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5192B -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 Google Patents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5192B
TWI405192B TW98117479A TW98117479A TWI405192B TW I405192 B TWI405192 B TW I405192B TW 98117479 A TW98117479 A TW 98117479A TW 98117479 A TW98117479 A TW 98117479A TW I405192 B TWI405192 B TW I4051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unit
content data
content
exter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17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9823A (en
Inventor
Takeo Morinag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09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9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51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51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3Content storage operation, e.g. storage operation in response to a pause request, caching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7921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for more than one process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Description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本發明係相關於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近年來,能夠記錄電視廣播節目等的影像/聲頻數位資料之數位記錄裝置被廣泛使用。此種數位記錄裝置包括DVD(數位多用途碟)記錄器、HDD(硬碟機)記錄器、BD(藍光碟)記錄器、及其複合裝置。
在根據對應的數位記錄格式再編碼記錄媒體之後,此種數位記錄裝置將外部輸入的影像/聲頻數位資料記錄在記錄媒體上。例如,DVD-Video格式等適用於DVD記錄器和HDD記錄器,其中輸入的DV(數位視頻)型資料曾被解碼,然後被再編碼成MPEG-2(動態圖形專家小組2)程式流(PS方法),然後被記錄。BD-Video格式等適用於BD記錄器,其中使用諸如“MPEG-2”或“H.264/MPEG-4 AVC(高階視頻編碼)”等壓縮編碼方法再編碼輸入的資料,及轉換成BD-Video格式,然後被記錄。
在習知技術的數位記錄裝置中,從調諧器即時接收和記錄廣播的程式內容,或在大部分使用例子中即時記錄外部輸入的內容。如此,鑑於各種考量來設計數位記錄裝置,諸如在記錄的同時再生之功能和從外部調諧器接受記錄之功能,以回應即時記錄等。
因此,在習知技術中,用以接收和記錄以高速從外部所傳送的內容之數位記錄裝置並非一般的CE裝置(消費者電子裝置)。這是因為在數位記錄裝置中,必須安裝用以再編碼從外部所傳送之內容的串流之編碼解碼器,但是由於成本等的限制而侷限編碼解碼器的處理能力,如此無法回應高速傳送。明顯地,應該可在諸如個人電腦(PC)等萬用型裝置和周邊裝置之間以高速傳送檔案(如、日本專利申請案先行公開號碼2005-322004)。然而,因為諸如PC等萬用型裝置之間的傳送不需要再編碼傳送資料,所以環境不同於數位記錄裝置。
近年來已增強家庭網路等,但是,使用者互連和使用複數記錄裝置、或機上盒(STB)、個人視頻記錄器(PVR)等的情況日益增加。如此能夠從諸如PVR等外部裝置以高速傳送內容資料到例如HDRL(高解析度記錄鏈結)的記錄裝置中,及已存在高速傳送較對應於即時記錄的功能更為重要之使用例子。
相反地,在由STB等的外部調諧器接收廣播節目內容之即時記錄的使用例子中,記錄裝置仍舊需要可靠記錄從STB等傳送的內容而沒有記錄遺漏之功能。
因此,需要設置能夠根據內容的傳送模式來選擇最佳的記錄方法之一新且改良的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設置有一記錄裝置,包括介面,用以接收從至少外部裝置所傳送的內容資料;再編碼單元,用以再編碼內容資料;記錄單元,用以記錄內容資料;以及控制單元,用以控制再編碼單元和記錄單元,其中控制單元決定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再編碼單元相容之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內容資料,及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以及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第二傳送模式,則將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之後,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記錄單元所讀取之內容資料,和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記錄單元。
在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外部裝置以第二傳送模式所傳送之第一內容資料,並且將再編碼的第一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記錄單元的同時,當從外部裝置接受以第一傳送模式所傳送之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請求時,控制單元停止或暫停第一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和重新記錄處理,及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第二內容資料,並且將再編碼的第二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
第一傳送模式可以是即時的傳送,其以再編碼單元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由外部裝置目前所接收之內容資料,以及第二傳送模式可以是高速傳送,其以再編碼單元不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儲存在外部裝置中之內容資料。
在傳送內容資料之前,控制單元可藉由與外部裝置通訊,來決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
控制單元可依據與內容資料一起傳送的拷貝控制資訊,來決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
控制單元可依據事先由使用者所設定的設定資訊,來決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
記錄單元可包括:第一記錄單元,即使從外部裝置所傳送的內容資料未被再編碼,仍能夠記錄內容資料;及第二記錄單元,若從外部裝置所傳送的內容資料被再編碼,則能夠記錄內容資料;以及當決定的傳送模式是第二傳送模式時,控制單元可將內容資料記錄在第一記錄單元,之後,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第一記錄單元所讀取之內容資料,和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第二記錄單元。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有記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決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再編碼單元相容之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內容資料,及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以及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第二傳送模式,則將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之後,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記錄單元所讀取之內容資料,和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記錄單元。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設置有電腦可讀式記錄媒體,其記錄有程式,用以使電腦能夠執行以下步驟:決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再編碼單元相容之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內容資料,及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以及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第二傳送模式,則將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之後,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記錄單元所讀取之內容資料,和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記錄單元。