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1470B -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1470B
TWI401470B TW097125542A TW97125542A TWI401470B TW I401470 B TWI401470 B TW I401470B TW 097125542 A TW097125542 A TW 097125542A TW 97125542 A TW97125542 A TW 97125542A TW I401470 B TWI401470 B TW I4014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object side
curvature
radi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25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07407A (en
Inventor
Sato Kenichi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07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7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1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147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62Stacked lens arrays, i.e. refractive surfaces arranged in at least two planes, without structurally separate optical elements in-betwee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87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index gradi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2003/0093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變焦透鏡及攝影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適用於具有攝像功能的小型設備,尤指一種適用於攝影機、數位相機、具攝影鏡頭的手機、及個人數位助理(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等的變焦透鏡及攝影裝置。
近幾年,在數位相機等攝影裝置,隨著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攝影元件小型化的發展,也進一步要求裝置整體的小型化。因此,最近開發有在中途折曲透鏡系統的光路,作為所謂的屈曲光學系統,由此實現組裝攝影裝置時的薄型化的透鏡。
作為使用屈曲光學系統的變焦透鏡,在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3記載有如下那樣的變焦透鏡:即從物體側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鏡組而構成,並以透過使負的第2透鏡組和正的第4透鏡組移動而進行變倍的方式形成4組構成。而且,在專利文獻2記載有,從物體側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鏡組、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5透鏡組而構成,透過使負的第2透鏡組和正的第4透鏡組移 動,而使得進行變倍的5組結構的變焦透鏡。在下述文獻所記載的變焦透鏡中,透過將稜鏡配置在第1透鏡組內,而使光路折曲大致90∘。而且,作為第2透鏡組公開有,用由一片負透鏡和接合透鏡而成的合計三片透鏡而構成的例子。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2000-13161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2004-35486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公開2006-267862號公報
如上所述,透過使用屈曲光學系統,因能夠實現組裝在攝影裝置時的薄型化,所以,在近幾年開始裝載於各種攝像設備。在另一方面,在市場要求薄型化的同時,也要求低成本化。因此,希望開發出結構為實現薄型化且有利於成本的屈曲光學系統。為了實現薄型化和低成本化,可考慮在維持性能的同時減少透鏡片數。在專利文獻1公開有第2透鏡組為三片透鏡構成的例子,但可考慮到若可更加減少透鏡片數,則尤其有利於低成本化。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問題點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在維持小型且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實現低成本化的變焦透鏡及攝影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變焦透鏡,從物體側依次包括第1透鏡組、第2透鏡組、第3透鏡組、第4透鏡組,透過使第2透鏡組及第4透鏡組在光軸上移動而進行變倍,第1透鏡組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並且從物體側依次由負透鏡、將光路折 曲大致90度的反射構件、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雙凸形狀的正透鏡而成,第2透鏡組由二片透鏡而成,整體具有負的放大率,第3透鏡組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第4透鏡組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並且從物體側依次由具有負的放大率的接合透鏡,至少一面為非球面、且物體側為凸面的正彎月形透鏡而成。並且,結構為滿足以下條件式。式中,f2表示第2透鏡組的焦距,f4表示第4透鏡組的焦距,ft表示在望遠端的整個系統的焦距,υ d1表示第1透鏡組的最靠近物體側的負透鏡的對d線的阿貝數。
-0.6<f2/ft<-0.3………(1)
0.8<f4/ft<1.5………(2)
30<υ d1………(3)
