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1721B - 影像處理設備、影像處理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影像處理設備、影像處理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1721B
TWI381721B TW098107712A TW98107712A TWI381721B TW I381721 B TWI381721 B TW I381721B TW 098107712 A TW098107712 A TW 098107712A TW 98107712 A TW98107712 A TW 98107712A TW I381721 B TWI381721 B TW I3817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e data
combined
flash
progr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7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52467A (en
Inventor
Tatsuo Maki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52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52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1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17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Description

影像處理設備、影像處理方法、及程式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影像處理設備、一種影像處理方法、及一種用於影像處理之程式。
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告號2005-354166、2004-219765(相應於US 7295232B2)、2006-86933(相應於US 2006127084A1)為相關技術之範例。
長時間曝光技術常用為照相或影像擷取技術。於此技術中,曝光被持續地執行如數秒至數十秒或甚至超過數十分鐘的某一段時間週期。
長時間曝光技術亦被用以提供照相表示以及調整物體(subject)亮度。
例如,夜景係以長的曝光時間來擷取。因為光量低,所以增加曝光時間以收集足夠的光量來獲得夜景之照片。
長時間曝光技術亦可用於其他目的。例如,光圈(aperture)被故意設慢或影像擷取敏感度被減少以代表於移動目標(object)之中的一固定目標上之物體或焦點的動作。
亦常見有諸如於長時間曝光期間使用閃光(閃光燈裝置)以獲得各種效果(如第一簾(first-curtain)同步、第二簾同步、及多重閃光)。
然而,使用者難以使用長時間曝光影像擷取來獲得其想要的影像。
某些最近的影像擷取設備(諸如數位相機)被設計成相機於正常影像擷取程序中執行計量(metering)以決定適當的曝光設定值(光圈及快門速度)。然而,於涉及長時間曝光之黑暗條件下,光位準是在由相機所決定的計量範圍之外且該等曝光設定值未被提供。於此等情況下,使用者必須依據其經驗及直覺來決定諸如曝光時間及快門時間等設定值以便執行長時間曝光影像擷取。實際上,對無經驗的使用者是很困難的。
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告號2005-354166係揭露一種使用組合程序以獲得長時間曝光之影像效果的技術。
此技術包括由於以下各項而產生之影像的即時觀察:於曝光期間由固態影像擷取元件所接收的光、在影像擷取後被分別地產生於曝光期間的複數影像之選擇及組合、及於曝光期間之不需要的影像之移除。
此技術提供於物體未移動(有少量移動、或者即使物體在移動但因為曝光時間夠長而無移動模糊發生)之影像擷取條件下使用長時間曝光照相之一理想的影像。此得以有效地擷取無移動場景,諸如使用長曝光時間之夜景。
然而,當使用者希望擷取移動物體之靜態影像時則難以獲得理想的影像,例如,表示物體之移動的影像或其中一固定目標被聚焦於移動目標之間上的影像)。
亦難以藉由移除曝光期間之不需要的影像而獲得能提供移動之平滑表示的靜態影像(諸如當周遭係由經過之汽車頭燈所照射時所擷取的夜景之影像)。
雖然上述第一簾同步、第二簾同步、及多重閃光效果被使用為影像擷取表示技術,但仍須使用者依據其經驗和直覺來決定諸如快門時間、曝光時間及閃光照射量等設定值,以獲得其想要的影像。此對無經驗的使用者而言亦是困難的。
因為在諸如博物館之公共空間中有實際上「禁止閃光燈」的環境,所以不一定可獲得第一簾同步、第二簾同步、及多重閃光。
再者,因為發射閃光會損耗電力,所以需要用於閃光燈之電池或電容。如此可能阻止了裝置尺寸、電力耗損、及成本之減小。
再者,常需要三角架來固持長時間曝光期間之相機,以防止相機移動。攝影者或使用者因此購買除了相機本體之外的配件(諸如三角架),並同時攜帶這些配件。對使用者而言相機及配件之運送將是一種負擔,因而打消了使用者輕易地擷取長曝光時間之影像的念頭。
此外,於長時間曝光期間,物體之移動、相機之抖動等等可能造成所擷取之影像中之所有移動物體的模糊。因此,難以獲得欲擷取想要的影像之足夠的影像擷取條件。
此外,於長時間曝光影像擷取期間,例如,由其他攝影者所發射之閃光或者來自通過之汽車的頭燈之瞬間照射 將不會提供理想的結合影像。
因此希望容許不是專家的使用者能夠輕易地達成各種影像效果,特別是,類似於長時間曝光效果之影像效果或使用長時間曝光所達成之影像效果,諸如第一簾同步、第二簾同步、及多重閃光。亦希望容許使用者輕易地獲得其想要的影像。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一種影像處理設備包含:一預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一操作檢測單元,其組態成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一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依據由該操作檢測單元所檢測之該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於該預結合程序中,該預結合處理單元可對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的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每一該等複數影像資料框之影像資料執行亮度調整程序。
於該亮度調整程序中,該預結合處理單元可執行等化其使用為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之至少一些該等影像資料框的影像資料之平均亮度位準的程序。
於該亮度調整程序中,該預結合處理單元可執行從使用為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之該等複數影像資料框中提取(extracting)未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資料並等化該提取之影像資料的平均亮度位準之程序。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對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由該操作輸入資訊所指明之時間軸上一範圍內的複數框之結合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使用由該操作輸入資訊所指明之加權係數來對每一該等複數框之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使用由該操作輸入資訊所指明之加權係數來對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結合用影像資料中由該操作輸入資訊所指明之時間軸上一範圍內的每一複數框之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該結合程序係根據加權平均值,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使用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及內插影像資料來執行結合程序,該內插影像資料係使用該結合用影像資料而由一內插程序所產生,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其已使用閃光燈而擷取之閃光燈影像,並藉由改變至少該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來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其中已移除閃光燈效果之結合影像資料。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其已使用閃光燈而擷取之閃光燈影像,並藉由改變至少該決定之閃光燈影像的加權係數來對該結合 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其中已校正閃光燈效果之結合影像資料。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決定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之物體的距離;依據該決定之距離以指定一加權係數;及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有關使用閃光燈而指定一加權係數之框的結合用影像資料之物體的距離;依據該決定之距離以指定一加權係數;及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
該結合處理單元可進一步包括一顯示控制單元,其組態成產生並輸出結合工作影像資料,用以顯示一表示將由該結合處理單元所執行之結合程序的結合工作影像或者該結合程序之結果。
該顯示控制單元可產生並輸出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以致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包括一播放移動影像,該播放移動影像包括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
該顯示控制單元可產生並輸出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以致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包括一用以指明時間軸上一範圍之影像,該範圍為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用於結合程序之結合用影像資料的範圍。
該顯示控制單元可產生並輸出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以致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包括一影像,該影像包括各指定給 複數框之一的結合用影像資料之加權係數的表示。
該顯示控制單元可產生並輸出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以致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包括一使用複數框之結合用影像資料而執行之結合程序中所產生的結合結果影像。
當執行一既定結合程序時,該顯示控制單元可產生並輸出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以致該結合工作影像資料包括一在該既定結合程序後所獲得之影像及一在該既定結合程序前所獲得之影像。
於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一種影像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依據該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於本發明之又另一實施例中,一程式係致使一運算處理設備執行上述步驟。
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亦即,已用電影方式所擷取之影像資料序列)被結合以獲得已施加長時間曝光效果之結合影像。
於此情況下,首先,於該預結合程序中,複數影像資料框被獲得為結合用影像資料。例如,由影像擷取操作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或者使用使用者之設備或任何其他設備而擷取並記錄至某一記錄媒體上的影像資料序列均可被使用為該結合用影像資料。此外,亦可對各框之影像資料執 行亮度調整以變得適於結合。
於該結合程序中,待結合之影像的範圍(時間軸上之範圍)或待指定給該等影像之加權係數係依據一操作而被設定。因此,影像結合可依據使用者之意圖而被實現。亦即,在擷取影像之後,使用者選擇框以執行影像結合,因而輕易地達成類似於使用長時間曝光所擷取之影像的效果之影像效果。此外,藉由對每一待結合之框進行加權,可達成諸如第一簾同步、第二簾同步、及多重閃光等效果。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影像處理設備及影像處理方法可被實施於包括諸如數位相機之影像擷取設備、及諸如個人電腦之資訊處理設備等各種設備中。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可由一般使用者輕易地達成類似於長時間曝光之影像效果和其他特殊效果(其僅可由相關技術中之專家所達成)、以及尚無法於相關技術之影像擷取中達成的影像效果。例如,可提升增進的照片表示或更有創造力的照片表示。
再者,諸如預結合程序中之亮度調整、結合期間之內插程序、適合於影像擷取期間之閃光燈使用的程序、用於防止背景影像模糊化之座標變換、及區域提取程序等等程序提供了滿足使用者需求之增進品質的影像。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將依下列順序而被描述於下文中:
1.影像擷取設備之結構
2.操作模式
3.相機模式程序
4.結合模式程序
4-1:結合預備程序
4-2:結合程序
4-3:使用改變前及後之顯示影像的範例調整程序
5.基於模板的程序
6.於固定框率之影像擷取操作
7.於可變框率之影像擷取操作
8.範例結合模式程序:框內插
9.範例結合模式程序:閃光移除/校正
10.範例結合模式程序:基於距離的校正
11.範例結合模式程序:模糊校正
12.資訊處理設備
1.影像擷取設備之結構
現在將參考圖1至3於數位相機之結構的背景下描述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影像擷取設備之結構。
圖2A及2B個別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1的外部前及後視圖。如圖2A及2B所示,影像擷取設備1可(例如)為一般非專家之使用者常用的數位相機。
影像擷取設備1包括於其一前側上的影像擷取透鏡單元21a及一閃光燈發射單元15、及於其一後側上的顯示面 板6。顯示面板6可為液晶面板、有機電致發光(EL)面板,等等。影像擷取設備1進一步包括用於使用者操作之適當位置上的操作器。例如,操作鍵5a,5b,5c,5d,5f,及5g作用為提供各種操作功能之按鍵,包括快門操作鍵、模式操作鍵、廣角/遠攝(telephoto)操作鍵、功能表操作鍵、曝光校正指令鍵、及播放鍵。亦配置有包括刻度盤操作單元5h及十字(cross)鍵5i之其他操作器。刻度盤操作單元5h係用於(例如)影像擷取模式之選擇等等。十字鍵5i係用於諸如顯示面板6上所顯示之操作功能表項目之選擇/設定等各種操作。
將參考(例如)圖1以描述影像擷取設備1之一範例結構。
如圖1所示,影像擷取設備1包括一影像擷取系統2、一控制系統3、一相機數位信號處理器(DSP)4、一操作單元5、顯示面板6、一顯示控制器7、一外部介面(I/F)8、一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DRAM)9、及一媒體介面10。
影像擷取系統2被組態成執行影像擷取操作。影像擷取系統2包括一透鏡機構單元21、一光圈/中性密度(ND)濾光器機構22、一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一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一類比至數位(A/D)轉換單元25、一透鏡驅動單元26、一透鏡位置檢測單元27、一時序產生電路28、一模糊檢測單元13、一光發射驅動單元14、閃光燈發射單元15、一透鏡驅動器17、一光圈/ND驅動器18、 及一影像擷取單元驅動器19。
來自一物體之入射光係透過透鏡機構單元21及光圈/ND濾光器機構22而被導引進入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
透鏡機構單元21係併入圖2A所示之影像擷取透鏡單元21a中,且具有包括蓋透鏡、聚焦透鏡、及變焦(zoom)透鏡之複數光學透鏡。透鏡驅動單元26係作用為一用以沿著光軸偏移聚焦透鏡或變焦透鏡之透鏡偏移機構。當使用透鏡驅動器17以供應驅動電力時,透鏡驅動單元26便偏移聚焦透鏡或變焦透鏡。透鏡驅動器17係由一中央處理單元(CPU)31(以下將描述)所控制,以執行聚焦控制或變焦操作。
光圈/ND濾光器機構22包括一置入透鏡光學系統內之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以衰減(調整)入射光之量。光圈/ND濾光器機構22被組態成調整光強度。
光圈/ND驅動器18係藉由開啟及關閉光圈機構以調整入射光之量。光圈/ND驅動器18亦藉由沿著入射光之光軸插入及移除ND濾光器以調整入射光之量。CPU 31控制光圈/ND驅動器18以驅動光圈機構或ND濾光器來控制入射光之量(或執行曝光調整控制)。
來自物體之光通量被傳輸通過透鏡機構單元21及光圈/ND濾光器機構22,且一物體影像被形成於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上。
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光電地轉換所形成之物體影像,並輸出一相應於該物體影像之擷取影像。
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具有由複數像素所形成之矩形影像擷取區域,並以像素接像素之基礎依序地輸出影像信號至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每一該些影像信號為一相應於像素之一中所累積之電荷量的類比信號。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可由(例如)電荷耦合裝置(CCD)感應器陣列、互補金氧半導體(CMOS)感應器陣列等來實施。
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包括諸如關連雙取樣(CDS)電路及自動增益控制(AGC)電路等內部電路。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對從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所輸入之影像信號執行一預定的類比程序。
A/D轉換單元25將由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所處理之類別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並將數位信號供應至相機DSP 4。
時序產生電路28係由CPU 31所控制以控制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及A/D轉換單元25之操作的時序。
明確地,時序產生電路28係透過影像擷取單元驅動器19以將用來控制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之影像擷取操作時序的信號供應至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該信號為諸如曝光/電荷讀取時序信號、用以提供電子快門之時序信號、轉移時脈信號、及依據框率之同步化信號。時序產生電路28亦將時序信號供應至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以致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可執行一與來自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之影像信號之轉移同步化的程序。
CPU 31可控制由時序產生電路28所產生之時序信號以改變影像擷取之框率或執行電子快門控制(曝光時間之框內可變控制)。此外,例如,CPU 31可透過時序產生電路28以供應一增益控制信號至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來執行一擷取影像信號之可變增益控制。
模糊檢測單元13被組態成檢測相機震動之量。模糊檢測單元13係由(例如)加速感應器、振動感應器等所形成,並將檢測之資訊供應至CPU 31來當作模糊之量。
閃光燈發射單元15係由光發射驅動單元14所驅動以發光。CPU 31指示光發射驅動單元14以使用者操作等所指明之預定時間來發射閃光,以至光可從閃光燈發射單元15發射。
相機DSP 4係對輸入自影像擷取系統2之A/D轉換單元25的擷取影像信號執行各種數位信號程序。
於相機DSP 4中(例如),如圖1中所示,諸如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壓縮/解壓縮處理單元42、SDRAM控制器43、及資訊產生單元44等處理功能係由內部硬體或軟體所實施。
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係對輸入之擷取影像信號執行一程序。例如,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係使用擷取影像信號來執行一用以控制影像擷取系統2之驅動的運算處理,諸如自動對焦(AF)處理及自動光圈(自動曝光(AE))處理;並同時執行針對輸入之擷取影像信號本身的處理,諸如自動白平衡(AWB)處理。
例如,於自動對焦處理時,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執行輸入之擷取影像信號的對比檢測,並將檢測之資訊傳送至CPU 31。各種控制技術均可用於自動對焦控制方法。於一種稱為對比AF之技術中,擷取影像信號之對比檢測被執行於聚焦透鏡被迫移動時的各時點,於最佳對比狀態下之該聚焦透鏡的位置被決定。明確地,在影像擷取操作之前,CPU 31執行控制以檢查由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所檢測之對比檢測值,同時控制聚焦透鏡之移動並將最佳對比狀態下之位置設為最佳聚焦位置。
於影像擷取期間,CPU 31可使用一種稱為擺動AF之檢測方法以執行聚焦控制。於影像擷取操作期間,CPU 31係檢查由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所檢測之對比檢測值,同時致使聚焦透鏡恆定地稍微來回移動。雖然聚焦透鏡之最佳位置可能隨物體之狀況而改變,但對比檢測係藉由稍微地前後移位該聚焦透鏡而被執行,藉此依據物體之改變以決定聚焦控制方向上之改變。因此,自動對焦可依據物體狀況而被執行。
注意其透鏡驅動單元26中之透鏡偏移機構係針對個別偏移位置而被指定位址,且透鏡位置係使用該等偏移位置之位址而被識別。
透鏡位置檢測單元27識別聚焦透鏡之目前透鏡位置的位址以計算與對焦物體之距離,並交有關該計算距離之距離資訊供應至CPU 31。因此,CPU 31可決定已對焦之主要物體的距離。
於由相機DSP 4之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所執行的自動光圈處理時,例如,物體亮度被計算。例如,輸入之擷取影像信號的平均亮度被計算,而有關所計算之平均亮度的物體亮度資訊(或曝光資訊)被供應至CPU 31。平均亮度係使用各種方法而被計算,諸如計算擷取影像資料之一框的所有像素之亮度信號之平均值或者計算當指定加權給影像之中央部分時的亮度信號之平均值。
CPU 31可根據曝光資訊以執行自動曝光控制。明確地,曝光調整之執行係使用光圈機構、ND濾光器、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中之電子快門控制、或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之增益控制。
除了產生用於自動對焦操作及自動光圈操作之程序以外,相機DSP 4之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對擷影像信號本身執行多個程序,諸如自動白平衡、伽瑪(γ)校正、邊緣加強、及相機震動校正。
相機DSP 4中之壓縮/解壓縮處理單元42對擷取影像信號執行壓縮程序或者對壓縮影像資料執行解壓縮程序。例如,壓縮/解壓縮處理單元42依據諸如JPEG或MPEG等技術以執行壓縮程序/解壓縮程序。
SDRAM控制器43執行SDRAM 9上之寫入/讀取。SDRAM 9係用以(例如)暫時地儲存輸入自影像擷取系統2之擷取影像信號;儲存由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或壓縮/解壓縮處理單元42所執行之程序中的資料或保留其中的工作區域;或儲存由資訊產生單元44所獲得之資訊。 SDRAM控制器43執行SDRAM 9上之此等資料的寫入/讀取。
資訊產生單元44產生用於下述一結合程序中之各種操作的資訊。例如,資訊產生單元44產生指示一擷取影像信號螢幕中之物體距離的距離分佈資訊。距離分佈資訊可為(例如)有關像素單元中之物體距離以及主要物體之距離的資訊。該資訊亦被稱為深度映圖。
藉由分析上述擺動AF等期間之模糊量,可執行用以產生距離分佈資訊之基於像素的距離資訊之決定。另一方面,可提供一光發射單元(未顯示),其組態成發射具有不可見光之特定波長的輔助光,而在該特定波長之光已發射後並回來期間之時間週期可被測量以決定像素接像素為基礎之物體距離。
控制系統3包括CPU 31、隨機存取記憶體(RAM)32、快閃唯讀記憶體(ROM)33、及時脈電路34。控制系統3中之各單元、相機DSP 4中之各單元、影像擷取系統2中之各單元、顯示控制器7、外部介面8、及媒體介面10被組態成經由一系統匯流排以彼此溝通影像資料或控制資訊。
CPU 31控制影像擷取設備1之整體操作。明確地,CPU 31執行各種運算程序或者與相應單元交換控制信號等,依據內部ROM中所儲存之程式及依據使用操作單元5之使用者操作來致使各單元執行必要的操作。CPU 31亦執行針對稍後將描述之影像結合的進一步程序,諸如運算 處理及影像分析處理。
RAM 32暫時地儲存由相機DSP 4所處理之擷取影像信號(各框之影像資料);或儲存用於稍後將描述之結合程序的影像資料及其他相應於CPU 31之各種程序的資訊。
快閃ROM 33係用以儲存表示一擷取影像(其已由使用者所擷取為靜態影像或移動影像)之影像資料或者其他將以非揮發性方式存檔之資訊。快閃ROM 33亦可用以儲存供控制影像擷取設備1之軟體程式、相機設定資料,等等。快閃ROM 33亦被用以儲存用於稍後將描述之結合程序的係數模板。
時脈電路34執行時間計數以決定目前時間資訊(年、月、日、時、分、及秒)。
操作單元5包括圖2A及2B中所示之操作器及一用以依據操作器之操作而產生信號的信號產生單元。根據操作器之使用者操作資訊係從操作單元5被傳輸至CPU 31。
操作單元5可被組態成容許觸控面板操作以及使用操作器之操作。明確地,顯示面板6可設有一觸摸感應器以致操作輸入可回應於使用者之螢幕觸摸而被執行。
顯示控制器7致使顯示面板6於CPU 31之控制下執行必要的顯示操作。顯示面板6上之顯示操作的範例可包括監視器之顯示(所謂即時景觀顯示或移動影像/靜態影像擷取監視器之顯示)、從記錄媒體90或快閃ROM 33所讀取之播放影像的顯示、操作功能表之顯示、各種圖像 之顯示、時間和日期之顯示、及有關稍後描述之結合程序的顯示。
