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4349B -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 Google Patents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4349B
TWI414349B TW99133975A TW99133975A TWI414349B TW I414349 B TWI414349 B TW I414349B TW 99133975 A TW99133975 A TW 99133975A TW 99133975 A TW99133975 A TW 99133975A TW I414349 B TWI414349 B TW I4143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gment
storage tank
capillary valve
microfluidic device
capilla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33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5449A (en
Inventor
Zhi-Xin Shi
He-Jin Wu
zhi-hong Yan
Wen-Hao Chen
Kang-Yang Fan
rui-bin Hong
Original Assignee
Ampoc Far Ea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poc Far Ea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poc Far East Co Ltd
Priority to TW991339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1434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15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5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43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4349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離心式微流體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微流體裝置,尤指一種藉由離心力與表面張力於毛細管閥的相互作用而控制流體釋放的離心式微流體裝置。
隨著半導體與微機電技術的進步,對於生物分析與生醫檢測的應用也逐步朝微型化、高靈敏度、高精確度且快速自動化之分析檢測技術發展;微型綜合分析系統(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μTAS)的概念於1990年代初期被提出。從樣品前處理、化學反應、分析物分離與純化,到分析物檢測與數據分析等步驟,都能夠於μTAS中進行,以成為一個完整的化學分析流程。而醫學、藥物、生物科技及環境監測的開發與成長,皆需要進行大量的化學分析以及相關的儀器及技術人員。然而,目前的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傾向於一般大眾也能操作的簡便流程,且不受知識背景與儀器或場合的限制。為了因應此一趨勢,則必須減少分析設備的體積,甚至便於攜帶,而操作使用也必須更簡便,並能獲得可靠結果。
由於μTAS因體積微小化而提供可攜性,並且使用微電子元件,不僅運作上耗電量較低,甚至可以利用電池供電;而於μTAS進行化學分析時,樣品或藥劑的需求量亦相對地大幅降低,減少樣品或藥劑可能因不易取得或來源短缺的問題,也能夠減少試劑的消耗成本。在自動化的化學反應程序中,每道程序中物料的流速、流量、甚至是反應的時序,對於分析結果都有顯著的影響。μTAS可視為小型的批次式的化學程序,微流體技術則為其研究核心之一,此技術涵蓋了閥門(valving)、混合(mixing)、定量(metering)、分流(splitting)和分離(separation)等流體功能(fluidic function)。
微流體的驅動方式有許多種,主要可分為機械式幫浦(mechanical micropumps)與非機械式幫浦(non-mechanical micropumps),前者包含有蠕動式幫浦、超音波幫浦或離心式幫浦等等,後者則包含有電力式幫浦、磁力式幫浦與重力式幫浦等等。以離心式幫浦為例,其經常應用於碟片式的微型分析系統,亦稱為微流體碟片系統,微流體碟片系統便是藉由離心力驅動流體流動;而控制流體流動所使用的閥門則採用被動式(passive)的毛細管閥(capillary valve),其原理為利用毛細管壓差(capillary pressure difference,或稱Laplace pressure difference)阻止流體前進。藉由控制碟片的轉速以產生適當大小的離心力與毛細管壓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來控制流體前進,其中能夠產生始能突破毛細管壓力之離心力的轉速,便稱之為突破轉速(burst frequency)。