根據本發明的變焦透鏡,光路被配置在屈曲光學系統中第1透鏡組內的反射構件所折曲,因此可維持良好的光學性能,並且可抑制光學系統的厚度方向的長度,使得組裝在攝影裝置時的薄型化變得容易。而且,用二片透鏡構成第2透鏡組,比以往更加減少了透鏡片數而實現低成本化,另一方面,可實現各透鏡組的結構的最佳化,因此能夠維持良好的光學性能。
而且,透過進一步適當採用並滿足以下理想的結構,能夠使光學性能更為良好,並更有利於低成本化。
在根據本發明的變焦透鏡中,較佳為第2透鏡組從物體側依次由雙凹形狀的負透鏡、將物體側設為凸面的正彎月形透鏡而成。而且,較佳結構為滿足以下條件式。式中, RN表示第2透鏡組中的負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P表示第2透鏡組中的正彎月形透鏡的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
︱RN∣>∣RP∣………(4)
而且,第3透鏡組,例如可用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樹脂材料構成的一片正透鏡構成。
此時,與玻璃非球面透鏡相比容易製造,實現高性能化且有利於低成本化。而且,透過設計為一片樹脂透鏡,還可實現輕量化。
根據本發明的攝影裝置,包括根據本發明的變焦透鏡、輸出由變焦透鏡所形成的光學像相對應的攝影信號的攝影元件。
在基於本發明的攝影裝置中,將可實現本發明的小型、低成本化的高性能變焦透鏡作為攝影透鏡使用,可實現作為裝置整體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根據本發明的變焦透鏡,作為屈曲光學系統有利於小型化的結構,與以往相比,因以較少的透鏡片數實現各透鏡組的最佳化,所以,可在維持小型且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實現低成本化。
而且,根據本發明的攝影裝置,將可實現上述本發明的小型、低成本化的高性能變焦透鏡作為攝影透鏡而使用,所以,可維持良好的攝像性能,並且可實現作為裝置整體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A)、(B)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的第1實施例。此實施例對應於後述的第1數值實施例(圖6(A)、圖6(B)及圖7)的透鏡結構。另外,圖1(A)對應於在廣角端(最短焦距狀態)的光學系統配置,而圖1(B)對應於在望遠端(最長焦距狀態)的光學系統配置。同樣,將對應於後述第2至第5的數值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第2至第5實施例的剖面結構表示在圖2(A)、(B)至圖5(A)、(B)。在圖1(A)、(B)至圖5(A)、(B)中,符號Ri表示,以最靠近物體側的構成要素的面為第1個,使得按照朝向像側(成像側)依次增加而附上符號的第i個面的曲率半徑。符號Di表示第i個面與第i+1個面的光軸Z1上的面間隔。另外,對符號Di,僅對伴隨變倍而變化的部分的面間隔D6、D10、D13、D18附上符號。而且,因各實施例的基本結構相同,所以在以下以表示於圖1(A)、(B)的第1實施例為基本而進行說明。
此變焦透鏡裝載於具有攝像功能的小型設備,例如,如後述的數位相機(圖28、圖29)或攝影機、具攝影鏡頭的手機、及PDA等使用。此變焦透鏡沿光軸Z1從物體側依次包括有: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調節光量的孔徑光圈St、第4透鏡組G4。
CCD等圖中未示的攝影元件被配置在此變焦透鏡的成像面Simg。攝影元件輸出由變焦透鏡所形成的光學像相對應的攝影信號。至少以此變焦透鏡和攝影元件構成本實施方式的攝影裝置。在第4透鏡組G4和攝影元件之間,也可以 按照裝載透鏡的相機側的結構配置各種光學構件GC。例如,也可以配置攝像面保護用玻璃罩或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等平板狀光學構件。
此變焦透鏡被設為透過使各組間隔變化而進行變倍。更詳而言之,第1透鏡組G1及第3透鏡組G3在變倍時始終固定,第2透鏡組G2、及第4透鏡組G4在變倍時在光軸Z1上移動。此變焦透鏡,按照從廣角端變倍至望遠端,各移動組從圖1(A)的狀態移動至圖1(B),使得如描繪圖中用實線所示的軌跡般移動。在此時,第2透鏡組G2主要作為變倍作用,而第4透鏡組G4作為伴隨變倍的像面變動的校正作用。
此變焦透鏡按照需要可在各透鏡組內具有樹脂透鏡。而且,按照需要,也可在各透鏡組內使用非球面透鏡。作成非球面透鏡的情況,若使用樹脂材料成形,則加工性良好,且可實現低成本化,所以,非球面透鏡為樹脂透鏡為佳。尤其,如後述,在第3透鏡組G3及第4透鏡組G4內使用由樹脂材而成的非球面透鏡為佳。
第1透鏡組G1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第1透鏡組G1從物體側依次具有負透鏡、將光路折曲大致90度的反射構件、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正透鏡。更具體而言,例如,如圖1(A)、(B)所示,第1透鏡組G1從物體側依次由將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L11、作為反射構件的直角稜鏡LP、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12而構成。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為屈曲光學系統,實際上,如圖27所示,在第1透鏡組G1中,例如,光路被直角稜 鏡LP的內部反射面折曲大致90∘。在圖1(A)、(B)至圖5(A)、(B)中,省略稜鏡LP的內部反射面,朝光軸Z1上的同一方向展開而表示。另外,也可以替代直角稜鏡LP使用反射鏡等其他反射構件。
第2透鏡組G2由二片透鏡而成,整體具有負的放大率。更具體而言,例如,如圖1(A)、(B)所示,第2透鏡組G2從物體側依次由雙凹形狀的負透鏡L21、和將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L22而構成。
第3透鏡組G3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更具體而言,例如,如圖1(A)、(B)所示,第3透鏡組G3例如由將物體側作為凸面的一片正透鏡L31而構成。較佳為,正透鏡L31為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樹脂材料的非球面透鏡。
第4透鏡組G4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更具體而言,例如,如圖1(A)、(B)所示,第4透鏡組G4從物體側依次由:由二片透鏡L41、L42而成、且具有負的放大率的接合透鏡,以及物體側為凸面的正彎月形透鏡L43而構成。較佳為,正彎月形透鏡L43為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樹脂材的非球面透鏡。
