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3291B - 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 - Google Patents

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3291B
TWI443291B TW101119293A TW101119293A TWI443291B TW I443291 B TWI443291 B TW I443291B TW 101119293 A TW101119293 A TW 101119293A TW 101119293 A TW101119293 A TW 101119293A TW I443291 B TWI443291 B TW I4432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humidification
dehumidifying
conductor electrode
desorp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9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6698A (zh
Inventor
Ming Shiann Shih
Jau Chyn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JP20121433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JP5453490B2/ja
Priority to CN201210348035.5A priority patent/CN103170222B/zh
Priority to US13/720,922 priority patent/US910980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26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6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3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3291B/zh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Description

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
本發明係為一種吸附與再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可以吸收與去除水氣之除濕與脫附裝置以及系統。
傳統上一般之除濕方式是以冷媒壓縮機系統來冷凝空氣中之水氣,以達到空氣乾燥之目的。但是由於使用冷媒所衍生的臭氧層破壞問題,因此開發不需冷煤的除濕或乾燥空氣技術,愈來愈受到重視。
在除濕的技術當中,轉輪式吸附除濕的技術即不需使用壓縮機與冷媒,藉由除濕體吸附室內空氣水氣,然後再以電熱加熱空氣,使熱空氣流經除濕體再生側,進行水汽脫附。再生側的高溫高濕空氣導入熱交換器中進行冷凝,以集水盒收集冷凝水分,使空氣乾燥。由於吸附式除濕裝置以除濕體吸濕的特性完成除濕機制,具有不受環境氣體溫度及溼度條件限制,並且不需使用傳統的壓縮機,因此具有低噪音及避免冷煤使用等技術優勢。
如第1圖所示,該圖係為習用沸石轉輪式吸附除濕裝置示意圖。轉輪式吸附除濕機1將室內潮濕的氣流90吸經熱交換器10,再進入除濕體11,使得除濕體得以吸附氣流90內之水分。吸附完成的乾燥氣流92由除濕風機12排入室內,即完成空氣除濕工作。另一方面,電熱器13提升循環氣流91之溫度,藉由高溫之循環氣流91與除濕體11上水分子的溫度差,將除濕體11中的水分子汽化脫附。接著 高溫高濕之循環氣流91進入熱交換器10後,與除濕機1入口較低溫度之潮濕氣流90進行熱交換,熱交換器內的高溫高濕空氣即可冷凝成液態水93,冷凝後之水份被收集排出。而循環氣流91再循管路回到再生電熱器13,進行前述之動作,以完成水氣脫附之循環動作。由上述除濕體11、電熱器13及熱交換器10各別功能經風道結合後,即可成為一具除濕效果的除濕機1。
該技術的加熱脫附機制主要分為兩部份:(一)氣流熱交換汽化:以熱交換所產生的熱量汽化除去除濕結構中的水份。由於水氣脫附過程需製造高溫空氣,而且須進行長時間的汽化,才能達到水汽脫附的效果,因此需要極高的耗能量才可達到烘乾除濕的目標。(二)輻射熱汽化:加熱器中電熱絲通過電流後產生高溫,此一熱量以輻射熱的形式,使除濕體內之結構中的水分子可以直接吸收輻射熱汽化脫附。由於輻射熱量與表面溫度成四次方正比,電熱器表面皆高於400℃以上,輻射熱量極高,因此所產生的水汽脫附效應遠較前述(一)中之氣流熱交換汽化脫附更為重要。
此外,如第2圖所示,其係為日本公開專利特開2001-179037揭露了一種利用電漿的方式來取代習用以加熱脫附除濕體水分之方式示意圖。在該技術中,第一區域18內,除濕單元17兩側的產生電漿使除濕單元17所吸附之水分脫離,再導引至第二區域19。雖然該技術揭露了另一種利用離子脫附水分之技術以克服耗能之問題,然而該技術係用於電極15與16皆為導體的情況下容易引發火花 放電的不穩定缺點。另外,由於在該公開案中,其電極15與16之間低電壓放電之係屬於熱電漿(thermal plasma)的驅動方式,亦即利用小電壓(5~10伏特)的方式來驅動電極以產生電漿。
