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5504B - A reproduction-only disc, the disc type specific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claimed - Google Patents

A reproduction-only disc, the disc type specific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claime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5504B
TWI425504B TW099120818A TW99120818A TWI425504B TW I425504 B TWI425504 B TW I425504B TW 099120818 A TW099120818 A TW 099120818A TW 99120818 A TW99120818 A TW 99120818A TW I425504 B TWI425504 B TW I4255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ditional
recording
information
recorded
dis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0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5565A (en
Inventor
Toshihiko Senn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Sony Disc & Digital Solu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Sony Disc & Digital Solutions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15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5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5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550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094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to authoris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0/00115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to authorised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record carrier stores a unique medium identif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for discontinuous data, e.g. digital information signals, computer programme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7Tracks or pit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73Tracks
    • G11B7/24082Meander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11B2020/185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using a product code which has inner and outer parity symbo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再生專用型光碟、再生專用型光碟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再生專用型光碟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係有關於成為能夠在所製造之再生專用型光碟媒體中而賦予追加性附加資訊的技術。
例如,在再生專用型、亦即是所謂的ROM(Read Only Memory)型之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BD(Blu-ray disc:登記商標)等的光碟媒體中,於該光碟上,係從內周側起朝向外周側而被形成有引入(lead in)區域、主資料區域、引出(lead out)區域。
而,音樂、影像、遊戲、應用程式或其他之資訊資料,係藉由特定之記錄調變方式而被記錄在主資料區域中。又,在引入區域中,係被記錄有用以對於被記錄在主資料區域中之資訊資料進行再生管理的資訊或者是碟片之物理資訊等的各種之管理資訊。
例如,此些之再生專用型光碟媒體,係由於其之優良量產性以及低生產成本,而被多數之內容保持者(contents holder)作為內容之提供手段來作利用。
再生專用型光碟媒體之製造工程,若是列舉DVD(DVD-ROM)作為例子,則係可大致劃分為:經由雷射束來製作光碟之原盤的母片刻錄工程、和使用由光碟原盤所製作出之壓模來製作多數之碟片基板,並對於碟片基板上而進行成膜之成形成膜工程、以及將成對之2枚的0.6mm厚度之光碟藉由具備有特定之厚度的接著劑來作貼合,並作成1.2mm厚度之DVD碟片媒體之工程。
在上述成形成膜工程中,使用壓模所大量生產出之碟片基板,係為將被形成在壓模上之凹凸圖案作了轉印者。亦即是,係在成為資訊記錄面之部分處,而被形成有作為凹凸形狀之圖案的由浮雕凹坑/凸面所成的記錄資料列(凹坑列),而此記錄資料列係成為螺旋狀或者是同心圓狀之記錄軌。而,在被形成有凹坑/凸面之資訊記錄面上,係對於該凹凸形狀而被覆有金屬合金反射膜。
在碟片完成後,係藉由此反射膜,而成為使從再生裝置所照射而來之光在凹坑/凸面的部分而被作反射。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31084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135021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01/008145號小冊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02/101733號小冊
再生專用型光碟,係並未考慮有在被作製造之後而進行追加性之資訊記錄的情形。但是,近年來,為了對於將特定之資訊資料作了記錄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作管理等的因素,係對於能夠對被製造了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每一枚而各別將與獨特之辨識碼或者是所記錄了的內容相對應之辨識資訊等的追加性資訊(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的方法有所期望。
在進行追加性之資訊記錄的情況時,係可考慮有:在光碟上作為追加記錄區域而預先設置並未被形成有凹坑列之區域,並在該追加記錄區域中而形成追加記錄記號而進行資訊記錄的方法。但是,若是僅單純地將辨識資訊等的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則係並無法實現追加記錄。
若是對於DVD-ROM的情形作考慮,則係有必要在於追加記錄區域中記錄了追加性附加資訊的狀態下,而成為適合於DVD-ROM之資料格式的狀態。
例如,在DVD-ROM之資料格式中,對於錯誤訂正區塊(ECC區塊)作考慮。錯誤訂正區塊,係包含有複數之扇區資料、和作為錯誤訂正碼之列方向同位碼(以下,稱為PO同位碼)與行方向同位碼(以下,稱為PI同位碼)。進而,在扇區資料內,係包含有主資料(使用者資料)和將主資料作為對象之錯誤檢測碼(EDC)。
於此,對於下述情況作考慮:亦即是,相當於扇區內之使用資料的一部份區域之光碟上的區域,係被設為追加記錄區域,並對於該追加記錄區域而記錄追加性附加資訊。
如此一來,由於追加性附加資訊之寫入,當然的,扇區內之EDC的值係會與寫入前而有所不同。又,若是從ECC區塊單位來看,則PI同位碼、PO同位碼之值亦會改變。
而,藉由凹坑列來將資料作記錄之再生專用型光碟,當然的,係無法進行抹寫,因此,其結果,關於由於追加性附加資訊之寫入而使值產生變化的EDC、PI同位碼、PO同位碼,係必須要在進行追加性附加資訊之寫入時而作寫入。
亦即是,當對於凹坑列形成後之光碟而進行追加性之資訊寫入的情況時,作為應寫入之追加資訊,除了辨識資訊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以外,係亦包含有會受到追加性附加資訊之影響的EDC、PI同位碼、PO同位碼。
因此,係要求能夠亦對於錯誤檢測碼或者是錯誤訂正用同位碼有所考慮地而有效率的實行追加記錄之方法。
進而,關於在追加記錄區域中所被寫入之由追加記錄記號所致的資料列,係要求能夠在滿足像是以DVD方式所規定之執行長度(Run Length)條件等之資料格式的限制之前提下,而形成適當之追加記錄記號。
因此,本發明者們,係先開發出了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示之手法。若是依據上述專利文獻1之發明,則係能夠對於上述之點作考慮,並適當地在再生專用型光碟中而進行每一個體之辨識資訊等的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
另一方面,由於需要像是在浮雕凹坑列之一部分處形成追加記錄區域並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追加記錄、或者是如同上述一般之包含有EDC或是同位碼等的追加記錄之必要性等,因此,追加記錄,係以在不會對於被記錄在DVD上之原本的內容造成影響之區域處來進行為理想。故而,係可以考慮將追加記錄區域在並不會被DVD上之檔案系統所管理的區域處來進行。
然而,在現行普及之一般性的DCD播放機中,係並不存在有此種對於檔案系統管理外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讀入並進行處理之功能。
亦即是,在設為能夠對於檔案系統管理外之資訊進行存取的專用之裝置、或者是安裝有專用之程式的個人電腦等之中,雖然能夠對於追加性附加資訊作利用,但是,係無法在通常之DVD播放機中而作廣泛利用。
因此,在本發明中,係以提供一種:就算是在通常之DVD播放機等的一般之再生裝置中,亦成為能夠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讀入,並且能夠對於追加性附加資訊作更多樣性之利用的方法,作為目的。
本發明之再生專用型光碟,係為藉由由浮雕凹坑以及凸面所成之凹坑列而將資訊作了記錄的再生專用型光碟。而,上述凹坑列,係根據下述一般之記錄資料而被形成,該記錄資料,係關於被形成有至少包含主資料和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parity)之n行m列的錯誤訂正區塊之資料格式的記錄資料,在某一錯誤訂正區塊中,作為該錯誤訂正區塊內之位置,而在與上述錯誤檢測碼之配置位置成為同列的位置處設定有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位置。在並未被形成有此凹坑列之區域中,係藉由由追加記錄記號以及凸面所成之追加記錄記號列,而記錄有追加資訊,該追加資訊,係至少包含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和需要因應於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而作記錄的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進而,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與上述凹坑列,而記錄有對於將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所記錄的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讀入至再生裝置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資訊。
又,上述資料格式,係為DVD方式之再生專用型光碟的資料格式,上述指令資訊,係為在DVD再生裝置中而對於將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讀入至再生裝置中一事作指示的導引(navigation)指令。
又,被形成有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之錯誤訂正區塊,係為在被記錄於碟片上之固定的半徑位置處之資料檔案中所包含的錯誤訂正區塊。
本發明之再生專用型光碟製造方法,係為藉由由浮雕凹坑以及凸面所成之凹坑列而將資訊作了記錄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製造方法。而,係進行有: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係製造以下述一般之狀態而被形成有上述凹坑列之追加記錄前碟片:在被形成有至少包含主資料和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parity)之n行m列的錯誤訂正區塊之資料格式中之某一錯誤訂正區塊內,而在與上述錯誤檢測碼之配置位置成為同列的位置處,設定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位置,並且被形成有用以將包含有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和需要因應於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而作記錄的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之追加資訊作記錄的追加區域;和追加記錄工程,係在藉由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所製造出的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之上述追加記錄區域中,而進行上述追加資訊之記錄,並且製造出被記錄有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與上述凹坑列所記錄的對於將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所記錄的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讀入至再生裝置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資訊之再生專用型光碟。
又,在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中,係以藉由在上述追加記錄區域中而將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一事來形成上述指令資訊之記錄資料列的方式,而將上述指令資訊之一部分藉由上述凹坑列來形成之。
又,在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中,上述凹坑列,係在光碟上,作為被被覆有反射膜之凹凸形狀而被形成,並且,上述追加區域,係作為被被覆有反射膜之平面形狀區域而被形成,在上述追加記錄工程中,上述追加資訊,係藉由追加記錄記號列而被作記錄,該追加記錄記號列,係由追加記錄記號與凸面所成,該追加記錄記號,係藉由使上述追加區域之反射膜消失或者是減少所形成者,該凸面,係為被反射膜所被覆之平面部。
如此這般,在本發明中,係藉由追加記錄記號列與凹坑列,而成為被記錄有對於將藉由追加記錄記號列所記錄之追加性附加資訊讀入至再生裝置(例如通常之DVD播放機)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資訊。
如同所謂的DVD系統中之導引指令一般,藉由在再生裝置所能夠對應之資訊的記錄中使用追加性附加資訊,而能夠在現行的再生裝置中利用追加性附加資訊。
另外,所謂追加性附加資訊,係為在再生專用型光碟之每一枚中的獨特之辨識號碼或者是與作了記錄的內容相對應之辨識資訊等的資訊。
又,所謂追加資訊,係作為:除了辨識資訊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以外,亦包含有應伴隨著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而作記錄的EDC、PI同位碼、PO同位碼等的用語,而作使用。
