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8270B - 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8270B
TWI438270B TW100125029A TW100125029A TWI438270B TW I438270 B TWI438270 B TW I438270B TW 100125029 A TW100125029 A TW 100125029A TW 100125029 A TW100125029 A TW 100125029A TW I438270 B TWI438270 B TW I4382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compound
treatment
glycol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5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4827A (en
Inventor
Guido D Frey
Heyko Jurgen Schultz
Heinz Strutz
Original Assignee
Oxea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xea Gmbh filed Critical Oxea Gmbh
Publication of TW201204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4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8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827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7/0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 C07C67/48Separation; Purification; Stabilisation; Use of additives
    • C07C67/60Separation; Purification; Stabilisation; Use of additives by treatment giving rise to chemical modific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yethers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Description

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多元醇與具有3至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脂族單元羧酸,在金屬化合物做為觸媒存在下,反應所製成多元醇酯類,以氧化或還原化合物,進行後處理之方法。
多元醇之酯類,在產業上有廣大範圍之不同用途,例如塑化劑或潤滑劑。選用適當出發物料,使得例如沸點或粘度等物理性能,可以控制,而水解抵抗性或對抗氧化降解之安定性等化學性能,可以考量。多元醇酯類亦可裁量,以解決特殊之績效問題。詳細宏觀多元醇酯類之使用,可參見例如Ullmann氏《工業化學百科全書》第5版,1985年,VCH出版公司,第A1卷305-319頁;1990年,第A15卷438-440頁,或Kirk Othmer氏《化學技術百科全書》第三版,John Wiley & Sons,1978年,第1卷778-787頁;1981年,第14卷496-498頁。
多元醇酯類用做潤滑劑,具有重大之工業意義,特別用在礦物油質潤滑劑不能完全符合要求設定之使用領域。多元醇酯類尤其可用在渦輪引擎和儀器油類。潤滑劑用途之多元醇酯類,往往基於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2-己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異戊四醇、2,2,4-三甲基戊烷-1,3-二醇、丙三醇或3(4),8(9)-二羥甲基三環[5.2.1.02.6 ]-癸烷,亦稱為TCD醇DM,做為醇成份。
多元醇酯類亦相當程度用做塑化劑。塑化劑在塑膠、塗料、密封材料和橡膠物品方面,有各種用途。在物理上與高分子量熱塑性物質互動,不起化學反應,最好是利用其溶解和膨潤能力。形成均質系統,其熱塑性範圍移向比原有聚合物更低之溫度,結果是有最佳機械性能,例如變形能力、彈性和強度均提高,而硬度降低。
為開拓使用塑化劑之可能最廣領域,必須符合一系列標準。理想情況為無臭無色、耐光、耐冷、耐熱。此外,預期對水不敏感,較為非燃性,不太揮發,不礙健康。又,塑化劑之生產應簡單,為符合環保要求,避免廢棄物,諸如不能進一步利用之副產品,和包括污染物之廢水。
特殊類之多元醇酯類(簡稱G酯)含二醇或醚二醇為醇成份,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1,2-丙二醇或高級丙二醇。可以不同方式製成。除醇與酸反應外,可隨意在酸性觸媒存在下,實務上採取進一步製程,以獲得G酯,包含二醇與醯氯反應,羧酸酯以二醇進行轉移酯化,以及環氧乙烷加成於羧酸(乙氧化作用)。在工業生產上,只有二醇與羧酸直接反應,以及羧酸之乙氧化作用,已建立生產製程,通常以二醇與酸之酯化為佳。蓋因在此製法中,可以習知化學裝置,以不特別複雜的方式進行,並可獲化學上均質生成物。與此相較,乙氧化作用需要密集和昂貴的技術設備。環氧乙烷是甚具反應性的化學物質。會有爆炸性聚合,在很廣大的混合範圍內,會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環氧乙烷會刺激眼睛和消化管道,導致化學燒灼,並損害肝腎,有致癌性。故在處置上要採取密集安全措施。此外,必須確保儲存裝置和反應裝置之嚴格清淨,以免形成不良雜質,造成環氧乙烷與異物之副反應。最後,與環氧乙烷之反應不太有選擇性,因會導致不同鏈長的化合物之混合物。
醇以羧酸直接酯化,是有機化學基本操作之一。為提高反應率,轉化是在觸媒存在下進行。反應物之一以過量使用,和/或除去反應過程中形成之水,按照物質作用定律,可確保平衡是向反應生成物(即酯)側移動,意即達成高生產率。
