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8669B - 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8669B
TWI388669B TW100115908A TW100115908A TWI388669B TW I388669 B TWI388669 B TW I388669B TW 100115908 A TW100115908 A TW 100115908A TW 100115908 A TW100115908 A TW 100115908A TW I388669 B TWI388669 B TW I3886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rner
iron
discharge port
pig iron
type mix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5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7539A (en
Inventor
Yusaku Kawamoto
Original Assignee
Chugai Ro Kogyo Kaish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gai Ro Kogyo Kaisha Ltd filed Critical Chugai Ro Kogyo Kaish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17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7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8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86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CPROCESSING OF PIG-IRON, e.g. REFINING, MANUFACTURE OF WROUGHT-IRON OR STEEL; TREATMENT IN MOLTEN STATE OF FERROUS ALLOYS
    • C21C1/00Refining of pig-iron; Cast iron
    • C21C1/0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mixers for pig-ir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efinement Of Pig-Iron, Manufacture Of Cast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e Other Than In Revolving Furnaces (AREA)
  • Furnace Details (AREA)
  • Combustion Of Fluid Fuel (AREA)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Description

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藉由燃燒器之火口之設定,無需通過生鐵注入排出口將燃燒器插入魚雷式混鐵車(torpedo car)內部,便可加熱內部空氣,同時可將魚雷式混鐵車之長筒狀之內部空間的所有角落加熱為均一且高溫,亦可應用於預熱作業和乾燥作業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作為將燃燒器插入魚雷式混鐵車,以加熱/升溫魚雷式混鐵車內部之技術,已知有專利文獻1~4。專利文獻1之「混鐵車之加熱/乾燥方法」,係為將混鐵車內壁之耐火物進行加熱/乾燥之方法,透過自混鐵車之爐口所插入之燃燒氣體供給用燃燒器供應火焰及燃燒氣體,使自上述燃燒氣體供給用燃燒器所噴出之燃燒氣體,經由引誘流動配置於沿著混鐵車內之傾動軸芯線方向之燃燒氣體之筒體噴出,藉此將混鐵車內壁之耐火物進行加熱/乾燥。
專利文獻2之「混鐵車乾燥升溫用T字型燃燒器」,係於相反方向分別具備燃燒用燃燒器之混鐵車乾燥升溫用T字型燃燒器,其中,燃燒用燃燒器包括:內管,其供應燃燒用氣體;噴嘴集管,其安裝於內管之前端且直徑較內管擴大;外管,其內徑大於噴嘴集管之外徑,自噴嘴集管之前端突出,且燃燒用空氣流通於內側,而且,於噴嘴集管中央部設置有主氣體噴嘴,於其周圍之擴徑部分交互且均等地配置複數個近熄滅微火焰穩駐用氣體噴嘴與複數個近熄滅微火焰穩駐用空氣噴嘴。而於專利文獻2,T字型燃燒器係自爐口插入被設置於混鐵車之內部深處。