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設置有記錄系統,包括:記錄裝置;及至少一外部裝置,用以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裝置,其中記錄裝置包括:介面,用以接收從外部裝置所傳送的內容資料;再編碼單元,用以再編碼內容資料;記錄單元,用以記錄內容資料;及控制單元,用以控制再編碼單元和記錄單元,外部裝置包括第一外部裝置或第二外部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第一外部裝置以再編碼單元相容之第一傳送模式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裝置,第二外部裝置以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第二傳送模式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裝置,以及控制單元決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內容資料,及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以及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第二傳送模式,則將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之後,藉由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記錄單元所讀取之內容資料,和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記錄單元。
根據上述組態,記錄裝置的控制單元決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其中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第一傳送模式,則將內容資料再編碼和記錄在記錄單元,以及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第二傳送模式,則將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單元,然後將從記錄單元所讀取之內容資料再編碼和重新記錄在記錄單元。
根據上述的本發明,可根據內容的傳送模式來選擇最佳記錄方法。
下面,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需注意的是,在此說明書和附圖中,以相同參考號碼表示大體上相同功能和結構之構成元件,並且省略這些構成元件的重複說明。
(第一實施例)
下面將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以下面順序進行說明。
<1.記錄系統槪述>
<2.記錄裝置的技術背景>:圖1至4
<3.記錄裝置的組態>:圖5及6
<4.傳送模式的決定方法>:圖7及8
<5.記錄方法>:圖9
<6.即時的傳送之優先記錄>:圖10及11
<7.效果>
<1.記錄系統槪述>
首先,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記錄系統的槪述,以及記錄系統的記錄裝置。
根據實施例的記錄裝置被組配成記錄和再生裝置,其能夠將外部輸入的廣播節目等之影像或聲頻數位資料(內容資料)記錄/再生到記錄媒體。也就是說,記錄裝置具有記錄外部輸入的影像/聲頻數位資料在諸如光碟或硬碟等記錄媒體上之記錄功能,以及再生記錄在記錄媒體上的影像/聲頻資料之再生功能。記錄裝置能夠被組配成複合裝置,此複合裝置包括具有光碟當作記錄媒體之光碟記錄器(對應於第二記錄單元)和具有硬碟當作記錄媒體之HDD記錄器(對應於第一記錄單元)。然而,根據本發明的記錄裝置可被組配作未具有再生功能而僅具有記錄功能之記錄裝置。
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裝置將從外部裝置輸入之各種格式的影像/聲頻信號之串流(內容資料)轉換成預定記錄格式,及將其記錄在記錄媒體上。因為以能夠被回應的記錄格式界定記錄媒體,所以記錄裝置再編碼和記錄輸入的內容資料,以遵循對應的記錄媒體之記錄格式。此處,”再編碼”意謂解碼經由預定的壓縮編碼方法所編碼之資料,而另外以另一壓縮編碼方法編碼。稱作編碼解碼器之用以經由預定方法編碼/解碼資料的裝置被用於此種再編碼處理。
當執行再編碼和記錄時,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裝置根據藉由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來交換記錄方法,藉以實現對應於資料的傳送目的之最佳記錄方法。
換言之,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系統包括記錄裝置(傳送目的地的裝置),和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裝置之外部裝置(傳送來源的裝置)。記錄裝置接收從外部裝置所傳送之AV內容的資料流,及將資料流記錄在記錄媒體上。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是具有用以接收電視廣播(如、數位TV廣播、類比陸地廣播、有線TV廣播等)等的廣播節目之調諧器。
在此種環境下,當外部裝置是下面說明之(1)的裝置和(2)的裝置時,記錄裝置中之內容資料的最佳記錄方法會有所不同。
(1)配備有能夠持留內容資料之記錄裝置(如、HDD)的裝置。例如,PVR(個人視頻記錄器)。
(2)未配備有能夠持留內容資料之記錄裝置(如、HDD)的裝置。例如,STB(機上盒)。
例如,在(1)的例子中,將從PVR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高速記錄(如、3X記錄)在記錄裝置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在(2)的例子中,將以恆定速度從接收目前正在廣播的節目之STB傳送的內容資料即時以恆定速度記錄但是接受記錄在記錄裝置是重要的。然而,在習知技術的記錄裝置中,由於編碼解碼器和記錄裝置的規格限制,導致無法滿足(1)及(2)二者,而想要以一些機制來解決此種問題。
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裝置如此被組配成,決定從外部裝置所傳送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如、高速傳送或即時的傳送),及根據決定的傳送模式來適當改變記錄方法。決定傳送模式之方法包括例如(A)藉由附加於內容資料的拷貝控制資訊(CCI)之決定,(B)外部裝置和記錄裝置的通訊結果之決定,(C)使用者的設定資訊之決定等,下面將詳細說明其細節。
從外部裝置到記錄裝置的傳送模式依據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類型(如、STB或PVR)、傳送目的、內容的拷貝控制方法等。例如,若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是配備有調諧器但是未配備有HDD之STB,則傳送模式是“即時的傳送”。若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是配備有調諧器和HDD之PVR,則傳送模式是“高速傳送”或”即時的傳送”。
“即時的傳送”是接收目前正在廣播的節目之外部裝置即時以恆定速度傳送相關節目的內容資料之傳送模式。在即時的傳送時之傳輸率是能夠以記錄裝置的再編碼單元之處理能力來回應之一般的傳輸率(恆定速度傳輸率)。“高速傳送”是高速傳送儲存在外部裝置的記錄單元(如、HDD)中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在高速傳送時之傳輸率是記錄裝置的再編碼單元之處理能力無法回應的高速傳輸率。安裝在記錄裝置中的再編碼單元(CODEC)由於經濟考量而具有侷限於低於或等於預定規格之處理能力。如此,再編碼單元能夠回應(即、能夠解碼和編碼處理)恆定速度傳送的內容資料,但是無法回應(即、無法解碼和編碼處理)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
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裝置具有依據來自外部裝置的傳送模式是即時的傳送或高速傳送來交換記錄方法之特徵。例如,在即時的傳送之例子中,記錄裝置再編碼從外部裝置照原狀所接收之內容資料,及將其記錄在HDD、光碟等上(恆定速度的記錄)。在高速傳送的例子中,記錄裝置首先高速記錄從外部裝置所接收的內容資料在HDD上卻不再編碼,之後,從HDD讀取內容資料,經由再編碼單元以一般傳輸率再編碼內容資料,及將再編碼的資料重新記錄在HDD、光碟等上。可藉由以上述方式來交換記錄方法以滿足當外部裝置是(1)和(2)時之傳送目的兩者。下面將特別說明用以實現相關特徵之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裝置之組態。
<2.記錄裝置的技術背景:圖1至4>
首先,在說明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裝置之前,將特別說明習知技術的記錄裝置(數位記錄器)之問題當作本發明的技術背景。
圖1為習知技術的數位記錄器100(下面稱作“記錄器100”)之組態的方塊圖。如圖1所示,記錄器100被組配成包括數位調諧器110、再編碼單元120、記錄單元130、隨時點播資訊產生單元140、及交換電路150、152。再編碼單元120包括解碼器122和編碼器124。記錄單元130包括HDD 132和光碟驅動機134。
