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0259B - 具反應性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系顏料分散劑 - Google Patents

具反應性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系顏料分散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0259B
TWI400259B TW095120013A TW95120013A TWI400259B TW I400259 B TWI400259 B TW I400259B TW 095120013 A TW095120013 A TW 095120013A TW 95120013 A TW95120013 A TW 95120013A TW I400259 B TWI400259 B TW I4002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dispersant
group
parts
polyuretha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20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14625A (en
Inventor
Stuart Richards
Andrew J Shooter
Original Assignee
Lubrizol Advanced Ma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brizol Advanced Mat Inc filed Critical Lubrizol Advanced Mat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714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14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0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02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5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6Compounds of groups C08G18/42, C08G18/48, or C08G18/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2Polyhydroxy compounds; Polyamines; Hydroxyamines
    • C08G18/3271Hydroxyamines
    • C08G18/3275Hydroxyamines containing two hydroxy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0804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 C08G18/0819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anionic or anionogenic groups
    • C08G18/0823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anionic or an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carboxylate salt groups or groups forming th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2Polyhydroxy compounds; Polyamines; Hydroxy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5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6Compounds of groups C08G18/42, C08G18/48, or C08G18/52
    • C08G18/6666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48 or C08G18/52
    • C08G18/6692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48 or C08G18/52 with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3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1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2Esters of acrylic or alkyl acrylic acid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7/00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e.g. the dyeing or printing properties of dyestuffs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s, e.g. by treating with solvents grinding or grinding assistants, coating of pigments or dyes; Process features in the making of dyestuff preparations; Dyestuff preparations of a special physical nature, e.g. tablets, films
    • C09B67/0071Process features in the making of dyestuff preparations; Dehydrating agents; Dispersing agents; Dustfree compositions
    • C09B67/0084Dispersions of dyes
    • C09B67/0085Non common dispersing agents
    • C09B67/009Non common dispersing agents polymeric dispers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C09D11/03Printing in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D175/16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having terminal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45Anti-settling ag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Emulsifying, Dispersing, Foam-Producing Or Wetting Agents (AREA)
  • Pigments, Carbon Blacks, Or Wood Stain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Description

具反應性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系顏料分散劑
本發明關於本身具碳對碳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及其在液態媒介中分散顆粒(例如顏料)之用途。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一但製成顆粒分散液,則分散劑可與適當之交聯劑(例如多胺或經自由基)交聯而將其鎖定在顆粒表面上。或者,分散液可用於塗料、油墨或其他調配物,其中黏合劑材料含在添加分散液後硬化之反應性不飽和。聚胺基甲酸酯可具有線形或非線形主幹。
ICI之美國專利第3,393,162號,發明名稱Block and Graft Copolymer Dispersants,請求一種以有機聚合材料塗覆固態顆粒之方法,其包括將該顆粒分散於含嵌段及/或接枝共聚物之液體中,該共聚物包括極性程度不同之聚合成分,改變液體之極性以將至少一種但非所有該聚合成分沉澱在該顆粒上的步驟,而該嵌段及/或接枝共聚物然後作為顆粒之分散液安定劑。
E.I.du Pont之美國專利第6,262,152號揭示含液態媒液(其可為水性、半水性)、不溶於液態媒液之有機或無機顆粒(或混合物)、及聚合分散劑之分散液,其在不溶段含本身交聯之交聯基或交聯化合物而形成捕捉顆粒之封包網路時具有改良之安定性,對用於塗覆及印刷應用之油漆或油墨特別有用。
現已製造每個分子平均至少一個反應性碳對碳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可用於製造如下之分散劑:a)在該分散劑本身吸附至顆粒表面上後,由於分散劑之鏈延伸/交聯反應(藉由與多胺之麥可加成反應或藉自由基機構)而形成安定分散液,或b)如果此黏合劑/連續相對碳對碳雙鍵為反應性,則可經自由基交聯成各種黏合劑或連續相。
含反應性碳對碳雙鍵之分散劑係用於解決2個領域的問題。具反應性碳對碳雙鍵之分散劑可與不飽和黏合劑系統共硬化,例如片或塊模塑化合物或輻射硬化系統(UV或電子束)。在塗佈後經聚合硬化之塗料、油墨或樹脂系統(例如片模塑化合物)中使用習知分散劑可導致塗層或物件之性能降低。因為分散劑通常在硬化系統中為非反應性成分,其可(i)延長硬化時間,(ii)導致最終薄膜軟化或塑化,(iii)可能被最終薄膜排除而可使本身顯現模糊。所揭示分散劑內反應性雙鍵之存在造成分散劑在聚合期間併入及鍵結至硬化基質中,因而降低或排除習知分散劑之負面影響。
具習知分散劑之顏料分散液的安定力可因條件改變而負面地影響,例如在顏料分散劑沉降至塗料或組成物中時,或者如果其經歷高溫或改變成不同之溶劑混合物。引入其他顏料或粒狀物質亦可造成分散劑偏向被第二顏料來源吸收,其由於起初顏料之分散劑耗盡而導致原始顏料分散液不安定。
習知分散劑吸附至顏料表面上且在連續相中與自由分散劑平衡。為了使顏料分散劑仍有效地提供絮凝之立體及/或靜電屏障,習知分散劑必須維持實質上吸附至顏料。平衡位置可因溫度改變、溶劑改變等而受影響。吸附強度(即自由與被吸附分散劑間之平衡位置)亦因顏料之本性而不同。
雖然不希望受任何特定之作用模式所限制,其可包括以下之略示描述以助於解釋此問題。
如果分散劑在吸附至顏料表面後可交聯或鏈延長成高分子量,則其鎖定於定位或變成較不溶於連續相,因此極不易脫附。因此,顏料分散液之安定力極不趨於因如以上討論之環境變化(媒液組成物、溫度等)而負面地影響。
聚胺基甲酸酯系分散劑已可在簡單之單階段、單反應器反應中加入反應性雙鍵。反應性雙鍵可與反應性黏合劑系統共硬化或與外部交聯劑(如多胺)反應而形成封包網路,因而在分散劑設計及應用領域中有彈性。
具體實施例1
本發明之一個具體實施例涉及修改具有橫向地附著可溶側鏈及本質上線性聚胺基甲酸酯主幹之分散劑,以含一或多個碳對碳雙鍵。其示於以下之略示圖,其中圓形表示得自單體之重複單元,及曲線表示橫向可溶聚合物側鏈或終端可溶鏈。X’表示後述之選用酸或胺基酸(“c”)。第一圖表示無任何碳對碳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
二異氰酸殘基二官能基形成化合物殘基(成分d)酸或胺基官能基化合物殘基在鏈一端具兩個異氰酸反應性基之橫向可溶聚合物鏈殘基(成分b)本性為聚合性之單官能基鏈終止劑殘基(成分e)
反應性雙鍵可a)在可溶鏈末端處或b)自單聚物種或其組合以數種方式併入。以下顯示許多種可行結構之三種可能。
本性為聚合性且含碳對碳雙鍵之單官能基鏈終止劑殘基(成分e)本性為單聚性且含碳對碳雙鍵之單官能基鏈終止劑殘基(成分e)在鏈一端具兩個異氰酸反應性基且在另一端含碳對碳雙鍵之橫向可溶聚合物鏈殘基(成分b)
具體實施例1、2及3相似處為具有聚胺基甲酸酯主幹及溶劑可溶鏈。具體實施例1與具體實施例2及3相異在於大部份胺基甲酸酯形成單體為單官能基或二官能基(而非三或更多官能基),使得聚合物主幹(定義為直接在各二官能基單體之反應性基間的分子)為線形主幹。此具體實施例中之橫向附著側鏈(可溶鏈)係化學地鍵結成為初始單體之側鏈,因此在形成時為聚胺基甲酸酯主幹之橫向側鏈。具體實施例1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可藉此技藝已知之任何聚胺基甲酸酯合成法製備,而且易藉由將以下一起反應而得:a)一或多種平均官能度為2.0至2.5個之聚異氰酸酯;b)一或多種具有至少一個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鏈,及至少兩個與位於化合物一端之異氰酸基反應,使得聚酯、聚醚或聚丙烯酸酯鏈係相對聚胺基甲酸酯主幹橫向地配置之基的化合物(溶劑可溶);這些鏈之一部份,至多100%,可含一或多個碳對碳雙鍵。
c)視情況地,一或多種具有酸或胺基(包括其鹽)、及至少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化合物;d)視情況地,一或多種數量平均分子量為32至3,000之化合物,其具有至少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這些化合物之一部份,至多100%,可含一或多個碳對碳雙鍵。
e)視情況地,一或多種作為聚胺基甲酸酯鏈終止劑之化合物,其含一個與異氰酸酯反應之基;這些化合物之一部份,至多100%,可含一或多個碳對碳雙鍵。
f)視情況地,一或多種作為鏈終止劑之化合物,其含單一異氰酸基。這些化合物之一部份,至多100%,可含一或多個碳對碳雙鍵。
如前所示,具體實施例1之聚胺基甲酸酯具有本質上線形主幹,結果其極佳為成分(b)、(c)及(d)含僅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亦較佳為成分(a)具有2.1至2.0,特別是約2之官能度,因為如此亦限制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鏈間之任何交聯/分支。
雙鍵可存在於任何或所有成分(b)、(d)、(e)、或(f)。雙鍵存在於這些成分至少之一對本發明為重要的。
較佳為分散劑分子中碳對碳雙鍵之平均官能度至少為一。特佳為分散劑分子中雙鍵之平均官能度至少為約2。
較佳為在某些具體實施例中無成分(f)。
較佳為雙鍵(s)存在於(b)及/或(d)及/或(e)。特佳為雙鍵存在於成分(e)。
較佳為成分(b)中之雙鍵(如果存在)位於異氰酸反應性基鏈之相反端。
較佳為存在於分散劑之雙鍵在與用於反應性塗料(如輻射硬化性塗料與油墨或片模塑化合物)之其他不飽和成分的聚合中為反應性。存在於分散劑之雙鍵因此應與單官能基及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單體及寡聚物及苯乙烯單體共聚合。
較佳為存在於分散劑之雙鍵因加入一級及二級胺而活化。
較佳為存在於分散劑之雙鍵係存在於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酸酯官能基。特佳為其存在於丙烯酸酯。
含一或多個雙鍵之成分(e)之材料的實例有兩型。
1)單聚性較佳為異氰酸反應性基為羥基。實例包括丙烯酸羥基乙酯、丙烯酸羥基丙酯、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丙酯、烯丙醇。
2)聚合性聚合型式包括i)聚烷二醇丙烯酸酯(與甲基丙烯酸酯)。以下顯示PEG/PPG(烷基)丙烯酸酯之一般結構的實例。
其中R=H或烷基。R較佳為H或甲基。R特佳為H。
市售數種等級,例如可得自Cognis。
n+m=2至100,較佳為3至50,特別是5至50。
ii)單羥基聚酯(甲基)丙烯酸酯。
單羥基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之描述目的用指定實例係得自在丙烯酸羥基乙酯存在下之ε-己內酯聚合。
含一或多個雙鍵之成分(d)用材料之實例為甘油丙烯酸酯與甘油甲基丙烯酸酯。
R=H或Me。