專利文獻3之「混鐵車耐火物之乾燥方法與乾燥裝置」,係關於混鐵車耐火物之乾燥方法,依序進行將耐火物內之水分蒸發之乾燥步驟、將存於耐火物內之有機物當作煙排出外部之排煙步驟、使耐火物燒結之同時使殘留於混鐵車內之排煙燃燒之燒成步驟的三個步驟。於專利文獻3,成為加熱源之燃燒器本體,亦自生鐵入口被插入,且設置於混鐵車之內部深處。
專利文獻4之「混鐵車內熔鐵之保熱方法及保熱裝置」,係使保持於混鐵車內,且已施以加熱熔解生鐵之預備處理之熔鐵,於轉爐之上游側位置待命,於將熔鐵以分割成數次或1次排出至下一步驟時,以保熱蓋覆蓋上述混鐵車之開口部,同時以安裝於該保熱蓋之燃燒器之燃燒排氣對上述混鐵車內進行加熱。此時,進行將上述熔鐵之加熱,以上述分割成數次或1次排出至下一步驟,依據殘留於混鐵車內之熔鐵之量及溫度,以計算求得將該熔鐵保持在凝固點以上之溫度所需要之熱量,以提供為了符合其計算值之熱量而調整燃燒器之燃燒為佳。於專利文獻4中,亦將燃燒器、噴嘴自形成於蓋構件之貫穿孔插入混鐵車內。
另外,作為類似之技術,以作為利用將熱風等高溫氣體吹進魚雷式混鐵車內部進行加熱/升溫之技術,已知有專利文獻5。專利文獻5之「混鐵車耐火物之乾燥方法」,係使該混鐵車爐體之嵌入部分保持近似垂直地配置熱風送氣管,該熱風送氣管係在前部具有自混鐵車爐體之生鐵入口,朝該混鐵車爐體之長度方向兩側水平噴出之噴嘴,並自設置於外部之熱風產生裝置將熱風送至上述熱風送氣管對於施工於上述混鐵車爐體之內側之不定型耐火物進行升溫乾燥。於專利文獻5中,熱風送氣管,亦自生鐵入口被插入,且設置於混鐵車爐體之內部深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26321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9-3151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5-31551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7-25486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平8-27510號公報
於魚雷式混鐵車,當自生鐵入口向內部注入生鐵時,為了防止內部之耐火物受到急速加熱而破裂,需要事先預熱內部。另外,於製造或維護魚雷式混鐵車時,於內部對耐火物進行新的施工、或對老朽化之耐火物重新施工時,需要將其不定型耐火物乾燥並加以固化。如此時,於魚雷式混鐵車內部進行加熱時,可利用上述專利文獻1至5所揭示之技術。
然而,魚雷式混鐵車之外型形態為長筒狀,其內部空間亦同樣為長筒狀之形態,而且,向外部開口者僅有中央部分之生鐵入口。生鐵入口,係為了使熱能不向外部逃逸而形成為非常小。
無論任一個專利文獻,均自生鐵入口將燃燒器等插入魚雷式混鐵車之內部深處。然而,問題在於要將燃燒器等通過生鐵入口進行插入,且如上述生鐵入口非常小,所以會有伴隨而來之困難。
另外,燃燒器等必須為可通過尺寸小之生鐵入口之較短尺寸。因此,燃燒器等之長度與魚雷式混鐵車之長筒狀內部空間之長度尺寸相比極為短小。如此由於燃燒器等之長度尺寸很短,故即使以燃燒器等所生成之火焰加熱內部空氣,亦很難將長筒狀之內部空間之所有角落加熱為均一且高溫。
再者,在生鐵入口周邊,容易附著、固著生鐵或熔渣。若由於生鐵等之固著使生鐵入口變得更狹窄,就會使燃燒器等之插入取出更加困難,同時有時候為了確保插入取出,亦存在必須另行將生鐵熔解去除、或破碎去除之作業之問題。
另外,由於若將噴嘴插入至魚雷式混鐵車之內部,並加熱至1000℃以上,就會導致插入之噴嘴燒損,故亦存在只能將魚雷式混鐵車內部,加熱至800℃左右為止之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習知之問題而創作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燃燒器之火口之設定,無需通過生鐵注入排出口將燃燒器插入魚雷式混鐵車內部,便可加熱內部空氣,同時可將魚雷式混鐵車之長筒狀之內部空間的所有角落加熱為均一且高溫,亦可應用於預熱作業和乾燥作業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關於本發明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係以燃燒器火焰加熱具有由自形成生鐵注入排出口之中央部分直到長度方向前端部分及後端部分之內周壁面所包圍之內部空間之魚雷式混鐵車之內部空氣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於上述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外側口緣位置,面向上述內部空間設置前方用及後方用之燃燒器,且以此等燃燒器各自之燃燒器火焰成為一邊沿著上述內周壁面一邊自上述魚雷式混鐵車之中央部分朝向前端部分側及後端部分側之方式,使此等燃燒器各自之火口,相對於該內周壁面沿著其周方向及長度方向傾斜。
