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6848B - Motor - Google Patents

Mo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6848B
TWI416848B TW98116188A TW98116188A TWI416848B TW I416848 B TWI416848 B TW I416848B TW 98116188 A TW98116188 A TW 98116188A TW 98116188 A TW98116188 A TW 98116188A TW I416848 B TWI416848 B TW I4168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main body
brush
electric motor
mo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16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4119A (en
Inventor
Eisuke Ohshima
Hideaki N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14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4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6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6848B/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Description

電動機
本發明是關於內設於各種攜帶通訊機器(例如手機)、攜帶資訊終端機器、遊戲機器等,例如被利用作為呼叫功能的振動發生源的小型電動機者。
從來,作為此種領域的技術,有日本實開平1-157546號公報。在記載於該公報的電動機,具備收容轉子的圓筒狀外殼,而在該外殼後端安裝有托架。在該托架形成有插入電刷所用的插入孔。電刷是與用以堵住托架的插入孔的電刷結合體一體地成形,而且從電刷結合體突出。在電刷結合體,設有與設於托架的引導突起嵌合的C形狀的彈性爪,而在引導突起嵌入彈性爪,藉此在托架固定有電刷結合體。又,從插入孔插入電刷之際,以引導突起推開左右的電刷前端的方式,來引導電刷。
然而,在上述的從來的電動機,從托架的插入孔插入電刷之際,電刷接觸於整流子之前,以引導突起推開左右的電刷前端之故,因而電刷筆直地插入在插入孔內並沒有問題,惟當電刷從斜上方插入,則容易發生藉由引導突起過度地擴開電刷的僅一方的狀態。藉由此,電刷接觸於整流子之前會發生變形之虞。尤其是,被適用於得到小型、輕量化的電動機的電刷,是極薄,而成為容易變形之故,因而在電動機的小型化上,特別有問題。
尤其是,本發明的目的是在於提供可促進小型化,而且在裝配電動機時作成為避免電刷片的過度變形的電動機。
本發明的一種電動機,是具有:以軸為中心旋轉的磁心,及與磁心一體旋轉的整流子,及包圍磁心的環狀磁鐵的電動機,其特徵為:具備:收容整流子,而且上殼與下殼所構成的筐體;及在對於軸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朝著整流子移動,而且沿著下殼的內表面滑動的本體部,及從本體部突出,而且藉由本體部的移動一面夾住整流子一面滑動的一對電刷片,及從本體部露出的終端成為一體的電刷組合;及卡合電刷組合的本體部與下殼,並進行本體部對於下殼的對位的對位手段;及本體部對於下殼的對位之後,朝對於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引導電刷組合的引導手段。
適用於該電動機的電刷組合是由:沿著下殼的內表面滑動的本體部,及從本體部突出,藉由本體的移動一面夾住整流子一面滑動的一對電刷片,及從本體部露出的終端所構成。採用此種構造的電刷組合,就可把電動機的裝配作業作為容易。又,在裝配電動機時,藉由引導手段,朝對於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引導電刷組合之前,利用卡合電刷組合的本體部與下殼的對位手段,可採用將本體部一旦載置於下殼的所定位置的裝配順序。因此,電刷片接觸於整流子之前,不會有過度負荷施加於電刷片,而且在裝配時,與藉由引導手段突然引導電刷組合的情形相比較,容易進行電動機的裝配作業,在電池組合的引導上具有毫無困難地順利地可移行的優異效果。對於電刷片的過度負荷,是不但成為不良品的發生原因,對於電動機的精度或耐久性也有影響。尤其是,被適用於得到小型、輕量化的電動機的電刷,是成為極薄又窄易變形,而本體部也成為極小之故,因而在電動機的小型化上,本發明是特別地具有效果。