本發明提供一種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其係利用單一導體電極板與空氣之間產生氣體微放電的帶電粒子來進行除濕體中所含水分之脫附,以提升除濕體脫附水分的效率,進而增加除濕效率。
本發明提供一種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其係具備一導體電極,並將除濕體塗佈或被覆在導體電極板外表。利用高頻變壓器產生高電壓3000~20000伏特,施加於該導體電極板而使該導體電極板對外圍的空氣電極來產生小尺度的低電流,約100毫安培之均勻電暈或輝光放電。其中,具高電壓導體電極板外的小尺度內,存在足以包覆吸濕材料的游離化空氣且具有帶電粒子。利用該帶電粒子擾動以干擾除濕體對極性水分子的吸引力,可以讓水分子極易脫附,使得吸附水分之材料可以在較低溫度或是不需加熱空氣的情形下有足夠的水分脫附量。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除濕與脫附裝置,其包括有一導體電極、一除濕體以及一電源。該導體電極,其係設置於一氣體環境內,該導體電極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應之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為一粗糙表面。該除濕體,其係具有一第三表面以及與該第三表 面相對之一第四表面,該第三表面形成於該第一表面上。該電源,其係與該導體電極電性連接,該電源係提供一電壓給該導體電極,使該導體電極對一氣體放電,進而形成被覆於該第四表面且具有複數個帶電粒子的一電暈層。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除濕與脫附系統,其包括有一轉動單元以及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該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係分別設置於該轉動單元上,每一個除濕與脫附裝置包括有一導體電極、一除濕體以及一電源。該導體電極,其係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應之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為一粗糙表面。該除濕體,其係具有一第三表面以及與該第三表面相對之一第四表面,該第三表面形成於該第一表面上。該電源,其係與該導體電極電性連接,該電源係提供一電壓給該導體電極,使該導體電極對該氣體環境內之氣體放電,進而形成被覆於該第四表面且具有複數個帶電粒子的一電暈層。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對本創作之特徵、目的及功能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下文特將本創作之裝置的相關細部結構以及設計的理念原由作一說明,以使得 審查委員可以了解本創作之特點,詳細說明陳述如下:請參閱第3A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實施例示意圖。該除濕與脫附裝置2包括有一導電電極20、一除濕體21、一電源22。該導體電極20,其係設置於一氣體環境70內,該導體電極20具有一第一表面201 以及與該第一表面201相對應之一第二表面202。該導體電極20的材料一般可以是金屬、合金、石墨或上述各種材料的混合,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該導體電極20其構型可以是平板狀結構。除此之外,如第3B圖與第3C圖所示,該導體電極20亦可以為管狀結構。另外,要說明的是,該氣體環境70內可以為室內環境或者是室外環境,並無一定之限制,只要具有氣體的空間即可。
再回到第3A圖所示,該導體電極20之第一表面201為一粗糙表面,在本實施例中,該粗糙表面係由複數個尖部結構200所構成。該複數個尖部結構200可以為規則或者是不規則之分佈。此外,如第4A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粗糙表面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該導體電極20之第一表面201上具有複數個孔洞結構203,其係可以為規則或者是不規則的分佈。要說明的是,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表面201也可以由複數個規則或者是不規則的孔洞結構與複數個規則或者是不規則之針狀或尖部結構組合而成。除此之外,如第4B圖所示,該第一表面201上亦可以形成有複數個導線狀結構204以構成粗糙不平的表面。要說明的是,該導電狀結構204並不一定為直線狀,亦可以為折線狀或者是曲線狀等結構。