在數位TV廣播中,由天線(未圖示)接收從廣播站發出的廣播波並且輸入到記錄器100。數位調諧器110從接收的廣播波選擇目標頻道,及擷取MPEG-2流當作選定的廣播節目之內容資料。
當照原狀記錄相關串流而未再編碼時,以交換電路150、152交換電路,以經由線路156連接數位調諧器110和記錄單元130。將內容的串流記錄在HDD 132或光碟驅動機134上。同時,隨時點播資訊產生單元140分析串流,並且產生隨時點播資訊。隨時點播資訊是用於隨時點播(指定再生)的資料,及藉由添加到內容資料來記錄。
為了節省儲存單元130的容量等,可在再編碼之後記錄內容資料。例如,考慮到將數位TV廣播的MPEG-2串流再編碼成“H.264/MPEG-4 AVC”(下面稱作“AVC”)的串流,然後將其記錄之例子。在此例中,以交換電路150、152交換電路,以經由配置在線路154上之再編碼單元120來連接數位調諧器110和記錄單元130。再編碼單元120包括MPEG-2的解碼器122和AVC的編碼器124。藉由解碼器122解碼從數位調諧器110輸出之廣播節目的內容資料(MPEG-2資料),及記錄在儲存單元130中。
當記錄類比陸地TV廣播時,將來自類比調諧器(未圖示)的輸出信號直接輸入到編碼器124,以編碼成AVC資料,然後記錄在記錄單元130上。當記錄也來自連接到記錄器100之外部裝置的外部輸入資料時,藉由再編碼單元120視需要再編碼相關的外部輸入資料,然後記錄。
在具有此種組態的記錄器110中,解碼器122和編碼器124僅具有對應於當傳送廣播節目的串流時之傳輸率的處理能力,及以即時處理速度為前提。這是因為,若安裝高規格的解碼器122和編碼器124,則無法以低廉的價錢形成記錄器100。
因此,習知技術的記錄器100以即時以傳輸率從所有數位調諧器110、類比調諧器、及外部裝置所輸入之信號為前提。然而,由於網路環境的廣泛使用,不僅在諸如記錄器100等CE裝置而且在諸如PC等萬用型裝置中,從其他外部裝置接收內容資料的傳送和記錄內容資料之環境已變得多樣化。
例如,如圖2所示,在家庭網路中,經由諸如集線器和路由器等轉送裝置400連接STB 200和PVR 300到記錄器100,以及從STB 200和PVR 300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器100之使用例子正日益增加。
在圖2的例子中,STB 200即時傳送目前正在廣播的節目之串流(內容資料)到記錄器100(即時的傳送)。STB 200未具有諸如HDD等大容量記錄裝置,如此無法儲存內容資料。另一方面,PVR 300包括HDD 320,如此能夠接收目前正在廣播之節目的串流,並且將其儲存在HDD 320中。如此,PVR 300在任意時序讀取儲存在HDD 320中的內容資料,並且高速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器100(高速傳送)。PVR 300被配備有調諧器(未圖示),如此又能夠類似於STB 200一般即時傳送正在廣播的節目之內容資料到記錄器100。
在“即時的傳送”之例子中,沒有具有如圖1所示之組態的記錄器100之問題。然而,在“高速傳送”的例子中,若以大於或等於記錄器100的再編碼單元120之處理能力的傳輸率來高速傳送(如、3X傳送)內容資料,則再編碼單元120中的處理會失敗。這是因為再編碼單元120僅具有能夠回應即時的傳送之傳輸率(1X傳輸率)的處理能力。如圖3所示,能夠以具有包括兩HDD 132、136的組態之記錄器100來實現從PVR 300高速傳送內容到記錄器100。
如圖3所示,STB 200被配備有用以接收數位TV廣播之數位調諧器210,但是未配備有諸如HDD等大容量的記錄裝置。如此,STB 200能夠即時傳送接收到的廣播節目之串流到記錄器100。PVR 300配備有數位調諧器310和HDD 320,及在儲存於HDD 320之後,高速傳送接收到的廣播節目之串流到記錄器100。
記錄器100包括網路介面160,用於經由網路400與諸如STB 200及PVR 300等外部裝置資料通訊,及經由網路IF 160接收從STB 200和PVR 300所傳送的內容資料。除了網路IF 160和再編碼單元120之間的HDD 132之外,記錄器100還包括另一HDD 136。HDD 136充作用以暫時儲存以網路IF 160所接收的內容資料之快取記憶體。記錄器100的其他部位之功能組態與圖1的記錄器100相同。
根據此種組態,可首先藉由將從PVR 300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記錄在HDD 136上的記錄器100。同時,藉由再編碼單元120再編碼從HDD 136所讀取的內容資料,並且記錄在另一HDD 132上,以持留轉換成想要的記錄格式之內容資料。
如此,由HDD 136接受從PVR 300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同時,藉由將兩HDD 132、136安裝在記錄器100中,而開始再編碼以及最終將內容資料記錄在HDD 132上。
然而,當將兩HDD 132、136安裝在記錄器上時,記錄器100的成本實際上提高。如此,僅安裝一個HDD 132在記錄器100上以實現高速傳送較佳。因此方法包括:首先在傳送時將安裝在記錄器100上的唯一HDD 132中之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兌現,之後從HDD 132讀取內容資料,再編碼內容資料並且將其記錄在HDD 132中。
然而,若僅安裝一個HDD 132並且最終記錄到HDD 132,則除非完成傳送所有內容,否則在大部分的例子中不會開始再編碼。如此,當傳送兩內容資料時,除非完成傳送第二內容,否則不會開始第一和第二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將參考圖4來說明。
圖4為當傳送兩內容資料時之再編碼的理想實施時序之槪要圖。如圖4所示,將第一內容資料從PVR 300高速傳送(t1至t2)到記錄器100,之後高速傳送(t3至t4)第二內容資料。對此回應,在記錄器100中,相繼將所傳送的第一和第二內容資料記錄在HDD 132中,然後以低於傳輸率(t5至t6,t7至t8)的處理速度再編碼。然後將再編碼的第一和第二內容資料相繼記錄在光碟驅動機134上(t9至t10,t11至t12)。
如圖4一般,理想上同時平行執行兩內容資料的傳送、記錄到HDD 132、再編碼、及記錄到光碟機132。然而,實際的記錄器100中可存在第一內容資料的再編碼開始時序(t5)將在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完成時序(t4)之後的例子。如此的原因係因為由於CE裝置的成本問題導致一般具有同時處理的限制條件。如此,若在記錄第一內容資料之後開始再編碼,則傳送第二內容資料被拒絕。
在記錄器100事先知道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即將開始之例子中,在完成第一內容資料的傳送之時間點不開始再編碼,而是等到完成第二內容的傳送為止,使得第二內容的傳送不被拒絕。然而,若事先不知道開始傳送第二內容資料,則緊接在完成第一內容資料的傳送之後開始再編碼。在此例中,如上述,從PVR 300傳送第二內容資料被拒絕。
鑑於傳送來源之STB 200和PVR 300的模式(傳送模式,傳送目的)之不同,將檢視拒絕內容資料的傳送之對錯。
若傳送來源是PVR 300,則將持留內容資料在PVR 300的HDD 320設定成前提。如此,即使從PVR 300到記錄器300的傳送被拒絕,內容資料仍留在PVR 300的HDD 320中,如此不會變成使用者的問題。
若傳送來源是STB 200,則內容資料不儲存在STB 200中。如此,若從STB 200所輸出的內容資料之傳送被記錄器100拒絕,則相關內容資料將不被儲存在STB 200或記錄器100。因此,若當使用者想要接收STB 200中目前正在廣播的TV節目之串流時發生拒絕,及即時傳送並且將其記錄在記錄器100中,則可能遺失相關節目。
因此,當記錄器100接受來自從STB 200之內容的傳送請求時,基本上並不拒絕相關傳送請求,因為傳送模式是即時的傳送。
根據如上述之技術背景,若連接到具有能夠對來自PVR 300的高速傳送回應之架構(只安裝一個HDD 132)的STB 200等,則習知技術的記錄器100有著無法保證即時的傳送之內容資料被可靠記錄的問題。
如此,想要有一記錄裝置,其能夠以下述記錄方法來記錄:當來自STB 200的即時傳送之傳送請求被可靠記錄而不拒絕,並且來自PVR 300的高速傳送之傳送請求被接收時,能夠反應於高速傳送之方法;以及當想要從PVR 300接收即時傳送的傳送請求時能夠可靠記錄而不拒絕。下面說明的本實施例提供此種記錄裝置。
<3.記錄裝置的組態:圖5及6>
將參考圖5特別說明根據本實施例的數位記錄器1。圖5為根據本實施例的數位記錄器1之組態的方塊圖。根據本實施例的數位記錄器1充作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記錄裝置。
如圖5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數位記錄器1(下面稱作“記錄器1”)是能夠記錄和再生影像/聲頻數位資料之數位記錄和再生裝置,及例如被組配成HDD記錄器和光碟記錄器(如、BD記錄器)的複合裝置。
經由網路6或纜線將此種記錄器1連接到複數外部裝置2、3、及4。網路6是諸如家庭網路等LAN(區域網路),及可以是有線或無線的。此外,網路6可以是諸如網際網路等公用線路網路、電話線網路、衛星通訊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等。記錄器1又可藉由USB(通用串列匯流排)纜線等與外部裝置2、3、及4導線連接。
如圖5所示,外部裝置可以是STB 2、PVR 3、及另一數位記錄器4。然而,外部裝置可以是任意的電子裝置,包括諸如個人電腦等萬用型裝置、諸如電視接收器和家用遊戲機等資訊家用電子、數位視頻相機、數位靜態相機、儲存裝置、及可攜式終端。
STB 2(第一外部裝置)是配備有用於接收數位TV廣播的數位調諧器21,但是未配備有諸如HDD等大容量記錄裝置之裝置。STB 2接收目前正在廣播的節目之串流(內容資料),及即時將相關串流傳送到記錄器1(即時的傳送)。既然STB 2本身未具有記錄功能,所以若在STB 2接收之目前正在廣播的節目內容所發生的問題不被有效地記錄在傳送目的地之記錄器1中。