關於微流體系統的毛細管閥,現今已發表許多相類似的技術,根據美國第6143248專利,其內容詳細說明毛細管壓力與毛細管閥和儲存槽於微流體碟片的設置位置、幾何形狀以及表面特性有關,並利用相關原理達到流體定量輸送的效果;而於相關學術文獻中,Anderson等人於2001年利用電漿(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ICP)沉積技術,將疏水性材料沉積於微流道中的一小段區塊,使該區塊為疏水性表面,此種表面性質之變化將可形成閥門的效果,稱之為疏水性閥門(hydrophobic valve)。Feng等人於2003年發表的文獻中則指出,除了可利用形成自組成分子薄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SAMs)的技術製作疏水性閥門,亦利用流道之幾何形狀的改變,以產生閥門的效果;Cho等人於2004年提出圓形流道與矩形流道內毛細管的運作原理,並模擬不同漸擴角(60°、90°、120°)的毛細管閥,以實驗印證由模擬結果預測的突破頻率。Kwang等人於2006年發表的文獻回顧也指出,毛細管閥由於其簡單的結構和操作過程而成為廣受歡迎的微流體控制方法,並進一步說明毛細管閥門可藉由改變微流道的幾何形狀及微流道的表面性質來達到流體流動的控制。
然而,上述專利及文獻皆僅提出利用閥門形狀及表面親疏水性質提高離心力以突破閥門控制,以及閥門突破轉速的預測,但皆未明確提出閥的位置,尤其是接近圓心位置,與其控制流體流動之效果的相關性。其次,現有技術之微流體系統,多半將微流道結構設置於碟片上距離圓心處半徑較大的位置,因為於該處可設置較多的微流道,但此種流道設計將會使閥門的突破轉速約低於2000 RPM左右;由於每一閥門的突破轉速係為一分佈範圍而非一定值,若僅只有2000 RPM的轉速操作空間,將導致半徑位置相近的閥門之間,其突破轉速範圍有相互重疊的現象,無法完全發揮流體依序釋放的效果。
有鑑於現有技術之微流體碟片的毛細管閥設計不周,而導致不同儲存槽的流體無法有效地依序釋放,本發明設計出一種能夠增加突破轉速的操作空間,並使各閥門能夠有效依序釋放流體的離心式微流體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之發明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了一種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包含:一本體,其係為一圓盤狀碟片;複數個儲存槽,每一儲存槽成型於本體上;複數個流道,每一流道係成型於本體上,並與相對應之儲存槽相接;複數個毛細管閥,每一毛細管閥係設於相對應之流道上,且每一毛細管閥係設於接近本體圓心處的位置,藉以提高各毛細管閥之間的突破轉速差距;一上片,其設於本體之上,並貫穿成型有複數個通孔,該等通孔係相對應於該等儲存槽。
本發明之優點在於,藉由將該等毛細管閥設於盡可能地往本體之中心(即本體之圓心)處。當毛細管閥越靠近本體圓心處,各毛細管閥之突破轉速係可大幅提高,增加轉速的操作空間,並且更有利於提升各毛細管閥的突破轉速差距,使本發明能夠完全發揮該等儲存槽內的流體可依序釋放之功效,以避免錯誤的依序釋放順序情形產生,使裝置更加穩定。
其中,每一毛細管閥係設於與本體之圓心距離小於4cm的位置。
其中,該複數個流道包含有一主流道與至少一分支流道;該主流道係與該等分支流道相連通。
其中,該等儲存槽係包含有第一儲存槽以及第二儲存槽,其中第一儲存槽係位於主流道朝向本體圓心處的一端,並與主流道相連通;以及第二儲存槽係位於第一儲存槽之相對於圓心處的一側並藉由分支流道與主流道的中段相連通;該等毛細管閥係包括一設於主流道靠近第一儲存槽的第一毛細管閥以及一設於該分支流道靠近第二儲存槽的第二毛細管閥。
其中,第一毛細管閥之閥門寬度係小於第二毛細管閥之閥門寬度,藉以增加突破轉速之差異。
其中,該等儲存槽係包含有第一儲存槽、第二儲存槽、第三儲存槽、第四儲存槽與第五儲存槽;第一儲存槽係位於主流道朝向本體圓心處的一端,並與主流道相連通;第五儲存槽係位於主流道遠離於本體圓心處的一端,並與主流道相連通;第二、第三、第四儲存槽係位於第一儲存槽與第五儲存槽之間,且與相對應的分支流道相連通;進一步包含有第三毛細管閥、第四毛細管閥與第五毛細管閥;該等第三、四與五毛細管閥係設於相對應的分支流道且靠近於相對應之儲存槽的位置。
其中,該第五儲存槽係為一檢測槽或廢液槽。
其中,本體以及上片係可由高分子材料所組成。
其中,該高分子材料係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或環烯烴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
進一步而言,除了將該等毛細管閥設置於接近本體圓心處,將最靠近圓心之毛細管閥的閥門寬度減縮、或對該毛細管閥的內表面進行疏水改質,甚至可改變該毛細管閥的設置方向,亦能夠提高其突破轉速;反之,將離圓心處最遠之毛細管閥的寬度增大、且其內表面不做改質,則能夠降低其突破轉速。藉此,本創作可依據使用上的需求,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使流體的依序釋放效果更突出,實為一相當具有突破性之發明。
以下配合圖式及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為達成預定創作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首先簡要說明本發明之工作原理,本發明係利用離心力作為驅動流體的主要力量,微流體受到離心力的影響而流動;當微流體在流道中流動時,由於液體─氣體─固體之介面自由能(Interface free energy)的改變,因此產生了表面張力的效應,由此可在藉由流道內表面的改質或幾何結構變化的設計而產生被動式毛細管閥的效果。
請參閱圖1所示,本發明之毛細管閥的突破轉速主要決定於離心力(ΔP c )與毛細管壓力(ΔP s )的平衡,在毛細管壓力固定的情況下,離心力強弱便成為影響突破轉速之關鍵。離心力的所造成的壓力公式為:
