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3994B - 風扇組件 - Google Patents
風扇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33994B TWI433994B TW100102548A TW100102548A TWI433994B TW I433994 B TWI433994 B TW I433994B TW 100102548 A TW100102548 A TW 100102548A TW 100102548 A TW100102548 A TW 100102548A TW I433994 B TWI433994 B TW I43399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low
- fan assembly
- airflow
- fa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主要關於一種風扇組件,特別指利用離心式風扇產生氣流至流道結構,以使氣流至流道結構流出之風扇。
一般習知的家用風扇係利用馬達驅動一軸流式風扇旋轉,以使空氣流動產生氣流。此種家用風扇需要設置較大之葉片,才能產生足夠之風量。然而,較大之葉片亦產生較大之力矩,並且葉片之延伸方向係與葉片之旋轉方向與成一銳角,若兒童碰觸到旋轉中之葉片可能會造成危險。
為了解決上述之問題,美國第20090060710號公開專利係揭露了一種風扇100,如第1圖所示,其將軸流式風扇110設置於一基座120內部,並朝下垂直放置,將空氣經由基座120側壁之進氣孔121吸入後沿一氣流路徑F1,進入環狀噴嘴130。空氣最後經由環狀噴嘴130流出並帶動噴嘴內側之空氣沿一氣流方向D1流動。
由於軸流式風扇110係設置於基座120之內部,可避免兒童碰觸,並且環狀噴嘴130之內側係為一中空之空間,可以避免遮擋住光線。
但上述之設計仍有相當多之缺失,以至於上述之風扇100的出風效能不佳。第1圖中之軸流式風扇110,由軸向
入風並同樣於軸向產生氣流,由於此軸流式風扇100之扇葉朝下設置,馬達111位於扇葉與環狀噴嘴130之間,以將空氣向上輸送至環狀噴嘴130,但是整個軸流式風扇110之馬達111等元件會堵住基座120內部大部分的空間,造成氣流僅能在狹窄的通道G流動,造成氣流淤塞,影響出風效能。另外,進氣孔121係開設於基座120之側壁,使得空氣經由側壁進氣孔121進入的方向與軸流式風扇110入風的方向垂直,會影響進氣效率。
另請參閱第2圖,係第1圖A部份之放大圖。環狀噴嘴係於進氣側131設有一出氣孔132,因此出氣孔132所流出之氣流會經由進氣側131流至出氣側133。由圖中可看出,前述之氣流由於受到環狀內側壁止檔的影響,會降低出氣孔132之出風量。此外,如圖中所示,於環狀噴嘴130之氣流係經由一迴轉後才由出氣孔132所流出之氣流,如此亦會大幅減少氣流之風壓與出風量,影響整體風扇100之出風效率。
為了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缺失,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風扇組件,其利用離心式風扇與改良之流道結構,以提高出風效率,並能保有上述習知技術之優點。
為了達到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風扇組件包括一流道結構與一離心式風扇,流道結構包括一
殼體與至少一氣隙。殼體形成相鄰之一容置空間及一氣流通道。該氣隙沿著氣流通道延伸,氣流通道經由氣隙與殼體外部相連通。離心式風扇設置於容置空間,離心式風扇由軸向入風,並產生一氣流,由徑向將氣流送入氣流通道。其中氣流經由氣隙向殼體外部流出。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殼體包括至少一進氣孔,軸向對應於離心式風扇設置,以提供離心式風扇由殼體外部入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流道結構包括至少一導流道,相鄰於離心式風扇,用以加速離心式風扇所產生之氣流,並導引離心式風扇所產生之氣流由徑向進入氣流通道。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導流道包括一第一導流道及一第二導流道,第一導流道導引氣流之方向與第二導流道導引氣流之方向不同。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流道結構包括一分隔單元,用以分隔第一導流道及第二導流道,且第一、二導流道於離心式風扇之入風方向上交錯。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流道結構大致呈一環狀結構,第一導流道以順時針方向導引氣流進入環狀結構之氣流通道,第二導流道以逆時針方向導引氣流進入環狀結構之氣流通道。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離心式風扇包括一馬達、一輪轂、複數個第一扇葉及複數個第二扇葉,馬達設置於輪轂內,複數個第一扇葉及複數個第二扇葉分別對應於第一導流道及第二導流道環繞輪轂設置。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離心式風扇更包括一連接部,為圓盤狀,用以連接輪轂及複數個第一、二扇葉,且連接部設置於第一、二扇葉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離心式風扇包括對應於第一導流道之一第一馬達、一第一輪轂及複數個第一扇葉,以及包括對應於第二導流道之一第二馬達、一第二輪轂及複數個第二扇葉,第一、二馬達分別設置於第一、二輪轂內,複數個第一、二扇葉分別環繞第一、二輪轂設置。