再回到第3A圖所示,該除濕體21,其係設置於該氣體環境70內,該除濕體21具有一第三表面210以及與該第三表面210相對之一第四表面211,該第三表面210形成於該第一表面201上。該除濕體21,其係可提供含水份之氣流8a通過。該除濕體21內部更具有多孔性之微結構 以吸收氣流8a內含之水分。該除濕體21係可以利用塗佈方式或被覆方式形成於該導體電極20之第一表面201,在本實施例中,該除濕體21係緊密被覆在該導體電極20之第一表面201上。而在第3B圖之實施例中,該導體電極20為管狀結構,而該除濕體21可以利用被覆或者是用塗佈的方式形成在該導體電極20之外表面上。又在第3C圖之實施例中,該導體電極20為管狀結構,而該除濕體21可以利用被覆或塗佈的方式形成在該導體電極20之內表面上。
再回到第3A圖中,該電源22其係透過一高壓導線221與該導體電極20相連接,該電源透過一導線222接地。為了簡化本發明之圖示,在第3A圖中高壓電線221與導線222僅為示意,不過並不影響熟悉此項技術之人理解本發明之實施狀態。在本實施例中,該電源22係為高頻變壓器,例如:限電流型高頻、高壓交電源供應器或是限電流型高頻、高壓直流電源供應器,其係產生3000~20000伏特之高電壓。另外,要說明的是,前述第3A圖中是在該電源22未通電給該導體電極20之狀態下,除濕體吸附氣流8a內所含有的水分。當吸附作業進行一段時間之後,除濕體21上所吸收的水分就需要被脫附再生,使乾燥之除濕體21可以繼續進行吸附氣流8a之水分。
接下來說明脫附之方式,如第3D圖所示,當要脫附再生時,該電源22係提供一電壓給該導體電極20,藉由該導體電極20之粗糙表面可以助於該導體電極20對該氣體環境70內於該第一表面201之法向量方向之氣體產生小 尺度的低電流放電,進而形成被覆於該第四表面211且具有複數個帶電粒子的一電暈層。要說明的是,低電流係根據設計之需求而定,可以在500毫安培之內,但並不以此為限制。在本實施例中,該低電流為100毫安培。由於該第一表面201為粗糙之表面,因此可以容易的產生尖端放電。該電暈層之範圍係由該第四表面211向於垂直於該第四表面211方向上往外延伸一電暈距離D。在一實施例中,該電暈距離小於2.5cm。該電源22提供之高電壓給該導體電極20時,可以使該導體電極20與被覆於該導體電極20與除濕體21之空氣之間產生氣體微放電游離化區域23之氣體。該區域23可視為一空氣電極,使該游離化之效應配合該吹送氣流8b將該除濕體21上所吸附之水分脫除,以完成除濕體21通電再生。請參閱第5圖所示,該圖係為在除濕體表面所形成之電暈層干擾除濕體吸附水分示意圖。電暈層94具有電場效應73之帶電粒子72進行除濕體脫附再生的乾燥技術,利用高電場效果所形成的電場干擾,降低除濕體21與水分子之間的極性吸引力,使水分子更容易脫離除濕體21。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利用電暈放電的原理,當氣體(空氣)被足夠高的電源電壓擊穿會發生電子崩潰(breakdown),而能產生氣體放電之現象。該電子崩潰係見於氣體放電理論巴申定律(Paschen’s law)。根據該定律,崩潰電壓為氣體壓力與電極距離的函數,理論與實驗推導得知,在7.5μm的放電距離及標準一大氣壓下,崩潰電壓必須大於300Volts,也就是每增加1mm放電距離須提高電 壓40000volts。
不過由於金屬電極表面對空氣是產生穩定的、極短毫微秒(nanosecond,ns)之時間內的微放電(microdisharge),同時隨機在不同位置發生微放電,因此整體看來,就像擴散在絕緣體介質(如:吸附材料)表面均勻的微放電。但根據導體表面電荷的分佈,曲率半徑愈小處,單位面積內所積聚電荷愈多可降低突破電壓。因此,本發明透過導體電極表面呈現規則或不規則排列之微結構,例如:規則或不規則之針狀陣列或尖端結構,可以因尖端面積極小,提升電荷密度達最小20倍,因此每增加1mm放電距離須提高電壓僅須800~2000volts便可形成相同等級之場強。例如,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透過導體電極表面之複數個尖端結構,可以讓電暈放電所產生之電暈層可以在20000volts的電壓下產生最大25mm長之放電距離。
請參閱第6A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基本上與第3A圖的架構類似,差異的是,該除濕與脫附裝置2更具有一熱產生單元24,其係與該導體電極20相耦接,以將熱經由該導體電極20傳遞給該除濕體21。在本實施例中,該熱產生單元24係形成於該導體電極20之第二表面202上,以提供熱由該導體電極20傳導至該除濕體21。該熱產生單元24所產生之熱的方式,可以透過電或者是太陽能。在本實施例中,該熱產生單元24產生熱的方式係為透過太陽能的方式。
另外,該熱產生單元24之結構也可以根據需要而有不 同的設計。在一實施例中,如第6A圖所示,該熱產生單元24係為一太陽能吸收膜以吸收太陽71所產生之太陽能進而產生熱。該太陽能吸收膜可以為一金屬陶瓷層材料所製成,但不以此為限。此外,如第6B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熱產生單元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該熱產生單元24包括有一太陽能吸收膜240、一導熱板241以及一熱傳導元件242。該太陽能吸收膜240,其係吸收太陽71所產生之太陽能而產生熱。該導熱板241,其係形成於該導體電極20之第二表面202上。該熱傳導元件242,其係與該太陽能吸收膜240以及該導熱板241相耦接,以將該太陽能吸收膜240產生之熱傳遞至該導熱板241。該導熱板241以及該熱傳導元件242係為熱傳導係數高的金屬材質所構成。藉由熱能,該游離化之氣體可藉由帶電氣流的效應與太陽熱能吸收膜240的熱傳導加熱效應而加速達成脫附該除濕體上之水分,以完成再生。