此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式中,f2表示第2透鏡組G1的焦距,f4表示第4透鏡組G4的焦距,ft表示在望遠端的整個系統的焦距,υ d1表示第1透鏡組G1的最物體側的負透鏡(負彎月形透鏡L11)的對d線的阿貝數。
-0.6<f2/ft<-0.3………(1)
0.8<f4/ft<1.5………(2)
30<υ d1………(3)
此變焦透鏡還滿足以下條件式為佳。式中,RN表示第2透鏡組G2的負透鏡L21的像側的面的曲率半徑,RP表示第2透鏡組G2的正彎月形透鏡L22的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
︱RN︱>︱RP︱………(4)
作為裝載此變焦透鏡的攝影裝置的一例,圖28及圖29表示一數位相機。圖28為從前側所視此數位相機10的外觀,圖29為從背面側所視此數位相機10的外觀。此數位相機10,在其前面側的中央上部包括有照射閃光的閃光燈發光部21。而且,在其前面側,在閃光燈發光部21的側方設有來自攝影對象的光入射的攝影開口22。此數位相機10,在上面側還包括有快門鈕23和電源按鈕24。此數位相機10,在背面側還包括有顯示部25和操作部26、27。顯示部25用於顯示被攝像的圖像。在此數位相機10中,透過按壓操作快門鈕23,進行一幅的靜止圖像的攝影,在此攝影中所得到的圖像資料被儲存在安裝於數位相機10的儲存卡(未圖示)。
此數位相機10,在框體內部包括有攝影透鏡1。作為攝影透鏡1,使用本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攝影透鏡1,被配置為使得最靠近物體側的透鏡(負彎月形透鏡L11)位置設於在前面側的攝影開口22。攝影透鏡1,以被直角稜鏡LP的折曲後的光軸Z1與相機本體的縱方向一致的方式,整體沿縱方向安裝於數位相機10的內部。另外,也可以,使得折曲後的光軸Z1成為相機本體的橫方向,整體沿橫方向安裝於數位相機10的內部。
而且,本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不限於數位相機,也可裝載於具有攝像功能的各種訊息設備(PDA等)或攝影機。
接著,說明如以上結構的變焦透鏡的作用及效果。
在變焦透鏡中,光路被配置在屈曲光學系統中第1透鏡組G1內的反射構件所折曲,從而可維持良好的光學性能,並且可控制光學系統的厚度方向的長度,組裝在攝影裝置時的薄型化變得容易。而且,用二片透鏡構成第2透鏡組G2,與以往相比減少了透鏡片數而實現了低成本化,另一面,可實現各透鏡組結構的最佳化,因此,可維持良好的光學性能。而且,按照需要,在各透鏡組內使用非球面透鏡,有利於像差校正。此情況,透過將非球面透鏡設為樹脂透鏡,與玻璃非球面透鏡相比,容易製造,可在實現高性能化的同時實現低成本化。而且,透過設為樹脂透鏡,可實現輕量化。
條件式(1)是關於第2透鏡組G2的放大率的式子,若超過上限,則第2透鏡組G2的放大率變得過大,且誤差的靈敏度(相對於設計值的製造誤差對光學性能產生的影響)變得過高,所以不理想。而且,若低於下限,則在變倍時第2透鏡組G2的移動量變得過大,且透鏡系統變大,所以不理想。
條件式(2)是關於第4透鏡組G4的放大率的式子,若低於下限,則第4透鏡組G4的放大率變得過大,且誤差的靈敏度變得過高,所以不理想。而且,若超過上限,則在變倍時第4透鏡組G4的移動量變得過大,且透鏡系統變大,所以不理想。
條件式(3)是關於第1透鏡組G1的最靠近物體側的負彎月形透鏡L11的阿貝數。透過將其阿貝數設為比30大,可減少由第1透鏡組G1內的組裝誤差所產生的色像差的量。
條件式(4)是關於第2透鏡組G2內的透鏡的面形狀的式子,若脫離該數值範圍,則難以進行像面彎曲等的像差校正。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作為屈曲光學系統有利於小型化的結構,並與以往相比用較少的透鏡片數實現各透鏡組的最佳化,所以,可實現維持小型且良好的光學性能,且可實現低成本化的變焦光學系統。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的具體的數值實施例進行說明。在以下,總結第1至第5的數值實施例而進行說明。
圖6(A)、(B)及圖7表示對應於圖1(A)、(B)所示的變焦透鏡的結構的具體的透鏡數據。尤其在圖6(A)表示基本的透鏡數據,在圖6(B)及圖7表示其他數據。圖6(A)所示的透鏡數據的面編號Si一欄表示有對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將最靠近物體側的構成要素的面作為第1個,隨著朝向像側依次增加而附上符號的第i個(i=1~19)面的編號。在曲率半徑Ri的欄表示使對應於在圖1所附上的符號Ri,從物體側起第i個面的曲率半徑的值(mm)。對面間隔Di的欄也同樣表示從物體側第i個面Si和第i+1個面Si+1的光軸上的間隔(mm)。在Ndj欄表示從物體側起第j個光學要素的對d線(587.6nm)的折射率的值。在vdj欄表示從物體側起第j個光 學要素的對d線的阿貝數的值。在圖6(A)還作為諸數據也表示廣角端及望遠端的整個系統的近軸焦距f(mm)、視角(2ω)及F編號(FNO.)的值。
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中,第3透鏡組G3的透鏡L31和在第4透鏡組G4內最靠近像側的透鏡L43成為樹脂透鏡。
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由於第2透鏡組G2、及第4透鏡組G4伴隨變倍在光軸上移動,因此,這些各組前後的面間隔D6、D10、D13、D18的值為可變。在圖6(B),作為這些面間隔D6、D10、D13、D18的變倍時的數據,表示廣角端及望遠端的值。
在圖6(A)的透鏡數據中,在面編號的左側所附上的記號「*」表示其透鏡面為非球面形狀。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中,第1透鏡組G1內的透鏡L12的兩面S5、S6、第3透鏡組G3的透鏡L31的兩面S11、S12、第4透鏡組G4內的透鏡L43的兩面S17、S18,皆成為非球面形狀。在圖6(A)的基本透鏡數據中,作為該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徑表示有光軸附近的曲率半徑的數值。
在圖7表示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非球面數據。在作為非球面數據所示的數值中,記號「E」表示續於其後的數值為以10為底的「冪指數」,表示用以其10為底的指數函數所表示的數值乘算「E」之前的數值。例如,若為「1.0E-02」,則表示「1.0×10-2 」。
作為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非球面數據,記下根據以下的式(A)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狀的式中的各係數An 、KA的 值。詳而言之,Z表示從位於離開光軸高度h的位置的非球面上的點向非球面的頂點的切平面(垂直於光軸的平面)的所引畫垂線的長度(mm)。
Z=C.h2 /{1+(1-(KA.C2 .h2 )1/2 }+Σ An .hn ………(A)
