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5286B - 彈片及音圈馬達 - Google Patents

彈片及音圈馬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5286B
TWI445286B TW98126311A TW98126311A TWI445286B TW I445286 B TWI445286 B TW I445286B TW 98126311 A TW98126311 A TW 98126311A TW 98126311 A TW98126311 A TW 98126311A TW I445286 B TWI445286 B TW I4452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fixing portion
elastic
fixed
fix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26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6581A (en
Inventor
Shun Fan Chiang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8126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52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106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6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5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5286B/zh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彈片及音圈馬達
本發明涉及光學防抖技術,特別涉及一種能夠應用於光學防抖之音圈馬達及應用於該音圈馬達之彈片。
相機模組藉由快門控制光線投射到影像感測器之時間長短,如,快門速度為1/2秒時,表示影像感測器感光之時間為1/2秒,若於這1/2秒內由於抖動之原因同一束光線於影像感測器上發生移動,影像感測器就會記錄下該光線之運動軌跡,使拍攝之照片模糊不清。為補償由於抖動造成之光線偏移量,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利用影像穩定系統以防止抖動之相機模組。具體請參閱Cardani B.等人2006年4月於Control Systems Magazine,IEEE(Volume 26,Issue 2,Page(s):21-22)上發表之論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for digital cameras”。
隨著數位相機技術不斷發展,相機之機身往往既小且輕,容易造成手震,導致影像模糊。以下三種情況容易產生模糊之影像:一,長焦聚拍攝,由於長鏡頭會將相機之振幅放大,輕微之抖動亦會造成較大之模糊,因此手部震動對畫面清晰度之影響較使用廣角鏡頭明顯。二,弱光環境拍攝,於室內、黃昏等弱光源環境,相機會將快門速度調得較慢以增加入光量,因此較易發生手震。三,微距拍攝,細微物件於鏡頭高倍放大之情況下,輕微震動亦 會變得相當明顯。這些情況都可造成手震,使得影像變得模糊。由於所拍攝之物體距離遠大於相機晃動之位移,所以通常手震造成影像模糊之主要原因為相機本身之偏轉,而非相機本身之位移,特別於遠距離拍攝時這種情形特別嚴重。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能夠於拍攝過程中防止由於相機之抖動造成成像偏移之音圈馬達及能夠應用於上述音圈馬達之彈片實屬必要。
下面將以具體實施例說明一種彈片及一種音圈馬達。
一種彈片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彈性部、第二彈性部、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相對之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所述第一彈性部包括與第一側邊相連接之第一延伸段、與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連接之第二延伸段以及連接於第一延伸段與第二延伸段之間之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一延伸段與第二延伸段相鄰且基本均沿平行於第一固定部之第一側邊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彈性部包括與第二側邊連接之第三延伸段、與第三固定部相連接之第四延伸段以及連接於第三延伸段與第四延伸段之間之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三延伸段與第四延伸段相鄰且基本均沿平行於第一固定部之第二側邊之方向延伸。
