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3248B -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el Pipe Pile and Steel Pipe Pile - Google Patents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el Pipe Pile and Steel Pipe Pil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43248B TWI443248B TW99119260A TW99119260A TWI443248B TW I443248 B TWI443248 B TW I443248B TW 99119260 A TW99119260 A TW 99119260A TW 99119260 A TW99119260 A TW 99119260A TW I443248 B TWI443248 B TW I44324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pipe
- spiral blade
- spiral
- pile
- pipe pi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鋼管樁及鋼管樁之施工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將螺旋狀葉片設於鋼管周圍之鋼管樁及鋼管樁之施工方法。
鋼管樁係例如為了支撐建築物、道路、鐵路高架橋、橋台、鐵塔等之土木構造物之上部構造物,而施工於地盤。此時,鋼管樁係例如使用全周旋轉式全套管挖掘機及自走式之小型重機具等之鋼管樁旋轉壓入裝置,一面旋轉一面壓入地盤。於如此之旋轉壓入用鋼管樁,例如有於樁前端設置螺旋狀葉片者。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將螺旋狀葉片設於鋼管樁之前端,一面使鋼管樁旋轉一面從地表沿垂直方向埋設於地中之方法,作為將鋼管樁壓入至地中的方法。又,在專利文献2~4中揭示了在樁的周圍設有螺旋板(螺旋翼)的樁。
先行技術文献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2001-14674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平8-35228號公報
專利文獻3 特開平8-284160號公報
專利文獻4 特開平10-183617號公報
在將鋼管周圍設有螺旋翼之鋼管樁貫入至地盤的場合,未以螺旋翼之間距為一定且以如間距的貫入量對樁進行施工時,由於通過地盤之螺旋翼的位置在地中上上下下,會有施工中擾亂樁周圍的地盤而降低樁之支撐力的問題。亦即,為了提高樁之支撐力,希望儘可能不擾亂樁周圍之地盤而使填充於螺旋翼間之土砂密實。
然而,鋼管樁如專利文献3所載,有複數之螺旋翼設於鋼管周圍,且一個一個的螺旋翼相互間只以預定的距離隔離而安裝的情況。但是,一個螺旋翼在通過鋼管周圍的地盤之後,其他的螺旋翼在通過鋼管周圍之地盤時,即使進行間距般的施工,由於其他螺旋翼有可能通過相異的位置,因此有擾亂地盤的可能性。
又,並非只是在複數之螺旋翼設於一個鋼管周圍之鋼管樁,於一個連續之螺旋翼設於一個鋼管周圍之鋼管樁的情況,在將鋼管樁連接於其他鋼管樁而將樁貫入至地盤的場合也會發生上述相同的問題。例如,一個鋼管樁之螺旋翼通過鋼管周圍的地盤之後,在其他鋼管樁之螺旋翼通過鋼管周圍之地盤時,即使進行間距般的施工,由於其他螺旋翼有通過相異位置的可能性,而具有擾亂地盤的可能性。
於是,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樁施工時不擾亂周圍地盤,以可確保樁之支撐力且新穎及改良之鋼管樁及鋼管樁之施工方法。
為解決上述課題,依據本發明具有之觀點,提供一種鋼管樁,其特徵在於包含有:第1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由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1螺旋葉片;及第2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2鋼管、由第2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第2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2螺旋葉片,且以端部與第1鋼管樁之另一端連接者;並且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且於第1鋼管樁與第2鋼管樁之連接部分,第1螺旋葉片與第2螺旋葉片係在假想螺旋上連續。
依據該構成,第1鋼管樁所具有之第1螺旋葉片與第2鋼管樁所具有之第2螺旋葉片,其等之葉片間距相等,且於第1鋼管樁與第2鋼管樁之連接部分,因為第1螺旋葉片與第2螺旋葉片係在假想螺旋上連續,所以在將鋼管樁壓入至地盤時,不會擾亂周圍地盤。其結果,可使鋼管樁之支撐力上升。
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第2螺旋葉片之間隔也可是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或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的整數倍。
也可更包含有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將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之周圍以外之其他部分的周圍以連結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
也可更包含有從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基部相同之基部朝與第1螺旋葉片之突出方向為相反之相反方向突出,且於鋼管之內周形成螺旋狀之第3螺旋葉片,且第1切口部係沿著第1螺旋葉片與第3螺旋葉片切口。
前述第1切口部也可由第1螺旋葉片隔離預定距離而切口。又,前述第1切口部也可在第1螺旋葉片之外面內切口。
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之第1螺旋葉片及鋼管之任一者或兩者的板厚,也可分別較第1螺旋葉片或鋼管之其他部份的板厚為厚。又,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的葉片直徑較其他部份的葉片直徑大。再者,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的第1螺旋葉片及鋼管也可藉由鑄造而製作者。
前述第2螺旋葉片也可從基部到前端以與第1螺旋葉片相異的長度突出。
又,為解決上述課題,依據本發明具有之觀點,係提供一種鋼管樁,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中空之第1鋼管;第1螺旋葉片,係於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之間距形成螺旋狀;及第4螺旋葉片,係在與第1螺旋葉片隔離的位置,於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螺旋狀,並且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且第1螺旋葉片與第4螺旋葉片係在假想螺旋上連續者。
依據該構成,形成於第1鋼管之外周的第1螺旋葉片與第4螺旋葉片,因為其等葉片間距相等且第1螺旋葉片與第4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所以將鋼管樁壓入至地盤之樁施工時,不會擾亂周圍地盤。其結果,可提升鋼管之支撐力。
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第4螺旋葉片之間隔也可是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或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的整數倍。
前述第4螺旋葉片也可是從基部到前端以與第1螺旋葉片相異之長度突出。
也可更包含有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將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之周圍以外的其他部分之周圍,以連結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
前述第1至第4螺旋葉片之任一者或全部也可由鋼筋構成。