上述燃燒器之上述火口之特徵在於:為了以燃燒器火焰使固著於上述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周邊之生鐵熔解,而被設置於該生鐵注入排出口之中心部,且朝向該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內側口緣附近。
上述燃燒器之特徵在於:被搭載於可水平移動自如之行進裝置,並藉由該行進裝置而水平移動,且被連接於橫向定位之上述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外側口緣位置。
上述燃燒器之特徵在於:為可交互切換燃燒作用與排氣/蓄熱作用之蓄熱燃燒器。
於關於本發明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中,對於預熱作業及乾燥作業,藉由燃燒器之火口之設定,無需通過生鐵注入排出口將燃燒器插入魚雷式混鐵車內部,便可加熱內部空氣,同時可將魚雷式混鐵車之長筒狀之內部空間的所有角落加熱為均一且高溫。
以下,將本發明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參照隨附圖式詳細地進行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係如自圖1至圖5所示,可被應用於相對於具備習知之眾所周知之構造之貨物車輛形態的魚雷式混鐵車1。
魚雷式混鐵車1,係包含長筒狀之外殼層2、設置於外殼層2之內部整個面之長筒狀之耐火物製內周壁3、及以內周壁3之壁面(內周壁面)3a所區分形成之長筒狀之內部空間S,且於此內部空間S填充有生鐵。外殼層2及內周壁面3a,使中央部分C形成粗直徑之同時,均為朝向魚雷式混鐵車1之長度方向前方側及後方側逐漸變窄,且前端部分F及後端部分R形成細直徑,而形成所謂的魚雷(torpedo)型之形態。
魚雷式混鐵車1為氣密容器,僅在粗直徑之中央部分C形成生鐵注入排出口4。作為將生鐵注入魚雷式混鐵車1之內部空間S之前置作業,為了提高此內部空間S之溫度,以燃燒器火焰對被封入於該內部空間S之內部空氣進行預熱。
生鐵注入排出口4,係以自魚雷式混鐵車1之中央部分C朝向外方逐漸變窄之方式形成突設於錐體狀之突出部5。生鐵注入排出口4,係為了連通魚雷式混鐵車1外方與內部空間S,自突出部5貫通直到內周壁3所形成。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內周面,係自面向魚雷式混鐵車1外方之外側口緣4a朝向面向內部空間S之內側口緣4b,形成其口徑逐漸擴張之錐面狀。
突出部5及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剖面形狀,係依照下述燃燒器6之火口7之配置,適當地設定為縱向較長之橢圓形狀、橫向較長之橢圓形狀、或圓形狀等。
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主要構成包含:一對燃燒器6;蓋構件8,在此等燃燒器6被安裝之同時,其自魚雷式混鐵車1外方被安裝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且氣密地封鎖該生鐵注入排出口4;防熱板9,其被設置於蓋構件8之周圍,且對燃燒器6周邊進行來自魚雷式混鐵車1之外殼層2之熱能的遮蔽;行進裝置10,其搭載一整套此等燃燒器6、蓋構件8及防熱板9。
行進裝置10之構成包括:行進軌道11,其係於使生鐵注入排出口4朝橫向位於魚雷式混鐵車1之側方,並沿著該魚雷式混鐵車1之寬度方向被鋪設;自走式之台車12,其搭載有燃燒器6等,並於行進軌道11上朝向生鐵注入排出口4自在地水平移動來回行走。台車12朝向生鐵注入排出口4水平移動,蓋構件8被安裝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一對之燃燒器6藉此被連接於該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位置。
一對之燃燒器6,係作為魚雷式混鐵車1之長度方向前方用及後方用而配置。以燃燒器6之種類,亦可使用一般眾所周知之任何形式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燃燒器6,係使用可交互切換燃燒作用與排氣/蓄熱作用之眾所周知之蓄熱燃燒器。
若以蓄熱燃燒器作為其一例,簡略加以描述,其構成具備:供氣/排氣路徑13,其被連接於火口7,用以流通在燃燒作用時所供應之燃燒用空氣,同時在排氣/蓄熱時流通被排出之排氣;燃料供給路徑14,其於火口7附近被連接於供氣/排氣路徑13,供應用於與燃燒用空氣混合之燃料;蓄熱部15,其被介設於供氣/排氣路徑13,於排氣/蓄熱時自排氣回收熱能並進行蓄熱,於燃燒時以積蓄之熱能加熱燃燒用空氣。
於使用一對之蓄熱燃燒器時,於一方之燃燒器6進行燃燒運轉時,另一方之燃燒器6進行排氣/蓄熱運轉,其後,當另一方之燃燒器6被切換成燃燒運轉時,一方之燃燒器6會被切換成排氣/蓄熱運轉以進行運轉控制。