一種音圈馬達,其包括固定元件、可動元件、滾動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及所述彈片。所述固定元件具有第一收容空間,所述可動元件收容於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內。所述彈片之第二固定部與第三固定部固定於固定元件,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可動元件。所述滾動元件可滾動地耦合於固定元件與可動元件之 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設於所述固定元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設於可動元件,並與第一磁性元件相對。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其中之一為電磁鐵,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得可動元件藉由滾動元件之滾動而相對於固定元件轉動。
本技術方案提供之彈片,可於第一固定部相對於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繞不同之方向發生偏轉時提供彈性回復力。並且,本技術方案中之彈片中之兩個彈性部相對於內固定部相互對稱設置,可保證內固定部受到之彈性力平衡。本技術方案提供之音圈馬達,於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設置上述之彈片進行連接,藉由控制線圈中電流之方向,使得相應之兩磁性元件之間產生洛侖茲力,可動元件繞著滾動元件發生轉,從而本技術方案提供之音圈馬達可應用於相機模組防抖。
100、200、300、430‧‧‧彈片
110、210、431‧‧‧第一固定部
120、220、320、432‧‧‧第一彈性部
130、230、330、433‧‧‧第二彈性部
140、240、434‧‧‧第二固定部
150、250、435‧‧‧第三固定部
111、211、311、4311‧‧‧第一側邊
112、212、4312‧‧‧第二側邊
113‧‧‧第三側邊
114、4314‧‧‧第四側邊
115‧‧‧開口
116‧‧‧通孔
121、221、321‧‧‧第一延伸段
122、322‧‧‧第一連接段
123、222、323‧‧‧第二延伸段
131、231、325‧‧‧第三延伸段
132、324‧‧‧第二連接段
133、232‧‧‧第四延伸段
141‧‧‧第一固定段
142‧‧‧第二固定段
143‧‧‧第一固定孔
151‧‧‧第三固定段
152‧‧‧第四固定段
153‧‧‧第二固定孔
340‧‧‧第三固定部
400‧‧‧音圈馬達
410‧‧‧固定元件
420‧‧‧可動元件
441‧‧‧第一磁性元件
442‧‧‧第三磁性元件
443‧‧‧第五磁性元件
451‧‧‧第二磁性元件
452‧‧‧第四磁性元件
453‧‧‧第六磁性元件
460‧‧‧滾動元件
411‧‧‧固定框架
412‧‧‧固定板
4111‧‧‧第一側壁
4141、4112‧‧‧第二側壁
4113‧‧‧第三側壁
4114‧‧‧第四側壁
4115‧‧‧第一收容空間
4116‧‧‧第一收容孔
4117‧‧‧第二收容孔
4118‧‧‧第三收容孔
4119‧‧‧凹陷
4121‧‧‧收容部
4122‧‧‧固定部
4123‧‧‧內表面
4124‧‧‧第一收容槽
421‧‧‧收容框架
422‧‧‧連接板
4211‧‧‧第一側板
4212‧‧‧第二側板
4213‧‧‧第三側板
4214‧‧‧第四側板
4215‧‧‧頂板
4216‧‧‧第二收容空間
4221‧‧‧連接部
4222‧‧‧第二收容槽
4411‧‧‧第一部分
4412‧‧‧第二部分
4511‧‧‧第一永磁鐵
4512‧‧‧第二永磁鐵
4421‧‧‧第三部分
4422‧‧‧第四部分
4521‧‧‧第三永磁鐵
4522‧‧‧第四永磁鐵
圖1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彈片之立體示意圖。
圖2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彈片之平面示意圖。
圖3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彈片之平面示意圖。
圖4係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之彈片之平面示意圖。
圖5係本技術方案第四實施例提供之音圈馬達之立體示意圖。
圖6係圖5沿VI-VI線之剖面示意圖。
圖7係圖5沿VII-VII線之剖面示意圖。
圖8係本技術方案第四實施例提供之音圈馬達之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繞Y軸偏轉之示意圖。
圖9係本技術方案第四實施例提供之音圈馬達之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繞X軸偏轉之示意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與複數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之彈片及音圈馬達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一併參閱圖1及圖2,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彈片100,其包括一體成型之第一固定部110、第一彈性部120、第二彈性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第三固定部150。