有關多元醇酯類,亦包含乙二醇和脂肪酸之酯類,製造上的廣泛資訊,以及此等化合物類選用代表例之性能,可查閱Goldsmith〈脂肪酸之多元醇酯類〉,Chem. Rev. 33,第257頁起(1943年)。例如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和多乙二醇之酯類,是在溫度130-230℃,經反應時間2.5-8小時製成。使用二氧化碳除去反應水。多元醇酯化中提到的適當觸媒,是無機酸、酸性塩、有機磺酸、乙醯氯、金屬或兩性金屬氧化物。除去反應水是借助於夾帶劑,例如甲苯或二甲苯,或藉引進惰性氣體,諸如二氧化碳或氮。
多乙二醇的脂肪酸酯之製造和性能,詳見Johnson(編輯)《產業內之脂肪酸》(1989年)第9章〈脂肪酸之聚氧乙烯酯類〉,及一系列之預備暗示。提高羧酸對乙二醇之莫耳比,可達成較高之二酯濃度。除去反應水之適當措施,是在與水不溶混的溶劑存在下共沸蒸餾,在加熱中通入惰性氣體,或在乾燥劑存在下進行減壓反應。若不加觸媒,需延長反應時間和提高反應溫度。使用觸媒可緩和二者反應條件。除硫酸外,有機酸(諸如對甲苯磺酸)和聚苯乙烯型陽離子交換劑,都是較佳觸媒。使用金屬粉末,諸如錫或鐵,亦可一提。按照US 2,628,249所述,以硫酸或磺酸催化時之著色問題,可在活性炭存在下加工而消弭。
用來製造多元醇酯類之其他金屬性觸媒,例如按照US 5,324,853 A1,還有烷氧化物、羧酸酯,或鈦、鋯、錫之鉗合物。此等金屬觸化物可視為是高溫觸媒,因只有在高酯化溫度,一般在180℃以上,才能達成其完全活性。通常不是在酯化反應開始時添加,而是在反應混合物業已加熱,並已反應到部份去除水後。儘管比習知硫酸觸媒,需要較高反應溫度和較長反應時間,以此等金屬化合物催化時,可得較低色值之粗製酯類。通常酯化觸媒有例如四(異丙基)原鈦酸酯、四(丁基)原鈦酸酯、四(丁基)鋯酸酯或2-乙基己酸錫(Ⅱ)。
多元醇與羧酸之催化酯化反應,基於存在不足之成份,在較短時間內有高度轉化率,但對其餘轉化成所需多元醇酯類,必須接收較長之反應時間。雖然,所得多元醇酯有尚可接受之部份酯化生成物殘餘含量,以羥基值mg KOH/g(依DIN 53240)或以氣相層析術測得部份酯化生成物含量表示,長期反應時間在經濟上不利,因其限制工業生產工場之績效。又為加速殘餘轉化率,US 5,324,853 A1亦倡議把反應混合物激烈混合。
酯化反應結束後,必須確保充分除去金屬觸媒,因為純化多元醇酯類內有金屬痕跡,即有損其用做塑化劑或潤滑劑,例如影響其導電係數或對大氣氧之穩定性。按照US 5,324,853 A1之程序,粗製酯化混合物係與碳酸鈉水溶液,視情形與活性炭混合。此程序把金屬化合物水解成不溶性固體,可在粗製酯化合物進一步加工前濾除。按照US 4,304,925 A1,粗製酯化生成物在添加鹼之前,先與水混合,趁熱處理。把水解之金屬化合物轉化成方便過濾之沉澱物。
在金屬催化下製造多元醇酯之先前技術,不是需要特別反應器設計,在經濟可接收時間內完成酯化反應,就是趁熱另外用水處理,於酯化反應結束後,形成水解生成物,可輕易濾除,以便實質上完全除去金屬性觸媒。
即使在使用金屬性觸媒情況下,一般可得色值令人滿意之多元醇酯類,但工業生產往往所得產品不符色值和酸值之規格數值。雖然按照在本案優先權日尚待公告的德國專利申請案10 2009 048 775.1之製法,可以簡單方式獲得高品質多元醇酯類,若利用本案優先權尚待公告的德國專利申請案10 2009 048 775.1生產方法所得多元醇酯類,例如因在工業生產當中發生缺失,未具所需規格,仍亟需提供一種製法,以簡單之後處理,具備符合規格之多元醇酯類。
所以,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方法,以簡單之後處理,即可將在金屬催化下業已製成並加工過之多元醇酯類品質,改進到符合規格之多元醇酯類,可以廣泛之各種方式使用。
故本發明包含一種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以多元醇酯類係由多元醇與具有3至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脂族單元羧酸,在選自鈦化合物、鋯化合物、錫化合物、鋅化合物、鐵化合物和鋁化合物等金屬化合物,做為觸媒存在下反應,同時除去形成的水,隨即以蒸汽處理,其特徵為,所得多元醇酯先以氧化或還原化合物後處理,然後立即以蒸汽處理。
多元醇與脂族單元羧酸出發化合物間之反應,視出發物料而定,設定在約120-180℃範圍內,隨後以不同方式進行至完成為止。
酯化階段之一種形態涉及先加熱,從室溫進行升溫到最高280℃,以到250℃為佳,溫度保持一定,從標準壓力逐段降壓,以方便除去反應水。選擇壓力階段,不論一段、二段或二段以上,以及特定階段要達成之壓力,可廣泛變異,符合特殊條件。例如在第一階段,可降低壓力,先從標準壓力進行降到600 hPa,再在300 hPa壓力進行反應至完成。此等壓力數字是引導數值,可適當調節。
除壓力變異外,同樣可分一段、二段或二段以上改變溫度,在酯化反應之際從室溫起,使溫度在常壓逐段上升,典型上達最高溫度280℃。惟已知宜逐段加熱升溫至最高280℃,也逐段降壓。例如,酯化反應可在第一階段從室溫起進行至溫度190℃。同樣施以降壓至600 hPa,以加速驅出反應水。達到190℃溫度階段時,壓力再度降到300 hPa,而酯化反應即在250℃以下之溫度進行到完成。此等溫度和壓力數字,係導引數值,可適當調節。在特定階段建立的溫度和壓力狀況、階段數,以及每單位時間的特別溫度上升和壓力下降,均可在廣大範圍內變異,並按照出發化合物和反應生成物之物理性能調節,第一階段之溫度和壓力狀態,係從標準壓力和室溫進行建立。已知特別適當的是,分二階段升溫和分二階段降壓。
要建立的壓力下限,視出發化合物和所形成反應生成物之物理性能,諸如沸點和蒸氣壓而異,亦由工廠設備而定。從標準壓力起,可在此等限度內逐段作業,並逐段降壓。溫度上限(典型上為280℃)應調適,以免形成分解生成物,其中有些對色澤有危害效果。溫度階段的下限係由反應率決定,必須仍然足夠高到在可接受時間內結束酯化反應。於此等限度內,可逐段作業,並逐段升溫。
特殊反應條件,諸如溫度、反應時間、施加壓力或所用觸媒,應配合特定多元醇酯,以強制著色成份之形成進入背景,以充分反應率盡量避免多元醇酯之降解反應。尤其是在基於醚乙二醇(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之多元醇酯類情況下,當反應條件,諸如溫度、反應時間,以及觸媒類型和量,未以控制方式調節以應特定多元醇酯時,會增進醚架構之降解。
酯化可以化學計量之多元醇和脂族單元羧酸進行。惟宜令多元醇與過量單元羧酸反應,後者一般係較低沸點成份,在粗製酯的隨後加工中,可利用蒸餾以簡單方式除去。按多元醇內待酯化之每莫耳羥基,脂族單元羧酸使用10-50%莫耳過量,以20-40%莫耳過量為佳。