一種用於產生含雙鍵之成分b之材料的方法為反應含碳對碳雙鍵之單羥基聚合物鏈與具兩個反應性不同之異氰酸基之二異氰酸酯(如2,4-TDI),然後反應此加成物與二烷醇胺(如二乙醇胺)而產生二羥基加成物。碳對碳雙鍵對胺之麥可加成的反應性希望為如對異氰酸殘基加入胺而顯著地結束。一個描述性實例顯示經(甲基)丙烯酸封端單羥基聚內酯鏈之反應。其描述所需產物與可能之不欲產物。在以下略圖中,所需反應更偏好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基鏈(R=Me)。
另一種可將(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基引入之方式為使用敘述於EP43966號專利之修改方法。
EP43966號專利揭示以下通式之化合物。
由原始德國專利之翻譯,以下敘述R3
R3 為視情況地藉分離而再度可去除之保護基。其係在縮醛或縮酮分離前,藉由反應羥基與單官能基且具有對羥基為反應性之基的化合物而引入。在此,反應可因取代或加成而發生。取代反應之實例為羥基與烷基鹵(例如甲基氯)或烷基芳基鹵(例如苄基氯)之反應,其中烴殘基可具有1至12個碳原子。適當加成反應之實例為聚醚之羥基與有機單異氰酸酯(例如單異氰酸烷酯或芳酯)或乙烯基化合物(例如丙烯腈、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乙烯基酮)之反應。
然而,如果需要,以起始醇封阻相反聚醚鏈端上之自由羥基可在使得保護基可再度分離之條件下進行。因此,例如可將羥基以有機單羧酸或酸氯酯化。使用其他酸之對應酯化亦可行,例如磺酸。在分離縮酮或縮醛基後及在聚合所形成之1,2-或1,3-二醇後,封端酯基可藉皂化去除。
此製備因此描述於以下之略圖。
如果羥基之封阻係以(甲基)丙烯醯氯或異氰酸基(甲基)丙烯酸酯進行,則可得到(甲基)丙烯酸封端材料。
亦可使用甲基丙烯醯氯取代丙烯醯氯而產生甲基丙烯酸官能基。
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預聚物之製備可在觸媒存在下進行。特佳之觸媒為脂族酸之錫錯合物,如二月桂酸二丁錫(DBTDL)與三級胺。
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預聚物之製備係視情況地在聚合抑制劑存在下進行,如氫醌或丁基化羥基甲苯。
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預聚物之製備可在惰性大氣中進行,其可由週期表之任何惰氣提供,但是較佳為氮。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預聚物之製備亦可在空氣大氣下進行,以助於抑制所存在反應性碳對碳雙鍵之聚合。在希望存在氧以助於抑制所存在反應性碳對碳雙鍵之聚合,但是考慮聚合混合物之燃燒力時,此製備可在耗氧大氣下進行,其一般含1-10%之氧。
依照具體實施例1之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之重要特點為其包括主要為線形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主幹,其含界定量之橫向聚合側鏈(溶劑可溶),其可為聚(環氧烷)、聚酯、聚(烷基)丙烯酸酯、或聚烯烴。因此關於異氰酸基對異氰酸反應性基之比例,包括具有殘餘異氰酸官能基之預聚物調配物,有許多種對熟悉此技藝者顯而易知之變體。在一種情形中,成分(a)提供之全部異氰酸基之比例少於成分(b)及成分(c)、(d)與(e)(在存在時)之異氰酸反應性基總數。任何終端異氰酸反應性基均可反應。
雖然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鏈可含遠離聚胺基甲酸酯主幹之終止羥基,極佳為此鏈載有不與異氰酸基反應之[終止]基,因為如此在分散劑製備期間限制任何交聯。遠離聚胺基甲酸酯主幹之終止基可含碳對碳雙鍵,或者較佳為其為C1 5 0 烴基。烴基可視情況地為分支烷基、環烷基、芳基、或芳烷基。在某些態樣中,希望烴基含一或多個碳對碳雙鍵。環烷基較佳為C3 6 環烷基,如環丙基,特別是環己基。芳基較佳為C6 1 0 芳基,如萘基,而且特別是苯基,其可經鹵素、C1 2 0 烷基或C1 2 0 烷氧基取代。芳烷基較佳為2-苯基乙基,而且特別是苄基,其中苯環視情況地經鹵素、C1 2 0 烷基或C1 2 0 烷氧基取代。在本揭示中,烴基希望實質上為烴,但是在某些態樣中,每10個碳原子可存在至多1、2或3個氧、氮或硫原子。
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鏈之烷基終止基長度主要視有機媒介之本性而定。因此,例如在媒液為極性有機液體時,烴基較佳為C1 1 2 烷基,其可為線形或分支。烴基包括乙基、丙基、異丙基、或其混合物。在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含聚醚側鏈時,較佳為終止烷基為C1 4 烷基,例如甲基,因為其商業易得性。在媒液為非極性有機液體時,較佳為終止烷基含超過8個碳原子。亦較佳為烷基為分支,因為如此助於溶於非極性有機液體。
(C2 4 環氧烷)基之伸烷基部份可為線形或較佳為分支,而且可藉由(共)聚合環氧烷(如環氧乙烷、環氧丙烷與環氧丁烷),或由四氫呋喃而得。共聚物可為無規或嵌段共聚物。
聚酯鏈較佳為可得自含1至26個碳原子之羥基羧酸或其內酯。羥基羧酸之選擇主要受有機媒介本身影響。在媒液為極性有機液體之處,羥基羧酸較佳為含至多8個碳原子,及在媒液為非極性有機液體之處,羥基羧酸較佳為含超過8個碳原子。特佳為聚酯鏈可得自二或更多種不同之羥基羧酸或其內酯,因為如此助於溶於有機媒介。羥基羧酸可為飽和或不飽和,線形或分支。
適當羥基羧酸之實例為羥乙酸、乳酸、5-羥基戊酸、6-羥基己酸、蓖麻油酸、12-羥基硬脂酸、12-羥基十二碳酸、5-羥基十二碳酸、5-羥基癸酸、與4-羥基癸酸。適當內酯之實例為β-丙內酯,視情況地及經C1 6 烷基取代δ-戊內酯,與ε-己內酯,如β-甲基-δ-戊內酯;δ-戊內酯;ε-己內酯;2-甲基、3-甲基、4-甲基、5-第三丁基、7-甲基、4,4,6-三甲基、與4,6,6-三甲基-ε-己內酯;包括其混合物。特佳為衍生自δ-戊內酯與ε-己內酯之聚酯鏈。
聚丙烯酸酯鏈較佳為可藉由(共)聚合C1 6 (烷基)丙烯酸酯(其中「(烷基)」表示視情況地在雙鍵上經C1 6 烷基取代),而且特別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得自丙烯酸(視情況地經C1 6 烷基取代)之聚合物,或得自C1 1 8 (更佳為C1 8 )醇與丙烯酸或經C1 6 烷基取代丙烯酸之酯)而得。
如前所揭示,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可含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與聚烯烴溶劑可溶鏈。
由顯而易知之變體,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與聚烯烴溶劑可溶鏈本身可為此鏈之混合物。因此,例如聚酯與聚丙烯酸酯側鏈可含聚醚部份等。
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中溶劑可溶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鏈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不大於10,000,更佳為不大於4,000,而且特別是不大於2,500。亦較佳為橫向聚酯、聚醚與聚丙烯酸酯鏈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不小於300,更佳為不小於600,而且特別是不小於800。
具體實施例1中之橫向側鏈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鏈係藉氧及/或氮原子連接至聚胺基甲酸酯主幹,其為聚酯、聚醚、聚丙烯酸系(特別是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之終端羥基與胺基(一級及二級)的殘基。
在橫向側鏈為具體實施例1之聚醚時,較佳為聚醚的殘基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羥基或一個羥基與一個二級胺基(均主要在橫向側鏈一端)。羥基及/或胺基較佳為為彼此分隔至多6個碳原子。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在聚醚鏈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羥基時,其較佳為分隔至多17個原子,特別是16個碳原子與一個氮原子。亦較佳為兩個羥基分隔不少於5個原子,特別是4個碳原子與一個氮原子。亦可由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胺基(即一級及/或二級胺基)之聚醚製備分散劑,但是如此較不佳。
在具體實施例1之橫向側鏈為聚酯時,較佳為聚酯的殘基在聚酯鏈一端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羥基。羥基亦較佳為分隔至多17個原子,特別是16個碳原子與一個氮原子。特佳為兩個羥基分隔不少於5個原子。
在橫向側鏈為具體實施例1之聚丙烯酸酯時,較佳為聚丙烯酸酯的殘基在聚丙烯酸酯一端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羥基。兩個羥基較佳為分隔至多4個碳原子,例如2個碳原子。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存在聚丙烯酸酯,及在另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無聚丙烯酸酯。
在具體實施例1之橫向側鏈為聚烯烴時,較佳為聚烯烴的殘基在聚烯烴鏈一端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羥基或一個羥基與一個二級胺基。羥基及胺基較佳為為分隔至多6個碳原子。在聚烯烴鏈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羥基時,其較佳為分隔至多17個原子,特別是16個碳原子與一個氮原子。亦較佳為兩個羥基分隔不少於5個原子,特別是4個碳原子與一個氮原子。亦可由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兩個胺基(即一級及/或二級胺基)之聚烯烴製備分散劑,但是如此較不佳。
分散劑亦可視情況地含酸及/或胺基,包括其鹽,因為已發現此基改良某些粒狀固體之分散力。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中酸及/或胺基之量對每100克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計,較佳為10至180,更佳為20至110,而且特別是20至60毫當量。較佳為分散劑鏈含酸及/或胺基。至於酸,較佳為其為羧酸。至於胺基,較佳為其為三級或芳族。
在酸基為鹽之形式時,其可為鹼金屬(如鈉、鉀或鋰)之鹽、胺(如C1 8 烷基胺或C1 8 烷醇胺)之鹽、或四級銨陽離子(如C1 8 烷基四級銨陽離子或烷基二甲基苄基銨陽離子)之鹽。胺基可四級化。其可藉由例如與硫酸二烷酯(如硫酸二甲酯)或苄基氯反應而達成。較佳為,酸基(在存在時)為自由酸之形式。
在胺基為鹽之形式時,其可為無基或有機酸。此酸之實例為無機酸,如氫氯酸,及有機酸,如含羧酸基(例如乙酸)、磺酸基或磷酸基者。較佳為胺基(在存在時)為非游離形式。
除了橫向側鏈,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亦可另外具有終端溶劑可溶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鏈。此等鏈類似前述橫向側鏈者,但是可得自僅具有一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化合物。具一個反應性基之溶劑可溶鏈係廣泛地用於具體實施例2及3。
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中溶劑可溶橫向及終端鏈之總重量百分比較佳為不小於20%,更佳為不小於30%,而且特別是不小於40%。溶劑可溶橫向及終端鏈相似在於兩種型式均主要在鏈一端化學地鍵結至聚合物主幹,因此鏈之非鍵結端具有顯著之移動力而延伸至溶劑相中。亦較佳為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中溶劑可溶橫向及終端鏈之總重量百分比不大於90%,更佳為不大於80%,例如45%至80%或60%至78%。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中溶劑可溶橫向及終端鏈之總重量百分不大於70%,例如55%至65%。
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中溶劑可溶橫向鏈之重量百分比較佳為不小於5%,更佳為不小於15%,而且特別是不小於25%或不小於35%。
分散劑之一般用法
依照本發明,提供一種非水性組成物,其包括粒狀固體,有機媒介,及具有本質上線性主幹與聚酯、聚丙烯酸酯、聚醚、或聚烯烴之橫向附著溶劑可溶側鏈(包括此側鏈之混合物)的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進一步特徵為其亦包括平均至少一個含碳對碳雙鍵(不飽和)之基。含碳對碳雙鍵之基可併入使得其為分散劑之媒液可溶鏈之一部份,或媒液不溶部份。視所選之媒液及顆粒系統而定,分散劑之媒液可溶或媒液不溶部份可接近主幹或側接主幹。在本揭示中,媒液指其中分散顆粒之連續相。其可為水、有機溶劑或其摻合物。在某些較佳具體實施例中,分散劑之媒液可溶部份自分散劑主幹延伸至媒液相中。
本發明亦包括分散劑材料本身及使用其作為如塗料、油墨或模塑化合物之組成物。依照本發明,提供一種非水性組成物,其包括粒狀固體,有機媒介,及具有本質上線性主幹與聚酯、聚丙烯酸系(特別是丙烯酸酯)、聚醚、或聚烯烴之橫向附著溶劑可溶側鏈(包括此側鏈之混合物)的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具體實施例1),或本質上非線性主幹與終端且視情況地橫向附著溶劑可溶側鏈的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具體實施例2及3)。
在一個需要非水性媒液之具體實施例中,媒液視情況地含5重量%或以下,較佳為少於2重量%,更佳為少於0.5重量%,而且最佳為無水。
存在於組成物中之粒狀固體可為任何無機或有機固態材料,其在相關溫度實質上不溶於有機媒介且希望以細微分割形式在其中安定。
適當固體之實例為溶劑油墨用顏料;油漆與塑膠材料用顏料、增效劑與填料;染料,特別是分散染料;溶劑染浴、油墨與其他溶劑塗佈系統用光學亮光劑與紡織輔劑;油系與反乳液鑽井液用固體;乾洗流體中之泥狀與固態顆粒;粒狀陶瓷材料;磁性材料與磁性記錄媒體,阻燃劑(如用於塑膠材料者),及以在有機媒介中之分散液應用之殺生物劑、農化物與醫藥品。
較佳粒狀固體為得自敘述於例如Third Edition of the Color Index(1971)及其後續版本與補充,章節標題為”Pigments”之任何已知種類顏料的顏料。無機顏料之實例為二氧化鈦、氧化鋅、波斯藍、硫化鎘、氧化鐵、銀珠、群青、與鉻顏料(包括鉛、鋅、鋇、鈣、與混合物之鉻酸鹽、鉬酸鹽、與混合鉻酸鹽與硫酸鹽),及其市售修改,如名稱為櫻草、檸檬、中性色、橙、深紅、與紅鉻之偏綠黃至紅色顏料。有機顏料之實例為偶氮、貳偶氮、縮合偶氮、硫靛藍、陰丹士林、異陰丹士林、蒽嵌蒽醌、蒽醌、異二聯苯并蒽酮、三苯二噁嗪、喹吖啶酮、苝、二酮吡咯基吡咯(DPP)、與酞青系列,特別是酞青銅及其晶核鹵化衍生物,及深紅酸、鹼與媒染劑染料。碳黑之分散性質表現如同有機顏料,雖然嚴格而言為無機性。較佳之有機顏料為酞青(特別是酞青銅)、單氮、二氮、陰丹士林、蒽嵌蒽醌、喹吖啶酮、苝、二酮吡咯基吡咯(DPP)、與碳黑。
其他較佳之粒狀固體為:增效劑與填料,如滑石、高嶺土、矽石、鋇氧、與白堊;粒狀陶瓷材料,如鋁氧、矽石、鋯氧、鈦氧、氮化矽、氮化硼、碳化矽、碳化硼、混合矽-鋁氮化物、與金屬鈦酸鹽;粒狀磁性材料,如過渡金屬之磁性氧化物,特別是鐵與鉻(例如Fe2 O3 、Fe3 O4 ),及摻鈷氧化鐵、氧化鈣、亞鐵酸鹽(特別是亞鐵酸鋇);及金屬顆粒,特別是金屬鐵、鎳、鈷、與其合金;農化物,如殺真菌劑粉唑醇(flutriafen)、貝芬替(carbendazim)、四氫異苯腈(chlorothalonil)、與代森錳鋅(mancozeb),及阻燃劑,如三水合鋁與氫氧化鎂。