第一固定部110用於與音圈馬達之可動元件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10位於第一彈性部120與第二彈性部130之間。第一固定部110大致呈長方形之片狀,其具有沿寬度方向延伸之第一側邊111、與第一側邊111相對之第二側邊112、沿長度方向延伸之第三側邊113、與第三側邊113相對之第四側邊114。為方便與可動元件需要光線透過之區域相配合,自第三側邊113向第四側邊114形成有半圓形開口115。本實施例中,於第一固定部110內還開設有相互對稱之兩個L型通孔116,以減輕彈片100之重量並且節約製造彈片100之材料。
第一彈性部120連接於第一固定部110與第二固定部140之間。第一彈性部120大致呈“U”型,其包括相互連接之第一延伸段121、第一連接段122及第二延伸段123。第一延伸段121及第二延伸段123均與第一固定部110之寬度方向大致平行且長度基本相等。第一延伸段121與第一固定部110之第一側邊111相連接,第二延伸段123與第二固定部140相連接,第一連接段122連接於第一延伸段121與第二延伸段123之間。優選地,第一連接段122平滑連 接於第一延伸段121與第二延伸段123之間。第一延伸段121與第二延伸段123之長度可根據實際需要之彈性形變之大小進行設定。
第二彈性部130連接於第一固定部110與第三固定部150之間。第二彈性部130之形狀與第一彈性部120之形狀相同。第一彈性部120與第二彈性部130關於第一固定部110之中心軸線對稱。第二彈性部130亦大致呈“U”型,包括相互連接之第三延伸段131、第二連接段132及第四延伸段133。第三延伸段131與第四延伸段133大致平行於第一固定部110之寬度方向且長度基本相等。第三延伸段131與第一固定部110之第二側邊112相連接,第四延伸段133與第三固定部150相連接,第二連接段132連接於第三延伸段131與第四延伸段133之間。優選地,第二連接段132平滑連接於第三延伸段131與第四延伸段133之間。第三延伸段131與第四延伸段133之長度可根據實際需要之彈性形變之大小進行設定。
第二固定部140與第三固定部150用於固定於音圈馬達之固定組件。第二固定部140與第三固定部150均大致呈L型。第二固定部140包括相互連接之第一固定段141與第二固定段142,第一固定段141與第二固定段142之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第一固定段141與第一側邊111相對,第二固定段142與第四側邊114相對。第一彈性部120與第一固定段141相連。本實施例中,於第二固定部140內開設有第一固定孔143,用於藉由其將第二固定部140與固定元件固定連接。當然,第二固定部140亦可只包括第一固定段141。
第三固定部150包括相互連接之第三固定段151與第四固定段152 ,第三固定段151與第四固定段152之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第三固定段151與第二側邊112相對,第四固定段152與第四側邊114相對。第二彈性部130與第三固定段151相連接。從而,第二固定部140與第三固定部150關於第一彈性部120之中心對稱。本實施例中,於第三固定部150內開設有第二固定孔153,用於藉由其將第三固定部150與固定元件固定連接。當然,第三固定部150之形狀亦可只包括第三固定段151。
請參見圖3,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一種彈片200,其結構與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彈片100之結構相近。不同之處為,於第一固定部210之第一側邊211與第二固定部240之間相鄰設置有兩個第一連接部220。兩第一連接部220之第一延伸段221均與第一側邊211相連,兩第一連接部220之第二延伸段222均與第二固定部240相連。於第二側邊212與第三固定部250之間相鄰設置有兩第二彈性部230。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段221、第二延伸段222、第三延伸段231與第四延伸段232相較於第一實施例中長度較小。本實施例提供之彈片200可應用於彈性部發生彈性變形之尺寸較小而需要較大彈性回復力之音圈馬達中。
當然,可根據實際需要之彈力之大小設置第一連接部220與第二彈性部230之個數與尺寸。
請參閱圖4,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之一種彈片300,其結構與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彈片100之結構相近,不同之處為,於第一側邊311與第三固定部340之間設置之第一彈性部320包括依次相連之第一延伸段321、第一連接段322、第三延伸段325、第二連接段324及第二延伸段323,第一延伸段321、第三延 伸段325與第二延伸段323大致平行且長度基本相等。第一延伸段321與第一側邊311相連接,第二延伸段323與第三固定部340相連接,第一連接段322連接於第一延伸段321與第三延伸段325之一端之間,第二連接段324連接於第二延伸段323與第三延伸段325之另一端之間。第二彈性部330之結構與第一彈性部320之結構相同。本實施例提供之彈片300中之第一彈性部320與第二彈性部330中包括更多之藉由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延伸部,從而可產生較大尺寸之彈性變形。彈片300可應用於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產生較大相對位置移動之音圈馬達中。