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分隔單元係分隔第一、二馬達。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氣流通道具有一通道部,以及一逐漸狹窄之端部。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端部由鄰近通道部至遠離通道部逐漸變窄,氣隙設置於端部遠離通道部之前緣。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氣隙設置於通道部,且殼體於氣隙處形成大致平行於氣流流出方向的交錯。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流道結構大致呈一環狀結構,於內側係形成一氣流空間,氣隙環向延伸於環狀結構之內側,並環繞該氣流空間。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風扇組件更包括一基座,用以承載流道結構。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離心式風扇設置於流道結構內相鄰於基座之一端,或設置於流道結構內相對於基座之另一端。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流道結構為複數個環狀結構所組
合而成,離心式風扇設置於複數個環狀結構之接合處。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流道結構包括一環狀結構及複數個導流結構,複數個導流結構連接於環狀結構之內環面,離心式風扇設置於複數個導流結構之交接處且位於環狀結構之中心。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導流結構包括一縱向延伸之第一導流結構,及一橫向延伸之第二導流結構。
於一實施例中,流道結構大致呈一環狀結構,並於環狀結構之內側形成一氣流空間,氣流空間具有一入風側和一出風側,當氣流經由氣隙向該殼體外部流出會帶動氣流空間中之空氣由入風側向出風側移動,且氣流由氣隙流出之方向與氣流空間中之空氣移動之方向相同。
以下所敘述的是實施本發明之最佳方式,目的在於說明本發明之精神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保護範圍,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請參閱第3圖與第4圖,風扇組件1係包括一基座200、一流道結構300、與一離心式風扇400。基座200係可放置於一地面或桌面,用以承載流道結構300,流道結構300包括一殼體300’與至少一氣隙321。殼體300’可為一中空之環狀結構,內部形成相鄰之一容置空間307及一氣流通道304。該氣隙321沿著氣流通道304延伸,氣流
通道304經由氣隙321與殼體300’外部相連通。離心式風扇400設置於容置空間307,離心式風扇400由軸向D3入風,並產生一氣流,由徑向D3a將氣流送入氣流通道304。其中氣流經由氣隙321向殼體300’外部流出。
流道結構300之殼體300’可更包括複數個進氣孔308,容置空間307分別與氣流通道304和進氣孔308相互連通,進氣孔308可軸向D3對應於離心式風扇400設置,以提供離心式風扇400由殼體300’外部入風。
流道結構300大致呈一環狀結構,於內側係形成一氣流空間S1,氣隙321環向延伸於環狀結構之內側,並環繞氣流空間S1,且殼體300’於環狀結構之內側具有一內側壁306,於環狀結構之外側具有一外側壁305。流道結構300設置於基座200上,離心式風扇400設置於流道結構300內相鄰於基座200之一端,藉由離心式風扇400所產生之氣流至流道結構300的氣隙321流出,以帶動氣流空間S1之空氣由入風側301至出風側302沿一氣流方向D2移動。
氣流通道304具有一通道部310與一端部320,通道部310與端部320之內部係為氣流通道304。通道部310係鄰近於入風側301,並可為一U形結構。端部320係鄰近於出風側302並與通道部310連接。端部320係可為一V形結構,由鄰近通道部310至遠離通道部310逐漸變窄,通道部310之截面大致呈矩形,氣隙321可設置於端部320遠離通道部310之前緣。
因此當離心式風扇400所產生之氣流輸送至流道結構
300內之氣流通道304後,前述之氣流由端部320或通道部310之氣隙321流出,可提高氣流之風壓,進而帶動氣流空間S1之空氣由入風側301至出風側302流動。於本實施例中,氣流經由氣流通道304至氣隙321之間並無任何之阻擋,並不會如習知技術氣流經過彎曲之路徑後才流至氣隙321,因此可具有較高之出風量。
於本實施例中,離心式風扇400係包括一馬達410與一葉輪420。馬達410與葉輪420係設置於容置空間307內。馬達410之軸承411係可沿一旋轉軸AX1設置,並驅動葉輪420沿旋轉軸AX1旋轉。或者,離心式風扇400可包括一風扇殼體,風扇殼體之內部形成容置空間307。
當葉輪420旋轉後,離心式風扇400係沿旋轉軸AX1之平行之軸向D3入風,並產生一氣流,以吸引空氣至葉輪420。葉輪420由徑向D3a(如圖中旋轉軸AX1之垂直方向)將前述之氣流送入氣流通道304,最後前述之氣流經由氣隙304向殼體300’外部流出。由第4圖可看出,進氣孔308係對應於葉輪420,亦即,氣隙321所排列之平面,亦與葉輪420之進氣面422平行。因此當葉輪420旋轉時,係沿軸向D3直接將空氣經由氣隙321吸入,由於並未有其他物體阻隔,因此能相對習知技術提高進氣效率。