又,對位手段是由在下殼的內表面,朝著對於軸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開縫,及從本體部突出且插入於開縫內的突起部所構成較佳。
在下殼側設置凸部,而在本體部側設置凹部,也可構成對位手段,惟如本發明地,在下殼側設置開縫,而在本體部側設置突起部,就可將本體部側容易變薄,而電刷組合的薄型化成為可能。此為在電動機的小型、輕量化上有利。
又,在開縫的軸側的端部,設有從下殼的內表面突出的停止部,突起部是轉入卡止於停止部的下側較佳。
藉由此種構成,在下殼上可暫固定電刷組合,而可得到電動機的裝配作業的效率化。
又,引導手段是由:從下殼突出,而且朝著對於軸的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鼓出部;及設於本體部,而且從兩側夾住鼓出部的一對大約平行的導片所構成較佳。
在從下殼所突出的鼓出部上可載置電刷組合的本體部之故,因而在鼓出部可增強本體部的強度,而對本體部的薄型化有利。又,在裝配時利用此種鼓出部,俾引導本體部之故,因而可得到鼓出部的有效利用。
又,在上殼的下端周緣,設有與旋轉軸線平行地延伸而平行的一對側邊,及在側邊間對於旋轉軸線正交所延伸的上邊所構成的大約形狀的缺口部,在本體部,設有各側邊所插入的插入溝較佳。
在下殼上暫固定電刷組合的狀態下,當將上殼覆蓋於下殼時,則上殼的缺口部的兩側邊,進入本體部的插入溝內之故,因而與裝配筐體之同時,可達成防止電刷組合的脫落。
又,在本體部設有利用上邊所推壓的凸部較佳。
在下殼上暫固定電刷組合的狀態下,當將上殼覆蓋於下殼時,則上殼的缺口部的上邊,推壓本體的凸部之故,因而與裝配筐體之同時,可達成防止電刷組合的搖晃。
依照本發明,可促進小型化,同時在裝配電動機時可避免電刷片的過度變形。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詳述本發明的電動機的較佳實施形態。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地,小型的電動機1是內設於攜帶通訊機器(例如手機)形成作為呼叫功能的振動發生源的直徑約10mm,厚約3mm的硬幣型,為了將裝配作業作成容易,由構成定子的上殼組合10,及形成電動機1的底座的下殼組合20,及構成轉子的轉子組合30,及作成可饋電的電刷組合45,及高比重金屬(例如鎢)所成的重錘50所構成。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地,上殼組合10是主要由:非磁性材料(例如不鏽鋼)所成的杯狀上殼11,及藉由接著劑被固定於上殼11的內壁面,而且軟磁性材料所成的C環狀的後部軛13,及藉由接著劑固定於後部軛13內壁面的O環狀的磁鐵14所構成。
在後部軛13,設有其兩端13a、13b的隔開部分R,該隔開部分R為配置於自磁鐵14的磁壁P位於90°的位置(亦即S極的中心位置),就可有效率地製作磁性電路。又,磁壁P是指磁鐵7的N極與S極的境界。
在此,在後部軛13,形成有自該下端朝徑方向突出的一對舌片13c,而在磁鐵14形成有能使各舌片13c進入的一對缺口部14a。又,將後部軛13的舌片13c插入在磁鐵14的缺口部14a內,就可達成磁鐵14對於後部軛13的正確定位。
又,在後部軛13,形成有凹狀地加工上殼11的上側周緣的一部分而朝內側突出的凸部11a。又,將該凸部11a插入於後部軛13的隔開部分R內,就可達成後部軛13對於上殼11的定位。
如第5圖所示地,下殼組合20是由:對於上殼11藉由雷射焊接所接合的非磁性材料(例如不鏽鋼)所成的盤狀下殼21,及被固定於下殼12的中央的軸22所構成,而在下殼21,設有自盤狀本體部21a朝著徑方向延伸的鼓出部21b。又,在下殼21,固定有電刷組合45,而在鼓出部21b上配置有電刷組合45。
如第3圖所示地,轉子組合30是被收容於上殼11與下殼21所成的筐體19內,而且對於軸22旋轉自如地被軸支。又,如第6圖至第8圖所示地,該轉子組合30是由:線圈31,及捲繞有線圈31的磁心32,及將電流供應於線圈31所用的整流子33,及保持整流子33所用的整流座34,及壓入於磁心32的中央孔32a,而且具有插入軸22的軸孔36a的圓筒狀軸承36,及防止發生火花及雜訊所用的變阻器37所構成。
