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8544B -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 Google Patents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8544B
TWI438544B TW98119481A TW98119481A TWI438544B TW I438544 B TWI438544 B TW I438544B TW 98119481 A TW98119481 A TW 98119481A TW 98119481 A TW98119481 A TW 98119481A TW I438544 B TWI438544 B TW I4385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side wall
fixed
magnetic element
voice co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19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44092A (en
Inventor
Shun Fan Chiang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8119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854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044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44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8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8544B/zh

Link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本發明涉及光學防抖技術,特別涉及一種能夠實現光學防抖之音圈馬達及一種能夠光學防抖之相機模組。
相機模組藉由快門控制光線投射到影像感測器之時間長短,如,快門速度為1/2秒時,表示影像感測器感光之時間為1/2秒,若於這1/2秒內由於抖動之原因同一束光線於影像感測器上發生移動,影像感測器就會記錄下該光線之運動軌跡,使拍攝之照片模糊不清。為補償由於抖動造成之光線偏移量,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利用影像穩定系統以防止抖動之相機模組。具體請參閱Cardani B.等人2006年4月於Control Systems Magazine,IEEE (Volume 26,Issue 2,Page(s):21-22)上發表之論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for digital cameras”。
隨著數位相機技術不斷發展,相機之機身往往既小且輕,容易造成手震,導致影像模糊。以下三種情況容易產生模糊之影像:一,長焦聚拍攝,由於長鏡頭會將相機之振幅放大,輕微之抖動亦會造成較大之模糊,因此手部震動對畫面清晰度之影響較使用廣角鏡頭明顯。二,弱光環境拍攝,於室內、黃昏等弱光源環境,相機會將快門速度調得較慢以增加入光量,因此較易發生手震。三,微距拍攝,細微物件於鏡頭高倍放大之情況下,輕微震動亦 會變得相當明顯。這些情況都可造成手震,使得影像變得模糊。由於所拍攝之物體距離遠大於相機晃動之位移,所以通常手震造成影像模糊之主要原因都係相機本身之偏轉,而非相機本身之位移,特別於遠距離拍攝時這種情形特別嚴重。因此,防手震技術之本質係校正取像過程中,相機之抖動引起光線對應於相機模組上之成像位置之偏移。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能夠於拍攝過程中防止由於相機之抖動造成成像偏移之音圈馬達及相機模組實為必要。
下面將以具體實施例說明一種音圈馬達及相機模組。
一種音圈馬達,其包括固定元件、可動元件、彈性元件、滾動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所述固定元件具有一第一收容空間,所述可動元件收容於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內,所述彈性元件彈性連接於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所述滾動元件可滾動地耦合於固定元件與可動元件之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設於所述固定元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設於所述可動元件,並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對,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得可動元件藉由滾動元件之滾動而相對於固定元件轉動。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括鏡頭模組、與所述鏡頭模組光學耦合之影像感測器及上述之音圈馬達,所述音圈馬達之可動元件具有第二收容空間,所述鏡頭模組及影像感測器收容於所述第二收容空間內,所述音圈馬達用於驅動鏡頭模組及影像感測器轉動。
本技術方案提供之音圈馬達,於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設置了滾動元件,並且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藉由彈性元件進行連接,藉由控制磁性元件中電磁鐵之電流之方向,使得相應之兩磁性元件之間產生洛侖茲力,可使可動元件繞著滾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發生轉動。本技術方案提供之相機模組,藉由所述音圈馬達驅動,使得位於音圈馬達可動組件內之鏡頭模組及影像感測器發生偏轉,從而可補償由於震動產生之偏轉,進而可避免相機模組於進行拍攝時由於震動而產生之成像模糊。
20‧‧‧相機模組
100‧‧‧音圈馬達
110‧‧‧固定元件
111‧‧‧固定框架
1111‧‧‧第一側壁
1112‧‧‧第二側壁