第5圖係為本發明之流道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部份剖視圖。此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氣流通道304之截面為一翼形,通道部310之截面大致呈曲弧狀,端部320之末端約略翹起,殼體300’之內側壁306之截面約略呈現一
平行於氣流方向D2之直線延伸。藉由前述之結構使得氣流更容易從氣隙321流出,並且能使氣流空間S1內之空氣流動更順暢。
第6圖係為本發明之流道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的部份剖視圖。此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氣流通道304之截面係為一翼形,通道部310之截面大致呈曲弧狀,端部320之截面呈現一V形。
氣隙321設置於通道部310,氣隙321包括一氣隙通道322,殼體300’於氣隙321處形成大致平行於氣流流出方向的交錯。殼體300’之內側壁306係包括一第一內側壁3061與一第二內側壁3062,第一內側壁3061與第二內側壁3062大致平行於氣流方向D2並相互重疊,相互重疊之部份形成氣隙通道322,氣隙通道322亦大致平行於氣流方向D2,氣隙321形成於氣隙通道322之末端。藉由前述之結構使得氣流更容易從氣隙321流出,並且能使氣流空間S1內之空氣流動的更順暢。
請參閱第7圖與第8圖,第7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第8圖係為第7圖AA剖面的剖視圖。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流道結構300包括一第一導流道330與一第二導流道340,第一導流道330與第二導流道340相鄰於離心式風扇400,用以導引離心式風扇400所產生之氣流由徑向進入氣流通道304,第一導流道330導引氣流之方向與第二導流道340導引氣流之方向不同。離心式風扇400更包括一風扇殼體430。風扇
殼體430之內部設有一分隔單元431,以將風扇殼體430之內部分隔為一第一空間S2與一第二空間S3,風扇殼體430另設有一第一入風口432與一第二入風口433,第一入風口432與第一空間S2相互連通,第二入風口433與第二空間S3相互連通。葉輪420設置於風扇殼體430之內部,並產生氣流。
於本實施例中,葉輪420包括一輪轂423、一連接部424、複數個第一扇葉425與複數個第二扇葉426。馬達410設置於輪轂420內,第一扇葉425及第二扇葉426環繞輪轂423設置。輪轂423之一側鄰近於第一入風口432,輪轂423之另一側鄰近於第二入風口433。連接部424可為圓盤狀,連接部424內側之一端連接於輪轂423,連接部424外側之另一端連接第一扇葉425與第二扇葉426,並且第一扇葉425與第二扇葉426分別設置於連接部424之相對側面,也就是說,連接部424設置於第一扇葉425與第二扇葉426之間,第一入風口432鄰近第一扇葉425,第二入風口433鄰近第二扇葉426。
連接部424與分隔單元431將風扇殼體430之內部分隔為第一空間S2與第二空間S3,並且分隔單元431可進一步分隔第一導流道330及第二導流道340。此外第一扇葉425位於第一空間S2並對應於第一導流道330,第二扇葉426位於第二空間S3並對應於第二導流道340。第一扇葉425與第二扇葉426所產生之氣流流至第一空間S2以形成一第一氣流、以及流至第二空間S3以形成一第二氣流。
第一導流道330連通第一空間S2與氣流通道304,以及第二導流道405連通第二空間S3與氣流通道304。第一導流道330及第二導流道340於離心式風扇400之入風方向(可為軸向)上交錯,也就是說,第一氣流經由第一導流道330流入氣流通道304,以引導第一氣流於氣流通道304內沿一第一方向D5流動,第二氣流經由第二導流道405流入氣流通道304,以引導第二氣流於氣流通道304內沿一第二方向D6流動,第二方向D6係不同於第一方向D5。由於氣流通道304可為一環狀結構,因此第一方向D5可為一逆時針方向,第二方向D6可為一順時針方向。或者,第一方向D5可為一順時針方向,第二方向D6可為一逆時針方向。
請參閱第9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此與第四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風扇殼體430僅以分隔單元431分隔第一空間S2與第二空間S3。離心式風扇400包括對應於第一導流道330之第一馬達410與第一葉輪420,以及對應於第二導流道340之一第二馬達410a與一第二葉輪420a,分隔單元431係分隔第一馬達410與第二馬達410a以及分隔第一輪轂423與第二輪轂423a。
第一葉輪420與第二葉輪420a分別設置於第一空間S2與一第二空間S3。第一葉輪420包括第一輪轂423與複數個第一扇葉425,第二葉輪420a包括一第二輪轂423a及複數個第二扇葉426。第一馬達410與第二馬達410a分別設置於第一輪轂423與第二輪轂423a內,第一扇葉425與第
二扇葉426分別環繞第一輪轂423與第二輪轂423a設置。第一葉輪420與第二葉輪420a之旋轉方向相反。
綜上所述,藉由採取流道分離的設計,前述第四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之離心式風扇可將氣流雙向輸送至氣流通道,相較於習知技術僅能單向將氣流輸送至氣流通道,可以更有效率地輸送氣流。
請參閱第10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此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離心式風扇400設置於流道結構300內相對於基座200之另一端。離心式風扇400係可設置於流道結構300之上側,並可水平放置,因此軸向D4係可如圖中所示,垂直向下。如此,可將離心式風扇放置於較高處,以防止兒童碰觸。另外,氣流通道304係可為C形之環狀結構,離心式風扇400之兩相對側係分別鄰近於氣流通道304之兩端,亦即,離心式風扇400係分別對氣流通道304之兩端產生氣流,如此可更進一步提高出風效率。
