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3961B -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3961B
TWI393961B TW098140688A TW98140688A TWI393961B TW I393961 B TWI393961 B TW I393961B TW 098140688 A TW098140688 A TW 098140688A TW 98140688 A TW98140688 A TW 98140688A TW I393961 B TWI393961 B TW I3939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egment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40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8470A (en
Inventor
Chih Liang Pan
Ching Feng Chen
Han Chang Che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0981406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93961B/zh
Priority to US12/860,138 priority patent/US8382358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118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8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3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39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double-sid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Description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使用此背光模組之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配合複數顯示面板使用之背光模組及使用此背光模組之顯示裝置。
隨著電子產品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式電子產品的設計均更佳多元化。除了功能上設計的改進外,產品外觀及使用者介面亦是重點設計的項目。在電子產品的設計中,顯示面板的運用已成為重要的一環。顯示面板一方面可提供顯示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作與使用者溝通的介面。此外,顯示面板對於產品外觀的設計上亦有相當大的運用空間。
傳統上電子產品多半設有單一的顯示面板作為顯示介面。不論是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個人隨身助理(PDA)等裝置,均使用單一顯示面板提供顯示影像。然而隨著設計的多元化,有部分電子產品上開始使用兩個顯示面板來提供不同的顯示資訊。例如在行動電話的正反兩面分別設有主顯示幕及子顯示幕;主顯示幕可顯示主要的控制畫面或提供播放影片及照片等功能,而子顯示幕則可作為提供來電顯示及多媒體播放資訊的介面。
圖1所示為傳統使用兩個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在背光模組的背板30兩側分別設有較大的主導光板11及較小的子導光板12。主導光板11旁設置有主發光二極體光條51;而子導光板12旁則設置有子發光二極體光條52。主導光板11及子導光板12的外側分別設有主顯示面板71及子顯示面板72。主發光二極體光條51的光線被主導光板11導引以均勻提供給主顯示面板71顯示影像;子發光二極體光條52的光線被子導光板12導引以均勻提供給子顯示面板72顯示影像。
在上述傳統設計中,為了配合設置在背板30兩側的主導光板11及子導光板12,必需使用相互分離的主發光二極體光條51及子發光二極體光條52。因此使整體組裝時的零件數目增加,造成組裝上流程及時間的負擔。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具有雙面顯示之功能。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具有較少的背光模組零件。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具有較簡易的組裝流程。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可增加組裝便利性或降低成本。
顯示裝置包含有背光模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分別設置對應於背光模組相背之兩面。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分別接受背光模組產生的背光光線,並朝向背對背光模組的方向顯示影像。背光模組包含有背板及光源模組,其中背板具有相對且分別朝外之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係朝向第一面板,而第二面則朝向第二面板。背板上並形成有貫穿孔貫穿第一面及第二面。
光源模組主要包含有條狀軟性電路板、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複數個第二光源。條狀軟性電路板具有相連之第一區段及第二區段;第一光源分別設置於第一區段上,而第二光源則設置於第二區段上。條狀軟性電路板係穿過背板之貫穿孔,使第一區段及第二區段分別位於背板之兩側,且分別沿第一面及第二面延伸。第一區段及其上設置之第一光源係對應沿第一面板之側邊分佈。第二區段被彎折轉向之部分及其上設置之第二光源則對應沿第二面板之側邊分佈。藉由第一區段及第二區段之設置,可分別供給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顯示影像所需之光源。
背光模組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於背板上形成貫穿孔貫穿背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準備條狀軟性電路板,使其具有相連之第一區段及第二區段。設置第一光源於第一區段上,以及設置第二光源於第二區段上。將條狀軟性電路板穿過貫穿孔,並使第一區段及第二區段分別沿背板之第一面及第二面延伸。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此背光模組之製造方法。此外,本發明亦提供使用上述背光模組之顯示裝置。以較佳實施例而言,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係為液晶顯示裝置,包括家用的液晶電視、個人電腦及膝上型電腦之液晶監視器、行動電話及數位相機之液晶顯示幕等電子產品所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
如圖2所示,顯示裝置包含有背光模組100、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分別設置對應於背光模組100相背之兩面。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均為液晶顯示面板。此外,如圖2所示,第一面板210之面積較佳係大於第二面板220,因此第二面板220之覆蓋區域272係包含在第一面板210之覆蓋區域271內。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分別接受背光模組100產生的光線,並分別在朝向背對與面對背光模組100的方向顯示影像。