請一併參閱圖5至圖7,本技術方案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音圈馬達400,其包括固定元件410、可動元件420、連接於固定元件410與可動元件420之間之彈片430、第一磁性元件441、第三磁性元件442、第五磁性元件443、第二磁性元件451、第四磁性元件452、第六磁性元件453及轉動地耦合於固定元件410與可動元件420之間之滾動元件460。彈片430可為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或第三實施例提供之彈片,下面以採用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彈片為例進行說明。
固定元件410包括一固定框架411及一固定板412。
固定框架411長方形固定框架,其包括第一側壁4111、第二側壁4141、第三側壁4113及第四側壁4114,第一側壁4111、第二側壁4112、第三側壁4113及第四側壁4114圍成一第一收容空間4115。其中,第一側壁4111與第二側壁4112相對設置,第三側壁4113與第四側壁4114相對設置。第二側壁4112之中心開設有第一收容孔4116,第三側壁4113之中心開設有第二收容孔4117,第四側壁 4114之中心開設有第三收容孔4118。於第一側壁4111之平行於固定框架411之中心軸線方向之一端之中心,形成有一個凹陷4119,用於將固定板412固定配合於固定框架411。
固定板412固定於固定框架411,其用於將彈片430固定於固定框架411並且用於與滾動元件460配合連接。固定板412之形狀與固定框架411之形狀相配合。固定板412包括收容部4121與與收容部4121相互連接之固定部4122。收容部4121之形狀與凹陷4119之形狀相配合,收容部4121收容於凹陷4119內,固定部4122固定於第一側壁4111、第三側壁4113與第四側壁4114。於固定部4122靠近第一收容空間4115之內表面4123開設有圓形之第一收容槽4124,用於配合收容滾動元件460。
可動元件420包括收容框架421及連接板422。
收容框架421收容於第一收容空間4115內,其包括第一側板4211、第二側板4212、第三側板4213、第四側板4214及頂板4215。第一側板4211、第二側板4212、第三側板4213、第四側板4214及頂板4215圍成一長方體形第二收容空間4216。第二收容空間4216用於收容需要音圈馬達400驅動之元件,如鏡片或鏡頭模組等。第一側板4211與第一側壁4111相鄰,第二側板4212與第二側壁4112相鄰,第三側板4213與第三側壁4113相鄰,第四側板4214與第四側壁4114相鄰。
連接板422固定於收容框架421,其用於與固定板412共同配合收容滾動元件460。本實施例中,連接板422固定於收容框架421之頂板4215與第一側板4211。連接板422具有連接部4221,連接部4221設置於固定板412之收容部4121與第一側板4211之間,連接 部4221與收容部4121不相接觸。於與第一收容槽4124相對應之位置開設有第二收容槽4222。第二收容槽4222亦為半球形凹槽。優選地,第二收容槽4222與第一收容槽4124大小相等。
第一收容槽4124亦可開設於第一側壁4111,第二收容槽4222開設於第一側板4211,僅需第一收容槽4124與第二收容槽4222相對,圍成之空間可收容滾動元件460即可。
第一固定部431固定於可動元件420,使得固定元件410之中心軸線垂直於彈片430。將彈片100所於之平面定義為XY平面,將與第一固定部110寬度方向定義X軸方向,將XY平面與X軸方向垂直之方向定義為Y軸方向,將垂直於XY平面之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本實施例中,第二固定部434固定於第三側壁4113及第一側壁4111,第三固定片435固定於第四側壁4114及第一側壁4111。
本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441、第三磁性元件442及第五磁性元件443為電磁鐵。第一磁性元件441固定於第二側壁4112,第三磁性元件442固定於第三側壁4113,第五磁性元件443固定於第四側壁4114。第一磁性元件441中心軸線垂直於第二側壁4112,第三磁性元件442之中心軸線垂直於第三側壁4113,第五磁性元件443之中心軸線垂直於第四側壁4114。本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441收容並固定於第一收容孔4116內,第三磁性元件442收容並固定於第二收容孔4117內,第五磁性元件443收容並固定於第三收容孔4118內。
第一磁性元件441與第二磁性元件451相對,其包括位於其中心軸線以上之第一部分4411以及位於其中心軸線以下之第二部分4412。可理解,當第一磁性元件441中通有電流時,第一部分4411之 電流流向與第二部分4412之電流流向相反。