而毛細管壓力的公式為:
ρ為流體密度,ω為角頻率,ΔR 為儲存槽液面至毛細管閥液面的半徑差值,為儲存槽液面至毛細管閥液面的半徑平均值,C 為沾溼周長,γ 為表面張力,θ為光碟表面接觸角,A 為流道面積。當離心力與毛細管力達平衡時,便可整理出毛細管閥之突破轉速的關係式:
在以離心力作為驅動源的情況下,藉由改變平台的轉速來改變微流體裝置上不同徑向位置的離心力,使樣本流體突破毛細管閥的限制並導入流道中。
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包含有一本體10、一主流道20、複數個分支流道21、複數個儲存槽30、複數個毛細管閥40以及一上片50。
前述之本體10係為一圓盤狀碟片,其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環烯烴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或其他可替代之材質所構成。
前述之主流道20與每一分支流道21係內凹成型於本體10上,且每一分支流道延伸成型於主流道20的側邊並與該主流道20相連通。
前述之每一儲存槽30係內凹成型於本體10上,且可依據檢測上的需求決定設置儲存槽30的數目;而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請進一步參閱圖4所示,本發明係包含有五個儲存槽30,其分別為第一儲存槽31、第二儲存槽32、第三儲存槽33、第四儲存槽34與第五儲存槽35;第一儲存槽31係位於主流道20朝向本體10圓心處的一端,且與主流道20之一端相連通,其在本體10之半徑位置為該等儲存槽31、32、33、34、35為最小者,亦即第一儲存槽31相較於其餘儲存槽32、33、34、35而言,與本體10之圓心的距離最近,以下定義各構件的「半徑位置」意指該構件與本體10之圓心的距離;第五儲存槽35係位於主流道20遠離於本體10圓心處的一端,並且與主流道20之另一端相連通;第二、第三、第四儲存槽32、33、34則位於第一儲存槽31與第五儲存槽35之間,並分別與相對應的分支流道21相連通。請進一步參閱圖2所示,其中位於主流道20尾端的第五儲存槽35係可依據不同使用需求作為檢測槽或是廢液槽。
此外,所述該主流道20、該等分支流道21以及該等儲存槽31、32、33、34、35皆可經由微影蝕刻製程或其他可替代之方法形成於本體10上。
前述之每一毛細管閥40係設於相對應之主流道20與分支流道21上;毛細管閥40的數目係根據檢測上或製作上的需求,配合儲存槽30的數目而設置;而於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請進一步參閱圖4所示,本發明係包含有四個毛細管閥40,根據其距離圓心由近至遠分別為第一毛細管閥41、第二毛細管閥42、第三毛細管閥43、第四毛細管閥44;第一毛細管閥41設於主流道20與第一儲存槽31的銜接處,第二、第三、第四毛細管閥42、43、44則分別設於第二、第三、第四儲存槽32、33、34與相對應之分支流道21的銜接處;其中,每一毛細管閥41、42、43、44係可藉由幾何形狀的改變、內表面疏水改質或是其他可替代之方式而產生阻止流體前進的效果;若該等毛細管閥41、42、43、44的內表面係為親水性表面,則可藉由擴大該等毛細管閥41、42、43、44的閥門寬度而提高突破轉速;若該等毛細管閥41、42、43、44的內表面係經過疏水改質而形成疏水性表面,則可藉由縮小該等毛細管閥41、42、43、44的閥門寬度而提高突破轉速。
請進一步參閱圖4所示,令該四個毛細管閥41、42、43、44的半徑位置分別為r1 、r2 、r3 與r4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四個毛細管閥41、42、43、44的半徑位置r1 、r2 、r3 與r4 均小於4cm。
請參閱圖3所示,前述之上片50蓋設於本體10之上,並且貫穿成型有複數個通孔51;該等通孔51係相對應於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儲存槽31、32、33、34;其中,該上片50係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環烯烴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或其他可替代之材質所構成。
實施例
一、毛細管閥於本體的半徑位置與突破轉速之間的關係測定:
於本體10中,於0.5 cm的半徑位置便設置一毛細管閥40,而後每隔0.4 cm皆再設置一毛細管閥40;每一毛細管閥30之閥門寬度為200 μm的毛細管閥。圖5為毛細管閥的半徑位置與突破轉速之關係圖。依此結果可知,於半徑位置較小之範圍(0至1.5 cm),各毛細管閥40的突破轉速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在半徑位置較大的範圍(2.0至4.5 cm),則該等毛細管閥40的突破轉速之間的差異隨著半徑增加而逐漸減少,甚至有突破轉速重疊之現象。
二、位於距離本體圓心處較近或較遠之毛細管閥的突破轉速之比較:
該四個毛細管閥41、42、43、44的半徑位置及閥門寬度如表1所示,且該等流道20、21的深度皆為200 μm;先將每一毛細管閥41、42、43、44的內表面利用奈米疏水劑作表面疏水改質,而後將約1.0至1.4 μl的液體自該等通孔51注入於相對應之儲存槽31、32、33、34內。本發明開始運作時,初始轉速設為500 rpm,加速度為100 rpm/sec,之後每30秒增加50 rpm,加速度為1000 rpm/sec;若液體於某轉速下30秒內突破毛細管閥41、42、43、44而流動於該些流道20、21中,則該轉速即為該等毛細管閥41、42、43、44的突破轉速。如表1所示之結果,對於相同的閥結構設計而言,第一毛細管閥41的突破轉速提升2.5倍左右,而第一毛細管閥41與第二毛細管閥42的突破轉速間隔提升4倍左右;其餘毛細管閥42、43、44也都有相同的結果,顯示半徑位置較小之毛細管閥的突破轉速較半徑位置較大之毛細管閥的突破轉速明顯地提升。
