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7609B - 光學膜 - Google Patents

光學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7609B
TWI457609B TW101105416A TW101105416A TWI457609B TW I457609 B TWI457609 B TW I457609B TW 101105416 A TW101105416 A TW 101105416A TW 101105416 A TW101105416 A TW 101105416A TW I457609 B TWI457609 B TW I4576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lm
axis
parallel
light
scatte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5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1487A (en
Inventor
Masahide Sugiyama
Kensaku Higashi
Yasuhiko Motoda
Hiroto Katagiri
Original Assignee
Tomoega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oega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oegawa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41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1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7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76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53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with different alignment orientations or pretilt angles on a same surface, e.g. for grey scale or improved viewing ang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光學膜
本發明關於一種穿透光的漫射性根據入射角而變化的異向漫射性光學膜。
具有光漫射性的零件自古以來不僅使用在照明器具和建材,最近也廣泛應用在顯示器上,特別是在LCD。這些光漫射零件的光漫射機構可舉出:表面上形成的凹凸所引起的散射(表面散射)、基體樹脂和其中分散的填料之間的折射率差所引起的散射(內部散射)、以及表面散射和內部散射共同引起的散射。然而,這些光漫射零件通常情況下其漫射性能是同向的,即使稍稍變化入射角度,其穿透光的漫射特性也不會有大的差異。
(具有板狀結構的類型A)
已知有在一定角度範圍內的入射光會強烈漫射、而其他角度的入射光則會穿透的光控制板(住友化學販售、商品名“Lumisty”。例如專利文獻1)。該光控制板是從片狀的感光性組合物層的上方使用線狀光源照射平行光而固化得到者。而且認為在片狀的基體內,如第15圖所示,在製作光學膜50時與在其上方配置的線狀光源51的長度方向一致、並與周邊區域及折射率不同的板狀結構40相互平行地形成(以下簡稱為類型A)。如第16圖所示,在未有圖示的光源和光接收器3之間配置樣品,以樣品表面的直線L為中心軸,可一邊變化角度一邊直進穿透樣品,並測定進 入光接收器3的直線穿透率。
第17圖表示使用第16圖中所示方法而測定第15圖中所示類型A的光學膜50所具有的散射特性的入射角依存性。縱軸表示表徵散射程度的指標的直線穿透率(在入射規定光量的平行光線時,在與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出射的平行光線的光量);橫軸表示入射角。第17圖中的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以第15圖中的A-A軸(穿過板狀結構)以及B-B軸(平行於板狀結構)為中心旋轉光學膜50的情況。另外,入射角的正負表示旋轉光學膜50的方向是相反的。第17圖中的實線無論正面方向或者斜方向直線穿透率都很小,這也就代表在以A-A軸為中心進行旋轉時,光學膜50的散射狀態與入射角沒有關係。另外,第17圖中的虛線在0°附近的方向上直線穿透率變小,但這也就代表在以B-B軸為中心進行旋轉的情況下,光學膜對於正面方向的光是散射狀態。再者,在入射角大的方向上直線穿透率增加,但這代表在以B-B軸為中心進行旋轉的情況下,光學膜對於斜方向的光是穿透狀態。因為該結構所以可以提供例如雖在橫向上穿透度根據入射角的大小而不同,但在縱向上即使改變入射角穿透度也沒有變化之特性。此處,如第17圖般表示散射特性的入射角依存性的曲線,以下稱為“光學曲線”。雖然光學曲線並不直接地表現散射特性,但是如果解釋為因直線穿透率降低而相反地漫射穿透率增大,就可略顯示漫射特性。
(具有柱狀結構的類型B)
另一方面,雖然光漫射性具有入射角依存性,但已提出如第18圖所示般具有沿著膜的厚度方向(膜的法線方向P)延伸存在的柱狀結構62的光學膜60(以下簡稱為類型B)(例如,專利文獻2)。該柱狀結構是藉由在感光性組合物層上照射平行的UV光,而在感光性組合物層中平行於光的前進方向上形成。在該類型B的光學膜中,表徵在改變入射角時直線穿透率的變化的光學曲線示於第19圖。在以A-A為旋轉中心軸的情況下和在以B-B為旋轉中心軸的情況下,如果改變入射角來測定其直線穿透率,則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能夠得到同樣的光學曲線。即第18圖的光學膜即使旋轉中心軸改變,也表現出略相同的直線穿透率,與在法線方向(0°)入射時的穿透率相比較,在±5至10°的入射角直線穿透率暫時達到極小值,隨著其入射角的增大直線穿透率也增大,在±45至60°的入射角直線穿透率達到極大值。
如更詳細說明有關於該等類型A以及類型B,則在內部存在有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且穿透的入射光的直線穿透率因入射角不同的光學膜之情形,其光學特性由內部結構的類型和該結構物的傾斜度而規定。例如,如前述類型A般,在內部由折射率不同的微細結構以板狀結構形成的光學膜之情形,其光學特性根據對於該板狀結構之膜的法線的傾斜度而規定。另一方面,如前述類型B般,具有在膜的厚度(法線)方向上延伸的柱狀結構的光學膜之情形,光學特性根據該柱狀結構相對於膜的法線的傾斜度 而規定。類型A的光學膜之情形,從略平行於板狀結構的方向入射的入射光被強烈漫射,且貫穿該板狀結構的入射光幾乎不漫射地穿透,因此板狀結構可說是光散射面。另一方面,類型B的光學膜之情形,柱狀結構是在感光性組合物層上照射平行的UV光時,在平行於該光的前進方向上形成者,如果對感光性組成物層從其法線方向照射平行UV光,則柱狀結構會沿著法線方向延伸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就是(UV光的照射方向=柱狀結構的延伸存在方向=法線方向),如第19圖所示,所有入射面內的光的入射角度和直線穿透率的關係以法線為中心呈對稱形狀,因此可認為該法線就是散射中心軸。下面使用圖而更加詳細的說明該散射中心軸。
第20圖表示類型B的光學膜的微細結構的截面示意圖。微細柱狀結構物沿著片材的法線方向延伸存在。此處,網點部分的區域和空白的區域表示折射率的高低。該光學膜的光漫射性可用第21圖所示方法簡便地調查。即,如果在白紙的上方留出一定的間隔平行地固定光學膜,並以光學膜的特定的區域為入射點而從上方入射雷射指標般的強平行光線,那麽穿透光的漫射狀態就在白紙上映射出來。此處,從法線方向來的入射光在白紙上投影為呈圓形的漫射光,另一方面從斜方向來的入射光在與剛才圓形漫射光相偏離的位置上呈現出月牙狀的投影光。改變入射光的傾斜度和其方位時白紙上投影的漫射光的形狀如第22圖所示,但此處可知如果從法線方向開始慢慢傾斜入射光,那 麽傾斜的角度越大月牙形越細,如果以相同的傾斜角而改變入射的方位,那麽形狀相同而月牙的方向會連續變化。白紙上的投影光顯示為圓形的情況下,連接該圓的中心與此時對於光學膜的入射點之直線就是散射中心軸,在這種情況下和法線一致。