形成之反應水,在酯化反應過程中,連同過量單元羧酸,從反應容器蒸餾出,進入下游之相分離器,單元羧酸和水在此按照其溶解度性能分離。在某些情況下,所用單元羧酸亦在反應條件下與水形成共沸物,能夠做為夾帶劑除去反應水。可用水之發生,來監視反應之進行。分離的水從製程除去,而單元羧酸流出相分離器,回到反應容器。添加又一有機溶劑,諸如己烷、1-己烯、環己烷、甲苯或二甲苯異構體混合物,擔任共沸劑之任務,並不禁止,惟限於少數例外情況。共沸劑可盡早在酯化反應開始時,或在達成較高溫度後添加。若已獲得理論上預計量的水,或例如按DIN 53240測定羥基值已落到設定值以下,即令反應混合物冷卻,以結束反應。
多元醇與單元羧酸酯化所用觸媒,係金屬化合物,選自鈦化合物、鋯化合物、錫化合物、鋅化合物、鐵化合物和鋁化合物組群。適當化合物有例如氧化錫(Ⅱ)、氧化錫(Ⅳ),羧酸錫,諸如2-乙基己酸錫(Ⅱ)、草酸錫(Ⅱ)、乙酸錫(Ⅱ)或乙酸錫(Ⅳ),烷氧化錫(Ⅳ),諸如錫酸四甲酯、錫酸四乙酯、錫酸四丙酯、錫酸四異丙酯或錫酸四異丁酯,或有機錫化合物,諸如順丁烯二酸丁基錫或二月桂酸二丁基錫。
適用鈦化合物包含烷氧化物,諸如原鈦酸四甲酯、原鈦酸四乙酯、原鈦酸四丙酯、原鈦酸四異丙酯、原鈦酸四丁酯、原鈦酸四異丁酯、原鈦酸四戊酯,或原鈦酸四(2-乙基己酯);丙烯酸酯,諸如羥甲基乙酸鈦、羥甲基丁酸鈦或羥甲基戊酸鈦,或鉗合物,諸如鈦酸四乙二醇或鈦酸四丙二醇。亦可成功使用相對應鋯化合物,諸如原鋯酸四甲酯、原鋯酸四乙酯、碳酸鋯、原鋯酸四丙酯、原鋯酸四異丙酯、原鋯酸四丁酯、原鋯酸四異丁酯、原鋯酸四戊酯,或原鋯酸四(2-乙基己酯)。
同樣適用的有氧化鋁、氫氧化鋁、羧酸鋁,諸如乙酸鋁或硬脂酸鋁,或烷氧化鋁,諸如三丁氧化鋁、三第二丁氧化鋁、三第三丁氧化鋁,或三異丙氧化鋁。
觸媒亦可用氧化鋅、硫酸鋅、羧酸鋅,諸如乙酸鋅二水合物或硬脂酸鋅,以及乙酸鐵(Ⅱ)或氫氧化氧化鐵(Ⅲ)。
同樣可用適當之微粉化金屬,此時先在反應混合物內形成催化活性之金屬化合物。
觸媒可盡早在開始時加到反應混合物,或隨後在例如確定除去反應水時,觀察到升溫安全措施才添加。
酯化觸媒添加量為1×10-5 至20莫耳%,以0.01至5莫耳%為佳,尤其是0.01至2莫耳%,係就添加劣勢的出發化合物而言,就多元醇而言為宜。以較大量觸媒情況而言,預料多元醇酯會發生裂解反應。
特別是在基於醚二醇(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之聚酯類製造情況下,於接近反應結束,和在游離羥基最後殘餘物轉化階段,使用高觸媒濃度時,即有增加醚鏈裂解之虞,在此情況下應調節所施反應溫度和壓力。所選用觸媒濃度愈高,一般應選用所施反應溫度或壓力愈低,應採用最佳溫度和壓力形態。於過份低的觸媒濃度情況下,酯化率會低到在可接受的反應時間內,看不到可接受之轉化率。
酯化觸媒可以液體或固體形式添加。固體觸媒,例如氧化錫(Ⅱ)、氧化鋅或氫氧化氧化鐵(Ⅲ),係在酯化反應結束後,粗製多元醇酯經進一步加工之前濾除。當酯化觸媒以液體化合物形式添加,例如原鈦酸四異丙酯或原鈦酸四丁酯,在酯化反應結束後仍然存在溶於反應混合物內,則此等化合物在加工製程中,以蒸汽處理時,即會轉化成不溶性沉澱物,容易除去。
在特殊具體例中,酯化係在吸收劑存在內為之。此涉及使用多孔性高度表面積固體材料,典型上用於實驗室和工廠二者之化學實務。此等材料例有高度表面積多矽酸,諸如矽凝膠(矽乾凝膠)、矽藻土、高度表面積氧化鋁和氧化鋁水合物,礦物材料,諸如粘土或碳酸塩,或活性炭。已知活性炭特別有用。一般而言,吸收劑係以微細形式懸浮於反應溶液內,以強烈攪拌或引進惰性氣體攪拌之,達成液相和吸收劑間之密切接觸。吸收劑量可實質上自由調節,因此按照個別需要而定。每100份重量之液體反應混合物,可用0.1至5份重量吸收劑,以0.1至1.5份重量為佳。
由於開頭為多元醇酯類所述品質標準,在酯化階段之製法步驟,除去反應水,以及粗製酯之加工,是很重要的製法特點,因為此等製法步驟之調節,重大影響到終端產品之感測和光學性能。尤有進者,最佳製法計劃可得基於二醇(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之多元醇酯類,純度高,色值低,色穩定性高。反之,多元醇和脂族單元羧酸出發物料之結構,對以脫元醇酯類塑化的聚合物材料之機械性能和熱性能,有決定性作用,並影響潤滑劑之水解和氧化穩定性。
反應結束後所得反應混合物,除聚酯和所需反應生成物,包括任何未轉化出發物料,尤其是採用過量單元羧酸時,脂族單元羧酸仍然有過量存在。典型上過量存在的未轉化出發化合物,要先餾除,宜應用減壓為之。
粗製酯隨即經蒸汽處理,可例如以簡單方式,把蒸汽引進入粗製產品內。蒸汽處理之一優點是,仍然存在的觸媒,在其過程中消滅,轉化成水解生成物,可輕易濾除。當酯化反應在吸收劑存在下進行時,業已存在的吸收劑方便觸媒轉化生成物沉積。否則,宜在蒸汽處理開始時添加吸收劑。蒸汽處理之際有吸收劑存在,同樣對多元醇酯的色澤和色穩定性有優良效果。然而,亦可在酯化反應結束,且過量出發化合物除去後,即進行蒸汽蒸餾之前,濾除吸收劑。
蒸汽處理一般是在標準壓力進行,雖然不排除採用稍微減壓,宜降到400 hPa。蒸汽處理一般是在溫度100-250℃為之,以150-220℃為佳,最好是170-200℃,且利用各情況下所欲製造多元醇酯類之物理性能引導。
在蒸汽處理步驟過程中,已知在加熱期間宜以很和緩方式進行,直至獲得作業溫度,俾把粗製酯加熱到蒸汽處理所需溫度。
蒸汽處理期間,可由例行測試決定,一般進行期間為0.5至5小時。蒸汽處理時間太長,導致不良提高多元醇酯之色值,故應予避免。也會觀察到增加多元醇酯降解反應成酸性化合物,其含量可由中和值或酸值上升證明,例如按DIN EN ISO 3682/ASTM D 1613測定。處理時間太短時,不足以有效除去殘酸和水,而所需多元醇酯仍有太高之不良酸值,和太高的水含量。處理時間太短時另外觀察到,對多元醇酯色值的優良影響很少。
蒸汽處理之條件,諸如溫度、期間和所施壓力,亦必須確實就特定多元醇酯加以調節,以達成關於多元醇酯色值之最佳結果,以盡量把出發化合物、水和觸媒微跡的殘量減到最少,同時抑制降解反應。尤其是在採用較多觸媒量,和基於醚二醇,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製造多元醇酯類之情況下,蒸汽處理之條件,必須確實調整至特定多元醇酯,以抑制醚鏈之不良降解。
蒸汽處理可視需要接著添加固體鹼性物質,例如鹼式二氧化矽、鹼氏氧化鋁或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鈣,或固體氫氧化鈉,以及鹼氏礦物質,便進一步降低多元醇酯之中和值。