媒體介面10係於CPU 31之控制下執行記錄媒體90上之資料的讀取/寫入,該記錄媒體90係諸如置於影像擷取設備1中之記憶卡(卡形狀的可移除記憶體)。例如,媒體介面10係執行將由於影像擷取而獲得之靜態影像資料或移動影像資料記錄至記錄媒體90上的操作。媒體介面10進一步執行從記錄媒體90讀取用於一結合程序(稍後描述)之影像資料的操作。
雖然記錄媒體90之範例係實施為一種可攜式記憶卡,但記錄媒體90亦可為其他記錄媒體,用以記錄靜態影像或移動影像之影像資料以供由於影像擷取之存檔。例如,可使用諸如光碟之可攜式碟片媒體;或者可結合硬碟(HDD)並用於記錄。
外部介面8係依據諸如USB標準之信號標準以經由預定纜線而將各種資料傳送至及接收自外部裝置。外部介面8可為符合USB標準以外之標準的外部介面,諸如IEEE 1394標準。
取代有線的傳輸介面,外部介面8可為無線傳輸介面,諸如紅外線傳輸介面或近場通訊介面。
影像擷取設備1被組態成經由外部介面8以將資料傳送至及接收自個人電腦或其他各種裝置。例如,影像擷取設備1可將擷取影像資料或由於結合程序所獲得之影像資料轉移至外部裝置。
於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1中,CPU 31係依據其中所儲存之程式以執行影像擷取操作控制或針對各種操作(稍後描述)之運算處理及控制。圖3顯示由CPU 31之運算處理所實施之操作功能。明確地,一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一預結合處理單元52、一結合處理單元53、一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一操作檢測單元55、一顯示控制單元56、及一模板管理單元57被形成為軟體功能區塊。
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執行影像擷取操作控制。明確地,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係控制影像擷取系統2或相機DSP 4中之各單元以擷取一物體影像。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執行其他程序,諸如自動對焦程序、自動曝光調整程序、及閃光燈發射控制程序。
預結合處理單元52可執行一預結合程序以致用於結合程序(稍後描述)之具有時間上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影像資料(於下文中稱之為「結合用影像資料」)。例如,預結合處理單元52可獲得其被記錄於記錄媒體90上之具有時間上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並將該等獲得的影像資料框使用為結合用影像資料。用語「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指的是可從由暫時連續影像擷取動作之序列所獲得的複數框提取之影像資料的複數連續或間歇框。預結合處理單元52可獲得從外部裝置所供應之影像資料序列以當作用於結合程序之標的。
預結合處理單元52可進一步對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使用為結合用影像資料)的每一個執行亮度調整程序。亮度調整程序可為一種將所有或部分該等影像資料(使用為結合用影像資料)之影像資料的平均亮度位準等化之程序。特別地,未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資料框可提取自複數影像資料框(使用為結合用影像資料)之中,且所提取之影像資料的平均亮度位準可被等化。
結合處理單元53可依據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藉由預結合處理單元52之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例如,結合處理單元53可對由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結合用影像資料中的操作輸入資訊所指明的時間軸上範圍內的結合用影像資料框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此外,結合處理單元53可使用由操作輸入資訊所指明之加權係數來對複數框之每一個的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一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結合處理單元53可進一步對使用加權平均值之複數框的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一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
除了上述程序之外,結合處理單元53可執行針對各種結合程序(稍後描述)之運算操作。
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指示媒體介面10以控制讀取自記錄媒體90或寫入至記錄媒體90。例如,記錄/播 放/傳輸控制單元54可指示媒體介面10讀取其記錄於記錄媒體90上之具有時間上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以便由預結合處理單元52獲得。
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可進一步執行將由結合處理單元53所產生之結合影像資料記錄至記錄媒體90上或經由外部介面8以將結合影像資料傳送至外部裝置的程序。
操作檢測單元55檢測由使用者所提供之操作輸入資訊。明確地,操作檢測單元55檢測來自操作單元5之輸入資訊。根據由操作檢測單元55所檢測之操作輸入資訊,執行: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中之影像擷取操作控制、預結合處理單元52中之預結合程序、結合處理單元53中之結合程序、及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中之控制程序。
顯示控制單元56指示顯示控制器7執行必要的顯示於顯示面板6上。例如,執行於影像擷取期間之監視器顯示或播放影像之顯示。
於結合處理單元53之結合程序中,顯示控制單元56係產生並輸出結合工作影像資料至顯示控制器7以顯示結合工作影像於顯示面板6上。
結合工作影像資料可為包括如下影像之顯示資料:包括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複數框的結合用影像資料之播放移動影像、用以指明時間軸上之一範圍的影像,該範圍為複數框之結合用影像資料中用於結合程序的結合用影像資 料之範圍、包括各指定給複數框之一的結合用影像資料之加權係數的表示之影像、及使用複數框之結合用影像資料而執行之結合程序中所產生的結合影像(諸如由於結合程序所獲得之預覽影像)。當執行一既定的結合程序時,顯示控制單元56可進一步產生結合工作影像資料以包括該既定結合程序前與後所獲得之影像,並可將該產生的結合工作影像資料輸出至顯示控制器7以顯示相應的影像於顯示面板6上。
顯示控制單元56可進一步將最終地產生於結合程序中之結合影像資料輸出至顯示控制器7以當作供顯示之資料,並可顯示相應的影像於顯示面板6上。
模板管理單元57被組態成管理準備用來簡化結合程序中之使用者操作的係數模板,並選擇一係數模板。
如稍後將描述,可將加權係數指定給待結合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例如,用以達成諸如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及多重閃光效果等影像效果之加權係數型態被產生為儲存於(例如)快閃ROM 33等中之模板。於諸如當操作檢測單元55檢測到使用者操作或當藉由使用顯示控制單元56以顯示來自模板之供選擇的影像時之情況下,模板管理單元57執行依據使用者操作以選擇一係數模板並將該選擇的係數模板傳送至結合處理單元53之程序,以致該選擇的係數模板可被用於結合程序。
2.操作模式
圖4顯示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1的操作模式。於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1中,操作模式依據使用者操作而被改變為相機模式、播放模式、結合模式。實際上,亦可提供諸如容許與外部裝置通訊之通訊模式等其他模式,其被省略以簡化說明。
相機模式為一種模式,其中影像擷取系統2執行影像擷取。亦即,相機模式為一操作模式,其中使用者使用相機以正常地擷取影像。於相機模式中,可應用如圖4中所示之多種影像擷取模式。
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係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用於結合程序(稍後描述)之影像被擷取,其為本實施例之特徵操作。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框被擷取,而複數影像資料框被記錄至記錄媒體90上。
於以下描述中,由於影像擷取而獲得之影像資料在影像擷取操作時被儲存至記錄媒體90上。該影像資料可被儲存於快閃ROM 33以取代記錄媒體90。可使用另一操作方法,其中影像資料被正常地記錄至記錄媒體90上而當未設置記錄媒體90時則被記錄至快閃ROM 33上。
自動模式為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諸如光圈值、快門速度、及標準化國際組織(ISO)敏感度等最佳設定值係使用影像擷取設備1而被自動地執行。
畫像(portrait)模式為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以提供人像照之最佳設定來執行影像擷取。
風景模式為一種模式,其中以提供風景照之最佳設定 來執行影像擷取。
宏觀模式為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以提供較正常更接近相機之物體照的最佳設定來執行影像擷取。可提供特殊宏觀模式,亦即,用以提供花朵及昆蟲之銳利且生動宏觀照的自然模式。
運動模式為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以提供動作照之最佳設定來執行影像擷取。
日落景色模式為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以提供日落景色照之最佳設定來執行影像擷取。
夜景模式為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以提供夜景照之最佳設定來執行影像擷取。
電影模式為一種影像擷取模式,其中係擷取移動影像。
可提供其他模式,諸如適於提供夜景下之人像照的夜間畫像模式及適於提供煙火照之煙火模式。
在設定相機模式之後,使用者從上述影像擷取模式中選擇所欲的影像擷取模式,藉此執行影像擷取操作以獲得適於該物體型式或條件之擷取影像。
為了獲得具有諸如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或多重閃光效果(稍後描述),使用者執行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以產生具有後續結合程序中之所欲效果的影像。
於相機模式下,CPU 31中之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操作檢測單元55、顯示控制單元56、及記錄/播放/傳輸控 制單元54彼此合作以控制影像擷取系統2;並控制記錄操作及顯示操作以擷取影像、顯示所擷取之影像資料的影像、及記錄所擷取之影像資料。
播放模式係一種操作模式,其中係播放記錄媒體90或快閃ROM 33上所擷取且記錄之影像。
依據使用者操作,CPU 31執行控制以讀取記錄媒體90或快閃ROM 33上所記錄之影像並播放及顯示該影像於顯示面板6上。
於播放模式下,CPU 31中之操作檢測單元55、顯示控制單元56及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係彼此合作以控制播放操作及顯示操作來執行影像資料之顯示等等。
結合模式為一種操作模式,其中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結合用影像資料以執行一結合程序。CPU 31依據使用者操作以進行結合程序。
於結合模式下,於步驟ST1及ST2中,CPU 31係執行一預結合程序。首先,於步驟ST1中,CPU 31執行一標的選擇/獲取(acquisition)程序。例如,在結合模式影像擷取時所擷取並記錄於記錄媒體90上之具有時間上連續性的影像資料序列被選擇被獲取為用於結合程序之結合用影像資料。
於步驟ST2中,CPU 31執行結合預備程序。如稍後所描述,結合預備程序為一種用以執行(例如)所獲取之影像資料序列的亮度調整(曝光調整)及該影像資料序列之影像資料元件的亮度狀態等化之程序,以致影像資料元 件變為適於結合程序之狀態。
在步驟ST1及ST2中之預結合程序已完成之後,於步驟ST3中,CPU 31執行一結合程序。於此情況下,CPU 31使用依據使用者操作之結合用影像資料的序列以進行結合程序。此結合程序亦將被詳述於下。
當成為結合之最終結果的結合影像資料係使用結合程序而被產生時,於步驟ST4中,CPU 31執行一結合影像記錄程序。
明確地,CPU 31透過媒體介面10以將其使用結合程序所產生之結合影像資料記錄至記錄媒體90上。另一方面,結合影像資料亦可被記錄於快閃ROM 33上。因此,之後,使用者可視需要播放結合影像。
CPU 31亦可將結合影像資料傳送至一連接到外部介面8之外部裝置。因此,例如,結合影像資料可被記錄至一預定的記錄媒體上或者相應的影像可使用該外部裝置而被顯示並輸出。
於結合模式下,於步驟ST1及ST2中,CPU 31中之預結合處理單元52、操作檢測單元55、顯示控制單元56、及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係彼此合作以執行必要的處理操作。
於步驟ST3中,CPU 31中之結合處理單元53、操作檢測單元55及顯示控制單元56係彼此合作以執行必要的處理操作。於其中使用係數模板之情況下,模板管理單元57便作用。
於步驟ST4中,CPU 31中之結合處理單元53、操作檢測單元55、顯示控制單元56及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係彼此合作以執行必要的處理操作。
3.相機模式程序
首先,將參考圖5以描述相機模式下之CPU 31的程序。
於步驟F10、F11、及F12中,CPU 31監督使用者操作。
於步驟F10中,CPU 31監督影像擷取模式之操作。如上所述,諸如結合模式、自動模式、及畫像模式等多種模式可用為影像擷取模式,且使用者可依據影像擷取目的以選擇所欲的影像擷取模式。模式之選擇可藉由(例如)操作圖2B中所顯示之刻度盤操作單元5h或選擇顯示面板6上之功能表顯示中的模式。
當使用者選擇一影像擷取模式時,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13並依據該選擇的影像擷取模式以執行操作設定。例如,CPU 31控制影像擷取系統2中之各單元以決定諸如曝光量、曝光方法、電子快門設定、框率、及增益等設定。特別地,當選擇結合模式影像擷取時,亦執行連續影像擷取之設定。
於步驟F11中,CPU 31監督由使用者所執行之快門操作。當檢測到由使用者所執行之快門操作時,於步驟F14,CPU 31便根據目前影像擷取模式是否為結合模式影 像擷取以致使該程序分支。
假如目前影像擷取模式不是結合模式影像擷取時,於步驟F16中,執行一影像擷取程序。明確地,CPU 31控制相機DSP 4、媒體介面10、及任何其他適合的單元以致於快門操作時刻所獲得之一框的影像被儲存為擷取影像資料(亦即)靜態影像資料。
結合模式影像擷取為一種用以獲得用於後續結合程序之影像資料的影像擷取模式。當快門操作被執行於結合模式影像擷取時,CPU 31前進至步驟F15並執行一連續影像擷取程序以當作結合模式影像擷取。連續影像擷取程序可為一種電影般擷取操作,其中由影像擷取系統2所連續獲得之每一框係當作影像資料而被儲存至記錄媒體90等上。根據框率之設定(例如),可儲存諸如每隔一框之間歇框。該擷取之影像資料被儲存為大量靜態影像或移動影像。
雖然(於步驟F15中)框被連續地儲存為擷取影像資料,但影像擷取亦可藉由範例而被執行一段時間週期如下:
(1)從當使用者執行快門操作時至當使用者執行第二快門操作時之一段週期的影像資料框被儲存為擷取影像。
(2)從當使用者執行快門操作時至當由CPU 31所計數之時間已到達預設計時器值時之一段週期的影像資料框被儲存為擷取影像。該預設計時器值可為固定的或者由使 用者選擇的。
(3)於使用者持續快門操作(持續按壓快門釋放按鈕)期間之一段週期的影像資料框被儲存為擷取影像。當使用者釋放快門釋放按鈕時,則影像擷取結束。
藉由於步驟F15中執行結合模式影像擷取,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被擷取並儲存。
複數影像資料框係彼此相關地被儲存以被識別為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影像資料序列。
例如,各框之影像資料可被指定一序號並可被記錄,且有關包括序號之範圍的管理資訊可被加入。另一方面,影像資料框可藉由加入指示由影像擷取動作串列所獲得之影像資料的元資料(metadata)而彼此關連。
此關連不一定被執行於影像擷取期間。於下述之一結合程序中,在影像擷取時間上為連續之影像資料框可被提取以讀取連續的影像資料框。由時脈電路34所計數之時間中所獲得的時間及日期資訊被加入至各影像資料框以便擷取及記錄。因此,亦可執行讀取操作中之此關連。
此外,元資料被加入至待擷取之各影像資料框。該元資料可為有關來自閃光燈發射單元15之閃光燈發射的資訊。閃光燈發射係依據使用者操作、設定等而由CPU 31所控制。
影像擷取操作中所獲得之資訊亦可當作元資料而被加入至各影像資料框,諸如有關主要物體之距離的資訊(其係由透鏡位置檢測單元27所測量)、以及由資訊產生單 元44所產生之距離分佈資訊。
使用者可執行除了影像擷取模式操作及快門操作之外的各種操作。假如於步驟F12中選擇任一此等其他操作,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17並執行相應於該測得之操作的程序。例如,當執行將模式改變為播放模式或結合模式之操作時,便執行一模式改變程序。CPU 31依據各種操作以執行必要的程序,諸如用於影像擷取之各種設定,例如,曝光量之手動設定、變焦操作、手動聚焦設定、及使用閃光燈/不使用閃光燈/自動之設定。
於相機模式下,影像擷取係依據上述圖5中所示之程序而被執行於各種影像擷取模式下,且擷取影像資料被儲存於記錄媒體90上。
圖6顯示一範例,其中記錄媒體90上所儲存之各種型式影像資料被播放並顯示為影像。連同正常影像擷取模式(諸如自動模式及畫像模式)下所擷取之影像PCT1、PCT2、及PCT4的影像資料,由使用者所選擇之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所擷取之一影像資料組(諸如影像PCT3之影像資料)被儲存於記錄媒體90上。使用者於播放模式下執行一操作以播放並顯示相應的影像於顯示面板6上以供確認。
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所擷取之影像PCT3的影像資料為關於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影像資料元件的族群,如由(例如)影像資料元件# 0、# 1、及# 2所指示者。
當使用者於播放模式下播放並觀看擷取影像時,影像 PCT1、PCT2、PCT3、PCT4等等之影像被依序播放。針對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所獲得之影像PCT3的影像資料,於實際上已記錄之影像資料元件# 0、# 1、# 2等等中的代表影像可被播放並顯示。例如,最上端影像資料元件# 0可被顯示。
再者,為了協助使用者瞭解大量影像資料元件(# 0、# 1、# 2等等)被實際上儲存於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如圖6中所示),一指示該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所擷取之影像資料的標記MK於播放期間被顯示於顯示螢幕上。
使用者可使用標記MK以瞭解影像PCT3之影像資料實際上包括大量暫時連續影像,其可被用於結合程序。
亦即,在執行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之後,使用者播放影像並選擇一具有標記MK之影像來執行結合工作,以當作結合模式(稍後描述)下之一操作。
4.結合模式程序
4-1:結合預備程序
現在將描述結合模式下所執行之一程序。
如以上參考圖4所述,於結合模式下,CPU 31執行標的影像選擇/獲取程序(ST1)、結合預備程序(ST2)、結合程序(ST3)、及結合影像記錄程序(ST4)。
標的影像選擇/獲取程序(ST1)及結合預備程序(ST2)為實際結合程序前之預結合程序。首先,CPU 31(預結合處理單元52)於標的影像選擇/獲取程序(ST1)中 擷取結合用影像資料。
例如,如圖6中所示,當使用者執行播放擷取影像之操作、選擇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所擷取之影像(例如,圖6中所示之影像PCT3)、及指示結合程序時,CPU 31便開始結合模式下之程序。於此情況下,CPU 31擷取由使用者操作所選擇之影像以當作結合用影像資料。明確地,當選擇圖6中所示之影像PCT3時,CPU 31便從記錄媒體90讀取影像資料元件# 0、# 1、# 2等等之序列為具有時間上連續性,其係關連與影像PCT3;並將其獲取為結合用影像資料。接著,影像資料元件# 0、# 1、# 2等等被設定為待結合影像資料。
於結合預備程序(ST2)中,對所擷取之結合用影像資料(影像資料元件# 0、# 1、# 2等等)執行一亮度調整程序。於此程序中,影像資料元件# 0、# 1、# 2等等之曝光量(螢幕強度)被等化。
於此情況下,例如,CPU 31(預結合處理單元52)執行如圖7中所示之一程序。
首先,於步驟F101中,CPU 31從已擷取為用於結合之標的的影像資料元件# 0、# 1、# 2、...、# n提取無閃光燈影像。無閃光燈影像係未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資料。如上所述,因為有關影像擷取期間之閃光燈發射的資訊係當作元資料而被加入至影像資料,所以CPU 31可藉由檢查已擷取之影像資料元件# 0、# 1、# 2、...、# n的元資料來提取無閃光燈影像。
注意該無閃光燈影像係根據該已執行影像擷取之裝置(亦即,影像擷取設備1)是否已使用閃光燈來執行影像擷取(於下文中稱為「自閃光燈影像擷取」),且並未包括由突然變為如閃光燈發射狀態下一般高的螢幕強度所造成之影像。
例如,由另一攝影者之閃光燈所照射或者由影像擷取期間經過之汽車頭燈所照射的物體之影像並不是使用自閃光燈影像擷取而獲得的影像且被當作是無閃光燈影像。
假如,如圖7中所示,於影像資料元件# 0、# 1、...、# n中,自閃光燈影像擷取被執行於影像資料元件# 2之時刻(亦即,假如閃光燈發射指示被提供為影像資料元件# 2之元資料),除了影像資料元件# 2之外的影像資料元件# 0、# 1、# 3、...、# n被提取。
接著,於步驟F102中,CPU 31計算所提取之影像資料元件(例如,影像資料元件# 0、# 1、# 3、...、# n)之平均亮度值。
於此情況下,所有像素之亮度信號值的平均值可針對各影像資料元件而被計算;或者可對螢幕內之各區域執行加權並計算加權的平均亮度值。於此情況下,各影像資料元件之平均亮度值可使用類似於用以計算所謂自動曝光調整之亮度位準的技術來計算。
於步驟F103中,CPU 31藉由平均亮度值來分類影像資料元件;並選擇一代表族群。例如,如圖7中所示,族群Yg0,Yg1,...,Yg5被設定以亮度位準之步進,從低亮度 位準側開始至高亮度位準側,且影像資料元件根據平均亮度值而被歸類於各族群中。例如,於圖7中,假設28個影像資料元件出現為影像資料元件# 0、# 1、# 3、...、# n且25個影像資料元件被歸類為族群Yg1,兩個影像資料元件為族群Yg2,以及一個影像資料元件為族群Yg5。根據分類之結果以選擇一代表族群。舉例而言,族群Yg1被使用為代表族群。
結合用影像資料之序列為時間上連續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且被持續地擷取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因此,通常不會有亮度位準之顯著差異發生。於是,未使用自閃光燈影像擷取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框通常被歸類為相同族群。然而,於某些情況下,由於諸如另一攝影者之閃光燈照射、使用通過之汽車的頭燈對物體之瞬間照射、以及突然通過雲層之光束等意外原因,物體亮度位準可能會於連續影像擷取期間突然地顯著改變。根據圖7所示之分類,歸類為Yg4及Yg5之影像被視為由於上述原因造成之曝光的瞬間改變所獲得的影像。
假如此等具有物體亮度位準之顯著差異的影像被包括在內,則僅有這些影像可於結合程序中被強調等等,其可能無法理想地實施結合。
因此,針對步驟F104及後續步驟中之各影像資料元件執行亮度調整。
首先,於步驟F104中,CPU 31計算代表族群(Yg1)中所包括之影像資料元件的平均亮度值之平均值。所計 算得之平均值被設為參考平均亮度位準。
於步驟F105,CPU 31選擇相應於步驟F101中所提取之無閃光燈影像的影像資料元件# 0、# 1、# 3、...、# n之一(例如,影像資料元件# 0)以當作供校正之一標的。於步驟F106中,CPU 31決定其被選擇當作標的之影像資料元件# 0的平均亮度值相對於參考平均亮度位準之比率,並計算相應於該比率之校正係數。
接著於步驟F107,CPU 31將影像資料元件# 0之所有像素的亮度值乘以校正係數以執行影像資料元件# 0之亮度校正。
於步驟F108,假如保留有一未處理之影像資料元件,則CPU 31便回復至步驟F105並對下一影像資料元件(例如,影像資料元件# 1)執行類似處理。
明確地,於步驟F105、F106、及F107中,對所有提取為無閃光燈影像之影像資料元件依序地執行亮度校正。當針對所有影像資料元件完成該程序時,則結束圖7中所示之程序。
依據圖7中所示之結合預備程序,獲取為結合用影像資料之所有提取為無閃光燈影像的影像資料元件之亮度位準被等化以產生適於結合程序(描述於下)之影像資料。
於此實施例中,並未對使用自閃光燈影像擷取所獲得之影像執行校正,因為該自閃光燈影像擷取已由影像之攝影者所刻意地執行。
於某些情況下,所有結合用影像資料可被校正以等化 亮度位準而不管閃光燈發射。
於其他情況下,假如使用閃光燈而擷取之複數影像資料框被含入,則該等複數閃光燈影像資料框可被校正以等化亮度位準。
4-2:結合程序
現在將描述圖4中所示之步驟ST3中的結合程序。於本實施例之結合程序中,影像處理被執行以致,取代僅將複數影像資料框之相應像素的值相加,在結合影像產生之前將相應像素的值等化(加權)。
於步驟ST3中之結合程序中,CPU 31中之結合處理單元53、顯示控制單元56及操作檢測單元55係彼此合作以執行圖8中所示之一程序。
首先,於步驟F201中,CPU 31開始使用結合工作影像之結合用影像資料的播放及顯示。
圖10至18示出顯示面板6上所顯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的範例。
起初,於播放之開始時,顯示圖10中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圖10中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包括影像顯示區域71和72、等時線73、及播放位置標記74。
影像顯示區域71係用於播放影像之顯示等。
影像顯示區域72係用於結合影像之預覽等。
等時線73代表複數暫時連續框之結合用影像資料的時間寬度。
播放位置標記74代表等時線73上之目前播放位置。