背光模組100包含有背板300及光源模組500。如圖2所示,背板300具有相對且分別朝外之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第一面301係朝向第一面板210,而第二面302則朝向第二面板220。在較佳實施例中,背板300可有部分鏤空的區域以減輕重量,但仍需兼顧其結構上的強度及支撐性。如圖2所示,背板300上形成有貫穿孔310貫穿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貫穿孔310較佳係設置於靠近背板300邊緣或角落的部分,但亦可設置於背板300的其他位置。貫穿孔310較佳係為一孔緣封閉之完整孔洞,但亦可僅為在背板300端之孔緣未封閉的開放性凹入部分,例如:貫穿缺口。
光源模組500主要包含有條狀軟性電路板510、複數個第一光源501及複數個第二光源502。如圖2、圖3A及圖3B所示,條狀軟性電路板具有相連之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第一光源501設置於第一區段511上,而第二光源502則設置於第二區段512上。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均為發光二極體;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為其他形式的發光單元。條狀軟性電路板510係穿過背板300之貫穿孔310,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分別位於背板300之兩側,且分別在第一面301上沿一第一方向X以及在第二面302上沿一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區段511及其上設置之第一光源501係對應於第一面板210之側邊217;亦即沿第一面板210之側邊217分佈。第二區段512被彎折轉向之部分及其上設置之第二光源502則對應於第二面板220之側邊227;亦即沿第二面板220之側邊227分佈。藉由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之設置,可分別供給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顯示影像所需之光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面板210之側邊217係為第一面板210的長邊,第二面板220之側邊227係為第二面板220的短邊。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面板210之側邊217及/或第二面板220之側邊227,可以分別為長邊或短邊。
在圖3A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係並排設置,並且藉由一橋接部分580相連於一端。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較佳係由同一片電路板經切割後分別形成,亦即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較佳係為一體成形。當將第二區段512彎折後,如圖3B所示,第二區段512即被分為彼此夾一角度之連接段531及光源承載段533。連接段531為與第一區段511連接且未被彎折的部分,因此仍維持與第一區段511並排;而光源承載段533則被彎折成與第一區段511垂直或夾一特定角度。在此實施例中,由於第二區段512僅被彎折一次,因此在未被彎折前,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較佳設置於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之朝相同方向之一面上。當第二區段512被彎折後,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即可朝向相反的方向設置。在不同實施例中,當第二區段512視設計需要而被彎折複數次時,例如:三次或五次等奇數次時,可將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一開始即設置於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各自的相同面上,使彎折後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可朝向相反面;然而在被彎折偶數次時,例如:兩次或四次等,亦可將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一開始即設置於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各自的相反面上,使彎折後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仍可朝向相反面。
如圖2、圖3B、圖4A及圖4B所示,背光模組100並包含有第一導光板110設置在背板300之第一面301上。當光源模組500與背板300組合後,光源模組500之第一區段511至少有一部分沿著第一導光板110之側邊111的方向X延伸,因此第一區段511上之第一光源501即沿著第一導光板110之側邊111分佈。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區段511係平行於背板300之第一面301,且亦平行於第一導光板110之側邊111的方向X,第一光源501則設置在第一區段511背向背板300之表面515上,且第一光源501具有發光側面505垂直於第一區段511之表面515。換言之,第一光源501係採用側發光設計,而使發光方向Y’平行於背板300之第一面301,或者使發光方向Y’垂直於第一導光板110之側邊111的延伸方向X。如圖4B之側視圖所示,第一光源501之發光側面505係朝向第一導光板110之側邊111,因此可朝向第一導光板110射出光線400,以將光線400射入至第一導光板110內。光線400進入第一導光板110後即受導引均勻分佈後再射入第一導光板110上方之第一面板210,如圖2所示。
如圖2、圖3B、圖5A及圖5B所示,背光模組100並包含有第二導光板120設置在背板300之第二面302上。光源模組500之第二區段512係沿著第二面302延伸,當光源承載段533相對於連接段531彎折後,光源承載段533即沿著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21的方向Y延伸,因此光源承載段533上之第二光源502即沿著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21分佈。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導光板120之面積係小於第一導光板110之面積,且第二導光板120之位置可能設置於背板300上的任一位置,因此藉由第二區段512之可彎折設計,即可使光源承載段533配合第二導光板120之位置並提供光源。