PVR 3(第二外部裝置)配備有數位調諧器31和HDD 33,如此能夠接收目前正在廣播的節目之串流並且將串流儲存在HDD 33中。如此,PVR 3能夠在任意時序讀取儲存在HDD 33中的內容資料,及高速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器(高速傳送)。與STB 200類似,PVR 3又能夠在數位調諧器31接收目前正在廣播的節目之內容資料,及將其即時的傳送至記錄器1。數位記錄器4(第三外部裝置)又配備有數位調諧器和HDD(未圖示),與PVR 3類似,如此能夠即時傳送或高速傳送內容資料到記錄器1。
如上述,PVR 3(下面又稱作“DVR”)能夠被假定作將諸如HDD 33等記錄裝置安裝在STB 2上之裝置。然而,雖然PVR 3具有將以MPEG-2等所編碼的廣播節目之內容資料記錄在HDD 33的功能,但是,其未具有將內容資料記錄在碟中之功能。另一方面,記錄器1是不僅能夠記錄到HDD 33也能夠記錄到諸如BD及DVD等光碟驅動器34,以及諸如記憶卡(未圖示)等記錄媒體之記錄裝置。因此,記錄器1具有再編碼內容資料以記錄到對應於不同的記錄格式之各種記錄媒體的功能。下面將詳細說明記錄器1的組態。
記錄器1主要包括外部介面10、再編碼單元20、記錄單元30、交換電路40、42、CPU(中央處理單元)50、ROM(唯讀記憶體)52、RAM(隨機存取記憶體)54、數位調諧器15、及使用者介面60。記錄器1又可額外包括類比調諧器,用以接收類比廣播;A/D轉換器,用以將類比信號轉換成數位信號;串流處理器,用以處理內容的串流;影像處理單元,用以處理再生的內容資料等(皆未圖示)。下面將說明記錄器1的各個單元。
外部介面10是用於與連接到記錄器1的外部裝置2、3、及4資料通訊之介面。外部介面10被輸入有從外部裝置2、3、及4所傳送之TV廣播等的AV串流(內容資料)。此種AV串流可以是HD(高解析度)影像串流或SD(標準解析度)影像串流,及可具有任意影像品質。外部介面10包括網路介面11和外部輸入終端12。
網路IF 11是經由網路6與外部裝置2、3、及4通訊之介面。諸如HDRL或視窗媒體DRM等能夠高速傳送的標準可被用於記錄器1和外部裝置2、3、及4的通訊標準。在此種標準中,若網路環境被滿足,則達成以一般傳輸率的數倍之傳輸率高速傳送。網路IF 11能夠接收經由網路6分佈的IPTV(網際網路協定電視)之節目的AV串流。
外部輸入終端12包括各種標準的輸入終端,諸如USB終端、DV輸入終端、i.LINK終端等。外部輸入終端12與對應於此種標準的纜線連接,使得記錄器1能夠經由此種纜線與外部裝置2、3、及4通訊。
數位調諧器15從天線5所接收的電波選擇目標頻道用於衛星數位廣播或陸地數位廣播,及輸出相關頻道的影像和聲頻數位資料(位元流)。從外部介面10或數位調諧器15所輸出的數位串流(內容資料)被輸入到再編碼單元20或記錄單元30。
再編碼單元20具有再編碼輸入的內容資料之功能。再編碼單元20包括解碼器22和編碼器24。解碼器22執行解碼和解壓縮經由預定壓縮編碼方法所壓縮編碼的影像和聲頻數位串流之解碼處理。編碼器24經由不同的壓縮編碼方法執行壓縮編碼由解碼器22所解碼的影像和聲頻數位串流。編碼器24經由對應於記錄單元30的記錄格式之不同的壓縮編碼方法再次編碼由解碼器22所解碼之數位串流的處理是再編碼處理。
關於編碼器24和解碼器22所使用的壓縮編碼方法(編碼解碼類型),MPEG-2、AVC、VC1等可用於影像,及Dolby AC3、MPEG-2 AAC(高階聲頻編碼)、LPCM(線性脈衝編碼調變)等可用於聲頻。
藉由串流處理器(未圖示)將藉由再編碼器所再編碼的內容資料之數位串流多工化和編密,並且記錄在記錄單元30的記錄媒體上。在資料再生時,藉由串流處理器將從記錄單元30的記錄媒體所讀取之資料解密和解多工化,然後輸出到解碼器22以解碼。
記錄單元30具有記錄從外部介面10所輸出的內容資料或由再編碼單元20所再編碼的內容資料之功能。記錄單元30包括HDD 32和光碟驅動機34。HDD 32是具有硬碟當作記錄媒體之記錄裝置(對應於第一儲存單元)。光碟驅動機34是具有諸如BD、DVD、HD-DVD、CD、及MD等光碟當作記錄媒體之記錄裝置(對應於第二儲存單元)。
HDD 32至和從記錄媒體的硬碟寫/讀各種資訊。HDD 32將從串流處理器所輸入之影像/聲頻資料的串流記錄在硬碟上。HDD 32又讀取記錄在硬碟上的資料,並且輸出到串流處理器。同樣地,光碟驅動機34也至和從記錄媒體的光碟寫/讀各種資訊。
記錄單元30並不侷限於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的例子,而是只要為具有能夠記錄內容資料的容量之記錄裝置,可使用具有諸如快閃記憶體等各種半導體記憶體類型的任意記錄裝置。記錄媒體可以是內建在記憶體1中的記憶媒體,或者可以是相對記憶體1可移動的記憶媒體。
交換電路40、42具有依據來自CPU 50的指令改變記錄器1中的電路之連接關係的功能。例如,交換電路40、42可使用線路44經由再編碼單元20輸入外部介面10的輸出資料到記錄單元30,或可使用線路46在不經過再編碼單元20之下輸入外部介面10的輸出資料到記錄單元30。
CPU 50是算術處理裝置,其根據預定程式來操作,及具有充作控制記錄器1中的各個裝置之控制單元的功能。CPU 50在根據儲存在ROM 52中之程式或從諸如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等記錄裝置載入到RAM 54之程式來使用RAM 54的同時執行各種處理。ROM 52儲存由CPU 50所使用的程式、在執行程式時適當改變的參數等。
使用者介面60具有充作使用者輸入各種指令到記錄器1之輸入單元的功能。使用者介面60被組配成包括諸如鍵盤等操作機構,包括按鈕、開關、及遙控桿等;輸入控制電路,用以根據操作機構上的輸入操作來產生輸入信號,並且將其輸入到CPU 50等。記錄器1的使用者操作使用者介面60,以輸入各種資料到記錄器1或指示處理操作。
已參考圖5說明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器1的組態。現在將參考圖5及6說明將從外部裝置2、3、及4所傳送的內容資料之位元流記錄在記錄器1中的記錄單元30之操作。圖6為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器1的記錄操作之方塊圖,其中圖6A為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之再編碼和記錄操作圖,及圖6B為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之直接記錄和再編碼和記錄操作圖。
如上述,若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是STB 2,則記錄器1想要可靠地記錄從STB 2即時傳送之內容資料,而不拒絕來自STB 2的傳送請求,以不至於遺失內容資料。若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是PVR 3或另一記錄器4,及內容資料被高速傳送,則記錄器1可拒絕傳送請求,但是想要能夠執行對應於高速傳送的高速記錄。
記錄器1的CPU 50決定從外部裝置2、3、及4所傳送的內容資料之傳送模式是高速傳送還是即時傳送,及根據決定的傳送模式來交換記錄器1的硬體組態,以改變記錄方法。尤其是,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即時傳送,則CPU 50控制交換電路40、42連接各個裝置,以執行再編碼和記錄,如圖6A所示。另一方面,若決定的傳送模式是高速傳送,則CPU 50控制交換電路40、42連接各個裝置,以執行在直接記錄之後再編碼和記錄,如圖6B所示。下面將特別說明兩例子。
如圖6A所示,若從STB 2即時傳送目前正在廣播的內容資料,則CPU 50控制各個裝置的連接,使得以外部IF 10、解碼器22、編碼器24、及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之順序輸入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藉以將以再編碼單元20能夠回應的一般傳輸率從STB 2即時傳送到記錄器1之內容資料即時再編碼和記錄在記錄器1中。
換言之,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首先由外部IF 10接收,由解碼器22解碼,然後由編碼器24編碼,以遵守記錄單元30的記錄格式,及最後記錄在記錄單元30的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即時傳送是以再編碼單元20能夠回應之傳輸率的定速傳送,如此即使執行再編碼和記錄,記錄器1的處理將仍不會失敗。雖然上面已說明從STB 2即時傳送內容資料之例子,但是從PVR 3或另一記錄器4即時傳送內容資料之例子也相同。
如圖6B所示,若從PVR 3高速傳送儲存在PVR 3中的內容資料則CPU 50控制電路組態,使得以外部IF 10、HDD 32、解碼器22、編碼器24、及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之順序來輸入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然後,在記錄器1中,首先將以再編碼單元20不回應之高傳輸率從PVR 3高速傳送到記錄器1的控制資料即時直接記錄,然後再編碼和記錄。
換言之,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首先由外部IF 10接收,然後直接記錄在HDD 32而不被再編碼。在直接記錄中,具有快速處理速度的HDD 32以高速記錄以高傳輸率輸入之內容資料,及具有低處理速度的再編碼單元不執行處理。如此,能夠可靠地記錄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而使記錄處理不失敗。
在將所有內容資料直接記錄在HDD 32之後,在任意時序開始再編碼和記錄。然後從HDD 32讀取之內容資料由解碼器22解碼,由編碼器24編碼以遵守記錄單元30的記錄格式,然後記錄在以遵守記錄單元30的記錄格式,然後記錄在記錄單元30的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雖然上面已說明從PVR 3即時傳送內容資料之例子,但是從另一記錄器4即時傳送內容資料之例子也相同。
