紅外線(IR)截斷濾光片亦附於相同面。
第3透鏡130群係將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凹平形狀且阿貝數29.6之第4透鏡元件131黏貼於相當於Schott公司製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第3透鏡群130於其像面側黏貼將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平凸形狀且阿貝數57.1之第5透鏡元件133。
第2透鏡群120與第3透鏡群130較佳為於晶圓狀之玻璃基板上使用UV樹脂同時製作多數個透鏡之行程,於第2透鏡元件121至第5透鏡元件133進行該行程可高效率地製作透鏡。
接著,將第2透鏡群120與第3透鏡群130之玻璃晶圓接著,隨後進行切片予以單片化較佳。
將藉此完成之第2透鏡群120、第3透鏡群130與第1透鏡群110之第1透鏡元件111組合於透鏡鏡筒而構成較佳。
本第1實施形態中,第1透鏡群110、第2透鏡群120、及第3透鏡群130具體如下構成。
第1透鏡群110以焦點距離-2.92[mm]之強負屈光度之透鏡構成。
其優點係防止周邊光量之劣化,且使入射瞳位置向物體側移動。藉由入射瞳位置向物體側移動,而產生將入射於攝像元件之周邊光之主光線之入射角抑制為較小之作用,及後焦點距離(back focus)變長之優點之數位相機可獲得所期望特性。
第2透鏡群120具有合成焦點距離1.38[mm]之強的正屈光度(positive power)。藉此,修正因第1透鏡群110為強的負屈光度而產生之光學畸變或非對稱像差。
第3透鏡群130藉由入射側為負屈光度且較小之阿貝數,出射側為正屈光度且較大之阿貝數構成,而良好地修正以色像差為首之各像差。
藉此,成為水平視角90度下光學畸變抑制為-5.7[%]之高解像度透鏡。
單焦點透鏡攝像透鏡100中,像面150假設配置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裝置)感測器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感測器等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面(受像面)。
在第5透鏡元件133之像面側面與像面150之間配置以樹脂或玻璃形成之覆蓋玻璃140,又除紅外線截斷濾光片或低通濾波器等外,亦可配置光學構件。
另,根據本實施形態,圖1中左側為物體側(前方),右側為像面側(後方)。
並且,從物體側入射之光束成像於像面150上。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廣角透鏡的攝像透鏡之構成與其作用進行說明。
單焦點透鏡的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以滿足以下條件式(1)~(5)之方式構成。
條件式(1)係關於第1透鏡群110之焦點距離fL1之式。
[數1]
-10≦fL1/f≦-0.2 (1)
f表示光學系統(透鏡系統)全體之焦點距離。
一般在廣角透鏡之情形中,由於餘弦照度定律(cosine fourth law)而使周邊光量劣化。又,以正屈光度開始之對象型透鏡之情形中,使後焦點距離變得非常短而安裝變得困難。
又,入射於攝像元件之光線角度變得非常大,使用CCD、CMOS感測器之數位相機完全無法使用。以負屈光度透鏡群開始之廣角透鏡較為一般。其優點係防止周邊光量之劣化,使入射瞳位置向物體側移動。
藉由入射瞳位置向物體側移動,而產生將入射於攝像元件之周邊光量之主光線之入射角抑制為較小之作用,及使後焦點距離變長之優點之數位相機可獲得所期望特性。
條件式(1)因該等情況而成為必要,若超過下限則負屈光度變小,無法獲得該等優點。由此有必要為該下限。
若超過上限則負屈光度變強,修正其之後接續之後透鏡群屈光度變強,結果製造公差變得非常小,實際上無法製造。由此成為該上限。
條件式(2)係關於第2透鏡群120之焦點距離fL2之式。
[數2]
0.8≦fL2/f≦5 (2)
此處,f表示光學系統(透鏡系統)全體之焦點距離。
敘述若使第1透鏡群110具備強的負屈光度透鏡則具有如上優點,但由此亦會產生光學畸變或非對稱像差。就修正其而言,期望第2群120成為正屈光度。
條件式(2)基於上述理由而為必要。若超過下限則正屈光度變強,製造公差變得非常小,實際上無法製造。由此而成為下限。
若超過上限,則無法修正光學畸變或非對稱像差,無法獲得較佳相機特性,因此有必要成為本上限。
第1透鏡群110與第2透鏡群120發揮消除如上述各像差之作用,因而第3透鏡群130期望係基本上消除色像差之構成。
條件式(3)係關於第3透鏡群130之第4透鏡元件131之阿貝數νdE4者。
[數3]
24≦νdE4≦45 (3)
條件式(3)因以下理由而必要。
第3透鏡群130之第4透鏡元件131具有負屈光度,因此成為阿貝數越小越消色之條件。
下限由物性值決定。現狀並無阿貝數24以下之玻璃材之報告,現實上作大成為本下限。
又,上限由於不成為消色而出現色像差因而降低相機特性。由此成為本上限。
條件式(4)係關於第3透鏡群130之第5透鏡元件133之阿貝數νdE5者。
[數4]
42≦νdE5≦66 (4)
條件式(4)因以下理由而必要。
第3透鏡群130之第5透鏡元件133具有正屈光度(positive power),因此成為阿貝數越大越消色之條件。
下限由於不消色而出現色像差因此降低相機特性。由此成為本下限。
上限由物性值決定。現狀並無阿貝數66以上之玻璃材之報告,現實上最大成為本上限。
條件式(5)係關於視角者。
[數5]
65≦2ω≦140 單位:[°] (5)
ω表示半水平視角。
條件式(5)因以下理由而必要。
下限即使在廣角透鏡亦接近標準視角,負屈光透鏡群開始並非最佳。由此成為本下限。
又,以3群構成水平視角140度以上而獲得特性極困難。由此成為本上限。
上述條件式(1)~(5)係與以下處理之實施例1、2共通者,必要時適當採用,從而實現適於各個攝像元件或攝像裝置之更佳成像性能與小型光學系統。
另,透鏡之非球面形狀使物體側朝向像面側之方向為正,使k為圓錐係數,使A、B、C、D為非球面係數,使r為中心曲率半徑時以下式表示。y表示光線距離光軸之高度,c表示中心曲率半徑r之倒數(1/r)。
但,X表示自相對於非球面頂點之接平面之距離,A表示4次非球面係數,B表示6次非球面係數,C表示8次非球面係數,D表示10次非球面係數。
[數6]
非球面方程式
圖2係顯示對構成本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各透鏡群之各透鏡、基板(透明體)、以及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像面賦與之面編號之圖。