蒸汽處理可視需要在過濾吸收劑,所添加任何固體鹼性物質,和其他所得固體後,接著把多元醇酯乾燥,例如把加溫惰性氣體通過生成物。亦可同時應用加溫減壓,和視需要通惰性氣體過生成物。即使沒有惰性氣體的作用,僅升溫或僅減壓,亦可作業。特別之乾燥條件,諸如溫度、壓力和時間,可藉簡單之預備測試決定。一般而言,在壓力0.2-500 hPa,以1-200 hPa為佳,尤其是1-20 hPa,採用溫度範圍為80-250℃,以100-180℃為佳。粗製酯如尚未過濾,即進行過濾,以除去固體、所添加之任何固體鹼性物質,在酯化階段或蒸汽處理之前所添加觸媒和吸收劑的水解生成物,過濾是在習用過濾裝置內,於標準溫度或120℃以下之溫度進行。過濾可以常用過濾助劑支援,諸如纖維素、矽凝膠、矽藻土、木屑粉。惟限特殊情況才使用。
過濾完成時,得淡色多元醇酯,一般也能滿足其他規格,諸如含水量、殘酸含量、觸媒成份殘量,和單酯殘量。
利用本發明製法後處理之多元醇酯,係基於通式(I)所示多元醇:
R(OH)n  (I)
其中R係C2 -C20 ,最好是C2 -C10 之脂族或環脂族烴,n為2-8整數,以2,3,4,5或6為佳。
適用之多元醇為通式(Ⅱ)之同類化合物:
H-(-O-[-CR1 R2 -]m -)o -OH (Ⅱ)
其中R1 和R2 各單獨為氫、C1 -C5 烷基,以甲基、乙基、丙基為佳,C1 -C5 羥烷基,以羥甲基為佳,m為1-10整數,以1-8為佳,尤指1,2,3或4,o為2-15整數,以2-8為佳,尤指2,3,4或5。
可轉化為多元醇酯之適當多元醇,有例如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2,2-羥甲基丁烷、三羥甲基乙烷、三羥甲基丙烷、双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丁烷、2,2,4-三甲基戊烷-1,3-二醇、1,2-己二醇、1,6-己二醇、異戊四醇或二異戊四醇,或3(4),8(9)-二羥甲基三環[5.2.1.02.6 ]癸烷。
其他可用之多元醇,包含乙二醇和1,2-丙二醇,及其寡聚物,尤指醚二醇類、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和四乙二醇,或二丙二醇、三丙二醇或四丙二醇。乙二醇和丙二醇類是工業生產的化學品。其製造用的基本物質是環氧乙烷和環氧丙烷,在壓力下與水加熱,即得1,2-乙二醇和1,2-丙二醇。由乙二醇進行乙氧化,即得二乙二醇。環氧乙烷水解製成乙二醇之副產品,得三乙二醇、四乙二醇亦然。此二化合物亦可由乙二醇與環氧乙烷反應合成。由環氧丙烷多次加成於1,2-丙二醇,可得二丙二醇、三丙二醇、四丙二醇,及更高階丙氧化生成物。
為製得多元醇酯類,使用分子內具有3-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支鏈脂族單元羧酸。視塑化劑或潤滑劑特殊使用領域,即使在許多情況下以飽和酸為佳,但亦可使用不飽和羧酸為酯合成用之反應成份。做為多元醇酯類成份的單元羧酸例,有丙酸、正丁酸、異丁酸、正戊酸、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2-甲基戊酸、正己酸、2-乙基丁酸、正庚酸、2-甲基己酸、環己羧酸、2-乙基己酸、正壬酸、2-甲基辛酸、異壬酸、3,5,5-三甲基己酸、2-丙基庚酸、2-甲基十一烷酸、異十一烷羧酸、三環癸烷羧酸、異十三烷羧酸。特別有意義的是製造單乙二醇、寡聚性乙二醇、1,2-丙二醇,或寡聚性丙二醇,與C4 -C13 或C5 -C10 單元羧酸之多元醇酯類,以及製造基於1,3-丁二醇、新戊二醇、2,2,4-三甲基戊烷-1,3-二醇、三羥甲基丙烷、双三羥甲基丙烷、異戊四醇,或3(4),8(9)-二羥甲基三環[5.2.1.02.6 ]癸烷之多元醇酯類。
乙二醇及其寡聚物之多元醇酯類,極適合做為所有常見高分子量熱塑性物質用之塑化劑。已知特別可用於聚乙烯基丁醛之添加劑,與多元醇酯類混合,做為中間層,以製造多層或複合玻璃。同樣可在用做各種塗料的聚合物水性分散液中,用做凝結劑或薄膜形成助劑。亦可以簡單方式製造具有優異色澤性能之多元醇酯類,亦可滿足其他品質需要,例如低臭或低酸值。特別重要意義的是製造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8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4G7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3G6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3G7酯),或四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4G8酯)。
出發化合物之酯化,可在化學技術典型的反應裝置內,連續或分批進行。已知可用之裝置為攪拌槽或反應管,以分批反應制為佳。
即使德國專利申請案10 2009 048 775.1號製法可得高品質且合乎規格的多元醇酯類,但在工業生產上可能造成多元醇酯類的瑕疵,不符色值之規格數值。
按照本發明程序,分批生產的多元醇酯類,可以簡單方式後處理,以改進色澤品質。為此,所得多元醇酯類要先以氧化或還原化合物處理。
適當之氧化化合物有過氧化合物,諸如過氧化氫,有機過羧酸,諸如過乙酸或過丙酸,有機氫過氧化物,諸如氫過氧異丙苯或三級丁基氫過氧化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硼酸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碳酸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氧二硫酸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氧磷酸塩。
特別適用的是過氧化氫水溶液,液體有機過羧酸或有機氫過氧化物,可以簡單方式利用蒸餾除去。過氧化鹼金屬或鹼土金屬塩之使用,無論固體形式或水溶液,均不排除,但限於少數例外情況,因其和反應生成物在多元醇酯後處理過程中,都以固體或沉澱物存在,必須以附加過濾步驟除去。
尤其適用於業經加工過之多元醇酯後處理的是過氧化氫,形成水溶液,過氧化氫含量超過10%重量,以30-50%重量為佳。不推荐活性含量低的過氧化氫,是因為若導入過量水,隨後又要除去。而過氧化氫濃度太高時,在處置過程中必定會遇到不便和高昂的安全考量。
過氧化合物添加於處理的多元醇酯,其活性含量為佔全部混合物之0.03-1.0%重量,以0.08-0.3%重量為佳。若活性濃度過低,脫色能力不足以獲得充分品質之淡色多元醇酯。活性濃度過大時,預料酯化合物會有失控的降解反應。