該電動機1是2極3槽,磁心32是利用積層經沖裁加工的厚度0.2mm的3枚的矽鋼板所製作。整流子33是藉由銅製薄板的壓機成形所製作的3枚整流片38所構成。各整流片38是由:沿著旋轉軸線L所延伸的斷面圓弧狀的電刷滑接部38a,及連接有線圈31,而且朝磁心31的徑方向延伸並突出於槽內的上昇部38b,及連結電刷滑接部38a與上昇部38b的L形狀連結部38c所構成(參照第2圖)。又,磁心32是單板也可以。
3個整流片38是被組裝於整流座34,以構成整流組合。該整流組合是在整流座34的中央孔34a內壓入軸承36,就可與磁心32一體化。
又,環狀的變阻器37是以設於整流座34周緣的各豎設部34b所夾持,而在變阻器37的中央孔37b內插入有軸承36的頂部。如此地,固定磁心32上與變阻器37之後,線圈31的電線31a被捲在上昇部38b的前端,而藉由焊料H電性地連接各電線31a與上昇部38b及變阻器37的各電極37a。
如第5圖所示地,電刷組合45是由:可安裝於下殼21的板狀本體部46,及從該本體部46突出,而接觸於各整流片38的電刷滑接部38a的一對電刷片47,及在本體部46的端部從上殼11露出的一對終端48所構成。又,電刷片47與終端48是在本體部46內被連接。在轉子組合30的軸承36的軸孔36a內插入軸22之後,電刷組合45是從徑方向被裝設於下殼21,而自藉由裝配上殼11與下殼21所出現的矩形開口49(參照第1圖)朝徑方向露出一部分。
如第8圖至第12圖所示地,重錘50被固定在磁心32。該磁心32是由具有軸承36被壓入的中央孔32a的環狀中央部39(參照第6圖),及自該中央部39放射狀地突出的突極40a、40b、40c所構成。等間隔地配置的各突極40a、40b、40c是由捲繞有線圈31的繞線部41a、41b、41c,及自繞線部41a、41b、41c的端部朝圓周方向延伸的翼部42a、42b、42c所構成。
重錘50是具備:以上下夾住鄰接的翼部42a、42b的方式沿著翼部42a、42b延伸的第1及第2重錘部51a、51b,及在第1重錘部51a與2第重錘51b之間延伸,而作成可插入鄰接的翼部42a、42b的開縫狀插入部52,及左右地分開插入部52的方式朝旋轉軸線L方向連結第1重錘部51a與第2重錘部51b,並插入在鄰接的翼部42a、42b間(亦即槽)的第3重錘部53。
第3重錘部53是具有與翼部42a之端及翼部42b之端之間的間隙B大約同等寬度之故,因而藉由翼部42a、42b可抑制第3重錘部53的左右(周方向)的不穩。
該重錘50是朝徑方向插入的方式被裝設在磁心32。這時候,一面引導在上下平行地延伸的第1及第2重錘部51a、51b,一面磁心32的各翼部42a、42b插入在重錘50的插入部52內之故,因而重錘50對於磁心32的裝配作業性極優異。如此,藉由此種插入作業,在將電動機1容易產生振動的部位的突極40a與突極40b之間(亦即槽),配置有成為重錘50的一部分的第3重錘部53之故,因而可確保電動機1的高振動。
又,第1及第2重錘部51a、51b是沿著翼部42a、42b延伸之故,因而也可將第1及第2重錘部51a、51b的翼部42a、42b上的部分對振動有效地幫助。即使藉由電動機1的小型化使得磁心32的直徑變小的情形,在該部分也可確保重錘50的質量,而可抑制降低依電動機1的小型化所致的電動機1的振動量。
為了要將重錘50對於磁心32的裝配作業性作成更良好,在翼部42a、42b的外徑部周面形成有凹部43a、43b而在重錘50,連結第1重錘部51a與第2重錘部51b,設有插入於翼部42a、42b的凹部43a、43b內且嵌合的卡止部54a、54b。
凹部43a,43b與卡止部54a,54b是互相地形成三角形狀,並進行密接。又,如第9圖所示地,凹部43a的二壁面中的一方壁面43aA是與裝設方向A朝著大約同一方向延伸,而凹部43b的二壁面中的一方壁面43bA是與裝設方向A朝著大約同一方向延伸。同樣地,卡止部54a的二壁面中的一方壁面54aA是與插入方向A朝著大約同一方向延伸,而卡止部54b的二壁面中的一方壁面54bA是與插入方向A朝著大約同一方向延伸。
藉此,在重錘的裝設作業時,可將卡止部54a、54b簡單且確實地進入至凹部43a、43b內,並將重錘50的卡止部54a、54b的另一方壁面54aB、54bB碰到凹部43a、43b的另一方壁面43aB、43bB,就容易且確實地達成重錘50的插入方向(裝設方向)內深部側的定位。而且,該卡止部54a,54b是形成重錘50的一部分之故,因而可有助於電動機1的振動。
為了將重錘50對於磁心32的裝配作業性作成更良好,在重錘50,設有左右一對的第1歛縫部56a、56b與第2歛縫部57a、57b。各歛縫部56a、56b、57a、57b在旋轉軸線L方向也作成對,而鄰接於形成矩形塊狀的第3重錘部53,而且自第1及第2重錘部51a、51b越過翼部42a、42b朝著突極40a、40b間突出。