具體言之,對第1透鏡群110之第1透鏡元件111之物體側面(凸面)賦予面編號L1S1,對第1透鏡元件111之像面側面賦予面編號L1S2。
對第2透鏡群120之第2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賦予面編號L2S1,對第2透鏡元件121與第1透明體122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賦予面編號GS1S1。
對第1透明體122之像面側面與第3透明元件123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賦予面編號GS1S2,對第3透鏡元件123之像面側面賦予面編號L2S2。
對第3透鏡群130之第4透鏡元件131之物體側面賦予面編號L3S1,對第4透鏡元件131與第2透明體132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賦予面編號GS2S1。
對第2透明體132之像面側面與第5透鏡元件133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賦予面編號GS2S2,對第5透鏡元件133之像面側面賦予面編號L3S2。
又,對覆蓋玻璃140賦予面編號CG,對像面150賦予面編號T1。
又,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中,第1透鏡群110之第1透鏡元件111之物體側面L1S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1。第1透鏡元件111之像面側面L1S2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2。
第2透鏡群120之第2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L2S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3,第2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與第1透明體122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GS1S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4。
第1透明體122之像面側面與第3透鏡元件123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GS1S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5。
第3透鏡元件123之像面側面L2S2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6。
第3透鏡群130之第4透鏡元件131之物體側面L3S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7,第4透鏡元件131之像面側面與第3透明體132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GS2S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8。
第2透明體132之像面側面與第5透鏡元件133之物體側面之交界面(接合面)GS2S2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9。
第5透鏡元件133之像面側面L3S2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10。
另,面GS1S1、GS1S2、GS2S1、GS2S2之中心曲率半徑R4、R5、R8、R9為無限(INFINITY)。
又,如圖2所示,成為第1透鏡群110之第1透鏡元件111之厚度的面L1S1與面L1S2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1。
第1透鏡元件111之像面側面L1S2與第2透鏡群120之第2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L2S1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2。
成為第2透鏡元件121之厚度的面L2S1與面GS1S1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3。
成為第1透明體122之厚度的面GS1S1與面GS1S2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4。
成為第3透鏡元件123之厚度的面GS1S2與面L2S2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5。第3透鏡元件123之像面側面L2S2與第3透鏡群130之第4透鏡元件131之物體側面L3S1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6。
成為第4透鏡元件131之厚度的面L3S1與面GS2S1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7。
成為第2透明體132之厚度的面GS2S1與面GS2S2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8。
成為第5透鏡元件133之厚度的面GS2S2與面L3S2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9。
以下顯示由攝像透鏡之具體數值所得之實施例1。另,實施例1中,對攝像透鏡100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體)附加如圖2所示之面編號。
[實施例1]
表1、表2、表3、及表4係顯示實施例1之各數值。實施例1之各數值與圖1之攝像透鏡100對應。
實施例1係1/4尺寸之CCD或CMOS成像器用之設計例。
表1顯示對應於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之各面編號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體)等之曲率半徑(R:mm)、間隔(d:mm)、折射率(nd)、及分散值(νd)。
[表1]
實施例1透鏡構成數據