另一方面,如果類型B的柱狀構造的延伸存在方向偏離法線方向,那麽散射中心軸就會與法線方向不一致。這樣的傾斜柱狀結構係藉由對感光性組合物層而從傾斜方向照射UV光而形成,但根據斯涅爾定律(Snell’s law),UV光入射方向和平行於穿透感光性組合物層的UV光方向而形成的柱狀結構的延伸存在方向是未必一致的。另外,根據UV光照射時的感光性組合物層的溫度條件的不同,柱狀構造在延伸存在方向上也可能產生雜亂,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散射中心軸也可用上述的第21圖的方法來求得。例如得到第23圖所示漫射圖形的情況下,連接略為圓形狀的投射光的中心與此時對於光學膜的入射點之直線就是散射中心軸。另外,在不能夠判別圓形狀的光所形成區域的情況下,如果以偏離該散射中心軸的角度入射的光漫射成月牙形狀,那麽第24圖所示般在二分月牙形的直線的延長線上存在散射中心軸,因此可以從分離的兩個月牙形來求出散射中心軸的位置。即,連接第24圖中兩條直線的交點與此時對於光學膜的入射點之直線就是散射中心軸。
另外,同樣用第21圖的方法來測定類型A的板狀結構的光學膜時,則如第25圖和第26圖。第25圖表示在包 含膜的法線的方向上形成板狀結構的情況。此處,漫射光為在沿著X軸方向伸長為橢圓形且Y軸上排列,並在其他入射角度下幾乎不擴展而為點狀。此處,板狀結構相對於X軸垂直而立,並在Y軸方向上延伸。第26圖表示由膜的法線方向傾斜而形成板狀結構的情況。此處,雖然可以看見伸長的橢圓形的擴展,但該橢圓形在由法線往X軸方向偏離的Y1 軸上顯現,如果Y1 上的角度變化那麽橢圓的伸展方向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板狀結構沿著連接Y1 軸與光學膜的入射點之方向延伸存在。
具有板狀結構的類型A的光學膜例如作為防止窺視的建材而很有實效,而且在液晶面板中也可以用於擴大視角和提高能見度的目的。另一方面,具有柱狀結構的類型B的光學膜也同樣可以使用在液晶顯示面板的用途上,此外還提出了應用在投影用屏幕。如果在液晶顯示面板上使用異向性漫射膜,那麽可以根據用途來選定與目標視角相符合的類型。但是,實際上類型A中只擴大一的方位角方向的視角,在與其正交的方位角方向上,視角幾乎沒有擴大。
[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54741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2007-114756號公報
類型A之情形改變光的入射角度時漫射性的變化是極 其迅速的,因此將其應用於面板時視認性會表現出急劇變化,會帶來不自然的感覺。另一方面,類型B中雖然在全方位上擴大為略相等的視角,但是在有一部分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上想要進一步擴大視角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而且若擴大漫射角度則正面亮度會降低。為了改善這些問題,雖也有與其他的擴散膜組合使用的提案,但是從成本要求和製造程序簡略化的角度來看,尋求用一個光學膜就具有這些光學膜之中間的光學特性的方案。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立足於以上的現有技術,而提供一種同時具有上述類型A和類型B的性質的光學膜。
本發明(1)係一種光學膜,其係在內部存在有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且穿透之入射光的直線穿透率因入射角的不同而不同的光學膜,其中,該光學膜具有從散射中心軸入射的圓形光在相對於與平行前述光學膜的平面投影為橢圓形的性質;從散射中心軸入射的光的散射特性如下:在與前述橢圓形的長軸方向平行的方向之光學膜平面上的X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內,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時的漫射穿透率之間的關係設為關係Tx,垂直於前述X軸的光學膜平面上的Y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內,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時的漫射穿透率之間的關係設為關係Ty,前述關係Tx中,漫射穿透率的峰的最大值的十分之 一值為峰寬Fmax1/10 x,與前述關係Ty中,漫射穿透率的峰的最大值的十分之一值的峰寬Fmax1/10 y滿足下述式(1)的關係,1.5<Fmax1/10 x/Fmax1/10 y<4.5 (1)。
本發明(2)係上述發明(1)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前述X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內,光的入射角度與直線穿透率的關係為:直線穿透率的極大值FA (%)以及取該極大值的角度A(°)、與直線穿透率的極小值FB (%)以及取該極小值的角度B(°)滿足下述式(2)的關係,0.70<(FA -FB )/| A-B |<2.0 (2)。
本發明(3)係上述發明(1)或(2)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前述微細結構出現在與前述光學膜的X軸和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截面、以及與前述光學膜的Y軸和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截面上。
本發明(4)係上述發明(3)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前述光學膜的與X軸-散射中心軸平面平行的截面上的前述微細結構的密度,高於與Y軸-散射中心軸平面平行的截面上的前述微細結構的密度。
根據本發明(1),因為在內部具有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所以本發明的光學膜可使穿透的入射光的直線穿透率因入射角不同而異。而且,從散射中心軸入射的圓形光相對於平行於光學膜的平面投影成橢圓形。帶來在橢 圓的長軸方向上光強烈漫射,且在與長軸正交的短軸方向上光微弱漫射的效果。進一步地,同時兼具了前述類型A的板狀結構和前述類型B的柱狀結構的兩種結構的特性,帶來了必須使用以前的兩層以上的不同的異向性漫射膜才能夠得到的特性。具體來說,因在必要方向上進行優先的光漫射,故能夠實質提升光的利用效率。
根據本發明(2),在改變光的入射角度時漫射性的變化與目前已知的類型A相比是平緩的,因此,將其應用於面板時視認性不會有急劇變化,可給予觀察者更自然的印象。
根據本發明(3),從散射中心軸入射的圓形光相對於與光學膜平行的平面為橢圓形,而且在X軸和散射中心軸形成的平面、以及Y軸與散射中心軸形成的平面上形成有微細的結構,因此,向X軸方向的散射與向Y軸方向的散射可同時進行,並且可具有向X軸方向的漫射程度與向Y軸方向的漫射程度不同的性質。
根據本發明(4),由於微細結構的密度根據X軸方向、Y軸方向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根據照射光的方向不同,光的漫射也有所差異。
在此說明本專利申請範圍及本說明書中的各個用語的定義。
所謂“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是指根據構成光學膜的材料之局部的折射率高低差而形成的結構。例 如,第8圖是關於實施例3的光學膜。如第8圖所示,該微細結構是在截面中以光學方式觀測到的結構。推測這些結構為形成光學膜的材料在固化時形成的,例如藉由調整密度高低的差而形成的結構。