請參閱第7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一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該除濕與脫附系統3包括有一轉動單元31以及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2,其係分別設置於該轉動單元31上。該除濕與脫附裝置2之結構係如前所述,在此不做贅述。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裝置2中的電源22係為固定不動的狀態。而該轉動單元31包括有一驅動器310以及一支撐部,其係包括有一對桿體312與313。該對桿體312與313其係與該驅動器310,例如;馬達,之轉軸311相耦接,以提供支撐除濕與脫附裝置2。該桿體312與313係為絕緣之材質。
在第7圖中,標號74代表一除濕體被脫附再生環境,例如:在室外或者是一脫附專用的管路內;而標號75代表要被除濕的環境,例如:室內環境。而轉動單元31的轉動,可以控制該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2之位置。例如:在環境75內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吸附環境中的水氣一段時間之後,該轉動單元31產生轉動使得在環境75內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轉動至除濕體被脫附再生環境74,而與該電源22一端的電極220相耦接。藉由該電源22產生之高壓電源,使得與該電極220耦接之除濕與脫附裝置2可以產生如前述第5圖所示的具有電場效果之帶電粒子進行除濕體脫附,使該除濕體21內的水分脫附,進而使除濕體21再生而形成乾燥之除濕體21。同樣地,當在環境75內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吸附環境中的水氣一段時間之後,該轉動單元31產生轉動使得再生環境74內已經完成脫附再生處理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轉動至環境75,以吸附環境75內之水氣。
請參閱第8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二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該除濕與脫附系統4包括有一轉動單元41以及一對除濕與脫附裝置2。該轉動單元41包括有一驅動器410以及一絕緣層411。該驅動器410之轉軸412係與該絕緣層411相固接。而在該絕緣層411之上下兩表面分別固設有該除濕與脫附裝置2。在絕緣層411之另一側具有一轉軸413與一固定端相樞接。此外,在該絕緣層411之一側具有一電源22,其係固定不動,因此只有其中之一除濕與脫附裝置2可以與該電源22 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的操作方式也是如同第7圖一樣,絕緣層411上方側之除濕與脫附裝置2在進行吸附環境中的水份,而此時下方側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在進行脫附再生處理。當絕緣層411上方側之除濕與脫附裝置2吸收了飽和的水份時,該驅動器410產生轉動動力,帶動絕緣層411轉動,而使得該對除濕與脫附裝置2位置對換。
請參閱第9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三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該除濕與脫附系統5包括有一轉動單元50、一多邊形柱體51以及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2。該轉動單元50包括有一驅動器500、轉軸501以及支撐部。該多邊形柱體51,其係為絕緣材質所構成,該多邊形柱體51具有複數個側邊510,每一個側邊510上具有通孔以提供設置一導電體53。在本實施例中,雖然該多邊形柱體51為八邊形,但側邊數量係根據使用者需求而定,並不以其為限制。在每一個側邊510上更設置有一個除濕與脫附裝置2,其所具有之一導體電極20與導電體53電性連接。該支撐部包括有複數個絕緣支架52,設置於該多邊形柱體51內,每一絕緣支架52之一端與該轉軸501耦接,而另一端則耦接至該多邊形柱體51上。
此外,在該多邊形柱體51內具有複數個電源22a~22c,其係固定不動,每一個電源22a~22c與其中之一除濕與脫附裝置2電性連接。該電源22a~22c之結構,與前述相同,在此不作贅述。電源22a~22c所耦接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所在的環境屬於一除濕體被脫附之再生環境74,例如:在室外或者是一脫附專用的管路內;而標號75 代表要被除濕的環境,例如:室內環境。至於再生環境74內所具有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之數量以及環境75內所具有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之數量係根據使用者之需求而定,並不以本實施例圖式之數量為限制。在第9圖中,在第一時間點時,該除濕與脫附系統5係如第9圖所示之狀態,當經過一特定時間時,可以使該驅動器500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一角度,在本實施例中為逆時針轉動45度。由於該多邊形柱體51藉由絕緣支架52與該驅動器500耦接,因此當該驅動器500逆時針轉動45度時,該多邊形柱體51也會隨之轉動45度。此時,與電源22a~22c耦接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會隨著該多邊形柱體51轉動而改變位置。