表2係顯示包含實施例1之非球面之第2透鏡元件121之面L2S1、第3透鏡元件123之面L2S2、第4透鏡元件131之面L3S1、第5透鏡元件133之面L3S2之4次、6次、8次、10次之非球面係數。
表2中,K表示圓錐常數,A表示4次非球面係數,B表示6次非球面係數,C表示8次非球面係數,D表示10次非球面係數。
[表2]
實施例1非球面數據
表3係具體顯示實施例1中之攝像元件100之焦點距離f、數值孔徑F、半視角ω、透鏡長度H。
此處,焦點距離f設為1.85[mm]、數值孔徑F設為2.8,半視角ω設為52.5度,透鏡長度H設為9.07[mm]。
[表3]
實施例1構成數據
表4係顯示實施例1中滿足上述各條件式(1)~(5)。
[表4]
實施例其他條件式之值
如表4所示,根據實施例1,關於第1透鏡群110之焦點距離之值(fL1/f)設定為-1.58,滿足條件式(1)所規定之條件。
關於第2透鏡群120之焦點距離之值(fL2/f)設定為0.74,滿足條件式(2)所規定之條件。
第3透鏡群130之第4透鏡元件131之阿貝數νdE4設定為29.6,滿足條件式(3)所規定之條件。
第3透鏡群130之第5透鏡元件133之阿貝數νdE5設定為57.1,滿足條件式(4)所規定之條件。
視角2ω設定為90,滿足條件式(5)所規定之條件。
圖3係顯示實施例1中之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及畸變之像差圖。圖3(A)係顯示球面像差(色像差),圖3(B)係顯示像散,圖3(C)係顯示畸變。
如由圖3可知,根據實施例1,獲得包含球面、像散、畸變之各像差經良好修正,且像性能優良之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
<2.第2實施形態>
圖4係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
圖4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A基本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由第1透鏡群110A、第2透鏡群120A、及第3透鏡群130A3群構成。
第2實施形態中,第2透鏡群120A及第3透鏡群130A由包含夾持透明體配置之複數之透鏡元件之接合體形成。
第1透鏡群110A僅以一個第1透鏡元件111形成。
第1透鏡群110A係由使凹形狀朝向像面側之負屈光度之相當於Shott公司BK7之玻璃球面透鏡之第1透鏡元件111構成、第2透鏡群120A係由包含從物體側OBJS向像面150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121、第1透明體122、及第3透鏡元件123之接合體形成。
第3透鏡群130A係由包含從物體側OBJS向像面150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131、第2透明體132、及第5透鏡元件133之接合體形成。
第2透鏡群120A及第3透鏡群130A如下構成。
第2透鏡群120A係將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凸平形狀且阿貝數29.6之第2透鏡元件121黏貼於相當於Schott公司製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第2透鏡群120A於像面側上係將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平凸形狀且阿貝數57.1之第3透鏡元件123黏貼於相反側。
此處,光圈係使鉻膜等之完全無透射之物質預先附著於玻璃基板之物體側而實現。又,紅外(IR)線遮斷濾光片亦附著於相同面。
第3透鏡群130A係將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凹平形狀且阿貝數29.6之第4透鏡元件131黏貼於相當於Schott公司製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第3透鏡群130A係在像面側上黏貼以UV硬化樹脂作為玻璃材之平凸形狀且阿貝數57.1之第5透鏡元件133。
第2透鏡群120A與第3透鏡群130A較好為於晶圓狀玻璃基板上使用UV樹脂同時製作多數個透鏡之行程,從第2透鏡元件121至第5透鏡元件133進行該行程可高效率地製作透鏡。
接著,宜將第2透鏡群120A與第3透鏡群130A之玻璃晶圓接著,隨後進行切片並單片化。
將藉此完成之第2透鏡群120A與第3透鏡群130A與第1透鏡群110之第1透鏡元件111組合於透鏡鏡筒而構成較佳。
本第2實施形態中,第1透鏡群110A、第2透鏡群120A、及第3透鏡群130A具體如下構成。
第1透鏡群110A以焦點距離-4.08[mm]之強的負屈光度透鏡構成。
該優點係防止周邊光量之劣化,使入射瞳位置向物體側移動。藉由入射瞳位置向物體側移動,而產生將入射於攝像元件之周邊光之主光線之入射角抑制為較小之作用,及後焦點距離變長之優點之數位相機中獲得所期望特性。
第2透鏡群120A具有合成焦點距離1.96[mm]之強的正屈光度。藉此而修正因第1透鏡群110A係強的負屈光度而產生之光學畸變或非對稱像差。
第3透鏡群130A由入射側為負屈光度且較小阿貝數,出射側為正屈光度且較大阿貝數構成,而良好地修正以色像差為首之各像差。
藉此,成為於水平視角70度,光學畸變抑制為-6.2[%]之高解像度透鏡。
以下顯示由攝像透鏡之具體數值所得之實施例2。另,實施例2中,對攝像透鏡100A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體)、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140、攝像面150如圖5所示附加與圖2相同之面編號。
[實施例2]
表5、表6、表7、及表8係顯示實施例2之各數值。實施例2之各數值與圖4之攝像透鏡100A對應。
實施例2係1/4尺寸之CCD或CMOS成像器用之設計例。
表5係顯示與實施例2中之攝像透鏡之各面編號對應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體)等曲率半徑(R:mm)、間隔(d:mm)、折射率(nd)、及分散值(vd)。
[表5]
實施例2透鏡構成數據
表6係顯示包含實施例2之非球面之第2透鏡元件121之面L2S1、第3透鏡元件123之面L2S2、第4透鏡元件131之面L3S1、第5透鏡元件133之面L3S2之4次、6次、8次、10次之非球面係數。
表6中,K表示圓錐常數,A表示4次非球面係數,B表示6次非球面係數,C表示8次非球面係數,D表示10次非球面係數。