所謂“散射中心軸”代表在改變入射角時,散射特性係該入射角與在邊境具有大致對稱性的光之入射角為一致的方向。其中,之所以要具有大致對稱性,是因為在散射中心軸相對於膜面的法線方向具有傾斜的情況下,下述的光學性質等沒有嚴密的對稱性。散射中心軸係藉由如後述般,在改變入射角的情況下觀察穿過光學膜的圓形狀的光的投影形狀而找出。以下說明有關於散射中心軸。在前面已使用第21圖到第26圖說明了散射中心軸空間位置的確定方式,但如果已知由所得到散射中心軸的傾斜的方位角方向,並測定其和法線形成的平面內的光學曲線,就能夠得到散射中心軸的正確的傾斜角。在該光學曲線中,散射中心軸可用夾在兩個極小值中間的極大值所對應的入射角度來表示。第1圖以及第2圖是概念性地表示各種光學曲線以及散射中心軸的圖。首先,第1圖是在膜的法線方向上照射UV光而製作的光學膜,整體形狀是左右大致對稱的光學曲線(W型)。與0度一致的粗縱線是與此時散射中心軸一致的入射角。第2圖是從不同於膜的法線方向照射UV光而製作的光學膜,是整體形狀不左右對稱的光學曲線(W型)。在此,穿過夾在兩個極小值之間的極大值Fc的粗豎線也是與此時散射中心軸一致的入射角。如此,在任一情 況下散射中心軸都藉由首先都著眼於大致對稱的大的谷區域,然後確定該谷區域的中心而決定。此處,第1圖以及第2圖的情況下,該谷區域在左右包含極小值,在這些極小值之間包含極大值。這樣,該極大值的位置就是散射中心軸。另外,在光學曲線並不是具有夾在兩個極小值之間的極大值的W型,而是在大的谷區域上幾乎看不見極大值的U型的情況下,可以將到兩側的谷的傾斜面略為等距離之谷底的平坦部分的中央附近定義為散射中心軸。另外,在光學曲線呈現為V型的情況下,可以將其谷中央最深處定義為散射中心軸。
直線穿透率係關於對光學膜入射的光的直線穿透性,是在從某一入射角入射時,直線方向的穿透光量與入射光的光量的比例如下式所示。
直線穿透率(%)=(直線穿透光量/入射光量)×100
本發明是在內部存在有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穿透的入射光的直線穿透率因入射角而異的光學膜。即,具有異向漫射性的光學膜。本發明的光學膜,提供了介於前述類型A的板狀結構與前述類型B的柱狀結構所具有的性質之間的性質。以下,通過第一形態以及第二形態來說明本發明的內容。
(第一形態)
在第一形態中,以散射中心軸與光學膜的法線方向平行的情況為例說明本發明的內容。第3圖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概念圖。在第3圖中,1是本發 明的光學膜,2是與光學膜平行的平面。如第3圖所示,本發明的光學膜具有從散射中心軸位置P處入射的圓形光,會在與前述光學膜平行的平面2上被投影成橢圓形之性質。此處,圓形光是指垂直截面的形狀是圓形狀的光。作為圓形光並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雷射指標(laser pointer)等的雷射。
投射在平行平面2上的橢圓形的光具有長軸A-A’和短軸B-B’。該橢圓形是圓形光在X軸方向上被漫射並穿透從而在長軸A-A’方向上擴展、圓形光在Y軸方向上被漫射從而在短軸B-B’方向上擴展,投影而形成的形狀。即,所謂投影成橢圓形的意思是,向光學膜的X軸方向和Y軸方向的漫射的程度是不同的。如此,不僅具有因方向引起的漫射性的區別,在本發明中,在短軸B-B’方向上也可以觀察到一定的光漫射。
第4圖表示如本形態的光學膜般,散射中心軸位於法線方向的情況下的散射特性。即,第4圖是表示第3圖中穿透P點的光,在改變入射角的情況下,投射在平面2上的光的形狀的圖。由於本發明的光學膜的目標是介於上述板狀結構與棒狀結構中間的光學特性,所以具有在棒狀結構時已說明的散射中心軸。如第4圖所示,中央的漫射形狀呈橢圓形。這樣形成中央的漫射形狀的入射角與散射中心軸是一致的。不過,比第25圖中所示的橢圓更圓,斜入射光的漫射形狀也呈現出介於第22圖的月牙形和第25圖的橢圓形的中間的形狀。如上所說明般,即使不知道製造 上的UV光的照射方向,只使用類似雷射指標般簡單裝置,就可以找出光學膜的散射中心軸。另外,在難以找出散射中心軸的情況下,應用第24圖所示的方法,因為散射中心軸位於二分月牙形的直線的延長線上,所以可以從分開的兩個月牙形來求出散射中心軸的位置。
在本發明中,從散射中心軸入射的光其散射特性表現出特別顯著的特徵。
表示X軸方向的散射特徵的關係Tx與表示Y軸方向的散射特性的關係Ty的峰寬的關係滿足規定的關係。即,前述關係Tx中的漫射穿透率的峰的最大值的十分之一的值的峰寬Fmax1/10 x和前述關係Ty中的漫射穿透率的峰的最大值的十分之一的值的峰寬Fmax1/10 y,滿足下式(1)的關係。
1.5<Fmax1/10 x/Fmax1/10 y<4.5 (1)
峰寬Fmax1/10 反映光學膜的散射特性。藉由把峰寬的比調整在這樣的範圍內,而適度調整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散射特性的差異。
此處,關係Tx是指光學膜平面上的X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內的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的漫射穿透率之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關係Ty是指光學膜平面上的Y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內的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的漫射穿透率之間的關係。
在本發明中,特別是滿足下述的特性者更為適合。
2.0<Fmax1/10 x/Fmax1/10 y<3.0
關於在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散射特性,使用測角光度計(goniophotometer),用第6圖所示的方法進行評價。將光照射在本發明的光學膜上,測定從膜出射的光的穿透率。以光源為中心,沿著X方向(紙面中的上下方向)、Y方向(紙面的近至遠的方向)旋轉光接收器而進行測定。
第7圖表示下述實施例2的光學膜的散射特性。在第7圖中,橫軸表示相對於光學膜的檢測器的角度,且縱軸表示下述定義的穿透率。
漫射穿透率=(檢測器的檢出光量/在無光學膜條件下,在光源的正面配置檢測器時的檢出光量)×100
在第7圖中,用虛線表示在X軸和散射中心軸形成的平面內的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的漫射穿透率的關係Tx(X軸方向)、用實線表示在Y軸和散射中心軸形成的平面內的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的漫射穿透率的關係Ty(Y軸方向)。Fmax1/10 x是,關係Tx的漫射穿透率的峰的最大值(X軸max)的十分之一的值(X軸max1/10)對應的峰寬。另一方面,Fmax1/10 y是,關係Ty的漫射穿透率的峰的最大值(Y軸max)的十分之一的值(X軸max1/10)對應的峰寬。
再者,在本發明的光學膜中,前述X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形成的平面內,光的入射角度與直線穿透率(%)的關係係直線穿透率的極大值FA (%)以及取該極大值的角度A(°)、與直線穿透率的極小值FB (%)以及取該極小值的角度B(°)滿足下述式(2)的關係,0.70<(FA -FB )/| A-B |<2.0 (2)。
通過滿足上述特性,直線穿透率的角度依存性得到緩和。例如用於顯示器的情況下,可以解決因角度變化所引起畫質的急劇變化的問題。
在本發明中,特別適合為滿足下述的特性者。
0.90<(FA -FB )/| A-B |<1.7
其中,角度A以及B的意思是相對於光學膜的法線的角度。至於其關係,回到第1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光學膜中光的入射角度與直線穿透率的關係(光學曲線)。本發明的光學膜的光學曲線為以散射中心軸為中心,形成左右略對稱的曲線。該曲線具有三個極大值和兩個極小值。即,如果變化入射角度來測定直線穿透光,那麽在兩個地方分別具有極小值FB1 和FB2 (另外,把極小值FB1 對應的入射角度記為B1 ,把極小值FB2 對應的入射角度記為B2 )。該極小值所夾的位置上存在比較小的極大值FC 。該極大值的入射角與散射中心軸一致。在該極大值FC 的兩側,存在由極小值FB1 和FB2 夾著的極大值FA1 和極大值FA2 (另外,把極大值FA1 對應的入射角度記為A1 ,把極大值FA2 對應的入射角度記為A2 )。
對於式(2)中的關係,在兩種的極大值(FA1 和FA2 )以及極小值(FB1 和FB2 )中,把下述(a)(b)之中的值較大的那組記為FA 以及A、FB 以及B。
(a)(FA1 -FB1 )/| A1 -B1 |
(b)(FA2 -FB2 )/| A2 -B2 |
即,使用在光學曲線中從極大值到極小值的斜率較大 的一側。在此條件下,本發明的光學膜滿足前述式(2)的關係。另外,光學曲線的測定方法如上述背景技術以及第16圖中記載般。