若依據本發明之再生專用型光碟,則係能夠使被追加記錄在再生專用型光碟中之像是個別的辨識資訊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在一般之再生裝置(DVD播放機等)之中亦能作讀入並作利用。因此,在DVD播放機等之中,係能夠實行使用有追加性附加資訊之動作,並能夠謀求追加性附加資訊之有效利用。
又,若依據本發明之再生專用型光碟製造方法,則係能夠適當地製造此種再生專用型光碟。
以下,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列舉出DVD方式之再生專用型光碟為例來作說明。特別是針對對於作為DVD-ROM之再生專用型光碟來將個別ID等之相對上容量為較少的資訊作為追加性附加資訊而作記錄之情況作敘述。說明,係依據下述之順序而進行。
[1.再生專用型光碟之製造工程以及由追加記錄記號所進行之追加記錄]
[2.ECC區塊構成與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
[3.追加記錄區域之開始部分的統合]
[4.追加記錄區域之終端部分的統合]
[5.PO補償符之配置]
[6.對於DVD之導引指令的適用]
[7..相關於追加記錄之碟片製造階段的處理]
[1.再生專用型光碟之製造工程以及由追加記錄記號所進行之追加記錄]
首先,藉由圖1,針對實施形態的再生專用型光碟90之製造工程作說明。
圖1,係展示有製造本實施形態之作為DVD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工程。本例之碟片製造工程,若是如圖示一般而作大致區分,則係具備有母片刻錄工程、和成形成膜工程、和貼合工程、以及追加記錄工程。
母片刻錄工程,係藉由雷射束來製作光碟原盤。成形成膜工程,係使用從光碟原盤所製作出之壓模,而製作多數之碟片基板,並對於碟片基板上而形成膜。貼合工程,係將成對之2枚的0.6mm厚度之光碟藉由具備有特定之厚度的接著劑來作貼合,並作成1.2mm厚度之光碟。追加記錄工程,係對於完成貼合之各個的光碟而將追加資訊作記錄。
作為追加資訊,係包含有:作為例如辨識資訊等之想要對於碟片而各別作附加之資訊的追加性附加資訊、和成為有必要因應於該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而作記錄的錯誤檢測碼(EDC)或者是錯誤訂正同位碼等。
以下,對於各工程作詳細說明。
母片刻錄工程,係為根據被記錄在母碟片191上之資訊資料而製作光碟原盤192之工程。在此工程中,係使用有母片刻錄裝置,該母片刻錄裝置,係具備有記錄調變訊號產生部100和雷射束記錄器110。
記錄調變訊號產生部100,係將母碟片191作再生,並將所記錄之資訊資料(母片資料)作讀入。而後,對於讀入了的資訊資料之訊號,而進行攪碼(scramble)或者是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 plus)調變,而將所產生了的EFM+訊號輸出至雷射束記錄器110處。
光碟原盤192,係為在玻璃板上而將身為感光物質之光阻劑作了塗布者。雷射束記錄器110,係因應於被作了供給之EFM+訊號,而將雷射光照射至光碟原盤192上,並進行依據EFM+訊號之凹坑圖案的曝光。之後,若是對於光阻膜進行顯像處理,則在正型光阻的情況時被作了曝光之場所係溶解,而在光阻膜上形成凹凸圖案。亦即是,在光碟原盤192之表面上,係被形成有依據於特定之格式的凹坑圖案(凹坑/凸面之凹凸形狀)。
另外,如同上述一般,記錄調變訊號產生部100,係根據從母碟片191所讀出了的訊號,來產生EFM+訊號,並送出至雷射束記錄器110處,但是,係根據從追加記錄管理部160而來之指示,而在連續性地作送出之EFM+訊號的一部份之特定期間中插入無調變訊號。
在無調變訊號之時序期間中,在雷射束記錄器100處之雷射光係成為OFF期間。亦即是,藉由在EFM+訊號中插入無調變訊號,在光碟原盤192上係被形成有不被作曝光之區間。此區間,係全部成為凸面,而成為並未被形成有凹凸形狀之平面形狀區域,此係成為後述之追加記錄區域。
根據此種光碟原盤192,而製作出被反轉轉印有此光碟原盤192之凹坑圖案的被稱作壓模193之模具。當然,在壓模193上,亦被形成有成為追加記錄區域之平面形狀區域。
接著,在成形成膜工程中,首先,成形裝置120係使用壓模193來製作光碟基板194。在光碟基板194上,係被形成有將被形成於光碟原盤192上之凹凸圖案作了轉印的凹坑圖案。
作為光碟基板194之製作方法,係週知有壓縮成形、射出成形、光硬化法等。
接著,藉由成膜裝置130,來對於從壓模193而被轉印有凹坑圖案之光碟基板194而將反射膜等之被覆膜作被覆,藉由此,而形成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
接著,在貼合工程中,係進行上述之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與貼合基板196之間的貼合。
作為貼合基板196,係使用藉由與上述相同之工程而製作了的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或者是使用已形成半透過反射膜光碟基板、亦或是使用並未被覆反射膜之虛擬用光碟基板。
基板貼合裝置140,係對於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而將上述之任一者的貼合基板196作貼合,並製造出完成貼合光碟197。
作為貼合時之接著手法,係週知有使用紫外線硬化樹脂之手法或者是由附有黏著劑之薄片所進行的手法。
在先前技術之DVD中,上述完成貼合光碟197,係成為作為完成品之DVD。但是,於本例之情況中,在被形成有上述一般之凹坑列(由浮雕凹坑與凸面所成之凹坑列)的記錄軌上之一部分區間處,係被設置有並未被形成凹坑圖案之追加記錄區域。
於圖2中,對於完成貼合光碟197作模式性展示。作為碟片上之構成,係從內週側起,而形成有:被記錄有管理資訊之引入區域LI、和被記錄有內容資料之主資料區域MA、以及引出區域LO。
此些之引入區域LI、主資料區域MA、引出區域LO,基本上,係為藉由由浮雕凹坑與凸面所成的凹坑列而被記錄有資訊之區域。亦即是,由依據EFM+訊號而形成之凹坑/凸面所致的記錄資料列,例如係作為螺旋狀之記錄軌而被形成。
於此,針對作為主資料區域MA內之某一軌TK而於一部份處被形成有追加記錄區域10的狀態作展示。雖然此係僅為用以進行說明之模式圖,而追加記錄區域10之配置或者是線方向尺寸等實際上係並非一定為與圖示相同,但是,如此這般,在由凹坑列所致之記錄軌的一部份處,係作為被形成有反射膜之平面形狀區域而被形成有追加記錄區域10。
另外,關於將追加記錄區域10形成在主資料區域MA內之何一位置處一事,係並未被特別限定。又,亦可將追加記錄區域10形成在引入區域LI或者是引出區域LO內。進而,亦可考慮到將追加記錄區域10設置在較引入區域LI而更內周側或者是較引出區域LO而更外周側的情形。
但是,在後述的圖26之例中,係將包含有追加記錄區域10之PID區域,設定在主資料區域MA內之較靠近引出區域LO的半徑位置處。
於本例之情況,完成貼合光碟197,在如此這般地作為追加記錄區域10而殘留有未記錄區域一點上,係並無法成為完成品之DVD。因此,係成為對於此種完成貼合光碟197而進行追加記錄工程。
在追加記錄工程中,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係在上述完成貼合光碟197中的追加記錄區域處而將追加資訊寫入。例如,係將在每一個光碟個體處均為相異之辨識資訊等的追加性附加資訊(PID)或者是錯誤檢測碼、錯誤訂正用同位碼等作為追加資訊而寫入。
於此情況,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係從追加記錄管理部160而被指示有追加區域之位置資訊(位址)、或者是被提供有作寫入之追加資訊,並進行追加資訊之寫入。
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係藉由下述一般之手法來進行寫入:亦即是,將追加資訊作EFM+調變,並且根據該EFM+訊號而照射記錄用之高輸出雷射脈衝,而使追加記錄區域處之反射膜消失或者是減低,藉由此,來形成追加記錄記號。
另外,此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之構成,係於後藉由圖7來作敘述。
藉由結束此種追加記錄工程,再生專用型光碟90之製造係結束。而,藉由上述之工程所作了大量生產的再生專用型光碟90,係成為記錄有相同之內容(音樂、影像、遊戲、應用程式等)的光碟,並且,係成為被各別記錄有固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PID)的光碟。
另外,追加記錄工程,係可在實行成形成膜工程或者是貼合工程之製造工廠內來進行,亦可在其他之設施、店舖等處來進行。
例如,內容保持者(提供內容並要求光碟之作成的業者等),係可要求在完成貼合光碟197的階段下而交貨,並藉由內容保持者自己公司中的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來進行追加資訊之記錄。
進而,亦可考慮有:在店舖中,以完成貼合光碟197之狀態來作販賣用的展示,並在客人購入商品時,藉由被設置在店舖處之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來進行追加資訊之寫入,並交付給客人。
針對在如同上述一般所製造出之再生專用型光碟90處所形成的浮雕凹坑列以及追加記錄記號作說明。
圖3(a),係為將碟片上之記錄面的一部份作擴大,並且對於通常之作為由浮雕凹坑/凸面所致的凹坑列而被產生有記錄軌之部分作展示,又,在圖3(b)中,對於此圖3(a)的虛線部分之模式性剖面圖作展示。
如同從圖3(b)而能夠得知一般,此再生專用型光碟90,係分別將例如由聚碳酸酯所成之厚度0.6mm的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和貼合基板(虛擬用光碟基板)196藉由接著劑5而作了貼合,並成為厚度1.2mm。接著劑5,例如係使用有紫外線硬化樹脂或是接著薄片。
於此情況,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之一主面係被設為資訊記錄面L0,此資訊記錄面L0,係被形成有由凹坑2以及凸面3所致之凹凸圖案。又,此凹坑2以及凸面3,係於其之表面處而被形成有反射膜4。
另外,凹坑2與凸面3之凹凸關係,係亦會有成為相反的情況。
被與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作貼合之貼合基板196,在圖3(b)中,係被設為虛擬用光碟基板(並未被被覆有反射膜之碟片基板)。但是,如同上述一般,亦可將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或者是以形成半透過反射膜光碟基板作為貼合基板196來使用。
接著劑5,一般而言係具備有光透過性,但是,依存於構造,亦可並不具備有光透過性。被與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作了接著之貼合基板196,當具備有反射膜或者是半透過反射膜的情況時,其之接著面係成為被形成有反射膜或者是半透過反射膜之面。
接著,在圖4(a)中,對於被形成有追加記錄記號之部分的擴大圖作展示,又,在圖4(b)中,對於圖4(a)之虛線部分的模式性剖面圖作展示。
在圖4(a)之例中,藉由浮雕凹坑與凸面之凹坑列所形成的1軌中之一部份的區域,係被設為追加記錄區域10,於此,係被形成有由藉由上述之追加記錄工程所形成了的追加記錄記號6所致之記錄資料列。亦即是,像是碟片固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等的追加資訊,係作為由追加記錄記號6所致之記錄資料列而被作了記錄。
另外,在說明中,為了與由浮雕凹坑2和凸面3所致之凹坑列作區別,係設為將由追加記錄記號6與凸面3所致之記錄資料列稱作「追加記錄記號列」。
被形成有追加記錄記號列之部分,如同圖4(b)中所示一般,其基本之層構造係成為與圖3(b)相同,但是,係在資訊記錄面L0之一部分上而被形成有追加記錄記號6。亦即是,追加記錄記號6,係以使金屬合金反射膜4消失或者是減低並成為幾乎不存在之狀態的方式所形成者。
圖5(a)、(b),係為與圖4(a)、(b)相對應地而對於在藉由上述之追加記錄工程來將追加資訊作記錄之前的模樣作展示者。
如圖5(a)中所示一般,追加記錄區域10,係作為無調變區間,而被設為並未被形成有由凹坑2和凸面3所致之凹凸圖案的平面形狀區域。如同由圖5(b)而能夠得知一般,此追加記錄區域10,係與凸面3存在於同一平面上,並成為被被覆有反射膜4的所謂鏡部。
對於此種追加記錄區域10,而在追加記錄工程中將追加資訊作記錄。
上述之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例如係作為使用有高輸出紅色半導體雷射之專用的記錄裝置而被作了準備,並具備有在所期望之區間處而發光記錄用之高輸出雷射束的功能。而後,對於圖5之狀態下的追加記錄區域10來進行記錄,並如同圖4一般地而形成追加記錄記號6。此時之發光形態的調變,係作為與對應於浮雕凹坑列之調變相同的調變方式,而使用有EFM+訊號。
圖6,係作為對於再生專用型光碟90中之追加記錄區域10的追加資訊之記錄,而對於入射高輸出雷射並形成了追加記錄記號6之樣本的模樣作展示。此係為被形成有追加記錄記號6之追加記錄區域10的SEM(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照片。
在SEM觀察時,係將已形成反射膜光碟基板195與貼合基板196(虛擬用光碟基板)在接著面處而作剝離,並且對於露出有反射膜4之部分而入射電子線並作了觀察。作為反射膜4,係使用有Al合金,該Al合金,係將Al作為基合金,並含有約1原子%之Fe和約5原子%之Ti。
如同由此圖6而能夠得知一般,被形成在追加記錄區域10處之金屬合金反射膜,係因應於追加資訊之調變訊號而消失或者是減少,並空出有橢圓形狀之洞,而良好地形成有與凹坑作了對應之追加記錄記號6。
藉由圖7,對於進行此種由追加記錄記號6所致之追加記錄記號列的記錄之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的構成作說明。
圖7,係為追加資訊記錄裝置之區塊圖。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係具備有: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和寫入用拾取器22、和讀取用拾取器23、和轉軸馬達24、和寫入控制部25、和讀取控制部26、以及操作輸入部27。
在追加記錄工程中而被寫入追加資訊的完成貼合光碟197,係被載置在未圖示之旋轉台上,並經由轉軸馬達24而被作旋轉驅動。
對於此完成貼合光碟197,係藉由寫入用拾取器22而進行有追加資訊之記錄,又,係藉由讀取用拾取器23而進行有所記錄了的資料之讀出。
寫入用拾取器22,例如係輸出波長660nm之雷射。雷射功率,係被設為可藉由從寫入控制部25而來之指示而作變更,並例如被設為最大100mW左右之輸出。藉由從此寫入用拾取器22而來之雷射,在完成貼合光碟197上,係被形成有使反射膜4消失或者是減低了的追加記錄記號6。
讀取用拾取器23,例如係輸出波長635或者是650nm之雷射。雷射功率,係被設為0.2mW左右。讀取用拾取器23,係受光所輸出了的雷射之反射光,並從所受光了的反射光資訊,來得到從完成貼合光碟197所讀出了的資訊之訊號。
寫入控制部25,係為了將被供給而來的資料藉由寫入用拾取器22來寫入至完成貼合光碟197上,而對於寫入用拾取器22之動作作控制。亦即是,係根據被供給了的資料(追加資訊之編碼資料),來產生雷射驅動訊號,並實行寫入用拾取器22之雷射輸出。又,此時,係根據從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而來之指示,而對於雷射功率作控制。又,寫入控制部25,係進行寫入用拾取器22之寫入位置的控制或者是對焦控制等,並在依據於從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而來之指示的特定位置處,而實行追加記錄記號6之記錄。
讀取控制部26,係使讀取用拾取器23實行用以對於從完成貼合光碟197而來之資訊作讀取的雷射輸出,並且,進行作為反射光資訊所讀取了的資訊之解碼處理,而得到作為追加資訊之解碼資料。又,讀取控制部26,係進行讀取用拾取器23之讀取位置的控制或者是對焦控制等,並實行從完成貼合光碟197而來之資訊的讀取。
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係作為對於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所實行之試寫入以及追加資訊之記錄動作的控制,而進行對於轉軸馬達24之驅動控制、對於寫入控制部25之動作控制、以及對於讀取控制部26之動作控制。
如同圖1中所述一般,從追加記錄管理部160,係被供給有應寫入至追加記錄區域10中之追加資訊或者是區域資訊,但是,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係將此些作讀入,並對於追加記錄工程之動作作實行控制。於此情況,所謂區域資訊,係成為追加記錄區域10之位置資訊(位址)。
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係如此這般地而根據從追加記錄管理部160而來之資訊和由操作輸入部27所致之作業員的操作輸入,來對於試寫入記錄以及追加資訊之記錄動作進行實行控制。