又,以台等支撐位於下方的第1歛縫部56a、56b,而從上方加壓第2歛縫部57a、57b的打點K(參照第8圖),使得第1歛縫部56a、56b與第2歛縫部57a、57b接近的方式,朝著旋轉軸線L方向歛縫第1及第2歛縫部56a、56b、57a、57b。結果,很難朝旋轉軸線L方向脫落重錘50,而藉由此種歛縫作業,就可將重錘50簡單且確量地固定於磁心32。
又,在線圈31的附近不必施工雷射焊接之故,因而可避免依雷射所致的線圈31的斷線。又,在容易產生電動機1振動的部位的突極40a、40b間,配置構成重錘50的一部分的第1及第2歛縫部56a、56b、57a、57b之故,因而各歛縫部56a、56b、57a、57b,是與第3重錘部53相輔相成而有助於電動機1的高振動。
又,形成三角形狀的一對第1歛縫部56a、56b,是從兩側夾住第3重錘部53的方式一體化於第3重錘部53。對此,形成三角形狀的一對第2歛縫部57a、57b是相對於第1歛縫部56a、56b所配置,而且從第3重錘部53離開。
如此地,第2歛縫部57a、57b是從第3重錘部53離開之故,因而第2歛縫部57a、57b是藉由歛縫作業成為更容易彎曲。因此,在鎢等硬質材料所成的重錘50容易適用歛縫作業,而在歛縫時不容易產生重錘50的裂縫或破損。
又,在第2歛縫部57a、57b間,有凹部58形成於第3重錘部53上方,而朝徑方向延伸的上昇部38b被插入在該凹部58內。上昇部38b朝磁心32的徑方向延伸,就可作成電動機1的薄型化,不會受到此種上昇部38b的阻礙,也可將第3重錘部53朝磁心32的徑方向延伸,而可增大重錘50的質量。
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地,在其他的突極41c的翼部42c,也設有形成有突極40a、40b同樣的形狀的凹部43c。藉此,重錘50是在一突極40a、40b、40c都可裝設,而重錘50對於磁心32的組裝作業性成為極良好。
以下,更詳述電刷組合45。
如第5圖及第13圖至第15圖所示地,電刷組合45是對於軸22的旋轉軸線L正交的方向朝著整流子33移動,而且沿著下殼21的本體部21a的內表面21aA滑動的樹脂製本體部46,及從本體部46突出,而且藉由本體部46的移動一面夾住整流子33一面滑動的一對電刷片47,及從本體部46露出的一對終端48,及在本體部46內連結一方的電刷片47與一方的終端48的連結部59,為藉由插入成形形成一體。
又,為了將厚約0.4mm,全長(從本體部46的端部一直到電刷片47的前端為止的長度)7mm,寬度3mm的極小電刷組合45容易組裝於電動機1,電動機1是具備:卡合著電刷組合45的本體部46與下殼21,且進行本體部46對於下殼21的對位的對位手段60(參照第17圖),及本體部46對於下殼21的對位之後,將電刷組合45引導至對於旋轉軸線L正交的方向的引導手段61(參照第5圖)。
採用此種構造的電刷組合45,就可把電動機1的裝配作業成為容易。又,在電動機1的裝配時,利用引導手段61,將電刷組合45引導至對於旋轉軸線L正交的方向之前,利用卡合電刷組合45的本體部46與下殼21的對位手段,就可採用將本體部46一旦載置於下殼21的所定位置的裝配順序。
因此,在各電刷片47接觸於整流子33之前,不會有過度負荷施加於電刷片47,而且在裝配時,與藉由引導手段61突然引導電刷組合45的情形相比較,容易進行電動機的裝配作業而具有對電刷組合45的引導上不免強地順利地可移行的優異效果。
對於電刷片47的過度負荷是不但成為不良品的發生原因,還對於電動機的精度或耐久性也有影響。尤其是,被通用於得到小型、輕量化的電動機1的電刷,是成為極薄,又容易變形,而本體部46也變極小之故,因而在電動機的小型化上,本發明是特別有效。
上述的對位手段60是由:在下殼21的圓形內表面朝著對於軸22的旋轉軸線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開縫62,及從本體部46突出且被插入在開縫內的突起部63所構成(參照第17圖)。又,開縫62是從下殼21的本體部21a一直延伸至鼓出部21b,而利用鼓出部21b,就可延長開縫62,而在各電刷片47接觸於整流片33之前,可將突起部63插入在開縫62內。
如此地,在下殼21側設置開縫62,而在本體部46側設置突起部63,就容易將本體部46側作成較薄,使得電刷組合45的薄型化成為可能。此種情形,對電動機1的小型、輕量化有利。
又,在開縫62的軸22側的端部,設有從下殼21的內表面21aA突出的停止部64,而突起部63是在電刷組合45的移動完成之後,潛入卡止於停止部64的下側(參照第2圖及第17圖)。藉此,可將電刷組合45暫時固定在下殼21上,而得到電動機1的裝配作業的效率化。