若就現有技術之微流體裝置之毛細管閥而言,其設計位置大多介於半徑1.5 cm至6 cm之間。然而,半徑越大的位置,則其離心力變化差異不大。舉例而言,位於半徑4 cm及5 cm的毛細管閥,於相同的轉速下,離心力大小的比例約為4比5;由於離心力差異不大,在半徑5 cm毛細管閥內的流體突破時,在半徑4 cm的毛細管閥內的流體也常常同時隨之突破;而同樣相距1 cm的兩毛細管閥,如果把毛細管閥移至半徑1 cm及2 cm位置,在相同的轉速下,離心力大小的比例為2比1,在半徑2 cm毛細管閥內的流體突破時,在半徑1 cm毛細管閥內的流體則不至於突破。因此,對依序釋放的設計而言,為了避免錯誤的釋放順序發生,各毛細管閥的突破轉速間隔必須夠大。
三、毛細管閥之閥門寬度、方向以及內表面性質與依序釋放流體之功效的相關性:
請參照圖6所示,其係用以示範本發明之最佳實施例,而並非限定本發明之形式;其中,第一毛細管閥41A與主流道之間進一步設有一支流道21A,該支流道包括一遠端段以及一近端段,其中遠端段係於該第一毛細管閥41A直接連接,而近端段之一端則與遠端段相連接且另一端與主流道相連接;該近端段與主流道之方向係呈非平行狀態,更佳的亦可呈垂直狀態,藉此可使已設於靠近本體10A圓心處之第一毛細管閥41A的突破轉速更為提高;又如圖6以及表1所示,該四個毛細管閥41A、42A、43A、44A中,第一毛細管閥41A的閥門寬度寬度最窄,而第二毛細管閥42A的閥門寬度寬度較第一毛細管閥41A為寬,並依此順序類推,最遠離本體10A圓心處的第四毛細管閥44A之閥門寬度係為最寬;由於閥門寬度愈窄則突破轉速提高愈多,反之則突破轉速降低愈多;藉由適度地調整該等毛細管閥41A、42A、43A、44A的閥門寬度,則能夠使各毛細管閥41A、42A、43A、44A的突破轉速差距增加。
此外,由前述實施例可知,半徑位置愈大(即愈遠離圓心),其相鄰兩毛細管閥的突破轉速差距會愈小;因此,對於水性溶液而言,相對接近本體10A圓心處的毛細管閥41A、42A、43A之內表面進行疏水改質,以提升其突破轉速,同時最遠離圓心之第四毛細管閥44A的內表面則不進行疏水改質,便可大幅拉開與其餘毛細管閥41A、42A、43A的突破轉速差距;對於疏水性溶液而言,反之亦然。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之所設置的毛細管閥,其半徑位置係皆小於4 cm,較現有技術更為接近本體的圓心處,亦即本發明之毛細管閥的半徑位置較現有的毛細管閥之半徑位置為小,本發明便能夠有效控制流體能夠依序釋放;而利用調整毛細管閥的閥門寬度、方向以及表面疏水改質等方法,更能達到流體依序釋放之功效的最佳化,進而充分發揮本發明於各式化學檢測反應上的運用,確實相當具有其實用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發明有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本體
10A...本體
20...主流道
20A...主流道
21...分支流道
30...儲存槽
31...第一儲存槽
32...第二儲存槽
33...第三儲存槽
34...第四儲存槽
35...第五儲存槽
40...毛細管閥
41...第一毛細管閥
41A...第一毛細管閥
42...第二毛細管閥
42A...第二毛細管閥
43...第三毛細管閥
43A...第三毛細管閥
44...第四毛細管閥
44A...第四毛細管閥
50...上片
51...通孔
圖1為本發明之毛細管壓力與離心力於毛細管閥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平面圖。
圖3為本發明之上片與本體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發明的部分元件放大圖。
圖5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毛細管閥之半徑位置與突破轉速的關係圖。
圖6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俯視平面圖。
10...本體
20...主流道
21...分支流道
30...儲存槽
40...毛細管閥

Claims (24)

  1. 一種微流體裝置,其包含:一本體,其係為一圓盤狀碟片;複數個儲存槽,每一儲存槽成型於本體上;複數個流道,每一流道係成型於本體上,並與相對應之儲存槽相接;複數個毛細管閥,每一毛細管閥係設於相對應之流道上,且每一毛細管閥係設於與本體之圓心距離小於1.5 cm的位置,藉以提高各毛細管閥之間的突破轉速差距;一上片,其設於本體之上,並貫穿成型有複數個通孔,該等通孔係相對應於該等儲存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每一毛細管閥係設於與本體之圓心距離小於1 cm的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複數個流道包含有一主流道與至少一分支流道;該主流道係與該等分支流道相連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等儲存槽係包含有第一儲存槽以及第二儲存槽,其中第一儲存槽係位於主流道朝向本體圓心處的一端,並與主流道相連通;以及第二儲存槽係位於第一儲存槽之相對於圓心處的一側並與相對應的分支流道相連通;該等毛細管閥係包括一設於主流道靠近第一儲存槽的第一毛細管閥以及一設於該分支流道靠近第二儲存槽的第二毛細管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 中第一毛細管閥之閥門寬度係小於第二毛細管閥之閥門寬度,藉以增加突破轉速之差異。