又,提供一種鋼管樁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下述步驟: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步驟,係將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於埋設場所,前述第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及從第1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1螺旋葉片;第1鋼管樁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第1鋼管樁之第1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第1鋼管樁與第2鋼管樁連接步驟,係將具有中空之第2鋼管、與由第2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第2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之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的螺旋狀之螺旋葉片,且以端部與第1鋼管樁之另一端連接的第2鋼管樁,以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並且於第1鋼管樁與第2鋼管樁之連接部分,使第1螺旋葉片與第2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的方式,與第1鋼管樁連接;鋼管樁旋轉壓入步驟,係將連接有第1鋼管樁與第2鋼管樁之鋼管樁旋轉壓入至埋設場所;及鋼管樁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鋼管樁之第1螺旋葉片與第2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
又,提供一種鋼管樁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下列步驟:旋轉壓入步驟,係將鋼管樁旋轉壓入至埋設場所,前述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於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同之間距形成螺旋狀之第1螺旋葉片、及在與第1螺旋葉片隔離的位置,於第1鋼管的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螺旋狀之第4螺旋葉片,且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並且第1螺旋葉片與第4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及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鋼管樁之第1螺旋葉片與第4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
依據本發明,樁施工時不擾亂周圍地盤,而可確保樁之支撐力。
第1圖係顯示有關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的側面圖。
第2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側面圖。
第3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側面圖。
第4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側面圖。
第5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展開圖。
第6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底視圖。
第7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斷面圖。
第8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上樁104的側面圖。
第9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之變化例的展開圖。
第10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及上樁104的側面圖。
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200之上樁204的側面圖。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鋼管樁300的側面圖。
第13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3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側面圖。
第14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側面圖。
第15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底視圖。
第16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斷面圖。
第17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側面圖。
第18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側面圖。
第19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底視圖。
第20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斷面圖。
第21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樁前端部602及上樁104的斷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就有關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予以詳細說明。而且,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就有關具有實質上相同功能構成之構成要素藉由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參照第1圖,就有關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構成予以說明。第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的側面圖。第1圖係顯示鋼管樁100埋設於地下的狀態。
鋼管樁100係例如為了支撐建築物、道路、鐵路高架橋、橋台及鐵塔等土木構造物之上部構造物,而施工於地盤。此時,鋼管樁100係使用例如全旋轉全套管式挖掘機、自走式小型重機具等之鋼管樁旋轉壓入裝置,一面旋轉一面壓入地盤。鋼管樁100也可相對水平面朝垂直方向壓入,也可相對水平面以鉛直方向以外之預定角度傾斜地壓入。
鋼管樁100如第1圖所示,例如係由一個下樁102與複數上樁104構成。下樁102係將具有切口形狀之前端側作為下面而埋設,且在與前端側相反之上端側,與上樁104之一端連接。上樁104在與連接下樁102之下端側相反的上端側,與其他上樁104之一端連接。下樁102與上樁104,或是二個上樁104,係例如在鋼管樁100之壓入施工的現場藉由熔接或機械式接頭而連接。
下樁102及上樁104的長度可對應壓入地盤之鋼管樁100的長度而任意決定。在第1圖中,下樁的長度為5800mm,上樁的長度為6000mm,然而並未限定於第1圖所示的例子。又,鋼管樁100也有只由下樁102構成的場合,也有連接於下樁102之上部的上樁104之數目為1根或3根以上的情況。
其次,參照第2圖至第7圖,就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予以說明,參照第8圖,就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上樁104予以說明。