第8圖是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截面照片。第8圖(A)是平行於X軸-散射中心軸平面的方向的截面照片,第8圖(B)是平行於Y軸-散射中心軸平面的方向的截面照片。如第8圖所示,在X軸方向截面上以μm為單位的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呈現縱長的條紋形狀。另一方面,在與其正交的Y軸方向截面上呈現被認為是微細結構者,但有時候無法確認到該結構。從該照片可以明顯地看出,如果比較本發明的光學膜的平行於X軸-散射中心軸平面的截面上的微細結構的密度、與平行於Y軸-散射中心軸平面的截面上的前述微細結構的密度,則前者比後者高。即,本發明的光學膜認為因在某一方向上微細結構密集地存在所以光強烈散射,另一方面,在與其正交的方向上微細結構稀疏地存在故光微弱漫射。
(第二形態)
本發明的第二形態,是散射中心軸具有與光學膜的法線方向不一致的傾斜度的光學膜。第5圖表示在散射中心軸向Y軸方向傾斜的情況下的散射特性,該第5圖是,第3圖中穿透P點的光,在改變入射角的情況下投影在平面2上的光的形狀的圖。其還顯示出在第22圖與第25圖的中間的性質。在任意變化入射角使光入射時,漫射形狀均顯示為從圓形到橢圓形的對稱性高的形狀,具有該中心的橢 圓形的散射光所對應的入射角與散射中心軸一致。
在第二形態中,顯示出了與散射中心軸與光學膜的法線方向一致的第一形態同樣的散射特性以及光學曲線。
第9圖是從偏離膜面的法線方向10°的方向上照射UV光線而製造的光學膜的截面照片。在這種情況下,在X軸方向(第9圖(A))上形成有條紋形狀的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但在與其正交的Y軸方向(第9圖(B))上幾乎看不到微細結構。
第10圖是從偏離膜面的法線方向45°的方向上照射UV光線而製造的光學膜的截面照片。在這種情況下,在X軸方向(第10圖(B))上形成有色彩濃之條紋形狀的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在與其正交的Y軸方向(第10圖(A))上雖然能夠看到微細結構,但是與X軸方向相比是淺的條紋形狀。
[光學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光學膜,可以藉由在特殊的條件下向特定的光固化樹脂層進行UV照射而製作。以下,首先說明光學膜的原料,然後說明製造程序。
[光學膜的原料(光固化性化合物)]
作為形成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材料的光固化性化合物,是由選自具有自由基聚合性或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團的聚合物、寡聚物、單體的光聚合性化合物和光起始劑構成的、通過照射紫外線和/或可見光而聚合並固化得到的材料。
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主要是在分子中含有一個以上 的不飽和雙鍵的化合物,具體地可以舉出:稱為丙烯酸環氧酯、丙烯酸氨基甲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聚丁二烯丙烯酸酯、聚矽氧丙烯酸酯等的丙烯酸酯寡聚物以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異戊酯、丙烯酸丁氧基乙酯、乙氧基二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丙烯酸四氫糠酯、丙烯酸異降冰片烯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2-丙烯醯氧基苯二甲酸、二環戊烯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雙酚A的EO加成物二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O改性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單體。另外,這些化合物可以各單體的形式使用,也可以多個混合使用。另外,雖然同樣也能夠使用甲基丙烯酸酯,但是由於通常情況下相對於甲基丙烯酸酯而言,丙烯酸酯的光聚合速度更快故較佳。
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使用在分子中具有1個以上的環氧基、乙烯基醚基、氧雜環丁烷基的化合物。具有環氧基的化合物可以舉出:2-乙基己基二甘醇縮水甘油醚、聯苯的縮水甘油醚、雙酚A、氫化雙酚A、雙酚F、雙酚AD、雙酚S、四甲基雙酚A、四甲基雙酚F、四氯雙酚A、四溴雙酚A等雙酚類的縮水甘油醚類,酚酚醛清漆(phenol novolac)、甲酚酚醛清漆(cresol novolac)、溴酚酚醛清漆、鄰甲酚酚醛清漆等酚醛清漆樹脂的多縮水甘油醚類, 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1,4-環己烷二甲醇、雙酚A的EO加成物、雙酚F的PO加成物等烷撐二醇類的二縮水甘油醚類,六氫鄰苯二甲酸的縮水甘油酯、二聚酸的二縮水甘油酯等縮水甘油酯類。
另外還可舉出: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3’,4’-環氧基環己烷羧酸酯、2-(3,4-環氧基環己基-5,5-螺-3,4-環氧基)環己烷-間-二噁烷、二(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己二酸酯、二(3,4-環氧基-6-甲基環己基甲基)己二酸酯、3,4-環氧基-6-甲基環己基-3’,4’-環氧基-6’-甲基環己烷羧酸酯、亞甲基雙(3,4-環氧基環己烷)、二聚環戊二烯二環氧化合物、乙二醇的二(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醚、亞乙基雙(3,4-環氧基環己烷羧酸酯)、內酯改性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3’,4’-環氧基環己烷羧酸酯、四(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丁烷四羧酸酯、二(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4,5-環氧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酯等脂環式環氧化合物,但是並不限於這些。
作為具有乙烯基醚基的化合物,可舉出例如二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丁二醇二乙烯基醚、己二醇二乙烯基醚、環己烷二甲醇二乙烯基醚、羥基丁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十二烷基乙烯基醚、三羥甲基丙烷三乙烯基醚、丙烯基醚基伸丙基碳酸酯等,但是並不限於這些。另外,乙烯基醚化合物通常為陽離子聚合性,但是藉由與丙烯酸酯組合也可以進行自由基聚合。
作為具有氧雜環丁烷基的化合物,可以使用1,4-雙[(3-乙基-3-氧雜環丁烷基甲氧基)甲基]苯、3-乙基-3-(羥基甲基)-氧雜環丁烷等。
另外,以上的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以各單體的形式使用,也可以多種混合使用。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並不限於上述限定的化合物。另外,為了產生足夠的折射率差,在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中,為了獲得低折射率可導入氟原子(F),為了獲得高折射率可以導入硫原子(S)、溴原子(Br)、各種金屬原子。另外,如日本特表2005-514487所揭示般,在上述的光聚合性化合物中添加在氧化鈦(TiO2 )、氧化鋯(ZrO2 )、氧化錫(SnOx )等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形成的微粒的表面上導入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環氧基等光聚合性官能團的功能性超微粒子,也是有效的。
[光學膜的原料(光起始劑)]