在進行追加資訊之記錄時,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係對於寫入控制部25而指示對追加記錄區域10之存取,並將寫入用拾取器22移送至追加記錄區域10處。而後,將追加資訊作編碼,並將編碼資料供給至寫入控制部25處。進而,亦對於寫入時之雷射功率等的記錄條件作指示。藉由此,寫入控制部25,係成為根據作為追加資訊之編碼資料,而以在追加記錄區域10處依序形成追加記錄記號6的方式來對於寫入用拾取器22作驅動。
又,在進行此追加資訊之記錄時,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係亦對於讀取控制部26而指示對追加記錄區域10之存取,並對於由讀取用拾取器23所致之再生作指示。亦即是,對於藉由寫入用拾取器22所記錄了的追加記錄記號6之部分的再生作指示。藉由此,係藉由讀取用拾取器23而進行有追加資訊之讀取,而,經由讀取控制部26所作了解碼的資料,係被讀入至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中。追加記錄控制演算部21,係針對解碼資料而進行像是將錯誤碼檢測出來等的評價,並對於追加資訊是否被適當地作了記錄一事作判定。
[2.ECC區塊構成與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
如同上述一般,作為被記錄有追加資訊之DVD,而製造出了再生專用型光碟,但是,以下,係對於DVD方式之資料格式作考慮,而對於適當地實現此種追加資訊之記錄的手法作敘述。
首先,於此,係針對ECC區塊構成與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作說明。
在圖8中,於圖8(a)處來對於在DVD資料格式中之身為資料構造之最小單位的扇區之構造作展示。
扇區,係被設為172位元組×12行(row)之2064位元組的資料單位。而,在此1個的扇區中,係包含有)2位元組的扇區標頭,和2048位元組之使用者資料,以及4位元組之EDC(錯誤檢測碼)。
在12位元組之扇區標頭中,係被記錄有:扇區格式類型、循軌方式、區域資訊(引入區域LI、主資料區域MA、引出區域LO之類別)、資料類型、層號碼等之屬性資訊,或者是位址資訊等。
2048之使用者資料的區域,主要係被使用在記錄資料之記錄中。
4位元組之EDC,係被設為扇區內之錯誤檢測碼。
將此種扇區作16扇區的集合,而形成身為1個的記錄單位之ECC區塊。於圖8(b)中,對於ECC區塊構造作展一示。
對於扇區SC0、SC1、…、SC15之16扇區,係作為列方向之同位碼,而被附加有172位元組×16行之PO同位碼。
進而,對於扇區SC0、SC1、…、SC15以及PO同位碼之各行,而分別被附加有10位元組之行方向的同位碼(PI同位碼)。
藉由此182位元組×208行,而形成ECC區塊。
此ECC區塊,係如同圖9一般地而被作交插。亦即是,16行之PO同位碼的各行,係如同圖中之斜線部所示一般,被組入至各扇區SC0~SC15之最終行處。而,被組入了同位碼之行的182位元組×13行之各扇區,係被設為記錄扇區rSC0、rSC1、…、rSC15。
進而,在圖11中,雖係對於記錄扇區rSC0之部分作展示,但是,各記錄扇區rSC0、rSC1、…、rSC15,係將182位元組之1行分別區分為各91位元組,並以91位元組單位而被附加有32位元之同步訊號SY(SY0~SY7)。
此圖11之狀態,係成為最終而被記錄在碟片中之資料構造。亦即是,此圖11之資料構造的各1位元組(8位元)之資料符,係成為藉由EFM+調變而被變換為16位元,並對於EFM+調變訊號而根據NRZI方式之邏輯反轉來形成位元列。
另外,圖11之構造,係成為使各行在光碟上之軌線方向上而依序連續者。亦即是,在光碟上,係在軌線方向上,而以第1行之同步訊號SY0→第1行之包含有扇區標頭的91位元組→第1行之同步訊號SY5→第1行之包含有PI同位碼的91位元組→第2行之同步訊號SY1→第2行之91位元組→第2行之同步訊號SY5→第2行之包含有PI同位碼的91位元組→第3行之同步訊號SY2→…的方式而將資料作記錄。
於此,針對在本例中之於ECC區塊內的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作敘述。圖10,係為將圖8(b)之ECC區塊構成藉由位元組位置來作了展示者。
182位元組×208行之ECC區塊。係作為位元組位置而具備有B0,0~B207,181。
ECC區塊內之最初的扇區SC0之資料,係包含有PI同位碼並被配置在位元組位置B0,0~B11,181處。
B0,0~B0,11,係被作為扇區標頭。
又,B0,12~B0,171、B1,0~B1,171、B2,0~B2,171、…、B10,0~B10,171、B11,0~B11,167之2048位元組,係被設為使用者資料。
又,B11,168~B11,171係被作為EDC。
而,作為B0,172…B11,181,而在各行處被配置有各10位元組之PI同位碼。
在位元組位置B12,0之後,係以與上述相同之構造而被配置有扇區SC1~SC15。
而,在位元組位置B192,0~B207,171處,係對於各列而被配置有各16位元組之PO同位碼。
在本例中,係為於1或者是複數之某扇區的使用者資料內,而確保有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區域,但是,於該情況,係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區域,在圖10中之斜線部內而作確保。此斜線部,係為168列~171列之範圍,亦即是,係為在ECC區塊內之各扇區(SC0~SC15)中而分別與EDC(錯誤檢測碼)之配置位置成為同列的位置。
設為在此斜線部內而進行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的理由,係如下所述。
首先,在ECC區塊之構造上,只要是使用者資料之區域,則係能夠將任意之資料作記錄。
但是,就算是假設欲記錄之追加性附加資訊僅為100位元組左右(當然,係並不被限定於100位元組左右),實際上,亦會因應於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而產生對於EDC或是錯誤訂正同位碼PI、PO進行抹寫的必要。當然,由於若是一旦浮雕凹坑圖案被形成,則係無法進行抹寫,因此,當欲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的情況時,會由於該記錄而受到影響的同位碼等,亦會成為作為追加記錄而藉由上述之追加記錄記號6而被作記錄。
例如,假設欲在某一扇區內而在作為使用者資料之某一位元組位置處來進行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追加記錄。
如此一來,該扇區之4位元組的EDC係會受到影響。因此,4位元組之EDC的部分,係設定為追加記錄區域(並不形成浮雕凹坑圖案),而有必要將EDC作為追加記錄來進行記錄。
又,與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作了記錄的位元組位置或者是EDC同列之PO同位碼,由於亦會受到影響,因此,亦有必要將此作為追加記錄來進行記錄。
進而,與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作了記錄的位元組位置以及EDC同行之PI同位碼、和PO同位碼之行的PI同位碼,由於亦會受到影響,因此,亦有必要將此作為追加記錄來進行記錄。
如此這般,當將相當於使用者資料之一部分的部分作為追加記錄區域10來將追加性附加資訊藉由追加記錄記號而作記錄的情況時,除了該追加性附加資訊之外,亦有必要將會受到其之影響的扇區之EDC、PO同位碼、PI同位碼的部分作為追加記錄區域10來形成,並藉由追加記錄記號來進行記錄。
於此,針對將進行追加記錄之場所最小化一事作考慮。
假設,對於在圖10之扇區SC0內而於斜線部以外之例如位元組位置B2,0等處作追加記錄的情況作考慮。
如此一來,作為PO同位碼,係會產生將身為與位元組位置B2,0同列之0列(B192,0~B207,0)之16位元組作為追加記錄而進行記錄之必要。進而,扇區SC0之EDC,亦會成為追加記錄,並且,伴隨於此,PO同位碼之168列~171列的各16位元組,亦會成為追加記錄。
亦即是,PO同位碼,係會在與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位置相同之列處、和與EDC相同之列處,而受到影響,而此些之列,係會產生藉由追加記錄記號來進行追加記錄之必要。然而,若是反過來想,則只要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位置設為與EDC列相同之列,則PO同位碼,係成為僅有與EDC同列之168列~171列會受到影響。亦即是,若是如同作為斜線部所作了展示一般地,而在會與EDC成為同列的範圍內來設定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區域,則作為PO同位碼,係能夠將會受到影響之範圍最小化。具體而言,PO同位碼,係能夠作為與扇區之EDC同列的範圍,而僅將藉由虛線所包圍了的B192,168…B207,171之4×16位元組設為會受到影響的範圍。
亦即是,在進行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的扇區中,藉由將其設為在與EDC同列處而作記錄,能夠將在ECC區塊內之受到影響的場所減少。
而,於該情況,在1扇區內,作為斜線部,係成為能夠以4位元組×11行而進行最大44位元組之追加性附加資訊的記錄。
若是以1ECC區塊來作考慮,則係成為能夠以44×16扇區來進行最大704位元組之追加性附加資訊的記錄。
另外,實際上,只要依存於作為追加性附加資訊而進行記錄之辨識資訊等的資料大小(位元組數),來對於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位置作設定即可,並不需要將1扇區內之斜線部的44位元組全部使用在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中。例如,亦可設為在1扇區內而僅將4位元組(1行)使用在追加性附加資訊的記錄中,並將此藉由16扇區來在1個ECC區塊內而作64位元組之記錄的形式。
當然,在ECC區塊內,進行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的扇區數,亦為任意。進而,亦可將追加性附加資訊橫跨複數之ECC區塊來作記錄。
將何種資料大小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以何種方式來使用扇區並進行記錄一事,係完全為任意,但是,不論如何,只要是設為在各扇區中而使用與EDC同列之範圍的位元組位置來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即可。
[3.追加記錄區域之開始部分的統合]
接著,針對追加記錄區域10之開始部分的統合作考慮。
如同上述一般,在供以進行追加記錄工程之完成貼合光碟197中,係以被形成有作為浮雕凹坑圖案之凹坑列,且其之一部分係作為追加記錄區域10而被設為平面形狀區域。
於此所絕對必須作考慮者,係在於:為了對於與追加記錄區域10相鄰接之既設的凹坑列之狀況(亦即是,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鄰接部,係為凸面或者是凹坑又或是凸面/凹坑之轉換點),而能夠恆常地以不會產生問題的方式來將任意之追加記錄記號作追加記錄,係需要如何地來形成追加記錄資訊之資料一事。
於圖11中,係當假設在某一記錄扇區rSC0中,而將與EDC同列之各行4位元組全部使用在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中的情況時,對於該情況下之相當於追加記錄區域10的位置作展示。
於此情況,係成為將相當於圖11之斜線部的光碟(完成貼合光碟197)上之區域設為追加記錄區域10。
亦即是,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係包含有:從第1行起至第12行為止之各行的使用者資料中之與EDC同列的4位元組、和第12行之EDC的4位元組、和以交插而成為第13行之PO同位碼中的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的PO同位碼、和從第1行起至第13行為止的各行之各10位元組的PI同位碼之部分,而此些係藉由以追加記錄記號6所致之追加記錄記號列而被作記錄。
另外,雖然係於後再述,但是,緊接於PI同位碼之後的同步訊號SY之一部分(10位元之SYNC ID)的位置,係亦成為被包含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此10位元,亦係被進行有由追加記錄記號6所致之記錄。
故而,1個的追加記錄區域10,係成為將4位元組的使用者資料(或者是EDC、亦或是PO同位碼)、和10位元組之PI同位碼、和10位元之SYNC ID作記錄的區域,並且,由於藉由EFM+調變,1符(扇區構造內之1位元組)係作為16位元而被作記錄,因此,在光碟片上,係成為234位元之區域。
於此,所謂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開始部分前之部分,係成為圖中之附加有「54」的位置。
於本例中,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亦即是從凹坑列起而至追加記錄區域10之部分的最後之凹坑圖案,係設為由資料符「54」或者是「47」之碼字(code word)所致者。因此,在圖中,係在緊接於作為斜線部之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位置,而記載有「54」,但是,亦可將此設為「47」。
以下,針對此理由作說明。
首先,當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進行追加記錄的情況時,緊接於其之前的浮雕凹坑列,係以凸面3來終結,而會有著希望具備著與凸面3之連接地來開始追加記錄記號列的情形。
假設,對於圖12(a)一般之狀況作考慮。
在圖12(a)中,假設將某一資料符作了EFM+調變之碼字「0010000010000100」係成為作為浮雕凹坑圖案之凹坑列的終端,並假設如同圖示一般地而形成了由凹坑2、凸面3所成之凹坑列。
於此,假設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係由某一碼字「0100…」來開始進行記錄。
於此情況,若是依據NRZI方式之邏輯反轉,則如同圖示一般,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端,係必須要形成與凹坑2作了連續的追加記錄記號6。進而,由於係藉由「1」來作邏輯反轉,因此,該追加記錄記號6,係必須要設為2T的長度。
例如,作為此種狀況,係有著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寫入起始處而形成與緊接於前之凹坑2相連續的追加記錄記號6之情況。
在此圖12(a)之例中,最初的追加記錄記號6,雖然係設為2T的長度,但是,不論長度為2T以下或者是3T以上,當與凹坑2相連續地而形成追加記錄記號6的情況時,係有必要對於該連續部分作妥善的處理。例如,係有必要準備像是以產生與緊接於前之凹坑2相重疊之部分的方式來略早地開始雷射發光一般之專用的寫入策略。
然而,由於此一必須要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寫入起始處而實行專用的寫入策略一事,會造成處理的繁雜化,再說,就算是採用此種產生重疊部分一般之寫入方式,亦無法保證能夠將凹坑2與追加記錄記號6完美的作連續。
又,當如同此圖12(a)一般之必須要將最初的追加記錄記號6以2T之長度來形成的情況時,係會成為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寫入起始處而進行2T以下之雷射發光。然而,在追加記錄中而對於像是1T或者是2T一般的短時間之追加記錄記號/凸面的形成作正確的控制一事,係為困難。
要是想要設為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寫入起始處而並不產生2T以下之雷射發光,則作為寫入起始之符,係必須要選擇在前端3位元而並不作反轉者。然而,為了達成此事,係成為需要進行非常複雜的處理。
由於此些原因,係希望能夠避免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而從追加記錄記號6起來開始記錄。故而,當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進行追加記錄的情況時,係成為希望使緊接於其之前的浮雕凹坑列以凸面3來終結,並具備著與凸面3間之連續性地來開始追加記錄記號列之記錄。例如,若是如圖12(b)一般地,在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處係以凸面3而終結,則係能夠以凸面3來開始追加記錄區域10之寫入起始。
若是設為例如此種之凸面連續,則係不需要準備專用之寫入策略,又,亦成為不需要作為追加記錄區域10之寫入起始的符而選擇在前端3位元處並不作反轉者。