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器1能夠決定從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之傳送模式是即時傳送或者是高速傳送,根據決定的傳送模式改變記錄器1的硬體組態(信號路徑),及以適當的記錄方法記錄資料。如此,若內容資料被即時傳送,則能夠可靠地執行再編碼和記錄而不拒絕傳送要求。另一方面,若內容資料被高速傳送,則能夠接收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而使記錄器1中的處理不失敗,及最終以想要的記錄格式再編碼和記錄。
<4.傳送模式的決定方法:圖7及8>
接著,現在將說明決定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器1中的傳送模式之方法。決定方法包括例如(A)由拷貝控制資訊(CCI)來決定,(B)由外部裝置2、3、4和記錄器1之間的通訊結果來決定,(C)由使用者的設定資訊來決定等。下面將說明每一個決定方法。
(A)由拷貝控制資訊(CCI)來決定
當根據諸如HDRL等通訊標準在裝置之間傳送內容資料時,將拷貝控制資訊(CCI)附加到內容資料的串流,用於數位內容的數位財產權管理(DRM)。此處將說明記錄器1的CPU 50依據CCI自動決定傳送模式之方法。
CCI係為用以控制裝置之間的內容資料之拷貝的資訊。CCI的碼包括例如(1)“拷貝一次”,(2)“不再拷貝”,(3)“自由拷貝”,(4)“從不拷貝”等。CCI的此種碼表示拷貝的限制程度,及與內容的傳送模式相關聯。將CCI的碼和傳送模式相關之資訊持留在記錄器1的記憶體中,使得在內容傳送時,藉由參考包含在內容的串流中之CCI和相關的資訊,CPU 50能夠以下面方式來決定傳送模式。
(1)“拷貝一次”
“拷貝一次”表示只能夠拷貝一次的內容,通常對廣播節目的內容作指定。指定“拷貝一次”的內容是受到數位財產權管理的重要內容資料,如此將保證可靠的記錄。因此,指定“拷貝一次”的內容是從STB 2等所傳送之內容,及傳送模式被決定作“即時傳送”。
(2)“不再拷貝”
“不再拷貝”表示能夠在裝置之間移動之內容。指定“不再拷貝”的內容是在裝置之間移動之內容,如此通常儲存在移動來源的裝置中,及即使傳送被拒絕仍不會發生問題。因此,此種內容是從諸如PVR 3或另一記錄器4等的移動來源之裝置所傳送的內容,及傳送模式被決定作“高速傳送”。
(3)“自由拷貝”
“自由拷貝”指出能夠自由拷貝的內容資料。例如,對諸如新聞節目等DRM的必要性低之內容指定作“自由拷貝”。因此,指定“自由拷貝”的內容資料是重要性低的內容,並且即使傳送被拒絕也不會發生問題,如此傳送模式被決定作“高速傳送”。
(B)由外部裝置2、3、4和記錄器1之間的通訊結果來決定
在傳送內容資料之前,記錄器1與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2、3、4通訊,並且彼此檢查傳送速度或傳送模式本身,以自動決定傳送模式。例如,在傳送之前,記錄器1經由網路6通訊到傳送來源的STB 2或PVD3,及接收指出傳送模式是“定速傳送(即時傳送)”或是“高速傳送”,以決定傳送模式。下面將說明其特定的例子。
在傳送之前,從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2、3、4指定表示下面兩種含意的傳送方法給記錄器1。記錄器1接收此種指定及決定傳送模式。
(1)“高速傳送”,高速記錄是重要的
(2)“即時傳送”,記錄可以是定速的但是接收記錄是重要的
將參考圖7及8說明指定HDRL的通訊協定中之傳送模式的方法。圖7為HDRL所定義之傳送協定中的通訊之順序圖。圖8為通訊協定所使用的命令之特定例子的說明圖。
如圖7所示,在HDRL中,當從傳送來源的PVR 3傳送內容資料到傳送目的地的記錄器1時,在PVR 3和記錄器1之間交換預定命令和資料。在它們之中,如圖8所示,為“CreateObjectAction”設定一些參數。例如,如圖8中的參考號碼80所示,將諸如<TransferMode>等標籤設定在適當位置,及指定諸如表示“live transfer(即時傳送)”的“Live”和表示“high-speed transfer(高速傳送)”的“Speed”等參數。然後可在執行接下來的“HTTP Psot”之串流傳送前,事先從PVR 3指定傳送模式(“live transfer”或“high-speed transfer”)到記錄器1。然後記錄器1依據來自PVR 3的傳送模式之指定來決定傳送模式,因此在接收“HTTP Psot”之串流傳送前交換記錄方法。
(C)藉由使用者的設定資訊來決定
使用者最初在記錄器1的設定功能表中設定從外部裝置到記錄器1的傳送模式為“live transfer”或“high-speed transfer”。當使用者知道使用者擁有的裝置以及其連接狀態時,使用者能夠適當設定傳送模式。例如,若使用者只連接PVR 3到記錄器1,則使用者可設定“high-speed transfer”。若外部裝置有複數個,則使用者可為每一個外部裝置設定傳送模式。記錄器1如此能夠藉由參考使用者的設定資訊來決定來自外部裝置2、2、4的傳送模式。
<5.記錄方法:圖9>
現在將參考圖9說明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器1中的記錄方法。圖9為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器1中的記錄方法之流程圖。
如圖9所示,記錄器1首先接收來自外部裝置(STB 2、PVR 3、另一記錄器4等)的傳送請求(S100)。然後記錄器1決定藉由外部裝置的內容資料之傳送模式是即時傳送還是高速傳送(S102)。經由上述之決定方法(A)至(C)的其中之一來決定傳送模式。
若S102中的決定係決定傳送模式為來自STB 2的即時傳送,則記錄器1將交換電路40、42交換,以執行適用於即時傳送的記錄方法(即、即時再編碼和記錄:見圖6A)(S104)。
然後記錄器在接收從外部裝置即時傳送之內容資料的同時即時再編碼和記錄(S106、S108)。也就是說,記錄器1經由再編碼單元20再編碼從外部裝置所傳送之內容資料的串流(S106),及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到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S108)。在完成再編碼和記錄所傳送的內容資料之後(S110),終止所有的處理。
若S102中的決定係決定傳送模式為來自PVR 3或另一記錄器4的高速傳送,則記錄器1將交換電路40、42交換,以執行適用於高速傳送的記錄方法(即、即時直接記錄:見圖6B)(S112)。
然後記錄器1在接收從外部裝置高速傳送之內容資料的同時即時直接記錄內容資料在HDD 32(S114)。也就是說,記錄器1以對應於高速的傳輸率之處理速度將從外部裝置所傳送之內容資料的串流高速記錄到HDD 32,而不經由再編碼單元32再編碼(S114)。在完成直接記錄所傳送的內容資料之後(S116),處理進行到S118。
之後,在完成傳送之後,記錄器1將交換電路40、42交換,以執行記錄方法(即、儲存在HDD 32中之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和記錄)(S118)。
記錄器1在從HDD 32讀取內容資料的同時再編碼和記錄內容資料(S120,S122)。也就是說,記錄器1經由再編碼單元20再編碼藉由讀取儲存在HDD 32中之內容資料所獲得的串流(S120),及將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S122)。在完成再編碼和記錄儲存在HDD 32中的所有內容資料之後(S124),終止所有處理。
根據上述的記錄方法,能夠利用對應於即時傳送或高速傳送的記錄方法,以預定記錄格式來再編碼和記錄從外部裝置所傳送之內容資料。
<6.即時傳送的優先記錄:圖10及11>
將參考圖10及11說明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器1中所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之優先記錄。
如上述,想要將從STB 2即時傳送之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器1中。然而,若在再編碼和記錄從PVR 3等高速傳送之內容資料1的同時從STB 2接收即時傳送之請求,則記錄器1無法同時執行兩種記錄。當高速傳送和即時傳送彼此競爭時,記錄器1停止或暫停高速傳送且已經儲存的內容資料之再編碼和記錄處理,及優先再編碼和記錄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如此可靠地將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記錄器1中,及能夠防止相關內容資料的遺失。下面將特別說明此種即時傳送之優先記錄。
圖10為當根據本實施例的兩內容之傳送彼此競爭時之即時傳送的內容之優先記錄的槪要圖。如圖10所示,當從PVR 3高速傳送(T1至T2)第一內容資料到記錄器1時,記錄器100接收高速傳送的第一內容資料,將其直接記錄在HDD 32,然後開始再編碼從HDD 32讀取之第一內容資料,以及記錄到光碟驅動機34(T5至T6,T9至T10)。
假設記錄器1在再編碼和記錄第一內容資料的同時從STB 2接收第二內容資料之即時傳送請求(T3)。由圖8所示之傳送模式的指定<TransferMode>之內容來決定傳送請求是否為即時傳送請求。記錄器1根據即時傳送請求(T3)而停止或暫停(T6,T10)第一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和記錄處理,及開始從STB 2所即時傳送之第二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和記錄(T7,T11)。此處,再編碼和記錄處理的“過早結束”意指暫時“中斷”相關處理,及“再編碼和記錄處理的”終止“意指完全”取消相關處理。
因為即時傳送是定速傳送,所以即時傳送所需的時間(T3至T4)較高速傳送所需的時間(T1至T2)為長。記錄器1的再編碼單元20能夠以與即時傳送的傳輸率相同或較高之處理速度來再編碼內容資料。如此,記錄器1大體上即時(T7至T8)再編碼從STB 2所即時傳送之第二內容資料,及將其記錄在光碟驅動機34(T11至T12)。
因此,在再編碼已儲存在HDD 32中之第一內容資料的同時,當從STB 2接收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請求時,記錄器1停止或暫停第一內容資料的再編碼處理,及優先執行即時傳送的第二內容資料之記錄。若在完成第二內容資料的有效記錄之後,則記錄器1能夠在任意時序重新開始第一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和記錄處理。