第2圖至第4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側面圖。第2圖至第4圖係分別顯示相同之下樁102的側面,且從不同的方向所見的圖示。第5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展開圖。第5圖係以與下樁102之軸方向平行的線A將下樁102切斷而展開後的圖示。第6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底視圖。第7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斷面圖。第7圖係將下樁102沿軸方向切斷而顯示的圖示。第8圖係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上樁104的側面圖。
下樁102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114、隔片116、第1切口部122、第2切口部124等構成。上樁104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114及隔片116等構成。
鋼管112為例如中空的圓形鋼管。在第1圖所示之例中,係就有關為鋼管直徑之樁徑Dp是400mm的情況而顯示。而且,樁徑Dp並不限於第1圖所示之例子,例如為40mm~1200mm的尺寸,且對應構造物之強度設計等而決定尺寸。
螺旋葉片114係板狀構件,由鋼管112之一端側到另一端側連續,且於鋼管112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之間距設成至少1周以上的螺旋狀。藉由設置螺旋葉片114,相較於只在鋼管樁100之前端設置螺旋葉片的情況,可於下樁102或上樁104給予更高之推進力。又,所後述般,可將葉片直徑Dw視為摩擦力所造成之支撐力計算時必須之樁的外徑,由於藉由螺旋葉片114而可使樁外徑較大,因此不需增粗鋼管徑以提升支撐力。其結果,可降低鋼管樁100製作時所需之鋼材的量。
由於可將葉片直徑Dw視為摩擦力所造成之支撐力計算時所必須之樁,因此必須使葉片間距Pch與葉片之突出長度dw之比Pch/dw滿足Pch/dw≦24。Pch/dw超過24時,會無法以葉片外形作為直徑之圓筒面來評估摩擦力,且會大受來自圓筒面外側之土的影響,其結果,會有葉片板厚變得過大、支撐力不均變大等之不當情況。
螺旋葉片114係螺旋葉片114之板部分的短邊與鋼管112連接。鋼管112與螺旋葉片114之連接例如係藉由熔接而進行。螺旋葉片114也可例如藉由將鋼筋纏繞而熔接以形成。螺旋葉片114係由與鋼管112的連接部分之基部114b到前端114c突出,且將螺旋葉片114之突出長度dw與樁徑Dp合起來,將外徑表示為葉片直徑Dw。在第1圖所示之例子中,係就有關葉片直徑Dw為600mm的情況來表示。而且,葉片直徑Dw並不限於第1圖所示之例子,例如為1.2Dp~1.5Dp的尺寸,且因情況可為到2.0Dp的尺寸。藉由使葉片直徑Dw大到如1.5Dp,而可在將下樁102、上樁104壓入地盤時增加推進力。
在將螺旋葉片114設置於鋼管112之外周1周時之相鄰螺旋葉片114間的距離作為葉片間距Pch時,在第1圖所示之例子中,係就有關葉片間距Pch為600mm的情況顯示。葉片間距Pch如後所述,以下樁102與上樁104之任一者皆相同者為佳。而且,葉片間距Pch並不限於第1圖所示的例子,例如可為0.6Dw~2.0Dw,較佳者為0.6Dw~1.2Dw。但是,葉片間距Pch變得過大時,也會有照著大約葉片間距之貫入施工變難的情況。又,也考慮到鉛直力作用時每葉片1周所作用之荷重也會變得過大。因此,也有配合葉片直徑Dw(樁徑Dp)的大小,葉片間距Pch不要過分變廣者為佳的情況。而且,葉片間距Pch過分變小時,由於鋼材的量會增加,所以葉片間距Pch可由所得之推進力與鋼材的量之平衡來決定。
隔片116在此處雖未詳細說明,然而其係突出於鋼管112之外周而安裝的構件,且具有對應懸吊金屬件或鋼管旋轉用金屬件等用途之形狀。作為懸吊金屬件之隔片116係用於藉由起重機等懸吊下樁102或上樁104,並將下樁102或上樁104設置於鋼管樁旋轉壓入裝置的情況。又,作為鋼管旋轉用金屬件之隔片116係用於藉由鋼管樁旋轉壓入裝置,將下樁102或上樁104壓入地盤時,將鋼管樁旋轉壓入裝置之旋轉力傳達到下樁102或上樁104。而且,隔片並不限於安裝於鋼管112之外周以作為外隔片的情況。隔片也可朝內側突出而安裝於鋼管112之內周面以作為內隔片。藉由將隔片設於鋼管112之內周面,而可縮短下樁102或上樁104之上端或下端與到螺旋葉片114之安裝前端之未設螺旋葉片114區域的長度。
第1切口部122係於鋼管112之一端側,將鋼管112之全周長度中之一部分沿著螺旋葉片114切口而形成。此時之第1切口部122中將位於下樁102之端部的部分作為始端部122a,且將與第1切口部122之始端部122a相反之端部作為終端部122b。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切口部122如第2圖~第5圖及第7圖所示,係從第1螺旋葉片114朝下樁102之下端部只隔離預定距離而切口。
第2切口部124係於於鋼管112之一端側,在鋼管112之全周長中形成第1切口部122部分以外的部分連結第1切口部122之始端部122a與終端部122b切口而形成。
在第1圖~第7圖所示之例子中,第1切口部122佔有鋼管112之全周長(Dp×π)中3/4 Dp×π周長的部分,第2切口部124佔有鋼管112之全周長(Dp×π)中1/4 Dp×π周長的部分。
如第5圖所示將下樁102展開時之第1切口部112與第2切口部124所呈的角度,係如圖中所示為B。角度B因角之頂點在螺旋葉片114附近,所以會依角之頂點的位置(即,第1切口部122或第2切口部124所佔之周長)而變化。角度B較銳角的情況更為鈍角時,在將鋼管樁110壓入至地盤之際可使耐久性較高。
而且,在第5圖,係顯示第1切口部122與第2切口部124之交叉位置(122b)具有頂點的例子,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例為限。例如,如第9圖所示,也可使第2切口部124由直線部分124A與曲線部分124B構成,且使第1切口部122與第2切口部124之交叉位置(122b)附近為圓滑連續的形狀。第9圖係顯示有關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之變化例的展開圖。藉此,可分散施加在第1切口部122與第2切口部124之交叉部分的力量,並可提升下樁102之前端部分的強度。
鋼管樁100壓入至地盤時,第2切口部124與螺旋葉片114之前端部114a首先進入地盤。然後,藉由鋼管樁旋轉壓入裝置之驅動力與螺旋葉片114所產生之推進力而將鋼管樁100壓入地盤。此時,如第7圖所示,地盤也侵入至中空之下樁102及上樁104中。於此之際,在鋼管端部,藉由使螺旋葉片之至少1周份的葉片直徑較其他部分之葉片直徑大,而可獲得更大之推進力,且可容易地進行鋼管樁之壓入。
像這樣,利用下樁102之前端部具有將鋼管112切口的形狀且鋼管112為中空,相較於樁前端具有閉塞的形狀之情況,提升了鋼管樁100之貫入性。而且,由於貫入性佳,可依簡潔之形狀形成前端部分,而可確保鋼管樁所必要的強度。再者,前端部分由於是簡潔形狀,所以切口形狀之加工比較容易,且可降低加工成本。
其次,參照第10圖,就有關下樁102與上樁104之連接、或是上樁104間之連接進行說明。第10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及上樁104之側面圖。
下樁102與上樁104係藉由例如熔接或機械式接頭而連接下樁102之上端與上樁104之下端。又,2個上樁104係藉由例如熔接或機械式接頭而連接一上樁104之上端與另一上樁104之下端。
此時,在下樁102之上端及上樁104之上端或下端,如第10圖所示,有著未將螺旋葉片114設置以到達端部的情況。即使於此情況,下樁102(上樁104)之螺旋葉片114與上樁104之螺旋葉片114可在假想之螺旋上連續的方式連接便可。即,連接成下樁102(上樁104)之螺旋葉片114之端部、與上樁104之螺旋葉片114之端部的間隔與下樁102或上樁104之葉片間距Pch相等或成整數倍。其結果,下樁102與上樁104之葉片間距Pch相等,下樁102(上樁104)之螺旋葉片114與上樁104之螺旋葉片114連續。又,將下樁102及上樁104旋轉壓入時,可調節壓入速度以使螺旋葉片114如葉片間距(容許葉片間距±10%左右)左右埋設,即螺旋葉片114在地盤中大致過相同路徑。
其結果,鋼管樁100壓入地盤時,螺旋葉片114於地盤中經常通過相同位置。因此,不會擾動螺旋葉片114間之地盤S2,且地盤S2可密實地填充於螺旋葉片114間。而且,鋼管樁100可藉由鋼管樁100周圍之地盤S1與密實之螺旋葉片114間之地盤S2之土壤的剪力強度,而支撐由上而來之荷重。此時,可將葉片直徑Dw視為鋼管樁100之外徑,來計算支撐力。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就有關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200進行說明。