在圖5A及圖5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區段512係平行於背板300之第二面302,且亦平行於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21的方向Y,第二光源502則設置在光源承載段533於折疊反轉後背向背板300之表面517上。第二光源502並具有發光側面505垂直於光源承載段533之表面517;換言之,第二光源502之發光方向X’係平行於背板300之第二面302,或者垂直於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21的延伸方向Y。如圖5B所示,第二光源502之發光側面505係朝向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21,因此可朝向第二導光板120射出光線410,以將光線410射入至第二導光板120內。光線410進入第二導光板120後即受導引均勻分佈後再射入第二導光板120上方之第二面板220,如圖2所示。
如圖6所示,背板300較佳可以鏤空方式設計。在此實施例中,背板300包含有邊框350及支撐框370;邊框350係圍成背板300的主要範圍,並為支撐並對應於第一導光板110周圍區域,而支撐框370則位於邊框350內並與邊框350連接。邊框350及支撐框370之間圍成了第一鏤空區域361及第二鏤空區域362。支撐框370及/或部分的邊框350係為支撐並對應於第二導光板120的周圍區域,並可對第二導光板120進行必要的定位。在本實例中,邊框350係為一矩形框,且對應於第一區段511與連接段531的部分的寬度大於其它部分的寬度,而支撐框370則為一U形框,並與邊框350互相連接,且支撐框370較佳係與邊框350一體成形為背板300。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邊框350與支撐框370係可為兩個相連的矩形框,或者邊框350為矩形框、支撐框370為L形框,邊框350與支撐框370的區分並無特別的限制。如圖6所示,第二區段512的連接段531及光源承載段533係沿著方向X上的邊框350及方向Y上的支撐框370延伸;連接段531係沿著方向X上的邊框350分佈,彎折後的光源承載段533則沿垂直於邊框350之支撐框370,也就是方向Y分佈。
在圖2、圖7A及圖7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係採頂發光方式設置;換言之,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分別具有發光頂面507,發光頂面507則平行於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之表面515、517,並朝遠離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的方向Y發光。如圖7A所示,當 條狀軟性電路板510伸入背板300之貫穿孔310後,第一區段511即沿背板300之在第一面301上沿著方向X延伸。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區段511係垂直於第一面301,而第一區段511上設置的第一光源501則朝向平行第一面301之方向Y發光;換言之,發光頂面507係面朝向第一導光板110之側邊111,如圖2所示。
如圖7B所示,第二區段512係垂直於背板300之第二面302。連接段531及光源承載段533分別垂直於第二面302,連接段531係自彎折處以第二面302之法線為軸彎折一或多次以形成光源承載段533。因此連接段531及光源承載段533得以非共線或平行設置,且仍均垂直於第二面302。在此實施例中,連接段531係經正反兩次90度的彎折,使光源承載段533與第一區段511平行,且與連接段533非共線或平行。但在不同實施例中,若只將第二區段512彎折一次,則光源承載段533則可與連接段間夾一較佳為90度的角度。如圖7B所示,光源承載段533於彎折後係沿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21的方向X延伸,且其上設置之第二光源502均朝向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21發光。換言之,第二光源502之發光頂面507係面朝向第二導光板120之長邊的側邊121。若改變第二區段512彎折之次數或位置,則光源承載段533可對應至第二導光板120之不同側邊,如圖7C所示的短邊的側邊121。
此外,第一區段511上設置的第一光源501不一定需與第二區段512上設置的第二光源502採相同發光方向。例如可使第一光源501採用頂發光設計,而使第二光源採用側發光設計;反之亦然。以實施例而言,第一區段511可採用如圖7A的設計,而第二區段512採用如圖5B的設計。此時僅需將第一區段511與第二區段512間之連接處彎折,即可使第一區段511垂直於背板300的第一面301,而第二區段512平行於背板300的第二面302。同樣地,亦可採用圖5A之第一區段511設計而搭配圖7B所示之第二區段512設計,即第一區段511平行於背板300的第一面301,而第二區段512垂直於背板300的第二面302。
在圖8所示之實施例中,條狀軟性電路板510之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係呈直線排列以形成一長條形狀。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則分別形成於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上,因此亦呈直線形的排列。如圖9A所示,當第二區段512穿過背板300端之孔緣未封閉的開放性凹入的貫穿孔310或貫穿缺口時,即於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的連接處產生第一次的側向折疊。折疊後的第二區段512與第一區段511間夾90度的夾角。接著如圖9B所示,於第一次的側向折疊位置旁進行第二次側向折疊,使第二區段512再次彎折90度。因此此時第二區段512總共轉動了180度,而與原來的方向剛好相反,但卻與第一區段511平行朝相同方向X延伸。原本呈直線排列的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於兩次折疊後形成了並排的狀態,且分設於背板300的兩側。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較佳係採頂發光式設計,後續第二區段512上的設計及彎折方式可參考前述的實施例。
在如圖10A所示之實施例中,條狀軟性電路板510之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亦呈直線排列以形成一長條形狀。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則分別形成於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上,因此亦呈直線形的排列。然而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係採側發光的設計。如圖10B所示,當條狀軟性電路板510穿過背板300端之孔緣未封閉的開放性凹入的貫穿孔310或貫穿缺口後,則將第二區段512及第一區段511自連接處對折。後續第二區段512上的設計及彎折方式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以奇數次或偶數次之對折來改變光源承載段533之位置。
如圖11所示,光源模組500另包含有連接器590供與後端的控制電路或驅動電路連接。連接器590具有複數端子591供分別連接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之正負極。第一光源501較佳係採串聯電路設計,因此具有共同的正負極各一。第二光源502亦採相同的設計,而具有共同的正負極各一。如圖11所示,與第一光源501的正極701與負極702間連接的端子591之間較佳夾有閒置的端子591’,即不與第一光源501或第二光源502之正負極連接的端子,以減少短路的可能性。但是在不同設計中,亦可採第二光源501之正極703及負極704間不夾有閒置端子591’之設計。此外,為考慮佈線上的便利性,較佳係將第一光源501的正極701與負極702相鄰設置,並將第二光源501之正極703及負極704相鄰設置。