起初,於播放之開始時,如圖10中所示,結合用影像資料中之影像係以電影方式被依序地播放並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從暫時第一影像開始。例如,假如假設結合用影像資料包括影像資料元件# 0、# 1、# 2、…、# n,則CPU 31依序地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顯示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 0、# 1、# 2、# 3、…之影像,從影像資料元件# 0開始,以致影像資料元件# 0至# n之序列可被表示以電影方式。播放位置標記74隨著播放之進行而沿著等時線73移動至左邊。
於觀看播放影像時,使用者於某一時刻指明結合開始位置。例如,使用者可藉由按壓快門操作鍵以指明結合開始位置。
在步驟F201中開始播放及顯示之後,於步驟F202中,CPU 31係依據由使用者所執行之操作以設定一結合開始位置,以便指明結合開始位置。
例如,如圖11中所示,於播放之過程中的某一時點,使用者指明結合開始位置。接著,相應於該時間點上之播放影像的影像資料元件# x被設定為結合開始位置上之影像(於下文中稱為「結合開始影像」)。一結合開始標記75被進一步顯示。
影像顯示區域71中之影像的播放及顯示被連續地執行。
在結合開始位置被設定之後,CPU 31便繼續步驟 F203及F204之處理直到於步驟F205中檢測到設定結合結束位置之操作。
步驟F203中之預覽影像結合為一種將結合開始影像直到影像顯示區域71中目前正播放之影像結合的程序。
步驟204中之預覽影像顯示為一種將結合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預覽之程序。
明確地,從結合開始影像至目前正播放之框的所有影像被結合,並以圖12中所示之方式將所得的結合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因為播放仍進行中,所以結合範圍之尺寸隨著播放之進行而增加一框。明確地,每次播放一播放影像時,相應像素之值被加入,且所得之總和被除以已播放之播放影像數。因此,類似於使用長時間曝光所擷取之影像的無加權影像被獲得,且被顯示為預覽影像。
於其中影像資料元件# 0至# n之序列代表物體從左移至右之影像的情況下,如圖12中所示,依據影像顯示區域71中之播放的進行,其中物體從左移至右之長時間曝光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藉由結合結合開始影像直到目前影像所獲得的結合影像。
於觀看播放及預覽影像時,使用者指明一結合結束位置。
使用者可藉由(例如)按壓快門操作鍵以指明結合開始位置並接著釋放該快門操作鍵,來設定結合結束位置。
在按壓快門操作鍵時,CPU 31重複步驟F203及F204 之處理。當快門操作鍵被釋放時,此刻所獲得之播放影像被設為結合結束位置上之影像(於下文中稱為「結合結束影像」)接著,如圖12中所示,顯示一指示結合結束位置之結合結束標記76。之後,CPU 31從步驟F205前進至步驟F206。
可藉由(但不限定於)按壓快門操作鍵以執行設定結合開始位置/結合結束位置之操作。例如,可按壓快門操作鍵一次以設定結合開始位置,並再次按壓快門操作鍵以設定結合結束位置。
另一方面,可事先從第一框至最後框選擇連續框之結合用影像資料,或者可由使用者操作來設定結合開始位置,以及可在當用於預覽影像或影像結合之緩衝記憶體的容量變滿時設定結合開始位置。
在最終影像結合程序被執行於步驟F207中(稍後將描述)之前,預覽影像之產生及顯示可被執行以一簡單設定(諸如加權設定),或者可被簡單地執行以一足以容許使用者事先確認該設定之效果的影像尺寸。
當結合開始位置及結合結束位置被設定於直到步驟F205之處理中時,CPU 31係前進至步驟F206並執行一調整程序。圖9顯示調整程序之細節。
首先,於步驟F220,CPU 31顯示結合工作影像70中之選擇影像表列及加權帶(bars)。
如圖13中所示,從結合開始位置影像至結合結束位置影像之結合範圍內的影像被顯示於等時線73中之選擇 影像表列視圖。
例如,於此範例中,影像資料元件# 5被使用為結合開始影像而影像資料元件被使用為結合結束影像,舉例而言。影像資料元件# 5、# 6、# 7、...、# 11被顯示於等時線73中之選擇影像表列視圖中。
實際上,雖然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可能未被顯示於等時線73中,但選擇影像表列被自動地重調大小以被顯示於等時線73中。例如,為了便於觀看,選擇影像表列可為左右可捲動的來顯示影像,以避免尺寸之過度的減少。另一方面,待選擇之影像的先前及後續框亦可並排地被顯示於選擇影像表列中,以致使用者可輕易地檢查待選擇於調整操作中之框。
當加權帶被顯示時,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 5、# 6、# 7、...、# 11之加權帶# 5、# 6、# 7、...、# 11被個別地顯示。例如,各加權帶具有一代表加權係數之高度。
於步驟220之初始狀態下,無任何加權被指定給特定的影像資料元件。換言之,個別影像資料元件被同等地加權。
於本實施例中,於連續的描述中,加權帶被調適以代表加權係數。代表指定給各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的影像不限定於加權帶。例如,任何其他形狀(諸如圓形圖表形狀)或指示加權係數之數值均可被顯示。
另一方面,僅代表一加權係數之獨立影像可能不一定被顯示。例如,代表指定給各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的 影像可使用一種技術而被實施,諸如依據加權係數以改變其相應於顯示在選擇影像表列中之影像資料元件# 5、# 6、# 7、...、# 11的影像之亮度位準。
於圖9所示之程序中,CPU 31監視步驟F221、F222、及F223中之使用者操作。
於圖13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中,使用者可執行:改變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的操作、改變結合範圍的操作、或任何其他適當的操作。
例如,使用者可執行圖2B中所示之十字鍵5i的左-右操作以選擇該選擇影像表列中之所欲的影像,並接著執行十字鍵5i之上-下操作以改變該選擇影像資料之加權係數。
當使用者執行選擇某一影像並改變相應的加權係數之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21進行該程序至步驟F224。
於依據該操作之顯示程序中,CPU 31改變其相應於選定之影像資料元件#(x)的加權帶w(x)之高度。
CPU 31進一步改變針對該選定之影像資料元件#(x)的加權係數。
除了反映該改變之加權係數以外,CPU 31進一步執行使用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的加權平均之結合程序以產生一預覽影像,並顯示該預覽影像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例如,使用者於圖13所示之狀態下執行選擇影像資料元件# 5的操作,並增加其相應的加權係數。接著, CPU 31執行步驟F224之處理以利用圖14所示之方式增加加權帶w5、改變針對影像資料元件# 5所設定之加權係數為高值、及執行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的結合程序以產生一預覽影像,其被接著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使用者進一步執行選擇剩餘的影像資料元件# 6至# 11以及減少其相應的加權係數之操作。接著,CPU 31依據個別的操作以執行步驟F224之處理來利用圖14所示之方式減少加權帶w6至w11之高度,以改變針對影像資料元件# 6至# 11所設定之加權係數為低值;且之後執行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的結合程序,以產生接著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之預覽影像。
當使用者針對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執行上述加權係數操作時,則結合被執行以致結合範圍中暫時的第一影像資料元件# 5係以較剩餘之影像資料元件# 6至# 11更高的加權被強調。如由圖14中之預覽影像所指示,獲得了具有所謂第一簾同步效果之結合影像。
第一簾同步效果是一種影像擷取技術,其中係藉由僅於長時間曝光之開始時發射閃光以提供暫時第一狀態之清楚的表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簾同步效果係藉由將結合範圍內之連續影像資料框結合而獲得,以致高加權係數被指定給第一影像資料框而低加權係數被指定給後續剩餘的影像資料框。
加權係數可用(例如)8位元之變化(256階)來改 變以實現微調。為了便於使用者之更簡化的操作,亦可使用兩階(亦即,亮與暗)或三階(亦即,上、中、及下)。亦可將零之加權的係數設定加入該等階中。
加權係數可被設定以致曝光量、或影像亮度可被調整如所欲,而不用移除連續影像擷取期間之不需要的影像(諸如當正在擷取夜景之攝影者的周遭被通過之汽車頭燈照射時所獲得的影像)。於本實施例中,此一不適於結合之影像係於上述結合預備程序中被事先地校正。例如,可由使用者手動地執行加權係數之調整。
於使用者操作中,由結合開始標記75及結合結束標記76所界定之結合範圍可被改變。
例如,當選擇結合開始位置上之影像資料元件(# 5)時,使用者可執行十字鍵5i之左-右操作(同時按壓特定鍵)以將結合開始位置偏移至暫時先前或後續影像資料框。同樣地,當選擇結合結束位置上之影像資料元件(# 11)時,使用者可執行十字鍵5i之左-右操作(同時按壓特定鍵)以將結合結束位置偏移至暫時先前或後續影像資料框。
另一方面,使用者操作可被執行以沿著等時線73直接地移動結合開始標記75或結合結束標記76至左及右。
當使用者執行改變結合範圍之操作時,CPU 31係從步驟222進行該程序至步驟F225。接著,依據該操作,CPU 31改變用於結合之標的(target)的影像範圍;於新的結合範圍中執行影像資料元件之結合程序以產生預覽影 像;及顯示預覽影像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例如,假設使用者於圖14所示之狀態下執行改變結合結束影像至影像資料元件# 7之操作。於是,CPU 31執行步驟F225之處理以用圖15所示之方式於新的結合範圍中執行影像資料元件(# 5至# 7)之結合程序,並顯示預覽影像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結合結束標記76被偏移以指定影像資料元件# 7。
於此情況下,可從圖14及15所示的預覽影像之間的比較看出,於圖15中,由於縮短的結合範圍,達成了具有第一簾同步中之曝光時間減少的影像效果。
如上所述,使用者對結合工作影像70執行各種操作,藉此透過由CPU 31所執行之步驟F224及F225的處理以顯示各種結合影像為預覽。
圖16、17、及18顯示其他範例。
圖16顯示當(例如)使用者於圖13所示之狀態下執行選擇影像資料元件# 11並增加其相應的加權係數之操作以及同時執行個別地選擇剩餘的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0並減少其相應的加權係數之操作時所獲得之結合工作影像70的範例。
CPU 31依據針對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之個別加權係數操作以執行步驟F224之處理。
於此情況下,結合被執行以致結合範圍中暫時的最後影像資料元件# 11係以較剩餘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0更高的加權被強調。如由圖16中之預覽影像所指示,獲 得了具有所謂第二簾同步效果之結合影像。
第二簾同步效果是一種影像擷取技術,其中係藉由僅於長時間曝光之結束時發射閃光以提供暫時最後狀態之清楚的表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二簾同步效果係藉由將結合範圍內之連續影像資料框結合而獲得,以致高加權係數被指定給最後影像資料框而低加權係數被指定給剩餘的影像資料框。
圖17顯示當使用者於圖16所示之狀態下執行改變結合範圍之操作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70之範例。當使用者執行將結合範圍改變至影像資料元件# 9至# 11之範圍的操作時,CPU 31便執行步驟F225之處理以執行新的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的結合程序,以產生被接著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之預覽影像。
於此情況下,可從圖16及17所示的預覽影像之間的比較看出,於圖17中,由於縮短的結合範圍,達成了具有第二簾同步中之曝光時間減少的影像效果。
圖18顯示當(例如)使用者於圖13所示之狀態下執行增加影像資料元件# 5、# 8、及# 11之加權係數並減少影像資料元件# 6、# 7、# 9、及# 10之加權係數的操作時所獲得之結合工作影像70的範例。
CPU 31依據針對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之個別加權係數操作以執行步驟F224之處理。
於此情況下,結合被執行以致結合範圍中之影像被週期性地強調。如由圖18中之預覽影像所指示,獲得了具 有所謂多重閃光效果之結合影像。
多重閃光效果是一種影像擷取技術,其中物體之狀態的清楚表示係藉由在長時間曝光期間週期性地發射閃光而提供。於本實施例中,藉由將結合範圍內之連續影像資料框結合而獲得了多重閃光效果,以致高與低加權係數被週期性地指定給影像資料。
如同於上述範例說明中,使用者可對結合工作影像70執行所欲的操作以嘗試產生各種結合影像並可確認其為預覽影像。亦即,使用者可輕易地藉由嘗試多重影像效果之視覺觀察以產生所欲的影像。
當獲得一當作預覽影像之令人滿意的結合影像時,使用者可執行一調整終止程序。使用者可藉由(例如)按壓十字鍵5i之中心上的設定鍵以執行調整終止操作。
當檢測到調整終止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23結束圖9中所示之程序,並前進至圖8中所示之步驟F207。
於步驟F207中,CPU 31執行最終結合程序。明確地,CPU 31使用於調整程序結束時所獲得之結合範圍內的影像資料元件及針對該些影像資料元件所設定之加權係數以執行結合。於此情況下,結合範圍內之每一影像資料框的像素值被乘以所設定之加權係數。接著,每一影像資料框之像素值被相加,且所得之總和被除以框數目。亦即,執行一加權平均程序。
注意其曝光校正可被應用於該加法或除法程序中,以 致待產生之結合影像可具有指定的亮度。另一方面,在計算後所獲得之結合影像資料可被校正。
在如上所述使用圖8所示之程序以執行圖4所示之步驟ST3中的結合程序後,於步驟ST4中,CPU 31執行一結合影像記錄程序。明確地,CPU 31執行控制以致以上述方式所產生之結合影像資料係透過媒體介面10而被記錄至記錄媒體90上。
因而結束結合模式下之程序序列。
上述結合模式下之操作可達成以下優點:
首先,相當於那些使用長時間曝光影像擷取所獲得之效果(這些效果係因為由於使用擷取後之影像所執行的影像結合而必須使用攝影者之經驗和直覺來決定曝光時間/快門時序等所以在相關技術中是困難的)可甚至由無經驗的攝影者所達成。此外,可進行許多嘗試及重試直到獲得滿意的影像效果。
再者,因為在影像擷取後待結合之影像資料元件的加權係數可被設定如所欲,所以諸如第一簾同步、第二簾同步、及多重閃光效果等影像效果可被輕易地達成,這些效果在相關技術中未使用閃光燈時是難以達成的。
再者,即使於具有物體移動之影像條件下仍可達成理想的影像,諸如一種想要提供物體移動之表示或聚焦於移動物體中之固定物體的影像擷取條件。
4-3:使用改變前及後之顯示影像的範例調整程序
於上述範例結合程序中,當使用者改變結合工作影像70中之加權係數等時所獲得的結合影像之預覽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最好是,緊接在加權係數等已被改變前所獲得之結合影像(先前預覽影像)亦被同時顯示,以容許使用者同時地觀看改變操作前及後所獲得之結合影像。
因此,於圖18所示之步驟F206中所執行之調整程序可被執行以圖19中所示之方式而非使用圖9中所示之範例。
圖19顯示由CPU 31所執行之範例調整程序。於圖19中,相同或類似於圖9之處理步驟被指定相同的數字且其描述被省略。
圖19與圖9之不同處在於:步驟F224A之處理,其被執行在當使用者執行改變加權係數之操作時;以及步驟F225A之處理,其被執行在當使用者執行改變結合範圍之操作時。
當使用者執行改變加權係數之操作時,於步驟F224A中,CPU 31改變相應於已被選擇之影像資料元件#(x)的加權帶w(x)之高度。CPU 31亦改變針對已被選擇之影像資料元件#(x)所設定之加權係數。CPU 31進一步執行(除了反映改變之加權係數以外)使用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的加權平均的結合程序以產生預覽影像,並將該預覽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CPU 31進一步顯示先前結合之影像於影像顯示區域 71中,該影像已緊接在此程序前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預覽影像。
明確地,被顯示為先前預覽影像之結合影像不是被丟棄而是被儲存,且被顯示(如圖20中所示)連同個別於影像顯示區域71及72中並排地被獲得為預覽影像之結合影像。
圖20顯示當(例如)使用者執行增加影像資料元件# 11之加權係數的操作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70。於此情況下,目前結合影像(具有第二簾同步效果之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在加權改變後所獲得之預覽影像,而先前結合影像(移除第二簾同步效果之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
在加權係數之改變前及後所獲得的結合影像被同時顯示以圖20中所示之方式,因而容許使用者輕易地檢查已改變之加權係數的適當性。
此外,當使用者執行改變結合範圍之操作時,於步驟F225A中,CPU 31係依據該操作以改變待結合之影像的範圍,並針對新的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預覽影像,並將該預覽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先前結合影像被進一步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該影像已緊接在此程序前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預覽影像。
同時於此情況下,使用者可比較原始的與改變的結合範圍。
例如,以此方式,當待結合之影像的範圍被選擇或加權被指定時,在結合前及後所獲得之影像係藉由比較而被檢查。如此有助於使用者嘗試各種影像效果之實施。
例如,當使用者比較兩個影像並決定原始影像較佳時,則可執行取消目前影像結合並復原原始結合狀態之操作。
再者,可容許使用者選擇(如所欲)圖19中所示之程序以並排地顯示結合前及後所獲得的影像;或者選擇上述圖9中所示之程序。
5.基於模板的程序
於上述結合程序中,使用者可藉由執行改變各影像資料元件(如所欲)之加權係數的操作以產生具有諸如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或多重閃光效果等影像效果之結合影像。某些使用者可能無法決定為了獲得所欲影像效果所需之加權的值。即使能夠決定加權的值之使用者亦可能感覺到一個一個地選擇影像資料元件並改變加權係數的操作是很耗時的。
因此,可使用一種操作技術,其中係準備各具有用以達成預定影像效果之加權係數型態的係數模板,以致使用可選擇該些係數模板之一。
於以下描述中,假設準備了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及多重閃光效果之四個係數模板。
例如,相應於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及多重閃光效果之加權係數型態被儲存為係數模板於快閃ROM 33中。例如,第一簾同步效果之係數模板代表一種加權係數型態,其中高度加權被指定給第一影像而低加權被指定給後續影像。CPU 31之模板管理單元57管理此等係數模板。
CPU 31以圖22中所示之方式取代使用圖9中所示之範例來執行圖8所示之步驟F206中的調整程序。
於圖8所示之步驟F206中,CPU 31執行圖22中所示之程序。首先,於步驟F301中,CPU 31(模板管理單元57及顯示控制單元56)將用以選擇效果之係數模板顯示於顯示面板6上。
圖21示出顯示之範例。相應於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及多重閃光效果之四個係數模板的影像被顯示。
此時,顯示出複數效果模擬影像,其各指示一使用相應係數模板所獲得之影像效果。如圖21中所示,具有長時間曝光效果之影像、具有第一簾同步效果之影像、具有第二簾同步效果之影像、及具有多重閃光效果之影像被使用為效果模擬影像,因而容許使用者辨識影像效果之細節。此特別適於不熟悉各種影像效果之使用者。
用以從係數模板選擇之影像可被顯示為各具有代表複數係數模板之一的影像資料之預設效果模擬影像的表列。
另一方面,文字項目「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 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及「多重閃光效果」可被呈現於選單中而不顯示效果模擬影像,且該些項目之一可被選擇。
回應於如21中所示之顯示,例如,使用者操作十字鍵5i以選擇所欲的效果模擬影像並執行一決定操作以選擇一係數模板。
依據使用者之選擇及決定操作,CPU 31從步驟F302前進該程序至步驟F303。於此情況下,CPU 31之模板管理單元57將選擇之係數模板的加權係數型態應用於結合處理單元53,而結合處理單元53將該加權係數型態應用於結合範圍內之個別影像。
如上所述,CPU 31前進至圖8所示之步驟F206中的調整程序(其係顯示於圖22中),當(如參考直至圖12所描述者)使用者決定結合範圍(結合開始位置及結合結束位置)時,亦即,在當結合工作影像70從圖12所示之狀態改變至圖13所示之狀態的時刻。
當使用者選擇一係數模板時,如圖13中所示,於選擇影像表列及加權帶被顯示時,CPU 31之結合處理單元53便將該模板之加權係數型態應用為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並將一使用已應用了加權係數之加權平均所獲得的結合影像顯示為預覽影像。
接續於圖22所示之步驟F220至F223的處理後之處理係類似於圖9所示之處理,並省略其多餘的描述。
以此方式,使用者選擇一係數模板,藉此初步地獲得 所欲影像效果之預覽影像而無須調整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的加權係數。因而可顯著地增進使用者操作之簡化及操作效率。
此外,即使不熟悉諸如第一簾同步效果之效果細節的使用者仍可藉由選擇係數模板以實施各種影像效果。
於圖22所示之步驟F220後的處理中,類似於圖9,加權係數可根據影像資料元件而被個別地改變如所欲;或者結合範圍可被改變如所欲。因此,使用者可根據藉由選擇係數模板所獲得之結合影像以產生具有更大獨創性的結合影像。
在選擇了係數模板之後,可調整由該係數模板所指定之係數型態。
例如,針對多重閃光效果之加權係數型態,在選擇該模板之後,光發射間隔(高加權框之間隔)可為可調整的。此調整操作可藉由將該相應功能加至操作鍵之一或者藉由從選單選擇該相應項目而被實施。另一方面,光發射間隔(高加權框之間隔)可藉由執行諸如於按壓快門釋放鍵同時按壓左-右鍵之操作而被設定如所欲。
再者,可準備適於諸如高爾夫球揮杆檢查等特定使用之係數模板。
係數模板亦可被選擇於除了結合程序之外的程序,諸如於相機模式下之影像擷取期間。
例如,當影像擷取模式被選擇於相機模式下時,如圖23中所示之模式選擇螢幕被顯示於顯示面板6上。
於此情況下,除了圖4中所示之自動模式影像擷取、畫像模式影像擷取、日落景色模式影像擷取、及宏觀模式影像擷取等正常影像擷取模式之外,諸如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及多重閃光效果等效果亦可為可選擇的。
當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及多重閃光效果之一被選擇時,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複數框之影像被擷取於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於影像擷取期間,有關選擇之效果的資訊係使用元資料等而被記錄以便影像資料族群被記錄。
於是,之後,諸如當預覽影像結合被執行於圖8所示之結合程序中的步驟F203時或者當CPU 31前進至步驟F206時,加權結合可使用所選擇的影像效果之係數模板來被執行。
例如,當使用者希望於影像擷取期間達成第一簾同步效果時,則第一簾同步效果之係數模板被事先地選擇於影像擷取期間,藉此執行使用第一簾同步效果之加權係數型態的預覽影像結合。因此,操作效率可被增進。
再者,於其中在影像擷取階段以此方式選擇了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或多重閃光效果的情況下,CPU 31可參考係數模板之加權係數型態以設定時序,並可實際地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連續框影像擷取期間以所設定之時序執行閃光燈發射控制。
6.於固定框率之影像擷取操作
於諸如數位攝影機或數位相機等影像擷取設備中,進入影像擷取元件之入射光通量以及電荷累積週期被控制以調整曝光時間。
例如,於攝影機中,通常,影像係以依據框率之恆定曝光週期被連續地拍攝。然而,高亮度物體可使用電子快門來擷取,該電子快門係提供較由框率所界定之曝光時間(例如,約1/60秒或每秒60框(fps))更短的曝光時間(例如,1/250秒)。
於此情況下,有一段時間未執行記錄,該段時間係等於藉由從該框率所界定之曝光時間減去電子快門之實際曝光時間所獲得的時間。如此可能導致包含鋸齒狀(jaggy)之移動影像。為了防止產生此一移動影像,通常係執行曝光控制。然而,除非移動影像看起來有「鋸齒狀」,否則通常係使用電子快門以執行影像擷取於一段較由框率所界定之曝光時間更短的電荷累積時間。
於此,將考量(如同結合模式影像擷取)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1中的連續影像資料框之擷取。
圖24B及24D顯示於影像擷取期間以一固定框率之連續框的擷取,其中一框之週期為FR。
圖24B顯示未使用電子快門功能於框週期FR中之情況,而影像擷取元件之曝光週期為R1,其中R1實質上等於FR。亦即,影像擷取元件於框週期內被連續地曝光至光線,除了由於曝光所造成之電荷轉移所必要的最小週期 之外。於以下描述中,於影像擷取元件因為電荷轉移而未被曝光至光線期間的週期之一小部分係為了描述之簡化而被忽略。
圖24D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當由於物體亮度之增加而必須減少曝光量時,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以執行自動曝光調整。於此情況下,框週期FR內之曝光時間被縮短如由R2所指示。由影線所指示之週期是一段未執行曝光期間之週期。
圖24A及24C顯示當(例如)如圖24B及24D中所示之連續框擷取係使用上述結合程序而被執行時所獲得的結合影像之範例。圖24A及24C中所示之結合影像係當藉由將一相等的加權係數指定給複數影像資料框而達成長時間曝光效果時所獲得的。
基於未使用電子快門功能而擷取之影像資料的結合影像(如圖24B中所示)導致平滑的長時間曝光效果影像,如圖24A中所示。
另一方面,基於使用電子快門功能而擷取之影像資料的結合影像(如圖24D中所示)導致非平滑的長時間曝光效果影像,如圖24C中所示。
這是因為有關物體影像之資訊並不是針對由影線所指示未曝光週期所獲得的。
於此,在其中(如圖24D中所示)自動曝光調整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而被執行的情況下之曝光控制操作將參考圖25A至25D而被描述。
影像擷取設備1可執行:使用光圈/ND濾光器機構22中之光圈機構及/或ND濾光器機構的曝光調整、藉由使用時序產生電路28以控制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之操作而實施的電子快門功能、或將由類比信號處理單元24應用於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所獲得之影像擷取信號的可變增益。