能夠使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光起始劑可舉出:二苯甲酮、二苯基乙二酮(benzil)、米希勒酮(Michler’s ketone)、2-氯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苯偶姻乙醚(benzoin ethyl ether)、苯偶姻異丙醚、苯偶姻異丁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二苯基乙二酮二甲基縮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代丙酮-1、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雙(環戊二烯基)-雙(2,6-二氟-3-(吡咯-1-基)苯基)鈦、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嗎 啉代苯基)-丁酮-1、2,4,6-四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膦氧化物等。另外,這些化合物可以以單體形式使用,亦可以多個混合使用。
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的光起始劑是藉由光照射產生酸、利用該生成的酸可使上述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化合物,通常適合使用鎓鹽(onium salt)、茂金屬絡合物(metallocene complex)。鎓鹽可使用重氮鎓鹽、鋶鹽、碘鎓鹽、鏻鎓鹽、硒鹽等,與這些相對的離子可使用BF4 - 、PF6 - 、AsF6 - 、SbF6 - 等陰離子。具體的例子可舉出:4-氯苯重氮六氟磷酸鹽、三苯基鋶基六氟銻酸鹽、三苯基鋶基六氟磷酸鹽、(4-苯硫基苯基)二苯基鋶基六氟銻酸鹽、(4-苯硫基苯基)二苯基鋶基六氟磷酸鹽、雙[4-(二苯基鋶基)苯基]硫醚-雙-六氟銻酸鹽、雙[4-(二苯基鋶基)苯基]硫醚-雙-六氟磷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基六氟銻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碘鎓六氟銻酸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碘鎓六氟磷酸鹽、苄基三苯基磷鎓六氟銻酸鹽、三苯基硒六氟磷酸鹽、(η 5-異丙基苯)(η 5-環戊二烯)鐵(II)六氟磷酸鹽等,但是並不限定於這些。另外,這些化合物,可以以各單體的形式使用,也可以多種混合使用。
[光學膜的原料(摻配量、其他任意成分)]
在本發明中,相對於光聚合性化合物100重量份,上述光起始劑以0.01至10重量份、較佳為以0.1至7重量份、更佳為以0.1至5重量份的程度摻配。這是因為在不到0.01重量份的情況下光固化性降低,在超過10重量份 進行摻配的情況下,會帶來只有表面固化而內部固化性降低的弊害、著色、阻礙柱狀結構的形成。這些光起始劑通常可以把粉體直接溶解在光聚合性化合物中而使用,在溶解性不好時,也可以使用預先以高濃度把光起始劑溶解在極少量的溶劑中而得者。如此的溶劑更佳為光聚合性的,具體可舉出碳酸伸丙酯、γ-丁內酯等。另外,為了提高光聚合性,也可以添加公知的各種染料、增感劑。而且,也可以與光起始劑一起使用通過加熱能夠使其固化的熱固化起始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期待在光固化之後,通過加熱進一步促進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固化,而形成固化完全的固化物。
在本發明中,藉由使單獨的上述光固化性化合物或使多個混合之組合物固化,而可形成異向性漫射層。另外,藉由使得光固化性化合物和不具有光固化性的高分子樹脂的混合物固化,也可形成本發明的異向性漫射層。在此可使用的高分子樹脂可舉出丙烯酸類樹脂、苯乙烯樹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樹脂、聚酯樹脂、環氧樹脂、纖維素系樹脂、醋酸乙烯酯系樹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等。這些高分子樹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必須在固化前具有充分的相容性,但為了確保該相容性還可使用各種有機溶劑、塑化劑等。另外,在使用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化合物的情況下,從相容性的角度來看較佳為丙烯酸類樹脂作為高分子樹脂。
[程序]
接下來說明有關於本發明的光學膜的製造方法(程序)。在透明PET膜般合適的基材上塗覆上述光固化性組合物,設置塗覆膜(光固化樹脂層)。根據需要藉由乾燥使溶劑揮發,其乾燥膜的厚度為10至200μm,較佳為20至100μm,更佳為25至50μm。在乾燥膜的厚度不到10μm的情況下,經過下述的UV照射程序得到的光漫射性不足,故較為不佳。另一方面,在乾燥膜厚超過200μm的情況下,整體的漫射性過強故難以得到本發明特徵之異向性,並且成本上升,不適合薄型化用途,因此也不佳。進一步地,藉由在該塗覆膜上層合離型膜、下述的掩膜,而製作感光性層合體。
(將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組合物以片狀形式設置在基體上的方法)
此處,將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組合物以片狀形式設置在基體上的方法,採用通常的塗覆方式、印刷方式。具體來說可使用:氣刀塗布、刮條塗布、刮板塗布、刮刀塗布、逆轉塗布(reverse coating)、傳遞輥塗布、凹版輥塗布、輕觸輥式塗布、澆鑄塗布、噴式塗布、噴嘴式塗布(slot orifice coating)、壓延塗布、壩式塗布、浸漬塗布、模頭塗布等塗布、凹版印刷等凹版印刷、網版印刷等孔版印刷等的印刷等。在組合物黏度低的情況下,可在基體的周圍設置一定高度的堰,並在該堰包圍之中澆鑄組合物。
(掩膜的層合)
為了有效地形成本發明光學膜的特徵之微細結構,掩 膜可密接在光固化性組合物層的光照射的一側,並層合使光的照射強度會局部變化。掩膜的材質較佳為在聚合物基體中分散有碳等光吸收性填料而成者,因入射光的一部分被碳吸收而開口部是光能夠充分穿透的結構的材質。另外,即使僅在光固化性組合物層上層合通常的透明膜,在防止氧氣危害和促進柱狀體形成方面也是有效的。
(光源)
用於對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組合物進行光照射的光源通常使用短弧(short arc)的紫外線產生光源,具體來說可使用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金屬鹵化物燈、氙氣燈等。向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組合物照射的光線必須含有能夠固化該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波長,通常利用水銀燈的以365nm為中心的波長的光。
為了從來自上述的短弧的UV光線的光製作出平行光線12,例如可在光源的背後配置反射鏡,並使得在規定的方向上射出作為點光源之光,再藉由菲涅耳透鏡(Fresnel lens)使該光成為平行光。菲涅耳透鏡是把通常的透鏡分割成同心圓狀區域並減少厚度的透鏡,具有鋸齒狀的截面。如果從點狀光源出射的光線通過菲涅耳透鏡,那麽方向淩亂的光的方向就會統一在一個方向上,而形成平行光線。不過,為了得到在製作本發明的光學膜時必要的平行UV出射光,並不一定必須使用菲涅耳透鏡,可包括雷射之各種方法。
(1)沿著法線照射的UV光線
為了製作本發明的光學膜,在上述感光性層合體上從離型膜或者掩膜側在法線方向上照射UV光線,重要的是不僅僅是照射上述的平行光線,還同時照射與其在一個方向上漫射的漫射光線。為了照射這樣的光線,例如可使用光柵透鏡(lenticular lens)。UV平行光線通過光柵(lenticular)從而可形成上述光線(與平行光線在一個方向上漫射的漫射光線)。這種情況下的光柵可以是僅在一個方向上漫射的漫射光源的光線(可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平行光線)。另外,也可以在光柵透鏡上組合曝光掩膜。光柵透鏡是指具有多個半圓筒狀或圓弧狀的細長的凸部並列配置形成的凸部面,該凸部面的相反側是平坦的面的透鏡(以下,把前述“半圓筒狀或者圓弧狀的細長的凸部”簡稱為魚板形狀)。