因此,接著,針對能夠成為將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端以凸面連續來開始的方法作考慮。換言之,係對於使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成為以凸面3來終結的方法作考慮。
若是更進而作說明,則係對於成為能夠作為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浮雕凹坑列之最後的碼字而選擇以凸面3來終結的狀況之方法作考慮。
為了以凸面3來開始追加記錄區域10,係只要使由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資料符之碼字所致的凹坑列以凸面3來結束即可。但是,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碼字之終結方式,係會被其之更前一個的資料符之碼字的終結方式所影響。亦即是,由於係為藉由「1」來使H/L邏輯反轉的NRZI方式,因此,依存於緊接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碼字之最初係為H或者是L(亦即是,基於其之更前一個的碼字係以H來終結或者是以L來終結一事),最後會成為凹坑2或者是凸面3一事係並非為一定。此係因為,依存於各資料碼,碼字之極性反轉次數係為相異,而依存於次數為奇數或者是偶數一事,終結處之極性係會改變之故。
於此情況,為了使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部分一定會以凸面3來終結,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資料符,係以選擇使其之碼字能夠因應於更前一個的資料符來對於極性反轉之次數的奇數偶數作選擇者為適當。亦即是,係有必要成為在進行EFM+調變時而能夠對於反轉次數為偶數之碼字與反轉次數為奇數之碼字任意作選擇(能夠進行極性操作)的資料符。
於此,對於EFM+調變之變換表作檢討。
在DVD資料格式中,關於EFM+調變,係規定有在圖14中而作了一部份摘錄展示的主變換表、和在圖15中而作了一部份摘錄展示的副變換表。
首先,針對圖14之主變換表作說明。
在主變換表中,係對於將作為8位元(1位元組)之資料值的資料符「0」~「255」以EFM+調變來作變換之16位元的碼字作規定。
又,作為與1個的資料符相對應的碼字,係規定有狀態1、狀態2、狀態3、狀態4之4種類的碼字。
進而,針對各碼字,係作為下一狀態,而被決定有「1」~「4」之其中一者。
所謂下一狀態,係為對於針對下一個的資料符而使用何者之狀態的碼字一事作表示者。
例如,針對將資料符為「0」「88」「49」「255」之資料列作EFM+調變的情況作考慮。
最初,假設係將資料符「0」變換為狀態1之碼字「0010000000001001」。另外,關於記錄資料的最初之資料符,使用何者之狀態的碼字一事係為任意。
此資料符「0」之狀態1的碼字,其之下一狀態係被設為「1」。因此,下一個的資料符「88」,係被變換為狀態1之碼字「0001000100010000」。
又,資料符「88」之狀態1的碼字,其之下一狀態係被設為「3」。因此,下一個的資料符「49」,係被變換為狀態3之碼字「1000000010001000」。
又,資料符「49」之狀態3的碼字,其之下一狀態係被設為「2」。因此,下一個的資料符「255」,係被變換為狀態2之碼字「0100001000010010」。
在EFM+調變中,係如此這般地而藉由以下一狀態所作了規定的狀態來依序對於各資料符之碼字作選擇。此係為了使各碼字之接續處能夠滿足執行長度之故。
於此,關於資料符「0」~「87」,係被規定有圖15中所示之副變換表。
副變換表,亦係作為與1個的資料符相對應的碼字,而規定有狀態1、狀態2、狀態3、狀態4之4種類的碼字。
進而,針對各碼字,係作為下一狀態,而被決定有「1」~「4」之其中一者。
針對資料符「0」~「87」,係藉由設置此副變換表,而成為能夠對於合計8個的碼字作選擇。而,副變換表之碼字,係能夠與主變換表一同作使用。
例如,如同上述一般,當藉由資料符「88」之碼字而使下一狀態被指定為「3」,且接下來係成為資料符「49」的情況時,係成為除了主變換表之狀態3的碼字「1000000010001000」之外,亦能夠選擇副變換表之狀態3的碼字「1001000000010001」。
此副變換表,係為了藉由對於凹坑/凸面之平均的比作調節來對再生RF訊號之DC偏位(offset)成分作調整所設置者。
亦即是,若是對於同樣的資料符之相同的狀態作觀察,則在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中,反轉次數(「1」之數量)係一定在偶數/奇數而成為相異。經由此,則例如當若是僅使用主變換表則會成為在記錄軌上而使凹坑2之區域相較於凸面3之區域而成為較多一般之記錄資料的情況時,係能夠部分性地利用副變換表來對於邏輯反轉次數作調節,並設為使凸面部分與凹坑部分成為同等。
EFM+調變,係使用此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來進行,但是,於此,係對於上述之能夠進行極性操作的資料符作考慮。
為了使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以凸面3來終結,只要該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之最後的碼字係為作為邏輯反轉次數(「1」的數)而能夠對於偶數、奇數作選擇者即可。亦即是,此係代表,只要該資料符係為能夠從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之中來對於碼字作選擇者即可。
故而,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之最後的資料符,係只要為「0」~「87」之範圍內的值即可。
於此,對於狀態資訊作更深入的考慮。
如同上述一般,在進行EFM+變換時,資料符之碼字,係會經由緊接於前之碼字的下一狀態而使得狀態被作規定並被作選擇。
此事,當然亦必須被適用在浮雕凹坑列之最後的碼字和追加記錄記號6以及最初之碼字之間。
如此一來,當欲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而進行寫入時,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係成為必須要對於已被形成了的緊接於前之浮雕凹坑列的最後之碼字的下一狀態之資訊作掌握,並根據此來對於狀態作選擇,而進行EFM+變換。此事,係會造成全體之製造系統的處理之繁雜化,並且,例如並非在進行圖1之製造工程的工廠內來使用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而是在其他場所、其他時間點而使用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一般之汎用性的使用時,係會產生困難。
但是,若是能夠成為可將追加記錄區域10之最初的碼字必定設為某一特定之狀態,則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係成為不需要對於緊接於前之浮雕凹坑列的最後之碼字的下一狀態之資訊作考慮。
如此一來,係成為只要在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處之8個的狀態中之下一狀態均係為完全相同者便能夠解決。
該當於上述情況者,係為在圖14、圖15中以框縣所包圍展示的「47」與「54」。此「47」與「54」,在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中所展示之全部的碼字中,下一狀態均係被指定為「1」。
而,若是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資料符係為「47」或者是「54」中的其中一者,則追加記錄區域10之寫入起始的碼字,係必定會成為對於狀態1作選擇者。
如此這般,若是將追加記錄區域10之起始的狀態統一為狀態1,則係成為不需要將各追加記錄區域10之開始部分的狀態資訊傳輸至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處。例如,若是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之最後並非為「54」或者是「47」,則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若是不取得該凹坑列之最後的碼字之下一狀態的資訊,則無法適當地對於狀態作選擇。然而,藉由統一為狀態1,係成為不需要從追加記錄管理部160來接收身為下一狀態之指定資訊。
此事,不僅是能夠將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之處理簡易化,在系統之擴張上亦為理想。
結論上,若是設為使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之最後成為「47」或者是「54」之資料符的構成,則並不需要特別進行複雜之處理或者是狀態資訊之傳輸,並能夠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開始部分而進行與緊接於前之凹坑列作了統合的資料記錄,並且成為能夠形成以凸面3作為開頭的在形狀上為安定之追加記錄記號列。
另外,在EFM+變換之主變換表以及副變換表之中,由於全部之資料符的狀態1之碼字,其前端2位元均為「00」,因此,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端,係必定會成為從2T以上之凸面3來開始。
於圖13(a)、(b)中,對於將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之最後的碼字設為了資料符「54」之碼字的狀態作展示。
圖13(a)、(b),係對於針對「54」之資料符而選擇了狀態1之碼字的情況作展示。此係為在更前一個的碼字處而指定了狀態1的情況。當然,針對此「54」,係亦會有被選擇了狀態2~狀態4之碼字的情況。
於此,圖13(a),係針對該「54」之資料符由於更前一個的碼字之最後係被設為「L」而成為以「L」邏輯來開始的情況作展示。
另一方面,圖13(b),係針對該「54」之資料符由於更前一個的碼字之最後係被設為「H」而成為以「H」邏輯來開始的情況作展示。
當以「L」邏輯來開始的情況時,為了以凸面3來結束凹坑列,係只要從主變換表來選擇「54」之碼字即可。「54」之主變換表的狀態1之碼字,係為「0010000010000010」,而反轉次數係為偶數。因此,係如同圖示一般,而被形成有凹坑2、凸面3,而終端係成為凸面3。
另一方面,當以「H」邏輯來開始的情況時,為了以凸面3來結束凹坑列,係只要從副變換表來選擇「54」之碼字即可。「54」之副變換表的狀態1之碼字,係為「0000001000100001」,而反轉次數係為奇數。因此,係如同圖示一般,而被形成有凹坑2、凸面3,而終端係成為凸面3。
上述之能夠進行極性操作的資料符,係指此種能夠在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之間作選擇而能夠對於反轉次數之偶數/奇數作選擇者,藉由此,無關於其之前的資料符之情況,均能夠成為以凸面3來結束凹坑列(亦即是能夠以與凸面作接續的狀態來開始追加記錄區域10)。
當然,作為此「54」,不論其係經由緊接於前的碼字而被指定為狀態2、狀態3或者是狀態4中之任一者,均只要因應於開始之邏輯,而在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之間來選擇碼字,並設為使終端以凸面3來結束即可。
於此,雖係針對資料符「54」而作了例示,但是,針對「47」,亦為相同。
故而,如圖11中所示一般,藉由將作為斜線部而作了展示的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的凹坑列設為資料符「54」或者是「47」,係成為能夠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開始部分處而進行適當的追加記錄。
更具體而言,例如在將圖10之位元組位置B0,168或是B1,168等作為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端的情況時,係成為只要以使緊接於該些之前的位元組位置B0,167或者是B1,167等被設為資料符「54」或者是「47」的方式來對於扇區資料作設定即可。
又,當在追加記錄區域10處而藉由雷射等之發光來將追加記錄記號6作記錄的情況時,若是起始之資料符的極性係從凸面而開始,則亦能夠得到下述之優點:亦即是,2T以下之發光係被作抑制,而能夠在追加資訊記錄裝置150之雷射驅動電路之頻率特性、光學系之MTF設計中產生充裕自由度,並且亦成為不需要對於1T、2T之寫入策略作檢討。
[4.追加記錄區域之終端部分的統合]
接下來,針對追加記錄區域10之終端部分的統合作敘述。
如同圖11中所示一般,作為記錄扇區之構造,係在每91位元組單位中而被附加有同步訊號SY。
而,作為同步訊號SY,係被規定有SY0~SY8之8種類,並以圖11中所示之順序(SY0→SY5→SY1→SY5→SY3→SY5→SY4→…)來對於91位元組單位的資料作附加。
此各同步訊號SY0~SY7之並排順序,在扇區內係成為獨特。例如,「SY0→SY5」、「SY5→SY1」、「SY1→SY5」一般之各個的排列,在扇區內係僅會出現在1個場所處。故而,藉由前後之同步訊號SY的排列,係能夠將扇區內之位置檢測出來。
於此,若是在扇區內,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以及EDC和會受到該些之影響的PO同位碼、PI同位碼作為追加資訊而寫入,則圖11之斜線部係會成為追加記錄區域10,關於此事,已於先前有所敘述。
而,接續於PI同位碼,由於係被配置有同步訊號SY,因此,緊接於各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係成為同步訊號SY。於此,在本例中,係如同圖11之斜線部處所示一般,藉由使同步訊號SY之最初的10位元之部分亦被包含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並藉由追加記錄記號列來作記錄,而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終端部分處取得了適當的統合。
於此,針對在DVD資料格式中之同步訊號SY作說明。
同步訊號SY,係如同圖16中所示一般,藉由32位元之SYNC碼而形成之。而,32位元中之最初的10位元,係被設為SYNC ID,剩餘的22位元,係成為SYNC本體。
SYNC ID,係為對於同步訊號SY1~SY7作區別之辨識碼。又,SYNC本體,係為在同步訊號SY1~SY7中為共通的22位元圖案「0001000000000000010001」。亦即是,係為包含有同步訊號所特有之14T圖案的碼。
而,各同步訊號SY~SY7,係分別如同圖17中所示一般而被規定有4種形態。
首先,當在緊接於同步訊號SY之前的碼字中之下一狀態被指定為「1」或者是「2」的情況時,係使用於圖17之上段處所展示之主(primary)SYNC碼或者是次(secondary)SYNC碼。
又,當在緊接於同步訊號SY之前的碼字中之下一狀態被指定為「3」或者是「4」的情況時,係使用於圖17之下段處所展示之主SYNC碼或者是次SYNC碼。
主SYNC碼與次SYNC碼之間的關係,係與上述之主變換表與副變換表之間的關係相同的,而被設為能夠對於邏輯反轉次數之奇數/偶數作選擇者。
如同由此圖17而亦能夠瞭解一般,在全部的SYNC碼中,22位元之SYNC本體係為共通,而,作為前端10位元之SYNC ID,各同步訊號SY1~SY7係分別被規定有4種形態。
於此,當對於將追加記錄區域10之終端部分適當地與凹坑列作接續的方法作考慮的情況時,係以將SYNC ID與SYNC本體分開作考慮為理想。
亦即是,SYNC ID之部分,由於係成為因應於緊接於其之前的碼字之下一狀態的指定而被作選擇,因此,結果上,只有在將追加資訊作了記錄之後才能夠進行選擇。
另一方面,SYNC本體之部分,則是不論選擇何者之SYNC碼,其碼圖案均為相同。
由此,可以理解到,只要設為以SYNC ID來結束追加記錄區域10之終端,並以SYNC本體之部分來開始接續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的凹坑列即可。
亦即是,在圖1之完成貼合光碟197的階段下,係設為:作為被設為平面形狀區域之追加記錄區域10,而以一直包含至SYNC ID之部分的方式來形成之,並接續於該平面形狀區域,而預先形成SYNC本體之浮雕凹坑圖案。
但是,於此情況,SYNC本體之浮雕凹坑列的最初,會變成若是無法得知是由凸面3而開始或者是以凹坑2而開始,則無法形成SYNC本體,不過,換言之,只要預先決定將SYNC本體之前端設為凸面3或者是凹坑2,則能夠藉由SYNC ID之圖案的選擇(選擇主SYNC碼或者是次SYNC碼)來取得統合。
例如,若是規定將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的SYNC本體之前端(亦即是SYNC碼之第11位元)設為凸面3,則第11位元起~第32位元為止的SYNC本體,係只需要將第14位元~第27位元以14T凹坑來作成即可。
又,相反的,若是規定將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的SYNC本體之前端設為凹坑2,則第11位元起~第32位元為止的SYNC本體,係只需要將第14位元~第27位元以14T凸面來作成即可。