以過氧化合物處理,一般是在升溫處理,以溫度70-160℃為佳,100-120℃更好,惟不排除低溫,例如在室溫或以下。處理時間可在廣大範圍選擇。但不能太短,也不可太長,可藉簡單的初步測試決定。一般而言,處理時間為0.5至3小時。處理時間較短時,可見到對色值無正面效果;處理時間過長時,有增加酯水解,和由於水存在和氧化劑之故,引起多元醇酯結構失控降解。同理,處理時間過長時,會不必要地佔有反應器容積。
用過氧化物處理之特殊條件,應調整配合特定多元醇酯,一方面達成最佳脫色,另方面盡量避免多元醇酯之降解反應。尤其是在基於醚二醇類(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之多元醇酯情況下,若以過氧化合物處理之條件,諸如溫度、作用時間和濃度,不特別調節以應特定多元醇酯,則醚結構會增進降解。
在進一步形態中,本發明業經加工以改進色澤品質的多元醇酯之後處理,可用臭氧或含臭氧之氣體,做為氧化化合物進行。
為了用臭氧或含臭氧之氣體進行後處理,每公升多元醇酯,用量為0.01-5.0克,以0.2-0.8克為佳。更大量的臭氧不可取,因增加多元醇酯結構的降解反應。過度大量臭氧輸入時,除利用氣相分析術測得多元醇酯含量減少外,也觀察到酸值或中和值上升,例如按照DIN EN ISO 3682/ASTM D 1613測定,正如以每公斤多元醇酯之毫當量氧表示的過氧化物數量增加,例如按ASTM E 298測定。此等特性之移動變化,據推測是使用過高量臭氧,增加酸形成之故。臭氧輸入過低時,對色澤淡化之有利影響太少,必須接受不成比例之長時間處理。
臭氧可以使用純臭氧,亦可用與其他氣體,例如空氣或氧氣之混合物,或與惰性氣體,諸如氮、二氧化碳,或稀有氣體,諸如氦或氬之混合物。使用含臭氧之氣體處理時,臭氧濃度宜為每m3 氣體混合℃物使用2-200克臭氧,以10-100克為佳。以臭氧在氧氣內之混合物來作業最好。
為製造臭氧或含臭氧之氣體混合物,可用市售臭氧發生器,例如ITT Wedeco股份有限公司產銷標示臭氧系統SMO系列、PDO系列、SMA系列或PDA系列之儀器。
用臭氧或含臭氧之氣體處理,可在廣泛之溫度範圍進行。較低溫度限度是由反應媒質的粘度和結晶性能決定,即使在低溫度亦可充分泵送。在過份高溫時,預計會增加臭氧分解。例如,可在-30℃至130℃的溫度範圍加工。以採用溫度20-100℃為佳,30-80℃尤佳。用臭氧處理時間亦可延伸廣範圍,氧化劑典型上採用從幾分鐘到數小時,例如1分鐘至3小時,以20-90分鐘為佳。應避免更高溫度和更長處理時間,因會增臭氧和多元醇酯之分解。基於處理時間,每小時每公升多元醇酯,臭氧輸入0.1-5.0克,以0.2-0.9克為佳。
用臭氧或含臭氧的氣體處理之特別條件,需因應特定之多元醇酯調節,一方面達成最佳脫色,另方面盡量避免多元醇酯之降解反應。尤其在基於醚二醇類的多元醇酯類,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之情況下,若用臭氧或含臭氧的氣體處理之條件,諸如溫度、作用時間或臭氧輸入,未特別調節因應特定多元醇酯,會確定增加醚結構之降解。
為了本發明對多元醇酯之後處理,以改進色澤品質,同樣適用還原化合物,諸如金屬氫化合物,像複合鹼金屬硼氫化物,或鹼土金屬硼氫化物。
適宜以固體加工,先懸浮於待處理之多元醇酯,加水活化。加水時,還原活性氫即從金屬氫化物,例如從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硼原位氫化物釋出。應避免輸入過份大量水,因為水隨後還要除去,而且過份大量水也會造成原位形成的活性氫過份快速脫活。一般而言,基於要後處理的100份重量多元醇酯,用水0.1-5.0份重量,以0.1-2.0份重量為佳。
於待處理之多元醇酯添加還原化合物,使多元醇酯和添加水之組體混合物內,活性含量為0.002至0.3%重量,以0.005-0.05%重量為佳。活性濃度過份低時,脫色能力不足以獲得有充分品質之淡色多元醇酯內。活性濃度過份高時,預料酯化合物有失控的降解反應。
以還原化合物處理,一般是升溫進行,以在溫度70-160℃為佳,而以80-120℃尤佳,但亦不排除低溫,例如室溫或甚至更低。處理時間可在廣範圍內選定。不能太短,也不可太長,可藉簡單的預先測試決定。一般而言,處理時間為0.5至3小時。處理時間更短時,看不出對色值之正面影響;處理時間過份長時,由於水的存在和還原化合物之故,有增加酯水解和多元醇酯結構失控降解之虞。同理,處利時間過份長時,會不必要佔用反應器容積。
用還原化合物處理之特殊條件,需調節因應特定多元醇酯,一方面達成最佳脫色,另方面避免多元醇酯之降解反應。尤其是基於醚二醇類(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之多元醇酯類情況,若以還原化合物處理之條件,諸如溫度、作用時間和濃度,來特別調節因應特定多元醇酯,確定會增加醚結構之降解。
經氧化和還原之後處理,多元醇酯不再經中間步驟,立即以蒸汽處理,可例如以簡單形式引進蒸汽為之。蒸汽處理之一優點是,過量氧化或還原化合物可在其過程中破壞,引進之水即隨蒸汽除去。
蒸汽處理一般是在標準壓力進行,雖然不排除稍微適度降壓至400 hPa。蒸汽處理一般在溫度100-250℃進行,以150-220℃為佳,而以170-200℃尤佳,也是由各情況下要製備的多元醇酯類之物理性能指導。
在蒸汽處理製法步驟中,已知適宜在加熱期間很緩慢進行,直至到達作業溫度,以便把多元醇酯和氧化或還原化合物之混合物,加熱到蒸汽處理所需溫度。
蒸汽處理期間可由例行測試決定,一般是在0.5至5小時期間進行。過份長的蒸汽處理會導致不良增加多元醇酯之色值,所以應予避免。又觀察到多元醇酯增進降解反應,會賦予酸性化合物,其含量可以中和值或酸值上升證明,例如按照DIN EN ISO 3682/ASTM D 1613測定。處理時間過份短時,過量氧化化合物分解不完全,而以氧化化合物後處理情況下,所需多元醇酯仍有過份高的不良過氧化物值,以每公斤生成物的毫當量氧表示,依照ASTM E 298測定。又,在反應時間過份短的情況,對多元醇酯色值的優良效應很少。
一如用氧化或還原化合物處理,在立即後續蒸汽處理之條件,諸如溫度、壓力和期間,也應特別調節因應特定多元醇酯,以便達到色值之最佳結果,並把引進水的殘餘含量和過氧化物痕跡減到最少,同時抑制降解反應。尤其是在基於醚二醇類(例如三乙二醇或四乙二醇)之多元醇酯類情況時,蒸汽處理之條件,應確實調節因應特定多元醇酯,以防醚鏈之不良降解。
一般而言,經蒸汽處理後,得符合規格之多元醇酯,即可不需進一步之後處理步驟,諸如另外乾燥,但也不排除。
採用金屬氫化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硼氫化物,做為還原化合物時,發現適於在鹼性化合物,例如氫氧化鈉或碳酸鈉,不論固體型或水溶液存在下,進行蒸汽處理。基於金屬或硼衍生之酸當量,可添加1.2至1.5當量之鹼性化合物。