請參閱第10圖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四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該除濕與脫附系統6包括有一轉動單元60以及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2。該轉動單元60具有一驅動器61以及一支撐部。該支撐部包括有一對鏈條600以及複數個鏈條輪601。每一鏈條600由複數個鏈體6000以及扣體6001所相互連接而成。每一鏈條600之兩端則分別耦接有鏈條輪601,其中之一鏈條輪601與該驅動器61,例如:馬達,相連接,以接收驅動器61的動力而轉動。在相對應的鏈體6000上分別設置有除濕與脫附裝置2。藉由驅動器61驅動鏈條輪601轉動,而帶動鏈條600轉動,進而改變在鏈條600上的除濕與脫附裝置2的位置。要說明的是該除濕與脫附裝置2與該鏈體6000之間具有一絕緣層25,該絕緣層25上之一特定位置具有一凹口250,以露出該導體電極20,使得高壓電源 得以與該凹口250處之導體電極20電性連接,進而可以提供高壓電給該導體電極20以脫附除濕體21所吸附之水份。
以上所述,乃僅記載本創作為呈現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手段之較佳實施方式或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創作專利實施之範圍。即凡與本創作專利申請範圍文義相符,或依本創作專利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創作專利範圍所涵蓋。
1‧‧‧除濕機
10‧‧‧熱交換器
11‧‧‧除濕體
12‧‧‧除濕風機
13‧‧‧電熱器
15、16‧‧‧電極
17‧‧‧除濕單元
18‧‧‧第一區域
19‧‧‧第二區域
2‧‧‧除濕與脫附裝置
20‧‧‧導電電極
200‧‧‧尖部結構
201‧‧‧第一表面
202‧‧‧第二表面
203‧‧‧孔洞結構
204‧‧‧導線狀結構
21‧‧‧除濕體
210‧‧‧第三表面
211‧‧‧第四表面
22、22a~22c‧‧‧電源
220‧‧‧電極
221、222‧‧‧導線
23‧‧‧游離化區域
24‧‧‧熱產生單元
240‧‧‧太陽能吸收膜
241‧‧‧導熱板
242‧‧‧熱傳導元件
25‧‧‧絕緣層
250‧‧‧凹口
3‧‧‧除濕與脫附系統
31‧‧‧轉動單元
310‧‧‧驅動器
311‧‧‧轉軸
312、313‧‧‧桿體
4‧‧‧除濕與脫附系統
41‧‧‧轉動單元
410‧‧‧驅動器
411‧‧‧絕緣層
412‧‧‧轉軸
413‧‧‧轉軸
5‧‧‧除濕與脫附系統
50‧‧‧轉動單元
500‧‧‧驅動器
501‧‧‧轉軸
51‧‧‧多邊形柱體
510‧‧‧側邊
52‧‧‧絕緣支架
53‧‧‧導電體
6‧‧‧除濕與脫附系統
60‧‧‧轉動單元
600‧‧‧鏈條
6000‧‧‧鏈體
6001‧‧‧扣體
601‧‧‧鏈條輪
61‧‧‧驅動器
70‧‧‧氣體環境
71‧‧‧太陽
72‧‧‧帶電粒子
73‧‧‧電場效應
74‧‧‧再生環境
75‧‧‧除濕的環境
8a、8b‧‧‧氣流
90、91、92‧‧‧氣流
93‧‧‧水
94‧‧‧電暈層
第1圖係為習用沸石轉輪式吸附除濕裝置示意圖。
第2圖係為日本公開專利特開2001-179037揭露了一種利用電漿的方式來取代習用以加熱脫附除濕體水分之方式示意圖。
第3A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實施例示意圖。
第3B圖與第3C圖係為管狀導體電極示意圖。
第3D圖係為電源係提供一電壓給該導體電極形成空氣電極示意圖。
第4A與第4B圖係為本發明之粗糙表面不同實施例示意圖。
第5圖係為在除濕體表面所形成之電暈層干擾除濕體吸附水分示意圖。
第6A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6B圖係為本發明之熱產生單元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一實施例示意 圖。
第8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二實施例示意圖。
第9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三實施例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本發明之除濕與脫附系統第四實施例示意圖。
2‧‧‧除濕與脫附裝置
20‧‧‧導電電極
200‧‧‧尖部結構
201‧‧‧第一表面
202‧‧‧第二表面
21‧‧‧除濕體