將參考圖11說明當兩內容資料傳送彼此競爭時之記錄方法。圖11為根據本實施例之記錄器1中的傳送競爭時之記錄方法的流程圖。
如圖11所示,當再編碼和記錄從某個外部裝置所高速傳送之第一內容資料時(S200),記錄器1監視是否有來自外部裝置或另一外部裝置的第二內容資料之傳送請求(S202)。若結果是在再編碼和記錄第一內容資料期間接受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請求,則傳送模式被決定作即時傳送(S204)。
若決定的結果是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為即時傳送,則記錄器1停止或暫停第一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和記錄(S206)。然後記錄器1在接收的同時即時再編碼即時傳送之第二內容資料,及將其有效記錄在HDD 32或光碟驅動機34(S208)。
若S204中的決定結果是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為高速傳送,則記錄器1拒絕傳送第二內容資料(S210),及繼續再編碼和記錄第一內容資料(S212)。
因此,當即時傳送和高速傳送彼此競爭時,甚至藉由停止或暫停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之處理,仍優先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如此可靠地記錄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及能夠防止此種內容資料未被儲存於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和記錄器1中。
<7.效果>
已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記錄系統中之記錄裝置的記錄器1及其記錄方法。根據本實施例,記錄器1能夠決定藉由傳送來源的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根據決定的傳送模式來改變電路組態,及以適當的記錄方法來記錄內容資料。例如,能夠可靠地記錄從STB 2等即時傳送之正在廣播的節目之內容資料而不會有記錄遺漏。而且,即使記錄器1僅配備有一HDD 32以及再編碼單元20僅具有回應於即時傳送之處理能力,從PVR 3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仍能夠被適當記錄。因此,在靈活回應來自外部裝置的各種傳送模式之請求的同時亦能夠執行適當的記錄處理。
當高速傳送和即時傳送彼此競爭時,記錄器1停止或暫停儲存在HDD 32中之高速傳送的內容資料之再編碼和記錄處理,及優先再編碼和記錄即時傳送的內容資料。如此,可靠地記錄從STB 2等即時傳送到記錄器1之正在廣播的內容資料,並且能夠防止內容資料的遺失。
使用上述的決定方法(A)至(C)能夠適當決定藉由各種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
本申請案包含有關日本專利局於2008、6、9所發表的日本優先權專利申請案JP 2008-150909中所揭示之內容,藉以併入其全文做為參考。
精於本技藝之人士應明白,只要在附錄於後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同等物之範疇內,依據設計要求和其他因素可出現各種修正、組合、子組合、及修改。
例如,根據實施例之記錄器1被組配成具有記錄功能和再生功能之記錄和再生裝置,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種例子。本發明的記錄裝置可被組配成只具有記錄功能之唯記錄裝置。
在上述實施例已說明用以記錄影像和聲頻二者之記錄器1,但是本發明也可應用到只記錄影像或者聲頻之記錄裝置。
在實施例的記錄系統中,記錄器1連接到複數外部裝置2、3、及4,但是並不侷限於此種例子。本發明的記錄裝置只是可連接到至少一外部裝置,而連接模式和資料通訊方法是選用的。
從外部裝置到記錄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並不侷限於高速傳送和即時傳送。例如,傳送模式可包括除了上述之外的傳送模式(低速傳送等),或可以是不同的傳送模式類型(如、高影像品質傳送、低影像品質傳送等)。
1...記錄器
2...機上盒
3...個人視頻記錄器
4...數位記錄器
5...天線
6...網路
10...外部介面
11...網路介面
12...外部輸入終端
15...數位調諧器
20...再編碼單元
21...數位調諧器
22...解碼器
24...編碼器
30...記錄單元
31...數位調諧器
32...硬碟機
33...硬碟機
34...光碟驅動機
40...交換電路
42...交換電路
44...線路
46...線路
50...中央處理單元
52...唯讀記憶體
54...隨機存取記憶體
60...使用者介面
100...數位記錄器
110...數位調諧
120...再編碼單元
122...解碼器
124...編碼器
130...記錄單元
132...硬碟機
134...光碟驅動機
136...硬碟機
140...隨時點播資訊產生單元
150...交換電路
152...交換電路
154...線路
156...線路
160...網路介面
200...機上盒
210...數位調諧器
300...個人視頻記錄器
310...數位調諧器
320...硬碟機
400...網路
圖1為習知技術的數位記錄器之組態的方塊圖;
圖2為習知技術的記錄系統之組態的槪念圖;
圖3為習知技術的數位記錄器之另一組態的方塊圖;
圖4為當傳送兩內容資料時之再編碼的理想實施時序之槪要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數位記錄器的組態之方塊圖;
圖6為根據實施例之數位記錄器的記錄操作之方塊圖;
圖7為HDRL所定義之傳送協定中的通訊之順序圖;
圖8為通訊協定所使用的命令之特定例子的說明圖;
圖9為根據實施例之數位記錄器中的記錄方法之流程圖;
圖10為當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兩內容的傳送彼此競爭時之即時的傳送內容之優先記錄的槪要圖;及
圖11為根據實施例之數位記錄器中的傳送競爭時之記錄方法的流程圖。
1...記錄器
2...機上盒
3...個人視頻記錄器
4...數位記錄器
5...天線
6...網路
10...外部介面
11...網路介面
12...外部輸入終端
15...數位調諧器
20...再編碼單元
21...數位調諧器
22...解碼器
24...編碼器
30...記錄單元
31...數位調諧器
32...硬碟機
33...硬碟機
34...光碟驅動機
40...交換電路
42...交換電路
44...線路
46...線路
50...中央處理單元
52...唯讀記憶體
54...隨機存取記憶體
60...使用者介面

Claims (13)

  1. 一種記錄設備,包含:一介面,用以接收從至少一外部裝置所傳送的內容資料;一再編碼單元,用以再編碼該內容資料;一記錄單元,用以記錄該內容資料;以及一控制單元,用以控制該再編碼單元和該記錄單元,其中該控制單元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再編碼單元相容之一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該內容資料,及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以及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一第二傳送模式,則將該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之後,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該記錄單元所讀取之該內容資料,和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該記錄單元,其中該第一傳送模式是一即時的傳送,其以該再編碼單元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由該外部裝置目前所接收之該內容資料,以及該第二傳送模式是一高速傳送,其以該再編碼單元不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儲存在該外部裝置中之該內容資料。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錄裝置,其中在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該外部裝置以該第二傳送模式所傳送之第一內容資料,並且將該再編碼的第一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該記錄單元的同時,當從該外部裝置接受以該第一傳送模式所傳送之第二內容資料的傳送請求時,該控制單元停止或暫停該第一內容資料的再編碼和重新記錄處理,及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該第二內容資料,並且將該再編碼的第二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錄裝置,其中在傳送該內容資料之前,該控制單元藉由與該外部裝置通訊,來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該傳送模式。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錄裝置,其中該控制單元依據與該內容資料一起傳送的拷貝控制資訊,來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該傳送模式。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錄裝置,其中該控制單元依據事先由使用者所設定的設定資訊,來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該傳送模式。