鋼管樁200例如係由上樁204與下樁(未圖示)構成。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中,下樁102及上樁104如第1圖及第8圖所示,係使一個螺旋葉片114從一端部附近到另一端部附近連續,且形成於鋼管112之外周面,然而,本實施形態係於螺旋葉片214A、214B、214C之形成上相異。以下,參照第11圖,就有關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200之上樁204進行說明。第11圖係顯示有關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200之上樁204之側面圖。
上樁204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214A、214B、214C、及隔片116構成。有關鋼管112及隔片116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而省略詳細說明。
上樁204上設有複數螺旋葉片,在第11圖所示之例子中,設有3個螺旋葉片214A、214B、214C。螺旋葉片214A、214B、214C互相隔離而形成於鋼管112之外周面。螺旋葉片214A、214B及/或214C例如也可藉由纏繞鋼筋並熔接而形成。此時,上樁204之螺旋葉片214A、214B、214C也可配置以使間距分別相等,並在假想之螺旋上連續。亦即,配置螺旋葉片214A、214B、214C,以使上樁204之螺旋葉片214A、214B、214C各個之端部的間隔與螺旋葉片214A、214B、214C之葉片間距Pch相等或是成整數倍。
其結果,螺旋葉片214A、214B、214C之葉片間距Pch相等時,上樁204之螺旋葉片214A、214B、214C在假想螺旋上連續。又,將上樁204旋轉壓入時,調節壓入速度以使螺旋葉片214A、214B、214C大致如葉片間距Pch(容許葉片間距±10%左右)左右埋設,即螺旋葉片214A、214B、214C在地盤中大致過相同路徑。
其結果,將鋼管樁200壓入地盤時,螺旋葉片214A、214B、214C於地盤中經常通過相同位置。其結果,不會擾動螺旋葉片214A、214B、214C間之地盤S2,且地盤S2可密實地填充於螺旋葉片214A、214B、214C間。而且,在第11圖中,雖顯示上樁204的例子,然而有關下樁也同樣地適用於該變化例。
有關未圖示之下樁,與上樁204之螺旋葉片214A、214B、214C同樣地設有複數螺旋葉片。上樁204與下樁藉由熔接而連接。而且,上述之鋼管樁200係使上樁204及下樁皆由複數螺旋葉片構成,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例如,也可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下樁102與本實施形態之上樁204的組合,或是本實施形態之下樁與第1實施形態之上樁104的組合等來構成鋼管樁。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12圖,就有關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鋼管樁300進行說明。鋼管樁300與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相較,螺旋葉片114之構成是相異的。第12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300之側面圖。第12圖係顯示鋼管樁300埋設於地下的狀態。
鋼管樁300如第12圖所示,例如係由一個下樁302與上樁304、305構成。下樁302及上樁304係與下樁102及上樁104相同,下樁302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313、隔片116、第1切口部122、與第2切口部124等構成。又,上樁304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314、隔片116等構成,上樁305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315與隔片116等構成。螺旋葉片313、314、315也可例如藉由纏繞鋼筋進行熔接而形成。
下樁302之螺旋葉片313具有葉片直徑Dw1,上樁304之螺旋葉片314具有葉片直徑Dw2,且上樁305之螺旋葉片315具有葉片直徑Dw3。葉片直徑Dw2較葉片直徑Dw1大,葉片直徑Dw3較葉片直徑Dw2大。樁徑Dp與葉片間距係於下樁302、上樁304、305全部相同。又,下樁302之螺旋葉片114、上樁304、305之螺旋葉片114係連接成在假想之螺旋上連續。
第12圖所示之例子係對應地盤深度方向之地盤強度(N值)而使葉片直徑變化的情況。鋼管樁300施工的結果,使比較上葉片直徑小之螺旋葉片313位在地盤強度高的深度,且使比較上葉片直徑大之螺旋葉片314、315位在地盤強度低的深度。如此,利用例如使螺旋葉片313、314、315的大小對應地盤深度方向的地盤強度來變化葉片直徑,而可確保對應地盤之支撐力。又,藉由在地盤強度高的部分使葉片直徑較小,而可降低作用於螺旋葉片313之來自上方的力量,且可使螺旋葉片313之板厚相較葉片直徑大的情況薄。而且,利用使葉片直徑小,由於可降低施工時之地盤內的摩擦力,因此可提升施工性。
依據本實施形態,可將葉片直徑Dw1、Dw2、Dw3視為鋼管樁300之外徑,且可依據葉片直徑Dw1、Dw2、Dw3於鋼管樁300之支撐力計算上算出必要之鋼管樁300之外周面積。且,未實際使樁徑Dp變大,只使葉片直徑變大而可使鋼管樁300之外周面積變廣並可提升支撐力。因此,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300相較於在不具螺旋葉片之鋼管樁中使樁徑變大以增廣外徑的情況,可降低為了構成鋼管樁所必須之鋼板的量,並可以較少的材料來確保高支撐力。
而且,雖然顯示了下樁302、上樁304、305之各個的葉片直徑為一定,且因樁而葉片直徑相異的例子,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子。例如,也可是下樁或上樁在下樁或上樁之中間部具有葉片直徑變化的構成。又,雖然就有關由鋼管樁300之下部朝上部葉片直徑變大的例子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以該例子為限。也可是位於鋼管樁300上部之上樁其葉片直徑較位於下部之上樁或下樁為小。
(第1~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其次,參照第13圖~第16圖,就有關本發明第1~第3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的下樁402進行說明。
第13圖及第14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側面圖,且係從相異方向所見之圖示。第15圖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底視圖。第16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斷面圖。
本變化例之下樁402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114、螺旋葉片414、隔片116、第1切口部122及第2切口部124等構成。下樁402與第1實施形態之下樁102不同,在下樁402之內周面也將螺旋葉片414設成螺旋狀。有關鋼管112、螺旋葉片114、隔片116、第1切口部122及第2切口部124由於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設於下樁402內週之螺旋葉片414係由與螺旋葉片114之基部114b相同的基部,突出於與螺旋葉片114之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螺旋葉片414之間距係與螺旋葉片114之間距相同。藉由使螺旋葉片414從基部414b至前端414c突出於內側面,如第16圖所示,而可使葉片內徑Dwi較樁徑Dp為小。從鋼管112朝外部方向沿一方向使螺旋葉片114之突出長度變長以使葉片面積較廣時,作用於鋼管112與螺旋葉片114之連接部分的彎矩便會增加。另一方面,如本實施形態,藉由不只是在外部方向在內部方向也使螺旋葉片414突出,而可不只使作用在鋼管112與螺旋葉片114之連接部分的彎矩減少,也可一面保持樁徑Dp一面增加樁前端的葉片面積。其結果,即使作為以較第1實施形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前端的鋼管厚度薄的鋼管厚度構成前端之下樁402,也可獲得與鋼管樁100之下樁102同等以上的前端支撐力。
而且,在第16圖中,雖然使設於下樁402之內周的螺旋葉片414從位於下樁402之下部的前端部414a連續且設成2周份,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子。例如也可是,螺旋葉片414只從前端部414a設成1周份,或是從前端部414a到下樁402之中間部分等以任意長度設置。