210‧‧‧第三表面
211‧‧‧第四表面
22‧‧‧電源
221、222‧‧‧導線
8a‧‧‧氣流
70‧‧‧氣體環境

Claims (22)

  1. 一種除濕與脫附裝置,其包括有:一導體電極,其係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應之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為一粗糙表面;一除濕體,其係具有一第三表面以及與該第三表面相對之一第四表面,該第三表面形成於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源,其係與該導體電極電性連接,該電源係提供一電壓給該導體電極,使該導體電極對一氣體放電,進而形成被覆於該第四表面且具有複數個帶電粒子的一電暈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電源係為高頻變壓器,其係產生3000~20000伏特之電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電暈層之範圍係由該第四表面向於垂直於該第四表面方向上往外延伸一電暈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電暈距離小於2.5c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第二表面上更具有一熱產生單元,以提供熱由該導體電極傳導至該除濕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熱產生單元係為一太陽能吸收膜,以吸收太陽能產生熱。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 熱產生單元更具有:一太陽能吸收膜,其係吸收太陽能產生熱;一導熱板,其係形成於該第二表面上;以及一熱傳導元件,其係與該太陽能吸收膜以及該導熱板相耦接,以將該太陽能吸收膜產生之熱傳遞至該導熱板。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粗糙表面為具有複數個孔洞結構之表面、為具有複數個針狀或尖部結構之表面或者是為具有複數個孔洞結構與尖部結構之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導體電極為平板狀或者是管狀之結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中該導體電極對該氣體放電之電流範圍在500毫安培之內。
  11. 一種除濕與脫附系統,其包括有:一轉動單元;以及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其係分別設置於該轉動單元上,每一個除濕與脫附裝置包括有:一導體電極,其係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應之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為一粗糙表面;一除濕體,其係具有一第三表面以及與該第三表面相對之一第四表面,該第三表面形成於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源,其係與該導體電極電性連接,該電源係提供一電壓給該導體電極,使該導體電極對一氣體放 電,進而形成被覆於該第四表面且具有複數個帶電粒子的一電暈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電源係為高頻變壓器,其係產生3000~20000伏特之電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電暈層之範圍係由該第四表面向於垂直於該第四表面方向上往外延伸一電暈距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電暈距離小於2.5cm。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第二表面上更具有一熱產生單元,以提供熱由該導體電極傳導至該除濕體。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熱產生單元係為一太陽能吸收膜,以吸收太陽能產生熱。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熱產生單元更具有:一太陽能吸收膜,其係吸收太陽能產生熱;一導熱板,其係形成於該第二表面上;以及一熱傳導元件,其係與該太陽能吸收膜以及該導熱板相耦接,以將該太陽能吸收膜產生之熱傳遞至該導熱板。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轉動單元更具有: 一驅動器,其係提供一轉動力;以及一支撐部,其係與該驅動器相耦接,以接收該轉動力轉動,該支撐部係提供支撐該複數個除濕與脫附裝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支撐部係為一桿體、一多邊形柱體或者是一鏈條式輸送帶。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粗糙表面為具有複數個孔洞結構之表面、為具有複數個針狀或尖部結構之表面或者是為具有複數個孔洞結構與尖部結構之表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導體電極為平板狀或者是管狀之結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除濕與脫附系統,其中該導體電極對該氣體放電之電流範圍在500毫安培之內。