第二磁性元件451固定於第二側板4212。當第一磁性元件441中通有電流時,第二磁性元件451與第一磁性元件441之間產生平行於Z軸方向之磁力。第二磁性元件451包括與所述第一部分4411相對之第一永磁鐵4511及與第二部分4412相對之第二永磁鐵4512。第一永磁鐵4511與第二永磁鐵4512沿平行於Z軸方向相鄰設置,且第一永磁鐵4511與第二永磁鐵4512之磁力線方向相反。本實施例中,第一永磁鐵4511之S極靠近第二側板4212,第一永磁鐵4511之N極遠離第二側板4212。第二永磁鐵4512之N極靠近第二側板4212,第二永磁鐵4512之S極遠離第二側板4212。當然,於第一永磁鐵4511之N極靠近第二側板4212情況下,第一永磁鐵4511之S極亦可遠離第二側板4212。第二永磁鐵4512之S極靠近第二側板4212,第二永磁鐵4512之N極遠離第二側板4212。
從而,當第一磁性元件441中通有電流時,所述第一部分4411與第二部分4412中之電流方向相反,它們所處之第一永磁鐵4511與第二永磁鐵4512之產生之磁場中之磁力線方向亦相反,從而使得第一永磁鐵4511與第二永磁鐵4512受到之平行於固定元件410中心軸線之洛侖茲力之方向相同。
第三磁性元件442與第四磁性元件452相對,其包括位於其中心軸線以上之第三部分4421以及位元於其中心軸線以下之第四部分4422。可理解,當第三磁性元件442中通有電流時,第三部分4421之電流流向與第四部分4422之電流流向相反。
第四磁性元件452固定於第三側板4213。第四磁性元件452用於當第三磁性元件442中通有電流時,第四磁性元件452受到平行於Z 軸方向之力。第四磁性元件452包括與第三部分4421相對之第三永磁鐵4521及與第四部分4422相對之第四永磁鐵4522。第三永磁鐵4521與第四永磁鐵4522沿平行於Z軸方向相鄰設置,且第三永磁鐵4521與第四永磁鐵4522之磁力線方向相反。從而,當第三磁性元件442中通有電流時,第三部分與第四部分電流流向相反,它們所處之第三永磁鐵4521與第四永磁鐵4522產生之磁場之磁力線方向相反,從而使得第三永磁鐵4521與第四永磁鐵4522受到平行於固定元件410中心軸線之洛侖茲力之方向相同。
相似地,第六磁性元件453固定於第四側板4214,並與第五磁性元件443相對應。第六磁性元件453用於當第五磁性元件443中通有電流時,使得第六磁性元件453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力。並且,藉由控制第一磁性元件441與第五磁性元件443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第二磁性元件451與第六磁性元件453受力方向相反,從而使得可動元件420轉動。當然,音圈馬達400亦可不包括第六磁性元件453及第五磁性元件443。
滾動元件460配合收容於固定元件410與可動元件420之間,使得可動元件420可相對於固定元件410轉動。本實施例中,滾動元件460為一個圓球形滾珠,其配合收容於第一收容槽4124與第二收容槽4222內,並與第一收容槽4124之內壁與第二收容槽4222之內壁接觸。當第二磁性元件451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作用力時,則可動元件420可以滾動元件460為支點繞平行於Y軸之直線相對於固定元件410轉動。當第四磁性元件452及第六磁性元件453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作用力時,且它們受到之作用力之方向相反時,則可動元件420可以滾動元件460為支點繞平行於X軸方向之直 線相對於固定元件410轉動。
當音圈馬達400僅用於當第二磁性元件451受到平行於Z軸方向之作用力,則可動元件420則可繞平行於Y軸之直線轉動時,滾動元件460亦可為設置於可動元件420與固定元件410之間之平行於Y軸方向之樞軸,所述樞軸可為滾柱等元件。於此情況之下,音圈馬達400則不需要設置第三磁性元件442、第四磁性元件452、第五磁性元件443及第六磁性元件453。
請一併參閱圖5及圖8,當第一磁性元件441與第二磁性元件451之間之作用力使得第一固定部431繞Y軸發生偏轉,第一固定部431沿Z軸之方向發生偏轉,使得與第一固定部431相連之第一彈性部432與第二彈性部433亦相應產生方向相反之彈性變形,從而對第一固定部431產生方向相反之彈性回復力。當第一固定部431受到之力停止作用或減小時,則第一固定部431於第一彈性部432與第二彈性部433之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請參閱圖9,當可動元件420受到第三磁性元件442與第四磁性元件452之間之磁力之作用相對於固定元件410發生偏轉,則第一固定部431相對於第二固定部434與第三固定部435發生偏轉。於第一固定部431發生偏轉同時,與第一側邊4311相連接第一彈性部432向Z軸負或者正方向發生變形,從而對第一側邊4311施加Z軸正或者負方向之彈性回復力。與第四側邊4314相連之第二彈性部433向Z軸正或者負方向發生變形,從而對第二側邊4312施加Z軸負或者正方向之彈性回復力。從而,第一固定部431受到之力停止作用或減小時,則第一固定部431於第一彈性部432與第二彈性部433之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本技術方案提供之彈片,可於內固定部相對於外固定部繞不同之方向發生偏轉時提供彈性回復力。並且,本技術方案中之彈片中之兩個彈性部相對於內固定部相互對稱設置,可保證內固定部受到之彈性力平衡。本技術方案提供之音圈馬達,於可動元件與固定元件之間設置了上述之彈片進行連接,藉由控制線圈中之電流之方向,使得相應之兩個磁性元件之間產生洛侖茲力,可可動元件繞著滾動元件發生轉,從而本技術方案提供之音圈馬達可應用於相機模組防抖。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彈片