在一個其中媒液為存在於組成物之有機媒介的具體實施例中,其較佳為極性有機媒介或實質上非極性脂族或芳族烴或鹵化烴。關於有機媒介之名詞「極性」表示可形成中至強鍵之有機液體或樹脂,如Crowley等人在Journal of Paint Technology,第38卷,1966,第269頁之標題為”A Three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Solubility”之文章所述。此有機媒介通常具有5個或以上如上述文章所定義之氫鍵數。
適當極性有機液體之實例為胺、醚(特別是低級烷基醚)、有機酸、酯、酮、二醇、醇、與醯胺。此中強氫鍵液體之許多指定實例示於Ibert Mellan之書名”Compatibility and Solubility”(由Noy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在1968年出版),第39-40頁之表2.14,而且這些液體均於在此使用之名詞極性有機液體之範圍內。
較佳之極性有機液體為二烷基酮、烷屬烴羧酸與烷醇之烷基酯,特別是此液體含至多總共6個碳原子。至於較佳及特佳液體之實例,可提及二烷基與環烷基酮,如丙酮、甲乙酮、二乙酮、二異丙酮、甲基異丁基酮、二異丁酮、甲基異戊基酮、甲基正戊基酮、與環己酮;烷基酯,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乙酸丁酯、甲酸乙酯、丙酸甲酯、乙酸甲氧基丙酯、與丁酸乙酯;二醇與二醇酯與醚,如乙二醇、2-乙氧基乙醇、3-甲氧基丙基丙醇、3-乙氧基丙基丙醇、乙酸2-丁氧基乙酯、乙酸3-甲氧基丙酯、乙酸3-乙氧基丙酯、與乙酸2-乙氧基乙酯;烷醇,如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與異丁醇,及二烷基與環烷基醚,如二乙醚與四氫呋喃。
可單獨或混合上述極性溶劑使用之實質上非極性有機液體為芳族烴,如甲苯與二甲苯,脂族烴,如己烷、庚烷、辛烷、癸烷、石油蒸餾物(如揮發油)、礦物油、蔬菜油,及鹵化脂族與芳族烴(如三氯乙烯、全氯乙烯與氯苯)。
用於本發明分散液形式之媒介之適當極性樹脂的實例為薄膜形成樹脂,如適合用於製備油墨、油漆、及用於各種應用(如油漆與油墨)之碎片者。此樹脂之實例包括聚醯亞胺,及纖維素醚,如乙基纖維素與乙基羥乙基纖維素。油漆樹脂之實例包括短鏈油醇酸/三聚氰胺-甲醛、聚酯/三聚氰胺-甲醛、熱固性丙烯酸系/三聚氰胺-甲醛、長鏈油醇酸、及多媒介樹脂(如丙烯酸系、環氧基、聚胺基甲酸酯、與尿素/醛)。
樹脂亦可為不飽和聚酯樹脂,包括所謂之片模塑化合物與塊模塑化合物,其可與強化纖維及填料一起調配。此模塑化合物敘述於DE 3,643,007號專利及P.F.Bruins之專文,標題為”Unsaturated Polyester Technology”,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76,第211至238頁。
如果需要,則分散液可含其他成分,例如樹脂(其未組成有機媒介)黏合劑、流體化劑(如GB-A-1508576與GB-A-2108143號專利所述者)、抗沉積劑、塑性劑、調平劑、與防腐劑。
粒狀固體、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與選用媒液之組成物一般含5至95重量%之粒狀固體,精確量視固體之本性及固體與有機媒介之相對密度而定。例如按組成物總重量計,其中固體為有機材料(如有機顏料)之組成物較佳為含15至60重量%之固體,而其中固體為無機材料(如無機顏料、填料或增效劑)之組成物較佳為含40至90重量%之固體。
組成物較佳為藉由在不高於40℃,而且特別是不高於30℃之溫度,在有機媒介中研磨粒狀固體而製備。然而,在固體為粗酞青顏料(如酞青銅)時,有時較佳為在50至150℃之溫度在有機液體中進行研磨,因為可得到較鮮亮之色調。特別是在有機液體為高沸脂族及/或芳族蒸餾物之情形。
組成物可藉已知用於製備分散液之任何習知方法得到。因此,固體、有機媒介與分散劑可按任何順序混合,然後使混合物接受機械處理以將固體顆粒減小至適當之大小,例如藉球磨、珠磨、卵石研磨、或塑膠研磨,直到形成分散液。或者,可處理固體以獨立地或混合有機媒介或分散劑而將其粒度減小,然後加入其他成分且攪拌混合物而提供分散液。
如果組成物須為乾燥形式,則較佳為液態媒介為揮發性使得其易藉簡單分離方法(如蒸發)自粒狀固體去除。然而,較佳為組成物包括液態媒介。
如果乾燥組成物本質上包括分散劑與粒狀固體,則其按粒狀固體重量計,較佳為含至少0.2%,更佳為至少0.5%,而且特別是至少1.0%之分散劑。較佳為乾燥組成物按粒狀固體重量計,含不大於100%,較佳為不大於50%,更佳為不大於20%,而且特別是不大於10重量%之分散劑。
如前所述,此組成物特別適合用於製備其中在粒狀固體與薄膜形成樹脂黏合劑均存在下,將粒狀固體在液態媒介中研磨的研磨基料。
因此,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個態樣,提供一種包括粒狀固體、分散劑及薄膜形成樹脂之研磨基料。
一般而言,研磨基料按基料總重量計含20至70重量%之粒狀固體。較佳為,粒狀固體不少於研磨基料之30%,而且特別是不少於50重量%。
研磨基料中之樹脂量可大幅度改變,但是較佳為不少於研磨基料之連續/液相的10%,而且特別是不少於20重量%。較佳為,樹脂量不大於研磨基料之連續/液相的50%,而且特別是不大於40重量%。
在具體實施例1中,較佳為成分(a)為二異氰酸酯或二異氰酸酯之混合物,如甲苯二異氰酸酯(TDI)、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己烷二異氰酸酯(HDI)、α,α-四甲基二甲苯二異氰酸酯(TMXDI)、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4,4’-MDI)、二苯基甲烷-2,4’-二異氰酸酯(2,4’-MDI)、與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HMDI)。較佳為,成分(a)為TDI或IPDI或MDI。
具有聚醚鏈之化合物(其為成分(b))較佳為含少於60%之聚(環氧乙烷)的聚(C2 3 環氧烷),而且亦較佳為含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較佳為,環氧乙烷之量少於聚(C2 3 環氧烷)鏈之40%且特別是少於20重量%。有許多種將聚醚橫向鏈併入含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之有機化合物的方法。
因此,在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均為羥基之情形,聚(C2 4 環氧烷)鏈可方便地藉具有二或更多個官能基之異氰酸酯附著。此型化合物敘述於美國專利第4,794,147號,其涉及循序反應單官能基聚醚與聚異氰酸酯而製造部份封端異氰酸酯中間物,而且反應此中間物與具有至少一個活性胺基氫及至少兩個活性羥基之化合物。
一種較佳種類之此型化合物可由式1表示
其中R為C1 2 0 烴基;R1 為氫、甲基或乙基,其中少於60%為氫;R2 與R3 各獨立地為C1 8 羥基烷基;Z為C2 4 伸烷基;X為-O-或-NH-;Y為聚異氰酸酯之殘基;m為2至150,而且更佳為5至150;p為1至4;及q為1或2。
R可為烷基、芳烷基、環烷基、或芳基。
在R為芳烷基時,其較佳為苄基或2-苯基乙基。
在R為環烷基時,其較佳為C3 8 環烷基,如環己基。
在R為芳基時,其較佳為萘基或苯基。
在R為烷基時,其可為線形或分支且較佳為含不大於12個,更佳為不大於8個,而且特別是不大於4個碳原子。特佳為R為甲基或丁基。
由Z表示之C2 4 伸烷基可為伸乙基、三亞甲基、1,2-伸丙基、或伸丁基。
較佳為m不小於10。亦較佳為m不大於100且特別是不大於80。
在q為2時可鍵聯兩個不同之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鏈,但是極佳為q為1。
在聚異氰酸基具有大於2之官能度時,成分(b)之化合物可載有超過一個聚(環氧烷)鏈。然而,極佳為p為1,q為1,及Y為二異氰酸殘基。
在R1 為氫與甲基之混合物及Z為1,2-伸丙基及X為-NH-時,式1化合物為聚烷二醇胺之衍生物,如得自Huntsman Corporation之JeffamineT M M聚醚。
較佳為,R2 與R3 均為2-羥基乙基。
亦較佳為X為O。
式1化合物一般藉由在50至100℃之溫度,視情況地在酸觸媒存在下,在惰性溶劑(如甲苯)中反應單官能基聚醚與聚異氰酸酯,直到達到所需異氰酸值而製備。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存在酸觸媒,且在另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無酸觸媒。然後在添加必要二級胺(如二乙醇胺)時,通常將溫度降低至40至60℃之間。
可用之式1化合物已藉由反應聚(丙二醇)一甲醚、聚(丙二醇)一丁醚、或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50至5,000之JeffamineT M M系列聚醚,與二異氰酸酯(如TDI)繼而二乙醇胺而作為成分(b)。
可作為成分(b)之第二較佳型式化合物具有式2
其中R、R1 、Z、與m如前所定義;R4 為異氰酸反應性有機基團(基);R5 為氫或異氰酸反應性有機基團;及n為0或1。
由R4 與R5 表示之有機基團為含異氰酸反應性基之有機基團,如-OH、-SH、-COOH、-PO3 H2 、-NHR6 ,其中R6 為氫或視情況經取代烷基。至於異氰酸反應性基之指定實例,可提及羥基烷基、羥基烷氧基烷基、羥基(聚環氧烷基)烷基、與羥基烷氧基羰基烷基。
較佳型式之式2化合物為其中n為零,Z為1,2-伸丙基,R4 為-CH2 CH2 C(O)-O-(L)q ,-H。其中L為烴基或烷氧基,較佳為L為C2 至C3 烴基,或烷氧基;及q’為1至20,較佳為1至6,而且最佳為1。R5 為氫。此型化合物可藉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與羥基官能基丙烯酸酯(如丙烯酸2-羥基乙酯或丙烯酸羥基丙酯)之麥可加成反應而得。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之適當來源為得自Huntsman Corporation之JeffamineT M M系列聚醚。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與2-羥基官能基丙烯酸酯間之反應一般係在空氣存在下及在50至100℃之溫度,視情況地在聚合抑制劑(如氫醌或丁基化羥基甲苯)存在下進行。
另一種較佳型式之式2化合物為其中n為零,Z為1,2-伸丙基,R4 與R5 均為2-羥基乙基。此型化合物可藉由在酸性條件下反應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與環氧乙烷而製備。
另一種較佳型式之式2化合物為其中n為零,Z為1,2-伸丙基,及R4 為-CH2 CH2 C(O)-O-(L)q ,-H且R5 為氫。其中L為烴基或烷氧基,較佳為L為C2 至C3 烴基或烷氧基;及q’為1至20,較佳為1至6,而且最佳為1。R5 為氫。此型化合物可藉由在酸性條件下反應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與約一化學計量當量之環氧乙烷而製備。
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亦可由依照以下一般略圖之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與丙烯腈的反應及氫還原得到,其中R與R1 如前所述。
其中n為零,Z為1,3-伸丙基,及R4 為2-羥基乙基且R5 為氫之進一步較佳型式之式2化合物可由式2A之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與羥基官能基丙烯酸酯(如丙烯酸2-羥基乙酯或丙烯酸羥基丙酯)間之反應得到。
可作為成分(b)之第三種較佳型式化合物具有式3:
其中R、R1 與m如前所定義,及W為C2 6 伸烷基且特別是伸乙基。此型化合物可藉羥基胺與聚(環氧烷)丙烯酸酯之麥可加成反應而得。
可作為成分(b)之第四種較佳型式化合物具有式4。
其中R、R1 、Z、m、與n如前所定義;R7 表示氫、鹵素或C1 4 烷基;Q為二價拉電子基;及T為可載有取代基或含雜原子之二價烴基團。
可由Q表示之拉電子基的實例包括-CO-、-COO-、-SO-、-SO2 -、-SO2 O-、與-CONR8 -,其中R8 為氫或烷基。
可由T表示之烴基團包括伸烷基、伸芳基及其混合物,該基團視情狀地載有取代基或含雜原子。由T表示之適當基團的實例為含1至12個碳原子之伸烷基、氧伸烷基、及式-(CH2 CH(R1 )O)x 之聚氧伸烷基,其中R1 如前所定義且x為1至10,伸苯基與聯伸苯基及其他伸芳基,如
其中Y’為-O-、-S-、-CH2 -、-CO-、-SO2 -。
式4化合物可藉二莫耳之聚(環氧烷基)一烷基醚一胺與一莫耳之式5不飽和化合物的麥可加成反應而得。
其中Q、T與R7 如前所定義。
式5不飽和化合物之實例特別是其中T為C4 1 0 伸烷基殘基、聚氧伸烷基殘基或氧乙基化聯酚A殘基之二丙烯酸酯與二甲基丙烯酸酯。
在成分(b)為含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聚酯時,聚酯鏈可藉由在作為聚合終止部份之含羥基或羧基化合物存在下,聚合一或更多個羥基羧酸或其內酯而製造。
使用含羥基化合物作為鏈終止化合物而得之聚酯較佳為具有式6。
R9 O(OC-A-O)m H 6
其中m’為2至150且更希望為5至150;R9 為C1 5 0 烴基;及A為C1 2 6 伸烷基及/或C2 2 6 伸烯基。
使用含羧基化合物作為鏈終止化合物而得之聚酯較佳為具有式7。
R9 O(O-A-CO)m OH 7
其中R9 、A與m’如前所定義。
式6及/或7之聚酯一般係藉由在50至250℃,在惰性大氣中及在酯化觸媒存在下,一起反應一或多種羥基羧酸與含羥基化合物或含羧基化合物而製造。典型方法條件敘述於WO 01/80987號專利。
式6化合物可在製備式1化合物之類似條件下反應聚異氰酸酯與二級胺而形成聚酯同系物。
式7化合物可藉由與二醇(如乙二醇或丙二醇)反應而轉化成單羥基化合物,及將所得單羥基衍生物以類似式6化合物之方式處理而製備式1之聚醚的聚酯同系物。
在聚酯一端含2個對異氰酸基為反應性之官能基的聚酯可藉胺基醇與聚酯丙烯酸酯(如聚己內酯丙烯酸酯與乙醇胺)之麥可加成而製備。
在成分(b)為含聚(烷基)丙烯酸鏈之化合物時,較佳為在丙烯酸鏈一端含兩個羥基,或在丙烯酸鏈一端含一個羥基與一個胺基之聚(甲基)丙烯酸酯。兩個羥基或含一個羥基與一個胺基較佳為分隔1至6個碳原子。此型聚丙烯酸酯可藉由反應二醇與丙烯酸酯而得,例如藉以下反應略圖描述之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此型反應揭示於巨分子(Macromolecules)1995,28,1721與1997,30,2190,及美國化學協會期刊(J.Am.Chem.Soc.)1995,117,5614。
其中R1 0 為C1 2 0 烴基及m如前所定義,例如2至150且更希望為5至150。
或者,二羥基官能基聚(烷基)丙烯酸酯可依照以下反應略圖,在二羥基官能基鏈轉移劑(如硫甘油)存在下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之自由基聚合製備。
反應較佳為在如偶氮貳(異丁腈)(AIBN)之引發劑存在下進行。
其中R1 0 與m如前所定義。
單羥基官能基聚合物鏈(聚醚、聚酯或聚(烷基)丙烯酸酯)可藉由首先與異氰酸官能基丙烯酸酯反應,繼而將烷醇胺麥可加成至所得加成物,而轉化成一端含羥基與亞胺基之聚合物鏈。
以下略圖描述以單羥基官能基聚酯開始之合成轉化。
其中R1 0 與m如前所定義。
在成分(b)為一種含聚烯烴鏈之化合物,其較佳為在聚烯烴鏈一端含兩個羥基或在聚烯烴鏈一端含一個羥基與一個亞胺基之聚烯烴。其較佳為聚烯烴鏈為聚異丁烯。在鏈一端含2或更多個異氰酸基之聚異丁烯鏈可由聚異丁烯基琥珀酸酐(PIBSA)製備。PIBSA與烷基二胺之反應產生一端具一級胺之聚異丁烯。其係用於描述一型PIBSA。
經一級胺封端聚異丁烯鏈可藉羥基官能基丙烯酸酯之麥可加成或以上述聚(環氧烷)一烷基醚一胺之類似方式加入環氧乙烷,而轉化產生一種具兩個異氰酸反應性基之產物。
如前所揭示,成分(c)為一種含酸或胺基及至少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化合物。較佳為,此化合物僅含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因為如此限制分散劑之相鄰鏈間之交聯。酸基可為磷酸、硫酸或較佳為羧酸,包括其混合物。較佳為,成分(c)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均為羥基。較佳之二醇(成分(a))為式8化合物。