在此,對於使用光柵透鏡的例子的情況,前述“同時照射平行光線和在一個方向上漫射的漫射光線”的意思可理解為,需要以魚板形狀並列而成的光柵透鏡的凸部之扇狀擴展的光線(平面扇形漫射),是在縱方向上平行地排列的狀態(漫射平面是平行的)。
第11圖表示本發明的光學膜的製造方法的一種形態。在橫長的類半圓柱的凸部14a縱向排列而成的光柵透鏡14上,平行地放置感光性層合體10(由靠近透鏡的一側開始依次為離型PET或者掩膜18、光固化樹脂層20以及透明PET22),並向著光柵透鏡14在光柵透鏡14的法線方向上照射UV平行光線12,而得光固化者。如果UV光通過光柵透鏡14,則以光柵的凸部14a將光16在Y方向上漫射, 被照射在感光性層合體10上。如果隔著光柵透鏡,則形成了在一個方向(第11圖中為Y方向,朝向紙面的裏面的方向)上具有寬的擴展,在與其正交的方向(第11圖中為X方向,紙面的縱方向)上只有窄的擴展的異向性的光16。感光性層合體10如果受到照射則會光固化,形成在光固化樹脂層內具有內部結構的固化樹脂層。
(2)不是法線方向的UV光線的照射
作為其他形態,也可以從與法線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傾斜地將平行光線照射在感光性層合體上。該形態的一個例子示於第12圖。從與光柵透鏡的凸面(魚板形狀面)14a相反的方向,照射相對於光柵透鏡14的法線方向傾斜了30°平行光線12(相對於光柵透鏡具有60°的角度)。此時,從光柵透鏡的凸面14a來的漫射光16是斜方向照射的。結果漫射光16如圖所示,以從感光性層合體的法線方向開始向X軸傾斜了30°的方向為中心,擴展成平面扇形而照射在感光性層合體10的斜方向,並在光固化層20中進行光固化。
另外,使用光柵透鏡的上述的UV照射方法,是用以製作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方法之一,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總之,為了在光固化性組合物層中形成特定的內部結構,重要的是在感光性層合體上照射擴展成平面扇形狀的UV光。
即,藉由對光固化樹脂層照射平面扇形之擴展的光的步驟,而形成本發明的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另外,照射的光具有能夠使該感光性組合物固化的波長。另外, 在上述的照射步驟中,適合使用已經將平行光線漫射成平面扇形的光。
在製作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時候,通過上述的光柵透鏡等而照射在感光性層合體上的UV光的照度,較佳為0.01至100mW/cm2 的範圍,更佳為在0.1至20mW/cm2 的範圍。原因在於照度如果在0.01mW/cm2 以下則由於固化需要長時間,所以生產效率變低,如果在100mW/cm2 以上,由於光固化性化合物的固化過快而不形成結構,變得不能表現出目標的異向性漫射特性。
UV的照射時間並沒有特別的限定,為10至180秒,更佳為30至120秒的時間。其後,通過剝離脫模膜,可以得到本發明的異向漫射光學膜。
本發明的光學膜,是藉由如上前述比較長時間地照射低照度UV光,而在光固化性組合物層的內部形成特定的內部結構而得到的膜。因此,在只有這樣的UV照射的情況下,未反應的聚合物成分會殘留,有時會產生發黏並在處理性、耐久性方面會產生問題。在此情況下,通過追加照射1000mW/cm2 以上的高強度的UV光而可使得殘存的聚合物固化。此時的UV照射較佳維從掩膜側的相反側進行。
(實施例)
按照以下的方法,製造本發明的光學膜以及比較例的光學膜。
[實施例1垂直照射]
在100μm的透明PET膜上,塗覆日本特表2005- 514487的實施例3所示的配方的光固化性組合物,設置乾燥膜厚50μm的塗覆膜,更進一步在該塗覆膜上,以離型面接觸塗覆膜之方式層合38μm的離型用PET膜。從該層合體的離型用PET膜側開始在相對於法線為0°的方向上,隔著半徑(r)=0.5mm、間距(p)=0.5mm的光柵透鏡(以平行於層合體的形式設置),照射5mW/cm2 的平行UV光線(使用光柵透鏡而形成)90秒的時間。藉由把離型用PET膜從固化後的層合體上剝離,而得到本發明的光學膜(透明PET/光固化樹脂層)(參照第11圖)。透過光柵透鏡照射的UV光線,在X方向(紙面的縱向)上幾乎不散射而是平行的,在Y方向(向著紙面的裏面的方向)上呈現散射之光線。
[實施例2垂直照射]
除了將使用的光柵透鏡設定為半徑(r)=0.5mm、間距(p)=0.7 mm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而得到本發明的光學膜(透明PET/光固化樹脂層)。
[實施例3垂直照射]
使用藉由在PET膜上塗覆乾燥分散有平均粒徑3μm的石墨粒子的聚乙烯醇樹脂水溶液而得到之光學濃度(OD)為0.5的曝光掩膜,而代替離型用PET膜,將光柵透鏡設定為半徑(r)=0.05mm、間距(p)=0.1 mm,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而得到本發明的光學膜(透明PET/光固化樹脂層)。
[實施例4斜照射]
使得照射的方向從層合體的法線方向向X軸側傾斜 30°,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2同樣的操作,而得到本發明的光學膜(透明PET/光固化樹脂層)(參見第12圖)。另外,光柵透鏡和層合體設置為平行,通過光柵透鏡照射的UV光線是在X軸方向上傾斜30°且平行,在Y軸方向上散射的光線。
[比較例1]
除了不使用光柵透鏡以外,與實施例1進行同樣的操作,而得到作為比較的光學膜(透明PET/光固化樹脂層)。由於沒有通過光柵透鏡,所以照射完全的平行光線,而得到具有類型B的柱狀的微細結構的光學膜。
[比較例2]
使用市售的Lumisty(註冊商標、住友化學)作為類型A的具有板狀的微細結構的光學膜。
[評價1光學曲線的比較(直線穿透率)]
入射角依存性係藉由使用如第16圖所示的測角光度計(GENESIA公司製GENESIA Gonio/Far Field Profiler)的方法而進行評價。在圖中未表示的光源和光接收器3之間配置樣品,並以樣品表面的直線L為中心一邊改變角度一邊測定直線穿透樣品進入光接收器3的直線穿透率,藉此可以得直線穿透率(另外,詳細的測定方法記載在日本特開2005-265915號公報的0048段中)。第13圖示出關於實施例1至3以及比較例1和2的結果。另外,實施例2的結果與實施例1相同,因此一併記錄。根據該結果,實施例1、2及3的光學膜,在作為法線方向的0°附近具有極 大值,在±5至10°的入射角B處得極小值FB ,從此處開始進一步擴大入射角,在40至50°附近的入射角A處得極大值FA 。從測定得到的光學曲線算出(FA -FB )/| A-B |,而表示在表1中。
[評價2旋轉光接收器時的漫射穿透性]
漫射的異向性係使用測角光度計,用第6圖所示的方法進行評價。使用前述實施例和比較例中製造的光學膜並照射光,測定從膜射出的光的穿透率。測定時,第6圖中,以從光學膜的光出射地點為中心,使光接收器在X方向(紙面中的上下方向)、Y方向(紙面的近至遠的方向)旋轉。結果示於第14圖。算出Fmax1/10 x/Fmax1/10 y並示於表1。
1、50、60‧‧‧光學膜
2‧‧‧平面
3‧‧‧光接收器
10‧‧‧感光性層合體
12‧‧‧平行光線
14‧‧‧光柵透鏡
14a‧‧‧凸部
16‧‧‧光
18‧‧‧掩膜
20‧‧‧光固化樹脂層
22‧‧‧透明PET
40‧‧‧板狀結構
51‧‧‧線狀光源
62‧‧‧柱狀結構
第1圖表示本發明的光學膜所具有的光學曲線的概念圖。
第2圖表示本發明的光學膜所具有的光學曲線的概念圖。
第3圖表示本發明的光學膜所具有的性質的概念圖。
第4圖表示求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散射中心軸的方法。
第5圖表示求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散射中心軸的方法。
第6圖表示測角.偏移(gonio-offset)測定實驗的示意圖。
第7圖表示本發明的光學膜所具有的異向漫射性。
第8圖表示在膜面的法線方向上照射UV光線而製造的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截面照片。
第9圖表示從偏離膜面的法線方向10°的方向上照射UV光線而製造的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截面照片。
第10圖表示從偏離膜面的法線方向45°的方向上照射UV光線而製造的本發明的光學膜的截面照片。
第11圖表示本發明的光學膜的製造的一態樣形態的示意圖。
第12圖表示本發明的光學膜的製造的一態樣形態的示意圖。