TW101119293A 2011-12-21 2012-05-30 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 TWI4432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3330A JP5453490B2 (ja) 2011-12-21 2012-06-26 除湿と離脱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201210348035.5A CN103170222B (zh) 2011-12-21 2012-09-18 除湿与脱附装置及系统
US13/720,922 US9109807B2 (en) 2011-12-21 2012-12-19 Device for desorption and dehumidification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78455P 2011-12-21 2011-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6698A TW201326698A (zh) 2013-07-01
TWI443291B true TWI443291B (zh) 2014-07-01

Family

ID=49224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9293A TWI443291B (zh) 2011-12-21 2012-05-30 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43291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6698A (zh) 201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341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orption and dehumidifier using the same
US8187368B2 (en) Low power consuming desorption apparatus and dehumidifier using the same
JP5564527B2 (ja) 除湿装置及びその通電脱着装置
TW20102637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or desorbtion
US8747528B2 (en) Adsorption unit, adsor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generating thereof
CN101879438A (zh) 低耗能脱附装置及其除湿装置
CN101537302B (zh) 除湿装置及其再生结构
CN103170222B (zh) 除湿与脱附装置及系统
CN101785952B (zh) 低耗能脱附方法与装置
TW201037239A (en) Apparatus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or desorbtion and dehumidifier using the same
JP4927152B2 (ja) 熱交換装置
TWI359932B (en) Dehumidifier and a regenerator thereof
TWI443291B (zh) 除濕與脫附裝置及系統
Yamamoto et al. Water vapor desorption and adsorbent regeneration for air conditioning unit using pulsed corona plasma
EP2735356A1 (en)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and electrified desorption device thereof
KR101464830B1 (ko) 제습장치 및 그 통전형 탈리장치
JP5810259B2 (ja) 活性種発生装置
WO2023234218A1 (ja) Voc除去方法
JP5873960B2 (ja) 活性種発生装置
CN1200229C (zh) 换气用空气净化装置和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的空调机
TW201241376A (en) Method of making conductive-desorption desiccant rotor and a rotor produced by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