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73558B - Sphere circulating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Sphere circulating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73558B
TWI373558B TW100104762A TW100104762A TWI373558B TW I373558 B TWI373558 B TW I373558B TW 100104762 A TW100104762 A TW 100104762A TW 100104762 A TW100104762 A TW 100104762A TW I373558 B TWI373558 B TW I3735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water
opening
sphere
fal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4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37233A (en
Inventor
Ichiro Akutsu
Original Assignee
Ichiro Akuts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chiro Akutsu filed Critical Ichiro Akutsu
Publication of TW201137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7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3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35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7/00Othe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3B17/02Other machines or engines using hydrostatic thru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1/00Parts or 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preceding groups, e.g. wear-protection couplings, between turbine and generator
    • F03B11/002Injecting air or other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1/00Parts or 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preceding groups, e.g. wear-protection couplings, between turbine and generator
    • F03B11/004Valv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7/00Othe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3B17/02Other machines or engines using hydrostatic thrust
    • F03B17/04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Description

1373558 _ ' 第100104762號申請案 六、發明說明: 【明所屬】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可將在裝置内反覆落下及上昇並 循環之複數球體之落體運動能源予以取出的球體循環裝 置。 發明背景 近年注目在地球環境之惡化,當中又以地球暖化現象 之產生為重大問題。纽’為抑制地球暖化之進行,持續 議論著防止暖化對策。就其暖化之主要原因之一而古可 列舉C〇2之排出’對其有提出各種具體對策並持續進行抑制 C02之排出。 爰此,作為抑制排出C〇2之對策,除有提出減低c〇2之 排出量之作法以外,還有提出—種採用原本即不會排出 之機構的方法。於該機構中,例如在電力的情況下有利 用存在於自‘然界之太陽光'風力、及波動力等可再生能源 之發電’執彳T-方面抑制現在處驅減態的火力發電廢之 C02排出’另-方面使該可再生能關用之發電量増加。 【發明内容:¾ a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而在W用可再生能源時,例如,為使從太陽光能 源獲取電力,即必須設置太陽光發m在該太陽光發 3 1373558 及前述落體室之前述下端開口個別連通,並在該落體室之 該下端開口形成已在前述落體室内落下之前述球體墜入的 第2水面者。前述誘導機構係將墜入之前述球體依序誘導至 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下端開口者。前述排水開口係位在側壁 並配合前述第2水面之位置者;及供給管,係連接至前述上 昇室之前述上端部,並在前述第1水面之水位下降時從給水 裝置將水自動供給至該上端部者。前述複數球體的各個球 體係憑藉浮力上昇在前述上昇室内,上昇之該球體係藉由 其他球體之浮力超出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上端開口向上推而 供給至前述落體室之前述上端開口,該所供給之該球體係 在前述落體室内自由落下且進入前述第2水面下後,藉由前 述誘導機構供給至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下端開口,使前述複 數球體之各個球體依序循環在前述上昇室與前述落體室。 此外,在本發明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係設為於前述落 體室具有隔有間隔所配置之至少2以上的向下開閉閥,依序 自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上端開口供給之前述球體則分別依序 通過前述向下開閉閥的各個向下開閉閥而自由落下到前述 落體室之前述下端開口。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之球體循環裝置中,會在裝置内形成水位相 異的第1及第2水面,並採用可維持各水面之水位的構成使 複數球體依序從高水位的第1水面自由落體到低水位的第2 水面,接下來,以誘導墜入第2水面之球體使朝向第1水面 憑藉球體本身的浮力上昇、並在到達之第1水面憑藉複數球 5 1373558 體之浮力使其中之一球體從第1水面自由落下的方式,在裝 置内重複球體之自由落體與上昇。並利用球體之浮力作為 將球體移送至用以使球體自由落下之高位處的機構。故 而,無須從裝置外部供給用以循環之能源,僅需補給水即 可維持球體之循環而輕易地將球體之落體運動能源予以取 出。 又,只要有持續補給水,球體即可持續循環而使球體 之落體運動能源持續產生,故而不會像可再生能源受風、 曰照等天候狀態左右,而可在二十四小時中不論何時皆可 連續地將球體之落體運動能源予以取出。 而且,在實現球體循環時可使用一般市售的合成樹脂 製材料加以製作,因比可以低成本製作裝置。又,具有將 水供給至裝置内即可而不受限於設置場所之優點。例如, 可設置在獨棟建築或大廈等建築物,就補給至裝置的水而 言,可利用事先囤積好的雨水而無須特別準備水源,故而 在節省資源對策上亦有助益。當雨水不足時,亦可從隱埋 在建築物内之水管補給。 依據本發明之球體循環裝置,由於完全未排出co2,故 而對co2排出問題有相當大的貢獻,而且,在設置場所上亦 無特別的限制,可以低廉的價格製作裝置。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說明自動給水器之給水原理之圖。 第2圖係說明用以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裝置 例之圖。 6 1373558 第3圖(a)-(b)係說明在第2圖之裝置例中給水後之態樣 之圖。 第4圖係說明在改良第2圖之裝置之其他例中形成相異 水位之2水面之態樣之圖。 