第13圖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以及比較例的光學膜的光學曲線(直線穿透率)的測定結果。
第14圖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以及比較例的光學膜的異向性漫射性(漫射穿透率)的測定結果。
第15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A的(具有板狀結構)光學膜的示意圖。
第16圖表示光學曲線的測定方法。
第17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A的光學膜的光學曲線。
第18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B的(具有柱狀結構)的光學膜的示意圖。
第19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B的光學膜的光學曲線。
第20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B的光學膜的截面的示意圖。
第21圖表示用以檢測散射中心軸的方法。
第22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B的光學膜的漫射的情形(從法線方向照射UV的情況)。
第23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B的光學膜的漫射的情形(從斜方向照射UV的情況)。
第24圖表示用以檢測散射中心軸的方法。
第25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A的光學膜的漫射的情形(從法線方向照射的情況)。
第26圖表示現有技術中的類型A的光學膜的漫射的情形(從斜方向照射的情況)。

Claims (7)

  1. 一種光學膜,其係在內部存在有折射率高低不同的微細結構,且穿透該光學膜的入射光的直線穿透率因入射角的不同而不同的光學膜,其中,該光學膜具有從散射中心軸入射的圓形光相對於與平行前述光學膜的平面投影成為橢圓形的性質,從散射中心軸入射的光的散射特性為:在與前述橢圓形長軸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光學膜平面上的X軸,該X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內,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時的漫射穿透率之間的關係設為關係Tx,垂直於前述X軸的光學膜平面上的Y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內,出射角度與該出射角度時的漫射穿透率之間的關係設為關係Ty,前述關係Tx中的漫射穿透率峰的最大值的十分之一的值的峰寬Fmax1/10 x,與前述關係Ty中的漫射穿透率峰最大值的十分之一的值的峰寬Fmax1/10 y,滿足下述式(1)的關係,1.5<Fmax1/10 x/Fmax1/10 y<4.5………(1);且,與前述X軸及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之前述光學膜的X軸-散射中心軸截面中,入射的光的光源方向在上方時,從截面上方橫跨至下方會出現條紋形狀, 與前述Y軸及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平行之前述光學膜的Y軸-散射中心軸截面中,截面上方會出現條紋形狀,而截面下方不會出現條紋形狀或會出現比出現於前述Y軸-散射中心軸截面上方之條紋形狀淺之條紋形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前述X軸與前述散射中心軸形成的平面內,光的入射角度與直線穿透率的關係為:直線穿透率的極大值FA (%)以及取該極大值的角度A(°)、與直線穿透率的極小值FB (%)以及取該極小值的角度B(°)滿足下述式(2)的關係,0.70<(FA -FB )/| A-B |<2.0………(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前述微細結構出現在前述光學膜的與由X軸和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截面、以及前述光學膜的與由Y軸和散射中心軸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截面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前述光學膜的與X軸-散射中心軸平面平行的截面上的前述微細結構的密度,高於與Y軸-散射中心軸平面平行的截面上的前述微細結構的密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藉由下述方法形成前述微細結構:對在基材上塗覆而設置之光固化樹脂層,同時照射與前述光固化樹脂層之法線方向平行或相對於從與法線方向不同之方向傾 斜之方向平行之平行光線,及,在一個方向上漫射的漫射光線之兩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藉由下述方法形成前述微細結構:對在基材上塗覆而設置之光固化樹脂層,同時照射與前述光固化樹脂層之法線方向平行或相對於從與法線方向不同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平行之平行光線,及,在一個方向上漫射的漫射光線之兩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徵在於,藉由下述方法形成前述微細結構:對在基材上塗覆而設置之光固化樹脂層,同時照射與前述光固化樹脂層之法線方向平行或相對於從與法線方向不同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平行之平行光線,及,在一個方向上漫射的漫射光線之兩者。
TW101105416A 2011-03-01 2012-02-20 光學膜 TWI457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4536A JP5738006B2 (ja) 2011-03-01 2011-03-01 光学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1487A TW201241487A (en) 2012-10-16
TWI457609B true TWI457609B (zh) 2014-10-21

Family

ID=46813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5416A TWI457609B (zh) 2011-03-01 2012-02-20 光學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738006B2 (zh)
KR (1) KR101286859B1 (zh)
CN (1) CN102681050B (zh)
HK (1) HK1172096A1 (zh)
TW (1) TWI4576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84361A1 (ja) * 2012-11-29 2014-06-05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5695633B2 (ja) * 2012-12-07 2015-04-08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表示装置
JP6037822B2 (ja) * 2012-12-27 2016-12-0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JP6255676B2 (ja) * 2013-02-28 2018-01-10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体の製造方法
JP6079603B2 (ja) * 2013-12-13 2017-02-15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光拡散方法