(n=3以上的整數)此處,Z:非球面的深度(mm),h:從光軸到透鏡面的距離(高度)(mm),KA:離心率,C:近軸曲率=1/R,(R:近軸曲率半徑),An :第n次的非球面係數。
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作為非球面係數An 適當有效使用A3 ~A12 的次數而表示。
如同以上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將對應於圖2(A)、(B)所示的變焦透鏡的結構的具體透鏡數據作為實施例2表示於圖8(A)、圖8(B)及圖9。而且,同樣將對應於圖3(A)、(B)所示的變焦透鏡的結構的具體透鏡數據作為實施例3表示於圖10(A)、圖10(B)及圖11。而且,同樣將對應於圖4(A)、(B)所示的變焦透鏡的結構的具體透鏡數據作為實施例4表示於圖12(A)、圖12(B)及圖13。而且,同樣將對應於圖5(A)、(B)所示的變焦透鏡的結構的具體透鏡數據作為實施例5表示於圖14(A)、圖14(B)及圖15。
另外,對於實施例2至5的任意變焦透鏡,與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同樣的面成為非球面形狀。而且,實施例2、實施例3、及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與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同樣,第3透鏡組G3的透鏡L31、在第4透鏡組G4內最靠近像側的透鏡L43為樹脂透鏡。
在圖16對各實施例總結表示關於上述各條件式的值。如由圖16可知,各實施例滿足各條件式。
圖17(A)至圖17(C)分別表示有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在廣角端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歪曲像差)。圖18(A)至圖18(C)表示在望遠端的同樣的各像差。在各像差圖表示以d線(587.6nm)為基準波長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圖中也表示對g線(波長435.8nm)、C線(波長656.3nm)的像差。在像散圖中實線表示弧矢方向的像差,而虛線表示切線方向的像差。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視角。
同樣地,將對於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的諸像差表示在圖19(A)至圖19(C)(廣角端)、及圖20(A)至圖20(C)(望遠端)。同樣,將對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的諸像差表示在圖21(A)至圖21(C)(廣角端)及圖22(A)至圖22(C)(望遠端),將對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的諸像差表示在圖23(A)至圖23(C)(廣角端)及圖24(A)至圖24(C)(望遠端),將對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的諸像差表示在圖25(A)至圖25(C)(廣角端)及圖26(A)至圖26(C)(望遠端)。
從以上的各數值數據及各像差圖可知,對各實施例,可實現諸像差被良好地校正,具有小型且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透鏡。
另外,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可進行各種變形實施。例如,各透鏡成份的曲率半徑、面間隔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於在上述各數值實施例所示的值,可取其他值。
而且,本發明不限於整體4組結構的變焦透鏡,也可適用於包括5組以上透鏡組的變焦透鏡。
Simg‧‧‧成像面
GC‧‧‧光學構件
G1‧‧‧第1透鏡組
G2‧‧‧第2透鏡組
G3‧‧‧第3透鏡組
G4‧‧‧第4透鏡組
LP‧‧‧直角稜鏡
St‧‧‧孔徑光圈
Z1‧‧‧光軸
L11,L12,L21,L22,L31,L41,L42,L43‧‧‧透鏡
R1‧‧‧從物體側第1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2‧‧‧從物體側第2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3‧‧‧從物體側第3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4‧‧‧從物體側第4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5‧‧‧從物體側第5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6‧‧‧從物體側第6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7‧‧‧從物體側第7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8‧‧‧從物體側第8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9‧‧‧從物體側第9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0‧‧‧從物體側第10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1‧‧‧從物體側第11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2‧‧‧從物體側第12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4‧‧‧從物體側第14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5‧‧‧從物體側第15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6‧‧‧從物體側第16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7‧‧‧從物體側第17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8‧‧‧從物體側第18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9‧‧‧從物體側第19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D6‧‧‧從物體側起第6和第7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D10‧‧‧從物體側起第10和第