請參閱第11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七實施例的示意圖。此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流道結構300為複數個環狀結構300a所組合而成,離心式風扇設置400於複數個環狀結構300a之接合處。環狀結構300a係圍繞於離心式風扇400而設置,環狀結構300a之接合處係設有一容置空間307a,容置空間307a係與環狀結構300a之氣流通道304a相互連通,離心式風扇400係設置於容置空間307a內。環狀結構300a係可沿同一個平面設置,或是分
別沿不同的平面設置。當環狀結構300a沿同一個平面設置時,由於氣隙321a之範圍變大以及整體氣流通道304a的截面增加,可藉由提高離心式風扇400之轉速,進而提高整體之出風量。當環狀結構300a沿不同的平面設置時,除了可提高整體之出風量,亦可使氣流沿不同之方向吹送,可擴大氣流吹送之範圍。
請參閱第12圖,其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八實施例的示意圖。此與第七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流道結構300包括一環狀結構300a及複數個導流結構300b、300c,導流結構300b、300c連接於環狀結構300a之內環面301a,離心式風扇400設置於導流結構300b、300c之交接處且位於環狀結構300a之中心,其中導流結構300b可縱向D7延伸,導流結構300c可橫向D8延伸。導流結構300b、300c之延伸路徑係可相互合併或是分岔,氣隙321b亦依照導流結構300b、300c之延伸路徑而設置。因此,熟悉此領域技術之人係可任意設計流道結構之延伸路徑或是形狀,並不超出本發明之精神。
綜上所述,本發明利用離心式風扇與改良之流道結構,風扇的扇葉與氣流通道之間完全不會被馬達等元件阻擋,習知技術氣流進入環狀噴嘴時會被牆面堵住,氣流需經過多次轉折才能進入環狀噴嘴,而本發明導流道沒有任何轉折阻礙,可將風扇產生之氣流直接導引至氣流通道,導流道不需要迴避馬達等元件而轉折迂迴造成氣流流通不順暢。此外,本發明之導流道更可以對風扇所產生之氣流
進行加速;較佳者,本發明更具有上下雙層之第一、二導流道將氣流分別從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將氣流導引至氣流通道,相較於習知技術僅能單向將氣流輸送至環狀噴嘴,本發明可以更有效率地雙向輸送氣流。
本發明雖以各種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僅為範例參考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範圍,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範圍,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風扇
110‧‧‧軸流式風扇
111‧‧‧馬達
120‧‧‧基座
121‧‧‧進氣孔
130‧‧‧環狀噴嘴
131‧‧‧進氣側
132‧‧‧出氣孔
133‧‧‧出氣側
134‧‧‧內側壁
F1‧‧‧氣流路徑
D1‧‧‧第一氣流方向
G‧‧‧通道
1‧‧‧風扇組件
200‧‧‧基座
300‧‧‧流道結構
300a‧‧‧環狀結構
301a‧‧‧內環面
300b、300c‧‧‧導流結構
300’‧‧‧殼體
301‧‧‧入風側
302‧‧‧出風側
304、304a‧‧‧氣流通道
305‧‧‧外側壁
306‧‧‧內側壁
3061‧‧‧第一內側壁
3062‧‧‧第二內側壁
307、307a‧‧‧容置空間
308‧‧‧進氣孔
310‧‧‧通道部
320‧‧‧端部
321、321a、321b‧‧‧氣隙
322‧‧‧氣隙通道
330‧‧‧第一導流道
340‧‧‧第二導流道
400‧‧‧離心式風扇
410、410a‧‧‧馬達
411‧‧‧軸承
420‧‧‧葉輪
420a‧‧‧第二葉輪
421‧‧‧側壁
422‧‧‧進氣面
423、423a‧‧‧輪轂
424‧‧‧連接部
425‧‧‧第一扇葉
426‧‧‧第二扇葉
430‧‧‧風扇殼體
431‧‧‧分隔單元
432‧‧‧第一入風口
433‧‧‧第二入風口
330‧‧‧第一導流道
340‧‧‧第二導流道
AX1‧‧‧旋轉軸
D2‧‧‧氣流方向
D3、D4‧‧‧軸向
D3a‧‧‧徑向
D5‧‧‧第一方向
D6‧‧‧第二方向
D7‧‧‧縱向
D8‧‧‧橫向
S1‧‧‧氣流空間
S2‧‧‧第一空間
S3‧‧‧第二空間
第1圖係為習知風扇的剖視圖;第2圖係第1圖A部份的放大圖;第3圖係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第4圖係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第5圖係為本發明之流道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部份剖視圖;第6圖係為本發明之流道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的部份剖視圖;第7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第8圖係為第7圖AA剖面的剖視圖;第9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第10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第11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七實施例的示意圖;以及第12圖係為本發明之風扇組件之第八實施例的示意圖。