前方用及後方用之一對之燃燒器6,係以至少其等之火口7位於蓋構件8之方式,使其等之供氣/排氣路徑13被連接於蓋構件8。藉此,一對之燃燒器6係經由蓋構件8被配置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位置,其與如先前技術之專利文獻1至5通過生鐵注入排出口插入魚雷式混鐵車之內部空間的構造不同,被設置為自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位置面向內部空間S。
圖4(a),係表示魚雷式混鐵車1之俯視剖面圖,圖4(b),係表示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位置中之魚雷式混鐵車1之側剖面圖,圖4(c)~(e),係分別為表示燃燒器6之火口7之排列模式、朝向內周壁面3a(魚雷式混鐵車1)之長度方向的燃燒器火焰A、B之模式、及朝向內周壁面3a(魚雷式混鐵車1)之周方向之燃燒器火焰X、Y的模式。
如圖4所示,一對之前方用及後方用之燃燒器6,尤其是各燃燒器6之火口7,相對於內周壁3之內周壁面3a沿著其周方向及長度方向被設定為傾斜,自火口7所噴出之燃燒器火焰(模式A、B、X、Y),係朝向該火口7所被朝向之方向直線前進。
燃燒器6之火口7,係以不比該外側口緣4a向內部空間S側突出之方式,被配置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位置,而且,生鐵注入排出口4,係自外側口緣4a朝向內側口緣4b,形成其口徑逐漸擴張之錐面狀,而由於此等之關係燃燒器6之火口7,係於朝向內部空間S直線前進之使燃燒器火焰A、B、X、Y不被內側口緣4b遮擋之範圍內傾斜。藉此,被構成為使燃燒器火焰A、B、X、Y到達內部空間S。
向一對之燃燒器6之火口7之蓋構件8之配置係如圖4(c)所示,亦可沿著內周壁面3a之周方向上下排列(模式i),亦可沿著內周壁面3a之長度方向左右排列(模式ii)或以於上下及左右發生位置偏移之方式傾斜地排列(模式iii)。
於一對之燃燒器6之各火口7所生成之燃燒器火焰,係關於內周壁面3a之長度方向,如圖4(d)所示,可使燃燒器火焰方向不進行交叉(模式A:圖4(a)中,以實線A表示燃燒器火焰),或者,亦可使其交叉(模式B:圖4(a)中,以虛線B表示燃燒器火焰)。於交叉之B模式,使位於魚雷式混鐵車1前方側之燃燒器6成為後方用燃燒器,使位於魚雷式混鐵車1後方側之燃燒器6成為前方用燃燒器。
另外,於一對之燃燒器6之各火口7所生成之燃燒器火焰,係關於內周壁面3a之周方向,如圖4(e)所示,可使燃燒器火焰方向不進行交叉(模式X:圖4(b)中,以實線X表示燃燒器火焰),或者,亦可使其發生交叉(模式Y:圖4(b)中,以虛線Y表示燃燒器火焰)。再者,亦可使燃燒器火焰方向朝向相同之方向(模式Z)。
燃燒器火焰,係以此等模式之組合而設定。例如,以「將火口7配置為模式i,生成相對於內周壁面3a之長度方向之模式A之燃燒器火焰,生成相對於內周壁面3a之周方向之模式X之燃燒器火焰」之方式設定,或者,以「將火口7配置為模式iii,生成相對於內周壁面3a之長度方向之模式B之燃燒火焰,生成相對於內周壁面3a之周方向之模式Y之燃燒器火焰」之方式等,進行各種設定。
藉由如上述設定各燃燒器6之火口7,各燃燒器6各自之燃燒器火焰,係一邊沿著內周壁面3a,一邊以自魚雷式混鐵車1之中央部分C朝向前端部分F側及後端部分R側之互為相反方向之方式被生成。
圖5(a),係為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周邊之部分平剖面圖,圖5(b),係為其部分側剖面圖,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周邊,伴隨著將生鐵注入內部空間S或自內部空間S排出,會有生鐵等V附著,甚至被冷卻而固著之情形。於本實施形態中,燃燒器6之火口7,係為了進一步以燃燒器火焰熔解固著之生鐵等V,而於燃燒器火焰(例如,A、X)不被內側口緣4b所遮擋之範圍內,以位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中心部之方式被設置於蓋構件8,且被朝向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內側口緣4b附近。
接著,針對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作用進行說明。搭載一對之燃燒器6等之行進裝置10,係於至收容生鐵之魚雷式混鐵車1停止於停止位置為止之期間,退避至退避位置。
當魚雷式混鐵車1到達並停止,作為注入生鐵之前置作業,於進行預熱作業之時,台車12於行進軌道11上水平移動,且接近於魚雷式混鐵車1並停止。於台車12一停止,就旋轉外殼層2,相對於朝橫向位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將安裝有一對之燃燒器6之蓋構件8自魚雷式混鐵車1側方水平抵接並氣密地封鎖。
於以蓋構件8封鎖生鐵注入排出口4後,以導燃器(未圖示)對一對之燃燒器6進行點火。於一般之燃燒器之情形時,接著將繼續燃燒運轉,加熱內部空氣,以預熱魚雷式混鐵車1內部。於蓄熱燃燒器之情形時,將前方用及後方用之燃燒器,以交替其等之燃燒運轉與排氣/蓄熱運轉之方式控制運轉,以繼續預熱操作。