於圖25A及25B中,橫座標軸代表物體亮度位準。圖25A顯示由影像擷取期間之框率所界定的一框週期FR。於此情況下,框週期FR被設定為1/60秒,其係無論物體亮度位準為何均是固定的。
圖25B顯示一電子快門SH(具有一框週期之曝光時間或「框內曝光時間」)及一增益位準G。圖25D概略地顯示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之操作狀態。
圖25C顯示相應於物體亮度位準之改變的曝光控制方法。
於具有最低物體亮度位準之區域(區域A)中,係使用光圈機構以執行曝光調整。明確地,入射光之量係藉由改變光圈機構之開口量而被調整。
於其中難以僅使用光圈機構來調整入射光量之區域B中,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均被使用。明確地,入射光之量係藉由改變光圈機構之開口的量以及進入ND濾光器機構之入射光通量的量而被調整。
於區域C(其具有太高的物體亮度位準而無法僅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來調整入射光之量)中,則使 用電子快門功能。例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以執行控制,以致框內曝光時間SH(其被初步地設定為1/60秒)係隨著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而減少。例如,框內曝光時間SH被控制以便減低至1/500秒。
區域D係一具有異常高之物體亮度位準的亮度區域,其中係難以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來執行曝光調整。於區域D中,增益位準G被改變。
當框率固定時,例如,影像擷取設備1可執行如上所述之曝光調整控制。接著,當物體亮度位準落入區域C內時,則使用電子快門功能。於此狀態下,執行影像擷取,藉此造成上述圖24C及24D中所示之情況。因此,獲得了具有長時間曝光效果之非平滑的結合影像。
因此,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被組態成執行如圖26A至26D中所示之曝光調整控制,於其中至少結合模式影像擷取將被執行之情況下(亦即,於其中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連續框擷取將被執行的情況下)。
如同圖25A、25B、25C、及25D,圖26A、26B、26C、及26D係顯示由電子快門、曝光控制方法、及光圈機構和ND濾光器機構之操作狀態所界定的框週期FR(其被設定為1/60秒)、增益位準G、及曝光時間SH,其中橫座標軸代表物體亮度位準。
於具有最低物體亮度位準之區域A中,係使用光圈機構以執行曝光調整。明確地,入射光之量係藉由改變光圈機構之開口量而被調整。
於其中難以僅使用光圈機構來調整入射光量之區域B中,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均被使用。明確地,入射光之量係藉由改變光圈機構之開口的量以及進入ND濾光器機構之入射光通量的量而被調整。
於區域C(其具有太高的物體亮度位準而無法僅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來調整入射光之量)中,則藉由可變地控制增益位準G而非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來執行調整。
因為增益調整可能造成電子雜訊以導致缺乏階度(gradation)或精細度(fineness)之擷取影像,所以(最好是)增益調整涉及諸如設定限制或執行雜訊減少程序等方式。
僅於具有異常高之物體亮度位準的區域D(其將不會藉由改變增益位準直到該限制來應付)中,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來執行曝光調整。
為了執行如上所述之曝光調整,於上述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影像擷取程序中,CPU 31(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執行圖27中所示之曝光調整程序。圖27中所示之程序被連續地執行一段連續地擷取複數框期間之週期。
於步驟F301中,CPU 31決定物體亮度位準。例如,CPU 31獲得有關目前正被擷取並被處理於相機DSP 4中之曝光量資訊(諸如平均亮度資訊),該資訊係由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所計算,且CPU 31將該資訊與有關先前框之曝光量資訊做比較以決定物體亮度位準是否增加或減少 。
假如已決定其物體亮度位準並無任何改變發生,則CPU 31透過步驟F302及F306而回到步驟F301並決定下一框之物體亮度位準。
假如已決定其物體亮度位準已被增加,則CPU 31從步驟F302前進至步驟F303並決定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是否已達其控制限制。明確地,其檢查物體亮度強度之目前增加是否相應於圖26C中所示之從區域A至區域B的增加、從區域B至區域C的增加、及從區域C至區域D的增加之一。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尚未達其控制限制,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0並使用該目前曝光調整方法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
明確地,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A,則光圈機構之開口的量被減少。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B,則入射光之量係藉由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之組合而被減少。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C,則執行控制以致增益位準被減少。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D,則執行控制以致框內曝光時間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而被縮短。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已達其控制限制,則該程序分支於步驟F304及F305。
明確地,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A至區域B之轉變而被增加,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1。接著,CPU 31係從僅使用光圈機構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光圈 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
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B至區域C之轉變而被增加,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2。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可變增益位準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
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C至區域D之轉變而被增加,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3。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可變增益位準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
假如由於步驟F301之判斷而決定物體亮度位準已被減少,則CPU 31從步驟F302前進至步驟F306並決定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是否已達其控制限制。明確地,其檢查物體亮度強度之目前減少是否相應於圖26C中所示之從區域B至區域A的減少、從區域C至區域B的減少、及從區域D至區域C的減少之一。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尚未達其控制限制,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0並使用該目前曝光調整方法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明確地,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A,則光圈機構之開口的量被增加。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B,則入射光之量係藉由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之組合而被增加。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C,則執行控制以致增益位準被增加。假 如目前區域為區域D,則執行控制以致框內曝光時間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而被增加。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已達其控制限制,則該程序分支於步驟F308及F309。
明確地,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C至區域B之轉變而被減少,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1。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可變增益位準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D至區域C之轉變而被減少,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2。接著,CPU 31係從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可變增益位準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B至區域A之轉變而被減少,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4。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切換至僅使用光圈機構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CPU 31執行此等程序以實施圖26A至26D中所示之曝光調整。
明確地,CPU 31造成影像擷取系統2以固定框率擷取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並藉由執行使用優先於電子快門功能的曝光調整功能(光圈機構、ND濾光器機構、及增益位準控制)之曝光調整控制以執行依據 物體亮度位準之曝光調整控制於擷取期間。
此曝光調整控制被執行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影像擷取程序,亦即,儘可能地不使用電子快門功能。因此,於大部分情況下實現了圖24B中所示之影像擷取操作。
依據後續結合程序,如圖24A中所示,可獲得一平滑影像,其係相當於使用長時間曝光所實際地擷取之影像。特別地,於擷取移動物體之影像的情況下,可獲得平滑的長時間曝光影像。
此操作之執行係假設(特別地)固定框率之影像擷取,其適於結合模式之影像擷取及移動影像之擷取的結合。
於其中(例如)複數框係從由於擷取而記錄之移動影像資料所提取且被使用於結合程序的情況下,上述曝光調整操作可被執行來獲得滿足以固定框率所擷取之適當移動影像資料及適於結合程序之影像資料等兩個條件的影像資料。
雖然區域D中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但區域D是一種正常情況下極少發生的高亮度區域,且大部分情況下不會使用電子快門功能。因此,由於結合而獲得了平滑的結合影像。
然而,假如連續框擷取被執行於步驟F15中之結合模式影像擷取,則電子快門功能之使用可被禁止。亦即,於圖26C所示之區域D中,曝光調整可能不再被執行或者增益位準可能被進一步減少以執行調整。
上述曝光調整控制亦可被執行於如同步驟F15之步驟 F16中的影像擷取,或者圖25A至25D中所示之曝光調整控制可被執行於步驟F16。
雖然除了電子快門功能之外的三個曝光調整要素(光圈機構、ND濾光器機構、及可變增益)被使用於圖26及27中,但可以不一定使用所有該三個要素。
在以固定框率之影像擷取中,亦可執行以下範例影像擷取操作。
藉由(使用電子快門功能)連續地執行由固定框率所界定的曝光週期內之分割曝光並結合由該分割曝光所獲得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以產生一影像資料框,可用固定框率擷取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
現在將參考圖28A至29C以描述此操作。
如上所述,未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之曝光調整控制可能造成諸如CCD元件等影像擷取元件中之電荷累積超過其限制,而導致飽和。
於此情況下,電荷之飽和發生以致電荷溢流,且可能形成處於「白化(whiteout)狀況」之過度曝光影像。將無法獲得理想的影像。
因此難以將此一電荷溢流影像回復為原始狀態以獲得理想的結合影像。
於此情況下,例如,可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以執行影像擷取,以致諸如CCD元件等影像擷取元件中所累積之電荷可不超過限制(可不發生飽和)。
然而,假如以一般方式使用電子快門功能,則可獲得 以斷續曝光時間所擷取之結合影像,如圖28A及28B中所示者。例如,如圖28B中所示,曝光週期R3與非曝光週期(影線部分)存在一框週期FR1中。由於缺乏關於非曝光週期中之物體的資訊,所以可獲得如圖28A中所示之非平滑結合影像(其係類似於上述圖24C及24D中所示者)。
因此,如圖28D中所示,於特定框率之框週期FR1中,例如,以曝光週期R4所指示之方式執行分割曝光,以致不會發生非曝光週期。
於此情況下,於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中,例如,電荷被轉移於每三個曝光週期R4(其係由框週期FR1所劃分),且所得之擷取影像資料被儲存於(例如)相機DSP 4中。於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中,緊接在電荷之轉移後重新開始曝光,且曝光週期R4中之曝光被執行以類似的方式。
接著,各相應於曝光週期R4之三個擷取的影像資料元件被擷取於相機DSP 4中,以產生一影像資料框。
以此安裝,獲得固定框率之各框(# 1、# 2、...)的擷取影像資料。再者,可獲得已於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中移除飽和且並無由非曝光週期所造成之資訊缺乏的擷取影像資料。
因此,當複數影像資料框(# 1、# 2、...)被用於結合程序中時,可獲得圖28C中所示之平滑的長時間曝光效果影像。
於此操作中,分割曝光週期可被設定以各種方式。每一框週期FR1可被同等地或不等地分割。實際上,可執行調適性控制,考量:固定框率、於影像擷取期間所獲得之物體亮度位準、於影像擷取元件單元23中之電荷的飽和時間,等等。
例如,於其中相機DSP 4結合複數使用分割曝光所獲得之擷取影像資料元件以產生一影像資料框的情況下,希望依據分割曝光時間以執行加權的結合。
圖29A顯示各曝光週期R4中之分割曝光,其中一框FR1之週期被同等地分割為三個部分。
於此情況下,如圖29A中所示,形成一框之三個擷取的影像資料元件係以相同加權(一之冪次(power))被結合,來產生個別框(# 1、# 2、...)之擷取的影像資料。
圖29B顯示曝光週期R5、R6、及R7中之分割曝光,其中一框FR1之週期被不等地分割為三個部分。假如週期R5、R6、及R7具有3:2:1之比例,則結合被執行以致1/3之加權被應用於曝光週期R5中所獲得之影像資料元件;2/3之加權被應用於曝光週期R6中所獲得之影像資料元件;及1之加權被應用於曝光週期R7中所獲得之影像資料元件。
圖29C顯示曝光週期R8及R9中之分割曝光的範例,其中一框FR1之週期被部分不等地分割為三個部分。假如週期R8及R9具有3:1之比例,則結合被執行以致 1/3之加權被應用於曝光週期R8中所獲得之兩個影像資料元件;及1之加權被應用於曝光週期R9中所獲得之影像資料元件。
7.於可變框率之影像擷取操作
現在將描述考量可變框率之範例影像擷取操作。
例如,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影像擷取中,假如電子快門功能被用於依據物體亮度位準之自動曝光調整(如上所述),則當使用由影像擷取所獲得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以執行結合程序時,獲得一非平滑結合影像。圖30A及30B顯示以斷續曝光所擷取之結合影像,其中(例如)一框週期為FR1而一框內之曝光週期R3係使用電子快門功能而被界定。當使用由此影像擷取所獲得之影像資料以執行結合時,圖30A中所示之結合影像係由於缺乏影線所指示之非曝光週期中的資訊而被獲得。
於此,假設於該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不一定使用固定框率以獲得結合程序中所使用之複數連續影像資料框。接著,可用圖30D中所示之方式以執行影像擷取。明確地,一框週期FR1不被固定,且一框週期係隨著增加物體亮度位準而被縮短(亦即,可變框率),以及曝光被連續地執行於一框週期。
於圖30D中,框率被改變以致一框週期FR2可等於曝光週期R3,且實質上達成同等於圖30B中所示者之曝光調整效果。接著,於圖30D中,由於框週期FR2中不 存在非曝光週期,所以各框之資料被記錄而不缺物體資訊。由此影像擷取所獲得之影像資料被用以執行結合,導致圖30C中所示之平滑的長時間曝光效果結合影像。
明確地,當致使影像擷取系統2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擷取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時,CPU 31(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便執行控制以依據擷取期間之物體亮度位準的改變來改變框率。接著,由影像擷取操作所擷取之具有時間上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結合用影像資料,以執行結合程序。因此,由於將結合影像產生為靜態影像而獲得平滑的長時間曝光效果影像。
圖31A至31C顯示介於物體亮度位準的改變與框率之間的關係之範例。
現在假設(如圖31A中所示)物體亮度位準從時間t0開始被逐漸地增加且在時間t1之後變為實質上恆定的。於此情況下,藉由以圖31B中所示之方式改變框率來控制一框之週期,以執行自動曝光調整。明確地,曝光調整被執行以逐漸地縮短針對時間t0至時間t1之週期(於此期間物體亮度位準被逐漸地增加)依FR1、FR2、FR3、...之順序的一框之週期。由於一框之週期內無非曝光週期存在,所以依據一框週期之長度以依R1、R2、R3、...之順序縮短一框之曝光週期。
假如於時間t1後之物體亮度位準未發生改變,例如,則後續週期可被維持於框週期FR8(曝光週期R8)。
圖32A至32D顯示於其中上述可變框率控制被用於 自動曝光調整之情況下的範例操作。
於圖32A、32B、32C、及32D中,橫座標軸代表物體亮度位準。圖32A顯示框週期FR,圖32B顯示增益位準G、圖32C顯示曝光控制方法,及圖32D顯示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之操作狀態。
注意因為假設曝光被執行於整個一週期(除了電荷轉移之短週期以外)且一框週期內之曝光時間並未短於一框週期,所以未顯示電子快門功能。
於具有最低物體亮度位準之區域A中,使用光圈機構以執行曝光調整。明確地,藉由改變光圈機構之開口量以調整入射光之量。
於其中難以僅使用光圈機構來調整入射光量之區域B中,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均被使用。明確地,入射光之量係藉由改變光圈機構之開口的量以及進入ND濾光器機構之入射光通量的量而被調整。
於區域C(其具有太高的物體亮度位準而無法僅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來調整入射光之量)中,藉由可變地控制框率以執行調整。明確地,一框週期FR係隨著物體亮度位準增加而被減少。例如,當物體亮度位準低時則設定框週期FR為1/60秒,且框週期被控制以隨著物體亮度位準增加而被減至1/500秒。
僅於具有異常高之物體亮度位準的區域D中,其將不會藉由改變框週期FR至1/500秒來應付,使用可變增益控制來執行曝光調整。
為了執行如上所述之曝光調整,於上述圖1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影像擷取中,CPU 31(影像擷取控制單元51)執行圖31中所示之曝光調整程序。圖33中所示之程序被連續地執行於一段連續地擷取影像框期間之週期。
步驟F301至F311及F314係類似於上述圖27中所示之那些步驟。步驟F320之處理被執行以取代圖27中所示之步驟F313,且步驟F321之處理被執行以取代圖27中所示之步驟F312。因為特定處理步驟之一部分是不同的(諸如步驟F310),所以將於下文中描述所有處理步驟。
於步驟F301中,CPU 31決定物體亮度位準。例如,CPU 31獲得有關目前正被擷取並被處理於相機DSP 4中之曝光量資訊(諸如平均亮度資訊),該資訊係由影像信號處理單元41所計算,且CPU 31將該資訊與有關先前框之曝光量資訊做比較以決定物體亮度位準是否增加或減少。
假如已決定其物體亮度位準並無任何改變發生,則CPU 31透過步驟F302及F306而回到步驟F301並決定下一框之物體亮度位準。
假如已決定其物體亮度位準已被增加,則CPU 31從步驟F302前進至步驟F303並決定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是否已達其控制限制。明確地,其檢查物體亮度強度之目前增加是否相應於圖32C中所示之從區域A至區域B的增加、從區域B至區域C的增加、及從區域C至區域D 的增加之一。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尚未達其控制限制,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0並使用該目前曝光調整方法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
明確地,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A,則光圈機構之開口的量被減少。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B,則入射光之量係藉由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之組合而被減少。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C,則執行控制以致框率被改變以縮短一框之週期。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D,則執行控制以致增益位準被減少。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已達其控制限制,則該程序分支於步驟F304及F305。
明確地,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A至區域B之轉變而被增加,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1。接著,CPU 31係從僅使用光圈機構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
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B至區域C之轉變而被增加,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21。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可變框率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C至區域D之轉變而被增加,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20。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可變框率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增益位 準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增加。
假如由於步驟F301之判斷而決定物體亮度位準已被減少,則CPU 31從步驟F302前進至步驟F306並決定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是否已達其控制限制。明確地,其檢查物體亮度強度之目前減少是否相應於圖32C中所示之從區域B至區域A的減少、從區域C至區域B的減少、及從區域D至區域C的減少之一。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尚未達其控制限制,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0並使用該目前曝光調整方法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明確地,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A,則光圈機構之開口的量被增加。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B,則入射光之量係藉由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之組合而被增加。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C,則藉由改變框率以增加一框之週期。假如目前區域為區域D,則執行控制以致增益位準被增加。
假如目前區域之曝光調整方法已達其控制限制,則該程序分支於步驟F308及F309。
明確地,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C至區域B之轉變而被減少,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1。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可變框率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D至區域C之轉變而 被減少,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21。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增益位準之曝光調整切換至使用可變框率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假如物體亮度位準已隨著從區域B至區域A之轉變而被減少,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314。接著,CPU 31係從使用光圈機構及ND濾光器機構兩者之曝光調整切換至僅使用光圈機構之曝光調整,並執行控制以應付物體亮度位準之減少。