如第5圖及第16圖所示地,引導手段61是由:從下殼21突出,而且朝著對於軸22的旋轉軸線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鼓出部21b及設於本體部46,而且從兩側夾住鼓出部21b的一對大約平行的導片66所構成(參照第5圖)。
藉由此種構成,可將電刷組合45的本體部46載置於從下殼21所突出的鼓出部21b上之故,因而以鼓出部21b可增強本體部46的彎曲強度,而對本體部46的薄型化有利。又,在裝配時利用此種鼓出部21b,就能引導本體部46之故,因而可得到鼓出部21b的有效利用。
又,在鼓出部21b的兩側面,形成有圓形的凸狀壓接部21bA,而在裝配作業中,當壓接部21bA的前端被壓接於導片66的內壁面66a(參照第16圖),則利用各壓接部21bA,可將電刷組合45暫時固定在下殼21的內表面21aA上之故,因而可得到電動機1的裝配作業的效率化。
如第3圖及第13圖所示地,在上殼11的下端周緣設有:與旋轉軸線L平行地延伸的平行的一對側邊67a,及兩側邊67a間對於旋轉軸線L正交所延伸的上邊67b所成的大約形狀的缺口部67。對於此,在電刷組合45的本體部46,設有插入各側邊67a的插入溝68。
在將電刷組合45暫時固定在下殼21上的狀態下,將上殼11覆蓋於下殼21,則上殼11的缺口部67的兩側邊67a,會進到本體部46的各插入溝68內之故,因而與裝配筐體19之同時,可達成電刷組合45的防止脫落。
又,在本體部46,設有利用上邊67b被推壓的直線狀的3條凸部70。因此,在將電刷組合45暫時固定在下殼21上的狀態下,當將上殼11覆蓋於下殼21,則上殼11的缺口部67的上邊67b按住本體部46的各凸部70之故,因而與完成上殼11的裝配之同時,就可達成防止電刷組合45的不穩。
本發明是當然不被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對位手段60是下殼21為凸形狀而本體部46為凹形狀也可以。
以上,針對於本發明的電動機的實施形態做各種說明,惟裝載重錘50被固定於磁心32的突極40a、40b的該電動機1,可形成各種振動報警機器。如第18圖所示地,在攜帶通訊機器,例如在手機100的筐體內部裝載電動機1而連接手機100的電路基板101與電動機1的終端48,藉此,可形成具有振動報警功能的攜帶通訊機器。又,如第19圖所示地,在攜帶資訊終端機器110,例如在PDA或攜帶型數位播放機的筐體內部裝載電動機1而連接攜帶資訊終端機器110的電路基板111與電動機1的終端48,藉此,可形成具有振動報警功能的攜帶資訊終端機器。又,如第20圖所示地,在遊戲機器120,例如在遊戲機的控制器的筐體內部裝載電動機1而連接遊戲機器120的電路基板121與電動機1的終端48,藉此,可形成具有振動報警功能的遊戲機器。遊戲機器120是攜帶型遊戲機本體或「柏青哥」的把手等也可以。此些是有來話時,或是有操作時,或是操作者觸控畫面時等,配合遊戲的進行狀況,可適當地旋轉電動機以便發生振動。
1...電動機
7...磁鐵
10...上殼組合
11...上殼
13...後部軛
14...磁鐵
20...下殼組合
21...下殼
22...軸
31...線圈
32...磁心
33...整流子
34...整流座
36...軸承
37...變阻器
38...整流片
45...電刷組合
46...本體部
47...電刷片
48...終端
49...開口
50...重錘
59...連結部
60...對位手段
62...開縫
63...突起部
64...停止部
66...導片
67...缺口部
68...插入溝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電動機的一實施形態的外觀立體圖。
第2圖是沿著第1圖的II-II線的斷面圖。
第3圖是本發明的電動機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是表示上殼組合的分解立體圖。
第5圖是表示下殼組合的分解立體圖。
第6圖是表示轉子組合及重錘的分解立體圖。
第7圖是表示轉子組合及重錘的立體圖。
第8圖是表示轉子組合及重錘的俯視圖。
第9圖是表示將重錘組裝於轉子組合之前的狀態的俯視圖。
第10圖是表示適用於本發明的電動機的重錘的立體圖。
第11圖是從另外角度觀看重錘的立體圖。
第12圖是從又一角度觀看重錘的立體圖。
第13圖是表示適用於本發明的電動機的電刷組合的立體圖。
第14圖是表示於第13圖的電刷組合的俯視圖。
第15圖是電刷組合的側視圖。
第16圖是從底面側觀看電刷組合的立體圖。
第17圖是表示將電刷組合的突起部插入於下殼的開縫內的狀態的斷面圖。
第18圖是表示裝載有本發明的電動機的手機的立體圖。
第19圖是表示裝載有本發明的電動機的攜帶資訊終端機器的立體圖。
第20圖是表示裝載有本發明的電動機的遊戲機器的立體圖。