其中R1 1 、R1 2 與R1 3 之至少兩個基為C1 6 羥基烷基,其餘為C1 6 烴基,其可為線形或分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環烷基,M為氫或鹼金屬陽離子,或四級銨陽離子。
羧酸成分之較佳實例為二羥甲基丙酸(DMPA)與二羥甲基丁酸(DMBA)。
除了或代替羧酸基,含酸化合物(成分(c))可含其他酸基,如磷酸或磺酸基。此化合物之實例為1,3-苯二羧酸-5-硫-1,3-貳(2-羥基乙基)酯(EGSSIPA)。
在成分(c)除了兩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亦載有鹼性基時,鹼性基不與異氰酸基反應為重要的。此型鹼性基為脂族三級胺、位阻芳族胺與氮雜環化合物(其可為脂環或芳環)。位阻芳族胺之實例為在2-及/或6-位置具有立體位阻基之苯基胺。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希望分散劑包括橫向地附著聚胺基甲酸酯主幹之非反應性胺(對異氰酸基為非反應性)的氮,使得該氮原子距主幹之最接近原子分隔至少兩個原子。據信此橫向地附著之非反應性胺對某些粒狀固體提供較佳之固定。非反應性胺較佳為三級胺。非反應性胺亦可為四級銨鹽。具有鹼性基之成分(c)的指定實例為N-甲基二乙醇胺(NMDA)、N-苯基二乙醇苯胺(NPDA)、N,N-二(2-羥基乙基)異菸鹼醯胺(HEINA)、1,1’-{[3-(二甲胺基)丙基]亞胺基}貳-2-丙醇、及由二甲胺基丙胺與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麥可加成形成之化合物9。
對於具體實施例1,聚胺基甲酸酯之形成化合物(成分(d))較佳為對異氰酸基為二官能基,雖然在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主幹需要少量分支之處可使用少量之較高官能基。然而,較佳為成分(d)為二官能基。較佳反應性基為胺基與羥基,而且極佳為成分(d)為二胺或特別是二醇。如果存在,則成分(d)主要作為改變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之溶解度的鏈延長劑。
適當二胺之實例為乙二胺、1,4-丁二胺與1,6-己二胺。
適當二醇之實例為1,6-己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CHDM)、1,2-十二碳二醇、2-苯基-1,2-丙二醇、1,4-苯二甲醇、1,4-丁二醇、與新戊二醇。二醇亦可為聚醚(如聚(C2 4 烷二醇))、聚酯或聚丙烯二醇。聚烷二醇可為含重複伸乙氧基、伸丙氧基或伸丁氧基(包括其混合物)之無規或嵌段(共)聚合物。
如前所示,較佳為具體實施例1之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主幹的特徵為本質上線形。然而,如果在任何成分中存在官能基高於2之多醇或聚異氰酸酯作為雜質,則稍微少量分支可能無法避免。高官能基多醇或聚異氰酸酯對具體實施例2及3均較佳。
如前所揭示,鏈終止化合物(成分(e))對異氰酸基為單官能基。單官能基較佳為胺基或羥基。較佳之終止基為類似用於製備聚胺基甲酸酯之成分(b)的橫向側鏈化合物之溶解聚(C2 4 伸烷基)單烷基醚、聚(C2 4 伸烷基)單烷基醚胺、聚丙烯酸酯、與聚烯烴。
作為鏈終止化合物(成分(f))之單異氰酸酯的實例為異氰酸苯酯。含碳對碳雙鍵之單異氰酸酯的實例為甲基丙烯酸2-異氰酸基乙酯。
極佳為成分(f)之量為零。
由其可得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之上述化合物的典型量為15-50%之成分(a)、10-80%之成分(b)、0-24%之成分(c)、0-25%之成分(d)、0-50%之成分(e)、及0-20%之成分(f),其均按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之總重量計。
在成分(e)為單官能基聚醚、聚酯、聚(烷基)丙烯酸酯、或聚烯烴時,成分(b)與成分(e)之總量較佳為不小於35%,及在成分(e)不為單官能基聚醚、聚酯或聚(烷基)丙烯酸酯之處,成分(b)之量較佳為不小於35%。
或者,由成分(a),視情況地及(f)提供之異氰酸基總數的比例大於由成分(b)及成分(c)、(d)與(e)(在存在時)提供之異氰酸反應性基總數。所得聚胺基甲酸酯則為含殘餘異氰酸官能基之預聚物。此預聚物然後視情況地在溶於水或其他極性溶劑之前或期間,可與將不同預聚物鏈結合之其他鏈延長劑(如成分(d))及/或鏈終止化合物(成分(e))反應。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將預聚物在溶於溶劑前與鏈延長劑反應。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將預聚物在溶於溶劑期間與鏈延長劑反應。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無水或其他溶劑而將預聚物與鏈延長劑反應。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無水而將預聚物與鏈延長劑反應。
製備預聚物為有用的,因為其為一種在製備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期間控制黏度之方法,特別是在無任何溶劑而進行反應之情況。
在形成含異氰酸官能基之預聚物時,鏈延長可由水本身,或多醇、胺基醇、一級或二級脂族、脂環、芳族、芳脂族、或雜環多胺(特別是二胺)、肼或經取代肼進行。此型反應在具體貫施例3中更顯著地使用。
適當鏈延長劑之實例包括乙二胺、二伸乙三胺、三伸乙四胺、丙二胺、丁二胺、己二胺、環己二胺、哌井、2-甲基哌井、苯二胺、甲苯二胺、二甲苯二胺、参(2-胺基乙基)胺、3,3’-二硝基聯苯胺、4,4’-亞甲基貳(2-氯苯胺)、3,3’-二氯-4,4’-貳苯基二胺、2,6-二胺基吡啶、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甲烷二胺、間二甲苯二胺、異佛爾酮二胺、及二伸乙三胺與丙烯酸酯或其水解產物之加成物。亦包括如肼、吖嗪(如丙酮吖嗪)、經取代肼(例如二甲肼、1,6-伸己基貳肼、碳二肼)、二羧酸與磺酸之醯肼(如己二酸單或二醯肼、草酸二醯肼、異酞酸二醯肼、酒石酸二醯肼、1,3-伸苯二磺酸二醯肼、ω-胺基己酸二醯肼)、藉由反應內酯與醯肼而製造之醯肼(如γ-羥基丁醯基醯肼)、二醇(如任何上述二醇)之貳半卡肼碳酸酯之材料。
鏈延長劑可在高、低或周溫進行。方使之溫度為約5℃至95℃。
在聚胺基甲酸酯製備中使用預聚物時,選擇鏈延長劑與鏈終止劑之量以控制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之分子量。在鏈延長劑中之異氰酸反應性基數量與預聚物中之自由異氰酸基數量大約相等時,利於高分子量。在與聚胺基甲酸酯預聚物之反應中使用鏈延長劑與鏈終止劑之組合,利於低分子量之鏈延長劑。
惰性溶劑可在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預聚物形成之前、期間或之後加入,以控制黏度。適當溶劑之實例為丙酮、甲乙酮、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二甘二甲醚、N-甲基吡咯啶、乙酸丁酯、乙酸甲氧基丙酯、乙酸乙酯、乙二醇與丙二醇二乙酸酯、乙二醇與丙二醇乙酸酯之烷基醚、甲苯、二甲苯、及立體位阻醇(如第三丁醇與二丙酮醇)。較佳之溶劑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甲氧基丙酯、與N-甲基吡咯啶。聚胺基甲酸酯亦可在不飽和單體(其包括單官能基及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與苯乙烯單體)存在下形成。
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不小於2,000,更佳為不小於3,000,而且特別是不小於4,000。亦較佳為聚胺基甲酸酯聚合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不大於50,000,更佳為不大於30,000,而且特別是不大於20,000。
具體實施例1及後續具體實施例較佳為分散劑中殘餘異氰酸官能基之量小於0.1%,而且更佳為約零。
具體實施例2
依照本發明,提供一種非水性組成物,其包括粒狀固體、有機媒介、及具有本質上非線形主幹與聚酯、聚丙烯酸系、聚醚、或聚烯烴之橫向或終端附著溶劑可溶側鏈(包括此側鏈之混合物)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進一步特徵為其亦以如具體實施例1之相同量包括含碳對碳雙鍵之基。類似具體實施例1,在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形成後,雙鍵可與加入組成物之交聯劑反應而在顆粒表面附近將分散劑交聯(或鏈延長)。或者,在含共反應性連續相之模塑組成物、塗料、或油墨中可使用雙鍵將分散劑鍵結至連續相。
具體實施例2異於具體實施例1在於在聚胺基甲酸酯形成反應中使用較少量之三官能基或更高單體。如此在聚胺基甲酸酯主幹中產生一些分支點。三官能基或更高反應物可為多醇、多胺或聚異氰酸酯。對於具體實施例2,較佳為更高官能基反應物為多醇或多胺。特佳為其為多醇。
在具體實施例2中,在聚胺基甲酸酯合成中選擇單、二與更高官能基成分之比例,使得與完全交聯凝膠相反,製造分支聚胺基甲酸酯。較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不大於100,000,更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不大於70,000,而且特別是不大於40,000。較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至少3,000。更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至少5,000,而且特別是至少7,000。較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中之分支點平均數量為至少1個。更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中之分支點平均數量為至少2個,而且特別是至少3個。亦較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中之分支點平均數量不大於20個。更佳為聚胺基甲酸酯中之分支點平均數量不大於12個,而且特別是不大於8個(聚胺基甲酸酯中之分支點平均數量可由用以製備聚胺基甲酸酯之單、二與更高官能基化合物的莫耳比例計算。)。
具體實施例2可依照形成具體實施例1之相同一般步驟由成分a-f經以下之替換而完成。
對於(a)成分(聚異氰酸酯),官能基可為約2至約10個(平均),而且在一個態樣中為約2至約6個。官能基為約2.5至約6或10個之額外異氰酸酯為已知材料且更詳細地敘述於美國專利第6,509,409號,第4欄,第8行至第7欄,第18行。異氰酸酯亦可為不同異氰酸酯之摻合物,或過量異氰酸酯與多醇或多胺形成聚異氰酸酯之反應產物。較佳為聚異氰酸酯之平均官能基為2.0至2.5個。更佳為聚異氰酸酯之平均官能基為2.0至2.2個。特佳為聚異氰酸酯之平均官能基為2.0個。
在具體實施例2中,成分(b)橫向可溶鏈之存在為視情況的。在本發明之某些態樣中具有橫向側鏈可溶基以在分散劑中得到充分之可溶鏈視為重要的。
較佳為存在一或多種形成化合物(d)。至於成分(d)之形成化合物,較佳為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平均數量大於2.0個,更佳為大於2.05個,而且特別是大於2.1個。較佳為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平均數量不超過3.0個。更佳為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平均數量不超過2.6個,而且特別是不大於2.4個。
成分(a)或(d)至少之一的平均官能基必須大於2.0個。
具體實施例2之異氰酸酯可與任何其他成分(如單官能基或二官能基溶劑可溶成分)預先反應,因為一般對官能基高於2個之成分的反應條件有較少之限制。
具體實施例2可具有下示結構,其略示地敘述其中終端可溶鏈存在六個分支點之聚胺基甲酸酯。
.表示三官能基形成化合物(成分d)之殘基。其他符號及條紋具有如前(說明書之第3和4頁)之相同意義。
具體實施例3
亦可使用具體實施例1及2之相同反應物,視情況地及稍微不同之反應步驟,修改Byk(美國專利第4,647,647;4,795,796;4,942,213號;及歐洲專利第154,678號)、Efka(美國專利第5,399,294;5,425,900;與5,882,393號)、及Avecia之美國專利第6,509,409號揭示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以包括如具體實施例1之相同量碳對碳雙鍵。具體實施例3之原料包括得自具體實施例1及2之原料,及成比例使用更多官能基高於2個之聚胺基甲酸酯形成單體。具體實施例3之異氰酸酯(“a”)係與具體實施例2相同,而且在具體實施例3中一般為平均具有超過2個官能基之異氰酸酯。具體實施例3之化合物”b”通常不存在(表示通常無得自成分(e)之單官能基溶劑可溶鏈)。其餘成分非常類似/可交換。
得自Byk與Efka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特徵為其係以聚異氰酸酯製造。對於Byk專利,聚異氰酸酯之官能基2.5,而Efka2。單官能基溶劑可溶鏈較二官能基溶劑可溶鏈平均略為便宜。具體實施例3之聚胺基甲酸酯係以3階段程序製備。
階段1 將異氰酸酯成分”a”之一部份異氰酸基與含一個與異氰酸基(分散劑之溶劑可溶鏈)反應之基的聚合物鏈(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成分(e)反應。
階段2 將其他部份之異氰酸基與含2或更多個與異氰酸基反應之基的材料(成分”d”)(例如二醇,如PEG)反應。其係用以將數種聚異氰酸酯衍生物鍵聯在一起而累積分子量。視情況地,在此階段可加入具有胺基之化合物(成分”c”)或鏈終止劑(成分”e”)。任何成分b-f均可含碳對碳雙鍵。
階段3 殘餘異氰酸基(如果存在)然後可與例如具體實施例1及2之e及f反應,其異氰酸基反應性為單官能性,以引入其他之官能基,例如三級或芳族胺,如美國專利第4,647,647號。
併入碳對碳雙鍵可藉以下達成(i)將雙鍵併入在階段1引入之溶劑可溶鏈,例如使用一端具羥基且另一端具丙烯酸基之聚合鏈(例如聚內酯),或(ii)使用對異氰酸反應性基為單官能基材料(如羥基官能基丙烯酸單體,如丙烯酸羥基乙酯)將雙鍵併入,使得雙鍵接近固定核。
如果在階段3無一級或二級胺官能基材料,則可在任何階段加入羥基官能基丙烯酸酯(或類似物)。然而,如果使用此胺,則丙烯酸酯必須最後加入以防止胺與活化雙鍵間之反應。
本發明因此關於適合作為分散劑之加成化合物或其鹽,其含反應性碳對碳雙鍵。此化合物可視情況地在溶劑存在下及視情況地在反應觸媒存在下,藉聚異氰酸酯、羥基化合物、具有澤列維季諾夫(Zerewitinoff)活性氫之化合物、與至少一種含氮之鹼性基,視情況地及含胺氫之化合物的反應而得,其特徵為其可藉平均官能基為2.5至6個之聚異氰酸酯(a)與式I之單羥基化合物(e)的反應而得Y”-OH I其中Y”具有以下之意義:(i)具8至30個碳原子之脂族及/或環脂族烴基,其中氫原子可部份地經鹵素及/或芳基取代,(ii)分子量為350至8000之脂族、環脂族及/或芳族基,其含至少一個-O-及/或-COO-基,及其中氫原子可部份地經鹵素取代。
視情況地,Y”基含至少一個碳對碳雙鍵。其希望反應15至50%,較佳為20至40%,而且最佳為20至35%之NCO基。反應此量之所得反應產物與式II之化合物(d)G-(E)n II其中E表示-OH、-CO2 H、-NH2 及/或-NHR(其中R表示具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及n’表示2或3,而且G表示分子量至多為3000之脂族、環脂族及/或芳族基,其具有至少兩個碳原子且可含-O-、-COO-、-CONH-、-S-及/或-SO2 -基,其進一步反應原始加入程序之聚異氰酸酯的15至45%,較佳為20至40%,而且最佳為20至35%之NCO基,但是反應(a)及(b)之NCO反應程度之和為至少40%且最多75%,較佳為45至65%,而且最佳為45至55%之量。