1113‧‧‧第三側壁
1114‧‧‧第四側壁
1115‧‧‧收容空間
1116‧‧‧第一收容孔
1117‧‧‧第二收容孔
1118‧‧‧第三收容孔
1119‧‧‧凹陷
112‧‧‧固定板
1121‧‧‧收容部
1122‧‧‧固定部
1123‧‧‧內表面
1124‧‧‧第一收容槽
120‧‧‧可動元件
121‧‧‧收容框架
1211‧‧‧第一側板
1212‧‧‧第二側板
1213‧‧‧第三側板
1214‧‧‧第四側板
1215‧‧‧頂板
1216‧‧‧第二收容空間
122‧‧‧連接板
1221‧‧‧連接部
1222‧‧‧第二收容槽
130‧‧‧彈性元件
131‧‧‧第一固定部
132‧‧‧第二固定部
133‧‧‧第三固定部
134‧‧‧第一彈性連接部
1341‧‧‧第一延伸段
1342‧‧‧第一連接段
1343‧‧‧延伸段
135‧‧‧第二彈性連接部
1351‧‧‧第三延伸段
1352‧‧‧第二連接段
1353‧‧‧第四延伸段
141‧‧‧第一磁性元件
1411‧‧‧第一部分
1412‧‧‧第二部分
142‧‧‧第三磁性元件
1421‧‧‧第三部分
1422‧‧‧第四部分
143‧‧‧第五磁性元件
151‧‧‧第二磁性元件
1511‧‧‧第一永磁鐵
1512‧‧‧第二永磁鐵
152‧‧‧第四磁性元件
1521‧‧‧第三永磁鐵
1522‧‧‧第四永磁鐵
153‧‧‧第六磁性元件
160‧‧‧滾動元件
200‧‧‧鏡頭模組
210‧‧‧鏡筒
220‧‧‧光學元件
300‧‧‧影像感測器
圖1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音圈馬達之立體示意圖。
圖2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之音圈馬達之分解示意圖。
圖3係圖1沿III-III線之剖面示意圖。
圖4係圖1沿IV-IV線之剖面示意圖。
圖5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相機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圖6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相機模組繞X軸偏轉後剖面示意圖。
圖7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相機模組校正後之剖面示意圖。
圖8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相機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圖9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相機模組繞Y軸偏轉後剖面示意圖。
圖10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相機模組校正後之剖面示意 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之音圈馬達及相機模組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3,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音圈馬達100,其包括固定元件110、可動元件120、連接於固定元件110與可動元件120之間之彈性元件130、第一磁性元件141、第三磁性元件142、第五磁性元件143、第二磁性元件151、第四磁性元件152、第六磁性元件153及轉動地耦合於固定元件110與可動元件120之間之滾動元件160。
固定元件110包括一固定框架111及一固定板112。
固定框架111長方形固定框架,其包括第一側壁1111、第二側壁1112、第三側壁1113及第四側壁1114,第一側壁1111、第二側壁1112、第三側壁1113及第四側壁1114圍成一第一收容空間1115。其中,第一側壁1111與第二側壁1112相對設置,第三側壁1113與第四側壁1114相對設置。第二側壁1112之中心開設有第一收容孔1116,第三側壁1113之中心開設有第二收容孔1117,第四側壁1114之中心開設有第三收容孔1118。於第一側壁1111之平行於固定框架111之中心軸線方向之一端之中心,形成有一凹陷1119,用於將固定板112固定配合於固定框架111。
本實施例中,將垂直於第三側壁1113方向定義為X軸方向,將垂直於第一側壁1111方向定義為Y軸方向,將平行於固定框架111中心軸線之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
固定板112固定於固定框架111,其用於將彈性元件130固定於固定框架111並且用於與滾動元件160配合連接。固定板112之形狀與固定框架111之形狀相配合。固定板112包括收容部1121及與收容部1121相互連接之固定部1122。收容部1121之形狀與凹陷1119之形狀相配合,收容部1121收容於凹陷1119內,固定部1122固定於第一側壁1111、第三側壁1113與第四側壁1114。於收容部1121靠近收容空間1115之內表面1123開設有圓形之第一收容槽1124,用於配合收容滾動元件160。
可動元件120包括收容框架121及連接板122。
收容框架121收容於第一收容空間1115內,其包括第一側板1211、第二側板1212、第三側板1213、第四側板1214及頂板1215。第一側板1211、第二側板1212、第三側板1213、第四側板1214及頂板1215圍成一長方體形之第二收容空間1216。第二收容空間1216用於收容需要音圈馬達100驅動之元件,如鏡片或鏡頭模組等。第一側板1211與第一側壁1111相鄰,第二側板1212與第二側壁1112相鄰,第三側板1213與第三側壁1113相鄰,第四側板1214與第四側壁1114相鄰。
連接板122固定於收容框架121,其用於與固定板112共同配合收容滾動元件160。本實施例中,連接板122固定於收容框架121之頂板1215與第一側板1211。連接板122具有連接部1221,連接部1221設置於固定板112之收容部1121與第一側板1211之間,連接部1221與收容部1121不相接觸。於與第一收容槽1124相對應之位置開設有第二收容槽1222。第二收容槽1222亦為半球形凹槽。優選地,第二收容槽1222與第一收容槽1124大小相等。
可理解,第一收容槽1124亦可開設於第一側壁1111,第二收容槽1222開設於第一側板1211,僅需第一收容槽1124與第二收容槽1222相對,圍成之空間可收容滾動元件160即可。