圖12所示為背光模組製造方法的實施例流程圖。如圖12所示,步驟1210包含於背板300上形成貫穿孔310貫穿背板300的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貫穿孔310的形成方式較佳包含衝壓、一體成形、鑽孔或其他製程。此外,貫穿孔310可視設計上需要形成為封閉式的孔洞或是位在背板300側邊開放式的凹入部。
步驟1230為準備條狀軟性電路板510,使其具有相連之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在較佳實施例中,係直接以一整塊的軟性電路板進行裁切,以產生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將分離的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連接,以形成條狀軟性電路板510。此外,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可以為直線設置或並排設置,以配合不同的設計需求。
在較佳實施例中,係將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並排,並使兩者相連於一端。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呈直線排列,頭尾相接。
步驟1251及1253分別為設置第一光源501於第一區段511上,以及設置第二光源502於第二區段512上。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較佳係同樣採用頂發光或側發光之方式設置在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上;但在不同實施例中,兩者亦可分別採用不同的發光方向設計。必需注意的是,無論採用頂發光或側發光之方式設置,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於組裝後的發光方向較佳係平行於背板300的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
步驟1270包含將條狀軟性電路板510穿過貫穿孔310,並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分別沿背板300之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延伸。藉此設置,即可使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沿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分佈。當背光模組包含有第一導光板110及第二導光板120時,則需分別將兩者設置於第一面301及第二面302上,並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分別沿第一導光板110及第二導光板120之側邊111、121延伸。
在較佳實施例中,當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呈並排設置時,可選擇性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平行或垂直於背板300。若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平行於背板300時,則其上設置的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較佳係採側發光式設計。反之,若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垂直於背板300時,則其上設置的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較佳係採頂發光式設計。
此外,當第二區段512平行於背板300時,在第二區段512穿過貫穿孔310後,即折疊反轉第二區段512承載第二光源502之部分,並使反轉的部分與未折疊的部分夾一角度。此時反轉及未反轉的部分會以相反面朝向背板300之第二面302;然而第二光源502需設置在反轉部分上背向背板300的一面上。折疊反轉第二區段512的位置及次數可視第二導光板120之位置而調整,原則為使第二光源502得以分佈於第二導光板120的側邊。
若第二區段512垂直於背板300時,在第二區段512穿過貫穿孔310後,即需以背板300第二面302的法線方向為軸彎折第二區段512一或多次,使第二區段512承載第二光源502的部分沿第二導光板120延伸。彎折第二區段512的位置及次數可視第二導光板120之位置而調整,原則為使第二光源502得以分佈於第二導光板120的側邊。在較佳實施例中,可以正反向交替彎折90度的方式使第二區段512形成為階梯狀;但亦可以同方向連續彎折的方式使第二區段512形成為勾狀,如圖7D所示。
當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呈直線設置時,亦可選擇性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平行或垂直於背板300。第一光源501及第二光源502的設置方式如同前述的實施例。當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平行於背板300時,在條狀軟性電路板510穿過貫穿孔310後,則將第二區段512及第一區段511自連接處對折。後續第二區段512上的設計及彎折方式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以奇數次或偶數次之對折來配合第二導光板120之位置。然而當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垂直於背板300時,在條狀軟性電路板510穿過貫穿孔310後,即在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的連接位置進行第一折疊及第二折疊等兩次折疊。第一折疊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的相對夾角由0度變為90度;而第二折疊則使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的相對夾角由90度變為180度。因此原本呈直線排列的第一區段511及第二區段512於兩次折疊後形成了並排的狀態,且分設於背板300的兩側。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0...背光模組
110...第一導光板
111‧‧‧側邊
120‧‧‧第二導光板
210‧‧‧第一面板
211‧‧‧覆蓋區域
217‧‧‧側邊
220‧‧‧第二面板
221‧‧‧覆蓋區域
227‧‧‧側邊
300‧‧‧背板
301‧‧‧第一面
302‧‧‧第二面
310‧‧‧貫穿孔
350‧‧‧邊框
361‧‧‧第一鏤空區域
362‧‧‧第二鏤空區域
370‧‧‧支撐框
400‧‧‧光線
410‧‧‧光線
500‧‧‧光源模組
505‧‧‧發光側面
507‧‧‧發光頂面
510‧‧‧條狀軟性電路板
501‧‧‧第一光源
502‧‧‧第二光源
511...第一區段
515...表面
512...第二區段
517...表面
531...連接段
533...光源承載段
580...橋接部分
590...連接器
591...端子
591’...端子
701...正極
702...負極
703...正極
704...負極
圖1為傳統雙面顯示裝置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實施例元件爆炸圖;