第5圖係說明可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球體循 環裝置之第1實施形態之圖。 第6圖係說明可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球體循 環裝置之第2實施形態之圖。 第7圖係說明可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球體循 環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之圖。 第8圖係說明在第3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球體在 裝置内反覆落下及浮起並循環之態樣之圖。 第9圖係俯視第3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之具體例之 圖。 第10圖係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之側視圖。 第11圖係用以說明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蓄水箱 之縱剖面圖。 第12圖係第11圖中所示之蓄水箱在χ_χ之縱剖面圖。 第13圖係說明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上部構造之 圖。 第14圖係說明安裝在具體例之球體揭環裝置中之上昇 室的向上開閉閥箱之例1之立體圖。 第15圖係說明第13圖中所示之例1之向上開閉閥箱之 側視圖。 7 第16圖係說明安裝在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上昇 室的向上開閉閥箱之例2之立體圖。 第17圖係說明第16圖中所示之例2之向上開閉閥箱之 侧視圖。 第18圖係說明安裝在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落體 室的向下開閉閥箱之立體圖。 第19圖係說明第18圖中所示之向下開閉閥箱之側視 圖。 第2 0圖係說明在球體循環裝置之具體例中安裝有利用 球體之落體運動能源而發電之葉輪(impeller)時之圖。 C實方包方式3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將參考圖説明本發明之球體循環裝置。 在本發明之球體循環裝置中,在裝置内形成水位相異 的2水面並以可維持各水面之水位而加以構成,使複數球體 依序從高水位的第1水面自由落下到低水位的第2水面,接 下來,誘導已墜入第2水面之球體朝向第1水面憑藉球體本 身的浮力上昇,並在到達之第1水面藉由複數球體之浮力之 上推效果使其中一球體從第1水面自由落下,以取出在裝置 内反覆落下及上昇並循環的複數球體之自由落體的運動能 源。 爰此,在說明本發明之球體循環裝置之實施形態之 前,先參考第1圖至第4圖説明可在裝置内形成相異水位之2 水面的原理。 1373558 第100104762號申請案 - - ? · 、·· 有間隔而分離。隔壁板14之上端與容器本體11之頂板隔有 間隔而分離,其下端亦與容器本體11之底板隔有間隔而分 離。 如第2圖所示,藉由2片隔壁板13、14之配置,室a之上 部會呈密閉狀態,並於其下部形成室a之下端開口。室b及 室c之上部分別形成有上端開口,且在容器本體11内之上部 形成連通室b及室c之各上端開口的連通室dl。而且,在室 a、室b及室c之下部各自形成有下端開口,且在容器本體11 内形成連通室a、室b及室c之各下端開口的連通室d2。此 外,在容器本體11之室c之側壁的下部設置給水排水口 12於 如圖示中之位置,容器本體11之内部空間會透過該給水排 水口與外部大氣相連通。 以第2圖中所示之裝置,參考第3圖説明在裝置内形成2 水面之程序。首先,如第3圖(a)所示,將給水排水口 12置上 使裝置本身轉橫。接下來,從給水排水口 12將水依序供給 至室a、室b、及室c並予以填滿,使容器本體11呈滿水。在 容器本體11呈滿水時將裝置直立成原本的狀態。在該直立 的期間,室b及室c内之水會從給水排水口 12流出。 將該直立後之狀態顯示在第3圖(b)。室a係在其上部呈 密閉狀態下加以直立,因此可在與第1圖中所示之裝置A同 樣的原理下保持全部的室(蓄水室)a内之水。連通到連通室 d2之室b之水不會流出,且室b之水位會維持在其上端開口 並在乍看下形成第1水面。另一方面,室c内之水會伴隨著 從給水排水口 12流入室c的空氣從給水排水口 12流出外 10 1373558 部。在此,由於透過連通室d2連通之室a為密閉狀態,因此 室c之水位可維持在給水排水口 12之開口下端(圖示之h)之 位置而形成第2水面。 但,在室b之上端開口雖會暫時性地形成第1水面,但 室b與室c之上端開口分別在連通室dl相通且為大氣壓,因 此,依照連通管之原理,室b内之水會透過連通室d2流入室 c。故而,流入之水會從給水排水口 12流出外部。最後,形 成於室b之第1水面與形成於室b之第2水面會維持在圖示之 h之位置並變成同一水位。 如以上説明,依據第2圖中所示之裝置並無法在裝置内 形成相異水位的2水面。妥此,在第4圖中顯示可在第2圖之 裝置中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裝置。 第4圖中所示之裝置之構成係以第2圖之裝置為基礎, 並於相同部分附有同一符號。第4圖之裝置與第2圖之裝置 .的相異點在於:於略呈室b的申間部分設置有向上開閉閥 16 ° 向上開閉閥16具有在向上流動或球體憑藉浮力往上昇 起來的情況下輕易打開、並在向下流動或未有球體上昇的 情況下關閉以阻止落水之功能。向上開閉閥16可將室b在上 下區分成室bl及室b2。 在此,將第4圖之裝置橫放裝滿水後加以直立時,蓄水 室a之上部會呈密閉狀態,且室c内與連通室dl内之水會從 給水排水口 12流出外部並從給水排水口 12流入空氣。爰 此,可在室c之下端開口形成水位h2之第2水面,接下來, 11 1373558 室bl及b2内之水因向上開閉閥16的存在而可保持不會往連 通室d2内流出。因此,於室b 1之上端開口可形成水位h 1之 第1水面。第1水面與第2水面有相當於幾近隔壁板14之高度 的水位差。 以上可知,依據第4圖之裝置可形成水位相異的2水 面。爰此,如圖示,在容器本體11内之室(落體室)c之上部 設置投入球體的投入口 15。投入口 15之安裝位置係設在落 下之球體可墜入形成在落體室c之下端開口的第2水面並進 入水面下的充分高度。 從投入口 15所投入之球體會在落體室c内自由落體、墜 入第2水面並進入該水面下。而且,以其進入之衝勁而成功 進入室(上昇室)bl之下端開口的球體可憑藉球體本身的浮 力在上昇室bl内上昇,並以球體本身的浮力打開向上開閉 閥16。 在此,在浮起之球體打開向上開閉閥16的瞬間,上昇 室bl與上昇室b2會連通,且由於連通室dl為大氣壓,故而 上昇室bl及b2内之水會經由連通室d2流入落體室c,最後, 上昇室b内之水會降低而變成第3圖(b)中顯示之狀態。在第4 圖之裝置中,有無法形成球體可循環之相異水位的2水面之 問題。 [第1實施形態] 爰此,藉由在第4圖中所示之裝置設置下述兩元件,以 解決上述問題,即:在浮起之球體打開向上開閉閥時使上 昇室bl與上昇室b2無法連通之機構、及、可在上昇室bl之 12 1373558 上端開口的第1水面下降時給水之自動給水裝置。第5圖中 顯示複數球體可在裝置内反覆落下及浮起並循環之第1實 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 第5圖中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B中之構 成,基本上與第4圖之裝置相同,並就相同部分賦予同一符 號。爰此,在該球體循環裝置中,在上昇室b内將向上開閉 閥配置至少2個以上,以作為在藉由浮起之球體而打開向上 開閉閥時使上昇室bl與上昇室b2不會連通之機構。第5圖中 係顯示以配置有2個向上開閉閥之情況為代表例。 在第5圖中顯示設置有2個向上開閉閥16_丨、16_2之例。 在°亥例中’上昇至b係分成上昇室bl、b2、b3,並設定成至 少在其中一方的向上開閉閥呈打開狀態時另一方的向上開 閉閥會自動關閉。向上開閉閥之數量以依照上昇室之高度 再增設為宜。 依據該構成,即便因浮起之球體使向上開閉閥^^與 16-2其中一方呈打開狀態,亦不會有上昇室b之全體同時連 通的情況發生,故而可防止落水而維持在形成有在上昇室 b 1之上^開口的第1水面的狀態。例如,在向上開閉閥16-1 關閉且伴隨著球體上昇而打開向上開閉閥162時上昇室 bl内之水會藉由關閉的向上開閉閥丨心丨而保持,使上昇室 b2及b3之内部保持在密閉狀態,故而,與第1圖之自動給水 器A之飲用口之原理同樣地,可與蓄水室&之密閉狀態相互 作用而維持在落體室c之下端開口的第2水面。 