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錄裝置,其中該記錄單元包括:一第一記錄單元,即使從該外部裝置所傳送的該 內容資料未被再編碼,仍能夠記錄該內容資料;及一第二記錄單元,若從該外部裝置所傳送的該內容資料被再編碼,則能夠記錄該內容資料,以及當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第二傳送模式時,該控制單元將該內容資料記錄在該第一記錄單元,之後,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該第一記錄單元所讀取之該內容資料,和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該第二記錄單元。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記錄裝置,其中在傳送該內容資料之前,該控制單元藉由與該外部裝置通訊,來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該傳送模式。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記錄裝置,其中該控制單元依據與該內容資料一起傳送的拷貝控制資訊,來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該傳送模式。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記錄裝置,其中該控制單元依據事先由使用者所設定的設定資訊,來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該傳送模式。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記錄裝置,其中該記錄單元包括:一第一記錄單元,即使從該外部裝置所傳送的該內容資料未被再編碼,仍能夠記錄該內容資料;及一第二記錄單元,若從該外部裝置所傳送的該內 容資料被再編碼,則能夠記錄該內容資料,以及當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第二傳送模式時,該控制單元將該內容資料記錄在該第一記錄單元,之後,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該第一記錄單元所讀取之該內容資料,和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該第二記錄單元。
  11. 一種記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決定藉由一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再編碼單元相容之一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一再編碼單元再編碼該內容資料,及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以及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一第二傳送模式,則將該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之後,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該記錄單元所讀取之該內容資料,和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該記錄單元。
  12. 一種電腦可讀式記錄媒體,其記錄有一程式,用以使一電腦能夠執行以下步驟:決定藉由一外部裝置之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再編碼單元相容之一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一再編碼單元再編碼該內容資料,及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以及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一第二傳送模式,則將該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之後,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該記錄單元所讀取之該內容資料,和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該記錄單元, 其中該第一傳送模式是一即時的傳送,其以該再編碼單元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由該外部裝置目前所接收之該內容資料,以及該第二傳送模式是一高速傳送,其以該再編碼單元不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儲存在該外部裝置中之該內容資料。
  13. 一種記錄系統,包含:一記錄設備;及至少一外部裝置,用以傳送內容資料到該記錄裝置,其中該記錄設備包括:一介面,用以接收從該外部裝置所傳送的該內容資料;一再編碼單元,用以再編碼該內容資料;一記錄單元,用以記錄該內容資料;及一控制單元,用以控制該再編碼單元和該記錄單元,該外部裝置包括一第一外部裝置或一第二外部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一外部裝置以該再編碼單元相容之一第一傳送模式傳送該內容資料到該記錄設備,該第二外部裝置以該再編碼單元不相容之一第二傳送模式傳送該內容資料到該記錄設備,以及該控制單元決定藉由該外部裝置之該內容資料的傳送模式,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第一傳送模式,則藉由 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該內容資料,及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以及若該決定的傳送模式是該第二傳送模式,則將該內容資料記錄在該記錄單元,之後,藉由該再編碼單元再編碼從該記錄單元所讀取之該內容資料,和將該再編碼的內容資料重新記錄在該記錄單元,其中該第一傳送模式是一即時的傳送,其以該再編碼單元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由該外部裝置目前所接收之該內容資料,以及該第二傳送模式是一高速傳送,其以該再編碼單元不相容的傳輸率來傳送儲存在該外部裝置中之該內容資料。
TW98117479A 2008-06-09 2009-05-26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TWI4051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0909A JP4506879B2 (ja) 2008-06-09 2008-06-09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9823A TW201009823A (en) 2010-03-01
TWI405192B true TWI405192B (zh) 2013-08-11

Family

ID=41057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17479A TWI405192B (zh) 2008-06-09 2009-05-26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85116B2 (zh)
EP (1) EP2134086A3 (zh)
JP (1) JP4506879B2 (zh)
KR (1) KR20090127810A (zh)
CN (1) CN101604543B (zh)
TW (1) TWI4051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5657B2 (ja) * 2006-10-02 2009-09-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信号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672108B2 (en) * 2009-12-29 2017-06-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persed storage network (DSN) and system with improved security
US9413393B2 (en) * 2009-12-29 2016-08-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ncoding multi-media content for a centralized digital video storage system
JP2022112909A (ja) * 2021-01-22 2022-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1100B (zh) * 1993-01-28 1997-03-21 Philips Electronics Nv
US20030223140A1 (en) * 2002-05-31 2003-12-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TW585008B (en) * 2001-06-18 2004-04-21 Thomson Licensing Sa Changing a playback speed for video presentation recorded in a progressive frame structure format