[表6]
實施例2非球面數據
表7係具體顯示實施例2中之攝像透鏡100之焦點距離f、數值孔徑F、半視角ω、透鏡長度H。
此處,焦點距離f設為2.69[mm]、數值孔徑F設為2.8,半視角ω設為42.0度,透鏡長度H設為11.0[mm]。
[表7]
實施例2構成數據
表8係顯示實施例2中滿足上述各條件式(1)~(5)。
[表8]
實施例其他條件式之值
如表8所示,根據實施例2,關於第1透鏡群110之焦點距離之值(fL1/f)設為-1.52,滿足條件式(1)所規定之條件。
關於第2透鏡群120之焦點距離之值(fL2/f)設為0.72,滿足條件式(2)所規定之條件。
第3透鏡群130之第4透鏡元件131之阿貝數νdE4設為29.6,滿足條件式(3)所規定之條件。
第3透鏡群130之第5透鏡元件133之阿貝數νdE5設為57.1,滿足條件式(4)所規定之條件。
視角2ω設為70,滿足條件式(5)所規定之條件。
圖6係顯示實施例2中之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及畸變之像差圖。圖6(A)係顯示球面像差(色像差),圖6(B)係顯示像散,圖6(C)係顯示畸變。
如由圖6可知,根據實施例2,獲得包含球面、像散、畸變之各像差經良好修正,且成像性能優良之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
根據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效果。
可實現小型且最適於CCD或CMOS感測器之廣角透鏡。
第1透鏡群係以玻璃球面構成,因此最適於車載或監視用途。
又,可以可回焊之玻璃材構成,可實現高耐熱性高耐久性。
可將光學畸變抑制為6[%]左右,實現光學特性良好之透鏡。
3群構成中第2透鏡群與第3透鏡群可以稱作混合式透鏡(hybrid lens)之晶圓級相機而實現,因此可將光圈內藏於混合式透鏡中,且可一體製作第2透鏡群與第3透鏡群,因此可實現高生產性、高可靠性。
藉由採用混合式透鏡,於第3透鏡群之入射側與出射側可以不同阿貝數之玻璃材構成,可進而抑制以色像差為首之各像差。
可使第1透鏡群之軸上厚度非常厚,獲得在車載用途使用、石頭飛出亦不易破碎之結構。
後焦點距離較長容易組裝。
藉由本實施形態,可量產小型且低價之車載或監視用途之高耐熱且高可靠性,低成本之相機。
具有如上說明之特徵之攝像透鏡100、100A可適用作為使用CCD或CMOS感測器等攝像元件之數位相機,尤其搭載於行動電話等小型電子機器之相機用透鏡。
<3.第3實施形態>
圖7係顯示採用含本實施形態之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如圖7所示,本攝像裝置200具有應用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100A之光學系統210,及可應用CCD或CMOS影像感測器(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裝置220。
光學系統210對攝像裝置220之包含像素區域之攝像面導入入射光,使被攝體像成像。
攝像裝置200進而具有驅動攝像裝置220之驅動電路(DRV)230,及處理攝像裝置220之輸出信號之信號處理電路(PRC)240。
驅動電路230具有生成包含驅動攝像裝置220內之電路之起始脈衝或時鐘脈衝之各種時序信號之時序產生器(未圖示),以特定之時序信號驅動攝像裝置220。
又,信號處理電路240對攝像裝置220之輸出信號實施特定之信號處理。
以信號處理電路240處理之圖像信號記錄於例如記憶體等記錄媒體中。記錄於記錄媒體之圖像資訊藉由印表機等硬拷貝(列印)。又,將以信號處理電路240處理之圖像信號作為動畫映出於包含液晶顯示器等之監視器上。
如上述,數位相機等攝像裝置中,搭載前述攝像透鏡100、100A作為光學系統210,從而可實現低消耗電力、高精度之相機。
100...攝像透鏡
100A...攝像透鏡
110...第1透鏡群
110A...第1透鏡群
111...第1透鏡元件
120...第2透鏡群
120A...第2透鏡群
121...第2透鏡元件
122...第1透明體
123...第3透鏡元件
130...第3透鏡群
130A...第3透鏡群
131...第4透鏡元件
132...第2透鏡體
133...第5透鏡元件
140...覆蓋玻璃
150...像面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圖。
圖2係顯示對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各透鏡群之各透鏡、基板、以及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給於之面編號之圖。
圖3(A)~(C)係顯示實施例1中之球面像差、像散、畸變之像差圖。
圖4係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圖。
圖5係顯示對構成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各透鏡群之各透鏡、基板、以及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給於之面編號之圖。
圖6(A)~(C)係顯示實施例2中之球面像差、像散、畸變之像差圖。
圖7係顯示採用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100...攝像透鏡
110...第1透鏡群
111...第1透鏡元件
120...第2透鏡群
121...第2透鏡元件
122...第1透明體
123...第3透鏡元件
130...第3透鏡群
131...第4透鏡元件
132...第2透鏡體
133...第5透鏡元件
140...覆蓋玻璃
150...像面

Claims (8)

  1. 一種光學單元,其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1透鏡群、第2透鏡群、及第3透鏡群;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第1透鏡元件;上述第2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第1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3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第2透明體、及第5透鏡元件;其中上述第1透鏡群之焦點距離fL1及上述第2透鏡群之焦點距離fL2滿足下述條件式:-10≦fL1/f≦-2 0.8≦fL2/f≦5 f:光學系統全體之焦點距離。