又,落下來的複數球體之各個球體會墜入已形成在落 13 1373558 體室C之下端開口的第2水面並依序進入第2水面下(即,連 通室d2内),為以誘導其球體可滑順地進入上昇室b3之下端 開口,在落體室c3之下方的連通室d2内配置相對於水平具 有45度傾斜的誘導板18。 又,雖未圖示在第5圖中,但在落下來的球體之運動能 源很大而具有衝勁使已誘導至誘導板18的球體有可能會達 至蓄水室a之下端開口的情況下,宜在隔壁板13之下端設置 阻止板。由於該阻止板係設置在連通室d2内,因此為避免 阻止到水之流動,必須進行如在阻止板開孔等設計。 爰此,在第5圖中雖代表性地顯示1個球體,但實際上 乃設為將複數球體隔著間隔依序從投入口 15投入。在落體 室c自由落體之球體墜入形成在落體室c之下端開口的第2 水面時,第2水面會依照球體體積上昇,且上昇部分的水會 從給水排水口 12往裝置之外部排水。然而,排出水後,所 排出之水量會置換成墜入之球體體積,因而第2水面之水位 與墜入前不變。 接下來,如第5圖所示,一旦墜入之球體藉由誘導板18 而朝向上昇室b3之下端開口,球體即會憑藉本身的浮力在 上昇室b3内上昇。爰此,上昇之球體打開向上開閉閥16-2 並上昇進入至上昇室b2内時,已上昇球體之體積量的水會 從上昇室b2通過向上開閉閥16-2往上昇室b3移動。之後, 向上開閉閥16-2會自動關閉,使上昇室b2及b3呈密閉狀態。 此外,一旦球體在上昇室b2内上昇,這一次會打開向 上開閉閥16-1並上昇至上昇室bl内。此時同樣地,上昇之 14 1373558 球體上昇進入至上昇室bl内時,已上昇球體之體積量的水 會從上昇室bl通過向上開閉閥16-1往上昇室b2移動。之 後,向上開閉閥16-1會自動關閉並保持上昇室bl内之水。 接下來,上昇室bl内之水雖可藉由關閉向上開閉閥 16-1而保持,但已上昇的球體會漂浮在上昇室bl之上端開 口的第1水面。爰此,第1水面之水位會降低漂浮球體的一 部分浮在空氣中之量。此外,若該球體從第1水面離開,則 亦會減少相當於該球體在水中部分的水而使第1水面降低 其相當之份量。亦即,於球體循環時,在上昇室bl之上端 開口將減少相當於球體一個體積量之水量,使第1水面之水 位降低。 如此一來,在上昇室b 1之上端開口的第1水面之水位依 其水量而降低會造成難以藉由上昇起來的複數球體之浮力 推起一球體使其越過隔壁板14之上端。故而,為易使進行 球體往落體室c之上端開口移行,在第1實施形態中,第1水 面必須維持在上昇室b 1之上端開口,因此,設定成在上昇 室bl之上部備置一供給水之自動給水裝置17。 而,就落下之球體而言,可以球體本身的浮力在充滿 上昇室bl、b2、b3之水中產生之方式調整其重量及體積。 例如,可將球體設為中空金屬球,但以在由硬質或軟質之 合成樹脂所形成的中空球殼内内包金屬球且其金屬球可在 球殼内遊動之構造為佳。準備複數個具有該構造之球體。 球體之個數必須依照至少可產生藉由上昇起來的複數球體 將一球體從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向上推的浮力而決定。 15 1373558 從自動給水裝置17延伸之給水管17-1之給水口 17-2係 以使該給水口之上端與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的水平面呈一 致的方式而設置在上昇室bl之上部。若於該位置設置有給 水口 17-2,則在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第1水面會降低且空 氣會從給水口 17-2進入自動給水裝置17,並以與第1圖中所 示之自動給水器A之自動給水原理同樣的方法,從自動給水 裝置17將水供給至上昇室bl内。因此,第1水面可維持在上 昇室bl之上端開口之位置,並可輕易地藉由上昇起來的複 數球體之浮力將一球體向上推使其越過隔壁板14之上端。 而,在第5圖中所示之球體循環裝置B中,當在落體室c 内落下之球體墜入第2水面時,會有墜入之球體在連通室d2 内捲入氣泡的情況發生。屆時,首先,所捲入的氣泡會進 入上昇室b3内,接著當向上開平閥16-2與向上開平閥16-1 因球體之上昇而打開時氣泡會在上昇室b2上昇,最後進入 到上昇室bl内。由於該氣泡會往連通室dl放出,因此其氣 泡之體積量會使在上昇室b 1之上端開口的第1水面之水位 下降。爰此,水會從自動給水裝置17供給至上昇室bl内, 因而第1水面可維持在上昇室b 1之上端開口之位置。 以下將參考第5圖説明如上述所構成之球體循環裝置B 中之球體的循環動作。 首先,與第4圖之裝置之情況同樣地,一將球體循環裝 置B橫放並在裝滿水後將之直立,即如第5圖所示,於蓄水 室a中水會蓄水到上部且會滿到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而形 成第1水面,此外,於落體室c之下端開口將會形成第2水 16 1373558 面。第1水面與第2水面有幾近隔壁板14之高度的落差。 爰此,若從投入口 15將所準備的複數球體投入落體室c 内並依序使其自由落下,則落下之球體會憑藉該球體之運 動能源而墜入第2水面下。而且,由於浮力會作用在以誘導 板18誘導而進入連通室d2之球體,因此球體會進入上昇室 b3之下端開口並持續上昇。 在上昇室b3内上昇之球體會打開向上開閉閥16-2並進 入上昇室b2内。球體進入上昇室b2後,向上開閉閥16-2會 自動關閉。接下來,持續上昇之球體在打開下一個向上開 閉閥16-1後會進入上昇室bl内,並達至上昇室bl之上端開 口的第1水面。此時,如上述第1水面之水位雖會降低,但 藉由從給水口 17-2供給自動給水裝置17之水,可將第1水面 維持在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之位置。 如此一來,複數球體便會依序到達上昇室bl之上端開 口的第1水面。爰此,複數球體之浮力集合變大的結果,會 將達至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的第1水面之複數球體中位在 上位的球體向上推,使其滾進落體室c之上端開口並在落體 室c自由落下。 在落體室C落下的球體會墜入在落體室C之下端開口的 第2水面。而且,再次墜入的球體可由誘導板18誘導至上昇 室b3内並朝第1水面上昇。如此一來,球體可反覆落下與上 昇而在裝置内循環。 如以上,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B,複數球 體的各個球體可藉由反覆從高水位的第1水面往低水位的 17 1373558 第2水面自由落體,並頻藉浮力從墜入之第2水面上昇到第1 水面而達成無須特別從外部供給用以循環之能源即可使複 數球體在裝置内猶環。而且,亦可取出落下之球體的運動 能源。 而,在第1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B中,投入口 15之 安裝係設為至少落下之球體可墜入形成在落體室c之下端 開口的第2水面並進入水面下的充分高度。在第5圖中,設 置在落體室c的投入口 15雖是設置在落體室c之中間部分, 但亦可設置在落體室c之上部。 由於球體循環裝置B之落體室c形成有與外氣連通的自 由空間,因此在該落體室c中可輕易地取出球體之運動能 源。例如,若在落體室c之側壁馨開一縱長狹縫(slit),即可 將可旋轉葉輪之葉片前端插入狹縫中。爰此,若落下來的 球體抵碰到該葉片之前端,即可藉由球體之運動能源使葉 輪旋轉,進而可將球體之運動能源轉換成旋轉能源。例如, 可將該旋轉能源利用在發電上。 又,藉由將球體循環裝置B之全體高度作得很高使落體 室c之高度增加,可使球體之運動能源增大。例如,由於可 設置複數台上述葉輪,故而可增加發電量。 [第2實施形態] 在以上所説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B中,雖 是設為配置至少2個以上的向上開閉閥,並在藉由浮起之球 體打開向上開閉閥時不會使上昇室bl與上昇室b2連通之構 成,但為了在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更確實地防止 18 1373558 會在向上開閉閥打開時產生的上昇室内之水之流下或落 下’應以從大氣遮斷連通室dl而加以構成,且,在落體室c 内配置至少2個以上的向下開閉閥以作為其機構。 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c係顯示在第6圖中。球體 循環裝置C之構成基本上與第5圖中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 球體循環裝置B相同,並就相同部分賦予同一符號。球體循 環裝置C與球體循環裝置b相異之處在於:於落體室c内隔著 間隔配置有向下開閉閥19-1及19-2。在第ό圖中顯示有設置 有2個向下開閉閥之例。 