1‧‧‧風扇組件
200‧‧‧基座
300‧‧‧流道結構
321‧‧‧氣隙
400‧‧‧離心式風扇
D2‧‧‧氣流方向
S1‧‧‧氣流空間
Claims (24)
- 一種風扇組件,包括:一流道結構,包括:一殼體,形成相鄰之一容置空間及一氣流通道;以及至少一氣隙,沿著該氣流通道延伸,該氣流通道經由該氣隙與該殼體外部相連通;以及一離心式風扇,設置於該容置空間,該離心式風扇由軸向入風,並產生一氣流,由徑向將該氣流送入該氣流通道;其中該殼體包括至少一進氣孔,軸向對應於該離心式風扇設置,以提供該離心式風扇由該殼體外部入風;其中該氣流經由該氣隙向該殼體外部流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流道結構包括至少一導流道,相鄰於該離心式風扇,用以導引該離心式風扇所產生之氣流由徑向進入該氣流通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導流道包括一第一導流道及一第二導流道,該第一導流道導引氣流之方向與該第二導流道導引氣流之方向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流道結構包括一分隔單元,用以分隔該第一導流道及該第二導流道,且該第一、二導流道於該離心式風扇之入風方向上交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流道結構大致呈一環狀結構,該第一導流道以順時針方向導 引氣流進入該環狀結構之該氣流通道,該第二導流道以逆時針方向導引氣流進入該環狀結構之該氣流通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離心式風扇包括一馬達、一輪轂、複數個第一扇葉及複數個第二扇葉,該馬達設置於該輪轂內,該複數個第一扇葉及該複數個第二扇葉分別對應於該第一導流道及該第二導流道環繞該輪轂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離心式風扇更包括一連接部,為圓盤狀,用以連接該輪轂及該複數個第一、二扇葉,且該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一、二扇葉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離心式風扇包括對應於該第一導流道之一第一馬達、一第一輪轂及複數個第一扇葉,以及包括對應於該第二導流道之一第二馬達、一第二輪轂及複數個第二扇葉,該第一、二馬達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輪轂內,該複數個第一、二扇葉分別環繞該第一、二輪轂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分隔單元係分隔該第一、二馬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氣流通道包括一通道部,以及一逐漸狹窄之端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端部由鄰近該通道部至遠離該通道部逐漸變窄,該氣隙設置於該端部遠離該通道部之前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通道部之截面大致呈矩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氣流通道之截面大致呈翼形,該通道部之截面大致呈曲弧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端部之截面大致呈V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氣隙設置於該通道部,該殼體於該氣隙處形成大致平行於該氣流流出方向的交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殼體於該氣流通道具有一內側壁,該內側壁之截面大致平行於該氣流方向直線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氣隙包括一氣隙通道,該殼體於該氣流通道具有一第一內側壁及一第二內側壁,該第一內側壁與該第二內側壁大致平行於氣流方向且相互重疊,並於相互重疊之部分形成一氣隙通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流道結構大致呈一環狀結構,於該環狀結構之內側係形成一氣流空間,該氣隙環向延伸於該環狀結構之內側,並環繞該氣流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更包括一基座,用以承載該流道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離心式風扇設置於該流道結構內相鄰於該基座之一端,或設置於該流道結構內相對於該基座之另一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流道結構為複數個環狀結構所組合而成,該離心式風扇設置於該複數個環狀結構之接合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流道結構包括一環狀結構及複數個導流結構,該複數個導流結構連接於該環狀結構之內環面,該離心式風扇設置於該複數個導流結構之交接處且位於該環狀結構之中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導流結構包括一縱向延伸之第一導流結構,及一橫向延伸之第二導流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風扇組件,其中該流道結構大致呈一環狀結構,並於該環狀結構之內側形成一氣流空間,該氣流空間具有一入風側和一出風側,該氣流經由氣隙向該殼體外部流出以帶動該氣流空間之空氣由該入風側向該出風側移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02548A TWI433994B (zh) | 2011-01-25 | 2011-01-25 | 風扇組件 |