11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D13‧‧‧從物體側起第13和第14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D18‧‧‧從物體側起第18和第19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的第1實施例,是對應於實施例1的透鏡剖面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的第2實施例,是對應於實施例2的透鏡剖面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的第3實施例,是對應於實施例3的透鏡剖面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的第4實施例,是對應於實施例4的透鏡剖面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的第5實施例,是對應於實施例5的透鏡剖面圖。
圖6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透鏡數據的圖,(A)表示基本透鏡數據,(B)表示伴隨變倍而移動的部分的面間隔數據。
圖7是表示關於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非球面的數據的圖。
圖8是表示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的透鏡數據的圖,(A)表示基本透鏡數據,(B)表示伴隨變倍而移動的部分的面間隔數據。
圖9是表示關於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的非球面的數據的圖。
圖10是表示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的透鏡數據的圖,(A)表示基本透鏡數據,(B)表示伴隨變倍而移動的部分的面間隔數據。
圖11是表示關於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的非球面的數據的圖。
圖12是表示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的透鏡數據的圖,(A)表示基本透鏡數據,(B)表示伴隨變倍而移動的部分的面間隔數據。
圖13是表示關於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的非球面的數據的圖。
圖14是表示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的透鏡數據的圖,(A)表示基本透鏡數據,(B)表示伴隨變倍而移動的部分的面間隔數據。
圖15是表示關於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的非球面的數據的圖。
圖16是對各實施例總結表示有關條件式的值的圖。
圖17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18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望遠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19是表示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0是表示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的望遠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1是表示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2是表示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的望遠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3是表示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4是表示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的望遠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5是表示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6是表示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的望遠端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7是屈曲光學系統的說明圖。
圖28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攝影裝置的數位相機的一實施例的前側外觀圖。
圖29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攝影裝置的數位相機的一實施例的背面側外觀圖。
Simg‧‧‧成像面
GC‧‧‧光學構件
G1‧‧‧第1透鏡組
G2‧‧‧第2透鏡組
G3‧‧‧第3透鏡組
G4‧‧‧第4透鏡組
LP‧‧‧直角稜鏡
St‧‧‧孔徑光圈
Z1‧‧‧光軸
L11,L12,L21,L22,L31,L41,L42,L43‧‧‧透鏡
R1‧‧‧從物體側第1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2‧‧‧從物體側第2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3‧‧‧從物體側第3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4‧‧‧從物體側第4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5‧‧‧從物體側第5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6‧‧‧從物體側第6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7‧‧‧從物體側第7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8‧‧‧從物體側第8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9‧‧‧從物體側第9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0‧‧‧從物體側第10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1‧‧‧從物體側第11