經蒸汽處理後,得含金或含硼固體。在此等情況下,蒸汽處理後不再經中間步驟,立即接著把後處理過之多元醇酯乾燥,例如把惰性氣體升溫通過生成物。亦可同時應用升溫減壓,和視情形通惰性氣體經過生成物。即使無惰性氣體的作用,只升溫或只減壓亦可作業。特定乾燥條件,諸如溫度、壓力和期間,可藉簡單預先測試決定,並需調節因應特定多原醇酯。一般而言,採用溫度在80-250℃範圍,以100-180℃為佳,採用壓力0.2-500 hPa,以1-200 hPa為佳,而以1-20 hPa尤佳。乾燥結束後,在蒸汽處理或乾燥之際形成的含金屬或含硼固體沉積,過濾除去。
本發明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按照本案優先權日尚待公告的德國專利申請案10 2009 048 775.1製法之工業生產,可解決色澤問題,但會引起生產批料不符色值所需規格。
以下實施例詳述本發明製法,惟不限於所述具體例。
作業實施例
為實驗顏色淡化,使用催化製成的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色值為37 Hazen單位,係利用三乙二醇與2.6莫耳量的2-乙基己酸之酯化反應,借助鈦觸媒而得。觸媒濃度為所用三乙二醇之0.05莫耳%。以氣相層析法測得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含量(%重量)為97.9%,三乙二醇單-2-乙基己酸酯1.0%,至100%的餘數為1.1%。
後處理之實施例1
在下列條件,把催化製成的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用過氧化氫水溶液進行色澤淡化之後處理:
在下列條件,立刻進行隨後之蒸汽蒸餾:
隨即在下列條件進行乾燥:
加工完成時,得淡色多元醇酯,以氣相層析法測得如下含量:
以及如下特性:
後處理之實施例2
進行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之後處理,每次取1公升粗製生成物,放入可加熱之2公升四口燒瓶內,裝設有攪拌器、內部溫度計,進口管線裝細孔尺寸G3之玻璃珠。在ITT Wedeco公司8HC型(BHT 964)臭氧發生器內,發生含臭氧之氧氣流,臭氧濃度為每立方公尺氧含21克臭氧,以0.025 m3 /h流量通過,經玻璃珠,在激烈攪拌中,於溫度70℃貫穿粗製酯,歷0.5小時。
為供隨後蒸汽蒸餾,臭氧進料管線改為有1公升接受器之蒸餾裝置,而2公升四口燒瓶裝設浸沒時,以通蒸汽。
在下述條件進行蒸汽蒸餾後,停止供應蒸汽,對蒸餾裝置施以減壓,進行最後乾燥。所得殘餘物為淺色符合規格之多元醇酯。
臭氧處理後緊接著的蒸汽蒸餾,係在下列條件進行:
隨後,確定下列乾燥條件:
加工完成時,得淺色多元醇酯,以氣相層析術測得如下含量:
以及如下特性:
後處理之實施例3
在下列條件,把催化製成的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用硼氫化鈉進行色澤淡化之後處理:
緊接氫硼化鈉處理之蒸汽處理,是在如下條件進行:
隨後,在下列條件進行乾燥:
加工和過濾完成時,得淺色多元醇酯,以氣相層析術測得下列含量:
以及下列特性:

Claims (12)

  1. 一種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係由如下通式所示多元醇類:H-(-O-[-CR1 R2 -]m -)o -OH式中R1 和R2 各單獨為氫、C1 -C5 烷基或C1 -C5 羥烷基,m為1至10之整數,o為2至15之整數,與具有3至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脂族單元羧酸,在選自鈦化合物、鋯化合物、錫化合物、鋅化合物、鐵化合物和鋁化合物群之金屬化合物,做為觸媒之存在下反應製成,同時除去形成之水,隨即以蒸汽處理,其特徵為,所得多元醇酯經後處理,先用選自過氧化合物、臭氧或含臭氧氣體之氧化化合物,或金屬氫化物做為還原化合物,隨後立即用溫度150至250℃之蒸汽,處理為期0.5至5小時,其中若用過氧化合物,是在溫度70至160℃進行,處理時間0.5至3小時;臭氧或含臭氧之氣體,是在溫度20至100℃進行,處理時間20至90分鐘;而還原化合物則在70至160℃進行,處理時間0.5至3小時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所用過氧化合物係過氧化氫、過乙酸、過丙酸、氫過氧異丙苯、三級丁基過氧化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硼酸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碳酸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氧二硫酸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過氧磷酸塩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過氧化氫係以水溶液形式使用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使用臭氧和氧氣之混合物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金屬氫化物是複合鹼金屬氫硼化物或鹼土金屬氫硼化物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方法,其中是在使用金屬氫化物之際加水,而緊接著用蒸汽處理,是在鹼性化合物存在下進行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6項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蒸汽處理接著進行乾燥和過濾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在通式H-(-O-[-CR1 R2 -]m -)o -OH中,R1 和R2 各單獨為氫、甲基、乙基或丙基,或羥甲基,m為1-8之整數,o係2-8之整數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m係1,2,3或4之整數,o係2,3,4或5之整數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所用多元醇係雙三羥甲基丙烷、二異戊四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或四丙二醇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轉化之脂族單元羧酸係丙酸、正丁酸、異丁酸、正戊酸、2-甲基丁酸、正己酸、2-乙基丁酸、正庚酸、2-甲基己酸、2-乙基己酸、正壬酸、2-甲基辛酸、異壬酸、3,5,5-三甲基己酸或2-丙基庚酸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係供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或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之後處理者。