其次,參照第17圖~第20圖,就有關本實施形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進行說明。下樁502相較於參照第13圖~第16圖說明之下樁402,切口部分是相異的。
第17圖及第18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之側面圖。第19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底視圖。第20圖係顯示有關本實施形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斷面圖。
本變化例之下樁502係由鋼管112、螺旋葉片114、螺旋葉片514、隔片116、第1切口部522及第2切口部524等構成。下樁502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下樁402相同,也於下樁402之內周面將螺旋葉片514設成螺旋狀。有關鋼管112與螺旋葉片114省略詳細說明。
第1切口部522於鋼管112之一側端,將鋼管112全周長中之一部份沿著螺旋葉片114切口而形成。將此時之第1切口部522中位於下樁102之端部的部分作為始端部522a,且將與第1切口部522之始端部522a相反之端部作為終端部522b。
第2切口部524係於鋼管112之一端側,將鋼管112全周長中以形成第1切口部522部分以外的部分,連結第1切口部522之始端部522a與終端部522b切口而形成。
然後,本實施形態與下樁102、402不同,第1切口部522如第17圖~第19圖所示,係在螺旋葉片114、514之外面內切口而形成。藉此,在下樁502之最下端部藉由螺旋葉片114與螺旋葉片514而形成平面P。
其次,參照第21圖,就有關本實施形態第3變化例之樁前端部602進行說明。第2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第3變化例之樁前端部602及上樁104的斷面圖。
如第21圖所示,樁前端部602連接於上樁104。樁前端部602係由鋼管612、螺旋葉片614、第1切口部622及第2切口部(未圖示)等所構成。第1切口部622與第2切口部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第1切口部122與第2切口部124之構成相同。
在第1實施形態中,係就有關鋼管112之厚度及螺旋葉片114之板厚在下樁102和上樁104相同時予以說明,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樁前端部602之鋼管612之厚度較上樁104之鋼管112之厚度厚。又,樁前端部602之螺旋葉片614之板厚tw2相較上樁104之螺旋葉片114之板厚tw1厚。在第21圖所示之例子中,螺旋葉片614係設成鋼管612外周的1周份。而且,螺旋葉片614也可設成外周之1周份以上。又,雖然是就有關使鋼管612、螺旋葉片614皆較上樁104之鋼管112及螺旋葉片114厚時來顯示,但是也可是鋼管612、螺旋葉片614之任一者厚,另一者為相同厚度。
如此藉由使鋼管樁600之前端部較厚,而可增加鋼管樁600之前端支撐力。鋼管樁前端之螺旋葉片較其他部分之螺旋葉片作用有較大垂直反力。如本實施形態,藉由使鋼管樁600之樁前端部602之螺旋葉片614的板厚及鋼管612之厚度較厚,不只可確保大的前端支撐力,也可防止前端部之變形。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樁前端部602的製作方法,可舉(1)使用使螺旋葉片614及鋼管612之任一者或兩者的板厚分別較其他的螺旋葉片114或鋼管112之板厚厚者而作成的方法、(2)藉由鑄造而製作樁前端部602全體的方法等。
如上述般,依據本明第1實施形態及其變化例,利用下樁102、302、402、502、602之前端部具有將鋼管112切口後的形狀,且鋼管112為中空,所以相較樁前端具有閉塞的形狀之情況,鋼管樁100之貫入性提高。而且,由於貫入性良好,所以可藉由簡潔之形狀形成前端部分,並可確保必要之強度。再者,由於前端部分為簡潔的形狀,所以切口形狀之加工比較容易,而可降低加工成本。
習知之只在前端部分設置螺旋狀葉片之鋼管樁,由於成為將樁支撐力中之大半期待於樁前端支撐的樁,所以相較前端部分之螺旋狀葉片及鋼管之板厚相較本實施形態會變厚。又,習知之只在前端部分設置螺旋狀葉片之鋼管樁終究未考慮如本實施形態般橫跨樁全長設置螺旋葉片,且由於著眼於藉由前端之葉片來支撐大的荷重,所以與其葉片間距小不如希望接近平坦形狀者。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由於將螺旋葉片114連續而形成於鋼管112周圍,且著眼於使樁之周面摩擦變大,因此葉片間距Pch較習知者變大。又,由於本實施形態係將螺旋葉片114之葉片直徑Dw視為鋼管樁100之外徑,而可進行螺旋葉片100之支撐力計算,所以不只樁前端,於樁周面摩擦也可期待大的支撐力。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由於多數作用於樁中間部之葉片1周份的力量相較於作用於樁前端1周份的力量變小,因此螺旋葉片114之板厚可較習知之樁前端1片葉片的板厚薄。但是,於樁前端特別期待大支撐力時,也有只增加樁前端之葉片、鋼管板厚。
又,使用習知之只在前端部分設置螺旋狀葉片的鋼管樁,在如習知之螺旋葉片般維持小葉片間距下於鋼管之中間部分的周圍也形成螺旋葉片時,由於成葉片密集地配置於鋼管之周圍,而增大鋼材量。再者,由於葉片間距小所以施工效率也降低。因此,被認為無法以習知之只在前端部分設置螺旋狀葉片之鋼管樁為本,而到達螺旋狀葉片連續而形成之鋼管樁。
而且,依據本發明之第1~第3實施形態,隔離設置之相異的螺旋葉片係配置成在假想之螺旋上連續。亦即,1個螺旋葉片之端部與其他螺旋葉片之端部的間隔係配置成與葉片間距Pch相等或整數倍。其結果,由於葉片間距Pch相等且複數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所以在將鋼管樁100壓入地盤時,螺旋葉片於地盤中經常成通過相同的位置。其結果,不會擾動螺旋葉片間之地盤,地盤可密實地填充於螺旋葉片間。而且,鋼管樁100可藉由鋼管樁100周圍之地盤與密實之螺旋葉片114間之地盤的土壤剪力強度而支撐由上方來的荷重。
另一方面,習知由於未考慮到葉片間距及相鄰接之螺旋翼間的距離,所以1個螺旋翼通過鋼管周圍的地盤後,其他螺旋翼在通過鋼管樁周圍的地盤時,由於其他螺旋翼有通過相異位置的可能性,所以有擾亂地盤的可能性。對此,依據本實施形態,不會擾亂地盤,且相較習知可提升支撐力。
以上,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就有關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予以詳細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這樣的例子。只要是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瞭解到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想得到各種變化例或是修正例是很清楚的,即使有關此等當然亦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係可適用鋼管樁及鋼管樁之施工方法,特別是可適用於鋼管周圍設有螺旋狀葉片之鋼管樁及鋼管樁之施工方法。
100...鋼管樁
102...下樁
104...上樁
112...鋼管
114...螺旋葉片
114a...前端部
114b...基部
114c...前端
116...隔片
122...第1切口部
122a...始端部
122b...終端部
124...第2切口部
124A...直線部分
124B...曲線部分
200...鋼管樁
204...上樁
214A...螺旋葉片
214B...螺旋葉片
214C...螺旋葉片
300...鋼管樁
302...下樁
304...上樁
305...上樁
313...螺旋葉片
314...螺旋葉片
315...螺旋葉片
402...下樁
414...螺旋葉片
414a...前端部
414b...基部
414c...前端
502...下樁
514...螺旋葉片
514a...前端部
522...第1切口部
522a...始端部
522b...終端部
524...第2切口部
602...樁前端部
612...鋼管
614...螺旋葉片
622...第1切口部
A...線
B...角度
S1...地盤
S2...地盤
Dp...樁徑
Dw...葉片直徑
Dw1...葉片直徑
Dw2...葉片直徑
Dw3...葉片直徑
Dwi...葉片內徑
P...平面
Pch...葉片間距
dw...突出長度
tw1...板厚
tw2...板厚