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130為彈片,其包括第一固定部131、第二固定部132、第三固定部133、第一彈性連接部134及第二彈性連接部135。第一固定部131固定於收容框架121,第二固定部132與第三固定部133均固定於固定框架111。第一彈性連接部134連接於第一固定部131與第二固定部132之間,第二彈性連接部135連接於第一固定部131與第三固定部133之間。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1固定於收容框架121之頂板1215,第二固定部132固定於固定板112與第三側壁1113之間,第三固定部133固定於固定板112與第四側壁1114之間。第一彈性連接部134呈“U”型,且開口方向朝向第二側壁1112。即,第一彈性連接部134包括相互連接之第一延伸段1341、第一連接段1342及第二延伸段1343。第一延伸段1341與第一固定部131相連,並沿著垂直於第一側壁1111之方向向第一側壁1111延伸,第二延伸段1343與第二固定部132相連,並沿著垂直於第一側壁1111之方向向第一側壁1111延伸,第一連接段1342連接於第一延伸段1341與第二延伸段1343靠近第一側壁1111之一端。第二彈性連接部135呈“U”型,且開口方向朝向第三側壁1113。即,第二彈性連接部135包括相互連接之第三延伸段1351、第二連接段1352及第四延伸段1353。第三延伸段1351與第一固定部131相連,並沿著垂直於第一側壁1111之方向相第一側壁1111之方向延伸,第四延伸段1343與第三固定部133相連,並沿著垂直於第一側壁1111之方向相第一側壁1111之方向延伸,第二連接段1352連接於第三延伸段1351與第四延伸段1353 靠近第一側壁1111之一端。
當然,彈性元件130並不限於本實施例中之彈片結構,其亦可為連接於可動元件120與固定元件110之間之複數彈簧等。
於本實施例中,當可動元件120產生轉動時,彈性元件130可產生彈性回復力,使得可動元件120處於彈性平衡位置。當然,第一彈性連接部134與第二彈性連接部135之形狀不限於本實施例中提供之形狀,其亦可為螺旋形、波浪形或者其他任意形狀。
本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41、第三磁性元件142及第五磁性元件143為電磁鐵。第一磁性元件141固定於第二側壁1112,第三磁性元件142固定於第三側壁1113,第五磁性元件143固定於第四側壁1114。第一磁性元件141中心軸線垂直於第二側壁1112,第三磁性元件142之中心軸線垂直於第三側壁1113,第五磁性元件143之中心軸線垂直於第四側壁1114。本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41收容並固定於第一收容孔1116內,第三磁性元件142收容並固定於第二收容孔1117內,第五磁性元件143收容並固定於第三收容孔1118內。
第一磁性元件141與第二磁性元件151相對,其包括位於其中心軸線以上之第一部分1411以及位於其中心軸線以下之第二部分1412。可理解,當第一磁性元件141中通有電流時,第一部分1411之電流流向與第二部分1412之電流流向相反。
第二磁性元件151固定於第二側板1212。當第一磁性元件141中通有電流時,第二磁性元件151與第一磁性元件141之間產生平行於Z軸方向之磁力。第二磁性元件151包括與所述第一部分1411相對 之第一永磁鐵1511及與第二部分1412相對之第二永磁鐵1512。第一永磁鐵1511與第二永磁鐵1512沿平行於Z軸方向相鄰設置,且第一永磁鐵1511與第二永磁鐵1512之磁力線方向相反。本實施例中,第一永磁鐵1511之S極靠近第二側板1212,第一永磁鐵1511之N極遠離第二側板1212。第二永磁鐵1512之N極靠近第二側板1212,第二永磁鐵1512之S極遠離第二側板1212。當然,於第一永磁鐵1511之N極靠近第二側板1212之情況下,第一永磁鐵1511之S極亦可遠離第二側板1212。第二永磁鐵1512之S極靠近第二側板1212,第二永磁鐵1512之N極遠離第二側板1212。
從而,當第一磁性元件141中通有電流時,所述第一部分1411與第二部分1412中之電流方向相反,它們所處之第一永磁鐵1511與第二永磁鐵1512之產生之磁場中之磁力線方向亦相反,從而使得第一永磁鐵1511與第二永磁鐵1512受到之平行於固定元件110中心軸線之洛侖茲力之方向相同。
第三磁性元件142與第四磁性元件152相對,其包括位於其中心軸線以上之第三部分1421以及位元於其中心軸線以下之第四部分1422。可理解,當第三磁性元件142中通有電流時,第三部分1421之電流流向與第四部分1422之電流流向相反。
第四磁性元件152固定於第三側板1213。第四磁性元件152用於當第三磁性元件142中通有電流時,第四磁性元件152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力。第四磁性元件152包括與第三部分1421相對之第三永磁鐵1521及與第四部分1422相對之第四永磁鐵1522。第三永磁鐵1521與第四永磁鐵1522沿平行於Z軸方向相鄰設置,且第三永磁鐵1521與第四永磁鐵1522之磁力線方向相反。本實施例中,第 三永磁鐵1521之S極靠近第三側板1213,第三永磁鐵1521之N極遠離第三側板1213。第四磁性元件152之N極靠近第三側板1213,第四永磁鐵1522之S極遠離第三側板1213。當然,於第三永磁鐵1521之N極靠近第三側板1213,第三永磁鐵1521之S極遠離第三側板1213之情況下,第四永磁鐵1522之S極靠近第三側板1213,第四永磁鐵1522之N極遠離第三側板1213。
從而,當第三磁性元件142中通有電流時,第三部分與第四部分電流流向相反,它們所處之第三永磁鐵1521與第四永磁鐵1522產生之磁場之磁力線方向相反,從而使得第三永磁鐵1521與第四永磁鐵1522受到平行於固定元件110中心軸線之洛侖茲力之方向相同。
相似地,第六磁性元件153固定於第四側板1214,並與第五磁性元件143相對應。第六磁性元件153用於當第五磁性元件143中通有電流時,使得第六磁性元件153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力。並且,藉由控制第一磁性元件141與第五磁性元件143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第二磁性元件151與第六磁性元件153受力方向相反,從而使得可動元件120轉動。當然,音圈馬達100亦可不包括第六磁性元件153及第五磁性元件143。