CPU 31執行此等程序以實施圖32A至32D中所示之曝光調整。
明確地,CPU 31造成影像擷取系統2擷取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並藉由可變地控制框率以及使用光圈機構、ND濾光器機構、及增益控制而執行曝光調整控制來於擷取期間執行依據物體亮度位準之曝光調整控制。
此曝光調整控制被執行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影像擷取,藉此可執行依據物體亮度位準之適當曝光調整,且(此外)所擷取之複數影像資料框並不會有由於非曝光週期所造成之資訊的缺乏。
因此,依據後續結合程序,如圖30C中所示,可獲得一平滑影像,其係相當於使用長時間曝光所實際地擷取之影像。特別地,於擷取移動物體之影像的情況下,可獲得平滑的長時間曝光影像。
於區域D中,使用可變增益以執行曝光調整。如上所 述,增益調整可能造成電子雜訊。然而,區域D是一種正常情況下極少發生的高亮度區域,且大部分情況下不會執行使用可變增益之曝光調整。因此,假如未使用諸如雜訊減少程序等特殊技術的話,則可視為實際上沒有雜訊造成之可變增益的實質上效果。
上述曝光調整控制亦可被執行於如同步驟F15之步驟F16中的影像擷取。
雖然除了可變框率之外的三個曝光調整要素(光圈機構、ND濾光器機構、及可變增益)被使用於圖32及33中,但可以不一定使用所有該三個要素。例如,可不使用ND濾光器機構。
在使用上述可變地控制框率所獲得之影像資料元件的結合程序中,最好是,依據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之框週期以指定加權係數。明確地,將其已決定為影像擷取期間影像資料元件之框週期長度比的倒數之加權係數指定給結合程序中所使用之影像資料元件,以執行結合程序。
例如,如圖31C中所示,當使用可變框率所獲得之影像資料元件# 1至# 22被使用為待結合影像以執行結合程序來產生結合影像資料時,圖31A至31C中所示之加權係數被指定。例如,假如待指定給框週期FR8中之影像資料元件# 8至# 22的加權係數為1,則1/5之加權係數被指定給影像資料元件# 1,假設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 1之框週期FR1為框週期FR8之長度的五倍。3/10之加權係數被指定給影像資料元件# 2,假設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 2 之框週期FR2為框週期FR8之長度的(10/3)倍。
以此方式,依據一框之週期的長度以將已決定為反比例之加權係數指定給影像資料元件來產生結合影像資料,並可根據該結合影像資料以產生平滑的影像。
為了於結合程序中設定此等加權係數,較佳地,有關框率之資訊被包含在將於影像擷取期間被加入至各影像資料元件之元資料中。
8.範例結合模式程序:框內插
現在將描述結合模式程序中可應用之各種範例。首先,將描述框內插。
於結合模式影像擷取中,複數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影像框可使用供曝光調整之電子快門功能等而被擷取。
電子快門功能可被用於諸如:當使用圖25A至25D中所示之曝光調整方法時、當以圖26C中所示之曝光調整方法以獲得區域D中之物體亮度位準時、以及當使用者執行電子快門功能之設定時等情況下。於此等情況下,如上所述,即使執行連續框擷取仍有非曝光週期發生於一框週期中,導致缺乏非曝光週期之物體資訊。
此外,即使不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例如,於其中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連續影像擷取未被執行於每一框而是被斷續地執行於諸如每隔一框的情況下,複數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影像資料框的序列亦缺乏物體資訊。
於此情況下,假如待結合之影像資料元件序列缺乏物 體資訊,則獲得具有非平滑之結合影像。
然而,假如上述圖26A至26D或32A至32D中所示之曝光調整方法被使用以及假如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連續影像擷取被執行於所有框,則所擷取之影像資料元件序列不缺乏(或實質上不缺乏)物體資訊。
影像資料元件序列可被用以獲得代表物體之平滑移動的結合影像。對於增進的平滑性存在另一需求。
因此,最好是,使用框內插程序以執行結合程序。將參考圖34A至35B以描述框內插程序。
圖34C顯示影像資料元件# 1、# 2、# 3、及# 4之序列,其已被實際地擷取並記錄於記錄媒體90等上。
影像資料元件# 1、# 2、# 3、及# 4被結合,藉此獲得圖34A中所示之結合影像。亦即,獲得具有長時間曝光效果之非平滑影像。
於此,執行內插程序以產生圖34D中所示之內插框# h12、# h23、及# h34。
內插框# h12係從影像資料元件# 1及# 2產生。內插框# h23係從影像資料元件# 2及# 3產生。內插框# h34係從影像資料元件# 3及# 4產生。
藉由使用移動向量之空間預測以將像素值內插於兩框之間,可產生內插框,其係使用一般用於諸如MPEG技術之codec技術的框間(欄位間)內插技術。
圖34B顯示藉由結合影像資料元件# 1、# h12、# 2、# h23、# 3、# h34、及# 4所獲得的影像。可藉由執行 使用框以外之內插框的結合以達成較平滑的結合影像。
於使用框以外之內插框的結合程序中,可根據依據影像擷取間隔或曝光時間而加入至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1、# 2、# 3的元資料(例如,可交換的影像檔案格式(Exif)資料)來執行加權。
例如,圖35A顯示針對使用電子快門功能之40 msec之曝光週期R及20 msec之非曝光週期(影線部分)的影像資料元件# 1、# 2、# 3、及# 4之影像擷取,其中固定一框週期FR1。
於此情況下,內插框# h12、# h23、及# h34作用以內插20 msec之週期的框,其尚未被實際地擷取。針對具有正確曝光之40 msec的週期已被實際地擷取之框可被用以產生內插框之正確影像。
於使用影像資料元件# 1、# 2、# 3、及# 4及內插框# h12、# h23、及# h34之結合程序中,依據曝光時間之比例以指定係數。
例如,影像資料元件# 1、內插框# h12、及影像資料元件# 2具有時間軸上之2:1:2的關係。依據反比例之計算,如圖35A中所示,0.5:1:0.5之加權被指定。因此,可依據物體之實際移動以再生曝光時間。
可使用複數影像之亮度信號的總和或使用曝光或元資料中所記錄之曝光或快門速度以計算加權。
圖35B顯示於一框週期FR2中未使用非平滑週期之影像資料元件# 1、# 2、# 3、及# 4的影像擷取。
由於不存在非曝光週期,所以內插框# h12、# h23、及# h34被用於獲得更平滑的結合影像之目的。於此情況下,如圖35B中所示,藉由將相等的加權指定給影像資料元件# 1、# 2、# 3、及# 4及內插框# h12、# h23、及# h34以執行結合程序。
圖36顯示CPU 31之一範例程序,包括上述框內插程序。
例如,於圖8所示之步驟F206的調整程序中,CPU 31執行圖36中所示之程序以取代圖9中所示之範例。
於圖8所示之步驟F206中,CPU 31執行圖36中所示之程序。首先,於步驟F220中,如同圖9,CPU 31顯示選擇影像表列及加權帶。例如,結合工作影像70從圖12所示之狀態改變至圖13所示之狀態。
此刻,待顯示為影像顯示區域72中之預覽影像的結合影像為於步驟F230及F231中使用框內插程序所產生的影像。
明確地,於步驟F230中,CPU 31使用目前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序列以產生參考圖34D所描述之內插框。於步驟F231中,CPU 31以參考圖35A或35B所述之方式設定預定的加權係數來執行結合程序。因此,圖13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的影像顯示區域72中所顯示之結合影像為(例如)藉由執行結合程序連同框內插程序所獲得的結合影像。
圖36所示之步驟F221至F225A的後續處理係類似於 圖19所示之步驟,並省略其多餘的描述。然而,當預覽影像結合被執行於步驟F224A及F225A中時,該結合係使用步驟F230中所產生之內插框而被執行。
此外,當圖36中所示之調整程序被執行後最終結合程序被執行於圖8所示之步驟F207中時,結合程序亦使用步驟F206(圖36)中之調整程序的最終階段中所用的內插框而被執行。
隨著框內插程序之額外使用,一更平滑的影像(相當於使用長時間曝光所實際擷取之影像)可被獲得為結合影像。
特別地,當快速移動的物體為標的時,更有利地,結合影像中之平滑移動可使用上述框內插程序而被表示。
於上述範例中,於圖8所示之步驟F206中於圖36所示之程序中,需使用內插框之結合影像被顯示為預覽影像。然而,於此調整程序中,涉及內插框之產生及使用的影像結合可被執行僅於當使用者操作所指示時。
此外,框內插可不一定被執行於圖8所示步驟F206中的調整程序中。反之,於步驟F207中之最終結合程序中,內插框可被產生並使用以執行影像結合。
再者,於調整程序中,於結合工作影像70中,內插框可連同原始影像資料(以及相應的加權帶)而被顯示於一結合影像表列上,以使用類似於原始影像資料中之方式而被用來改變加權係數或者設定結合開始位置/結合結束位置。
另一方面,相反地,內插框之存在可被隱藏不被使用者看見。
9.範例結合模式程序:閃光移除/校正
使用者可使用閃光燈以執行結合模式影像擷取(圖所示之步驟F15中的影像擷取)。依據後續結合程序,例如,可達成第一簾同步效果等而不使用閃光燈。然而,某些使用者可使用閃光燈以執行影像擷取,於諸如當希望於結合工作中初步地獲得第一簾同步效果等而不改變加權係數或者獲得使用閃光燈之影像表示時的情況下。
然而,於此等情況下,必須依據攝影者之經驗及直覺以決定設定,諸如閃光燈發射時間及曝光之量。實際上,使用者(攝影者)可能不一定獲得所欲的影像。
此外,在使用者實際地使用閃光燈以擷取影像後,該使用者可能後來改變他或她的心意而希望使用未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來產生結合影像。
再者,實際的閃光量可能由於影像擷取設備之性能或使用者之設定而不足。
因此希望使用者能夠於結合程序中移除或校正閃光燈影像擷取。
圖38顯示用以致能圖8所示之結合程序中之步驟F206中的調整程序中之閃光移除的CPU 31之範例程序。
圖38所示之步驟F220至F225A係類似於圖19中之步驟。於圖38中,步驟F240至F245被加至圖19中所示 之程序。
當結合工作影像70正被顯示於調整程序中時,除了上述改變加權係數或改變結合範圍的操作之外,使用者可執行一閃光移除操作。閃光移除操作可藉由(例如)操作預定操作鍵或選擇選單項目而被執行。
當檢測到由使用者所執行之閃光移除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40前進至步驟F241。
於步驟F241至F244中,針對結合範圍內之各影像資料元件改變一用以移除閃光之加權係數。
於步驟F241中,CPU 31提取結合範圍內的影像資料元件之一以當作處理標的。於步驟F242中,CPU 31判斷該所提取之影像資料元件是否為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資料元件(於下文中稱之為「閃光燈影像」)或者為未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資料元件(於下文中稱之為「無閃光燈影像」)。如上所述,閃光燈影像或無閃光燈影像之判斷可藉由檢查其於影像擷取期間加入至影像資料元件之元資料來執行。
於步驟F243,CPU 31根據閃光燈影像或無閃光燈影像以改變加權係數。
明確地,假如目前影像資料元件為閃光燈影像,則減少加權係數以移除或取消閃光效果。假如目前影像資料元件為無閃光燈影像,則增加加權係數。
加權係數被用於消除閃光燈影像與無閃光燈影像間之整體影像亮度位準的差異之目的。因此,針對閃光燈影像 而將加權係數減少之量以及針對無閃光燈影像而將加權係數增加之量係依據介於其間之整體影像亮度位準的相對差異而決定。於某些情況下,當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被減少且同時將無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保持不變時,閃光燈影像之整體亮度位準可同等於無閃光燈影像之整體亮度位準。
在針對一影像資料元件已完成該程序後,CPU 31係從步驟F244回到F241並對結合範圍內之下一影像資料元件執行類似程序。
當針對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資料元件完成上述程序時,針對個別影像資料元件所設定之加權係數被用以將介於個別影像資料元件間之整體螢幕亮度位準的差異等化。亦即,加權係數被指定給個別影像資料元件以致閃光燈影像可變為如無閃光燈影像一般亮。
於此狀態下,於步驟F245中,CPU 31改變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帶的高度。CPU 31進一步使用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以執行結合程序,來產生移除閃光之結合影像,並將該結合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預覽影像。
已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之影像(亦即,先前結合影像)被進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以當作閃光移除前之結合影像的預覽影像。
圖37顯示閃光移除程序後所獲得之結合工作影像70。
假設,如圖37中所示,影像資料元件# 11為等時線73中被顯示為選擇影像表列之結合範圍內的# 5至# 11中之一閃光燈影像。
起初,當開始圖38中所示之調整程序時,亦即,當相等的加權係數被指定給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例如,如圖13中所示,於其中加權係數為相等且其中加權帶具有相同高度之初始狀態下)時,在圖37之影像顯示區域71中所顯示之具有第二簾同步效果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結合影像之預覽影像。
接著,當使用者執行閃光移除操作以執行步驟F241至F245之處理時,獲得了圖37中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
明確地,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0(其為無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被增加,其係由增加加權帶w5至w10來表示。此外,影像資料元件# 11(其為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被減少,其係由減少加權帶w11來表示。
接著,閃光移除程序後所獲得之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且在閃光移除前所獲得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
如圖37中所示,在閃光移除程序後所獲得之結合影像為已移除了第二簾同步效果之長時間曝光效果影像。亦即,結合影像被產生以致影像資料元件# 11(其為閃光燈影像)之總亮度位準亦可等於無閃光燈影像之位準。
以此方式,即使當使用者使用閃光燈以擷取影像時, 使用者仍可於結合程序中移除閃光效果如所需。
例如,當使用者根據閃光燈影像擷取獲得了一不需要的影像時,使用者仍可僅執行閃光移除操作以將加權指定給無閃光燈影像來獲得結合影像。
雖然步驟F242中之閃光燈影像或無閃光燈影像之判斷可使用(取代元資料)連續框中之先前及後續框的影像資料之亮度分佈(亮度信號之總和)等來執行。
例如,連續擷取影像之亮度信號的總和可被檢測、監督、或觀看以檢測亮度信號之改變。
利用發射閃光燈而擷取之框的判斷亦可藉由檢測曝光控制中之光控制功能(諸如光圈機構、ND濾光器機構、或液晶光瞳(iris))、快門速度、電子快門速度、增益等等而被執行(雖是間接的)。
當藉由檢測亮度信號(或擷取影像之場景的亮度)之逾時改變的速率而發現快速改變時,則判斷已發射了閃光燈。例如,當發現1/60秒之週期內從亮狀況至暗狀況的改變時,則可判斷已發射了閃光燈。
以此方式,例如,利用根據框間亮度比較、曝光控制條件、或其他條件之判斷,則可判斷除了藉由影像擷取設備1之閃光燈發射以外的其他狀況下之閃光的使用或未使用,諸如當來自接近影像擷取設備1之另一裝置發射閃光燈時或者當物體被通過之汽車的頭燈所瞬間照射時。
因此,例如,假設於其中有許多攝影者接近使用者之情況下由使用者之偶發事件所造成的閃光燈發射應在結合 程序中被移除或忽略,則最好是根據框間亮度比較、曝光控制條件、等等以判斷閃光燈影像或無閃光燈影像。亦即,無論影像擷取條件為何,可利用已消除了周圍影像擷取條件來輕易地獲得結合影像。
現在將參考圖39及40以描述用以致能閃光校正之範例程序。
於即使使用者使用閃光燈來擷取影像仍發生閃光量不足的情況下,可能於結合程序中獲得不想要的影像效果。
因此,希望校正結合程序中之閃光燈影像。
圖40顯示CPU 31之一範例程序,用以致能圖8所示之結合程序中的步驟F206中之調整程序中的閃光校正。
圖38中所示之步驟F220至F225A係類似於圖19中所示者。於圖38中,步驟F250至F255被加入圖19中所示之程序。
當結合工作影像70正被顯示於調整程序中時,除了上述改變加權係數或改變結合範圍之操作以外,使用者可執行閃光校正操作。閃光校正操作可藉由(例如)操作預定的操作鍵或選擇選單項目來執行。
當檢測到使用者執行閃光校正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50前進該程序至步驟F251。
於步驟F251至F255中,一閃光燈影像被提取於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中,且其加權係數被改變。
於步驟F251中,CPU 31將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之一提取為一處理標的。於步驟F252,CPU 31決定該 提取的影像資料元件是否為閃光燈影像或無閃光燈影像。如上所述,閃光燈影像或無閃光燈影像之判斷可藉由檢查影像擷取期間加入至影像資料元件之元資料來執行。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該判斷亦可根據框間亮度比較、曝光控制條件、等等。
假如目前的目標影像資料元件為閃光燈影像,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253並改變加權係數。於此情況下,閃光燈影像之框被加強地加權以執行校正而使得閃光已利用適當的光量來發射。
假如目前的目標影像資料元件為無閃光燈影像,則加權係數不被特定地改變。
在針對一影像資料元件已完成該程序後,CPU 31從步驟F254回復至步驟F251並對結合範圍內之下一影像資料元件執行類似的程序。
當針對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資料元件完成上述程序後,針對個別影像資料元件所設定之加權係數被用以執行校正以致閃光燈影像之亮度位準可被增進。
於此範例中,無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被改變。然而,無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可被改變以被減少等,來強調閃光燈影像。
在步驟F251至F254之處理已針對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資料框均完成後,於步驟F255,CPU 31改變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帶的高度。CPU 31進一步使用已改變的加權係數來結合個別影像資料元件,以產生已校正閃 光之結合影像,並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顯示該結合影像為預覽影像。
尚未針對閃光效果來校正之結合影像(亦即,在閃光校正程序前已被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當作預覽影像之影像)被進一步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
圖39顯示在閃光校正後所獲得之結合工作影像70。
假設(如圖39中所示)一影像資料元件# 11為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其被顯示為等時線73中之選擇影像表列)中的一閃光燈影像。
起初,當圖40中所示之調整程序開始時,亦即,當指定相等加權係數給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時(例如,如圖13中所示,於其中加權係數相等及其中加權帶具有相同高度之初始狀態下),顯示於圖39所示之影像顯示區域71中的具有第二簾同步效果之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結合影像之預覽影像。於此情況下,由於影像擷取期間之不足的閃光量,影像資料元件# 11之整體亮度位準很低且第二簾同步效果未被顯著地強調。
接著,當使用者執行閃光校正操作以執行步驟F251至F255之處理時,則獲得圖39中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
明確地,影像資料元件# 11(其為一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被增加,其係藉由增加加權帶w11來表示。
接著,在閃光校正程序後所獲得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 影像顯示區域72中,而在閃光校正前所獲得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
如圖39中所示,在閃光校正程序後所獲得的結合影像為一種影像,其中第二簾同步效果是很明顯的。
以此方式,即使當使用者使用閃光燈以擷取影像但由於閃光燈之性能、物體之距離等等而致使影像之物體亮度位準不足時,使用者仍可於結合程序中輕易地校正閃光效果如所需。
於此實施例中,在光量不足之情況下達成足夠影像亮度位準的背景中,描述了閃光校正。相反地,當閃光之量太大時,亦可執行校正以致螢幕強度可被減少。
此外,一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所被校正之量可由CPU 31自動地計算或者可由使用者逐步地調整。
於自動計算之情況下,例如,介於閃光燈影像與無閃光燈影像之亮度位準總和間的標準差可被事先設定,而閃光與無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可被調整以致其差異可被獲得。
於由使用者進行調整之情況下,可對加權係數設定固定的改變量,且可於每次執行閃光校正操作時以該固定量來改變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使用者僅重複該閃光校正操作直到已獲得所欲的狀態。
因為上述閃光移除及閃光校正程序係藉由改變加權係數來實施,所以使用者亦可藉由選擇結合工作影像70中之一影像資料元件並手動地改變加權係數來執行該些程序 。然而,由使用者來改變大量影像資料元件之個別加權係數是實際上很耗時的。藉由依據閃光移除操作、閃光校正操作等來執行上述程序,則顯著地增進了結合工作之可操作性。
10.範例結合模式程序:基於距離的校正
現在將參考圖41至44以描述一種用以於影像擷取期間依據物體之距離來校正加權係數的範例程序。
為了執行此程序,於圖所示之步驟F15中的影像擷取中,於影像擷取期間與聚焦(in-focus)平面的距離(於下文中稱為「影像擷取距離」)被包括於加入至各框之影像資料的元資料(例如,Exif資料)中。如上所述,於影像擷取期間一主要物體係使用自動對焦控制而聚焦。於此時刻,透鏡位置檢測單元27便從透鏡位址執行反向操作以決定主要物體之距離。CPU 31將有關該距離之資訊加入而成為元資料。
現在,於結合程序中如圖8所示之步驟F206中的調整程序中,假設圖41所示之等時線73中被顯示為選擇影像表列的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係落入結合範圍內。
假設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顯示一場景,其中一物體正逐漸接近影像擷取設備1而同時從螢幕右上方移動至左下方。
以其指定給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之相同加權係數所產生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以當作預覽 影像。
於此,假設,如圖42中所示,使用者執行加權係數操作以增加影像資料元件# 5、# 8、及# 11之加權係數並減少剩餘的影像資料元件# 6、# 7、# 9、及# 10之加權係數,來應用多重閃光效果而產生一被顯示為預覽影像之影像。
因為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係未使用閃光燈而被擷取,所以多重閃光效果係使用該加權係數而被達成。於此,將考量影像擷取期間之閃光燈的實際發射。
於閃光燈影像擷取時,實際上,隨著物體之距離增加,到達該物體之光量會減少,導致假如光量不足時之暗點。為了避免此問題,需要較大的閃光,其可能阻礙了尺寸及電力耗損之減少。
於本實施例中,相反地,相關技術中由於閃光燈之實際發射所造成的該問題可藉由執行如圖42中所示之影像結合而被克服。亦即,類似於以足夠光量所擷取之影像可以不需要使用大閃光燈而被獲得。
可能在未使用閃光燈下需要更逼真地再生一類似於以發射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亦即,可考量更逼真地再生其使用相關技術之閃光燈影像擷取所達成之多重閃光效果的需求。
因此,希望校正閃光效果。圖43顯示具有多重閃光效果之結合影像,其係類似於實際上發射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其中已應用閃光效果之影像資料元件(# 5、# 8、 及# 11)的加權係數係依據有關元資料(例如,Exif資料)中所記錄之影像擷取距離的資訊而被增加,並同時根據影像擷取距離以調整加權係數(於下文中稱為「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明確地,於圖43中,如由加權帶w5、W8、及W11所指示,該等加權係數被調整以隨著影像擷取距離增加而被減少。因此,如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後所獲得之影像顯示區域72中的預覽影像所示,一結合影像被產生以致閃光效果隨著距離增加而被縮減。在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前所獲得的結合影像(亦即,圖42所示之狀態下所獲得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如可從兩結合影像間之比較可看出,可使用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以達成結合影像之更逼真的表示。
圖44顯示用以實施上述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之CPU 31的程序。圖44顯示用以致能圖8所示之結合程序中的步驟F206中之調整程序中的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之一範例程序。
圖44中所示之步驟F220至F225係類似於圖9中所示之那些步驟。於圖44中,步驟F260至F266被加至圖9所示之程序。