視情況地,G基含至少一個碳對碳雙鍵(c),其以此量反應所得反應產物與通式III & IV之成分(e)Z’-Q’ III T’-Q’ IV其中Q,表示-OH、-NH2 、-NHR1 6 (其中R1 6 表示具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SH,及Z’為具有2至10個碳原子之脂族基,其含至少一個三級胺基或含至少一個鹼性環氮原子(不帶有氫原子)之雜環基,此雜環基可藉具有至多10個碳原子之伸烷基附著至Q’基,T’為含至少一個碳對碳原子之基,其中化合物III及IV之至少一個分子可用於在階段(a)及(b)中未反應之各殘餘異氰酸基。化合物IV之量可為與殘餘異氰酸基反應所需量之0-100%。
化合物III及IV之反應可循序或同時發生。然而,較佳為首先發生化合物III之反應,特別是如果T’含丙烯酸基且化合物III中之Q’為-NH2 或-NHR1 6
化合物I、II或IV中之至少一或多種必須含碳對碳雙鍵。
本發明亦關於一種製備上述加成化合物之方法。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上述加成化合物作為分散劑之用途。
將分散劑交聯以封包顆粒
分散劑可在組成物之粒狀物質附近交聯或鏈延長。交聯或鏈延長係藉由加入交聯劑(其含與分散劑內所含雙鍵反應之官能基)或藉雙鍵之加成聚合反應而達成。
如果使用交聯劑,則其可在分散程序之任何階段加入,但是較佳為其在已將顆粒分散於分散劑已存在之液態媒介中之後加入。較佳為交聯劑之平均官能基為至少2個。特佳為交聯劑之平均官能基為3個或以上。較佳為交聯劑包括胺官能基(一級及/或二級)。較佳為交聯劑中一級與二級胺基全部之平均官能基為2個或以上。較佳為交聯劑含至少2個一級胺基。
組成物所需之多官能基胺之量視分散劑使用量及一級與二級胺基對反應性雙鍵之官能基而定。較佳為一級與二級胺基對反應性雙鍵之比例為1比10至10比1之範圍。更佳為此範圍為1比5至5比1。特佳為此範圍為1比3至3比1。
交聯用多官能基胺可得自各種材料,而且可如單一材料或此材料之混合物而使用。其可為脂族或芳族。其有許多指定實例。H2 N(CH2 )n NH2 ,其中n”=2至20,指定實例包括n”=2、n”=6、n”=12;H2 N(CH2 CH2 NH)m CH2 CH2 NH2 ,其中m”=1至10,較佳為1至6;精三胺、精四胺;N,N’-貳(3-胺基丙基)-乙二胺;N,N’-貳(3-胺基丙基)-1,3-丙二胺;参(2-胺基乙基)胺;4,4’-亞甲貳(環己胺);二胺基環己烷;異佛爾酮二胺;聚乙二亞胺;Jeffamine D及T系列聚醚胺(由Huntsman供應)。
分散劑與反應性黏合劑系統之共硬化
分散劑可用於含反應性黏合劑系統(其含不飽和)之組成物。反應性黏合劑係在加入含分散劑之分散液後硬化。反應性黏合劑在100% UV硬化油墨之情形可為液態,或可為固態,例如UV硬化粉末塗料。
硬化可藉由以熱或以輻射來源產生自由基而發生。有許多種熟悉此技藝者已知之引發劑,其可用以在溫度上升時產生自由基。引發劑之選擇係由所需操作溫度、溶解度、所需硬化速率等決定。有許多可用之過氧化物、氫過氧化物與偶氮化合物之實例。以「熱」引發劑產生自由基亦可催化,使得硬化在周溫發生。一個已知實例為使用三級胺催化由過氧化物產生自由基。亦有多種可用於UV硬化之引發劑。其他選擇因素視使用之輻射波長而定。
黏合劑系統之組成物可大為不同。此系統含與分散劑中之碳對碳雙鍵共反應之反應性不飽和。這些反應性基可存在於反應性黏合劑系統之單聚、寡聚及/或聚合成分上。黏合劑中反應性雙鍵之型式可選自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或苯乙烯系。反應性黏合劑系統通常含一部份反應性官能基>2個之材料,以形成交聯網路。
有非常多種之具反應性雙鍵之單、二及多官能基的單體及寡聚物。寡聚物包括不飽和聚酯、環氧基丙烯酸酯、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與丙烯酸化丙烯酸系。
單官能基單體包括丙烯酸烷酯、甲基丙烯酸烷酯與苯乙烯。二官能基單體包括以下之丙烯酸官能基單體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等致物-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環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聯酚A二丙烯酸酯、與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多官能基單體包括以下之丙烯酸官能基單體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等致物-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與二-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
在片及塊模塑化合物中,反應性黏合劑系統之最常用型式為不飽和聚酯組合苯乙烯單體。黏合劑係以熟悉此技藝者已知之其他成分調配,如纖維、釋放劑。因此,分散劑中碳對碳雙鍵與苯乙烯之共反應性對用於這些系統為重要的。
對於反應性硬化系統,其特別希望使最終組成物之VOC含量最小。因此,較佳為分散劑係以成為100%活性之最少有機溶劑輸送,或溶於硬化系統之反應性成分。
中間物之製備
下述中間物及分散劑之製備係以一或多種情況進行。重複某些中間物製備以提供更多測試材料。
中間物A -二羥基聚酯
將1-十二碳醇(32.1份,0.172莫耳)、ε-己內酯(186.76份,1.631莫耳)與δ-戊內酯(60.35份,0.603莫耳)在180℃於氮下一起攪拌。加入丁氧鋯觸媒(1.34份)且將反應物在180℃於氮下攪拌約20小時。在冷卻至20℃後,得到聚酯如蠟狀固體。其為聚酯1。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6.88份)加入具加熱至40℃之乙酸甲氧基丙酯(100份)之反應容器。將溶於乙酸甲氧基丙酯(100份)之聚酯1(250份)在50-60℃經2小時攪拌加入。反應係使用連線紅外線偵測監測。在進料結束後,反應在60℃持續又30分鐘。將溫度提高至70℃且將反應持續又1小時。在此階段,NCO基附帶之紅外線峰之大小未顯示進一步減小。然後將反應物以外部冰浴冷卻至7℃,及加入二乙醇胺(16.22份)於乙酸甲氧基丙酯(32份)之溶液而造成溫度上升至21℃。將反應在35℃攪拌而持續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
中間物B -羥基胺基PO聚醚
將Jeffamine M2005(800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456.4份)與2,6-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2.72份)在70℃一起攪拌48小時,直到麥可加成反應結束。
中間物C
將1-十二碳醇(93.15份)、ε-己內酯(399.5份)與δ-戊內酯(350.4份)在150℃於氮下一起攪拌。加入丁氧鋯觸媒(4.0份)且將反應物在180℃於氮下攪拌20小時。在冷卻至20℃後,所含聚酯為黏性液體。其為聚酯2。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82.63份)加入反應容器且在氮下加熱至50℃。將聚酯2(800份)在50-60℃經2小時攪拌加入。將反應在60℃持續攪拌1小時。然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加入二乙醇胺(49.88份)。將反應在35℃攪拌而持續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
中間物D
將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80.0份)、ε-己內酯(666.73份)與δ-戊內酯(215.44份)、4-甲氧基酚(0.96份)、氯化錫(II)(0.05份)在125℃於空氣大氣下一起攪拌。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20小時。在冷卻至20℃後,得到聚酯如蠟狀固體。
中間物E
將1-十二碳醇(114.16份)、ε-己內酯(666.73份)與δ-戊內酯(215.44份)在150℃於氮下一起攪拌。加入丁氧鋯觸媒(4.0份)且將反應物在180℃在氮下攪拌20小時。在冷卻至20℃後,得到聚酯如蠟狀固體。。
中間物F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48.02份)加入反應容器且在氮下加熱至50℃。將中間物D(400份)在50-60℃經2小時攪拌加入。將反應在60℃持續攪拌1小時。然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加入二乙醇胺(28.99份)。將反應在35℃持續攪拌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然後加入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24份)。
中間物G
將丙烯酸羥基乙酯(71.38份)、ε-己內酯(666.73份)與δ-戊內酯(215.44份)、4-甲氧基酚(0.95份)、氯化錫(II)(0.047份)在125℃於空氣大氣下一起攪拌。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20小時。在冷卻至20℃後,得到聚酯如蠟狀固體。
中間物H
將1-十二碳醇(64.1份)與ε-己內酯(509.97份)在150℃於氮下一起攪拌。加入丁氧鋯觸媒(2.9份)且將反應物在180℃於氮下攪拌20小時。在冷卻至20℃後,得到聚酯如蠟狀固體。其為聚酯3。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41.71份)加入反應容器且在氮下加熱至50℃。將聚酯3(400份)在烤箱中加溫至50-60℃,然後在50-60℃經2小時攪拌加入反應容器。將反應在60℃持續攪拌1小時。然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加入二乙醇胺(25.18份)。將反應在35℃持續攪拌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
在以下實例中,所製造分散劑之分子量係以大小排除層析術特徵化。數量平均分子量(Mn)及重量平均分子量(Mw)值係相對聚苯乙烯標準品測定。對於在溶劑中進行之聚合,溶液之最終固體含量係以重力分析測定。
分散劑1
將二羥甲基丙酸(7.4份,經常稱為2,2-貳(羥基甲基)丙酸))、1,4-環己烷二甲醇(7.88份)、中間物B(150.0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4.2份)、與乙酸乙酯(195份)加入圓底燒瓶,而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加入於乙酸乙酯(10份)中之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34.62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反應容器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可藉紅外線分析偵測僅殘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28小時。加入乙醇(10份)且加入丁基化羥基甲苯(BHT)(0.02份)作為自由基引發劑。
藉由加入乙酸乙酯以補償少量溶劑蒸發損失,而將固體含量調整至50重量%(Mn=12,300及Mw=24,900)。
比較性分散劑α
此聚胺基甲酸酯非常類似實例1,但是不含任何碳對碳雙鍵。將二羥甲基丙酸(7.8份)、1,4-環己烷二甲醇(10.27份)、中間物B(144.0份)、1-丁醇(2.93份)、與乙酸乙酯(180份)加入圓底燒瓶,而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加入於乙酸乙酯(10份)中之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37.83份)經45分鐘期間逐滴加入反應容器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可藉紅外線分析偵測僅殘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28小時(Mn=12,300及Mw=22,400)。
顏料分散液性能
分散液調配物:分散液係藉由在4盎司玻璃廣口瓶中將分散劑1(8.0份)加入乙酸甲氧基丙酯(22份)而調配。加入黑色顏料(20份,得自Degussa之Printex 35)且將混合物溫和攪拌以將顏料濕潤。將玻璃珠(直徑3毫米,125份)加入廣口瓶。將廣口瓶置於Scandex分散器200-K型且振盪搖動2小時而研磨內容物。其為研磨基料1。
製備四乙五胺(TEPA)(5.88份)於乙酸乙酯/乙醇(3/1)(100份)之溶液。將TEPA溶液(0.063份)加入一部份研磨基料1(5份)及乙酸乙酯/乙醇(3/1)(0.44份)。其為研磨基料1A。將乙酸乙酯/乙醇(3/1)(0.50份)加入一部份研磨基料1(5份)。其為研磨基料1B。使研磨基料1A及1B(0.5份)沉降至硝基纖維素樹脂NC DLX 3/5(1.5份,得自Nobel Enterprises)中。使用分散劑α以相同方式製備研磨基料及油墨而製造研磨基料α1及油墨α1A與α1B。
使用3號K棒將一部份所得油墨塗刷於黑色及白色卡片上。對塗刷基於隱藏力、噴射性及光澤以1至5之計分系統進行簡單之目視評定。5分表示最佳性能。無分散劑之對照例產生品質等於1之沉降。
將其餘部份之油墨在52℃儲存2週。將經儲存油墨以相同方式塗刷至黑色及白色卡片上且評定,以得知儲存時是否有變化。
在將油墨於52℃儲存2週後,僅油墨1A之塗刷品質不降低。在油墨1A中,調配物中存在使用含碳對碳雙鍵及TEPA之分散劑。
分散劑2
將環己烷二甲醇(8.57份)、中間物B(165.0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8.14份)、丙烯酸羥基乙酯(4.6份)、與乙酸乙酯(224.6份)在70℃於氮大氣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15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37.96份)經60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將反應混合物在70℃於氮下攪拌又20小時,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51重量%(Mn=7,600及Mw=19,900)。
分散劑3
將環己烷二甲醇(9.98份)、中間物B(144.0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8.00份)、聚(丙二醇)丙烯酸酯(18.71份)、與乙酸乙酯(218.71份)在70℃於氮大氣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37.72份)經72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將反應混合物在70℃在氮下攪拌又20小時,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50重量%(Mn=6,300及Mw=23,800)。
分散劑4
將環己烷二甲醇(10.18份)、中間物B(144.0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7.8份)、己內酯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13.56份)、與乙酸乙酯(213.56份)在70℃於氮大氣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37.72份)經30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將反應混合物在70℃於氮下攪拌又20小時,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51重量%(Mn=6,300及Mw=19,400)。
片模塑實例
為了證驗這些材料在片模塑化合物型調配物中為反應性,調查其與苯乙烯之共反應性。
分散劑2、3及4與苯乙烯之共聚合
將苯乙烯(10份)、分散劑(約21份,在乙酸乙酯中約50重量%)與甲苯(10克)在氮大氣下裝至施倫克(Schlenk)管,繼而為2,2’-偶氮貳(2-甲基丙腈)(0.1份)。將內容物在70℃加熱20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在各情形,反應產物為與分散劑及苯乙烯間所發生之交聯反應一致之凝膠。