藉由將向下開閉閥19-1及19-2設置在落體室e内,可在 浮起之球體打開向上開閉閥16-1或16-2時使上昇室bl至b3 連通,並藉由阻止室内之水落水以防止在上昇室“之上端 開口的第1水面之水位降低。此乃是因為向下開閉閥191及 19-2中任一者呈密閉狀態而可將連通室以内維持在負壓, 以防止第1水面hi從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下降。 在第6圖中係顯示設置有2個向下開閉閥19_丨、19_2之 例。在该例中,落體室(:係分成落體室cl、c2、c3,並設為 在至少其中任一方的向上開閉閥呈打開狀態時,另一方的 向下開閉閥會自動關閉。向下開閉閥之數量可適當增加。 如此一來所構成之球體循環裝置C亦與上述第丨實施形 態之球體循置的情況_樣,第6圖所示,首先,將球體 循%裝置(:丨頁放並裝滿水後將其直立,在蓄水室&中將水蓄 水直到上。卩,並使水裝滿至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而形成第丄 水面Μ,此外,在落體室c3之下端開口形成第2水面h2。 19 爰此,從投入口 15將所準備之複數球體隔著間隔依序 投入落體室c3内使一個個自由落下。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循 環裝置C與第1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B相異之處僅在於 追加有向下開閉閥19-1及19-2,因此落下之球體墜入第2水 面h2並達至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的第1水面之循環步驟與 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B的情況相同。 複數球體一個個達至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的第1水 面’並憑藉複數球體之浮力將達至在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 的第1水面之複數球體中之1個(亦即位在上位之)球體向上 推,使其滾入落體室cl之上端開口並在落體室ci自由落下。 在落體室cl落下的球體會打開向下開閉閥19_1並進入 落體室c2内。當球體落下落體室C2之後,向下開閉閥丨9_丄 會自動關閉。接下來,當持續落下的球體打開下一個向下 開閉閥19-2之後’會在落體室C3内落下並墜入落體室c3之下 端開口的第2水面。而且,再度墜入的球體會由誘導板18而 誘導至上昇室b3内並朝第1水面上昇。 如以上,在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C中,向下開 閉閥19-1及19-2之任一者會關閉,因此可與向上開閉閥16-1 及16-2之作用相乘防止上昇室bl至b3内之水落下,並與第1 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B的情況同樣地可藉由反覆使複 數球體的各個球體從高水位的第1水面hi往低水位的第2水 面h2自由落體、並藉由浮力從墜入之第2水面h2上昇到第1 水面hi,而無須特別從外部供給用以循環之能源,且僅需 補給水即可在裝置内使複數球體循環。並且,可取出落下 1373558 球體的運動能源。 而,在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C中,由於在落體 室設置有向下開閉閥19-1、19-2,因此將投入口 15設置在落 體室c3之上部較為有利。此外,投入口 15之安裝係設為至 少落下之球體可墜入形成在落體室c3之下端開口的第2水 面h2並進入水面下的充分高度。 [第3實施形態] 在以上所説明之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 中,為使在裝置内形成第1及第2水面,需要有首先將裝置 全體橫放後將水裝滿裝置内之後再將裝置直立成原狀的程 序。此種程序之需求相當不便,又,若球體循環裝置很龐 大,則可能難以採用此種程序。 爰此,在第7圖中顯示一種無需採用上述程序且可在直 立裝置的狀態下於裝置内形成第1及第2水面的球體循環裝 置之第3實施形態。第7圖中所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 裝置D基本上具有與第6圖中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循 環裝置C同樣的構成,且就相同部分賦予同一符號。 第3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D與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 循環裝置C相異部分在於:(1)於自動給水裝置之給水管的 途中設置三向閥,並在蓄水室a之頂上設置給水口且將密閉 栓設為可自由拆卸;(2)設置排水口以取代給水排水口並在 該處設置排水閥;並且,(3)於落體室c3之下部設置有閘閥。 (1)如第7圖所示,設置在連結自動給水裝置17之給水管 17-1之途中的三向閥17-3在平時係操作朝從自動給水裝置 21 1373558 户操°至給水口17 2之方向,而在對蓄水室3給水時別 “作朝給水口17-2與外 、】 栓2(M在平時係安裝在:相聯#之方向。又,密閉 至蓄水室a時則係自給水㈣拆^密㈣水室a’而當給水 20拆除以可對蓄水室a給水。
17 K在第7圖中所不之球體循環裝置D中雖將三向間 -设置在給水管17_〗之途中,但非限於此,亦可在伴隨著 給水中之上昇管bl至b3内之水位的上昇使連通室&與落體 室。之空氣壓上昇時,向下開閉閥19_卜…2之閥僅呈些微 開啟的情況下,設置-斷流閥以取代三向閥。該斷流間在 平時係操作朝從自動給水裝置n將水供給至給水口…之 方向’而在對f水室a給水時係操作朝靖來自自動給水裝 置17之水供給之方向。或’在給水管⑻為軟管的情況下、 可使用夾子使其可自由裝拆。 (2) 安裝在設置於容器本體丨丨之側壁下部之排水口 P的 排水閥12-1,在平時係操作使呈開狀態並從裝置内部往外 部排水,而在對蓄水室丄給水時則是操作使呈閉狀態。
(3) 設置在落體室c3内之下部的間閥21,在平時係操作 使呈開放狀態以使落下球體可通過,而在對蓄水室&給水時 係操作使呈閉狀態以封閉落體室c3之下部。 接著’在第7圖中所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d 中係顯示有將水供給至裝置内之狀態,以下將參考圖説明 於裝置内形成第1及第2水面之程序。而,第8圖係顯示在第 7圖中所示之球體循環裝置D中於裝置内形成有第丨及第2水 面之後的狀態。 22 1373558 如第7圖所示,於球體循環裝置D之内部完全沒有水。 首先,拆除位在蓄水室a之頂上的密閉栓20-1,並操作三向 閥17-3使朝給水口 17-2與外部大氣相連繫之方向,以使水不 會從自動給水裝置17供給至給水口 17-2。並且關閉排水閥 12-1以使不會排水,再來操作閘閥21使呈封閉狀態以密閉 落體室c3之下部。 接下來,從蓄水室a之頂上倒入水。已倒入之水剛開始 會蓄積在連通室d2。此外,由於當連通室d2之水位上昇且 其水位達至隔壁板14之下端時,在落體室c3之下部會存有 一密閉空間,因此水位不會升高超過隔壁板14之下端以 上。在此,在落體室c3之下部會形成第2水面h2。 此外,若持續從蓄水室a之頂上給水,則第2水面h2會 保持在落體室c3之下部的狀態,且蓄水室a中之水位與上昇 室b 1、b2、b3中之水位會以相同速度上昇。此時,上昇室 Μ、b2、b3之空氣會從三向閥17-3往外部放出。 接下來,當其水位達至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時,即停 止從蓄水室a之頂上給水,並將密閉栓20-1安裝到給水口 20 以密閉蓄水室a之上部。爰此,操作三向閥17-3使朝從自動 給水裝置17將水供給至給水口 17-2之方向。如此一來,在 上昇室bl之上端開口即可形成第1水面hi。 而,如第8圖所示,在如球體循環裝置D的情況下,蓄 水室a之水位無法高於所形成之第1水面h 1而變成空氣蓄積 在蓄水室a之上部的狀態,該空氣蓄積之空間並不會對蓄水 室a之蓄水有任何的貢獻,因此並不需要該空間量。故而, 23 1373558 如圖示,蓄水室a之頂上的高度無需達及連通室dl之位置而 為至少與第1水面hi之水位一致之高度亦可。 最後,打開排水閥12-1及閘閥21雙方。而且,從投入 口 15將複數球體——投入,即可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球體 循環裝置C的情況同樣地使複數球體在球體循環裝置D内 ——地反覆自由落體與浮起並循環,因此可從落體室c3取 出球體之落體運動能源。 [球體循環裝置之具體例] 以上,說明了有關本發明之球體循環裝置之第1至第3 實施形態。接下來,以下將參考第9圖至第20圖說明第3實 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D之具體例。 在第7圖中所示之球體循環裝置D中,於容器本體11之 内部係藉由配置隔壁板13、14而形成蓄水室a、上昇室bl至 b3、落體室cl至c3、以及連通室dl及d2,但在具體例之球 體循環裝置E中係將蓄水室、上昇室、落體室及連通室dl 分別置換成蓄水管、上昇管、下降管及連結管而構成。而, 連通室d2係以蓄水箱體所構成。如此一來,在各室使用管, 可在未特別製作容器本體的情況下利用一般市售的管材加 以構成,且對高度的對應亦相當簡單,故而可以低廉且簡 便的方式製作。 第9圖中顯示有俯視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E之全體之 圖。球體循環裝置E中之蓄水管31係外徑5.5cm、内徑 4.5cm、且長度200cm的樹脂管直立設置在持有球體循環裝 置D中之連通室d2之功能的蓄水箱體39,該樹脂管之下端開 24 1373558 口係連接在蓄水箱體39之上面板的開口部,與蓄水管31及 蓄水箱體39相連通。 於外徑5.5cm且内徑4.5cm之樹脂管的上昇管32中隔有 間隔配置複數向上開閉閥箱3 3。在第9圖之具體例中係顯示 向上開閉閥箱33為4個的情況。此外,於外徑5.5cm且内徑 4.5cm之樹脂管的落體管34中隔有間隔配置複數向下開閉 閥箱35,在第9圖之具體例中係顯示向下開閉閥為2個的情 況。 而,投入球體循環裝置E内之複數球體的各個球體係調 整成可自由通過内徑4.5 cm之樹脂管内的大小,並使用以硬 質合成樹脂所形成之外直徑4.2cm的中空球殼。其球體之重 量係設成23g可使在球殻内内包可在球殼内自由遊動且具 有直徑的鐵球。 而且,上昇管32及落體管34係分別直立設置在蓄水箱 體39,且上昇管32及落體管34之各下端開口與蓄水箱體39 之上面開口部係相連接並分別與蓄水箱體39相連通。 位在上昇管32及落體管34之各上部的各上端開口雖未 圖示在第9圖中,但其係藉由形成在管頂上構件41内之連通 室而相連通。而且,於在該管頂上構件41内與連通室連通 的上昇管32之上部設置有從自動給水裝置42延伸之給水管 之給水口。 於落體管34之下側有開設用以將複數球體投入管内的 投入口 36,於其下方沿著軸方向開設有將用以取出旋轉能 源的葉輪之葉片予以插入的狹縫37。此外,於落體管34之 25 1373558 下部設置有閘閥38。又’雖未圖示在第9圖中,但於苦水箱 體39設置有已具備排水閥40之排水裝置。 以上,係參考第9圖說明球體循環裝置E之全體概要, 接下來,將參考第10圖中所示之裝置之側視圖說明有關球 體循環裝置E之具體構成例。在第10圖中,為方便説明,就 向上開閉閥箱與向下開閉閥箱,將第9圖中所示之向上開閉 閥箱33及向下開閉閥箱35之方向旋轉90度表示。故而在 第1〇圖令,蓄水管、上昇管及落體管之間隔擴大且蓄水箱 體39之橫寬亦變長,各管之下端開口間之間亦擴大顯示。 於蓄水官3 1之上端設置有在給水時拆除之密閉栓 3M,其上端係配合設在上昇管32之上端開口之位置。於 上幵官32隔著適當間隔配置有4個向上開閉閥箱、 33-2、33-3、33-4 ’ 並將5個上昇管32_卜 32·2、32_3、32_4、 32-5連接至各向上開閉閥箱。如第1〇圖所示,上昇管μ」 之上i而開口係連結至已形成在管頂上構件41内之連通室, 並在其上端開口形成第1水面。 而在第10圖中所示之具體例中係顯示向上開閉間箱 33 1 33-2 ' 33-3為-片閥之例、且向上開閉閥箱33·4為二 片閥之例,但並無一片閥與二片閥混在之必要,僅使用其 中方的向上開閉閥箱亦可。又在具體例中雖顯示有設 置4個的情況,但亦可進一步增設。 於洛體管34隔著適當間隔配置有2個向下開閉閥箱 35 1 35·2 ’且將3個落體管34]、34-2、34-3連接至各向下 開閉間箱。落體管之上端開口係連結至連結钟,以形成 26 此外’於上昇管32-5之下端開口與落體管34 3之下端開 〇之間,在蓄水箱體39之上板固定有具有狀厚度之誘導 片叫。在蓄水箱體39之側壁雖設置有通向排水裝置之排 = 44,但以將料片39_3之下端設與排水口料之下側開 〇緣呈-致的樣態為宜。當水供給職置内時,會形成以 誘導片39·3之下端及排水σ44之下側開口緣為水碰的第 2水面。 山蓄水箱體39内之第2水面並非形成在落體管⑷之下 端開口而是㈣在離該下端開0之面降低誘導片39_3之厚 度份量的位置’因此,會變成贿體管叫之下端開口之 :積更寬之面。藉由如此製作,可使在落體管34·3内落下 來的球體易於墜人第2水面内。又,如第u圖所示,誘導片 如會規定蓄水箱體39内之第2水面之水位,且在單側具有 相對於蓄水箱體39之上板呈約135度的傾斜面,持有將墜入 之球體誘導至上昇管32·5之下端開口的功能。 接下來’第12圖係顯示第η圖中所示在X X線之蓄水箱 體39之縱剖面圖。而’第11圖係顯示第12圖中所示之蓄水 相體39在γ-γ線之縱剖面圖。在兩圖之間,同一符號係表示 相同部分。 如第12圖所示’排水箱體45係設置在蓄水箱體39之側 壁’且於排水箱體45内形成有排水滯留室e。該排水滯留室 e係透過排水口 44與蓄水箱體39中之連通室d2連通,並囤積 從連通室d2溢出的水。此外,如第1〇圖所示,於排水箱體 45設置有排水閥40 ’藉由該排水閥4〇之開操作,可將停留 28 1373558 在排水滞留室e的水往裝置外部排水。 而,第12圖中係顯示在蓄水箱體39之連通室d2内,誘 導板39-1透過形成在左右的結合片39-4而固定在蓄水箱體 39之側壁的態樣,又,亦顯示有阻止板39-2固定在蓄水箱 體39之上板與底板之間並以水可在其兩側流通的方式使與 其側壁之間分離的態樣。 接下來,於第13圖擴大顯示有第10圖中所示之球體循 環裝置E之上部構造。故而,在第13圖之裝置E中,就與第 10圖之裝置E相同的部分附有同一符號。而,在第13圖中省 略蓄水管31之顯示。於管頂上構件41内形成有具有與上昇 管及落體管同内徑的管狀連通室41-1。 如圖示,連通室41-1之一端係連結至上昇管32-1之上部 32-11之上端開口,而其他端係連結至落體管34-1之上部 34-11之上端開口。連通室41-1為使球體可輕易地從上昇管 32-1之上部32-11之上端開口朝向落體管滾落,乃傾斜形成。 在此,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乃延伸到以水位hi顯示 之位置,在其位置與連通室41-1相連接並形成有上端開 口。而且,從自動給水裝置42所延伸之給水管42-1係以其 給水口之開口上緣與水位hi呈一致的方式安裝在上昇管 32-1之上部32-11之側壁。而,設置在給水管42-1之三向閥 42-3可經由操作切換切斷對給水口之給水並連通至大氣、 或切斷對大氣之連通而對給水口給水。 在第13圖中係顯示有操作三向閥42-3以對給水口給水 且水位hi之第1水面形成在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之上端 29 開口的狀態。同圖中顯示複數球體的各個球體正處循環狀 態之途中,乃顯示出球體上昇到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之 態樣,以下將說明上昇到上昇管内之球體移往落體管而自 由落下的態樣。 在此,如第13圖所示,以虛線所示之3個球體m 1、m2、 m3——抵達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若使用前述球體,球 體體積為38.8cm3且球體重量為23g,因此若將水之比重設 為1,則作用於一球體之浮力為15.8g。 故而,為從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之上端開口將一球 體往上推起,還需要2個以上的相同球體。爰此,若在第13 圖中所示之狀態中,球體ml可藉由球體m2及m3之浮力從水 位hi之上端開口向上推起並滾入連通室41-1内而進入落體 管34-1之上端開口,之後再自由落下。在此,為以防第1水 面之水位降低的情況等發生且可確實將一球體推起以使該 球體圓滑地自由落下,以設定成利用3個以上之球體推起一 球體為宜。 如此一來,從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之上端開口將一 球體往上推起時,第1水面之水位會降低其一球體之體積 量。每當複數球體的各個球體進入連結管41-1時,第1水面 之水位便會降低其球體之體積量,最後,直到不再從上昇 管32-1之上端開口將球體推起,則球體之循環即停止。 