圖3A為光源模組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3B為圖3A所示實施例經彎折後之示意圖;
圖4A背光模組組裝後之第一面示意圖;
圖4B為圖4A所示實施例之側視圖;
圖5A為圖4A所示實施例之第二面示意圖;
圖5B為圖5A所示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6為採用鏤空設計之背板示意圖;
圖7A為背光模組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7B為圖7A所示實施例之另一面示意圖;
圖7C為第二區段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7D為第二區段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8為光源模組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9A及圖9B為使用圖8所示光源模組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10A及圖10B為光源模組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1為光源模組所含連接器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12為背光模組製造方法之實施例流程圖。
100‧‧‧背光模組
110‧‧‧第一導光板
111‧‧‧側邊
120‧‧‧第二導光板
210‧‧‧第一面板
217‧‧‧側邊
220‧‧‧第二面板
227‧‧‧側邊
300‧‧‧背板
301‧‧‧第一面
302‧‧‧第二面
310‧‧‧貫穿孔
500‧‧‧光源模組
510‧‧‧條狀軟性電路板
501‧‧‧第一光源
502‧‧‧第二光源
511‧‧‧第一區段
512‧‧‧第二區段
517‧‧‧表面
531‧‧‧連接段
533‧‧‧光源承載段

Claims (58)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背板,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其中該背板上形成有一貫穿孔,係貫穿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以及一光源模組,包含:一條狀軟性電路板,具有相連之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複數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區段上;以及複數第二光源,設置於該第二區段上;其中,該條狀軟性電路板係穿過該貫穿孔,且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分別沿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延伸,且該些第一光源及該些第二光源分別沿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分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另包含:一第一導光板,設置於該第一面上;其中該第一區段之至少一部分及該第一光源係沿該第一導光板之一側邊分佈;以及一第二導光板,設置於該第二面上;其中該第二區段之至少一部分及該第二光源係沿該第二導光板之一側邊分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區段包含相連接之一連接段及一光源承載段,該些第二光源係設置於該光源承載段上;該第一區段係與該第二區段之該連接段並排並相連於一端,該連接段並彎折使該光源承載段沿該第二導光板之該側邊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區段平行於該第二面,該連接段之彎折處產生折疊反轉使該連接段及該光源承載段夾一角度且以相反面朝向該第二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光源係設置於該光源承載段背向該第二面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側面垂直於該光源承載段之表面,該發光側面係面向該第二導光板之側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係平行於該第一面,該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區段背向該第一面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側面垂直於該第一區段之表面,該發光側面係面向該第一導光板之側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係垂直於該第一面且自該第二區段之該連接段彎折以垂直於該連接段,該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區段背向該第一面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頂面平行於該第一區段之表面,該發光頂面係面向該第一導光板之側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區段垂直於該第二面,該連接段之彎折處係以該第二面之法線方向為軸產生彎折至少一次,使該連接段及該光源承載段為非共線設置且均垂直於該第二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連接段產生複數次彎折使該光源承載段平行於該第一區段。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光源係設置於該光源承載段朝向該第二導光板側邊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頂面平行於該光源承載段之表面,該發光頂面係面向該第二導光板之側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係平行於該第二區段之該連接段並垂直於該第一面,該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區段面向該第一導光板側邊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頂面平行於該第一區段之表面,該發光頂面係面向該第一導光板之側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係平行於該第一面且自該第二區段之連接段彎折以垂直該連接段,該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區段背向該第一面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側面垂直於該第一區段之表面,該發光側面係面向該第一導光板之側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係呈直線排列,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之連接處產生複數側向折疊,使該第二區段反轉且至少一部分沿該第一區段之延伸方向延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連接處產生折疊之位置係穿過且設置於該貫穿孔。