TW100125029A 2010-07-17 2011-07-15 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 TWI4382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1010027458 DE102010027458A1 (de) 2010-07-17 2010-07-17 Verfahren zur Nachbehandlung von Polyolester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4827A TW201204827A (en) 2012-02-01
TWI438270B true TWI438270B (zh) 2014-05-21

Family

ID=44628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5029A TWI438270B (zh) 2010-07-17 2011-07-15 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796486B2 (zh)
EP (1) EP2593421B1 (zh)
JP (1) JP5801888B2 (zh)
KR (1) KR101867800B1 (zh)
CN (1) CN103003227B (zh)
BR (1) BR112013001010A2 (zh)
DE (1) DE102010027458A1 (zh)
MX (1) MX2013000660A (zh)
TW (1) TWI438270B (zh)
WO (1) WO20120196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18207A1 (de) 2012-09-14 2014-03-20 Oxea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a von Polyolestern
DE102013015289A1 (de) 2013-09-14 2015-03-19 Oxea Gmbh Verfahren zur Nachbehandlung von Polyolestern
DE102013018456B4 (de) * 2013-11-02 2019-01-24 Oxea Gmbh Verfahren zur Gewinnung von mit Polyolestern angereicherten Produktströmen aus den Nebenströmen der Polyolesterherstellung
CN104086417B (zh) * 2014-07-28 2016-08-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季戊四醇的酯化方法
CN104910010A (zh) * 2015-06-30 2015-09-16 百川化工(如皋)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双三羟甲基丙烷庚酸酯的方法
CN107778180B (zh) * 2016-08-30 2021-07-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元醇苯甲酸酯的加氢脱色方法
CN106431894B (zh) * 2016-11-30 2019-01-01 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三甘醇二异辛酸酯生产过程中异辛酸的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11393294B (zh) * 2020-04-13 2022-09-02 盘锦洪鼎化工有限公司 三甘醇二异辛酸酯精馏釜残液精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D57596A (zh) *
DE272962C (zh) *
DD62047A (zh) *
US2628249A (en) 1951-01-03 1953-02-10 Pittsburgh Coke & Chemical Co Esterification process
US2957023A (en) * 1957-03-11 1960-10-18 Exxon Research Engineering Co Treatment of plasticizer esters with alkali metal borohydrides
US3043872A (en) * 1958-11-07 1962-07-10 Union Carbide Corp Decolorization method for pimelic acid
US3891694A (en) * 1970-05-18 1975-06-24 Monsanto Co Plasticizer purification
DE2317226C3 (de) * 1973-04-06 1980-10-30 Deutsche Texaco Ag, 2000 Hambur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öhermolekularen Alkylacrylaten bzw. -methacrylaten
DE2346560A1 (de) * 1973-09-15 1975-04-03 Dynamit Nobel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ellfarbigem dipropylenglykoldibenzoat