於一對之燃燒器6之中,一方之燃燒器6之火口7,係相對於內周壁面3a向沿著其周方向及長度方向前方傾斜,另一方之燃燒器6之火口7,係相對於內周壁面3a向沿著其周方向及長度方向後方傾斜,而來自各火口7之燃燒器火焰係分別自火口7直線前進,自魚雷式混鐵車1之中央部分C沿著內周壁面3a之周方向、且沿著長度方向前方及後方,以朝向內周壁面3a之前端部分F及後端部分R之指向性被生成。
如此沿著內周壁面3a之燃燒器火焰生成之燃燒氣體之流動,成為於長筒狀的內部空間S內,朝向魚雷式混鐵車1之周方向與長度方向前方及後方以螺旋狀流動之氣流,到達該長筒狀之內部空間S之所有角落為止將內部空氣整體加熱至高溫。另外,即使於生鐵等V固著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周邊時,該生鐵等V,亦藉由自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朝向內部空間S噴出之燃燒器火焰而熔解,因此可確實生成具有指向性之燃燒器火焰。
於預熱作業完成後,熄滅燃燒器6之後,將蓋構件8自生鐵注入排出口4取下,使行進裝置10後退並將一對之燃燒器6等水平移動至退避位置,其後,為了使生鐵注入排出口4朝向上方而旋轉外殼層2,自朝向上方之生鐵注入排出口4注入生鐵。
在關於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中,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位置,面向內部空間S,設置前方用及後方用之一對之燃燒器6,使此等一對之燃燒器6各自之燃燒器火焰一邊沿著內周壁面3a一邊以自魚雷式混鐵車1之中央部分C朝向前端部分F側及後端部分R側之方式,使此等一對之燃燒器6各自之火口7,相對於內周壁面3a向沿著其周方向及長度方向傾斜,因此藉由該燃燒器6之火口7之設定,無需將一對之燃燒器6插入魚雷式混鐵車1之內部空間S,便可適當地加熱內部空氣。另外,即使生鐵等V固著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周邊使該生鐵注入排出口4變窄,亦可適當地預熱內部空氣。
於圖6,係表示由燃燒器火焰所生成之火焰之氣流。圖6(a),係表示以排氣運轉一邊進行燃燒排氣E之排氣一邊燃燒之蓄熱燃燒器6之情形,於圖6(b)係表示通常一般之燃燒器6之情形。於通常一般之燃燒器6之情形,於蓋構件8與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間,設定有確保燃燒排氣E之排氣之間隙。
藉由上述火口7之設定所生成之燃燒器火焰(例如,A、X),係以自內周壁面3a之中央部分C朝向前端部分F及後端部分R之指向性沿著內周壁面3a所生成,而且由此等燃燒器火焰A、X所生成之火焰之氣流G之流動係如圖6所示,因為於長筒狀之內部空間S內,成為朝向魚雷式混鐵車1之周方向與長度方向前方或後方以螺旋狀流動之高流動性且攪拌作用強之氣流,因此可順利到達該長筒狀之內部空間S之所有角落將內部空氣整體加熱為均一且高溫。
另外,亦可藉由沿著內周壁面3a之燃燒器火焰有效地加熱內周壁3本身,可提高預熱作用。由於可如此有效地進行預熱,故可使燃燒器容量小型化,藉由以如此小型燃燒器可進行預熱,即使生鐵注入排出口4很小,亦可適當地進行預熱。
於一般之燃燒器6之情形,如圖6(b)所示,雖然可向前方與後方同時進行加熱,但作為火焰之氣流G(燃燒排氣E)之排氣口,與習知相同,必須於蓋構件8與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間留有間隙。相對於此,採用蓄熱燃燒器6時如圖6(a)所示,由於以單側之燃燒器進行燃燒排氣E之排氣,故可封鎖並密閉間隙,除了無熱能之洩漏,還可將排氣之熱能回收蓄熱再利用,較習知之燃燒器亦可提高節能效果。
為了將固著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周邊之生鐵等V以燃燒器火焰熔解,而將燃燒器6之火口7,設置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中心部,且朝向該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內側口緣4b附近,因此可將固著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周邊之生鐵等V,藉由自生鐵注入排出口4朝向內部空間S噴出之燃燒器火焰確實地熔解,並可將燃燒器火焰確實地送入內部空間S並適當且均一地預熱內部空氣,同時於預熱作業後之生鐵之注入作業時,可去除固著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周邊之生鐵等V,以順利將生鐵裝填進魚雷式混鐵車1。
於本實施形態中,一對之燃燒器6,係被搭載於水平移動自如之行進裝置10,藉由行進裝置10水平移動,由於作為被連接於朝橫向位於生鐵注入排出口4之外側口緣4a位置,因此如圖7(a)所示,利用安裝於魚雷式混鐵車1之燃燒器6之小型且簡單之構造,僅以水平移動之簡易之操作即可進行,如圖7(b)所示,與構築櫓16等需要高度、複雜且耗費成本之設備且以將重量物升降操作而安裝之情形不同,可提高作業性。