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等儲存槽係包含有第一儲存槽、第二儲存槽、第三儲存槽、第四儲存槽與第五儲存槽;第一儲存槽係位於主流道朝向本體圓心處的一端,並與主流道相連通;第五儲存槽係位於主流道遠離於本體圓心處的一端,並與主流道相連通;第二、第三、第四儲存槽係依序設於第一儲存槽與第五儲存槽之間,且第二儲存槽係相鄰於第一儲存槽;每一儲存槽係與相對應的分支流道相連通;進一步包含有第三毛細管閥、第四毛細管閥;該等第三與第四毛細管閥係設於相對應的分支流道且靠近於相對應之儲存槽的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第二毛細管閥之寬度係小於第三毛細管閥,藉以增加突破轉速之差異。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第三毛細管閥之寬度係小於第四毛細管閥,藉以增加突破轉速之差異。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第一毛細管閥的內表面進行疏水改質處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毛細管閥的內表面進行疏水改質處理。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管閥與主流道之間進一步設有 一支流道,該支流道包括一遠端段以及一近端段,其中遠端段係於該第一毛細管閥直接連接,而該近端段之一端與該遠端段連接而另一端與主流道相連接,且該近端段與主流道之方向呈非平行狀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管閥與主流道之間進一步設有一支流道,該支流道包括一遠端段以及一近端段,其中遠端段係於該第一毛細管閥直接連接,而該近端段之一端與該遠端段連接而另一端與主流道相連接,且該近端段與主流道之方向呈非平行狀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其中該第一毛細管閥與主流道之間進一步設有一支流道,該支流道包括一遠端段以及一近端段,其中遠端段係於該第一毛細管閥直接連接,而該近端段之一端與該遠端段連接而另一端與主流道相連接,且該近端段與主流道之方向呈非平行狀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其中該第一毛細管閥與主流道之間進一步設有一支流道,該支流道包括一遠端段以及一近端段,其中遠端段係於該第一毛細管閥直接連接,而該近端段之一端與該遠端段連接而另一端與主流道相連接,且該近端段與主流道之方向呈垂直狀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管閥與主流道之間進一步設有一支流道,該支流道包括一遠端段以及一近端段,其中遠端段係 於該第一毛細管閥直接連接,而該近端段之一端與該遠端段連接而另一端與主流道相連接,且該近端段與主流道之方向呈垂直狀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管閥與主流道之間進一步設有一支流道,該支流道包括一遠端段以及一近端段,其中遠端段係於該第一毛細管閥直接連接,而該近端段之一端與該遠端段連接而另一端與主流道相連接,且該近端段與主流道之方向呈垂直狀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五儲存槽係為一檢測槽或廢液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五儲存槽係為一檢測槽或廢液槽。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五儲存槽係為一檢測槽或廢液槽。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五儲存槽係為一檢測槽或廢液槽。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五儲存槽係為一檢測槽或廢液槽。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本體以及上片係由高分子材料所組成。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本體以及上片係由高分子材料所組成。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離心式微流體裝置,其中該高分子材料係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苯乙烯或環烯烴聚合物。
TW99133975A 2010-10-06 2010-10-06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TWI4143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33975A TWI414349B (zh) 2010-10-06 2010-10-06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33975A TWI414349B (zh) 2010-10-06 2010-10-06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5449A TW201215449A (en) 2012-04-16