20...下殼組合
21...下殼
21a...本體部
21aA...內表面
21b...鼓出部
21bA...壓接部
22...軸
45...電刷組合
46...本體部
47...電刷片
48...終端
61...引導手段
62(60)...開縫
63(60)...突起部
64...停止部
66...導片

Claims (11)

  1. 一種電動機,是具有:以軸為中心旋轉的磁心,及與上述磁心一體旋轉的整流子,及包圍上述磁心的環狀磁鐵的電動機,其特徵為:具備:收容上述整流子,而且上殼與下殼所構成的筐體;及在對於上述軸的上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朝著上述整流子移動,而且沿著上述下殼的內表面滑動的本體部,及從上述本體部突出,而且藉由上述本體部的移動一面夾住上述整流子一面滑動的一對電刷片,及從上述本體部露出的終端成為一體的電刷組合;及卡合上述電刷組合的上述本體部與上述下殼,並進行上述本體部對於上述下殼的對位的對位手段;及上述本體部對於上述下殼的對位之後,朝對於上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引導上述電刷組合的引導手段。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上述對位手段是由:在上述下殼的上述內表面,朝著對於上述軸的上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開縫,及從上述本體部突出且插入於上述開縫內的突起部所構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在上述開縫的上述軸側的端部,設有從上述下殼的上述內表面突出的停止部,上述突起部是轉入卡止於上述停止部的下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上述引導手段是由:從上述下殼突出,而且朝著對於上述軸的上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鼓出部;及設於上述本體部,而且從兩側夾住上述鼓出部的一對大約平行的導片所構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在上述上殼的下端周緣,設有與上述旋轉軸線平行地延伸而平行的一對側邊,及在上述側邊間對於上述旋轉軸線正交所延伸的上邊所構成的大約形狀的缺口部,在上述本體部,設有上述各側邊所插入的插入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在上述本體部設有利用上述上邊所推壓的凸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動機,其中,具備被固定於上述磁心的重錘。
  8. 一種振動報警機器,其特徵為:裝載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動機。
  9. 一種攜帶通訊機器,其特徵為:裝載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動機。
  10. 一種攜帶資訊終端機器,其特徵為:裝載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動機。
  11. 一種遊戲機器,其特徵為:裝載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動機。
TW98116188A 2008-05-19 2009-05-15 Motor TWI416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0982 2008-05-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4119A TW201014119A (en) 2010-04-01
TWI416848B true TWI416848B (zh) 2013-11-21

Family

ID=44829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16188A TWI416848B (zh) 2008-05-19 2009-05-15 Motor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168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8867B2 (ja) * 2011-03-31 2016-03-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7546A (ja) * 1987-09-19 1989-06-20 Hitachi Kiden Kogyo Ltd ウェハーの搬送装置