第1圖係顯示有關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的側面圖。
第2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側面圖。
第3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側面圖。
第4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側面圖。
第5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展開圖。
第6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底視圖。
第7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的斷面圖。
第8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上樁104的側面圖。
第9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之變化例的展開圖。
第10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鋼管樁100之下樁102及上樁104的側面圖。
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鋼管樁200之上樁204的側面圖。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鋼管樁300的側面圖。
第13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3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側面圖。
第14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側面圖。
第15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底視圖。
第16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下樁402的斷面圖。
第17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側面圖。
第18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側面圖。
第19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底視圖。
第20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下樁502的斷面圖。
第21圖係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樁前端部602及上樁104的斷面圖。
102...下樁
112...鋼管
114...螺旋葉片
114a...前端部
114b...基部
114c...前端
122...第1切口部
122a...始端部
122b...終端部
124....第2切口部
Dp...樁徑
Dw...葉片直徑
Pch...葉片間距
dw...突出長度
Claims (19)
- 一種鋼管樁,其特徵在於包含有:第1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由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1螺旋葉片;及第2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2鋼管、由前述第2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2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2螺旋葉片,且以端部與前述第1鋼管樁之另一端連接者;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且於前述第1鋼管樁與前述第2鋼管樁之連接部分,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係在假想螺旋上連續,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更包含有: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之其他部分的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前述第1切口部係由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預定距離而切口。
- 一種鋼管樁,其特徵在於包含有:第1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由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1螺旋葉片;及 第2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2鋼管、由前述第2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2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2螺旋葉片,且以端部與前述第1鋼管樁之另一端連接者;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且於前述第1鋼管樁與前述第2鋼管樁之連接部分,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係在假想螺旋上連續,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更包含有: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之其他部分的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及前述鋼管之任一者或兩者的板厚,係分別較前述第1螺旋葉片或前述鋼管之其他部份的板厚為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之間隔係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或前述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的整數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鋼管樁,更包含有從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基部相同之基部朝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突出方向為相反的相反方向突出,且於前述鋼管之內周形成螺旋狀之第3螺旋葉片,且前述第1切口部係沿著 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3螺旋葉片切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1切口部係由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預定距離而切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1切口部係在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外周面切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鋼管樁,其中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的葉片直徑較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其他部份的葉片直徑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鋼管樁,其中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的前述第1螺旋葉片及前述鋼管係藉由鑄造而製作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2螺旋葉片係從基部到前端以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相異的長度突出。