另外,藉由使用蓄熱燃燒器,由於節能且低氮氧化物(NOx )可實施預熱作業。
於先前技術所列舉之專利文獻1至5之任一者,均通過生鐵注入排出口,將燃燒器等插入魚雷式混鐵車內部空間。將燃燒器等設置於內部空間時,必須通過非常小之生鐵注入排出口,於其插入及拔出時伴隨著困難。另外,即使可插入,將燃燒器等,亦須設為可通過較小之生鐵注入排出口的尺寸,該燃燒器等之長度,相對於長筒狀之內部空間之長度尺寸成為非常短者,即使以如此短小之燃燒器加熱內部空氣,亦難使內部空間之所有角落預熱為均一且高溫。再者,若於生鐵注入排出口周邊固著有生鐵或熔渣等,使該生鐵注入排出口變得更窄,就無法通過燃燒器等進行設置,可能導致無法預熱之事態。而且,若於魚雷式混鐵車之內部插入有噴嘴,並加熱至1000℃以上,就會使插入之噴嘴燒損,故最多只能將魚雷式混鐵車內部,加熱至800℃左右為止。
相對於此,由於原本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並未採用通過生鐵注入排出口4將燃燒器6插入魚雷式混鐵車1之內部空間S之構成,故不會發生因為如此等專利文獻將燃燒器插入取出之關係,成為生鐵注入排出口較小或生鐵等固著於生鐵注入排出口周邊之問題,而且亦不會有考慮噴嘴之燒損之加熱溫度限制而可加熱至1000℃以上,可適當地且於短時間進行乾燥作業或內部空氣之預熱,同時可藉由燃燒器6之火口7之設定,適當地確保朝向魚雷式混鐵車1之內部空間S之燃燒器火焰,將內部空氣預熱為均一且高溫。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藉由火口7之設定,使燃燒器火焰一邊沿著內周壁面3a一邊自魚雷式混鐵車1之中央部分C朝向前端部分F側及後端部分R側,故如上述,火焰之氣流G,於長筒狀之內部空間S,成為朝向魚雷式混鐵車1之周方向與長度方向前方及後方以螺旋狀流動之高流動性且攪拌作用強的氣流,可順利到達該長筒狀之內部空間S之所有角落並將內部空氣整體加熱為均一且高溫,並與如先前技術之專利文獻1至5所示,僅使燃燒器火焰等僅朝向魚雷式混鐵車之前後方向之技術不同,可確保顯著優異之預熱作用。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針對自中央部分C朝向前端部分F及後端部分R之燃燒器火焰為一對時進行說明,但亦理所當然可生成複數對之燃燒器火焰。
而且,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例示並說明將燃燒器6,搭載於以水平移動之行進裝置10而使用之情形,燃燒器6,係亦理所當然可由起重機等懸掛安裝於魚雷式混鐵車1。
而且,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針對向魚雷式混鐵車注入生鐵前之預熱作業進行說明,但即使對內部之耐火物施工時之乾燥作業,亦理所當然可使用關於本實施形態之加熱裝置。
1‧‧‧魚雷式混鐵車
2‧‧‧外殼層
3‧‧‧內周壁
3a‧‧‧內周壁面
4‧‧‧生鐵注入排出口
4a‧‧‧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外側口緣
4b‧‧‧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內側口緣
5‧‧‧突出部
6‧‧‧燃燒器
7‧‧‧火口
8‧‧‧蓋構件
9‧‧‧防熱板
10‧‧‧行進裝置
11‧‧‧行進軌道
12‧‧‧台車
13‧‧‧供氣/排氣路徑
14‧‧‧燃料供給路徑
15‧‧‧蓄熱部
16‧‧‧櫓
A、B、X、Y、Z‧‧‧燃燒器火焰
C‧‧‧內周壁面之中央部分
E‧‧‧燃燒排氣
F‧‧‧內周壁面之前端部分
G...火焰之氣流
R...內周壁面之後端部分
S...內部空間
V...(固著之)生鐵等
圖1係表示關於本發明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的一部分中斷平面圖。
圖2係圖1所示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前視圖。
圖3係圖2中,D-D線箭視剖面圖。
圖4(a)至(e)係用以說明應用於圖1所示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燃燒器之火口之配置及燃燒器火焰之說明圖。
圖5(a)及(b)係用以說明應用於圖1所示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熔解固著於生鐵注入排出口周邊之生鐵之燃燒器之火口之配置之說明圖。
圖6(a)及(b)係用以說明由圖1所示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燃燒器火焰所生成之火焰之氣流的魚雷式混鐵車內部之概略平剖面圖。
圖7(a)及(b)係用以說明使用於圖1所示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之行進裝置之優點之說明圖。