110‧‧‧第一固定部
120‧‧‧第一彈性部
130‧‧‧第二彈性部
140‧‧‧第二固定部
150‧‧‧第三固定部

Claims (10)

  1. 一種彈片,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彈性部、第二彈性部、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相對之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所述第一彈性部包括與第一側邊相連接之第一延伸段、與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連接之第二延伸段以及連接於第一延伸段與第二延伸段之間之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一延伸段與第二延伸段相鄰且基本均沿平行於第一固定部之第一側邊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彈性部包括與第二側邊連接之第三延伸段、與第三固定部相連接之第四延伸段以及連接於第三延伸段與第四延伸段之間之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三延伸段與第四延伸段相鄰且基本均沿平行於第一固定部之第二側邊之方向延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片,其中,第一延伸段與第二延伸段之長度相等,第三延伸段與第四延伸段長度相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片,其中,第一彈性部還包括第三連接段與第五延伸段,所述第五延伸段平行於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連接段連接於第一延伸段與第五延伸段之一端之間,第三連接段連接於第二延伸段與第五延伸段之另一端之間,所述第二彈性部還包括第四連接段與第六延伸段,所述第六延伸段平行於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二連接段連接於第三延伸段與第六延伸段之一端之間,第四連接段連接於第四延伸段與第六延伸段之另一端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片,其中,所述第一彈性部與第二彈性部關於第一固定部之中心對稱設置,所述第二固定部與第三固定部關於第一固定部之中心對稱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片,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與第三固定部 相互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片,其中,第二固定部與第一側邊之間設置有沿第一固定部寬度方向相鄰設置之兩第一彈性部,第三固定部與第二側邊之間設置有沿第一固定部寬度方向相鄰設置之兩第二彈性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片,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一彈性部、第二彈性部、第三固定部及第四固定部位於同一平面上。
  8. 一種音圈馬達,其包括固定元件、可動元件、滾動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任一項所述之彈片,所述固定元件具有第一收容空間,所述可動元件收容於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內,所述彈片之第二固定部與第三固定部固定於固定元件,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可動元件,所述滾動元件可滾動地耦合於固定元件與可動元件之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設於所述固定元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設於可動元件,並與第一磁性元件相對,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其中之一為電磁鐵,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得可動元件藉由滾動元件之滾動而相對於固定元件轉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固定元件之中心軸線垂直於所述彈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音圈馬達,其中,所述固定元件包括第一側壁、第二側壁及第三側壁,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相對設置,所述第三側壁連接於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之間且垂直於第一側壁,所述可動元件包括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及第三側板,第一側板與第一側壁相鄰,第二側壁與第二側板相鄰,所述第三側壁與第三側板相鄰,所述滾動元件配合設置於第一側板與第一側壁之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於第二側壁,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設於第二側板,所述音圈馬達還包括第三磁性元件及第四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定於第三側壁,所述第四磁性元 