於圖18中,針對將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的SYNC本體設為以凸面來起始的情況時之追加記錄區域10的終端部分的模樣作展示。
圖18(a),係為追加記錄區域10為未記錄之狀態(亦即是完成貼合光碟197之階段),並對於作為接續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的凹坑列而將SYNC碼之第11位元以後以凸面3來作開始並形成有14T之凹坑2的模樣作展示。
於此種情況下,係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將追加記錄記號列作記錄,並於其之終端部處而將同步訊號SY1之SYNC ID作記錄。
又,此時,係假設在緊接於同步訊號SY1之前而作了追加記錄的碼字中之下一狀態係為「1」或者是「2」。如此一來,係成為對於圖17上段之同步訊號SY1的碼字作選擇。於此,由於凹坑列係已被形成有藉由凸面3來開始的狀態,因此,SYNC ID之部分,係只要以凸面3來與SYNC本體作接續即可。
亦即是,假設若是在SYNC ID之寫入起始處而成為「H」邏輯,則係如同圖18(b)一般,而選擇同步訊號SY1之主SYNC碼「0000010000」。藉由此,而如同圖中一般地而形成追加記錄記號6以及凸面3,並成為對於緊接於後之SYNC碼來無邏輯矛盾地作接續。
另一方面,假設若是在SYNC ID之寫入起始處而成為「L」邏輯,則係如同圖18(c)一般,而選擇同步訊號SY1之次SYNC碼「0000010001」。藉由此,而如同圖中一般地而形成追加記錄記號6以及凸面3,於此情況,亦成為對於緊接於後之SYNC碼來無邏輯矛盾地作接續。
又,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的SYNC本體,係亦可規定為以凹坑來起始,於圖19中,針對該情況時之追加記錄區域10的終端部分的模樣作展示。
圖19(a),係為追加記錄區域10為未記錄之狀態(亦即是完成貼合光碟197之階段),並對於作為接續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後的凹坑列而將SYNC碼之第11位元以後以凹坑2來作開始並形成有14T之凸面3的模樣作展示。
於此種情況中,與上述圖18相同的,假設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終端部處而記錄同步訊號SY1之SYNC ID。又,假設在緊接於同步訊號SY1之前所追加記錄了的碼字中,下一狀態係為「1」或者是「2」,並成為對於圖17上段之同步訊號SY1的碼字作選擇。
於此情況,由於凹坑列係已被形成有藉由凹坑2來開始的狀態,因此,SYNC ID之部分,係只要以凹坑2來與SYNC本體作接續即可。
亦即是,假設若是在SYNC ID之寫入起始處而成為「H」邏輯,則係如同圖19(b)一般,而選擇同步訊號SY1之次SYNC碼「0000010001」。藉由此,而如同圖中一般地而形成追加記錄記號6以及凸面3,並成為對於緊接於後之SYNC碼來無邏輯矛盾地作接續。
另一方面,假設若是在SYNC ID之寫入起始處而成為「L」邏輯,則係如同圖19(c)一般,而選擇同步訊號SY1之主SYNC碼「0000010000」。藉由此,而如同圖中一般地而形成追加記錄記號6以及凸面3,於此情況,亦成為對於緊接於後之SYNC碼來無邏輯矛盾地作接續。
亦即是,若是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而一直將SYNC ID亦作了記錄,並且,對於作為緊接於其之後的SYNC本體是以凸面開始或者是以凹坑開始一事預先作規定,則藉由將SYNC本體藉由浮雕凹坑圖案來預先作形成,並且在追加記錄時而在追加記錄區域10之終端部處來適當地選擇SYNC ID,能夠取得追加記錄區域10之終端部分與接續餘其之後的凹坑列之間的統合。
[5.PO補償符之配置]
接著,針對PO補償符作說明。
如同上述一般,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10之前,係被配置有由浮雕凹坑列所致之碼字「54」或者是「47」。之後,將碼字「54」或者是「47」,稱為「極性控制符」。
PO補償符,係為在為了因應於將極性控制符作配置一事而進行PO同位碼之統合時而成為必要的符。
於圖20~圖25中,對於在ECC區塊中之各種的PO補償符配置例作展示。
於圖20~圖25中,針對作為追加性附加資訊而將PID(碟片個別之辨識資訊)在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處作了追加記錄的情況時之ECC區塊作展示。
附加有斜線之部分,係為由追加記錄記號所致之PID、EDC、PO同位碼、PI同位碼等的追加資訊之記錄部分。
極性控制符,係以「54」來作表現。另外,在後述說明中,雖係全部將極性控制符以「54」來作表現,但是,如同上述一般,亦可為「47」。
又,「X」係代表PO補償符。
於圖20中,係展示將PID記錄在扇區SC15中之與EDC同列的4位元組中的例子。亦即是,係為將PID從最終扇區起而配置在上方處者。當將5位元組以上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的情況時,係依序朝向上方而對於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作使用。
附加有斜線之緊接於追加記錄記號記錄部分之前的部分,係全部被配置有極性控制符「54」。
於此情況中,在ECC區塊內,係於與極性控制符成為同列之16場所的位置處而被配置有PO補償符。
例如,在16行之範圍的PO同位碼之部分中,於各行處,係在緊接於追加記錄記號記錄部分之前的部分而被配置有極性控制符「54」。亦即是,於此列中,16個的PO同位碼係成為被固定為「54」。故而,PO同位碼,係必須要以成為此種值的方式來作補償。因此,係成為在同列中而被配置有16個的PO補償符「X」。
於此情況,係成為從扇區SC0起直到SC1的途中為止而將PO補償符「X」作16個的連續配置。
另外,在此圖20之情況中,雖係因應於緊接在PID、EDC的追加記錄部分之前的極性控制符「54」,而作為同列之PO同位碼來形成有PO補償符「X」,但是,此係作為追加記錄記號而被作記錄。
於此圖20之例的情況中,由於在扇區SC0、SC1中之PO補償符「X」係位在緊接於PID之前的極性控制符「54」之配置列的前一列,因此,係能夠將PID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以最大704位元組來作記錄。亦即是,1個扇區,係為12行,而能夠將除了EDC之外的11行中之各4位元組使用在追加記錄中。故而,係成為11×4(位元組)×16(扇區)=704位元組。
圖21,係為將PO補償符「X」設為與緊接於PID等之前的極性控制符「54」同列的例子。
在緊接於PID、EDC、PO同位碼之各追加部分之前的部分,係被配置有極性控制符「54」。在與此極性控制符「54」同列處,係於前端之扇區SC0~SC1的範圍中而連續地被配置有16個的PO補償符「X」。
於此情況,在扇區SC0~SC1中之被配置有PO補償符「X」的行,係無法作為追加記錄區域而確保有4位元組。由於係需要將1位元組作為極性控制符「54」而作確保,因此,在扇區SC1之11行與扇區SC2之4行處,係成為最大3位元組。故而,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係成為最大689位元組。
圖22,係為將PID記錄在任意之扇區中的例子。於此,係列舉出在扇區SC1的某一行中而寫入PID的例子。
PO補償符「X」,係設為從最終扇區SC15起直到扇區SC14之途中為止而連續地配置有16個。
PID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最大係可作704位元組之記錄。
圖23,係為將PID記錄在任意之扇區中,且PO補償符「X」亦並非在列的前端或者是終端處,而是在中間作了16個的連續配置。作為其中一例,假設在進行PID記錄之扇區SC1中,亦係被配置有PO補償符「X」。
圖24,係為將16個的PO補償符「X」分開成複數處的配置之例。
例如,係在扇區SC1與扇區SC15中,而被作分開配置。
圖25,係為將16個的PO補償符「X」分開成複數處,並進而配置在與極性控制符「54」同列處之例。
例如,如同上述一般,係可考慮有各種的PO補償符「X」之配置例。當然,亦可想定有除了上述以外之各種例子。
而,如同該些所示一般,由於係必須在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之前(特別是PO同位碼部分)的部分而配置極性控制符「54」,因此,係一定要在同列處而配置PO補償符「X」。此事,係代表著:該ECC區塊,係以身為用以記錄PID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而被專用性地作了分配的ECC區塊、亦即是以身為除了用以記錄在DVD中所收錄之原本的內容之區域以外的ECC區塊為理想。
[6.對於DVD之導引指令的適用]
當在再生專用DVD中而進行由追加記錄記號所致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的情況時,在一般的DVD播放機中,係期望成為能夠對於PID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作利用。例如,藉由設為在將DVD裝填至播放機中時而對於PID作讀取並進行各種對應處理,而能夠進行合適之動作或者是對於使用者提供新穎之再生形態。
例如,係可考慮有:依據於PID之用以進行著作權保護的動作、或者是對於被附加有特定之PID的碟片所進行之特殊標題的再生動作等。
為了實現此種動作,係可考慮利用在DVD系統中之導引指令。
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作為追加性附加資訊之PID組入至導引指令之構造中,並設為能夠讓DVD播放機經由此來從碟片而將PID讀入。
於圖26、圖27中,針對被記錄在本實施形態之作為再生專用型光碟的DVD中之檔案構造例作說明。
圖26(a),係為對於圖2中所示之區域構造而在半徑方向上作了展示者。如同在圖2中亦有所敘述一般,係從內周側起而依序成為引入區域LI、主資料區域MA、引出區域LO。
作為使用者資料而被記錄有實際內容等之主資料區域MA,係從扇區號碼「30000h」而開始。
在本例之碟片中,針對構成實際內容之檔案,係設為在直到扇區「230000h」(半徑位置55.837mm)為止的範圍中作記錄。
而,從在此作為內容限制之半徑位置之後起直到引出區域LO之開始位置為止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PID區域。引出區域LO之開始位置,係為扇區號碼「232100h」(半徑位置55.999mm)。
於此之所謂的PID區域,係為被記錄有包含著將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之ECC區塊的檔案之區域。此PID區域,例如係將扇區號碼「231000h」(半徑位置55.952mm)作為開始位置。
另外,亦會有在引出區域LO內之特定位置處而被設置有用以進行PID區域中之追加記錄的試寫區域之情況。
於圖27中,對於作為DVD收錄內容之檔案構造例作展示。
在DVD之主資料區域MA中,係如同圖27(a)中所示一般,被記錄有:包含有作為管理資訊之檔案群的VMG、和包含有構成實際內容之檔案群的VTS(Video Title Set)。
於本例之情況中,例如係設為:VTS#1、VTS#2係為實際之內容的檔案群,而VTS#3係為在PID記錄中所被作使用者。
作為管理資訊之VMG,例如係如同圖27(b)所示一般,具備有控制資料和視訊物件以及作為備份之檔案「VIDEO_TS.IFO」、「VIDEO_TS.VOB」、「VIDEO_TS.BUP」。
在控制資料之檔案「VIDEO_TS.IFO」中,係被記錄有各VTS之管理或者是再生控制資訊等。
在視訊物件之檔案「VIDEO_TS.VOB」中,係被記錄有再生時的主選單畫面等之視訊物件。
備份檔案「VIDEO_TS.BUP」,係作為控制資料之檔案「VIDEO_TS.IFO」之備份,而被記錄有相同之內容。
VTS(視訊標題群),係如同圖27(c)中所示一般,而具備有控制資料和視訊物件以及備份之檔案。
在控制資料之檔案中,係被記錄有該視訊標題群之再生管理資訊等。
視訊物件,係為構成實際之內容影像等的檔案。除了內容影像等之外,亦有被追加有標題選單等之影像檔案的情況。
在備份之檔案中,係作為控制資料之備份,而被記錄有相同之內容。
於說明上,在VTS#3的情況中,作為此些之檔案,假設係具備有控制資料之檔案「VTS_03_0.IFO」、視訊物件之檔案「VTS_03_0.VOB」、備份檔案「VTS_03_0.BUP」。雖並未圖示,但是,當視訊物件之檔案係成為2個的情況時,則亦會包含有「VTS_03_1.VOB」等。
又,在VTS#1的情況中,作為此些之檔案,係如圖26(b)中所示一般,假設係具備有控制資料之檔案「VTS_01_0.IFO」、視訊物件之檔案「VTS_01_0.VOB」、備份檔案「VTS_01_0.BUP」。同樣的,在VTS#2的情況中,假設係具備有控制資料之檔案「VTS_02_0.IFO」、視訊物件之檔案「VTS_02_0.VOB」、備份檔案「VTS_02_0.BUP」。在VTS#1、VTS#2中,亦同樣的,視訊物件之檔案,亦會有追加上標題選單等之影像檔案而成為複數的情況。
作為在此些之VTS中的控制資料,如同在圖27(c)中所例示一般,係包含有「VTSI_MAT」「VTS_PTT_SRPT」「VTS_PGCIT」「VTSM_PGCI_UT」…等之資訊。
例如,「VTSI_MAT」係為視訊標題群之資訊管理表,「VTS_PTT_SRPT」係為視訊標題群之搜索指標(search pointer),「VTS_PGCIT」係為視訊標題群之程式鍊的資訊之表。
於此,上述之導引指令,係成為在程式鍊之資訊內而被作記述者。
於圖27(d)中,對於「VTS_PGCIT」之構造作展示。「VTS_PGCIT」,係包含有:8位元組固定長度之表資訊「VTS_PGCITI」、和以8之倍數的位元組數而成為可變長度之PGCI搜索指標「VTS_PGCI_SRP#1-#n」、以及所需要之數量的程式鍊資訊「VTS_PGCI」。
程式鍊資訊「VTS_PGCI」,係如同圖27(e)中所示一般,包含有:一般資訊「PGC_GI」、指令表「PGC_CMDT」、程式映射表「PGC_PGMAP」、單元回撥(CELL PLAYBACK)「C_PBIT」、單元位置表「C_POSIT」。
在本例之碟片中,例如係如同圖27(a)一般,假設為被記錄有VMG、VTS#1~#3者,當VTS#3被使用在PID記錄中的情況時,在碟片上,係物理性地如同圖26(b)一般的而被進行有各檔案之記錄。
在主資料區域MA中,係從內周側起而連續地被記錄有VMG、VTS#1、VTS#2之各檔案。
另一方面,構成VTS#3之各檔案,係被記錄在PID區域中。
VTS#3,係為在其之身為控制資料的「VTS_03_0.IFO」內,而形成追加記錄區域10,並將PID以導引指令之形態而作了追加記錄者。
關於為了進行PID等之追加記錄而使用VTS#3一事或者是將VTS#3配置在PID區域中的原因,係如下所述。
首先,其中一個的理由,係在於:為了作為VTS#3而將其設定為與作為實際內容之VTS#1、#2相異的其他視訊標題群,係需要將上述之PO補償符作記錄之故。
由於將用以進行追加資訊之記錄的極性控制符藉由浮雕凹坑列來作配置一事,係成為必須要在ECC區塊內之特定位置(參考圖20~圖25)而配置PO補償符「X」。因此,係以能夠對於扇區內而作某種程度之自由使用為理想。另一方面,在藉由作為實際內容之檔案所構成的VTS#1、#2中,要因應於追加記錄區域之設定或者是極性控制符「54」之配置來在所需要之位置處配置PO補償符「X」一事,係為困難。此係因為,會有造成內容資料之損壞的可能性之故。
由於此種原因,因此,可以想見,係以與作為實際內容之VTS#1、#2相異地來另外設置用以進行PID追加記錄之VTS#3為理想。
當然,在每一DVD標題中被收錄有多少個的VTS一事,係並不一定。例如,當將VTS#1~#4作為實際內容而作收錄的情況時,只要作為VTS#5而設置用以進行PID追加記錄之VTS即可,當僅將VTS#1作為實際內容來作收錄的情況時,只要作為VTS#2而設置用以進行PID追加記錄之VTS即可。
另外,雖然在複數之VTS中而使用何者之VTS一事,係為任意,但是,係以將最後之VTS作為用以進行PID追加記錄之VTS為理想。
又,為了進行PID追加記錄而使用VTS的另外一個理由,係由於VTS為藉由以VMG來作管理之檔案所構成者之故。亦即是,係在一般之DVD播放機所能夠進行存取之檔案中而進行PID追加記錄。
例如,若是設為在並非經由VMG來作管理之檔案中而進行PID追加記錄,則在一般之DVD播放機中係成為無法作存取。
而,為了對於該檔案作存取,係必須要在DVD播放機中安裝能夠對於身為非管理區域之該檔案而進行存取之專用程式,而並不實際。
於此,通常之DVD播放機,在被裝填了碟片之情況下的再生動作中,係在將引入區域LI之資訊作了讀入之後,首先讀取VMG,並進行主選單之顯示再生等的內容再生動作。又,係因應於使用者之操作來進行所需要之內容(VTS#1等)的再生。
在VMG中,係被記述有用以進行各VTS之再生的管理資訊、或者是初始播放指示(對於當再生時最初所應進行存取之檔案的指示)等的再生控制資訊。
如此一來,就算是並不在DVD播放機中安裝特別的控制軟體,亦能夠對於藉由在VMG之管理下的檔案所構成之VTS#3作存取。例如,若是在VMG中,作為被進行「初始播放」的檔案,而指定VTS#3之檔案,則DVD播放機,係能夠在讀取了VMG後,立即對於VTS#3作存取,並將該處所記述之導引指令作讀入。