當結合工作影像70被顯示於調整程序中時,如上所述,除了改變加權係數或改變結合範圍的操作以外,使用者可執行一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操作。該閃光校正操作可藉由(例如)操作一預定操作鍵或選擇一選單項目而被執行。
例如,使用者可執行加權係數操作(或選擇多重閃光效果之係數模板)以利用圖42所示之方式應用多重閃光效果至一結合影像。該多重閃光效果僅為一範例,且可應用任何其他效果,諸如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或具有指定給結合範圍內之某一影像資料元件的高加權係數之閃光效果。
於此情況下,使用者可藉由執行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操作以達成更逼真的影像表示。
當檢測到由使用者所執行之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60前進該程序至步驟F261。
於步驟F261至F264中,於結合範圍內的影像資料元件之中提取一已使用加權係數而應用了閃光效果之影像,並改變其加權係數。
於步驟F261中,CPU 31將結合範圍內的影像資料元件之一提取為一處理標的。於步驟F262中,CPU 31決定該提取的影像資料元件是否為已使用加權係數而應用了閃光效果之影像(於下文中稱為「閃光效果應用影像」或「閃光效果應用影像資料元件」)。
假如目前標的影像資料元件為閃光效果應用影像,則CPU 31便前進至步驟F263並根據影像資料元件之元資料以判斷相對於物體之影像資料元件的影像擷取距離。接著,於步驟F264,CPU 31根據該影像擷取距離以計算加權係數之校正值,並將該值儲存為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的校正值。
假如目前標的影像資料元件不是閃光效果應用影像,則不執行步驟F263或F264之處理。
在針對一影像資料元件完成該程序後,CPU 31便從步驟F265回至步驟F261並對結合範圍內之下一影像資料元件執行類似程序。
當針對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資料元件完成上述程序時,則針對結合範圍內之所有閃光效果應用影像資料元件(於圖42中,影像資料元件# 5、# 8、及# 11)已計算了根據影像擷取距離之加權係數的校正值。
在針對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資料元件已完成步驟F261至F265之處理後,於步驟F266中,CPU 31便根據基於影像擷取距離之加權係數的校正值以校正閃光效果應用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
在校正後,CPU 31改變相應於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帶的高度。CPU 31進一步使用已校正的加權係數來結合個別影像資料元件以產生一結合影像,並將該結合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在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前所獲得的結合影像(亦即,已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當作緊接在該程序前之結合影像的預覽影像之影像)被進一步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1中。
利用上述程序,獲得圖43中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因此,顯示一接受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之結合影像。
於步驟F266之結合中,為了防止加權係數之校正後 所產生的結合影像之亮度被整個改變,所有加權係數可被自動地調整以獲得適當亮度的結合影像。
於圖44所示之程序中,僅有一閃光效果應用影像資料元件之加權係數依據該距離而被校正。另一方面,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資料元件的加權係數之校正值可依據影像擷取距離而被計算,且其加權係數可被校正。明確地,可省略圖44中所示之步驟F262的處理,並可針對結合範圍內之所有影像資料元件執行步驟F263及F264之處理。
於此情況下,在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後獲得圖45中所示之一結合工作影像70。明確地,如由加權帶w5至W11所指示,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之加權係數係依據影像擷取距離而被校正,且根據該已校正之加權係數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實際上,已發射之閃光的閃光到達距離具有下列關係:閃光到達距離(m)=導引編號(ISO 100)÷光圈設定值
一旦指明了導引編號(guide number),則可根據其閃光燈之量係反比於距離之平方的事實以設定加權係數之校正值。
有鑑於影像表示,最好是,依據由使用者操作所給定之指令以指明一虛擬導引編號。導引編號亦可依據物體之距離分佈而被自動地選擇。例如,當物體被分佈涵蓋短距離至中距離時,則該導引編號被減小;當物體被分佈涵蓋 短距離至長距離時,則該導引編號被增加。
導引編號亦可被預設,諸如「28之導引編號」。「導引編號」僅為一範例,且可指定任何暗示閃光燈之量的其他值,諸如閃光到達距離。或者,可指定不同於實際照相時所使用之光圈值的光圈設定值。因此,達成了虛擬閃光效果。
當以上述方式選擇一係數模板時,亦可藉由根據影像擷取距離以參考擷取影像資料之元資料來決定加權。
可自動地設定多重閃光效果,以致光發射間隔(高加權之框的間隔)可被調整於一係數模板被選擇之後,及以致可根據依據已調整之光發射間隔的影像擷取距離來決定加權。
可藉由將相應的操作功能加至一預定的操作器或者藉由從選單選擇相應的項目來實施調整操作。另一方面,可藉由諸如於按壓快門操作鍵5a的同時按壓十字鍵5i之左-右按鍵來執行一操作,以設定光發射間隔如所欲。
此外,可使用區域提取以依據影像擷取距離而僅將加權應用至一聚焦的物體,藉此獲得閃光效果之更逼真的再生。
諸如所謂深度地圖(針對各像素之與物體的測量距離)等距離分佈資訊可被獲得為有關影像擷取距離之資訊,藉此依據如下關係以將加權指定給各像素: 閃光到達距離(m)=導引編號(ISO 100)÷光圈設定值
明確地,除了使用加權以於影像結合期間獲得長時間曝光影像之外,可使用基於影像擷取距離或距離分佈資訊(諸如深度地圖)的區域提取以根據一結合影像內之距離來改變加權,藉此獲得閃光效果之更逼真的再生。
如上所述,距離分佈資訊可由相機DSP 4之資訊產生單元44於影像擷取期間來產生。
此外,具有短影像擷取距離之框可被加強地加權,而具有長影像擷取距離之框可被微弱地加權。處理負擔可藉由對整個螢幕執行加權而不使用區域提取或深度地圖以被減少。
於一使用長時間曝光以代表移動物體之移動所擷取之影像中,並無任何移動可被包含於背景區域中,或者甚至背景區域中所包含之移動以影像擷取之觀點來看可能不一定是重要的。因此,於某些擷取之場景中,假如藉由對整個螢幕執行加權而執行影像結合時,仍不會有問題發生。
依據參考圖41至45之上述範例程序,依據物體距離資訊以執行用於影像結合之加權。因此,無須使用閃光燈仍可獲得一類似於實際上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因此,可達成於所欲時刻具有多重閃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光發射效果等等之結合影像的更逼真表示。
現在將參考圖46及47以描述另一範例程序。
例如,假設已實際地使用閃光燈而擷取圖46所示之 結合範圍內的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中之影像資料元件# 5、# 8、及# 11。
此外,由於足夠的閃光燈量,假設尚未獲得一具有長影像擷取距離之框的理想、適當的曝光影像。於此範例中,假設用於影像資料元件# 11之閃光燈的量(其中物體係接近影像擷取設備1)是足夠的,而用於影像資料元件# 8及# 5之閃光燈的量(其中物體係遠離的)是不夠的(用於影像資料元件# 5之光量是最少的)。
於此情況下,當藉由應用相等的加權係數以執行結合時,如圖46中所示,獲得一具有多重閃光效果之影像,其中當物體更接近影像擷取設備1時則更為顯著。
雖然此結合影像提供了多重閃光效果之逼真表示,但某些使用者可能想要光發射效果之清楚的(非逼真的)表示而不論影像擷取距離為何。因此,可執行校正以致(與上述範例相反地)藉由實際地執行具有閃光燈發射之影像擷取所獲得的逼真影像可被校正以加強閃光效果。
為了執行此程序,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影像擷取距離(於影像擷取期間與聚焦平面之距離)被包括於將加入各影像資料框之元資料(例如,Exif資料)中。有關是否已發射閃光燈之資訊亦被包括為元資料。
可藉由修改上述圖44中所示之程序以實施CPU 31之一實際範例程序。
明確地,於步驟F262中,判斷所提取之影像資料元件是否為已藉由實際地發射閃光燈所擷取之閃光燈影像。 假如所提取之影像資料元件為閃光燈影像,於步驟F263中,決定物體之距離。於步驟F264中,依據該距離以計算加權係數之校正值。於此時刻,與上述範例相反地,依據該距離來決定一用以校正加權係數而提供足夠光量(非減少閃光燈量)之校正值。
接著,在計算了所有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的校正值以後,於步驟F266中,可使用該些校正值以校正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以及,在該校正後,可執行一結合程序。
圖47顯示校正後所獲得之結合工作影像70的範例。 該校正之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於校正後所獲得之結合影像中,如從與校正前所獲得之結合影像的比較可看出,可獲得閃光效果之一更清楚的表示,即使針對遠離的物體實際地以閃光燈之不足量所擷取之影像。
如由加權帶w5至w11所示,加權係數被校正以致較高的加權係數被指定給一影像資料元件,其中物體在影像資料元件# 5、# 8、及# 11之中是較遠的。亦即,校正被執行以提供具有大光量之閃光發射。
於步驟F266之結合中,為了防止加權係數之校正後所產生的結合影像之亮度整個地改變,可自動地調整所有加權係數以獲得適當亮的結合影像。
於此情況下,可執行一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的校正(步驟F264中之校正值的計算)如下。
依據下列關係以判斷是否需校正一使用閃光燈所擷取 之閃光燈影像(需改變加權係數):閃光到達距離(m)=導引編號(ISO 100)÷光圈設定值
例如,假如影像擷取距離(m)小於閃光到達距離(m),則判斷閃光燈之量不足且校正(加權)是需要的。
假如校正是需要的,則根據閃光燈之量係反比於距離之平方的事實以及「閃光到達距離(m)=導引編號(ISO 100)÷光圈設定值」的關係來執行校正。
於此校正中,導引編號被指明以根據閃光燈之量係反比於距離之平方的事實來執行加權。
有鑑於影像表示,最好是,依據由使用者操作所給定之指令以指明一虛擬導引編號。導引編號亦可依據物體之距離分佈而被自動地選擇。例如,當物體被分佈涵蓋短距離至中距離時,則該導引編號被減小;當物體被分佈涵蓋短距離至長距離時,則該導引編號被增加。
導引編號亦可被預設,諸如「28之導引編號」。
「導引編號」僅為一範例,且可指定任何暗示閃光燈之量的其他值,諸如閃光到達距離。或者,可指定不同於實際影像擷取時所使用之光圈值的光圈設定值。因此,達成了虛擬閃光效果。
以下程序可被使用為一範例加權係數校正程序。
藉由依據影像之亮度分佈來判斷校正係數並使用元資料及該校正係數來執行校正(加權),則可決定以發射閃光燈所擷取之框(閃光燈影像)所需要的校正(加權)程 度。
此外,可根據連續擷取並記錄之連續影像的先前及後續框之亮度分佈(亮度信號之總和)等等,來決定以發射閃光燈所擷取之框(閃光燈影像)。
再者,藉由參考其加至影像資料元件之元資料,可執行以發射閃光燈所擷取之框(閃光燈影像)的決定;及根據連續影像的先前及後續框之亮度分佈(亮度信號之總和)等等,可執行以意外光發射所擷取之框的決定,諸如另一閃光燈(由另一攝影者等等)之發射或由於通過之車燈的瞬間照射。根據此決定,可獲得理想的結合影像,即使於諸如由另一攝影者發射閃光燈等意外照射狀況下。
有關影像擷取距離之資訊可被實施,不僅藉由其被儲存為元資料(例如,Exif資料)之影像擷取距離(於影像擷取期間與聚焦平面之距離),同時亦藉由(例如)使用區域提取技術或所謂距離分佈資訊(深度地圖)所獲得之聚焦物體的影像擷取距離。
可使用區域提取或根據距離分佈資訊之距離資訊以及使用「閃光到達距離(m)=導引編號(ISO 100)÷光圈設定值」的關係,來執行針對以發射閃光燈所擷取之框的校正(加權)之必要性的判斷。假如「距離資訊(m)<閃光到達距離(m)」成立,則判斷閃光燈之量不足且必須校正加權係數。
假如校正是需要的,則根據閃光燈之量係反比於距離之平方的事實來決定校正值。同時於此情況下,可使用區 域提取或根據距離分佈資訊之距離資訊來對一區域或各像素執行加權。
亦即,於影像結合時獲得了長時間曝光影像,不僅藉由執行加權同時亦藉由依據基於影像擷取距離之區域提取或諸如距離分佈資訊之距離資訊以改變加權,藉此達成閃光效果之更理想的再生。
此外,上述閃光移除亦可藉由以下方式被執行:判斷閃光燈發射是否已到達,以及減少其影像擷取距離在閃光燈發射已到達之內的影像之加權。
同時於閃光移除時,可藉由使用區域提取或根據距離分佈資訊之距離資訊以對一區域或各像素執行加權,來獲得更理想的影像。
閃光到達距離具有「閃光到達距離(m)=導引編號(ISO 100)÷光圈設定值」的關係,且閃光燈之量係反比於距離之平方。因此,可使用元資料中所記錄之閃光燈的量以計算各距離之校正值。
於校正期間,可藉由根據其閃光燈之量係反比於距離之平方的事實以指明一導引編號來執行加權。導引編號可藉由以下方式而被指明:參考元資料以顯示將被改變之實際的導引編號;或鍵入所欲的導引編號(其係不同於實際閃光之導引編號)。因此,達成了多樣的影像表示。
11.範例結合模式程序:模糊校正
現在將描述一種包括模糊校正之範例結合模式程序。
圖48A、48B、及48C顯示使用結合程序所獲得之結合影像的範例。於此,結合影像中之物體包括一從螢幕之右上移至左下的主要物體(具有移動之動態物體)及一於其背景中之靜態物體。此處所使用之術語「靜態物體」指的是於影像擷取期間使用者「不希望移動」的物件,而非出現在其背景中之物件或者「不移動或為靜止」之物件(諸如建築物或風景。靜態物體亦可包括(例如)人及動物。靜態物體因此為在結合影像中不希望出現其模糊的物體。
圖48A顯示使用者想要的影像,其中針對一動態物體達成長時間曝光效果,同時背景中之靜態物體呈現靜止。
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的連續影像擷取時,係針對某一時間週期執行影像擷取。因此,由於使用者之手的震動或物體的移動,靜態物體可能於所得的結合影像中出現模糊。
圖48B顯示由於相機震動而導致於背景中之靜態物體的模糊,於其中(例如)未使用三角架等來固定影像擷取設備1的情況下。
圖48C顯示由於個別物體之任意移動(於下文中稱為「物體模糊」)而導致之靜態物體的模糊。例如,即使由三角架等固定了影像擷取設備1,靜態物體仍可能由於其移動而於結合影像中意外地呈現模糊。
於以下範例程序中,此相機震動或物體模糊係經由範例而被校正。
首先,當攝影者震動影像擷取設備1時產生了相機震動影像。於此情況下,背景中之靜態物體類似地於結合影像中呈現模糊。
此相機震動之校正係藉由:依據靜態物體之移動向量(其被檢測於各結合用影像資料元件中)以對結合範圍內之每一影像資料元件執行座標轉換;及接著結合該些結合用影像資料元件。
物體模糊係由於個別物體之任意移動所造成。亦即,靜態物體以不同方式呈現模糊。
此一物體模糊係藉由下列方式處理:從結合範圍內之每一影像資料元件提取一動態物體之影像區域;及將提取自該等結合用影像資料元件之該動態物體的影像區域結合與一結合用影像資料元件。
首先,將參考圖49至52以描述用以校正相機震動之範例程序。
圖49顯示一結合工作影像70,其中藉由結合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所獲得的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預覽影像。於此情況下,背景物體係由於影像擷取期間之相機震動而模糊(發生使用者之意外的模糊)。
雖然於此使用術語「相機震動」以便於描述,但即使在並未實際地震動相機的情況下,連續影像擷取時之框成分偏移將於結合影像中造成類似的模糊。
使用移動向量以執行相機震動校正。圖52顯示包括 用以校正此相機震動之程序的範例程序。於圖52中,步驟F220至F225係類似於圖9中者。於圖52中,將步驟F270及F274加入圖9所示之程序。
例如,當圖49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正被顯示於調整程序中時,如上所述,除了改變加權係數或改變結合範圍之操作以外,使用者可執行一模糊校正操作。模糊校正操作可藉由(例如)操作一預定操作鍵或選擇一選單項目而被執行。
當檢測到使用者所執行之模糊校正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70前進該程序至步驟F271,並首先執行一參考影像選擇程序。
參考影像選擇程序可為一種用以從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中選擇一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以供校正的程序。
作為參考影像,頂部框係選自由結合開始位置及結合結束位置所界定之選擇影像表列。參考影像亦可為中央框。另一方面,可容許使用者選擇一參考影像以致可使用使用者偏好的背景條件來執行影像結合。
接著,於步驟F272,CPU 31執行一特定的點提取程序。於此程序中,CPU 31於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中提取一特定點,並檢測除了參考影像外之影像上的特定點相對於參考影像上的特定點之位移量。
特定點是靜態物體中之特徵部分,而位移量係相應於各影像資料上之特定點相對於一參考影像資料的移動向量 。
特定點之提取可藉由:從複數影像資料元件中選擇一高亮度高對比的影像(邊緣檢測);或由使用者使用觸控板、游標等等來選擇。另一方面,可自動地提取複數座標且可容許使用者選擇其中之一。
針對除了參考影像之外的影像,發現並提取一位於參考影像中之特定點的位置座標附近(在由影像擷取設備1之聚焦長度所界定之由於相機震動所導致的框成分模糊之範圍內)之相同影像、或者一接近該參考影像之影像(例如,相鄰框)。
使用一播放影像以選擇並檢查一框。因此,可檢查所提取之特定點。
在除了參考影像外之影像中的該提取之特定點可藉由操作觸控板、游標等等而被修改。
再者,取代單純地從參考影像提取/選擇一特定點,亦可從參考影像以外的影像提取可能的特定點,以及可選擇具有最小移動之特定點。可能的特定點可依移動之上升順序而被配置,且使用者可被容許選擇其中之一。
此外,可於參考影像與除了參考影像外的影像之間執行關聯運算操作,以將相應像素中之改變獲得為隨著特定點改變時之移動向量。
於其中特定點係自動地或者由使用者所設定的狀態下,除了一特定點以外的複數特定點可被選擇。
除了一特定點以外的複數特定點可被選擇為特定點, 而該些點上之移動向量的平均值或者數量之最小值可被設定為特定點之改變。
複數選定的特定點可被加權以獲得移動向量之加權平均值。
於步驟F272中,CPU 31係以上述方式針對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提取一特定點,並計算非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中之特定點相對於參考影像的位移量。例如,假如影像平面被假設為XY座標平面,則位移量可為X及Y軸上之偏移量。當以上述方式檢測到特定點或位移量時,則於步驟F273中,CPU 31便根據該檢測結果以執行該參考影像外之影像的座標轉換。
例如,假如影像資料元件# 5被使用為參考影像,首先,於影像資料元件# 6中,於特定點上之一影像相對於參考影像資料元件# 5中之特定點上的影像之位移量已被決定。因此,以相應的位移量對影像資料元件# 6執行座標轉換。明確地,執行座標轉換(影像被偏移於XY座標上)以致影像資料元件# 6中之特定點的位置(XY座標值)可吻合影像資料元件# 5中之特定點的位置。亦以類似方式針對影像資料元件# 7至# 11執行座標轉換,以致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7至# 11中之特定點的位置可吻合影像資料元件# 5中之特定點的位置。
接著,於步驟F274中,針對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執行一結合程序,並將一所得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預覽影像。
圖50顯示於此情況下所獲得之結合工作影像70。如圖50中所示,其中已校正了相機震動之影響的一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
相機震動亦可能影響具有移動之主要物體。然而,相機震動對於主要物體之影響在座標轉換後之結合中被克服。因此,可獲得平滑的長時間曝光效果。
對於除了參考影像外之影像資料的座標轉換可造成其中影像並未彼此重疊之一部分。為了防止此一部分發生,可對該影像資料施行一修剪程序。
於上述範例中,描述了一種用以從影像資料本身檢測一特定點之移動向量的技術。另一方面,感應器輸出(例如,用以檢測由模糊檢測單元13所測得之相機震動的量及方向之感應器輸出)可被包括於各影像資料元件之元資料中,以致可使用感應器輸出之值來執行座標轉換,以決定各影像資料元件相對於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之位移量。
圖51顯示依據已執行模糊校正後由使用者所執行之加權係數操作而產生的多重閃光效果結合影像之一範例。
依據圖52中所示之程序,使用者可在以上述方式執行模糊校正後獲得所欲的影像效果。
現在將描述一用以校正物體模糊之範例程序。
物體模糊之處理係藉由:從結合範圍內之每一影像資料元件提取一動態物體之影像區域;及執行一結合程序以將提取自該等結合用影像資料元件之該動態物體的影像區域結合與一結合用影像資料元件。
圖53顯示一結合工作影像70,其中藉由結合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所獲得之一結合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以當作預覽影像。於此情況下,背景物體係由於影像擷取期間之物體模糊而發生模糊。
因此,執行物體模糊校正。圖54顯示包含一用以校正物體模糊之程序的範例程序。於圖54中,步驟F225至F225係類似於圖9中之步驟。於圖54中,步驟F280至F284被加至圖9中所示之程序。
例如,當圖53所示之結合工作影像70正被顯示於調整程序中時,除了改變加權係數或改變結合範圍的操作之外,使用者可藉由操作預定操作鍵或選擇選單項目而執行一模糊校正操作。
當檢測到由使用者所執行之模糊校正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80前進至步驟F281,並(首先)執行一參考影像選擇程序。
參考影像選擇程序可類似於相機震動校正中之上述程序,並且可為一種從結合範圍內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中選擇一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以供校正之程序。
作為參考影像,頂部框係選自由結合開始位置及結合結束位置所界定之選擇影像表列。參考影像亦可為中央框。另一方面,可容許使用者選擇一參考影像以致可使用使用者偏好的背景條件(亦即,於未移動物體之此狀態下將被曝光一段長時間的框)來執行影像結合。
接著,於步驟F282,CPU 31執行一移動影像選擇程 序。
可容許使用者於參考影像或任何其他影像中藉由操作觸控面板、游標等等以選擇一物體,該物體之移動將使用長時間曝光來表示。依據使用者操作,CPU 31決定一移動影像。
接著,於步驟F283中,CPU 31提取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中之一移動影像區域。亦即,CPU 31執行提取一包括於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中之指定移動影像的座標範圍之程序。
可根據其當作移動影像之輪廓的決定來執行區域提取。
距離分佈資訊亦可被獲得為影像擷取期間之元資料,而距離資訊中具有大差異之一部分可被決定為一用以提取區域之輪廓部分。
另一方面,可提取為區域之候選者可被提取,且使用者可被促使以選擇其中之一。
針對除了其中首先設定了區域提取之影像以外的影像,發現並提取一位於最初設定之影像或接近最初設定影像之影像中的提取區域之位置座標附近(於其由根據分割曝光之曝光時間所界定之物體模糊的範圍內)的一相同影像。
使用一播放影像以選擇並檢查一框。因此,所提取之區域可被檢查。所提取之區域亦可藉由操作觸控面板、游標等等而被修改。
於其中移動影像區域係自動地設定或者由使用者所選擇的情況下,除了一區域以外的複數區域可被選擇。
假如其中一作用為移動影像之物體正移動橫越螢幕之場景被擷取時,則連續擷取之影像資料元件可包括一影像資料元件,其中將表示其移動之物體不會出現。於此情況下,藉由在顯示螢幕上顯示提示以告知使用者:針對其中無可提取之移動影像區域的框,於該螢幕中並未發現可提取的候選者。此外,由於一作用為移動影像之物體的快速移動,該物體可僅出現於一框中。於此情況下,使用者可被告知其可提取的候選者僅出現於一影像資料元件中。
亦即,不一定針對所有框執行區域提取,而可僅針對一影像執行。
在執行區域提取之後,於步驟F284中,CPU 31執行一結合程序。於此情況下,CPU 31係執行將包括從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所提取之移動影像區域(亦即,將以長時間曝光效果來表示其移動的物體)的資料結合與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之一程序。亦即,僅使用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之整個螢幕以及從剩餘影像資料元件所提取之區域來執行結合。
於此程序中,僅有參考影像資料元資料之背景被用以產生除了已提取移動影像以外之背景,而將表示其移動之主要物體的影像被加至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之背景。
接著,由上述結合所獲得之預覽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例如,如圖50中所示,獲得一無背景物體 之模糊發生的結合影像。因為背景影像(靜態物體)僅使用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來形成,所以無模糊發生。
在以上述方式執行了模糊校正之後,依據使用者操作,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之加權係數被改變。因此,可達成各種相片表示。
注意一結合影像之色彩的亮度係依據用於結合之區域及其亮度位準而被自動地調整,藉此獲得一具有適當亮度/色彩之結合影像。例如,假如一提取區域是白色或光亮的,則將獲得整體結合影像之高亮度資訊。根據亮度資訊以計算用以執行曝光不足之校正的值。
移動影像係依據其移動而改變。例如,當物體為人或動物時,則身體尺寸或姿勢(諸如腿的方向或脖子的角度)係根據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而有所不同。因此希望藉由使用一被首先提取之移動影像為參考並提取一包括在每一剩餘影像資料元件中類似於該移動影像之影像的區域,以從各影像資料元件執行區域提取。
所提取之區域可被儲存於影像擷取設備1之記憶體(例如,快閃ROM 33)中且可被用於後續的影像擷取或影像結合程序。
亦可使用除了上述者以外的其他提取技術(區域分割),諸如使用亮度信號之強度或者臨限值。例如,可使用亮度信號為臨限值以執行區域提取。如此可提供一類似於使用長時間曝光所擷取之夜景中的移動光束(例如,汽車尾燈)之影像的結合影像。
接下來,將參考圖55以描述用以校正相機震動及物體模糊兩者之一範例程序。