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側向折疊包含一第一折疊及一第二折疊,該第一折疊使該第一區段與折疊後之第二區段夾90度角,該第二折疊使夾90度角之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於折疊後夾180度角。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係垂直於該第一面,該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區段面向該第一導光板側邊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頂面平行於該第一區段之表面,該發光頂面係面向該第一導光板之側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係平行於該第一面,該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區段背向該第一面之表面,且具有一發光側面垂直於該第一區段之表面,該發光側面係面向該第一導光板之側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區段垂直於該第二面,該第二區段係以該第二面之法線方向為軸產生彎折至少一次,使該第二區段上設置之該第二光源沿該第二導光板之側邊分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區段平行於該第二面,該第二區段產生折疊反轉使該第二區段承載該第二光源之部分與其他部分夾一角度且以相反面朝向該第二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模組另包含一連接器,該連接器具有複數端子,分別連接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之正負極。
  21. 一種背光模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於一背板上形成一貫穿孔,其中該背板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面及該第二面,該貫穿孔係貫穿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準備一條狀軟性電路板,使其具有相連之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設置複數第一光源於該第一區段上;設置複數第二光源於該第二區段上;將該條狀軟性電路板穿過該貫穿孔,使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分別沿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延伸,且該些第一光源及該些第二光源分別沿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分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另包含下列步驟:設置一第一導光板於該第一面上,使該第一區段之至少一部分及該第一光源係沿該第一導光板之一側邊分佈;以及設置一第二導光板於該第二面上使該第二區段之至少一部分及該第二光源係沿該第二導光板之一側邊分佈。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條狀軟性電路板準備步驟包含:將該第一區段係與該第二區段並排設置並使兩者相連於一端。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另包含:彎折該第二區段使承載該第二光源之部分該第二區段沿該第二導光板之該側邊延伸。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區段彎折步驟包含:使該第二區段平行於該第二面;折疊反轉該第二區段使承載該第二光源之部分該第二區段與其他部分夾一角度且以相反面朝向該第二面。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另包含使該第一區段係平行於該第一面。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另包含彎折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之連接位置,使該第一區段垂直於該第一面。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區段彎折步驟包含:使該第二區段垂直於該第二面;以及以該第二面之法線方向為軸彎折該第二區段至少一次,使承載該第二光源之部分第二區段沿該第二導光板之側邊延伸。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條狀軟性電路板準備步驟包含:使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係呈直線排列;以及於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之連接處產生複數側向折疊,使該第二區段反轉且至少一部分沿該第一區段之延伸方向延伸。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條狀軟性電路板穿過該貫穿孔之步驟包含:使該連接處產生折疊之位置穿過且設置於該貫穿孔。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折疊步驟包含:進行一第一折疊,使該第一區段與折疊後之第二區段夾90度角;以及進行一第二折疊,使夾90度角之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二區段於折疊後夾180度角。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另包含:使該第二區段垂直於該第二面;以及以該第二面之法線方向為軸產生彎折該第二區段至少一次,使該第二區段上設置之該第二光源沿該第二導光板之側邊分佈。
  33.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背光模組;一第一面板,設置於該背板之該第一面;其中,該些第一光源及至少部份該第一區段係對應於該第一面板之側邊;以及一第二面板,設置於該背板之該第二面;其中,該些第二光源及至少部份該第二區段係對應於該第二面板之側邊。
  34.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背板,包含相對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並具有一貫穿孔貫穿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一條狀軟性電路板,包含連接之一第一區段與一第二區段,該條狀軟性電路板係穿過該貫穿孔,且該第一區段配置於該第一面上,該第二區段則配置於該第二面上;複數第一光源,配置於該第一區段上;以及複數第二光源,配置於該第二區段上。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另包含:一第一導光板,配置於該第一面上,並具有一第一側邊;以及一第二導光板,配置於該第二面上,並具有一第二側邊。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些第一光源包含一發光側面,對應於該第一側邊。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些第一光源包含一發光頂面,對應於該第一側邊。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些第二光源包含一發光側面,對應於該第二側邊。