關於導引指令,雖係於後再述,但是,DVD播放機,係藉由對於導引指令作讀取並實行該指令內容,而能夠將被作了追加記錄之PID作讀入。
亦即是,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係將在一般之DVD播放機中而對於PID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讀入一事作為目的,因此,係設為使用處於DVD上之檔案系統的管理下之VTS來進行PID追加記錄。
由於上述之理由,而將某一VTS(例如VTS#3)用來進行PID之追加記錄。而後,將VTS#3記錄在PID區域中。
將PID區域配置在例如半徑位置55.952mm等處一般地而進行固定配置的其中一個原因,係在於碟片製造上的便利性之故。
追加記錄記號6,係如同圖4~圖6中所說明一般,在並未被形成有浮雕凹坑列之追加記錄區域10中,藉由使反射膜4消失或者是減低而形成之。如此一來,在良好品質之追加記錄記號6的形成中,反射膜4之膜厚係會造成大的影響。
於此,反射膜係在圖1中所示之成形成膜工程中,經由成膜裝置130而被形成,但是,若是預先對於形成追加記錄區域10之區域(半徑位置)作固定性地決定,則在該半徑位置處而以使反射膜4之膜厚成為一定的方式來進行控制一事,係會變得較容易。反射膜4之膜厚,雖然係為涵蓋於碟片全面而均一性地形成者,但是,要達成完全均一化一事係為困難,而會產生厚度誤差。但是,若是僅在特定之半徑位置處的情況,則係能夠以較高的精確度來對厚度作控制。
由於此原因,較理想,係預先將PID區域作固定,並在碟片製造時而於PID區域中將反射膜4之膜厚精確度提升。
另外,上述構成,係只要將PID區域固定即可,而並非一定需要固定在如同圖26中所示一般之位置處。
另一方面,將PID區域作固定一事,係代表著,會成為需要使該位置不會被使用在原本之作為內容的檔案(VTS#1、#2等)之記錄中。因此,較理想,係如同圖26一般,對於內容限制作設定,並設置使原本之內容檔案成為僅會一直被記錄到例如半徑55.837mm為止的區域處等之規則。
於圖28中,針對設為將PID區域如同圖26一般地作固定並且在與最後之實際內容(於圖26之情況時,係為VTS#2)作了物理性分離的位置處而進行PID追加記錄並將VTS#3作記錄之構成的理由作說明。
圖28,係對於ECC區塊單位下之物理性配置作模式性展示。
被標示為〈移動前〉者,係指構成VTS#3之檔案「VTS_03_0.IFO」「VTS_03_0.VOB」「VTS_03_1.VOB」「VTS_03_0.BUP」為藉由從VTS#2之最後的檔案「VTS_02_0.BUP」起而物理性地作了連續之ECC區塊來作了記錄的情況。
通常,在再生專用型光碟中,係並不需要將檔案作離散性的記錄,又,由於亦對於記錄容量有所考慮,因此,檔案係被物理性地連續作記錄。
故而,當製造收錄有VTS#1~#3之DVD的情況時,通常,係如此這般地,而將VTS#3之檔案接續於VTS#2之檔案之後地來連續作記錄。
又,雖然係成為不能夠在相同之ECC區塊內而配置屬於相同VTS之控制資料檔案與備份檔案(例如「VTS_03_0.IFO」與「VTS_03_0.BUP」),但是,關於在1個的ECC區塊內而使相異VTS之檔案作並存一事,係並沒有任何限制。因此,係亦會有如同圖中之ECC區塊BKa一般地而在1個的ECC區塊內包含有「VTS_02_0.BUP」之後半與「VTS_03_0.VOB」以及「VTS_03_1.VOB」之前端部分之資料的情形。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而進行PID追加記錄之位置,係為在VTS#3中之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內。
而後,假設如同圖20中所示一般,在從ECC區塊之前端扇區SC0起涵蓋扇區SC1地而在行方向上配置PO補償符「X」。
但是,於此〈移動前〉的情況中,包含有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之ECC區塊BKa的前端扇區,係為VTS#2之備份檔案「VTS_02_0.BUP」。
因此,若是從ECC區塊BKa之扇區SC0起而在扇區SC1中配置PO補償符「X」,則VTS#2之備份檔案「VTS_02_0.BUP」會成為損壞,而並不適當。
由於上述原因,進行PID追加記錄之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係以記錄在從VTS#2而作了物理性分離的ECC區塊中為適當。進而,係有必要成為在該ECC區塊內而形成PO補償符「X」並且亦不會使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本身產生損壞。
由於此種理由,因此,如同標示為「移動後」而作了展示一般,係以使構成VTS#3之檔案,成為構成與包含有VTS#2之檔案的ECC區塊相異的其他之ECC區塊的方式,來將VTS#3與VTS#2物理性分離地作配置。
在圖31之〈移動後〉中,係成為例如在ECC區塊BKb之後而被配置有VTS#3之檔案「VTS_03_0.IFO」「VTS_03_0.VOB」「VTS_03_1.VOB」「VTS_03_0.BUP」。
首先,針對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假設其係被包含在ECC區塊BKb中。此時,在ECC區塊BKb之前端,確保2扇區以上之空間。此2個扇區,係被確保為如圖20所示一般之將PO補償符「X」作配置的扇區。
如此這般,藉由將「VTS_03_0.IFO」移動至某一ECC區塊BKb中,並且確保有2扇區以上之空間來作配置,係成為不會有由於PO補償符「X」而使之前的VTS#2之資料損壞或者是使「VTS_03_0.IFO」本身損壞的情況。
針對接續於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之後的視訊物件檔案「VTS_03_0.VOB」「VTS_03_1.VOB」,係例如只要如同從ECC區塊BKc起的方式來連續作配置即可。
但是,針對備份檔案「VTS_03_0.BUP」,係將其配置在更加遠離之例如ECC區塊BKd處。
備份檔案,係要求具備有與控制資料檔案完全相同之資料內容。
故而,當在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中而進行PID追加記錄的情況時,係成為亦在備份檔案「VTS_03_0.BUP」中而進行相同之值的PID追加記錄。又,在包含有備份檔案「VTS_03_0.BUP」之ECC區塊中,係成為亦被記錄有極性控制符「54」。
於此,DVD之攪碼方式,係以16ECC區塊為一輪。此事,係代表著,若是將備份檔案從控制資料檔案起而相分離有16ECC地來作配置,則就算是進行攪碼,極性控制符「54」之攪碼前的值亦不會有所變動。
換言之,若是並未相分離有16ECC區塊的距離,則極性控制符「54」之攪碼前的值,係會在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與備份檔案「VTS_03_0.BUP」處而成為相異,並成為無法滿足備份檔案之規定。
因此,如圖示一般,備份檔案「VTS_03_0.BUP」,係設為從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起而相分離了16ECC區塊之距離地而作配置。
另外,ECC區塊BKa與BKb,雖然係為了圖示之方便而連續地作展示,但是,在〈移動後〉之中,係並不需要成為物理性地作了連續者。
以上之事態,係成為將VTS#3與VTS#2設為物理性地相分離了的位置之理由的其中一者,亦即是,係成為如同圖26一般地而在PID區域中將VTS#3作記錄之理由的其中一者。故而。在圖28中之〈移動後〉的ECC區塊BKb~BKd,係可以視作圖26之PID區域中的某一ECC區塊。
關於為了進行PID等之追加記錄而使用VTS#3一事以及將VTS#3配置在PID區域中的原因,係由於以上所敘述之理由所致。
而,經由被記錄在PID區域內之VTS#3中的導引指令,一般之DVD播放機係成為能夠將PID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讀入,但是,於該種情況下之DVD播放機的處理,係成為如同圖29中所示一般。
在被裝填有本實施形態之再生專用型光碟(DVD)的DVD播放機中,首先,係作為圖29之步驟S1而進行初期起動處理。亦即是,係進行轉軸馬達起動、焦距搜尋/對焦伺服、尋軌等,而成為能夠從碟片來讀出資訊之狀態。而後,若是初期起動處理結束,則首先進行引入區域LI之資訊讀出。
接著,在步驟S2中,進行VMG讀取。如同先前所述一般,在VMG中,若是作為初始播放而指定VTS#3,則作為步驟S3,DVD播放機係成為對於被記錄在PID區域中之VTS#3作存取。
在步驟S4中,DVD播放機係對於VTS#3作讀取。在此VTS#3之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中,係如同後述一般,而被記錄有包含被作了追加記錄的PID之導引指令。
經由此導引指令之被讀入,DVD播放機係進行將PID導入至內部暫存器中的動作。
之後,作為步驟S5,DVD播放機,係進行依據於VMG再生管理之再生動作,但是,係成為亦能夠進行使用有所讀入了的PID之各種的處理。
以下,針對為了實現此種動作而將PID藉由導引指令之形式來作追加記錄之具體例作說明。
圖30(a),係對於導引指令之構造作展示。導引指令,係被設為8位元組固定長度(位元b0~B63),並由2位元組之作業碼和6位元組之運算元組所成。
另外,在DVD格式中,雖係規定有各種之導引指令的構造,但是,於此,係僅針對用以將PID導入至DVD播放機之暫存器中的導引指令(設定指令)作敘述。
於此情況,在運算元組中,b0~b15之2位元組係被作為預備(reserve)。
b16~b31之2位元組,係被設為代表代入值之SS。
b32~b47之2位元組,係被設為代表暫存器號碼之SDG和預備位元。
此8位元組之導引指令,當如同圖30(b)中所示一般而成為「71‧00‧00‧03‧FF‧FF‧00‧00」的情況時,係成為下述一般之意義。
當2位元組之作業碼係為「71‧00」時,係代表代入指令。
SDG為「03」時,係代表「暫存器號碼3」。
SS之「FF‧FF」,係為代入值。
故而,此圖30(b)之導引指令,係成為具備有「在暫存器號碼「3」中代入「FF‧FF」」之意義的碼。
藉由利用此種導引指令,能夠將構成PID之1位元組導入至DVD播放機之特定的暫存器中。
例如,「71‧00‧00‧03‧FF‧FF‧00‧00」之中,下位4位元組之部分係設為在ECC區塊中而成為與EDC同列。
而後,將下位3位元組「FF‧00‧00」之部分藉由追加記錄記號6來作記錄。此時,「FF」之部分,係變換為實際上構成PID之某一位元組的值並作追加記錄。
導引指令之上位5位元組「71‧00‧00‧03‧FF」,係藉由浮雕凹坑列來作記錄。但是,最後之「FF」,由於係成為緊接在追加記錄10之前的符,因此,係置換為極性控制符「54」,並進行母片刻錄(凹坑列形成)。
另外,請注意到,在母片刻錄前而在作為母片資料之記錄訊號內將「FF」作了置換並作設定的極性控制符「54」之值,係為在攪碼後而成為「54」之值。亦即是,係設為在光碟原盤192上而成為「54」之圖案。
另外,施加攪碼之處理、和解除攪碼之處理,亦係成為藉由相同之計算而與某一個值進行EX-OR演算。
具體而言,係進行如同圖32一般之記錄。
在此圖32中,係以藉由圖20之形式來將PO補償碼「X」作了配置的例子為準據者。
此ECC區塊,例如係成為相當於圖31之〈移動後〉的ECC區塊BKb之區塊,並設為例如在扇區SC(N)~SC15中而被記錄有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者。
而,PID追加記錄,係設為在扇區SC(M)處而進行。
附加有斜線之部分,係為進行PID、EDC、PO同位碼、PI同位碼等的追加資訊之記錄的部分。
將在扇區SC(M)中之構成被作追加記錄的PID之位元組,以「●」來作表示。此係為將由3位元組所構成之PID以導引指令形式來作追加記錄的情況之其中一例。另外,為了圖示的方便,係僅將扇區SC(M)相較於其他之扇區而更擴大作展示。
在扇區SC(M)中而進行追加記錄之各行,係成為進行與EDC同列之3位元組和PI同位碼之10位元組的13位元組之追加記錄。
亦即是,若是如同圖30(b)一般,將導引指令之下位4位元組的部分「FF‧FF‧00‧00」設為與EDC同列,並將此作為「54‧●‧00‧00」來作記錄,則係成為如同圖32中所示一般。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其前端係作為極性控制符「54」而藉由浮雕凹坑列來形成,並在接續而後之位元組處而作為「●」來追加記錄PID構成值。後續之2位元組,由於在導引指令中係為預備位元,且若是對於將來之使用作考慮,則進行值之置換係並不適當,因此,係將「00‧00」維持原樣地作追加記錄。
又,在導引指令中之上位的4位元組,例如圖30(b)之「71‧00‧00‧03」,係在「54」之前的4位元組處,藉由浮雕凹坑列而形成之。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扇區SC(M)內,係能夠對於1行而將1位元組之PID以導引指令之形式來作記錄。故而,若是如同圖示一般地使用3行,則係成為能夠將3位元組之PID作追加記錄。
當將3位元組之PID作寫入的情況時,例如只要係如同圖31一般,將3個的導引指令NV1、NV2、NV3分別在圖32中而記錄於各行中即可。
將導引指令NV1,設為「71‧00‧00‧00‧54‧WW‧00‧00」。
將導引指令NV2,設為「71‧00‧00‧02‧54‧YY‧00‧00」。
將導引指令NV3,設為「71‧00‧00‧04‧54‧ZZ‧00‧00」。
另外,WW、YY、ZZ,係為3位元組的PID之各值。
例如若是將此種導引指令NV1、NV2、NV3在圖32之扇區SC(M)之3個的行中作了記錄,則在DVD播放機中,係成為藉由對於此些之導引指令作讀取而如同圖31一般地將值導入至暫存器中。
導引指令NV1,由於係為對於將「54‧WW」設定在暫存器號碼「0」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因此,在DVD播放機之暫存器0中,係被導入有「54‧WW」。(但是,「54」在此階段下,係為被作了解攪碼之值,以下亦為相同)
導引指令NV2,由於係為對於將「54‧YY」設定在暫存器號碼「2」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因此,在DVD播放機之暫存器2中,係被導入有「54‧YY」。
導引指令NV3,由於係為對於將「54‧ZZ」設定在暫存器號碼「4」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因此,在DVD播放機之暫存器4中,係被導入有「54‧ZZ」。
於此情況,在DVD播放機側,係藉由將各暫存器之下位位元組取出,而成為能夠對於3位元組之PID=「WW‧YY‧ZZ」作辨識。
如同上述一般,例如能夠藉由圖32之形式,而以在導引指令中包含有PID值之狀態來記錄在碟片中。
如此一來,對於此控制資料檔案作了存取的DVD播放機,係能夠將PID值導入,並成為能夠實現使用有PID之處理。
[7.相關於追加記錄之碟片製造階段的處理]
針對例如圖32一般之在被記錄於某一ECC區塊中之控制資料檔案內而以導引指令之形式來將PID作追加記錄的情況時之本例的光碟之製造階段的處理作說明。
如同在圖27中所說明一般,在VTS中的控制資料檔案(例如VTS#3之「VTS_03_0.IFO」)中,係被記述有「VTSI_MAT」「VTS_PTT_SRPT」「VTS_PGCIT」「VTSM_PGCI_UT」…等之各種的資訊。此些之資訊,係藉由邏輯區塊排序(logic block align)而被作配置。而,導引指令,係被記錄在身為程式鍊之資訊的表之「VTS_PGCIT」內的「VTS_PGCI」處。於此,如圖27(d)中所示一般,緊接於「VTS_PGCI」之前的「VTS_PGCI_SRP」之個數,係由在VTS中所包含之「VTS_PGCI」的個數而被決定。又,各「VTS_PGCI」中之於圖27(e)中所示的「PGC_PGMAP」、「C_PBIT」、「C_POSIT」之有無或者是個數,係依存於標題之製作方法。
此係代表:包含有構成導引指令之8位元組的指令群「PGC_CMDT」之「VTS_PGCI」的開始位置,係在每一DVD標題中而為不定。
於此,如同圖32一般,當設為在某一ECC區塊中之某一扇區範圍(例如扇區SC(N)~SC15)中而將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作記錄的情況時,進行PID追加記錄之導引指令的檔案內位置,係會成為問題。
亦即是,在導引指令中之將PID值作插入的1位元組(圖30(b)之從下位起第3位元組的「FF」之位置),係至少必須與EDC成為同列。
為了成為此種構成,係有必要在編匯(Authoring)階段時便進行特殊的處理。
導引指令,係為8位元組,而ECC區塊之1行,係除了PI同位碼之外而另存在有172位元組。
假設將8位元組之導引指令在ECC區塊內而作了反覆記述,則配置在1行之最後的8位元組處、亦即是被配置在在第165位元組~172位元組處之導引指令的形態,係存在有下述之形態PT1~PT8之8種。
例如,若是將導引指令設為「71‧00‧00‧01‧FF‧FF‧00‧00」,則係成為:
‧ 形態PT1:「71‧00‧00‧01‧FF‧FF‧00‧00」;
‧ 形態PT2:「00‧71‧00‧00‧01‧FF‧FF‧00」;
‧ 形態PT3:「00‧00‧71‧00‧00‧01‧FF‧FF」;
‧ 形態PT4:「FF‧00‧00‧71‧00‧00‧01‧FF」;
‧ 形態PT5:「FF‧FF‧00‧00‧71‧00‧00‧01」;