- 一種鋼管樁,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中空之第1鋼管:第1螺旋葉片,係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之間距形成螺旋狀:及第4螺旋葉片,係在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的位置,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螺旋狀,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且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係在假想螺旋上連續者, 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更包含有: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的其他部分之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前述第1切口部係由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預定距離而切口。
- 一種鋼管樁,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中空之第1鋼管:第1螺旋葉片,係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之間距形成螺旋狀:及第4螺旋葉片,係在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的位置,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螺旋狀,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且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係在假想螺旋上連續者,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更包含有: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的其他部分之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及前述鋼管之任一者或兩者的 板厚,係分別較前述第1螺旋葉片或前述鋼管之其他部份的板厚為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之間隔係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或前述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的整數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4螺旋葉片係從基部到前端以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相異之長度突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10及11項中任一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1、第2及第4螺旋葉片之任一者或全部係由鋼筋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10及11項中任一項之鋼管樁,其中前述第1、第2及第4螺旋葉片之葉片間距Pch與突出長度dw的比Pch/dw,係滿足Pch/dw≦24。
- 一種鋼管樁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下述步驟: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步驟,係將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於埋設場所,前述第1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及從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1螺旋葉片;第1鋼管樁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前述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前述第1鋼管樁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第1鋼管樁與第2鋼管樁連接步驟,係將具有中空之 第2鋼管、與由前述第2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2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之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的螺旋狀之第2螺旋葉片,且以端部與前述第1鋼管樁之另一端連接的第2鋼管樁,以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並且於前述第1鋼管樁與前述第2鋼管樁之連接部分,使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的方式,與前述第1鋼管樁連接;鋼管樁旋轉壓入步驟,係將連接有前述第1鋼管樁與前述第2鋼管樁之鋼管樁旋轉壓入至埋設場所;及鋼管樁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前述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前述鋼管樁之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設置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之其他部分的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前述第1切口部係由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預定距離而切口。
- 一種鋼管樁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下述步驟: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步驟,係將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於埋設場所,前述第1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及從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1鋼管之 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螺旋狀的第1螺旋葉片;第1鋼管樁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前述第1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前述第1鋼管樁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第1鋼管樁與第2鋼管樁連接步驟,係將具有中空之第2鋼管、與由前述第2鋼管之一端側朝他端側方向於前述第2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等之間距形成至少1周以上的螺旋狀之第2螺旋葉片,且以端部與前述第1鋼管樁之另一端連接的第2鋼管樁,以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並且於前述第1鋼管樁與前述第2鋼管樁之連接部分,使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的方式,與前述第1鋼管樁連接;鋼管樁旋轉壓入步驟,係將連接有前述第1鋼管樁與前述第2鋼管樁之鋼管樁旋轉壓入至埋設場所;及鋼管樁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前述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前述鋼管樁之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2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設置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之其他部分的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 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及前述鋼管之任一者或兩者的板厚,係分別較前述第1螺旋葉片或前述鋼管之其他部份的板厚為厚。