1...魚雷式混鐵車
2...外殼層
3...內周壁
3a...內周壁面
4...生鐵注入排出口
4a...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外側口緣
4b...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內側口緣
5...突出部
7...火口
8...蓋構件
9...防熱板
A、B、X、Y、Z...燃燒器火焰
C...內周壁面之中央部分
F...內周壁面之前端部分
R...內周壁面之後端部分
S...內部空間

Claims (5)

  1. 一種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其係以燃燒器火焰加熱魚雷式混鐵車之內部空氣,該魚雷式混鐵車具有由自形成生鐵注入排出口之中央部分直到長度方向前端部分及後端部分之內周壁面所包圍之內部空間,其特徵在於:於上述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外側口緣位置,面向上述內部空間設置前方用及後方用之燃燒器,且以此等燃燒器各自之燃燒器火焰一邊沿著上述內周壁面一邊自上述魚雷式混鐵車之中央部分朝向前端部分側及後端部分側之方式,使此等燃燒器各自之火口,相對於該內周壁面沿著其周方向及長度方向傾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其中,上述燃燒器之上述火口,係為了以燃燒器火焰熔解固著於上述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周邊之生鐵,而被設置於該生鐵注入排出口之中心部,且朝向該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內側口緣附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其中,上述燃燒器係被搭載於可水平移動自如之行進裝置,並藉由該行進裝置而水平移動,以連接於橫向定位之上述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外側口緣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其中,上述燃燒器係被搭載於可水平移動自如之行進裝置,並藉由該行進裝置而水平移動,以連接於橫向定位之上述生鐵注入排出口之外側口緣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其中,上述燃燒器係為可交互切換燃燒作用與排氣/蓄熱作用之蓄熱燃燒器。
TW100115908A 2010-10-07 2011-05-06 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TWI388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7255A JP4658231B1 (ja) 2010-10-07 2010-10-07 トーピードカー用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7539A TW201217539A (en) 2012-05-01
TWI388669B true TWI388669B (zh) 2013-03-11

Family

ID=43952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5908A TWI388669B (zh) 2010-10-07 2011-05-06 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658231B1 (zh)
KR (1) KR101098722B1 (zh)
CN (1) CN102441662B (zh)
TW (1) TWI38866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5306B (zh) * 2017-04-04 2019-07-11 日商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Heating device and heating method for mixed milling iron ca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3433B2 (ja) * 2019-08-08 2023-07-05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混銑車の加熱装置
JP7485939B2 (ja) 2020-08-24 2024-05-17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銑鉄溶解装置、及び、銑鉄の溶解方法