TWI227469B (en) * 2001-06-18 2005-02-01 Thomson Licensing S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a playback speed for video presentation recorded in a non-progressive frame structure format
US20060098730A1 (en) * 2004-11-11 2006-05-11 Hideyo Tsuruta Video codec
US7254318B2 (en) * 2001-11-29 2007-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thod
US20080069090A1 (en) * 2002-07-05 2008-03-20 Rafi Rabipour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50014858B1 (ko) * 1993-06-04 1995-12-16 대우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탈 영상 기록장치
JP2001067803A (ja) * 1999-08-30 2001-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映像記録再生装置
JP4599740B2 (ja) * 2000-04-21 2010-1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WO2001082603A1 (fr) * 2000-04-24 2001-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ysteme de services de diffusion de donnees du type a stockage
US7415188B2 (en) * 2000-11-17 2008-08-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tion
JP4013800B2 (ja) * 2003-03-18 2007-11-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ータ作成方法及びデータ記録装置
JP4041006B2 (ja) * 2003-04-08 2008-01-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5322004A (ja) 2004-05-07 2005-11-17 Sony Corp データキャッシュ装置
WO2006013781A1 (ja) * 2004-08-02 2006-0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4584871B2 (ja) * 2006-06-09 2010-11-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符号化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符号化記録方法
JP2008042660A (ja) * 2006-08-08 2008-02-21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映像信号再符号化装置及び映像信号再符号化方法
JP2008150909A (ja) 2006-12-19 2008-07-03 Daiken Concrete Kk コンクリート製側溝蓋の成形法
JP4895113B2 (ja) * 2007-02-21 2012-03-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258726A (ja) * 2007-04-02 2008-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再生回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1100B (zh) * 1993-01-28 1997-03-21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W585008B (en) * 2001-06-18 2004-04-21 Thomson Licensing Sa Changing a playback speed for video presentation recorded in a progressive frame structure format
TWI227469B (en) * 2001-06-18 2005-02-01 Thomson Licensing S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a playback speed for video presentation recorded in a non-progressive frame structure format
US7254318B2 (en) * 2001-11-29 2007-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thod
US20030223140A1 (en) * 2002-05-31 2003-12-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US20080069090A1 (en) * 2002-07-05 2008-03-20 Rafi Rabipour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US20060098730A1 (en) * 2004-11-11 2006-05-11 Hideyo Tsuruta Video code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96549A (ja) 2009-12-17
CN101604543A (zh) 2009-12-16
US20090304360A1 (en) 2009-12-10
TW201009823A (en) 2010-03-01
EP2134086A3 (en) 2010-06-30
KR20090127810A (ko) 2009-12-14
CN101604543B (zh) 2011-12-07
EP2134086A2 (en) 2009-12-16
JP4506879B2 (ja) 2010-07-21
US8285116B2 (en) 2012-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3713B2 (ja) タイムシフト視聴システム、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イムシフト視聴方法
WO2012067219A1 (ja) コンテンツデータ生成装置、コンテンツデータ生成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8265448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ent reproducing system, content reproduc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2007506368A (ja) ビデオ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適応トランスコーディング及び速度変換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08005254A (ja) サーバ装置、クライアント装置、コンテンツ再生システム、コンテンツ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80008454A1 (en) Data Processor
US8625972B2 (en) Recording system,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TWI405192B (zh)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以及記錄系統
JP2009111738A (ja) ネットワーク変換伝送制御装置
JP6695479B2 (ja) 記録再生装置
JP2005174522A (ja) フォーマット変換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3099100A1 (ja) 動画像データの記録装置及びメッセージ表示方法
US20060070104A1 (en) Video apparatus and video streaming method
WO2005122568A1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JP2006157339A (ja) Ieee1394シリアルバスに接続されるコントローラ機器
EP2819403B1 (en) Video output device
JP5721512B2 (ja) 記録再生装置
JP6425590B2 (ja) 番組配信システム
KR20050091374A (ko) 전송 스트림 데이터의 제어 시스템
KR100503459B1 (ko) 오류파일 자동삭제 기능을 가지는 영상 기록/재생장치 및그에 따른 오류파일 자동 삭제 방법
JP2006261784A (ja) AV(AudioVisual)配信装置および配信処理決定方法
JP2004310916A (ja)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6135781A (ja) 動画像記録再生装置
JP2004032322A (ja) 映像音声記録再生システム、映像音声再生システム、及び再生装置
JP2007336123A (ja) コンテンツ再生システム、コンテンツ提供装置、及びコンテンツ出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