為了證明無分散劑則不發生膠化,在類似條件下進行苯乙烯之同元聚合。苯乙烯(10份)與甲苯(20份)在氮大氣下裝至施倫克管,繼而為2,2’-偶氮貳(2-甲基丙腈)(0.1份)。將內容物在70℃加熱20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而產生聚苯乙烯溶液如透明可傾倒液體。
分散劑5
將N-甲基二乙醇胺(2.83份)、中間物A(40.8份,在乙酸甲氧基丙酯中之50%溶液)、己內酯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1.72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11.3份)在70℃於氮大氣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03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6.74份)經21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將反應混合物在70℃於氮下攪拌又3小時,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56重量%(Mn=8,300及Mw=25,800)。
分散劑6
將中間物B(32.64份)、環己烷二甲醇(5.30份)、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3.66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05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51.66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70℃於氮大氣下攪拌。將甲苯二異氰酸酯(10.0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反應容器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殘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4小時(Mn=11,400及Mw=34,600)。
分散劑7
將中間物B(74.00份)、己二醇(7.33份)、丙烯酸羥基乙酯(2.25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102.25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70℃於氮大氣下攪拌。將甲苯二異氰酸酯(18.57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反應容器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4小時。然後加入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01份)。固體含量為49重量%(Mn=11,800及Mw=41,100)。
分散劑8
將中間物A(32.64份)、環己烷二甲醇(5.07份)、己內酯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酯(2.61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05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50.61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70℃在氮大氣下攪拌。將甲苯二異氰酸酯(10.24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反應容器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4小時。固體含量為50重量%(Mn=7,800及Mw=26,700)。
分散劑9
將中間物A(19.72份)、N-甲基二乙醇胺(2.85份)、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0.46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03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29.46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70℃在氮大氣下攪拌。將甲苯二異氰酸酯(6.40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反應容器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4小時。固體含量為50重量%(Mn=5,300及Mw=12,200)。
分散劑10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49.75份)在氮大氣下加入圓底燒瓶。將中間物B(192.40份)、己二醇(9.29份)、N-甲基二乙醇胺(8.16份)、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12.39份)、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15份)經30分鐘期間攪拌加入且內容物放熱至50-55℃。將反應加熱至70-75℃經又1.5小時。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3份)且將內容物在70-75℃維持20小時。然後加入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1.2份),而且在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時,將聚合在70-75℃維持30分鐘(Mn=6,400及Mw=18,000)。
分散劑11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19.42份)在氮大氣下加入圓底燒瓶。將中間物C(74份)、N-甲基二乙醇胺(6.58份)、丙烯酸羥基乙酯(4.32份)、與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05份)經30分鐘期間攪拌加入且內容物放熱至50-55℃。將反應加熱至70-75℃經又4小時,直到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Mn=4,200及Mw=15,700)。
分散劑12
將中間物B(228.00份)與2,2-貳(羥基甲基)丙酸(19.23份)在氮大氣下攪拌加入圓底燒瓶。然後加入甲苯二異氰酸酯(52.47份)且溫度放熱至40-45℃。然後加入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13.07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3份)與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16份)且將內容物加熱至70-75℃。將反應在70-75℃維持20小時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Mn=8,400及Mw=17,300)。
分散劑13
將中間物B(60.0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3.0份)、己二醇(10.37份)、中間物D(40.16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14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140.16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6.53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殘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20小時(Mn=6,900及Mw=24,500)。
分散劑14
將中間物F(71.0份)、N-甲基二乙醇胺(3.0份)、己二醇(5.41份)、中間物E(18.14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1份)、與乙酸乙酯(118.14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0.49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殘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3小時。固體含量為55重量%(Mn=6,700及Mw=22,000)。
分散劑15
將中間物F(60.0份)、己二醇(11.79份)、中間物D(78.0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18份)、與乙酸丁酯(178.0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8.11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3小時。固體含量為50重量%(Mn=5,200及Mw=9,200)。
分散劑16
將中間物C(60.0份)、N-甲基二乙醇胺(8.0份)、己二醇(4.15份)、中間物G(76.31份)、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1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7.75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殘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2小時(Mn=7,300及Mw=19,800)。
分散劑17
將中間物H(126.14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4.1份)、己二醇(4.0份)、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7.86份)、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05份)、二月桂酸二丁錫(0.1份)、與乙酸乙酯(50.8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2.80份)經30分鐘期間逐滴加入,以將溫度維持在70-75℃。在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時,使反應在此溫度持續又20小時。然後在轉動蒸發器上去除大部份溶劑。將材料轉移至金屬盤且將產物在真空烤箱中進一步乾燥(Mn=1600及Mw=10,600)。
分散劑18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52.19份)在氮大氣下加入圓底燒瓶。將中間物B(210份)、1,1’-{[3-(二甲胺基)丙基]亞胺基}貳-2-丙醇(37.81份)、丙烯酸羥基乙酯(6.33份)、與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31份)經30分鐘期間攪拌加入且內容物放熱至50-55℃。將反應加熱至70-75℃經又4小時,直到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固體含量為52.0重量%(Mn=6,700及Mw=20,900)。
分散劑19
將分散劑18(300份)加入圓底燒瓶且在氮大氣下攪拌加熱至70℃。然後加入苄醯基氯(9.4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9.4份)且將反應在70℃維持20小時。產物為黏性液體。固體含量為53.0重量%。
分散劑20
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6.48份)在氮大氣下加入圓底燒瓶。將中間物C(105份)、1,1’-{[3-(二甲胺基)丙基]亞胺基}貳-2-丙醇(18.52份)與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3.6份)經30分鐘期間攪拌加入且內容物放熱至50-55℃。將反應加熱至70-75℃經又4小時,直到殘留僅微量異氰酸酯(Mn=5,500及Mw=22,400)。
分散劑21
將己二醇(13.9份)、中間物B(207.0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15.45份)、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8.61份)、丁基化羥基甲苯(0.001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308.6份)在約23℃於空氣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30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63.35份)經約5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而造成少量放熱。然後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70-72℃且在空氣下攪拌又20.5小時,直到藉紅外線分析偵測僅殘留微量異氰酸酯。固體含量為50.8重量%(Mn=6,900及Mw=21,400)。
分散劑22
將己二醇(13.08份)、中間物A(414.0份,在乙酸甲氧基丙酯中之50%溶液)、2,2-貳(羥基甲基)丙酸(15.45份)、丙烯酸羥基乙酯(7.78份)、丁基化羥基甲苯(0.001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100.8份)在約24℃於空氣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30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64.17份)經約18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而造成放熱至56℃。然後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70-73℃且在空氣下攪拌又約19.3小時,直到藉紅外線分析偵測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49.6重量%(Mn=4,200及Mw=13,200)。
分散劑23
將己二醇(12.03份)、中間物A(414.0份,在乙酸甲氧基丙酯中之50%溶液)、NMDA(15.45份)、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8.86份)、丁基化羥基甲苯(0.001份)、與乙酸甲氧基丙酯(101.9份)在約22℃於空氣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30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65.22份)經約8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而造成放熱至54℃。然後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70-73℃且在空氣下攪拌又約3小時,直到藉紅外線分析偵測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48.8重量%(Mn=7,200及Mw=22,500)。
分散劑24