爰此,在第1水面之水位下降時,從自動給水裝置42透 過給水管42-1自動地往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給水,使第1 水面維持在其上端開口,即可從上昇管32-1之上端開口將 30 1373558 球體推起。一旦第丨水面維持在其上端開口,給水便會自動 停止。 而,在到目前為止所説明之球體循環裝置E之具體例中 之上部構造中,係使用上昇管32-1之上部32-11與連通室 41-1及落體管34-1之上部34_π呈一體形成的管頂上構件 41並非限於邊荨呈一體形成之管頂上構件,亦可設為使 用連結管形成連通室4M,並於該連結管之一端連接從上 昇官32-1延伸之上部管而於其另一端連接從落體管μ」延 伸之上部管之構造。 (向上開閉閥箱及向下開閉閥箱之具體例) 接下來,參考第14圖至第19圖説明使用在第9圖中所示 之球體循環裝置E的向上開閉閥箱33與向下開閉閥箱35之 具體構成例。(1)第14圖及第15圖係顯示1片閥之向上開閉閥 箱之具體例、且(2)第16圖及第17圖係顯示2片閥之向上開閉 闊箱之具體例。接下來,(3)第18圖及第19圖係顯示向下開 閉閥箱之具體例。 (1)第14圖為向上開閉閥箱331之立體圖,第Μ圖為向上 開閉閥箱331之側視圖,並就相同部分附有同一符號。在 此,圖示之向上開閉閥箱係顯示在已從裝置拆除之狀態, 此外,為可觀察向上開閉閥箱之内部,已拆除兩側面之蓋 板。在安裝到球體循環裝置時,兩側面之蓋板係透過墊料 而旋緊使内部呈密閉,以便即使向上開閉閥箱内部之水壓 變高亦不會漏水。而,有關蓋體部分則省略圖示。 例如,向上開閉閥箱331具有以合成樹脂而一體成形的 31 1373558 當向上開閉閥箱331安裝在球體循環裝置時,係以藉由 在上昇誘導管3314内上昇起來之球體的浮力推起閥體3315 而且在球體通過後即迅速地將閥體3315關閉的方式調整浮 體3316之浮力。又,安裝在浮體3316的線條對閥體3315之 安裝位置亦可連同浮體3316之浮力加以調整。當向上開閉 閥箱331安裝在球體循環裝置且球體在裝置内呈循環狀態 時,除球體通過之時間以外,向上開閉閥箱331之閥體3315 係呈關閉狀態。 (2)以上’說明了 1片閥之向上開閉閥箱之具體例,接下 來,將參考第16圖及第17圖說明2片閥之向上開閉閥箱之具 ' 體例。第16圖為向上開閉閥箱332之立體圖,第17圖為向上 開閉閥箱332之側視圖,並就相同部分附有同一符號。 與第14圖及第15圖之情況同樣地’在第16圖及第π圖 中亦顯示已從裝置拆除圖示之向上開閉閥箱的狀態,此 外’為可觀察向上開閉閥箱之内部而已將兩側面之蓋板予 • 以拆除。當安裝到球體循環裝置時,兩側面之蓋板係透過 墊料而旋緊在閥體使内部呈密閉,以便即使向上開閉閥箱 之内部之水壓變高亦不會漏水。在此,有關蓋體的部分亦 省略圖示。 向上開閉閥箱332在基本上與第14圖及第15圖中所示 之向上開閉閥箱之構成相同,並就相同部分附有同一符 戒°有關相異部分’在向上開閉閥箱33丨的情況下係使用1 片閱體’相對地,在向上開閉閥箱332的情況下係使用2片 閥體3325。 33 1373558 上昇誘導管3324之上部為2片閥體3325彼此互呈約60 度角度且切成山形之形狀,2片閥體3325分別抵接在形成於 上部的山形斜面,可密閉該上昇誘導管3324。此時,2片閥 體3325之頂部亦呈密接。如圖示,一旦從管結合部^^丨之往 閥體3311内施加水壓,則2片閥體3325會被推往上昇誘導管 3324之上部之各面並切斷從閥體33 u往管結合部3313之水 流0 閥體3325的各個令間部分係分別軸支撐在上昇誘導管 3324之基部,並以可自由開關地旋動上昇誘導管3324之上 部的方式而加以安裝。而且,在與閥體3325之頂部呈相反 側固定有錄線或線等線條之一端,其另一端則安裝在浮體 3326。 而,第16圖及第17圖之向上開閉閥箱332的情況亦與第 14圖及第15圖中所示之向上開閉閥箱331的情況一樣,在説 明的方便上,顯示已拆除蓋板的狀態且在圖的狀態中水尚 未裝滿。為便於説明,第17圖中所示之2個浮體3326之位置 係顯示假設向上開閉閥箱331安裝在球體循環裝置且水已 呈裝滿浮沉之狀態。 當向上開閉閥箱332安裝在球體循環裝置時,係以藉由 在上幵誘導管3314内上幵起來之球體的浮力共同推起2片 閥體3325、而且在球體通過後即迅速地將2片閥體3325關閉 的方式調整浮體3326的各浮力。又,安裝在浮體3326的線 條對閥體3 3 2 5之安裝位置亦可連同浮體3 3丨6之浮力加以調 整。 34 能源。 [球體循環裝置之發電例] 係參考第9圖至第19圖說明球體循環裝置之具體 將參考第20圖説明使用該球體循環裝置並 有利用球體之^體運動能源發電之葉輪的發電例。、 批電例中使用有第1〇圖中所示之球體循環裝 在第20圖中僅顯 仁 不。如第20圖所示,以支 ’略圖 2支樓呈可自由旋轉的葉 “葉片心可插入已設置在落體管34 3之狹縫。從 例 以上 以下 官34-3之上端開口落下來的球 fi% 落體 旋轉。 體碰到葉片,即可使葉輪51 5场絲在從支雜52往橫方向㈣之側柱, =透過麵輪51賴旋轉之伽輪可㈣魏 Γ而發電。藉由該發電所取得之電力,例如,可如圖: 供給至照明且。& +、^ m ^ ,在以葉輪51之旋轉即可充分發電的 情況下,亦可無須使用補助輪。 狀雖發广?可發揮在無須特別從外部供給能源的 〜、…7之補給即可使複數球體在裝置内循環之優 且可將球體之自由落體之運動能源作為電力加以取 出口此兀王未排出(:02且有助於防止地球暖化,更可對f 省資源對策及節省能源對策等加以貢獻。 p 第20圖中所示之發電例的情況係設成於連通到大氣之 落體管設置狹縫並將葉輪之葉片插人其狹縫的態樣,但, 為將在未連通至大氣的落體管(例如,緒管341)内落下的 39 1373558 球體之運動能源予以取出時,使如包圍住葉輪51之全體的 蓋體與落體管呈一體形成即可。 在上述具體例中係將球體之外直徑設為4.2cm,但球體 之大小可作適當變化,可依照上昇管與落體管之外直徑加 以變化。又,放入球體内之鐵球只要有可在球殼内自由遊 動的半徑即可,其材料亦非限於鐵,只要在球體落下時有 足夠可墜入水面下之重量即可。 · C圖式簡單說明3 第1圖係說明自動給水器之給水原理之圖。 第2圖係說明用以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裝置 例之圖。 第3圖(a)-(b)係說明在第2圖之裝置例中給水後之態樣 之圖。 第4圖係說明在改良第2圖之裝置之其他例中形成相異 水位之2水面之態樣之圖。 第5圖係說明可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球體循 環裝置之第1實施形態之圖。 第6圖係說明可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球體循 環裝置之第2實施形態之圖。 第7圖係說明可在内部形成相異水位之2水面的球體循 環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之圖。 第8圖係說明在第3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球體在 裝置内反覆落下及浮起並循環之態樣之圖。 第9圖係俯視第3實施形態之球體循環裝置之具體例之 40 第10圖係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之側視圖。 第11圖係用以說明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蓄水箱 之縱剖面圖。 第12圖係第11圖中所示之蓄水箱在χχ之縱剖面圖。 第13圖係說明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上部構造之 圖。 第14圖係說明安裝在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十之上昇 至的向上開閉閥箱之例1之立體圖。 第15圖係說明第13圖中所示之例i之向上開閉間箱之 侧視圖。 第16圖係說明安裝在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上昇 室的向上開閉閥箱之例2之立體圖。 第17圖係說明第16圖中所示之例2之向上開閉間箱之 側視圖。 第18圖係說明安裝在具體例之球體循環裝置中之落體 室的向下開閉閥箱之立體圖。 第19圖係說明第18圖中所示之向下開閉閥箱之側視 圖。 第2 0圖係說明在球體循環裝置之具體例中安裝有利用 球體之落體運動能源而發電之葉輪時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11…谷本體 3…連通開口 2···飲口部 4…飲用口 41 1373558 12…給水排水口 12-1、40···排水閥 13、14…隔壁板 15、 36···投入口 16、 16-1、16-2…向上開閉閥 17、 42…自動給水裝置 17-1、42-1…給水管 17-2、20、42-2.··給水口 17-3、42-3…三向閥 18、 39-1…誘導板 19- 1、19-2…向下開閉閥 20- 1、31-1·..密閉栓 21、38…閘閥 31…蓄水管 32、 32-1 〜32-5、bl〜b3...上昇管 32-11、34-11 …上部 33、 33-1 〜33-4、33卜 332…向 上開閉閥箱 34、 34-1 〜34-3.··落體管 3 5、3 5 -卜3 5 - 2…向下開閉閥箱 37…狹縫 39…蓄水箱體 39-2."阻止板 39-3…誘導片 39-4···結合片 40…排水閥 41…管頂上構件、連結管 41- 1、dl、d2…連通室 42···自動給水裝置 42- 1…給水管 42-1…密閉栓 42-2…給水口 42-3…三向閥 43、52…支撐柱 44···排水口 45···排水箱體 51…葉輪 53…發電機 54…照明裝置 351、 355、331 卜 3315、3321、 3325…閥體 352、 353、3312、3313…管結 354…間開空間部 356…磁石構件 357、358···落體空間部 3314、3324…上昇誘導管 3316、3526…浮體 A···自動給水器