US13/206,371 US8992174B2 (en) | 2011-01-25 | 2011-08-09 | Fan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02548A TWI433994B (zh) | 2011-01-25 | 2011-01-25 | 風扇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1819A TW201231819A (en) | 2012-08-01 |
TWI433994B true TWI433994B (zh) | 2014-04-11 |
Family
ID=46544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02548A TWI433994B (zh) | 2011-01-25 | 2011-01-25 | 風扇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92174B2 (zh) |
TW (1) | TWI43399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95749A1 (en) | 2004-03-15 | 2012-08-02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WO2012174155A1 (en) | 2011-06-15 | 2012-12-20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CA2838941C (en) | 2011-06-15 | 2017-03-21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JP5768221B2 (ja) * | 2012-08-23 | 2015-08-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 |
JP5768220B2 (ja) * | 2012-05-24 | 2015-08-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 |
USD698916S1 (en) * | 2012-05-15 | 2014-02-04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CN105134653B (zh) * | 2012-12-11 | 2017-05-17 | 晋江市东亨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叶风扇的气流喷射装置 |
JP6330152B2 (ja) * | 2013-09-19 | 2018-05-3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 |
US10024531B2 (en) | 2013-12-19 | 2018-07-17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US9702576B2 (en) | 2013-12-19 | 2017-07-11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WO2015187856A1 (en) | 2014-06-06 | 2015-12-10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Columnar air mov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CN104234982A (zh) * | 2014-08-17 | 2014-12-24 | 任文华 | 风扇及其用于风扇的喷嘴 |
CN104763689B (zh) * | 2015-03-31 | 2017-03-22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具有所述机头的无叶风扇 |
USD805176S1 (en) | 2016-05-06 | 2017-12-12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USD820967S1 (en) | 2016-05-06 | 2018-06-19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US11326613B2 (en) * | 2016-05-18 | 2022-05-10 | De' Longhi Appliances S.R.L. Con Unico Socio | Fan for ventilating or conditioning environment |