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些第二光 源包含一發光頂面,對應於該第二側邊。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側邊平行於該第二側邊。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側邊平行於該第二側邊。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板另具有一鏤空區域貫穿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該鏤空區域對應於該第一導光板與該第二導光板。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板另具有一第一鏤空區域與一第二第一鏤空區域,皆貫穿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該第一導光板同時對應於該第一鏤空區域與該第二鏤空區域,該第二導光板則僅對應於該第二鏤空區域。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條狀軟性電路板具有至少一彎折處,位於該第一區段與該第二區段之間。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區段包含一連接段與一光源承載段,該些第二光源係配置於該光源承載段上,該連接段則連接該光源承載段與該第一區段。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承載段垂直於該第一區段。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承載段平行於該第一區段。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承載段直立於該第二面上設置。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承載段平貼於該第二面上設置。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直立於該第一面上設置。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段平貼於該第一面上設置。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貫穿孔係鄰近於該背板的邊緣或角落設置。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貫穿孔係為一孔緣封閉的完整孔洞。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貫穿孔係為一孔緣未封閉的開放性凹入部分。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光源彼此串聯,並具有一第一正極與一第一負極,該些第二光源彼此串聯,並具有一第二正極與一第二負極。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另包含一連接器配置於該條狀軟性電路板上,該連接器包含複數端子,分別與該第一正極、該第一負極、該第二正極與該第二負極電性連接。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該連接器包含一閒置的端子,配置於兩相鄰的該些端子之間。
  58.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至第5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背光模組;一第一面板,對應於該背板之該第一面設置;以及一第二面板,對應於該背板之該第二面設置。
TW098140688A 2009-11-27 2009-11-27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TWI3939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40688A TWI393961B (zh) 2009-11-27 2009-11-27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US12/860,138 US8382358B2 (en) 2009-11-27 2010-08-20 Double-side display panel with backlight module used therein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40688A TWI393961B (zh) 2009-11-27 2009-11-27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8470A TW201118470A (en) 2011-06-01
TWI393961B true TWI393961B (zh) 2013-04-21

Family

ID=44068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40688A TWI393961B (zh) 2009-11-27 2009-11-27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382358B2 (zh)
TW (1) TWI3939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9093B (zh) 2011-11-18 2014-11-0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TW201337870A (zh) * 2012-03-02 2013-09-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應用於電子設備之顯示裝置
CN103307507A (zh) * 2012-03-09 2013-09-18 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513914B (zh) 2012-08-14 2015-12-21 Au Optronics Corp 利用轉軸空間設置訊號線路之電子裝置及其顯示模組
KR102050067B1 (ko) * 2013-02-25 2019-1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TWI494653B (zh) * 2013-06-26 2015-08-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TWI516843B (zh) * 2013-11-12 2016-01-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US9436037B2 (en) * 2014-06-20 2016-09-06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ouble-sides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backlight modules