將環己烷二甲醇(1.76份)、中間物B(93.78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5.35份)、丙烯酸羥基乙酯(2.49份)、三羥甲基丙烷(0.97份)、與乙酸乙酯(125份)在70℃在氮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098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0.55份)經30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將反應混合物在70℃在氮下攪拌又25.5小時,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53.0重量%(Mn=12,500及Mw=31,000)。
分散劑25
將環己烷二甲醇(2.73份)、中間物B(145.51份)、2,2-貳(羥基甲基)丙酸(8.3份)、丙烯酸羥基乙酯(2.70份)、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9.93份)、三羥甲基丙烷(1.50份)、與乙酸乙酯(185份)在70℃在氮下攪拌。然後加入二月桂酸二丁錫(0.15份)。將甲苯二異氰酸酯(20.55份)經30分鐘加入反應混合物。將反應混合物在70℃在氮下攪拌又25.5小時,直到無異氰酸酯殘留。固體含量為53.0重量%(Mn=15,700及Mw=42,600)。
碳黑於苯乙烯之顏料分散液性能 分散液調配物CB1
藉由將分散劑(1.0份)與二第三丁基-4-甲基酚(0.05份)溶於苯乙烯(5.5份)而製備分散液。加入3毫米玻璃珠(17份)與黑色顏料(3.5份,Raven 1200,得自Columbian Chemicals Company),及將內容物在水平搖動器研磨16小時。
分散液調配物CB2a
藉由將分散劑(1.0份,在溶劑中約50重量%)溶於苯乙烯(5.5份)而製備分散液。加入3毫米玻璃珠(17份)與黑色顏料(3.5份,Raven 1200,得自Columbian Chemicals Company),及將內容物在水平搖動器研磨l6小時。
分散液調配物CB2b
藉由將分散劑(2.0份,在溶劑中約50重量%)溶於苯乙烯(4.5份)而製備分散液。加入3毫米玻璃珠(17份)與黑色顏料(3.5份,Raven 1200,得自Columbian Chemicals Company),及將內容物在水平搖動器研磨16小時。
分散液調配物CB3
藉由將分散劑(1.4份,100%活性)溶於苯乙烯(19.6份)而製備分散液。加入3毫米玻璃珠(125份)與黑色顏料(14.0份,Raven 1200,得自Columbian Chemicals Company),及將內容物在Red Devil搖動器研磨1小時。
分散液調配物CB4a
藉由將分散劑(3.26份,100%活性)溶於苯乙烯(18.14份)而製備分散液。加入3毫米玻璃珠(125份)與黑色顏料(13.6份,Raven 1200,得自Columbian Chemicals Company),及將內容物在Red Devil搖動器研磨1小時。
分散液調配物CB4b
藉由將分散劑(6.52份,在溶劑中約50重量%)溶於苯乙烯(15.15份)而製備分散液。加入3毫米玻璃珠(125份)與黑色顏料(13.6份,Raven 1200,得自Columbian Chemicals Company),及將內容物在Red Devil搖動器研磨1小時。
分散液性能之概要
調配物中無分散劑,則形成具有顏料未濕潤區域之濃不均質無法移動凝膠。
存在分散劑,則顏料被研磨形成漿料。漿料之黏度已藉由測定玻璃珠在全部研磨基料中移動之自由度而如下表所示。在所有之情形,顏料均濕潤且形成均質分散液。
黏度等級A=非常流動性B=流動性C=黏性
對於分散液D17,分散液之黏度係以TA Instruments AR2000 Rheometer測量。將約1毫升之分散液塗佈至泊耳帖板,然後將測量幾何(40毫米2°鋼錐)壓在樣品上。然後將溫度維持在25℃之固定溫度而對樣品施加0.04至2000 s 1 之剪切速率掃刷。分散液黏度示於下表。
UV硬化調配物之測試
已證明反應性雙鍵在分散劑中之存在對UV型硬化系統中有有益之效果。
比較含本發明分散劑1與具類似組成物(除了其不含反應性雙鍵)之比較性分散劑α的調配物。調配物UV1與UVα係由以下材料製備。
1由Tego Chemie供應2由Ciba Specialty Chemicals供應
使用0號K棒將UV1與UVα之薄膜塗刷至玻璃板上。在Fusion Systems UV裝置中將經塗覆板藉由在10”長D燈泡(功率為120瓦/公分)下以約40米/分鐘之速度通過而硬化。
在燈下通過7次後,得自調配物UV1之薄膜具有31秒之Koenig硬度。得自調配物UVα之比較性塗料僅具有24秒之Koenig硬度。
另一片類似地得自調配物UV1之薄膜在UV燈下通過5次後達成26秒之Koenig硬度。
這些觀察證明,相對含無反應性雙鍵之比較性分散劑α的調配物,得自UV1之塗料在相等硬化時間後產生較硬之薄膜,或達成相同硬度需要較短之硬化時間。
藍色UV油墨調配物
藉由將下表詳述之材料依所列順序加入4盎司之玻璃廣口瓶而製備分散液。
1由BASF供應2由Noveon供應
將混合物溫和地攪拌以將顏料濕潤。將125份之直徑3毫米玻璃珠加入廣口瓶。將廣口瓶置於Scandex分散器200-K型且振盪搖動2小時而將內容物研磨。
然後藉由將3.21份之各分散液加入以下成分之混合物而製備藍色UV油墨。
1由UCB Chemicals供應2由Tego Chemie 3由Ciba Specialty Chemicals供應
使用裝有0號K棒之自動薄膜塗佈器將所得油墨塗刷至Leneta黑白卡片上。在Fusion Systems UV裝置中將塗層藉由在10”長D燈泡(功率為120瓦/公分)下以約40米/分鐘之速度通過4次而硬化。
塗層之光澤及霧值係以光澤及霧計測量。含分散劑之油墨製造較具光澤之塗層,其具有遠較分散劑不存在之比較性油墨高之顏色強度。
黃色UV油墨調配物
藉由將下表8詳述之材料依所列順序加入4盎司廣口瓶而製備分散液。
1由Clariant供應
將混合物溫和地攪拌以將顏料濕潤。將125份之直徑3毫米玻璃珠加入廣口瓶。將廣口瓶置於Scandex分散器200-K型且振盪搖動4小時而將內容物研磨。
然後藉由將3.21份之各分散液加入以下成分之混合物而製備黃色UV油墨。
1由UCB Chemicals供應2由Tego Chemie 3由Ciba Specialty Chemicals供應
使用裝有0號K棒之自動薄膜塗佈器將所得油墨塗刷至Leneta黑白卡片上。在Fusion Systems UV裝置中將塗層藉由在10”長D燈泡(功率為120瓦/公分)下以約40米/分鐘之速度通過4次而硬化。
塗層之光澤及霧值係以光澤及霧計測量。含分散劑之油墨製造較具光澤之塗層,其具有較分散劑不存在之比較性油墨高之顏色強度。
工業應用
由本發明組成物製造之分散液與研磨基料特別適合用於油漆(包括高固體油漆)、溶劑系油墨(特別是膠版印刷、凹版印刷與網板印刷油墨)、UV硬化油墨、顯示螢幕裝置之濾色層、熱固性樹脂組成物(如片模塑化成物、塊模塑化成物)、或凝膠塗料、及非水性陶瓷程序。
分散劑亦可用於將粒狀物質(包括顏料)分散於粉末塗料調配物中,特別是欲藉輻射硬化之粉末塗料。
以上引用之各文件在此併入作為參考。除非在實例中或另外明確地指示,應了解本說明中所有指定材料量、反應條件、分子量、碳原子數量等之數值以文字「約」修飾。除非另有指示,在此所指之各化學物或組成物應解讀為商業等級材料,其可含異構物、副產物、衍生物、及通常了解存在於商業等級之其他材料。然而,各化學成分之量係排除可習用地存在於商業等級之任何溶劑或稀釋油而表示。應了解,在此所述之高低量、範圍、及比例限度可獨立地組合。類似地,本發明各元素之範圍及量可與任何其他元素之範圍或量一起使用。在此使用之名詞「本質上包括」可含不影響所討論組成物之基本及新穎特徵的物質。
雖然本發明已關於其較佳具體實施例而解釋,應了解其各種修改對熟悉此技藝者在讀取此揭示時為顯而易知的。因此應了解,在此揭示之本發明意圖涵蓋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內的修改。

Claims (23)

  1. 一種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包括聚胺基甲酸酯主幹及橫向地附著之溶劑可溶:a)聚(C2-4 環氧烷)之聚醚鏈,b)聚酯鏈,c)聚丙烯酸系鏈,或d)聚烯烴鏈,或其混合物;視情況地及一或多種鏈終止劑,其中各分散劑分子在主幹、橫向地附著之溶劑可溶鏈、或鏈終止劑、或其組合中具有平均至少一個反應性碳對碳雙鍵,其進一步包括橫向地附著聚胺基甲酸酯主幹之非反應性胺(對異氰酸酯為非反應性)的氮,使得該氮原子與主幹上之最接近原子分隔至少2個原子,及其中非反應性胺係衍生自由N,N-二(2-羥基乙基)異菸鹼醯胺、1,1’-{[3-(二甲胺基)丙基]亞胺基}貳-2-丙醇、或由二甲胺基丙胺與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麥可加成(Michael addition)形成之化合物 所組成的化學群組,及其中該非反應性胺為三級胺鹽、四級銨鹽、或其組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與聚烯烴溶劑可溶鏈含終止C1-50 烴基,視情況地含反應性碳對碳雙鍵。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各 分散劑分子包括平均至少一個溶劑可溶聚(C2-4 環氧烷)(聚醚)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聚(C2-4 環氧烷)鏈為在聚醚鏈一端含兩個與異氰酸酯反應之羥基之聚醚的殘基,而且羥基分隔不少於5個原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聚酯溶劑可溶鏈為在聚酯鏈一端含兩個與異氰酸酯反應之羥基之聚酯的殘基,而且羥基分隔5至17個原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溶劑可溶聚醚鏈含式1化合物之殘基 其中R為C1-20 烴基;R1 為氫、甲基或乙基,其中少於60%為氫;R2 與R3 各獨立地為C1-8 羥基烷基;Z為C2-4 伸烷基;X為-O-或-NH-;Y為聚異氰酸酯之殘基;m為5至150;p為1至4;及q為1或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溶劑可溶聚醚鏈含式2化合物之殘基 其中R為C1-20 烴基;R1 為氫、甲基或乙基,其中少於60%為氫;R4 為異氰酸反應性有機基團;R5 為氫或異氰酸反應性有機基團;Z為C2-4 伸烷基;m為5至150;及n為0或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溶劑可溶聚醚鏈含式3化合物之殘基 其中R為C1-20 烴基;R1 為氫、甲基或乙基,其中少於60%為氫;W為C2-6 伸烷基;及m為5至15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溶劑可溶聚酯側鏈為式6化合物之殘基R9 O((O)C-A-O)m H 6其中R9 為C1-50 烴基; A為C1-26 伸烷基及/或C2-26 伸烯基;及m為5至15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包括聚胺基甲酸酯主幹及至少一個附著之溶劑可溶聚酯側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該溶劑可溶聚酯側鏈可得自或係得自含1至26個碳原子之羥基羧酸或其內酯,包括其混合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該溶劑可溶聚酯側鏈係得自內酯,而該內酯包含ε-己內酯或δ-戊內酯。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具有聚胺基甲酸酯主幹及附著之溶劑可溶聚丙烯酸酯,其進一步包括對每100克之分散劑計,為10至180毫當量之酸或胺基,包括其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該分散劑具有線形之聚胺基甲酸酯主幹部份,其與分支或非線形之聚胺基甲酸酯主幹部份相反,而且該溶劑可溶鏈係橫向地附著。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該分散劑具有本質上非線形之聚胺基甲酸酯主幹部份,其表示聚胺基甲酸酯主幹含衍生自具有多於兩個異氰酸基之異氰酸酯反應物及/或具澤列維季諾夫(Zerewitinoff)活性氫基之反應物的分支,其中澤列季諾夫活性氫基之 反應物在與異氰酸酯反應時具有高於兩個官能基。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或聚烯烴溶劑可溶鏈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300至10,000。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溶劑可溶鏈按分散劑總重量計之總重量百分比係不少於5%。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中該非反應性胺包含四級銨鹽。
  19. 一種組成物,其包括粒狀固體、其中分散粒狀固體之媒液、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組成物,其中該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已吸附至該粒狀固體上,而且部份或全部鏈經該分散劑之該反應性碳對碳雙鍵的化學反應延長或交聯。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組成物,其進一步包括自由基可聚合單體。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組成物,其係作為研磨基料、油漆、油墨或模塑化合物。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組成物,其中該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係至少部份地吸附至該粒狀固體之表面上,而且在吸附後經該至少一個反應性碳對碳雙鍵與二或多胺化合物之反應、或經自由基反應而變成化學交聯或鏈延長。
TW095120013A 2005-06-07 2006-06-06 具反應性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系顏料分散劑 TWI4002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8801105P 2005-06-07 2005-06-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14625A TW200714625A (en) 2007-04-16
TWI400259B true TWI400259B (zh) 2013-07-01

Family

ID=37198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20013A TWI400259B (zh) 2005-06-07 2006-06-06 具反應性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系顏料分散劑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338558B2 (zh)
EP (1) EP1888662B1 (zh)
JP (2) JP5234782B2 (zh)
KR (1) KR101358658B1 (zh)
CN (1) CN101228201B (zh)
TW (1) TWI400259B (zh)
WO (1) WO2006132910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311121D0 (en) * 2003-05-15 2003-06-18 Avecia Ltd Polyurethane dispersants
JP5391511B2 (ja) * 2006-03-30 2014-01-15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分岐ウレタン樹脂分散剤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顔料組成物