TWI414349B true TWI414349B (zh) 2013-11-11

Family

ID=46786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33975A TWI414349B (zh) 2010-10-06 2010-10-06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14349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17896A1 (en) * 2006-08-02 2009-12-24 Yoo Jae-Chern Thin film chemical analysis apparatus and analysis method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17896A1 (en) * 2006-08-02 2009-12-24 Yoo Jae-Chern Thin film chemical analysis apparatus and analysis method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5449A (en) 2012-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arayanamurthy et al. Advances in passively driven microfluidics and lab-on-chip device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patent analysis
Olanrewaju et al. Capillary microfluidics in microchannels: from microfluidic networks to capillaric circuits
CN102441356B (zh) 离心式微流体装置
US7951332B2 (en) Centrifugal force 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dilution and microfluidic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464230B (zh) 离心式全血分析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方法
JP6068850B2 (ja) 流体取扱装置および流体取扱方法
US8470263B2 (en) Microfluidic device
JP2005519751A (ja) 微小流体チャネル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CN107096580A (zh) 一种具有旋转阀结构的微流控芯片
KR20130000009A (ko) 미세유동 소자와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검체 검출 장치 및 방법
US20140287524A1 (en)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ttia et al. Integration of functionality into polymer-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s produced by high-volume micro-moulding techniques
JP2013205305A (ja) 流体取扱装置、流体取扱方法および流体取扱システム
KR101810941B1 (ko) 다중 분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4322956B2 (ja) 送液装置及び送液方法
JP5166360B2 (ja) マイクロ反応装置を用いた細胞運動評価方法
JP4819945B2 (ja) チャンバを含む流路部位を有する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液体を移送する方法
TWI414349B (zh)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evice
JP6357217B2 (ja) 流体取扱装置および流体取扱方法
Chung et al. Microfluidic chip accomplishing self-fluid replacement using only capillary force and its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
JP6031031B2 (ja) 流体取扱装置、流体取扱方法および流体取扱システム
JP2009103575A (ja) マイクロ流体デバイス及びマイクロ流体デバイス装置
WO2004018350A1 (ja) 微少流体制御方法および微少流体制御装置
JP5303803B2 (ja) マイクロ流体素子
Neumann et al. Fluidic Platforms and Components of Lab-on-a-Chip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