JP6483030B2 (ja) * 2014-01-21 2019-03-13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6288672B2 (ja) * 2014-03-28 2018-03-07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TW201702056A (zh) * 2015-03-31 2017-01-16 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異方性光學膜之製造方法
KR102562131B1 (ko) * 2015-11-25 2023-08-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진즈 홀딩스 광학 부재
TWI759451B (zh) * 2017-03-31 2022-04-01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導光積層體及使用該導光積層體的面狀光源裝置
JP2022135717A (ja) * 2021-03-05 2022-09-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97483A1 (fr) * 2001-05-28 2002-12-05 Clariant International Ltd Couche mince de diffusion de lumiere presentant des caracteristiques de diffusion regulee, element optique et 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comprenant ladite couche mince
JP2007219027A (ja) * 2006-02-14 2007-08-30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散乱粘着部材
JP2008129546A (ja) * 2006-11-24 2008-06-05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拡散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光学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65625B1 (ko) * 2001-06-01 2008-10-27 다이셀 가가꾸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광확산 필름, 이를 이용한 면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181794B2 (ja) 2001-06-01 2008-11-19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異方性拡散フィルム
JP2006028203A (ja) 2004-07-12 2006-02-0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用組成物及び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
JP4238792B2 (ja) * 2004-08-04 2009-03-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クリーン
JP4135940B2 (ja) * 2004-10-20 2008-08-20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拡散媒体
CN100555032C (zh) * 2005-09-21 2009-10-2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97483A1 (fr) * 2001-05-28 2002-12-05 Clariant International Ltd Couche mince de diffusion de lumiere presentant des caracteristiques de diffusion regulee, element optique et 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comprenant ladite couche mince
JP2007219027A (ja) * 2006-02-14 2007-08-30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散乱粘着部材
JP2008129546A (ja) * 2006-11-24 2008-06-05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拡散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光学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38006B2 (ja) 2015-06-17
TW201241487A (en) 2012-10-16
KR20120099589A (ko) 2012-09-11
HK1172096A1 (zh) 2013-04-12
CN102681050B (zh) 2016-08-03
JP2012181377A (ja) 2012-09-20
CN102681050A (zh) 2012-09-19
KR101286859B1 (ko)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7609B (zh) 光學膜
TWI654087B (zh) 各向異性光學膜
TWI759451B (zh)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導光積層體及使用該導光積層體的面狀光源裝置
TWI651551B (zh) 異方性光學膜片
KR102045391B1 (ko) 이방성 광학 필름
US20070291366A1 (en) Anisotropic Diffusing Medium
KR20160117313A (ko) 이방성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6093113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5090861B2 (ja) 異方性拡散媒体
JP2005265915A (ja) 異方性拡散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821284B (zh) 頭戴式顯示器
JP6745625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6542007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27313B2 (ja) 光学フィルム
TWI820126B (zh) 頭戴式顯示器
JP2007134281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TWI838501B (zh)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TW202246860A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顯示裝置
TW202043809A (zh)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JP2023130815A (ja) 液晶フォトマスク積層体及び露光装置
JP2022157897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TW202202916A (zh) 異方性光擴散膜及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