件固設於第三側板,所述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繞平行於第三側壁中心軸線之方向轉動,所述第三磁性元件與第四磁性元件用於產生相互作用之磁力以使可動元件相對於固定元件繞平行於第一側壁中心軸線之方向轉動。
TW98126311A 2009-08-05 2009-08-05 彈片及音圈馬達 TWI4452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26311A TWI445286B (zh) 2009-08-05 2009-08-05 彈片及音圈馬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26311A TWI445286B (zh) 2009-08-05 2009-08-05 彈片及音圈馬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6581A TW201106581A (en) 2011-02-16
TWI445286B true TWI445286B (zh) 2014-07-11

Family

ID=4481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26311A TWI445286B (zh) 2009-08-05 2009-08-05 彈片及音圈馬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452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7180B (zh) * 2014-06-11 2016-08-10 深圳市世尊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音圈马达的可控多轴向运动弹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6581A (en) 201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62593B2 (en) Reflecting module f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OI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131836B2 (en) Auto focus and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in a compact folded camera
CN109031584B (zh) 镜头驱动装置及包括镜头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TWI491251B (zh) 相機模組
US8059951B2 (en) Image stabilizing device and camera
TWI483055B (zh) 相機模組
TWI485459B (zh) 成像裝置
CN212723615U (zh) 相机模块
US10701248B2 (en) Iri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550129B1 (ko) 폴디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CN216351589U (zh) 相机模块
TWI437798B (zh) 彈片及採用該彈片之音圈馬達
TWI461825B (zh) 影像穩定模組及成像裝置
CN113050340B (zh) 相机模块
CN219780273U (zh) 传感器移位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设备
TWI445286B (zh) 彈片及音圈馬達
TWI480579B (zh) 相機模組
TWM515654U (zh) 相機模組
CN215682428U (zh) 变焦驱动致动器
TWI445287B (zh) 彈片及音圈馬達
TWI438544B (zh) 音圈馬達及採用該音圈馬達之相機模組
US20230156329A1 (en) Camera module with sensor shifting module
KR102517913B1 (ko) 광학부재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TWI600939B (zh) 相機模組
JP2024504254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