CN112629265A (zh) * 2020-12-21 2021-04-09 宝武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混铁车内衬的修复方法
CN112792326A (zh) * 2020-12-28 2021-05-14 何骞 一种相交混流鱼雷罐烘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2819B2 (ja) * 1995-07-13 2004-02-03 九築工業株式会社 混銑車乾燥昇熱用t字型バーナ
JP2005315519A (ja) * 2004-04-28 2005-11-10 Kobe Steel Ltd 混銑車耐火物の乾燥方法と乾燥装置
JP4899567B2 (ja) * 2006-03-24 2012-03-2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混銑車内溶銑の保熱方法及び保熱装置
JP2009160640A (ja) * 2008-01-10 2009-07-23 Chugai Ro Co Ltd 取鍋予熱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5306B (zh) * 2017-04-04 2019-07-11 日商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Heating device and heating method for mixed milling iron ca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1662A (zh) 2012-05-09
TW201217539A (en) 2012-05-01
CN102441662B (zh) 2013-05-08
JP4658231B1 (ja) 2011-03-23
JP2012082449A (ja) 2012-04-26
KR101098722B1 (ko) 2011-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8669B (zh) 魚雷式混鐵車用加熱裝置
ES2474140T3 (es) Sistema de alimentación continua para un horno de fundición de material de metal precalentado de forma continua, potenciada y combinada
JPH01159511A (ja) ラジアントチューブバーナ
ES2216760T3 (es) Lanza de varios usos para una camara bajo vacio para desgasificado y procedimiento de utilizacion.
JPH06109228A (ja) 灰溶融炉
WO2020196360A1 (ja) 炉底の昇温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バーナーランス
CN209989446U (zh) 熔炼炉
JP4095136B2 (ja) ガラスの溶解方法及び装置
KR20180101987A (ko) 버너 장치 및 가열 처리 설비
JP3608692B2 (ja) るつぼ炉
ES2533572T3 (es) Método para el tratamiento pirometalúrgico de metales, baños de metal fundido y/o escorias
KR100835105B1 (ko) 용선온도 보정장치 및 방법
ES2939690T3 (es) Dispositivo inyector y procedimiento para insuflar materiales sólidos en una unidad metalúrgica
KR102543543B1 (ko) 회전로 노상 및 그 개조 방법
TWI584889B (zh) 燃燒裝置及熔融金屬容器之澆道清洗方法
JP5753248B2 (ja) 焼成装置及び焼成方法
JP2009216358A (ja) 加熱炉
JP4836399B2 (ja) 加熱炉用の燃焼装置
KR101271861B1 (ko) 축열식 연소 장치 및 가열로
JPS631366B2 (zh)
JP2011038690A (ja) 廃棄物ガス化溶融炉の燃焼室の助燃バーナ用のバーナタイル
KR101673174B1 (ko) 고로의 연소대 미연소 퇴적층 제거 장치 및 제거 방법
TW201907124A (zh) 蓄熱式燃燒設備
JPH04293740A (ja) アルミニウム溶解炉の操業方法
TWI792906B (zh) 具有攝像裝置的燃燒器、配備有該燃燒器的電爐以及使用該電爐的鐵水的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