42 1373558 B、C、D、E…球體循環裝置 a…蓄水室 b、 bl〜b3…上昇室 c、 cl〜c4…落體室 e···排水滯留室 h、hi、h2…水位 hi…第1水面 h2…第2水面 ml、m2、m3…球體 X-X、Y-Y...線 43

Claims (1)

  1. I37355&
    第100104762號申請案 101年2月17日修正替換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球體循環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蓄水室,係於上端部具有密閉拴且於下端部具有下 端開口,並且在内部將水裝滿到至少預定高度為止者; 上昇室,係將水保持直到前述預定高度之上端部之 上端開口以形成第1水面,且使從下端部之下端開口供 給之複數預定重量之球體藉由該球體之浮力依序通過 隔著間隔所配置之至少2以上的向上開閉閥之各個向上 開閉閥,並上昇直到前述上端開口為止者; 落體室,係上端部之上端開口透過第1連通室與前 述上昇室之前述上端開口連結,並依序使自前述上昇室 之前述上端開口供給之前述球體自由落下到下端部之 下端開口者; 蓄水箱體,係具有第2連通室、誘導機構、及排水 開口者,前述第2連通室係使前述蓄水室、前述上昇室 及前述落體室之各前述下端開口連通,並在該落體室之 該下端開口形成已在前述落體室内落下之前述球體墜 入的第2水面者;前述誘導機構係將墜入之前述球體依 序誘導至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下端開口者;前述排水開口 係位在側壁並配合前述第2水面之位置者;及 供給管,係連接至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上端部,並在 前述第1水面之水位降低時從給水裝置將水自動供給至 該上端部者; 且,前述複數球體的各個球體係藉由浮力在前述上 S 44 1373558 _ 第100104762號申請案 101年2月17日修正替換 昇室内上昇,上昇之該球體係藉由其他球體之浮力超出 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上端開口向上推而供給至前述落體 室之前述上端開口,該所供給之該球體係在前述落體室 内自由落下且進入前述第2水面下之後,藉由前述誘導 機構供給至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下端開口,使前述複數球 體之各個球體依序循環在前述上昇室與前述落體室。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前述落體 室具有隔著間隔而配置之至少2以上的向下開閉閥, 依序自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上端開口供給之前述球 體係依序通過前述向下開閉閥的各個向下開閉閥而自 . 由落下到前述落體室之前述下端開口。 • :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前述向上 _ 開閉閥係憑藉上昇之前述球體之浮力打開,平時為關閉 狀態,且前述向下開閉閥係憑藉落下之前述球體之落體 運動打開,平時為關閉狀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 中前述蓄水箱體具備排水裝置,該排水裝置係在前述第 2水面藉由前述球體之墜入而上昇時,透過前述排水開 口將水排出至前述蓄水箱體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前述誘導 機構具備誘導板及阻止板,前述誘導板係將自前述落體 室之前述下端開口進入在前述蓄水箱體内保持之前述 第2水面下的前述球體,往前述上昇室之前述下端開口 之方向誘導者;前述阻止板係阻止該已進入之前述球體 45 1373558 _ 第100104762號申請案 101年2月17日修正替換 進入前述蓄水室之前述下端開口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將前述球 體投入前述落體室内之投入口係在位於下側之前述向 下開閉閥與前述落體室之下端部之間,並設為至少前述 球體可進入前述第2水面下之高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前述球體 在前述上昇室内之浮力大小係以該球體之前述預定重 量與體積而決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前述球體 具有以合成樹脂所形成之中空球殼,該球殼内内包有可 自由遊動之金屬球。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藉由前述 球體之落體運動而驅動之旋轉葉片在前述落體室中係 設置在下側之前述向下開閉閥與前述落體室之下端部 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球體循環裝置,其中藉由前述 球體之落體運動而驅動之旋轉葉片係收納在與前述落 體室形成為一體之蓋體之内部。 S 46 1373558
    第100104762號專利申請案圖式替換頁 2( 11鼙月㈣ 第10圖
    3 1-1
TW100104762A 2010-04-16 2011-02-14 Sphere circulating apparatus TWI37355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4653A JP4608598B1 (ja) 2010-04-16 2010-04-16 球体循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7233A TW201137233A (en) 2011-11-01
TWI373558B true TWI373558B (en) 2012-10-01

Family

ID=43566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4762A TWI373558B (en) 2010-04-16 2011-02-14 Sphere circulating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15807B1 (zh)
EP (1) EP2476897B1 (zh)
JP (1) JP4608598B1 (zh)
KR (1) KR101108836B1 (zh)
CN (1) CN102971525A (zh)
TW (1) TWI373558B (zh)
WO (1) WO20111291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56932B2 (en) * 2009-01-27 2014-06-24 Jay Pirincci Jay gravi-buoyant balls
JP2013036457A (ja) * 2011-08-05 2013-02-21 Ikuo Nozaki 浮力発電
GB2500687B (en) * 2012-03-30 2014-07-30 Blueuk Ltd An engine
US9745952B2 (en) * 2013-01-11 2017-08-29 Doug Westmoreland Mass levitator with energy conversion