當然,亦可將第二磁性元件151、第四磁性元件152及第六磁性元件153固定於固定元件110,而將第一磁性元件141、第三磁性元件142及第五磁性元件143對應之固定於可動元件120。當然,第二磁性元件151、第四磁性元件152及第六磁性元件153亦可分別由兩個電磁鐵組成。
滾動元件160配合收容於固定元件110與可動元件120之間,使得 可動元件120可相對於固定元件110轉動。本實施例中,滾動元件160為一圓球形滾珠,其配合收容於第一收容槽1124與第二收容槽1222內,並與第一收容槽1124之內壁與第二收容槽1222之內壁接觸。當第二磁性元件151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作用力時,則可動元件120則可滾動元件160為支點繞平行於X軸之直線相對於固定元件110轉動。當第四磁性元件152及第六磁性元件153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作用力時,且它們受到之作用力之方向相反時,則可動元件120則可滾動元件160為支點繞平行於Y軸方向之直線相對於固定元件110轉動。
可理解,當音圈馬達100僅用於第二磁性元件151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作用力,則可動元件120則可繞平行於X軸之直線轉動時,滾動元件160亦可為設置於可動元件120與固定元件110之間之平行於X軸方向之樞軸,所述樞軸可為滾柱等元件。於此情況之下,音圈馬達100則不需要設置第三磁性元件142、第四磁性元件152、第五磁性元件143及第六磁性元件153。
本技術方案提供之音圈馬達,於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設置了滾動元件,並且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藉由彈性元件進行連接,藉由控制第一磁性元件、第三磁性元件及第五磁性元件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第三磁性元件與第四磁性元件之間及第五磁性元件與第六磁性元件之間分別可產生洛侖茲力,可使得可動元件120繞著滾動元件發生轉動。
請參見圖5,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相機模組20,其包括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音圈馬達100、鏡頭模組200及影像感測器300。
鏡頭模組200收容並固定於音圈馬達100之可動元件120之收容框架121之第二收容空間1216內,鏡頭模組200之光軸平行於Z軸。鏡頭模組200用於進行光學成像,其包括鏡筒210及收容於鏡筒210內之光學元件220。鏡頭模組200與影像感測器300光學耦合。
當相機模組20開始取像時,彈性元件130處於自然狀態。此時,光線經過鏡頭模組200之光學元件220到達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一位置處。
請參見圖6,當相機模組20由於手之震動發生轉動時,相機模組20繞X軸發生轉動,假定其偏轉之方向為Z軸之正方向,上述光線經過相機模組20之光學元件220到達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二位置處,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相互偏移,因此,便會造成成像模糊。
請參見圖7,本實施例中,於相機模組20發生偏轉之過程中,可藉由控制第三磁性元件142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與第一磁性元件141對應第二磁性元件151受到Z軸之負方向之洛侖茲力,從而第二磁性元件151帶動可動元件120第二側板1212一側向Z軸之負方向發生偏轉,從而使得上述之光線經過光學元件220仍可達到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一位置處,從而可避免了相機模組20成像模糊。
可理解,當相機模組20由於手之震動發生轉動時,相機模組20繞X軸發生轉動,假定其偏轉之方向為Z軸之負方向,可控制第一磁性元件141之電流之方向,使得與第一磁性元件141對應第二磁性元件151受到Z軸之正方向之洛侖茲力,從而第二磁性元件151帶動可動元件120第二側板1212一側向Z軸之正方向發生偏轉,從而使得上述之光線經過光學元件220仍可達到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一 位置處。
請參閱圖8,當相機模組20開始取像時,彈性元件130處於自然狀態。此時,光線經過鏡頭模組200之光學元件220到達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一位置處。請參見圖9,當相機模組20由於手之震動發生轉動時,相機模組20靠近第三側板1213一側繞Y軸向Z軸之正方向發生轉動,上述光線經過相機模組20之光學元件220到達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三位置處,所述第一位置與第三位置相互偏移,造成成像模糊。
請參見圖10,本實施例中,於相機模組20發生偏轉後,可藉由控制第三磁性元件142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與第三磁性元件142對應第四磁性元件152受到Z軸之負方向之洛侖茲力,從而第四磁性元件152帶動可動元件120第三側板1213一側向Z軸之負方向發生偏轉。並且,藉由控制第五磁性元件143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與第五磁性元件143對應之第六磁性元件153受到Z軸正方向之作用力,從而第六磁性元件153帶動可動元件120之第四側板1214一側向Z軸之正方向發生偏轉,從而使得上述之光線經過光學元件220仍可達到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一位置處,從而可避免了相機模組20成像模糊。
可理解,當相機模組20由於手之震動發生轉動時,相機模組20靠近第三側板1213一側繞Y軸向Z軸之負方向發生轉動,則可藉由藉由控制第三磁性元件142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與第三磁性元件142對應第四磁性元件152受到Z軸之正方向之洛侖茲力,從而第四磁性元件152帶動可動元件120第三側板1213一側向Z軸之正方向發生偏轉。並且,藉由控制第五磁性元件143中之電流之方向 ,使得與第五磁性元件143對應之第六磁性元件153受到Z軸負方向之作用力,從而第六磁性元件153帶動可動元件120第四側板1214一側向Z軸之負方向發生偏轉,從而使得上述之光線經過光學元件220仍可達到影像感測器300之第一位置處。