DE2729627C2 (de) * 1977-06-30 1983-03-10 Nižnetagil'skoe proizvodstvennoe ob"edinenie Uralchimplast, Nižnij Tagil, Sverdlovskaja oblas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arblosen, als Weichmacher verwendbaren Carbonsäureestern
JPS5416420A (en) * 1977-07-08 1979-02-07 Nijiyunetagirusukoe Proizv Obi Process for preparing carboxylic ester
DE2831210B2 (de) * 1978-07-15 1980-05-08 Chemische Werke Huels Ag, 4370 Marl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von Ethyldiglykol und von Dipropylenglykol
JPS55130937A (en) 1979-03-29 1980-10-11 Sekisui Chem Co Ltd Preparation of ester
JPS61165349A (ja) * 1985-01-17 1986-07-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多官能エステルの製法
JPH0753690B2 (ja) * 1986-02-04 1995-06-07 日清製油株式会社 1,3―ジオールエステルを含有する化粧料
DE3623371A1 (de) * 1986-07-11 1988-01-21 Huels Chemische Werke Ag Kohlenhydrat-fettsaeureester und ei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S5324853A (en) * 1993-01-19 1994-06-28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asticizer and polyolesters
DE19741913C1 (de) * 1997-09-25 1998-12-24 Henkel Kgaa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ettsäureestern mit vermindertem Schwermetallgehalt
JP3345379B2 (ja) * 1999-08-26 2002-11-18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JP2001270845A (ja) * 2000-03-23 2001-10-0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DE10121866A1 (de) * 2001-05-05 2002-11-07 Cognis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ettsäurepolyolestern
US6652774B2 (en) * 2001-12-20 2003-11-25 Ferro Corporation Glycerin triester plasticizer
DE102009048773A1 (de) * 2009-10-08 2011-04-21 Oxea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r Farbaufhellung von Polyolestern
DE102009048774A1 (de) * 2009-10-08 2011-04-28 Oxea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r Farbaufhellung von Polyolestern
DE102009048775A1 (de) 2009-10-08 2011-04-21 Oxea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olester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96486B2 (en) 2014-08-05
WO2012019670A1 (de) 2012-02-16
JP2013533263A (ja) 2013-08-22
TW201204827A (en) 2012-02-01
EP2593421A1 (de) 2013-05-22
CN103003227A (zh) 2013-03-27
DE102010027458A1 (de) 2012-01-19
KR20130041126A (ko) 2013-04-24
KR101867800B1 (ko) 2018-06-18
BR112013001010A2 (pt) 2016-05-24
CN103003227B (zh) 2015-11-25
JP5801888B2 (ja) 2015-10-28
US20130116467A1 (en) 2013-05-09
EP2593421B1 (de) 2014-10-15
MX2013000660A (es)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8124B (zh) 多元醇酯類之製法
TWI438270B (zh) 多元醇酯類之後處理方法
TWI487693B (zh) 多元醇酯類之製造方法
JP5686466B2 (ja) ポリオール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US8524937B2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ol esters
CN102030637B (zh) 使多元醇酯的颜色变浅的方法
US8158816B2 (en) Process for lightening the color of polyol esters
JP2016530308A (ja) ポリオールエステルの後処理方法
JP6470277B2 (ja) ポリオールエステル製造における副流から、ポリオールエステルが富化された生成物流を得るため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