‧ 形態PT6:「01‧FF‧FF‧00‧00‧71‧00‧00」;
‧ 形態PT7:「00‧01‧FF‧FF‧00‧00‧71‧00」;
‧ 形態PT8:「00‧00‧01‧FF‧FF‧00‧00‧71」。
但是,在規格上,構成「VTS_PGCIT」之資料,係全部被構造定義為2的倍數(當如同「PGC_PGMAP」一般而在1位元組資料中要素數成為奇數時,係進行填補(padding)並使其成為偶數),導引指令,係並不會有成為形態PT2(PT6)、PT8(PT4)之排列的情況。然而,於此,為了對於本方式之柔軟性作展示,係針對所有的形態進行檢證。
與EDC成為同列者,係為第169位元組~第172位元組之4位元組。當形態PT1的情況時,係相當於「FF‧FF‧00‧00」之部分。
若是如同上述一般,而將「FF‧FF」之部分,設為由浮雕凹坑列所致之「54」、和由追加記錄記號所致之PID值,則從下位起第3位元組的「FF」,係至少必須與EDC成為同列。
如此一來,符合此條件者,係成為形態PT1、PT2、PT3、PT8之4個。
如同上述一般,包含有導引指令之「VTS_PGCI」的開始位置,係為不定。如此一來,在ECC區塊之某一行中而從第幾位元組來開始記述導引指令「PGC_CMDT」一事,係為不定。但是,藉由1行係為172位元組,而在每172位元組中會出現有可進行追加記錄之位置一事、和導引指令係為8位元組一事,能夠得知,由於172/8=21.5,因此,只要將43個的導引指令作記述,則會每2行一次地而出現EDC列之部分成為上述形態PT1、PT2、PT3、PT8之其中一者的情況。
藉由圖33來作說明。
圖33(a),係為在ECC區塊內之某1行r1中,而假設從第1位元組起來將導引指令連續作了43個的記述之情況。在172位元組之1行中,由於係被記錄有21.5個的導引指令,因此,43個的導引指令,係成為橫跨行r1、r2之2行地而被作配置。
於此,若是對於在各行中之包含有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作觀察,則在行r1處係成為形態PT5,在行r2處係成為形態PT1。
如此一來,於此情況,係能夠將身為形態PT1之行r2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使用在PID之追加記錄中。
另外,雖並未圖示,但是,當從行r1之第9位元組、第17位元組、第25位元組、…起而將導引指令連續地作了記述的情況時,亦同樣的,行r2之最後的8位元組,係成為形態PT1。
圖33(b),係為在ECC區塊內之某1行r1中,而假設從第2位元組起來將導引指令連續作了43個的記述之情況。43個的導引指令,係橫跨行r1、r2、r3地而被作配置。
於此,若是對於在各行中之包含有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作觀察,則在行r1處係成為形態PT6,在行r2處係成為形態PT2。
如此一來,於此情況,係能夠將身為形態PT2之行r2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使用在PID之追加記錄中。
另外,當從行r1之第10位元組、第18位元組、第26位元組、…起而將導引指令連續地作了記述的情況時,亦為相同。
圖33(c),係為在ECC區塊內之某1行r1中,而假設從第3位元組起來將導引指令連續作了43個的記述之情況。43個的導引指令,係橫跨行r1、r2、r3地而被作配置。
於此,若是對於包含有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作觀察,則在行r1處係成為形態PT7,在行r2處係成為形態PT3。
如此一來,於此情況,係能夠將身為形態PT3之行r2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使用在PID之追加記錄中。
另外,當從行r1之第11位元組、第19位元組、第27位元組、…起而將導引指令連續地作了記述的情況時,亦為相同。
圖33(d),係為在ECC區塊內之某1行r1中,而假設從第4位元組起來將導引指令連續作了43個的記述之情況。43個的導引指令,係橫跨行r1、r2、r3地而被作配置。
於此,若是對於包含有與EDC同列之4位元組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作觀察,則在行r1處係成為形態PT8,在行r2處係成為形態PT4。
如此一來,於此情況,係能夠將身為形態PT8之行r1的最後之8位元組部分使用在PID之追加記錄中。
另外,當從行r1之第12位元組、第20位元組、第28位元組、…起而將導引指令連續地作了記述的情況時,亦為相同。
例如,如同上述一般,不論是從某一行之第幾位元組的位置起來將導引指令作記述,只要將43個導引指令連續作記述,則在2行中之1行處,該行之最後的8位元組係會成為形態PT1、PT2、PT3、PT8之其中一者。
另外,上述之圖32,係為在成為形態PT之行中而進行了PID追加記錄的情況之例。亦即是,係為將形態PT1之「71‧00‧00‧01‧FF‧FF‧00‧00」之「FF‧FF」設為「54」與「●(PID值)」,並將「●(PID值)‧00‧00」追加記錄在與EDC同列之3位元組中時的例子。
由上述說明,可以得知,當將3位元組之PID作追加記錄的情況時,只要於編匯階段中,在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內而將3種類的導引指令分別作43個的連續記述即可。如此一來,在母片刻錄之階段中,係成為在追加記錄區域10中而設定特定之行的EDC同列,並藉由追加記錄工程來將PID值作追加記錄。
藉由具體例來作說明。將在編匯階段中而記述於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內之3種類的導引指令nv1、nv2、nv3,設為如同下述一般。
nv1:「71‧00‧00‧00‧FF‧FF‧00‧00」…(在暫存器0中代入「FF‧FF」)
nv2:「71‧00‧00‧02‧FF‧FF‧00‧00」…(在暫存器2中代入「FF‧FF」)
nv3:「71‧00‧00‧04‧FF‧FF‧00‧00」…(在暫存器4中代入「FF‧FF」)
而後,在某一ECC區塊中,如同圖34所示一般,設為從行r1之途中(例如第153位元組)起來將導引指令作記述。
首先,將導引指令nv1作43個的連續配置。接著,將導引指令nv2作43個的連續配置。進而,再接著將導引指令nv3作43個的連續配置。
此狀態,係成為在圖34中所被作揭示者,但是,於此情況,行r2之最後的8位元組,係針對導引指令nv1而成為形態PT1。
又,行r4之最後的8位元組,係針對導引指令nv2而成為形態PT2。
進而,行r6之最後的8位元組,係針對導引指令nv3而成為形態PT1。
在編匯階段中,例如係藉由此種狀態而作成母片資料。該母片資料,係為了製造碟片,而被供給至圖1之母片刻錄工程中。
於此,為了形成追加記錄區域10,係設為將母片資料之一部分作了抹寫。
在圖35中之行r2、r4、r6處的AM部分,係為亦包含有緊接於其之後的PI同位碼部分地而被設為追加記錄區域10之部分。故而,圖35之AM部分,係變換為全部均成為凸面的無調變訊號值。
例如,在圖34的時間點處而身為「FF‧00‧00」者,係被變換為「00‧00‧00」。
又,緊接於AM部分之前的部分,在圖34之時間點處,雖然係身為「FF」,但是,係將此變換為極性控制符「54」之符。另外,如同上述一般,在母片資料上,係成為被變換為在攪碼後會成為「54」之值。
進而,在編匯階段中,係進行有關於將導引指令分別作43個的連續一事之處理。
例如,在此圖35中,係成為希望將AM部分之導引指令讀入至DVD播放機中者。但是,在編匯階段後之母片資料的階段中,係接續於該導引指令,而反覆配置相同之導引指令。例如,係從圖34之行r1的第153位元組起直到行r3之第152位元組為止而被配置有導引指令nv1。如此一來,就算是在行r2之最後的導引指令nv1的部分處而將PID值讀入至了暫存器「0」中,經由在行r3處而接續之導引指令nv1,會再度發生將「FF‧FF」代入至暫存器「0」中的命令,於暫存器處,會成為在已被讀入了的PID值處而作覆寫。
因此,如同在圖35中作為斜線部所展示一般,而進行接續之導引指令的改寫。例如,斜線部,係為作為導引指令之作業碼而被記述有「71」之部分,但是,係將此改寫為NOP命令(無效命令:「不進行任何操作」之指令)之值。或者是,亦可設為跳躍(jump)指令。例如,將在行r3中之由導引指令nv1所致的作業,改寫為跳躍至導引指令nv2之記錄開始位置(例如在行r3中之第153位元組)處的跳躍指示。
如此這般,藉由將在AM部分之後而亦被作了連續配置之導引指令無效化,係能夠讓DVD播放機在將包含有AM部分之導引指令作了讀入後,而成為將PID值在暫存器中作保存的狀態。
如同上述一般,在對於母片資料而施加了AM部分之凸面化、對於極性控制符「54」(攪碼後會成為「54」之值)之改寫、後續之導引指令的命令變更一般之處理後,進行在圖1中所說明了的母片刻錄工程。
而後,藉由進行成形成膜工程、貼合工程,而製造出上述一般之被形成有追加記錄區域10的碟片。
於此階段下,圖32之斜線部係成為追加記錄區域10。
在追加記錄工程中,係在圖32之斜線部中進行追加記錄記號6之記錄。亦即是,例如在圖32之扇區SC(M)的3個的行中之各第170~172位元組處而寫入「WW‧00‧00」「YY‧00‧00」「ZZ‧00‧00」。當然,此時,係亦進行該各行之PI同位碼、扇區SC(M)之EDC、以及PO同位碼之追加記錄。
於此時間點處,如同圖35中所示一般,係成為在AM部分處而分別被寫入有「WW‧00‧00」「YY‧00‧00」「ZZ‧00‧00」。
亦即是,在該ECC區塊內之資料中,在編匯階段中作為導引指令nv1、nv2、nv3而被作了記述者,係成為如同下述之導引指令NV1、NV2、NV3一般之內容。
NV1:「71‧00‧00‧00‧54‧WW‧00‧00」…(在暫存器0中代入「54‧WW」)
NV2:「71‧00‧00‧02‧54‧YY‧00‧00」…(在暫存器2中代入「54‧YY」)
NV3:「71‧00‧00‧04‧54‧ZZ‧00‧00」…(在暫存器4中代入「54‧ZZ」)
故而,在將如此這般地被作了追加記錄之碟片(DVD)作再生的DVD播放機中,係實現有在圖31中所說明了的動作,並成為將PID值作了讀入。
若是將上述之於碟片製造中的用以進行由導引指令所致的PID寫入之處理作總結,則係成為如同圖36中所示一般。
作為步驟F101,在編匯階段中,對於導引指令nv1、nv2、nv3作設定,並以將該些分別作43次的連續配置之方式,而作成控制資料檔案「VTS_03_0.IFO」。亦即是,作為VTS#3之檔案資料,而作成包含有此種控制資料檔案之母片資料。
作為步驟F102,在緊接於母片刻錄工程之前的階段中,對於在ECC區塊內之追加記錄位置作決定。亦即是,係將導引指令的成為上述之形態PT1、PT2、PT3、PT8之其中一者的部分,作為PID追加記錄位置而作設定。此係為對於圖35之AM部分作決定之處理。
在步驟F103中,進行追加記錄位置(AM部分)之導引指令的值之改寫。亦即是,將AM部分全部設為相當於凸面之無調變訊號值。又,將緊接於該部分之前的位元組,置換為會成為極性控制符「54」之值。
在步驟F104中,對於在作了43次之連續配置後的後續(AM部分之後)之導引指令的命令內容作改寫。例如,改寫為NOP命令或者是跳躍命令。
例如,讓圖1之追加記錄管理部160,對於藉由母片碟片191所供給之母片資料來進行上述之資料置換。
之後,在步驟F105中,進行母片刻錄工程。
又,在步驟F106中,進行成形成膜工程,在步驟F107中,進行貼合工程。
最後,在步驟F108中,作為追加記錄工程,而進行PID值之追加記錄,和必要部分之PI同位碼、EDC以及PO同位碼之追加記錄。
藉由以上之操作程序,而製造出本實施形態之再生專用型光碟(DVD)。
另外,圖32、圖34、圖35,雖係列舉出在某一行之最後處而使導引指令成為上述之形態PT1的情況為例並作了說明,但是,於以下,係對於成為形態PT2、PT3、PT8的情況時之例作展示。
當某一行之最後的8位元組成為形態PT2「00‧71‧00‧00‧01‧FF‧FF‧00」,並欲在該部分處而進行PID追加記錄的情況時,係成為如同圖37中所示一般。
亦即是,由於「FF‧FF‧00」係成為第170~172位元組,因此,係將位置在第170位元組處之「FF」設為極性控制符「54」。而後,將位置在第171、172位元組處之「FF‧00」變換為無調變訊號,並形成追加記錄區域10。
故而,追加記錄記號記錄部分,在扇區SC(M)之特定行處,係成為2位元組+PI同位碼10位元組=12位元組。在2位元組之追加記錄部分處,例如係追加記錄有PID值「WW」與「00」等。
當某一行之最後的8位元組成為形態PT3「00‧00‧71‧00‧00‧01‧FF‧FF」,並欲在該部分處而進行PID追加記錄的情況時,係成為如同圖38中所示一般。
亦即是,由於「FF‧FF」係成為第171~172位元組,因此,係將位置在第171位元組處之「FF」設為極性控制符「54」。而後,將位置在第172位元組處之「FF」變換為無調變訊號,並形成追加記錄區域10。
故而,追加記錄記號記錄部分,在扇區SC(M)之特定行處,係成為1位元組+PI同位碼10位元組=11位元組。在1位元組之追加記錄部分處,例如係追加記錄有PID值「WW」等。
當某一行之最後的8位元組成為形態PT8「00‧00‧01‧FF‧FF‧00‧00‧71」,並欲在該部分處而進行PID追加記錄的情況時,係成為如同圖39中所示一般。
亦即是,「FF‧FF‧00‧00‧71」係成為第168~172位元組。此時,係將位置在第168位元組處之「FF」設為極性控制符「54」。而後,將位置在第169~172位元組處之「FF‧00‧00‧71」變換為無調變訊號,並形成追加記錄區域10。
故而,追加記錄記號記錄部分,在扇區SC(M)之特定行處,係成為4位元組+PI同位碼10位元組=14位元組。在4位元組之追加記錄部分處,例如係追加記錄有PID值「WW‧00‧00‧qq」等。qq之部分,由於係成為後續之導引指令的一部份,因此,例如係只要設為將NOP命令值等作追加記錄即可。
如同以上所說明一般,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例如係可經由通常之DVD播放機來將PID等之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讀入。
又,藉由上述之製造方法,係能容易且適當地製造出利用導引指令來將PID等作了追加記錄之光碟。
另外,在圖32等之例中,雖係列舉出將3位元組之PID作記錄的情況為例,但是,當然的,亦可藉由將「VTS_PGCI」作複數使用,而進行4位元組以上之追加性附加資訊的記錄。
另外,在實施形態中,雖係針對作為DVD方式之再生專用型光碟90而實現了本發明的例子來作了說明,但是,就算是作為其他之碟片方式的再生專用型光碟媒體以及製造方法,亦能夠因應於其之資料格式來將本發明之想法作適用。
進而,係並不被限定於再生專用型光碟媒體,對於在被形成有色素膜並且藉由色素變化記號列來進行資料記錄之一次性寫入型光碟或者是在被形成有相變化膜並且藉由相變化記號來進行資料記錄之可抹寫型光碟等之中而進行包含有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追加資訊的記錄時,亦可合適地作利用。
2...凹坑
3...凸面
4...反射膜
5...接著劑
6...追加記錄記號
10...追加記錄區域
90...再生專用型光碟
150...追加資訊記錄裝置
197...完成貼合光碟
[圖1]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碟片製造工程之說明圖。
[圖2]實施形態的製造過程中之已完成貼合光碟的階段之說明圖。
[圖3]實施形態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部分擴大圖與模式性剖面圖。
[圖4]實施形態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包含有追加記錄區域的部分擴大圖與模式性剖面圖。
[圖5]實施形態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包含有追加資訊記錄前之追加記錄區域的部分擴大圖與模式性剖面圖。
[圖6]使用有實施形態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追加資訊記錄部分的SEM照片之說明圖。
[圖7]實施形態的追加資訊記錄裝置之區塊圖。
[圖8]DVD之扇區構造以及ECC區塊構造之說明圖。
[圖9]交插(interleave)後之ECC區塊構造之說明圖。
[圖10]實施形態的在ECC區塊內之追加性附加資訊的配置位置之說明圖。
[圖11]實施形態的記錄扇區中之追加記錄區域的說明圖。
[圖12]當接續於凹坑列後的追加記錄區域的前端部分並非為適當的狀況時之說明圖。
[圖13]當在實施形態中緊接於追加記錄區域之前而將資料符「54」作了記錄的情況時之說明圖。
[圖14]EFM+調變的主變換表之說明圖。
[圖15]EFM+調變的副變換表之說明圖。
[圖16]DVD之SYNC碼的說明圖。
[圖17]DVD之SYNC碼的種類別說明圖。
[圖18]實施形態的追加記錄區域終端部之記錄的模樣之說明圖。
[圖19]實施形態的追加記錄區域終端部之記錄的模樣之說明圖。
[圖20]實施形態的用以進行追加記錄之符配置例的說明圖。
[圖21]實施形態的用以進行追加記錄之符配置例的說明圖。
[圖22]實施形態的用以進行追加記錄之符配置例的說明圖。
[圖23]實施形態的用以進行追加記錄之符配置例的說明圖。
[圖24]實施形態的用以進行追加記錄之符配置例的說明圖。
[圖25]實施形態的用以進行追加記錄之符配置例的說明圖。
[圖26]實施形態的DVD上之PID區域的說明圖。
[圖27]被記錄在DVD中之檔案例的說明圖。