於此,舉例而言,將描述一結合程序,其中動態物體之一影像區域係提取自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結合範圍內的每一影像資料元件;根據影像資料元件中之一靜態物體之測得的移動向量以針對該動態物體之每一提取的影像區域執行座標轉換;及接著將該動態物體之影像區域結合與一參考影像資料元件。
圖55顯示CPU 31之程序。步驟F290至F296顯示一模糊校正操作中所涉及之處理(剩餘的步驟,亦即,步驟F220至F225係類似於圖9中所示之那些步驟)。
當檢測到由使用者所執行之模糊校正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90前進該程序至步驟F291,並首先以類似於圖52及54中所示之範例的方式執行一參考影像選擇程序。
接著,於步驟F292中,CPU 31以類似於圖54所示之範例中的方式執行一移動影像選擇程序。接著,於步驟F293,CPU 31於各影像資料元件中提取一移動影像區域。
於步驟F294中,如同圖52中所示之範例,CPU 31提取一靜態物體之一特定點並檢測該特定點之位移量。明確地,係測得除了一參考影像資料元件外之每一影像資料元件中的靜態物體之特定點的座標位置相對於該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中之特定點的座標位置之偏移量。
於步驟F295中,CPU 31係使用該位移量以執行從除了該參考影像資料元件外之個別影像資料元件所提取為移動影像之區域的座標轉換。
例如,假如影像資料元件# 5被使用為參考影像資料元件,首先,使用影像資料元件# 6中之特定點相對於影像資料元件# 5中之特定點的測得之位移量,以對從影像資料元件# 6所提取之移動影像區域執行座標轉換。亦以類似方式對從影像資料元件# 7至# 11所提取之移動影像區域執行座標轉換。
接著,於步驟F296中,CPU 31執行一結合程序。於此情況下,CPU 31針對下列兩者執行一結合程序:已被提取自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且已被座標轉換於步驟F295中之移動影像區域(亦即,將以長時間曝光效果表示其移動之物體)的資料、以及該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亦即,使用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之整個螢幕以及從剩餘影像資料元件所提取之區域來執行結合。
由上述結合所獲得之一預覽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例如,如圖50中所示,獲得一無背景物體之模糊發生的結合影像。因為背景影像(靜態物體)僅使用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來形成,所以不會有相機震動或物體模糊之影響發生。此外,作用為移動影像之一主要物體的影像被結合在座標轉換之後,且不會有相機震動之影響發生。
接下來,將參考圖56以描述用以校正相機震動及物體模糊兩者之另一範例程序。
於此程序中,在對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結合範圍內的每一影像資料元件執行根據影像資料元件中之一靜態物體之測得的移動向量之座標轉換以後,一動態物體之一影像區域被提取自每一影像資料元件且一結合程序被執行,以致提取自影像資料元件的該動態物體之影像區域被結合與一參考影像資料元件。
圖56顯示CPU 31之程序。步驟F290、291、292、F297、F298、F299及F296顯示一模糊校正操作中所涉及之處理(剩餘的步驟,亦即,步驟F220至F225係類似於圖9中所示之那些步驟)。
當檢測到由使用者所執行之模糊校正操作時,CPU 31便從步驟F290前進該程序至步驟F291,並首先以類似於圖52及54中所示之範例的方式執行一參考影像選擇程序。
接著,於步驟F292中,CPU 31以類似於圖54所示之範例中的方式執行一移動影像選擇程序。
接著,於步驟F297中,如同圖52中所示之範例,CPU 31提取一靜態物體之一特定點並檢測該特定點之位移量。明確地,係測得除了一參考影像資料元件外之每一影像資料元件中的靜態物體之特定點的座標位置相對於該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中之特定點的座標位置之偏移量。
於步驟F298中,CPU 31係使用該位移量以對除了該參考影像資料元件外之個別影像資料元件執行座標轉換。
例如,假如影像資料元件# 5被使用為參考影像資料 元件,首先,使用影像資料元件# 6中之特定點相對於影像資料元件# 5中之特定點的測得之位移量,以針對影像資料元件# 6之整體執行座標轉換。亦以類似方式對影像資料元件# 7至# 11執行座標轉換。
在針對除了參考影像資料元件外之個別影像資料元件執行了座標轉換以後,於步驟F299中,CPU 31從每一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提取一移動影像區域。
接著,於步驟F296中,CPU 31執行一結合程序。於此情況下,CPU 31針對下列兩者執行一結合程序:提取自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之移動影像區域(亦即,將以長時間曝光效果表示其移動之物體)的資料、以及該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亦即,使用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之整個螢幕以及從剩餘影像資料元件所提取之區域來執行結合。
由上述結合所獲得之一預覽影像被顯示於影像顯示區域72中。例如,如圖50中所示,獲得一無背景物體之模糊發生的結合影像。因為背景影像(靜態物體)僅使用參考影像資料元件來形成,所以不會有相機震動或物體模糊之影響發生。此外,作用為移動影像之一主要物體的影像被提取自其已被座標轉換之影像資料元件# 5至# 11,所以相機震動之影響亦已被克服。
利用上述範例程序,可獲得一其中已克服了相機震動或物體模糊之影響的結合影像,且使用者可更輕易地獲得他或她想要的結合影像。特別地,影像擷取技術中無經驗的使用者可獲得一結合影像,或者於影像擷取期間之背景 物體的不想要的移動可被校正。
12.資訊處理設備
於前述實施例中,使用影像擷取設備1以執行影像擷取及結合程序。可使用除了影像擷取設備1以外的裝置來執行結合程序。圖57顯示一影像擷取設備,其作用為用以執行結合程序之設備的範例,例如,個人電腦200。
圖57顯示一個人電腦(於下文中稱為「PC」)200之範例結構。
如圖57中所示,PC 200包括一中央處理單元(CPU)211、一記憶體單元212、一網路介面單元213、一顯示控制器214、一輸入裝置介面單元215、一硬碟驅動器(HDD)介面單元216、一鍵盤217、一滑鼠218、一HDD 219、一顯示裝置220、一匯流排221、一外部裝置介面單元222、及一記憶卡介面單元223。
CPU 211(其可為PC 200之主要控制器)依據記憶體單元212中所儲存之程式以執行各種控制程序。
匯流排221上之每一裝置具有一獨特的記憶體位址或輸入/輸出(I/O)位址,且CPU 211可使用該等位址以存取該等裝置。匯流排221之一範例可為周邊組件互連(PCI)匯流排。
記憶體單元212被組態成包括揮發性記憶體及非揮發性記憶體。記憶體單元212包括非揮發性記憶體,諸如用以儲存程式之ROM、使用為各種資料之計算工作區域或暫 時儲存的RAM、及電子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EPROM)。
記憶體單元212被用以儲存由CPU 211所執行之程式碼或諸如PC 200所特有的識別資訊等其他資訊;或者被使用為用於資料通訊之緩衝區域或使用為用於工作資料之工作區域(於執行時)。
網路介面單元213係依據乙太網路(註冊商標)等預定的通訊協定以將PC 200連接至網路,諸如網際網路或區域網路。CPU 211可經由網路介面單元213而與其連接至網路之設備通連。
顯示控制器214係一專屬的控制器,用以實際地處理由CPU 211所發出之顯像(rendering)指令。例如,顯示控制器214支援相應於超級視頻圖像陣列(SVGA)或延伸圖像陣列(XGA)標準之位元圖顯像功能。於顯示控制器214中所處理之顯像資料被暫時地寫入(例如)一框緩衝器(未顯示),且被接著輸出至顯示裝置220。顯示裝置220可為(例如)有機EL顯示、陰極射線管(CRT)顯示、液晶顯示,等等。
輸入裝置介面單元215為一種用以將包括鍵盤217及滑鼠218之使用者輸入裝置連接至一實施為PC 200之電腦系統的裝置。
明確地,使用鍵盤217及滑鼠218以執行使用者操作輸入至PC 200,且該操作輸入資訊經由輸入裝置介面單元215而被供應至CPU 211。
HDD介面單元216執行一介面程序以對HDD 219執行寫入/讀取。
HDD 219係一外部儲存裝置,其中作用為儲存媒體之磁碟被固定式地安裝(如此技術中所常見者),且較其他外部儲存裝置具有較大的儲存容量及較高的轉移速率。於可執行狀態下將一軟體程式置於HDD 219上稱為將該程式「安裝」入該系統。通常,HDD 219係以非揮發性狀態儲存由CPU 211所執行之作業系統(OS)的程式碼、應用程式、裝置驅動器,等等。
HDD 219中所儲存之程式被展開於記憶體單元212中,例如,當PC 200被啟動或者當使用者層之應用程式被啟動時。CPU 211根據記憶體單元212中所展開之程式以執行一程序。
外部裝置介面單元222被組態成介面與一依據一標準(諸如USB標準)而連接之外部裝置。
於本實施例中,外部裝置之範例可包括(例如)數位相機、攝影機、及視頻播放器。
PC 200可透過經由外部裝置介面單元222之通訊而從數位相機獲取影像資料。
外部裝置介面單元222所支援之標準不限制為USB標準,而可為任何其他介面標準,諸如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1394。
記憶卡介面單元223被組態成寫入/讀取資料入/自一記錄媒體90(諸如記憶卡)。
例如,放置一記錄媒體90,其係用於一數位相機(例如上述影像擷取設備1)、攝影機,等等。接著影像資料可被讀取自記錄媒體90。
於具有上述結構之PC 200中,根據CPU 211中之軟體組態(亦即,諸如應用程式、OS、及裝置驅動器等之軟體)以執行運算處理/控制操作來實行各種操作。
於本實施例中,描述為圖4所示之結合模式下的程序之步驟ST1至ST4的程序為可執行的,亦即,標的選擇/獲取程序(ST1)、結合預備程序(ST2)、結合程序(ST3)、及結合影像記錄程序(ST4)。用以執行該些程序之程式被安裝入(例如)HDD 219且被展開於記憶體單元212(當啟動時)。CPU 211依據記憶體單元212中所展開之程式以執行必要的運算程序或控制程序。
接著,於CPU 211中,該程式(當啟動時)容許圖3中所示之預結合處理單元52、結合處理單元53、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54、操作檢測單元55、顯示控制單元56、及模板管理單元57被組態為功能區塊。
換言之,以上參考圖7、8、及9所描述之程序及以上參考圖19、22、36、38、40、44、52、54、55、及56所描述之程序被執行於CPU 211中。
因此,使用者可使用PC 200以執行結合程序來獲得如上所述之各種影像效果。
用以致使CPU 211執行上述程序之程式可被事先記錄於一HDD,其係作用為一記錄媒體而被併入一設備,諸如 PC 200、或一具有CPU之微電腦的ROM、快閃記憶體等等。
另一方面,該程式可被暫時地或永遠地儲存(記錄)於一可移除式記錄媒體,諸如軟碟、CD唯讀記憶體(CD-ROM)、磁光學(MO)碟片、數位多功能碟片(DVD)、藍光碟片、磁碟、半導體記憶體、或記憶卡。此等可移除式記錄媒體可被提供為所謂的套裝軟體。
程式亦可經由網路(諸如LAN或乙太網路)而被下載自一下載網站,以及從可移除式記錄媒體被安裝入個人電腦等等。
於具有上述結構之PC 200中,例如,HDD 219可儲存各種型式的影像內容。例如,由使用者使用數位相機或攝影機所擷取之影像內容可被獲取並儲存入HDD 219。因此,使用者可觀看其使用PC 200所播放器之擷取影像。
例如,PC 200之外部裝置介面單元222可被連接至影像擷取設備1之外部介面8,以致使用影像擷取設備1所擷取之影像資料可被轉移至PC 200並獲取。
影像擷取設備1中所使用之記錄媒體90(記憶卡)亦可被置入記憶卡介面單元223,以致PC 200可從記錄媒體90獲取其使用影像擷取設備1所擷取之影像資料。
除了由使用者所擷取之影像內容以外,例如,使用外部視頻播放器等所播放且從外部裝置介面單元222所獲取之影像內容、或使用網路介面單元213而經由網路下載自外部伺服器之影像內容亦可被儲存於HDD 219中且被播放 。
亦即,於PC 200中,例如,具有時間上連續性之複數影像資料框(其已使用數位相機或攝影機而被獲取)可被載入(例如)HDD 219中以供使用。使用者可以類似於上述範例中之方式來使用PC 200以對載入之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
例如,使用者使用影像擷取設備1以執行結合模式影像擷取於圖5所示之步驟F15中,並接著將複數擷取之影像資料框載入PC 200。接著,使用者啟動軟體以執行一結合程序來致使CPU 211執行步驟ST1至ST4之程序(如圖4所示之結合模式下的程序所描述者)。因此,各種型式的影像結合可被執行於較高可操作性的環境下,以產生具有各種影像效果之結合影像。
再者,不僅可對由使用者本身所擷取之影像亦同時可對PC 200上可得之各種型式的影像資料(移動影像內容)執行結合程序。
例如,藉由任何方式(諸如下載)而被載入HDD 219之移動營;資料可被播放,或者DVD驅動器、藍光碟片驅動器等等(未顯示於圖57中)可被連接以致一光碟(諸如DVD或藍光碟片)上所記錄之影像內容可被播放。於此情況下,結合程序被執行於光碟上所記錄之移動影像內容,藉此產生具有所欲影像表示之結合影像,諸如長時間曝光效果、第一簾同步效果、第二簾同步效果、或多重閃光效果。此外,一結合或連接至電視廣播調諧器等之設 備可產生廣播內容之結合影像。
於本實施例中,個人電腦被使用為資訊處理設備之範例。諸如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遊戲單元、及視頻編輯器等使用影像資料之其他各種資訊處理設備亦可用類似於上述之方式來執行影像結合。
熟悉此項技術人士應瞭解:各種修改、組合、次組合及更改均可根據設計需求及在這個範圍內之其他因素而發生,只要其落入後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同等物之範圍內。
1‧‧‧影像擷取設備
2‧‧‧影像擷取系統
3‧‧‧控制系統
4‧‧‧相機DSP
5‧‧‧操作單元
5a,5b,5c,5d,5f,5g‧‧‧操作鍵
5h‧‧‧刻度盤操作單元
5i‧‧‧十字鍵
6‧‧‧顯示面板
7‧‧‧顯示控制器
8‧‧‧外部介面(I/F)
9‧‧‧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10‧‧‧媒體介面
13‧‧‧模糊檢測單元
14‧‧‧光發射驅動單元
15‧‧‧閃光燈發射單元
15‧‧‧閃光燈發射單元
17‧‧‧透鏡驅動器
18‧‧‧光圈/ND驅動器
19‧‧‧影像擷取單元驅動器
21a‧‧‧影像擷取透鏡單元
21‧‧‧透鏡機構單元
22‧‧‧光圈/中性密度(ND)濾光器機構
23‧‧‧影像擷取元件單元
24‧‧‧類比信號處理單元
25‧‧‧類比至數位(A/D)轉換單元
26‧‧‧透鏡驅動單元
27‧‧‧透鏡位置檢測單元
28‧‧‧時序產生電路
31‧‧‧中央處理單元
32‧‧‧隨機存取記憶體
33‧‧‧快閃唯讀記憶體
34‧‧‧時脈電路
41‧‧‧影像信號處理單元
42‧‧‧壓縮/解壓縮處理單元
43‧‧‧SDRAM控制器
44‧‧‧資訊產生單元
51‧‧‧影像擷取控制單元
52‧‧‧預結合處理單元
53‧‧‧結合處理單元
54‧‧‧記錄/播放/傳輸控制單元
55‧‧‧操作檢測單元
56‧‧‧顯示控制單元
57‧‧‧模板管理單元
70‧‧‧結合工作影像
71‧‧‧影像顯示區域
72‧‧‧影像顯示區域
73‧‧‧等時線
74‧‧‧播放位置標記
75‧‧‧結合開始標記
76‧‧‧結合結束標記
90‧‧‧記錄媒體
200‧‧‧個人電腦
211‧‧‧CPU
212‧‧‧記憶體單元
213‧‧‧網路介面單元
214‧‧‧顯示控制器
215‧‧‧輸入裝置介面單元
216‧‧‧硬碟驅動器(HDD)介面單元
217‧‧‧鍵盤
218‧‧‧滑鼠
219‧‧‧HDD
220‧‧‧顯示裝置
221‧‧‧匯流排
222‧‧‧外部裝置介面單元
223‧‧‧記憶卡介面單元
圖1係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影像擷取設備之方塊圖;圖2A及2B個別為依據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的外部前及後視圖;圖3係一方塊圖,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中的中央處理單元(CPU)之功能性結構;圖4係一圖形,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的一模式操作;圖5係一流程圖,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的一相機模式程序;圖6係一圖形,其顯示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設備所擷取的影像;圖7係一流程圖,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一結合預備程序; 圖8係一流程圖,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一結合程序;圖9係一流程圖,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一調整程序;圖10係一圖形,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播放開始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1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而指明一結合開始位置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2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而指明一結合結束位置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3係一圖形,其顯示於依據本實施例之調整程序中的初始狀態下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具有長時間曝光效果);圖14係一圖形,其顯示當改變加權係數以達成依據本實施例之第一簾同步效果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5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於圖14所示之狀態下改變結合範圍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6係一圖形,其顯示當改變加權係數以達成依據本實施例之第二簾同步效果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7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於圖16所示之狀態下改變結合範圍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8係一圖形,其顯示當改變加權係數以達成依據本實施例之多重閃光效果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19係一流程圖,其顯示用以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 調整程序中之改變前的結合影像之範例程序;圖20係一圖形,其顯示當該改變前之一結合影像被顯示於依據本實施例之調整程序中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21係一圖形,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一係數模板(template)選擇螢幕;圖22係一流程圖,其顯示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係數模板的範例程序;圖23係一圖形,其顯示於依據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期間的係數模板選擇螢幕;圖24A至24D係圖形,其顯示有及未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電子快門所獲得的結合影像;圖25A至25D係圖形,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曝光調整控制方法的範例;圖26A至26D係圖形,其顯示使用除了依據本實施例之電子快門以外的優先功能之曝光調整控制方法;圖27係一流程圖,其顯示使用除了依據本實施例之電子快門以外的優先功能之曝光調整控制;圖28A至28D係圖形,其顯示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固定框率的分割曝光所獲得之結合影像;圖29A至29C係圖形,其顯示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固定框率的分割曝光之框的產生;圖30A至30D係圖形,其顯示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連續及不連續曝光時間所獲得的結合影像; 圖31A至31C係圖形,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可變框率操作;圖32A至32D係圖形,其顯示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可變框率的曝光調整方法;圖33係一流程圖,其顯示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可變框率的曝光調整控制;圖34A至34D係圖形,其顯示有及未使用依據本實施例之框間內插所獲得的結合影像;圖35A及35B係圖形,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框間內插;圖36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框內插的一範例程序;圖37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以執行閃光移除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38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閃光移除的一範例程序;圖39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以執行閃光校正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40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閃光校正的一範例程序;圖41係一圖形,其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一結合工作影像;圖42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而達成多重閃光效果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 圖43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而執行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44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之一範例程序;圖45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而對所有影像執行基於距離的校正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46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而結合閃光燈影像時所獲得的結合工作影像;圖47係一圖形,其顯示當依據本實施例而執行基於距離的閃光校正時所獲得的另一結合工作影像;圖48A至48C係圖形,其顯示其中依據本實施例而發生模糊之結合影像;圖49係一圖形,其顯示其中依據本實施例而顯示由相機震動所影響之結合影像的結合工作影像;圖50係一圖形,其顯示其中依據本實施例而顯示相機震動校正後之結合影像的結合工作影像;圖51係一圖形,其顯示其中依據本實施例而顯示相機震動校正後施加多重閃光效果之結合影像的結合工作影像;圖52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相機震動校正的一範例程序;圖53係一圖形,其顯示其中依據本實施例而顯示由物體模糊所影響之結合影像的結合工作影像;圖54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物體 模糊校正的一範例程序;圖55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相機震動校正及物體模糊校正的一範例程序;圖56係一流程圖,其顯示包括依據本實施例之相機震動校正及物體模糊校正的另一範例程序;及圖57係一概圖,其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資訊處理設備之範例結構。

Claims (9)

  1. 一種影像處理設備,包含:一預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一操作檢測單元,其組態成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一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依據由該操作檢測單元所檢測之該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其中該結合處理單元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其已使用閃光燈而擷取之閃光燈影像,並藉由改變至少該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來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其中已移除閃光燈效果之結合影像資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於該預結合程序中,該預結合處理單元對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的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每一該等複數影像資料框之影像資料執行亮度調整程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於該亮度調整程序中,該預結合處理單元係執行等化其使 用為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之至少一些該等影像資料框的影像資料之平均亮度位準的程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於該亮度調整程序中,該預結合處理單元係執行從使用為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之該等複數影像資料框中提取未使用閃光燈所擷取之影像資料並等化該提取之影像資料的平均亮度位準之程序。