  2. 如請求項1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第3透鏡群之上述第4透鏡元件具有於物體側包含凹形狀之凹平形狀,上述第3透鏡群之上述第5透鏡元件具有於像面側包含 凸形狀之凸平形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第4透鏡元件之阿貝數νdE4及上述第5透鏡元件之阿貝數νdE5滿足下述條件式:24≦νdE4≦45 42≦νdE5≦66。
  4. 如請求項1或2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第2透鏡群及上述第3透鏡群係以晶圓形狀製作多數個,並從該等切出而單片化。
  5. 如請求項1或2之光學單元,其中視角滿足下述條件式:65≦2ω≦140 單位[°]ω:半水平視角。
  6. 一種光學單元,其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1透鏡群、第2透鏡群、及第3透鏡群;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第1透鏡元件;上述第2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第1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3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 第2透明體、及第5透鏡元件;其中上述第4透鏡元件之阿貝數νdE4及上述第5透鏡元件之阿貝數νdE5滿足下述條件式:24≦νdE4≦45 42≦νdE5≦66。
  7. 一種光學單元,其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1透鏡群、第2透鏡群、及第3透鏡群;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第1透鏡元件;上述第2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第1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3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第2透明體、及第5透鏡元件;其中視角滿足下述條件式:65≦2ω≦140 單位[°]ω:半水平視角。
  8. 一種攝像裝置,其包含攝像元件,及將被攝體像成像於 上述攝像元件之光學單元;上述光學單元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1透鏡群、第2透鏡群、及第3透鏡群;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第1透鏡元件;上述第2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2透鏡元件、第1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3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序配置之第4透鏡元件、第2透明體、及第5透鏡元件;其中上述第1透鏡群之焦點距離fL1及上述第2透鏡群之焦點距離fL2滿足下述條件式:-10≦fL1/f≦-2 0.8≦fL2/f≦5 f:光學系統全體之焦點距離。
TW100138513A 2010-11-25 2011-10-24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TWI459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2563A JP5664172B2 (ja) 2010-11-25 2010-11-25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2023A TW201232023A (en) 2012-08-01
TWI459028B true TWI459028B (zh) 2014-11-01

Family

ID=46145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8513A TWI459028B (zh) 2010-11-25 2011-10-24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922917B2 (zh)
EP (1) EP2645144A4 (zh)
JP (1) JP5664172B2 (zh)
KR (1) KR101925647B1 (zh)
CN (1) CN103221867B (zh)
TW (1) TWI459028B (zh)
WO (1) WO20120704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43661A1 (en) 2011-09-21 2013-03-28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le vision system using image data transmission and power supply via a coaxial cable
US10099614B2 (en) * 2011-11-28 2018-10-16 Magna Electronics Inc. Vision system for vehicle
JP6210494B2 (ja) 2013-03-28 2017-10-11 俊博 笹谷 撮像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CN104570276B (zh) * 2013-10-09 2017-08-01 睿励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识别系统的管镜以及具有该管镜的图像识别系统