- 一種鋼管樁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下列步驟:旋轉壓入步驟,係將鋼管樁旋轉壓入至埋設場所,前述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同之間距形成螺旋狀之第1螺旋葉片、及在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的位置,於前述第1鋼管的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螺旋狀之第4螺旋葉片,且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並且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及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前述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前述鋼管樁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之其他部分的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前述第1切口部係由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預定距離而切口。
- 一種鋼管樁之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下列步驟: 旋轉壓入步驟,係將鋼管樁旋轉壓入至埋設場所,前述鋼管樁具有中空之第1鋼管、於前述第1鋼管之外周以一定且相同之間距形成螺旋狀之第1螺旋葉片、及在與前述第1螺旋葉片隔離的位置,於前述第1鋼管的外周以一定且相等的間距形成螺旋狀之第4螺旋葉片,且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間距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之間距相等,並且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在假想螺旋上連續;及壓入速度調節步驟,係將前述鋼管樁旋轉壓入地盤之際,調節壓入速度以使前述鋼管樁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與前述第4螺旋葉片在地盤中大致通過相同路徑,於前述第1鋼管之一端側,設置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一部分的周圍沿著前述第1螺旋葉片切口之第1切口部、與將前述第1鋼管之全周中前述一部分之周圍以外之其他部分的周圍以連結前述第1切口部之始端部與終端部的方式而切口的第2切口部,於前述鋼管之一端側,前述第1螺旋葉片之至少前端部之前述第1螺旋葉片及前述鋼管之任一者或兩者的板厚,係分別較前述第1螺旋葉片或前述鋼管之其他部份的板厚為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19260A TWI443248B (zh) | 2010-06-14 | 2010-06-14 |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el Pipe Pile and Steel Pipe Pil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19260A TWI443248B (zh) | 2010-06-14 | 2010-06-14 |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el Pipe Pile and Steel Pipe Pil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44533A TW201144533A (en) | 2011-12-16 |
TWI443248B true TWI443248B (zh) | 2014-07-01 |
Family
ID=46765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9119260A TWI443248B (zh) | 2010-06-14 | 2010-06-14 |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el Pipe Pile and Steel Pipe Pile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43248B (zh) |
-
2010
- 2010-06-14 TW TW99119260A patent/TWI443248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44533A (en) | 2011-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0116884A1 (ja) | 鋼管杭及び鋼管杭の施工方法 | |
JP6613358B2 (ja) | 地盤改良基礎構造 | |
EP2672012B1 (en) | A mono-pile type foundation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steel pipe pile and steel sleeve pipe | |
KR20100015601A (ko) | 스파이럴 강관 말뚝 | |
JP2009138487A (ja) | 鋼管杭 | |
JP5239609B2 (ja) | 摩擦杭 | |
JP2009167752A (ja) | 地盤強化用鋼管、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地盤強化方法 | |
TWI443248B (zh) |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el Pipe Pile and Steel Pipe Pile | |
JP4705523B2 (ja) | 基礎杭用の既成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連続壁 | |
JP2013072264A (ja) | 梁受け回転ピース | |
WO2010116878A1 (ja) | 鋼管杭及び鋼管杭の施工方法 | |
JP2019100124A (ja) | 拡底部を備えた地下壁杭構造 | |
JP2009114846A (ja) | 摩擦杭 | |
JP6274552B2 (ja) | 基礎杭構造 | |
JP2021063356A (ja) | 先端翼付回転貫入鋼管杭の製法 | |
JP5204692B2 (ja) | プレボーリングh形鋼杭 | |
JP2006241816A (ja) | 地中連続壁 | |
JP6004565B2 (ja) | 鋼管杭用バンド状羽根部材、鋼管杭、複合杭及び複合杭の製造方法 | |
JP2013159970A (ja) | 不等厚鋼管及び不等厚鋼管を用いた構造体 | |
JP6253916B2 (ja) | 杭頭部の接合構造 | |
JP4278105B2 (ja) | 鉄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材の補強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並びに鉄骨補強用部材 | |
JP2004176438A (ja) | 鋼管杭及び鋼管杭用羽根の補強部材 | |
JP2023150142A (ja) | ライナープレート連結構造体及び立坑用土留め壁 | |
JP7290105B2 (ja) | 連続壁構築方法 | |
JP2008081997A (ja) | 杭の接続構造及び杭と羽根の接続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