CN107102474B (zh) * 2017-06-07 2021-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647498B (zh) * 2018-01-25 2019-01-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撓式發光模組、具有此可撓式發光模組的背光模組及應用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US11670900B2 (en) 2019-02-05 2023-06-06 Emergency Technology, Inc. Universal smart adaptor
CN113138497B (zh) * 2021-04-20 2022-05-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车载显示面板及车辆
CN114779531A (zh) * 2022-05-23 2022-07-22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灯条转接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31033A (ja) * 2001-01-31 2002-08-16 Digital Electronics Corp 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取付構造
JP2008209818A (ja) * 2007-02-28 2008-09-11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31618A (ja) * 2007-07-30 2009-02-1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M352223U (en) * 2008-07-17 2009-03-01 Wintek Corp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5326A (ja) * 2000-07-13 2002-01-25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3036715A (ja) 2001-07-23 2003-02-07 Toshiba Corp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341408A (ja) 2003-05-19 2004-12-02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両面スクリーン表示液晶パネル
JP4289992B2 (ja) 2003-12-04 2009-07-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455598B2 (ja) 2004-09-10 2010-04-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687830A (zh) 2005-05-30 2005-10-2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及其光源模块
JP5191711B2 (ja) 2007-09-05 2013-05-0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EP2288957B1 (en) * 2008-05-27 2018-04-18 LG Electronics Inc. Le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31033A (ja) * 2001-01-31 2002-08-16 Digital Electronics Corp 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取付構造
JP2008209818A (ja) * 2007-02-28 2008-09-11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31618A (ja) * 2007-07-30 2009-02-1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M352223U (en) * 2008-07-17 2009-03-01 Wintek Corp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8470A (en) 2011-06-01
US20110128722A1 (en) 2011-06-02
US8382358B2 (en) 2013-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3961B (zh)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CN109032416B (zh)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JP3630116B2 (ja) 電気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20508475A (ja) Lcd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移動端末
JP5813774B2 (ja) 表示装置
JP6510664B2 (ja) 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ディスプレイ製品
TWI392927B (zh) 低電磁式觸控感應干擾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9642257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7894676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模组
US2010024570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706075B (zh) 具双面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N205405010U (zh) 一种包含按键背光模组的显示屏
JP2009104801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KR20100025407A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한 단말기
CN109496067B (zh) 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398686B (zh) 雙螢幕顯示模組
US8155704B2 (en) Display device
TWI377390B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TW201419061A (zh) 觸控面板模組及其觸控裝置
JPWO2013038655A1 (ja) 表示装置
JP2006352427A (ja) 撮影機能を具えた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KR20120097980A (ko) 휴대용 통신장치
JP200329521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5171541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168827B (zh) 具双面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