  5. 一種影像處理設備,包含:一預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一操作檢測單元,其組態成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一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依據由該操作檢測單元所檢測之該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其中該結合處理單元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其已使用閃光燈而擷取之閃光燈影像,並藉由改變至少該決定之閃光燈影像的加權係數來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其中已校正閃光燈效果之結合影像資料。
  6. 一種影像處理設備,包含:一預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 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一操作檢測單元,其組態成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一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依據由該操作檢測單元所檢測之該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其中該結合處理單元決定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之物體的距離;依據該決定之距離以指定一加權係數;及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
  7. 一種影像處理設備,包含:一預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一操作檢測單元,其組態成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一結合處理單元,其組態成依據由該操作檢測單元所檢測之該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其中該結合處理單元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有關使用閃光燈而指定一加權係數之框的結合用影像資料之物體的距離;依據該決定之距離以指 定一加權係數;及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
  8. 一種影像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依據該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其中執行結合程序之該步驟係由處理單元所執行,及其中執行結合程序之該步驟係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其已使用閃光燈而擷取之閃光燈影像,並藉由改變至少該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來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其中已移除閃光燈效果之結合影像資料。
  9. 一種儲存有一程式之非暫時記錄媒體,該程式係用以致使一電腦執行一影像處理方法,該影像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執行預結合程序以致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的複數影像資料框被使用為待結合之結合用影像資料;檢測用於結合程序之操作輸入資訊;及依據該測得之操作輸入資訊以對該預結合程序中所獲得之該等複數框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表示靜態影像之結合影像資料,其中執行結合程序之該步驟係於具有時間上之連續性 的該結合用影像資料中決定其已使用閃光燈而擷取之閃光燈影像,並藉由改變至少該閃光燈影像之加權係數來對該結合用影像資料執行結合程序,以產生其中已移除閃光燈效果之結合影像資料。
TW098107712A 2008-03-25 2009-03-10 影像處理設備、影像處理方法、及程式 TWI3817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8015A JP4492724B2 (ja) 2008-03-25 2008-03-25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52467A TW200952467A (en) 2009-12-16
TWI381721B true TWI381721B (zh) 2013-01-01

Family

ID=41117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7712A TWI381721B (zh) 2008-03-25 2009-03-10 影像處理設備、影像處理方法、及程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85075B2 (zh)
JP (1) JP4492724B2 (zh)
CN (1) CN101547308B (zh)
TW (1) TWI38172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9503B (zh) * 2013-10-28 2016-09-1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自動效果方法以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媒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92012B2 (en) 2009-10-01 2017-10-17 Mobile Imaging In Sweden Ab Method relating to digital images
JP5602562B2 (ja) * 2009-10-06 2014-10-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生成装置、再生装置、再生システム、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再生方法
US8478071B2 (en) * 2009-12-16 2013-07-02 Nvid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motion-compensated composite image
SE534551C2 (sv) 2010-02-15 2011-10-04 Scalado Ab Digital bildmanipulation innefattande identifiering av ett målområde i en målbild och sömlös ersättning av bildinformation utifrån en källbild
JP2011221337A (ja) * 2010-04-12 2011-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カメラ
US9213920B2 (en) * 2010-05-28 2015-12-15 Zazzle.Com, Inc. Using infrared imaging to create digital images for use in product customization
US9892498B1 (en) * 2011-01-03 2018-02-13 Intellectual Ventures Fund 79 Llc Systems, methods, and mediums for producing panoramic images
JP5825505B2 (ja) * 2011-02-02 2015-1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743696B2 (ja) * 2011-05-06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818514B2 (ja) * 2011-05-27 2015-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SE1150505A1 (sv) 2011-05-31 2012-12-01 Mobile Imaging In Sweden Ab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tagning av bilder
EP2718896A4 (en) 2011-07-15 2015-07-01 Mobile Imaging In Sweden Ab METHOD FOR PROVIDING ADJUSTED DIGITAL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VIEW AND APPROPRIATE APPARATUS
JP5803467B2 (ja) * 2011-09-14 2015-11-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処理方法
US8615140B2 (en) * 2011-11-18 2013-1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pression of image data in accordance with depth information of pixels
JP5815390B2 (ja) * 2011-12-08 2015-11-17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563108B2 (ja) * 2012-03-27 2014-07-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888653B (zh) * 2012-12-20 2017-08-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888677B (zh) * 2012-12-21 2017-05-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453540B (zh) * 2013-08-02 2018-08-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CN104144345B (zh) * 2013-09-18 2016-08-1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图像识别的方法及该移动终端
US9310908B2 (en) * 2013-10-30 2016-04-12 Htc Corporation Color sampling method and touch control device thereof
CN105187712B (zh) * 2014-03-03 2018-04-2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拍摄方法
CN107995430B (zh) * 2014-03-17 2020-09-01 广东明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移动终端的提高摄像头对焦速度的方法及其移动终端
JP6598479B2 (ja) 2014-03-31 2019-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4023172A (zh) * 2014-06-27 2014-09-03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动态影像的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
CN104135625B (zh) * 2014-07-23 2017-06-13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交会测量相机曝光时间的调整方法
US9779484B2 (en) 2014-08-04 2017-10-03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Dynamic motion path blur techniques
CN104159034A (zh) * 2014-08-21 2014-11-19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
US9723204B2 (en) * 2014-08-27 2017-08-01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Dynamic motion path blur kernel
US9955065B2 (en) 2014-08-27 2018-04-24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Dynamic motion path blur user interface
JP6351452B2 (ja) * 2014-09-08 2018-07-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432572B2 (en) * 2014-12-01 2016-08-30 Here Global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prediction of dynamic exposure
US9307215B1 (en) * 2014-12-19 2016-04-05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ic white balance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lectronic cameras
CN105049703A (zh) * 2015-06-17 2015-11-1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终端拍照的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KR20170046391A (ko) * 2015-10-21 201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 촬영 장치 및 방법
CN105740403A (zh) * 2016-01-28 2016-07-06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对预览效果进行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JP6759680B2 (ja) 2016-04-26 2020-09-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94355B2 (ja) * 2017-01-06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検体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の表示方法
US10922551B2 (en) 2017-10-06 2021-02-16 The Nielsen Company (Us), Llc Scene frame matching for automatic content recognition
CN108629296A (zh) * 2018-04-17 2018-10-09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621413A (zh) * 2018-12-28 2019-04-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游戏画面的渲染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686316B (zh) * 2019-03-04 2021-03-16 上海大学 一种数字扫描电路
JP2020187409A (ja) * 2019-05-10 2020-11-19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認識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認識方法
CN110602412B (zh) * 2019-08-30 2022-04-29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Ipc、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的系统及方法
CN111445434B (zh) * 2019-10-17 2023-10-13 杭州云必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工件等级分选系统的图像处理方法
JP2021114748A (ja) * 2020-01-21 2021-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45787A (ja) * 2020-09-09 2022-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16672707B (zh) * 2023-08-04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生成游戏预测帧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1587A1 (en) * 2002-03-04 2004-10-14 Kazufumi Mizusawa Image combination/conversion apparatus
US20060078224A1 (en) * 2002-08-09 2006-04-13 Masashi Hirosawa Image combination device, image combination method, image combination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the image combination program
US20070121163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EP1814315A1 (en) * 2004-10-26 2007-08-01 Nikon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and image combination device
US7277586B2 (en) * 2003-01-15 2007-10-02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s combin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mages combin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s combin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5259B1 (en) * 1992-04-09 2001-03-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5801773A (en) * 1993-10-29 1998-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combined image signals in order to extend dynamic range
JP3553999B2 (ja) * 1993-11-10 2004-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とその画像処理方法
US6720997B1 (en) * 1997-12-26 2004-04-13 Minolta Co., Ltd. Image generating apparatus
JP2003069900A (ja) * 2001-08-29 2003-03-0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映像生成装置及び映像生成プログラム
JP4418632B2 (ja) 2003-01-15 2010-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合成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295232B2 (en) * 2003-01-15 2007-1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and program
JP4082318B2 (ja) * 2003-09-04 2008-04-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277981A (ja) * 2004-03-26 2005-10-0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のための対象画像の選択
JP2005354166A (ja) * 2004-06-08 2005-12-22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2006086933A (ja) 2004-09-17 2006-03-30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4379334B2 (ja) * 2005-01-05 2009-12-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画像合成装置および電子カメラ
JP4378272B2 (ja) * 2004-12-15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JP4534756B2 (ja) * 2004-12-22 2010-09-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1587A1 (en) * 2002-03-04 2004-10-14 Kazufumi Mizusawa Image combination/conversion apparatus
US20060078224A1 (en) * 2002-08-09 2006-04-13 Masashi Hirosawa Image combination device, image combination method, image combination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the image combination program
US7277586B2 (en) * 2003-01-15 2007-10-02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s combin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mages combin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s combin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EP1814315A1 (en) * 2004-10-26 2007-08-01 Nikon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and image combination device
US20070121163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9503B (zh) * 2013-10-28 2016-09-1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自動效果方法以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媒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85075B2 (en) 2012-10-09
TW200952467A (en) 2009-12-16
CN101547308B (zh) 2012-05-30
US20090245685A1 (en) 2009-10-01
JP4492724B2 (ja) 2010-06-30
JP2009232382A (ja) 2009-10-08
CN101547308A (zh) 2009-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1721B (zh) 影像處理設備、影像處理方法、及程式
EP2106130B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4483963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
JP4483962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
TWI392346B (zh)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以及程式
JP5866674B1 (ja) 撮像装置
JP200723578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露出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938814B2 (ja) 撮像装置
JP5014253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80077358A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JP5938813B2 (ja) 撮像装置
JP2017163611A (ja) 撮像装置
CN114175616A (zh)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JP2011129993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168249B2 (ja) 撮像装置
JP6103416B2 (ja) 撮像装置
JP6024937B2 (ja) 撮像装置
JP5995035B1 (ja) 撮像装置
JP2006165716A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のプログラム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17060194A (ja) 撮像装置
JP2016167855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