[圖28]實施形態的檔案配置之說明圖。
[圖29]將實施形態的碟片作再生之再生裝置的處理之流程圖。
[圖30]在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DVD之導引指令的說明圖。
[圖31]再生裝置的對於實施形態之碟片而將PID讀入之說明圖。
[圖32]實施形態的PID寫入碟片之說明圖。
[圖33]實施形態之碟片製造階段的導引指令形態之說明圖。
[圖34]實施形態之編匯(Authoring)階段的導引指令插入例之說明圖。
[圖35]實施形態之編匯(Authoring)階段的導引指令抹寫例之說明圖。
[圖36]關於實施形態的碟片之追加記錄的製造工程之流程圖。
[圖37]實施形態的PID寫入碟片之說明圖。
[圖38]實施形態的PID寫入碟片之說明圖。
[圖39]實施形態的PID寫入碟片之說明圖。

Claims (6)

  1. 一種再生專用型光碟,係為藉由由浮雕凹坑(emboss pit)以及凸面(land)所成之凹坑列來將資訊作記錄的再生專用型光碟,其特徵為:上述凹坑列,係根據下述之記錄資料而被形成:該記錄資料,係有關於被形成有至少包含主資料和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parity)之n行m列的錯誤訂正區塊之資料格式的記錄資料,在某一錯誤訂正區塊中,作為該錯誤訂正區塊內之位置,而在與上述錯誤檢測碼之配置位置成為同列的位置處設定有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位置,並且,在並未被形成有上述凹坑列之區域中,係藉由由追加記錄記號以及凸面所成之追加記錄記號列,而記錄有追加資訊,該追加資訊,係至少包含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和需要因應於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而作記錄的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進而,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與上述凹坑列,而記錄有對於將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所記錄的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讀入至再生裝置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資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再生專用型光碟,其中,上述資料格式,係為DVD方式之再生專用型光碟的資料格式,上述指令資訊,係為對於DVD再生裝置指示將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讀入至再生裝置中的導引(navigation)指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再生專用型光碟,其中,被形成有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之錯誤訂正區塊,係為在被記錄於碟片上之固定的半徑位置處之資料檔案中所包含的錯誤訂正區塊。
  4. 一種再生專用型光碟製造方法,係為藉由由浮雕凹坑(emboss pit)以及凸面(land)所成之凹坑列來將資訊作記錄的再生專用型光碟之製造方法,其具備有: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係製造以下述之狀態而被形成有上述凹坑列之追加記錄前碟片:在被形成有至少包含主資料和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parity)之n行m列的錯誤訂正區塊之資料格式中之某一者的錯誤訂正區塊內,而在與上述錯誤檢測碼之配置位置成為同列的位置處,設定追加性附加資訊之配置位置,並且被形成有用以將包含有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和需要因應於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之記錄而作記錄的錯誤檢測碼以及錯誤訂正用同位碼之追加資訊作記錄的追加區域;和追加記錄工程,係在藉由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所製造出的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之上述追加記錄區域中,而進行上述追加資訊之記錄,並且製造出被記錄有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與上述凹坑列所記錄的對於將藉由上述追加記錄記號列所記錄的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讀入至再生裝置中一事作指示的指令資訊之再生專用型光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再生專用型光碟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中,係以藉由在上述追加記錄區域中而將上述追加性附加資訊作記錄一事來形成上述指令資訊之記錄資料列的方式,而將上述指令資訊之一部分藉由上述凹坑列來形成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再生專用型光碟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追加記錄前碟片製造工程中,上述凹坑列,係在光碟上,作為被被覆有反射膜之凹凸形狀而被形成,並且,上述追加區域,係作為被被覆有反射膜之平面形狀區域而被形成,在上述追加記錄工程中,上述追加資訊,係藉由追加記錄記號列而被作記錄,該追加記錄記號列,係由追加記錄記號與凸面所成,該追加記錄記號,係藉由使上述追加區域之反射膜消失或者是減少所形成者,該凸面,係為被反射膜所被覆之平面部。
TW099120818A 2009-06-30 2010-06-25 A reproduction-only disc, the disc type specific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claimed TWI425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4930A JP5329317B2 (ja) 2009-06-30 2009-06-30 再生専用型光ディスク、再生専用型光ディスク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5565A TW201115565A (en) 2011-05-01
TWI425504B true TWI425504B (zh) 2014-02-01

Family

ID=43410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0818A TWI425504B (zh) 2009-06-30 2010-06-25 A reproduction-only disc, the disc type specific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claimed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385176B2 (zh)
EP (1) EP2442307A4 (zh)
JP (1) JP5329317B2 (zh)
KR (1) KR20120111940A (zh)
CN (1) CN102549664A (zh)
BR (1) BRPI1014334A2 (zh)
RU (1) RU2011152731A (zh)
TW (1) TWI425504B (zh)
WO (1) WO2011001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0873B (zh) * 2015-03-23 2020-01-17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2933A1 (en) * 2003-11-27 2005-06-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navigation method for a playback sequence of an optical disc
TW200611208A (en) * 2004-06-16 2006-04-01 Toshiba Corp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information playback apparatus
US20080310265A1 (en) * 2007-06-12 2008-12-18 Sony Disc & Digital Solutions Inc. Method of recording dat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ad-only optical disc, and read-only optical disc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22640A (ja) * 1997-05-19 1998-12-04 Toshiba Corp ビデオデータ再生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が適用されるビデオ再生システム
US7255954B2 (en) 1998-08-27 2007-08-14 Cabot Corporation Energy devices
DE19850020A1 (de) 1998-10-30 2000-05-04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Gerät zum Abspielen von auf einer optischen Informationsplatte digital gespeicherten Informationen
JP4433654B2 (ja) 1999-07-22 2010-03-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JP4221883B2 (ja) 1999-08-25 2009-02-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媒体、データ再生方法及び再生装置、並びにデータ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CA2418666C (en) 2001-06-08 2013-01-22 Sony Disc Technology Inc. Optical disk medium, and data recording method and device
JP2003036595A (ja) * 2001-07-23 2003-02-07 Ricoh Co Ltd コピープロテクションを施された光ディスクとコピープロテクションの方法
JP5082404B2 (ja) * 2006-11-22 2012-11-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専用型光ディスク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80288B2 (ja) * 2007-02-01 2009-06-17 株式会社ソニー・ディスクアンドデジタ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再生専用型光ディスク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2933A1 (en) * 2003-11-27 2005-06-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navigation method for a playback sequence of an optical disc
TW200611208A (en) * 2004-06-16 2006-04-01 Toshiba Corp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information playback apparatus
US20080310265A1 (en) * 2007-06-12 2008-12-18 Sony Disc & Digital Solutions Inc. Method of recording dat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ad-only optical disc, and read-only optical dis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9664A (zh) 2012-07-04
EP2442307A4 (en) 2012-12-05
BRPI1014334A2 (pt) 2019-04-30
JP5329317B2 (ja) 2013-10-30
RU2011152731A (ru) 2013-06-27
US20120099415A1 (en) 2012-04-26
US8385176B2 (en) 2013-02-26
KR20120111940A (ko) 2012-10-11
JP2011014180A (ja) 2011-01-20
EP2442307A1 (en) 2012-04-18
TW201115565A (en) 2011-05-01
WO2011001627A1 (ja) 201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73564B (en) Recording-medium evaluation method, 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JP4425322B2 (ja) 情報記録媒体
JP2003030844A (ja) 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
WO2006062304A1 (en) Structure of navigation information for video data recorded on a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using the structure
JP4169090B2 (ja)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装置、情報記録媒体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
TWI425504B (zh) A reproduction-only disc, the disc type specific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claimed
KR100576661B1 (ko) 정보 기록 방법 및 광 디스크 장치
US7948843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AU2008201848B2 (en) Method of recording dat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ad-only optical disc, and read-only optical disc
JP4419110B2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媒体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記録装置、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2624868B2 (ja)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470916B2 (ja) 光ディスクへの可視画像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4666042B2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媒体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
JP2005038453A (ja) データ記録方法及びデータ再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