US10487852B2 (en) | 2016-06-24 | 2019-11-2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USD886275S1 (en) | 2017-01-26 | 2020-06-02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USD885550S1 (en) | 2017-07-31 | 2020-05-2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USD887541S1 (en) | 2019-03-21 | 2020-06-16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
AU2020257205A1 (en) | 2019-04-17 | 2021-11-04 | Airius Ip Holdings, Llc | Air moving device with bypass intake |
CN113090564B (zh) * | 2021-04-27 | 2023-11-10 |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 风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488467A (en) * | 1947-09-12 | 1949-11-15 | Lisio Salvatore De | Motor-driven fan |
DE1291090B (de) * | 1963-01-23 | 1969-03-20 | Schmidt Geb Halm Anneliese |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einer Luftstroemung |
GB2452593A (en) | 2007-09-04 | 2009-03-11 | Dyson Technology Ltd | A fan |
CN101936310A (zh) * | 2010-10-04 | 2011-01-05 | 任文华 | 无扇叶风扇 |
-
2011
- 2011-01-25 TW TW100102548A patent/TWI433994B/zh active
- 2011-08-09 US US13/206,371 patent/US8992174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1819A (en) | 2012-08-01 |
US20120189439A1 (en) | 2012-07-26 |
US8992174B2 (en) | 2015-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33994B (zh) | 風扇組件 | |
JP3698150B2 (ja) | 遠心送風機 | |
JP4994421B2 (ja) | 遠心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104838149B (zh) | 离心压缩机 | |
JP6167780B2 (ja) |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6029738B2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冷却ユニット | |
TW200530539A (en) | Integral air conditioner | |
JP5522306B1 (ja) | 遠心ファン | |
JP6203294B2 (ja) | 遠心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5125485A1 (ja) | 送風装置 | |
JP2013185440A (ja) | 遠心ファン | |
JP2008223741A (ja) | 遠心送風機 | |
JP6695509B1 (ja) | 遠心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6330738B2 (ja) |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CN101140087A (zh) | 送风装置、空调机的室外机 | |
CN204783822U (zh) | 离心鼓风机 | |
JP2013053533A (ja) | 軸流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2016014368A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13021618A1 (ja) | 遠心送風機 | |
JP2007154685A (ja) |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JP2001159396A (ja) | 遠心ファン及び該遠心ファン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JP5772370B2 (ja) | 多翼送風機 | |
CN108869392A (zh) | 复合叶轮、离心风机及吸油烟机 | |
TWI794779B (zh) | 空調裝置 | |
JP2013053532A (ja) | 軸流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