JP5877827B2 (ja) * 2013-12-19 2016-03-08 裕弼 本間 リニア発電装置
CN104088749B (zh) * 2014-05-30 2016-06-22 李承忠 循环冲击式制能动力装置
ES2580153B1 (es) * 2015-02-17 2017-06-13 Francisco SÁEZ ROYO Dispositivo mecano-hidráulico para la recuperación de energía
CN105179186A (zh) * 2015-04-22 2015-12-23 张金强 制作重力势能载体获取动力的装置
CN106988957A (zh) * 2017-01-17 2017-07-28 稻村与志雄 重浮力发电装置
TWI659156B (zh) * 2017-07-25 2019-05-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自動能量產生裝置
CN107195233B (zh) * 2017-07-27 2022-10-11 衡阳师范学院 阿基米德定律快速演示仪
US20190338747A1 (en) * 2018-05-01 2019-11-07 Ernest William Townsend, IV Fail/safe system for machine power generator
CN111122827B (zh) * 2019-12-30 2022-09-30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一种精确控制地下水埋深试验装置
US11608810B2 (en) 2020-02-12 2023-03-21 Ernest William Townsend, IV Displacement device including force displacement mechanism with constant volume boot
US11268487B1 (en) 2020-12-10 2022-03-08 EP Transfer Systems LLC Energy balanced system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ower
US11542914B2 (en) 2020-12-16 2023-01-03 Jose Leon Beltran Power generator with multiple turbine units
US11635054B1 (en) * 2022-08-04 2023-04-25 Wilfred S. Streeter Vertical water pump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7242A (en) * 1974-03-25 1974-12-31 R Gilmore Gravity-buoyancy motor
FR2445899A1 (fr) * 1979-01-04 1980-08-01 Sendra Gilles Generateur d'energie
JPH05321817A (ja) * 1990-12-28 1993-12-07 Teruo Matoba 重浮力発電方法
GB9506901D0 (en) * 1995-04-04 1995-05-24 Mcgowan Derrick V Gravity generated energy producer
JPH10141204A (ja) * 1996-11-01 1998-05-26 Tadashi Ono 回転装置
KR100524521B1 (ko) * 2003-03-05 2005-10-28 김민수 부력을 이용한 동력발생장치
US20050127681A1 (en) * 2003-12-16 2005-06-16 Dou Shaochun Electric power generating machines
US7134283B2 (en) * 2004-08-25 2006-11-14 Victor Villalobos Sealed shaft gravity buoyancy energy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KR100751200B1 (ko) * 2006-09-08 2007-08-22 김석형 부력을 이용하는 발전장치
KR20070026756A (ko) * 2007-02-15 2007-03-08 강충석 부력회전발전시스템
KR20090035830A (ko) * 2007-10-08 2009-04-13 김성수 부력을 이용한 발전장치
WO2009101633A2 (en) * 2008-02-14 2009-08-20 Manakkattu Padeettathil Chacko A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energy by acheiving antigravity
TW200940831A (en) * 2008-03-24 2009-10-01 Yung-Chuan Lin Energ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76897A4 (en) 2013-03-06
JP4608598B1 (ja) 2011-01-12
JP2011226324A (ja) 2011-11-10
CN102971525A (zh) 2013-03-13
US8015807B1 (en) 2011-09-13
WO2011129141A1 (ja) 2011-10-20
EP2476897B1 (en) 2013-12-25
EP2476897A1 (en) 2012-07-18
TW201137233A (en) 2011-11-01
KR101108836B1 (ko) 2012-01-31
KR20110115955A (ko) 2011-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3558B (en) Sphere circulating apparatus
CN106069981A (zh) 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
JP2010090605A (ja) 雨水利用システム
CN201933554U (zh) 一种防溢水槽龙头组
SE190445C1 (zh)
KR101400925B1 (ko) 거품저감용 해수방류장치
CN205912705U (zh) 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
CN202056376U (zh) 液体加注自动控制阀
KR20140109216A (ko) 척력수차를 이용한 발전 시스템
ES2272160B1 (es) Sistema de trasvase y aprovechamiento de aguas fluviales en su salida al mar.
JP2003201710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フラップゲート
CN203113462U (zh) 浮球式地漏
CN207000098U (zh) 一种纯电动车用膨胀水箱
KR20150060518A (ko) 사이폰 현상을 이용한 배수장치
CN204059565U (zh) 一种用于隔除浮渣的旋转挡板
CN102155563A (zh) 液体加注自动控制阀
CN213331190U (zh) 一种废弃矿井用地下水库空气柱消除装置
KR101221323B1 (ko) 태양 발전기 경사 제어 장치
CN210636518U (zh) 一种建筑屋顶水循环机构
CN113981895B (zh) 一种净化水质的生态护岸系统
CN211621855U (zh) 一种海绵城市的水路系统
ES2310069B1 (es) Dispositivo de aprovechamiento del empuje hidrostatico y fuerza de la gravedad para la generacion energetica util, permanente y respetuosa con el medio ambiente.
CN201883475U (zh) 应用于套房供水用的水箱
CN104110062B (zh) 一种用于隔除浮渣的旋转挡板
CN200959095Y (zh) 简易自动贮水排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