另外,當相機模組20發生偏轉時,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均發生偏轉時,可分別控制第一磁性元件141、第三磁性元件142及第五磁性元件143中之電流方向,使其產生與震動方向相反之轉動以對由於震動產生之轉動進行補償,從而使得相機模組20成像清晰。
本技術方案提供之相機模組,藉由音圈馬達驅動,使得位於音圈馬達可動組件內之鏡頭模組及影像感測器發生偏轉,從而可補償由於震動產生之偏轉,進而可避免相機模組於進行拍攝時由於震動而產生之成像模糊。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音圈馬達
110‧‧‧固定元件
111‧‧‧固定框架
112‧‧‧固定板
120‧‧‧可動元件
130‧‧‧彈性元件

Claims (12)

  1. 一種音圈馬達,其包括固定元件、可動元件、彈性元件、滾動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所述固定元件具有一第一收容空間,所述可動元件收容於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內,所述彈性元件彈性連接於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所述滾動元件可滾動地耦合於固定元件與可動元件之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設於所述固定元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設於所述可動元件,並與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對,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得可動元件藉由滾動元件之滾動而相對於固定元件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中至少一個為電磁鐵,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用於產生平行於固定元件之中心軸線方向之磁力,從而使得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繞垂直於固定元件之中心軸線之軸向轉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為電磁鐵,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包括平行於固定元件之中心軸線設置之第一永磁鐵與第二永磁鐵,所述第一永磁鐵與所述第二永磁鐵之磁力線方向相反,第二磁性元件包括電流流向相反之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一永磁鐵與第一部分相對,所述第二永磁鐵與所述第二部分相對,從而使得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產生平行於固定元件之中心軸線方向之磁力。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固定元件具有第一收容槽,所述可動元件具有與第一收容槽相對應之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與第二收容槽共同配合收容所述滾動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固定組件包括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相對設置,所述可動元件包括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第一側板與第一側壁相鄰,第二側壁與第二側板相鄰,所述滾動元件配合設置於第一側板與第一側壁之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於第二側壁,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設於第二側板。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滾動元件為設置於第一側板與第一側壁之間之軸向垂直於固定元件中心軸線之樞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固定組件還包括第三側壁,所述第三側壁連接於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之間且垂直於第一側壁,所述可動元件還包括連接於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之第三側板,所述第三側壁與第三側板相鄰,所述音圈馬達還包括第三磁性元件及第四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定於第三側壁,所述第四磁性元件固設於第三側板,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繞平行於第三側壁中心軸線之方向轉動,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與第四磁性元件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繞平行於第一側壁中心軸線之方向轉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固定組件還包括第四側壁,所述第四側壁與第三側壁相對,其連接於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之間且垂直於第一側壁,所述可動元件還包括連接於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之第四側板,所述第四側壁與第四側板相鄰,所述音圈馬達還包括第五磁性元件及第六磁性元件,所述第五磁性元件固定於第四側壁,所述第六磁性元件固設於第四側板,所述第五磁性元件與第六磁性元件其中一個為電磁鐵,所述第五磁性元件與第六磁性元件亦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使得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沿平行於第一側壁中心軸線之方向轉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滾動元件為滾珠。