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2‧‧‧從物體側第12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4‧‧‧從物體側第14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5‧‧‧從物體側第15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6‧‧‧從物體側第16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7‧‧‧從物體側第17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8‧‧‧從物體側第18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R19‧‧‧從物體側第19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D6‧‧‧從物體側起第6和第7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D10‧‧‧從物體側起第10和第11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D13‧‧‧從物體側起第13和第14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D18‧‧‧從物體側起第18和第19透鏡面之間的面間隔

Claims (4)

  1. 一種變焦透鏡,其中,從物體側依次包括:第1透鏡組、第2透鏡組、第3透鏡組、以及第4透鏡組,透過使該第2透鏡組、及該第4透鏡組在光軸上移動而進行變倍,該第1透鏡組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並從物體側依次由:負透鏡、將光路彎曲大致90度的反射構件、以及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雙凸形狀的正透鏡所組成,該第2透鏡組由二片透鏡所組成,整體具有負的放大率,該第3透鏡組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該第4透鏡組整體具有正的放大率,並從物體側依次由具有負的放大率的接合透鏡,以及至少一面為非球面、且物體側為凸面的正彎月形透鏡所組成,並且,結構為滿足以下條件式:-0.6<f2/ft<-0.3………(1)0.8<f4/ft<1.5………(2)30<υ d1………(3)此處,f2:第2透鏡組的焦距,f4:第4透鏡組的焦距,ft:在望遠端的整個系統的焦距,υ d1:第1透鏡組的最靠近物體側的負透鏡的對d線的阿貝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透鏡,其中,該第2透鏡組從物體側依次由雙凹形狀的負透鏡、使物體側為凸面的正彎月形透鏡構成,並且,結構為滿足以下條件式:∣RN∣>∣RP∣………(4)此處,RN:第2透鏡組中的負透鏡的像側的面的曲率半徑,RP:第2透鏡組中的正彎月形透鏡的物體側的面的曲率半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變焦透鏡,其中,該第3透鏡組由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樹脂材料構成的一片正透鏡而構成。
  4. 一種攝影裝置,其中,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透鏡;以及攝影元件,其輸出與透過該變焦透鏡所形成的光學像相對應的攝影信號。
TW097125542A 2007-07-23 2008-07-07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y device TWI401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0729A JP4981568B2 (ja) 2007-07-23 2007-07-23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7407A TW200907407A (en) 2009-02-16
TWI401470B true TWI401470B (zh) 2013-07-11

Family

ID=39730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25542A TWI401470B (zh) 2007-07-23 2008-07-07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y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02558B2 (zh)
EP (1) EP2019328A1 (zh)
JP (1) JP4981568B2 (zh)
KR (1) KR101000378B1 (zh)
CN (1) CN101354479B (zh)
TW (1) TWI4014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0772B2 (ja) * 2007-03-30 2012-07-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0107566A (ja) * 2008-10-28 2010-05-13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KR101271733B1 (ko) 2011-02-11 2013-06-04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줌 렌즈계
TWI586998B (zh) 2015-08-11 2017-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6279B (zh) 2017-08-18 2018-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76274B (zh) 2020-11-11 2022-09-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7642667A (zh) * 2021-07-14 2024-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低屈光率变焦镜头及其光学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82660B (en) * 1998-07-17 2000-02-21 Ind Tech Res Inst Wide angle zoom lens