US9366848B2 (en) * 2014-07-03 2016-06-14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Wafer-level len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804368B2 (en) * 2015-10-05 2017-10-31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Near-infrared hybrid lens systems with wide field of view
TWI766975B (zh) 2018-03-30 2022-06-11 光芒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03022A (en) * 2007-05-09 2009-01-16 Milestone Co Ltd Imaging lens
US20100134903A1 (en) * 2007-02-19 2010-06-0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ing lens, imaging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98438A (ja) * 2001-09-26 2003-04-03 Nikon Corp 顕微鏡対物レンズ
KR100774775B1 (ko) * 2002-09-17 2007-11-07 앤터온 비.브이. 카메라 디바이스, 카메라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웨이퍼스케일 패키지 및 광학 어셈블리
JP2005181596A (ja) 2003-12-18 2005-07-07 Nagano Kogaku Kenkyusho:Kk 広角レンズ
JP2007133324A (ja) 2005-11-14 2007-05-31 Sony Corp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7256712A (ja) * 2006-03-24 2007-10-04 Brother Ind Ltd 投写用広角レンズ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5042708B2 (ja) * 2007-05-21 2012-10-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688968B (zh) * 2007-07-04 2012-04-25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便携终端
JP5346507B2 (ja) * 2008-06-30 2013-11-20 公益財団法人東京都医学総合研究所 抗体複合体、抗原検出方法、及び抗体複合体製造方法
WO2010010891A1 (ja) * 2008-07-25 2010-01-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12081840A2 (ko) * 2010-12-13 2012-06-21 주식회사 한국서지연구소 지하 관정 및 금속제 함체를 구비한 제어반과 원격 제어반을 포함한 설비의 스마트 접지 본딩공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34903A1 (en) * 2007-02-19 2010-06-0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ing lens, imaging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lens
TW200903022A (en) * 2007-05-09 2009-01-16 Milestone Co Ltd Imaging l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70445A1 (ja) 2012-05-31
JP2012113149A (ja) 2012-06-14
TW201232023A (en) 2012-08-01
US20130242413A1 (en) 2013-09-19
KR20130141517A (ko) 2013-12-26
US8922917B2 (en) 2014-12-30
EP2645144A4 (en) 2016-02-24
CN103221867A (zh) 2013-07-24
CN103221867B (zh) 2016-08-03
JP5664172B2 (ja) 2015-02-04
EP2645144A1 (en) 2013-10-02
KR101925647B1 (ko) 2018-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1972B (zh)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JP5434457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560699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51118B (zh)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TWI459028B (zh)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JP620930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863379B1 (ko) 광학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JP2011133600A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519198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79180B (zh)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JP5589509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34450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28816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