JP2002282786A (ja) * 2001-03-29 2002-10-0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用モータ
TW200301037A (en) * 2001-12-10 2003-06-16 Copal Co Ltd Brushless motor
JP2005057926A (ja) * 2003-08-06 2005-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直流電動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ポンプ
JP2007174808A (ja) * 2005-12-22 2007-07-05 Mabuchi Motor Co Ltd 小型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7546A (ja) * 1987-09-19 1989-06-20 Hitachi Kiden Kogyo Ltd ウェハーの搬送装置
JP2002282786A (ja) * 2001-03-29 2002-10-0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用モータ
TW200301037A (en) * 2001-12-10 2003-06-16 Copal Co Ltd Brushless motor
JP2005057926A (ja) * 2003-08-06 2005-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直流電動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ポンプ
JP2007174808A (ja) * 2005-12-22 2007-07-05 Mabuchi Motor Co Ltd 小型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4119A (en) 201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5053B2 (ja) モータ
JP4891645B2 (ja) 振動モータ
JP5066255B2 (ja) 振動モータ
US9742240B2 (en) Vibrating compact motor with attache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for a mobile device
JP4931973B2 (ja) モータ
TWI416848B (zh) Motor
JP3875091B2 (ja) モータ
TWI460968B (zh) Motor, and equipped with motor and vibration notification machin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machine, portable information end machine, game machine
JP5066135B2 (ja) 振動モータ
JP2006224068A (ja) 振動モータ
JP6049678B2 (ja) モータ
JP3875249B2 (ja) モータ及び携帯電話
JP4264245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1097746A (ja) モータ
US20200067366A1 (en) Electric device
JP2007215376A (ja) モータ装置、及び携帯装置
JP2004166348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2055062A (ja) 振動モータ
JP2007221883A (ja) モータ装置、及びモータ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