TW200417750A (en) * 2003-03-11 2004-09-16 Ind Tech Res Inst Tenfold zooming wide-angle camera lens
JP2006267862A (ja) * 2005-03-25 2006-10-05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0253B2 (ja) 1998-10-28 2004-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4262439B2 (ja) 2002-05-14 2009-05-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JP3861815B2 (ja) 2003-01-17 2006-12-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カメラ
JP4059145B2 (ja) 2003-05-30 2008-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173191A (ja) * 2003-12-11 2005-06-30 Olympus Corp 光路折り曲げ光学系
US7372635B2 (en) * 2005-06-10 2008-05-13 Olympus Imaging Corp. Optical path bending type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tak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7190729A (ja) 2006-01-17 2007-08-02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
JP4929862B2 (ja) * 2006-05-09 2012-05-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82660B (en) * 1998-07-17 2000-02-21 Ind Tech Res Inst Wide angle zoom lens
TW200417750A (en) * 2003-03-11 2004-09-16 Ind Tech Res Inst Tenfold zooming wide-angle camera lens
JP2006267862A (ja) * 2005-03-25 2006-10-05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25702A (ja) 2009-02-05
CN101354479A (zh) 2009-01-28
JP4981568B2 (ja) 2012-07-25
CN101354479B (zh) 2011-11-23
US20090027779A1 (en) 2009-01-29
KR101000378B1 (ko) 2010-12-13
US7602558B2 (en) 2009-10-13
TW200907407A (en) 2009-02-16
EP2019328A1 (en) 2009-01-28
KR20090010881A (ko) 2009-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7376B (en) Zoom lens and imager apparatus
CN100370303C (zh) 变焦透镜
JP529405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
CN201732203U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US20030161620A1 (en) Imaging device and digital camera using the imaging device
CN101581826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489111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TWI401470B (zh)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y device
JP2005274662A (ja) 接合レンズを有するズームレンズ
JP201105949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7256564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436606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カメラ
JP515088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5181774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552947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1566723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537351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9216839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62664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67930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影機能を有する情報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48318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影機能を有する情報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461971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5590464B2 (ja) 広角レンズ、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06965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274663A (ja) 合成樹脂製レンズを有するズームレン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