JP5391512B2 (ja) * 2006-04-06 2014-01-15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分岐ウレタン樹脂分散剤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顔料組成物
DE102008010705A1 (de) 2008-02-22 2009-08-27 Byk-Chemie Gmbh Netz- und Dispergiermittel, deren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JP5488867B2 (ja) * 2008-03-19 2014-05-14 東海カーボン株式会社 顔料分散組成物、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インキ及び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塗料
JP5470945B2 (ja) * 2008-03-24 2014-04-16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分散剤、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顔料組成物、顔料分散体、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インキ
JP5445826B2 (ja) * 2008-05-26 2014-03-19 東海カーボン株式会社 顔料分散剤、顔料分散組成物及びフォトレジスト組成物
US9315610B2 (en) * 2008-05-30 2016-04-19 Lubrizol Advanced Materials, Inc. Dispersants from linear polyurethanes
JP5488859B2 (ja) * 2008-08-05 2014-05-14 東海カーボン株式会社 顔料分散感光性樹脂組成物
JP5407401B2 (ja) * 2009-02-17 2014-02-05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分散剤、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顔料組成物及び顔料分散体
JP5441463B2 (ja) * 2009-03-23 2014-03-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顔料分散物、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ク組成物、硬化性組成物及び硬化性インク組成物
WO2011063190A1 (en) * 2009-11-23 2011-05-2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Ink-jet ink comprising cross-linked pigment dispersion based on polyurethane dispersants
EP2539065B1 (en) * 2010-02-26 2018-04-18 FUJIFILM Imaging Colorants Limited Process for preparing encapsulated solid particles
JP2013536274A (ja) * 2010-07-16 2013-09-19 イー・アイ・デュポン・ドウ・ヌムール・アンド・カンパニー ポリウレタン分散剤をベースとする被架橋顔料分散物
GB2500827B (en) * 2010-11-25 2019-11-06 Fujifilm Imaging Colorants Ltd Process, dispersion, ink and use
KR101404759B1 (ko) * 2012-03-06 2014-06-13 주식회사 케이씨씨 우수한 광학특성 및 분산 안정성을 갖는 컬러필터용 안료 분산액
CN102702861B (zh) * 2012-06-12 2014-03-12 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 醇溶性油墨及包装薄膜的柔版印刷方法
CN105026441A (zh) * 2013-02-21 2015-11-04 株式会社大赛璐 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含叔氮原子内酯聚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WO2015065829A1 (en) * 2013-11-01 2015-05-07 Lubrizol Advanced Materials, Inc. Dispersants with multiple aromatic imide anchor groups
JP6600306B2 (ja) 2013-11-01 2019-10-30 ルブリゾル アドバンスド マテリアル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複数の芳香族イミドアンカー基を有する分散剤
KR102227953B1 (ko) * 2013-11-04 2021-03-12 루브리졸 어드밴스드 머티어리얼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융합된 방향족 이미드 앵커 기를 지닌 아크릴 분산제
EP3250621A4 (en) * 2015-01-30 2018-01-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olyurethane-based binder dispersion
CN104910694A (zh) * 2015-06-29 2015-09-16 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单组份水固化聚氨酯面喷色浆、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MX2018008552A (es) 2016-01-15 2018-08-23 Ppg Ind Ohio Inc Una composicion de revestimiento que comprende un polvo disperso en un portador liquido.
US20170204289A1 (en) 2016-01-15 2017-07-20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Hydroxy functional alkyl polyurea
TW201840635A (zh) * 2017-01-26 2018-11-16 美商盧伯利索先進材料有限公司 具有改良化學及熱安定性之含有一或二個四級胺錨定基的聚合分散劑
WO2019078863A1 (en) 2017-10-19 2019-04-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OLYURETHANE DISPERSIONS
WO2019204712A1 (en) * 2018-04-19 2019-10-24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Zwitterionic polymer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CN110698664B (zh) * 2018-07-09 2022-12-09 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固体颗粒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分散剂的固体颗粒的分散体
KR20210039178A (ko) 2019-10-01 2021-04-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분산제,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필름, 발광다이오드 및 발광장치
CN112724349A (zh) * 2019-10-28 2021-04-30 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 新型聚合物及其用途
KR102296678B1 (ko) 2019-12-10 2021-09-02 케이에스케미칼 주식회사 폴리우레탄형 고분자 분산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1499824B (zh) * 2020-04-17 2021-06-18 珠海中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uv喷墨、色浆的结构化的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78488A (zh) * 2020-12-29 2021-05-11 江南大学 一种反应性支化聚氨酯高分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CN113088151B (zh) * 2021-03-30 2022-07-01 四川君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树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3480712A (zh) * 2021-07-20 2021-10-08 昆山九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散剂及光固化3d打印油墨
CN113501932A (zh) * 2021-07-30 2021-10-15 杰印数码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活性的颜料分散剂
CN114106288B (zh) * 2021-11-04 2022-12-06 江南大学 一种水性聚氨酯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912855B (zh) * 2021-11-24 2023-04-11 广东省邦得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氮丙啶的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颜料浆
CN114105789B (zh) * 2021-12-17 2023-09-01 恒光新材料(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二甲胺基丙胺二异丙醇的合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9719A (en) * 1989-10-06 1992-12-08 Basf Corporation Nonionically and partially anionically stabilized water-dispersible polyurethane/acrylic graft copolymers
CN1471549A (zh) * 2000-10-25 2004-01-28 ŵ�����˹ɷ����޹�˾ 光敏水性涂料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2902A (en) * 1985-12-16 1988-08-09 The B. F. Goodrich Company Electron curable polyurethanes
DE3641494A1 (de) * 1986-12-04 1988-06-09 Bayer Ag In wasser loesliche oder dispergierbare poylurethane, ei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zur beschichtung beliebiger substrate
US4794147A (en) * 1987-07-24 1988-12-27 Basf Corporation, Inmont Division Novel non-ionic polyurethane resins having polyether backbones in water-dilutable basecoats
US4942213A (en) * 1987-12-04 1990-07-17 Byk-Chemie Gmbh Addition compounds useful as dispersing agents and dispersion stabilizers,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m, their use and solids coated therewith
GB9809257D0 (en) * 1998-04-30 1998-07-01 Zeneca Ltd Polyurethane dispersants
GB0128221D0 (en) * 2001-11-24 2002-01-16 Avecia Ltd Aqueous urethane dispersants
GB0311121D0 (en) * 2003-05-15 2003-06-18 Avecia Ltd Polyurethane dispersant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9719A (en) * 1989-10-06 1992-12-08 Basf Corporation Nonionically and partially anionically stabilized water-dispersible polyurethane/acrylic graft copolymers
CN1471549A (zh) * 2000-10-25 2004-01-28 ŵ�����˹ɷ����޹�˾ 光敏水性涂料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542523A (ja) 2008-11-27
US8338558B2 (en) 2012-12-25
JP2013010963A (ja) 2013-01-17
JP5234782B2 (ja) 2013-07-10
KR20080022095A (ko) 2008-03-10
EP1888662B1 (en) 2015-04-15
EP1888662A2 (en) 2008-02-20
WO2006132910A3 (en) 2007-02-01
CN101228201A (zh) 2008-07-23
WO2006132910A2 (en) 2006-12-14
KR101358658B1 (ko) 2014-02-06
CN101228201B (zh) 2011-02-16
US20080227945A1 (en) 2008-09-18
TW200714625A (en) 2007-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0259B (zh) 具反應性雙鍵之聚胺基甲酸酯系顏料分散劑
TWI432472B (zh) 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非水性組成物及包含其之非水性研磨基質、塗料或墨水
JP5062814B2 (ja) ポリウレタン分散剤
JP2007502903A5 (zh)
US8487051B2 (en) Polyurethane based pigment dispersants which contain reactive double bonds
TWI667265B (zh) 具有多個芳香族醯亞胺錨定基團的分散劑及獲致其之方法
TWI504624B (zh) 聚胺基甲酸酯分散劑、其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KR20100126439A (ko) 습윤제 및 분산제의 제조 및 용도
TWI664208B (zh) 具有多個芳香族醯亞胺錨定基的聚合物及獲得其之方法
JP7064579B2 (ja) 多成分分散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