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片。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彈性元件包括依次相連之第二固定部、第一彈性連接部、第一固定部、第二彈性連接部及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一彈性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連接於第一固定部之相對之兩側,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可動元件,所述第二固定部與第三固定部均固定於固定組件。
  12.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括鏡頭模組、與所述鏡頭模組光學耦合之影像感測器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任一項所述之音圈馬達,所述音圈馬達之可動元件具有一第二收容空間,所述鏡頭模組及影像感測器收容於所述第二收容空間內,所述音圈馬達用於驅動鏡頭模組及影像感測器轉動。
TW98119481A 2009-06-11 2009-06-11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TWI4385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19481A TWI438544B (zh) 2009-06-11 2009-06-11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19481A TWI438544B (zh) 2009-06-11 2009-06-11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44092A TW201044092A (en) 2010-12-16
TWI438544B true TWI438544B (zh) 2014-05-21

Family

ID=45001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19481A TWI438544B (zh) 2009-06-11 2009-06-11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85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4727B (zh) * 2010-12-22 2015-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音圈馬達、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及便攜式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44092A (en) 2010-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1251B (zh) 相機模組
US11982934B2 (en) Camera module
JP4804564B2 (ja) 振れ補正装置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US10142546B2 (en) Shake-correction device and shake-correction method for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TWI483055B (zh) 相機模組
US8059951B2 (en) Image stabilizing device and camera
JP2020177067A (ja) 屈曲式撮像装置の防振機構、および、カメラ、携帯電子機器
TWI485459B (zh) 成像裝置
CN101867722B (zh) 图像稳定驱动组件
WO2019037159A1 (zh) 一种整合相机模组的防抖微型云台
KR102550129B1 (ko) 폴디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US1152305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mera module
JP5383743B2 (ja) 振れ補正装置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WO2019218390A1 (zh) 一种能带动相机模组的防抖微型云台
US202303417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thereof
TWI437798B (zh) 彈片及採用該彈片之音圈馬達
CN113050340B (zh) 相机模块
TWI480579B (zh) 相機模組
JP4448157B2 (ja) レンズ鏡筒、撮影装置および観察装置
TWI438544B (zh)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KR20200142876A (ko) 렌즈 어셈블리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10011269A (ko) 렌즈 어셈블리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4222051B (zh) 摄像组件和电子设备
US12001126B2 (en) Folded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TWI445286B (zh) 彈片及音圈馬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